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学前教育毕业论文【优秀8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大专学前教育毕业论文【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电大学前教育论文 篇1

电大学前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优化策略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担负着幼儿教育的重任,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以适应不断提高的幼儿教育水平和幼儿教师的文化素质的需要。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必须优化课堂管理,以保证数学教师与幼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课堂氛围的和谐以及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在课堂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结合实例谈谈优化数学课堂管理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优化

学前教育面对的是0~6周岁的幼儿,其表达能力、思维方式、自控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活泼不易管束,模仿能力强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幼师肩负着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重任,这就要求幼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尤其是课堂管理能力,以保证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幼师生会唱会跳,而往往忽视对文化课程的重视,尤其是数学学科的课堂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学校的学习计划安排不合理,要求不严格,幼师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这样幼师生走向工作岗位,对幼儿数学课堂的管理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耽误幼儿数学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对优化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存在问题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目标不完善

课堂管理目标是开展课堂管理的“方向盘”,决定着课堂管理的实施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所要达到的目的等。新课标规定,课堂管理的目标应当包括长远目标、基本目标、中心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长远目标是指课堂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根本”,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本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求师生良好的关系,教师成为学生“亦师亦友”的合作伙伴,师生成为共同学习、成长的伙伴,彻底改变过去紧张、单调、沉闷的课堂环境,构建活跃、宽松、自由的课堂管理环境。中心目标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课堂管理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保证学生按照教师授课要求,在知识、技能、思想、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在课堂管理中,长远目标、基本目标、中心目标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然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目标并不完善。一方面,数学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管理过程中,对于远期目标的关注较少,过分压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单方面的强调数学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完成,忽视了幼师生从事幼教工作的长远规划,缺乏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引导,导致未形成师生共同的长期的、宏观的、共同的愿望。另一方面,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于其过程与方法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重视度不高,尤其对幼儿园需要具备怎样幼儿数学教师考虑不充分,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堂管理目标、教学任务等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课堂主体定位不准确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合作者。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学好数学提供“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和互动交流中领会并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但现实生活中,课堂管理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主宰着课堂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比如教师布置课堂任务、安排课堂教学的进度等,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和接受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被剥夺,只有在教师点名提问时,才会有学生“发声”,但往往也是回答课本上的知识,而不会提出自己对于课堂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等的看法。这样往往导致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为准备教学任务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二是在课堂中能够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课堂上表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但在学生心中大多有“怨言”,对教师产生恐惧、紧张的情绪,这样就会逐渐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三是在教师“高压”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独立思考能力,完全是在教师的掌控中机械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索能力无疑是一种扼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3.课堂氛围缺乏生机

课堂氛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轻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提前进入“教”与“学”的状态,促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教”与“学”的效率提高;但如果处于紧张、消极、沉闷的课堂环境,教师产生厌烦情绪,对于教学任务“草草了事”,“心不在焉”,严重阻碍教师真实教学水平的发挥;而处于压抑环境下的学生,往往也会呈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兴奋度不高,注意力分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课堂氛围是师生、生生共同配合产生的学习氛围,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否融洽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对一所幼师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但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和老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发现整个教学过程秩序井然,各个环节安排的紧张而有序,但教师“讲解、提问”的过程占了大部分时间,学生的回应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出现较少,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好字,课堂氛围略显压抑、沉闷,缺乏生机,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忽视了对师生关系的处理,缺乏对于课堂氛围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关注较少。

二、优化策略浅析

1.因材施教,明确课堂目标与计划

课堂管理目标是课堂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决定着学习内容、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提高学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了解学生学习经验,并以此制定教学目标与计划。尤其是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知识点关联着另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每名学生的课堂管理目标和课堂管理计划。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曾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取决于性格因素特别是意志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性格是培养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重要因素,不同性格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能力和注意力都有所不同,思维的灵活度和理解能力也有所区别,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性格,根据每名学生的性格特点,规划课堂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课堂管理的成败,教师与学生是最亲密的,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因此,师生关系是课堂管理中最纠结、最复杂的关系。只有教师正确地认识师生之间的矛盾,并巧妙地化解冲突与矛盾,建立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取得成效。每名学生都是不可代替的独特的个体,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尊重每一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威严”,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人。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学生,相信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将学生当作与教师同等地位的人,而后才是需要督促、需要爱护的孩子。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

3.强化课后反思,提高管理水平

课堂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课前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课堂上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和课堂纪律的维持,还应当关注课后学生反馈信息和教师的反思。通过与学生交流以及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可以了解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教师应当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水平。比如编写课堂日志可以较为全面地记录教师在课堂管理的全过程,将自己的“闪光点”和“失败之处”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既可以加深印象,又可以作为自己教学成长的记录。通过对课堂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管理方式,逐步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的充分结合,培养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提高教师实践反思能力,进而提升专业水平;另外。在对课堂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对课堂管理的反思,还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课堂管理案例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师生对课堂管理案例的共同分析与反思,制定新的课堂管理目标和适用新的课堂管理方法。

4.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评价机制使学生处于课堂管理的被动地位,不能满足现在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管理评价主体。一是数学教师之间的评价。数学教师之间具有相同或是相似的知识背景,熟悉、了解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重点知识、学生的基本概况等各方面的内容,能够提出具体而切合实际的评价意见。另外,教师之间的评价还可以看作教师之间互相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教师之间形成“竞争+合作”的良性循环。二是学生的评价。学生是课堂管理的主体,也是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最直接“接触者”,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最具有“发言权、评判权”。通过学生的评价可以反映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也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

5.重视实践作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观念与幼师生未来的职业要求相差较远,因此,在数学课堂管理中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一是“课前练教”,在课堂教授新知识前,先挑选一名学生带领同学们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教课能力。二是充分利用仿真模拟教室。目前师范学校都配备了仿真模拟教室,在仿真模拟教学环境下,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自己查找资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作教师的意识。三是组织见习实习。为了保证学生直观地感受幼儿教育工作,教师可以适时的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实习,观摩幼儿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直接给幼儿讲解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与应当具备的素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择业能力。总之,数学课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数学教师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一轮课堂改革对于数学课堂管理提出的“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下,只有不断优化现有的课堂管理模式,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更多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09).

[3]张金福,刘翠兰。新课程与课堂管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4]宋秋前。课堂管理问题问诊与矫治[J].教学与管理,2002(4).

[5]张东,李森。“课堂管理创新:内涵、方向、策略”[J].教育探索,(10).

学前教育大专毕业论文 篇2

浅谈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 要:教育科研的热潮中,行动研究成为幼儿教育改革的必须选择。

幼儿教师要积极革新观念,积极探索,扮演好“行动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结合行动,以研究为平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经验型教师向研究性教师的转变,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继而推动学前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行动研究;幼儿教育;专业成长;幼儿教师

国家的发展基础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基础在于教师。

幼儿教师责任更为重大,不仅肩负着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奠基教育,同时肩负着家长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殷切期望。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工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指出:“建设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幼儿教师的发展是幼儿发展的前提,幼儿教师自身的发展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我深知幼儿教师在幼教工作中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能否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但针对目前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育观念陈旧、安于常态不求上进、缺乏对具体工作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等师资问题,探索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研究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革新之路,已成为我国幼儿园研究的课题。

我园在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通过行动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我园幼儿教师专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提高了我园幼儿教育的质量,推动了我园的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科学认识幼儿教育中的行动研究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对“行动研究”做出设想,主张实践者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到研究之中,积极地对自己的境遇进行反思,力图改变自己的现状,在研究中浸入实践者的智慧和能力。

之后,美国的柯雷、英国的斯腾豪斯、埃利奥特、凯米斯等人都对行动研究做出表述,使行动研究的内涵更趋完善。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结合“教师本身就是研究者”“教师是实践者和引导者”的时代需要,笔者对“幼儿教育行动研究”做出诠释:幼儿教师把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与行动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发现的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随时更新的教育实践问题,通过反思谋求变革,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革新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指导行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目的。

并对其特征做出描述:①幼儿教师集实践者和研究者于一体,教师既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理论研究的心态和方法,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行动与理论研究相结合;②研究问题的独特性。

行动研究要解决的是随时可发生的、不确定的变量问题,有着自然性、即时性、突发性的特征,这也决定了研究的结果具有非普适性,有个案的独特性;③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终结性。

行动研究渗透在教学实践中,以能否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判断研究成功失败的标准,理论性的研究报告是对实际行动的过程总结,是附带产品;④研究方法、措施的即时调整性。

行动研究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行动计划,以达到最佳地解决问题,保证高质量的行动效果,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对问题、措施持续地反思、探究、研究,力求形成最佳的解决途径。

二、深层认识行动研究对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1.提高幼儿教师保教的主体意识,激发工作热情

英国教育学家贝克汉姆指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并能充分利用,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

在幼儿教育中进行行动研究,教师会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融入教育中,改变原来教学的任务执行者的角色,成为幼儿教育中的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拥有积极主动的研究激情和工作态度,唤醒和激发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主体精神和意识,确立幼儿教育是一项需要无限追求的事业的理念,增强从事幼儿保教事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打造科研型幼儿教师

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教育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这也是幼儿教师最有效、最实在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

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通过处理即发性教学问题,提高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行动反复反思、对照理论科学修改,力求最优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升自身的行动科研能力;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共同承担课题的研究,相互合作交流探讨中升华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发扬爱心,对幼儿关怀、辅导,关注幼儿的心理、思想、学习的倾向,引导幼儿追求积极向上,增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从中体会到人际交往的真谛。

就像我们园的教师们充满感情地说:“是园内的科研氛围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有价值,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充满青春的活力。

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研究,学会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3.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健康的师格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误解:幼儿教育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幼儿教师就是孩子的保姆,人人都可以做到。

行动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树立一种科研探究意识,并引导自己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探究中怀疑甚至颠覆对传统的教育理论、教育权威的错误认知,从研究者的角度审视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实践验证幼教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研究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个性方案,丰富和完善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由“教书”到“育人”,通过研究优化自己的幼儿教育职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强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信心和自豪感,塑造健康的教师人格。

我园经过一年多的行动研究,多位老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理论,撰写研究报告,受到教育界领导的特别关注,并获得“幼教骨干”“科研能师”等荣誉称号,备受社会的尊重和关注,可谓“名利双收”。

三、有效保证行动研究,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1.加强科研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引导专业发展规划

态度决定成败,观念决定出路。

要实现幼儿教育新发展、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主动行动研究的三大目标,必须首先让幼儿教师在思想上明确认识到幼儿教育现今的紧迫形势,认识行动研究对幼儿教育事业和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明晰行动研究的基础知识,做好行动、研究的准备工作;再次要引导幼儿教师根据单位的发展计划、自身教学水平和奋斗目标制定出科学的自我发展计划,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我园利用假期和每周例会组织教师认识学前教育的改革形势、学习幼儿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深化教师对自身职业与儿童发展、社会进步的认知;并组织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需求,制定长短期相结合的发展规划,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前航的“灯塔”。

如有位新老师就制定两年内完成从新手到研究性教师的转变,三年成长为幼教能手、科研教师,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计划和措施。

一位已有25年教龄的老教师认识到不发展专业技能,就会落伍,影响未来人才的发展,为自己确立了研究课题,积极使自己实现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的转变。

2.制定科学的研究制度,落实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如何开展行动研究》中指出:制度是行动研究落实的前提条件。

要使行动研究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必须制定和落实与行动研究有关的各种制度,让教师的行动研究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我园制定了行动研究的具体操作制度,让教师明晰对即发性问题的研究过程,具体操作流程为“发现问题-分析、确定问题-制定、实施研究计划-设计、实施行动方案-评价行动方案-修正方案、再次实施-发现新问题”的循环,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实践撰写研究报告;制定日志反思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服务于行动研究,记录教师对问题的观察、分析的灵感和创意、实践研究的反思,为行动研究提供生动的参考资料,保证研究工作高效进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研究行为,推进专业发展进程

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能引导幼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由外控转变为自控,由被动应对转变为自主积极地乐行,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与时俱进、自主更新”的特性。

我园的奖励政策和评职称原则就改变论资排队的陈旧做法,实施科学创新的激励机制,倾向于积极从事行动研究的幼儿教师,以此提高全园教师的竞争力、上进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师团队的整体发展。

例如我园只有两年教龄的刘晓红老师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实践行动研究,撰写报告论文,取得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保教质量的同时获得全区“研究性”教师的荣誉称号。

4.积极援助行动实践,支持研究工作,保证专业成长发展

教师的行动研究活动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教师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活动,并提供各种援助,方能促进幼儿园的持续发展。

我园建立教师职责制度,规定教师工作量,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为教师创造反思、实践的行动研究时间;对行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上的保障,在园内的经费开支中优先于课改研究,将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经费列入园内的总体预算,克服“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加强幼儿园教师资料室的建设,购买幼儿教育理论书籍、订阅幼儿方面的期刊,完善幼儿园的图书资料,构建我园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同时我园还定期聘请有关幼儿教育专家来园对教师的行动研究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价,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

总之,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我们幼儿教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端正态度,树立研究者的思想,积极投身于行动研究,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结合行动,以研究为平台,实现向研究性教师的转变,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幼儿教育教学的质量,高效地完成培育未来人才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文 欣。行动研究理念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J].新课程(教育学术),(4).

[2]张晓辉。教师如何开展行动研究[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前教育论文 篇3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其的逐步重视,加速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幼儿时期,重点开发幼儿学习环境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针对学前教育活动进行优化,非常有利于幼儿的成长。目前为止,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做一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信息化

一、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1.硬件建设投入不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就是经费的大量投入。学前教育不属于政策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的占比中,仅仅为1.3%,与国际水平的3.8%相比,差距很大。据统计在20xx年,我国民办幼儿园在所有幼儿园总数的占比中,达到了68.7%,尤其是农村开办的,基本上都是民办幼儿园。这些一般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大多数都承受不住太多的资金投入,与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根本接触不到。地区性的经济发展,直接决定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就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来说,幼儿园内部多媒体活动室、投影仪以及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基本齐全,部分幼儿园甚至实现了100%的网络接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和配件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就比较低下,很多幼儿园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信息化硬件装备,教学设备仍是以录音机、电视机为主,30%左右的幼儿园甚至任何设备都没有。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在同一个地区也存在差异。城市与乡镇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就存在很大的不同,教育失衡现象尤为严重。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改善区域差异以及城乡差异,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路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

2.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在幼儿园得到充分发挥,其关键点在幼儿园的师资队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20xx年12月颁布时,明确要求了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虽然这一要求并阐述的不是非常具体和明确,但是已经充分表明了我国政策目前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具体的幼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以无法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个别地区有的进行了教育培训,但是涉及面比较狭窄,培训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国外学者霍兰德就指出,目前幼儿教师之所以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整合,主要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将信息技术当成了传统的教学工具,对其的看待眼光不是发展性的。她强调,整体的幼儿教育应该适应“适宜性”原则,只有从幼儿的身心角度出发,开展适宜幼儿的教学模式,设立一些合适的教学活动与游戏,这样才能将信息化技术更好地融合在学前教育中。

二、科学地探讨学前教育信息建设的基本措施

1.配备适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要把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制定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建设网络设施时要采用辐射小的网络技术设备,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环保型的学习环境,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在幼儿园内接入无线网络,并且可以在班级上网。示范幼儿园以及信息化实验幼儿园可以尝试园内的无线网络覆盖。尽可能地为幼儿园配置一个多功能活动室,同时配备电子白板以及教学投影仪,适当增加园内的电脑设备,为教师、幼儿和家长提供充足的网络媒体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活动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核心,就是在幼儿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增加信息技术,优化教师在幼儿主题活动中的技术手段,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设立更真实的教学情境,促进幼儿的全面认知与学习,帮助幼儿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将语文、科学、社会、健康、艺术这五大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实现各领域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使它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幼儿课程的结合。只有在学科中融入了信息技术,才能提高幼儿对于计算机以及其他信息设备的感性认识,提高计算机在幼儿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结语

就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情况来看,其发展过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就是幼儿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度不如中小学以及其他高校。其次,就是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使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我国政府以及一些地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而且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及发展策略,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虽然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会一直走下去的。

参考文献:

[1]邓君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现状[J].管理创新,20xx,(22):113.

[2]吴文涛,赵栋栋。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4):67-70.

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篇4

《3-6岁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各年龄段特点做了很详细的分析,小班幼儿主要体现在动作的协调性增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模仿,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等年龄特点。结合这些年龄特点,我们在选择与投放材料时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为安抚幼儿情绪,创设安全、舒适环境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缺乏安全感,有很强的焦虑情绪,喜欢玩自己熟悉、会活动,摸起来柔柔的、暖暖的玩具。教师可以在小班设置娃娃家之类的、能给幼儿带来温暖和安慰的区域,在娃娃家中投放女孩子喜欢的玩偶,男孩子喜欢的汽车、变形金刚,大众喜欢的动画形象、娃娃家操作材料等,都可以帮助幼儿稳定情绪,给幼儿带来温暖熟悉的感觉。除了娃娃家,还可以为喜欢安静、不擅于交往的孩子设置一个比较封闭的“谈话吧”,鼓励这些孩子拉着他的好朋友去“谈话吧”说说悄悄话,还可以在“谈话吧”中提供抱枕、不同类型的图书,如故事类、百科类;不同类型的卡片类玩具、图谱卡、玩偶、头饰、手偶、地垫、抱枕、录音机等,帮助他们寻找话题,学会与人交往。

(二)选择富有生活情境的材料,促进小班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

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缺乏,认知特点主要是好奇心强,爱模仿。因此在选择与投放材料时要关注这些特点。如科学区《学习形状相匹配》,可以以《小动物喂食》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动目标是引导幼儿寻找与小动物相匹配的食物,让幼儿模仿生活中喂食的情境,让幼儿握好汤匙,能手眼协调地把对应的食物一个个送到小动物嘴巴里,孩子会一遍又一遍重复这些动作,直到任务完成。这样的活动既能帮助教师观察幼儿学习形状认知情况,又能提高幼儿的小手抓握、手眼协调等动作发展。又如语言区,孩子都不喜欢主动表达自己,如果语言区只投放图书会特别冷清,我们可以结合孩子最喜欢模仿生活情境打电话的游戏,提供两个旧电话,收集或自绘幼儿熟悉的故事图片或生活情境,然后将故事情境中的人物或物品的名称做成一张张字卡,让幼儿看图对讲。还可以玩传话游戏,如拿一根长长的水管穿过隔板,让幼儿站在东西两端,互相交流传话,孩子会非常感兴趣。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篇5

意义:本研究以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成功的英语模式经验为理论基础,以实地调查为根据深层剖析现阶段我国幼儿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便教育工作者对症下药,更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目的:全球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全世界都处在交流合作整合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语言工具。作为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无疑成为了21世纪人才必须掌握的技能。儿童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所以开展幼儿英语教学成了一种必然。如果英语教学开展方式科学正确将会为我国培养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对外人才,但是一旦在摸索期找不到明确的方向,进行盲目的教学实验,会为我国带来无可估量的人才损失。本文旨在找出现在幼儿园英语教学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以便教育工作者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我国幼儿英语教学的质量,相信能够对现阶段的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内容:

(1)。研究对象

选择北京市南京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各四所,分别为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街道幼儿园,合资幼儿园。调查对象主要为幼儿园的英语教师和参与英语教育的部分幼儿的家长及幼儿三个群体。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将深入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对班级英语教学进行观察,分析幼儿园英语教学现状。然后针对一些问题对家长教师进行问卷,从而分析得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调查过程中,每到一所幼儿园,先向园长讲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取得园长支持的基础上再和教师联系取得她们的同意,以便得到幼儿园积极配合进而收集到真实的信息:在英语活动观察以及访谈对象的选择上尽量兼顾各种情况,从而使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较高的效度。

1问卷法。本文中所调查的对象包括家长和教师,调查家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先阶段家长对开展幼儿英语教学的认识以及配合程度。调查教师的目的关键是了解当前幼儿教师对幼儿英语教的认识,教授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有哪些,自身存在着哪些问题。

2观察法。观察教师典型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幼儿及教师的表现,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源

3访谈法对幼儿,教师,家长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访谈,以此来深入了解现状

参考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八十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与世界交流的工具,英语的重要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因此紧密关联的幼儿英语教育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教育机构与幼儿家长开始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幼儿英语中,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正式纳入小学必修课程,一些发达省份要求有条件的小学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所有这一切都把英语学习推向了高潮,也使英语学习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幼儿园阶段作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英语教育的最基础阶段,随着近年来不断掀起的英语学习热潮,在幼儿园开设英语课程,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认同和有识之士的赞同、积极支持。尤其当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明确提出,“在幼儿园进行两种语言教育”以后,幼儿学习英语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学以多种方式在众多的幼儿园开设,并且在争论声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学术界对幼儿园英语教学褒贬不一,众多学者持有不同意见,但是却一直受到幼儿园和家长的欢迎,主要是因为现在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社会对于幼儿园实施英语教学的盲目追捧等。再纵观实行英语教学的这些年,不难发现耗时耗力却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许多幼儿园的英语教学,非但没能给幼儿带来语言学习上的快乐,反而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

由此看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还处于初始阶段,许多方面尚不成熟。在这种尚未成熟的教学语境下,学前儿童的英语教学面临强大的挑战。如果不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间题以及由这些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重视学前儿童英语教学就只能流于空谈。正如赵寄石老师(1994)所说对幼儿英语热“不能简单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更不容置身事外不置可否,而应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地探索实践来做出回答”。“目前问题的焦点是:幼儿园要不要组织幼儿学外语,谈论幼儿学外语会不会引起错误导向’。“我们感到有责任探索一种适合幼儿特点和幼儿园条件的英语教材教法体系,并且把它作为幼儿园整体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研究。一方面,回答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另一方面,探索英语能力的发展与幼儿其他方面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正是想通过共同研究,使已经存在的幼儿英语教育步入正确轨道”。

因此,本人以我国幼儿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加以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调查,对当前我国幼儿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几种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一个梳理和分析,力图帮助幼儿英语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扫除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障碍,以期促进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当代儿童发展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现代学习理论方面的诸多研究成果,为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进行早期英语教育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依据。本研究根据研究的主要目的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有目的的选择和总结,主要的理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

皮亚杰(J·Piaget)的心理发展观是当代儿童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皮氏的儿童发展理论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展。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换句话说,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schemes)。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大致分成4个基本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一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一n岁);形式运算思维阶段(n一15岁)。这4个阶段彼此衔接,依次发生,不能超越,也不能逆转。

皮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于学习的制约作用,强调教学应该适应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①依据这一思想,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儿童表象思维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他们的心理表象是一种直觉状态下的物的

参考文献: 篇6

[1]董旭花,韩冰川,王翠霞,等。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袁爱玲。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袁调芬。创设幼儿园特色环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 篇7

摘要

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健康全面身心并重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结束语

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学前教育论文提纲

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1、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2、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对此,下面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育人理念

2、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实践目标。

3、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学前儿童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主体性意识;同时,仍须经过社会化过程,从“不成熟”状态解放出来,走向“成熟”状态,成为遵守社会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人。但是,学前儿童不具备相应的逻辑思维和科学验证能力,只能接受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学前儿童在道德启蒙教育中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必须是自觉的主体,毕业论文;市场的营销管理具有主体意识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前提。

1、学前儿童主体意识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

2、学前儿童主体性在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构成了学前儿童参与道德启蒙活动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

第二,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构成了道德启蒙教育的本质。道德启蒙教育是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自我确立和自我完善。

第三,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决定了道德启蒙教育的思维方式、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教育模式。

第四,学前儿童的主体性造就了道德启蒙教育的学科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养成

道德意识建构于主体的习惯,既是社会风俗习惯的普遍化和一般化,毕业论文:企业管理也是个体自身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学前儿童的人格养成

2、学前儿童的道德素质养成

3、学前儿童的行为规范养成

三、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4、审美过程

四、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引导艺术

德育是主体的心理体验和意识生成,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学前道德启蒙教育应该以引导为主要方法。

1、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传统理论与传统方法

2、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创新性思维

3、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创新性方法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纲要

一、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

第一,学前教育成了民生的焦点。

第二,学前教育处于人生教育的最初端点,对人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基础性奠基性意义为全球脑科学研究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所揭示。教育。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说:

第三,普及学前教育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如何写好毕业论文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第四,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和东方文化上的一些特质,在近十年来加速了事实上的人才竞争和就业竞争,国民越来越感同身受地体认到下一代的生存发展、财富的积累以及幸福指数与个人受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密切。

第五,过去一个时段,学前教育发展策略的失误和不作为,导致了学前教育徘徊、犹疑和迟滞。学前教育非义务教育的性质,让政府和教育行政忽视了对学前教育深切而全面的关注,企望靠市场化动力去发展学前教育。

二、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

究其“小学化”“成人化”滋生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是对儿童权利保障和学习者权利的漠视,这是我们各类教育和各阶段教育的通病。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旧是口头上的说辞,少见实际的行动。

二是社会的浮躁状态,教育价值观、学习观、人才观、学生观、知识观的陈旧、片面和扭曲使然。人的发展本质上应是综合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是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生存竞争的压力和想通过子女的发展补偿自己人生缺憾的祈望,助推了家长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不当要求和需求,逼迫幼儿超前学习,驱使幼儿园实行“小学化”“成人化”的教育教学。

四是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受到竞争压力的考验,特别是各类幼儿园在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抛弃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能坚守学前教育的规律,片面地跟随社会和家长的不正确要求,把外语、拼音、计算、轮滑、跆拳道、蒙台梭利感统训练等庞杂的内容塞进幼儿园的课程和活动之中,以取悦家长和社会,包装成所谓的特色,达到多收儿童和多收费的目的。

五是小学在招生中,对儿童入学附加考试、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及管理办法面试等条件,其内容导向也助推、影响幼儿园向“小学化”和“成人化”靠拢,以适应各类“名校”的要求。

六是教育管理部门和教研部门对幼儿园课程教学和活动结构缺乏督导、监管、研究、指导等措施,缺乏执法力度,基本处于放任的状态,这导致了教育教学偏离正确的轨道。

以笔者的看法,在未来推进学前教育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相对于解决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园条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纠正“小学化”“成人化”教育倾向,显得更加困难,更加需要时间和过程,因为应试教育大的环境氛围不改变,文化变革不充分,根本的教育制度和体制不改革,“小学化”“成人化”的弊端就难以彻底根除,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认识和可持续的行动。

三、破解“小学化”“成人化”教育倾向的对策

(一)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国家即将颁布的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二)要深入研究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要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自考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程序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积极交往中,通过观察探索、感知体验,享受快乐童年,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四)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实施策略体系,要改变当前零打碎敲的做法和仅仅局限在知识技能衔接的层面上,要通过研究与实践澄清当前幼小衔接的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纠正错误行为。

(五)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探索和建立幼儿园保育和教育两个方面的质量评估监测体系,毕业论文的内容常见错误评析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

(六)要通过“家长学校”和家园互动,把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七)加强三支队伍的专业化。

(八)要重视农村乡镇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指导,要以重点建设和扶持一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为主要措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使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以上毕业论文范文提纲请参考。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篇8

摘要: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让我们曾经单一、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立体化了。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专业技能不断成熟、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幼教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培养;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幼儿教育质量;提高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零点项目”创立于1967年,创始人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纳尔逊 古德曼教授。1973年纳尔逊 古德曼教授退休。“零点项目”开始由研究人工智能的大卫 帕金斯教授以及霍华德 加德纳教授负责。1983年,加德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多元智力”这一概念,这标志着多元智力理论的正式诞生。

出乎意料的是该理论并没有在心理科学领域内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甚至招致了一些心理学专家的反对和批评。然而,这一理论却在教育领域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不仅在其发源地美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欢迎,而且在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得到了认同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革命性”变革,掀起了一股教育改革的浪潮。多元智力理论的科学与实践价值及其内蕴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思考。

在加德纳教授《心智的结构》一书出版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多元智力理论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崇,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新的理论支撑。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改革的今天,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助益。本文旨在探讨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培养使其教学品质、教学技能和教育素养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专业技能不断成熟、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幼教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