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欣赏论文【最新10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电影欣赏论文【最新10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篇1

[关键词] 教学目的 策略 电影欣赏 分析

一、引言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课堂上的普及,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英文电影赏析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教师的教学方面主要是缺乏规范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资料、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研究的投入不足等:“目前,我国英语影视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扬先明,2007)。同时,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仅仅是抱着看电影的目的选择了这门课程,加之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这门课程并未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随意性很大,甚至导致将影视欣赏课变成了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杨先明,2007)。

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高校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还没有形成英语影视教学的理论体系,对英语影视课程应该教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教学模式如何等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杨先明,2007)。

处于这个体系核心位置的应当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因为教学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存在的意义和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教学策略则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保证。

二、教学目的

目前在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中有一个误区,即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这门课程与其它英语专业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因而未形成明确的教学目的。

客观地说,当前有不少教师正在积极地从事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普遍的观点是认为这门课程应该实现两个教学目的,其一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力和口语的技能,其二是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诚然,赏析英文电影的确能够起到这两方面的作用,但据此就将这两点作为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最终目的还是有待商榷的。

确定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考虑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的水平和特点。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的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会或多或少地引入英文电影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是把英文电影赏析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一般都是在三年级之后。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并仍在专门的听力和口语课程中接受着系统的训练:同时,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还包括专门讲授西方国家社会文化的课程,例如《英美概况》、《欧洲文化入门》等。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果赏析英文电影的目的仅仅是提升语言技能和学习文化,那么完全可以在英语专业的听力、口语、视听说和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等课程中引入英文电影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而不必将其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开设。

顾名思义,英文电影赏析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英文电影,因此和英语专业开设的其它课程一样,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目的也是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具体的说是教授学生英文电影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英文电影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明确了教学目的,就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课程设计和确定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这种特殊性,力求达到“赏”与“析”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三、英文电影欣赏的教学策略

客观地说,很多学生选择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初衷就是看电影,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用审美和认知学的理论来规范欣赏英文电影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习英文电影的相关知识,而不仅是观看电影。根据电影欣赏过程论,电影欣赏“应当包括准备-进入-共鸣一回味性延留等四个阶段”(袁智忠,2000)。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从而使其形成“审美活动所特有的一种态度一审美态度”(袁智忠,2000)。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影片的选择

英文影片的选择是进行英文电影赏析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基础。在选择影片时首先要保证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等最基本的原则。即影片的主题必须是积极的、高尚的,内容必须是具有艺术性的、值得探讨的。随着世界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优秀英文影片不断涌现,因此,在保证以上所提到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需要对英文影片进行分类选择,从而保证影片选择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当谈论到某一部电影作品的时候,人们首先想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拍摄的以及它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因此历史和类型是给电影分类的两种基本标准。电影诞生于一百多年前。它的历史并不算漫长和复杂。按照时间顺序对其分类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作为西方电影艺术主流的好莱坞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早期电影、经典好莱坞电影和后经典好莱坞电影。影片类型的划分主要依靠电影的题材、形式、风格或效果:根据题材可以划分为社会问题片、爱情片、黑帮片、战争片、科幻片、奇幻片、西部片、灾难片、犯罪片、诗史片等。根据形式可以划分为动作片和音乐片。根据风格可以划分为强档片、黑(新黑),根据观众的反应可以划分为喜剧片、恐怖片、惊悚片。

在保证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等最基本的原则的前提下,英文电影欣赏课程所播放影片的选择应遵循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根据电影的历史分类和类型分类标准选择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影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客观而科学地认知英文电影的全貌、系统地学习英文电影的理论知识、全面地了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同时避免因重复播放同一类型的影片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在遵循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可以在第一堂课上做一个问卷调查,在选择的每一种电影类型中列出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进行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影片,问卷的结果可以作为课程设计的参考。

(2)电影理论的讲授

向学生讲授电影的基本理论是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关键一步,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学生才能够实现从被动地观看影片向主动地欣赏和分析影片的飞跃。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着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而英文电影赏析课程受到课时和学 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可以选择一些基本的理论进行讲授,例如角色与表演、叙述、风格等。

英文电影赏析课程有别于影视理论课程,学习电影理论并不是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而是进行赏析的方法和手段。并且,单纯地讲授理论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在选定了某部的影片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在这部影片中得以体现的一些理论讲授给学生,然后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去体会理论的应用。以《阿甘正传》为例,这是一部风格突出的电影,象征手法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播放影片之前,教师可以先讲授电影风格和象征手法的概念和作用。并指导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去发掘“羽毛”的象征意义。

(3)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影片之前应该让学生对影片的背景有所了解,包括片中讲述故事的社会历史背景、主创人员简介、男女主角简介、故事情节梗概、影片所获奖项等。

鉴于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自学能力。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分成小组去收集影片的背景资料并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筛选资料的能力,为之后的电影评论打下基础。

(4)欣赏指导

每部优秀的英文影片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教师应在播放影片之前就影片的亮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引导学生有侧重地欣赏。以《音乐之声》为例,“其突出特点有三:一是巧妙地把人物、歌舞、情节、气氛有机地融为一体…;二是所有的场面都实地拍摄…还选用大量湖光山色的秀美画面,令人陶醉…;三是高明地交织了三对矛盾冲突…”(徐阿李,2003;122)。

2、进入和共鸣阶段

进入和共鸣阶段是学生进行电影欣赏的实质性阶段,也是教师播放影片的阶段。一般说来,电影的播放方式有三种:通篇放映、分段放映和定位放映。鉴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采取通篇放映和定位放映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进行通篇式的放映,保持影片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运用电影的基本知识从整体上把握影片的角色与表演、叙述、风格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定位式的放映,让学生再次感受影片的亮点,加深理解,为回味性延留阶段的教学任务以及之后的电影评论做好准备。

3、回味性延留阶段

影片播放结束后学生的头脑里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从影片中获得的审美表象,这个阶段便是电影欣赏的延留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学生继续对电影予以解析、破译和玩味。教师应当利用这一特点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课堂活动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为下一步分析影片做好准备。

仍以《阿甘正传》为例:影片放映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进行对象征手法的运用的学习,和学生一起探讨“羽毛”的象征意义。课后习题则可以布置学生思考和讨论这部影片中另一个象征元素“巧克力”的象征意义。

同样,《音乐之声》放映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影片亮点之一即三对矛盾冲突的交织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具体指出这三对矛盾。

基于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同时加深对电影理论和影片内容的理解。

四、英文电影分析的教学策略

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不应只停留在影片欣赏的层面上。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对影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论。“赏”与“析”相结合才能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为以后的学习乃至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

1、常见的评论角度

主题分析:分析电影的主题是电影评论的传统方法。主题是一部电影的主要观点。是编剧和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思想。主题是电影的中心思想,它使所有其它的电影元素一类型、角色、叙述、风格一都围绕着它。主题的本质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主题有:广泛的人类问题、人生哲学、宗教和伦理问题、历史问题、国家和国民特征以及社会问题等。

作者论:“作者”指的是在商业化的电影工厂制度的局限下仍然可以在电影中烙上自己独特烙印的人。作者通过运用视觉风格让电影成为一种艺术。

结构主义:这是一种分析现象的手段,其方法是在二元对立系统中分析这个现象的基本结构。

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分析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针对妇女遭受的偏见和歧视进行批判。

心理分析:心理分析学是西格蒙・弗洛伊德建立的关于性格的理论,它从很多方面帮助电影研究。首先,最简单的形式就是通过分析作者的心理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其次。对角色的内部心理进行分析:第三,通过分析观众的心理来研究电影。

2、教学策略

电影评论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思考能力、语言水平和论述技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专业影评者的电影评论文章,供学生学习借鉴:还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影片进行评论,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发言,相互交流,加深理解。同时,鉴于这门课程形式上的特殊性,期末考试可以改变传统的方式,采取以电影评论为内容的论文形式,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五、结语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影欣赏》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平日比较重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经过高强度的专业课学习,经常会感觉身心俱疲。《电影欣赏》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选修课开设,能够让学生在一天的忙碌中释放压力,沉浸在电影带来的欢乐和感悟中。《电影欣赏》课程的开设不但不会影响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反而会使学生身心放松,用更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由此可见,研究高职院校《电影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开设《电影欣赏》课程的意义

(一)很多电影中包含文化元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弘扬

中国电影的发展有一百多年历史,创作了很多经典的作品。高职生由于受学校限制,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以专业课为主,很难接触到像《电影欣赏》这种课程。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也丰富多彩,高职生通过欣赏电影,可以感悟到中国文化,进而可以实现中国文化的弘扬。例如:《红色娘子军》中涵盖了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在反围剿中担任掩护任务,《霸王别姬》展示了对传统文化、人性、人的生存状态等的思考。

(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领悟能力较低、知识面较狭窄、文化修养也不尽人意。通过《电影欣赏》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了解平日学习所了解不到的知识和文化,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弥补他们综合素质中的不足。电影相对其他传播形式来说,更容易被人接受,更容易被高职生接受。高职生通过《电影欣赏》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提高自己对美的要求,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尽管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较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比较差,但他们仍然具备发展潜力。很多高职生有自卑的感觉,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说出来并付诸实践。而在《电影欣赏》课堂上,学生心情放松以后,老师可以给学生放映一些较火的励志电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例如:老师可以借《中国合伙人》电影中,三个为梦想一起打拼事业、共同创办英语培训机构学校,在经历过各种磨难之后,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高中生用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每一天。

二、高职院校《电影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背景下,将《电影欣赏》的课程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就应该从现阶段教学出现的问题入手,将各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只有把问题解释明白,并在该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思路的升华,才能保证高职院校《电影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实现,把《电影欣赏》的课程内容进行普遍性的延伸。

(一)更新《电影欣赏》课程观念

高职院校不应该仅仅把《电影欣赏》课程当成一门选修课,更应该注意它对学生的影响力。高职院校通过开设《电影欣赏》之后,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热情非常高涨,由此可见,学生对这门课程是有需求的,也就是说,学生有意识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老师应该更新《电影欣赏》课程的观念,重视它的发展,在每节课之前,都应该认真备课,找出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益的大片,并将影片分门别类,每节课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电影、了解电影。

(二)确定合理的《电影欣赏》教学目标

《电影欣赏》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呵呵一笑,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弥补平日在综合素质、人文素质上的种种不足。因此,老师对《电影欣赏》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涉及各个方面。例如:身心方面:可以适当选择优秀的喜剧片,最终达到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缓解心情的目标;知识面方面:老师选择的电影应该具有综合性,涉及人文、地理、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最后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标;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选择一些励志片,达到鼓励学生积极上进的目标。

(三)创新课程内容

《电影欣赏》课程虽然重在欣赏,但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拘泥于让学生欣赏电影,老师还应该创新课程内容,让课程更具影响力。例如:老师可以在每一部电影观看完之后,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对电影的看法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电影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对电影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电影中人物的魅力、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树立电影的榜样,这种榜样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日后提升自己。

(四)建立健全课程评价标准

在每一学期《电影欣赏》课程结课之后,学校都应该鼓励任课老师从学生中收集反馈信息,通过学生的反馈,找出《电影欣赏》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教学优势,老师将优点和缺点一一列举,从中找出下一步进行教学改革的方向。任课老师还应该自己进行阶段性总结,对整个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了促进《电影欣赏》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学校还可以借鉴在这方面建设较好的学校的经验,派任课老师和其他学校的老师进行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适合本学校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必须对各个学生、各个老师开放,以保证体系的透明性和公平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欣赏》课程的开设,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有积极意义,既能够帮助他们缓解一天专业课的疲倦,又能够弥补他们文化修养、知识面等方面的不足,提高他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卢鹏。高职院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严爱慈。谈高职院校《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意义[J].文学教育(上),2011,10:122-123.

[3]闫升。高职院校篮球课进行学生主体性教学改革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电影评论论文范文 篇3

关键词:当前状况;基于现状的反思;有效向度的改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64-02

一、引 言

影视批评在今天看来已经大不同于往日已有的学术格局,我们在当今影视批评的表象下游走,试图去挖掘表象之下的内在批评动因,以期影视批评的理论范畴能够向更加科学专业的方向发展,使其脱离泛评论的低位框架。

二、影视批评的现状

试从影视批评的各种表象的显性问题出发,然后从这些问题的体现及其关联性,来对影视批评的现状进行宏观的体察,然后体味在其身上所体现出的影视批评语言的时代特点。

(一)大众口水“吐槽”与专业电影评论人的交织与共存

当今的电影评论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专属电影文人的学术范畴,而已经以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步伐走向了更为广泛的范畴。虽然多元化的声音可以使的批评的语言更加的丰富和完整,但是这种态势正在日渐模糊着电影批评的概念阈值。并且两种声音都有其丰富的发声市场,并且这两种空间也日益模糊着他们各自的边界。所以以“大众与专业,口水与学术”成为了难舍难分的统一的批评文本主体。

(二)电影理论与电影创作对话困难

纵观中外电影史,也曾经有过电影理论深入电影实践的案例。比如巴赞、爱森斯坦,这些电影先锋的理论对创作人群产生了近一个世纪的影响。可是当代电影理论和影视批评往往自说自话,完全脱离了创作主体,学术与创作没有沟通平台,其只能向极端的学理性方向迈进[1]。所以现在的电影理论常常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要指导方向,脱离了电影创作的一线主体,起不到互动性的反馈作用。而两个群体俨然各自为政、没有交集,故理论批评所呈现出来的就是越来越晦涩的学术语言。创作者通过市场而不通过评论来反观自己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励了。如果实用性发展到了无法可考的地步时,其作为一个批评文本价值何在[1]?

(三)电影经济市场左右电影批评呈现

电影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早在六十年代初就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2]。而当今日益国际商业化的电影市场势必会影响到影视批评。影视批评的学者也难免被裹挟在日益市场化的洪流之中,所以我们听到的专注于文本、创作者、视听语言的中立分析越来越少,而站在利益维度左右市场的批评越来越多。这不再是只涉及电影理论中学术腐败的问题,而更关乎到电影文人在面对市场化冲击下应该怎样重新审视电影理论的问题,是应该把电影放在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中进行拷问的问题。

(四)市场化运用和影视批评经典标准交织所产生的评判标准失衡

在当今的电影市场我们经常看到“叫好不叫座,亦或是叫座不叫好”的现象。而这种现象背后所蕴含的问题正是市场化标准与影视伦理标准所产生冲突而出现的问题。不论是影片内蕴质量低下,但市场化运营成功;还是影片内蕴高质,但票房惨败,都会导致批评声音的一边倒。时而市场导向占上风,经济决定一切;时而经典理论占据高地,完全抛开市场分析。显然这些批评声音都是不够客观的,是由于电影做为一种市场经济中所运行的特殊文化产物所需要的标准的难以厘定所导致的。

(五)电影理论“古为今用”,时代归属不明

随着当下媒体环境、电影生态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电影理论的更新速度远远不能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大屏数量的猛增速率是以往学者远无法设想的,3D、4D、巨幕,这些只是电影整体产业链中最为显性的表征。所以能囊括电影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的新的电影批评理论才是科学的批评理论。 而这种理论的跟进性应该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理论思想的革新与巨变,不胜任的批评口号也只能当做时尚来贩卖了”[3]。而在理论跟新时我们也应该会注意到其所蕴含的动态发展的前瞻性,并且要注意到这种理论的统筹性与广泛适用性。

(六)第一符号学及其语言学分析方法对电影批评理论的渗透

不论是电影创作还是观赏,都会涉及到主体的审美体验卷入,而这种卷入自然就需要把符号学的成果牵引过来,所以这种以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精准指标来衡量多元丰富、充满无限不确定性的电影文本是有些牵强的。电影有两大功能“造梦”和“造景”,而这两大功能决定了电影语言的语法序列是无序随机的,导演个人创作意识以及观众个体化解读地注入更加剧了这种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所以批评中拿静态封闭、唯一性的语言模式来反观动态无序的电影画面是不科学的。

由于电影的复制属性,我们对于所感知的事物便会依赖于电影的幻觉性。而这种幻觉性的存在,便使这种理论转化通道不再畅通。

(七)电影市场国际化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批评语言适用范围问题

从早期的分账电影到现在的合拍片,电影产业已经突破了国与国的范畴。所以对电影产业的分析已然不是一个国别内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拥有国际化视野的问题。国际化视野并不是要求用同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批评语言来面对不通过家的电影文本,而是应该正视观众在理解某一形象内容时,所体现出的深层价值反应的不同。如果想当然的认为人们在面对影像文本时所产生的审美体验、与内化理解没有区别的话,就极其容易导致影视批评中产生文化误读的现象。故国际化的影视批评语言的适用范畴不仅要整合类似的文化区域,更要以国际视野面对国与国之间细微的文化价值区别。

(八)中国媒体体制与传统道德观念对电影批评的深远影响

长时期的媒体管制与传统电影伦理观的束缚使得主流的电影观念占据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而这种长时期的束缚与捆绑已经使得电影创作,包括电影批评体制化在主流电影观念的思潮之下。而被体制化了的批评理论也便很难再更为广泛的阈值内发挥作用,也没办法深入到电影深层的意蕴问题。主流电影观念下的电影批评也被裹挟成为主流道德观念的重复阐述,电影批评也很难在艺术观念的全范围内发挥作用。

(九)影视批评晦涩难懂,不接地气

影视批评具有两种直观的功能。第一,与创作者发挥互动,深发作品,反馈创作,虽然这种互动性局限在了很小的范围之内。第二,指导与引领观众发觉电影内蕴,达到指导观影的目的。

当今影视批评中太过高深晦涩的学术语言无异于自绝于人民之外,是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影视批评文本脱离了接受群体,也便成了无源之水,只会在孤芳自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十)男性观影立场解读电影的批评失效性

虽然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已经向着一个更为广泛的维度发展壮大着。但不得不承认男性观影立场仍然是当今影视批评的主要立场。由于经典电影语言的男性立场的影响,要建立一种更加接近女性真实情感体验的批评维度就变得更加困难。而这种批评立场的转换不仅仅是在电影文本中进行革新,而是要把其放在整个社会的媒体传播模式下去考量。这种批评立场的建立是需要彻底的摧毁与清除顽固话语形式与父权至上的已有批评模式。

三、迷津之中的反思

当前影视批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对其现状的宏观体察是一个宏观的社会与学术问题,上述段落也只能是管窥蠡测,所以我们试图从现象的局部出发,来进行有效的反思,以期能以点带面的使我们的批评理论能够更加完善。

1.影视批评的学理定义及其相对应用范畴都需要重新的定义,以使多元化的批评模式都能囊括在其理论范畴之内。2.参与创作一线,搭建有效对话平台,增强理论高度的同时,注重其实用性的拓展,做真正可以与实践互动的学术语理论。3.防止学术腐败,坚持电影文人的操守,不做左右电影市场的“枪杆子”,要做电影市场的“诊断师”。4.要以善意的关怀面对中国的电影市场,对商业电影给予更大的学术宽容度。要以动态纵深的产业眼光、以电影文人的批评态度全面客观的体察中国当今电影市场。5.电影批评理论的更新不仅要与其所属时代步伐一致,更要综合新技术媒介环境下所产生的电影观念革新,使电影批评理论永远处在动态的发展更新过程之中。6.虽然电影理论综合了多门学科的学术营养,但在综合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适用性的考察,而不是机械的结合与应用和静态的框定组合。7.影视批评的国际化视野包括对同类文化的合并,与对个体文化差异的细微体察,这才是面对电影创作国际化趋势时应有的态度。8.至于批评理论的解放必须从批评人思想的解放开始,也就是用更加开化的批评思维来面对局限的批评文本,也许才能更快得导致影视创作主体的思想解放。9.“朴实代替晦涩,轻松取代后现代”只有这样的批评语言才能首先从形式上拉近与电影观众的距离,才能更好的起到观影指导的作用,才能使自身的发展找到持续的依托。10.性别观影方法是性别底色所框定的思维定式,但努力的换位思考与反性别批评也许会减弱这种固有的批评态势,所以更加客观的批评立场才能促使批评文本的效用更好的发挥。

影视批评的问题与其生存态势复杂的发生与发展着,面对这些问题们无法做出全面的和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学术矫正或推断,这些反思也只是从林林总总中所分散归纳的局部性问题。对于矫正的道路和批评改革的策略化研究更是曲折艰辛,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地执着坚定,带着对电影批评的热爱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 郭小橹。电影理论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电影欣赏论文 篇4

一、英语电影赏析课教学之现状及问题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课堂上的普及,英文电影赏析课程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是由于英文电影赏析课程在很多高校是一门新开课程,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在对电影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电影理论基础、对电影作品的分析流于表面等。教师惰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缺乏统一规范教材等原因,教师没有用心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思想上不够重视。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就是操作视听设备,没有背景知识的介绍,没有难懂句子的讲解,更不能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课后教师也不能布置练习题温习加深学生对影片的印象。由于自始至终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导致学生整个过程对影片的被动接受,结果只是学生对影片进行简单而被动的“赏”,却缺乏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析”。由于种种问题的存在,英语电影这一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未能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英语电影赏析课的教学原则

1.保证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英文影片的选择,首先要保证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等最基本的原则。英文影片的选择是进行英文电影赏析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基础。选择影片主题必须是积极的、高尚的,内容必须是具有艺术性的、值得探讨的。

2.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根据电影的历史分类和类型分类标准选择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影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客观而科学地认知英文电影的全貌,系统地学习英文电影的理论知识,全面地了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同时避免因重复播放同一类型的影片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3.以认知理论指导教学思想。信息交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活动,而不是传统教学“讲授—接受”的单向流动。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学目的也才能真正实现。

4.输入与输出并重的原则。在选定了某一类型的影片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在这部影片中得以体现的一些理论讲授给学生,然后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去体会理论的应用,教师不妨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堂讨论的话题或课外作文,让学生在观赏完整部电影后将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要讨论的话题与写作中。以期开阔思路、加深印象。

5.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原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也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由于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对真实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还在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看电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包括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历史传统等。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影片《乱世佳人》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单单在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Gump)中就至少可以学到大的历史事件,如3K党、南北战争、猫王、性解放、美国总统遇刺、黑人运动、黑白人同校、黑豹党、越南战争、反战浪潮、中美建交、乒乓外交、水门事件、玛丽莲•梦露,小的可涉及国情及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如上学的校车、单亲家庭、橄榄球运动、幼儿园、小学、大学的学生生活及飓风、美国的疆界等。

三.英语电影教学对策

1.准备阶段。要求学生事先在网上查阅与影片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一些影评。学生在调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材料时,能有一种自我挖掘与自我补充的过程,从而引起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当然,学生查找的资料最好以英文为主,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词汇,而且还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2.欣赏阶段。这是电影欣赏的实质性审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与影片交流感应,学生往往被电影的审美幻觉所牵引。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影片的内容,教师可在播放完一部分电影后,停止播放,针对刚听过的电影内容对学生提问、讲解,为学生继续欣赏电影打下基础。也可在第二遍播放时隐去影片的字幕,由于学生事先对故事内容已有所了解,再加上大量视觉信息的输入,可对他们的信息感知和听觉记忆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电影评论论文范文 篇5

【关键词】张骏祥;电影的文学性;叙事传统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工作者曾密切关注过电影文学性和文学价值的电影学术问题,90年代电影界有学者重申和发挥了当时参与该问题讨论的重要人物——著名电影理论家、剧作家、导演张骏祥所提电影的文学价值等主张,肯定了张骏祥电影文学观的合理性①,本人虽已发表《论张骏祥的电影文学观》②,但意犹未尽,加一补充,以期引起进一步探求电影本体论意义上电影文学的价值。

一

张骏祥指出:“电影文学应该不是指纸上印出来的剧本,而是最后通过电影表现手段拍出来的电影。真正最后完成的电影文学是在银幕上放出来的电影。”③

“电影文学究竟是指什么而言呢?一般讲电影文学,往往想到的是印在纸上的电影剧本,说是影片的基矗……但剧本确实还不是完成了的电影文学。真正的电影文学的完成形式是最后在银幕上放映出来的影片。……真正完成的戏剧文学是在舞台上对观众演出了的那台戏。人们对那些只能在书房里读读,在舞台上没有效果的‘书斋剧’,是不承认它是好戏剧文学的。即使是好作品,例如契诃夫的剧本,在没有得到莫斯科小剧院的演出之前,也不可能真正显现出它的光辉。一个电影剧本的光辉,更是非拍成影片在银幕上放映,就不能完全显现出来。”④

《不要忘了文学》一文里,荒煤讲:“电影文学,只有通过影片的再创造,才能够最终体现其文学价值。”可说与张骏祥的观点一致。《电影剧作》1982年第4期刊登过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开展关于电影文学性的讨论的几种观点,也可佐证、补充张骏祥、荒煤关于电影是最终体现文学价值的主张。一种观点认为,电影剧本不是阅读文学,而是未来影片拍摄的基矗因此,除了一般文学的规律之外,电影文学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要服从于电影综合艺术的形式,要考虑到为未来影片提供摄影、音乐、美工等综合艺术发挥的天地。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应把电影的文学性单纯理解为电影剧本的文学性。一部影片的文学性要靠综合艺术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也就是说,电影的文学性是指整部影片用综合艺术手段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它涉及各个艺术部门,核心是看能否运用这些艺术手段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对象。对电影的文学性的理解,不应当局限于电影剧作的文学语言和描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影片反映生活真实,探索现实的底蕴、创造艺术美的严肃追求上。

张骏祥所理解的真正最后完成的电影文学是在银幕上放出来的电影,“实质上这是一种对于影片的高级要求,根据这样的要求,一些只讲究编造情节,不注重刻画人物,甚至低级庸俗、毫无文学气味的影片就不能列入电影文学之林。它的出发点是以文学的高度来要求电影,其目的显然在于提高影片的文学素质和艺术质量。这种提法的用心无疑是可取的,但是,按照流行的观点,电影文学的基本涵义仍旧是指‘纸上打印出来的剧本’,而不是指影片本身。因为影片是由镜头画面组成的,不是由文学组成的,因而是电影艺术,而不是电影文学;只有用文字组成的电影剧本才是电影文学。”⑤这一观点是相当有代表性的,说影片是由镜头画面组成的,涉及电影的外感形式,镜头画面要表述故事、情节,离不开文学,如果说电影不单纯是文学组成的是对的,说电影不是由文学组成的似乎绝对了些。故事、情节甚至人物的性格、语言等等,有哪一样离得开文学的设计、构思呢?再说把电影文学的范围只划于剧本也是不全面的。如果把电影文学仅仅限于故事片的电影文学剧本,以区别于导演编制的电影分镜头剧本,好像难于成立。电影分镜头剧本就没有文学的内容吗?很难设想它不是剧本的一种形式。如果编剧能一步到位,不经过导演的分镜头剧本,不需导演做什么大的改动,就能把剧本直接搬上银幕,那肯定是符合电影特性的好剧本。不可把剧本和影片对立起来,划出文学与非文学的鸿沟。不止电影分镜头剧本,像电影诗、电影小说、电影故事等都可划入电影文学的范围,影片都可划入电影文学的范围,何况这些诉诸文字的东西呢?至于说到只有用文字组成的电影剧本才是电影文学,除限制了电影文学的范围外,也说明了在对文学的看法上,固守着传统的文学观念。关于文学是不是都要用文字表述,张骏祥在阐明电影既是艺术又是文学的见解中做了交待。此不赘述。

二

电影文学与一般的文学体裁相区别,是与电影的特性密切相关的,是一种文学样式,终将组织一系列银幕形象,构成整体演出。余倩在《电影的文学性和文学的电影性》一文中认为:“由电影剧本到银幕,这是由文学形式向电影形式的转化,并不是由未完成的文学形式向最后完成的文学形式的发展。因而说电影剧本还不是完成了的电影文学,把电影文学的完成形式说成是影片,认为‘电影就是文学’,这就混淆了电影和文学的表现形式的界限,混淆了电影和文学的不同的性质,并且也不符合电影创作的实际。”把未经拍摄的电影文学剧本排除在电影文学之外,是不大妥当的。余倩说不符合电影创作的实际,在这一点上是对的,但余倩说混淆了电影和文学的不同的性质,有言过之处。由电影剧本到银幕,当看作是电影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剧本,未进入拍摄,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剧本不能看成是一般的文学作品,是经过电影特性改造了的文学,文学性与电影性相溶合,故从文学形式向电影形式的转化也属于表面化的看法。

马德波在《在探索中演变的我国电影观——从关于“文学价值”的讨论说起》一文里,看到了“二十年前的张骏祥和二十年后的张骏祥争鸣”,并认为张骏祥在理论上的变化是触目的,但并不意味着他的电影观的变化,从张骏祥的作品和理论来看,他始终是把电影(故事片)作为一门“讲故事”的艺术,不曾离开叙事传统。因此,他前后不同的说法,只是由不同的“针对性”所致。50年代是针对一些不熟悉电影特性、初事电影的编剧讲的;80年代是针对生硬地搬用外国70年代某些电影手法的中青年导演讲的,而“总的目标则是前后一致而非自相矛盾的”。有论者以为,“正因为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所以他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美学上的实践意义而不是理论意义。”⑥这样的论断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张骏祥的电影文学观在理论发展中是具有其理论意义的。张骏祥有关电影的文学价值见解所引发的“争论的特点是联系电影创作实践,达到了‘电影化’分歧的高度,不论是对于电影艺术创作质量的提高或对于电影艺术理论自身的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张骏祥“文学价值”等观点是电影的文学性讨论这一理论争鸣的中心议题,既有以往理论的总结,也有未来理论的展望,较有系统性、思辨性。如果否定其理论意义,从某个角度说,就等于否定这场讨论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张骏祥在电影本体论上的探索也是视而不见的,显然两位论者所作的结论是不恰当的、不公允的。

照马德波看,张骏祥过去是为了发展叙事传统,现在是为了保卫叙事传统。张骏祥的电影观是一贯的,可见不管是发展叙事传统也好,保卫叙事传统也好,承接电影的叙事传统是张骏祥电影文学观所一直坚持的原则。

在50年代,张骏祥“颇为详明地论述电影思维、蒙太奇思维的重要性,宣称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这些表现手段是用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刻画人物性格的。……既然作为电影的文学,为未来影片提供基础或蓝图的文学,它必须用电影思维、蒙太奇思维来组织材料,构思结构,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运用电影的长处。它不可能是‘纯文学’,只能是电影的文学。在这里,文学作为综合艺术的一种元素,它必须遵循电影艺术的特殊规律,并且是为电影服务的。……按照80年代张骏祥的理论,则文学创造价值,电影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手段表现这些价值而已。文学是内容,电影是形式,是外壳,或者只是一种把文学内容装进去的‘容器’!文学是表达主题、塑造典型、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段,而电影则是体现文学所创造的价值的手段了”。

这里,认为文学是内容,电影是形式是张骏祥的主张似大不确切。张骏祥说过,苏联有过一种不好听的说法,说电影剧本只是个“容器”,只是把将来完成的电影在里面暂时放一放的“盒子”。这说法当然不对。反过来说电影只是一种把文学内容装进去的“容器”,这说法同样有毛玻况且张骏祥指出过,把电影手段理解为形式,文学价值是内容,这种说法有一部分道理,但不完全,说明张骏祥并不认可电影是形式,文学是内容的说法。

我们今天研讨张骏祥的电影文学观,当然是与对8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整体发展的评价相联系的。有论者在评述这一段理论思潮时讲:“描述八九十年代电影理论主题和形式的转换,也就是阐释西方理论在中国本土的容纳和演化”⑦。显然,这个结论并不符合中国电影理论建设的实际。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诚然受到了西方电影理论的影响,但并不是八九十年代每一个理论主题和形式的转换,都是在阐释西方理论在中国本土的容纳和演化,这样看,就否认了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民族性和独立性,即使是吸收西方电影理论,也不是全部照搬,而是有所选择,为我所用,西方的电影理论在我国发生变异的情况并不奇怪。

我们不要一味忙于解构、否定以往我们的理论资源,即使我们有了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我们也脱离不了已有的理论基础,割不断我们的传统。事实上,从我国30年代起至今天,中国电影优良的传统中就有重视电影的文学价值及电影文学家的作用的传统,这个传统不应该中断,当继续发扬光大。21世纪愿中国当代电影像张骏祥所说的那样,“坚定地站在优良的传统的基础上,清醒地借鉴外来的东西,创我们自己的‘新’”。

[page_break]

三

如果只讲文学性、文学价值,矫枉过正,就会走向极端,也不能说是全面的。张骏祥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电影笔记》一文中说:“强调主观描写,大量运用旁白,作者站出来讲话,强调综合艺术中的文学性描写。然而舍弃了电影艺术的综合性能,丢掉十八般武艺作用一样,这是自己绑起一只手去作战,其愚不可及也!而结果是电影成了活动图画,成了文学朗诵,于是电影就没有了!”由张骏祥等人引发的电影文学性的讨论,使人们对文学性的注意,远远大于对电影性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在不少人看来,……‘文学性’,乃属于电影艺术之‘本’,而‘电影性’则不过为其‘末’的缘故;而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我们一些同志谈起……‘文学性’来,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当论及‘电影性’问题的时候,则显得‘底气’不足,言之无物。当然,不能说强调典型形象对于电影的重要性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只是从……‘文学性’出发而要求电影,恐怕就不那么科学,不那么符合艺术规律,问题在于,对于文艺创作来说,从来没有‘一般的’典型形象,有的只是文学的典型形象,戏剧的典型形象,电影的典型形象,没有也不可能有在同样程度上属于两种艺术的典型形象。……电影要真实、深入、多面地揭示丰富的生活内容,电影要创造独特的美学价值,只有使自己和它的特性相适应才有可能。因此,要解决电影反映生活的问题,要创造具有银幕意义的典型形象,就必须深入探讨电影思维的特点、方式、规律及其与其他艺术思维的关系。应当说,这是我们的电影理论所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之一。”⑧这段话可给我们带来反思。但所论典型形象似有牵强之处。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我们不是不可以探讨“一般的”典型形象的,在文艺家的创作活动当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就存在着个性化与概括化相统一的典型化过程。从文艺理论上可以概括文艺典型形象的涵义、特征、规律和方法。这是理论的逻辑概括,具体到抽象的上升。至于说到综合艺术的典型形象,也是可以从文学上、音乐上、美工上等艺术部类进行专题分析,就电影讲,从音乐角度塑造典型形象,从美工角度塑造典型形象皆可,从文学角度塑造典型形象有何不可?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艺术的典型形象的塑造在综合艺术中是完全成立的。在当时也确实出现了光讲文学性还不够,还应强调发挥综合艺术各个部门的特性的声音。众所周知,电影性,电影特性,可说是电影艺术这一形式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和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机地交织起来,以镜头为语言,按照蒙太奇方法组成的声画结合的艺术,实现了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照相性与变相性的统一。张骏祥本人也表述了对电影特殊表现手段的关注,涉及到了形式、技巧之类的东西,它们是用来为电影内容服务的,实际上电影艺术的特性又不止于文学性这一点,还有跟自身为综合艺术这一总特征相联系所带来的多重属性,确立电影价值观,离不开文学,也离不开艺术,我们也应继续像当年出现的强调发挥综合艺术各个部门的特性那样,深入探求电影艺术的特性与规律。电影文学脱离不开电影艺术,“电影制作的艺术完成才是对某一事件、人物整个过程艺术表现的终结。……应把重点放在电影艺术本体的探求上,没有必要对电影的文学性诸问题过多孤立地涉及。”⑨影片质量,既关系到文学这一种类,也关系到摄影、音乐、美工等艺术种类,既关系到编剧,也关系到导演,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电影这一综合艺术之所长,提高这方面的功力,就能解决影片质量不高的问题。可见,强调提高电影的文学性与强调提高电影全面的艺术性,是电影文学与电影艺术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张骏祥在《大力促进电影剧本创作》一文中说:“电影艺术要有一个极大的飞跃,放出有电影以来还没有放出过的灿烂光辉,非有待于有洞烛人生哲学的见解,有深厚的生活感受,又能创造性地运用电影表现手段的大作家出现不可”。只有在有了相当数量的、掌握了电影创作的规律和表现技巧的作家的基础上,才会出现电影史上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我们已经进入WTO,在电影生产上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从电影发展的文化战略角度看,中国电影必须培养出大电影作家、大电影导演、大电影演员、大电影摄影等出色的电影创作人员,我们的民族电影就有振兴的希望?

注释:

①参见谢飞《对年轻导演们的三点看法》,《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

②参见拙文《论张骏祥的电影文学观》,蒲震元、杜寒风主编、李胜利副主编《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③张骏祥:《对电影的基本看法——在上海业余电影创作评论学习班上的发言》,《张骏祥文集》下册第1706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④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在一次导演总结会议上的发言》,《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逊第3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以下本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出自该书,有关荒煤、余倩、马德波的引文也出自该书。

⑤叶元:《电影文学浅谈》前言第1-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⑥饶朔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第150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电影赏析论文 篇6

[关键词] 英文原版电影;赏析;大学英语教学;西方文化

目前,语言教学中的社会文化教学问题逐渐受到了广大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才能使语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1921年在其《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胡文仲在《文化与交际》中也谈到“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由此可见,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异国文化,了解异国文化的价值观。了解异国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英文原版电影赏析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西方文化。下面,笔者将从英文原版电影赏析之教学现状、英文原版电影赏析之教学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英语原版电影赏析之教学三个方面来阐述英文原版电影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英文原版电影赏析之教学现状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英文电影赏析课程在很多高校成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一学期中会挑选一两部英语原版电影进行放映,然而却把电影欣赏当作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放松一下的一种调解剂。可以说,这样的电影欣赏课在教学各环节的安排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因为教师并未对英语电影欣赏教学工作做太多研究,对英语电影欣赏的教学方法也了解不多,同时对电影的背景知识和内容不做任何形式的讲解,最终导致学生只是从头到尾看了一部电影,而对影片中的文化背景与语言难点等内容则是一无所知。加上看完影片后教师也不让学生就所看的电影做相应的讨论和练习,从而使英语电影欣赏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认为,英语电影赏析并非简单地观看电影,而是应当做更深入的研究与更精心的准备工作。总之,在英文电影赏析的课程设计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达到“赏”与“析”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英文原版电影赏析之教学可行性和必要性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视听作品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朱晨晨(2004)在文章中提到,国外学者Baltova(1994)发现比起那些只单纯通过声音为媒介来提高听力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观看录像的学生对同样的听力材料有更好的理解力。2000年。Canning―Wilson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影视录像学习英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量研究表明在大学英语中实行英文原版电影赏析之教学是可行的。

另一方面,英文原版电影主要讲述说英语国家的生活、文化、风俗习惯,它反映了英语国家从政治背景到百姓生活的很多信息。英文原版电影会把观众带人一个与本土环境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异国语言、思维及文化。与教材中所使用的英语语言不同,电影中的对白所使用的语言是形象的、生动的和简练的。另外,英语电影中往往存在超级影星、时尚的风格、绚丽的色彩、动人的情节、紧张的悬念等因素,这些都能够深深吸引和打动学生。因此,通过在课堂让学生观看原版的英文影视剧,他们就能足不出户感受到地道纯正的英语,身临其境地获得西方文化的感性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原版英文影视剧来优化英语课堂。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听说和阅读理解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和风土人情。这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英文原版电影赏析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进行英文原版电影赏析之教学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摆脱了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采用多方位的、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影视欣赏提供了基础。因此,英文原版电影的赏析应与多媒体教学平台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优化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学情境。英文原版电影赏析教学应该按照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首先,英文原版电影赏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选择影片,这个环节是以后所有环节的一个基石。教师在选择影片时要反复斟酌,选择和学生生活贴近、符合当今时代潮流、没有性和暴力场面、趣味性高的电影。也就是说,在选择影片时首先要保证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等最基本的原则,即影片的主题必须是积极的、高尚的,内容必须是具有艺术性的、值得探讨的。在保证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等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英文原版电影赏析教学中选择播放的影片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应选择简单、通俗易懂的影片,例如《狮子王》(the Lion King)、《人猿泰山》(Tarzan)、《美女和野兽》(Beauty and Beast)等;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观赏《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刮痧》(The Treatment)、《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等语言难度大的影片。这些作品能让教师和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地探讨如文化差异、创作背景、电影的主题及其叙述方式和技巧、故事结构和人物表演等等(蒲春红,2000)。同时,可以根据电影的不同分类标准,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影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客观而科学地了解英文电影的全貌,系统地学习英文电影的理论知识,全面地了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同时又能避免因重复播放同一类型的影片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其次,当选择好适当的影片之后,在观映前教师应该做到对要欣赏的电影的内容以及所涉及的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同时也应该对影片中出现的生词、俚语、习惯表达及文化习俗事先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观看影片之前就已经对影片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影片。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针对电影内容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并就影片情节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影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播放影片《阿甘正传》之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去查阅一些影片中涉及到的有关美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如3K党、南北战争、猫王、性解放、美国总统 遇刺、黑人运动、黑白人同校、黑豹党、越南战争、反战浪潮、中美建交、乒乓外交、水门事件等。然后就影片情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What do the feather and chocolate in the film symbolize?”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影片。了解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

再次,在做好观映前的准备工作后,就可以给学生播放影片。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地欣赏影片。第一遍观看时,让学生了解剧情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在欣赏第二遍时,可以只让学生听影片的录音,不看图像,把不懂的语言点记下来。第三遍的欣赏可以是从头到尾地再次观看,将场面和对白联系起来,让学生加深对影片的理解;也可根据教学的安排在播放中穿插某些讲解性的内容(胡学艳,2008)。例如,在《时尚女魔头》(“the De'oil Wears Pra・da'’)这部影片中,著名时尚杂志《天桥》女主编Miranda对她的助理Andy说了这样一句话:“I Canjuat im8gine whatthey’re ganna write about me,‘The Lady D=gen,career-oh-sessed,Snow Queen drives away another Mr Piesty’,”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时可能会对“dragon”一词十分费解,因为在中国的文化里,“龙”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龙”是一种会吐火的凶猛的怪兽,是邪恶的象征,具有贬义。所以,这句话的含义为,“我闭着眼睛都能猜到他们会怎么写我‘女权至上的霸道女人,工作第一的冰山皇后,把另一个皮斯利先生扫地出门’。”另外,在播放影片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关注人物使用的语言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人物的非语言行为。正是由于各个民族在身势语、面部表情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才最终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因此,对非语言行为的关注有助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张新元,2008)。

电影欣赏论文 篇7

电影音乐欣赏是艺术欣赏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电影音乐欣赏的方法为三大理论视角,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对于电影音乐欣赏,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欣赏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 电影;音乐;欣赏;意义;内容;方法

电影音乐,既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因此它具有电影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

于是,电影音乐欣赏也自然具有这种交叉性或边缘性特点,即兼有电影欣赏与音乐欣赏的双重属性。这也自然使得电影音乐欣赏成为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

限于篇幅与能力,本文只能对电影音乐欣赏这一重要艺术命题的要点说其大略,权作引玉之砖。

一、电影音乐欣赏的意义

电影音乐欣赏,具有电影欣赏与音乐欣赏的双重重要意义。电影声乐又称“电影歌曲”,已成为歌曲之中的一个独立的品种,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电影歌曲具体分为影片中的主题歌、插曲、片头曲、片尾曲以及片中人物所演唱的歌曲等等;电影器乐曲又分为西洋器乐曲(管弦乐曲)、民族器乐曲(民族管弦乐曲)、器乐独乐曲(西洋器乐独奏曲,如钢琴独奏曲;民族器乐独奏曲,如二胡独奏曲等)。但总地看来,电影器乐曲多系伴奏曲,在片中起渲染气氛、烘托任务、营造环境、抒感、情绪等作用。

电影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两大层面予以解读。

一个层面是对于电影欣赏的重要意义。电影音乐在整个影片中起着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影音乐欣赏就直接制约决定着整个电影的欣赏。人们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馆地下室放映他们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片,确定为电影的正式诞生之日。但是,最初的电影只有视频而没有音频,被称做“无声电影”或“默片”。直到132年以后的1927年,美国的影片《爵士歌王》才正式成为有声电影的开山之作,从此电影才成为视听结合、音画一体的现代化新的艺术品种。而《爵士之王》,顾名思义,是在原来无声电影中加进四支爵士歌曲和一些台词及音乐伴奏。因此,“电影艺术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尤其是广为传唱的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可以说,不会欣赏电影音乐,就不可能更好地欣赏整个电影艺术。特别是一些音乐故事厅、音乐风光片,音乐在其中具有核心支撑作用,不会欣赏这些电影音乐,那就不可能欣赏这些影片。

另一个层面是对于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许多电影音乐,特别是其中的电影歌曲,已成为独立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作品。例如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典型的电影歌曲。而艺术歌曲《铁蹄下的歌女》是影片《风云儿女》的插曲;《渔光曲》是同名影片的主题歌;《我爱你,中国》是影片《大海在呼唤》主题歌;《四季歌》是影片《马路天使》的插曲;《我的祖国》是影片《上甘岭》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影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九九艳阳天》是影片《柳堡的故事》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影片《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是影片《红日》的插曲;《问心无愧》是影片《红番区》的主题歌;《流光飞舞》是影片《青蛇》的主题歌……不胜枚举。正确全面地欣赏这些电影音乐,无疑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电影音乐欣赏,无论是对于电影欣赏还是对于音乐欣赏,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电影欣赏与音乐欣赏,作为艺术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艺术欣赏力与艺术素质的全面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艺术素质又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万万不可低估。

二、电影音乐欣赏的内容

电影音乐欣赏,是对电影音乐的聆听、品评、分析、判断、鉴别、评价的过程,其具体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其一是知识储备。又包括电影知识与音乐知识两大要素。电影知识包括电影的审美特征,主要有综合美(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的综合美;科学与艺术的综合美)、画面语言(镜头语言,如推、拉、摇、移、跟、降、升;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平视、俯视、仰视以及色彩语言、构图语言等)、“蒙太奇”(基本结构手段与叙述方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组接剪辑手段)、电脑三维动画制作新技术等。音乐知识包括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抒情性、韵律性、形象性、节奏性、表演性等。

其二是把握电影音乐欣赏的心理规律与特点。主要有:音乐感知、情感体验、音乐想象、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领略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情感体现。抒情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之一,正如黑格尔所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同样,电影音乐也可以情感作为载体。如果说,词、曲作者的乐谱是“情感设计图”的话,那么演唱者或演奏者就是情感的传达者,而听众乃是情感的最后接受者。如果欣赏者不进行情感体验,就不可能欣赏到音乐的精髓和灵魂,也就不可能收到“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欣赏。所以电影音乐欣赏,实际上是一个情感互动、情感共鸣的动态过程。倾情投入,真情体验,是电影音乐欣赏心理规律与特征的关键。

其三是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道路、艺术特点与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欣赏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首先要了解词作者田汉与曲作者聂耳的生平与创作道路、艺术特点。田汉(1898―1968),中国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原名寿昌,湖南长沙人,1916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次年回国,在上海创办南国社,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时创作话剧、歌剧、电影剧本。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入抗日爱国宣传活动,创作出大量救亡作品。解放战争时期,在国统区积极参加反美反蒋的爱国主义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等职务。其作品的艺术特点是时代感鲜明、革命激情强烈、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主要作品有《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等,同时创作出大量诗歌与歌词,其中《义勇军进行曲》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聂耳(1912―1935),原名守信,号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1930年到上海当店员,次年入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剧社做练习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开始音乐创作活动,写出了《开矿歌》《卖报歌》等,1935年华新片公司,任二厂音乐部主任,创作出电影歌曲《自卫歌》(影片《逃亡》的主题歌)、《塞外村女》(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等,同年东渡日本,7月17日在游泳时不幸溺死于藤泽市的鹄沼海中,他的作品艺术特点是集战斗性、民族性、时代性、群众性为一体,充分体现出导师恩格斯所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作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它与整个影片的创作时代背景相同步。这部影片由田汉作故事,夏衍写台本,表现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刻,投身抗战,奔赴前线,为民族存亡而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田汉在写完影片的故事之后,即遭反动派逮捕,于被捕前夕仓促地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上写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曾以“陈瑜”为化名发表。当聂耳也遭反动派迫害而行将赴日,临行前夕完成曲作初稿,到日后不久歌谱定稿即寄回国内。这首歌曲一经在影片中唱出,立即产生极大反响,很快唱遍全国,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战歌。

其四是理解作品的主题意蕴。例如《义勇军进行曲》的爱国主义主题,《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等。

其五是解读作品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旋律特点、节奏特点、风格特色等。例如《义勇军进行曲》采用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相结合的手法,旋律中具有强劲的动感和张力,形成了庄严雄健的艺术风格。又如《我的祖国》和《谁不说俺家乡好》,分别吸收了山西民歌与山东民歌的音乐素材,通过鲜明的地域风格,真正达到了“地域文化成为民族文化集合体最基本的元素”的艺术高度。

由此可见,电影音乐欣赏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相当丰富的。

三、电影音乐欣赏的方法

电影音乐欣赏,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其一是指欣赏者于不经意间欣赏到电影音乐,例如在咖啡馆、餐厅、车站、机场等场所,无意间聆听到电影音乐。

其二是直觉欣赏法。直觉是欣赏者在观赏电影时或在音乐晚会上,直接欣赏到电影音乐。

其三是理性欣赏法。理性欣赏指的是专门进行电影音乐欣赏,例如欣赏电影音乐的录音带、录像带、CD、磁盘、MP3、网络电影音乐以及专门观看电影歌曲演唱会、电影器乐等。

这三种欣赏方法,由初级向高级层层递进,以理性欣赏法为最高知识与音乐知识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就如同鉴赏古董一样,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鉴别能力,是无法领略其精髓、窥其奥妙的。

必须强调指出,电影音乐欣赏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性工程”,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欣赏,而且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浅到深。在不断反复的欣赏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欣赏方法。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欣赏乃至整个艺术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的一种重要审美活动,是提高人的艺术素质的前提与基础、途径与手段。正如古语所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见多识广,厚积薄发”。这是因为,“艺术鉴赏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审美活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还是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其意义和价值都已得到了人们普遍而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艺术鉴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2]而“艺术鉴赏”与“艺术欣赏”乃是同义语。电影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也就不言而喻、毋庸置疑了。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电影赏析论文 篇8

《好奇害死猫》:阴谋与爱情 余丽霞

单纯与诡异——论电影《看上去很美》的艺术表现策略 谈凤霞

《神话》叙事分析 常勇

聆听《喜玛拉雅王子》的音效,感悟藏族的神秘文化 涂晓

电影《如果·爱》音乐分析 杨博

《夜宴》所思一二 蔡萍

简评《我的长征》影片的创新意识 韦兆钧

中国首部三维数字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之析 程思

影视中的舞蹈及其欣赏 李先云

浅析网络"恶搞文化"的成因——由国产电影大片屡遭"恶搞"谈起 张延伟

接受美学理论和电影片名的翻译 李林菊,胡鸿志,张莉

中国和好莱坞电影票房背后的文化产业思考 余洁鸥

根植沃土的设计与创新——谈动画角色的风格设计与姐妹艺术的借鉴 袁晓黎

Premiere模板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运用 朱仙宝,许曌铨

多媒体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 王涛

浅谈电影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的功能 胡广涛

DV剧,担负校园文化与时俱进使命的新贵族 吕志伟

实施影视教育的策略与原则 刘芳

影视法学课初探 薛丽

影视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甘露

英文影视片练就地道英语——影视片的妙用 傅艺

影视鉴赏:优化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孙丽

论摄影艺术创作的构思 梁彤

略论商代青铜饕餮纹形式美——以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青铜器纹饰为例 尹春洁

高雅音乐教育的个体功能多维性实证研究 房海燕,米高峰

声乐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探微 刘宁妹

略论普通高校的"合唱"教学 陈晓艳

唢呐吹奏中的呼吸运动 吕景利

海明威生活中的女人们 邱世凤

威廉·福克纳终极意识的表白 李霞

反弹琵琶——写作学视野下李商隐的"无题诗"论 刘伟民

也看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勃兴 姜蕾

大众传媒与当代审美文化特征 陈龙

现代语境下的电影书写——评国产电影《疯狂的石头》 陈岩

解读动画电影《僵尸新娘》的主题表达 刘子建,李莉,米高峰

《阳光灿烂的日子》:男性成长的经典演绎 袁靖华

鸟的迁徙,美丽的"迁徙"——简评纪录片《迁徙的鸟》 彭锦

国际友人与陕北革命根据地新闻纪录片 黄琳,张珂

香港电影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浅析9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 郑奕琳

认识电影 田甜

后现代电影艺术创作行为的失耻与救赎 韦妙才

赎罪的夏娃——运用基督教文化重释韩国电视居《夏娃的诱惑》 边黎

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谈长今的魅力 苏文兰

东北剧荧屏走红的反思 于志强

解读"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 孔梅

历史的微笑与尴尬——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戏说" 杜希宙

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 韦星

"影"、"视"艺术审美特性探析 韩晓玲

电影《金刚》中艺术美学的魅力 刘丽丽,田晓冬

幸福的距离 彭静宜

浅析电视媒介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发展 陈志丹

多媒体教学中的影片剪辑——以科学教育影片为例 赵琳

数字图书馆技术在V0D在线影视系统中应用 江永和,邓安远

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教学探析 付庆军

影片《李斯特狂想曲》的观后感 王献鹏,李静敏,冯艳

道家尚黑的色彩观对中国水墨绘画色彩审美心理趋向的影响 张咏梅

虚拟现实设计艺术探析 朱志超,王家民,

新媒体艺术课程设置 杨金花,任戬,李波

谈装饰画创作中的格物思维与致知思维 王侠丽

舞蹈作为人体的游戏——论舞蹈艺术及其审美生成 尚端武

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 周文林,景鹏

商榷地方普通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走向 石丽琳

音乐欣赏课教学刍议 王风刚

声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歌曲的艺术处理 马鑫明

论歌唱中应重视呼吸的训练 刘宁妹

从临川傩舞看民间舞蹈的创作 廖夏林,王春阳,曾群浪

情志合一——论汉代诗学的革命 李正学

浅论《大公报·文艺副刊》新诗的人本性品格 赵琳,赵井泉

戴着脚镣跳舞——论闻一多的新诗美学原则及实践 丰晓流

台湾新电影中的台北形象与中国身份 汪方华,Wang Fang-hua

生存还是毁灭——中国"第六代"导演现状与前景浅析 饶军,Rao jun

好莱坞影像中的"东方主义"思维 余佳丽,林国淑,Yu Jia-li,Lin Guo-shu

自由与禁忌——建国以来中国电影题材的嬗变 白彩茹,Bai Cai-ru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影坛的尴尬之路 董梅,吕逸新,Dong Mei,Lü Yi-xin

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中的难和易 王文参,Wang Wen-can

解读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桂天寅,Gui Tian-yin

浅谈中国青少年原创动画创作中的缺失和对策 王辉,周宗凯,Wang Hui,Zhou Zong-kai

以吉卜力工作室作品为例浅析动画主题 邵晶晶,Shao Jing-jing

浅析国产动画形象的不足与对策 熊育兰,Xiong Yu-lan

虚拟古代场景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分析 施锜,Shi Qi

角色的雕琢——关于电影服饰对人物形象塑造问题的探究 李川,Li Chuan

荧屏内外的"双动力"——影视道具 陈智明,Chen Zhi-ming

裸替与色情意识 周著,Zhou Zhu

浅谈电影音乐的特性 刘曦,Liu Xi

论影视剧音乐的审美与欣赏 肖继仁,彭爱珍,Xiao Ji-ren,Peng Ai-zhen

音效在动画影片中的诠释 宋军,李洁,Song Jun,Li Jie

从《盒子》看当代纪录片 吴希媛,Wu Xi-yuan

试论影视审美鉴赏心理特征 张玉霞

电影是怎样设置悬念的 赵嫣嫣

规范与越轨:论影视叙事内部聚焦的自由度 王晓通

论电影光效表意语言内涵的表达及运用 尹名军

影视艺术美的经典表现——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罗健

技术的礼赞——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理论探析 王慧青

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从河南大学生影视文化素质调查分析谈起 杨少伟

论影视传播模式对当代大学生阅读心理的影响 张莲芳

论英语听说教学中英文电影的应用 房娟

影视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陈军

现实语境中重构的符号语言——贵州青年油画家刘荣坤与他的作品 杨俊

浅析韩国办公小用品设计中的色彩表现 刘心雄,甘艳

图形艺术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王巍

中国画中的二元辩证观及其实践教学体会 胡学军,王敏

七彩云南的文化魅力——浅谈《云南映像》中的原始文化底蕴 王艳

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陈伦旺

宋、元、明、清时期民歌的发展概况 黄明政

《乐论》中音乐美学问题的研究 孔晓飞

浅析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高赟

余华在先锋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戴惠

生命的追思——感受史铁生 吴海红

莫言与福克纳小说的女性形象比较 温伟

赞歌和挽歌:从茶馆到太平湖——《茶馆》语言的主体间性泛议 刘海燕

对赵树理问题小说与当代反腐小说中"清官情结"的思考 魏红梅

论武松的性格变异 刘永生

试论李白咏史诗的个体中心意识 吴积雷

女性自觉意识探幽 徐曼

威塞克斯小说中最优秀的女性——对苔丝人物形象的剖析 周志高,林程

电影欣赏论文 篇9

[关键词] 对等理论;影视字幕翻译;语音层面;文体层面;语用层面

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文化全球化交流也是另一番景象。尤其是近几年,美国、韩国、印度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影视作品大量地涌入我国,我国的许多优秀影视作品也频繁亮相世界各国。中国的作品世界化,世界的作品中国化都离不开影视字幕翻译。影视翻译经过了非常长的发展历程,早期的译制片就是一种,通过配音翻译来实现中国人欣赏外国影片。但译制片通过配音的方式总是让人产生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不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异国风味。字幕翻译就是一种在保持英文原音的情况下,用字幕翻译来帮助观众欣赏电影。当然欣赏外国影片最有效的就是纯外片,但那毕竟是少数人能够做到的。只有附加了字幕翻译的影片才真正能给观众欣赏带来方便,尤其是最近网络字幕翻译小组的出现让观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欣赏到国外大片。

一、功能对等理论与影视字幕翻译

(一)影视作品的视听性造成字幕翻译受时间和空间等影响

观众欣赏电影的过程可以细分为两步,首先是观看影片画面,接着理解影片的对白。这两个过程其实就是观看画面和读字幕的过程。字幕是依托于画面存在的,它是影片视听信息的附加成分。影视字幕翻译一般出现在字幕的下方,受银幕大小和空间的影响。字幕的字数不能过多,字号不能过大,这些都会造成银幕的空间过于拥挤,影响观众欣赏电影。译者要真正明白电影传递的内容,用有限的字数尽最大可能传递影视作品的内容。字幕翻译就是一种在保持英文原音的情况下,用字幕翻译来帮助观众欣赏电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字幕在银幕上出现的时间要与画面、对白相一致,只有视觉通道、语言通道和字幕三者一致才能有效进行。电影观众不能像读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反复阅读,细细阅读,品鉴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的时空性要求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做到快而准。

(二)影视作品的文化性造成字幕翻译受文化功能对等影响

电影爱好者来自于社会的不同阶层,他们的文化水平各不相同,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受众的文化结构,同时又要把握影视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21世纪后,我国的许多优秀作品都走向国际,赢得了许多外国观众的好评。可以这么说,影视作品的文化性是获得成功的先机。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虽然全世界的人喜欢看中国的电影,也想了解中国的文化,但总体上来说还是非常不够,他们也很难理解中国电影播放的内容,语言特征和风格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为了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能够欣赏到不同语言文化的影视作品,保证影视作品的文化功能对等是影视字幕翻译者努力的方向。

(三)功能对等理论字幕翻译保障影视作品的国际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开始注意翻译领域的功能对等的理论体系,他一再强调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从语义到语体都要接近最自然的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指明了翻译的任务和本质。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是要再现源语的信息和文化,翻译只是一个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源语信息的过程。这种对等体现在功能上,尤其指语言功能。语言功能就是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言语作用。但因为语言的表达形式、语法、语音等不同,其语言功能上的表现也不一样。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强调最接近自然的对等其实就是指读者的第一影响。由于字幕翻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时空内使字幕和画面配合,让电影对观众产生的影响接近于对源语观众的影响。影视字幕翻译也是一种文学作品翻译,奈达的对等理论也适用于此。除此以外,影视字幕翻译还受影视作品银幕空间和时间等的影响,如果影片中的字幕翻译过长,会分散观众的集中力,他们会忙于阅读字幕而影响了欣赏电影的视觉美感。从影视作品本身来说,使用过多的字幕会占据比较多的空间,覆盖太多的影像,干扰观众的视觉欣赏。因此,要求“形式恰当”地翻译电影字幕。

二、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

(一)语音层面的对等

英语和汉语不属于同一语系,发音规则和发音方法也不相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英语与汉语不可能存在语音层面的对等。本文所指的语音对等是指英语和汉语的语音上相似的地方,而不是完全相同。字幕翻译者通常采用语音模仿来处理语音层面上的对等,这种模仿可以保持某种形式上的对等,例如名字或地名就常用这种方式。Albus Dumbledore(阿不思?邓不利多)、Hufflepuff (赫奇帕奇)、Gryffindor (格兰芬多)、Voldemort(伏地魔)。译文保持了相似的发音是这个方法的优势,目的语观众就能直观地感觉到原电影的风格和原电影的语音美,产生异域风情。还有一种语音对等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感彩,通过语音模仿可以非常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感情。例如,译者使用“伏地魔” 对应语音译出“Voldmort”是隐藏在故事里邪恶的化身,将“Voldmort”这个人物的邪恶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语用层面的对等

电影评论论文范文 篇10

关键词:电影批评;大众文化;视觉化;《第十放映室》;《老梁看电影》

一、电影批评的发展脉络

电影作为商品和艺术,它的商品属性和艺术属性已经是大家一致认同的,两者不可缺少,同等重要。在电影进入我国的最初阶段,因社会因素影响,电影作为上流社会的娱乐消遣形象出现,电影的商品属性占据主导地位,电影批评也随之更倾向于是一种电影评介。

(一)八十年代,电影批评的现实主义风格

在八十年代,随着各大电影学术性杂志的复刊,外国电影理论的被引进我国,在各大学术性杂志上连载,中国的电影创作者们逐渐对电影理论界产生不满。这其中的缘由主要是我国的电影批评偏离了与电影实际创作,忽视了两者之间应该具有的紧密关系。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电影批评的定义没有认识清楚。

根据电影理论、批评几十年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电影批评就是将电影作为本文,可以分为三种批评模式:实用批评、(纯)理论批评和普通批评。对电影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是实用批评。从八十年代早期的电影批评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电影批评更多的是关注影片的意识形态批评。对于一部片子,先从各个方面确定其政治思想性,对于影片的技术与美学问题很少谈及,如在1981年的《电影艺术》上对于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除了影片导演与摄影的阐述之外,只有两篇文章对影片进行了评论,却只关注与影片的整体政治意识,并没有从理论、电影美学角度进行影片分析;

2.电影批评面过窄,单一化。电影批评完全局限在影片的现实主义的探讨以及实用价值上,对于(纯)理论的批评都是以刊登西方理论(主要为苏俄电影理论)为主,没有起到任何借鉴作用,这对于我国电影批评的发展十分的制约。

(二)电影市场化背景下,电影批评的视觉化发展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电影随之进入市场化运作。但在市场化运作之初,对于电影批评上也没有突破之处。在电影批评上主要都是针对电影的市场化发展,以及新兴导演美学和文本问题的批评上,显现出批评与创作分离的状态,电影杂志的销量日渐萎靡。

而相较于纸质媒体电影批评传播广度和深度的不足和缺憾,新媒体在声音和画面的结合上做到了更好的传播作用,更好的解决纸质影评自说自话,对电影无细致分析和解读的缺点。

二、电影批评的视觉化发展案例分析

视频化电影批评结合视频与画外音评论的方式,使得电影批评更加易于观众接受,这其中最好的范例就是《第十放映室》和《老梁看电影》。

(一)《第十放映室》寓教于乐式的电影批评

《第十放映室》于2004年在科教频道推出以来,成为大众品读电影、解读电影最好的伙伴。很多观众都在看节目的同时,接收到了不同的电影视觉影像和多重的评论声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对电影本身、电影人物、电影明星、电影导演等的认识和理解。

《第十放映室》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介绍电影和评论电影两方面兼顾。在高雅、品位的基础上,突出节目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尤其是画外音点评的语言运用上,用到了最新的潮流词汇,吸引了大量的青年观众和中年观众。

(二)《老梁看电影》“主观性”的电影批评

与《第十放映室》的相对客观而言,《老梁看电影》则更为主观一些。节目以电影为题材,通过著名媒体评论人梁宏达独到的视点,发掘电影里的故事和生活细节,并加之其独特的“说故事”主持风格,说说“电影里的那些事儿”。

在节目里,每一期老梁都会以一个电影或一个电影现象作分析和评论,解析其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观众就像在听老梁细数某一个人物或故事,具有可听性,再加之电影影像和视频的剪辑,接收更全面。

三、视觉化电影批评的优点

与视频电影评论相比,纸质电影评论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很多纸质电影评论并不是以电影观众作为目标读者,他们批评的动机在改变。虽然新媒体的出现,必然可能导致批评方式的改变,但视频化的电影评论出现并不是偶然。

首先,视频化评论将画面与画外音评论相结合。从受众角度出发,视点新颖,剪辑的画面更有说服力,多感官的批评更吸引人。

其次,节目里聘请电影学术界专业人士做影片分析和点评,增加学术价值。避免纸质电影批评中,学术性的评估标准并不规范的弊端,让读者判断是否该掏钱去看这部影片。

电影批评是要充分发挥其对于电影创作的作用才有存在价值的。对于电影批评的视觉化发展,也许并没有探索出一条系统的,严格的道路,但可以很明显的发现,纸质批评的评论方式已没办法吸引观众,更重要的是丧失了评论对于电影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性。现今,无论是电影的商业化发展之路,还是电影艺术化回归之旅,似乎都少不了电影批评的声音。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产业发展,更是离不了多元化的批评发展方向,这也许就是视频化电影批评产生和存在的最好契机。

参考文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