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本科论文(精选9篇)

《农学本科论文(精选9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农学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农学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中药学类;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学生学习不断线,教育部要求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药学类教指委”)通过调研37所举办中药学类专业高校的在线教学现状,发现经过1个多月的探索与实践,各高校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中药学类专业如何在疫情持续期间及结束后,进一步深化在线教学成果,加快构建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教与学的生态重构,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1疫情防控期间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现状

1.1中药学类专业在线课程资源情况

2020年2月,在调研了全国各普通高校目前拥有的本专业类在线资源的基础上,中药学类教指委向相关高校推荐了一批中药学类专业各类在线课程资源,共计257个,其中理论课资源245个。从资源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中药学专业理论课在线资源较为充足,11门核心课程[2]资源数占理论课在线资源总数的38%。但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制药3个专业的专业课在线资源仅有24门,民族药学专业在线课程资源8门。而实验教学在线资源匮乏,仅有5门实验课和7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推荐资源中有各类部级在线课程资源46个、省级在线课程资源97个,占推荐在线资源总数的55.6%;各高校疫情期间应急上线课程12门。

1.2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基本状态

目前全国中药学类专业的布点数约200个。此次共有24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12所西医药院校或综合性大学、1所独立学院参加调研,涉及86个中药学类专业点,占全国专业布点总数的42.6%。参与调研院校多按照原定开学时间开展线上教学,截至到2020年3月底,开课时间最长为7周,最短仅1周。37所院校中药学类专业的本科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数为20445人,在线学习参与率为98.81%;共有2978名教师参与了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教师在不同专业授课,各专业均计为1人),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分别占31.2%、36.2%。截至目前,各院校中药学类专业共开设课程1925门、4148门次,其中公共课617门、专业基础课654门,理论课1724门、实践课201门;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方面,以线上资源为主的课程数与采用直播、录播形式授课的课程数之比为1.29∶1。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面,37所高校共有5800余名中药学类专业学生面临毕业,校内外2000余名教师参与了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在论文类型上,实验型论文占毕业论文(设计)总数的92.4%。

1.3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效果

经过1个多月的运行,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已经由“应急之举”向“持续改进”转变。各院校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学技术培训、在线研讨等方式,使中药学类专业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迅速提升。通过随堂小测试、随机提问、互动答疑、小组学习、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居家自觉参加在线学习,学习效果不断提高。参与调研的37所高校中,大多数学校的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对在线教学的认可度或满意度达到80%以上。但是有2所高�

2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中药学类各专业理论课在线资源总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

首先是中药学类专业线上课程资源数量不足,尚不能覆盖全部主干课程,与满足全方位、大规模进行在线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调研中发现各院校使用在线资源为主开设的课程数量占开课总数的56%。其次是各专业所拥有的线上课程资源不均衡。调研结果显示各高校中药学专业平均开设课程27.5门,平均开设课程次数为75.1,远高于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制药3个专业。而从推荐的课程资源中也可以看出,理论课资源基本可以覆盖中药学专业的全部主干课程,而另外3个专业的专业课在线资源尚未囊括该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这可能是由于中药学专业的办学历史较长,特别是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对中药学专业课程建设一直有所偏重,投入较多。而另外3个专业开办时间相对较晚,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仍不够清晰,专业建设不够成熟,课程体系未能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和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对中药相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一些与农学、工学学科交叉的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课程开设的情况不够理想,在线教学资源存在空白。

2.2实践教学开设难度较大,质量难以保障

疫情期间,37所高校共计开设实践课20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占71.1%,但普遍反映教学效果不佳。在线教学不能让学生进行真实情境下的操作训练,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教学视频仅能起到辅助作用,而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中药饮片市场见习、医院临床药学见习、药品生产实习、制药企业生产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更是难以采用在线教学的形式开展,实践课的在线教学效果很难和线下教学同质等效。而中药学类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较为抽象,正常授课时教师多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迅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思维和能力训练的效果。但疫情期间只能先集中进行在线理论学习,待返校后进行集中实践学习,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此外,根据《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紧密结合中医药科研与中药生产的实际问题,撰写毕业论文(设计)[3]。虽然调研院校中,90%以上的学生仍然按计划完成实验型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目前正在完成论文综述和实验设计,但是大多数学校表示将会根据疫情进展情况和开学安排,对毕业论文类型进行调整,不排除本届毕业生将出现大比例以综述型论文毕业的情况发生。

2.3在线教学管理和监控有待加强

各高校虽然制定了在线教学应急工作方案,并组建了在线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听课、看课,开展学习满意度调研,每周在线教学质量报告、督导简报、学生学习满意度报告等形式,监控中药学类各专业在线教学质量,基本保证了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同质等效。但仍存在既无专业的线上教学管理团队,又缺乏由传统课堂教学管理转变为在线教学管理的经历或经验,适于线上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也亟待构建和完善等问题。另外,由于现有在线课程资源大多分布在22个在线课程平台,加之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在线课程平台和直播平台,使得线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来源不同、观测点不同、数据统计口径不同,不利于得到“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全覆盖的立体网络化的在线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结果和评价结论。

3对深化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改革的思考

3.1巩固特殊时期在线教学成果,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带来机遇。疫情防控期间,中药学类教指委推荐的在线教学资源,都是经过精心组织、精心培育、精心建设的,应该说这些课程资源是有质量保障的。但是在中药学类专业以往的教学中,在线课程资源都是由教师自主选用,优质在线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疫情过后要固化当前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改革成果,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就应该要将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等同对待。在课程建设上,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经验和本校实际作统一部署,明确中药学类各专业、各类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建立在线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可以将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改革试点,以落实好《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现中药学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用足、用好现有的各级各类在线课程资源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全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而将成熟经验推广到中药学类专业全部课程。同时,要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单独制定在线教学工作考核标准,以制度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3.2把握在线教学规律,丰富在线课程资源保证

在线教学质量的根本是对课程的研究,特别要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研究,要对在线教学规律进行研究。对于一门课程,要根据一流课程建设和《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遵循中药人才成长规律、知识传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双思维”“三有”的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原则[4],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深入研究线上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中医药思维培养的方法途径,线上实验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建设内容,利用在线资源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方式和科研思维训练方法,在线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以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方式等。要加强在线课程资源的开发。重点是进一步加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建设目前在线资源相对不足的3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大力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一方面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强化学生课前感受、课后感悟,另一方面增加如有毒中药炮制等现有条件不能开设的实验项目,弥补学生不能亲身体验的不足[5]。同时,要关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例如引入“三药三方”治疗病毒肺炎的案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医药研究思路与方法,将其制作成微课、记录片等,通过案例导入或是翻转课堂等方式引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并指导科研实践。

3.3推动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教与学的新形态

农学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 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 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 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 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

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 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

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P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

[4]胡根海,岳庆玲,周岩。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29-229.

农学毕业论文 篇3

关 键 词:农村;学前教育;重要意义;问题;原因;策略研究

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以及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到目前为止,我国3~6岁儿童有8000万左右,人口数几乎与整个欧洲国家儿童数量相等,然而,接受学前教育的比率还不到65%,远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十分落后,其发展水平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儿童受教育的需求。为了能够突破这一瓶颈,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规范化以及普及化,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发展措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以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农村儿童获得早期的学习经验,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由于儿童早期具有较大的学习潜力,学前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今后的学习。由于幼儿自身具有的身心发展规律,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产生原有的内在动力,形成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据相关调查发现,一个人今后的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早期接受的教育有关,正如国外学者帕里斯库长期对学前教育进行研究发现,有学前教育与没有学前教育的人员相比,前者更加喜欢上学,愿意使用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学习上,有着较强的上学欲望,较少的发生反社会行为等,由此能够证明,早期科学的学前教育,有利于儿童获得早期学习经验,

2。有利于农村家庭和睦,促进农村社会健康发展

我国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为促进农村政治、文化以及教育的全面发展。针对此项目标,更应该加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尤其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大批农民工纷纷离乡来到城市务工,就产生了新的弱势群体DD留守儿童,这类儿童的学前教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就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教师以及学生来弥补这类儿童与父母关系的缺失,解决其受教育问题,这样一来,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村基础义务教育,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从目前看来,我国城乡教育差距比较大,尤其是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习惯的养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远远低于城市儿童。加上农村条件较差,幼儿自身没有得到一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农村基础义务教育,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二、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学前教育处于发展的边缘地带,各种因素共同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缺乏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

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是保证教育正常实施以及提高教育水平的基本保障,要想实现良好的教育以及教学管理,必须具有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并且将这些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然而,农村学前教育在这两个方面都比较缺乏。一方面,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多为居民用房,加上紧挨着厕所等环境较差的地方,没有一定的卫生保障,安全卫生制度根本无法得到落实,以至于幼儿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尽管有的幼儿园已经配备有相应的毛巾或者喝水杯,但是在消毒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幼儿的饮食卫生得到不保障,一些饮食管理条例几乎形同虚设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另一方面,还有部分幼儿园并没有建立相关的饮食卫生制度,以及安全管理制度等,使得学校在这些问题上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2。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呈现小学化倾向

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活动严重违背了幼儿生理发展规律,对幼儿未来的学习以及生活会造成严重的压力。首先,从教学活动来看,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大多来自于教材以及家长的要求,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小学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鉴于此种目的,提高孩子的“读、写、算”是家长对幼儿园教师设置教学活动的要求。幼儿园教师为了实现家长的目的,十分注重语文、数学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而对于音乐、舞蹈以及美术课程只是业余课,可有可无。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幼儿园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为“教师讲,幼儿听”,其动手操作以及实践参与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对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游戏比较少,从而使得幼儿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最后,教材的不规范。很多农村幼儿园教材没有统一,大多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制定的,没有与幼儿的身心健康相结合。尤其是还有教师选用一年级的教材作为幼儿园的教材,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幼儿学习汉语拼音,数学计算以及读写汉字上,严重影响了对幼儿的因材施教,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3。学前教育的办学设备较差

首先,幼儿园室内面积以及室外活动场地较小。根据我国的相关条列明确规定幼儿的活动室与寝室应分开设置,同时活动室的使用面积应大于54平方米,如果活动室与寝室不分开,其活动室面积应为90平方米。然而,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的幼儿园室内以及室外活动面积没有达到预定的标准。有的幼儿园甚至没有专门设置室外活动场地,不利幼儿的活动。其次,部分农村幼儿园的园舍建筑不符合规范,存在很多隐患,甚至使用一些空置的农房,建筑上的不达标带来的安全问题比较多。最后,教学设备较为落后。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设备比较简陋,缺乏适宜的玩具,连最基本的滑梯以及蹦蹦床都没有,即使有,也大多缺乏检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还有很多幼儿园教室只是配备了几张桌子以及椅子,例如一些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几乎都没有,很多学生与外界的接触较少,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4。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不高,流动性较强

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多以职业中专或者职业高中毕业的学历为主,这类人群缺乏专业的训练以及学习培训,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掌握的不够扎实,在师德心以及责任心上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劳动强度比较大。一名教师往往身兼多职,扮演多种角色,主要有教师角色,园长角色等,甚至还需要扮演炊事员角色。这样也间接的导致了教师没有足够的经历投入到教育上,不能够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个幼儿。最后,由于幼教处于教育体系的最低端,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幼儿教师这一工作,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较低,待遇福利较差,幼儿教师的工资一部分来源学生上交的部分学费,另一部分来源镇村的补贴;教师不仅没有医疗保险,而且还没有养老保险等,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流动性大。据相关调查分析,如果幼儿教师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几乎所有没有编制的教师都会选择跳槽,去从事其他的工作,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更加不利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使儿童能够生动活泼的成长,以及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采取适宜的政策以及措施,使农村学前教育摆脱当前困境。下面主要从政府职责,教学方法的改进,办园设施的改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四方面进行论述:

1。明确政府职责,加强管理

(1)明确政府职能,落实职责

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农村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明确政府职能,落实相关职责。明确“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及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将各级乡镇中心园建设职责得到落实。特别是县级政府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幼儿园进行局部的调整,统筹规划,真正地将政府职责落到实处,确保农村幼儿接受正常教育。

(2)突出教育部门的作用,加强与地方教育的协调

教育部门不仅是学前教育的主管部门,而且还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保障。因此,应充分发展其主导职能。例如负责农村幼教工作的业务指导以及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幼儿园的卫生制度、安全制度制定相关标准,实现分级管理。同时,加强与地方教育部门的配合,从管理体制上真正的实现“齐抓共管”的局面。

(3)制订监督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根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县教育部门应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网络,确保农村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幼教管理机构,行使管理职能,实施对农村学前工作的专业化以及具体化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幼儿园的发展规模以及发展速度,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农村学前教育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以及指导,使之建设科学以及合理。对幼儿园的登记制度,停办注销制度进行严格规范,尤其是在师资配置、教学常规以及课程改革上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改进教学方法,形成特色的农村地方教学

(1)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幼儿的天性就是游戏,在轻松以及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到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例如:可以通过一年四季的更替变化作为主旨,结合传统农村节日,在园内以及园外开展相关游戏活动,实施“郊游”或者“种植饲养”等活动,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参与性。

(2)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其教学内容

农村是贴近大自然的地方,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孩子回归到大自然中,更加适合幼儿的发展。由于幼儿与大自然是相通的,在大自然这种环境中,幼儿的思维以及身心都能够较容易融入其中,孩子的全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拓展筹资渠道,改善办园设备

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终身学习的开端,因此,办好学前教育不仅关系着亿万儿童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以及民族的未来。鉴于此种原因,一方面,不仅需要政府加强其教育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还需要开拓多方面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这种方式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农村幼儿园投入一定的经费,就有能力购买相关设备,如多媒体、电脑以及娱乐设备等,从而满足广大幼儿对教育的需求。政府在投入一定经费的同时,还需要坚持“多渠道办园”的政策,以农村办园为主导,吸取社会上的资源共同办园,例如:利用捐款办学,合理收费等措施,来增加幼儿园的经费投�

4。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地位以及待遇

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福利是制约幼儿教师质量的重要因素,鉴于此种原因,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对农村教师水平进行改善。首先,建立幼儿教师工作保障以及收入机制,将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纳入到财政体系中,确保有编制在岗的教师能够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待遇。其次,给予教师医疗卫生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失业保险等,进而提升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水平。最后,加强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升其业务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

更好地胜任幼儿教师一职。

总而言之,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必须从社会、学校以及教师这几方面着手,同时还需要使家长以及教师转变观念。根据幼儿自身发展规律以及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摆脱小学化教学,让农村幼儿回归到自然中,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开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办学模式,真正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最终带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青。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J]。教育探索,2007(9)。

农学毕业论文 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教育创新顶层设计实践教学平台体系质量监控与评价

1.农林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近1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依靠合并、升级和扩招等措施的推动,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迫切需要通过有效制度和机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进行建设和监控,确保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此,教育部于2001、2004年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主旨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作用已日益彰显。2009年教师节前夕,国务院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并在该校听了五节课,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说,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我们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纵观全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现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1实践教学普遍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一则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二则由于中国的基础教育设施普遍不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多数没有动手或很少动手做过实验或参与实践,基本上是“出了学校门,再进学校门”、在书桌上面度过的。

1.2新入校的大学生和部分年轻教师,受中国教育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对新时期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创造、创业“三创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环节长期得不到各有关方面的足够关注。

1.3校内实践环节多具封闭性、延后性和被动性。中国大学的校内实践环节,一般都是成熟的实践内容,且多为验证性实践,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加之社会需要的前沿技术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体系封闭,新知识内容想要成为成熟案例,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整理,造成信息延后。更有一些大学实践教学内容多年一成不变,学生科研能力得不到足够训练,长期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1.4校外实践环节效率普遍比较低下。大学校外实践环节的设置本身即出于校内实践长期保持之不足,如果校外实践环节能充分而完整地实施,就能够完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的人才培养需求。但自1999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本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反映在实践教学体� 而且学生就业压力大,实践教学教师数量有限,造成校外实践质量下滑,效率偏低,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培养目标。

1.5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成本高。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开展与完成,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长期以来由于各大学实践教学经费普遍不足,加上物价上涨等因素,致使实践教学开支不断增大,造成实验室和校内实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理想甚至难联系,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稳定保障与提升。

1.6未能构建起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原有的实践教学各环节大多围绕理论教学设置,成为理论教学的简单验证或重复,加之实践教学安排分散,各环节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

1.7实践教学基地难以保证。一是一些实践教学接受单位鉴于技术和管理的保密性,担心学生会教学使其商业或技术秘密泄露,不愿接受;二是高校安排的实践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与接受单位所要求的时间较长形成矛盾;三是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接受单位正常的工作进程。四是安全隐患的存在和责任分担不明确,导致实践教学接受单位产生无形压力。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如何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快教学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国各高等院校需要认真面对和研究、探索的新课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以来,连续设立专门研究项目,资助必要的研究经费,开展此项研究探索与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2.农林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探索论文

2.1改革探索的总体思路。

面对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认识到新世纪要求高校培养的本科人才不再是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是要培养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与实践的着眼点是从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入手,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2改革探索的基本内容。

2.2.1从顶层设计入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发挥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作用的体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四大模块(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十大环节(军事训练、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生产劳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三个层次(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且成龙配套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课程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2.2.2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①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整合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课程教学实习,形成生物学综合实习。

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工程意识以及适应现代化工程制造、研发为目标,全面开展“工程训练”实习。

③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2.3加大投入,统筹规划,搭建满足各层次各类专业需求的“三类”实践教学平台。

“三类”实践教学平台是,以学生基础能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具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良传统。学校在选址上充分利用杨凌“三级”环境优势,形成了旱地—半干旱地—水地三类实践教学区分布,立足于西北干旱地区开展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建立了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以及水地农业实验站,充分满足了各类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随着学校多学科格局的逐渐形成以及当今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该校近年来又根据不同学科提出了“以生命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优势农科专业”、“以现代工程技术提升传统工科专业”以及“以社会科学定位观测加强经管文法等专业”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基础实践教学平台进行了资源重新配置,提出了“立足校内、联系区域、拓宽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

2.3.1立足校内、以满足学生基础实践为目标,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系统整合各类实验室,建立了语言、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工程、电工电子、测绘、微生物等9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38个院级教学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校内基础实践教学平台。

②在校内新建或改建农业与生命科学教学实验园区、动物生产教学实验园区、林学与园林教学实验园区、工程训练中心、新天地设施农业科技园、博览园、社会科学定位观测站等,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认知实践教学和部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2.3.2联系区域,以满足专业实践为目标,构建了区域化实践教学平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充分学利用学校位于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加强与杨凌示范区的合作,为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搭建了平台。各学院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与对口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就近进入工厂、企业了解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生产等全过程。目前在本区域内共建立了各类实践教学基地31个。如该校机电学院与杨凌天工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工工业设计研究所”,该校动科学院与陕西省饲料厂、杨凌本香集团、绿方生物公司等13家企业共建了动物科学与医学实践基地,该校园艺学院与鼎天济农公司、绿嘉农业商贸有限公司、新绿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2.3.3拓宽校外,以满足综合生产实践为目标,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技术服务为纽带,在学校所在地杨凌区以外分层次、分区域,按专业特点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目前已在全国16个省(市)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60个。该校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充足、学科专业覆盖面广的优势,把学生的创业创新训练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接触生产一线,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就业渠道,经风雨、见世面、增才干、长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训练真正落到了实处。

2.4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为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目标,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至关重要。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加强“过程监控”,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农林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初步效果

3.1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3.1.1按照办学指导思想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设计和改革。调整实践课程学时、学分的对应关系,将实践教学课程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由原来的18∶1调整到32∶1,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课程实验学时在32学时以上的单独设课;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上,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不得低于30%,其中综合性实践不得低于20%。集中进行的综合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等,1周记1学分。实验学时达到80%的课程,按照实验技能课程对待。并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应占开设实验课程总数的90%以上。与此同时,为了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将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从2004级本科生试点、2005级全面推行本科生修够创新与技能8学分方可毕业。

3.1.2形成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四个模块、十大环节、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3.1.2.1按照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四个模块,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进行整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大类课程之一,独立设置了课程模块,从而把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实处。

3.1.2.2将实践教学环节划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生产实践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与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合理匹配。基础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安排,以课程实验为主,重点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主要在1-2年级完成。专业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安排,进行教学实习和技能训练,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在2-3年级完成。综合生产实践层次主要结合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安排,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在3-4年级完成。

3.1.2.3通过将军事训练、生产劳动、专业劳动、社会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十大环节作为培养方案的大类课程之一,从而把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实处。

3.1.3系统整合课程教学实习,实施综合化教学实习。将每学年第二学期末期与暑假定为“实践教学周”,各专业一至三年级在实践教学周至少安排1-4周综合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周数不得少于10周。

3.2创新“模块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适应市场为原则,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建立“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基本要求指导下,建立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等四个实践教学模块。

3.2.1课程实验模块按照实验内容、性质及目标,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重点对基础科学各类课程中的重要定理、现象、过程进行验证性和事实说明性实践,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理科专业课程教学中,都安排了大量的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重点对基础科学、专业技术科学各类课程中涉及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安排综合性实验。在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农学类、动物科学类专业生产课程教学实验进行全面整合,开设了植物生产学和动物生产学综合实验,同时将生命科学类、食品科学类专业的专业生产课程教学实验整合为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

设计创新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方案、过程、结果分析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根据近年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计划及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生物技术类专业积极开展了设计创新性实验。

3.2.2教学实习模块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以更新实习内容为核心,积极探索各类专业实习教学模式。

3.2.2.1整合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基础课程教学实习,实施生物学综合实习。

增设综合性强的生物学课程教学实习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该校将植物学、生态学、气象学、土壤学以及动物学野外教学实习进行总体调整,实习内容由单纯的植物学课程实 这一改革从2005年起步试行,2006年全面实施。2008年,该校共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植保、制药工程、园艺、设施、环境科学、水土保持、资环、草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林学、园林共17个专业56个班级1661人进行了这一生物学综合实习。通过对这一改革进行跟踪调查,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实习效果很好。

3.2.2.2全面开展“工程训练”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工程意识。

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以培养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制造、研发为主和以培养非工科类学生的工程意识为主的工程训练实习,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在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中迈出的一大步。根据专业学科不同,该校对所有本科专业增加不同层次的工程训练实习项目,并纳入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记1学分。将工程训练分为甲(4周)、乙(2周)、丙(1周)三个层次,其中甲层次主要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机械工程类工科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制造、研发能力为主;乙层次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非机械类工科专业,以培养学生工程操作和一些工程制造能力为主;丙层次主要面向非工科专业进行认知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为主。

农学毕业论文 篇5

严家显(1906-1952年),字仲扬,江苏吴县人,昆虫学家。1931年获得金陵大学农学士学位。此后,他又获得燕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6月,严家显接受邀请来闽创办福建省立农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长期以来,对于严家显农业教育思想,学界尚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对现存文献的研究,力求真实诠释严家显的农业教育思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十分注重科学研究

从本科的金陵大学、硕士的燕京大学和博士的明尼苏达大学,严家显先生的读书生活都是在最科学先进美国高等教育理念教育下完成的。尤其是明尼苏达大学是美国“赠地法案”下创办的世界名校,主张“大学要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大学的任务是将学生培� ”[1]所以,当严家显先生出任福建省立农学院首任院长之后,便明确地提出了学院的治学方针:“大学农学院以研究、教学、推� 在他的主持下,学校制定的1940至1941学年校务行政计划中就有“拟定各项试验及研究计划”、“本院与国内其他农业机关实行研究合作计划”和“遴派员生从事粮食增产督导计划”等项目。当时虽然没有专职研究人员,但每年都由学校总经费中统筹安排一定的研究经费。如1943年在学校总经费120万元中安排调查研究费9540元,1945年在总经费200万元中安排了学术研究经费14万2千多元。[2]学校规定讲师以上教师,都应参加科研,要求每人每年有三篇以上论文,调查报告或专著,发表于省内外报章杂志。严先生身体力行,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在这期间,他撰写了《农业和科学》、[3]《略谈植物病理与经济昆虫》、[3]8-12《蔗螟生活史及其危害损失》等论文。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潜心学术、解决实际问题、启迪广大学子、发展我国农学,严家显与诸位同仁创办了福建省立农学院的学术刊物———《新农季刊》,成立了以他为首的十位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编辑委员会,并于1941年1月出版发行第一期。严先生为之撰写了发刊词,详述了创办福建农学院之目的,学院当前之任务、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阐明创办《新农季刊》之愿望:“同仁等爰抱斯旨,不揣简陋,或埋首于实验,或奔波以调查,如有所得,愿供同好,以求匡正,区区本刊之辑,仅发其轫,不计其功,但呱呱堕地之本院,如能从抛砖而得贤达之金玉,从学步而得进步,则幸甚矣!”[3]1严家显始终注重研究“本省农业之重要问题,根据事实,从事观察俾作切实解决之准备,教学则除努力充实学科,提高程度之外,随时当与研究相辅而行,尤须顾及本省及本国之环境,俾开矫除隔靴搔痒之弊而得适合目前我国纸环境及需要”,[3]1也就是坚持教学、科研紧紧围绕着福建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一时期,许多教授的研究成果大都结合发展战时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尤其着重围绕粮食增产而进行的。

二、始终重视教学工作

为了保证农业高等教育质量,严家显领导下的福建省立农学院始终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作风。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著名教育家竺可桢曾说:“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为重要的不外乎教授人选,图书仪器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4]“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视教授的人选为转移,假如大学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学风,不断培育出博学笃行的学者。”[4]1严家显博士深知师资建设干系重大,利用各种渠道,不惜重金选聘名家来校执教。在这期间,许多海外留学归来并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来到永安黄历,服务于福建省立农学院。如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陈其儤、林传光、裘维蕃、王清和、黄齐望、何家泌、周家炽;农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大豆、牧草及绿肥作物研究的先驱者孙醒东;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严家显、李凤荪;地质学家周昌芸等。通过对福建省立农学院教师队伍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当时福建省立农学院教授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籍贯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四川这些省份;其次是这些教授很多是硕士、博士学位,并且许多教授都有在发达国家名牌大学留学、研究的经历,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强;再者这些教授教学经验、实际工作经验、农业推广经验相当丰富,有的教授还曾出任一些大学农学院的领导之职。他们中有的是先生的同乡、有的是先生的同学、有的是先生的同事,有的是先生盛情相邀。就这样,一帮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学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信仰的名教授大学者,不惧艰险,不畏跋涉,齐聚永安黄历,实为严家显先生“秉悃诚之念”,苦心经营,真诚办学、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的结果。有黄历校友回忆道:“闽农生活环境优美,所聘师资,均属一时之选。院长严家显博士,博学多才,教学认真,才气横溢。办学颇具热忱,理想。教课时(昆虫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钦佩之至。兼科主任周明牂博士,为一资深教授,严肃而和蔼可亲。诸教授均雍容有度,相处融洽”。[5]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尤其在造就高素质农业专门人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添置图书、仪器设备

省立农学院在黄历创办初期,因处于抗日战争年代,图书、仪器及其他设备都十分缺乏。1940年6月,图书总数仅200多册,其中多为外文书刊。仪器药品等也为数很少。严家显多方设法和派人四处采购,图书、仪器。1940年冬,学校委托上海中华图书馆服务社,以2000元高价购得中文版图书80册,外文版图书130册,分装四箱,历时一个月,才辗转运抵黄历,到1943年上学期,各类图书已增至2630册。各科教学所需仪器、标本也不断充实,这些教学器材包括四架最新式的手摇计算机,有三座大型的温室,基本上适应了教学的需要。

3.确保教学质量

严家显的理想是创办一所世界水平的农业院校,服务于中国农业,服务于抗战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教育教学质量是福建农学院的生命和信誉。为了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在严家显主持下,学校事务委员会制定了学生考核制度。制度明文规定:“本院考核学生学业成绩悉照部颁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办理。平常有教学考查和实验、实习考查,每学期末进行学期考试,四年届满除毕业论文外进行毕业考试,所有考试考查均须达到及格以上标准,方能升级,毕业考试及格,经院毕业考试委员会审查合格后报经教育部复核无异者,由本院发给毕业证书,并授以农学士学位。”另外,由于自身办学条件所限和师资缺乏,严家显报请教育部停办畜牧兽医学系,把所招学生委托给江西中正大学培养。他这么做就是为了保证福建省立农学院的教学水平和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除课堂讲授外,还注意通过实验、实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并经常把学生带到农场、果园和附近农村,在实地进行教学,使理论教学更能符合生产实际。学校还规定,二年级学生有一个月左右的农场实习,三、四年级学生每年有四个月左右的田间实习和毕业论文研究。暑假期间,三、四年级学生又常被指派到农村参加农技推广和社会服务工作。#p#分页标题#e#

4.加强校舍、农场建设

严家显院长十分重视校舍、农场建设。至1944年各类用房共40多座,总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有各学系办公室、大教室、小教室、化学实验室,农化实验室、玻璃温室、养虫室、种籽室等共16座公共及生活用房有礼堂、学生食堂,男生宿舍,女生宿舍、院长住宅、教授住宅、教职员住宅、工人宿舍等20多座。严家显院长指出“研究及推广之进行必须有适当之场所与对象”。经过政府批准在院址附近征得土地305亩用作试验场及示范新村,其中安排牧场30亩,园艺试验地20亩,苗圃40亩,茶园15亩,果园40亩,其他作物用地160亩。农场场长由院长就教授中聘请兼任,场部有专职技术人员和农工若干人。学生也参加农场劳动并在农场进行教学实习,把理论学习与具体时间相结合,造就农业人才。

三、积极进行农业推广

在严家显主政福建省立农学院期间,他始终践行研究、教学、推广相结合的美国赠地学院办学理念,忠实地履行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责,本着“教育生产化,生产教育化之目的,合‘学’‘用’于一途”,积极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1940年12月,学校组成福建省农业考察团,奔赴八闽大地的县市及重要集镇,实地考察,行程三千多里,历时六月有余,搜集农作物四千多种,写出详细考察报告,并根据福建农业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传授。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福建农业考察团完成了福建农作物的全面彻底调查,此可谓是福建农业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1942年,组织师生参加省粮食增产督导工作。第一批有31人参加,分赴闽北九个县进行宣导。此后每年暑期组织一次。每次出发之前,先进行有关粮食增产技术措施的培训。1943年1月接办省立永安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形成了普通农业高等教育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科研、教学、推广三者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1946年12月,组织部分师生下乡参加省农技推广处组织的防治大田作物病虫害工作,分赴福州区、莆仙区和漳州区,历时一个月余,完成防治病虫任务。建立“特约农家示范通讯网”。其工作目标是:(1)设置范农田,作为一方表证,借以引起农户兴趣及鼓舞推进农业建设事业。(2)利用通讯办法获得各地农业情报,并征集农业实际问题,以供编写教材。(3)编印刊物以供农家阅读参考,并代为解答疑难问题,促进农业革新,提高农业技术与农村文化。(4)选择优秀农民协助学校调查研究及推广工作。(5)施行实验示范通讯网制度,以供省内外农业机关参考。

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在抗战期间,战火纷飞,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严家显要求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不仅要研究农业高深学问,做一个农业专门人才,还要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健康身体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此,他领导下的福建省立农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国的工人农民要求反抗日本侵略者,中国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也积极行动起来要求抗日。作为培养未来国家主人的高等学校更是义不容辞。学校积极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活动。如大唱《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保卫黄河》、《游击队歌》等抗日歌曲;组织“新农剧团”,先后演出《雷雨》、《日出》、《麒麟寨》、《雾重庆》等十多部进步话剧,并到社会公演,激励民众的抗战热情;支持学生自治会和各班级,还编辑出版《新农双周刊》和创办了《谷风》等一批墙报,交流学习心得,抒发爱国情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军捐献,赠送军鞋,献机募捐、慰问出征军人家属以及为前方将士和战区同胞征募寒衣等活动。1944年有17名学生投笔从戎参加“青年军”奔赴抗日前线。

2.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价值判断及精神追求。通过对校歌内容的认同、传承及校歌音乐的传唱,学生能在无形中受到警示、熏陶和教育,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培养其责任感和专业操守。为此,严家显院长专门请人为福建省立农学院谱写校歌,以达到潜移默化之功效。“农为邦本,训自前贤,中华立国五千年,授民时,尽地利,深耕易褥,古相沿。功宏耕战,政以为先,吾闽屹立东海缘。果蔬遍野,未黍连阡。勖哉我同学,科学宜精研。拓经界,均地权,报国效殖边。农工并进,服膺拳拳。”[6]校歌中唱响了国富民强, 歌词催人奋进,具有鼓舞人、引导人的力量,音乐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福建省立农学院的学生严谨治学,兢兢业业,坚守工作岗位。严家显在《新农季刊》的发刊词中也谆谆教导:“近世科学昌明,农学进步,工商原料资以供应,现代文明赖以建立,国之腹富强肇端乎此,吾国夙为农业国家,而过去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地不尽利,物未尽用,驯至衣食所需,犹难自给遑论发展,是以欲谋吾国农业之振兴,从而改善整个国民经济,捨努力农业科学化之一途更无捷径”。此后,他又撰文论述了农业与科学的关系,强调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这样就深化了农业是国之根本的思想观念,树立爱业、敬业、乐业的职业操守。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严家显教育注重深入农村,服务田间,广布新智,指导改良,增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思想,所以应该养成刻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意志,锻炼强健的体魄。

3.实行导师制度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人格、有骨气、有抱负、有见识的国家栋梁,严家显根据教育部要求坚定不移地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达成教训合一的目的。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本院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人数至多不得超过二十人。第二,每组设导师一人,有院长指定专任教师充任之。第三,导师任务。第四,定期举行导师辅导,方式自定。第五,导师认为学生不堪训导时,可以退导;学生可自行选择导师,连续两次退训时,由学校除名。其中导师任务详细规定了导师的具体任务,如充分利用课余及例假时间,召集各组学生开谈话会或讨论会与远足会,并随时举行个别谈话;进行操行评定,出具训导证书,出席导师会议,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与纠正,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和阅读书报等。在严家显院长任内,福建省立农学院一直坚持实行导师制。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密切了师生关系,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农业高等教育和农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时隔几十年之后,昔日福建省立农学院的学生回忆起自己的院长和导师时依然包含着感情、深情和真情。#p#分页标题#e#

农学毕业论文 篇6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OBE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一、前言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安全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熟知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前沿理论知识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熟悉食品标准与法规,能在商检、卫生防疫、食品企业、科研院所及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等部门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性监测、检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标准和法规制定及其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如何培养其专业人才,适应食品安全发展新趋势与高等教育改革新局面是培养单位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一直是其专业教学改革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OBE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成果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育理念,即能力导向教育。OBE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于1981年被提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已成为主流,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全面接受了OBE理念,并将其贯穿始终[2]。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性成果、技术成果、能力成果等。学习成果,即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将掌握的知识、具备的各种能力以及作为一个职业人所持有的职业素质。OBE教育理念面对社会不断进步、学科持续发展和行业更加融合,培养内涵上高点定位,重视培养,强化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综合体现。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考核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产出。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教学工作会中强调,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3]。紧扣新经济对本科人才的需求特点,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的理念,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要把握的主要问题。

三、OBE教育理念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4]。能力体现在具有扎实的食品学科和生命科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安全分析管理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技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的实践技能,对国内外食品安全的前沿理论以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创新,指导在立法、商检、卫生防疫、食品企业、科研院所的食品安全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基于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理论知识运用和创新意识是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是实践教育体系要求的重点。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构建出符合时代要求和专业培养要求的实践体系。培养过程中基于OBE教育理念,按照工程认证“工程经验”和“工程素养”这两个核心目标,实现“以内容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食品工程应用型人才[5]。

四、基于能力导向教育理念开展专业实践教学

(一)基于目标改革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中检验及控制能力是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主要专业能力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首先需注重通识教育,在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人类相关知识类型的本质及其探究方法与模式,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潜力[6]。毕业后结合专业特点能够创造新职业、新专业,引领社会发展,真正体现社会适应能力。其专业实践能力不只是了解几项指标的检测技术,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要勇于创新,引领时代。其次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对学生食品安全检验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专业课程分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更具有个性化的培养,结合学生的爱好、职业趋向进行培养。第三是课程的学习要合理优化设计、循序渐进[7]。学科基础课程,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化学理论基础;专业必修课程中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分析、仪器分析和食品化学等提供了食品安全检验能力培养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训练。在食品和农产品安全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中关系到怎么检测和检测运行的过程以及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安全检测、食品感官评定和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这对核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性更强的食品安全实验操作能力提供了训练。专业选修课程,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粮油及制品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为其专业检验及控制能力培养所需的专项能力提供了强化训练,这要求课程间要有很好的协调。(二)基于能力强化专业实践环节能力培养。全日制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8],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与其一样,但应具有专业特色。课程实验有验证、综合和设计等类别。其中食品品质与工艺方面涉及验证和综合性,产品开发技术和思路是开发出营养、安全的产品。产品工艺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导向要求学生具备产品工艺理论及其质量控制的能力。实验中,产品方案的开发设计,学生间相互交流,加强知识的记忆和增加体验感受[9]。学生在产品方案改进提升,结合理论与实验操作过程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是针对某一门课做的设计,通过理论学习后,结合相关的项目开展实践。以个人或组为单位,最后通过答辩完成。设计可针对食品安全的综合分析评价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控制等方面进行。学生从设计对象确定出发,通过分析评价项目或指标选择和质量控制环节设计,获得合理的分析评价方法和控制方法或措施以及产品质量与安全综合评价方法和保证产品质量与安全综合措施,最后撰写一份综合分析评价和综合控制技术方案和说明书,这是课程内容综合实践的提升。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生产实习是必修实践环节,是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完后进行的认知实习,去实习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和实践学习,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实习中要求学生深入食品工厂企业了解工作环境、企业的生产状况、管理经营情况和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等。同时,学习了解食品工厂化生产工艺过程、产品标准及相关参数。实习中从实践过程和职业素养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动手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毕业实习是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巩固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实习过程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7]。从目标能力导向教育的角度来看,毕业实习是学生运用扎实的基础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从而在实习实践中能发现探索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检验、积累自己的认知能力。通过毕业实习实践,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和挑战。毕业实习是学生的一次“工作演习”,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展示和完善自己,扩宽知识面,增加社会阅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重要的必修环节,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占6—8学分,学生利用3—5个月的时间对本专业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实践。实践通过专门的导师来指导,提出项目任务,学生通过方案设计,实践解决问题,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并答辩。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实践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针对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2]。毕业设计(论文)的物殊性要求其在实践环节中科学管理,积极探索并形成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这是毕业论文(设计)实践对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三)基于多元化的能力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有多种途径,如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践环节、专业和跨专业实践平台等。实践平台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首先,学校内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校外有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企业基地等,可以构建技能训练、单个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训平台。其次,学校可以结合课程开展创新研发竞赛,从产品开发、分析方法和案例处理等竞赛强化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基于能力导向积极构建“技能—模块—项目”三级训练机制。人才培养中采用导师制可以更加系统、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导师的“产学研合”发现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培养。最后,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基金一般项目、撰写著作、专利、论文,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交流、课外读书、学科竞赛(含挑战杯)等,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四)创新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践环节教学与理论教学不一样,实践环节教学中的形式多样。过去考核多以实验报告结合考勤和实验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缺乏客观性、公正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教学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观察、操作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创新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尤有重要,注重实践过程的考核,工艺实验注重考核原理的掌握和创新思想的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可以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本着能力导向考核形式应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实践考核,比如课程实验平时成绩不只用主观评价,应从出勤保障、实践过程、操作规范程度、结果有效性等方面进行量化,实验报告中重点考核对过程和结果的分析。

五、结语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食品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食品安全是保障,其正随着社会的进步经历着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本文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从优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实践环节和多元化的能力实践环节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培,戴梓茹,宁毅,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钦州学院为例[J].大众科技,2018,(02).

[2]王卫东,孙月娥,王帅,等。OBE理念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J].食品工业,2018,(05).

[3]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

[4]贾冬舒,陈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改革与实践研究[J].长江丛刊,2016,(35).

[5]孟凡冰,李云成,余华,等。基于OBE理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8,(03).

[6]王素娟,徐萍。文化视角下通识教育的组织改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06).

[7]宫霞,张路遥,韩梅,等。应用技术型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18,(16).

[8]马宁,裴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6,(14).

农学毕业论文 篇7

“多形式互动型”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目的是让学者愉悦地接受知识,但每天6~11节灌输式教学形式,学生势必产生疲劳与厌倦,结果出现“老师累的要死,学生烦的要死,效果差的要死”的局面。所以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形式的互动交流”的转化事在必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提问、主题发言、学生点评、学生主讲部分章节、辩论赛、找问题、改错误等形式开展互动教学。其目的是活跃课题气氛,增加学生上课主导地位,提高学习效率。考核制度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打破传统的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为目的闭卷,采用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以及操作性考核等形式,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考核。

课堂教学监控机制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创建研究型学院,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诸如,建立领导听课制度;建立教学咨询委员会;坚持学生信息员制度;坚持课堂教学秩序检查;坚持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和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坚持新老教师之间传帮带;坚持教学岗位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专家讲座、课堂教学观摩等活动。激励机制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通过政策引导教师承担教改项目,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鼓励专家教授积极为本科生开展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和能力是高水平人才具备的两方面,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借助于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教育过程,学生不但认识所要掌握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灵感,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提升。因此,探索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内容。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已不利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实施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如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各实验中心、实验室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并将其作为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自行选择试验方法,确定实验步骤,选配实验装置,观测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独立写出实验报告等。

实习环节。针对现行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现象,有必要对传统的实习方式进行改革。建立以集中为主、学生自主分散实

“第二课堂”建设。抓住重大事件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以“主题”研究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逐步将“第二课堂”的“主题”研究型学习渗透到“第一课堂”之中。通过制定活动计划、选择研究方案,在科技活动中,让学生实地研究,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学院把学科竞赛和学术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各类学术和文化活动;通过定期举办课外科技活动,扩大辐射面和影响,使课外科技活动真正意义上做到“学院搭台、专业导演、学生唱戏”。

农业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篇8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30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和9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16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8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12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3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农学毕业论文 篇9

随着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农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环境的变化,高等农业院校越来越重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工作,不断修订农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不足:具体表现在:(1)教育理念陈旧,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2)培养方案设计中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3)高校教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践教学上,其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4)学生对实践教学缺乏兴趣,动力不足。虽然目前的培养方案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师怎样安排,学生就怎样做,最后教师评定实习成绩”的思路来执行,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学生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不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1)实验室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缺乏,许多实验开展不了。(2)校内实习方面,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校内用地越来越紧张,实践教学用地越来越小,能开展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少。(3)校外实习方面,实习基地数量不足,管理不规范,进入基地的高层次科技人员少,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农学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国家公务员考试难度较大,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就要开始找工作或准备公务员考试,参加考研的学生主要精力也放在复习考试上,因此实践课程学生到课率偏低,毕业实习也不用心,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强化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

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6]。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目标定位

结合农学专业的特点和培养方案,本研究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具有就业导向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具有科研导向的科研能力两个基本能力。一是具有就业导向的实际工作能力,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使其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二是具有科研导向的科研能力,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坚实的农学专业理论基础,学会实验设计、数据统计与分析、科技论文撰写等的方法,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具备一定的从事科研工作的综合能力。

(二)内容体系

对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翟云龙等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教学实验、农事认知、专业劳动、公益劳动、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构成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4]15。周可金等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九大环节,即课堂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实践课程的教材、实践教学研究、实验中心建设、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和实践教学改革等[7]。笔者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论文、科研训练项目、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农事认识、专业劳动、公益劳动、军训及其他活动等12项。其中,前6项侧重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后6项侧重于通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建设思路

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应坚持“市场需求约束下的培养模式”,其现实选择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大环境下,围绕学生的毕业取向(即就业和读研)的能力条件,将农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划分为专业实践能力和通用实践能力两部分,以这些能力� 在图1中,专业实践能力是指通过农学专业四年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实践技能,包括农田生物形态特征鉴别能力、农艺操作技术能力、田间诊断能力和科研素质能力四部分[8]118。农田生物形态特征鉴别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观察和比较农田生物典型时期的形态特征,训练学生的鉴(识)别农田生物种类的能力;农艺操作技术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农作物主要生育期相关的农事操作技能;田间诊断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能力;科研素质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文献检索、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实施、数据采集与整理、结果分析、报告撰写”的能力[8]119。通用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进入社会应该具备的基本社会生存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沟通能力等。

三、提升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具体包括:(1)强化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农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田间作物生长季节进行。要转换教师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角色”,教师从传统的专家转变为学生实验的向导与合作者;改变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教师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建立学生教学实习评价标准;强化教学实习的组织与管理。(2)完善生产实习。建立校内标本园,使学生初步掌握大田作物种植的基本环节和田间档案构建流程;将教师的科研试验田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初步了解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建立校外农技推广示范站,使学生掌握农业技术推广基本流程;建立学生生产实习的评价标准;强化生产实习的组织与管理。(3)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校院两级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基础设施;强化实验人员的技能培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并保证落到实处;实行中青年教师进入实验室锻炼制度,提高其实验技能;建立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带供试实验材料完成实验项目;允许学生主持的科研训练项目进入实验室。(4)强化课程论文的撰写。本科生撰写课程论文是锻炼其论文写作能力的基本方法,要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明确基本要求,尤其是要掌握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等基本思路和技术要点。(5)建立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机制。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可以到校外实验室、相关实习农场基地、有关企业事业单位进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应加快制定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大纲。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大纲是在规定学制内所有实践性教学的具体部署和总体规划,要突出其针对性和应用性。首先,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大纲要与专业总培养方案、作物生产阶段、教学规律和学生基本条件相适应,尤其要注意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的相互衔接;其次,要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实践项目,确定每个实践项目的学时数及考核办法;最后,根据教学日历将总课时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根据教学目标串联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践项目供学生进行训练和学习。

(三)实施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改革学生专业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将现行的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改变为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实践考核成绩三部分,并制定实践考核的标准,以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四)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审核机制

本科生毕业论文要实行导师负责制,论文答辩要实行评阅制,评阅通不过的不能参加答辩;答辩过程要严格程序,答辩不合格的可以组织二次答辩,二次答辩若通不过,不授予学位。

(五)为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建立校级和院级本科生科研指导与管理机构,本科生实践训练项目实行统一管理,规避多部门管理出现的问题;学校和学院要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项目的覆盖面,给更多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强化资金管理,实行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资金的全程动态管理,保证每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科学评估机制[9];制定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奖励制度[10]47,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强化本科生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10]47;不断完善校园科研创新环境建设[10]48;组织本科生参加科技竞赛以及社会实践项目,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