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这篇文章,意图是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首先我激情导入,接着让学生介绍收集到有关荷兰的资料,使小学生对美丽的荷兰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然后揭示课题。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荷兰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并板书到黑板上,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踊跃发言。一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板书下,完全出现在黑板上,荷兰的美景尽现在学生眼前,激发了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接下来进入质疑解疑环节。学生围绕“为什么称荷兰为牧场之国?从那些语句体现出来的?”展开交流讨论。一路走下来,课堂很顺畅,条理很清晰,层次也很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了文章重点,体现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牵得太死,互动开放不够,没有体现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启发得不够灵活,所以学生没放开,没能达到活而和谐的境界。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应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让学生理解牧场是所有动物的自由王国,它们才是这个王国真正的主人以及在荷兰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最后归结到课文最后小节“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还感觉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不够,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对课文读得不透,虽然我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了,可是时间还不够。另外我对这课的朗读的引导做得也不到位。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怎么指导?这一直以来是困挠我心头的一个难题。
仔细思考之后,决定以第一小节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课文,体会情感。“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读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发表看法,说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荷兰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因为这里有水、有花、还有牧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还补充说荷兰还是一个风车之国,因为在语文练习册上专门有介绍荷兰的风车的。听了学生的回答,我马上说既然荷兰有着这么多的美称,那么找找书上是如何来介绍它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并将找到的句子划出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于是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入手,认认真真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其实课文中介绍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倒是“牧场之国”不太容易将句子找准,因为课文上涵盖面比较大,基本上每一个自然段都有介绍的,既有牛群,又有奔跑的骏马,还有许多可爱的家畜。当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比较喜欢哪种动物?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对各种动物的理解,也根据书本上的描写,学生也能说得具体。在说话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理解牧场是所有动物的自由王国,它们才是这个王国真正的主人以及在荷兰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最后归结到课文最后小节“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我想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十分清晰的思路,课文第一小节引出内容,最后小节简单总结,中间通过几个场景的描述,使荷兰的风情展现在我们眼前。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有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种意境中,留连忘返。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根据阅读要求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我抛砖引玉,提出一个问题“牧场之国荷兰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学生充分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白天和夜晚两个方面,抓住课文中景物描写的重点句,说得头头是道。接下来,我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在读的过程中,我除了适时作有感情朗读指导外,还相机结合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作者写牛、马、羊、猪、鸡在碧绿草原上的活动,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体现了荷兰以畜牧业为主的特点,更突出了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然后我再从写法上指导:“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中拟人、比喻手法的妙处。
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荷兰牧场,尤其是对生活在其中的悠然自得的牛、马、羊、猪、鸡这些家畜家禽的喜爱之情,只有真正融入文本,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特别是文中四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层层递进地读好这四句,达到了人文统一的效果。
最后,在学习资料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教室里“哇——哇——”的赞叹声不绝于耳。本次课,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在三处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1、写字方面:“横多别着急,重点在距离,远近都一样,‘哇’字才美丽。”——这是我自编的一首小儿歌,在学生写“哇”字前出示给学生,这样对学生的书写起到了帮扶的作用。以此还延伸到了“挂”字的写法。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我还提示他们,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更比一个好,这样,我把我们学校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真正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2、识字方面:改变以往的先识字再读文的一程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是力争做到让学生边读文边识字。“葫芦”两个字是在出示课题之前,以实物演示的方式识记的;“哇”是通过字的应用规律识记的,我告诉学生,“哇”本字是一声,一般它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读轻声;“盯”是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字理知识识记的 。
3、积累方面:在对第一自然段进行教学时,我向学生渗透了“熟读成诵”、“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文学习方法。
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就我本人的这节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