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这里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3篇大学生就业难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45-002
自2009年3月份以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国各高校稳步有序地推进,各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当前形势下如何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向前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按照湖南省委和校党委的安排和部署,学院学习活动也如期开展,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深入基层,深入毕业生,以问卷调查、座谈、面对面交流为主,着重对学院毕业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和总结。
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历史性命题,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高校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当成学校、学院的大事切实做好,努力开创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新局面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就业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作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阵地的高校,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实质,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融会贯通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我国政府、各高校和千家万户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家庭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价值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效利用高层次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战略问题。各高校要尽最大的力量帮助、指导大学生就业。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强者,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从根本上说,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将来,着手于现在,为学生未来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因此,现代社会要求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既博又专”的综合知识结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和以思想素质为先导的个性人格结构。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就业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要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既博又专“的综合知识结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和以思想素质为先导的个性人格结构。目前,高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就业应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
1.强化责任,加强就业工作领导和就业工作体系建设
在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认真落实”一把手“责任制。院长为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具体指导协调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系主任和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相应部门第一责任人。学院领导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积极参与,做好服务工作;各系负责同志要带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党员干部深入学生,做好学生实习情况调查摸底和信息统计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为毕业生收集、提供企业空缺岗位信息。真正动员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强大合力,在此基础上,使就业指导和服务专业化、制度化、个性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形成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格局。
2.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要在对手如云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所谓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因此,学院有针对性地根据专业区别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帮助毕业生实现和谐就业。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是将大学生自我、学业、理想和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统筹安排,并融合自我评价与管理、职业判断与选择、职业发展与创新等步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除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认知自我,除采用自我观察和内省方法外,还可以运用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室的各种测量工具,并借助计算机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二,培养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在求职过程中,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求职路上的障碍。
第三,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经过几年的紧张学习,面临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就业。然而,许多学生在毕业之际,往往对即将步入的社会感到陌生、茫然、恐慌、不知所措。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太差。所以,大学本科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其毕业时能更好地步入社会、更快地适应社会。主要是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3.创新机制,帮助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当前,毕业生就业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形成了一对矛盾。毕业生找工作要花大量的时间,找到工作后,部分用人单位还要进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学习的总结,是学习效果的集中体现,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声誉,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同样需要大量时间,没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将无法毕业。学院要紧跟形势,创新机制,发挥指导老师、用人单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联合指导、电子邮件指导、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创新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使其顺利毕业。
4.积极帮助贫困生和女生就业
学院在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时,注重工作的针对性。在切实摸清每一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要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和女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5.加强档案管理和后续服务,为毕业生解决后顾之忧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肯定有一部分毕业生不能马上就业,即使就业,大多数属灵活就业或临时就业,没有签订正式的就业协议。即使正常年份,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签订正式就业协议,使自己受到束缚,不便于自己换岗。对此,学院认真宣传国家有关人事的政策,动员广大毕业生积极参加人事管理,帮助他们做好档案材料的暂时保存和转交工作。在毕业生后续就业过程中,学院尽可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出具证明信、向用人单位介绍学生情况等,为毕业生解决后顾之忧。
三、结语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国家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看到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战胜困难的有利因素。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努力工作,开创金融危机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项。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4(4).
[2]潘红军。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J].江苏高教。2005(6).
[3]天津市统计局。天津: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主要因素分析[EB/OL].
[4]张丽娟。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J].内江科技, 2007, (5).
[5]中国劳动咨询网。调查显示八成女大学生求职进曾遭性别歧视[EB/OL].http: //www. 51Labour. com/html/93/93456. htm.l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这个敏感和重大的话题,就成为主流媒体报道的一个重大主题。最新调查显示,理性、客观、积极的就业报道能够及时满足大学生乃至其亲友的信息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情绪稳定器”的作用。反而言之,倘若媒体的就业报道过于追求感性另类、渲染负面信息,就有可能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以致产生不可预估的伤害性后果。
那么,主流媒体究竟如何做到理性、客观、积极地搞好大学生就业报道呢?《新安晚报》作为安徽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都市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和运作的。
保证“信息传播”及时权威
及时介入和传播有价值的信息,这是对媒体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媒体是时代变化最敏锐的风向标和感应器,如果不能够及时、准确、积极地介入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公开传播,保证社会公众尤其是大学生第一时间准确感知到就业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而作出必要的准备与应对,就是媒体的失责。
著名传播学者陈力丹曾说过:“人类对目光所及和亲身感触之外的世界的了解,由大众媒体承担。尤其在当下信息成为一种重要战略资源的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就更加显得不可或缺。”事实上,对于新鲜信息的及时传递,本来就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意。新闻与信息,须臾而不可分。而信息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这就要求媒体必须为社会公众提供可靠、有效、有用的信息,厘清其对于某个问题或某种趋向的模糊认识,进而正确对外在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
2009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达到21.5万人,总量比2008年增加1.6万。基于这一严峻形势,《新安晚报》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方面一直给予高度的关注,力求做到“第一重点落脚、第一时间、第一视角解读”。对于涉及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性强、涵盖面广的报道,一般都安排在报纸各版重要位置甚至头版头条刊出。如,2009年2月4日头版头条《安徽出台“促进就业23条”》,超常规拿出整个要闻版进行刊登,对前一天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全方位关注。而由于种种原因,备受大学毕业生关注的安徽省2009年公务员招考方案迟迟未能出台,《新安晚报》遂安排专门的记者紧抓不放,持续追踪,稍有进展就及时作出报道。2月16日头版头条《我省公务员招考即将启动》、4月14日三版头条《公务员招考信息快公布了》、4月22日头版头条《公务员招考公布具体职位》等,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毕业生们的“信息饥渴”。而一旦具体的招考信息公布,《新安晚报》则立即邀请政府部门负责人士、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等对之进行深度解读,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快捷、更为全面的信息服务,如4月22日配合公务员招考具体职位而推出的《专家详解公务员招考方案》《“公务员大课堂”正式启动》等报道,深受大学生读者的赞誉。
精心做好“议程设置”
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报道时,我们深知,有高度的媒体在介入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信息送达,而应根据宏观的就业形势,进行必要的“议程设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这是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经典传播学理论认为,“议程设置”是“媒体力量的工具”。一般说来,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会作为“大事”反映在社会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对于某个问题、某个侧面强调得越多,社会公众对于这一问题、这一侧面的重视程度就会越高。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教师马h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年前,企业裁员、减薪、不招聘的新闻充斥着各大媒体的版面,这些过度渲染的新闻报道让很多求职者心理恐慌,让企业的形象也蒙受损害,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我们通过研究其他媒体的报道,发现一些媒体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猎奇心理”大于“责任意识”。我们并不反对媒体追求报道独特,但我们认为,在重大敏感话题面前,媒体的责任意识是第一位的。如一些媒体热衷于“大学生巨资整容为就业”“大学生就业不成选择自杀”等个案,经过炒作不断放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效应,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如果过度强调危险和威胁,便可能导致社会的恐慌”( 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冷静思考自身的职能和作用,在不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理性地设置一些突出正面、积极、向上等基调的“议程”,鼓励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大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主动向典型学习、向先进看齐,迟早能够登上“开往春天的地铁”。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主要选择正面向上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报道、通过“集束炸弹式”的“新闻轰炸”,在某个时间段形成某个“焦点话题”,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去年以来,《新安晚报》推出了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如在太和县租地近千亩的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生任志献、从炮兵学院毕业后养殖兔子的美女高材生李艳等,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们的创业事迹在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报道后,报社又联合省教委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专门举办了由这些“创业英雄”主讲的报告会,让他们与大学生面对面,更成为一时的媒体热点。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在对大学生就业报道进行议程设置的过程中,媒体应持有一定的“意见领袖”意识,通过有效的新闻选择,积极发挥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将核心信息、鲜明观点传播给社会公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并对之产生一定的影响,引领社会就业舆论的走向。
新闻的特性,要求媒体在做大学生就业报道时要尽量客观、中立、公正,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必须放弃观点的呈现与舆论的引导。事实上,在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趋向严峻的过程中,作为社会舆论重要引导力量的媒体,理应通过适当的新闻选择、新闻编排乃至观点呈现,向大学生传递一种积极、主动、鼓劲的信息。这就需要“意见领袖”的培养与介入。
我们知道,媒体具有“社会和谐调节器”的作用,在社会角色分工中承担着联系、协商、沟通等重要功能。在大学生就业报道过程中,媒体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就是要及时组织、宣传、传递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典型人物、评论作者等的声音,同时也要积极利用自身的权威作用,形成媒体独立的意见以影响社会公众。在这方面,我们是通过三个层面来努力彰显“意见领袖”的作用。
一是通过头版头条、专题报道、规模策划、深度调查、连续报道等新闻运作手段,在某一阶段对大学生就业进行舆论的把握和观点的影响。如《新安晚报》2009年3月开始启动的“创业英雄会”等策划,通过对创业典型批量、规模、正面的报道,传递出“大学生创业并非不可成功”等信息。
二是借助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典型人物等的影响力,在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某个阶段,适时邀请这些“天然的意见领袖”发表观点、进行引导,不断修正和调整大学生对于就业前途的判断力和期望值。如《新安晚报》在2009年全省“两会”、全国“两会”期间就专门邀请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出谋划策、积极呼吁,并整理出相关意见递交到“两会”上,为大学生争取更为宽广的就业路径。朱清时一句“生活从来不是直线的,往往人生中最大的机遇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的”,激励了无数大学毕业生。
三是在某个具体的就业政策、就业典型、就业现象等出现的第一时间内,邀请对于社会走向具有较深认识与理性判断的评论作者,撰写旗帜鲜明的言论文章,在报纸“时评”版重要位置进行刊发,直接影响社会公众。2009年4月19日,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重庆上万名高中毕业生因感觉到高职、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而放弃高考。第二天,《新安晚报》“时评”版刊发了评论文章《当高考亦不再是平民上升通道》,呼吁“从改变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开始”,“重构底层民众的希望与信心”。
全程体现“媒体关怀”
媒体代表着公众的利益,对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体的公信力,正是通过在诸如大学生就业报道过程中充分实施“媒体关怀”等社会责任意识而逐步累积呈现的。
我们认为,媒体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为社会提供迅速、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全面深入地阐释、分析,并提供一个可以能够畅通表达民意的平台。其次,则是利用媒体善于整合社会资源的优势,积极吸引各种力量的介入,承担各自所能承担的社会功能,为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提供必要的公益与指导,彰显媒体的人文关怀意识。
媒体的人文关怀不是唱高调,而应该是具体的。大学生碰到就业难的问题,媒体设身处地为他们做点“服务”,就是人文关怀的体现。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新安晚报》除了推出“创业英雄会”、公益招聘会等传统项目外,还策划启动了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护航行动”、为大学生提供考试辅导服务的“公务员大课堂”等公益性活动。特别是“公务员大课堂”活动,在招考信息公布前就积极筹划,在公务员岗位信息公布的当天同期启动,系统、全面、周到地提供着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服务,将媒体的人文关怀精神落到了实处,赢得包括大学生读者在内的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同。
2008年12月20日,总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看望大学生曾说,“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我们既保证了及时传递党、政府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权威声音,传递高校大学生关注的有效信息,也坚持了在面对困难形势的情况下,不哗众取宠,不恶意炒作,通过新闻的手段,坚持理性与责任,强调“信心比货币和黄金还重要”,为数百万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而尽到媒体应尽的责任。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异常难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在大背景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学生应降低求职要求、勇于自主创业、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继续教育深造等多方面探求破解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高校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吸纳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家进口产品数量明显下降,我国出口量减少,企业效益降低,市场观望心态加剧;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大学生在此背景下如何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今年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2.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中国社科院近日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3.僧多食少,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根据记者在一次人才招聘会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1个岗位居然有20多名求职者争抢。
4.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今年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务员局数据,上海2009年考试招录3618名公务员,共有约4.8万人报考,录取率约为7.5%。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此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产生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以,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尚未到来之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2.观念误区。
不少大学生存在着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来源于/
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众所周知,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知识而不会动手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培养其真正上手还要安排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在金融危机下,一般的企业都已停止了招纳新手,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为以后新的发展打下基础,他们储备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好的人才,而大学生没能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在金融危机之下,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毕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部分学生已对就业完全丧失信心,形成了放弃就业的心理。有些更是不堪重压,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人痛苦不堪。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就业服务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各类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在指导与服务工程中,要以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要以人为本。2.降低求职要求。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生不能再以“天之娇子”自居,在就业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比如今年,浙江省重点中学基本已经饱和,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部分初中以及培训机构的需求还可以,还有一些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较大。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毕业生要有“从低处做起,向高处攀登”的勇气。要考虑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选择有利于自己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更高价值的岗位;同时,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要认识到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3.勇于自主创业。
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有些城市为帮助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浙江杭州在去年12月份开办了创业实训师资研修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网络平台或在现实情景中建立虚拟公司(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模拟创业过程,进行创业实践的演练,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4.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价值的本领。所以大学生只有具备或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同时具备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有效地向雇主推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5.继续深造。
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读研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政策。
据上述分析与探讨,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存在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就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而要考虑吸收新鲜的血液,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指导。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要摆正自己心态,认清当前的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7,(15).
[2]田栋栋。社会资源极度倾斜让大学“考碗族”迅速膨胀[N].中国青年报,2008,(7).
[3]杨泰。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学位论文。
[4]http:///xiaob/class.asp?id=361.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今年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2.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中国社科院近日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3.僧多食少,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根据记者在一次人才招聘会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1个岗位居然有20多名求职者争抢。
4.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今年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务员局数据,上海2009年考试招录3618名公务员,共有约4.8万人报考,录取率约为7.5%。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此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产生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以,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尚未到来之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2.观念误区。
不少大学生存在着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
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众所周知,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知识而不会动手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培养其真正上手还要安排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在金融危机下,一般的企业都已停止了招纳新手,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为以后新的发展打下基础,他们储备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好的人才,而大学生没能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在金融危机之下,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毕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部分学生已对就业完全丧失信心,形成了放弃就业的心理。有些更是不堪重压,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人痛苦不堪。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就业服务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各类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在指导与服务工程中,要以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要以人为本。
2.降低求职要求。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生不能再以“天之娇子”自居,在就业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比如今年,浙江省重点中学基本已经饱和,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部分初中以及培训机构的需求还可以,还有一些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较大。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毕业生要有“从低处做起,向高处攀登”的勇气。要考虑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选择有利于自己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更高价值的岗位;同时,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要认识到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3.勇于自主创业。
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有些城市为帮助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浙江杭州在去年12月份开办了创业实训师资研修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网络平台或在现实情景中建立虚拟公司(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模拟创业过程,进行创业实践的演练,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4.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价值的本领。所以大学生只有具备或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同时具备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有效地向雇主推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5.继续深造。
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读研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政策。
在当前研究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下,比较现实的选择是通过学位论文对他们进行多目标培养,使之无论毕业后干什么都能学以致用。行政管理专业在这方面的优势比较突出,重要特色就是可采取目标多重性选题模式对学生进行一专多能的综合训练,满足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多方面需要。
一、现实针对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目标多重性的客观依据
相对于其他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现实针对性更强,与大学生的人生联系更密切。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从事政策法规研究、管理预测分析、组织人事管理、机关事务管理、社会公众沟通等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本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1]。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目标多重性特征,运用得当,就能通过“一题多用”,培养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论文选题是按一定价值标准或条件对可供选择的课题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研究方向、目标、领域和范围作出抉择的过程,是决定论文内容和价值的关键[2]。行政管理专业的现实针对性决定了研究生论文选题具有目标多重性的特点和优势:一是政治色彩浓,有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素质。二是政策性强,有助于学生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三是注重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四是贴近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快了解社会。五是储备职场知识,有助于学生就业和快速发展。六是专业的跨学科性,有助于拓展学生多方面能力。七是榜样示范,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励志楷模。
可见,从行政管理专业现实针对性出发确定目标多重性的论文选题,可以通过 “一题多用”,带动学生“一专多能”,既“一举多得”,还“一劳永逸”。
二、论文选题目标多重性应立足学生多方面需要
目前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面临着和其他专业研究生一样重理论轻实践,很难学以致用,就业压力大等残酷现实。从事纯行政工作和纯行政管理教学研究的只是一部分,绝大部分要到其他领域就业,未必都适合做纯学术型选题。明智做法是从行政管理专业现实针对性出发,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通过目标多重性选题模式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
论文选题是在构思初始阶段选取一个主题或者明确一种立意[3]。选题“既可从实践和社会需要中选取,也可以研究本专业的研究空白或前沿方向, 还可以对发生争议的话题进行讨论, 或者对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以及针对学科交叉的空白区的研究等等”[4]。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目标多重性论文选题模式在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政治素养的提高。行政管理论文大都涉及政治理论和大政方针,确立这些方面的选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
二是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入手。行政管理论文面向实际的特点非常突出,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教育、医疗、住房无所不包,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针对学生所需确定相应选题,就可带动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了解和处理,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
三是培养初步的工作能力。行政管理论文选题都关涉行政能力和职场知识,为此,研究生入学就应该确定导师和选题大致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从事一些行政事务性工作,并将其与选题结合起来,也可在工作中完善选题或发现新的选题,这样的论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就强,对学生初步工作能力是很好的训练。
四是提供就业指导。现行入职考试都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大量内容,而且行政活动还与其他领域工作联系紧密,导师可以结合学生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题目,在撰写论文同时也兼顾着备考和了解所关心领域的知识。
五是多方面才能的积累和训练。其一,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跨学科特点使学生了解多学科知识,便于毕业后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其二,针对行政管理论文大多涉及行政活动中复杂问题处理的特点,有意识地使学生掌握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其三,针对驾驭目标多重性选题难度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训练。其四,针对行政管理论文都关涉行政伦理问题的特点,带动学生对伦理道德问题的了解,学会怎么更好地做人和处事。通过上述多方面才能的积累和训练,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掌握了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既懂得了为人的道理,也受到了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处事训练。
学位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选题的确定就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5]。从目标多重性出发确定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选题源于学生多方面需要,是对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训练,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带着问题写作论文,避免了空洞乏味和拼凑应付,学位就会保值甚至增值,为解决当下研究生就业难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高质量目标多重性论文可作为咨询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行政管理论文政策对策性非常强,具有政策咨询功能,师生都应把自己当作外脑和智囊,将联系现实的论文视为政策咨询报告来对待,答辩实际上也是政策辩论。
一是师生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实际工作,有一定实际工作经历更好,学院也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际工作部门实习或调研。
二是侧重对策性研究,包括对问题及原因的实证分析,国内外经验介绍及启示,对策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是充分发挥理论对现实政策的指导作用,站在为相关部门出谋划策角度,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研究。
四是可聘请与选题相关的实际工作部门人员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帮助解决论文中师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也能从论文和论文答辩中获得启发,更好地推动本部门工作。这项工作从确定选题后就应该开始,学生可到相关部门调研,请有关人员指点,还可聘其为副导师,或吸收到答辩委员会中,既可全程跟踪,也可只在某个环节排忧解难。当然,这种副导师制是随机的,前提是师生都非常困惑或选题对这些单位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是一些实际工作部门也可以把一些疑难问题交给学校作为论文选题,高校行政管理研究机构作为智囊和外脑承揽的一些相关项目,也可吸收有这方面选题的研究生参与,其参与部分可同论文结合起来,也可分出一个或若干个子课题作为论文选题。高质量论文可推荐到相关部门作报告或咨询,
由此可知,这种教学、科研、实际工作三位一体的选题模式,使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互通有无,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
四、系统规划目标多重性论文选题模式
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目标多重性选题模式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纯是学生和导师的个体行为,学校、学院、答辩委员会都要协同配合,总体设计,周密部署。
(一)学院要制订总体实施方案
一是要把目标多重性论文选题模式纳入学院长远发展规划,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调研基础上,出台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是制定针对多重性目标选题的学术规范,并对相关师生进行培训。三是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四是及时反馈和排误纠偏。五是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好的论文还可集中起来出专辑或向学术刊物、相关部门推荐。
(二)选题目标多重性模式应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学生从入学起,就要在扩大知识面上下工夫,同时接触实际。可以以导师研究方向为基础,突出选题目标多重性原则,确定哪些学生适合做这类选题,并提供相关资料。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更要勇于放下身段与学生一起学习,互相启发。把握不好的问题还可与其他教师和学生沟通,也可以拿到开题、中期检查,甚至答辩中集思广益。答辩委员会成员也要知识面广,尽可能对论文涉及的知识有所了解。答辩分数权重上对这类选题要有所侧重,学生答辩结束后还要进一步完善论文,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修改、加工和提炼,应上升到对今后生活的指导意义上。
(三)贯彻选题目标多重性模式的实用性、科学性与可行性
提倡目标多重性选题是突出行政管理论文一题多用,一专多能的优势,而不是一概要求都选择以面向实际为主的多重性目标选题,这类选题只是行政管理专业诸多选题类型的一部分。除那些对纯学术型选题不情愿做或做起来比较困难的学生,还是要以纯学术性选题为主。同时,目标多重性选题的论文也必须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和学术规范,导师必须能够予以指导。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确定选题,绝不能喧宾夺主,那种从功利角度出发,形式上是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内容却都是其他学科或其他方面,或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名,行投机取巧之实的情况必须及时予以纠正。
总之,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选题目标多重性模式一定要考虑实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从学生方面,要扬长避短,选择难易适中、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论题[6]。从导师方面,也要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方法[7]。这样才算真正做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学生能力复合性、服务领域多元性、就业渠道广阔性的有机统一,读研才真正物有所值。
>> 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再思考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探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利好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中的道德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剖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制约因素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与就业指导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自从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逐年增加,而就业率却呈现出连年下滑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以及就业市场不成熟和就业观念较落后等因素有关。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大众化就业的新观念,通过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就业困难 因素
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不断改进以及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择业自和择业机会,同时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发挥更大的贡献。
1.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存在误区
2.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有报道称,在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0多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竟有十多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二十多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另外,一些学生在签约后屡屡违约,也成为当今大学毕业生不诚信的主要标志之一,这些都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其次,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能摆正自己的合理位置,期望值过高,片面追求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所在地等因素,使得毕业生择业的心态趋于现实化和功利化,而很少真正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范围、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以及内在潜力等。第三,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或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等方法来使想办法自己捧上“金饭碗”,而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不能亲自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从而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3.我国高校教学存在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许多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教育,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讲课采取满堂灌,不顾学生到底有没有听懂、课后也不进行辅导、考试标准设置的也不严;对教育内容及方法掌握不到位,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于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等等,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4.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新变化
新时期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不少新变化。首先,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的外国教育机构都可以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提供了更多人才短期培训的机会,不少教育机构还与国内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强了不少的竞争对手。其次,人才市场更加偏重“好”“热”型专业。所谓的“好”“热”型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更加看重,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再次,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了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5.结束语
在新时期下,不管是高校在校生或者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都要真正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优先选用什么样的人才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什么,要根据这些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其次用人单位招聘时对大学生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才能更好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真正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杜德省;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5第2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其原因及其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市场就业环境看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超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2.从高校来看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从用人单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从毕业生来看
(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2)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时展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适应性不强。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2]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2004(6).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见怪不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毕业论文回归它的初衷,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华,蔡晓波。关于提高财经类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徐群。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3-26.
关键词:理科专业;毕业论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23-03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提高和检查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条件有限、学生重视不够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3,4]。新建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明确了毕业论文实践的目的、要求以及实施方案,从学生选题、开题、写作、评审答辩等环节均作出了相对规范化的管理,但张人文[5]对毕节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调研中显示,地理专业学生在5种实践教学环节中最不喜欢毕业论文实践,仅有约10%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实践中收获最大。因此,本研究在2013年对地理科学与生物科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摸清当前的毕业论文实践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为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样本的基本信息。调查的对象是某高校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地理科学与生物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专业是2006年设置的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是2005年设置的本科专业。两个专业共计135人参加问卷调查,占当年毕业生的98.54%。本届学生的指导教师共3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讲师9人,助教5人,外单位博士1人。
2.调查问卷。本次问卷共设置了44个调查问题,涵盖了总体满意度、开题阶段、写作过程、答辩过程和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五个部分。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获取和处理数据资料。发放问卷135份,回收135份,未按要求填写的废表3份。有效问卷132份,有效占97.78%。
二、结果分析
1.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满意度分析。两个专业有93.18%的学生清楚毕业论文实践的目的,而且有91.67%的人认为通过毕业论文实践可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只有64.39%的人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满意,不满意的人达到35.61%,超过人数的1/3。其中地理专业满意人数只有32人,占到本专业参加调查人数的51.52%,而生物专业对毕业论文满意的人数明显高于地理专业,达到51人,占到本专业参加调查人数的77.27%(图1)。问卷调查的数据还表明,在不满意自己毕业论文的学生中,有63.83%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不能满足自己的研究需要。29.79%的学生自己不够努力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较差的原因之一。
2.毕业论文开题阶段。在开题阶段,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有35.61%的题目来源于教师课题,其中教学改革项目占16.67%,自然科学科研项目占18.94%。有30.30%的题目是教师根据社会需要为学生选择题目,34.09%的题目是学生自主选题。但是34.85%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是教师直接下达,55.30%的研究方案是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这说明毕业论文实践中学生的自主能力不强,指导教师存在过多的“包揽”行为。在文献资料检索方面,82.58%的学生都能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且能够阅读10~20篇文献的同学占到46.21%,阅读21~50篇文献的同学占到39.39%,阅读50篇以上的文献的同学占10.61%,阅读10篇以下文献的同学为3.79%。但是学生对于外文文献的涉猎较少,仅占到16.67%。参考文献的标识部分问题不大,94.70%的同学都能规范标识文献,但对参考文献的管理能力较弱,仅有28.03%的人运用了文献管理软件对文献进行分类管理。此外,53.03%的学生认为开题报告难以撰写的是研究内容与方法,仅有12.88%的同学认为研究进度安排难以撰写。
3.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毕业论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网络公共数据的获取、调查和试验获取。79.55%的学生清楚论文摘要包含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但是对于英文摘要写作能力较差,只有29.55%的同学独立进行翻译,48.48%的同学在翻译时用到了英文翻译软件。对于论文的排版和图表制作,96.97%的同学能够熟练运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排版和制表,82.58%的同学能够规范制图,85.61%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对图表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虽然经过学习在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学生最终学会了排版和图表的制作,但是仅有69.70%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分析,仅有26.52%的同学运用到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认为最难以撰写的部分为英文摘要,其次是结果分析,再次为讨论部分。
4.答辩过程。在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中,地理科学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利用幻灯片来辅助自己的陈述,其中91.67%的学生清楚毕业论文答辩前需要做的准备,92.42%的学生清楚在毕业论文答辩时需要陈述的内容,87.12%的学生清楚学院答辩小组的设置原则,91.67%的同学清楚答辩的流程。但是只有59.85%的学生清楚学院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
5.课程教学对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辅助能力分析。该校地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两个专业,均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为学生开设了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有98.4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于毕业论文实践是有帮助的,63.64%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说明在毕业论文实践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科研理念、科研方法、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方法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讨论与建议
近年来,学校加强了对毕业论文实践管理,有82.58%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且有85.6%的学生都能够阅读10~50篇文献,表明学生已掌握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能力。且绝大部分学生清楚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培养方案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也给予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实践中较多的帮助。但是调查数据与实际的调研也发现了毕业论文实践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1.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教学较少,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毕业论文的实践中有35.61%的同学对毕业论文不满意,尤其表现在地理科学专业更为严重,有63.83%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但该校地理科学与生物科学教学计划与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相差无几。那么,问题可能出在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教学较少方面。平时训练的严重缺失,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6],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毕业论文前学生仅有土壤地理学实验课、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和2次专业野外实习,虽然培养方案中也设置有课内实践,但是很难检查课内实践的质量。因此,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可能由于不熟悉应用专业知识,而感觉缺乏。邢爱青的研究结果[7]也认为,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程度是影响毕业论文实践的重要因素。
2.毕业论文质量标准执行的不统一、不严格,导致学生的实践态度不端正。学校虽然对毕业论文的质量制定了一套评审标准,但是该标准难以量化,评审教师在评审时往往怕学生难以毕业,把握不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要求,不自觉地放宽评审标准,仅注重格式规范忽视论文的内容。这就导致了较多的教师认为虽然毕业论文的格式越来越规范,但没有感觉到学生论文质量的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周边少有同等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故评审和答辩教师的组成上也全部为该校本专业教师,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评价的氛围。此外,论文质量的把关不严,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反正都会过关”的心理,还会出现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因为有的同学辛辛苦苦做了几个月实验才得以写作答辩,而有的同学轻轻松松1~2个星期写篇综述论文就通过答辩毕业了。学生心理的差异就导致了其对待毕业论文实践的态度不一,有的同学做毕业论文时不主动不积极,观望指导教师的态度,看教师怎么办,把毕业论文当成是教师的任务。有的同学想搜搜资料写篇综述论文轻松过关,对于安排有野外任务或实验任务时,抵触情绪特别大,怕苦怕累。在2013年学校初次抽查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28名同学的毕业论文,有2名同学毕业论文文字复制比超过30%,这就是毕业论文质量把关不严,学生实践态度不端正造成的苦果。
3.毕业论文选题不科学,教师责任心不一。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不科学在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实践中表现突出,已有不少学者[8-10]提出。虽然在学生调查问卷中我们无法调查此项。但是在2012和2013届毕业论文中,我们均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做了专人审查,问题主要表现在选题上。问题主要有三:1)选题中个别学生的研究领域不属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范畴;2)个别学生的选题与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方向明显不符,即指导教师无力指导此领域的科学研究;(3)部分学生的选题不具体或现有资源无法支撑其研究。究其原因主要在部分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不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实践,未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深入指导。可见,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毕业论文实践的质量[11]。
4.毕业论文实践时间不充裕,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在毕业前一年6月份,学校就启动了毕业论文工作,但是在第七学期学生的教育实习几乎占了整个第七学期的时间,而且在实习期间学生是不在校的,很多工作无法开展。寒假是难以利用的,一方面是天气较冷,其次是师生均需要回家过节。而第八学期初各种就业招考频繁出现,毕业论文工作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学生就业让路。所以实质上留给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时间仅仅是一个暑假,这还未计算部分学生考研也需占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毕业论文实践时间不充裕,这在其他高校也存在[12,13],关键是要合理地解决它。
5.毕业论文存在教师“包办现象”,未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查数据显示,55.30%的教师帮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这其实是对学生非常不利的现象,违背了我们进行毕业论文实践的初衷。教师在毕业论文实践中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启发和指导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14,15],但不能放任不管和完全包办。“包办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一是部分教师缺乏指导经验,指导思路和方法有误;二是学生底子差,未动脑筋,完全依赖指导教师,当指导教师未能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和处理时,直接向学生制定了研究方案和下达了研究任务。
6.学生英文水平差,不能满足毕业论文写作的需要。在毕业论文写作中,48.48%的同学在翻译时用到了英文翻译软件,甚至有些不经过任何修改直接应用。而且写作过程中学生认为最难以撰写的部分为英文摘要,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英文摘要并不是论文写作中最为主要和关键的部分,但恰恰给学生带来了如此大的困惑,很显然地说明学生英文水平太差,提高学生的英文翻译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7.仪器设备不足,毕业论文经费欠缺,实验室缺乏有效管理和开放。仪器设备不足、质量低下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条件中的一个硬伤,一般的仪器设备采购都是依照教学大纲实验设置而进行采购,而且仪器质量不高,勉强可以满足特定的实验教学需求。一旦学生拓展思维,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而科研时,仪器设备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研究,往往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一个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经费较少是一个普遍现象,而理科专业的毕业论文实践又需要大量的经费用作调查和实践,故经费的欠缺造成较多学生不能在此环节进行实际的锻炼。此外,暑假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实践的一个主要实践时段,但是由于教师放假,实验室未有管理人员值班,不能满足学生的仪器使用和药品消耗需求,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四、建议
根据毕业论文环节调查的数据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改善目前的毕业论文实践现状。(1)增加课堂实践教学的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真实做到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2)加强毕业论文实践的动员工作,纠正部分学生的实践实习态度,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与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参与指导但不能进行包揽包办学生毕业论文,同时对指导教师做应有的指导培训和经验交流;(3)本科毕业论文实践由于学生众多,教师往往是一对多地进行指导,难以像研究生一样逐个进行开题答辩,但由教学院随机抽选进行开题答辩,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以解决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4)合理、适当地调节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时间,解决毕业论文实践不足的问题。如与教育实习、就业招考等工作冲突严重,可鼓励学生在二年级、三年级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5)加强专业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英文翻译及写作能力;(6)加大仪器设备的采购力度,满足师生的科研需求,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与开放工作,避免实验室有学生不见教师的现象,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效率,为学生打造一定的自主研究平台;(7)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者学生自主申报省、校级自主创新项目,拓展经费支撑渠道,为毕业论文实践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洁。毕业论文写作与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2]王海洋。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之我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2):167-168.
[3]吴平。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设计)和教学环节对应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2):194-196.
[4]吴涛,姚志刚,刘俊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书育人,2008,(21):41-43.
[5]张人文。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毕节市,毕节学院,2013,2-3.
[6]张嗥昕。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0,25(11):162-163,166.
[7]邢爱青。实践教学与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研究[J].大学学报,2010,(25):30-33.
[8]钟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化工,2007,(3):100-102.
[9]刘存,瓮鸣。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改进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7):122-124.
[10]张会明,李宏伟,于晓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10,9(21):80-81.
[11]傅怀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8):145-147.
[12]钟其鹏,韦丽华,黄福艳。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0,25(6):73-78.
[13]张祖庆,姜雅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实证分析[J].科技信息,2010,(35):19-20.
[14]段蕊。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39..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而言,毕业论文是其毕业前的必需环节,同时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设计进行综合考核的一项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自身专业素养。庆元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以此推动本行业、领域以及社会的进步和發展,从某种意义来讲,毕业论文是远程开放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一、对学生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
对毕业生进行论文写作这一阶段而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次毕业论文是开展远程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水平以及研究方面的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检验,还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两者相结合,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中去。与此同时这部分内容还需要专业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所以学生若能够认真听取指导教师对自身毕业论文写作提出的意见,在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维,同时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方面也有积极性教育意义。
(二)认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本文所讲的文献资料,具体指的是与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与其所选择的题目相关联的专业书籍以及学术论文等,对于学生而言,在进行实际论文写作时,重点就在于全首位了解和掌握与选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做到融会贯通。而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检验,则需要学生做到的是多多关注近年来与本次选题相关的一些学术论文。通常来讲,若刊载学术论文期刊级别越高的情况下,则说明该论文期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以及权威性,通过这种类型的论文期刊,特别是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其中的统计年鉴、调查报告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之后的问题分析方面以及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基于以上,学生应该通过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在有限时间对文献资料进行针对性查阅。
(三)积极听取教师对论文提出的意见
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以及论文写作时,若没有指导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光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完成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论文选题开始主动与指导教师就本次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征求教师对自身进行论文写作的意见,学生听从教师提出的意见并改进。就整个论文写作阶段而言,学生遇到的写作困难以及问题都要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通过教师指导来完成并解决问题,若出现因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困难或问题没有办法妥善解决的情况下,也应尽最大可能将困难与问题对毕业论文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
二、对教师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认真履行作为教师应做的工作职责
对于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而言,其最重要的就在于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合理行使自身作为指导教师的权利。(熟体而言,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对毕业生写作全过程的指导,对毕业生所写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论文结构、文字质量等多方面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同时还要对学生论文定稿的指定位置签署自身对该论文的评审建议内容。从整体上来讲,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全过程中,主要从论文选题、论文初稿、论文终稿以及论文答辩四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指导,确保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符合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帮助学生顺利毕业。
(二)指导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合理选题
所谓选题,就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选择以及需要进行研究的学术问题提供帮助,也可以选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或矛盾等。基于以上,这就需要教师指引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尽可能贴近当下实际生活中或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等方面的问题。就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例如题目《浅析企业领导如何在管理中实现有效授权》在写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如题目《当前中小企业如何在发展中留住人才》的写作范围比较广。对于以上几种论文选题,指导教师应结合当前实际对学生论文选题进行一定的制止和纠正。例如题目《A市XX企业对员工绩效考核的分析与改进策略》这样的论文题目比较清晰,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两者进行有效结合的选题。
(三)定期进行经济管理专业的论文指导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而言,需要明确当前院校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的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求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一步补充与专业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知识;即使非本人研究的领域专业知识,也应做到基本的掌握和了解,只要这样,才能在之后学生毕业论文上提供比较全面的、深入的指导。基于以上,这就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对本专业具有权威性的核心期刊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有《经济学动态》《管理世界》等期刊,同时还要对当前各大行业、政府机构等的最新经济动态以及数据有基本的了解,以此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起到指导作用。
三、对教学组织者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对学生进行培训
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期间需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应培养学生积极运用当前信息化手段,对于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因其在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查阅的时间比较少,这时候可引导学生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论文数据库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和下载,以便于学生在之后论文写作中借鉴使用,作为班主任、管理机构等教学组织者,应积极培养学生对电子资料的下载和使用能力,引导其访问各大高校、省级等电子图书馆,以此来将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展示出来;除上述网络收集文献资料,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针对学生自身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例如写作提纲,写作观点提出等方面内容开展调查。
(二)对指导全过程的监控
就远程开放教育本身的教育特征而言,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空间分离状态,学生很容易因论文写作期间某个困难点而放弃写作,教师因此放弃指导,而这也就从侧面对远程教育组织者提出了挑战难题。基于以上,为有效保证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克服困难,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全过程的监控,通过监控的方式来帮助指导教师与学生解决其在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定期与指导教师、学生进行联系,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对此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应对毕业论文写作建立全过程的长效监控机制,并将其提升至对远程开放教育教育质量以及社会声誉方面的影响中,以此来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
(三)对管理制度中提出的要求严格执行
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在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如何使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指导其如何选题非常重要。论文选题不仅是论文研究工作的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提高科研能力,使医学研究生成为高水平临床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现就研究生论文选题所要遵循的原则探讨如下。
1 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医学科研的灵魂,没有创新就很难写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谓创新就是要有独特的见解,将新的观念和方法付诸实践,突破、超越前人,不步人后尘,不拾人牙慧。但创新也离不开前人的成果,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同时创新一定要做到求真务实,在保证所选课题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力争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就研究生论文而言,创新程度可有不同,但一定要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技术或创新的方法。所选题目应从研究的深度或广度上寻求创新点,寻找前人或他人未涉足,或已有人研究、但当前还尚无理想的结果或又提出新问题、新试验依据及新的理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选题。研究生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并勇于提出问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前期广泛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积极开拓视野,寻找焦点问题;并从临床实验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寻求突破,敢于向未知领域发起挑战[1]。
2 可行性原则
论文选题的可行性是保证研究顺利完成的前提。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不同于一般科学研究项目的选题,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培养人的研究能力,兼顾论文本身的实际价值,而后者是将论文的实际价值放在首位[1]。因此,研究生论文选题在查看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应考虑好个人各种主客观条件,使论文既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又能保证其质量水平。
2.1 注意客观因素的影响
研究生选题不要单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一定要先做全方位的调查分析,了解课题达到预期目标所必须拥有的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注意课题完成的可能性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充分考虑现有实验设备、场地、资料、经费等具体条件以及导师所能提供的支持,依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同时还应亲自调查了解课题涉及的理论范围,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以确定是否可行。并结合客观条件对实验手段、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以确保研究能够如期、顺利进行。如果在客观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选题,必然会造成日后整个科研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影响正常毕业。
2.2 注意主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科学研究必须以基础知识、学识、能力为前提条件,而研究生来源层次不同,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能力、素质和特长,如对于思想活跃敏捷、易于接受新信息、勇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的研究生,易选择一些创新成分多,难度和学术意义较大的课题;而对于那些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但学习劲头足、努力刻苦,参加临床实践较多的学生,则应当选择侧重临床诊疗或临床应用方面的课题[2]。
2.3 注意时间因素的影响
研究生受学制所限,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一定要充分考虑时间因素。临床医学研究生在3年的学习时间内,除了1年的理论课学习外,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真正用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论文选题不宜过大,一定要切实可行,过大不能深入,研究的针对性不强,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此外,研究生选题还应尽早进行,在第一年的理论学习阶段除理论课的学习以外,还要尽早涉足导师所研究的领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保持对该专业的学术敏感性,以便能从新的角度挖掘出新的选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同时在时间安排上还应注意留有余地,以备做必要的补充实验或调查。 转贴于
3 方向一致性原则
3.1 与导师研究方向一致
研究生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因素,导师的研究方向是选题的基础,导师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承担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2]。导师在其研究领域中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较多的知识、经验和资料积累,能为论文指导和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很多有利条件,因此,选题应尽量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在同一方向上通过导师及各级研究生的努力,可使研究系统化,易于形成研究特色。而且导师对选题的把关或甄选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选题质量。如,哪些领域具有学术研究意义和价值,哪些领域具有前沿性、开拓性、挑战性,哪些领域对研究生来讲存在现实困难等,导师可就上述问题对研究生提供可行、务实和建设性的建议,避免研究生在选题时走弯路。
3.2 与专业优势条件及学科长远目标一致
学科的专业优势,不仅在于要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活跃在学科前沿,而且不同专业都应有学科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学科的学术研究队伍整体水平也高,在这样高水平的学术环境中,研究生不仅能够及时地接触到学科研究的前沿,而且能够感受到研究的浓厚氛围,这对于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有着极大的帮助。在高水平的学术氛围中,研究生不仅能够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且能够养成科研的习惯,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3]。与学科专业优势和长远目标一致选题,研究生能够有较多的科研训练机会,融入到课题研究的梯队和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加研究生的经历和经验,拓展研究的视野,而且能够逐步增强研究生驾驭课题研究的能力和信心,这对于研究生敢于选择前沿性、开拓性和挑战性的选题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对提高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也具有重要作用。
4 风险规避原则
论文选题是学位论文成败的关键环节,学会科学、客观选题,可以避免走入误区,有效规避风险。
4.1 避免选题大小失衡
选题太大,也就是主题太大,而研究的问题主题又较小,就会使人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另外,选题过大还会导致泛泛而谈[4],抓不住主题,重点不突出,也会给文献资料的搜集带来困难,众多的材料也难以取舍,抓不住解决主要矛盾的问题。选题太小则使内容流于空泛,研究缺乏深度,因此,选题一定要把握好度,切忌“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
4.2 避免脱离专业
学位论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专业性,对自己从事或擅长专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未来比较了解,更容易研究和总结出成果,尤其医学专业,学科众多,各学科又分了许多亚专业,若对专业不熟悉,就很难透彻地理解专业特色和研究特点,难以进行科学、准确地分析、论证和评价,就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位论文。
总之,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无论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都要求研究生要端正态度,重视知识的积累,认真地对待科学研究工作,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丹,洪燕,谭晓东。 刍议研究生如何选题[J]. 基础医学教育, 2001,3(2):175.
[2]郭雅,黎乐群。 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组织实施[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21(9):186187.
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选比较好?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选_论文题目的拟定方法,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毕业论文题目怎么选?1、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应当在自己特长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兴趣较大的题目,否则很难写出有特色的、满意的论文。
2、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应选择本学科中在理论上具有指导意义,对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实用价值的题目,如果你对某一选题有哪些理论应当总结、修正、发展;哪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应当解决,如何解决心中无数,免强写这样的题目也只能泛泛而论,质量不高。
(1)资料来源。主要考虑对拟选题目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是否初步掌握,需要的第一手资料有无可能取得,即没有现成资料又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题目就很难研究下去。
(2)考虑时间、经费条件,选择难度和范围适中的题目。选题的难度过高、范围过大、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题太易、范围太小又会影响论文本身价值和考生自身潜力的发挥。
3、初步确定选题后,应准备一个书面材料,以便在与指导教师交流时将有关问题确定下来。
书面材料的内容包括:
(1)明确所选题目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准备解决什么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
(2)对研究的题目,自己掌握了哪些资料,还缺少哪些资料,准备怎样解决?
(3)对撰写所选题目论文的初步设想,列出论文的框架结构;论文分成哪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写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也就是论文的粗纲。
(4)写作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订出详细的提纲、论文初稿、的时间安排和各阶段工作的大体步骤。
论文题目拟定方法(1)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等。
(2)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二胎”政策放不放行?》、《谁为环境恶化埋单? 》等。
(3)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探讨》、《论转型期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论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自由化政策的两面性》等。
(4)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分析》、《社会进步与道德滑坡》、《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等。
(5)用形象化的语句。如《一个鼓舞人心的决战口号》、《朝鲜正透出缕缕改革开放的曙光 》、《虚拟器件--虚拟化技术的新利刃 》等。
毕业论文拟题要求:1、题目难易要适中。
2、题目应反映论文内容。
3、题目用词要新颖要有创见。
[关键词]就业问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双重主导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66-02
与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状况相比,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要相对少一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造成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和解决这一难题的措施和对策。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如新疆经济欠发达、高校扩招、就业制度不完善、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等;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自身素质不高、汉语水平较低、计算机技术不熟练、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等。还有一些文章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造成就业困难的因素,并且给出可行性建议,就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拿出相应的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解决这一难题。
1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研究综述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李爽、安晓琴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对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论证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汉语不过关、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观念守旧;宋锋华、张玉玲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路径分析软件Amos60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个人性格特征、个人期望,并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张允、居来提・司马义、徐晶晶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以新疆大学为调查对象,从就业目的、就业愿望、就业环境认知等十个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李刚、张伟的《信息时代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基于塔里木大学的实证调查和分析》(《电子商务》,2011年第11期)对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解决信息时代下就业难问题提出了要求;邢利伟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第2-3期合刊)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加强引导,实现科学化,提高就业竞争力;帕孜来・马合木提、郭建伟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实证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3期)对新疆少数民族工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就业观念、择业标准上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綦群高、何建忠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教育与职业》,2007年03期)一文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和历史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客观原因;吐尔逊娜依・赛买提、阿孜古丽・阿不都拉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2期)认为在就业实践教学中应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循序渐进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罗俊、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基于社会学视角,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资本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阿不力克木・艾则孜、谭刚、麦买提・乌斯曼、阿力甫・那思尔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详细阐述了目前疆内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缺陷和指导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建议急需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工作机制。
2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的研究综述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题,改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少专家和学者积极撰文,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和措施,做出了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政府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潘岩红的《新疆木垒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门路》(《中国人事报》,2003-08-12)建议目前经济滞后和就业压力大的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政府,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搭建广阔舞台;库来惜・阿不都拉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压力与调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一文通过对毕业生需求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等问题的分析,建议毕业生要通过自我内在调适和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的外在调适来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择业压力;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16期)认为在目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田华的《新疆高校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路径选择》(《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详细阐述了新疆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当中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娜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新疆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以及提出今后政府需要弥补的地方;陈小昆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新疆财经》,2011年第3期)认为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应借助政府行政手段,实施民汉合校,建立失业救助制度,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等措施来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22政府和市场双重主导下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贾友军、綦群高、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体制、机制;王志刚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年04期)详细阐明了政府和市场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居来提、苏来曼的《基于市场、政府共同作用导向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模式探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探讨了以市场为导向现有就业模式,提出了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新模式和新探索;辛萌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17期)一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找出问题,从政府和市场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
23政府、高校、毕业生自身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海米提、热西旦、贾成军的《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认为应以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从政府、高校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来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措施和对策;刘会、刘艳的《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分析了就业和创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更加重视,高校应积极联合企业进行就业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三管齐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孙磊的《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提出应从政府、新疆当地各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孙嫱、王向然、朱娜、殷继明、杨圣敏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在实地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个人几个不同层面,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特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3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和成就。结合高校、社会企业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分别给出了建议和对策。有的学者针对某一重点进行详细、透彻研究;有的学者则注重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积极性,建议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机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居来提,苏来曼基于市场、政府共同作用导向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模式探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