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中驳论文范文800字(推荐最新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首先,我们需要获取对面的立论
一般情况下,听完对面一辩稿,我们就能得知对面的立论。但是总有意外发生,比如遇到一个很厉害的一辩稿,或者对面二辩三辩四辩很厉害能扩充立论。
获取立论的方式很简单,拿笔写,可以提前准备一张纸,一般一个立论,需要记录的部分有:定义,前提(讨论范围),标准(判断标准或者比较标准之类的,也可能没有),理由(论点,部分重要论据可以记一下),价值部分(对象+用处)。
不是所有部分都可以在一辩稿中得到的,所有有些地方可以先空着,以后再写。
之后,试着去理解对面的体系
一般情况下,立论无非两种,横式立论或者纵式立论,区别在于,前者是把几个可以独立证明立场的观点进行相加,后者是一条线。
前者,要进行区分,一定要明白,哪些部分是共用的,如定义前提等,哪些部分是独立成立的。然后选择反驳的整体思路,是逐个击破对面论点,还是从定义前提拆解他们的根基。
后者,也要进行区分,要明白对面的那一部分是正确的废话,哪一部分是有争议的的话,哪一部分是无法论证的立场性发言。从理论上说,一个立论体系,只要有任何一部分被证明不成立,则整个立论不成立。如果发现某一部分不成立但立论依然成立,则这一部分要么是这个立论用来反驳别人的预备,要么是由于水平太低弄出的多余的部分(在我们这样渣渣学校中,这样的对手非常多),要么是故意拿出来佯攻的烟雾弹什么的。一定要区分。
理清对方的逻辑结构
有逻辑和没逻辑的判断标准很简单,一看需要记录的地方有多少是空白的,二看记录的地方自己能不能懂。这个时候就一定要相信自己了,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如何下笔记录或者对面根本没提自己的定义或者对面论点都没有,那么十有八_委也觉得没有。同理,如果你听完对面逻辑觉得尼玛这是什么,你给我几个点但是没懂之间有什么关系,那么评委十有八九也不懂。所以,不要试图绕晕你的对手,评委可能先被你绕晕了。
先说有逻辑的情况下怎么制定反驳策略,这个其实很简单,两个基本方向,一找逻辑错误和漏洞,二去抓和我方立论的分歧点,从而通过独立证明的形式在立论的碰撞中取胜。后者的反驳效率优于前者。
具体要做的事情,首先去找对面立论中没有展现的部分,比如哪个定义没说清楚,存在了定义的模糊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定义的意思在变等等),或者没有框定讨论范围之类等等,这个时候,要抢,一定要有自己的说法,先入为主,不然略过的时候对面又提了,可能会打乱整场的节奏。然后,根据对面立论来制定反驳的策略,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点都驳倒,所以要取舍和选择。优先原则就是先考虑争议的处理,再考虑论证的错误,最后再考虑废话部分的处理。当然,如果对面论证错误得太明显,该戳也就戳。至于其中的具体操作,按照反驳的基本知识来就行。
对于论点反驳的基本方式两种
第一种是告诉他这个论点不对,第二种是告诉他他证明这个论点的方式不对。前者拆,后者削。两种方式都可以考虑,但是很多时候只要条件允许(很多时候一时间想不出对面这个观点本身哪里错误,但可以去拆对面的数据等等)我建议崇尚前者,因为有个东西叫做评委心证,如果削得不彻底,或者方式手段评委不认可,可能最后这个论点依然会被判有效。很多时候削掉一半等于论点成立,而拆掉一半评委两边都有论点,都成立或者都不成立。这一部分考虑评委心证的因素过多,各地区情况不同。
对于没逻辑的体系(没逻辑其实就不能算体系了),其实很难下手,因为拆论的前提是要有论,面对这样的对手很可能自己稀里糊涂输掉了(因为对手很可能有立论但没有立刻展现完成,然而在之后的比赛中对手展开立论的时候可能会跟不上节奏或者由于先后手原因没法及时回应)。分情况讨论,还是两个,第一个是感觉对面一大片空白什么都没说。对付这样的立论,首先要做的是抢占空白,然后用自己的体系中能成立的东西去让对面解释,如果对面解释不出,那对面就真是什么都没有真输了,如果解释得当,就注意记录填补之前的空白,然后随着对手展开的变多了,就可以整理出对手的体系了。先稳住自己的阵地,等目标出现就可以打了。
第二种就是错误一大堆的,原则就一个,拆主干不拆细节。一定要注意对方有没有可能在某些地方被驳掉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成立,要拆不要削。重观感。不要有咄咄逼人的态度,也不要有蜻蜓点水的感觉。一定要做到,反驳的时候按照“对方说,但是(反驳的理由),所以(结论:告诉大家对的是什么,这个很容易被人遗漏)”,切忌重复使用同一理由反驳同一论点,一定要切换反驳的方式和角度。
最后就是价值的反驳
记住三点就可以了:第一,对方的价值是不是和对方立场一致的,价值正确不代表立场正确,第二,对方的价值,可不可以拿来自己用。第三,对方的价值,会不会给某些对象带来弊害,那么这部分人是否需要其他的价值。
如果问你:你遇事有主见吗,现在还完全依赖别人帮你做决定吗?回答不是的,那么你就对了。我们中学生,就应当学会在生活中自己作主,能够独立,做自己和生活的主人。
首先,事事指望别人拿主意,自己不作主,会养成依赖的习惯,导致责任感的丧失。你从不自己拿主意,总是问:“爸爸,这事怎么办?”“妈妈,那事怎么办?”“老师,你告诉我怎么做!”渐渐地,你会沉溺在反正这事不是我要这样做的,我不必负责的状态中。那么,唯一的结果是你会变得越来越怯懦,怕担责任,于是你更加指望于别人,依赖别人,自己永不作主。可有一天,帮你作主的人消失了,你该怎么办?
其次,凡事无主见全靠依赖别人,会使我们丧失基本的判断能力,甚至不能明辨是非。当你一次次指望于别人时,你其实正在一次次变得愚蠢,在逐渐失去对自己、对生活的判断能力,对的、错的,全不知道。有一天不能有人及时替你作判断,你该如何生活?
再者,不作主更是对自己和生活的不负责任,如果生活中事事依赖别人,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得到锻炼,在失去种种机会的同时最终会使我们丧失独立性,我们将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我们不会成为自己和生活的主人。你不见可怜的方仲永凡事听他老爸的,不学习,无主见,即便天生睿智,却还是不能成才,止步于常人。
相反,学会作主,有利于我们对事情的思考,有利于我们认识世界。你要做出正确决定,就必须审时度势、瞻前顾后地考虑,在分析比较中,我们能够不断加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那些很有主见的人总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对别人、对世界的认识总比其他人要深刻,这其实就是思考的结果。学会作主,就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认识世界。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他成为自己的主人,成就了音乐之父的辉煌。
学会作主,还有利于我们培养责任意识,有利于认识生活。当我们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我们通常就会已经考虑到种种结果,并准备好承担这些结果,这就是责任意识。学会作主,就是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不怯懦不逃避,这是生活中必须的品质,所以学会作主就是学会生活。小列林打碎了花瓶做出了认错的决定,截瘫后的张海迪、桑兰做出了不向生活妥协的决定,那个八岁少年失去父母后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瘫痪的奶奶,他们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敢于承担的人。
学会作主,更有利于我们学会独立,学会在生活中健康的成长。当我们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逐渐完善了,当我们懂得承担责任了,我们其实就是学会了独立,我们的成长才是健康的。
但是,自己作主不是空讲道理就能够做到的,那么怎样才能学会作主呢?
首先,要认真学习,关注生活,掌握一定知识。然后,还要还要再生活中去实践,在生活中不断总结,向别人多学习。
论文字400字
好的文章,会让人的思维得到质一般的飞跃。由文字便可以从书本中看到美景,由字里行间便可以得到精神的给养。文字,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是一种精神的涤荡。好的文字,是由细腻的笔触,由眼入心的。过程。
文字“杀马特”,这是我对一种文字的理解与定义。简单来说,文字“杀马特”就是用过分华丽的词藻,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但内容空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尸走肉,毫无灵魂可言。
还有一种文字,我将它称为文字平述。
所谓平述,就是平淡的文字叙述。也可以是所谓”大家”的朴实手法,毫无词藻可言,普通的叙述一件事情。若是可以揭示些道理,亦或是给人以精神上的升华,呢也就罢了。但许多文字让我看来,无非就是费墨水,费时间,费精力,阅读起来,毫无价值可言。
文字,并不是实质性的东西,如果它可以让人从中获益,它便是好。但若变成了一种消磨时光的事情,那便是对文字的一种亵渎。我个人极为鄙视呢些用文字消磨时间的“文艺青年”。
我所认为,文字是精神的给养,但与面包不同。
一直以来,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正确看待他,不要对他指指点点。
一次,我正在做作业,做到一半时,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于是,我想了一会,想起了电视上的一则公益广告,我想:要不就抄一遍吧?可是,我不敢,因为我怕被妈妈知道。于是,我便抄了一遍。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的一件事: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小狗热得吐出了舌头,小猫热得直叫,知了也在不停的叫,知了也在热得直叫。
我在家里写完了作业,正准备去玩,妈妈走过来对我说:“做一件事情要先看自己,不要急躁,要冷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虚心请教。”我听了妈妈的话,便又开始了第二次,我按照妈妈说的,先看自己,不要急躁,要冷静,不要急躁。妈妈又走到电视机旁,对我说:“你不要急躁,慢慢想,你会理解妈妈说的话的。”然后,我又开始思考题目,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妈妈说的话的意思。
通过这件事情,我知道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一定会做到的,我们应该要多看一些书,多看别人的书,看到好的地方,也要去多学习,这样,就一定会做好的。
_的立论、驳论和悖论
关键词:立论;悖论;先验主义;道德和法;驳论
一、_的立论与驳论
1、先验主义
杜林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基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这些 原则构成了知识或者意识,并且认识了这些原则那么就认识了物质世界。即先有了意识才有了物质。意识为第一性。“哲学是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形式的发展……而应当运用这些原则的对象的领域则按其从属次序跟在后面。”
_认为,杜林所说的“原则”来自于思维,但是又与杜林自己所说的观点相矛盾“杜林先生自己说:纯粹的观念的领域之限于逻辑模式和数学的形式,而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这些形式。”并且由此提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即强调了物质的第一性,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而杜林的观点是属于唯心主义的。在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后,_对于意识来自于客观物质世界也进行了论证。
2、道德和法
杜林首先提出了终极的真理的问题,即真理的绝对性,以及思维的至上性等问题。他指出真正的真理是不会变化的。,基于这一认识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受现实与时间变化的影响,那是不正确的。所以严格的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我们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望……。
首先,_对思维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证,进而说到:“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在这里,_批判了杜林夸大了思维至上性的片面的观点,那么正因为杜林只看见了思维的至上性,即人认识的无限性,他才会认为“真正的真理是不变的。”要获得一个现象的规律、真理性的结论只有在其土崩瓦解、濒临灭绝时才能得到,很难把握正确的规律。此外_还指出了没有永恒真理的原因:“我们决不需要担心我们现在所处的认识阶段和先前的一切阶段一样地都不是最后的。这一阶段已经包括大量的认识材料,并且要求每一个想在任何专业内成为内行的人进行极深刻的专门研究。但是认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即象在天体演化学、地质学和人类历史中一样,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杜林也阐明了自己的道德观的观点。
_首先通过对引述真理与谬误的问题,然后论述在社会历史科学中(上文提到的第三类科学)根本不存在永恒的真理,既然道德领域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那么自然也不存在永恒真理,自然也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其次,_提出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有各自特殊的道德,并得出一个道德与社会经济有关联的结论:人们会自觉不自觉的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生产与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觉的道德观念。
最后,_再次对杜林的永恒道德和道德凌驾于历史和名族之上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明确的指出了道德只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具有阶级性《·》的,真正的道德只有在阶级被消灭后才会出现。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是阶级的道德。要达到道德的无阶级性,不仅要消灭阶级对立,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忘却对立关系,只有超越了阶级对立,超越了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二、_的悖论
1、关于先验主义的悖论
_也对人的认识的矛盾作出了分析。“但是,对这种联系作恰如原状的、毫无遗漏的、科学的陈诉,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体系形成确切的思想映象,这无论对我们还是对所以时代来说都是不可能的。”_指出了人的认识的矛盾性,人们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要从所有的联系中认识世界体系;一方面从人们本性或者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这是不可能达到的。_认为,人们想完全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人的认识又受限制于历史或者人自身的原因,所以又不能完全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正因为这样矛盾的存在,才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_指出这种矛盾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在人类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不断解决,正如同某些数学课题在无穷级数或连分数中得到解答一样。”
2、关于思维至上性的悖论
_首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人的认识的产物究竟能否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如果能,那么是哪些产物能这样?”接着又问了:“什么是人的思维?”指出所说的思维,不仅仅是指个人的思维,而是作为过去、现在、未来的人的思维。这里就反映出了对于讨论思维的至上性问题,_认为我们应当从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去讨论,而不是单单着眼于个人的思维。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去讨论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在这里,我们又遇到在上面已经遇到过的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即是在前文中所提到的认识的无限性与有限性。_认为人的思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但是由于会受到客观事物、社会历史条件、主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每个人以致每一代人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也就是说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在人类无止境的发展中,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_.反杜林论[M].人民出版社,1970年12月。
呼吸氤氲的空气,闲坐竹椅小酌茗茶,看着满天落叶纷纷扬扬一如曾经,怀旧的人会忆起星星点点的往事,斑斓的心绪里载满了人、事、物。良久,浅笑亦或喟然长叹……怀旧是一种情结是对过去时光的缅怀。
怀旧的方式很多。可以睹物思人也能写日记。怀旧的人不一定写日记,写日记的人却时常怀旧。小学时我写过几篇日记,写完便如石沉大海,未再翻阅。不想初中时重又看起,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悲欢喜乐,一波三折。读来又恍若隔世,记忆显得虚无而缥缈,而那本日记真真切切地平放在桌上,纸张尚未泛黄却已物是人非了。我尚未如此多愁善感,只是在偶尔怀旧时有些许感触。写日记的人在沙沙下笔之时,每一道笔触都带着想念。这时观察他的表情,阴晴不定。繁琐的笔画连结成了有意义的字符,一篇洋洋洒洒的文字多年之后仍然能在他的心里激起滔天巨浪,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落在他的眼中分明像是谁的脸庞。
怀旧的内容很丰富,数不胜数。怀念的可以是一个地方,比如多少游子心心念念的家乡。路过街头巷尾,遇见一份家乡小吃,像从前一样大口咀嚼,品味着不够地道的口感,却依旧赞不绝口,只因为他们的思绪早已纷飞回乡,现在吃下的每一口,都只是对家乡的追忆。曾经的故乡,现在的远方,怀旧中溢满伤感与无奈。无怪乎有诗云:“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怀念的也可以是一段时光。有的人在时光中拼搏,一步步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回首峥嵘岁月,无论功与名,成与败都能够问心无愧,一笑了之。有的人在时光里蹉跎,如同无根浮萍,不曾把握与珍惜,到迟暮之年回首当时的苟且,即便悔恨之情如滔滔东流之水,也是无济于事了。古往今来,多少人在生活里迷失,不懂得珍惜,到头来只能轻叹一声;“当时只道是寻常。”
怀念的还能是人。怀念的大多是那些曾对自己十分重要的人,而往往时过境迁,初心不见,因此纳兰性德才会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怀旧要适度。适度的怀旧能让我们在成功时不忘初心,在失败时重燃自信。一味怀旧的人活在过去里,而忘却了眼下的生活,无论过去如何,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怀旧的人看惯秋月春风,不因小事而悲喜,不因大事而慌乱,在时光里砥砺前行,一步一回顾。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臵,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哪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