意 外(3篇)

意 外 篇1

[摘要]:本案例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真实故事,描述了当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意外时,笔者是如何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巧妙地把“动态生成”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使教学内容在“意外”中延伸,人文在“意外”中体现,“动态生成”的意外变得精彩。

关键词:“动态生成”  意外  内容  延伸

案例背景:

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师千方百计地把它“做”得又圆又满,但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得课堂变化万千,随时都可能发生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如何处理 “意外”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素质、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能反映出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理得当,能变被动为主动,可转化教育的材料,有利于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影响教师的形象、师生关系和和同学关系。下面这则案例,是上课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我为同学画像”这一课是在xx年9月初给七年级学生上的一节课,共2学时。时值同学新相识,互相了解不多,也羞于主动交流和沟通。以“我为同学画像”为契机——即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同学,细致入微的观察同学的外貌特征,推测同学的个性,更好地沟通与团结同学,尽快形成班级凝聚力;又可以学习、利用相关电脑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加强电脑是工具的意识。

对于画图软件,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和用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掌握的情况不是太理想,因此在上“我为同学画像”前我用了一节课时间来复习画图软件的操作,如添加文字、添加直线、保存及设为墙纸、相似图形的复制、颜色选择等,使学生能更好地使用该软件。

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融美术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力求淡化技术,以应用与情感培养为主。通过这些促使学生知道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的成功感,展示自己的电脑操作实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周围、观察生活,享受生活的细节。

去年我第一次上这节课时,因为考虑不周,没有及时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活动中出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场面。

案例描述:

t:上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画图软件的工具箱和它的妙用,今天我们就用它来为同学画肖像。

t:每个人的一生中将会与许多人打交道,有些人可能留给你的印象深刻,有些人可能你会马上忘记。你觉得人身上哪些东西最不易忘记?

s:面部特征和个性特点。

t:那么面部特征和个性特点如何刻画?

t:下面我们先来感受画家对人物外貌特征和个性特点的表现。(课件展示)

1、选取的比较典型的画像,如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丢勒的《母亲》、一幅简笔画。着重评析:德国画家丢勒的作品--母亲。

互动方式:学生回答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t:这幅作品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s:深陷的面颊、垂下的凌乱发丝、青筋暴露的颈部、头巾、眼睛等深刻描绘出这位母亲的形象。

t:画家想表达人物怎样的情形?

s:(苦难、坚强、容忍等)

归纳:画家通过夸张面部特征来描绘这个人物形象。

2、典型的漫画人物形象,观察众生相——线条表达了情绪。

3、展示《呐喊》——颜色也可以表达情绪。

归纳:借助线条和色彩,我们可以把“现实中的他”和“内在的他”表现出来。

t:我们怎么画同学肖像呢?先用语言来描述同学的形象,我们请一位同学当模特,好不好?

s:好。

t:那么老师随意请了?

s:行。

(考虑便于学生描述,我请了形象特征比较明显的z,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请z站在讲台前。)

t:现在请大家对z的形象特征和个性特点用语言来描述。

(学生踊跃发言,用语言描述z同学的特征)

s:鼻梁很挺、小平头。

s:瘦高身材、有点内向。

------

t:同学们讲得不错,有没有要补充的?

(这时“意外”发生了。y同学举手,我请他发言,他说出来的话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y:“前面同学们描述得不准确,我觉得z同学长得很难看,大饼一样的脸,眼睛小得成了一条线,左脸和右脸不一样大,一脸小痘痘和麻子。”

(他还没说完,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站在台上的z脸涨得通红,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我十分尴尬,非常恼火,又不能当场批评y同学。此时课堂气氛变得紧张,怎么办呢?我转而一想,何不利用这次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语言和礼貌”的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走到z前面,用手托起他的头,装作很认真和很仔细地看z。)

t:z真的很难看吗?老师倒觉得他长得很文静,眼睛虽然不大,但非常有神,很有男子汉的气魄,并不是眼睛大就一定很漂亮、帅气。像现在大家喜欢的周杰伦眼睛不也很小吗?你们看看他们的眼睛是不是有些像呢?

(随后我便引导同学描述特征的时候应该从几个大的方向着手,如:脸型、发型、五官和身材等。)

y再次描述z时,就很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的特征。当z走下台时,我听到有同学悄悄地叫了他一声“小周杰伦”,加上我对他形象的赞美,z显得很得意。

(课堂危机是解决了。)

t:现在大家心情如何?

s:很好。

t:那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第一次y说的话还是第二次的?

s:(异口同声)第二次。

t:为什么?

s:第二次说的话好听一点。

s:第二次说的话比较友好。

------

s:第一次说的话让人感觉不尊重人,不顾别人感受。

s:第一次说的话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

t:大家是否都这样想?

(观察学生的反映,95%以上的学生同意。)

t:语言会伤人自尊、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所以以后我们说话可要小心哦。讲述了两个历史上为一两句缺乏礼貌的话反目成仇以致大动干戈的故事,春秋时期,陈国国君灵公被夏徵舒用箭射死和三国时期,关羽的 “虎女”焉能嫁“犬子”。

(在小结时我再针对性地指出,在同学关系上应该做到说话有礼貌、相互友爱、理解和尊重,不能揭人所短,而且说话的语气、声音、表情的不同,同一句话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引起误会而伤害到别人。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别人的友爱和尊重。)

三、课后反馈:

y同学:老师,我错了。同学长相不好可能已经非常痛苦了,我还说他,是一种非常不礼貌、不尊重人的表现,造成了对同学的伤害,影响团结,就是开玩笑说话也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想到对方的感受,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中国这么多人能彼此做同学也是缘分,因此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忍让,和谐相处,这也是将来进入社会与人相处的基础。(课后y同学还向z同学道歉。)

课代表:老师,从那节课后,我们班变样了,同学之间互相理解、团结互助,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现象少了,说话也不尖酸刻薄了,多数同学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现在我班的气氛真好。

班主任:今天接到y同学妈妈的电话,说y同学在家的表现有很大的变化,回家后跟我说的都是同学的优点,挖苦人家、我最好的言语几乎听不到了;对长辈说话的语气也变了,多了尊重,少了命令和挑剔等等。想不到上了初中才一段时间,孩子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谢谢老师。

四、案例分析:

就本节课来讲,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教师可能有以下几种反应:

反应一:学生说完,老师劈头盖脸地骂y同学一顿,责怪他怎么这样说话,你自己长得有多少好看,不好听的话说完后,然后继续上课。那么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以及自尊性,还会使被描述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反应二:课堂上,老师为了完成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计划,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或想法后赶紧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或不预理睬。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会不去想,不去问,更不会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

反应三:学生说完,老师楞在那里,束手无策,让课堂乱成一团后冷场,那么不但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会受到严重影响。

反应四: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或伤及到其他同学的自尊后,老师创设平等交流的氛围,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或分析学生的“看法”是否合理或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把学习内容延伸,把“意外”变成契机,这才有可能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位。

五、教学反思

1、分析原因:

这事虽然过去了,但一直思考课堂上的“意外”产生的原因,我想应该是课前准备不够充分造成的。课前没有充分考虑现在学生的状况,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为别人着想,从不考虑别人感受,一向我行我素,而且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攻击型需要比较强烈,好主动出击、喜欢批评他人、听不得批评,嫉妒心强,都比较自我;再加上上课时没有提前给同学们一个正确的引导,才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通过这节课,使我真正体会到课前充分准备的重要性,稍一疏忽,上课时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

2、不要轻易放过机会

“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因此意想不到的课堂意外是正常的。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轻易放过机会,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例如今天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假如我不充分利用的话,那么就失去了一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机会。

3、人文,在“意外”中体现。

新理念提倡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这种“意外”,它也反映出学生的某种隐性的心理需要。关注、体察和创意让看起来只是意外的细节变得富有灵性,尽管单纯,但它却充溢着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关怀。课堂上我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用宽容的心来善待学生的失误和过错,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责怪,让学生体会到真正关怀和尊重。

4、教学内容在“意外”中延伸

这次信息技术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在我的机智下因势利导,坏事变成了好事,教学内容得到了延伸,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使学生不但掌握画像的技巧,而且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说话就有礼貌,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增进团结,促进协作,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因此同学们有了更大的收获。。

通过这件事,我认为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学生有着不同的影响。课堂上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但只要在平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课前充分设想各种各样的情况,以做好应变的准备,老师遇事不急不躁,沉着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去处理,我相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能进一步提高,任何突发事件都能应付自如。

参考资料:

1、健康热线

2、中国教师报

3、中国语文网

4、免费论文网

5、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

作者:楼海瑛

单位:杭州市采荷中学教育集团

地址:杭州市五安路4号

联系电话:

单位:80641469-24

意 外 篇2

案例:

上学期期末有学生向我反映:两个平时比较调皮的男生在用刚发的英语单词卡片“赌博”。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生气,刚想大发雷霆,狠狠的批评他们,忽然我想玩牌这个活动学生都非常熟悉都经历过,如果我加以引导,改变他的性质,它未必不是一个游戏的好题材。

于是课后,我将学生所谓的“赌博”进行了修改,成了一个有竞争性的游戏:四人为一组,每组准备一叠卡片,将学习的卡片平均分给每人,一个一个轮流出牌,出示一张卡片,并读出它的发音。如果读正确了,就可以将此牌打出,若读错了,其他三人帮住纠正,并要求收回此牌,并失去一次出牌机会。一人将手中的牌全部出完时,游戏结束,此人为胜。

游戏准备完了,我就开始应用到课堂了。首先对这个现象进行批评,但是我没有点名的批评,这时我发现他俩的脸色稍有变化。然后我给学生来个转折:“但我也要感谢着两为同学,他们让我发现了一个新的游戏让大家来玩,以后,你们如果有自己想玩的游戏可向我提建议,但是不能违反纪律,同学们好奇的问我什么游戏,当我说出游戏名称”打牌”时,学生们个个瞪大了眼睛,特别是在上被“抓”的两个男生,更是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不相信我不但没狠狠的批评他们,还让他们玩被禁止的游戏。游戏是,同学们的兴致很高,意想不到的是平时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几个同学居然也来了劲,纷纷举手向我请教,因为不能马上出被请教过的“牌”他们都非常用心的记着,课堂上充满了朗读声,捧腹大笑声,游戏结束时,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这堂课比以前任何一堂可的效率都高,后进生的进步特快,这是我所设计的课堂游戏中最成功的一次。我发现打扑克的俩名学生也非常认真。

反思:

许多游戏来自生活,涉及到个人,竞争性强,是学生自己乐意玩而并非教师要求玩的游戏。由此,我觉得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游戏时,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设计一些易玩的游戏,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不妨听听学生的建议,他们会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启示。

意 外 篇3

教学求“最大公约数”一课,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我安排了以下一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6和54    6和12

24和36    18和63

反馈时,发现李明等少数学生做错。在了解李明做错的原因时,同桌抢着插嘴道:“李明说,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太麻烦,只要把两个数相减,所得的差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话音刚落,全班学生一阵哄笑。我及时制止,并请李明具体介绍一下想法。他涨红着脸说:“从36和 54、6和12、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中,我发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8、 6、12,正好分别是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差。所以,我在求18和63的最大公约数时,直接把63减去18,结果却错了。”这一番解释,使我突然想到了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李明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叫做辗转相除法。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可以继续研究。我提议,为李明这种细心观察、大胆猜想的精神而鼓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备课时,我们尽管会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生活背景出发进行精心预设,但不可否认,不同学生面对同样的探究材料,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上面的案例揭示的是学生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不但可以用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可用两个数相减。尽管辗转相除法不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李明的想法也仅是辗转相除法的萌芽,但这一片断的真正价值在于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经历观察、 猜想的过程。

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我想,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如果我们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我们的课堂永远只能是一种声音。 此外,让意外生成精彩,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有一种直觉感悟的能力,要能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