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优秀3篇

为明确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确保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应制定规范的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度。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科研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优秀3篇。

科研组织管理怎么写 篇1

一、每周星期一晚上必须保证两小时的教研活动时间,并认真做好活动记录。活动的参与率要达到百分之百,年终差1个百分点扣2分。

二、集体备课每月至少要达到一次,集体备课要达到组内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即一个课例、二轮反思、三次研讨(自我设计——实施教学——自我反思——合作研讨;再次设计——合作研讨;实施教学——共同研讨——自我总结)。

三、教师听课每期不得少于10节,严禁抄课,发现抄课一节次扣5分,听课差一次扣2分。

四、教研活动每期不得少于14次,每少1次扣5分,校本培训每期4次,每少一次扣5分。

五、每期上交“教学反思”、论文各一篇,“教学反思”必须结合具体课例,论文必须围绕教研组专题所写,每差一篇扣5分。

六、教研组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必须写好教研计划,第二周内写好专题研究实施方案。

七、教研组长要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策划本组的教研活动,完成学校及上级布置的教研任务。

八、每期举行“开放周”二次的教研活动,每次的“开放周”都要有详细的研究记录,每期“送课下乡”一次,“送课下乡”要有“信息反馈”的资料和课堂评估资料。

九、专题研究要有专门的档案管理、资料管理人员,每期的每个阶段研究要有成果总结(论文或报告)。

十、校本培训每期举行4次(学校教科室两次,教研组两次),培训内容要有较详细的内容记载,培训的形式为讲座。

十一、本管理制度与学校管理制度相矛盾之处,以学校管理制度为准。

十二、本管理制度之遗漏,以学校管理制度束之。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 管理审计 科研经费管理

随着创新性国家战略的提出,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14年全国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3 015.6亿元,其中高等学校占898.1亿元,比上年增长4.8%。经费投入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科技创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上的缺失也导致科研腐败的滋生。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对科研资金活动的再监督,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反映着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漏洞,并促使科研经费管理不断完善。

一、审计中发现的几个实务问题

(一)收入方面。不少横向科研项目的委托方往往要求先开票后来款,这样就存在预开票问题。会计上通常的做法:(1)预开票时,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科研事业收入――科研待分配”等科目;(2)来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3)核算入项目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借记“科研事业收入――科研待分配”科目,贷记“科研事业收入――项目收入”科目。这种做法在预开票时,直接确定纳税义务和科研收入,待来款后由项目人员办理相关手续,将科研待分配的收入转入项目收入。这样核算存在以下问题:(1)虚增收入。在未收到资金的情况下按预开票金额确定收入,与高校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原则相矛盾,虚增了科研事业收入;(2)大量资金暂挂往来。科研人员借开发票挂了应收往来,科研来款挂了应付往来,而对借开发票和科研来款掌握信息最充分的项目人员并未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导致大量科研来款暂挂往来,造成资金沉淀。除去会计核算上的问题,科研经费到账管理不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与会计核算相脱节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支出方面。

1.票据的真实性、相关性问题。科研经费的支出大多为费用报销方式,报销票据是否合法、是否是流通的正规票据比较好判断,而相关性和真实性的判断较难。审计实务中发现科研经费报账有累积现象,往往一次报销大量发票,如大量的电话费、车费、汽油费、劳务费、餐费等。审计中通过从发票出具时间是否合理、大额发票是否连号、是否拆分报销、是否与业务发生地一致、费用测算是否合理、是否签订完整的业务合同、是否有其他相关费用支出、是否频繁发生、是否符合逻辑等方面判断票据的相关性、真实性,可以发现会计记录中存在较多的与项目无关、不真实的费用在项目经费中列支。另外有些费用的发生无票据而是通过虚构出差天数领取差旅补助等方式列支。这些问题暴露出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不足,有制度上的缺失也有执行上的不力。

2.科目核算的准确性问题。审计实务中发现同一性质或完全类似的经费开支在不同会计人员手中核算记入的会计科目不一样,甚至同一会计人员对相同经费的核算也不一样。核算科目的不统一、核算内容的模糊化给项目结题决算提供了“调表调账”的空间,为了能够顺利结题,科研人员利用核算科目的模糊化,比照预算数据编制决算报表。从这一角度也反映出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2015年某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部分预决算为例(见下页表1)。

3.项目交叉开支问题。审计中发现为了保证来之不易的科研资金被充分使用,科研管理部门、会计部门等允许项目之间交叉使用经费。如某一项目负责人名下有多个项目,其纵向科研项目的净结余根据财政部《关于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10]7号)的规定应归还原资金渠道,为了防止纵向课题的经费被收回,将横向课题的费用在其中列支,有的项目经费到账时间较晚,为了保证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便将该项目经费在其他项目中列支,许多横向课题结题不结账,保留一定的资金沉淀,以待有其他项目支出时,在其中列支。这些做法造成科研经费未专款专用,经费使用管理混乱,容易隐藏科研腐败。

4.管理费用未弥补科研活动消耗的学校资源。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一般都是在科研经费到账后,按一定的比例提取科研管理经费,一部分作为弥补科研活动消耗的学校资源,一部分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相关部门、人员的工作经费及奖励经费。按照新的会计制度,提取的管理费用核算入事业基金科目,而实际科研活动耗费的房屋维修费、水电费、设备维护费、人力资源成本等都从教育事业支出中列支。这样科研活动耗费的学校资源既在科研支出中列支(提取的管理费),又在教育事业支出中列支(实际支付),使得科研间接成本附加到教育事业支出中,无法按课题受益程度分配到各个科研课题中,导致科研课题研究成本不清,事业经费开支不实,会计信息失真。众多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都规定了提取管理费的比例,但对提取的管理费如何弥补学校资源未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样就无法精确核算科研项目的成本,更无从谈起科研项目效益考核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科研人员对经费归属的认识存在误区。“课题制”的项目管理模式赋予了课题负责人较大的经费使用自。课题负责人凭借自身能力和所在高校的支持争取到科研经费,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又给学校带来了经济利益,因此有不少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的经费,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属于学校行为,所有的科研经费都属于学校资金。这一认识上的误区从根源上导致许多科研经费被用于非科研支出,出现较多的违法违纪现象,给国家造成了经济损失。

(二)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脱节。在项目申报预算时,不少科研人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申请到更多的经费,没有考虑项目的真实经费需求,加上对预算编制经验不足,预算编制往往比较笼统,没有真实反映整个科研过程所必需的各项成本。而科研管理部门在审批项目的过程中更多地从学术角度进行评估,对预算是否合理、是否有具体支撑未进行有效管理。这就导致预算与实际支出相脱节,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在科研项目结题决算时,为了能够顺利结题,科研人员就向财务人员提出“调账调表”,严重影响了预算的约束性和严肃性。

(三)管理制度不配套,部分职能缺失。

1.虽然现在科研项目主管单位出台了不少规定,高校也制定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但层次偏低,漏洞较多,如对科研项目主力人员付出的劳动没有给予明确补偿,导致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补偿自己的人力资本,而采用非法手段套取科研经费。制定一套涉及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到监管责任等各方面的系统的法律法规已成为当务之急。另外,现行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多是指导性意见,缺乏细节流程和强制性规定,无具体处罚措施,违法违规成本较低。

2.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科研经费总量成为高校办学实力的体现,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申报极其重视,但对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重视不够,仅仅发挥上传下达、布置任务、上报材料的作用,很少对项目的来款情况、项目研究进度、项目结题结账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不清楚项目资金情况,课题验收时更多的看重技术和成果的验收,较少考虑经费使用效益。

3.高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而科研经费主要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特点,会计核算原则的不匹配导致高校的核算方式不能有效核算科研活动的收入和成本。

4.会计人员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筹集、运用、耗费等全过程运作缺乏系统了解,难以对报销票据的真实性、相关性做出准确判断,容易出现会计科目、项目设置的不合理,项目经费如何使用基本上是由项目负责人决定

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加大制度学习力度,提高规范使用资金意识。

1.不定期组织科研项目负责人系统学习现行科研管理制度,尤其是财经制度,通过学习使科研人员明确科研行为是学校行为,科研资金是学校资金,改变科研经费是个人资金的错误认识;明确科研是依附于高校的一项活动,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是高校,科研经费的收支核算、成本核算、绩效评价等是高校财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科研经费如何规范使用,什么样的经费开支行为是违法违纪行为。

2.有重点地选择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反面案例,反思科研经费使用行为。近几年来高校科研人员使用虚假合同、虚假发票等手段骗取科研经费的犯罪案例一度成为社会的热点,高校有关管理部门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学习,在看到违规使用科研资金的惨重代价警示自我的同时,也要分析案件突破的细节,警醒科研人员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要通过学习反思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行为,杜绝违规事项的发生,保证科研活动的健康开展。

(二)加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1.强化科研人员的经费预算意识,要求预算编制精细化,意识到无预算或超预算就不能开支经费。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经费开支事项,预计相关支出,对不确定事项可预估一定的“其他”费用,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予以指导,对预算科目涵盖内容、预算编制要求等做好解释工作,并考虑到科研活动规律,指导项目人员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

2.加强预算控制,严肃预算执行。科研经费日常预算管理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财务控制,在前期预算编制比较细致准确、会计核算达到一定信息化程度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经费预算类别与所包含的会计科目相对应,并将各类别的预算在财务系统中设定限额,一旦超出限额,系统将不允许进行下一步操作,这样就可以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的严格控制,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三)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大制度执行力度。

1.健全的制度是保证经费管理规范化的前提。目前在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的情况下,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也是政出多门,结合高校科研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制度中应包括各科研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的监督检查、科研经费的预算和开支范围、科研经费的管理与监督、科研经费的决算和结题管理等内容;应在相关内容中明确科研相关的收入都要纳入统一财务管理,实行全额预算,分类管理,明确科研收入、成本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明确项目结题、经费结账的要求、程序,以及结余资金的管理使用办法,明确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本补偿,明确不按制度管理使用科研经费的惩处措施等。

2.建立奖惩机制,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制度的有力执行需要合理的奖惩来施以动力和压力,否则再好的制度没有严格执行也是枉然。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考核标准,对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相关人员、部门的科研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按考核结果进行奖惩,促使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减少制度执行中的“人情味”。

(四)建立三级负责制度和监督协调机制。

1.建立学校、学院、项目负责人三级负责制度,明确各层级的管理责任,学校是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履行法人职责,学院是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对本单位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

2.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协调机制,促进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协调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因为负责组织各类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校内资源配置、合同签订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会掌握比较全面的项目信息,应及时将掌握的重大项目信息通知财务部门,增强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开支的真实性、相关性的判断和对项目进度的了解,应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账手续;财务部门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协助、审核项目负责人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要将发现的项目管理问题及时反馈给科研管理部门,以便加强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等要求开展科研经费审计,根据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及时发现经费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防止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S

参考文献

[1]李艳霞。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252-259.

[2]马志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跟踪审计[J].财会月刊,2012,(29):76-77.

[3]上官鸣,刘煌,秦丽丽。基于审计视角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5,(8):29-31.

[4]汤小琴,肖中瑜,陈云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2015,(04):113-114.

科研人员管理范文 篇3

关键词: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强调大众教育的重要影响力,本科院校在不断扩大其规模的同时,提出以实现管理效率、成果最大化为开展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标[1]。由于本科院校在发展历程中所包含的内部结构趋向于复杂化,使得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加之大部分本科院校仍然存有“教师乃立校之本”的传统观念,致使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比重较低,且许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受自身工作经验的制约,在未能充分掌握高层次行政管理工作内涵与规律的前提下,贸然开展日常管理工作,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能力与学识无法满足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实际发展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

1专业化发展目标

对于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而言,专业化的本质为发展历程中展现的动态性特点[2]。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目标包括:其一,建立、完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组织机构,实现该组织机构的深度成熟。其二,明确行政管理人员从业要求与标准。其三,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拥有一定程度的专业自。其四,引导行政管理人员严格遵守自身行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其五,促使行政管理人员掌握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教育管理技能与理论知识。其六,接受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行政管理专业培训与教育。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WWW.BAIHUAWEN.com〉人员专业化发展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成功进入“专业化管理者”的行列,并促使行政管理人员在不断科学认识所属职业本质与特殊性的基础上,增强其专业理论素质、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稳定性。

2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性。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人员自身具备的知识体系协调性差,无法满足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知识底蕴的实际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在我国,制约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在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不高[3]。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此类问题多表现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现有的行政管理机构存在设置重复、层级多等现状,致使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分工不科学,并且仅强调经验管理的意义,而忽视了合理管理、系统化管理的现实作用。第二,缺乏岗位专业化发展意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自身对工作满意度低等情绪的影响下,存在离职意愿,其中,拥有处级及以上职务、拥有硕士等高等学历的行政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出现离职意愿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薪酬待遇等无法满足其对职业生涯的渴望。目前,我国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实施现状不尽合理,尽管培训项目较多,但其主要集中于政策与教育理论的探索层面,而尚未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课程,诸如沟通技巧培训、礼仪知识培训、文件整理能力培训、公文书写能力培训,等等,所以,此类本科院校的现有行政管理人员逐渐失去了对自身工作岗位的兴趣,无法在日常工作中激发其自身的工作热情,造成行政管理工作处于低效率、低质量、低专业化的状态。第三,教管兼任问题大。受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任务、行政管理工作内容脱节的影响,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在优秀教师中挑选能够兼任行政管理人员的教师,而此类教管兼任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行政工作或教学工作中,致使本科院校无法及时实现改革目标。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教管兼任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行政管理人员同时完成管理任务与教学任务,但是,随着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管理内容和涉及范围日益复杂,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之间经常发生角色冲突,使得教管兼任教师的精力较为分散,无法提升教学质量与行政管理水平。

3专业化发展策略

第一,健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度。推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机制,保障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高素质与专业性。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充足的培训机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人员培训机构,激发行政管理人员获得更高学历的积极性。可采取建立行政管理学科的方式,相应提升其在行政管理实践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即在实施行政管理人员高学历化制度的基础上,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拥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完成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攻读。为了提升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度的有效性,院校管理人员需在此方面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增强专业化培训课程的目标性、系统性与计划性,以自身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与资源条件为基础与前提条件,综合考虑培训效果与人才培养的现实作用。其二,实现培训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开展的专业化培训课程需同时涉及人际沟通、礼仪知识、管理方法、公文写作等不同层面,以确保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多种工作能力与素质[4]。第二,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制度的完善与推行,有助于行政管理人员在增强自身专业化程度的同时,发挥保障与引导作用。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本质特征要求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职业性,需要各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与人员准入制度,并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于入岗前参加系统培训,只有在完成规定的学习课程之后,才拥有基础的任职资格。以本校的发展需要、规模与未来发展方向为立足点,将管理、科研、教学任务作为有效依据,在可操作、实际、透明、科学的原则下,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的应用效果,确保薪酬待遇等能够与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技能、知识水平相吻合[5]。第三,摒弃教管兼任的教学方法。为减少教管兼任教学方法的消极影响,应适当减少或消除教管兼任现象,促使教师能够专注于研究与教学。首先明确教管兼任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诸如行政管理人员暂时性缺失等,不可将此种教学方法发展成为普遍现象[6]。对于涉及学术范围、发展方向较小的部门或岗位,需注重聘用专职员工,以便提升学术研究教师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进程中,本科院校还需充分重视学术委员会的中心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其监督、提醒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的效用[7]。

4结语

在推动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健康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尽管本科院校面临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化的现实条件,亦需注重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应根据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专业化培训机遇,在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人员聘用机制的基础上,督促、保障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有助于实现增强综合教学水平的目标。

作者:唐成龙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烨,刘衡宇.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角色”与效率提高[J].经营与管理,2015,(09):70-72.

[2]翁朝葵.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价值观与敬业度的关系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6):107-110.

[3]杨冬玉.国企行政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10):23.

[4]刘慧.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能力提升之我见[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119-120.

[5]黄春妍.浅谈信息时代民办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J].青年与社会,2013,(09):117-118.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