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分析与论文优秀8篇

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建筑美学分析与论文优秀8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现代城市建筑美学论文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对城市建筑要求不断提高,不仅有对城市建筑有坚固耐用的基本要求,对城市建筑的美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城市建设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城市建筑美学的探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

最近几年也提出了城市设计、城市质量、城市形象、城市品位、城市美学的和谐统一问题。

说明对这个问题引起了重视。

从哲学的高度来说,笔者认为城市建筑应该顺应人来进步的方向,适应自然界的要求,倡导低碳建筑,绿色建筑,使城市成为绿色和谐统一的和谐体;从美学发展角度看,人们早已重视城市建设包括建筑美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部分,城市建设则更应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上着手。

本文仅从美学的角度、从现代化城市建设美学问题入手做简要阐述。

1.现代城市建筑美学的内涵

“城市建筑美学”这一学科应该遵循学科发展,也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城市建筑美学是正在发展中的一个学科,也是近些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所在,这门学科的任务不仅在认识和解释客观的建筑艺术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要进一步更好地指导“ 建筑学”的发展、提高。

大家都知道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协调观点。

城市建筑美学中要求用这个观点去理解造型艺术上的规律、法则,也要用这个观点去处理建筑的科技性、艺术性的关系,研究建筑艺术的特点,并最终定位于和谐之美。

《国语•楚语》日:“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 , 故日美。” 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 和谐。

“建筑” 一是泛指“ 房屋”、“建筑物”;二是指建筑师经过设计构思所创造的建筑式样和风格。

世界建筑师《华沙宣言》这样描述:“建筑学是为人类生活创造住处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建筑师的责任是把原先存在的和新的环境( 自然和人造的`)结合在一起,它负责为城市外貌提供美学,并且设计能为人类接受和喜欢的空间”。

从中可清楚地看到“艺术”与“科学”、“美学”及“设计”,这些因素是怎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和谐统一的。

2.建筑美学的形式

下面就我国的建筑美学形式作简要介绍,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也有着五千年的建筑美学史,历朝历代遗留下来大量的建筑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虽然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古代建筑早已失去其原有的建筑使用功能,但是却留给我们无限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古代建筑体现的和谐美、艺术价值是无法替代的,但体现在完整的建筑艺术形象中的建筑形式美,却并不因为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美学上的价值,反而更具借鉴价值。

对称的中轴线、严整的秩序空间,这些形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稳定感、永恒感,它们早已不仅仅是封建帝王建筑的专利,而成为了中国人审美形式的共识。

例如北京故宫的建筑形式具有中国特色,它的最大特点是由两千多年宫殿建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布局和陈设,如“前朝后寝”、“ 五门三殿”、“ 中轴对称”等格局。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处处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和人类文明的程度。

“建筑以三维的形式体现出时代发展的精神,这种体现是生动、多变而新颖的。”这足以说明建筑形式美有着强烈的时代性。

3. 建筑美学新思维、新趋势

目前西方城市建筑美学在美学风格、审美意识、审美形态上存在着多元共存,这是伴随着现代建筑和审美观念的多元化而产生的,也可以说是现代城市建筑关美学产生诱人魅力的重要原因。

总结起来一句话,现代城市建筑美学主要是由以下四种美学风格建构起来的:历史主义美学、新现代主义美学、技术主义美学和有机主义美学。

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基本上局限于总体性思维、线型思维、理性思维这种固定的,甚至是死板和不灵活的,同样很难突破功能和理性的束缚。

然而,在现代哲学与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的影响和推动下,现代建筑审美思维有了历史性的变革和改变。

它完全摆脱了总体性的、线型的和理性的思维,迈向了一种更富有现代性的新思维之路,这就是非总体性、非理性、混沌的非线型性和共生思维。

当然现代主义建筑的危机是必然的,任何富有革新性的东西,一旦在思维上形成惯性,在创作上形成套路,在风格上定于形式,它就必然走向审美的反面。

任何富有审美价值的单一的风格或形式,它就必然变为非审美的、无意义的东西。

因此,现代主义的统一地位被退到,最终导致现代主义美学地位的倒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现代建筑在审美思维上的明显特征就是这些新思维、新趋势,这些特征集中地反映了现代建筑师突破固有创作框架的坚定意志和争取创作自由的焦虑心态,同时也体现了建筑师对恢复人与自然和建筑的和谐,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协调起来的决心和信心。

这些都是现代建筑关学的基本逻辑。

4.结语

未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建筑美学的研究越来越有必要,对于建筑美的要求及审美观点要求,是会越来越趋于时代性。

城市建筑美学不仅仅包含了视觉因素,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也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许多要求。

我们不妨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低碳环保的美学观,融合系统论、环境学、生态美学、经济学、等等多种学科,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环保的城市建筑美学观将趋于完善和成熟,将使未来城市建筑美学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 1 ] [丹麦] 杨。盖尔。城市交往与空间[ H ].何人可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4

[ 2 ] 朱光以。西方美学 [ M ].北京:人民艺术出版社2009,118

建筑美学分析与论文 篇2

【摘 要】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它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从建筑美学的产生、建筑美学的划分及其定义出发,分析研究了建筑美学的意义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并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原则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建筑美学。

【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美学观

前言

人们探索美, 并努力地创造美, 但是“美是难的”, 有没有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阐述美的原则, 如果研究建筑美的形态, 那么有造型美、空间美、环境美; 如果研究美的机制, 可以从美感心理、审美中介、理情寓合等因素来探讨; 如果研究美的客观规律, 甚至可以追溯到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法则。这些多方位的阐述无非是在寻求一种美的普遍规律。人类文明开始以来, 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 有意无意地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 这些共同经验演变成为群体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标准, 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激发出读者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 得到群体的共鸣, 于是被公认为是真正美的建筑。

图书馆建筑分析论文 篇3

图书馆是大学重要的部门,也是一个大学重要的建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高校不断新建或者翻修图书馆,为了解国内外有关图书馆建筑分析方面的文献,笔者做了一次国内外调查。

国外文献多介绍图书馆建设模型、建设空间到模块化设计、社区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空间设计发展趋势以及绿色健康图书馆等方面。国外图书馆在建筑艺术的共同点是对学校传统的重视。一方面国外大学非常重视校园传统的延续,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其次建筑师积极参与传统的再创造,建筑师把图书馆的设计融合于校园的整体环境之中。

国内调查内容为近年有关院校图书馆建筑研究文献。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为依据,1980年至,检索式设为:(主题=院校图书馆OR主题=高校图书馆)并且(主题=图书馆建筑)。共检出相关文献1098篇。研究以上文献后,就本领域研究的文献分布、作者群体构成、受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等情况做统计,并对以上文献中反映的研究路向试做分析。

2调查结果

2.1文献分布

院校图书馆建筑研究文献(以下称“有关文献”)共1098篇,刊登在245种期刊上。其中有图书情报类刊物32种,刊登有关文献383篇,占34.88%;院校学报类95种,刊登有关文献298篇,占27.14%;科技建筑类刊物33种,载文181篇,占16.48%;其他社科刊物31种,载文121篇,占11.02%;其他科技刊物54种,载文115篇,占10.47%。

依有关文献发表年代划分来看:1980-1993总计为130篇;1994年24篇;1995年20篇;15篇;19篇;16篇;7篇;24篇;26篇;37篇;46篇;96篇;82篇;88篇;77篇;71篇;93篇;96篇;5篇。

以上数据说明,有关文献主要发表的刊物主要分布在图书情报类、学报类和科技建筑类等三个方面,三大类刊物发表的文献占整个文献的80%,其中对于高校图书馆建筑的研究文献发表在图书情报类的期刊占整个文献的34.88%,说明图书馆人更关心图书馆建筑方面的问题。从发表年代来看,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建筑馆舍改善和扩建也渐渐多了起来,图书馆人关注图书馆建筑方面的文章也多了起来。特别是从20开始,文献量突然增加,而且文献量都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这跟年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实行“五年一轮”的教学评估,为了通过评估,各高校大兴图书馆建筑有关。

发表12篇以及12篇以上的刊物有14种,载文量为312篇,其中图书情报类刊物就有9种,占到64.29%,载文量214篇,占到68.59%。说明有关文献多发表在图书情报类的杂志上,图书馆人更多的关注图书馆建筑方面。

2.2相对多产的机构和作者

根据供职于某机构人员发表有关文献的数量,根据降序排列统计相对多产机构。在20所机构供职的人员中,共发布了有关文献为150篇,占同期发表有关文献的13.66%。可以看出这与我国目前的本学科教育的基本一致,均为高等院校。

发表有关文献3篇及3篇以上的作者有15位,均供职于高等院校,其中发表文章最多的是湖南师范大学的李良平先生,共发表了6篇文献;其次是廊坊师范学院的王元忠先生,共发表了5篇文章。他们对图书馆建筑环境设计、图书馆的建筑标准、空间的利用、施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2.3基金资助情况

上述有关文献中,有4篇文献得到不同类型的基金资助。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1项;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基金资助的文献占同期有关文献总量的0.36%。说明对于获得基金资助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讨论与分析

3.1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看研究方向

本次统计范围内的文献,可按研究层次划分如下:基础研究(社科)477篇;行业指导(社科)194篇;工程技术(自科)194篇;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72篇;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44篇;高等教育32篇;政策研究(社科)24篇;文艺作品9篇;行业技术指导8篇;大众文化7篇;大众科普6篇;高级科普(自科)2篇;政策研究(自科)1篇。说明有关文献以基础研究、行业指导和工程技术研究为主。

按标引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分析,可以反映研究方向概况。由于本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工程领域,笔者选取用于标引15次及15次以上的关键词共12个。在本次统计范围内,上述12个关键词共出现833次。如果按每篇文献标引3个关键词估算,本次统计范围内的文献共标引3294次。上述12个关键词的使用频次占其中的25.29%。这些关键词表达的内容,可以看作有关文献的研究重点。

3.2研究路向简析

分析文献数量,仅能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研究的外部特征做一些描述。了解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必须对研究内容作分析。本次统计范围内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以下特征:

(1)对图书馆建筑理念的辨析

纵观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历史,无不刻画着人类文化、文明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80年代左右的时候,图书馆建筑理念注重舒适、安静、典雅和实用之原则,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图书馆建筑理念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图书馆建筑确立新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建筑—环境的`对话和交流,还有个性化理念,注重节能环保。如武汉大学图书馆,注重错落有致;北京大学图书馆,注重古典雅韵;上海图书馆,注重环保节能。

(2)对扩建图书馆的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扩大,有一部分院校采取了扩建馆舍的措施,并就此展开讨论。潘祥泷先生指出“(图书馆)扩建时既要体现图书馆现代建筑理念的变化,又要考虑扩建馆与旧馆的功能和外观设计上的和谐统一,因此在选择扩建模式和方案决策时更为复杂”。随着一些城市的发展,对一些公共图书馆也出现了扩建或者新建的势头,建筑模式大多采取一市一馆制,城市的不断扩大,就是造成距离图书馆较远的读者流失的情况,只能服务图书馆周边的读者,而且图书馆规模大了,维护耗费也较大,这种盲目的扩张或者新建值得商酌。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特别是现代大都市的读者?孙慧明在《国外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启示》一文中,就全球城市综合竞争力名列前三甲的纽约、伦敦、东京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为例,阐述了它们的先进发展模式,即总分馆制这种办馆方式在国外的经验表明,是一种科学的、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的制度模式。

(3)对建筑环境、功能及其他特点的研究

谢浩先生结合广东工业大学在生态设计中呈现的问题做了归纳、总结。提出“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加大天然采光面积,灵活设置中央空调和立式空调,尽量采用雨水和地下水进行绿化和清洗道路”等经验。王志华老师就高校图书馆建筑功能和服务功能匹配问题做了讨论。杨尹老师针对图书馆设计与环境和谐,生态绿色设计等问题表述了看法。伍茂戎老师等人就图书馆建筑中注意节能减排的建议也有心意。都属于类似研究中较典型的文献。

(4)对馆长在兴建馆舍中作用的讨论

张太洪先生根据实践经验,讲述了“(馆长)在新馆建设中立项、建筑设计任务书的编写,建筑图纸的审核,建筑用材的选择,建筑质量的监督,新馆验收和新馆设备的采购等环节应发挥的作用”。特别强调馆长应在发挥以上作用时,必须处理好与分管基建的校领导的关系;与本校基建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关系;与设计和工程监理人员的关系;处理好与施工单位的关系。张先生供职的徐州师范大学敬文图书馆自19开放以来,至20已经接待领导、专家同行指导、参观交流250余批次。可见这是一座精心设计、使用效果良好的馆舍。

刘淑芬女士侧重图书馆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功能与重要作用,阐述了设计任务书编制小组的人员结构及各自的作用,着重指出“馆长是义不容辞的组织者与执笔人”。建成一座精美、适用的图书馆需要具备各方面的条件,但能有一位精通业务有富有责任心的馆长参与,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只是近三十余年有关研究文献作了大致的概括,希望能对将来对图书馆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使得未来的新建或者扩建图书馆能更加人性化、更加环保和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篇4

摘要:建筑美学自兴起以来发展迅速,东西方建筑美学在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氛围中,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各自的特点。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巨大发展前景,值得每一位水利人不断地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建筑美学;水利水电工程;价值;发展前景

1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反映一个时期、某个区域、某种文化氛围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对建筑之美的独特见解和对建筑物的特殊要求。建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具有一般艺术作品的美学规律,在其迅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相对独立的美学法则。但是,建筑美学法则不能完全反映具体的建筑创作,建筑艺术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艺术,并不是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进行判断”的纯粹美。

2东西文化中的建筑美学

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具有深厚的哲学根源,同时又偏于追求道和伦理,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和多民族的特点。而西方传统美学,则更多的追求规则和简单。对于现代建筑美学而言,西方建筑更偏重于客观因素的科学分析,如地基的稳定性、建筑材料的强度等,同时更加关注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在建筑中运用新材料、开发新技术,从而彰显民族和时代的个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建筑美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大批框架结构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大体积钢结构建筑物,很多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欧式建筑,忽略了建筑物民族化、地域化的重要性。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美学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源远流长,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再到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彰显着我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人文气息和建筑美学。就人文而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从立项到建成投产,处处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美学深受人文的影响,自然具有深厚的人文气息。由于我国建筑美学长期以来深受哲学的影响和追求伦理道德,我国现有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整体上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把工程和艺术的界限划分得比较清楚。工程本身是一门艺术,虽然不可能像艺术作品一样给人感官上的震撼和精神的享受,但是如果能够在工程上运用建筑美学并且融入艺术的美,将会使工程发挥其最大限度的效益。整体而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迅猛,涌现了一批批经典的工程,但这众多的工程更多的是体现了我国水利人的智慧和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在建筑美学上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4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

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如果能够在考虑工程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恰到好处运用建筑美学,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工程的价值,带来多方面的效益。我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巧妙的运用了建筑美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出了深厚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旅游价值,为整个四川盆地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美国著名的胡佛大坝,在设计上结合了西方的建筑美学,同时与美国西南部特有的自然风貌融合在一起,不仅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的就业和经济问题,后来也成为了美国大坝史上的传奇。近年来,美国著名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也在此处取景,使其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巧妙的将建筑美学融入到水利水电工程中,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推动一个区域的历史、人文、文化的发展,将水利水电工程和建筑美学的价值都更好的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运用建筑美学是十分必要的。

5水利水电工程中建筑美学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我国水电事业的高峰期已经结束了,但是我国水力资源丰富,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水力资源有待开发,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第一,巧妙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建筑美学与社会主流文化,体现社会的人的主流思想与建筑美学的关联。第二,更加注重建筑美学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做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三,更好的在建筑美学中融入人文文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升华“上善若水”的境界。

6结语

水力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是当今“节能减排”形势下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资源。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开发水力资源的一种措施,能有效的开发水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造福人类。但是如何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巧妙地结合建筑美学,使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体现出工程的艺术美、建筑美、工程美,是值得当代每一位水利人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图书馆建筑分析论文 篇5

1图书馆建筑设计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1.1图书馆建筑设计应该把适用放在首位

图书馆建筑设计,应全面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这个方针的核心是适用。[所谓适用,就是使建成的图书馆要有最大的使用面积,要能充分满足图书馆的各种功能要求,还要具有对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适应性。应该坚持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满足适用要求放在首位,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外观造型,都应服从于适用性的要求。切忌脱离适用要求而片面追求“雄伟壮观”“造型别致”“新颖独特”的外观。在充分满足适用要求的前提下,学习国内外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成功经验,综合多种设计技巧,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尽量使建筑物有特色。一座外形好的图书馆建筑物,如果不能有最大的使用面积,或者不能满足各种功能要求,不能适应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就不是一座好的图书馆建筑。

1.2图书馆建筑平面应以矩形为宜

现在有许多图书馆建筑采用了多变的建筑平面设计,如六角形、八角形、扇形等。实践证明,这些馆舍的平面及内部空间被划分成不规则形状,产生很多的死角而无法利用,使图书馆的适用面积和使用功能大打折扣;又由于这些不规则平面的设计,使得书架、阅览桌椅及其它家具设备都无法整齐排放,使人感到非常凌乱、非常别扭。笔者认为,图书馆建筑平面宜采取简单的矩形,矩形是适应图书馆使用的最佳平面,正如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图书馆学及情报学院有丰富的图书馆建筑规划经验的大卫·凯瑟教授所指出的,“简单正方形或矩形,可以获得最经济的图书馆使用和操作条件。”正方形或矩形的空间对书架的排列、阅览桌的布置、流通线路的走向、业务工作的方便等方面都是最经济、最高效、最合理的平面。有人会说,简单的方形或者矩形平面会使图书馆建筑显得单调与呆板,其实不然,实践证明,采用矩形平面布置的图书馆同样能设计出形体各异千变万化的造型来。

1.3空间结构布局设计要合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图书馆在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存在着很多不可预见的因素,这种不确定性随时都会要求图书馆对其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图书馆建筑的空间设计,既能满足图书馆现在职能的需要,也能满足图书馆未来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图书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就有了模数式图书馆建筑的出现与风行。所谓模数式图书馆,是指整个建筑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采用大框架整体结构以及轻质灵活的隔断,在内部空间上由封闭与固定走向开放与灵活,在使用功能上具有可变性与互换性。

2图书馆工程设计实例

2.1工程概况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钟落潭新校区选址于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障岗村、五龙岗村。用地位于广花平原丘陵岗地,处于低丘陵缓坡和丘间谷地,总体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在27.8-79.4米之间(广州城建高程)。

图书馆位于校园中轴线的终点,北面正对整个中央景观区,南侧为保留山体绿化空间,西面为实验实训楼,东面为学生宿舍。

项目的总平面布局尊重原有规划设计,并作出了合理调整。图书馆建筑采用点式布局,平面紧凑而形成较大体量,扇形平面很好地处理了建筑和湖面的呼应关系。顺应中心景区东面的步行道的走向设置了大台阶,形成二层的平台空间,图书馆的主入口位于平台中央,气势恢弘。平台下方设置次入口,靠近自习室、展厅等公共开放用房。建筑南面由于地形高差关系,直接进入二层。并在南边设置了后勤出入口,作为内部人员和书籍运输的通道。

2.2总平面布置说明

图书馆总体布局是来自于对其所处特定校园环境的理性分析。从整体校园规划来看,图书馆位于校园中轴线之上,整个中轴线的终点。但从区域功能的划分来看,图书馆是教学区和生活区的交汇点,是校园空间从对称到不对称,闭合到开放的转折,起着空间承接、转换的作用。图书馆居高临下,北面正对整个中央景观区,位置显赫。南侧为保留山体绿化空间,西面为实验实训楼,东面为学生宿舍,是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的节点,景观环境优美。建筑体量独立完整,富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与校园整体环境协调一致,是学校的核心及标志性建筑。

建筑采用点式布局,平面紧凑而形成较大体量,扇形平面很好地处理了建筑和湖面的呼应关系。顺应中心景区东面的步行道的走向设置了大台阶,形成二层的平台空间,图书馆的主入口位于平台中央,气势恢弘。平台下方设置次入口,靠近自习室、展厅等公共开放用房。建筑南面由于地形高差关系,直接进入二层。并在南边设置了后勤出入口,作为内部人员和书籍运输的通道。

2.3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设计主要采用集中式布局,顺应规划和环境空间,采用扇形平面,形成一个大弧面正对中心景区,以获得最大最佳的景观视野。建筑首层和二层主要为功能开放的服务用房,三至六层为图书阅览用房,七层为内部办公业务区。标准层中庭周边设置为开架综合阅览室,空间完整大气,外部景观一览无遗,为读者创造出视野开阔、舒适轻松的学习和交流场所。

在首层设有绿化光庭,把室外优美环境直接引进至室内,给读者创造一个自然舒适的阅览空间。二至六层中部设置了中庭空间,为图书馆的内部空间提供了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结合中庭布置公共休息区。南侧面向保留山体,环境优雅,相应布置小型阅览空间,满足多元化的读者需求。

主要的交通空间结合中庭布置,在每层形成入口前厅,方便管理。其他主要空间也得以自由组合布局,提高平面的利用率。内部业务交通核心则安排在东侧,相对独立,与读者流线互不干扰。

2.4.藏阅合一空间

图书馆标准层按藏阅合一空间布置,初步考虑藏、阅面积比例各占50%,并按《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中阅览空间每座占使用面积设计计算指标规定,普通阅览室面积指标为1.8~2.3㎡/座,计算结果标准层最多座位数约为435座。

2.5立面设计

由于图书馆用地前后有高差,在设计中将首层放大为一个基座,如同山体延伸出来的一个平台,托起上部的建筑形体。富于雕塑感的造型,让整个建筑形体显得饱满完整。建筑物苍劲有力、典雅稳重,仿佛坐落在岩石之上,俯瞰开阔的湖面,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对话。

形体设计注重利用建筑实体和外部空间的多层次组合及对比,获得丰富多变的建筑表情,建筑双重界面的设计,使建筑虚空与实体形态要素和谐的并置在一起,突出文化建筑的内在气质。立面揉和了多种设计手法,虚实相间,体量穿插,使得每一个观赏角度都获得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大面积竖向遮阳板的设计使整个建筑既整体统一又不失活泼。在这里,传统与时代、庄重与开放、严整与活跃、坚实与空灵均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达。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图书馆得到了扩建和新建,许多图书馆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增添了文化氛围和现代气息。但由于设计上和其他方面的种种原因,一些新馆舍建成后感到“用之不适,改之不能,弃之不忍”,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因此,如何搞好图书馆建筑设计,提高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使用效率和时间效益,以尽可能少的投资带来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精神享受和投资回报,实现图书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

建筑美学分析与论文 篇6

2.1 建筑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家庭, 概言之, 就是建筑物拥有者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 具有真实美。真实是美的内核, 建筑的美学价值首先在于, 通过对建筑的`审美, 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构建的社会、时代或家庭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之真实状况。反过来, 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审美,窥见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 对建筑美的构建的支撑力和制约力。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是凝固的史诗, 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 人们通过对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的审美, 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和原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状况, 并且是勿庸置疑的。

2.2 建筑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 以及那个时代, 那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取向和美

学追求。应该说,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 决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建造的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水平。反过来, 通过对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群的审美, 也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群所建造的社会、时代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科技和创新是美的内涵, 是美的创造的原动力, 是美的母体。一般意义上的美是如此, 建筑美亦是如此。

2.3 建筑的实用性, 也就是建筑的实用价值, 同样是建筑美的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建筑的美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实用性(实用价值) 。美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用, 建筑尤为如此。一般说来, 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实用性有直接实用性和间接实用性之分。没有实用性, 就很难说有什么美的感受, 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实用价值可以产生舒适, 可以产生愉悦, 可以激发美感, 让人感受美。显然, 建筑的美学意义, 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反过来, 建筑的实用价值, 彰显建筑的美学意义。

2.4 建筑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建筑的鉴赏价值 ( 也叫观赏价值) 上。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 可以构成一个很好的建筑景观, 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一般说来, 建筑及其环境是同步设计,同步建造的。建筑群尤其是这样。环境强化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感, 环境又扩展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的内涵和外延, 有了建筑主体, 有了与主体建筑和谐映衬的环境, 其观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 它( 它们) 的外观、神韵

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建筑美学分析与论文 篇7

1.1 建筑美学的产生。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幢刚具雏形的房屋 ,

建筑美学就随着它的出现而出现了。建筑美学经历了一个从茅屋之“美”到广厦之“美”的发展过程, 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以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 而“美”的最后形成, 还有赖于人的意匠, 加工和创作。真正美的建筑艺术、美的建筑形式和构图, 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是建筑技术、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大量历史事实表明, 建筑美学的产生不但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而且有着主观性的一面, 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方面的问题属于美的客观范畴, 人的心理机能和智慧创造, 属于美的主观范畴, 前者是产生美的实际条件, 后者是产生美的真正动因。

1.2 建筑美学的划分。随着建筑美学的产生, 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建筑美学的意义的争论, 一般认为建筑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地说, 狭义建筑美学是指单体建筑美学, 是指美的房屋、美的造型、美的装饰; 而广义建筑美学则把建筑放到广阔的特定时空背景中去研究, 它跨越单体, 走向群体, 跨越房屋自身, 走向整体环境, 跨越单体建筑, 走向城市。前者旨在揭示单个建筑造型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 而后者侧重于从建筑美学的边界条件, 从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及从建筑街道、广场、区域乃到城市的宏观角度, 去把握美的特性,研究建筑美学的问题。狭义建筑美学的核心是源于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 的建筑三要素。英国建筑理论家柯林斯也认为实用、坚固、美观的提法很全面, 不能去掉其中的任何一项。

1.3 我国对建筑美学的定义。对建筑美的解释有多种多样, 我国出现的主要有三种: a. 新功能论 , 认为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只不过在复杂而严格的功能、技术、经济条件下尽量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推敲外形罢了, 这一观点基本否定了除了“形式美”以外的任何建筑“艺术美”的形式。b. 两层次论 , 认为建筑物的美可分为“形式美” 和“艺术美” 两个层次, 前者具有一般形式的审美性质, 而后者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c. “系统” 建筑美论, 即把建筑美的意义放在宏观的建筑大系统中去考察, 一反传统的从功能到形式的线性思维 模式。

建筑形式美学初探 篇8

建筑形式美学初探

阐述了西方建筑形式美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分析了一些中外建筑实例,以期为人们欣赏建筑形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章结合中外建筑实例,从七个方面对建筑形式美学的规律进行了探讨。

作 者:叶建功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刊 名: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5(1) 分类号:B834.2 关键词:建筑形式   美学规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