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论文【优秀10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农业机械化专业论文】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论文摘要阐述了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从中找出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启示:一是农业产业化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三是坚持“技术创新、完善法制、推进社会化服务”的道路。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目的在于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美国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模式;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模式;日本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模式。下文对3种方式分别如下阐述。
1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1.1大规模机械化模式
美国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地多人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美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肉类等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1位。目前,农场的各个环节,已全面进入机械化、自动化、社会化的阶段。与此同时,美国农机的生产、科研部门正在研究推广把高尖技术应用到拖拉机等农机具上,实现拖拉机等农机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使各种农业机械能更准确、迅速地实施各类作业,农业出现了向精准方向发展的趋势。
1.2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模式
以荷兰为例,荷兰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来看是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园艺产业的强国。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数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园艺和畜牧产品,从1989年起,其农业净出口保持在世界第2的地位,仅次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荷兰在农业领域推行集约机械化的道路。
1.3小规模精细机械化模式
日本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农业规模虽小,但机械化程度很高。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视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大力发展堆肥和高效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目前,日本有90%以上农业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栽插和收获的机械化分别达到98%和99%。日本有着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2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2.1必须紧密结合国情,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
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农机跨区作业开辟了一条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就必须把农民作为主体,同时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
2.2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农业生产条件各异,因此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找准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地区、重点作物和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上进行突破,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东部地区应将农业机械化生产范围拓展到外向型农业、城郊型农业和观光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中部粮食主产区,应重点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持;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机械化、草原建设和草场改良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论文关键词:因子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农业机械化
1.问题及背景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不同地区的机械化水平又是不平衡的,以往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农用机械的绝对拥有量的描述上的,《2005年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分析江苏农机化论文》【1】只给出了绝对的统计数据并简单的编制了一些指数,各地区的差异从中表现的并不很明显。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吉林省9个地市2005年和2009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排名分类研究。
表1 吉林省农业机械总量及增长率
年份
农用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大中型农用拖拉机(台)
农用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台)
大中型机引农具(部)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台)
粮食加工机械(台)
2005
1471.30
90750
538024
171632
416968
101088
2009
2001
245162
589961
480785
469501
113467
增长率(%)
36.00
170.15
9.65
180.13
从乾安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重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1机械因素
1.1.1 大型深松机及配套拖拉机较少。目前,乾安县深松机械300套,70%以上配套80马力以下拖拉机,不能有效发挥深松效果。
1.1.2 玉米免耕播种机数量增长速度较慢,玉米免耕播种机仅有160台。目前全县实施的膜下滴灌项目已达6.04万hm2,为全县大面积推广免耕播种奠定了基础,为此需增加免耕播种机数量。
1.1.3 玉米收获机淘汰率较高。乾安县主要种植农作物为玉米,年种植面积达13.7万hm2。近年来,乾安县的玉米收获机发展速度较快,机械收获程度较高。目前,乾安县玉米收获机总数达到了1438台,其中,大型玉米收获608台,小型玉米收获机804台。玉米收获机数量较多,但淘汰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据调查,我县大型玉米收获机年淘汰率达到了20%,小型玉米收获机淘汰率达到了25%,因此,每年仍需大幅度发展。
1.1.4 水田机具较少。乾安县现有水田面积2000hm2,重点分布在大遐畜牧场和腾字种畜场,现有水稻插秧机120台,水稻收获机20台。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引水后,全县水域面积达到1000km2,占幅员面积的28%,全县的水田面积可达到2万hm2,现有水田机具已无法满足作业需求。
1.2水利因素乾安县全年降雨量较少,水利灌溉设施必不可少。据统计,全县现有农田井7576眼,有效灌溉面积9.1万hm2。全县农田井还是相对较少,并且分布不均。
1.3土壤因素乾安县的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盐碱土、风沙土、草甸土。东部乡镇主要是以黑土为主,较为肥沃;西部乡镇以盐碱地和沙土地为主,土壤较为贫瘠,土壤的差别导致了种植农作物的不同。东部乡镇种植玉米较多,而西部乡镇种植谷类、绿豆等杂粮杂豆较多。
2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几点措施
2.1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投入一是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每年最低争取补贴资金4000万元,拉动农民投入1.2亿元,满足农民购机需求。二是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建议地方政府适当安排资金用于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增加预算保证农机管理、安全监理、农机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经费,使其正常运转,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促进我县农机化发展的机械(玉米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械等)要参照国家补贴政策,给购机农民予以适当补贴。三是要积极争取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2.2大力推广先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2.2.1 继续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从2014年开始,经县政府同意,全县深松整地作业项目全部实现整乡整村推进,实行全方位深松作业,以确保农机深松的进度和质量。我县现有300台深松机,配套拖拉机70%以上是80马力以下拖拉机,为满足作业需求,每年保证增加60台全方位深松机,配套拖拉机为100马力以上。通过我们实地调研,深松地块与不深松地块每公顷可增产10%,可增产粮食1000kg/hm2。
2.2.2 大力度推广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玉米免耕播种在土壤墒情有利的前提下,它的优势在于:一是可以节省开支;二是可以保水保肥;三是种肥隔离合理,保证玉米株数密度和化肥集中深施。相比较,使用免耕播种可增产10%。目前,全县的玉米免耕播种机达到了160台,按照每年递增100台的速度,到2017年玉米播种机可达560台,玉米免耕播种面积达到玉米播种面积的30%。
2.2.3 推广谷类作物机械播种。乾安县年均种植谷子面积达到1万hm2,并且每年都在逐步增加种植面积。根据实际调查,在收获方面全县100%采取机械收获,而在播种方面90%以上采用人工播种,制约了谷类机械化生产。为此,全县每年要引进谷子精量播种机30台,满足谷子机械化播种的需求,逐步实现谷类生产全程机械化。
2.3强化措施,全面推进玉米机械收获快速发展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今后应把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示范和推广作为重点工作,通过加大购机补助比例和实行作业补助等措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购买使用玉米收获机具的积极性,推动玉米机收的快速发展。二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机型。针对乾安县玉米种植习惯和种植的主导品种,积极引进示范,尽快选择定型一批适合当地玉米机收的主导机型。对一些基本成熟、性能可靠的机型,积极示范,大胆引进,鼓励农民购买。
1.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设备落后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舟山市大棚仍以简易大棚和钢架大棚为主,这些大棚绝大多数只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对光、温、水、气等的调控能力十分有限。同时在仅有的钢架大棚中,单体大棚多,连栋大棚少;6m宽大棚多,8m宽体大棚少。由于单体6m大棚起架低、跨度小,采光和保温性能都不太好,而且室内空气湿度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也不利于在棚室内开展机械化作业。另外,全市设施农业配套设备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各级农机部门引进和示范推广了棚内耕作、电动卷帘、节水灌溉、增温补光等机具设备,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全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相匹配和适用机械少
总体来说,目前舟山市与设施生产条件要求相配套的适用机械还不多,已使用的机械一般存在外型尺寸及结构质量大,操作不灵便,生产效率低,可靠性、耐久性、适应性差,边角地带无法工作,漏耕严重等问题,很多环节还需人工处理,不能很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效能。另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全市设施农业配套农机具的层次低、性能单一,主要以基础作业的田园管理机和植保机械为主,棚内环境调控设备、自动控制设备配套严重不足,机械化育苗、移栽、收获和产后加工等机械设备几乎是空白。
3.先进农艺技术应用不足
目前,全市设施大棚栽培种类过于单一,连作现象严重,导致棚内病菌大量繁殖。据农业部门反馈,全市设施大棚农业发病率比露天栽培高出20%以上,全市常年发生的设施病虫害有90多种,造成严重危害的有30多种,许多病虫害在药剂选择压力下已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加之无节制的使用农药化肥,严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品质和效益。
4.政府投入不足,补贴力度不大
舟山市启动“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设以来,对设施大棚建设和配套设备购买都有一定额度的补贴。但是对于设施大棚这种一次性投入较大的行业,补贴力度还是不足。同时,与设施农业配套的设备进入补贴目录的太少,即使在补贴目录的,购买价格也较高,不少农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小型、适用、高效、环保的农机具,大多未列入政府补贴扶持范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设施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趋势及展望
随着舟山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区建设的深入,舟山市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趋势必将从对硬件设施的大量需求和建设转向对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的迫切需求,生产经营也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对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条件的调控,必将成为今后设施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设施大棚大型化。简易大棚因成本小、投资少,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但拥有量会越来越少。单栋钢架大棚因其安装拆卸简便,通风透光效果好,一次性投资相对较小,经济效益较为可观,在今后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连栋大棚因其使用空间大、室内调控设备配置齐全越来越受重视,必将成为今后设施大棚的发展方向。二是大棚调控设备自动化。通过湿帘风机、外电动遮阳网、二氧化碳发生器、电除雾防病发生器等自动环境调控设备来调控棚内环境,可以极大地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可以预见自动化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三是配套管理机械外观小型化、功能多样化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包括耕作、育苗、栽植、灌溉、植保、管理、采收、产后加工等众多作业环节。同时,因为大棚内的操作空间有限,机械化操作就需要作业机型体积要小、性能要好。由此可见,研发推广外观小型化、功能多样化的配套农业机械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
三、对策与建议
1.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
在现有农业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地方财政应加大配套补助,建立市级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现有设施大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施配套的资助。同时各农机、农技部门应扶持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带动能力强、增收效果好的设施农业项目,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多渠道增加投入。
2.抓好项目示范推广
量身制定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项目,通过项目引导,达到设施农业设备更加系统化、规模化、智能化,来不断拓展和深化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同时也可以依托现有的“两区”规划和“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进行试验、配套和示范,通过有效地组织好设施农业设备的选型、试验、熟化技术体系,使其在先进设施、先进机具、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3.加强技术融合,加强队伍建设
在选择合适的测算模型之后,就应进行变量的选择和数据收集工作了,这一环节的工作会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很大的影响[2]。农业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农业产量除了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自然天气的好坏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因此模型变量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对变量进行选取时,应该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应该认真分析可能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对于那些影响相对比较小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2数据的处理
2.1计量范围不一致
一般来说,数据计量范围不一致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在数据的统计方面,不能有效确保统计量涉及到的内容是相同的,另一个是指数据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可能导致数据失去意义。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对于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们不应该直接拿来使用,因为粮食的产量指的是这一年的收成情况,而统计年鉴指的是年末数,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2.2时间增量的长度选取
一般来说,对于模型的计算,我们用差分计算法来代替微分计算法,这样更加方便计算。然而,一旦出现时间增量长度较大的情况,我们就不能忽略高阶增量对计算造成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性,时间增量的长度应该尽量的选取较小值。
3测算过程和结果分析
3.1变量和统计数据的选取
变量和统计数据的选取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粮食总产出。粮食总产出可以通过选取农业的总产量、总产值和农业的利润来实现。其中,农业利润难以测算,因此我们一般选取农业的总产量和总产值。第二,土地投入。土地是生产粮食的根本,没有土地谈不上粮食生产。一般来说,土地的投入量多少我们用粮食的播种面积表示,粮食播种面积可以很好的反应出土地面积和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三,劳动力投入。劳动力投入的多少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只能根据农民的人口数量等状况进行预测和计算。具体的测算方法为,依据农村从业人员的数量来推测出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具体数目,并依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来推算出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村人口数目,依据此方法推测出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准确性相对较高。第四,农业机械投入。一般来说,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衡量农业机械投入的相关资料和依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农业机械生产的总动力这一指标来反应出农业机械投入的多少。第五,化肥投入。粮食的生产离不开化肥,化肥的有效投入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因此化肥投入量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第六,有效灌溉面积。灌溉面积的大小可以有效衡量粮食作物的抗旱能力,对农作物采取有效的浇灌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因此,灌溉面积的大小也应�
3.2所需的统计数据
根据以上提出的六个变量,我们应该确保所需的数据统计是真实有效的,这样才能反应出粮食产量的真实情况,才会有利于我们下面的计算工作顺利开展。
3.3对数据进行测算
根据前文提供的相关数据,我们就可以开展测算工作了。我们首先应该对生产函数模型进行确定,根据有关的公式,计算出相关变量的弹性。然后我们应该计算各个变量的增长率,一般来说,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对变量的增长率进行计算,一种是几何平均数法,另一种是环比增长速度算术平均法。一般来说,几何平均数法的算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失去准确性。因此,几何平均数法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对来说,环比增长速度算术平均法不仅算法简单,而且更加不会受到其他条件的影响,因此应该大力推荐此种方法。
4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出效能的贡献结论
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农机安全生产关系着农机化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对农机安全管理部门的投入,解决农机安全管理人员实际困难。结合福州市的实际情况,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监理机构、职能的法律地位,制定地方性法规,规范农机安全管理。
二、加大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
第一,发挥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媒体如当地报纸、有线电视,广播、互联网广泛开展农机宣传工作,扩大农机安全宣传覆盖面。手机短信方便快捷、费用低,县农机监理所可利用手机、小灵通群发系统,在重要时期给有机户与机手发送农机安全短信,提醒农机手关注安全,使他们提高警惕,自觉遵守安全规章。第二,各级农机监理部门结合农机作业特点,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活动要突出“安全发展,预防为主”主题,采取图片展览、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品、文艺表演、现场广播、有奖竞答、咨询等形式,向农民机手、农机户、学生、群众讲解农机法律法规、购机补贴等农机相关政策、农机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科普等常识,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活动中增强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机应急救援和事故防范能力,使广大群众、学生积极关注、积极参与农机安全生产,让农机安全生产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安全发展”科学理念深入人心。
三、加强农业机械驾驶员培训考核
第一各地农机部门领导要重视农机检验员、考试员培训、审验工作,要严格把关,对农机检验员、考试员遵纪守法情况、日常工作情况和技能水平情况进行严格考评、审查。第二要整改农机驾驶员培训,由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培训人员要耐心讲解。严格考核,杜绝作弊行为,严格执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人员考试各科目考试内容与评定标准,考试合格才能发证,每年还要进行审核,从根本上提高驾驶员的综合素质和驾驶技能。
在人类建设生态农业的诸因素中,机械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特别是机械生产工具。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关系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关乎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最终决定了农村小康社会是否能够建成。优质高产的现代生态农业要依托于农业机械化的进步。
1.1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先进农艺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和桥梁。例如,实施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免耕播种、秸秆切碎还田等农业节本增效新技术,是人力和畜力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才能得以实施。在生态农业的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作为重要的手段,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施保护,抗击灾难,减小灾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机械不仅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确作业,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
1.2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措施实施和建设的保障
生态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大农业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农业机械不仅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农村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当代农村的先进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代替活劳动的子系统,能提供先进的工程装备和技术,来确保生态农业措施的实施和建设,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目的。从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还是采取先进的生产措施,都必须与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相结合。如割灌机能进行清林作业,地膜机能进行苗圃铺膜育苗,用挖穴机可以植树造林,用推土机可以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荒山、荒地的水土保持,荒坡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节水喷灌、防洪排涝工程,温室大棚,良种育苗技术,森林和种植业的超低量弥雾植保,精少量播种,化肥精量深施等生态环保节约增效型技术,都需要以农业机械化技术为手段来实施。整齐有序的机耕道、配备完善的机电灌溉设施、标准化节水灌溉是新农村风貌的重要标志,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机功能也在不断拓展。秸秆粉碎还田、机收打捆、青贮、菌基增氧等农机综合利用技术,不但实现了变废为宝,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秸秆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机械逐渐成为建设生态农业的装备支撑,农业机械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技术不能替代的。
1.3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农业机械化能为保护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提供先进的农业工程装备,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如通过机械化手段施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化肥的使用率,从而减少环境污染。通过机械化手段防虫治害,能将农药充分雾化,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通过机械化手段将动物粪便及时收集,再加工成有机肥,可实现废物再利用,实现生态的资源循环利用,优化生态结构。通过机械化手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以使其得到综合利用,从而减少或避免对水质、空气的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
1.4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动力
生态农业今后的发展之路必然是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节能高效型的农业机械,开发绿色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并促使其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移,这有利于农村向小城镇发展。农业机械化能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能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互动;能促进农机经营者不断学习机械、农业、经营、法律、安全、修理、保险等知识技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农业劳动者队伍中的佼佼者。因此,农业机械化对促进现代农业文明和社会进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动力。
1.5新型农业机械的运用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大型的新型农业机械的发展,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使农业增产增收、农民致富。新型农业机械的运用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1.6农业机械化对促使资源、劳动力和现代机电装
备有机融合产生积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是一项节约自然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争抢农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光热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先进科学技术。农机化技术和机具装备的投入,将大大优化生态农业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优化种植栽培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加快城镇化步伐,并让有限的耕地向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转移,形成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进行专业化、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克服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局限性,让农民走向产、供、销的产业化商品经济大市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使农业产业结构向科学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生态农业的资源、劳动力和现代机电技术装备的有机融合。
2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的意见和建议
2.1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对农业机械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曾经有观点将生态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对立起来,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了农业机械化对生态农业的作用,而且很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手段之一,是与水利化、电气化等密切联系且相辅相成的。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它壮大了现代生态农业,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为实现生态农业铺平道路。
2.2提高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技术水平完善生态农业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许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很难正确处理全局的、长远的生态效益同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许多群众存在“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旧观念。为此,要积极举办各种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健全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有关配套政策、措施,使生态农业建设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创新农作制度,变偏施化肥为多施天然有机肥,变大水漫灌为节水灌溉,变滥用农药为科学使用农药。
2.3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水是旱地农田生态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利用机具调控好土壤含水,建立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是保丰收的关键。机械化旱作农业是传统旱作农业技术的升级。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是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是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要建立以蓄水保墒为中心的机械化耕作制度,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其实质是减少耕作次数,减少水土流失,防止风蚀,防止地表水分蒸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高产、低耗,保护环境的目的。我们要把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具,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向农业广度和深度进军,积极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广大农民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
2.4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
推动农业机械化发挥更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发挥更大作用,农业机械化部门要关注农业机械和技术新动态,积极了解和钻研新技术,把新技术、新机械及时有效的推广到农户手中,同时农业机械化部门要致力于旧机械的完善和更新以及新机械的研究和使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供给得以实现。要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国情,并结合发展目标与科技需求,对农业机械化的技术问题从源头得到解决。所以只有以科技为先导,才能带动农业机械化向更深层次迈进。
2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夯实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农业机械化工作者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发展的原动力,农业机械化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决定着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落实是否到位,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大力培训实用人才,才能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还需要优秀的高素质的农业机械化人才的支持,大力培养农业机械化的实用型人才,严格推荐农业机械化的标准作业,进一步夯实农业机械化科技的人才基础,是农业机械化向更深层次得以迈进的重要需求。作为农业机械化部门要致力于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吃苦,爱岗敬业的农业机械化团队。在实际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各地农业生产区域至少要有一名农业机械化的技术骨干,并在每个区域进行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培养与学习,提高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准。
3加强农艺与农机的完美结合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农业机械离开农业技术也无法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只有农机与农艺的完美结合才能保证农业机械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深度融合,是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应用效果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农业机械的研发要满足农业技术的要求,保证两者的完美结合度。再者在农机研发时还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农业技术特点,结合实际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在农业机械推广的过程中,农机推广工作人员也要了解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便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开展。所以加强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4加强农机推广方式的创新
加大与各部门协作力度要致力于培育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依法促进土地流转。通过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依法促进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手中,变农机大户为种粮大户,变合作社为家庭农场。要大力彰显农机合作社在提高农民机手组织化程度方面的优势,通过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整合,合理调剂农机具的有偿使用,实行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使人、机、地有机的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在推动农业生产科学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要想解决好农机推广效果不佳的问题,农业机械化部门要与其他相关部门经常沟通,形成合力,一起为现代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5搭建农机推广综合服务平台
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购机难、培训难、维修难”的问题新建集农机推广、经营、技术培训、维修服务、技术检测、信息咨询、新机具展示演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机综合示范基地。利用示范基地平台,组建区级维修中心,为农民机手提供农机维修服务。利用示范基地平台,为农民机手提供技术培训。利用示范基地平台,加大对农业机械实施安全监管的力度。一方面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严格考核发证,提高机手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机车技术性能的检测,保证机车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通过完善示范基地各种功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购机难、培训难、维修难”的问题。
6结语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向农业机械大中型化提出了内在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将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挣脱了当时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束缚,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发展到今天,一家一户的分散的生产关系,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中央提出了在坚持家庭承包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和集中规模经营步伐。虽然土地规模经营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所占比例较小,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依托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蓬勃发展,预示着今后一个时期,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必将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求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机械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的综合开发,达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的目的。土地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不仅要求机械化耕作,而且需要综合配套和充分利用农业新技术,如机械深耕、深施化肥,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机械精量播种、开沟、机械药剂除草、免中耕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这些农业新技术的综合利用,靠过去购置的传统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小型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是难以实现的,只有采用大中型农机具以至适用于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具有相应科技含量的大中型农业机械才能胜任。农村劳动力转移呼唤农业机械大中型化和农机队伍专业化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凤阳县农业用工与二、三产业用工出现了明显的差距,绝大多数青壮劳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呈现老龄化、女性化,他们对传统的小型农机操控不了,对新型大中型农机不会操作,土地耕作只能靠他人帮忙或专业农机户提供服务。而该县的专业农机户往往拥有的农机单一,要么耕种,要么收割,很难提供配套的综合。即使已经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也因资金投入等原因,大中型农机具也难以配套齐全。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政府(农机管理部门)牵头,各种专业农机手配对组合,成立各种农机具基本齐全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专业化、社会化农机服务,既能满足农民农机化服务的需求,又能增加农机户的收入;既能让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机具其基本实现满负荷工作、节约能源、提高利用率,又能避免大中型农机具的重复购置而带来不必要的浪费。
凤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需求
凤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凤阳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分析:一是2005年以前刚取消农业税费,农业生产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时的农业机械拥有量及分类;二是2005年至2009年国家给予农业补贴、购置农机补贴,农民积极性高涨,适度规模经营已见雏形时的农机具拥有量及分类;三是2010年至今,农业生产条件普遍改善,适度规模经营正在兴起,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情况下,农机具的拥有量及分类。经调查,3个阶段情况如下:(1)到2005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67.95万kW。小型拖拉机63565台(手扶47523台,小四轮14754台);大中型拖拉机1288台;联合收割机610台;拖拉机配套农具144819台。其中:精少量播种机(或复式作业机具)810台,插秧机3台,深松机89台。(2)到2009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88.45万kW。小型拖拉机69337台(手扶60820台,小四轮13247台);大中型拖拉机3447台;联合收割机1718台;拖拉机配套农具179787台。其中:精少量播种机(或复式作业机具)947台,插秧机269台,深松机89台。(3)到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105.55万kW。小型拖拉机73977台(手扶47523台,小四轮13157台);大中型拖拉机4995台;联合收割机2624台;拖拉机配套农具195965台。其中:精少量播种机(或复式作业机具)1101台,插秧机590台,深松机259台。从3个阶段的农业机械拥有量及分类可以看出,早在2005年的第一阶段,凤阳县14.3万户农户,就拥有小型拖拉机63565台,平均约每2户就有一台拖拉机,每台套农机具的使用率不高,农业机械投入的浪费情况已经出现。第二阶段,由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持续增加,农村生产条件普遍改善,农民收入普遍提高,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较2005年翻一番还多。在农机总动力已饱和的情况下,小型拖拉机拥有量仍然以近10%的速度增长,小型农机重复购置、农机投入浪费现象继续发生。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解决农业用工的农机增长较快。如旋耕机增长1倍;联合收割机增长2.8倍;插秧机增加266台,增长了近90倍。第三阶段,小型拖拉机拥有量仍在增加,但增长速度减慢;大中型农机购置增长较快,2a增加1548台,增长了44%。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农业劳动力的短缺,促使了一些大中型农机具的增长,如精少量播种机(或复式作业机具)2a增加了154台;插秧机增加了321台;深松机增加了170台。凤阳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走向根据凤阳县农机拥有量的现状和对以往农机购置分析情况来看:(1)小型拖拉机购置仍会增加。对农民来讲,需要就是根本理由。作为解决土地边角问题和大中型农机的补充,无机户的购机,有机户的更新,就是小型农机仍会增加的原因。(2)大中型农机具的购置,将 这是因为:一是拥有量与需求量还有较大的差距,发展潜力很大。二是土地流转形成了众多的农业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正在兴起。凤阳县目前拥有259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土地面积3886.93hm2,这些土地经营都需要大中型农机具。三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增产增收的需要。精少量播种、复式作业、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农技推广应用,没有大中型农机的参与是难以实现的。(3)农机户的联合、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将 这是因为:一是大中型农机只有会使用、懂其使用价值的家庭才会购买;二是大中型农机具投入较大,重复购置可能性极小,配套机具繁多,一个家庭全部拥有也不可能,所以,农户之间的联合,成立专业的农机合作组织势在必行。
教师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广泛参与科研实践,特别是农机化学科,必须深入到科研生产一线,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经验积累。农机化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因此,农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通过广泛地参加科研活动,亲自进行实践,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增加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养,从而使业务知识更全面、教学经验更丰富和教学方法更独特,使教学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5-6]。根据笔者的询问,农机化工科学生对教材上最感兴趣的知识往往是一些实用性知识。许多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教师能够多参加农机科研实践,在长期的农机科研实践中所获得的许多实例和感悟,可以藉由课堂传达至学生,为教学工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农机化科研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
2.1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一般都是反映农机领域科学前沿动态的课题,这些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很多是从书本上难以找到的。学生通过参与课题,能够初步地掌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对于今后的工作、科研都大有裨益。对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有利于缩短毕业后的就业培训期,从而尽快投入工作,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竞争力。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也有利于农机化前沿技术的推广。对于进入科研院所或读研的学生来说,受到早期科研训练后,可以更快地投入研究团队的科研项目,缩短与团队人员之间专业知识的差距,增强研究生教育期间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信心。东北农业大学多年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农机科技和管理人才,各单位反馈意见良好,这与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约翰迪尔等著名农机企业主动将其先进农机具捐赠给学校,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另外,一些企业还专门设立了奖学金,在宣传企业品牌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双赢的效果。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科技创新是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东北农业大学农机化专业教师科研工作热情较高,几乎全部具有科研工作经验。目前学院承担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课题70余项,每年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上100余篇,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多项。教师对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正确处理,可以加速推动科技和本科生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工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指导教师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使学生了解科研成果的获得过程,进而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另外,学院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各界专家开办学术讲座,带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听讲的学生随时质疑辩论,从而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达到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的目的,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信息,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自身创新思维的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讨论与建议
3.1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服务社会功能发挥不充分,农机化科技成果亦是如此。众所周知,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率受到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即使是一项成熟的成果,还要有必要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强大的后盾和资助才能完成,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等单位,通过对接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搭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教学与农业机械化科研的时间分配问题
农业院校的农机化教学既要符合农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又要体现出农机化教学的特色。面对农机化教学与科研任务均很繁重的局面,只有正确处理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才能实现培养农机化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教师可以选择拔尖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工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缓解了科研压力。而如何挖掘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关系,使其相互促进,是当前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一个课题。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能提高大学教学的效果和大学生的素质,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3科研经费的投入支持问题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增加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会带来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的增加,显著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因此,应当努力获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对比世界发达国家,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科学研究投入应达到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平均水平,提供能够满足研究需求的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各职能部门,应当立足长远,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资金支持力度。另外,科研承担者需要做好预算,调整科技活动的投入比例,把有限的科研经费合理地分配使用。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