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阿青帮家人们分享的14篇信息与计算科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研究性;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措施;信息与计算科学
作者简介:谢海(1972-),男,广西岑溪人,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改工程2011年项目(项目编号:2011JGA05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112-02
研究性学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而相应来说,研究性教学则是指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1]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并得到教育部的大力倡导(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研究性实践教学则是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重点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不仅注重传统实践教学所强调的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及研究能力的锻炼。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力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试行稿)强调指出:“本专业应特别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按照课程要求安排上机实习与试验,也可单独开设实验课程或组织社会实践,亦应安排毕业实习或完成毕业论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为背景,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理科专业。该专业覆盖原有的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信息科学与运筹控制等专业,因此该专业是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虽然划归为理科专业,但它具有浓厚的工科背景,因此大力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促进该专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不断深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稳步提高该专业实践教学成效。
大力加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有利于学生巩固并加深对该专业理论认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激发科研潜能、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有利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整体协调发展。
二、构建有特色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
在制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有连贯性,在教学时间上要相互衔接,在课时安排上要合理分配。
2.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是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科学合理的研究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备三大特征:一是专业性。由于每个专业的研究对象、培养目标、人才标准、实践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构建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突出特色,反映出本专业的发展内涵和发展趋势。二是研究性。研究性侧重于动脑,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激发科研潜能、培养初步科研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实践性。实践性侧重于动手,大力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脑手并用,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分两个层次:课程实验和集中性实习。课程实验是随堂实验,主要是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安排适当的课时对某些重难点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操作性、训练性的实验或操作,通过这些实验或操作,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理解,为开展综合性实验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特点和专业发展需要,需安排课程实验的有13门课程:“计算机知识及应用初步”、“C语言程序设计”、“MATLAB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学建模”、“数据结构”、“数值分析”、“数据分析”、“数学软件”、“数据库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运筹学与优化”、“微分方程数值解”。集中性实习是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C程序语言课程设计、认识实习、面向对象语言课程设计、计算实习、数学建模实习、学年论文、现代流行语言实习、综合训练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论文)。这10个集中性实践环节,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科研意识,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3.确定切合实际的选题
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选题是十分关键的,选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选题要具备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如“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设计(论文)选题系统”、“遗传算法在函数优化中的应用”等选题,都是师生通过共同努力,反复探讨确定下来的。学生在完成这些选题的过程中,科研能力、自学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了极大提高。
论文摘要:选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项数、项目资助金额、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量和国内论文数量等计量指标作为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尝试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其支持环境的宏观一致性和微观协调性的角度,审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同行专家评议的总体效果。
科学基金资助制,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作国家科技资源分配和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国家目标的实现。科学基金制的目标就是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项目上,提高项目的研究水平,出成果、出人才。科学基金产出效率问题也是国外学者关注的对象。
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始终与相应的管理科学研究资助体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学者以我国目前的管理科学研究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的发展。管理科学部主要资助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商管理学科和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领域。评审一直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用什么方法对同行专家的评议效果进行评价呢?基金项目的投人一产出状况是评议基金投放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本文尝试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与中国管理科学论文的地域分布作比较研究,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其支持环境的宏观一致性和微观协调性的角度,审视同行专家评议的总体效果。采用的方法是科学计量学方法。
1计量指标的选择
本文将中国各省区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的产出能力作为计量各地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同时,也将其视为表征管理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环境优 劣状况的指标。选择以下四项指标。
(1)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自由 申请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统称为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年一度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我们将其中“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情况按地区和单位统计表”作为各省区管理科学基金项数的数据来源。
(2)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数据来源同管理科学基金项数。
(3)中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1988年起开始一年一度大规模地对中国科技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工作。统计对象包括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两大部分。中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据源为美国编辑出版的权威性检索刊物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国际论文统计是以中国学者为论文第一作者,被上述三种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一年一度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妒11成为我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我们将我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按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分类。
评价管理科学研究国际水平的最好指标是被sci和ssgi收录的论文量,这是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国内部分管理科学研究论文被sci收录,而部分管理科学研究论文被ssci收录。但目前各省区管理科学sci和ssci收录论文量数据无法获取。这是由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把sci , ei , istp依学科和地区混合统计在一起;而国内一直没有机构开展历年ssci收录中国论文的统计工作(2006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才开始着手开展统计)。
(4)中国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数量。中国国内论文的
数据源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400多种,其中管理学源期刊20多种。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统计的是发 表在这些学术期刊上的管理科学论文,按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分类。各省论文量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开的数据。
我们选择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数量作为表 征管理科学基金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指标,以衡量管理科学基金投放的合理性,是基于下述四方面的理由。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主要作用是资助和支持国 内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而基础性研究的主要成果是科技论文和专著。据统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 目的成果中,科技论文的数量占98%以上,专著不足2%.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结项统计也表明,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绝大多数直接反映在项目的论文产出上。这表明,管理科学论文指标是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
(2)据文献[10]统讨一,1999-2004年各年度由基金资助产生的管理科学论文只分别占当年全国国内管理科学论文的23.5%,32.1%,29.1%,3 i.9%,33.6%和38.2%,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是产生管理科学基金论文最多的科学基金。尽管这一比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论文毕竟只占我国管理科学论文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所选择的管理科学论文与管理科学基金决非产出与投入的关系。而应将前者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强弱的指标,视为管理科学基金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指标。
(3)各省区管理科学研究的人力、物力也是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指标。但是,研究人员的数量最终都将综合表现为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为了简化研究,本文暂不将管理科学研究人力和物力作为单独的计量指标。
(4)除了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指标外,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的引文指标也是表征各地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指标。遗憾的是,数据来源困难,只得放弃引文指标。
2四项计量指标的比较
表1列出了1999-2004年6年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篇数、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篇数、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的统计数据,并依据数量大小作了排序。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管理科学论文和管理科学基金指标作四项比较。前两项比较是宏观分布规律的比较,后两项比较是对微观层次协调性的考察。
2.1基金与论文指标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式比较
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在科学计量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主要探讨不同计量单元指标频度值随其排序位次而变化的规律。用x表示某计量单元在某项指标频度值排序表中的位次,用y表示相应的频度值。建构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时,通常根据不同情况将普通的x-y坐标系转换成双对数lgx-lgy坐标系或半对数x-lgy坐标系,目的是将x-y坐标系中排布成曲线的点列转化为排布成直线的点列,从而使点列的排布特征更为明显,便于作线性回归。双对数lgx-lgy坐标系中的线性分布lgy=c-algx ( a>0)对应的是x一y坐标系中的负幂分布lgy=c-algx ( a>0),半对数x-lgy坐标系中的线性分布lgy=c-algx ( a>0)对应的是x一y坐标系中的负指数分布y=ae x(a>0)。参数。是点列回归直线斜率的总量值,是各计量单元间指标频度差异大小的表征。
a计算结果表明,本文四项指标按省区的排序一频度分布规律用负指数分布拟合更恰当。将a值及相关系数rz值列人表2。
对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四项指标的a值作比较,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国内论文指标的。值大于国际论文指标的a值。这表明,国内论文数量的相对差距大于国际论文数量的相对差距,因而,国内论文数量是比国际论文数量区分度大的基金支持环境指标,可作为表征各地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首选指标。
(2)基金金额指标的。值稍大于基金项数指标的a值。即是说各省区管理科学基金金额的相对差距更大一些。因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是比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区分度大的投人指标。如果简化比较指标,二者择一的话,可选择前者。
(3)基金指标和论文指标相比较,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指标的a值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指标的。值最接近,差值不超过0.03。这是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排序一频度分布规律一致性的量化表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用于支持国内高水平研究的资金投人,而管理科学国内论文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水平,这二项指标宏观分布规律的一致性从定量角度揭示了1999-2004年六年中管理科学基金资助地域分布的合理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是逐项申请和逐项审批的。除少量地区科学基金按项目倾斜到10个科技较落后省区外,各省面上项目基金金额都是逐项累加起来的,并没有人为地在省区间作平衡,更没有有意使管理科学基金按省区的分布模式与国内论文按省区的分布模式一致。二者宏观分布的一致完全归因于同行评议。是同行评议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基金与其支持环境间起着调节作用。
2.2基金与论文指标集中度比较
集中度是一个建立在排序一频度分布基础之上的概念。它表征的是某项指标排序位次居前的若干计量单元、其指标频度之和占全部计量单元频度总和的份额。与经济计量中行业集中度的计算方法不同,科学计量学中科技成果集中度的计算方法是以普赖斯定律为基础的。普赖斯定律是这样表述的:若某一科学家群体有n位科学家,共计撰写了p篇论文,那么,最高产的n位科学家撰写的论文数大约是。普赖斯定律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科学计量指标集中度的计算。
按照普赖斯定律的要求,我们分别计算了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最高产的29个省区论文所占的份额。由于,我们首先计算了1~5位论文高产出省份的论文总数,再加上排序第6位的省份论文数量的39%,以此作为论文高产省区的论文数,然后求出该论文数占全国29个省区论文总数的份额。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数和金额指标,我们也作了类似的处理,计算结果一并列人表3。
(1>除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的集中度接近普赖斯定律的50%以外,其余三项指标的集中度均大于50%。管理科学基金项数与金额的集中度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的集中度接近。这表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在高产与低产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要甚于国内论文,而管理科学基金在高资助省区与低资助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与国际论文类似。
(2)总体上看,各项指标的集中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管理科学论文在高产与低产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正在缓解,高、低产省区间的差距在缩小。而管理科学基金在高资助与低资助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也在减弱。
2.3基金与论文指标排序位次比较
图1直观显示出中国各省区管理科学论文百分比曲线围绕管理科学基金百分比曲线的波动。三条曲线总体走向的一致证明论文与基金总体分布的近似,但也可以看出,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曲线并非完全重合,这就显现出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差异。
额与国内论文指标的排序存在较大位次差,揭示了基金资助与支持环境在微观层次协调对应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河北、山西二项对比的基金位次均落后于论文位次6位以上;而江西、宁夏二项对比的基金位次均超前于论文位次5位以上,是基金与环境明显不协调的典型。
2.4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篇均基金考察
表5分别列出各省区平均每篇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每篇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所对应的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我们称之为国际论文篇均基金和国内论文篇均基金。图2显示了国际论文篇均基金随国际论文排序变化的分布。图3显示了国内论文篇均基金随国内论文排序变化的分布。
分析表5和图2、图3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结论。
(1)总体上,各省区国内论文篇均基金相差不悬殊,显示了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的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协调对应。
(2)总体上,各省区国际论文篇均基金相差悬殊。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协调对应较差。
3结论与讨论
从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论文四项指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论文地域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一致的,其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式都是负指数分布。特别是管理科学基金金额与国内论文数量,二指标的a值相差极小。国内论文篇均基金金额随国内论文排序的变化也很平缓,从而证明,表征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指标,可
从我们直观的感觉应该是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比国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实际上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化学学科和生命科学学科领域国际论文比国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为什么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比国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我们分析,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国际论文构成看,各省区国际论文数由sci,ei和istp三部分累加而成,而六年全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三者之比为1:10.5:17.5 , istp论文量远远大于sci , ei论文量。我们知道,sci, ei收录的是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论文,而istp收录的是并非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学术会议论文,特别是国内举办的管理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逐渐被istp收录。正是istp论文量影响了国际论文在各省区的分布结构。如果各省区国际论文量中剔除了istp论文量,应该是一个比国内论文有更好区分度的指标。由于我们没有办法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中把istp论文量剔除出去,所以这个推论不能得到验证。二是中国管理科学论文领域范围较广,除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部分论文被sci,ei收录外,其它管理科学领域比如工商管理学科、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领域的论文不在sci,ei收录范围之内,它们的研究实力主要反映在国内论文上。
实际上,管理科学论文被sci,ssci收录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收录量太少,2004年ssci收录大陆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仅有288篇,还主要集中在教育、老年心理、科学计量、精神疾病和伦理等方面。对2000-2002年科学基金管理科学443个项目结项统计也表明,资助项目的在9 010种国内外期刊上。其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共179篇(其中包括在国内机构主办的英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占项目总量的5.4%,平均每个项目0.4篇国际论文;在国内期刊3 141篇,占到94.6%,平均每个项目7.1篇国内论文。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所占比例很小,还不足以影响到整体基金项目的评审。
随着管理科学研究队伍的壮大,以及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会是一个比国内论文有更好区分度的指标,这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所极力倡导的。
(2)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各省区基金金额和项数的数据都是一项一项评议结果的累加。而各省区的管理科学论文是散布于各单位中,并不一定是基金成果。换言之,我们所考察的基金指标和论文指标不是投人与产出的关系。因此,在考察基金与支持环境的关系时,应将着眼点放在二者宏观分布规律的一致性方面,对微观层次的不协调则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但基金与论文指标明显不符的省区,如本文中提到的河北、山西,应作重点考察,分析原因,以便作些调整,从资助与环境一致的角度充分挖掘这些地区的科研潜力。
(3)引起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分布微观层次不协调的因素很复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项目申请人在某一研究方向有深厚的积累,表现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过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如果一个省区虽然管理科学国内外论文数量不少,但很分散,没有在学科、机构和人员方面相对集中,就很可能拿不到项目。考虑到这一因素,今后在数据来源有保证的前提条件下,进一步分析各省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分布情况,以便使基金投放更合理。
关键词: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绩效;研究主题
一、引言
自2001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推出《基本科学指标集(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数据库以后,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运用该数据库进行学科评估或机构的科研评价研究。何培等根据ESI 2002~2012 年的数据,对C9 高校和美、英、澳研究型大学群体ESI 前1%学科的论文产出规模、影响力、学科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倪瑞等基于ESI 数据库对2000~2010年期间国内外部分高校数学等6 个理学学科的发展实力进行比较;丁佐奇研究了我国6所著名药学机构相关的五个ESI学科的发展现状,从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比较其与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胡瑶利用ESI 数据库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水平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与其他“985 高校”横向比较。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有:一是运用ESI进行跨国比较,Soteriades等基于ESI论文数与总被引数指标,对生物医学领域欧盟与美国的科研产出进行了比较;Csajbok等利用ESI研究了不同学科的H指数,发现欧盟虽然在全球处于较强位置,但是没有一个学科可以与美国比拟;二是基于ESI进行学科评估以及科研评价,如Taataaeil等基于ESI对图书情报科学的跨学科延伸进行了研究;Cova等对伊比利亚多所大学的ESI学科排名进行了特征分析;Kharabaf等基于ES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对伊朗过去35年的科学发展进行了研究。而用ESI深入到学科研究主题等方面鲜有研究。
本文将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到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内容与特点层面,从论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研究主题等层面分析中国大陆高校与国际顶尖高校社会科学学科的差异,探究我国大陆高校与全球顶尖高校的差距与发展对策,为我国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ESI可以按照科学家、机构、国家/地区和期刊通过近10年SCI/SSCI收录的论文进行数据分析并多种排名榜。本文秉用了ESI200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整11年的论文数据,同时对WOS按照ESI原理检索2003~2013整11年数据。中国大陆选取社会科学进入全球前1%的9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后文简称中国高校);国外高校的选取依据邱均平教授的《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竞争力排行榜(2013)》,选取社会科学学科全球排名前3的高校,分别是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密歇根大学(后文简称全球Top3高校),共检索出社会科学论文22051篇,从中筛选出被引频次20以上的4619篇论文作为分析样本。针对论文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方法,运用Excel、CiteSpaceⅢ等分析软件,对中国高校与全球前三高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社会科学发文比较
发文数量、总被引数以及篇均被引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科生产力以及影响力,本文通过对社会科学总体、中国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社会科学论文进行计量,探究社会科学领域的整体情况、大陆高校所处的位置以及量化中国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的论文数量差距。
从ESI收录社会科学学科所有机构的均值表1来看:平均论文数为807.36篇、平均被引数为6848.85、篇均被引数为8.48,大陆样本高校仍然没有一个指标能达到社会科学学科的平均值,表现最好的篇均被引率也只占到了国际社会科学均值的67.81%,论文数以及总被引数更是不到均值的一半,见表2。中国高校从发文量、总被引数、篇均被引数三个指标来看与全球Top3高校都有显著差距。从均值来看,大陆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三个指标的比例分别为:4.83%、2.18%和42.9%,大陆高校中篇均被引率排名前两位的南京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为:10.64与10.02,已经逼近全球前三高校12.75的均值,但是仍有一定差距,排名第三的北京大学篇均被引率为6.42,差距颇大。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科学进入全球前1%的高校中,大陆高校与国际顶尖高校甚至社会科学平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
为了探究中国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社会科学论文的发展趋势与年度变化情况,对11年间中国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社会科学论文数和被引数平均数进行年度统计:
大陆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的年论文平均数相差巨大,但大陆高校论文数呈现逐年高速增长模式,增长速度高于全球样本高校。2003年平均论文数只有6篇,2013年达到61篇,增长了10倍,而全球Top3高校的论文数十一年间增长了2倍不到;而引文数大陆高校2009年之前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03~2004以及2005~2009年间被引数的增长说明大陆高校的发文质量也在快速提升。总的来说,大陆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年论文数以及被引数的差距巨大,但是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球Top3高校,发展势头良好。
(二)中国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发文期刊比较
期刊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论文水平,期刊收录论文重点能帮助探析其关注学科研究的相关领域。表3对国内外社会科学样本高校发文量前10名期刊进行比较分析。
中国高校投稿分布在592种期刊中,其中发文量前十的期刊共收录了516篇文章,1.69%的期刊收录了19.83%的文章;而全球Top3高校的论文分布在534种期刊中,其中发文量前十的期刊收录了1605篇文章,1.87%的期刊收录了34.75%的文章,对发文量前十期刊进行分析有一定的代表性。
如表3所示,大陆高校发文最多的期刊是《Energy Policy》(能源政策),总共发表了106篇文章,也是唯一一本发文100篇以上的期刊。该期刊侧重于经济、社会、规划和环境等方面的能源供应与应用的政策影响。发文量第二位的《BMC Public Health》(BMC公共健康),主要侧重于流行病学以及公共卫生的开放获取期刊。第三位的是《Scientometrics》,主要收录科学计量学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发文量排名第十的《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当代中国)杂志,是北美出版的一份为全球学者、商业机构及政府决策者提供当代中国信息的重要期刊。
全球样本高校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美国流行病学杂志),该刊是美国出版的主要研究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的半月刊,4619篇文章中有281篇发表在该刊;发文量第二位的《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美国公共卫生杂志),该刊主要研究领域有:医学-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发文量第三位的期刊与大陆高校发文量第四位的期刊同为《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Prevention》(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记与预防),该刊主要研究癌症流行病学的生物标记与预防。
从影响因子来看,全球Top3高校发文量前十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高于大陆高校,十本期刊影响因子的均值:中国高校为2.61;全球Top3高校为4.20。十本期刊中,有两本期刊重合:《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与《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Prevention》,大陆高校发文量前十的期刊中有4本医学类期刊,其余主要为信息科学类、能源政策、城市规划和《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当代中国);而全球Top3高校发文量前十的期刊几乎全部与医学相关,包括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医疗护理预防等。可以看出大陆高校社会科学发文期刊较为分散,侧重于医学类与信息科学类,理论研究较全球样本高校要多,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期刊即是侧重理论政策研究的《Energy Policy》;而全球样本高校社会科学发文则高度集中在医学方面,重实证研究。
(三)基金论文分析
论文的基金支持率可以反映国家或地方对某个学科的支持力度。图3对大陆高校社会科学领域论文的基金支持进行统计。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的全部文章中,有27.44%(714篇)有基金支持,而这其中又有8.42%(219篇)是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0.54%(14篇)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基本十篇文章中就有一篇是被国家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而全球样本高校则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表4所示:全部论文的基金支持率为19.31%,而被引20以上论文的基金支持率只有11.58%,高被引论文的基金支持率小于全部论文的基金支持率,相差7.73%。本文对大陆高校被引20次以上的267篇论文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基金支持的为50篇,占比18.73%,与全部发文的基金支持率相比少了8.71%。相对于全球样本高校,大陆高校高被引论文的基金支持率较高,高出7.15个百分点,全部论文高出8.13个百分点,被基金支持的文章中有32.63%是被国家基金支持的。
(四)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主题分析
为了探究国内外高校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主题与研究热点,笔者从关键词与WOS类别两方面利用CiteSpaceⅢ软件,对中国大陆高校以及全球Top3高校的研究主题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1. 中国大陆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主题分析
对中国大陆高校社会科学领域论文WOS类别和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如图4。
由图4可直观看出:大陆样本高校社会科学论文涉及最多的类别是PUBLIC(PUBLIC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即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保健,2602篇文章中有837篇涉及此类别,占比32.17%,第二的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其他还有信息科学与图书馆科学、地理学、教育与教育研究、计算机科学、地区研究、经济商务学、卫生保健与服务等。从关键词词频看,剔除地域性词语后,高频关键词包括:健康/卫生、流行、死亡率等;人口、女性、儿童、青少年;增长、模型、绩效、风险、影响、行为;知识、系统、政策、管理等几类,从这些高频词中可以看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领域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公众健康或公共卫生问题,对社会科学问题或现象研究、风险模型研究,政策制定、社会管理等的研究;综上,可见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绝大部分论文集中在社会与健康卫生方面,主要研究主题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公共政策、社会媒体、社会资本、社会保障等社会学研究;二是公共健康与医疗保健研究,其中针对中国农村的健康问题研究比较多,三是包括绩效、相关性等情报学方面的研究,所占份额较小。
2. 全球Top3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主题分析
从学科类别(图6)来看,全球Top3高校学科类别论文数最多的也是PUBLIC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保健),占到全部高被引论文的50.3%,其次是卫生保健研究以及卫生政策;其他还有教育研究、政治学、政府与法律研究等,体现了国外社会科学对社会保健与公共健康的重视。
从关键词来看,全球Top3高校与中国高校的研究重点差异较大,如图7所示:高频关键词主要有:健康/卫生、死亡率、疾病、流行病、肥胖症;风险、危险因子、竞赛;女性、人口、儿童;成果、质量、预防等;从聚类图来看,与中国高校不同的是,没有特别核心的类别,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变化与干预,变化主要是指针对某社会问题或者医学问题的现象、行为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干预主要侧重于社会学的实证研究,包括公共卫生干预、哮喘干预以及适应性干预等;二是社会疾病研究,包括社区研究、流行病学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三是动力学与心理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包括网络/空间动力学、动态模型、动态交互等以及针对某社会现象的解释以及社会行为的研究;四是医疗电子数据的研究,主要是对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处方等数据的研究及应用。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实证的调研,理论研究较少。
四、讨论与建议
(一)大陆高校社会科学论文产出力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要采取措施缩短与国外顶尖高校差距
中国大陆高校社会科学相关论文不但数量快速增长,其论文影响力也在快速提升,表明我国大陆高校社会科学发展势头良好,但与该学科全球顶尖高校相比仍有颇大差距,其论文数、被引数以及篇均被引数三个指标中表现最好的篇均被引率也只占到了全球社会科学均值的67.81%,论文数以及总被引数更是不到均值的一半,与顶尖高校的差距则更大。建议国家出台扶持社会科学“走出去”政策,以及设立社会科学国际合作基金项目,而高校也要加大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力度,鼓励师生与国外名校名师交流,发表更多的国际合作论文。
(二)扩大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向国际高水平期刊投稿
从发文量前十位的期刊可看出,中国高校发文主题较分散,包括政策、计量、公共卫生、规划设计等,大部分都是理论政策类,而实证研究论文较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较全球Top3高校低了1.59。我国社会科学学者要重视实证研究,促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如采用数字人文、社会计算等先进方法提高社科研究的精度。
(三)改进基金成果管理办法,提高国际论文在成果中比例
中国大陆高校发表的基金论文占比不足10%,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占比0.54%,表明是否发表国际论文并非社科基金结题的核心指标,而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中也没有发表国际论文的成果要求。为了突出社科研究国家水准,同时与国际接轨,建议国家规划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相关学科基金成果增加国际论文要求,推动社科论文的国际化。
(四)关注社会科学国际热点与前沿,提高成果的国际显示度
中国大陆高校对社会问题与政策研究较多,而国外高校则十分关注公众健康与医疗改革,体现了国外社会科学对健康社会科学的重视。健康社会科学是一门注重应用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卫生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强调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理论分析及现场调研方法密切结合,综合性地研究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并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资源分配、管理等进行指导监测及评估的学习,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科研新方向,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备加重视和优先资助的新学科。国内社会科学应关注社会科学国际热点,增进国际交流,借助现代化的科研手段,结合本国国情,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显示度。
参考文献:
[1]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DB/OL].,2014-05-01.
[2]何培,郑忠,何德忠,等。C9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群体学科发展比较――基于ESI数据库的计量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
[3]倪瑞,胡忠辉,燕京晶。基于ESI的国内外部分高校理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5).
[4]丁佐奇。提高我国药学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利用ESI和InCites数据库分析我国药学学科发展态势及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3(12).
[5]胡瑶,王惠文,关蓉。基于ESI科技论文评价与比较分析――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6]Soteriades E S, Falagas M E. Comparison of amount of biomedical research originating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5, 331(7510).
[7]Csajbok E, Berhidi A, Vasas L, et al. Hirsch-index for countries based on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J].Scientometrics, 2007,73(01).
[8]Taataaeil N, Beheshti J. Interdisciplinary outreach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as reflected in“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J].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Revu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E L Information ET DE Bibliotheconomie,2007,31(3-4).
[9]Cova T, Pais A, Formosinho S J.Iberian universities:a characterisation from ESI rankings[J].Scientometrics,2013,94(03).
[10]Kharabaf S, Abdollahi M. Sciencegrowth in Iran over the past 35 year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edical Sciences, 2012,17(03).
[11]张开宁,刘湘源。 健康社会科学:21世纪的一个学术前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一、SCI简介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1997-2001年)收录全球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内5,800余种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
二、SSCI简介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2001年)收录社会科学领域内1,700余种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三、SCI、SSCI交叉关系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
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
四、"四大检索工具"(Ei、SCI、ISTP、ISR)
四大检索工具"指的是《工程索引(Ei)》、《科学引文索引(SC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科学评论索引(ISR)》。
五、从哪里可以检索论文被引用的情况?
在国外期刊上的被引用情况可以通过美国ISI的三大引文(SCI、SSCI、A&HCI)检索。在国内期刊上的被引情况可以通过《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R)》、《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或者《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检索。
六、哪些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
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指的是林被甸、张其苏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或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出版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指定的核心期刊。
七、ASPT来源刊、CJFD收录期刊意指?
ASPT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S)、北京大学图书馆(P),中国学术(光盘版)电子杂志社(T)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计算机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115-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信息科学、计算数学、运筹学和控制论四个主干专业方向整合而成的。它是随着科学计算、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在数学学科内形成的一个新的重要学科分支。它以科学计算为共性基础和联系纽带,由以前的计算数学专业、计算数学及应用软件专业、运筹学和控制等专业融入信息学组建而成。[1]由此可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不仅仅是数学学科的范畴,而是数学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广泛交叉,但其又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区别。作为数学学科的一个理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2]所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以数学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以解决科学与工程的问题为目的的,计算机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运用书上所学知识解决信息技术的工程计算以及相关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在现有的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设置中,多数院校对于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得还不够,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信息与计算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数学理论,轻视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
从历史沿革来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从数学专业发展起来的,多数教师都是数学教师,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甚至担任领导职务的教师都是研究数学的,所以在思想上本专业仍被认为是一个数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安排上,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往往被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只是用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用来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数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往往从属于该门课程,并没有单独设课。对于实践课程的内容也是验证性的实践偏多,创新性的实践偏少,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环节与具体实际问题脱节
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计算机类的教师一部分来自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部分来自于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对于计算机知识非常熟悉,但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却没有那么透彻,特别是对于使用计算机来解决“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并不精通,对于这些知识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不了解。所以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往往与具体的实际问题脱节,或者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往往很落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化
近年来,一些高校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改革研究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针对实践教学的某个环节,或针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3]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分开,缺乏知识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4]
二、信息与计算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应达到的目的
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类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是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所以,计算机类课程的教育一定要突出实践教育,即对于理论知识可以弱化,但一定要强化计算机技能的培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许多计算机教师在教学时,很少能够结合实际来讲授,仅仅是介绍或者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这样学生仅仅学到了一些基本理论,对于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并不了解,更不可能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应用中去,最终导致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加强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教学的集中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计算机编程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5]
三、要重视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一定要重视信息与计算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很多学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都是从原数学专业发展过来的,所以重视数学,轻视计算机课程,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实践教学,打压计算机类课程课时的现象比较常见,这就造成计算机课程的总课时不够,实践课时受到挤压,学生根本得不到充足的动手能力的锻炼等状况。
四、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
SSCI简介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期刊为1300多种
ISI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所收记录包括论文与引文,其引文记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献。所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因此,SCI是一种为国际公认、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我们称做“SCI论文”。
作为一种独特的检索工具,SCI同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EI(工程索引)、SA(科学文摘)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独特性在于引入了“引文索引”概念。其作用是:将一篇文献作为查找的线索,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SCI每年均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较为客观地评估,以当年一种期刊过去2年内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这2年内该期刊的总篇数,作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中的论文被引用的机会越大,影响力也越大。从出版形式来说,SCI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1997年,ISI推出了SCI的网络版数据库WebofScience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中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其信息资料更加翔实,收录期刊更多,同时该系统充分利用WWW网罗天下的强大威力,检索功能更加强大,更新更加及时。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项目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院于2005年设立的,学校于1987年成立了经济信息管理筹备组,设立“经济信息管理”本科专业,在管理信息系的基础上成立了信息学院,并于2006年开始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招生,学院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确立为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建设目标是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信息类专业为支撑点与财经等优势学科交叉渗透、互补发展;开设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使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建设等从事针对金融、经济、统计等财经应用领域的软、硬件系统的开发设计或系统集成、企业信息管理,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软件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应用软件实践与开发能力高级人才[1]。
由于发展时间短,该专业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特点不突出,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面向应用,强调实践”的培养目标来说,直接关系着其目标的实现。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实验课程体系中哪些课程应该开出实验?开设哪些实验项目?这些问题对于所有开设此专业的财经类院校都在探索实践中。
1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1.1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目标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目标是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 由于计算机技术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且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考虑到学生的后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项目的设置和选择,主要依据两个方面,其一是注重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的比例,根据培养目标形成配套、科学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将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其二是考虑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就业方面要求实验项目应与新实践技术应用、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另外,考虑部分学生有继续深造的需求,应主要考虑实验项目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介绍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中的课程设置,计算机专业实验项目包括了3类:软件设计实验、硬件技术基础实验和应用技术实验。其中,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基本型实验、应用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创新型实验等[2]。
作者简介:冯海旗(1964-),男,教授,博士,研究�
图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项目
1.2项目具体设置
(1) 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确定能覆盖本中心所承担的所有实验教学项目。
目前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共有专业实验室7个,包括电子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信息管
理与系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和研究生创新研究实验室。近年来,在教育部专项的重点支持下,中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有面积约1000平方米,各类实验设备、仪器仪表约830台套件。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指定了相应的规划,开设的实验覆盖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3]。
表1本中心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项目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课/学时 所占课程比例 所属类别
1 C语言程序设计 22 30% 软件设计类
2 数据结构 10 19%
3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18 100%
4 操作系统 16 30%
5 编译原理 10 19%
6 软件开发工具 16 30%
7 软件开发工具课程设计 18 100%
8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8 22%
9 Java程序设计 12 33%
10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12 33%
11 UML面向对象建模 20 56%
续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课/学时 所占课程比例 所属类别
12 IT项目管理 10 28% 软件设计类
13 软件测试 16 44%
14 电工与电子学基础 10 19% 硬件基础类
15 数字逻辑 10 19%
16 计算机系统结构 8 22%
17 计算机组成原理 16 30% 应用技术类
18 计算机网络 8 15%
19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18 100%
20 网站开发技术 20 56%
21 嵌入式系统 6 19%
22 微机原理与接口 18 33%
23 计算机安全 10 28%
24 人工智能概述 8 22%
(2) 参考其他院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成熟的实验教学体系,逐步确定自己的实验项目。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文科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较早并且较成熟的院校,教学特色突出,培养目标明确,充分利用学校英语环境好的优势,培养计算机专业知识扎实,同时英语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其实验教学体系完整,有突出特色的实验项目,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始建于1987年,是中国第一个以汉语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研究所面向实际应用,主要研究计算语言学理论和面向信息处理的汉语语言理论,发展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和知识库,开发相应的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支持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本体研究。分析其文科信息技术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不难发现,软件设计类的实验项目所占比例达到64%,突出其语言信息处理特色的实验课程,其中汇编语言编程和Perl语言编程分别设实验课,实验课时分别有36学时和18学时。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实验项目中,必修课中相对我校现有的实验课程,增设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汇编语言”两门课程,在选修课中主要分两个方向,一是信息管理方向二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所开设的实验课程,涵盖了目前计算机专业领域热门的课题,包括信息安全、数字通信、无线通信技术、
关键词:科学论文引证;申请主体;中药技术;专利价值;产学结合;社会管理药学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8255(2016)04-0501-06
21世纪以来,我国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基本国策,而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服务创新的创新体系建设也被提升到战略高度,知识创新因其在创新体系中的基石地位而备受关注,知识自身的创新及其对技术创新、区域服务创新的引领作用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一般而言,科学知识的积累对技术有着巨大的影响,药品专利更是如此,大多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吸收与整合产生新技术。近年来,我国科学量及被SCI收载量均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2014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23.51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10年来被引用次数排世界第4位,我国科研水平有了稳步提高[1]。但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科学知识的增量带动技术的进步,助推国家经济增长。近年来,传统中药因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但中药如何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使其惠及更多群体一直是中药技术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探寻中药技术与现代科学的融合程度,以及现代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技术的影响就凸显出现实意义,而专利文献中的科学论文引证为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可行性路径,目前对我国中药产业的相关研究尚付阙如,因此本文以我国中药产业专利数据为样本,探索现代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技术的影响。国外以专利科学引文为路径探究科学对技术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Narin带领美国CHI研究公司率先将科学引文的分析方法运用到专利分析中,创建了专利技术科学关联度这一指标,科学关联度是指一家公司(也可以是一个区域或一个人)所拥有的专利平均引用科学论文或研究报告的篇数,用其评估该公司专利技术的科学前沿程度。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该企业的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越是紧跟最新科技的发展,越接近研究前沿[2]。通过对美国的大量专利数据分析表明,科学研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逐年增长,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科学依赖性,其中药品、化学、电子是科学依赖性最强的领域[3]。专利引证从引证内容的角度来看包括专利文献引证和非专利文献引证,Harhoff等认为并不是所有的非专利参考文献都是科学性的,大多数是对技术领域中行业杂志、公司出版物或行业标准的引用,因此要区分开不同类别文献所发挥的作用;并证明在制药与化学技术中科学论文的引证对专利被引次数有正向作用[4]。Tijssen研究认为虽然不是科学作为源头导致了技术的产生,但二者之间确有相互作用[5]。Sorenson和Fleming认为科学论文引证会使专利拥有更多的被引次数[6]。大多数研究结果均显示科学研究对专利技术有正向影响。
1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科学引文研究文献并不多,大多为理论分析。国内结合实证分析论证科学引文对技术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领域。其中卞雅莉运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纳米材料产业的585件美国企业专利数据为样本,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企业专利引用科学论文会显著提高专利质量(被引次数)[7];后来卞雅莉以2332项美国纳米材料产业专利数据为样本,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发现专利科学引文的数量对专利质量(被引次数)有显著正向影响[8];裴云龙等也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基于纳米领域的WIPO的专利,研究了纳米科学对纳米技术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在纳米技术领域,专利对科学论文的引用与专利价值(被引次数)显著正相关[9]。赵志耘等以中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的生物技术领域专利为研究对象,发现生物技术对基础研究的依赖程度较高,引用美国科学文献较多[10]。殷媛媛结合立体显示产业运用专利引用论文和论文引用专利揭示法,分别研究专利对论文的引用以及论文对专利的引用在时间、空间和种类等方面的分布[11]。高霞等运用1995~2004年我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的专利,用科学期刊网络分析探究了我国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结果表明,PNAS、Science和Nature为我国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一些化学类期刊也是我国专利技术主要的科学引用源[12]。如上所述,限于长期以来我国专利引证数据获取的困难,我国学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基本基于美国专利,且大多集中在纳米行业,结论一般认为科学文献的引证对专利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基于美国专利数据的研究,会有较大地域性限制,不能真实反应我国的科学研究对专利技术价值的影响。
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数据样本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服务平台,鉴于发明专利创新性最强,审查员出于经济与技术的考量会更加慎重的引用专利与非专利文献,本文以1985~2010年公开的中药行业发明专利作为基础数据,共计21996件。国外研究科学论文引证通常会选择运用SCI的期刊文献,但鉴于我国专利极少引用SCI文献,大部分是引证本土文献(地域性),所以本文选择非专利文献引证中的期刊文献作为科学论文引证数据,清洗数据时发现有一部分期刊来源难以确定,为了更准确说明现代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价值的影响,将挑选出的期刊与中国知网进行比对,将在中国知网查询不到的期刊作删除处理。由于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的非专利文献引证内容有大量重复文献,综合专利检索与分析、专利查询数据库,对部分专利的科学论文引证进行去重处理。运用上述方法,对21996件中药专利逐一核对,筛选出具有科学论文引证的专利10023件,并用人工一一对应检索方式梳理出它们引证的科学论文,共34961篇。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技术影响的最重要体现是对专利价值的影响,一般而言,专利价值包括法律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选取专利年龄、被引次数和专利运营来表征专利价值。被引次数来自对21996件中药专利与专利检索与分析数据库的一一比对及统计,专利年龄数据和专利运营信息来自Soopat数据库。由于被引次数具有时滞性,本文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5年时间窗口截断,数据搜集时间为2015年底,所以数据截止到2010年年底前公开的中药专利。
3中药专利科学论文引证数据描述
图1是对21996件中药专利中含有科学论文引证的专利的百分比和科学关联度按申请时间发展趋势的统计。结果显示,具有科学论文引证专利的百分比与平均每件专利所引证的科学论文整体走势大体一致,整体而言,我国中药专利与现代科学的结合呈逐步上升趋势,近年发展尤为迅速。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85年共授权8件专利,其中有一件专利引证3篇科学文献,所以起点偏高。数据截止到2010年公开,2008及2009年申请的专利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处于公开阶段没有授权,所以后两年数据仅供参考),1985~1994年为缓慢上升期,这期间平均每件专利引证科学文献0.58篇,当时我国的科研水平整体不高,科研人员对专利制度也不是很了解,专利的科学关联度很低。1995~1999年为平稳过度期,平均每件专利引证科学论文0.65篇。2000~2009年为快速发展期,进入21世纪以来,吸收现代科学研究的中药专利技术不断增多,中药技术与现代科学的联系日益紧密,平均引证科学文献1.80篇。但是整体来看科学关联度依然很小,有54%的专利没有引证科学论文。40003000200010000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药专利科学关联度的相关信息,本文对21996件专利的申请主体进行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个人占比达到66.2%,但是整体科学关联度最低;研究机构(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10.8%,科学关联度最强,平均每件专利引证2.52篇科学论文。这也充分体现了高校科研院所为我国科学研究的先锋,更注重科学知识的吸收,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专利技术含量较高。
4现代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价值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药专利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在不断加深,但量变有没有带来质变?有没有对中药专利的价值产生影响?前期研究多是运用专利被引次数作为专利价值指标讨论科学引文对专利价值的影响,本文从专利的法律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三方面来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专利价值的影响,希冀更为全面地探讨中药专利科学关联度与其价值的关系。数据统计分析运用软件IBMSPSSStatistics21。
4.1科学论文引证与中药专利法律价值的关系
专利技术的独占权是法律赋予专利权人最重要的权利,独占期间专利权人需要缴纳维持费用,未缴纳维持费用专利技术即会进入公知领域,立法者希冀通过这一制度设计督促权利人尽早放弃价值不大的专利,以保证专利技术实现最大的效用。因此,一般而言,专利维持大多有其背后的商业价值的考量,专利权人会选择维持那些能够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的专利,而随着维持年限的增加维持费用也就越来越高,专利权人这种投入与产出回报的顾虑会越发加强,因此Griliches认为专利的生命周期为专利价值的分布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13]。计算方法是从专利的申请日起到终止的存活时间,因此本文用专利年龄作为中药专利法律价值的替代指标。图2是我国中药行业专利年龄分布图,数据大多数集中在左侧。由于专利年龄是从申请日起算,在我国专利从申请到18个月后的公开,再经过实质审查到授权这一过程大致需要3年,所以部分专利年龄会有被高估的趋势。一般认为,只有那些被维持了10年以上的专利,才是高价值的专利,我国中药专利维持10年以上的共计5811件,占总数的26.4%。表2显示了中药科学论文引证与专利年龄的关系,统计显示在0.01显著水平上Kendall中科学论文引证与专利年龄相关系数为-0.058,Spearman相关性统计中科学论文引证与专利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075,结果显示科学论文引证与专利年龄相关度极低,因此可
4.2科学论文引证与中药专利技术价值的关系
专利的被引次数是观测专利被后续专利引用的一种现象[14]。被引次数不受维持时间的限制,只要专利文件被公开,就可以被引用。被引次数也反映此专利在后续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用其表征专利的技术价值。一项专利如果被引次数为0,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该领域不具有再开发的价值,所以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此专利在该技术领域发展中可有可无,其他人不必绕过它即可产生新技术。因此处于核心的专利技术会有较高的被引次数。多年来专利的被引次数成为最常用的专利价值指标,Carpenter等研究了被引次数和获得工业设计大奖专利之间的关系,显示高被引专利在技术上也是重要的[15]。由图3可见我国中药专利整体技术价值分布很不平衡,有很长的右尾。这也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一致,高价值的专利往往只是少部分,中药领域专利的被引次数大部分集中在5次以下,占78.5%,其中有5206件专利被引次数为0,占总体的23.7%,被引10次以上的专利共1869件,占总数的8.5%。本研究没有排除自引,如果把这一部分考虑进来,数据右尾分布会更加明显。表3是科学论文引证与被引次数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在0.01显著水平上Kendall中科学论文引证与被引次数相关系数为-0.050。Spearman相关性统计中科学论文引证与专利被引次数的相关系数为-0.063,结果显示科学论文引证与专利被引次数相关度极低,因此可
4.3科学论文引证与中药专利经济价值的关系
专利的经济价值是专利作为一种商品属性的最直接体现,专利申请人的身份在授权后转变为了专利权人,从法律上来讲获得了独占权,具有排他性。专利权人获得授权以后对其有收益、处分的权利,最常见的就是质押、许可和转移,� 专利的质押是一种融资手段;许可是通过许可他人实施此项专利技术来获得收益;转移依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分为专利申请权的转移和专利权的转移,申请权的转移发生在专利授权以前,专利权的转移则发生在专利授权后;无论是哪种活动方式,背后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本文选择专利运� 样本中发生运营的专利共3565件,未发生运营的共18431件,运用双样本T检验发现运营与非运营的专利在科学论文引证上确有差别,发生运营的平均引证1.83篇科学论文,未发生运营的专利平均引证1.54篇论文,发生运营的要高于未发生运营的专利,只是这种差别很小,因此也说明现代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经济价值影响不大。4.4较高科学论文引证的中药专利与专利价值的关系为了深度分析科学研究与中药专利价值的关系,本文对科学论文引证排名前10%的2200个中药专利进行进一步分析,如表3、表4所示,专利年龄在10年以上的为17.1%,专利被引数量在10次以上的为6.5%。因此,无论从专利的法律价值还是技术价值层面,现代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价值均无影响。表5进一步对2200个中药专利从申请主体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占绝大多数的个人专利在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法律价值均处于较低水平,研究机构的专利年龄均值也只有7.68年,但是产学结合的中药专利技术科学关联度高,专利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法律价值均较高。
5结果与讨论
5.1提升中药专利科学技术含量
研究表明,我国中药专利虽然与现代科学融合度在不断加强,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可以影响其价值的作用。对国外在我国授权的中药专利统计发现,平均每件专利引证科学论文5.1篇,专利的平均年龄也高达12.5年,专利被引平均数量为3,虽然从数据上看出国外的专利还没有在技术上对我国有一定的影响,但专利年龄维持之久也足以说明其可以带来经济收益,由此可以看出国外专利更注重与科学研究的结合,科学技术含量比我们高很多。未来应加大中药技术与现代科学的融合程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让中药适应国外的行业标准,走向国际市场。
5.2发展产学合作的科研模式
我国现代科学研究与中药专利技术无影响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中药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中药科学研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难以对中药技术价值产生影响。据国家科技部统计,2013年国内数量51.32万篇,其中中医论文20232篇,占比3.9%;同年国外SCI收录我国科技论文192697篇,其中中医学共1014篇,可以看出真正得到国外认可的还是凤毛麟角[16]。这些论文大多产自高校科研院所,2013年高校作为卖方的技术合同数量有6.4万,占全国技术交易的21.8%,但交易金额却只占全部的4%[17]。分到中药的更是少之又少,高校作为科研力量的主体,没有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学者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阶段,行业需要什么,技术如何发展,产业如何推动,学者们通常并不知晓。未来应加大产学合作,发挥企业了解市场、研究机构了解技术知识的优势,扩大符合市场行业发展的科研活动,提高中药技术影响力。
5.3充分挖掘个人专利价值
个人专利价值偏低一直是我国中药专利整体价值不高的重要原因,其实并不是个人专利技术含量低,引证科学文献排名前10%专利中个人专利占到53.7%。只是个人力量有限,不像企业有自己的经营场所可以实施。因此,建立更多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挖掘有价值的专利技术,发挥互联网+知识产权的优势,帮助个人和高校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其专利的价值,让中国从知识产权增长的助推者变为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大国。本文研究结果只是对中药技术领域而言,并且专利价值指标被引次数并没有把自引排除在外。对于那些现在还处于有效期当中的专利,暂且用2015年与它们的申请年份做差来计算专利年龄,因此对那些在近几年授权还处于有效状态下的专利是不公平的,其中部分专利的价值显然被低估了。国家对于专利转移和质押要求必须去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而对于专利的实施许可并不要求必须备案,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实施的专利并没有公示。科学论文的引证也只是考虑了期刊,没有包括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希望未来可以对多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对数据做更细致的研究与处理。
关键词:学科评价;计量学;大数据;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80
Metrological Application in Discipline Evalu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Abstract Metrology has been effectively applied in discipline evaluation for a long time, and now it confronts with challenges due to big data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he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es of big data on metrology-based discipline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tools, metric objects and evaluation results. The paper also claimed that the automated metric platform were supposed to come to stage soon. Then the metric researches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will mainly focus on two sides, one is about theory and method of metrology, and the other lies in in-depth analysi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Key words discipline evaluation; metrology; big data; evaluation index
学科评价,即利用相关学术信息对学科发展的阶段、现状、水平、前景和学科结构及学科之间的相关度等进行评价。大数据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事物都以数据的形式存在,造成数据的海量增长。数据量庞大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基于计量的学科评价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计量对象、计量方法得到了极大地扩充。因此,分析大数据对计量学应用于学科评价带来的影响,明晰基于计量的学科评价研究今后的研究方向,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计量学在学科评价中的应用
计量学是揭示学科发展脉络的经典方法,主要用于揭示学科发展脉络的引用网络、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学科前沿等内容特征以及期刊、研究机构、年度分布、作者分布等结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计量学在学科发展脉络中的应用有着不同的体现。
20世纪40、5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图书、期刊、论文等学术文献膨胀式发展,为了揭示文献特征,逐渐形成文献计量学。此时的文献计量需要研究者手工收集整理庞大的文献信息,费时费力。这一时期,解决计量分析的数据量庞大问题是主要需求。同时,早期文献计量研究者克服困难,在对物理、化学等学科科技文献的计量分析实践中逐渐发现了布拉德福定律、齐普夫定律等定律,奠定了计量学的理论基础、方法基础。
20世纪70年代,索引数据库的建立形成了引文数据库,解决了计量分析的数据源问题,使研究者无需考虑计量数据源庞大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计量的效率。众多学者也纷纷以索引数据库作为计量分析的数据源,采用计量方法揭示学科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研究脉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种计量软件的出现,研究者无需考虑计算方法复杂的问题,可以方便快捷地发现某学科的研究脉络并通过可视化手段直观呈现。计量学在学科发展脉络服务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可以说,索引数据库、计量软件的出现,解决了计量数据源、计量方法的难题,方便了研究者使用计量学方法研究学科发展脉络,提升了科研效率。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索引数据库和各种索引软件无法完全解决数据量庞大、数据类型多样、数据处理速度慢这些大数据带来的问题。这是因为,索引数据库是对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对于更多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无法直接处理,而大数据科学评价数据来源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信息计量带来了新的挑战,索引数据库只能作为大数据时代计量分析数据来源的一种;计量软件虽然进一步解决了计量方法的问题,但是处理的数据类型是固定的,不能对多类型数据进行整合处理;索引数据库和计量软件都无法实现数据自动化快速处理,都需要研究者的人工参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推动计量学在学科发展脉络中的应用深度。对多种数据源、数据类型进行多维聚合,将多种计量方法集成为数据模式,实现计量自动化,学科发展脉络实时可视化展示的计量平台,则是计量学应用于学科发展网络的下一步趋势。
2 大数据时代对计量学应用于学科评价的影响
信息网站及其学术论坛、专家博客等Web新型学术资源的不断涌现,计算机技术、计量工具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基于计量学的学科评价研究过程中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2.1 研究方法多元化
传统计量方法主要依据科学文献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从文献的内容特征和结构特征两个方面对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水平做出客观评价,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随着文献数据库的引入,基于引用行为、阅� 社交媒体的发展给计量学研究方法也带来了许多革新,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在各种学术社区和社交媒体中、推荐、转载学术信息,Altmetrics也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Web2.0环境下新的计量方法,更多关注Web2.0环境下用户行为的计量,可以计算用户对于一篇文献的浏览、下载、注释、评分、推荐、引用等使用场景[1],不再局限于依靠引文数据和信息系统上有限的用户日志数据。
早期文献计量学在学科评价中的应用方法,主要集中在文献增长、老化规律及文献作者分布规律方面。传统学科评价方法包括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其中定量方法中的文献计量法使用最广泛,主要是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单一的计量方法对于跨学科评价并不合适,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评价要区别对待,对受关注程度小的新领域的识别能力较差。因此,研究方法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整合具体体现在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结合,将不同分析方法组合起来揭示学科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考虑将多种分析方法加以综合利用。如共引聚类分析与词频分析的结合、共词分析与引文网络的结合以及同被引分析和文献耦合分析的结合等[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在进行计量研究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数理统计分析,可以借助某些工具自动抓取网络中可获取的学术信息,并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去人工化计量。此外,可视化方法的发展弥补了传统只罗列数字和文字的简单统计图表的缺陷,合作网络图、关键词图、雷达图等可视化展示方法能更清晰直观地揭示学科结构和发展脉络[3],使得评价指标生动易读。
2.2 计量工具平台化
计量工具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手工书目统计分析处理阶段、系统支持的各种索引数据库阶段、各种计算机辅助数据处理分析工具阶段、网络化专用数据处理软件阶段、可视化和人工智能阶段。目前,学科评价研究中使用的计量工具主要有SCI、Scopus、CSSCI等引文数据库。由于不同数据库的资源内容以及内容的揭示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传统使用单一计量工具对揭示学科结构与发展存在的局限性,增加了科研人员处理和规范来源数据的难度。同时,不同计量工具对于输入数据的格式不尽相同,对学科评价的侧重点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计量工具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和结果上的对比性,多种工具的综合和集成可以使得结果更全面准确。计量工具的平台化是大数据环境下学科评价的需要,平台的典型特征是整合,不仅贡献资源和服务,还形成网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服务,对自有资源、外部资源进行深度整合。计量平台是对跨领域跨系统资源的深度整合,需要一种满足不同来源、不同种类资源总体需求的抽象的框架化的数据模型,同时还要求数据在成熟的网络框架基础上与更多的外部数据相关联。
现有阶段的学科评价分析多是分项分析,或者是对分项的简单总结,缺乏对学科发展的全局性总结分析。大量数据的易获取性和评价方法的不断优化使得学科发展总结性描述与关键性突出同等重要,每个学科主题下的亮点分析、背景介绍及关键结论都可通过计量平台进行自动化展现。科研人员不再受限于计量工具和计量方法,平台可以自动整合不同资源,系统化输出宏观及微观层面的学科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科发展、结构及学科之间关系的精准化、自动化揭示。
2.3 计量对象全面化
数据库中科学论文作为计量的主要数据来源,为其提供了数量庞大且内容丰富的研究对象。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生成速度加快,采集实现自动化,运输和存储成本降低,数据量膨胀,这些特点都对基于科学论文的传统计量提出了挑战。大数据和云存储的发展为学科评价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计量对象不再局限于科学论文,学术社区中的学术信息以及网络中普遍存在的学术信息都可 社会媒体工具打破了传统以专著和期刊作为主要科学交流媒介的思想,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将自己的学术观点在博客、社区论坛等非正式媒介上,将开放存取平台和社交网络媒体中的交流行为考虑在内,使得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得到了极大地扩充。
科学计量的研究对象囊括了一切与科学发展相关的数据,随着开放存取平台的不断完善,科研数据共享发展迅速,学者不再受制于文献和信息载体,更多关注数据、学术记录和研究者个人。与仅仅反映文献参考文献的引用记录相比,数据层面的计量更全面、系统和科学。将科研生命周期中每个环节的科研数据视为计量对象,为超越文献计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观念,扩充了评价的计量对象。从科研人员的角度而言,科研内容需要按学科、主题组织,只有一个研究内容是不行的,按主题组织的开放出版物是符合这些要求的学术内容集合,可以包括科研观点、学术博客、学术论文、科研数据等内容。随着数据库的不断优化和发展,传统统计资料和调查报告均实现了电子化,科学计量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文献数据库中的科学论文,还可以扩展使用其他数据来源,如国家统计资料、相关机构网站上的数据、调查报告等。此外,随着图书专著的电子化,图书作为传统全面的学术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学科评价体系。
2.4 评价结果系统化
大数据时代的计量是对所有学术信息的全面计量,随着开放存取平台的发展、数据获取成本的降低,学科评价中的计量对象囊括了数据库层面的学术文献信息、学术社区中的学术信息以及网络中普遍存在的学术信息,计量的结果也更加全面化、系统化。选择不同的计量对象对于评价的结果往往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在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可以全面地揭示学科发展和结构的对象,将极大地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对所有评价指标的系统综合计量也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可靠。以阅读数、标签数为代表的新型Altmetrics指标与传统计量指标在评价上具有非对称性,能从不同维度对文献进行揭示,结合当前的学术信息环境,引入恰当的评价指标,可以补充完善传统的以被引数量为代表的计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的全面扩充和评价指标的优化完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于计量学的学科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 大数据时代计量学应用于学科评价的发展方向
3.1 计量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传统的学科评价研究是理论、技术方法、应用共同发展的。计量平台化后,应用都通过平台自动化展现,研究方向则主要侧重于对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完善和补充计量平台底层的数据模式。以往学科评价研究中的计量结果是研究者自己计量统计的,现在通过平台自动实现了,所以研究者只需查看结果即可。既然结果呈现的难题已经解决,值得科研人员关注的是理论方法的深入研究。
3.1.1 基于多维数据聚合的学科评价
在目前的学科评价研究中,多数学者基于大型分析性数据库对学科领域的科学论文进行计量分析,运用论文数、引文数、篇均被引数、高被引论文数等指标对科研产出进行评价。但现有的文献计量研究中,其数据来源仍不足以全面客观地对学科发展进行评价,之所以不全面,是因为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前景不仅体现在科学论文上,还体现在专利成果、研究报告和专著中。而且,随着开放存取的不断发展,网络发表
社交网络环境下,学者们更愿意使用学术社交在线社区与开放存取平台进行学术交流和评论。基于出版物的引用已经不是学术成果传播的主要渠道,科学思想并不总是通过科学论文的出版进行传播[4]。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在学术网络社区中进行评论和推荐。通过分析这些社会化数据,了解这些非结构化内容中所表达的学科发展趋势和科研人员的学术观点,使得学科评价研究能够迅速准确地捕捉学科领域研究前沿和热点,从而使科研人员能够更为主动地把握研究走向。这种通过正式文献引用被程序忽视的科学知识,在基于科学交流的过程评价中需要被足够重视。此外,国外已经展开了数据级别计量所面对的数据出版、引用、共享等问题的相关研究,实现科研数据知识库注册系统以及数据元数据的整合,同时参考文献服务就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DOI)开展合作。此外,科研人员还可以整合检索系统中的用户行为数据,作为一种读者的匿名开放数据,支持数据级别计量的发展,数据级别的计量可为学科评价提供更为细致的分析和服务[5]。通过引入基于数据级别的计量,激励科研人员共享科研数据,并为学科评价提供更为全面的计量对象。
由于期刊发表具有滞后性,增加学术开放平台、学术社区、社交学术信息是否更能反映最新的研究进展,都决定着评价结果的质量。如何从海量分散的信息源中获取准确有效的揭示学科发展动态的信息,如何组织和处理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这些问题都需要科研人员解决。实现基于期刊文献库、学术博客、学术社区中的学术信息和网络中普遍存在的学术信息的多维数据聚合,是未来计量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3.1.2 计量评价指标的拓展革新
传统的学术文献的计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等,但仅仅通过被引频次等信息无法全面评估学术文献的影响力[6]。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从期刊层面对学科的发展现状、水平和前景等做出评价,共有六个评价指标:总引文数、论文数、学科期刊数、学科集合影响因子、学科集合被引半衰期和学科集合即时指标。有学者基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分类对学科进行评价,认为传统JCR的六个指标在学科评价中具有局限性,利用JCR或SCI的引文数据进行科研评价只适用于单一学科,并不适用于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7]。
在新的学术交流模式下,传统的计量评价指标无法适应大众化参与的特点,如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科研成果的不再局限于期刊、图书等正式出版渠道,更多科研成果会在提供开放存取的数字交流平台中,科研人员也积极在各种学术社区中进行多样化学术交流,如评论、推荐、标注、下载、转发等。因此,新环境下必须引入多元化的指标来对文献影响力进行更全面、更广泛的测度。
Altmetrics是在社交网络工具和开放存取广泛应用于科学交流活动和科学成果出版的背景下产生的[8]。它将开放存取平台和学术社交网络视为引文网络,引入了知名度、热点和标签密度等评价指标。它是基于社会资源多样化组合的计量,能够提供更广泛、更丰富、更及时的学科评价结果。Finbar G等[9]检验了社会网络服务的计量应用结果,证实了它们在单篇论文实际影响力的评估能力。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项目部Nettie Lagace[10]认为,引文分析无法对新的、普遍的文献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衡量,如Twitter、Facebook、博客等社交网络工具所产生的文献。而且,新的学术成果形式,如数据集、软件工具、算法或分子结构等,已经很常见但是不容易,甚至无法通过传统的引用指标来衡量。考虑到将其他超越传统期刊影响因子的新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不再局限于使用期刊论文的引用数据来衡量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刘晓娟等[11]将以被引频次为代表的传统计量指标与以阅读数、标签数为代表的新型Altmetrics指标互相结合,证实了以阅读数和标签数为代表的选择性计量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文献的影响力,网络影响力也应当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二者的综合利用 随着Altmetrics评价内容的丰富,会出现按学科、主题组织的开放出版物,这样就形成了对开放出版物的评价。
评价内容要更加全面,不仅考虑论文数、引文数、篇均被引数、高被引论文数等发文和合作主题的指标,同时需要将资金投入产出、人员建设情况、人员流动及其影响考虑进来,细致分析科研人员、机构的合作水平,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科学。选择合适的计量指标, 思考和评价计量指标在学科评价中的适用范围和评价功能, 对于合理使用计量方法进行学科评价显得十分必要。随着计量方法的改善和发展,学科评价会更加完善、合理和权威。其中,评价指标从期刊粒度有核心期刊、论文粒度有被引次数,是否可以加上阅读量、下载量、收藏、转发这样的指标,指标的权重如何设置,这些都是计量评价指标需要研究的问题。
3.2 计量学在学科发展脉络深层次粒度方面的研究
3.2.1 全文本计量
从手工计量到索引数据库再到全文本数据库、从计算机技术到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计量模式的巨大变化。现阶段学科发展脉络的计量研究中,科研人员在确定数据源后,主要通过学科类目、关键词和期刊三种途径进行检索,对于全文本的利用较少。而全文数据库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直接阅读文献全文,为学科发展脉络的研究提供了完备的文本数据。因此,基于全文本的计量是未来学科发展脉络研究的趋势。
不同于以往的题录或文摘等二次文献,科研人员可直接获取全文数据库中的文献原文,原文系统全面地展示了著者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成果,囊括了研究方法、目的、数据来源等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因此,不论是在文献揭示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原文都优于文摘或关键词。由于数量限制,文摘或关键词只能选取有限的能够反映文献内容的信息,不能全面地揭示文献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于关键词的计量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基于全文的检索可以提高检全率,从而改善计量效果。此外,依据关键词对文献内容的揭示程度,可利用全文本分析方法给关键词分配权重,关键词越能反映文献主题内容,其分配的权重就越高。通过关键词区分化,可以更准确直观地展示文献主题,从而提高计量精度。
引文分析法常常用来解释学科发展演化过程,传统的计量研究中,引文网络分析只是简单利用各种数学模型和统计指标,对文献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这些数据揭示文献引用的规律和特征,以此达到对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引文分析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如引文信息不全面、作者的引用目的不清晰等,单纯依靠数量指标,将所有的引用关系做同等的对待,会造成一些问题。引用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引用和被引相关的统计指标是无法准确的进行引文分析的。只有将引文内容加入到引文分析中来,才能解决单纯依靠被引频次带来的问题。全文本为引文内容分析提供了可靠地支持,有学者就从引用功能[12]、引用重要性[13]、引用情感[14]等对引用内容进行分析。引文内容分析可以弥补传统计量研究中通过被引量来衡量文献质量的不足,能更为准确全面地评价文献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使得计量结果更加可靠。
3.2.2 研究软件计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越来越依赖研究软件或工具。学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使用的研究软件或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相应的科研发展现状呈现正相关性,因此,研究软件从侧面反映了学科的发展脉络及现状。研究方法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了研究方法在各学科领域的重要性[15-16],以及领域内研究人员对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现阶段的学科评价研究主要是研究人员基于文献内容的研究主题提取论文中的研究方法、研究软件,实现研究软件和方法级别的计量,从而识别某学科研究方法、研究软件的发展脉络,以及规范软件的引用。研究软件和方法级别的计量使得研究人员对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有更为清晰全面的了解,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或软件来开展科学研究。研究软件计量主要是通过全文分析提取所使用的研究软件或研究方法,展示学科领域内研究软件或方法的发展脉络,并直观展现其所适用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环境,为研究人员的选择和使用提供可靠地参考。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余厚强。替代计量学的提出过程与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9):5-12.
[2] 苏娜,张志强。科学计量学中多重关系融合方法研究进展及分析[J].情报科学,2010,28(9):1309-1313.
[3] 胡泽文,孙建军,武夷山。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3):131-137.
[4] Priem J,Costello K L.How and why scholars cite on Twitter[J].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47(1):1-4.
[5] 顾立平。数据级别计量――概念辨析与实践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2):56-71.
[6] MacRoberts M,MacRoberts R.Problems of citation analysis:A 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
ion Science,1989,40(5):342-349.
[7] 余以胜。JCR指标的学科计量与评价研究――以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76-80.
[8] 邱均平,余厚强。论推动替代计量学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1):4-15.
[9] Finbar G,Sharon D C.Altmetrics:rethinking the way we measure[J].Serials Review,2013,1(39):56-61.
[10] 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 Organization.NISO to develop standards and recommended practices for Altmetrics[EB/OL].[2016-03-23].http:///news/pr/view?item_key=72efc1097d4caf7b7b5bdf9c54a165818399ec86.
[11] 刘晓娟,周建华,尤斌。基于Mendeley与WoS的选择性计量指标与传统科学计量指标相关性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3):112-118.
[12] Abu-Jbara A,Ezra J,Radev D.Purpose and Polarity of Citation:Towards NLP-based Bibliometrics.[J].Hlt-Naacl,2013(6):596-606.
[13] Wan X,Liu F.Are all literature citations equally important?Automatic citation strength estim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65(9):1929-1938.
[14] Athar A.Sentiment analysis of citations using sentence structure-based features[C].Proceedings of the ACL 2011 student session.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11:81-87.
[15] 张力,唐健辉,刘永涛,等。中外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量化比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2):21-27.
[16] Ma L.Some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in using mixed method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J].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2,63(9):1859-1867.
1绪论
本研究旨在了解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与全球标准差异性,尝试建立一种运用全球共通性信息素养的检验平台,以评估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是否达到国际标准,并提供给产业界在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者、教育界在实际教学领域工作者及教育和信息能力培养的相关单位,了解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整体概况,并将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的学生背景因素,作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在规划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相关课程设计、研习进修、检测的参考,也可成为产业界对于人力资源招聘、培育、发展等规划的参考依据。希望制定出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目标,提升台湾地区高级人力资源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达到全球标准,强化国际竞争能力。
1.1研究动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快速且正确掌握信息并将其转变为知识者,即掌握最大的优势与竞争力(许淑莲,2004)。科技大学生是台湾地区产业界高级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在此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能力成为现代科技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而计算机基础能力又是信息素养能力中最基础的一环。因此,产业界除了解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中差异外,还要在全球化竞争的产业环境下,随时和全球人力资源的信息素养作比较,以了解台湾地区高级人力资源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落差。因此,运用全球共通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检验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是有必要的。本研究具有下述三个动机:
(1) 应对全球化的竞争时代
信息化的社会中,培养民众具备信息知识与应用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各国陆续推动相关的信息教育计划,为其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奠基(邱德青,2005)。
(2) 提升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信息教育是培养使用者能利用计算机工具将所搜寻的信息作进一步筛选与分析整理,成为有用的信息,并有效地养成学习者创造思考及问题解决能力(何荣桂,1999)。而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辅助来促进教育发展,提升科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台湾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 与国际接轨的信息科技―计算机基础能力
从1994年至2005年,有一些专家学者对信息能力作过研究介绍(戴建耘、吴正达、张明文、郑福昌,2006),但仅限于问卷方式,且较偏向理论,欠缺实证性与全球性的比较,尚未发现其运用国际标准为实施平台并以数据为证据的实证研究分析与比较。因此,本研究希望用实证性研究的方法,从国际化标准的信息能力指针检测来建立评估模式,探讨科技大学生在全球信息科技素养标准的情形。
2.2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讨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在全球共通性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领域中三项能力指针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差异性;以学生背景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影响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具体而言,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1) 评估各系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基于全球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检测科技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及其领域中的三个指针所显示的信息能力程度的差异性。
(2) 评估学生背景变量对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以科技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领域成绩表现,评估有哪些学生背景变量会影响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2文献探讨
2.1产学合作
有别于一般的产学合作模式,本研究通过产业界、教育学术界及国际认证界三方面的国际性产学合作模式,运用全球化标准的检测工具,进行以全球化数据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比较与评估研究。
学校教育除了加强理论与实务结合,同时也要让学生对产业界有宽广的视野,培养学生在进入产业界前的基本能力,以创造工作机会(Chaffanjon, 1994)。产学合作系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及企业技术资源的合作策略,以达成共同培养技术人力的目的(江义年,2000)。全球竞争力愈来愈激烈,企业已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Steele, 1989),因此需要刺激合作来增进公司利益(Hamel & Prhahlad, 1994)。
近年来,台湾地区的产业界和教育学术界对于经由国际产学合作,进行人力资源评估与培育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已逐渐开始产生共识,通过此国际性产学合作模式,其研究结果将为产业界、教育学术界及国际认证界三方所共享,将研究的价值层面提升到国际化平台。
2.2信息素养能力
社会转型与信息科技迅速的发展和扩充引发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信息通讯科技教育不能停留在保存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层面,而是走向善用信息的信息素养(戴建耘等,2006)。培养将来能在学习型社会中“掌握信息的成功自学者”成为信息通讯科技教育的首要任务,能够获得和使用信息更是每位世界公民的基本权利(WSIS, 2006)。为此,各国纷纷将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教育课程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以建构学生处理信息的知识(Bereiter, 2002)。联合国于2005年推动科技善用者(Power Users of Technology)计划,善用信息与网络通讯科技(ICT)成为世界各国二十一世纪的关键指针之一。
信息素养已然是现代科技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专业知能,然而我们至今尚未有具备全球标准与信效度的检测工具,来检测科技大学生在全球信息素养标准的各项能力。
2.3IC3计算器综合能力考核国际认证
全球教学研究与考试管理中心Certiport与全球信息素养委员会GDLC(Global Digital Literacy Council ) 在2001年共同邀集各国信息、教育、行业企业专业人士,进行建立全球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与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认证考核的可行性研究与发展工作。科技的变迁快速,全球化的ICT能力标准项目,需要动态地、不断地更新,才能符合实际教学、工作与生活上的需要。有鉴于此,Certiport平时收集或征求考生、教师、学者专家以及企业界用人单位的意见,每两年作一次版本的更新,让全球的信息素养ICT能力标准项目能动态式、不断地调整与更新(戴建耘,2005)。至今,计算机综合能力考核IC3证照通行全球超过12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参加Certiport全球认证测验中心至2007年12月已经超过500万人次,每月约有八万人左右参加考试。
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国际认证分成三大领域(Domain)作为学习与能力评估与考核的依据,分别是计算机基础(Computing Fundamentals)、常用应用软件(Key Applications)、网络应用与安全(Living Online),请参考表一。计算机基础含有3个能力指标;常用应用软件含有4个能力指标;网络应用与安全含有4个能力指标(戴建耘、思递波,2008)。
3研究设计与实施
3.1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台湾地区的辅英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保健营养系以及物理治疗系三个系一年级学生,共127位学生为取样对象。先以叙述性统计分析学生背景资料,并以通行超过128国家,已有500余万考生接受考试的Certiport全球计算机综合能力测验平台,进行科技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考试;藉由与Certiport的产学合作,运用Certiport的全球化庞大的成绩数据库进行数据探勘,撷取出需求数据,继之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vANOVAw,检定不同系所学生,在IC3计算机基础领域的各个指标能力成就表现是否有显著差异,以获知各系所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之各项指针能力的信息素养能力特性,并比较三个系之间的差异;再将调查问卷所得的学生背景变量数据,以多元回归统计来分析有哪些背景变量因素能够影响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本研究将所得的资料以统计软件包SPSS 10.0 进行统计分析。
3.2研究限制
(1) 本研究只选取辅英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保健营养系以及物理治疗系一年级学生为研究样本,因此,针对本研究结果与发现的推论须谨慎。
(2) 影响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参考历年文献(戴建耘等,2006)后,选择以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计算机课程修课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等学生背景资料来进行研究。
(3) 本研究采用国际认证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标准中的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为本研究之范围,对于IC3的其他不同领域之信息素养能力,不纳入本研究范围。
3.3研究工具
全球信息素养能力检测工具很多,由于本研究期望了解辅英科技大学学生与国际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差异情形,故必须选定具有全球公信力及具备全球数据库之国际认证检测工具。根据全球认证专业研究与管理中心Certiport对于IC3(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所进行的信效度检验报告显示,IC3具备信效度vCertiport,2003w;这也可从戴建耘(2005)的研究报告中获得一致的结果。所以本研究采用IC3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为本研究之检测工具。
3.4研究架构
本研究参考近年来学者探讨信息素养相关文献数据及博硕士论文(郭碧明,2003)、(柯云娥,2006)、(谢宜芳,2002)、(魏令芳,2002)、(林丽娟,2002),其采用的研究方法,仅限于以问卷方式为主,尚未发现其运用国际标准为实施平台、以数据为证据的实证研究分析与比较。本研究以全球信息科技素养标准IC3国际认证的计算机基础领域检测成绩及领域中的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等三项个别能力指标的正确率,来了解各系学生在信息素养能力上有无显著差异;并以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等背景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评估影响计算机基础领域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并期望此研究结果能提供教育机关规划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研习进修、检测的参考。本研究之观念性架构如图1 所示。其中成绩搜集服务器与成绩资料仓储为Certiport考试中心所提供的资源,经由数据挖掘技术,提供本研究所需的学生信息能力相关数据,用以和学生基本数据所提供的背景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之用,以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为依变项,并将学生背景变量当自变项,进行包括指标成绩与成绩表现等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工作。
图1本研究架构图
4资料分析与讨论
4.1学生各项背景资料
学生各项背景变数计有: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接触计算机的年数、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学生各项背景资料经叙述性统计分析之结果如表二所示。
4.2各系学生在IC3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表现
表三列出各系学生在IC3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表现,以信息管理系表现最佳,通过人数16人,达34.8%;物理治疗系表现最差,通过人数只有7人,达15.6%。因此需特别加强物理治疗系学生在此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教育。但是以信息管理专业角度来看,未通过计算机基础领域能力考验的比例高达65.2%,也是值得留意的现象。
4.3各系学生在IC3计算机基础领域及三项能力指标的差异性
表四与表五列出各系学生在IC3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及其领域的三项能力指标之平均值与标准差,以及进一步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分别对IC3计算机基础领域及3项能力指标进行分析的结果。从两个表中得知三个系学生在“计算机基础”(F=8.65, p
4.4学生背景变量对计算机基础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为了了解哪些学生背景变项会对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造成影响,本研究针对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v时数w、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v学分w以及接触计算机的年数v年数w等学生背景变项,以多元回归分析来评估其对信息素养之计算机基础能力成绩vYw是否有显著的预测力,标准化后如方程式(1),所得分析结果如表六所示:
Y= -.068×[性别]-.224×[年龄1]-.087×[年龄2]+.058×[时数1]+.110×[时数2]-.199×[学分1]+.025×[学分2]-.256×[年数1]-.114×[年数2] (1)
就方程式(1)得知,3个对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成绩具有显著预测力的背景变项分别为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v学分1w、接触计算机的年数v年数1w与年龄v年龄1w,而其对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为首,年龄次之,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为末。性别与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因其回归系数的绝对值皆小于 .2,相对小于其他背景变项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对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成绩较没有显著的预测力。
5结论与建议
5.1国际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优点
以往使用的信息素养能力检验工具,因施测的对象与地理范围受到局限,对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只能与台湾地区其他学生作比较,无法提升至全球平台上进行全球性比较。通过与国际认证产业及国际信息产业的产学合作模式,能够使用具备国际公信力、信效度的检验工具,基于全球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标准,探讨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相对于全球方面的成就定位状况,并了解与分析科技大学生在不同计算机基础能力上程度与就读系所之间的差异关系。这种通过国际产学合作将研究范围扩及全球平台位阶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解决了局限于台湾地区的研究限制,将研究国际化,并可将研究的信效度提升至国际位阶领域。
(2) 可探讨研究对象于全球共通水准平台上的表现比较。如本研究的结果,可得知辅英科技大学学生基于全球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标准,所表现的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经由此种测评的研究模式与结果,可协助该校或教育界、信息能力培养单位与产业界了解科技大学生在全球范围中的表现,更为有效、正确地认识与研讨出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教学与培养重点。
(3) 将台湾地区研究样本加入国际样本中,增进总样本的多样性与国际化,提升全球性评量的信效度,这是一种双赢互利的结果。如本研究采用国际认证为研究的检测工具,强化IC3国际认证的样本多样性与国际性,也优化IC3评量尺度的信效度。
5.2研究结论与建议
采用“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IC3)-计算机综合能力考核国际认证”来分析辅英科技大学三个系所学生得知:仅26%学生通过IC3认证检验,达到全球标准,其中又以信息管理系的通过率最高。信息管理系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与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以及计算机硬件等3项能力指标表现最佳,保健营养系次之,物理治疗系殿后。但是信息管理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领域通过率也仅达34.8%,值得再深入研究。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分别对IC3基础领域及三项能力指标进行分析,得知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以及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个能力指针都具有显著差异。再进一步以事后比较法分析,得知信息管理系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以及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个能力指针表现都优于物理治疗系。其中,又以物理治疗系学生的表现较弱。本研究选择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为依变项,并将学生背景变量当自变项投入于多元回归模式中分析,得知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与年龄三个变项达到对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有显著的预测力,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以上结果,对于本研究样本的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状况,提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 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普遍低落,达到全球标准的人数不到三成,显示台湾地区在培养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方面的努力,仍然需要加强,建议透过以下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 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合作,通过施行奖励措施与执行证照认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信息素养能力认证检测,获得国际认证,提升整体学生达到国际标准的合格率。
(2) 信息科技相关学系的科技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非信息科技类系所大学生,其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有较佳表现,又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个能力有着显著的表现差异。建议通过以下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 学校探讨分析信息科技相关科系与非信息科技相关科系在计算机基础能力方面的课程差异,并且适当安排课程,尽量缩短两者间在计算机基础能力方面的课程差异,特别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方面的相关课程。
(3) 计算机课程学习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与年龄三个学生背景变量,对科技大学生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显著影响。学生学习越多计算机课程、接触计算机的历史越长久及越年轻人群,其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较佳表现。建议通过以下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 学校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时数。
* 教育行政机关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提早学生接受计算机相关教育课程或活动的年龄层,以增长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与提早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参与相关活动,认识与使用计算机相关科技。
最后,期望此研究结果能提供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规划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相关课程设计、研习进修、检测的参考,也可成为产业界于人力资源招聘、培养、发展等规划的参考依据。而后续研究方向建议可针对其他信息素养能力领域和能力指标作实证研究,完成全面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ereiter, C. (2002). Education and mind in the knowledge age. Mahwah, New Jersey: Erbaum Associates.
[2] Certiport (2003). IC3Validation Brief. Utah: Certiport Inc.
Chaffanjon,M.(1994).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10(2), 36.
[3] Hamel, G., & Prahalad, C.K. (1994).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4] Steele, L. (1989). Managing Technology. NY: McGraw-Hill.
[5] WSIS - World Sub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6).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Building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 Global Challenge in the New Millennium.
[6] 江义年。以产学合作模式发展技术人力资源之研究[J].技术学刊,2000,15(1): 139-148.
[7] 何荣桂,吴正己,赖锦缘,蓝玉如。各国信息教育课程实施概况及其对九年一贯信息课程之启示[J].课程及教学月刊,1999,2(4):1999,43-59.
[8] 邱德青。科技文摘专刊[N].文汇报,2005,563.
[9] 吴亚君。航天科技教育产学联盟策略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博士论文, 2000.
[10] 林丽娟。大学生信息素养学习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2,(31):6-17.
[11] 柯云娥。传播学门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J].图书与信息学刊,2006,56(2):96-116.
[12] 许淑莲。提升技术学院非信息类系学生信息能力之规划研究[R].台湾:2004年度国科会成果报告,2004.
[13] 郭碧明。大学生信息素养与网络认知之探讨:以高师大学生为例[J]。图书与信息学刊,2003,46(3):11-27.
[14] 戴建耘,吴正达,张明文,郑福昌。中学教师数字素养能力与全球标准比较之模式建立与试探[C].台湾商管与信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大学。2006.
[15] 戴建耘。一种动态式全球计算器综合能力标准建构模式---网络与计算器核心能力标准与国际认证[C].中美技职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5.
[16] 戴建耘,思递波。IC3计算器综合能力总考核国际认证[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8
关于“信息哲学”这个名称,我们似乎可以回顾一下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论”这个名称问世的情况。“维也纳学派”的重要成员费格尔(HerbertFeigl)曾于1932年在《哲学杂志》发表了名为《逻辑实证论——欧洲一个新的哲学运动》的具有宣言性质的论文,介绍“维也纳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任务。在美国哲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不同的反响。而“逻辑实证论”这个名称就是这篇论文首先提出的,后来就也被人广泛使用,成为经典的科学哲学的标识。那么“信息哲学”作为“新的哲学范式”的标签,无疑应归于《什么是信息哲学?》这篇论文。
费格尔首创“逻辑哲学论”名称的情况,自然使人联想到费格尔与“维也纳小组”的关系。费格尔的那篇文章实际上是在宣扬“维也纳学派”的哲学观点和任务,因为费格尔曾是维也纳学派创始人石里克(MoritzSchlick)的学生。但是,“信息哲学”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它的创始人与美国哲学界并没有类似于石里克与费格尔那样的关系。因而,将其说是欧美哲学界的互动和呼应更为贴切。在英美学术圈,往往是一个学科先在英国问世,然后再到美国完成所谓的“乘数效应”,最后达到其应有的功效。
信息哲学的研究纲领已经问世一年多了,但关于“信息哲学”的名称,国际哲学界似乎还有些方面需要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我以为也需要就名称问题检讨一下。
1、国际现状。弗洛里迪认为,关于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的名称存在两种趋势:一是追赶时髦,如“赛伯哲学”(cyberphilosophy)、“数字哲学”(digitalphilosophy)、“计算机哲学”
(computerphilosophy);一是表达某种特殊的理论旨趣,如“计算科学哲学”(philosophyofcomputingscience)、“计算哲学”(philosophyofcomputation)、“人工智能哲学”(philosoph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计算机与哲学”(computerandphilosophy)、“计算与哲学”(computingandphilosophy)等。而弗洛里迪则认为,“信息哲学”(philosophyofinformation)这个名称是最令人满意的,因为它明确指称一个新兴的哲学学科。可是,一年多来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单纯,人们对“信息哲学”这个名称还是有不同的意见。
2、PCI之一。弗洛里迪在《元哲学》(Metaphilosophy)发表的奠基性文章用的是“信息哲学”(PhilosophyofInformation,PI)。而在《布莱克威尔哲学导引丛书》
(BlackwellPhilosophyGuidesSeries),却用的是《计算与信息哲学》(PhilosophyofComputingandInformation,PCI)。这究竟是为什么?弗洛里迪的在《计算与信息哲学》的前言中是这样解释的,“对于本书的名称,布莱克维尔的哲学编辑和我同意使用“计算与信息哲学”(PCI)这个名称。PCI是个新的但依然是个鲜明的标签,希望这个新标签既可以满足学术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本书导言的标题是“什么是信息哲学?”,其中我对这个新的范式进行了论证,认为“信息哲学”(PI)在概念上要比现在这个名称更令人满意,因为它明确地保证了新范式背后真正的东西与名称的一致性。作为本书的基础,我认为还是将其放在网上,免费供大家使用。”不难看出,“计算与信息哲学”这个名称,显然有比较强的妥协因素在其中。其结果就是“导言”不放在这部书的印刷本中,弗洛里迪还是坚持他的理念。
3、计算与信息。那么这著作在多大程度上有悖于弗洛里迪的意愿呢?我以为瑞典学者的解释很有启发意义,可作为参考。在《科学哲学的范式转移:信息哲学与新的复兴》这篇文章中,多迪希-斯诺科维奇(GordanaDodig-Crnkovic)说:“在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中,人们分别用‘Informatik’,‘Informatique’和‘Informatica’(在英语中对应的术语是informatics)来指称computing。有意思的是英语术语computing具有经验的取向,而与之对应的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术语informatics,却具有抽象的取向。”在她看来,“这种术语的差异可以分别追溯到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与欧洲大陆的抽象传统之间的差异。”实际上,信息与计算恰巧强调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比如说,我们常说的“informatics”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学技术来管理信息的学科,更具体一些,它是以及时保有和在空间传输知识为目的,对于看作知识媒体的数据与信息进行系统处理的学科与技术的总称。举例来说,在基因组计划中,informatics包括发展快速搜索数据库、分析DNA序列信息、从DNA序列数据预测蛋白质序列和结构的方法等。
4、PCI之二。今年8月份在土耳其召开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哲学大会”(The21stWorldCongressofPhilosophy)专门新辟了一个section,其名称为philosophyof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我注意到五年前的1998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二十届世界哲学大会”上,并没有这个section。可以推断,作为一个新兴的哲学分支,1998年之后才引起国际哲学界的关注。这与信息哲学得以确立的时间基本吻合。参加此次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社科院哲学所原副所长姚介厚教授,回国后在哲学所做了专场报告,其中还专门提到这个新兴的领域,并说哲学所目前也有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把philosophyof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译为“交往与信息哲学”,我以为这也是个意蕴深远的理解。在中文中communication也是个外延很广的词,有“传播”的意思,在这个词项下它往往与“传输、传递(transmit)、扩散、散布、广播(dissemination,spread,broadcast)”相关联,表征的是某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单向“流动”,还有我们通常所谓的“通讯”或“通信”的意思。但是,communication这个词的真正意思是“交通、交流、交换(exchange,intercourse)、互动(interactive)”具有双向流动的意思。这使人联想起当下比较流行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语义空间就是一个交往空间,是一个公共领域,因而在这个空间中引发的诸多话题�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 《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 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着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毕竟,意义重大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关注。 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论文写作五要素之二: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 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 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 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 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 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时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掖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 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沦文的可读性 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 《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人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 谈到可读件,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间他何谓一3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不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问解释消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 ,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件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件,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
论文写作五要素之三:信息量
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uss (讨论)等词,并举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The cross section is (6.25±0.02)就比"The cross section is 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许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确切的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
现在,国内外一些着名期刊对论文的篇幅作了严格限制,这样作的意义何许呢显然新的学术思想,新的实验,新的发现。等等创新结果是决定论文信息量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篇幅的严格限制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删除那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作者面对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构思论文的框架,选择最重要的素材,采纳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并对文字的叙述仔细推敲,这样作的结果,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充实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题鲜明了,论文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
着名的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的编辑首先对来稿从标题,图表,数学公式直到参考文献逐一计算所占的行数,总行数绝对个能超过46O行,否则即退回作者重新修改,精练内容到符合要求为止。篇幅虽少但内容不充实,论文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则很难被编辑,申稿
从上可知,限制论文篇幅隐含着对信息量的要求,只要作者认真对待,反复修攻,精练自己的叙述方式,就能够改善论文的质量,尤其是增加信息量在这方面值大家借鉴的是,Watson与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在《Nature》上,只有约500字和一幅DNA的双螺旋图,就是Penzias和 Wilsoh发现字宙大爆炸的3K背景辐射的技术观测论文也只有一页篇幅,而这两篇论文则使作者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与物理学奖。
论文写作五要素之四: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列为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可能会使读者和作再感到惊奇,甚至产生异议,这并不奇怪。因为笔者认为,参考文献在一篇论文中的地位,以往是被大大忽视了。现在有了《科学文献索引》,就不难理解参考文献在论文中的重要作用了,由美国宾州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倡导的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的思想就产生了SCI,它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外,还特意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就能把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有学术意义的联系勾画出来,从而沟通了不同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联系,并进一步统计出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即某一期刊在连续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为A,第三年它被引用的次数为B,影响因子IF=B/A,意指该刊两年内所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彼引用的平均次数。它反映了该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可见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当然,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论文并不一定刊登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例如Lorenz的"确定性非周期流";Feigenbaum的"非线性变换的普适测度特性"以及Shannon的"通讯的数学理论",等等,用IF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显然是不公允的,偏颇的。
对于作者来说,一项研究工作从选题开始就离不开阅读文献资料,在撰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你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事例,就是孟德尔(Mendel J.Gr)的豌豆杂交实验,他把从两年实验中总结出的杂交组合法则发表在"自然研究协会"的杂志上,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去世16年以后,三位有名的生物学家彼此独立地再次发现了他得出的组合法则, 他们是荷兰人de Vries,奥地利人Tschermak-Seysengg和德国人Correns,他们同在1900年递交了自己的论文,为慎重起见,又不约而同地各自查找了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全部资料和论文,恰巧同时发现孟德尔早于他们30多年就发现了杂交遗传的规律,为了表示对前人的敬仰和尊敬,他们各自在论文中将该规律称作孟德尔定律,如果他们三人轻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那么其后果将会多么今后世人遗憾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一篇论文所代表的研究只能起到承前启后孔作用,除了自己独立而创新的那一部分内容外,在论文中不必也不可能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逐个详细论述,这时给出有关的参考文献,以说明结论,观点,数据的来源,读者如想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就可查阅文献,这样一来,文献就成了自己论文的补充和完善,编辑,审稿人将根据论文中开列的文献消单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不是受文献检索条件的限制,你未能在论文中列出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这对你的事业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害。
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论文的作者对所开列的主要文献均应认真阅读过,并向读者保证论文中某处引用的参考文献的确与该处的内容有关,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标题,页码同样应核实无误,期刊的编辑人员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但许多作者对此却了解甚少,采取了轻慢的态度。
国内学术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上存在以下问题
1, 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引用是否恰当,准确,一般则很少考虑。
2, 只引自己的论文,这既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读者,编辑和审稿 对于这类论文国内编辑部一般采取十分宽容的作法,就是退请作者作补充,因为出现这类现象的作者有些还是学术界资深的研究员;国外这类现象很少见,遇上了自然是作退稿处理。
3, 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以D.Marr的《Vision》 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人视觉研究的必读之书,遗憾的是,不少作者在中文期刊论文中却引了该书的英文原着,实际情况是,英国原着在全国没有几本,就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也没有,那么许多读者是从哪里得到原版着作阅读呢,中文版是几位专家历经干辛万苦完成的一本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可读件很高的译着,当你从中学得了有用的知识后,为什么只引用英文原着,而不引用中文译着呢
4, 引用文献中近三年之内的比例少,这自然和国内外文期刊少,同内读者获得外文期有较大时间滞后有关,随着Inlernet的发展,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
笔者将参考文献作为判断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编辑同仁以及审稿专家理解和认同。
论文写作五要素之五:署名与致谢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负责任 ,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的机会,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于1986年在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含了作者与同事,同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甚至向其他专家学者当面的或书面的请教。也包括经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期刊论文不一定要书面致谢,靠参考文献或联合署名解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平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着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Lise Meitner)对核裂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Hahm) 进行实验工作,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诺贝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署上梅特娜的名字,也未向她致谢,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
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谢这件事,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自已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科研成果,同时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思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还是不出现为好。
以上五个要素,是一篇优秀科技论文必须具备的,至少是应当努力去实现的目标。编辑,审稿人实际上是与作者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懈地工作着,关键当然还是作者自己。
怎样撰写向SCI刊物投稿的论文
撰写科学论文的重要性[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文秘网!]:
科学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撰写科学论文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功。
学习撰写科学论文是每一个研究生的必修课,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好。
什么是SCI论文
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板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
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
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即美国情报学家加费尔德提出的科学引文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刊影响越大。
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
ISI对全球的自然科学刊物进行考察,凡影响因子大于某一临界值的刊物,则可以进入SCI系统。
进入SCI系统的刊物分为两类,即内圈和外圈,前者的影响因子高于后者,前者称为SCI刊物,后者称为SCIsearch刊物。
SCI刊物还分为影响因子高区(大于1.105),中区(在1.105和0.422之间)和低区(小于0.422)3类。
衡量期刊特性的,除了影响因子外,还有及时指数(Immidiacy Index)和被引用半衰期(Cited Half Life).
及时指数是指一种期刊当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与当年的文献总数之比。此指标表示期刊论文所述的研究课题在当前的热门程度。
被引用的半衰期是指一种期刊各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次数逐年累计达到被引用总数的50%所用的年数。
被引用半衰期反映期刊论文研究题目的延续时间,即期刊论文时效性的长短,或知识更新的快慢。
在选择投稿的刊物时,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指标。
SCI论文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研究也日益全球化,SCI论文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
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在 世界着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一篇重要文章,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一块金牌。
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
就基础研究而言,在什么样档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便具有什么样档次的水平,一目了然,一般不再需要鉴定。如果成果不是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便很难被认为是国际水平的。
发表SCI或SSCI论文是地理与资源所基础研究领域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联系出国深造时使国外导师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
好文章的起码要求:
Clear: 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层次清楚,表达清楚
Complete:内容完整,结构完整匀称,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Correct:科学内容正确(不出错),资料数据正确(数据可靠,可信),语言正确(无语法错)
Concise:论述深刻,充分揭示其科学内涵,使用定量方法
怎样撰写向SCI刊物投稿的科学论文
据估计,属于语言和写法方面的原因而退稿的,占30-40%;属于实质性内容的原因而退稿的,占60-70%.
为了有的放矢,应该首先分析向SCI刊物投稿命中率低,退稿率高的原因:
无新意,重复他人工作(国际刊物最欢迎的是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工作);
有新的发现,但未能很好地提炼,升华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单纯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理论的分析;
仅仅是区域性(Local)的工作,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的的工作(General),即仅仅是国外方法在中国某一地区的应用,而不是提出新的方法;
文章组织得不好,文字功夫欠佳,国外审稿人难以看懂。
怎样使研究工作具有新意
采用新技术,新仪器对自然过程进行观测,取得新资料;对新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新概念;在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理论。
用新的思路,理论或方法对前人取得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新的结论。
立足于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如黄土高原,黄河,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等),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对前人建立的模式或理论提出质疑,建立修正的模式。
怎样对观测资料进行提炼,升华
以新的理论,概念为指导。如地貌学的临界理论,复杂响应理论。
建立模型:经验统计模型;有物理基础的模型;模糊数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分形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
在GIS平台上进行研究成果的集成与表达。
怎样进行文章的组织
文章的结构
语言
图表
提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目的,方法,主要发现,结果,结论。应具有自明性。
关键词:准确,规范,不要太偏(否则会影响文章的引用)
前言:提出问题
介绍论文的背景,本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尚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进而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方法(理论或观测技术)
所取得的资料(资料是如何取得的,对资料精度的分析)
分析与结果(逻辑推理,理论推导,建立模型,模型的验证);
结论。
语言:
使用严格的科学术语,不使用未经定义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自己首次提出的概念要给出明确的定义;
语言要准确,少用文学语言,切忌将科学术语生硬地译回到英语中去,使国外审稿人不知所云;
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推理要由充足的理由(已知的原理或事实的依据),不要做大跨度的跳跃。可以看一点逻辑学的书,包括数理逻辑,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写出地道英语论文的窍门:
多读,多记,多背,不妨采用小学生学作文的方法,多背一些句子甚至段落。
当语言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可直接写出英文,而不要先写中文,再逐句甚至逐词翻译。只有能用英语思维的人才能写出好的英文。
多投稿,国外审稿人常会对语言进行修改,与你的写法对照,会有很大收获。
图表:
地图是地理学家的特殊语言,是地理研究成果的结晶。
用相关图,变化曲线,分布图来表示所取得的成果,比语言叙述要直观得多,而且也更加具有定量意义。
以表的形式列出必要的观测数据,国外审稿人对此很感兴趣。
不同类型科学论文的写法:
分类
(1)实验性论文
(2)报道性论文
(3)理论性论文
(4)综述性论文
实验性论文
1 前言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数据)
4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5 结论
报道性论文(报道某一项科学发现,这一发现不是通过实验,而是通过野外调查发现的)
1 前言
2 研究区概况
3 对所发现的现象的叙述
4 解释
5 科学意义
6.结论
理论性论文(提出一项理论或计算方法)
1 前言
2 理论的提出(推导,证明)
3 理论的验证(如理论模型的率定)
4 理论的应用(算例,或应用意义)
5 结论
综述性论文
综述某一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应该有述有评,而不只是前人工作的罗列;
要有综述者自己的观点和对他人工作的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应该归纳出几个热点或前沿问题,展开叙述,不要像记流水帐似的,面面俱到;
既要大量占有文献,又要有所取舍,突出精华,要对文献仔细消化之后再动笔,切忌机械罗列。
要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对他人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尽量引用最新的工作,体现出时效性;
尽可能阅读原始文献,"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在SCI刊物发表文章的几点体会
立足于创新:新概念,新方法(技术),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是一篇好论文的灵魂。
立足于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如黄土高原,黄河,青藏高原,西南喀斯特地貌),发现新现象,提出新概念。
写好提要;
写好前言,特别是写好文献综述;
资料来源和观测方法要准确详细地交待清楚;
凡是引用他人的观点,事实,数据,均须注明出处;
要附上研究区的地图,文中提到的地名要出现在图上,不能遗漏;
寄回修改稿时,对审稿人所提的意见是如何修改的,要一一说明;未能修改的,要说明理由,得到审稿人的理解。
敢于向权威刊物投稿:
不少杂志欢迎来自中国的成果;
国外审稿人的意见颇多真知灼见,即使退稿,对你也有很大启发;
档次越高的刊物,审稿人的水平越高,有新意的成果越不会被埋没;
可以不花代价得到与世界级学者进行学术对话的难得机会。
[关键词]体育科学论文 sci 研究方向分类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3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205-0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sci收录期刊中,虽然我国体育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多,但是在我国的体育科研领域中,对sci收录论文的应用评价仍处于起步阶段[1]。本文旨在从体育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角度,具体对sci收录的我国体育科学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我国体育科研人员选定申报课题题目以及向sci所收录的体育期刊投稿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二、sci基本概况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它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而德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于1961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简称isd)在美国费城创办。
三、研究现状
目前为止,很多学者在图书管理学、情报学和体育统计学等宏观角度,对我国科研人员发表在sci收录的体育科学类期刊的文献进行评价。研究中发现,由于学者们的专业限制,只能对文献的研究内容从宏观角度进行统计(文献计量法等)分析,并没有凸显出体育健康学科的独特性,其选用的评价指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的说明发表者的科研实力,但是sci具有体育科研评价的局限性并不能站在体育自然科学科研者的角度去深入探讨内容的研究方向,只能作为导航进行运用,sci分析并不能在实际科研方向上起到帮助。所以本研究中利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检索出2008-2012年10月26日865篇sci收录的文章,从研究内容深层次的统计和分析。
四、数据来源及方法
本研究数据检索时间为2012年10月26日,数据库关闭时间为2012年11月1日,数据主要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
数据收集方法为:登入“web of science”检索页面,进入高级检索页面,在输入框内输入检索式“ad=peoples r china”,进入下一页面,在左下角 “jcr”“类别”内选择“sport sceience”,点击“精炼”进行检索,在下一页面把时间定为“2008---2012年”,最终获取本研究需要的865篇文献。收录文献作者地域为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收录文献作者是我国第一作者和他国第一作者且我国为参与者的两类合著文献。
五、数据分析
1、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对研究方向的统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到的期刊由刊名决定研究方向,另一种是通过ist提供的分类决定研究方向。本文通过人工查阅每篇文献的摘要对论文进行分类。按照研究对象首先分为三大类:特殊人群类,竞技训练类、大众健康类。竞技训练类通过服务竞技体育的手段再分成为竞技体育技术理论类、竞技体育科研理论类和竞技体育心理、行为类。大众健康类按照干预健康的手段分为运动干预健康类、物理康复、健康理论类、临床手术治疗类。由于健康理论类和运动干预健康内容较杂、篇数较多且是体育自然科研工作人员关注的方向,因此还需进行分类,健康理论类再分为解剖生物力学类、生理生化类、保健营养类。运动干预健康类分为运动干预疾病类、调查身体活动情况类、运动指标分析类、大众健康心理行为类。值得指出的是,在运动干预疾病的分类当中,又按照疾病发病部位和病理,系统分为呼吸系统疾病类、慢性疾病类、运动系统疾病类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类。
2、利用分类方法,对检索得到865篇论文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通过人工查看每篇论文摘要的过程不难发现,不少是某一作者带领团队在某一年里连续发表多篇论文,亦或连续几年某一作者在运功干预疾病康复领域发表多篇论文。而近五年里,大众健康类和竞技体育类分别占总论文量的82.31%和15.49%。(剩下的2.2 %为航天员在特殊环境下的研究),说明目前中国人发表到sci收录的体育科学期刊
研究重点仍在大众健康类,但竞技体育类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健康类在总论文量中比例较大,原因在于涉猎内容较为广泛,因此研究下级分类很有必要。在下级分类当中,运动干预健康类、健康理论类、临床手术治疗类、物理康复分别占总论文量的39.88%、23.70%、11.91%、6.82%。健康理论类是围绕着在没有运动手段干预的情况下体育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学科所属的研究方向:生理生化、解剖生物力学、保健营养指标。在健康理论类中,大部分围绕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如:基因表达,信号通路,步态分析等,但随着中国养生文化的进一步推广,“中国式科学”也逐渐融入到体育自然科学研究中,如中医理论在营养保健类占到8.3%。在临床手术治疗和物理康复两大类中,临床手术治疗类多属于临床外科手术和运动损伤的治疗(如关节镜的研究、膝关节置换术)等研究问题,物理康复类则是运用各种物理手段来达到患者恢复的目的。通过查阅论文摘要发现,这两类研究方向在利用计算机等高新仪器达到研究目的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这可能给我们的启示是该两类研究方向中,高精深仍是研究的趋势。
因为大众健康类的下级分类中,运动干预健康所占的比例较大、涉及内容较广,所以继续对运动干预健康分类是无可厚非的。大众健康类的下级四种分类所占比例来看,运动干预疾病类、运动指标分析类、调查身体活动情况类和大众健康心理、行为类分别占运动干预健康类的35.94%、22.90%、19.42%、21.74%。这说明我国体育自然科研人员在运动干预健康这一领域,对运动干预和治疗疾病方面是非常重视的。而在香港等地区,不仅注重实验性论文的发表,而且注重调查香港各种人群(大样本)的体力活动。
六、结论
即便我国推行“举国体育”,但研究方向上仍以大众健康领域为主,科学指导大众健身以及通过运动干预疾病的过程居多。目前我国体育自然科研人员发表到sci收录的体育期刊和美国等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分析近五年的研究方向发现,我国目前发表到sci收录的875篇论文还是基本涵盖世界体育自然科学所有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赵宁,陈如好。关于sci收录与评价学科期刊问题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4,24.
[2] 卢石, 刘文娟,王会寨。sci体育期刊评价指标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
[3] 刘文娟,卢石,王会寨。sci、ssci收录我国体育科技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4):37-39.
[4] 王会寨,卢石,刘文娟。sci与体育科研研究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
[5] 张业安,冉强辉,王磊。sci收录体育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启示[j].武汉体育学报 2012,46(6).
[6] 高奎亭,孙庆祝,刘红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化探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2):139-封三。
[7] 李元。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分析[j].体育科学2012,32(12):78-84.
作者简介
>>山东2014年自考报名时间 |>>山东2014年自学考试时间
2014年山东自考科目安排(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