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本文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有缘人为大家找到的教育学教学论文【通用14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中学语文单元教学就是把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写作,语文常识三部分按一定的要求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各单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几个单元构成一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全套中学语文课本又构成一个深入浅出,符合大纲规定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学语文单元教学应树立单元整体观,培养各种技能,建立一定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正确布点,灵活运用。
语文单元教学是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并得到了广大专家和教师的认可,语文单元教学符合当今社会讲究效率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的单篇教学相比较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首先 单元教学将相同文体的文章放在一起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有利于加强语文教学的系统性,贯彻了教材编排的意图,突出了重点,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反映知识的系统性。
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把单元课文里的一篇或两篇作为精讲课文,即所谓的“举一”然后剩下的课文由学生去自读,即所谓的“反三”把单元中的几篇文章进行思想内容,结构特点,语言运用等方面比较出异同点,这样做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再次,采用单元教学,可以进一步搞活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单元组合方式的多元性,教者可以在着眼单元教学整体目的前提下,灵活机动的指导下,确定本单元各部分内容的重点,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极大限度地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
综上所述,单元教学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与课题相关的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沿水平:
以上这些成就对语文单元教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很详尽并且可以说是成就颇高了,也为语文单元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前人的研究方向多是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入手,对语文单元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讨论。但是所谓教学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学生才是这个过程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接受程度上,而单元教学实行这么多年来,只有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并没有感觉到现行单元教学和以前的单篇教学有什么区别,并没有认识到单元教学的优势和意义,我的论文力求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就如何使学生了解接受语文单元教学这种方法,从被动转为主动,进而在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之后,能主动的进行自读课文的学习,进而真正的实现单元教学的意义。
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新颖性:
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研究
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解决的是关于“中学语文单元教学”中学生对语文单元教学的认识理解程度及教师对学习环境空间的开放和如何深入有效的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实施语文单元教学。
本文分为两个大部分,是按照以下程序来行文的:
首先:阐释语文单元教学的内涵,让大家对中学语文单元教学有一个理性上的认识,了解语文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其次:分析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前沿水平,结合当前的教育制度的现状,发掘中学语文单元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再次:从学生对单元教学的理解以及应用的程度入手,讨论应如何使学生理解并自主进行单元学习,教师应如何克服应试教育,真正的实现语文单元教学的优势,和教师对学习环境空间的开放。
最后:联系实际分析当代语文单元教学的发展前景。
新颖性:
以往关于这一命题的研究多数是从理论上从教师的角度入手,来研究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原则,方法及发展前景,而本文不仅从理论上和教师的角度分析语文单元教学,还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面入手,让学生了解语文单元教学的特点及优势进而乐于接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语文单元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研究的基础及主要参考文献:
(一)研究基础
1大学四年的专业知识积累,以及对“教师学”,“教育原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课的重点研读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比较完实的专业知识。
2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较充分
见两年来对单元教学的研究,尤其是在语文新课改的带动下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很多,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准备还可以通过过刊室,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
3研究时间较充裕。
4能得到老师的帮助。
五、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和进度: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比如通过对前人资料的分析与综合,对新课改后的大纲的分析与归纳等。
(二)步骤
2阅读材料,对已占有的材料进行分类阅读,找到侧重点。
3研究资料,把握与课题直接相关的资料仔细研读思考。
4撰写论文,确立基本论点。确定基本思路,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三)进度
1选择开题:11月6日——12月1日
2开题报告:12月2日——12月15日
3提交提纲:3月3日——3月10日
4完成初稿:3月10日——5月20日
5修改定稿:5月20日——6月12日
六、预期成果形式及提交时间:
(一)预期成果形式:学士学位论文
(二)提交时间20XX年4月
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第二父母,关心他、教育他如何做人;是学生的朋友,聆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正视挫折、树立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变换角色,全面了解学生。如一次上课有个学生打瞌睡我没有直接点名批评,而是走到他的身旁,摸摸他的头部,轻声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这时学生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哪还有心思再睡觉。这位学生感受到了老师是真诚地关心他的身体状况,使他在这个班集体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样学生也能学得关心他人,认识到热爱集体的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净化思想的机会。如在教学《黄河颂》《最后一课》一类的文章时,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适时进行爱国教育;在教学哲理诗《理想》时,让学生在领悟诗歌的深刻含义和精妙的比喻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拥有信念,及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坚持不懈的恒心,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再塑生命》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与苦难、困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在引导学生归纳文章哲理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克服困难的方法:将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这样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在教学《登上地球之巅》时,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如《信客》能教给学生做人要诚实、讲信用;《老王》也让学生知道关爱弱者的重要……总之,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阵地,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教育是同步进行的。所以我们作为语文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的情感活动向着纯洁、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达到能够控制情感、主宰情感、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开展过多种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朗诵比赛、辩论赛、成语接龙、故事会等,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充满竞争,只有那些知识丰富、意志坚强的人才能适应生活。
1.对国外的比较教育停留在介绍层面。
比较教育学是因为“研究他国教育经验,推动本国教育发展”而出现在教育学科这个庞大的学科“族群”中。“关注国际教育发展,借鉴他国教育经验”为核心的知识领域,建立起它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独特地位。然而当前很多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停留在介绍层面,单纯的现象描述居多,缺少文化层面的深刻分析,而且借鉴的国外经验,针对性不强,“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优势凸现出来。例如谈中英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比较研究,多数学者都会把英国概况、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介绍一番,再说对我国宏观层面的启示,多是泛泛而谈,使这类文章参考价值甚微。
2.未能辩证看待国外理论。
对外国理论假设,要思考、质疑,保持对其的警惕性,对其适用性和有效边界要给予充分的反省。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很多研究者把建立在西方土壤上的理论框架奉为神明,把用西方理论视角引入论文中的研究视为创新,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试问不研究扎根于中国土壤的文化,怎么可能做出“接中国地气”的好文章来?因此,对中国当前国情的准确把握,是搞好教育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外国教育也存在问题,它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圆”。就英国高等教育而言,它的质量世界闻名,可是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2010年12月,英国政府五次上调学费,加之政府对高校经费投入不足,高校的校外捐赠较少,导致高校建设资金短缺,引起社会动乱。再如,在牛津和剑桥这两所著名高等学府中,来自普通劳动者家庭的学生只有9%,亟待解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可见辉煌的成就下也有阳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因此我们在面对外国教育理论与经验时,必须辩证分析,使其在中国土壤里完成“意义转换”。
3.研究方法上普遍重“思辨”轻实证。
研究方法既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规则(行为方式),还是一门学科的关键支点。比较教育研究之“比较”,并非只是把两国的教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性描述,绝不仅限于“形式”上的比较,而是要做因素分析,并在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中,得出教育规律的新研究。然而纵观中英两国比较高等教育的文章,发现国内比较教育学者多从文献、官方数据中获取国外的教育信息,空想型的思辨文章大量涌现,鲜有植根于国外的教育土地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出现。众所周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缺乏文化内涵。
4.研究对象较片面。
一般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因此在比较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着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中心的借鉴垄断局面,使得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者对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较多,而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研究较少。本研究在考察中英比较教育研究的同时,也关注其他国家。例如,我国对亚洲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国家的教育研究较多,而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关注较少;对非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所,其他大学几乎没有该项目的涉猎;在拉丁美洲的教育研究上,也多是对巴西进行研究,对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研究较少。由此可见,我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还是较为片面的,未能构建成一个以高校、研究机构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来保证该学科的多方面可持续发展。
二、比较教育学去向何方
教育无论站在什么样的立足点,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文化”都是所有探索与讨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批判吸收外国理论,形成比较教育学特有的研究范式,提高其在教育科学诸学科中的成熟度,是未来发展的根基所在。为此,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提升:
1.多元文化与教育相融合。
多元文化既可以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也可以是一种历史观、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打破西方文明作为强势文化在思维方面和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教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比较教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所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育现象。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与社会的教育差异。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采用兼容并包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与外国的教育理念有效融合。
2.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
在我国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之时,多采用翻译、引进等介绍性研究。然而教育研究中过分依赖外来理论而忽视本民族和文化的研究,这是当今教育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源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批评那种不顾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一味效仿西方教育模式、制度的做法,将其比成“拉东洋车”,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主张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由于基本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不能把英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本土化才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必然的价值追求。在今后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应把国际化和本土化联系起来,互为条件,互为补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其真正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多融入一些中国“元素”,少一些“拿来主义”,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
3.多样化学科与研究方法相完善。
近几十年来,比较教育学主动借鉴、引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描述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因素分析法、历史研究法、阶段分析法等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还积极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统计学、语言学、数学等多样化学科来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可喜的是,有不少研究者已将更多的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比较教育研究之中,给学界吹进一股清新之风。然而,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所取得的成果基本上都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界通用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范式,整个比较教育学都充斥着西方化的术语。还应看到我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相对滞后,更多是形而上的、思辨型的,因而远没有形成比较教育学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基本的学术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潜力。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比较教育学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架构,最重要的是彰显其在教育科学诸学科中的独特地位,提供具有概括力、解释力和生成力的方法论体系。
4.全球化视野下的开放与综合相统一。
摘 要:本文以科学学的分析框架对比较教育学进行了分析,回应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危机。认为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不容置疑,且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蓬勃的生机。比较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尽管其知识结构存在一些缺陷,但是不能动摇其学科身份。而且,其研究方法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趋势。作者分析比较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时指出,比较教育学会产生一场科学**,迎来当采学科时代,并占领教育学的学科高地。
关键词:比较教育;科学学;知识结构;科学**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比较教育学一直存在学科危机。即使是比较教育迅速发展的二战后第一个10年,也有很多对比较教育感兴趣的人不相信比较教育学会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而繁荣起来[1]。
我国学者把**外研究者否定比较教育学学科身份的理由主要归纳为三点:一是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过于宽泛,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几乎无不在比较教育的视野之下,其边界过于模糊;二是比较教育缺乏自己特殊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要向其他更成熟的学科借用;三是教育各分支学科现在都从事比较研究,从而挤压了比较教育生存的空间,甚至产生了对比较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的质疑。[2]
**来,研究比较教育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队伍结构越来越复杂,致使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庞杂,甚至趋向于零散,难以推动比较教育学形成更加系统的学科体系。加之,比较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里被消解了,要么直接被取消,要么被一些**教育概况、当代世界教育**、**教育专题之类的课程取代。[3]于是,再次引起了质疑比较教育学学科身份的`风波,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否定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
从科学学的角度来说,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蓬勃的发展生机。
一、比较教育学科学地位的科学学分析
科学体系可以分为原级结构、门类结构、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等四级结构。原级结构主要“包括人类世代经验和科学知识的总和”[4],具体而言,包括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一般规律;数学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共同具有的量的关系。门类结构是科学的一级结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每个科学领域的门类结构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分别对应实验技术、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每一类科学又由科学理论和物化技术两大部分组成。学科结构是科学的二级结构。把科学体系中的各个门类加以分解就出现了各种学科、分支学科,以及它们的学科结构。或者说,学科是科学知识进一步分化和综合的结果。科学门类分化与综合的动力源自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的第三级结构是知识结构。每一门学科都具备各自的知识结构。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许多彼此相互**的定理、定律(即“知识纤维”)构成,这些定理、定律又由一定数量的知识单元组合而成。[5]
教育学是原级结构中“社会科学”下的一个门类。基于社会科学的综合特性,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既兼具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特性,也具备理论科学和物化技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分化出的各种分支学科也同样如此。
(一)比较教育学分化是教育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沿着“个人**”的线路发展,以至于赫尔巴特19世纪初建立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被称为“个人**教育学”。[6]尽管这种个人**教育学对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毕竟只是基于个体范围内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目标仅仅指向个体完善。之后,教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的社会属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很快被重新认识。教育学关于教育与社会的一大片空白领域被发现。但是,教育学在新的领域中的发展无法仅仅依靠以本国/本土的教育作为样本的研究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新高度,并获得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教育研究趋于“老调重弹”,而对教育实践并没有多大的促进。[7]于是,以别国和本国/本土教育实践为样本,通过比较别国教育与本国/本土教育来获得教育理论的突�
(二)比较教育学分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由于教育的社会作用被发现,有些国家试图涉足教育,以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他们试图“以完善教育的方法,抓紧儿童的早年以期更好地指导他们,务求以成功的方式发展他们的才能、渗透他们的灵魂,为他们自身的幸福和祖国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使他们习得体、德、智的各种力量”[8]。但是,哪些教育**将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呢? 参观访问并借鉴裴斯泰洛齐和裴伦堡(Fellenberg)的两所学校的经验告诉人们,通过各国教育实践的比较,然后把别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借鉴到本国/本土来实施,是最有可能实现公共教育的再生和改善,有力促进本国/本土教育发展的。另外,由于比较教育起源国法国与德国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和竞争,使得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自然地把对方的教育**作为参照系,试图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优秀经验,避免遭遇对方的困境。这种国际形势给当时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打了一支“强心针”。
另外,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教育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教育理解和交流又是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因此,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比较教育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在这样的教育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下,比较教育学应运而生。因此,可以说比较教育是教育学这样一门分支学科:以国际比较的视角,一方面在多国/地区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中探讨“教育-社会”关系[9],完善教育学的理论;另一方面在解释别国/地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为本国/地区的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
因此,从科学结构自上而下的梳理和分析,依据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判定比较教育学从教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并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比较教育学具备足够的资� 二、比较教育学知识结构的科学学分析
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比较教育学的知识结构来确定其学科身份。
学科的知识结构犹如地球结构一样,由知识内核(自然观/哲学观)、知识外核(知识硬结构,即包括科学概念、定理、定律、理论)、知识幔层(未被社会公认的假设、理论)、知识大气圈(游离态的知识单元和弥散的科学概念,包括零散的思想、火花、概念、判断、推理、猜测、灵感、直觉等)组成。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的形成都是在某种特定的自然观/哲学观影响和支配下完成的,过程大致如下:知识大气圈中一些相对于处于游离状态的知识单元和弥散的科学概念①逐渐围绕某些问题凝聚成某些假设和理论,成为知识幔层中的知识;知识幔层的这些假设和理论经过检验,成为本学科的科学概念、定理、定律以及合理的理论,成为知识外核中的知识;形成稳定的学科知识结构之后,在科学螺旋式发展历程中,各个层次的知识之间可能出现相互转化,从而促进学科及其知识结构的发展。
比较教育学的出现比较晚,其他学科和早期数百年的教育比较�
(一)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内核
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内核包括两种自然观/哲学观。一种是教育哲学观,另一种是比较哲学观。教育哲学观的发展使人们清楚地认识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推动了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因此,“教育-社会”的教育哲学观自然就成为比较教育学学科知识的知识内核的主要成分之一。
比较哲学观是人类对认识方法总结和提炼的结果。“比较是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比和鉴别去认识事物。无论是在个人意识和思维发生的初级阶段,还是在人类科学知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比较方法都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0]随着各个学科的纵深发展,人们意识到比较的重要性,并且把比较视作重要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和哲学观念。于是,19世纪前后,出现了大量的以比较哲学观为知识内核的学科,比如比较文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语言学等。这些学科很快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以致于“这种命名方式在当时的学术界成为一种风尚”[11]。比较教育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比较哲学观的成熟和发展,不仅仅为其他学科的“比较”分支学科提供了**,也为比较教育学提供了知识内核。
(二)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外核
比较教育学出现之时,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相对成熟,为国家/地区之间的教育比较提供了大量前提性的知识,包括概念、定理等。例如,“教育**的制定以经济和文化为基础”,“教育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学校是一种正式的社会**”,等等。比较教育学采借和移植这些概念、定理、定律,直接把它们定位在知识内核,并运用它们进行自己的教育研究。由于这些知识是其他学科的核心知识,因此具有良好的科学性。比较教育学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因为这些知识源于其他学科而遇到太多的问题;反而,这种采借和移植有力地推动了比较教育学初期的发展,甚至成为比较教育学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三)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幔层和大气圈
比较教育学知识幔层和大气圈的知识来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些来源简单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学科史前的教育比较。不管比较教育史研究者公认的比较教育起源是什么,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每个研究领域的历史中存在一个前科学时期”。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已经有人尝试进行教育的比较。[12]这数百年的教育比较的尝试工作,此时也早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相关知识。这也为比较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游离态知识。
第二种是学科产生之后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经验及游记见闻材料。随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人口国际迁徙的机会越来越多,参与者也越来越多。他们为比较教育学提供知识幔层和大气圈知识的材料也就越来越多。
(四)比较教育学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
比较教育学大量采借和移植其他学科知识的行为,给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带来了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了陷阱和困惑。
首先,比较教育学容易陷于盲目采借和移植陷阱。由于比较教育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而且其研究对象往往都是其他学科没有研究过的,只是采取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而已,所以其他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很容易为比较教育学建构知识结构所采借和移植。同时,学科史前数百年的教育比较工作积累下来的知识也是建立在其他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基础上的。因此,比较教育学掉进了这样的陷阱:不管其他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的视角、学理基础和问题背景,盲目地把它们直接应用到比较教育学的知识结构建构中。比较教育学掉进这个陷阱的主要后果是淡化了自身的国际视角,整个知识结构被其他学科“**”;同时,也导致了比较教育学成为各个学科的大杂烩。
其次,比较教育学知识结构缺乏稳定性。一门学科知识结构的稳定性关键是取决于知识内核和外核知识的稳定程度。比较教育学有着丰富和多彩的知识,尽管其很多概念都采借和移植于其他学科,受到其他学科的“**”,毕竟它还是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比较教育学的知识结构中知识内核的一些关键概念、定理、定律是直接定位的,缺少了知识从知识大气圈向知识幔层和知识内核的进化过程。这个进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是知识凝聚、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使知识变得任何一般的经验事实都不能动摇、证伪和否定[13],从而确定它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合理地位;另一方面,这是学术共同体对某个概念形成共识和形成共同学术观念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缺乏这个过程,知识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就难以获得稳固的地位,不利于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出现阻碍也直接导致了知识结构的不稳定,使得整个知识结构缺乏基础和稳定性。
再次,知识内核的知识缺乏凝聚力。知识内核知识的凝聚力是指知识内核知识在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紧密性、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以及增加学科知识的总量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这种凝聚力体现在:知识内核知识被研究者普遍认同,并且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开展科学研究,使得新的研究成果与知识内核知识有着直接因果关系、相互促进关系等密切的学理关系。从知识结构来看,这种凝聚力体现为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推动力。它推动学科知识去伪存真形成稳定形态,推动各种知识在知识大气圈、知识幔层和知识内核之间交换、流动。 比较教育学学科结构不稳定,从而缺乏凝聚力,无法形成被多数研究者共同认可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框架,导致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相互之间缺乏密切学理关系,无法直接、有效地夯实比较教育学学科知识结构,进而造成比较教育学学科知识结构处于松散状态。知识结构的松散状态与知识大气圈和知识幔层的知识的庞杂凌乱构成恶性循环:松散状态的知识结构失去凝聚力造成了比较教育学知识大气圈中的知识越来越庞杂凌乱,缺乏科学性;这些越来越庞杂凌乱和缺乏科学性的知识,反过来又给以稳定知识结构为目的、使之科学化的研究工作带来越来越多的困难。
因此,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比较教育学具备了作为一门学科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尽管这个知识结构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这些缺陷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比较教育学发展速度放缓,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
三、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学分析
目的和对象决定方法。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采用也取决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比较教育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促进教育学的发展,比较和借鉴,国际理解和交流。不管是哪个目的都要求比较教育学研究应该遵循三部曲:认识/描述教育事实,理解/解释教育事实,比较/借鉴教育事实。由此看来,比较教育学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是非常丰富的,研究方法的体系也是相当庞大的。尽管比较是比较教育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但是明显的是,它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而且其他研究方法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比较教育学建立之初,以比较/借鉴作为主要研究目的的时代,比较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比较教育学也因此而得名。但是,时至今日,“比较教育学”中“比较”两个字已经既非唯一目的,又非唯一方法,更多的是指一种视野和范式。[14]
在研究对象方面,比较教育学在初始阶段主要是以教育**的比较为主[15]。20世纪以来,研究范围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有了极大的拓展[16],但是,受教育的社会属性影响,比较教育学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教育-社会”关系。因为研究者需要先理解别国的教育经验才可能进一步借鉴,而要理解别国的教育经验,就必须把教育经验放到别国的社会大背景中,探究、分析和解释它们与**、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教育经验之间的关系。教育经验借鉴过来之后,人们还必须在本国/本土社会背景下,对比本国/本土与他国/地区之间的教育经验的异同,考虑如何落实教育**,以获得最大的效果。当代**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就足以证明“教育-社会”关系在比较教育学中核心而不可替代的地位。[17]因此,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过程必然地会以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为主。
但是,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极具复杂性。正如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任何一个教育现象都与当地的**、文化、经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教育现象之间也存在非常复杂的关系。因此,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只要有助于实现研究目的而又符合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的研究方法都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应该是在比较的视野和范式下,以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为主,对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它是一个开放的研究方法体系。
随着人们对事物复杂性的认识和尊重,跨学科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于是开放的研究方法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已� 比较教育学的开放研究方法体系,不仅不能说明比较教育学没有自己的方法体系,反而证实了比较教育学是站在学科发展潮流前排的学科。
四、比较教育学发展的科学学分析
上个世纪,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尽管被很多研究者否定,但是,毕竟比较教育学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进入21世纪以后,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动力不仅没有减弱,甚至还明显有所增强。全球化在信息交流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已� 不但国家之间需要在教育领域上相互交流和理解,每个国家的教育也需要国际化。因此,社会发展对比较教育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动力也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因此,比较教育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少呈现以下三个趋势。
(一)比较教育学将发生科学**
自朱利安始,比较教育学被看做一门常规科学而取得了发展。但是,比较教育学目前却遇到了学科危机。为数不少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否定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这是一种反常现象。根据托马斯库恩的科学**理论,比较教育学正处于科学**的边缘。
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又与它的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比较教育学知识的生产速度正在加快,在量越来越多的同时,其所生产知识的质却难以提升。新产生的知识因为比较教育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问题,遭遇到与已有知识的同样的命运,难以为本国/地区的教育实践提供高效的借鉴,从而有效解决本国/地区的教育问题,也难以对教育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学科**。
因此,可以说,比较教育学知识越来越丰富之余,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比较教育学未能酝酿和发动一场学科**,比较教育学知识结构将无法应对丰富的知识所带来的压力,也无法进一步提升比较教育学知识的效用,以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和教育学发展的需求。
事实上,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已经在酝酿之中。大量的比较教育学研究者针对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种种困境,正在元研究的高度对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进行反思。从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到研究方法,再到研究对象和学科建设,大量的、高质量的研究正在涌现。当这些元研究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一定的积累之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必然会爆发。
比较教育学学科**之后将会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知识结构,显著提高比较教育学知识的科学性和效用性。
(二)比较教育学将迎来“当采学科”时代
当采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成果最多的学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总有一门或几门学科成为当采学科。”[18]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在未来应该会在数量上有极大的突破,迎来其当采学科时代。
首先,任何学科的任何研究都受到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实践的影响。全球化越来越深入地球每一个角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已经不再像此前的那样被当做纯粹的*而保护起来。因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引起人口迁徙,而人口迁徙必然涉及到教育的国际化。而封闭式的教育由于无法从全球化那里吸收到更多的发展资源也将失去生命力,失去培养全球化人才的能力。因此,教育国际化以及教育**都会向比较教育学提出比过去更多的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我国加入WTO就向比较教育学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19]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极大地扩充了比较教育学研究者队伍的数量,因为几乎绝大部分教育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都被“卷入”比较教育学领域中;另一方面为比较教育学研究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问题、更丰满的问题情境、更丰富的研究资源以及更多的研究机会。因此,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必然会有力推动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并且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从而使得比较教育学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还有,比较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极大的拓展也为比较教育学研究成果数量增长提供了基础。比较教育学研究领域向宏观方向拓展使得研究者发现了大面积的空白研究领域;比较教育学研究领域向微观方向拓展,形成了大量的分支领域,例如比较课程论、比较德育论、比较教师教育学等。
(三)比较教育学将占领教育学的学科高地
伴随着比较教育学学科**和研究成果的增长,比较教育学将占领教育学的学科高地。比较教育学之所以能占领教育学的高地,主要是因为比较教育学具有学科综合化的特点,比较教育学具有综合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的能力。因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整体,而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是以教育整体的某部分为研究对象。因此,每个分支学科都能被有效综合进比较教育学这个领域里来。比较教育学在国际视野的教育研究中,一方面运用教育学已有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认识教育整体,从而融通各个分支学科,使各个分支学科的知识更有效地在教育学发展中发挥作用,同时又为不同的教育学分支学科相互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提供了*台;另一方面,又以新的研究成果滋养和修正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各个学科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可见,比较教育学的综合化特点必将有助于其占领教育学的学科高地,为教育学的发展以及教育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注释:
①这里的游离状态的知识单元和弥散的科学概念是相对于比较教育学而言的。这些知识单元和科学概念可能是其他学科中的知识硬结构,也有可能是一些完全游离于所有学科的知识单元和弥散于所有学科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Z].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242.
[2]王英杰。再谈比较教育学的危机[J].比较教育研究,2007(3):14-16.
[3][14][16]陈时见。比较教育学的现实境遇与发展前景[J].外国教育研究,2010(2):15-19.
[4][5][13][18]田夫,王兴成。科学学教程[M].**:科学出版社,1983:31.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2.
[7][法]朱利安。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A].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比较教育文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5.
[8][法]朱利安。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A].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比较教育文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5.
[9][法]黎成魁。比较教育[A].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比较教育文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
[10]陈时见。论比较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学科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8(6):1-7.
[11]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3.
[12][美]布里克曼。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至18世纪末[A].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比较教育文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2.
[15]顾明远。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5(3):1-4.
[17]程晋宽。论当代**比较教育知识谱系的范式转换[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66-73.
[19]冯增俊。WTO框架下*比较教育的历史使命[J].教育科学,2003(3):37-39.
一、抓好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思考分析
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和省卓越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吉首市职业中专学校的拳头专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几十年� 学前教育专业要适应新的形势,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技能;要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与幼儿园一线教师要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同时,要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要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提高制度保障。
关键词:
新形势;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育人环境;评价机制
吉首市职业中专学校是湘西地区的一所品牌职业学校,先后获得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湖南省卓越建设学校等殊荣。是经省教育厅批注的湘西地区唯一的有资质培养幼师人才的学校。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已开办了近三十年,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设施齐全,课程体系完整,已成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湘西州的品牌专业,堪称湘西地区幼儿教师的摇篮,为湘西幼教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新形势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加大,特别是教师资格证从业考试门槛的提高,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调查了解和个人的体会,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在压力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发扬成绩、兴利除弊,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加快课程体系建设,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学习机制,改善育人环境,改革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缩小幼师毕业生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差距,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幼教人才。那么,如何抓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使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合理,考核评价体系更科学,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得出以下几点体会,现赘述如下,不当之处,请同仁指正。
一、抓好课程改革,注重实践教学
多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招生“大户”,学生几乎占了每年所招收新生的一半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既是好事,又是难事,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学有成、推得出”的办学宗旨,我校的学前教育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努力抓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新模式,深入剖析自己的不足,积极扬长避短,抓好课程改革。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的课程改革应该先行,建设一个具有示范性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得先对自己所在专业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多年,课程体系比较完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显现出某些不足:一是重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普通话等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开放型的教育实践活动;二是课程、教法比较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三是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不到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一直没有走出传统模式,这就导致学校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后劲,完善有余,合理不足,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就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素质为手段,在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实施系统的教育。近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结合实际,有的放矢,调整了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根据需要增减教学内容,在合理开设文化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加强专业技能课教学力度。同时,实施分班分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验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立业之本。学校根据验收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舞蹈、声乐、试唱、普通话等科目进行了技能考核验收,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课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搞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拟订好学期、学年和整个3年时间内系统的见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使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同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改变过去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并与所在幼儿园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见习计划,完善教学实习方法,为学生配好实习、见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具体代班时,学生在幼儿园能得到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加快幼师学生下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培养复合型幼师专业人才提供了课程保障。
二、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
作为湖南省卓越学校,学生学习机制的建设也是卓越校建设的内容之一。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现代幼教需要,必须使学生具备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机制,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制,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在校期间,其学习方法、习惯、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该专业的技能,能否满足今后从事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坚持创新思维,注意吸收和借鉴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只有把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学生的独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专业教师在学校必须注重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以外,还应尽力为每人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具有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育人环境。在专业内,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各班或者各小组组内成员轮流组织参与各种校内外的竞赛和专业技能活动。比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歌咏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普通话比赛、舞蹈比赛、绘画书法比赛等等活动。这些比赛活动,学生喜闻乐见,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乐意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在其中起指导的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积极的发挥,这样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技能,使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经验,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四、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
考核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包含诸多方面:文化知识考评、专业理论考评、专业技能考评等等。同时,结合学生毕业就业的实际需要,还必须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一个评价,从而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综合评价。学生应用能力评价可以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评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考评。在上述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责任心、协作精神做出整体的概括性总结,最后形成总结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后的集中比较、排队、审核,为科学地考核评价学生提供可靠的依据。被授予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一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根据现代幼教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学生毕业的综合考评实施灵活的管理体制,逐渐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对毕业生实行了“四证换一证”制度,即学生必须先获得思想品德合格证、文化成绩合格证、专业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然后才能获得毕业证。这种考核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保障。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作为该专业的一员青年骨干教师,我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在积极搞好所在专业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专业的教育改革当中来,当好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排头兵,当好省卓越校的攻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二、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探讨
[摘要]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是推动国家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其中技术师范类的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平台更是需要继续推进实践改革,增强自身的办学质量,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以便能够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技师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当前,我国的技术师范学院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环节必须及时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奠定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完善技师学院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关系到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是高素质教师人才的缺乏,进而导致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发展缓慢。为了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的技术师范学院必须将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 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有效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增强教师学历水平和职业水平的协调性。第二,针对技术师范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来恰当地安排相关专业的教师,避免专业教师聚集在某一专业问题,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注重优秀教育人才的引进工作,在人才引进当中注重结合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实际,并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第四,加大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培训力度,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对教师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素质,从而更好地承担专业教学的职能。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文化道德素养,发挥师德表率作用。我国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探讨山东省潍坊市技师学院罗园园
二、健全技师学院规章制度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在制度层面对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保障,需要真正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摆设,不然也难以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发展。因此,我国的技术师范学院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以及能否真正贯彻落实是影响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以便在具体的工作环节加大力度,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好教学秩序,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技术师范学院的规章制度需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健全的工作制度。工作制度必须涉及到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估、教材管理、课程考核、专业考核、教学设备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以便更� 第二,完善的行为准则。行为准则当中需要涉及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同时还需要包含学生手册等相关内容,而且在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时需要综合考虑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加大执行力度。
三、强化技师学院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当前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实施难度,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突破传统教育体系的束缚,切实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从而培养出能够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不少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会单一地侧重于知识或者是实践,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受到影响,降低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技术师范学院必须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具备导向性。一方面,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改革导向,依据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培养出相应人才。另一方面,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改革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此同时,课程体系的改革还需要体现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
在成人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长期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所以有着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对技术理论的认识相对模糊,在实际工作中,当涉及理论论证和科学计算时便显得力不从心。针对这种情况,在授课时必须加强基础理论、基本计算的讲解,使学员在充分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础原理和科学计算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发现科学计算和经验估算的差别。同时,经过不断的实践,最终达到将基本原理、科学计算、工作经验三者互相结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专业理论和工作实际相结合,从思维方式和知识运用方面全面提高学员自身水平,从而达到成人教育的根本目标,彰显成人教育的意义。对于一些课程涉及的复杂理论,既不应该长篇累牍地冗长赘述,更不该草草略述,一带而过。道理很简单,一些复杂理论往往是应用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其原理所在,只有理解这些理论才能进一步推导出这些技术的实际操作方式。但这些理论的推导过程是十分繁复的,往往涉及复杂的数学过程并和其它学科的知识产生交叉,所以一般难以理解和记忆。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注重理解,简单应用”的方法。也就是说授课教师必须将理论的原理讲解清楚,但不必让学员一定记住复杂的推导过程,可以有选择地跳过部分推导过程,将理论总结为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的方法和公式,使学员在遇到相关问题时,首先明白问题解决方式的理论归属,然后直接通过简单的方法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传统知识与新知识并重
谈到传统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从成人教育机电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演变过程就可一见端倪。上世纪90年代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几十年来还停留在早期水平,所以在成人机电类课程授课内容中传统知识占主导地位,而一些新知识只是作为介绍或展望,这是与当时国情相吻合的。但近些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有了飞跃发展,由于新的技术不断应用到生产中,社会发展对新知识、新技术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所以机电类专业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如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等。由于总学制的限制,一些传统课程的课时压缩,授课过程中,传统知识部分的内容受到一定程度的删减。所以在不同时期接受成人教育的学员身上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印记。比如老学员对传统设备和工艺津津乐道,但如果使用需编程的数控设备就一筹莫展了;而新学员可以按图示尺寸、形位公差等技术要求编订完整的数控机床加工程序。但同样的加工任务,需编制适于传统设备的工艺流程,新学员往往也会出现许多低级错误。传统知识与新知识哪个更重要?在现实的科研和生产中,哪种知识会发挥最大的作用,更有现实意义?关于这个问题,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中不乏经典的实例。作为全新知识和全新技术的典范,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的SR-71黑鸟侦察机试飞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达到的“双3(飞行高度3万米,速度3马赫)”飞机。为了达到这一惊人的性能,飞机从材料到设计都采用了最新技术,如钛合金、机体涂料、混合喷气发动机等等;而作为前苏联航空工业的杰作MIG-25高空高速截击机同样达到了“双3”,但由于技术方面与美国的差距,飞机的设计与制造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尤其是机体主材既没有用钛合金,也没有用铝合金,而是采用最常见的不锈钢焊接工艺,但所有工艺配合都达到了极佳的水准,正所谓把传统技术和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再进行天才的组合,最终达到惊人的效果;而我国生产的歼-7战斗机项目堪称传统知识、技术与当代最新知识、技术不断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典范。这款战斗机的原型机是上世纪自前苏联引进的米格-21飞机,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进升级,在传统技术上加入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使这款40余年机型老而弥坚,服役至今,不但仍然是我国空军装备的主力战斗机之一,而且产生大量的派生新型号,出口很多国家。从本质上讲最新的歼-7改进型号已经是和原型机大相径庭的全新机种了。从上面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新技术,还是传统技术,或是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有益结合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如何平衡传统知识和新知识的关系,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好传统知识,这是基础。然后,在新知识教学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必须付出和传统知识教学等同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新知识是传统知识的延续,是连接当代科技水平与未来更新的科学技术的桥梁。作为授课目的,必须让学员了解传统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最终目的是使学员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正确选择和应用传统知识和新知识,将新老技术有效融合,形成在某个时间段或某个具体任务中的最佳效果。
三、实践课要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练习
机电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部分属于应用科学,因此实践环节必不可少,这对所有学员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会有很大帮助。除了一些基础课程所规定的实践课程外,所有学员还要进行若干综合实践,比如阶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课,传统的方式是所有学员都做一个或几个课题,对于普通高校和大中专院校的教学体系,这样做是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因为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的职业方向待定,这样的实践方式会使他们在就业后较快融入工作当中。而对于成人教育而言,这种实践课显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合理性。因为大部分接受成人教育的学员都是有了固定的职业方向和一定程度的专业经验。课程规定的一些实践内容可能对一些相关专业学员来说显得过于普通,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员来说,离他们本职工作又相去甚远。如果是这种情况,实践环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对于综合实践环节,可以进行另一种尝试,即根据学员专业构成情况设计综合型的实践课题,完成此课题可能涉及到的机械设计、结构设计、机加工、热处理、自动化方案设计、数控等等诸多门类的知识和技术,所有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负责整个课题的某个部分、某个工艺环节或某个阶段。学员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同组学员一起做出所负责的方案。整个实践课题各个部分的方案完成之后,各组之间再寻找各自技术接口,进行方案对接。当方案的对接完成之后,全体学员再进行集体讨论,对整个方案进行整改或优化,最终在全体学员通力合作下,提出最佳方案,完成课题。这样既可以使每个学员得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同时又可以了解其他专业的技术特点及与其他专业人员之间的配合经验,从而使所有学员在实践环节受益。
四、将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引入实践环节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了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点。
体育教学作为目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在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在目前的教育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
因此,必须要强化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各种现代化教学**与理念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水*的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学;体育教育;应用
在教学**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在不断地应用,在促进整个教学水*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体育教育作为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目前的体育教学工作当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体育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以及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最大限度提升教学工作的水*。
对体育教学来说,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学生、教师、教育技术以及教学内容,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工作。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当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明显,教师采用的也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
而在现代教育学的应用之下,能够更好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水*的提升。
对现代教学体育技术来说,它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工作当中的一种工具,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刺激点,学生能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当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主动去学习知识、发现知识。
特别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工作,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教育学应用在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中的作用
对体育教学工作来说,不仅需要让学生进行基本体育常识以及体育技巧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发挥出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水*当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采用的往往是说教式的方式,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思想教育,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
而在现代教育学理念的应用下,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比如,在教学工作当中,通过多**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播放一些奥运健儿的优异表现视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运动员的实力,更好地提升其爱国精神。
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下,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促进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体育教育工作来说,教育者必须要认识到其在整个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现代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促进其思想水*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在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提升自身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应该让学生了解到体育学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用途,在掌握相关体育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强身健体。
同时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以及进行体育技巧的培养,更好地提升其体育学科的素养。
对动作要领的教学工作来说,体育教师不能够仅仅进行简单的描述,而需要通过各种现代教学理念与**的应用,提前进行课件的准备,从而更为有效地将体育技能的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
为了减少教师单调的讲述,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制作相关内容的有声课件,通过点读笔的点触,直接播放音乐和显示节拍,方便学生的学习,也能寓教于乐,让枯燥的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目前的教育学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
但是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细谦。新*体育教学原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5(2).
[2]许登云。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弊端及**趋势[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3(2).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和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当今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也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学校的跨跃式发展,为了让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我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否能培养出熟悉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大学生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标尺,鉴于此,我们应该对现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以期培养出能更快适应现代社会的拥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大学生。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且学习条件及家庭环境差异,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电脑已� 而由于其他种种原因不能经常甚至根本不能使用电脑的学生,由于很少接触电脑,那计算机基础必然较差。这样的现象导致教学内容难以控制。
2、统一的教学内容要求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空间,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作为工具已经深入人心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现在的用人单位也越来青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成为现代高校的迫切责任,作为高校,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相关领域,这就让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提上各高校议事日程。
2、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的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相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从自身的专业背景到专业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根据专业特点对其课程框架安排做出相应调整,与时俱进。
3、传统的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这样教授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只会纸上谈兵,提不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必要对现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增加实验课时,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课程体系设置
1、课程设置基本原则
(1)明确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能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育论文,减少课堂理论教学时数,加大实验教学时数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完成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在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方面,以专业应用为主线安排教学,如像我们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占据大半壁江山,于是我们选取在经济管理方面卓越非凡的Excel高级应用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众所周知,Excel在国际上已被公认为最有效的解决数据方面的定量分析工具。在经管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除了利用Excel让学生学会一般数据处理方法外,还可以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得所需数据信息,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分析数据,同时利用Excel的VBA编程让学生设计基于Excel的帐务管理系统。当然我们学校也还有其他像文科类、理工类专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其他课程如(VFP、VC)教学,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2、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指导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形成了分类分层次培养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我们将学科专业分为3大类:经管类、文科类、理工类。
第一学期,所有专业学生均要学习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让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加深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而计算机基础知识稍显薄弱的学生从刚进校起就打好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将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学期,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专业设置课程。如经管类学生学习Excel高级应用及编程;文科类学生学习数据库及应用(VFP);理工类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C)。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注重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育论文,增加实验内容及难度,让学生在毕业后拥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功底,并能将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运用到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中。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
学期
开设课程
课时
教学目标
理论
实验
1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28
26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基本操作和使用技能
2
Excel高级应用及编程
36
36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图表处理能力及简单程序设计
数据库及应用(VFP)
36
36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C)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要: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关系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及构建**社会。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在全国已普遍开展很多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较大成效,但是,在农村的一些学校里,仍然存在着一些**落实难的多重问题以及落实后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农村的素质教育受师资、教学设施、教学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的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义务教育,差距,剖析,对策
目录
一、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二)办学意识滞后,教育目标错位,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四)学校管理水*不高。
(五)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
(六)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强化法律责任,建构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实施校本研训工程。
(四)坚持公*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
(五)优化学校人事管理。
三、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基础教育面广量大,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上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其作用更是至关重要。**开放20多年来,农村教育**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对策?迫切要求全社会人的关注。现就此问题略陈管见。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多年来的*教育投入不足却是各地不争的事实,致使有的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突出。比如,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很多乡镇小学没有微机室,而有微机室的,也设备已经陈旧却无力更新。另外,近两年由于撤点并校,新学校建设更需要大额资金。学校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
继续教育的特定对象和目的决定了继续教育内容应具有的特殊性,为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补偿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使之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变化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教育部于1999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提高教师实施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现阶段,尽管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教材内容不适合农村继续教育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教材城市化取向较为明显,脱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二是教材的质量粗糙,急功近利。三是大多数为之前所学的再版,新瓶装旧酒之作较多。四是自我封闭地方保护**较为严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难以引进教育教材的活水。五是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六是具体学习内容由各地市教育部门指定,教师没有自主选择的**。在教学方式上,农村教师继续教学任然是以课程为中心,采取课堂教育的**形式。在教学方式**然以教授为主,在教学方式任然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口耳相加”呆板的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农村教师最需要的技能技巧和反思教学实践的思维习惯未能的到培训和训练。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我市从20xx年起就没有正式分配一名师范毕业生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二是**水*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从05年的达标统计情况看,我市小学教师**专科率为55%,居我市倒数第一位。可见**提高任务仍需加强。
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微机、音乐、美术、劳动、科学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几乎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过来,难得有英语专业的师范生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知识面窄,发音不标准,教法不得当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专业老师不足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使部分有专长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
四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我市农村小学中老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一半多,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有的还从事着农业种植,对教学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五是教师身体不适应。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六是教师分布不*衡。我市有小学教师3000余人,满足教育教学绰绰有余。但由于分布不均衡,造成离市区较远的东部南部边缘乡镇小学缺编,而离城较近的小学却呈现出人浮于事的状况。据**,有的学校只有80名学生,却有11位教师。缺编的学校,教师疲于应付;而超编的学校教学质量也不高,反而是玩的玩、干的干,更让那些在高年级任课的骨干教师心理不*衡。
七是教师身份不公*。现在,我市教育行业有两类人,一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一是教师子女、社会招工的后来师范院校全部进修合格的。工作中,个别师范生不服从管理,倚老卖老;其实真正在一线干工作的、出成绩的还是后面这类教师多。但在人事聘任和评优评先上老是提身份(**和工人),严重影响这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学校管理水*不高
当今农村学校管理普遍还存在见分不见人,见章不见人的现象。好象在实施这些**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赋分,缺乏**的实施者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指导。**的实施都是学校的管理者,实施的对象就是被管理者,使两者处于一种对立状态,都是自上而下的行为,或者是一种**行为,与当代社会**化进程相背离,也与我们对教师实行**化教学的要求不相符。
(五)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农村父母们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目前大中专生毕业后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跃出农门;否则就认为教育投出是浪费,不如让孩子认点字,就直接去学手艺挣钱。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品德个性和文化求知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严重的,更早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有的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学校。(六)、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考核教师工作,或评优选先、评职晋级都是通过“量化”来实现的。一般的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都不同程度的涵盖了:表彰奖励、教研课、论文获奖(或发表)、课题研究、指导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等。应该说,在目前还没有更为先进的评价**出台前,用这种办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事实上,“量化评价”却实实在在地成了不少教师投机的**。比如,不会写文章,没关系,只要肯出钱,一篇发表的论文便有了。一些奖项拿不到,跑跑关系便到手了在量化时,便可堂而皇之地进入前列。诸多事实表明,如果不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它必将抑制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快步发展,更新意识是关键。从上到下,从地方行政**,到具体学校校长教师,到家长学生,都要先从思想上过关,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惟一目标,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生存打基础,这应� 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各种宣传**,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比如,现在我们教育上每年都要进行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就很好地起到了这个作用。另外,多给校长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机会以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二是学校通过办家长协会或教育听证会等方式,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沟通,以形成教育共识,合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强化法律责任,建构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费制”的实施,规范了学校收费,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同时也限制了学校收入渠道,使*投入成了农村教育税费投入的主渠道。为此应通过强化教育投入法律责任,建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强化*责任。重点强化**和省级*的投入责任,改变当前**和省级*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作用过微的状况。国家应制定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对低于财政标准的市乡,由**和省级财政自上而下地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给予财政**。此外,*的财政支出**要向农村倾斜,可适当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及富裕地区的投入比例,用于增加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二是调整农村偏僻地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健全*对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普遍建立由*公共经费负担的*助学金**,以使贫困学生受到*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现在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加大了行动力度,有5%的学生已经受益。
(三)校本研训工作纳入常规教学管理,继续教育结硕果
制订校本研训方案,提出校本研训工作的管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适时地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创新性的管理方法。例如:在实施每一次教研活动时,学校教导处要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然后召开会议,布置教研活动内容,再由各科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科组教研活动计划。学校**参加每个科组举行的活动,教研组长是科组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是科组活动的**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研活动做到“四有”,即每次活动要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全组教师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有考勤和活动记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难题,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学习、实践和推广,必须以开展教研活动为主渠道,通过举办专题研究课,课堂会诊、案例评析、成果展示、问题探讨、共同切磋、经验交流、集思广益等形式予以落实。积极倡导科学精神,营造宽松、求真、务实、严谨、交流合作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思考,让教师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锻炼;让教师在参加科组集体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新的教学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时,每位教师每学期要选定一个研究课题,上好一节专题研究课,提供一份有关研究课的说课材料,写好一篇最佳教案或教学案例,制作一个课件,撰写一篇教学论文。通过实施“六个一”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坚持公*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
必须坚持教育*等、教育公*原则,依靠国家的**大力扶持农村小学。一是在充分考虑自然村距离和生源多少的基础上,分析学生上学的安全和经济等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规划设置学校网点,力争方便家长和学生。二是应尽快取消办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实现县城以下城乡教师、生源、物力财力投放的公*性、*衡性,以利调动乡镇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
(五)完善教育人事****,变单位人为系统人
把考试、考核作为教师竞聘上岗的依据,确实让教师紧张起来了,但紧张过后是风*浪静,能胜任教学者埋头苦干,上不了讲台的依然优哉游哉,工资分文不少,谁也不了岗,这极大的挫伤了一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要彻底,要将教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要让教师合理流动,双向选择,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工作的激情。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内部有效且可操作的人事管理**。从外部看,学校师资可相互流通,对教师优化起到外部供给的压力作用。建立教师行业资格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吸收合格的人员担任农村教师。从内部看,要加速实施“全员聘任、*等竞争、定编定岗、择优聘才、淘汰转岗、优化**、强化培训、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在学校管理上应与时俱进,优化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激励管理与惩罚管理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总之,教育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全社会人共同的努力建构。作为*,应保障科学规范法规的出台及贯彻落实督导;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作好推行管理督察及及时反馈;作为教师,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家长,应热心公益关心教育,等等。如果这样,我国的教育何愁不发展?我国的经济何愁没有强劲后力?*的腾飞也必世界瞩目。
【参考文献】
(1)关锐捷《“重中之重”的农村义务教育必须警钟长鸣》*农村研究网。20xx年
(2)周满生《*迈向终身学***》*农村研究网。20xx年
关键词:人文学科;科学素质;培养模式
人文学科,在大学主要指社会科学,经济及管理类学科。在我国的大学教育构成中,人文学科的学生大约占30%左右,也就是说大约有几百万在校文学科类大学生。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类的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大力加强科学素质的提升。
一、人文学科学生科学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关系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从一般的学科和课程构成在教育目的的反映上看,人文教育主要进行的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在这个基础上,科学教育既要传承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理论,使之拓宽知识领域,更好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重点在拓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求得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重点解决“方法论”问题。对人文学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解决的是学生科学素质问题,为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这实际上是现代教育所要面临和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展开了这方面的探索完成,如广泛地开设了自然科学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基础与专业课,进行通才与专才的教育,加大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力度。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则更早,其教育方式,体系也更完备,如美国的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报告”、STS教育等。
但应当明确的是,我们现在探索的科学教育,已经不能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般的数现代知识的再度灌输和教育,不能只是一般自然科学的系统性教育,而是要更强调科学精神的培育,及“求真”能力的培养,以此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才是在文科大学生中加强科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人文学科学生科学素质教育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同年龄段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其科学素质应当较高。但是,目前对人文学科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的这一群体并不比其他社会群体的高多少。
一般来说,科学素质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的基本理解程度,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正确理解。同时满足上面几个方面的条件,才可以说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
由于我们教育方法,课程设置乃至教育制度上的缺陷,当代大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是较为严重的,这点已不容怀疑,这也是多年来我们的科研成果众多,创造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不高,我们的科研论文众多,但有独创性的不多。我们的高学历、高学位人才众多,但真正成长为大家的人物即寥寥无几的重要原因。
中国教育史上,有两个时期是值得回味和反思的,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高等教育的一些缺陷,也就是科学素质培养中的一些问题。
上世纪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国内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学内迁至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 …。由于战争,当时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甚至连基本的时间实验设备设施及教材都相当缺失,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坚持对学生进行贯通的科学素质教育,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专门教育,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尤其学生掌握与研究方法。因此,培养的学生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专业功底,同时,又使学生具备了学习与科研能力。这种科学教育的成果在未来展现出来。30年后,到70年代就很快涌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和在国内学术界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如“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恒武、朱光亚、钱伟长,还有成长为两院院士的王伏雄、陆宝麟、涂光织、陶大镛等大家,西南联大的学术水平在世界都是有具有一定地位的,它培养了几十位两院士,如果从大学毕业算起,西南联大的毕业生20多年后就成了世界公认的大家。
1977年,我国恢复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试,每年招生人数从20多万,至今也是30多年,但全国的恢复招生考试以后的毕业生公认为学术大家的寥寥无几,要成为能问鼎诺贝尔奖的人到目前还几乎没有,同样也是30年,办学条件优于30年前的西南联大,而毕业生质量即不能相比,究其原因,科学教育的缺失是其中重要一条,现在的学生,没有相当严格与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更缺少科学教育中方法的培养,对人文科学的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尤其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与重要性。
首先,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最重要基础之一。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我国现行的高考选拔制度上的缺陷,中学阶段文理过早分科教育,文科大学生对自然科学教育的理解是极不完整的,更谈不上深入和全面。而从理论上看,人的素质是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方面组成的,这几方面相互渗透、联系和影响,共同构成其整体素质。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最高层次,是其他形式发展与构成的基础。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不足,就此而言,对人文大学生的科学教育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这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其次,社会对人的整体认识偏差使人才的评价系统不完善。我们的大学教育在这种不完善的评价系统的引导下,将大学教育定位于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导致大学教育多年来过于功利化,过分的专业化,具有强烈的行业性与较窄专业性,而目前经济发展,结构变化相当迅速,原有的重专业、轻复合;重知识积累、轻全面素质提升;重平均发展,轻个性教育的教育模式弊端在市场变化面前变得束手无策,学生技能单一,考试技能较强,工作技能却较弱,尤其缺乏灵活性与创造性,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提高人文学科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再次,从现代科技的发展状况看,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日益渗透坚密联系,实现高度综合化,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互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现代社会问题,科技与经济问题都具有相互联系与综合性,人类必须站在全新的高度,从整体上去认识与把握客观世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具有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必须加强科学知识教育。教育本身的功能在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既然要求的是全面提升,当然也就包括了科学素质的内容,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提升素质。自然科学本身重视探求真理的“客观性”,即实践性,将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研究活动,就应当有贯穿于人科技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审核能力,通过科技知识与素质的提高,使之具备良好的科学论理与道德,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因此,人文科学而的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重要的在于养成好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论理道德,这对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尤其是应当的。
三、人文学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模式
(一)改革目前的课程设置结构
当前在教育方面我们非常习惯于满堂灌,因此总感到教学时数不多,许多专业学习的标准往往以教学的时数为重要依据,很少考虑当前科技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学生接受科技教育的个体差异。
因此,必须大力改革目前的课程结构模式,减少一些强调共性的统开课,尽可能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开设科技教育课程,强化科技教育对人的巨大的培养和塑造功能。
(二)改革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将科学素质培养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当前,我同时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评估中,一般都着重于教师教案的完整性,近年来甚至以统一性作为模式,由此而来的是,教师的教育个性无法发挥,培养学生就势必成为一种共性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估,过于在考试过程,论文数量,考试分数,甚至将试卷及各类题量都作为一种统一标准。对于人文学科类的大学生,更把作业的规范性和次数作为标准,使学生陷于新一轮的文山题海之中。
因此,要体现科技素质的培养,就要改革这种评价模式,体现“科学素质”培养的特色,要将科学教育课程提升到人文学科学生总课程的的20%以上,加大科技知识普及、科技写作知识的传授力度,并结合学科特性,发挥其逻辑思维的特性,在开设一些具体的科技课程同时,侧重于学习《创造学》、《科技概论》、《科技论文写作》、《科技发明与创造》作基础选修课,加入《科技实践》课作为具体的一门科技活动过程的实践课,并要规定一定的训练量。
(三)建立有特色的科技实践活动基地
可以考虑在大学的研究机构和社会上的科研开发机构中,有针对性的建立科技实践基地,并注重人文学科学生特色。
人文学科学生不可能直接参加科技研究,但建立这种基地,可以让人文学科学生有实践基地作保证,让人文学科学生知晓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全过程,尤其是科技开发的组织工作乃至投入生产、创造效益的过程,让人文学科的学生知晓这一过程,参加组织工作的过程,可以培养科技意识,懂得科研开发的全过程,潜移默化中增长科技活动的知识,提升其科技素质。
(四)改革课堂科学教育方式
当前,相当多的高校已开始逐渐认识到人文学科大学生中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性,陆续在人文学科中加入了一些科技教育的课程,这种变革当然是非常好的。遗憾的是,从实践上看,效果似乎还难以显现出来,近年来毕业生的人文学科的大学生普通缺少创新精神和科技工作应有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正是这种教育还收效甚微的反映。
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模式上,太习惯于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应对崭新的科技发展现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特性,使相当多的人文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忙于高考的应试学习,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自然科学知识缺乏。因此,课堂教育要从这一实际出发,不能在描绘一些具体学科的基础知识,甚至公式的推理与推导,而要着重科技的发展历程、现状,着重培养对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养成,着重科学素质的提高。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科技教育手段的作用,利用网络、多媒体,科技作品的制作等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对科研开发过程的理解,甚至就从多媒体设备、电脑教育设备设施的构成与使用讲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抛弃一支粉笔讲公式,一块黑板演示现代化科技的陈旧模式。
再次,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我们太习惯于一套试卷,一个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当前要全面改革这种方式,引入如科技开发活动的组织方案制定,科技现象的描述一些带有自主创新性的科技课程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创新意识。
三、结语
科学教育对人文学科类大学生的科学教育,不单是一种基础教育的补课过程和弥补过程,而是培养人文学科类大学生对科学素质的理解,对科技活动认识的一门重要素质提升课程,这对这类大学生全面科学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益处,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在课程结构、教学考试、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才会收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钱贵晴。综合实践活动及师资建设研究成果[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常初芳。国际科技教育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如何写自考毕业论文
对自考生来说,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如同“三级跳远”中的最后一跳。成功撰写毕业论文,完成自考生涯的最后一搏,是考生一再苦苦追寻的答案。作为多年指导自考生写论文的大学教师,笔者简单介绍一下自考论文写作的关键。
一、拟定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或研究重点的高度概括。确定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从规范性来看,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不能出现“浅析”“试论”之类不确定的字眼,而要用“分析”“研究”等比较学术化的字眼。同时,论文题目不能太长,正文中的小标题最好不超过26个字。根据写作方法,可分为定性论文和定量论文。
从选题范围来看,尽量体现自己所学专业。毕业论文考察考生用专业理论知识解释或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考生写论文时,选题要尽量以开放经济为研究对象,如汇率波动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论文答辩时,其中一个评价指标为论文选题是否符合专业方向。虽然自考有很多交叉学科,但作为本科层次,考生大多不具备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所以还是以本专业或本学科的研究为宜。
二、确定研究方法
本科论文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
定性研究法是比较传统的论文写作方法,通常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来研究事物。它主要以普遍承认的公理、严谨的逻辑演绎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描述、阐释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定性研究,需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
定量研究法是当代论文写作中较通用的方法。它主要依据调查或收集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这类论文的题目形式一般是“XX问题的实证分析”“基于XX方法的实证分析”等。
在实际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进行定量研究前,通常借助定性研究确定所要研究现象的性质;定量研究过程中,又常借助定性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三、收集论文素材
四、明晰论文结构
论文结构至少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三段式结构。以一篇严格的定性研究论文来说,其结构一般是“一、前言”“二、XX问题现状分析”“三、XX原因分析”“四、XX研究结构与建议”。定量研究论文的结构一般是“一、前言”“二、XX问题现状分析”“三、XX实证检验”“四、检验结论分析”“五、研究结论”。
最后,毕业论文要语言顺畅,以学术语言而不是新闻语言为主。考生要严格遵循学术诚实原则,引用他人观点时以脚注的方式标明详细出处。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了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点。体育教学作为目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在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目前的教育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因此,必须要强化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各种现代化教学**与理念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水*的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教育学;体育教育;应用
在教学**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在不断地应用,在促进整个教学水*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教育作为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体育教学工作当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体育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以及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最大限度提升教学工作的水*。对体育教学来说,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学生、教师、教育技术以及教学内容,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工作。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当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明显,教师采用的也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而在现代教育学的应用之下,能够更好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水*的提升。对现代教学体育技术来说,它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工作当中的一种工具,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刺激点,学生能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当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主动去学习知识、发现知识。特别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工作,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教育学应用在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中的作用
对体育教学工作来说,不仅需要让学生进行基本体育常识以及体育技巧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发挥出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水*当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采用的往往是说教式的方式,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思想教育,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而在现代教育学理念的应用下,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比如,在教学工作当中,通过多**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播放一些奥运健儿的优异表现视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运动员的实力,更好地提升其爱国精神。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下,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促进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体育教育工作来说,教育者必须要认识到其在整个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现代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促进其思想水*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在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提升自身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应该让学生了解到体育学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用途,在掌握相关体育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强身健体。同时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以及进行体育技巧的培养,更好地提升其体育学科的素养。对动作要领的教学工作来说,体育教师不能够仅仅进行简单的描述,而需要通过各种现代教学理念与**的应用,提前进行课件的准备,从而更为有效地将体育技能的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为了减少教师单调的讲述,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制作相关内容的有声课件,通过点读笔的点触,直接播放音乐和显示节拍,方便学生的学习,也能寓教于乐,让枯燥的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课堂。在目前的教育学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摘 要: 本文利用了混沌对初值**依赖的思想,研究了此思想对教育学的作用,通过分析高等数学正反两方面案例,得出了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有着重大影响,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乃至其他科目教学质量有巨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 周期点 回复点 拓扑传递 对初值**依赖 混沌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学习使人改变命运,在学校学习是大众主流,故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研究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到哪些正面或反面的作用。
二、基本理论
定义5:混沌:混沌的研究始于混沌现象的发现,所谓混沌现象就是指动力系统中出现的貌似不规则运动,它的发现可以追溯到Poincare关于天体力学的研究工作。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人明确地指出什么叫混沌,直到1975年,美籍华人李天岩与其导师Yorke在一篇题为“Period three implies chaos”的论文中才第一次用严格的数学语言给“混沌”下了定义。此后,仅对映射系统而言就有许多对混沌的不同描述出现在学术期刊或专著中。我们仅看以下两种受到普遍关注的定义。
iii)f对初值**依赖,
则称f在Devaney意义下是混沌的。
注意:(1)Devaney混沌是重要的混沌定义,i表示系统是不可分解的;ii说明没有周期点的系统都不是Devaney混沌的;iii说明系统是不可预测的。但i和ii蕴含iii,即拓扑传递性加上周期点的稠密性,蕴涵对初值**依赖,因此i和ii就是修改的Devaney混沌。
(2)Devaney混沌蕴含李-约克混沌,但是反向蕴含不成立。
三、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混沌思想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着启迪思想、教书育人的巨大作用,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一句夸赞可能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一句批评可能让学生放弃学业,这充分体现了混沌对初值**依赖的思想,即初值的微小改变可能导致迭代结果产生不可忽视的误差。
四、案例
一知名画家在讲述自己成长之路时曾说他的小学教师的一句话坚定了作画的信心。一天,教师没有准时来到课堂上,于是他和一些同学在黑板上乱涂。教师进来后,其他同学都逃回座位,而他由于太认真没有注意到教师已经来了,等他发现,他以为教师会狠骂他,可是老师却很欣赏他的作品并鼓励他好好努力。就是这么一句话让他一直努力作画,取得了今日的成就。仅仅只是一句鼓励,却培养了一个杰出人才,试想,如果教师真的狠批评他了,也许就不会有今日的杰出画家。
人是有自尊的,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人是感情丰富的,即使他是学生,年龄还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可是有的教师却会无意中伤害学生的自尊,严重地说,可能会耽误学生的一生。在一节数学课上,有一个学生很淘气,和旁边的同学肆意说话,教师用眼神示意了很多次,可他仍是不改,最终教师忍无可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了他很长时间,他觉得面子上很过不去,顶了几句嘴,最终这个学生再也不想听这个教师的课,以致成绩不佳,高考暗淡收场。教师因为一时冲动,将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改变了方向,试想,若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幽默一些批评他的错误,或课下单独和他谈谈,结果是否会更好一些呢?
五、结语
混沌对初值**依赖在教育学中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做法对学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这些做法改变一点就很有可能伤害学生的一生。学生是**的、心智不成熟的,容易被影响,所以教师要学会包容,谨言慎行,家长要关爱引导,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学生要自立自强,这样,才会避免悲剧的发生,营造**的氛围。
一、教育学课程的实施存在诸多弊端
1.教学模式保守刻板
目前,教育学课程涵盖内容较多而课时偏少,通常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只能采取最为经济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教育学课程的实施大都采用“传授—接受”模式。这种课程实施模式抽离了有价值的交往与对话,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律背反”,即授课内容是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授课形式却照搬传统模式,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主体缺失”的过程,成为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过程。课堂教学应该在交往与对话中完成,应该是多个主体的互动,既要尊重个体差异又要倡导理性思维,但保守刻板的教学模式只给人留下“老师讲、学生听、上课记、考试背”的乏味记忆,使本该充满生命体验和个体元素的教学生活固化为程式化的教学流程。
2.教材内容陈旧松散
多年以来,我国教育学课程的内容架构一直延续凯洛夫教育学体系,包括教育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等四个板块,每一板块下又分成若干主题。近年来,虽然教材内容体系作了部分改变,但并没有实质性突破,新的教育现象、问题和观点没有反映在教材当中。另外,教育学教材的内容呈现缺少清晰的逻辑线索,学生在教材使用上往往被明示或暗示为“记忆模式”,其认知发展与能力发展被忽视。
3.评价手段简单粗糙
学生学业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核心和重� 目前教育学课程的学业评价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平时考核的项目主要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书面作业。出勤率是可测度最强的考核指标,但它只反映学习态度不反映学习质量;课堂表现的评价面临诸多困难,“大班上课”和“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使任课教师无法有效辨识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异;书面作业能够有效评价学生认知水平,但目前书面作业所占比重小,其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与再现,很难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育素养。从目的上看,这种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构成的评价安排,试图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以实现学生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但实际运行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二、教育学课程改革的价值分析
当前,教师的教育素养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教师职前培养机构应该推动教育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具体分析,教育学课程改革具有以下几方面价值。
1.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增强师范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教育学知识体系庞大、涉及面广,是教育科学中最基础的部分,一般来说,任课教师很难对教育学涵盖的知识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面对学生的多元需求,授课教师会存在知识供给上的自我失衡,并产生教与学之间的落差和矛盾。推进教育学课程改革,能够促进授课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反思,增强课程实施过程的质量意识,在创新课程组织形式的过程中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同时,高质量的课程实施能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和融合,使师范专业学生具备较高的教师职业素养,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
2.发挥研究辐射功能,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教育学课程改革路径的基本构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学课程改革关乎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和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潜力。其改革的着眼点在于夯实基础理论,培养教育思维,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关注实践,引导探究
实践是问题的来源,也是理论的来源,关注现实教育问题,能够使干枯、教条的讲授变得灵活、生动。关注实践并非囿于“就事论事”,而是以实践中的现象、问题为基点,在探索与反思中增进学生的理性,扩大学生的视野。教育学课程的实施不仅仅要给学生治病的“处方”,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探索“处方的依据”。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应该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与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空间的不断突破中体验到教育理论的生命力。当前教育学的课程实施之所以乏味、枯燥,关键在于没有确立促进学生理性发展的目标,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都有探究的诉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推动和引导。当教学内容脱离现实教育问题时,“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就难以发生,就会妨碍探究与反省,就会造成“主体的迷失”。但如果止步于实践层面,不去实现发展理性的目标,不去思考超越具体经验的理论,学生就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教育世界,就难以获得专业上、职业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教育学课程的改革既要关注实践又要引导探究,最终实现个体教育理性的增长。
2.分段教学,区别评价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对于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具有重要价值。教育学课程的实施可以借鉴“特朗普制”[3],具体做法是把一个学期的课程分为两大段,即“大班上课”和“小班讨论”。“大班上课”是指将多个教学班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实施教学,教师主要使用讲授法,课时占整个教学时数的4%;“小班讨论”则将原有的教学班分解,组成多个2人左右的教学共同体,课时占整个教学时数的4%;另外留出2%的灵活机动时间,以备其他课程资源的介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既具有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小班讨论”阶段,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学科进展以及教育实践变革确定主题,推动学生运用教育基本理论解释和分析问题,激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组织形式变革要求课程评价方式的改进,其中,学生学业评价是课程评价改进的核心。传统的学业评价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忽视学生能力的评定,导致学生缺少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课程实施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改革后的学业评价将实行分段区别评价,针对“大班上课”,学业评价主要以纸笔测验的形式完成,即“大班上课”结束后进行测试,评价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该部分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小班讨论”的学业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讨论中的态度和展现的能力,此项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读书笔记或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另有1%的分值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
3.案例拓展,模块整合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或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情境性。”[4]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真实性和情景性,能够有效弥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鸿沟,使学生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并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式,尽管教师‘统治者’的角色被消解,但必须充当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每一环节都将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的理论素养、教育经验和实践智慧。”[5]由于案例教学接近教育真实情境,学生参与课程的动力会增大,授课教师要适时引导,强化“学习共同体”意识,不断拓展学生参与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模块整合是指将相邻或相近的知识内容依据实际需要重新组合,形成内部逻辑统一的知识单元。长期以来,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内容呈现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忠实于教材提供的知识体系。这种做法无疑对学生有一定益处,但它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笔者主张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整合,即把教育学知识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立若干专题,多位老师组成教学合作共同体,每位教师可根据研究专长选择讲授专题,同时其他老师给予支持和协助。知识内容的模块整合能够改变“教科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框架的偏向,推动教学内容的精、深、新,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
4.关注质量,扩充资源
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中,许多高校管理者基于“重学术轻师范”的指导思想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导致与教师职业相关的课程被边缘化,教育学课程处于弱势地位。另外,面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许多师范专业狠抓考研率,导致教育学课程凸显“应试取向”而弱化职业要求。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大学教育高中化”,而且使那些不想继续深造的学生丧失高质量的职业训练机会。因此,教师职前培养机构有责任改变教育学课程的边缘地位,重视其正当价值与质量要求。在提升质量的路径中,扩充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教师不再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很多教师将课程资源的扩充目标局限于报纸、期刊、影视资料。这表明,授课教师并未真正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及价值,“没有意识到教师自己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是课程资源”[6]。另外,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授课教师重视校内课程资源而忽视校外课程资源,导致教育学课程的实施过程缺少活力。走出校门,我们会发现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它们无疑对教育学的课程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授课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交流与互动中为课程实施注入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