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个人简历
大学生简历网()为您提供以下文章:大学生求职个人简历表格 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表格 、为参考资料。
尊敬的领导:
您好!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材料,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我是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药物制剂专业08届实习生李新星,自从进入大学之后,中考后的轻松、获知被录取的喜悦随风而逝,因为我得从新开始,继续努力奋斗,迎接新的挑战。大学四年是我思想、知识结构及心理、生长成熟的四年。学校浓厚的'学习、创新氛围,熔融其中的我成为了一名复合型人才。时光飞逝,我将怀着我童年的梦想、青年的理想离开我的母校,走上工作岗位。
中药学校师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今天你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你为荣”,从入学以来,我一直把它铭记在心,立志要在大学四年里全面发展自己,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提高个人素质。将来真正能在本职工作上做出成绩,为母校争光。
我以“严”字当头,在学习上勤奋严谨,对课堂知识不懂就问,力求深刻理解。在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课外知识也有比较广泛的涉猎。我还很重视英语的学习,不断努力扩大词汇量,英语交际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为了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些经历使我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很多社交方面的知识,增加了阅历,相信这对我今后投身社会将起重要作用。
现在,我以满腔的热情,准备投身到现实社会这个大熔炉中,虽然存在很多艰难困苦,但我坚信,大学生活给我的精神财富能够使我战胜它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会好好珍惜它,并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致
敬礼
摘要:结合《中药学》课程自身特点以及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拟建立《中药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开放式教学模式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是《中药学》课程自身特点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以下论文由top期刊论文网药学论文栏目提供,供您参考。
《中药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在整个中药学学科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上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作为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中药学课程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中药学》是作为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设置的,它与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相互交融,因此《中药学》既是该专业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桥梁,学好《中药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药学》课程主要讲述各论部分各味中药的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内容,然而由于中药数量众多,每一味中药其性能功效都各不相同或者同中有异,极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对于学生而言要学好中药学课程难度很大。
我自2005年担任中药学课程授课教师以来,面向中药学专业,经历了多轮教学。
在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思考和总结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与同行交流,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学习总论
总论,是一个学科的综合或概要,更是对这门学科的一种全面而概括的论述。
《中药学》的总论介绍了中药学的发展历史、采集收藏、炮制、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配伍及用量等。
其中的药性理论是学习《中药学》这门课程的基础。
因此,学好总论显得尤为重要,能在各论的学习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各论中每一味中药的药性理论有很大帮助。
总论中谈到药物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并且相对应的酸入肝、咸入肾、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
具体来讲,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学好总论,后面各论的学习就稍简明易懂些。
例如解表药,其为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如麻黄、桂枝。
由解表药的定义出发思考便很容易与五味中的辛相联系起来,因而可以简单地推出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皆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入肺经为主。
又如,人参为补虚药,因此与甘味相对,主归脾经。
由苦味能泄能燥,便能想到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其味苦性寒,有通便泻火之功效,主入心经。
所以,结合药物的。药性理论可以清楚推知药物的功效与归经。
2、结合实例讲解中药,调动课堂气氛
我院中药学的传统授课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解,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这种“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往往会导致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学生感觉课程十分乏味。
我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常见的疾病该用哪种药去治疗、中药汤剂如何正确煎煮等内容比较感兴趣,例如高血压、风湿等疾病。
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导入一些典型病例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以讨论的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针对导入的病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讨论和辨证用药,以便达到学生能巩固与复习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各味中药知识点的目的。
总之,与实际病例相结合讲解药材的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巩固与复习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学好中药学知识为今后学习方剂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引导学生使用归纳总结法学习《中药学》
每味中药都有各自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学生要掌握这么多的内容,确实存在很大难度。
因此,引导学生使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运用归纳总结法能帮助学生较好较快地记住各论药物的知识点。
3.1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中药学》教材把各论中药按照主要功效分为不同章节,每一章节的中药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效及应用特点。
在《中药学教学大纲》中,对每一章节内容的掌握要求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熟悉和了解,因此学生在记忆各类中药时,应重点记忆要求掌握的药物,对于熟悉和了解的药物则主要记住其主要功效和应用即可。
比如,清热药种类较多,学生识记该节药物较为困难,很容易将不同的药物混淆。
根据大纲要求,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生地黄、牡丹皮、青蒿为要求掌握的中药,要求学生记住上述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栀子、夏枯草、黄柏、板蓝根、鱼腥草、玄参、赤芍、水牛角为熟悉的中药,要求学生记住其功效和应用;芦根、龙胆、大青叶、蒲公英、败酱草、白头翁、马齿苋、地骨皮属于了解的内容,学生只需要了解要主要功效即可。
3.2采用列表法,以区别功效相似的中药
在同一章节中,我发现有许多中药功效很相似,如清热药中的黄芩、黄连、黄柏三味中药,它们的共同功效是清热燥湿,但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又存在区别。
功效相似中药往往给学生的记忆或复习造成不小的困难。
在学习功效相似的中药时,我推荐采用列表法,如表1所示,表格中分别列出三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采用列表法区别功效相似中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较清晰地将中药的功效区分开来。
3.3注意区分名称相似的中药
在《中药学》教材中许多中药的名称十分相似,例如黄芩、黄连、黄柏,山茱萸、吴茱萸,苍术、白术,独活、羌活,桑螵蛸、海螵蛸,等等。
黄芩、黄连、黄柏这三味药属于同一类别,还比较容易记忆,但如独活、羌活这两味药不同属于一个类别,就应注意着重区分开来。
羌活属于解表药,主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用于风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等症状;而独活属于祛风湿药,具有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等。
相似的名称尤其容易记混淆,在碰到这些相似名称的中药时应更加留意,并把它们写在一起,注意区别其功效应用。
4、重视实验教学,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中药学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通过实验教学,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迪思维,锻炼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和药用植物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掌握一些常用的鉴定方法及其对药物性能功用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长期以来,我院中药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安排学生辨认中药饮片,学生仅需要观察并记录中药饮片的外观性状特征。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常常反映实验内容比较枯燥,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这种实验课教学模式严重削弱了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兴趣,也达不到促进学生将中药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其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的。
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我院中药学教研组对中药学实验课大力改革,在保留饮片识别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药用植物辨认、动物实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中药学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实践证明,自从中药学实验课内容改革后,学生对中药学实验课的兴趣大大提高,许多学生受实验课的启发,要求加入老师课题组做实验,以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以上是我的几点教学体会。
中药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地讲授这门课程,课程主讲教师必须扎实教学基本功,认真备课,抓住重点,总结规律,而且要善于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保证传统理论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加大教学信息量,提高中药的教学质量。
通过学习中医学,我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在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古以来,行医者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封为圭桌,更以行动诠释着,他们以德养性,以德修身,德艺双馨,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敬仰的伟大先师。“精”为先,“诚”为辅,只有具备“精诚”着,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之品德。纵观慢慢中华几千年医学历史,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扁鹊济世救人,敢于直言:华佗施人道不分贵贱:叶天士谦逊好学承先启后重树医德。他们撰写的`每一篇医案谨慎真实让我懂得实践真理的统一。医者中的智者应是众智者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担负着挽救生命和发扬中医的双重责任,每一篇医案便是他们留给后人们最好的纪念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学习这门课后有一些小小的建议,希望老师可以看看。
有时候,对我们这种初学者授以长篇大论的医学知识其实我们是吸收不了的,比如我相比之下更喜欢看一些图片啊,实时的医学视频等,可以提高大家的兴趣。所以建议老师可以在讲课中给我们加一些相关视频,或者相关图片及新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实在很多时候,不论是我们的这个专业还是医学专业学生都会多少有些迷茫关于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可以用到哪儿,如何可以让他们运用得更好,希望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为我们指点一下。还有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加深对中医学的印象,老师可以在课程的初期给我们放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引入到课程内,或者实践教学,其实我们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也想过把医生瘾,老师可以实际教我们如何把脉,如何辨别疾病的发生之类的,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提前实习。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15(8):363.
[4] 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 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1传统中药带教方式
目前,药库的高资历药师经长期积累,充分利用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以鉴别药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并以传统的带教方式传授给学生:
1.1自由跟带方式
自由跟带方式是目前普遍的带教方式,主要是在保证药库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采取让学生自行到中药格斗中认药,引导学生在认药过程中熟悉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
这种方式学习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全面。
1.2集中讲解式
集中讲解式主要由带教老师按实习安排事先准备好实习内容,再将所有实习的学生集中起来以授课的形式讲解。
这种带教方式由于需要组织较多的人员和占用一定的时间,安排讲解的次数和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接受有限。
传统的带教主要为师承方式,能够有效地继承经验,但也有效率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信息更新慢等不足,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形势下必须改革,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带教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是现阶段药库带教所面临的问题。
2循证医学带教方式
2.1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获取最新、论据强度最高的证据,以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2]。
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主要包括5个步骤:①把所需要的信息转化为一个可回答的问题;②查找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证据;③严格评估证据真实性和推广应用性;④把严格评价的结果与临床经验、
病人的生物学特点、价值观和个体情况相结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⑤评价执行①到④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并尽力去改善它们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
在现阶段,借助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带教可以克服传统带教中信息更新慢、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不足。
2.2在传统带教方式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探索
在充分应用传统的带教方式基础上,尝试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方法进行实习带教。
在传统带教中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进行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树立循证医学观念: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不同,它的核心内容是大量查找文献,这必须依托于网络信息化工具,也是现代学生所擅长和乐于接受的手段。
②训练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实习学生通过传统的自由分散式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药学图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药学文献资源,根据所提的问题,制定可行的检索策略,搜索众多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研究证据,再评价这些证据的作用,并解决实际问题。
③循证医学思维方式要与传统的带教方式相结合:传统带教方式在培养中药师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有效补充,其目的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实习学生如何学习,
有助于激发实习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医学观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避免在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管后不知道如何继续学习,
使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
3讨论
中医专业的临床中药学实习带教是实习学生与中药材实践亲密接触的很好机会,通过中药的实习,能通过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来了解中药,传统的中药实习方式注重于日常经验的师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