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工程职称论文范文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爱岗的小编午夜给大家整理的5篇中级工程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职称论文 篇1

简单的来说:写稿-投稿-审阅-通知-付款-发表-邮寄样刊。注意的是:投稿分电子稿件投稿和邮局函件投稿。因为一般电子稿件处理便利,快捷,所以许多杂志都要求投电子稿,特别关于有图表之类的文章,电子稿比打印稿要好处理许多。

论文模板主要是关于相关论文格局标准上的一个大致的介绍与要求,关于细节上则就要依照相应的专业要求论文事项进行撰写了。当然了关于论文模板来说在论文的撰写中还是有很大效果的,所以关于论文模板来说需要相应的了解而不是原班的搬过来,这样关于职称论文的撰写发生一些细节的冤枉等。

关于职称论文的撰写来说我们能够大致的了解相应的模板要求,然后依据具体的职称论文的专业中论文的要求来进行相关论文上的撰写,这样关于论文的发表才有含义。以下是关于教育类职称论文撰写模板上的一些介绍,仅供大家参阅。

标题:论文的标题最好是简明扼要,有归纳性,有必要通过标题就能归纳阐明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标题字数不宜超过20字;

封面:页面设置:论文页边距:上30mm,下25mm,左25mm,右25mm,页眉20mm、页脚15mm;标题、作者、学院、专业、学号、指导教师:二号黑体;日期:有必要用中文填写;

诚信声明:作者签名有必要手写;

中文摘要:”摘要“两个字:黑体小二加粗;摘要内容:宋体小四、1.25倍行距;”关键词“三个字:黑体小四加粗;关键词内容:宋体小四;

目录:“目录”:黑体小二号字加粗;一级标题:黑体加粗四号字;二、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字;

前言:标题:黑体小二加粗,居中;正文内容:宋体,小四号,段前段后不空行,1.2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正文:一级标题:黑体小二加粗,居中;二级标题:黑体四号加粗;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加粗;四级标题:宋体小四加粗;内容:宋体小四号;

结论:“结论”:黑体小二加粗,居中;内容:宋体小四号;

职称论文 篇2

对于职称论文的撰写来说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相应的模板要求,然后根据具体的职称论文的专业中论文的要求来进行相关论文上的撰写,这样对于论文的发表才有意义。以下是对于教学类职称论文撰写模板上的一些介绍,仅供大家参考。

题目:论文的题目最好是简明扼要,有概括性,必须通过标题就能概括说明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题目字数不宜超过20字;

封面:页面设置:论文页边距:上30mm,下25mm,左25mm,右25mm,页眉20mm、页脚15mm;题目、作者、学院、专业、学号、指导教师:二号黑体;日期:必须用中文填写;

诚信声明:作者签名必须手写;

中文摘要:”摘要“两个字:黑体小二加粗;摘要内容:宋体小四、1.25倍行距;”关键词“三个字:黑体小四加粗;关键词内容:宋体小四;

目录:“目录”:黑体小二号字加粗;一级标题:黑体加粗四号字;二、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字;

前言:标题:黑体小二加粗,居中;正文内容:宋体,小四号,段前段后不空行,1.2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正文:一级标题:黑体小二加粗,居中;二级标题:黑体四号加粗;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加粗;四级标题:宋体小四加粗;内容:宋体小四号;

结论:“结论”:黑体小二加粗,居中;内容:宋体小四号;

参考文献:左顶格对齐,悬挂缩进,所有标点符号均为半角,中文五号宋体字,英文、数字五号TimesNewRoman字;

职称论文 篇3

关键词:职高;农学;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的地方性特点历来被大家所认可,但在现实中却常常被忽略。纵观农村中职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中职学历教育在中华大地应运而生。几乎县县都有中职学校(职业高中),学校开得较多的是涉农专业,可课程呢,数、理、化、文、史、地、外样样齐全,专业课仅相当于普通高中的副科。到后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几乎校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这对农村普及计算机应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可学生的就业情况就不尽如人意了。再到后来,打� 在城市用工企业的“引导”下,各校开设的专业五花八门,课程设置计划成为摆设。尤其是近年来在半工半读和顶岗实习的引领下更是乱套,学校成了企业招工的中介机构。目前,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只看办学规模,不看教学规律;只顾企业需求,不顾自身发展,客观上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这导致了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无序混乱。2011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因此,学校要以对国家、家长和学生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为目标开设课程。“普高有高考,职高有大赛”“文有‘文明风采’,武有技能大赛”,我校职高学生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为“做人”“就业与创业”,可见职高学生德育和技能的重要性。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品行上还是很纯朴的,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校的很多班主任就认为农学的学生比其他班好管多了。因此,我认为,为了切实保证农学专业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就要保证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专业课程在量上的保证

在量上的保证是指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要保证数量。学校只有开足专业课程,才能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才有可能保证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专业理论课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周安排4~6课时;专业技能课第一学期每周安排4~6课时,第二学期每周安排6课时,第三学期每周安排8课时,第四学期每周安排8~10课时。第四学期,学校应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一是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让他们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与专业实习。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基础性和灵�

二、专业课程在质上的保证

在质上的保证是指在专业课的学习时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可以按学生人数的多少来设置专业教师。根据我的教学实践,笔者建议:每一门专业技能课在实作时,每20人必须有一位实作教师。否则,学生容易偷懒,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专业理论课在传授时,一是注意知识的深浅度,宜浅不宜深;二是必须加强实作课。实作课可以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专业理论课宜浅显,课程数量可以少开;专业技能课和实验实作课宜多开,每节课的内容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我从事多年的农学专业的教学经验来看,在技能课上,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以视频教学为辅,多看别人的成功经验。但是,学生光看也不行,别人的技能不会变成自己的,还必须动手。(二)教师演示要慢,要讲得详细,技术要领要到位。(三)教师不仅仅要演示,同时也要学生看到老师的技能所要达到的高度。(四)学生动手时,每组必须有老师监管,或是每组要有先后顺序,力求安全。(五)出现了小的安全事故必须及时处理。(六)学生的技能也不能因噎废食,出现问题就不练了。学生的技能还是要严格按大纲或高考要求来做好的。(七)学生的技能器材和工具用完后要进行有效管理。

三、专业课程必须与时代接轨

农村中职教育本来就有滞后性,如果还不能与时代接轨,就会被时代淘汰。所以,学校要时时更新课程,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被社会所接纳、所需求。学校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社会反响、学生的反馈等综合考虑开设专业课程及课时。

四、专业课程必须与企业和社会接轨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因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前瞻性,只有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才能达到学生好就业的目标。校企合作是一条路径,可以更快、更早地知道不同企业的需求。但学校领导与教师必须走向企业,跟学生一起到企业实习。教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教自己的书,完全与企业和社会脱节,“两耳不闻窗外事”是行不通的。

五、组织学生进行各级竞赛

各专业每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1~2项专业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进行校内竞赛或技能展示。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自信心以及比赛素养。技能竞赛能提升学校的影响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能的目的。在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的同时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参加市区级比赛、省级比赛、甚至部级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特色专业课

各个地区都有“拳头产品”“龙头产品”或者有支柱产业,学校可以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开设各地区的专业特色课。比如,涪陵的涉农专业就可以考虑开设榨菜栽培与加工、柑橘栽培、桑树栽培和养蚕等。这些特色专业课程可以带动和支持地方经济,真正体现“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学校也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与当地有关部门相配合,开设各种特色短期培训班。如,农民工培训班、送技术下乡等。

七、开齐高考科目

现在,农学专业的高考科目每年都在变。但万变也离不了专业课的学习,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学校应开齐高考科目,让参加高考的学生留在学校进行一年的集中学习。还有部分学生不参加高考,在第五至第六学期,学校应组织不高考的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和顶岗实习。职高学校同样能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为了高考成绩更优秀,扩大学校的影响,我建议:学校在高三要专门设置高考班,在课程设置上要所倾斜;高考班要安排有高考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加强学生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高考班的设置以便学生专心学习,在高考科目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

职称论文 篇4

1.出于满足个个兴趣目的。即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入手确定选题。如果自己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比较有兴趣,或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就从事假账甄别工作,就可以针对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现实经济中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解决对策等全方位或就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2.热点问题追踪法。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阶段都有该阶段的热点话题。如前一阶段的会计委派制问题、2001年上半年的会计准则制订权问题、现阶段的会计诚信问题,等等。选择热点问题的最大好处是比较容易取得相关的参考资料,而且选择途径较广,既可以是新闻媒介体,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还可以是专家研讨等。

3.边缘学科交叉法。即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会计学科相结合,利用会计学科自身专门方式方法,为其他学科和会计学科自身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比如环境会计是将环境问题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在这样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中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几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来认识事物。如我国借款费用准则与美国相关准则的比较研究、股份合作企业会计核算的差异、中美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的研究、企业合并的基本会计方法及其比较分析,等等。

5.延伸法。进一步加深对某个课题的研究,该方法要较全面了解已有的相关论文,并在那些论文所阐述观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深化,避免泛泛空谈。如预算会计体系进一步改革探索对会计委派制新认识,等等。

6.补差法。对所研究的领域中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难度较大但学术价值也较大。

职称论文 篇5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设计体系

通过钢铁企业调研、专家座谈和毕业生调查等方法,确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确定各个岗位的代表性工作任务,然后分析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提炼为行动领域,按照教育教学方法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再转化为该学习领域课程。

(二)多方参与,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计资源整合时,与中冶赛迪、重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行业专家、校外兼职教师进行沟通、协商,共同确立改革方案。校内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调研资料的整理、课程理论基础的搜集论证,以及协调校内外教师的工作。行业专家主要负责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并指导校内教师,确保课程设计体系的准确性。校外教师有选择地参与课程的教学过程,提供相关的实践案例。在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坚持行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多元化教学,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采用任务驱动,重点培养实践能力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要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学习情境,在各种学习情境下分解具体任务。如加热炉课程设计,其典型任务是熟练掌握加热工艺要求,并对加热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根据该典型任务确定加热炉设计的下分任务,包括燃料燃烧计算、炉子的热工制度(包括炉温制度、供热制度、炉压制度及钢种的加热工艺制度)和炉膛主要尺寸的确定、炉膛热交换和金属加热时间计算、炉体结构及烟囱等辅助设备的设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只需进行下分任务的设计即可。

(四)坚持行动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以加热炉课程设计为例,一方面通过一个个下分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每一个下分任务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掌握加热工艺制度制订的方法,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逐步建构较为完整的加热炉作业区工艺和设备情况,明确加热岗位的任务和职责,初步形成职业习惯,毕业后可以直接胜任加热岗位工作。另一方面,该课程设计结合操炉工考试相关的内容,引入行业标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通,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

二、基于“工作过程”法的设计思路

(一)以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锻炼在职业能力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它既是课程教学的龙头,又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论证。以加热炉课程设计为例,笔者根据分析论证,确定其课程目标为:(1)能力目标。学会制订加热工艺制度(包括加热温度、加热速度、加热时间);能正确进行炉膛尺寸设计,熟练掌握不同钢种的加热要求。(2)知识目标。熟悉加热制度制订的依据,掌握炉型特点和结构设计的要求;熟练掌握加热的特点和要求,准确掌握不同加热缺陷的特点和判断。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同样以加热炉课程设计为例,通过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加热炉初步设计(包括燃料燃烧计算、炉子的热工制度和炉膛主要尺寸的确定、炉膛热交换和金属加热时间计算、炉体结构及烟囱等辅助设备的设计),要求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拓展知识面,使之得到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为实际工程设计奠定基础。

(三)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教学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加热炉课程设计的具体思路是:首先,明确该课程与专业、职业的关系,确定该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次,进行学习情境和任务的设计,即确定教学内容。如在确定加热温度的过程中既考虑避免出现过热过烧,还要考虑Si、Mn等合金元素的影响及加热目的,从而进行综合确定。最后,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聘请赛迪工业炉和重钢集团的专家进行现场数据对比分析,确定设计与现场生产的差距,从而确定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设计的不断完善。

(四)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仍以加热炉课程设计为例,从入炉到出炉采用流程化作业,根据工艺的各个环节,将每一段的温度、速度和炉压确定有机结合起来,制订适合生产现场的工艺制度。在考核方面进行多元化考核,在结束设计后,学生采用答辩的方式将自己的设计思路、理念和工艺规程进行有效整合,老师结合学生的答辩提出问题,最后送行业专家评阅,从而实现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有机结合。

三、基于“工作过程”法的实践效果

2012年下半年开始用基于“工作过程”法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类实践课进行改革,将现场数据采集和课堂工艺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采用平时观察、访谈等方式分析了该方法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法,将现场的工艺设计搬到课程设计里面,利用课程设计完成现场工艺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利用课程设计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了课程设计的学习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法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将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广泛交流提供了便利,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从生产实际出发,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以前的不问所以然的埋头计算变成了分析工艺参数和处理现场问题的参与者,从而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四、结语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