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毕业论文【优秀18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

旅游管理的论文 1

浅析旅游纪念品特色开发

摘 要:作为连接旅游者和旅游地的情感纽带,旅游纪念品成为提升旅游地和旅游服务影响力的重要标识,然而不少旅游景点缺乏对旅游纪念品的重要认识,使得旅游纪念品在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旅游纪念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特色化开发的角度,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 特色; 开发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 旅游纪念品是指在旅游过程中供游客购买的富有当地特色的商品,是地域性与纪念性相辅,文化与娱乐相融的一种特色商品。旅游纪念品是提升旅游地和旅游服务影响力的重要标识,也是拉动旅游收入的关键商品,更是对外宣传旅游目的地地域特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不少旅游景点缺乏对旅游纪念品的重要性认识,使得旅游纪念品在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旅游纪念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纪念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旅游纪念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是当地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连接旅游者和旅游地的情感纽带,因此旅游纪念品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将其恰当地融入到旅游纪念品中, 是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增强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但一些旅游纪念品开发商本身的文化素养较低,加上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使得前期的旅游纪念品市场需求调研及产品设计资金投入不足,同时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及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旅游纪念品自身制作工艺粗糙,质量低劣,缺乏以当地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因而使旅游纪念品缺乏相应的文化附加值,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2.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关系到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因此,特色化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旅游纪念品市场混乱,产品没有特色,缺乏个性,同质化现象明显,已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市场上批量生产的纪念品,他们更偏向特色化的、独一无二的产品,因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但目前市场上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仅仅考虑生产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等层面,对于不同游客的需求并未得以准确的把握和满足。

二、旅游纪念品的特色开发

针对旅游纪念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唯有走特色化开发之路,才能凸显旅游纪念品对当地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

1.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应与地域特色相结合

旅游纪念品的特色化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本土化,即保持地域特色。如与当地着名的历史典故进行结合开发旅游纪念品,与当地旅游资源特色结合开发旅游纪念品等。洛阳重渡沟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就很好的挖掘了当地资源特色,重渡沟盛产竹,当地的竹林被称作重渡沟三绝之一,因此,重渡沟的旅游纪念品也围绕“竹”展开,竹水枪、竹水杯、竹制太阳帽、竹水桶、竹扁担、竹箫等,价格不贵,而且有重渡沟独有的特色,自然十分受游客喜欢。

2.增加旅游纪念品的差异性和丰富度,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要以社会消费文化需求为对象,力求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即旅游纪念品的内涵装潢、商标的设计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旅游纪念品,切忌无的放矢。同时,消费市场是对旅游纪念品文化是否有价值的客观检验,二者应具有统一性,否则这样的文化品位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3.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新颖别致

旅游纪念品不仅要具有古朴的风韵,也要与时代相结合。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能够使旅游者对于产品产生强烈的兴趣。以厦门市为例,厦门正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其中旅游纪念品创意开发,是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步骤,厦门市举办相关的设计比赛,让更多企业、院校、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工艺美术师、民间手工艺者、学生来为厦门创意设计旅游纪念品,从而推动厦门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越来越多设计独特、新颖别致的旅游纪念品出现在厦门旅游市场上,如别具风格的厦门市旅游地图,以“漂流慢递”形式寄给将来的自己一张张祝福明信片,有艺术气息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等,极大的满足了旅游者的审美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4.要有品牌意识

旅游纪念品市场同质化严重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其设计者、生产者无品牌意识,新的旅游纪念品一经推出,便有大量的商家开始跟风、仿造生产,形成无序竞争,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者可以申请专利,利用专利权维护品牌,防止假冒和伪劣产品的侵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旅游纪念品。

参考文献

[1]康兵。厦门市旅游纪念品的创意设计与开发[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2):7-9

[2]李树。文化因素与商业行为――中外旅游纪念品比较[J]艺术百家,2007(5):180-181.

[3]周进。旅游纪念品开发主打特色牌[J]河北日报,2005(2)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论文 2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各校也纷纷寻求和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应用型院校在这种转型背景中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与社会、市场相适应,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实践证明,在实践与训练教学工作的普及与发展中,应用型院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遇到自身的发展瓶颈。针对以上原因,文章以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为研究对象,利用旅游管理专业的个案进行分析与研究,从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根据相关问题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应用型院校的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研究

为了保障国家教育与社会建设的有效发展,国务院于2014年正式引导一批非研究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1]。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实训教学环节。为了迎合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应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和实训教学相结合,把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地位凸显出来,

一、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实训教学作为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手段,应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训教学环节,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在实际生产、生活情境中,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实训中,解决实践问题[2]。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发挥好实训教学,一是顺应应用型时代发展的需要。“实践出真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训教学,而应用型院校的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二是对于旅游业而言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训教学的开展,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掌握专业技能技术,了解旅游企业管理的环境特点并获得新的职场知识,从而可以满足旅游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3]。三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才结构无法适应实践性强的旅游行业,旅游行业所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要求旅游管理人员具备很高的技术技能[4]。校内实训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熟悉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在实训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有效地增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学进一步明朗化,将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地定位,将实践实训与教学过程串联,有机地将二者结合,强化实践实训与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实践实训练习的全面化与多元化,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能力。

二、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训指导

1.缺乏有效的指导,无论是应用型院校,还是旅游管理工作,抑或是实训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时间都比较短,既没有成功的案例,也缺少系统的理念作为指导,很多学校都是在发展中逐步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显然为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实践教学在内容设计方面的不规范性,也为实训教学带来挑战。缺乏有效的实训指导,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难以形成科学的体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理论教学开展的,在教学中主要注重对于旅游相关事宜的运作、筹集、投资等管理工作,而需要旅游管理人员养成的旅游实践内容,由于没有专业化的实战训练团队与实践体系,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3.无法做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实训指导课程对于应用型院校来说还属于新兴课程,教师在教育中缺乏应有的经验,一般情况下采用的都是“人云亦云”的大众化实训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针对性,学生或者难以跟上教育进度,或者由于实训课程过于简单而不愿意参与,影响实训课程的实施。

(二)现有师资难以保障实训课程有效进行

就我国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来说,其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主要是缺少对于旅游职业能力与判断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对于学生理论技能与实践管理方法的综合能力培养,从而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教学目标产生偏差性。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具有偏差性。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缺乏有效的、具有综合教育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应用型院校的师资构成,主要是由普通高校的本、硕、博毕业生与其他院校中的在职教师兼职。教育与研究能力较强,但是面对实际操作为主的实训课程,这些教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导致实训课程收效甚微,无法取得成效[5]。

(三)学生缺乏对于实训课程的认识

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不配合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对于实训课程的有效认识,很多学生认为在学校应学好理论知识,也有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应走进旅游景区、旅游企业进行真正意义的实践锻炼。这些都是学生对于实训课程的认识误区,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收效甚微。现阶段,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与方法仍旧停留在实验教育教学中,对于以验证性为主的教育教学系统,教会以手中的标准答案为主要判断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表现。真正意义的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教训,为以后步入社会打牢基础。

三、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旅游实训系统

1.建立规范化的旅游实训系统是进行旅游实训教育的首要条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也更愿意接受旅游系统化、有成效的旅游实训教育体系。针对旅游人才在职业上的要求来说,半数以上的用人单位希望高校毕业的旅游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旅游实践技术与经验,59%的用人岗位重视学生具有良好的旅游工作能力,60%左右的用人单位要求具有导游职称的旅游专业人才。但是在实际的用人过程中,却发现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才整体水平与素质一般,很多用人单位已经开始考虑降低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2.建立科学化的旅游课程设置体系。人才市场对于旅游人员的实践技能要求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改变原有的随意性旅游设计模式,课程研究小组应从根本上树立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教学规范,将这种情况与教学目标进行实际的操作,全面从学生对于实践的要求上进行定位与建立。3.提高旅游实训教育的动手能力。一般来说,在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立实训教育,主要是因为从实践的教育与实践的要求等方面,实训课程的成本最优,教育最为省时省力, 旅游实训教育实际上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真正实践与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效过渡,缓解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所带来的紧张与压力。在实训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旅游管理学科中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创意能力,促进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根本技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旅游管理领域的相应资料,保证实践技能的有效提高。

(二)改善师资队伍建设

1.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仅仅聘请高校专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可以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邀请企业中具有资质的旅游管理专家加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6]。请他们实际带队参与到学生的实训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际技能的领悟和实际操作能力。2.保证教师能力与课程实践标准、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相对接。应用型院校可以根据市场对于旅游人人才的具体标准,进行相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旅游人才在从事旅游工作时所必须获得的旅游资格证书,旅游实践类技能也要得到锻炼。这就要求旅游实训教学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对于旅游管理理论的掌握能力以及旅游软件系统的操作能力等。3.建立联合旅游培养模式,从公司、学校选择优秀的教师团队,打造旅游教学与工作一体化进程,实现旅游教学与工作的有效衔接,这一点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旅游实训模式,通过企业旅游管理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挂职,促进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形成,将实物型的教学任务引进到课堂中。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养成“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既不单纯地追求实训教学,也不依赖于理论教学,而是在保证技术有效应用的前提下,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三)加强对于学生的旅游实训思想教育

1.对于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深入贯彻落实对于学生的理论教育,促进学生了解旅游实训教育的意义与内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验基础,到单项训练,再到综合训练以及相关的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等,都应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其中的旅游运作模式与时间期限等节点,从而从根本上引起学生对于旅游课程体系的重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旅游实训教育中。2.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建立,教师在对于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教育中,应注重对其专业基础、操作能力、理论水平、法律体系、计算机操作等方面进行教育。既要拓展学生的旅游知识面,也要保证学生从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与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多学科交叉的背景知识,学生才能做好旅游实训,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实现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

(四)及时做好旅游实训教学的信息反馈

对于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训课程能否收到成效,不仅取决于日常旅游教学工作以及旅游实训教学的实施过程[7],还包含在教学之后的信息总结与反馈,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旅游教学方式与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对于实训教学体系进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纠正自身在学习中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与操作方法等。以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从旅游实训教学角度研究其专业的建设与相关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意见。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实训的重要性,对在教学存在的缺乏有效的旅游实训指导、现有师资难以保障实训课程的有效进行、学生缺乏对于实训课程的认识、实训效果不明显等现状进行分析;二是针对旅游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于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有效策略。通过建立有效的实训系统,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于学生的实训思想教育,及时做好旅游实训教学的信息反馈等策略的研究和实施,在有效地促进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发展的同时,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与学科构建。

旅游管理论文 3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逐渐兴起,很多高校开始设置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但由于条件不成熟,一些弊端逐渐显露。文章提出了建立专业化的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当前旅游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旅游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线性增长趋势,其中,最为需要的四类人才有技术过硬型、应用广泛型、服务到位型及创新型的旅游专业的相关人才。高校是向各大旅游行业输送人才的大本营,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要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本质上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当然,还要根据当前旅游业的动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高效地培养出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理念尚未革新的高校来说较为陌生,其主旨是在正确的思想教育的指导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及教学过程等诸多重要因素进行组合。所以,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诸多课程有重要意义,即有助于对上述因素进行调和,并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还是较早的,其 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旅游教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教育层次不同的高校为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提前铺设好了道路。但旅游界与旅游教育界之间的南辕北辙导致二者一直在一片批评声中度过,其原因就是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尚不成熟,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自主动手能力与学习能力差;结构与框架设计不合理,最重要的便是人才外流等情况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能投入旅游行业中进行工作的占比不足50%,而能在岗位上坚持下来的不足40%。这个统计数据对旅游教育来说,意味着旅游专业几年的学习时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相对于国内的旅游教育来说,国外许多高校的旅游教育较为成熟。其对人才的分配较为合理,能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起点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合理培养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条与本国旅游业的发展相符的道路。所以,对国外模式进行借鉴,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最终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对改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结合上述分析,文章着重从明确办学特色、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及培养专业精神等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一)针对市场需求明确办学特色

任何事物若没有其特点,便很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将旅游院校比作一株参天大树,那么院校的特色便是此树的根。旅游院校应本着突出特色的宗旨来办学,然而,当前的`诸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模仿其他专业的教育模式,以致于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在确立培养目标时,应优先考虑自身的地区特点、学生来源,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课程的分配上应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

(二)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欲速则不达,数量并不能解决质量问题。以往许多高校将扩招学生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不能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办学,以致于使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存在本质上的牧羊教育问题。所以,各大高校应认清当前的市场行情,明确其培养目标,将自身最具优势的资源与专业特长相结合,这也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谋求立足之地的关键。

(三)培养专业精神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文明礼貌、环保、诚信、敬业等是旅游业专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发挥引导作用,从礼仪、态度、职业用语等方面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同时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旅游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对旅游业产生认同感,进而以专业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教师还可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打扫教室、校园,培养学生的环保精神;为学生提供旅游景点实习机会,让学生置身其中学习专业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设计诚信小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诚信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应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精神, 总之,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定局,这将使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面临全新的挑战。高校必须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及方案,从而培养出与市场相符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当前各大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教育革新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期使专业人才不但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6-27.

[2]张娜。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20):267-268.

旅游管理论文 4

一、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拥有完善的教育程序是对每个教学模式的最基本要求。但关键在于,教育程序一定要运用灵活,要根据不同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在旅游管理学科方面,应该采用情感教学以及后现代知识论等方面与旅游管理学科相融合,以此基础来搭建一个有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体验式教学通过调查与研究,教育工作者发现,目标管理法可以与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相融合。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要结合着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来做最终决定。这样的话,学生在给自己制定目标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来进行,解决了从前只能受限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困扰。而且不仅是学生,教师在这样的模式下,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中得到满足。应该说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而在评价体系的建设上,要考虑到两点,一是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二是关于各部门之间的互评以及自我评价。在师生的这一环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和评价,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非常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了解,这对以后教学任务的完成会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活动的开展方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自我的评价,能够很好的起到自我鞭策,这对于今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主动去完善自我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二、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对每个人来说,旅游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对于旅游业的管理者,目的就是要让旅游者充分的感受到这份快力。因此,学校应该让旅游专业的设计者体验到旅游的感受,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制定出完善的旅游计划。在这个教学任务确定后,学校应该积极配合,来对这个教学任务进行构建。而此项教学目标的核心思想是以体验为主,所以,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来帮助完成此项任务再合适不过了。多参加实践活动对于学好旅游管理专业也非常的重要。尽管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是人们对旅游管理学科的普遍定义,不过如果要想做好高层管理工作的话,提高旅游行业基层的业务水准与实践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讲,加强基层业务的学习、体验基层服务的实践工作是将来做好旅游管理的关键。从以往的调查来看,该专业中很多刚入行的大学生都是从基层做起的。而通过得出结论不难总结出,学校在进行教学期间,不仅要重视理论培养,而且更要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这种真实的体验中才能让他们更好感受到工作的苦与甜,

三、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旅游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近些年,旅游人次与净收入均成绩斐然。较比以往,两项均增加了5%和10%的百分点。而且国内旅游人次与净收入分别达到21.0亿人次与12000.00亿人民币,比过往也都有明显的提高。而出境人数与净收入也比以往有大幅度的上升。不仅如此,我国的旅游教育方面, 目前,有关旅游的高等院校一共在国内有将近1000所,创了历史新高。而学生也有近50多万人,也比过去有很大的提升。尽管成绩喜人,但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存在着以往的诟病。上面我们提到过,教师往往成为课堂的主宰,很少与学生互动交流,因此教师很难的了解学生的想法,而学生很无法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态。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下面来具体讨论一下。

(一)教学的理念

要改变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一直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在每堂课之前,教师要设立好学习场景,而设立场景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彼此更了解对方。而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因为要突出体验式教学而轻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要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作支撑,何谈实践感受,那么实体验式教学也会变的毫无意义。因此只有做到两者齐头并进,互相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

1、案例体验教学教师可以自己找一些著名案例来进行授课,让学生在高水平的教学中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然后,老师可以根据案例的内容来设置场景,并将学生带入其中,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教师要让学生主动的去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而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就逐步培养了他们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角色扮演体验教学顾名思义,意思是说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舞台”,然后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根据所表演的。内容,来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举个例子,教师可以让若干学生分别扮演导游和游客,让“导游”引导“游客”进行参观,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充分的体验到导游的一些服务方式和技巧,

3、讨论体验教学首先,教师要将进行讨论的场景与题目布置好,然后在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且要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要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但也可以保留一些自己的意见。举个例子,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旅游景区门票是否应该涨价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讨论,而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从为何票价会上涨以及上涨幅度等等角度出发,逐渐的就会对此类问题有个详细的了解,那么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4、现场体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要让教师把学生带入现实环境当中去,利用真实场景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同时能够体会到实践的乐趣。此方法增添了教学的生动性,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传授完关于酒店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后,可以将学生带入酒店,并在得到前台的允许后,与前台进行有关服务管理内容的交流。而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就更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还能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设备要完善

如今早已进入网� 而且,学校还可以引进一些诸如旅游管理体统的软件,以此可以更加的丰富教学的手段,从而能够更好的实施体验式教学。五、结束语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的学科,为了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引入以人为本的体验式教学理念非常的重要。他不仅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实践体验,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努力,大胆创新,让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迈向新的高度。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5

摘要: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热情的高涨,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提倡环保的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的新时尚。但由于自身的经济技术、专业设施和人才缺乏及民众环保意识较差的情况,我国在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就此以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为例,指出其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对策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的普遍关注,另外,基于旅游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旅游环境衰退,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大众旅游方式的反思和对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的呼唤。而当前,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为了响应“绿色奥运”的精神,我国正面向全社会开展“绿色旅游项目推介计划”和“绿色旅游行为倡议”等,积极推广各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活动。

1. 生态旅游

1.1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的危机的背景下,人们环境意识开始觉醒,而其内涵也得到不断的充实,即生态旅游是在被保护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

1.2 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更多地联想到了“绿色”的丰富内涵。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森林公园生态游成为了世界可持续性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据报道,目前美国家庭收入的1/8用于森林游憩,每年总花费约3000亿美元;在日本,每年有8亿人次进行“森林浴”;德国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也同样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而我国政府也大力推进传统林业的转变,着力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同时随着人们关注森林和保护自然生态意识的增强,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中的一个新亮点。据统计,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利用这些森林资源,截至二00五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1900余处,规划面积1500公顷;建立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1699处,规划面积1.2亿公顷。同时,还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小区、狩猎场、野生动物园和湿地公园等,一大批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成为了新兴的旅游胜地和开展户外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

2. 森林生态旅游

2.1 森林生态旅游的定义

森林生态旅游就是依现有森林资源,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以自然景观为依托,以人文景物为点缀,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为群众提供游览观光、避暑度假、疗养休养、会议培训、科学考究和狩猎的良好场所。

2.2 以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宁武县东寨镇,总面积约4.433万公顷,森林面积2.27万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50%。林木总蓄积量为管涔林区的40%,约为208万立方米,综合覆被率达到73.7%。 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约有560多种,野生动物有152种。林蘑、蕨菜等绿色食用资源也极为丰富。公园内风景优美,是一处以险山、奇峰、森林、湖泊和珍禽异兽组成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

2.2.1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现状

整个国家森林公园由景色各异的七大景区组成。分别为芦芽山风景旅游区、荷叶坪亚高山草甸生态区、马营海(天池)山地湖泊旅游区等。

1)芦芽山景区是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打旅游品牌,但却直属于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下设的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无权干涉芦芽山景区的一切事务。而芦芽山景区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与制约,无力改变景区落后的面貌:登山的石阶不规范,随意堆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经费不足;道路多年不予修缮,目前已破烂不堪,行车困难;出租马匹的商贩随处可见,混乱不堪。

2)万年冰洞形以制冷机制最强、冰储量最多而位列全国仅有的九个冰洞之首,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极具科考价值。为了保护景观,应冰洞限制每日参观人数,但这系项措施好象并没有真正地实行过。目前已有一些冰柱开始融化,过多的游客对冰洞景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荷叶坪景区也是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景区。但自2001年后,却由五寨县旅游局开发管辖。由于盲目开发建设,大量游人甚至不少车辆都进入草甸内, 丢弃的垃圾和动物的粪便随处可见,致使草甸被破坏、水土流失逐年加剧。

4)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还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如情人谷、汾河源头、古栈道等,但都是由宁武县旅游局、宁武县水务局等单位所管辖。这些景区由于开发单位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许多景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景点的生态环境已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2.2.2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开发中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盲目开发建设。在景区或林区内,存在乱砍乱伐现象,加之旅游景点的开发,周边地区矿产开采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会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生态旅游区的企业和个人在经营中不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出现大肆招徕客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现象。

3)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管理混乱。整个公园分属多个部门,其自身的管理机构没有实权,无法真正发挥其职能,造成对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

4)发展生态旅游的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5)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尚短,缺乏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理解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

6)开发生态旅游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7)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淡薄。在自然环境中,游客缺少对保护生态资源的责任感。

3. 解决对策

3.1 与各级部门积极进行协调,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各项职能作用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融科普教育型、特色参与型、运动休闲型旅游于一体的高雅娱乐方式。正因如此,森林公园必须把加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应积极和当地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协调,取得对景区的管理权。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管理职能作用。

3.2 对景区发展做科学合理的规划,避免盲目建设

森林公园开发生态旅游需要制定一个开发合理、滚动发展、永续利用的总体规划,以避免盲目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否则,必定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导致一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的损坏与浪费。

3.3 多方位筹集资金,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加大资金筹集范围,积极与当地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协商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或采取股份制、或主动与有意从事发展旅游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合作等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从而逐步改善公园旅游的基础设施状况。

3.4 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素质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需要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并开展职工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实行竞聘上岗的人才竞争机制,以提供管理队伍的综合水平。

3.5 加强管理和规范各种经营行为

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杜绝恶性竞争和欺客、宰客的现象发生,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景区一个宁静而和谐的环境。

3.6 加强旅客的环保教育

要塑造“负责任的旅游者”,可以通过

1)管涔山景区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如拾垃圾,认养树木,设立环保提示牌等等。

2)通过导游或宣传手段对旅游者进行教育。倡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乱扔赃物,使用环保包装物等。

3)通过法规、法律、制度等手段对旅游者行为进行制约。

4)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生态旅游者的管理。

4. 结论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个以发挥森林的生态性、社会性和经济性功能为宗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合理配套的综合型产业。它将旅游开发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可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山绿、水清、人富的目标,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措施,使政府部门、旅游业者、游客和旅游地所在社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正与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相配套。而且,还可以帮助贫困林场、山区的群众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书目:

[1]吴章文。 森林旅游区环境资源评价研究[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孟宪宇。 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卢云亭,王建军等。 生态旅游学[M]。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

[4]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5]文军。 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6]David A. Fennell. 生态旅游[M]。 张凌云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6

摘要:目前,龙潭镇的旅游仍然是一个比较薄弱,有待开发的领域。旅游开发只停留在规划和设计上,基本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旅游项目。但龙潭镇资源比较齐全,其开发潜力很大,笔者希望通过以少数民族村镇和当地特有资源为突破口,进行产品设计,并对岫岩县龙潭镇旅游现状进行说明,问题进行阐述,最终进一步探讨龙潭镇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村镇;旅游;满族文化

旅游集镇,是以旅游业发展为特征的集镇,它具有以区域为单位的小型化、集中化优势,往往比大区域的旅游业建设与事业化发展更具具体性与操作性。岫岩龙潭镇属于贫困村镇,其经济发展状况不良,因此该地区完全可以依赖自身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进行旅游开发。

一、龙潭镇的旅游现状

(一)龙潭镇的资源开发现状

龙潭镇境内辖国家AA级景区龙潭湾自然保护区,该区总面积4626公顷。中心区龙潭湾山林面积1 591.8公顷,是辽宁南部森林种类、森林植被、森林环境保持最完好的地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景区内有许多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目前龙潭湾是龙潭镇主要建设和发展的旅游景点,具有很强的旅游价值和观赏价值。另外,还有关门沟风景区,该处位于岫岩、庄河、盖州交界处,距岫岩县城50公里。关门沟内溪水潺潺,水流缓缓,两侧峭壁林立,植被繁茂,风光旖旎,是一个极具观赏、游览、科考的旅游地。

(二)自然条件

龙潭镇位于岫岩县城的西南部,南与大连市相互连接,西与盖州市相邻,西南相邻庄河市,属于辽南丘陵地带,地形西高东低,境内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与岫岩县城相距24公里,全镇面积192平方公里。

(三)历史沿革

龙潭镇下辖八个村,其中包含鹿圈村、梨洒村、相信村、龙潭村、相荣村、蜜蜂村、大房子村、张家堡村,有99个村民组。全镇成东西狭长型,有村民18 000人。半数以上是满族,全镇“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

(四)社会经济基础

岫岩龙潭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镇,主要种植大宗农作物,最近几年在政府执政兴镇的指导方针下,政府落实民生政策,大力发展肉鸡养殖业,其中大房子村的养殖规模逐年攀升,养殖种类涵盖,肉鸡、蛋鸡、庄河大骨鸡等。目前全镇已有超过百户人家养殖,年收入超过千万元,此外,镇上还有滑子菇、香菇种植小区,政府通过政策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种植,年产量达到2万吨,获利过亿元。龙潭镇还有一批中小企业,其中有龙达茧丝制品有限公司,龙乡酒业有限公司,缫丝厂等,镇上初步形成了以柞蚕茧深加工、木器加工、酿酒为主的产业。

(五)交通区位

龙潭镇辖区内共有县、乡、村道路共23条,境内主要有岫庄铁路、岫庄公路通过。另外乡道大童线东西横穿整个龙潭镇,成为龙潭镇各下辖村寨的主要连接路线,县道岫梨线和大童线交会于龙潭镇,其余村道多成南北走向,交通便利。

二、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旅游开发缺乏合理规划和资源整合

虽然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优势,但最终不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导致旅游的综合经济效益低,不能很�

(二)旅游发展的规模小,分布不均,知名度低

目前龙潭镇的旅游发展属于浅层次的开发,没能够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产品尚属空白区域,与岫岩其他许多知名景区相比,除了龙潭湾具有知名度以外,外界对其具有很少的认知。

(三)旅游配套设施匮乏

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的道路、停车场、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不足,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另外,缺少能够容纳游客的食宿和娱乐设施,到龙潭镇的相关景区旅游只能够在镇上进行补给,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

(四)资金缺乏

龙潭镇经济基础薄弱,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旅游开发需要资金来支撑。而龙潭镇的旅游优势又不是十分的突出,不具备吸引核心外资的能力和条件。

三、旅游开发对策

(一)政府主导,村民参与模式

实行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旅游开发模式。实现旅游重构。对于龙潭镇的旅游开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龙潭镇的经济基础差,景区的公共设施不健全。实行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方式,不失为一个良策,首先,政府是区别于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的机构。政府对资金的筹集,政策的制定,资源的分配,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这是其它任何组织和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另外,让村民参与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大家致富的热情,带动当地的就业,提高村民的收入。

(二)资金的筹集

第一,要借助旅游发展的政策,争取各级主管部门和旅游局的支持,申请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和贫困扶持资金。第二,实行开放性的资金运行机制,龙潭镇可以进行招商引资,利用良好的政策优势,吸引省内外民间的资金投入。虽然龙潭镇的经济基础和设施条件差,对于任何以盈利为目的投资企业,都会尽力避免不利条件,但是依靠外来资金发展,这是旅游开发当中不能避免的趋势。 第三,向海内外的民族同胞发出号召,争取海内外有志之士的帮助, 以此来发展当地的民族旅游。第四,由政府主导,村民自行筹集资金开发,成立专门的旅游合作社,进行自主经营。

(三)开发创新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必须与旅游市场相适应,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以此来满足旅游产品竞争的需要和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以资源为依托,积极挖掘满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对此,龙潭镇可以开发系列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活动,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四)丰富的民俗活动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源泉,若无民族文化,民族旅游资源将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熟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 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兼顾地方特色,让人容易识别。同时在市场环境中,民俗旅游能够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的心理需求,激发不少人的旅游动机。因此,在龙潭镇的旅游开发中,既要适度又要深度,可以充分利用满族的文化优势,如可以举办虫王节、颁金节等。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婚丧嫁娶、习俗、艺术等进行开发。

以自然村为单位,实行农家乐。岫岩龙潭镇极具乡野气息,物产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树木、农田、河流,草地等自然元素为游客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与城市的混凝土形成对比,这种乡镇气息成为游客观赏和旅游的关键因素。针对龙潭镇经济基础差,设施不完善等主要制约因素,龙潭镇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开发方式,实行农家乐,在本镇先开发基础条件好的村镇作为自己的门户村镇,为游客提供惬意的场地,作为试点地区,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并做好资金积累和科学规划。同时做好已有游客的维护,在开发时树立全局的旅游观念,将欣赏自然风光和参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活动等结合,并在景区当中辅以垂钓、采摘、品尝、栽培、畜牧等互动娱乐性产品。增加旅游产品的多样性,灵活性。让游客能够深刻的体验到农家的乐趣。

四、文化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纵然能使人们摆脱贫困,但是一些文化十分的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能进行恢复。开发满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促进地区的繁荣和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因此,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面对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需要摈弃。一个国家的事物需要政策来引导,民族旅游的发展很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对此,政府部门应� 从上至下学习保护文化的重要性,达到思想与行动的相互统一。另外,旅游企业作为一些民族旅游的开发者,也是保护的重要主体,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诚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但企业主体不能只图经济利益,而丢弃社会责任。旅游企业想要谋得长期的发展,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才是其发展之路。最后,个人也应该尊重和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每个人都应该敬畏自己祖先留下来的辉煌遗产,并努力用新时代的意义去诠释民族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蔡红燕。保山市少数民族旅游村镇建设研究――以施甸县布朗族民俗旅游景观开发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13(3):53-58.

旅游管理论文 7

【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在高等院校中推广开来。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创业教育正作为一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教育类型而受到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成效并不理想,学生的创业能力也不突出。因此,厘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探寻该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旅游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很多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大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途径,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传输新鲜血液。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能够快速的促进旅游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而且旅游行业还具有投入产出比高,门槛较低,操作灵活,资金回笼快等特点,这些优势确保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可能性,同时为学生也将拥有很多创业的机会和可能。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中有效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输送人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目前国内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和影响因素

职业院校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缺乏深入的探究和认识,实践能力略差,积极性也不高。有些学生认为学校里面缺乏启动资金,融资渠道困难;有些学生是找不大好的创业方向,更是寻觅不到好的创业项目;还有些学生对学校政策缺乏了解,不知道学校的政策申请途径和流程[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创业,不仅可以丰富就业环境,也可以使旅游业逐步发展壮大,但旅游管理专业在创业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第一,缺少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现今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创业教育课程较少,没有系统的课程给予学生教学。第二,校内创业文化氛围不高,在校园中,缺少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创业内容的设计与宣传,造成了整个学校自主创业的氛围不浓。第三,国家及政府对于创业支持的支出不多。第四,企业没有在创业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只是与学校初步合作,没有宣导作用,只提供资金的帮助,使创业教育的效果不明显。第五,普遍的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学生更青睐于平稳安逸的工作,不想有所尝试,避免创业就业。

2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的定位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都会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技能提升作为重点教育方向,也把这些当做出色的旅游行业的专业人员的思想本源当做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灌输,也要学会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以及开拓学生的视野,比如说学习财务相关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技能以及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等等都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以后的创业蓄力。而且在具体的专业教学模式上,在坚守自身的教学特色的基础上,也要与时俱进,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好多教育案例,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并对基础能力严格要求和培养,从多种课堂上汲取养分,提升水平[2]。

3旅游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途径

3.1营造校园创业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能够带动整体的发展,对于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校园整体拥有一个强大的创业氛围,能够带动学生拥有创业意识。因此,在常规的教学之外,还要积极营造校园创业的气氛。比如,中职院校组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创业相关的竞赛,依据现今热门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话题,加以举办有关专业方面的比赛,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注重培养在校期间的创业能力,

3.2做好心理素质培训

创业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要让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能够在创业活动中不败给心理因素,就要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贯彻心理素质的培训。第一,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事必躬亲,不仅要让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自己想办法完成学习任务,还应当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创业导师要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失败的客观性,从情感上体验到失败的滋味,比如可以进行模拟创业失败演练,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失败的过程和感觉,增强其抗挫折能力;第三,对于创业实践或者创业项目失败的学生,要给予宽容和鼓励,即使做好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拾信心。

3.3增强与企业的合作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加强多方面的联系,尤其是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寻找有一定发展及创新意识的企业,带动及熏陶学生加强创业精神,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实践力,真正实施创业教育。而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加以合理运用,充分给予理论知识的融合,好好利用企业与学校提供的创业实践机会,从中获取丰富的经验。掌握企业中比较新的创业要点,总结独立自主的实践过程,并进行一定期限内的纸质自我评价,指出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对今后步入社会创业时,有规避错误与节省时间的好处,同时也为创业教育的良好进行有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在旅游管理专业有效的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催生学生的创业激情,而且还能给旅游行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学校提升校内实训条件,发挥教师团队的强有力量,结合一些校企合作项目,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或有效途径,充分给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理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创新意识培养、师资队伍创建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特殊机构创建等,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xx,22(4):37-40.

旅游管理论文 8

2015年11月,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申报的“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国家旅游局2015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践服务型英才项目”。该项目经过一年的建设,超计划完成了张家界景区志愿服务任务。作为指导教师,基于指导学生建设项目的所思所想,形成本文。

一、志愿服务概述

(一)志愿服务概念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意志,秉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与财富等贡献社会的宗旨,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务效能和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为己任而从事的各项活动。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特有的公共服务方式。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社会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性和规范性等特点,但我们不能把志愿服务理解为助人为乐、好人好事、慈善活动,特别是不能把非营利性理解为志愿者的服务绝对没有任何报酬,而是指志愿服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旅游志愿服务对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的旅游企业非常注重经济效益,他们不愿培养未来不确定能否为其服务的实践学生,导致旅游专业学生实践难。而旅游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有的公共服务方式,对提高目的地旅游业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作用。而有配套资金支持的旅游志愿服务,就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企业通过旅游志愿服务获得名利,学生通过旅游志愿服务学得了知识和技能,学校通过旅游志愿服务完善了实践教学模式。因此,旅游志愿服务是沟通校企生的纽带,是校、企、生三赢的催化剂。

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一)志愿服务方式和内容

在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时了解到,其旅游志愿服务以旅游咨询、文明旅游宣导、导览讲解为主,另有应急救援和质量监督等服务。这些服务以常规服务为主,而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水平高的服务比较少。

(二)志愿服务发起的组织及效果

张家界旅游志愿服务发起的组织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政府部门发起并推行的志愿服务,如我们团队的志愿服务,这也是我国旅游志愿服务最常见的形式;二是由旅游企业发起的。志愿服务,如张旅集团在金鞭溪设置的咨询服务;三是由协会发起的志愿服务,如张家界导游协会发起的导览讲解服务。

张家界三类型的旅游志愿服务中,张旅集团发起的旅游咨询服务已成为一种常态,服务人次多,效果好,而政府部门和协会发起的旅游志愿服务,因缺乏常态性,影响和效果都较小。故我们须在很好地完成政府部门发起的志愿服务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构建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新模式,使之常态化运转下去。

三、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模式构建

作为高职学院构建的旅游志愿服务模式,应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院实践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而起到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这需要学生、学校和企业都重视旅游景区志愿活动。

(一)多方重视共抓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

1.政府重视,项目引导

国家旅游局为了培养旅游英才,于2015年启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旨在培养旅游人才、发挥旅游人才在旅游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期间众多立项的子计划都是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从政府审批的角度可见,政府也认可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系于旅游英才,旅游英才的培养可从志愿服务入手。

2.企业重视,配合实现

作为国家5A景区的张家界一直很重视志愿服务,特别是金鞭溪景区志愿服务更是形成长效机制。基于此,我们去张家界旅行社和各景区联系时受到了热烈欢迎,企业立即与我们确定志愿服务时间、方式,并形成志愿服务工作方案,正是企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3.学校重视,统一监管

学校非常重视这个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的建设。在建设之初,就派专人负责,按阶段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并全程监管,落实项目成效。同时,后期还将采用本项目成果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大纲》,将旅游志愿服务实践教学项目纳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之实践教学体系。

4.引导学生,认知志愿服务

在我国,由于社会对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不够,广大民众对志愿服务缺乏了解,存在许多偏见和误解,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一是有些人误解志愿者是“出风头”“博名利”,借服务“作秀”和吸引社会关注。二是有些人误解志愿者是“廉价劳力”“免费劳力”,不仅琐碎事务都占用志愿者时间精力,而且随意支配斥责,毫不尊重。三是有些人将志愿者精神随意拔高,认为是“崇高”“神圣”“大公无私”“毫不利己”。这些认知误区严重地妨碍了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

我们在项目申报前,加大了对学生志愿服务的宣讲,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志愿服务,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故团队成员积极性高,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充满激情和热情,为我们超计划完成项目活动任务,取得良好的成效和社会、行业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构以�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 通过实践摸索,笔者认为志愿服务应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项目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可按表形成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政行企校“五共”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模式

建构科学合理的旅游景区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模式,须多方共举。政府从政策方向上引导,以专项拨款的方式支持,行业、企业配合学校共同培育人才,共同建设、共同监督来实施,共同分享培养成果,校企共同研讨形成可推广的长效运行机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模式

本文是在国家万名英才项目实施后形成的,在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志愿服务与旅游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建构以� 这种模式的运行既能扩大旅游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又能为我省乃至全国高职旅游专业开展旅游景区志愿实践教学提供成功范本,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增设旅游志愿服务项目板块提供参考,以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的服务意识、专业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周湘宁。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完善研究[D].湖南大学,2014.

[2]王瑾雯。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改进策略的研究:来自美国服务学习的启示[D].南昌大学,2011.

旅游管理的论文 9

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衣食住行,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各大高校审时度势,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旨在推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满足旅游业岗位的用人需求。笔者从各大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起点和层次各不相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就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09年,在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目前,中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日趋旺盛,目前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旅游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企业不平等的用人制度造成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表的蓝皮书表明:中国旅游业收入逐年创新高,旅游市场呈现出“两高一平”的局面,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我国旅游业的增长使我国在不久的将�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服务范围较广的产业,就业门槛较低,能够吸纳大规模的毕业生。同时,我国各地区的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也非常大,就北京、上海来说,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均在55万以上,并且现在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有一千多个。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大弥补岗位人才缺口的局面,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不愁将来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潜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业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社会各界对旅游行业的偏见等因素致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潜流失”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一毕业就能担任管理层职务,这种眼高手低的择业观念,致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是失落。所以部分学生会选择转专业或者是修读双学位来达到将来不从事旅游管理岗位的目的,尤其是本科毕业生从事旅游业工作的占总学生规模的不到35%,许多毕业生都从事了不对口的职业,形成了“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就业局面。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亦有困境

一般按照理论上讲,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情况不容乐观的是,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质量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人才“供需”矛盾日趋明显。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高校紧跟社会岗位的需求,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远远超出了旅游企业可提供的岗位;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又是“弱势专业”,许多考生在不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或者是“被调剂”的情况下误学了旅游管理专业,结果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入其他行业,未入行,先转行的局面。由于教学模式的缺陷以及学生的个人态度造成了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管理人才时迟迟招不到人或者是招不到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给企业、学校、学生都带来的困惑,陷入了无尽的恶性循环中,这样旅游管理专业会给后来的学子和家长带来这样的影响:学习旅游管理专业难就业、就业面狭窄、找不到工作等等诸如此类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极为不利的负面评价。

二、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现阶段旅游业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合理、不公平

旅游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功利性较强,企图缩减用人成本,因此,招聘人员时过分强调毕业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或旅游从业经验,完全忽视了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再造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不合理的教学模式的培养下缺乏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是如果就因为这个原因将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者拒之门外,是否会显得旅游企业不通情达理?旅游企业要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为广大旅游管理毕业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自身能力的平台,经过严格笔试、面试和考核后择优录取。另外,旅游业的现实情况:管理人员要从服务人员做起,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基层服务人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而且服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高校毕业,可是毕业后还是照旧需要从基层干起,不甘于基层等服务客户的工作,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局限了个人的发展空间,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的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等同,忽视了毕业后所要从事的是旅游管理职业,而非是旅游本身;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盲目跟风,在校期间只忙着报考旅游证、二级计算机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证书缺乏针对性,对学生日后就业用处不大,忽视了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规划,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愿望不强烈。

2.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对于从事旅游管理的晋升行规无法坦然接受。在情理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在家里被奉为“天之骄子”,可是如果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就要从基层服务员干起,大部分大学生心气高、碍于面子,不愿意从事较不体面的服务性行业,就业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校期间没有从事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大学毕业后无经验之谈,更不要说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提升为正式的管理部门高层干部。

(三)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与社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只是生硬的培养学生,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不负责任,沿袭落后的教学体制,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体系,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的要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没有针对市场需求而设置,而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外向型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教学阶段,比如在大一、大二年级,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对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设置,致使学生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另外,教材内容太陈旧,缺乏系统新和创新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

各个高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之前,要明确并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有紧紧围绕的中心,不至于盲目追求办学模式的创新,而与教学任务严重脱节。值得部分高校的借鉴的是,在国际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当明确,国内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高校,比如旅游教育领域世界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在校学习-岗位实习等环节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业、旅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那么,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式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第二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想意识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第三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第四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实现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技能的相辅相成。

(二)建议高考生理性报考,招录有行业内就业意愿与行业潜质的学生

部分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由于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以及“在服从调剂”情况下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对这门专业感到很失落,甚至通过选修双学位或者是转专业来改变自身的未来职业选择。要想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校要从招生源头做起:首先要宣传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比如说酒店服务人员要具备外向型的性格特征,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未来就业方向等情况,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专业选择,防止考生错报专业,经过正式学习后才发现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其次,教育部和各大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报纸、白皮书等形式向广大高考学子具体介绍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为学生报考志愿提供参考依据,便于考生作出理性的专业选择。这点,各大高校要借鉴旅游教育领域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第一,该学校在招生时不仅注重考生的成绩,而且会进行一定的笔试、面试或者电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喜好态度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就业方向,反馈给学生专业评估报告,招录有行业潜质与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学生;第二,努力加强专业建设,增强旅游管CENTURY理专业自身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努力将该专业做大做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管理专业。

(三)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设置

高校专业是否成功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便是课程的设置,其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的架构。目前旅游业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其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综合运用能力,能够与客户进行顺畅的沟通,以及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说需要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坚持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特征相符合,又要具有专业综合性的原则;其次,课程的开设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型,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另外,学校要注重初级阶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学术性的课程,教学理论离不开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克服以往旅游管理专业在大一、大二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应用类课程,重视对学生初级阶段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他方面,要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合理设置涉及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惯例等方面的课程,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岗位,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个人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之外,学校要不惜投入重金邀请旅游业资深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设置,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招聘对口教师,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提升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行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干意识,为竞争激烈的旅游管理岗位降温。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创业,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完善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就业或者创业类的指导性课程不要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两门选修课,要增加实战演练性的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企业界人士或者校内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做一些创业经验之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保障安全和不影响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在旅游企业兼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总结丰富的工作经验;教育部和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筹备的创业基金,拓宽大学生开设特色旅行社、小型旅店筹集资金的渠道;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不要企图毕业后自身的事业能够一蹴而就,要在兼职实践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要甘愿从基层做起,避免眼高手低,在兼职过程总结出旅游管理的新思路,为自身日后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政府要引导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寒暑假大学生实习岗位,维护大学生实习的劳动合法权益,保障大学生在实现期间的人身安全。

(五)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实习的平台

目前来讲,校企合作教学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应用的较广泛,旅游管理专业带有自身的特性,其不需要进行实验研究,也不需要呕心沥血的撰写学术报告,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实践演习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身体会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以致用。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取得卓有成效的形式有多种,笔者从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出发,将校企合作的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办学、企业参与旅游院校办学、校办企业等为代表的以办学模式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二是合作形式为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顾问委员会等以以实践教学 笔者建议从以下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一是旅游企业根据工作岗位需要与学校共同确定培养对象,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签订订单的用人单位就职,旅游企业也省去了不少人才招聘环节、节约用人成本,实现了校企双赢;二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企业不仅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习场地,还在教学领域开展合作。企业及时的向高校汇报国内外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三是高校投入资金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实训基地,集学校的主体地位和酒店的载体地位为一身。校办企业实现产教合一,既能实现人才培养效益,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六)借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利用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时间,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业认知、专业知识的深化以及实操技能的锻炼四个方面逐级深入、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帮助毕业生热爱、了解自己的专业,进而乐于走进旅游行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国内外有必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大一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分析学生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启发学生对职业做出初步的定位,并且为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制定出短期、长期的学习计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我个性、能力有了充分的认知;大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增多,再加上学生对工作岗位环境接触的机会较多,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开设一些认知实习课程,促使学生形成对所要从事岗位的初级认知;大三时在课外要延伸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一些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工作环境,提供实践演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还要建立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走入企业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了解酒店的工作流程,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师资力量对于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质量提升非常重要,要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就要建立“行业实践+研究平台+创新团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学校要定期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组织教师亲自去观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市场营销等机制,教师在亲身体验之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才能有机的将这些事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校建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所,进行创新团队建设,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可操作的平台;学校要重视教师与校外先进旅游管理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学校从旅游企业中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业务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相长,在产研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为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努力奋斗。结语: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素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各大高校和教师要高瞻远瞩,站在社会时代发展的浪尖上,打造出一批旅游管理精英队伍。

参考文献:

[1]范新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5).

[2]杨帆,朱定秀,程晓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

旅游管理论文 10

1.课程设计思路

(1)设置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虚拟景区,作为课程的载体,贯穿教学始终。该景区无论是部门设置,还是各项活动,都与真正的景区一样,能够为学生提供演示空间。

(2)按照该景区的建设运营过程,依据行动导向的设计理念,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将景区服务管理知识和技能融入这些情境之中,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3)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结合人的认知规律,综合运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方法,实现教、学、做合一。

(4)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课程目标设计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景区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与旅游景区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树立景区管理意识与职业思想,为毕业后从事景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知识目标。①熟悉旅游景区中基层服务与管理活动的内容。②掌握景区各个岗位服务的基本流程及工作重点。③了解景区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④掌握景区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①能够从事大中型旅游景区的基层与中层服务和管理等实际工作。②能够对旅游景区设施设备进行配置、操作、维护。③具备一定的`景区讲解、策划规划能力。④能够处理景区发生的公关危机事件,维护景区的公共形象。

(3)素质目标。①培养服务、热情、协作的职业意识。②养成宽容、细致、诚信的职业习惯。

3.课程内容与组织安排设计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大模块,即景区构建、景区运营、景区绩效检验,按模块内容的先后顺序整合教学内容,学生就会对景区建设运营的整个过程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每个模块下面根据需要再设计若干项目,具体来说就是以下几点。

模块一景区构建:包括项目1景区认知(2学时)、项目2景区规划与设计(4学时)、项目3景区设施配置(4学时)、项目4景区人员配置(2学时)、项目5景区产品营销(4学时)。

模块二景区运营:包括项目1景区门区服务(4学时)、项目2景区导游服务(6学时)、项目3景区交通服务(4学时)、项目4景区娱乐服务(4学时)、项目5景区购物服务(2学时)、项目6景区吃住服务(4学时)、项目7景区环境服务(2学时)、项目8景区安全服务(4学时)

模块三景区绩效检验:包括项目1景区财务管理(2学时)和项目2景区公共形象塑造(2学时)。

每一个项目下面再设计若干具体任务,通过对这些任务的训练,学生将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实现相应的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的培养。

4.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顶岗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旅游资源调查、景点考察、模拟导游训练、综合实训、顶岗操作等途径来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学做合一。另一方面应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图像形式表现出来,以增强课程的“可看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方面,重在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

(1)平时考核(60分):每学习完一个大的模块,由任课教师、学习小组、个人分别评定成绩,将这三项加起来除以3,即是某学生这一模块的成绩,模块一占20分,模块二占30分,模块三占10分,然后将三大模块的成绩相加,就是该学生的平时总成绩。

(2)期末考核(40分):是在课程教学完成后所进行的全面考核。其目的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景区服务与管理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综合考核成绩=卷面成绩×40%。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11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上升,外出去景区旅游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我国的旅游行业也在近几年来迅猛发展并壮大起来,政府对景区中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也在不断进行当中,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支出,本文首先介绍控制旅游景区人力资源成本的意义,然后介绍在控制的过程当中产生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渐渐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享受,还想在精神上有享受的机会,很多人便会选择旅游的方式,人们在旅游当中能放松身心,还能开阔眼界。目前我国国内的很多旅游景区实际上是以国营的方式进行经营的,在对旅游景区企业调查的过程当中发现人力资源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对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控制。

1控制旅游景区人力资源成本的意义

虽然人们外出旅游的目的是为了看景色,体会乡土人情,但是在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往往比物资资源所发挥的作用是更大的,比如人们在云南旅游的时候,好山好水好景色的确让人沉醉,但是最重要的是和当地人的交流,在一些盘山的旅游经典当中,爬到很高的位置会设有茶楼,人们在这里驻足,和傣族姑娘聊聊天,品品茶,对当地的茶有兴趣的旅客就会买几包带回去,不仅增添了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乐趣,还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云南人的风采。由此可以看出来实际上人力资源能够创造的经济活动实际上更多[1]。在旅游景区为游客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最重要的还有服务,然而为了能够保证服务的质量,就需要人力资源成本,据调查显示,在景区运营总成本当中实际上人力资源成本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主要是与人们近几年来消费观念不断转变有关,现代生活当中,人们在吃穿住行上基本都能满足,人们渐渐就想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旅游的过程当中这种被尊重、互相理解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可以说旅游景区当中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景点的发展情况[2]。因此可以说在景区工作的领导者应当注重人力资源成本的合理运用,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注重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工作人员对旅游景区的工作有责任心,并启发工作人员参与到景点活动的创造中,让景区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人力资源更加有效地运用起来,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让景区的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并带动景区的发展。旅游景区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每一个景区而言都有自身的特色,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又有所相似,很多景区出现一些相似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景区的发展,因此应当对这些问题认真进行审视,最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解决这些问题。负责旅游景区的企业应当在这个过程当中摸索出来适合自身的管理经验,渐渐发展出来自己的管理方法,让员工在管理下更加高效地工作,并且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力量,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魅力,让旅游景区的竞争力更强。

2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

2.1领导者不够重视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服务的态度并不够好,一些景区的服务人员扎堆,但是有一些地方的服务人员却又很少,实际上这与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有关。很多旅游景区的领导者并不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还有一些领导者不够重视关于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相关内容,仍按照老一套的方式运营旅游景区[3]。一些领导者认为本身景区的景色非常迷人,只要能够宣传到位,有游客来就已经达到了目的,因此对景区的工作人员没有进行管理,很多景区的工作人员数量很多,一些人是比较闲散的`状态,特别到了旅游淡季,很多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大幅度减少,领导也没有进行别的安排,大量的工作人员闲置,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作为旅游景区的领导者首先应当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问题,并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摸索出一些规律,而不是仅仅看中目前的游客数量,创造了多少收益,应当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考虑未来的发展。

2.2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因为旅游景区的客观工作条件并不好,很多员工要在太阳下晒着,还有一些员工可能要在很冷的地方工作,这对员工来说的确比较艰苦,但是这也是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之一,当然也存在一些比较闲的工作场所,一些景区的工作可能更加清闲一点,这可能会造成某些员工的不满,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发现即使工作环境不同,很多员工的工资水平都相差无几,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员工不愿意积极工作,因为即使自己努力工作,工资水平也不会改变,还不如选择清闲一点的工作。这种思想在工作团队当中一旦传播开,就会导致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都为了自己清闲选择轻松的岗位[4]。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所需要的人员数量是比较大的,为了能够方便管理,因此很多的旅游景区都采用的是高度集权化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上级为员工安排工作任务,员工无条件接受,在工作的过程中机械地重复自己已经熟练的任务,并保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要出现很大的失误。一方面这样的管理模式是有效的,能够让管理更加简单,员工服从管理,遵守纪律,大家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却是非常低效的,员工与员工之间很少存在交流的情况,员工发现一些问题更不会与领导者交流,长此以往领导者并没有真正了解景区的工作开展情况,也不明白改进的方式,更不会想要改进。员工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会渐渐被这种机械式的工作磨灭了工作热情,积极性会逐年下降,在很多的景区都会看见这样的工作人员,他们只是为了领取工资而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对员工本身没有任何的发展和好处,对于企业来说也失去了人力资源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很多的员工在对本职工作越发了解的基础上,会迸发一些对工作创造性的思考,这些思考往往是旅游行业所需要的,如果一个旅游景点几十年如一日的服务项目,相信不会有回头客重复来看,但是如果不断加入创新的精神,让服务和景区的活动不断翻新,必然会让游客对景区的印象深刻,可能会日后带家人再来几次。但是这样的创造性是基于员工积极工作的基础上的,员工没有了热情和积极性,就更不会产生创造性了。这是一种浪费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方式[5]。

2.3专业的人力资源会计人员

在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真正的高精尖人才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思路,还能帮助企业管理进行的更加到位,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断加深,很多企业都意识到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很多企业的招聘信息中都能看见这样一个职位:人力资源会计人员。人力资源会计首先要对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进行基本的统计和分析,然后利用会计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进行会计计算,最终利用报告的方式总结出企业的人力资源运用的整体状况。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发展方向,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地非常迅猛,理论体系已经建成,目前很多企业的工作当中都引入了人力资源会计,保证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并激发人力资源的最大作用。目前对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进行调查可以发现,人力资源会计是市场上非常短缺的人才,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主要是与人力资源会计本身的要求比较高有关,人力资源会计不仅要求专业的从业人员具备会计方面的能力,还要求懂得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这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比较高,目前在我国的市场中这样的综合人才比较少,因此想要在组织当中引进人力资源会计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在旅游景区工作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工作的环境也不够好,想要引进人力资源会计就更难了,因此旅游景区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会计人员[6]。

3旅游景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对策

3.1提升领导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意识

领导首先应当提升自身的意识层次,要多学习多看优秀的旅游景区管理方法,多与其他景区领导交流意见,这样才能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有改进的态度。其次,对于管理方法应当进行改进,不能采用传统的高度集权化管理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适当的改进,比如各个景区的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和合作,领导渐渐将权利放在各个部门的管理者手中,这些部门的管理者比较理解基层人员的工作,而且也有很多的经验和看法,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并积极将本部门的工作搞好,各个部门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开展有效的工作方式,要让部门的领导者鼓舞下属好好工作,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领导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当重要的决策者,以及监督者,让旅游景区更�

3.2激励机制

让部门的管理者学习激励员工工作,部门管理者首先根据已经有的经验,对基层的工作人员安排工作,在安排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有所区别,一些条件特别艰苦的,或者是销售业绩挂钩的,都要更高一些,或是设立奖金的制度,让员工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有挑战性的工作当中。为了能够给所有员工机会,可以轮岗制度,让员工对景区的工作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领导者还要与员工多沟通,当员工有创造性的想法时要先考虑是否合适,如果能够实施,则在开展的过程当中让员工负责一些重要的部分,让员工得到成长,并在企业内部进行提拔,或是给予金钱上的激励[7]。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员工工作与学习,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更加有激情,并真正投身于旅游景区的建设当中。

3.3加强培训与引进专业人才

旅游景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的基层劳动人员并没有发挥其自身的价值,还有一些景区当中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基层人员,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对于组织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旅游景区的领导者需要对目前已经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让这些会计人员有更好的发展,企业可以与他们签订协议,负责给他们提供培训的资金,但是会计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了人力资源会计工作之后,需要为旅游景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为员工带来成长的机会,让员工更加忠诚地为企业工作,还能帮助企业有所提升,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上有非常大的飞跃。除了上述的方式之外,旅游景区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或是通过良好的培训机制,或是通过资金物质条件吸引专业的人力资源人才到旅游景区工作,帮助企业控制人力资源成本[8]。

4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旅游景区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意义,然后介绍了在控制人力资源成本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朱美羽。旅游景区房地产开发的政府规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王春梅。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1.

[3]王春梅,周晖。国内外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评述[J].文教资料,2016(11).

[4]李亚钦。基于组织绩效的红色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1.

[5]段华勇。旅游景区营销渠道建设与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6]祁芷帆。旅游景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J].品牌,2015(07).

[7]蒲康华。人力资源会计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运用[D].中国人民大学,2005.

[8]王春梅。论景区成本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施[J].北方经贸,2012(04).

旅游管理论文 12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各个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和培养规格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旅游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较多问题。

1.1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现阶段,很多高校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追求学生数量的增长,而忽略学生培养的质量,这就导致高校在教学计划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不能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因此,难以达到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很多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酒店管理、旅行社和景区方向,但是其各个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一致的,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缺乏。

1.2专业教学的实践性较差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可以把实践性的培� 目前,一方面由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陈旧,导致教学的实践性较弱。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学生上课沿用听和记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开设的实践课程也较少。另一方面,现阶段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一个完整的专业实习的体系。实习环节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高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方向大多仅限于酒店,而且实习的时间要求较短,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实习只是一种形式,难以从实习环节中得到锻炼。

1.3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

教师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就必须要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就目前来说,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要求,教师的能力相对来说较为单一,教师或者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或者偏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有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些高校一味的跟风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而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适合,而这些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其它专业转过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训,很难符合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4缺乏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括了众多其它的学科内容,如民族学、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对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只能从其它国家的课程设置中借鉴。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很多高校没有依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只是一味的抄袭,导致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等多个方向,但这些方向的课程设置都会包括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虽然表面上专业进行了划分,但在课程设置上却相差不大,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性。

二、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对现代旅游业的适应性,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2.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创新

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导向是学生的就业,宗旨是为学生服务。要依据社会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高校自身的特色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高校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新要求。

2.2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使教师成为同时拥有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水平,具备教师教学的资格和职业资格,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能够成功的引导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一,高校可以将本校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派到其它高校进修,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使

2.3建立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

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课程教学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高校必须要对各门类的课程进行整合,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建立有效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以依据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及侧重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实习等。在进行课程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都是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因此,在课程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2.4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侧重的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直接在实训室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及时讨论关于如何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的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得来说,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实施,能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5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所谓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为了确保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够在工作实际中顺利实现。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和各个高校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依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体系和评价反馈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以及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有效推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综上所述,只有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实现我国旅游业的高速稳定发展。高校应结合当代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以及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分析办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于旅游管理方面的论文 13

试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培育并发展旅游产业集聚区是当下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区域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途径。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重点培育河南包括郑州新区、登封嵩山、焦作云台山、洛阳龙门、驻马店嵖岈山、南阳卧龙岗、信阳鸡公山、许昌鄢陵、永城芒砀山和平顶山尧山-大佛在内的十大旅游集聚区。

1河南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1.1在地理、文化空间上的集聚性

1.1.1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都分布在旅游发达区域

河南打造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大部分都分布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发达地带,为当地旅游发展的排头兵或是重心区域。

如龙门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是洛阳旅游发展的核心,高A级景区集中,各类旅行社、酒店、购物店、旅游交通众多,该地汇集洛阳地区的旅游信息流、游客流、资金流,拉动搞活整个洛阳地区的各类旅游活动。

1.1.2各集聚区所依托的旅游发达区域都集中在一个地理区域或文化范围

河南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都是分布在特定文化范围或地理区域,具有地理上集中性和文化上一致性。

如郑州新区旅游集聚区是以集中现代化的商务、信息、资金、技术的郑州东区为立足点,以郑州东区具有复合型新城区的�

1.2功能划分上具有区域特色性和互补性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既集中了河南的优势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地域或文化,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地域间的互补性。

文化资源上涵盖了嵩山儒释道文化、洛阳龙门文化、南阳卧龙文化;自然资源上囊括了登封嵩山、驻马店嵖岈山、平顶山尧山、信阳鸡公山、焦作云台山等河南名山。

在地域分布上,河南中部的有郑州新区和登封嵩山旅游集聚区;东部有永城芒砀山旅游集聚区;西部有龙门文化旅游集聚区;北部有云台山旅游集聚区;南部有信阳鸡公山、平顶山尧山-大佛、许昌鄢陵、驻马店嵖岈山和南阳卧龙岗旅游集聚区。

1.3旅游集聚区的`品牌效应明显,良性的集聚区内企业间竞合关系初步形成

我省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主题和品牌,使各种资源向优势品牌集中,整体品牌效应得到了提升。

比如,嵩山、云台山、龙门石窟都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他们的品牌效应对该区域的旅游集聚区的发展拥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各大集聚区间对竞争规范达成基本共识,认同一致的行为准则;竞争手段也从以初级的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了以开展差异化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为中心;集聚区内,企业在达成共识的竞争规范的基础上出现了正式和非正式合作,互补型企业和同类企业间都出现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合作,在物资采购、预定、人员培训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采取联合行动,从而带来规模效应。

旅游管理的毕业论文 14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 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 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2.1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习总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

2.2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参考文献:

[1]杨尚英,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9.6:200-201.

[2]张金霞。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4.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题目 15

1.浅析现代酒店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

2.酒店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存在的问题

3.浅谈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4.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5.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6.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7.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8.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9.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10.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6.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7.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8.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1.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2.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3.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4.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5.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6.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7.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28.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29.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0.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1.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32.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33.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4.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5.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36.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37.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38.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39.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0.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1.饭店文化对员� 地营销

100.论体验经济视野中的旅游产品设计

101.旅行社不正当竞争现象、症结与对策研究

102.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103.旅游企业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之原因分析

104.环境保护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05.论旅游企业员工素质与服务质量的关系

106.旅游对于民俗风情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107.旅游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与利益分配

108.试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109.论企业文化建设在饭店管理中的作用

110.中国与其他国家旅游业的比较和启示

111.旅游服务语言艺术探讨

112.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社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113.乡村旅游开发与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14.试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15.导游员管理模式探析

116.关于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117.试析旅游心理与散客旅游管理策略

118.试析旅游宣传中的心理策略

119.论网络经济多地点经济

120.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博弈研究

121.饭店大学生流失原因与对策研究

122.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对策研究

123.论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

124.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

125.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126.京津冀都市圈构建对河北省旅游业的影响

127.试论工业旅游的特征及发展前景

128.河北生态旅游的发展探讨

129.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30.探析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行业政策的变化

131.网络化对旅行社经营的影响及对策

132.城郊旅游开发思路与对策研究

133.旅游饭店质量成本控制

134.饭店人力资源激励问题

135.试论旅行社的诚信经营

136.试论发展农业旅游的意义及对策

137.旅行社与旅游景区关系营销研究

138.旅游目的地安全事故探析

139.论导游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作用

140.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影响及制约因素

141.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策略研究

142.中国演艺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143.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144.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145.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探析

146.论社区参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147.旅游市场细分中的旅游主体消费特征研究

148.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149.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150.乡村旅游休闲化提升的目标与战略研究

151.浙江经济型酒店深化发展对策探讨

152.杭州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工程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初探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16

摘要:本文通过县域旅游、县域旅游品牌的概念,结合循化县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循化县在进行县域旅游品牌塑造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提出循化县县域旅游品牌塑造的对策。

关键词:循化县;旅游品牌;塑造;县域

青海河湟地区县域旅游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6 年这一地区的循化县被评为县域旅游百强县,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和宽度不够以及品牌定位不准确等原因使这一地区很多的旅游品牌不为人知。因此,从循化县存在的问题来看,青海河湟地区的县域旅游必须要充分挖掘这一地区县域旅游资源的潜力,通过旅游品牌的塑造或重塑,推动当地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一、县域旅游与县域旅游品牌。

县域旅游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由各种旅游相关元素组成的区域旅游,即区域旅游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一种层次分级形式,具有地域范围较小的特点。

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从一般意义来说,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是设计,或者是他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旅游品牌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其产品及服务形象的名称、标记或符号,或他们的相互组合,是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统一体,体现着旅游产品的个性及消费者对此的高度认同。旅游品牌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能够树立旅游目的地良好的整体形象,大大增加客源,有力地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

县域旅游品牌是在县一级地域行政级别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能够展现本地旅游整体形象进而促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产生向往,并能体现出当地独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体,是县域旅游提高旅游竞争力的核心。

二、循化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现状。

(一)循化县域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循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的黄河上游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8.4 度,有“青海小江南”之称。其境内有被誉为“青藏高原西双版纳”的孟达自然保护区;黄河峡谷丹霞风貌为主的青藏高原自然风光和以黄河漂流为主的旅游景点。

人文旅游资源。循化县有以十世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故居,文都寺、骆驼泉、街子清真大寺等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宗教景观和独特的撒拉族民俗风情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循化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现状。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目前循化县域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一是循化县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在青海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带动下,循化县通过举办撒拉族文化旅游节、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各种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展示循化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撒拉人家、孟达天池等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前来进行假日旅游、民俗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的游客不断增多,循化县旅游收入也相应增加(表1)。二是循化县域旅游资源不断开发。近年来,循化县的撒拉人家、孟达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被评为4A 级景区,2010 年循化县荣获“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称号,成为循化县旅游的亮点;十世班禅故居、文都寺等资源也在进一步的规划和开发中。三是循化县域旅游行业管理不断规范。近几年,循化县把旅游市场管理和整顿作为改善旅游环境的一项突出工作来抓,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旅游市场、景区景点环境秩序、安全执法和旅游饭店、旅行社服务质量的行业管理,初步营造了健康、有序、规范的旅游秩序。

三、循化县域旅游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开发粗放。

1、循化县文物资源丰富,但规模景区有限。

循化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 处,文物遍及整个循化县境内。但文物旅游景区规模小,且分布比较分散,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循化县自然景观多样,但开发档次较低。作为循化县旅游业龙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景区的开发仍较粗放,景区的自然景观成因及生物树种等深度内涵尚未深入挖掘,知识性、趣味性不够,使景区吸引力减弱,五山池、清水湾等自然景观未得到开发利用。

循化县民族历史文化及宗教文化深厚,但是挖掘整理开发不够。由于受资金、经营理念、旅游开发管理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循化县诸如独一无二的撒拉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及藏族宗教文化等都未充分挖掘和利用。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除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景点自身几乎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创新和活力。

总之,循化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以来,旅游产品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缺乏主吸引物,旅游各要素配置不合理,旅游与文化结合度差,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

(二)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首先,循化县虽然提出了树立高原生态旅游品牌、民族品牌、黄河品牌等口号,但是未真正树立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观念,在宣传推广上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产业来进行培育,而是停留在旅游产品的推销观念阶段;其次,和经济发达县市相比较,循化县旅游宣传经费不足,致使宣传的目标群体只能以省内周边县市为主,客源也是以周边县市的短途游客为主,过夜游客比例很低,游客对当地旅游经济的拉动存在局限性,影响当地旅游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三)旅游品牌缺乏运作。

循化县旅游资源难以整合。撒拉人家、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两大主要景区联动性不强,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未形成整体。虽然循化县在2010 年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称号,但“撒拉族绿色家园”的旅游形象至今未得到真正推广。循化县旅游客源市场比较单一,集中在西宁和周边州市及海东地区本身,对省内其他州市和邻近省区的吸引力较弱,较远省份的游客更少;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开拓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外游客人数十分有限,因此很难掌握游客对于旅游品牌的期望。当地群众对于旅游品牌认识模糊,难以形成人人塑造循化县旅游形象的局面。

四、循化县旅游品牌塑造的优势条件。

循化县旅游品牌的重塑拥有诸如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后发优势等许多的优势条件。

(一)生态优势。

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黄河流经90 多公里,县域面积2100km2,草场面积213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0.5%,海拔在1760 米到4635 米之间,平均海拔2300 米,年均气温10.0 摄氏度,气候温和、空气湿润,拥有一流的生态、空气和水质,积聚了旅游、林产、水力能源、特色农业等资源。水力资源蕴藏量达300 万千瓦时;盛产冬果梨、杏、葡萄、苹果、枣、核桃及线辣椒、花椒等水果和农作物。

(二)人文优势。

循化县是全国惟一的一个撒拉族自治县,县内居住着撒拉、藏、回、汉等多个民族,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丰厚。有神奇瑰丽的佛教,有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喜饶嘉措大师和已故十世班禅大师 的故居,有独特迥异的民族风情和干鲜果、调料、香料和中藏药材等。

(三)后发优势。

循化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旅游资源尚未开发或只是初步开发,因此极具潜力;循化县交通便捷,距省会西宁140km,境内涉及平大公路、清孟公路、循同公路、贵循公路等四条干线公路,为循化县旅游发展提供了便捷通道。

五、创建县域旅游品牌的关键因素和措施。

(一)旅游产品建设。

旅游产品是创建县域旅游品牌的基本依据。从旅游目的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在某种意义上,旅游品牌就是当地最具特色或优势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提供给旅游者的特色旅游产品的组合,品牌的一半是文化,文化支撑着旅游品牌的丰富内涵,是旅游品牌的价值基础。循化县有与其他地方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地方文化,这就为创建旅游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在具体的旅游品牌开发和重塑过程中,循化县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及现代农业文化等资源,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把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品牌的价值构成中,突显地方的文化特色,从而增加旅游品牌的地方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含量,提高旅游品牌的文化价值个性,增强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因此,首先要进行市场需求调查,挖掘、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结合循化县地处黄河谷地的优越性生态环境、撒拉族民族文化、藏族民族文化与特色,通过增加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建设旅游产品。在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建设的过程中,注意统筹规划,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游客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旅游是关联度很强的产业,旅行社业、酒店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等都与旅游息息相关,因此,创建旅游企业的品牌,对于提升县域旅游地形象、促进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化县旅游企业应该增强品牌意识,明确旅游品牌发展的思路,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态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开发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优质旅游产品,并不断地对旅游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旅游品牌营销。

县域旅游品牌的塑造和传播离不开有效的旅游营销。县域旅游品牌的宣传促销工作,首先要突出当地的资源特色和民俗风情,做好旅游总体形象策划与宣传;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如推出具有感染力的旅游形象广告语、印制和发表旅游文件资料、制作高质量的旅游光盘、争取重大会议和活动的主办权等。其次,要特别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建立旅游信息系统,通过旅游网进行广告宣传、发布招商信息、发展旅游电子商店、开设旅游信息交流平台和旅游网络服务为主题的一系列旅游市场营销新理念;通过县域旅游网链接,统一品牌、价格、服务、承诺等,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连锁经营,形成完整的旅游电子商务体系。此外,政府要加大旅游投入,增强政府的宣传营销职能。

(三)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

旅游服务人员是县域旅游品牌的动态传播者,优质的服务是品牌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旅游服务人员的形象、气质、服务态度、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品牌的形象,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能够给旅游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良好的服务能够加深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同时,循化县在旅游企业品牌的建设中,政府和旅游企业要引导、教育当地居民友好地对待游客,组织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服务知识、服务礼仪和服务技巧培训,努力增强优质服务的理念,合理调整和改善导游人员在语种结构、地区分布、地接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旅游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促进旅游行业良性竞争氛围的形成。

(四)良好的旅游环境。

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游客对县域旅游品牌的评价,良好的旅游环境是塑造县域旅游品牌的必备条件。政府承担交通、通讯、水电、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容市貌整治的重任,制定本县域合理的旅游政策,规范旅游行业经营和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保护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当地旅游行业的诚信度和知名度;同时政府和旅游企业要引导和教育当地居民、游客、服务人员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当地的人文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金雪。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品牌塑造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16):174-175

[2陈建成。县域旅游品牌的创新和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2009(6):48-51.

[3]黄爱莲。县域旅游品牌化发展探究[J]。广西经济,2009(3):54-55.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题目 17

1.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2.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4.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5.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6.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7.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8.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9.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10.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11.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12.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13.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14.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15.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16.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18.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19.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20.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21.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22.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23.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24.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25.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26.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27.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28.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29.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30.饭店文化对员� 在旅游服务中,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精准服务,才能够为顾客带来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这就关系到是否有得体规范的礼仪服务,因此,在教育当中,应重视礼仪教育,对学生专业素养、服务技能进行专业培养。本篇文章针对高职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并注重于礼仪教育,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旅游人才专业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礼仪教育;模式

在我们日常生活交往活动中,礼仪是必不可少且不可或缺的,礼仪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被社会共同认可,能够表达相互尊重。在人际交往中,良好的礼仪能够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在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旅游业是服务行业的一种,在旅游的过程中,消费属于附加行为,同时消费大部分是精神消费,精神上的满足是游客的重要需求,换而言之,消费能够为顾客提供有助于改善个人形象、气质以及举止等服务。因此,在礼仪教育中,应加强对于礼仪服务的重视程度。

1、礼仪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1.1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政策的实施者,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培养的有效性。旅游业其实主要提供无形服务,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在与客人进行直接的接触的过程中引发旅游服务,礼仪行为作为最主观的表现,能够决定顾客的好感。因此,应保证良好的礼仪服务,目的在于加强与旅游者之间良好的关系,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服务内容。总体来说,旅游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礼仪,他不仅仅是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更能够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核心素质、核心技能,礼仪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本保障。我国加入WTO以来,旅游业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其变得更加开放,同时随着全球多样化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以及普遍,礼仪服务愈发成为了重要的因素,因此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行业礼仪人才的礼仪知识足够丰富,同时应保证在服务过程中,保证高尚的礼仪素质、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以及娴熟的礼仪服务技能等。

1.2.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主线

在旅游服务行业,旅游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不仅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进行培养,而且还对服务能力以及礼仪服务技能进行培养。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增强对于其专业素养的培养与体现,礼仪教育应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开展教学,并且根据学生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要求,使其贯穿整个教学周期,开展系统化的学习。

2、礼仪教育的现状

2.1.无完整的课程教学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旅游业务》《前厅服务与管理》等课程,课程的共性是单一的针对某一服务岗位进行教学,存在知识点分散、课程重点不突出的问题。针对目前部分设立旅游专业的高职学校在专业能力培养方向上的不完善的情况,应对课程教学内容展开调查。

2.2.礼仪教育脱离旅游职业技术教育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礼仪课重视实践性,更加注重与对职业礼仪习惯以及礼仪服务技能的培养。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依赖于教师讲授的过程,有限的案例分析和讲练结合,并不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3、改善礼仪教育的措施

3.1.加强专业教学,培养职业意识

专业教育应该贯彻到学生学习的整个周期内,入学时,应进行旅游专业介绍,扩展学生对旅游就业岗位的了解程度,介绍的内容包括各岗位的职责,胜任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及专业素养。在整个专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专业见习、课程教学、模拟实践、实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目的在于通过不间断的教学过程培养职业意识,培养相应的沟通能力以及从业人员个人形象、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培养。

3.2.建立环境育人策略

环境对于职业素养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能够有效地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习惯,包括生活、学习环境、礼仪环境、校园文化等的。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能够有效地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技能的教学,能够充分地使学生培养自身的能力。

3.3.改进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

旅游市场的全球性以及专业性使得旅游服务重要性以及专业性越来越强,在此基础上,对于旅游礼仪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加强对于旅游礼仪的重视程度,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体现,提高酒店礼仪、商务礼仪、会展礼仪、会议礼仪等内容的教学,并且应进行情景教学的形式创新,通过师生互扮角色模拟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教学模式进行礼仪知识与专业操作的教学。

3.4.融入军训与体育教学中

在开学军训的过程中,应加入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对于学生的行为、体能、意志等进行锻炼。依据旅游专业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对学生军训中的军队训练模式适当改进,引入适合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独特培训模式。军训的模式也可以加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持续的训练,才能够保证形体的塑造,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设置相应的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形体训练�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礼仪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职院校中,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强对于礼仪教育模式的研究,不断地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过程,包括建立礼仪文明的大环境,加强礼仪教学的比重等,深入的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相应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润钢。反思我国饭店职业教育[Z].湖南省首届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会议参考资料。

[2]杨宇。酒店服务类专业礼仪教学模式探析。职业技术,20xx,(5).

[3]余芳。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模式初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8.46.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