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由之路。主要介绍了畜禽生态养殖过程中,对于场址选择、饲养品种、生产流程、档案管理、药品使用、疫病防治、粪污治理等的要求。
摘要:赤眼鳟属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俗称红眼鱼、赤眼鲮、参鱼,是江河中主要优质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该鱼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杂、养殖成本低、商品鱼售价高,体形酷似一龄草鱼等优点,是当前淡水养殖的热门品种。
关键词:赤眼鳟,人工,养殖,技术
一、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附近无污染源,保水性能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少淤泥,面积2亩—5亩左右为宜,水深1.2米—2.0米。池水要求“肥、活、嫩、爽”,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厘米—40厘米左右。
二、池塘消毒进水。
池塘应清除过多的淤泥,冬季干池曝晒后,每亩用生石灰化浆100公斤—150公斤消毒,消毒10天—15天后每亩可施放经发酵腐熟的粪肥200公斤—300公斤打基肥,然后用60目筛绢过滤进水。
三、鱼种放养。
选健康活泼的优质苗种。鱼种放入前可用3%—5%的食盐水浸泡5分钟—10分钟。主养成鱼的池塘,一般每亩放养冬片鱼800尾—1200尾,混养塘每亩的放100尾—200尾。
四、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赤眼鳟属杂食性鱼类,藻类、有机碎屑、水旱草均可摄食,喜食人工配合饲料。主养池塘,采用全价配合颗料饲料为好,赤眼鳟的饲料粗蛋白的含量大致30%左右,还可捞取细绿藻及柔嫩、新鲜、适口的水草、黑麦草、蔬菜叶等作为辅助饲料。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8%。一般上、下午各投一次。投喂饲料要坚持“四定”的投饲原则,还要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鱼的吃食情况,确定合理的投喂量。6月—7月及9月—10月摄食较旺盛,盛夏稍缓。
2、水质调控。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每天中午开增氧机1小时—2小时,晚上视天气情况适时开增氧机,以防鱼类浮头。PH值保持在7—8.5之间。在养殖中、后期(特别在高温季节),要及时更换新水,使池塘水质保持清新,透明度控制在25厘米—40厘米。10天—15天,每亩用生石灰10公斤—15公斤全池泼洒一次,使池水呈微碱性,以利鱼类的生长和鱼病的防治。有条件的养户可根据池塘水质、水温等情况,每隔12天—15天左右施用EM液、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有效改善水质状况。
3、日常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日常必须坚持勤观察,勤巡塘,观察水质变化,鱼类的活动,摄食情况,有无病害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常清除渔池周围的垃圾,食台(场)上的残饵,水面上的漂浮物等,做好各项工作记录。
五、鱼病防治。
赤眼鳟生活适应性强,各种疾病感染率和染病后死亡率较低,但鱼病防治要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除鱼种下塘时做好鱼体消毒外,还应对鲜草(饵料)、食场、工具等进行药物消毒,在夏秋鱼病流行季节定期用渔药进行鱼病预防。
六、成鱼的收获。
当大部分个体达到上市规格时,应捕大留小,及时上市。
摘要: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畜牧业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在家禽养殖行业中,饲养技术尤为重要,运用规模化饲养技术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增加养殖农户的经济收益,从而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水平。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已经普及了规范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这一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养猪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过程中,有很多饲养户的养殖技术不科学,饲养方法不正确,导致饲养户饲养出来的猪在市场上卖不上好价钱,经济收益不理想,同时也阻碍了规模化养殖产业的进步与发展。本文针对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进行探讨,从而提升规模化饲养猪的质量,提高饲养农户的经济收益。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
目前,我国乡镇政府为了使当地农户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鼓励当地居民发展养殖业,掀起了农村畜牧业创业致富的热潮。乡(镇)畜牧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采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养殖过程中,政府给养殖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以及养殖管理,增进养殖户的饲养技术,提高了畜牧业的养殖产量。政府除了提供技术支持,还要给予养殖户树立合作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理念,从而对当地养殖户的科学化管理提供方便;当地政府实行规范化办社、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的健康发展,从而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1做好保育猪饲料管理工作
1.1严格把控饲料质量
饲养农户要做好保育猪饲养管理工作,首先要选择优质的饲料进行喂养,饲料是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的物质基础,饲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保育猪的生长以及肉质的好坏。饲养户要重视饲料的质量,如果饲养户给保育猪喂的饲养因时间长或者放置位置不当而导致饲料发霉,就会到致使保育猪产生食欲不振或者腹泻,极易引起病毒感染,不利于保育猪健康生长;发霉的饲料也会对保育猪的内部器官造成伤害,甚至出现仔猪死亡,造成经济损失;饲养户使用劣质的饲料不利于保育猪的快速生长,加长生长周期,甚至出现猪的个体大小停滞不前。因此,养殖户要慎重选择饲料,严格把控好饲料质量,在喂养保育猪前要先检查饲料的质量,是否发霉,保证质量后再进行喂养,从而保证保育猪的生长和质量。
1.2切实做好保育猪的营养管理工作
在保育猪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切实做好保育猪的营养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营养充足能使保育猪的产量和出栏率提高,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养殖户合理利用优质具有营养的饲料喂保育猪,保育猪的体重明显增长的更快;如果养殖户不注重保育猪的营养投入,则保育猪的体重增加会缓慢。因此,保育猪的优质产量与带有营养的饲料利用率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保育猪饲养的过程中,保育猪的瘦肉率与饲料的营养价值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饲养员在日常饲养保育猪的过程中,注意保育猪的生育期,同时根据不同生育期的保育猪投喂营养均衡的饲料,以保证保育猪的优质产量。在实际生产中,饲料投放应该根据保育猪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能量饲料的含量,不能过分强调饲料蛋白质的含量,要注重饲料的营养均衡。在保育猪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饲养员要学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给保育猪提供它所需的营养成分,从而提高保育猪的产量,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
2做好保育猪猪群的饲养管理工作
2.1保持圈舍良好的通风性
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过程中,影响保育猪健康成长的因素是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育猪饲养员一定要注意圈舍保持良好的通风性,以防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使保育猪出现中暑现象。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过程中,饲养员要结合保育猪的具体年龄采用不同的通风管理措施,从而控制好圈舍里猪群的饲养密度。猪群饲养密度较大主要发生在冬天和春天,特别是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饲养员要做好通风和换风工作。如果保育猪猪群的密度低不仅要注意圈舍的通风性,也要注意保育猪圈舍的保暖,将圈舍内的温度控制在26℃~28℃之间,是最适宜猪群健康生长的温度。随着保育猪年龄的增加,圈舍内的温度要随之降低。在夏季温度较高,除了注意保育猪圈舍的通风和换风之外,饲养员还要及时洒水给圈舍降温,同时及时遮阳庇荫,让保育猪在一个健康环境下生长。
2.2做好猪群分群管理工作
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过程中,饲养员既要保持猪圈舍的通风性,还要根据猪的不同情况按照原窝的原则进行分群,这样会更好的管理猪群。在进行保育猪分群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猪的个体差异性,饲养员通过对猪的观察,把具有差异性的猪都分到一个圈舍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是注意规模化养殖场的密度大等问题,同时也要注意一个圈舍中所分猪的数量,一般情况下一个圈舍分配的猪数量不得超过30个,猪分群的时候要选择最佳时间段进行分栏,白天猪最为活泼,猪因反抗所造成的应激反应是最大的,因此,饲养员在分栏时一般选在晚上进行。在猪分群后,饲养员要时刻观察猪的生理反应和应激反应以及进食情况,以防猪在陌生的环境下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或者饮食较差的情况发生。如果被分群后的猪应激反应比较强烈又不进食,饲养员要做好人工管理工作。在猪分群后,饲养员要格外注意猪的饮食情况,给猪投喂的饲料不易太多,但是要增加投喂次数,采取少食多餐的管理方式。同时饲养员要给猪补充维生素,以防猪在新环境下产生疾病。
3做好保育猪疾病防治工作
3.1做好保育猪科学免疫工作
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过程中,饲养员要格外注意保育猪的生长健康情况,做好科学防范措施,提高保育猪的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过程中,保育猪出现疾病是在所难免的,必须及时治疗,以防传染给更多的保育猪,影响保育猪的整体产量,从而对整个地区的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饲养员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过程中要切实做好科学免疫工作,以防保育猪疾病的产生。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过程中,在不同的季节和地区都具有着疫病发病规律,饲养员要根据这些疫病规律而建立健全免疫档案,同时把科学免疫工作落到实处,以防疫病的发生和控制。
3.2做好药物保健管理工作
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过程中,最怕发生猪瘟,如果发生猪瘟,则整个地区的保育猪都会染病,从而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过程中,饲养员除了增强保育猪的免疫力以外,也要做好药物保健管理工作,从而增强保育猪的身体抵抗能力。对于规模化猪场保育猪饲养来说,饲养员要保证每一头保育猪都能健康生长是很难的。在不同的季节,保育猪可能出现的疾病都是有规律的`,饲养员需要根据保育猪自身的情况以及疾病规律,做好保育猪圈舍内的清洁和消毒工作,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同时饲养员也要在保育猪的饲料里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切实做好保育猪饲养管理工作,确保猪能够健康的成长。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过程中,饲养员要切实做好保育猪饲料管理工作、保育猪猪群的饲养管理工作、保育猪疾病防治工作,从而增加保育猪的产量,给养殖户的带来更高经济收益,促进当地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袁江华主编。规模猪场猪瘟的预防与控制策略[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03).
[2]陈光俊。育肥猪的饲养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7).
[3]王丽峰,党占国。当前猪病治疗困难的原因及防控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8).
摘要:土鸡林果地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林果地生态养殖土鸡就是利用天然林果地在野外自然放养土种鸡。其优点是投资小,成本低,肉蛋品质好,林鸡双赢,经济效益高。以70公顷林地饲养2万只土种蛋鸡为例,年纯利可达100万元以上。
关键词:土鸡,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其饲养技术如下:
一、林果地养土鸡的好处
1、能提高产品档次,增加经济效益。将土鸡在林果地里放养,鸡的活动空间大,鸡活泼,羽毛色泽光亮,肌肉结实,皮下脂肪适中,肉味鲜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大大提高养殖效益。
2、可减少饲料消耗,降低成本开支。饲养开支与饲养方式有关,采用全部人工喂料时占到70%左右;而采用林果地养鸡,可以使饲料用量减少,配方成本下降。成本下降比例与放养密度也有一定关系,一般每亩放养100~200羽鸡减少饲料成本10~30%。
3、自然环境舒适,鸡的成活率高。林果地空气清新,冬暖夏凉,环境安静,应激因素小,疫病传入少,是理想的散养鸡的栖息环境。土鸡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强,抗病力也强,在舍外自然环境下有利于健康生长,鸡群育成快,上市早,效益高。
4、饲养密度低,减少环境污染。将鸡散养于林果地内,使鸡密度相对较低,粪便污染减少。同时,林果地可使空气中有害物质(硫化氢、氨气、灰尘等)浓度降低,从而减少养鸡对环境的污染。
二、林果地的选择
选择远离村庄,面积较大,地面平坦,地势高燥,植被良好,树冠较小,背风向阳,交通便利的林果地。
三、土鸡品种的选择
土鸡品种的优劣决定饲养土鸡的成败。选择土鸡品种要以对环境要求低、适应性广、抗病力强、体型较小、觅食力强、产蛋多、肉质好、就巢性能弱的当地品种。必要时也可引进外地优良土种鸡。为保证品种优良纯正,养殖场最好实行自繁自养,既节省成本,又可防止引进鸡种可能带来病原体。饲养实践证明,林果地饲养的土鸡品种宜选用黄羽土鸡。目前黄羽土鸡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林果地散养,少喂配合饲料的鸡更为消费者所青睐。为保持这一产品的特殊风味,品种和饲养方式是两个关键。利用林果地饲养土鸡和饲养方式,既保证了鸡肉风味不变,同时又有助于林果的丰产优产,不失为农民种养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好途径。
四、生态放养圈的范围
一般林果地都可以用于散养鸡,但以选地势高,朝南向阳,通风换气条件好的林果地为好。饲养前先设生态放养圈,一个生态放养圈,是以鸡舍为中心,半径200~250米的圆圈内,放养2000只土种蛋鸡,平均每只鸡放养面积60~100平方米。这样,既能保护林果地植被和放养周期的延续,又有利于放养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设立生态圈要因地制宜,平均每只鸡的放养面积不可小于60平方米。每个生态放养圈相距不小于500米。
五、生态放养圈的建设
生态放养圈选定后,一要根据鸡的数量,在放养圈中心建好鸡舍和产蛋箱;二要在生态圈周围设立牢固的防护网,可用尼龙网围林果地一周,高1.5~2米,以防止鸡只被盗或走失;三要在生态圈内搭建适量的供鸡避雨、休息的简易棚,棚内安放料槽,饮水器,供鸡白天采食,饮水和防风避雨用;四要在无沙石的生态圈内堆放几堆细沙石供鸡采食;五要在生态圈内设立多处虫子、蚯蚓养殖池,进行虫子和蚯蚓的养殖。
六、实行全进全出
同一鸡群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因为不同日龄鸡的饲养、管理、饲料及预防免疫要求不同,如果同养就会造成防疫和管理上的不便。同时每批鸡统一出笼后,能统一对鸡舍内进行清理、消毒,对舍外林地进行清扫、铲除、深挖,并空场一段时间以达到自然净化作用。一般一片林果地饲养2~3批后就应另换场地,将原林地翻挖并空半年后再养鸡,这样鸡不易患病,饲养效益好。
七、把好“五关”
1、育雏关。一要按育雏舍的要求,建设保温性能好、升温快、通风好、环境安静的育雏舍。二要强化育雏期间的饲养管理。育雏前期保证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饲料,育雏后期,逐步加大饲料颗粒,并引导采食原料。三要认真做好育雏密度、温度和通风的调节和控制,及时清扫粪便。育雏后期进行舍内脱温训练、并在采食时进行哨音训练,使其形成条件反射。
2、防疫关。林果地养鸡疾病相对较少,主要做好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和球虫病的预防工作。育雏期间,根据当地鸡病流行情况和发病规律制定和实施免疫程序。新城疫首免在鸡10日龄用Ⅱ系苗10倍稀释液滴鼻或点眼,21~30日龄再用Ⅱ系或Ⅳ系苗二免。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别在14日龄和32日龄用法氏囊毒苗饮水免疫。球虫病在14日龄后开始防,治疗球虫病的药物很多,应选几种药物交替使用。
3、训练关。在鸡舍周围设置防护网,暂时限制鸡的活动范围,并逐步扩大自由采食虫草的场地。限制放养半个月后解除防护网。采取早、晚补饲,逐步减少全价饲料,增加部分原料饲喂,直至完全原料饲喂。鸡舍内设置栖息架。
4、安全关。首先是防范天敌,除设置牢固的防护网,加强人工看管外,还要训练家犬协助防范,有条件者可设立监控设施。晚上关好鸡舍门窗,在门窗外加设防护网。
5、饲管关。育雏期结束脱温后,鸡群即可采取林果地散养饲养方式,每天早上定时放牧,晚上定时收群。每天早上将鸡放出鸡舍,让其自由活动,采食天然饵料。晚上天黑前将鸡群赶回,让鸡群食饱后回舍过夜。每天早晚对鸡各补饲一次,每天每只鸡补饲50克,早晨少补,晚上多补,饮水器随时上水,保证饮水充足、卫生。关鸡前应料槽内剩余的饲料清除干净。为使鸡群形成开食条件反射,每次开食时吹口哨或用其他声响,让鸡群适应。几天后鸡群再听到同一声响就会立即回来采食,便于管理。还要根据天气变化和鸡群动态灵活进行饲养管理。
八、注意“三点”
1、选好苗鸡:苗鸡品种以本地土鸡为好,因其对环境适应性较强,抗病力强,比较适宜在林果地放养,购苗鸡时应选择行动活泼,两腿站立有力,运动自如,脐部吸收良好的雏鸡。
2、进场时间:苗鸡进场最好在开春后,这时的气温逐渐转暖,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上。如果进场时间过早气温低,雏鸡容易得感冒、白痢等疾病,这样不利于鸡的生长。
3、防止农药中毒:在林果园治虫用药时,应提前把鸡群圈在舍内作短期饲养,避开施药以免中毒。治虫应选用高效低毒类农药,喷洒时要尽量不使农药洒落地面。
九、适时上市销售
生态土种蛋鸡肉、蛋品质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因此,饲养批次要精巧安排,既要考虑充分利用林地天然嫩草、草籽、昆虫的饲料资源和放养时间,还要考虑到传统端午节、中秋节热销仔公鸡和春节热销老母鸡的习俗,安排好养鸡批次,以赢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养殖所带来的大量废物和污水的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并导致群众环境投诉和污染纠纷案件不断上升。虽然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但面对当前畜禽养殖污染日益严峻的形势,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需得到完善和解决。文中介绍了我国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现状、主要原因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到位的法律成因,并提出了法制化解决畜禽养殖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畜禽养殖 环境污染 防治对策 法律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养殖所带来的大量废物和污水的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并导致群众环境投诉和污染纠纷案件不断上升。因此,如何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利用各种手段促进畜禽养殖业规范、可持续的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亟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
1 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在我国传统历史上,农村畜禽养殖业大多数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畜禽排放的废弃物主要用于农田施肥,形成以“养殖-肥料-种植”良性循环为主的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基本不造成污染。但是,随着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养殖业与种植业相分离,养殖产生的粪便类废弃物不能及时合理地利用于土地,直接导致了畜禽排放的废弃物被四处堆放或随意排放到河流、沟渠等水体中,对农村水、大气、土壤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与破坏。
1.1 水环境污染
畜禽粪尿、圈舍冲洗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化学物质,这些污染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体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动植物缺氧死亡,水体发黑发臭,河流或鱼塘丧失其原有的灌溉、渔业功能。此外,畜禽粪便的有毒有害成分还会通过地表径流渗入地下水循环系统,一旦影响地下水体水质,将很难治理和恢复,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会得到净化。
1.2 土壤污染
畜禽粪便直接堆放在农田上,畜禽污水渗入土壤表层,会导致原本疏松的土壤空隙堵塞发生板结,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农作物生长。另外,畜禽喂养所用的饲料添加剂中含有的一些重金属物质,若随着畜禽粪便渗入土壤中,还会造成重金属的富集使得土壤无法吸收和消解,导致土壤功能变差。
1.3 传播病菌
畜禽废弃物的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滋生的蚊蝇等,会使环境中病原菌种种类增多,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当发生猪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疫情时,还有可能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对人的健康造成威胁。
2 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多,因各地情况不同,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同,分析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2.1 畜禽养殖方式转变
过去畜禽业多为分散经营,畜禽饲养头数少、规模小,畜禽废弃物一般可及时处置,对环境影响不大。但最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起来,养殖模式逐渐由原来的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方式转变,各地城市近郊和农村纷纷兴建了大量的畜禽养殖场,导致产生污染物往往集中在某一区域,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分散的个体养殖模式也并未消失,仍呈扩张趋势,区域畜禽总数不断扩大。
2.2 养殖技术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养殖场、养殖户普遍采用清水冲刷圈舍、清理畜禽产生的粪便类废弃物,这种干湿不分的养殖和污染物处理方式,导致了大量的污水、废物产生,不利于粪便的收集与综合利用,从源头控制污染。
2.3 选址布局不尽合理
由于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划,更多地是自发地、单纯地面向市场需求自由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行情见好时投入到畜禽养殖中。他们通常利用自留地及宅基地周边建设圈舍进行畜禽养殖,并不考虑场所选址是否符合用地规划和环保要求,其中一部分甚至没有达到远离饮用水源、远离居民和敏感目标等基本环保要求。
2.4 环境意识比较薄弱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及损害不仅是眼前的,更是长远的。大批畜禽养殖者只注重当前经济效益,并不重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工作,使得大量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而且作为农村工作的主力军,一些镇村干部也存在着重发展、重富民、轻环保的思想,致使环境监管不到位,畜禽养殖污染日趋严重。
2.5 防污制度不够完善
2.6 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
当前,大量的非规模化的家庭式畜禽养殖户基本都未建设合格的污染防治设施,绝大多数只有一个简陋的粪便、废水收集池,产生的粪便、废水经简单贮存后就直接排入沟塘或河流,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而言,虽然建有污染防治设施,但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也仅限于建设收集池、沼气池等简单的处理设施,防治措施并不能满足环保达标排放的要求。
2.7 环境监管不到位
长期以来,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的环境执法一直是环境监管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环境监管不力或不到位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现在畜禽养殖污染面广量大,各执法单位还存在法难以责众的心理,而且基本面对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各单位在执法时更会慎之又慎。
3 我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到位的法律成因分析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日益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环境监管不到位、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法律制度不健全等,下面主要对我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到位的法律成因进行简单分析。
3.1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关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的主要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两部专门法律法规和其它零散分布在其他法律中的条款,这些是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开展执法监管的最主要的依据。虽然新《环保法》对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建设和管理提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但主要针对的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对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却无专门的技术规范和法律规定,导致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环境问题发生时,执法人员准备执法处罚时却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的尴尬。
3.2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环境执法薄弱
当前,国家在对城市和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环境执法监管投入却非常不足,执法力量和资金、技术投入均非常有限。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一般是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才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但在与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接触最直接的乡镇,却一般只有一至两名人员负责环保工作,根本无法做到对农村大量的畜禽养殖户进行全面、及时的环境监管。
3.3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环境侵权追究不足
近几年来,畜禽养殖污染对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渔业养殖、农田种植造成损害的情况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多部法律对环境污染的侵权责任已有规定,比如《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侵权责任法》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些法律条文对农民维护其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支撑,但是在损害赔偿数额方面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当农民在追究人身健康、财产损失的同时想进一步追究精神损失、自然生态破坏损失时,却无法得到明确的法律保障。正因为法律制度上的缺陷,环境污染损害范围和赔偿范围的不明确,造成近年来虽畜禽养殖污染纠纷频发,却很少有人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放任了污染环境行为的发生。
4 法制化解决畜禽养殖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地步。目前,国家环保部也正在全国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的专项整治工作,投入大量资金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除此之外,该研究者认为可能还需要在法制层面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立法
新修订的《环保法》规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该条款规定,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从事畜禽养殖就应当承担对畜禽粪便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的责任。目前,我国已对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治有了比较全面的法律规定,但对非规模化畜禽养殖还缺乏详细的法律规定,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将达不到规模养殖标准,但已达到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户也列入法律监管的范围,使得农村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有法可依。另外,国务院颁布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畜禽养殖场的具体规模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很多省份至今还未明确具体规模标准,环保部门与农业部门就规模划定标准意见还没能达成一致,政府应做好协调牵头工作,在结合本地养殖规模与污染状况的基础上明确规模标准并颁布实施。
4.2 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执法与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究其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环境执法力量薄弱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为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力量,可在乡镇一级设置由环保部门直接领导的环保执法机构,配备环境监管设备和专门执法人员,在村一级设置一至两名专职或兼职的环保监察员,并保障他们执法经费,安排他们定期对镇村的各类农业污染源进行监督与管理。一旦发现畜禽养殖污染行为时,要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县级环保部门报告,及时处理。另外,还应建立畜禽养殖污染联合执法机制,由农委牵头环保、国土、畜牧兽医站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定期对畜禽养殖场进行执法检查。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执法监督机制,除加大对各级政府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考核力度外,还可以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监督,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与维权意识,达到监督农村环境执法的执行力与效率的目的。
4.3 完善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
当前,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中一般只对直接损失进行赔偿,对潜在的、间接的经济损失,比如精神损失等却赔偿很少或不予赔偿。显然,这一局面不利于公民环境权益的维护。为了使环境污染受害者或民间组织能够通过法律的途径去维护个人环境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促使环境污染者在无法逃避赔偿责任的同时能够积极主动地防止环境污染,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明确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范围、赔偿数额等,这不仅会使受害人的损失得到公平、合理的赔偿,还会促使养殖者在巨大的赔偿数额震慑下积极采取措施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减少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此外,还可以尝试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基金,一旦发生畜禽养殖污染损害,在未查明责任之前,可以先由该基金补偿环境受害人,使受害者的损失得到及时赔偿。
4.4 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及个人的环境责任
农村畜禽环境污染防治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各方面的广泛参与与推动,三者缺一不可。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保护环境的主导责任,促使其积极履行防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职责,切实提高环境执法监管水平和环境公共服务能力。其次,明确农村畜禽养殖企业履行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要求其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加强废弃物污染防治,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并承担其因养殖活动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的责任。再次,要进一步明确农民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农民环境维权意识的高低间接影响到畜禽养殖者防治污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就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镇村广播等多种途径向农民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环境维权方式与途径等,达到督促畜禽养殖者自觉防治污染的目的。
1畜牧养殖场开展防疫检疫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动物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且逐步重视质量化,再加之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让人们越发重视食品安全与卫生问题,可见,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应做好畜禽防疫与检疫工作,实现防疫检疫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从而促进畜禽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开展畜禽养殖场防疫工作,对于养殖户来说意义重大,直接关系着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还影响其所销售畜产品的质量,这成为畜禽防疫与检疫工作开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通过对多个地区的调查与走访,意识到畜禽养殖场防疫检疫工作还有所不足,最终影响了防疫检疫质量,这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产生很大威胁,为促进畜禽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开展防疫与检疫工作,实现工作的规范性与专业性,实现对疫情的防治,有利于为养殖户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畜牧产业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保证畜禽产品的质量,才能为人们的健康身体提供保障[2]。
2畜禽养殖场防疫检疫规范化管理措施
2.1加强对畜禽疫情的科学监测
为实现畜禽养殖的高效性,应做好疫情的防治与检测,做到及时发现与了解疫情,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对疫情进行处置。为实现对疫病的防疫与检疫,应严防外来人员进入,对外来人员进入需全身消毒,以将传染源予以切断[3]。但是,在防疫管理上,部分养殖场不允许动物防疫人员进入,导致防疫检疫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因此,应增强养殖户的疫病防治意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开展养殖场的防疫检疫工作。为保证防疫检疫工作开展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要充分依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中的第十五条与第四十六条,来对动物疫情开展大规模的监测,要强调动物饲养、经营与生产企业和养殖户的配合,不可对疫病防疫检疫人员进行拒绝与阻碍,否则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则需要进行警告,甚至罚款处理,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2.2构建完善的防疫检疫制度
为实现养殖场防疫检疫工作开展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应构建完善的防疫检疫机制,严格规范管理者的工作权责与工作机制,架设门卫制度与仓库管理责任机制,同时,要严格财务机制、药物管理与使用机制、生物安全与消毒制度、监督检疫报告机制等,以求为养殖场防疫检疫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此外,还应建立相配套的疫苗管理制度,对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疫苗的具体使用方式、疫苗种类、剂量与免疫程序等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4]。
2.3打造完善的饲养管理体系
在畜禽养殖场运行过程中,时常会因为饲料霉变而引发动物疾病的发生,且动物还易发生脱肛、繁殖性障碍、拉痢与脱宫等疾病,严重威胁免疫质量。面对此类问题,必须制定优质的饲料原材料采购计划,强化对饲料加工质量的控制,结合动物种类来选择合适的饲养来喂养,且在水源、饲料原材料上都能达到检测标准,适合饲料与饮用水的卫生标准,能为生猪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2.4加强对饲养环境的控制
开展饲养管理工作时,应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且该体系要以消毒卫生为核心内容,及时将整个消毒卫生贯穿到畜禽养殖与生产的各个阶段。结合畜禽的不同生长时期,提供足够的营养需求,强化对饲料质量的控制,并适度降低饲养的实际密度,减少各类应激问题,以增强畜禽疾病的预防能力与抵抗能力,从而从本质上降低继发性感染的发生概率。若想达到健康型养殖的目的,企业应在建设养殖场时,充分考虑养殖场排污所产生的危害性。开展饲养环境管控工作,充分结合《畜85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时对污染物、废弃物等进行专业化的管理,选择优质的施工技术与操作手段来做好防治工作,以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此外,为保证饲养环境的健康度与清洁度,还要从污染物处理角度出发,营造健康、清洁的饲养环境,主张污染物处理的无害化与绿色化[5]。
2.5强调严格引种,注重全进全出
为提高养殖场防疫检疫质量,应做好引种质量的控制,及时开展检疫工作。引来的动物种苗要及时开展采血与化验工作,确定动物无病毒或疫情后才可进行引种。引进动物种苗之后,最少要隔离45d,若45d后没有发现异常,即可将动物种苗进行并群处理。此外,在引种时,应打造全进全出机制,消毒时,必须将所有的动物转移,以实现空舍的消毒操作。同时,还要加大对养殖场的定期防疫与检疫力度,要求每个季度对全部畜禽进行抽检,以猪群为例,将猪瘟、猪口蹄疫等作为重大动物疫病的检测对象,旨在降低重大疫病的产生。
2.6重视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为实现畜禽养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防疫检疫工作的高效性与科学性,实现对防疫检疫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以提高防疫检疫水平。开展防疫检疫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可见,检疫人员与防疫检疫效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应积极开展生产例会,构建完善的技术培训机制,保证每个月都要举办1次培训活动,并设置防疫检疫技术服务中心,通过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可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与基本素质,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以求更高效的开展防疫与检疫工作。
3结语
综上所述,为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应重视对畜禽养殖场防疫建议工作开展的规范化,严格规范防疫检疫流程,控制好防疫检疫的各项数据,以实现对重大疫情、畜禽系列产品安全的防控与管理,为人们提供健康的动物食品,为食品安全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规模养殖场的监督管理工作[J].中国畜禽种业,2015(3):51.
[2]管菊.通发畜禽养殖场防疫规范化管理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4(3):43-44.
[3]栗永楼,崔志勇.“四化”力保疫病防控管理规范化[J].中国畜牧业,2014(3):68-69.
[4]张玉丹.规模化养殖场档案的填写与管理[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131.
[5]董应臣,于辉.浅谈畜禽养殖场防疫检疫工作的规范化管理[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0(11):32-34.
摘要:鲢鱼的营养丰富、肉质鲜嫩,无毒、性平、味甘,多与鲤鱼、草鱼混养,产量高、疾病少、生长快,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深入探讨了鲢鱼的规范化养殖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池塘饲养;鲢鱼;养殖技术
鲢鱼是鲤形目的滤食性鱼类,也被称为鲢子、白鲢等,与鳙鱼、草鱼、青鱼并称为“四大家鱼”。鲢鱼的体形呈纺锤形,稍高、侧扁,其腹部与两侧呈白色,背部呈青灰色,鳞片细小,善跳跃。鲢鱼的营养丰富、肉质鲜嫩,无毒、性平、味甘,多与鲤鱼、草鱼混养,产量高、疾病少、生长快,本文就鲢鱼的养殖技术进行探讨。
1、池塘选择
鲢鱼属于套养鱼类,大多套养在主养团头鲂、鲤鱼、草鱼、鲫鱼的池塘中,且鲢鱼处于服从地位。养殖鲢鱼的池塘应该与主养团头鲂、鲤鱼、草鱼、鲫鱼的池塘完全一致。
2、水质要求
鲢鱼养殖池塘应该要做到定期注水,注水频率控制在2~3次/月。为了保证池塘的水质良好,在鱼种培育初期的注水频率为3~5d/次,生石灰的施加频率为20d/次,每次施加10kg生石灰/亩水域,且水质最好要保持微酸性。
3、苗种要求
在苗种放养(通常5月中下旬)前,务必要对苗种进行检疫、检验,并且所选用的苗种要做到规格整齐、健康无病、品质纯正。
4、池塘饲养
4.1、鱼种培育
鱼苗放养:最适宜的鱼苗投放时间是在5月中下旬,水温控制在18℃以上,鱼苗放养的投放密度控制在3~5尾/m2。饲养管理:待鱼苗投入到池塘之后,饲料选用“饲料碎屑+浮游动植物”,且浮游动植物为主。成鱼养殖:鱼种的放养密度控制在0.4~0.5尾/m2;而投放的鱼种重量控制在每尾100~200g。
4.2、越冬管理
越冬鱼体务必要健壮肥满、无伤无病。越冬密度通常控制在0.3~0.6kg/m2鱼体,且可基于池塘的实际情况来合理予以调整。越冬方法:越冬池塘要做到保水性好,水质清澈,水面具有透光性,洒池水浮游植物量应保持在25~50mg/L。
5、天然饵料饲养
鲢鱼的极好天然饵料主要包括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或施肥培育或天然生长),这些浮游生物的个体微小,基本都是漂浮在水中,通常都很难用肉眼来进行观察,只能通过显微镜才可清晰观察。
5.1、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主要通过吸收水域中的二氧化碳及钾、氮、磷等元素,再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繁殖,浮游植物是水域中鲢鱼最基本的饵料资源。若水域具有较高含量的钾、氮、磷等元素,那么浮游植物生物量必然较高,且鱼产量也高。值得注意的是,若浮游植物的种类不同,那么饵料价值也会存在着较大差异,蓝藻、裸藻、隐藻、金藻、绿藻、黄藻等均为鲢鱼易于消化利用的浮游植物。
5.2、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的个体尺寸明显要大于浮游植物,虽然肉眼可观察到,但其尺寸也不大于5mm,主要以有机碎屑与浮游植物为食物。鲢鱼在幼鱼阶段基本都以桡足类浮游动物、原生动物、枝角类浮游动物、轮虫类浮游动物为主要食料。
6、病害防治技术
鲢鱼在养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疾病,而这些疾病防治都应该以预防为主,一般措施为:
(1)为了提高鲢鱼的抵抗能力,放鱼前对池塘进行药浴消毒(时间控制在15min及以上),可选用双效鱼虫清水溶液+土霉素。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出现过多的应激,务必要谨慎操作。
(2)一旦出现疾病暴发,那么可喷晒硫酸铜(250g)+百毒杀(250g)+高效暴发灵(30mL),连用2~3d,同时投喂麸皮(30kg)+水产专用土霉素(100g),连喂5d。
(3)在杀虫后应立即消毒杀菌。用药时应考虑水域鱼病史和用药史,如上年已用过某种杀虫剂,今年最好换药,因为病原体对此药有可能已产生抗药性,常规浓度往往无济于事。
摘要:黄鳝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一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高档水产品。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再加上人为的过度捕捞,造成野生黄鳝急剧减少,因此,发展人工养殖黄鳝不失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门路。目前人工养殖黄鳝,多为山区天然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和稻田养殖,产量低,效益差。浙江省杭州市康桥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在生态养殖黄鳝的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创新并形成了“生猪-沼气-葡萄-黄鳝”立体生态健康种养新模式,养猪产生的粪便入沼气池发酵,生产的沼气可供日常生活使用,沼渣可作为种植葡萄和蔬菜的有机肥料,猪粪还用于培育蝇蛆,为黄鳝提供高蛋白饲料,葡萄架搭在黄鳝养殖池上方,以起到遮阴降温的作用。这种黄鳝生态高产养殖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黄鳝,生态,高产,养殖,技术
一、水泥池的建造与准备
1.总体布局。多个水泥池呈长方体网格状,南北方向4列,每列16个水泥池纵向连续建造。列与列相隔2米,其间的空地种植葡萄,株距1米。每株葡萄旁竖高2米的水泥柱1根,水泥柱顶端再用铁丝相连形成网状,葡萄藤攀爬至水泥柱顶后再向左右两侧分开。
2.水泥池建造。单个水泥池长4.5米、宽3.2米、深0.5米,池底铺设有双层防渗膜或直接浇注成水泥底,水泥池内侧面和水泥底再贴上白色磁砖,防止表面粗糙擦伤黄鳝体表。进、排水管统一设计、安装,每池在距池底25厘米处再设一溢水管,使水位始终保持在25厘米左右,排水管和溢水管管口用纱绢扎牢。
3.水葫芦移植。在每年黄鳝种苗投放前1个月,需从外塘移植水葫芦入池培养。移植水葫芦,一方面与葡萄架一同起到遮光降温的作用,黄鳝因有喜暗怕光的习性喜欢栖息其中;另一方面还可有效吸收池水中的有机营养,起到净化水质、降低氨氮的作用。水葫芦一般用绳圈牢并集中固定于池中心,养殖面积占全池面积的70%左右,生长过密时须移去一部分,每星期清理1次。水葫芦粉碎后还可作为猪的青饲料。沿池壁四周向内留出0.4米宽的“口”字形水面空隙,方便投饲与观察黄鳝的摄食生长情况。另外,水葫芦移植入池前最好在食盐水中浸泡几分钟,防止携带蚂蟥入池。
二、鳝苗的收购与放养
1.鳝苗收购。鳝苗主要来源于零星收购,多收购鳝笼培育的鳝苗,并要剔除受伤或体色异常的,不收购针钩钓捕的。收购规格一般为50~75克/条,收购时间一般从4月份中下旬开始,集中于5~6月份,直到8月底结束。
2.鳝苗放养。相近时间收购和相近规格的鳝苗要求入同一水泥池,一般每池放养鳝苗20千克左右,即250~400条/池。鳝苗入池前需用10%聚维酮碘10毫克/千克(10千克水中加2滴)集中浸洗消毒15分钟,防止外源性病菌被带入池中。
三、驯食
野生状态下的黄鳝入池人工饲养后,饵料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需要进行驯食,以适应摄食人工投喂的饵料,并形成定时定点摄食的习惯。
1.驯食时间。在鳝苗入池后的1个月内集中进行驯化,每10天为一时间段。
2.驯食方法。刚开始时每池投喂人工培育的蝇蛆1.5千克,在每天下午5~6时太阳落山时分进行投喂,蝇蛆投喂量每隔10天减少0.5千克,相应地按黄鳝体重的1.5%增投黄鳝专用配合饲料,饲料以10~15分钟吃完为宜。
四、饵料蝇蛆的培育
每年的4月份专门引进红头苍蝇的蛹2万只,放入专门的苍蝇培育间进行培养。苍蝇食料的配制方法为:每5千克温开水中,加1千克红糖和30克奶粉,充分搅拌混匀。在塑料盘里垫一片海绵,将糖水淋在海绵上,以海绵吸足量为准。等苍蝇产卵后再把粘满苍蝇卵的海绵移到另外设置的粪堆上,一般经8个小时卵块可孵化成小蛆。粪堆要保持潮湿,粪堆太干燥时可洒少量的水,加水量以水不流出粪堆为佳。在蛆孵化出来72小时后,一些先成熟的蛆开始爬出粪堆,掉进集蛆盆中,96~144小时是蛆爬出的高峰期,粪堆上也要时常添加新鲜的猪粪。一个40平方米的立体蝇蛆培养房要求保证有30万只以上的种苍蝇,平均每3天留取蝇蛆1千克,放在一专用孵化池或盆中让其变蛹孵化,以保证种苍蝇的数量。收集到的蝇蛆可先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再用清水冲洗,用绞肉机绞碎后即可拌入配合饲料中进行投喂。
五、饵料投喂
黄鳝一般在水温升到15℃左右时开始摄食,其饵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为35%~45%。目前多用蛋白质含量为38%的白丝鱼专用饲料代替较昂贵的黄鳝专用配合饲料,另外为了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再添加人工培养的高蛋白蝇蛆。每池集中定时定点投喂,水温18~20℃时投喂量为黄鳝体重的1%~2%,水温20~28℃时可增加到2%~5%,此阶段也是黄鳝的生长旺盛期。投喂时注意观察黄鳝的摄食情况,一般在每年的10月底、水温降至15℃以下时停止投喂。
六、水质管理
水位保持为25厘米,每星期清扫池壁及底部1次。4~6月份每3~4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3。高温盛夏季节由于有水葫芦和葡萄架的共同遮阴,水温不会超过28℃,此时每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2,每星期彻底换水1次。排出的废水可用于浇灌蔬菜和冲刷猪舍。深井水要暴晒1天后才能使用,换水时进水与原池水的温差要控制在1℃之内。
七、疾病防控
除了鳝苗入池时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浸洗外,还应重视鳝病的日常防控。采用以下用药方法,可保证全年无明显的疾病发生。
1.寄生性疾病。鳝苗入池后20天及养殖两个月后,分别用“鳝宝水虫清”1次,水温25℃以下时用量为1.2毫克/升,25℃以上时为1毫克/升,可杀灭黄鳝体表可能寄生的蚂蟥。
2.细菌性疾病。每15天外泼10%聚维酮碘溶液1毫克/升,或在每千克饲料拌入诺氟沙星2克,连用3天。
3.病毒性疾病。以内服中药为主,每千克饲料中加三黄粉4克或板蓝根5~10克,连用3~5天,每15天用药1次。
另外,对葡萄喷洒药物,特别是除虫药物时,水泥池上方要临时用尼龙薄膜覆盖,防止药物滴落溅入水中,引起药害。
八、越冬期管理
当水温降到10℃以下时,黄鳝即进入冬眠状态,此时水泥池上方可用塑料薄膜覆盖进行保温,并堵住溢水管,适当提高水位。年底时放水干池捕捉,捕大留小。
九、产出与效益
到年底时,当年放养的黄鳝收获规格普遍可达125~150克/条,上年留存下来的黄鳝收获规格可达150~200克/条。黄鳝的平均成活率可达95%以上,每只池可产黄鳝60~75千克,售价一般可达60~70元/千克,再加上每株葡萄树可产葡萄12千克左右,葡萄每千克售价20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由于用沼气渣作肥料,产出的葡萄甜度高,果粒圆润饱满,销售十分抢手。
浅谈猪的疾病预防与治疗
[摘 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给猪的疾病预防和治疗都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猪的疾病预防与治疗工作开展的情况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猪的疾病不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传染性的疾病,不仅会危及到猪和其他动物,还有可能危及到人类社会,所以加强猪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猪的疾病和预防和治疗猪的疾病的方法,希望能给猪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猪的疾病 预防 治疗
猪的疾病能否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也会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猪的疾病一旦发展成流行性的传染性疾病,那将会影响到其他动物,造成疫情不断扩大,最终导致畜牧业发展缓慢。所以猪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备受关注,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只有先了解各种猪的疾病的症状,然后积极的进行预防工作,对发病的猪及时的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猪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工作。
一、常见的猪的疾病种类
1.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或猪喘气病,又称猪肺炎支原体性,属于猪的传染病一种,影响慢性呼吸道。此种病的主要发病状况为气喘与咳嗽,胸腔是其主要发病的集中地。发病主要器官为肺脏。通常肺气肿与肺水肿属于急性病例;如果肺部出现“虾肉状”变化,则其属于慢性或者亚急性病例。若猪发病,则会延长猪的饲养时间,同时会减慢猪的成长速度,降低饲料的使用效率。性别、年龄与品种与本病发病无关。没有固定发病时间,较容易出现气候变化比较快、天气情况不稳定的时候。引起其发病的主要是饲养的食物质量差,饲养环境较差。单个猪感染此病后不易致死,但是如果传染了整个猪群其危害程度大大增加,若不加以控制则不能根治此病。此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现,有一半的几率发病。
2.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亦属于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诱因有两种,一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二是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鼻炎是其发病的主要症状,面部发生形变,部分部位出现萎缩并且生长速度缓慢,其主要发病状况为不断打喷嚏、有鼻血流出、颜面发生形变、鼻部发生偏斜和生长速度减慢,饲料转化为能量的利用率减少,使畜牧业的发展蒙受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只要猪被此病所感染,就会影响其呼吸道的正常运转,猪的免疫功能降低,容易被传染上其他疾病,影响其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使猪的死亡率和淘汰率增加。通常猪在2-5个月大小的时候容易感染此病,现在此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
3.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包括猪淋巴结脓肿和猪败血性链球菌病。败血症、化脓性淋巴结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猪链球菌2型可导致人类的脑膜炎、败血症和心内膜炎,严重时可导致人的死亡。猪链球菌病在养猪业发达的国家都有发生。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猪链球菌病已成为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猪链球菌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季节,但是通常会大范围留行于7-10月。地域特征也是此病的一个特性,如果病猪被引进后和其他主群混住在一起,加上饲养条件较差的时候,猪的免疫系统会失灵,那么猪链球菌病就会极易发生。
二、猪的疾病的预防
1.猪气喘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猪场应该坚持养殖本猪场自己所繁殖的仔猪,预防引入外来的发病猪。即使需要引入也要严格执行检验检疫程序。同时应该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确保提供猪群所需要的营养,避免存在变质的饲料。注意猪群生长环境的保持。注意免疫疫苗的使用,要保证疫苗保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注意应该胸腔注射。同时,由于猪肺炎支原体可以改变表面抗原而造成免疫逃逸,导致免疫力减弱,因此猪场需配合药物防治,螺旋霉素、四环素、北里霉素、甲砜霉素等多种药物都可以有效地治疗猪气喘病。
2.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预防和治疗
国家应该加强进入境猪的检验检疫,防止病猪从国外传入。同时要淘汰病猪,更新猪群将有病状的猪全部淘汰育肥,从而减少传染的机会。针对有的病猪外表病状不明显,检出率很低,所以不能彻底根除病猪。比较彻底的措施,是将出现过病猪的猪群,全部育肥淘汰,不留后患。对于饲养凡曾与病猪或可疑病猪接触过的猪只,要进行隔离观察3~6个月,在观察期间未发现病猪则可将其正常饲养。母猪所产的仔猪,严禁与其他猪接触;仔猪断奶后仍需要隔离饲养1~2个月进行观察;若未发现发病症状,则可以把此批仔猪留用来培育新一批健康的猪。同时,改善饲养条件也是防止病猪的重要措施,调整猪的居住密度,以防止主群互相挤压;提高通风频率,加强气体流通,排出对猪有害的空气。做好猪舍的清洁工作,保持整洁,冬季可以御寒,夏季不潮湿。谨防各种可能因素的存在。
3.猪链球菌病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应该接种免疫疫苗,例如猪链球菌病氢氧化铝胶苗,大小猪均肌肉或皮下注射5毫升,浓缩菌苗注射3毫升;猪链球菌弱毒菌苗,每头猪肌肉或皮下注射1毫升;每年春秋各接种一次。严格检查每头进出养殖场的猪,做到病猪不能进,病猪不经过处理不能出。屠将病猪进行隔离,按不同病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淋巴结脓肿,待脓肿成熟及时切开,排除脓汁,用30%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冲洗后,涂以碘酊。对败血症型或脑膜炎型,应早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三、结语
综上所述,猪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需要继续有序的进行。本文通过对三种猪的常见病的病症的简单介绍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疗猪的疾病的方法。当然,猪的疾病的种类还有很多,同时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相信只要不松懈地对猪的疾病进行研究,探究其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猪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工作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蔡兴凤。猪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J].吉林农业。2011(07)
[2]王玉作。通过观察皮肤及粪便颜色诊断猪的疾病[J].养殖技术顾问。2011(03)
[3]汤芬;郭亚;张博。猪病频发的原因和对策[J].农家参谋。2010(02)
[4]赵宗伟;刘翠英;董焕竹;马红霞。农村散养户猪瘟发生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猪业。2009(08)
[5]于桂阳;郑春芳;黄杰河。猪瘟与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J].中国猪业。2009(05)
浅谈猪乙型脑炎的防治措施
[摘 要] 猪乙型脑炎是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需要重点控制和预防的传染病。猪乙型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如果猪感染上了这种疾病,母猪会发生流产、产下死胎的现象,而公猪则会换上睾丸炎;人类也会被传染上猪乙型脑炎,人一旦患上这种病,就会引发脑炎,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死亡。猪乙型脑炎的传播会严重影响人畜的健康,给经济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预防和治疗猪乙型脑炎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关键词] 猪乙型脑炎 预防 治疗
一、猪乙型脑炎的概述
猪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不仅仅影响到猪等动物的健康,而且人类一旦患上这种病,就会引发脑炎,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死亡。
乙型脑炎病毒是猪乙型脑炎的病原。要想治疗猪乙型脑炎就得先了解这种疾病的病原。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该病毒是黄病毒科中最小的病毒之一,它分为3个血清型,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乙型脑炎病毒的血凝素的主要成分为多肽,具有溶血性和血凝性。在一定条件下,乙型脑炎病毒能够凝集鸡的幼崽、鸭、鹅等动物的红细胞,但是它的血凝素容易遭到破坏,病毒在动物的体内存活时间较短,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较弱,临床症状中多表现为隐形感染。
二、传染源
猪乙型脑炎的传染源比较广,并非单指猪一类动物。凡是携带病毒的动物和感染到病毒的人类都
然而,猪和马是各类传染源 由于猪的饲养数量比较多,而且成长周期短,新生的幼崽都没有抵抗乙型脑炎病毒的能力,所以猪最容易被感染上这种疾病,成为该病主要的传染源。而且,乙型脑炎病毒在猪的体内存活时间长,病毒浓度也最高。除了猪和马能够传染病毒,鸟类也是传播猪乙型脑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传染源。虽然人类也容易被感染上这种病毒,但是该病毒在人类体内存活时间较短,所以人并不是一个主要的传染源。
三、猪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特点
猪乙型脑炎的一 蚊虫对易感动物和人进行叮咬,会加大该病的传播,而携带病毒的蚊虫保毒性很强,能够终身保毒,既是经过寒冷的冬天也能将病毒通过后代繁殖下来,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是乙脑病毒的主要储存寄生体。
猪乙型脑炎的发病流行季与蚊虫的活动是紧紧相连的。每年到了七月份,天气开始变得炎热,蚊虫也慢慢出来活动,因此,七月到九月的这段期间,猪乙型脑炎的发病率是一年之中最高的的。由此我们也可看出猪乙型脑炎的发病是有季节性的。
在我国的南方,猪乙型脑炎的发病率是比北方高出很多的。北方习惯在春季选留种猪,而南方地区,春季和秋季都会留种猪。春季留的种猪抵抗力较秋季的种猪高,能经得住蚊毒的感染,因此,春季的种猪不易发病,而秋季的种猪很容易在猪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感染,导致发病。
同时,猪乙型脑炎的发病率与猪场的规模等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更新较快的猪场,以及规模较大的养猪场容易受到感染的种猪是较多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乙型脑炎,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预防和治疗,遏制住该病的不良传播。
四、猪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猪感染上猪乙型脑炎后,其临床症状也是不同的。
1. 妊娠母猪
即将生产的母猪感染上病毒后,其大多会出现突发性流产,而流产之后,产前出现的一些不良症状会减轻,比如体温、食欲等均会渐渐恢复正常。而且,患病母猪的分娩时间一般都会超过预产期,流产后产下的胎儿大多为死胎。母猪在流产后一般还是可以再次产子的,但是也有部分母猪由于死胎无法彻底排出体外,长期存留在子宫里面,引发子宫出现炎症,导致子宫内膜炎,这就会影响母猪的下一次繁殖,从而最终被淘汰。
2. 种用公猪
公猪在感染病毒后,主要表现为患上睾丸炎。患病的公猪的睾丸,一侧肿大,有的则会两侧均为肿大,但肿大程度会不一样。因此公猪会性欲降低,精子的活力下降,出现很多畸形精子,若及时治疗,尚可恢复。但是如果种猪的两侧睾丸都缩小变硬,就会无法繁殖,这时就需要将公猪淘汰。
3. 感染幼猪
一旦幼猪被感染上猪乙型脑炎,一般是无法治愈的。在哺乳期,感染幼猪和正常的幼猪是无太大区别的,会正常发育,但是,出生后几天之内,感染幼猪会出现全身痉挛,口吐白沫,倒地不起的现象,一般在1到2天内会死亡,很少能够康复的。
4. 人工感染
人工感染后的幼猪一般会突然发病,食欲降低,精神萎靡,贪睡,不愿运动,发烧,视力减弱,有的最后会肢体麻痹,倒地死亡。
五、猪乙型脑炎的诊断
1. 该病具有季节性。
2. 感染该病的母猪会突发性流产,产下死胎。
3. 感染幼猪一般难以存活,死后多出现脑水肿、体腔积水等现象。
4. 感染该病的公猪会出现睾丸肿大症状
5. 人类会通过蚊虫的叮咬从未被感染该病。
六、猪乙型脑炎的预防措施
1. 防蚊灭蚊
由于蚊虫叮咬是猪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防蚊灭蚊是预防该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根据调查,发现三带喙库蚊是亚洲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当一个地区出现的三带喙库蚊较多时,该地区的发病率也会大大提升。而三带喙库蚊最喜欢吸取猪血和人血,而且毒性很大。因此,我们要在高温的夏季傍晚,在猪圈、房屋内定期喷杀虫剂,用倍硫磷、马拉硫磷等药物来组织蚊虫的繁殖和传播,从而有效的遏制住病毒的传播。
2. 注射疫苗
由于灭蚊技术还不是很发达,而且蚊虫的繁殖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不能及时迅速的杀死蚊虫,还是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病毒的传播的,因此对猪进行注射疫苗是一个很好的预防猪乙型脑炎传播的好方法。我们可以在蚊虫开始活动的前一两个月分别对母猪、公猪、幼崽进行注射疫苗,往后的日子也要定期对猪进行疫苗接种,这样就可以保证猪的健康了。当然,在这过程中疫苗的保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将疫苗按分类进行适宜的温度保存,注意疫苗玻璃瓶是否破损,一旦有破损,一定要废弃,不可以再继续使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鲫鱼成为了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由于人们的需求量大,形成养鲫池塘高密度发展,鲫鱼价格逐渐下降的趋势。为发展鲫鱼市场,本文着重介绍并分析了其养殖技术的重要性,调动并激发行业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鲫鱼;养殖技术;池塘设计;水体质量
鲫鱼是我国淡水鱼市场上主要的消费鱼种,也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由于其生命力顽强,我国南北方都在养殖鲫鱼。虽然打开了鲫鱼的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许多企业在这个市场上得不到发展,这是因为市场上缺乏相应的总结。
1鲫鱼养殖条件及放养前的准备
1.1池塘的选择和设计
在池塘的面积设计问题上,根据养殖的数量来确定,一般面积以0.35~0.89公顷为宜,过大的池塘不利于管理。根据季节的不同,池塘的深度也可以进行调整,例如在夏季需要加大池塘深度,使鲫鱼避暑,一般为1.6~2.6米。池塘的形状设计为长方形,� 由于鲫鱼的新陈代谢,池塘底部会有一部分泥垢,为防止水体污染,需要在底部设置一层水泥,尽量保持其厚度不超过0.25米。池塘北侧应设计投饲台,比水面高出35厘米左右,方便工作人员饲养。
1.2环境设备及系统设置
鲫鱼是否可以安全生存的前提是其养殖的池塘环境,而池塘环境主要有水体构成,因此保持水体的干净整洁是重中之重。一般保证水体透明度在24~36厘米之间,从而使水呈现出豆绿色或偏黄色,这种状态的水质才能满足养鱼的要求。同时,水里要保持一定浓度的氧气,过多或过少都会对鱼产生危害,所以应配备增氧机。鱼在不断的新陈代谢,同时水的酸碱度也在变化,因此池塘还需设置排水系统,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保持在中性或弱碱性状态。应设置投饲机,可以自动定时并且抛洒均匀,减少人工劳动力。
1.3鱼种的放养
为使资源充分利用,放养时需要将多种多样的生物投放到池塘内,从而促进鲫鱼和其他生物共同养殖,禁放鲤鱼和草鱼等有竞争关系的鱼类。要以鲫鱼为主,将鳊鱼、鲢鱼作为次养鱼,其比例通常8∶1∶1,还要投放少量的水草等植被来促进鲫鱼生长。放养鲫鱼的鱼苗时,应选择生命力顽强、无伤残且生长速度快的。放养的数量以池塘体积为依据,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一般在18000~20000尾。其放养时间一般为春秋两个时段,秋季时段一般为秋末,春季时段为3月初到4月初。
2养殖后期调控和管理工作
养殖后期,重要的是管理工作,如果没有后期的完善管理,得不到好的成年鲫鱼,更不能确保收益。
2.1鲫鱼鱼病的防治
受水体环境的变化、管理不精等问题的影响,对鲫鱼的生长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鱼病,养殖人员需要及时处理和解决。在日常工作中,若有死鱼出现时,工作人员要及时捞出,然后深埋。想要成功的减少鱼病问题的出现,就一定要把预防工作做好,将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中。鱼苗准备阶段,可以将鱼苗先放在适宜浓度的食盐水中杀其体表的菌类。在放养鱼苗前,可以适当投撒生石灰来清理池塘污垢。将鱼苗投放后,每隔15天左右泼洒鱼虾安等药物,预防表皮毛细血管出血症、鳃霉病等鱼病。同时对使用的工具要进行不定期的消毒处理,防止滋生病菌。在捞捕季节,工作人员一定要掌握熟练的技术,以防错伤等问题。
2.2饲料的合理喂养
投放鱼苗后,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饲料的投喂。根据天气、湿度等情况,要合理搭配饲喂次数与时间,同时还要考虑到鲫鱼的摄食程度,谨防浪费。喂食过程中,保障饲料的品质和投撒均匀。必要时可以自己加工饵料,以禽粪为主,进行精加工,确保鱼苗可以有效地吸收营养。选择饲料时,尽可能选信誉度较高、定营养丰富的产品。养殖池塘随鲫鱼生长时期不同,其系统内粗蛋白在30%左右,这就要求饲料的蛋白含量最低不得低于25%,最大不得超过29%,防止营养过剩。
2.3水源、水质的要求
养殖前重视水体,同样养殖过程中也要保持池塘水质营养丰富、水体干净。应定期向池内注入新水,最好5~8天注入1次新水。同时还需要14天换1次水,去除无营养的老水。养殖过程需要增氧机不停的工作,来维持水中氧气的浓度,供鲫鱼呼吸,遇到阴雨天适当减少新水量,加大氧气的浓度。
2.4日常管理
派遣专人巡塘,每天早中晚观察池塘动态,出现问题及时处理,白天可进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鱼塘环境和鱼的状态。同时,进行定期的抽样检测,从而调整养殖行为,促进鱼的成长,但为了使抽样结果更准确,抽取的样本一定要大,过小可能会引发错觉,对结果造成偏差。
3结语
鲫鱼养殖技术不仅要求池塘的安全和合理性,还要求工作人员做好选苗和后期管理工作,并定期加强管理和完善。只要按照技术要求的,每一步踏踏实实的做好、做稳工作,鲫鱼的养殖成果一定会再创佳绩,给养殖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祝玮。浅谈鲫鱼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J].北京农业,2011,(15).
[2]叶金云,解经启,刘文斌。鲫鱼养殖配合饲料投喂技术规程[J].科学养鱼,2010,(11).
[3]宋德春。鲫鱼养殖中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J].渔业致富指南,2010,(20).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山地生态鸡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养殖业需合理使用先进的养殖技术方式,创新管理模式,拓宽规模,统一标准,并根据市场生态鸡的需求,制定完善的养殖技术方案。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开始根据当地的山地生态鸡养殖事业进行严格的协调,制定了规模化养殖方案。
关键词:山地生态鸡;养殖技术;应用要点
在山地生态鸡养殖工作中,需遵循具体的技术要点,并创建技术管理方案,确保在实际发展中,实现多元化的管理工作,创新养殖技术的应用形式,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形成良好的观念,提高山地生态鸡的生产效益。
1当地情况分析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动物疫病预防中心在实际发展中,已经开始创设大规模的山地生态鸡的养殖模式,并在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中,建立了生态化与优质化的养殖机制,能够凸显地方特色,呈现养鸡产业的良好发展。而优质土杂山地鸡的供应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红河州财政局已经发出了关于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通知,且在2016年度为蒙自市投入养鸡项目资金奖金300万元。根据具体要求,当地已经建设了31个山地鸡的养殖场。
2山地生态鸡养殖技术要点分析
在山地生态鸡养殖工作中,需遵循具体的技术要点,创新管理模式,确保养殖技术符合规范,提升各方面工作水平。具体措施为:
2.1科学选择养殖场地
在山地生态鸡养殖的过程中,养殖基地的选择较为重要,需保证地面的干燥性,并确保阳光的充足性,在风力较低的荒地或是林间选择养殖基地。在山地养殖期间,需将基地的坡度控制在25度左右,并将养殖基地与化工业、垃圾处理区域等距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大力开发现代化的养殖基地。
2.2鸡舍与围栏的搭建措施
在搭建鸡舍的时候,需保证具有抵御寒风与雨雪的能力,并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鸡舍而言,在实际设计期间,可使用杂木对框架进行搭建,将框架高度控制在2m左右,并在鸡舍顶部位置使用石棉瓦等材料对其覆盖。在鸡舍四周的墙壁,可以使用农业秸秆对其处理,将鸡舍面积控制在5130平方米,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制定完善的设计方案,明确各方面设计要求与原则,加强管理力度,满足当前的工作需求。在搭建围栏的时候,可创建网状围栏,长度为39500m,并根据鸡舍的实际情况,将围栏作为鸡舍的隔离与保护结构,避免生态鸡从围栏中跳出,将围栏的高度控制在1.3m左右,避免影响围栏的实际建设与使用效果。在建设围栏结构之后,还需修建生态鸡饮用供水池30个,总体积为720立方米,然后引进土鸡鸡苗11万羽。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还需配置饲料桶1790只,饮水器具1790只,并设置脱温用热风炉7台,设置孵化机1台[1]。
2.3饲养管理工作措施
在山地生态鸡饲养管理工作中,需做好各方面管理工作,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提升饲养管理水平,满足当前的工作需求。具体措施为:第一,需做好环境适应性的训练工作,在雏鸡脱温之后,对其进行科学的训练,每天放养3小时左右,在雏鸡发育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觅食昆虫与青草。在此期间,需为生态鸡补充饮水与饲料。第二,在饲料管理工作中,需根据生态鸡的实际觅食特点与需求,对生长发育进行严格的分析,在工作中可适当的补充饲料,并在放养过程中明确具体的养殖特点与要求,并形成科学的养殖模式。在饲料管理工作中,需在其中添加适当的磷元素与钙元素,必要的时候添加食盐,并通过合理方式开展管理工作[2]。
2.4放养管理措施
第一,需针对放养工作密度进行严格的管理,通常情况下,山地生态鸡养殖期间,需将密度控制在200只/公顷左右,并根据当地的养殖情况,合理开展密度的协调工作,避免密度过大或是过小,以此提升放养工作效率。第二,在实际养殖期间,需明确具体的时间,并综合考虑季节与天气等情况,根据不同日龄生态鸡针对放养时间进行控制,通常情况下,需将时间控制在每天4小时左右,并在生态鸡发育的情况下,对时间进行控制。第三,在水量管理工作中,需保证为生态鸡提供充足的水分,并在合适补水量的支持下,保证水源的清洁性。在此期间,需针对饮水器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在提升生态鸡引水质量的情况下,规避病害问题。第四,需针对出栏的时间进行管理,明确养殖的时间长短,并根据生态鸡的实际生长情况确定出栏时间。通常情况下,山地生态鸡的出栏时间在7个月左右[3]。结语在山地生态鸡养殖过程中,需明确具体的养殖技术要求与特点,并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养殖模式进行严格管理,协调各方面养殖工作之间的关系,并合理配置基础设施与设备,提升养殖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升生态鸡的养殖质量与产量。
参考文献
[1]汉菲。浅谈山地生态鸡养殖技术要点[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9):101.
[2]金福况。浅谈山地土鸡生态养殖及其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6(3):146-147.
[3]王金荣。浅谈江城县山地土鸡的生态养殖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21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