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最新13篇

摘要:生态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生态社会的最基本标志,具体表现为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生态生

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 篇1

近年来,大庆市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和修复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水生态系统,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生态安全保障,取得一定成效。

1.1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为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市政府和大企业后修建了北引、中引、南引“三引”工程及大庆水库、龙虎泡水库、红旗水库和东城水库“四大”水源地。通过资源分配、工程建设和管理调度,我市现状可供水量为32.76亿m3,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为22.7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06亿m3,基本满足了现状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用水需求。,大庆市年供水总量21亿m3,其中,城市工业和生活6.2亿m3,农业用水12.5亿m3,生态用水2.3亿m3。供水量中地表水占67%,地下水占33%。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达到168.5万m3。2)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市地下水经过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东西两大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影响面积一度达到5560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曾达到53m。近年来,采用依法限采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地下资源管理,市区内地下水年取水量减少了1亿m3以上,超采区中心漏斗水位逐年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实测资料显示,西部漏斗区基本消失,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缩小为611km2,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上升了近30m,达到128.0m高程。3)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良好。我市被正式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几年来,在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5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主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城市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从25%下降到19%,多项节水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开始建立,为水资源管理信息实现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1.2水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水功能区划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为平台,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手段,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河湖湿地保护的综合保障体系,局部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状况有所好转。1)污水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污废水排放量5300万t/a,共有工业(100家重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245台套,总处理能力达到223万t/d,年处理量5.1亿t,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率达100%,工业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重复用水率达到92%。全市相继兴建了8座生活污水处理厂(东城、西城、乘风庄、八百晌、陈家大院、石化、申东、大同等),日处理能力达到44万t,处理率达92%。同时,积极加强中水回用,主要用于农灌、工业冷却和循环水、景观娱乐用水、杂用水,中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2)河湖治理取得好成绩。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主城区三条水系和40个湖泡湿地已近1/3进行了治理(主要是黎明河、黎明湖、三永湖、万宝湖、乘风湖、碧绿湖、果午湖、新潮湖、燕都湖、明湖等),“河湖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城市滨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百湖治理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3)雨洪资源合理利用。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近几年平均利用云水资源5亿-6亿m3,洪水资源利用总计达到75亿m3。4)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加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沙化、盐渍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59km2(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796km2,其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864km2)。5)水利风景区创建初见成效。黑鱼湖、红湖两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当奈湿地和鹤鸣湖湿地属于扎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的一部分,龙凤湿地晋级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景区),连环湖、西葫芦泡2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

1.3水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随着《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大庆水务一体化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编制了一大批水利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水利工程合理的建设、科学有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也为规范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创造了条件。2)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为目标,初步建立起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了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制度,水资源管理得到切实加强。3)强化了防汛抗旱的。组织管理,基本建立了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防汛抗旱工作组织体系。确立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4)水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正逐步加强,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五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

2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庆市属于北方严重缺水城市,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170m3,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m3的用水紧张警戒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生态退化问题也较为突出。1)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主城区由于连续多年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位漏斗区,引发了地面沉降、湿地萎缩、地表植被退化、地表水污染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河湖连通工程进展缓慢。全市有大小湖泡228个,其中市区90个,主城区40个。依据《大庆市城市滨水地区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在现状“三大排干”(西排干、东二排干、中央排干)的基础上,构筑“六河串联40湖”的百湖水系布局。从至今,主城区只有19个湖泊得到了有效治理,碧绿湖、东风湖和燕都湖等20多个湖泊治理迫在眉睫。3)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严重。全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网络体系不健全,80%的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4)城市供水问题突出。供水设施老化严重,改造不及时等问题造成了供水安全事故频发。5)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仍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水资源要素在全市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还没有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拓展: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2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建设目标。大学的校园文化也是文化中心和培养人才好坏的衡量标准,校园文化也被视为大学的风骨。它包括园林景观、校园建筑、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学风、校风、心理氛围、集体舆论、传统以及校内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人员在共同活动中形成和体现出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丰富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影响力,是大学的血脉,也是大学之根。校园文化建设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高校重视的一个关乎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兴建绿色、生态大学,推动生态教育的全面开展和符合生态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演讲稿 篇3

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 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 地球是茫茫宇宙间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 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 我们共同在努力!朋友,新世纪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 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 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满目疮 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 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应从身边的 事做起: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 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 快乐,让我们行动起� 安康山多水多,山青水秀,山多植物种类多,水多工业利用价值大,山青水秀又处南北过渡带,孕育着宜人而鲜有的气 侯资源。大可以“水”牵线搭桥,联结北京等五省市构建“同饮一江水,共建新生活”的新认识、新资源,立足资源优势,运作生态资本,把绿色价值转化为较高的 经济附加值,以而赋予整个经济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政的反哺,实现经济跨越势发展。安康气候宜人,以山为雄,以山抒情,以水为灵,以水 表情,游者有所依,情有所寄,使生态旅游成为主体。

谢谢大家!

经济视角下构建生态文明 篇4

(一)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政策,同时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也主要是根据当地GDP的增长情况。这样的考核模式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但是,历经35年的发展,单纯考核传统GDP已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更造成了政府层面对于环境保护的消极态度。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构建上的重要作用,应该构建绿色GDP考核制度。

谓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核算的基本思路是将资源和环境独立出来,建立资源和环境账户,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补充,在此基础上对现行GDP进行扣减和调整,从而得出绿色GDP。简单地说,绿色GDP=传统GDP -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对绿色GDP的实际测算,目前集中在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测算上。可以说,绿色GDP这个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就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可见,绿色GDP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通过绿色GDP核算有利于真实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GDP唯上的政绩观,增强公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可以说,绿色GDP核算概念的提出,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资源的结合点,实行绿色GDP�

与此同时,要把绿色GDP这一科学的概念转化为实际操作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缘于绿色GDP核算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是对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困难;二是绿色GDP对资源耗费的估价没有标准,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所以有一个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问题。但是由于绿色GDP所具有的优越性,开展绿色GDP核算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

(二)产业升级、结构转型是根本保障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要克服即将到来的“刘易斯拐点”所引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障碍,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从“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和低产出”的棕色经济向“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和高产出”的绿色经济转变。真正践行“绿色经济”战略,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宏伟目标。

以浙江省为例,2014年伊始省政府就做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决定,其实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倒逼”机制的体现。表明了浙江省政府将经济发展的重点从“数量”转移到“质量”上来,把 “环境”回归到“民生”的本质上来。“五水共治”最重要的还是要从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出发,“腾笼换鸟”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的绿色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当前应该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促环保、以环保倒逼产业升级,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路子来。

(三)环境保护税制改革

环境保护税制体系是指在税收体系中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税目和税收政策的总称,旨在实现特定的环境政策目标,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调节纳税人的环境保护行为。环境保护税是一种庇古税,其核心精神就在于“谁污染,谁治理”。

通过对污染行为附加环境保护税使污染行为的成本变高,使得企业放弃采取污染环境的行为。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外部性,具有负的外部性的行为会使得供给大于合理的供给,也就是说,污染的供给大于合理的污染供给。环保税的目的就是让那些污染的企业承受自身污染所带来外部性的成本,这样企业的生产成本升高,污染必然会下降。

我国现行税制,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大多散见于各税种之中。其中涉及环保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而:一是有关企业“三废”的税收减免。包括免除、先征后返增值税及减免征企业所得税;是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所得税减免;三是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消费税、车船使用税税收调节;四是开征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五是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镇环保建设筹集资金。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5

1.杭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现状

杭州下沙、萧山等工业区部分地区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因工业发展造成污染,钱塘江流域污染更是不断加剧,对杭州的饮用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此外,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使得杭州传统风貌不断变化,大量农用地、湿地、林地被侵占和破坏,“六条生态带”也遭到侵蚀,整个杭州的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次,交通拥堵现象严重。近三年,汽车保有量猛增70%,预计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还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由于杭州交通路网整体容量小,集散交通能力弱,这样的机车总量增多对应的道路承载力的狭小使得交通拥堵现象较为严重。再次,市中心区与郊区生态建设差距大。杭州市中心区绿化带和基础设施交完善,整体面貌富有生机和活力,而与之相比郊区则有很大差距,生态基础设施不全,基本的污水处置和垃圾堆放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在城郊结合区域,集中了大量外来人员,从住宅及日常生活水准来看都滞后于美丽城市建设的需求。

2.建设生态文明的杭州的措施

2.1推进城市景观美化,创造美丽生态环境

2.1.1树立美化城市的意识。通过城市绿道网络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增加城市绿地用地,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缓解城市污染问题。例如,新加坡就通过绿地网络规划,达到100%的土壤绿化覆盖率,并且注重多样的生物配置,使城市市容整洁美丽。此外,可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绿化意识,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认识到绿色环境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且增强保护意识。

2.1.2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开发自然风景区。杭州多次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可以说明杭州的景观设计较为突出,可以在此基础上,可开发自然生态风景区、公园、道路两侧美化的层次丰富的生态体系,使得城市面貌整洁优美,当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避免过度开发*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发生,道教讲究“道法自然”“自然无为”,就是要顺从自然物的自然而然,尊重自然物,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1.3美化城市边缘地带,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在杭州城郊地带可建立专门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整洁场所,而城郊地带可用来发展都市农业,一方面能够为城市提供卫生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另一方面,城市周边农业带能够作为城市的绿化隔离带,充实城市的布局,防治城市环境污染,营造绿色景观。此外,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态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面貌,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

2.2完善交通网络和交通布局,建设美丽生态空间

2.2.1交通规划与土地规划相结合,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注重优化空间结构和调整功能布局,鼓励使用公共自行车和步行。在对于居民居住、工作、休闲场所的划分中可适度综合、平衡布局,中和三者间的分布和距离,以实现更多居民以慢行方式上下班,增加步行和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率,降低机动车的使用率,杭州市可增设公共自行车的点,开辟自行车行驶道,并且设置步行区域,以提高自行车出行的使用率,鼓励步行,既能倡导绿色生态的出行方式,又能优化交通运输布局。

2.2.2发展轨道交通,注重多种出行方式的衔接。在路面交通拥堵现象不断加重的情况下,杭州赋予了轨道交通的实践,在2012年11月24日地铁1号线就正式开始试运营,也要加大其余路线地铁的建设,以尽早实现轨道交通网络系统,减少市民对路面交通的依赖,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地铁与地铁、地铁与公交之间的衔接,并在换乘点予以指示牌提示,减少人们的换乘时间,注重多公共交通工具的衔接。

2.2.3提高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适时变通交通布局。可以建立交通信息发布和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应急管理,并建立评估系统适时调整交通形式,智能系统发挥监视效果的同时也可提供人们交通工具和路线的选择。此外,可以学习香港建立自动收费系统,便于换乘各类交通工具的费用扣除,公交机构也能因此收集市民乘车信息,精确不同路线客运量并及时调整路线和时间表,提高工作效率,缓解交通压力。

2.3完善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建设,树立美丽生态理念

2.3.1加大生态保护知识的教育和宣传首先,对工厂负责人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使其权衡经济效益与环境破坏的利与弊;其次,实现社区居民的生态教育,居委会成员要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带领居民改变日常行为观念,践行绿色生态的行为方式。再次,加强基础教育和媒体宣传。在学校开设生态城市文明行为方式的相应课程,培养生态意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设置相应生态建设专题网站,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3.2完善生态文明政策体系(1)推行政府奖励政策。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循环经济产业予以技术支持并给与奖励,以鼓励企业高科技发展,促进企业产业结构改革,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例如英国设立了Jer-wood-Salters环境奖,日本许多城市设立“资源回收奖励制度”,杭州也可设立相应制度,转变高消耗、高污染和高增长的发展模式,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鼓励企业树立生态循环理念,减轻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2)建立污染物排放监管制度。针对杭州市工业“三废”排放指标超标等环境问题,在《杭州市节能减排工作奖励办法》《杭州市刷卡排污总量控制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可建立统一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对于污染物进行统一监管和检测,限制产业污染物排放许可,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排污,并对于超标的产业进行严格控制并处以惩处,实现综合管理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

2.3.3健全监督监管机制(1)明确各地区监管主体,健全民众举报制度。划定各区域的监管主体,明确其责任和职能,该监管主体可以是政府,或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联合会,在此基础上,开通环保举报投诉热线、网络投诉通道,为民众反映污染事实提供有效多样渠道,鼓励民众的举报行为,并且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风险评估和公示制度。对于环境阶段性状况和承载能力予以评估并及时进行公示,让民众明确自身所处环境各指标的合格情况,对于各指标合格的要予以保持,对于超标的项目,鼓励民众投入到寻找污染源的任务中来,树立营造美好的生态氛围的责任感,也提升其日常行为对环境带来影响的重视度。(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除确保民众对环境的知情权以外,要鼓励民众充分行使批评权,参与到环境治理的决策中来,可以通过深入调研、召开听证会等一系列方式,让民众参与其中,广泛听取其政策建议,完善生态建设和环保政策,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理念。

3.总结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建设,是创造美丽城市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只有在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空间美的前提下,才能能为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有利条件,才能使美丽城市建设中各个体系的完善和协调创造基本依托,美丽杭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把握环境美化、交通改善、环保理念三个方面,并实现三者的有机协调,使城市焕发生机和活力,为其他城市建设提供经验,为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6

[1]高敏雪。绿色GDP的认识误区及其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57.

[2]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23.

[3]王玉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报,2005,(6):3.

[4]吴晓青。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10,(1):21-24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7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最新13篇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以下为我国的生态现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性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加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季风区之一。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夏季风强时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多一出现洪涝灾害夏季风弱时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少易出现旱灾。当雨带移动快时出现北涝南旱当雨带易动慢时出现北旱南涝。同时在多年平均降水量2000以上的地区。受地形影响分布有以山地为主的四大暴雨中心其中大部分山体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于30%决定了这些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三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者分内的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8

摘要:广西水资源量丰沛,具有良好的水资源禀赋与水生态条件,建设水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广西”的客观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以水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努力实现生态优美、人水和谐。对此提出思考意见,为广西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参考。

关键词:广西;水生态文明;水资源管理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最新13篇

1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围绕建设“美丽广西”的工作大局,以水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载体,坚持节约保护优先和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保护并重,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水生态保护工程、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措施,努力实现碧水畅流、河湖健康、生态优美、人水和谐的目标,为推进“生态广西”建设奠定坚实的水生态基础。

2基本原则

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降低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规范各类涉水生产建设活动,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适度建设水景观。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科学谋划水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重点解决影响水生态健康的问题,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坚持彰显特色,示范引领。立足全国一流目标,注重体现广西特色,积极探索创新,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积极性较高的城市开展试点示范,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努力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3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和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到20xx年,形成广西水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建成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306亿m3以内,用水效率明显提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8%以上,水生态系统服务和保障功能逐渐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达标;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到20xx年,建成有广西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50%以上的市、县(市)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309亿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下降到80m3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城乡水资源配置格局得到完善,城乡供水得到有效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广西壮乡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全面形成,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省区。

4重点任务

(1)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完善配套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自治区、市、县、重点取用水户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严格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与水资源条件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取水工程和设施验收制度、取水延续评估等制度。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强化水功能区管理。建立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

(2)优化水资源配置。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坚持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节水、治污、减排的要求,多渠道开源,合理调配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围绕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和重点缺水地区,构建我区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

(3)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切实转变用水方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市、县两级节水管理机构,强化节约用水统一管理。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喷灌、滴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创建节水型灌区。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社区、学校、企业、宾馆等各类节水载体创建,实现节水载体建设全覆盖。大力推广节水产品和技术,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出台鼓励再生水生产和使用的优惠政策,工业生产、园林绿化、道路保洁、车辆冲洗等积极推广使用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源;鼓励沿海地区开发利用海水资源。落实水权交易制度,对取水总量达到或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开展水权转让交易,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节约利用。

(4)严格水资源保护。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做好水资源保护顶层设计。严格水功能区管理,推进水功能区达标建设,建立动态监测和评价考核机制,开展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考核。加强水功能区水质动态监测和评价,定期核定各市、县(市、区)主要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并分配到各主要入河排污口,提出各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对排污量超过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定期公布和更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名录。加大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力度,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努力实现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第二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完善供水应急预案和饮用水安全监控体系。结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加大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整治,落实长效管护措施,不断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完成地下水超采区复核,划定地下水禁采、限采范围和地下水位控制红线。加强北海市区、宾阳县黎塘镇等区域地下水的限采压采、水源替代等力度,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5)全面加强河湖水域管理。建立健全主要河道管理与保护的“河长制”,落实管理机构、职责和经费,积极推行河道保洁社会化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在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维护河湖健康。河湖岸线开发利用应统筹考虑水生态、水景观要求,留出一定范围的生态隔离带,建设生态廊道。加大对非法侵占水域、采砂取土及排污等破坏河湖生态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少、河湖生态功能不衰减。

(6)大力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确定并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保障生态用水基本需求。组织开展重点河湖健康评估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河湖健康状况。以河湖及水利工程为依托,兴建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水利风景区,建成一批水文化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大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提高城乡水系连通性,增强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建设城市活水清水工程,通过控源、清淤、调水、岸线治理等综合措施改善水环境,推进城市内河整治,确保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极开展小流域生态治理,加快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大力开展生态健康河流、水库、小流域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丰富水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大力建设湿地公园,逐步修复退化湿地,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充分发挥湿地净化水质和改善水生态环境的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水生态补偿办法,在九洲江、桂江、南流江等重点流域推行水生态补尝试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水生态补偿探索。

(7)加强水生态文明能力建设。提升水资源支撑和保障能力,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积极开展水资源和水生态等指标监测,建立健全水生态监测评价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全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监测网络和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要求,整合各类监测资源,积极建设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共享平台。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对水域变化和水生态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大力开展水生态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水资源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8)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充分吸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等工作经验,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和典型性强、地方积极性高的地区,开展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两个层次的试点,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水资源特点和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制订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出台管理制度和办法,指导市、县(市、区)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组织评审验收,对达到标准的自治区级试点命名为水生态文明城市。

5进度安排

(1)20xx年6-12月,完成南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报批;完成桂林市、玉林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查;成立水利厅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启动自治区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申报工作,确定3~5个自治区级试点城市,组织开展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2)20xx年1-12月,完成南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做好试点总结和验收准备;实施桂林市、玉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项目,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上半年完成自治区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审查和批复,启动试点建设工作。制定广西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3)20xx年1-12月,配合水利部、珠江委完成南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完成桂林市、玉林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年度工作任务;开展自治区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工作,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4)20xx年1-12月,完成桂林市、玉林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和验收;继续开展自治区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5)20xx年1-12月,完成自治区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和验收;总结试点经验,在全区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6)20xx年1-20xx年12月,全区一半以上的市、县(市)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努力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省区,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6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水利厅成立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推进全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指导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创建工作,协调有关重大问题,审定水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要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利厅水资源处,负责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日常工作。各市、县成立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协调机构,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统一管理,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河湖生态保护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完成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2)加强科技支撑。加强水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组织开展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基础理论、宏观战略、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生态补偿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大水生态保护方面的科技投入,自治区优先支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研究工作,各级加大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研究的投入。

(3)落实经费保障。各地要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经� 各级财政的专项资金和经费要加大对水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水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水生态保护工程、节水技术改造、地下水超采区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非常规水源利用、水生态监测能力建设等给予重点支持。自治区水利建设投资切块专项用于水生态文明相关工程建设,自治区征收的水资源费重点支持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相关工作。积极推进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化投入的水生态文明投融资机制,充分运用市场调节和经济手段促进水生态保护。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市、县(市、区),每年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安排不少于15%的资金,专项用于水源工程和备用水源建设。

(4)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保障、评价指标达标和重点工程实施等情况和指标纳入自治区对设区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细化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健全自治区、市、县三级考核机制。各市、县政府要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每年要向上级政府报告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向水利厅通报水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

(5)引导公众参与。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生态知识宣传,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教育,提升公众对水生态文明的认可和认知,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大力开展水文化建设,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宣传水文化、传播水文化,建立一批水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创作一批水生态文化作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团体的作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参考文献

[1]何亚闻,褚俊英,蔡德所,等.广西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C]∥天津:中国水利学会20xx年年会,

[2]魏文达,彦橹,杨彤.关于构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水文化体系的探讨[C]∥南京:中国水利学会20xx年学术年会,

[3]宗合.广西确定今后20年水资源保护目标[J].中国水利,

高校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 篇9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国民摆脱经济贫困状态时日不多并深受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接受和理解的环境保护概念较少,因而公民环境知识与水平、环境保护活动参与程度普遍不高,主要环保形式多表现为在政府倡导和引导下广泛的行政动员模式。且环境意识极度缺乏,国民被动的接受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环境保护活动,除大学或职业学校开设的环境专业外,环境保护行动更多是在中小学校的学生居多,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手段有限,效率较低,远远不能提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念出发,以形成生态系统内部动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高校为目标,以高校为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辐射源,把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视野转向各种形式的实践行为。通过生态文明校园的建立,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所处学校的校园环境要求也随着不断增长,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在高校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生态体现着物种之间物与水、热、光等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学习媒体,能够使学生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一个健全的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为学生在环境教育所提供的实际生动的内容与素材,让学生适应融入群体的感觉使用多种感官去了解环境并思考遇到的问题,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的实际操作中学习与环境有关的知识,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长期性生态体验、观察的环境和目标。在校学生身在不同的专业和班级也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拥有独特的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理解和表现的方式,有本校特色的交往关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进行编写的校报、定期的讲座、社团及其他科学、娱乐、文化、体育等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会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着大学校园的各方面建设,从而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方案。充分反映出学院的办学、人文、时代等特色,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推进全院师生植绿护绿活动长期进行下去。以生态文明理念开展公共课程;加强生态文明课题研究。校园内添加具有人文内涵的标志。弘扬校园特色文化。并定期举办以“生态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都可以提升广大师生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热情,并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高校把创建文明校园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号召全体师生加入到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来,美化校园内部环境状态,树立行业新风。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1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逐渐提高,现在国家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绿色行业经济发展在生态环境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林业经济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提供充足的能源,从而给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文章首先对阐述了绿色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促进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林业;经济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已� 目前,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提倡发展林业种植的工作,林业的种植不仅可以给社会以及种植户带来经济上的效益,还可以给社会带来生态效益,按照自然规律对林业进行种植还可以避免人类受到自然灾害,进而树立人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相辅相成,林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促进林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符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

1绿色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人都以牺牲林业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利益,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破坏生态环境,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化学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居世界首位,已经严重超出了环境所容纳范围,许多城市的河流和空气都受到了污染,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平台。林业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政府越来越注重林业的发展状况,林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还会给人类提供充足能源,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林业的经济发展可以防止自然灾害的产生,例如,林业的建设可以避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现象的出现。除此之外,林业还可对人类居住的环境进行调节,例如,美化空气、调节降水、改善土壤环境等[1]。林业的发展使生态文明得以实现,林业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式,不再是对植被进行单一的种植。在种植之前,林业员都会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实际的林地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种植过程中充分结合现有的资源,并且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林业进行种植,进而使林业资源的综合效益得到正常的发挥。另外,林业的规划也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林业资源给地球上的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延长动植物的存活时间,避免一些稀有物种出现灭绝的的现象,在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扩大林业种植的规模,进而使生态文明建设得以实现。林业自身条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为了预防能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倡加大林业经济的发展。林业具有绿色无污染的重要的特征,这就是林业自身所具备的优异条件,在林业种植阶段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林产品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这对生态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相关的林业部门要考虑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进行林业的种植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林业进行经营,进而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求,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与林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2.1加强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建立

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建设的前提,只有人们具有生态文明观念,才不会对森林等林业资源进行乱砍乱伐,出现破坏环境的现象;为了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理念,相关林业部门可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进行宣传,使居民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的发展情况与自身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以此来树立居民的环保理念,为保护环境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另外,一些林业企业也要注意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树立员工的生态文明观念,林业种植人员不能抱有拿固定工资的传统观念,在工作中应该具有责任意识,避免在种植过程中出现资源的浪费;只有加强生态文明的建立,才能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的发展[2]。

2.2加大林业建设的'管理力度

加大对林业建设管理力度也可以有效促进生态文明文明建设和林业经济的发展,加大林业的管理力度需要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逐渐完善林业的管理机制,并且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目前,我国林业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由于林业建设的飞速发展,给管理人员以及部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现阶段许多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对森林进行乱砍乱伐,也有一些以牺牲林业资源为代价建筑工厂、居民楼等建筑物的现象发生,这就使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出现矛盾,为了使二者和谐共处,就要对一些林业资源加大管理力度。在企业部门需要占据林地时,不能以破坏生态资源为代价,应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用地,另外对一些乱砍乱伐、非法占地的居民要进行批评教育,并且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规范居民的行为,只有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建设加大管理,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运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建设的良好发展[3]。

2.3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林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

国家要对林业建设加以关注,并且对林业建设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后期保养的过程中都会花费较大的资金,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经济效益,所以,国家要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对林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投入,以此来保障林业发展的顺利进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政府在加大对林业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时,首先要对林业产业的基地设施加大资金的投入,进而可以使基地设施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的种植质量和效率;最后也要对林业发展的后期维护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避免林业资源受气候、环境、虫害的影响。

3发展林业经济的思路与办法

3.1发展森林旅游项目

森林旅游区,可以给林业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森林旅游项目首先要对要对旅游区进行划分,根据实际情况,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和经� 另外,开发森林旅游项时也要开发多种旅游方式,例如,民俗旅游、独家旅游等,林业旅游项目可以用独特的风光吸引游客,进而给林业建设部门带一向相关的林农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开展森林旅游产业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3.2打造林下经济

结合现有的林业资源,有关部门要积极打造林下经济,林下经济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在林下发展畜牧业、种植一些无公害的产品,林业资源本身就会给动植物提供优异的环境,有利于动植物的健康发展,这些林下经济可以使一些贫困的农民增加一些收� 另外,在发展一些林下经济时,也要根究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养殖,例如,有些林业资源适合养殖,有些林业资源适合种植,在开展畜牧业和养殖业时要秉持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发展林下经济时也可以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林下经济;另外,在开展养殖业和种植业时,要保证产品的质量,打造特色品牌,提高自己养殖场或种植场的影响力,进而使林业经济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之间也要经常进行沟通,扩大林下经济的发展规模,促进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3.3建设生态文化体系

在发展林业经济时,要具有生态文明理念,对生态文化要具有较深的了解,在林业经济中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在建设生态文明体系时,要结合人类的实际生活,并且还要体现该林业资源的主题,且生态文明体系的内容也要丰富多彩,只有这样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给林业资源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建设生态文化体系除了能给林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外,还有利于人们形成环保理念,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明白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二者的关系,并且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采取加强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建立、加大林业建设的管理力度、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林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而林业经济的发展则需要采用开发森林旅游、打造林下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体系等措施,只有科学合理的使用这些措施,才会使林业的综合效益的到正常发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生。浅析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10):211.

[2]蔡光辉。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J].林业与生态,2017(9):15-16.

[3]罗文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林业经济发展[J].中国林业经济,2017(4):78-79.

[4]邓观海。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6):214.

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11

生态问题,乃世界之难题。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肆破坏生态环境: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生物栖息地的破坏与丧失、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地球已被蒙上了一层“灰色面纱”。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今天,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球共同发展目标,“只有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全世界的人们正在携起手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中国冲锋在绿色发展的领先位置。我们率先提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指我国碳排放量和氧释放量相等,实现彻底的“零排放”。为此,我国出台了很多措施,来推进这项计划的实现。

我国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通过开发长江、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开发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充足的太阳能资源,进一步开发西北地区的风能资源等众多环保能源,利用大自然的独特赠予——大自然的好,创造更好、更加幸福的生活环境。

既然提及长江,又不得不提起国家的“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了。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河流之一,长江生态系统却日益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长江中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多有超标;另一方面,长江中的鱼类被大量捕捞,造成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比如长江特有鱼类——中华鲟已所剩无几。迫不得已之下,国家颁布禁渔政策。

现如今,长江禁渔已悄然过了两年,我们又能再次见到长江中众鱼欢腾,自然和谐的场面了。只有长江生态好,长江才能更好地哺育中华土地上的人们,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享受美好幸福的生活。

我国进一步致力于森林面积的扩大。我的家乡福建,虽是个平平无奇的小省份,但森林面积覆盖率占全国第一,为氧释放量的增加做出巨大贡献。为此,我倍感自豪!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为生态文明建设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付诸行动!

我作为一名中学生,虽然力量微薄,但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也为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宏大的目标做出了自己小小的贡献:每当植树节来临,我都会在自家后山种下一棵小树苗;每当我出行时,我都会选择绿色出行方案,响应国家“碳中和”政策;每当我吃外卖时,我都会告诉商家自己不需要一次性餐具……我坚信,自己力量虽小,也会改变环境;环境好了,我的生活也会更美好。这不正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和谐共存吗!

再见,是为了更好的相见。现在,我们与工业污染说再见,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态家园,是为了能与绿色地球再次见面。唯有生态发展好,人类才能生活得更好,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好,是人类对生活家园共同的追求;更好,是我们中国人的自信与态度!行动起来吧,为了我们绿色的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篇12

党的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义为中国在20xx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近段时间通过认真学习,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几点更深的认识。

一、建设生态文明要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建设,是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加倍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切实把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二、建设生态文明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体制

要建立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综合考核投入和产出、速度和效益、经济和社会、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指标,力求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使用三者结合起来,作为地方政绩的考核指标,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制度。

三、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和环保税收制度

要建设生态文明,建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政府要逐步培育形成对土地、矿产资源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建设生态文明,环保要加强征税的力度。

毛概有关生态文明2300字论文 篇13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10-15.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