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论文(通用9篇)

在社会活动中,现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下面是整理的社会现象论文(通用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反思社会现象 篇1

反思社会现象

当我听到小悦悦因伤重离世消息的时候,心疼万分,不仅仅是小悦悦的离开而悲痛,更多的是因为“冷漠”而悲痛。

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天空渐暗,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两岁的小悦悦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像往日一样,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厄运突然降临,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猛然加速,将悦悦撞倒卷到车底,右侧车轮从悦悦胯部碾过。司机停了一下车,又加油门开走了,后轮再次从悦悦身上碾过。痛苦的悦悦已无力大声呼唤妈妈,更无力挣扎。一个目击者从她身边走过,看都没看她一眼。又有两名路人从悦悦身边经过,同样漠然不理。这时,一辆小型货柜车开了过来,司机好像没有看到地上的悦悦,再次从她身上碾过。此时的悦悦已经一动不动。接下来的5分钟更像一场噩梦,有十多位路人从悦悦身边走过,每个人只是看了看,没有人伸出援手,哪怕是打个电话求助。路边的店铺里似乎也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人出来看一眼。就这样,先后18人从悦悦的身边走过。10月21日记者在网上了解到,2岁女童小悦悦,她的真实名字叫王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20xx年10月21日零时32分去世。之前,医生说车祸已经造成小悦悦特重度颅脑损伤,接近脑死亡,情况很不好,最乐观的。估计是植物人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其根本原因是,很多人可能是会担心被栽赃,以为这是设了一个局,因为这个之前确实在20xx、20xx年南京彭宇案件,一个路人去救一个前面的老太太,反过来被老太太所栽赃,最后打到法院,法院不但是没有维护这个人,反而是维护了这个老太太的利益。所有这些就等于是法律为社会道德,大家互相不信任树立了一个坏的例子。这类例子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没有被新闻媒体报道的例子举不胜数,在我身边就曾发生过,说句实话,当今社会让谁看见一个老人倒在路边,谁都会三思而行的,而思过之后又会有怎样的行动?扪心自问,是党给我们授的教育错了?还是这社会变了?不,绝不是。中央政府早已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和谐不是空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回放整个事件,让人们从中读到的似乎除了冷漠还是冷漠,冷漠的司机,冷漠的路人,冷漠的心灵。由此,我们不禁感慨,现在的人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么冷血和没有人性?而导致这种人心冷漠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使然,因为人们之间的各种误会和观念,导致彼此不那么信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便也滋生。就像现在大街上跌倒了老人没人敢扶,是因为扶人者害怕自己遭讹诈,做了好事不讨好。好人难做或许成了每个人在面对突发危难事件时的一种纠结和犹豫的自我保护符,在面对他人遭遇生死的关头,也不敢再轻易出手相助,选择了冷漠,选择了漠视。

冷漠的司机为什么如此冷漠?我想,他天性不是这样的,他选择冷漠是他害怕受害人家属更冷漠。一旦孩子落下什么终身不可治愈的后遗症,他想到的是身后更可怕责任――终日守在医院,再不能养家糊口,家庭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甚至会妻离子散,老人忧郁而终,亲朋好友会因为害怕借贷而远离,其结果生不如死。一旦事情发生,不是你死就是我死,反正你也这样了,就给你一个痛快,于是二次碾压,悲剧发生。我访问过很多司机,他们大多会有如此想法:他们会说,我宁愿害死一个人,也不愿意害死我一家人,也就是说,二次碾压,是在救我及我全家人。正是这种本位思想导致此类事件频频发生。

可悲的现实主义思想,让人想想就不寒而栗,这社会是怎么了?

再说说冷漠的过路人,第一个人看到这个悲剧时,他会想,真惨,我要不要救他?会不会被误会?会不会被讹诈?又不是我的错,被讹诈的事天天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心人一定会有,他会得救的。我虽不能做好人,但我决不是坏人。就这样想着,就这样走过。第二个人也是如此,如此如此……走过18个人时,事情就令人发指了。

话说拾荒者陈贤妹,自认为做了一件正确而平常的事,一夜之间被各大媒体炒为名人,奖金,报道接踵而至,记者每日跟踪采访,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拾荒,有苦难言。做好事是应该的,也是愿意的,但这事后所发生的事恐怕是她始料不及的,也是她不愿意发生的事吧!这说明了什么?如果全民都如此善心,这事儿怎会如此沸沸扬扬吗?又怎能会扰乱她的正常生活?

如果车轮下躺着的是你,你会不会希望有人救你?当你数过十八双脚在你身边绝情而去时,你远去的灵魂会不会原谅他们?再问一声肇事司机,要是你的亲人如此在车轮下,你会不会再次碾压吗?或者下车再捅上几刀?难倒你不是父母所生?你的心是铁打的?我愤怒,愤怒之极!

事件被报道后引发广大网友热议,人们在怒斥肇事司机和路人冷漠的同时,也为拾荒阿姨的行为感动。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则是,何以类似的悲剧一再上演?何以我们的社会竟如此冷漠?我们更希望的是在网络上义愤填膺的你我,在现实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不要成为那冷漠的第19个路人,人们真的希望雷锋在人间重现,我们不会连一个拾荒者的素质都不具备吧!连日来,该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社会道德深刻反思。我在反思,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也在反思?

英语考试社会现象作文 篇2

As children approach adulthood,school education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m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quite important.

Generation gap is natural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So ti is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In fact,it can be narrowed through mutual unterstanding and teachers are regarded as the students' friends and they will deal with the students' problems fairly and equally which will deserve students'trust.Besides,students rely on teachers and they hope to yurn to teachers when meeting with difficulties,so agood teacher should have a clear idea of what the students are thinking and caring for and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them more so that there will be a harmonious atmosphere.Last but not least,stud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each other and often think about the things on the oyher's stand so that they can seek a bes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when there is any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m.And I think with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d guidance of the teachers,the generation gap will also promote the school education positively.

Nowadays,“generation gap”has gradually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all over the world. Experiencing different time, as a result, caus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tastes, the method they deal with problems and values.

This case may more easily happen in teenagers. The reason lies in they are young, they have strong passion for freedom, and they like showing themselves off. Then it is no wonder that arguments often arise between their parents and them, which always make the parents worried. They can hardly figure out what their children are thinking about. Because they wear strange clothes, listen noisy music and even walk around town with tattoos and pierces all over their bodies. Nevertheless, in teenager’ eyes, their parents are out of date and conservative. They may talk with their friends more often than their parents. In a word, ‘generation gap’ is an interminable problem.

Seriously, how to bridge the generation gap? In my opinion, first, show respect. The mutual respec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voiding conflicts. Second, listen more than talk. It’s no doubt that it is a very efficient way to keep the conversation longer. At last, keep humors, this can make the talk friendly.

Despite the fact that parents may be worried about the generation gap between their children and themselves. But as we all know, with time going by, children gradually grow old and ripe. And then they will come to understand their parents.

Nowadays, unsafe foods can be found, now and then, in the market, which has aroused a lot of public attention. It is reported that these foodstuff ranges from substandard milk powder, dyed steamed buns to pork with lean meat powder.

Fake commodities are harmful in many ways. To begin with, it is a waste of resource, especially in our country. Second, it has bad effect on the reputation of the real manufacturers and brings about moral Crisis.

Above all, all that matters is food. People's health and lives are severely threatened if someone buys some unsafe foodstuff.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n the one hand, strict laws should be passed to punish the producers and the sellers. On the other hand, consumers should be told to distinguish the genuine goods from the false ones.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all aspects of food.

I firmly believe this problem will be solved in the near future.

社会现象论文 篇3

浅谈社会文化消费现象分析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和健康化的时代,在这种消费文化背景下,以满足消费者的就餐环境为主,饮食为辅的主题餐厅,因其独特的经营方式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题餐厅依靠其文化设计特色,在满足消费者饮食需求的同时,还满足了其文化、精神、个性等需求。文章主要对主题餐厅的文化特色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

【关键词】消费文化 主题餐厅 文化设计

近年来,人们的消费模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且社会民主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不再单一,各种自由、叛逆的思维观念逐渐被社会所认同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主流的事物和行为消费已经不再让人感到奇异。在这种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经营者对人们的餐饮需求进行了分析,从文化个性化、差异化等方面不断对自身的经营方式进行完善,以探究能够让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方法。主题餐厅主要是运用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对餐厅内部进行空间设计,并涉及大量符合所选主题的产品和服务行为,同时满足消费者饮食和文化需求, 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但目前有很多主题餐厅片面追求空间设计的新奇和独特,导致文化缺失或者主题文化表达不足、差异性低、个性不鲜明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餐厅的业内竞争能力。

主题文艺餐厅文化特色

文艺餐厅的概念。主题一词最先出现在艺术创作中,是贯穿整个艺术创作的核心,主要是利用多种艺术创作手段以及艺术形象将主题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描述,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围绕着主题展开,主题是艺术创作的灵魂②。主题餐厅的设计和艺术创作一样需要一个作为设计核心的主题,然后在餐厅的文化设计中,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强化主题文化的作用,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进行挖掘和处理,利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餐厅的饮食环境进行设计,营造出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吸引消费者,进而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文艺餐厅的文化特色。主题餐厅的设计具有主题性、文化性和差异性三个特色,文化性则是其设计的核心。主题餐厅的差异性主要产生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餐厅的主题性则是其文化性和差异性的综合体现。

主题餐厅的文化性特色。主题餐厅作为一个餐饮消费场所,除了满足消费者的饮食需求外,还需要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来进行某种文化的展示,创造一个能够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就餐环境的休闲空间③。主题餐厅的设计从其菜品方面到服务方式方面,再到整个餐厅的空间环境设计方面,都涵盖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特色,并在政府的号召下,将创造性作为餐厅发展的主要文化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市面上的主题餐厅多种多样,且均具有各自的文化表达特色,有的餐厅以营造豪华典雅的贵族感作为设计主题,不同的主题餐厅以自身所选的不同文化主题为支撑进行餐厅的设计和经营。

差异性主要是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所表现出来,来自文化性。主题餐厅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主要是通过主题的文化内涵体现,其菜品、餐具以及空间造型等都和传统餐厅存在不同之处,其服务和销售方式也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差异性氛围营造需要设计师对主题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寻找其中的重点,选择和其他餐厅不同的表达方式,创新自己的餐厅文化,彰显自身的独特,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④。

主题餐厅主题性特色

主题餐厅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主题,并作为餐厅经营模式制定以及餐厅空间设计的参考,让主题餐厅具有其鲜明的服务形象以及个性化,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确定主题餐厅自身特性所带来的独特市场优势。主题餐厅的主题性首先需要确立主题文化,然后给餐厅的消费者带来视觉印象,随后对其服务方式进行指定,充分表现自身主题文化中所涵盖的个性,提高餐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文化背景下主题文艺餐厅的文化设计分析

主题餐厅是一个具有消费性质的场所,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餐厅本身也是一个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商业场所,餐厅经营者需要以多种手段,对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满足,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获取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餐厅里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自身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取向、行为、消费审美等。因此,餐厅设计师对主题餐厅进行设计时,需要慎重选择餐厅的主题文化,并以消费者心理对经营方式进行确定,对于餐厅的就餐环境营造等也需要对当代消费文化进行分析。目前,世界上的餐饮行业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消费文化能够对餐饮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消费文化为背景,对当代的主题餐厅设计进行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餐饮市场、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主题餐厅的分类。在这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背景下,主题餐厅需要凸显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主题餐厅能够选择的主题多种多样,文化内涵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个主题餐厅所表现出的风格主要看设计师对主题文化的选择以及设计方式。这里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种类也可以分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性质以及科学技术等⑤。以地域文化对主题餐厅进行分类,不同国家、地区以及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餐厅主题有东方的中国文化主题餐厅、日本料理主题餐厅等;也有西方的美国风情主题餐厅等。以不同的文化形式也能够对主题餐厅进行分类,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都是文化的一种体现。

消费文化的特点与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人们的自我艺术感越来越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开始进行重新认识,消费需求也不再是传统时代下要求产品具有强烈的同一性,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逐渐呈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各类自我、叛逆、反传统的思想以及消费观念开始在社会上盛行,追求商品的个性、时尚和自我⑥。消费多元化的背景下,餐饮市场也需要摆脱其单一化现状,迎合消费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餐厅服务、空间设计以及文化表现上让消费者在饮食方面得到满足时,精神方面也得到放松和愉悦,这也是主题餐厅设计时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主题餐厅想要吸引更多的客户,就需要满足更多人们的消费需要,以调动起主动性和积极性,达成这一目标设计师必须对各层次的人群的需求进行了解,将文化风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努力让各类不同人群的需求得到满足。并在经营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品牌个性化和差异化,以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⑦

目前,很多人群在消费过程中,所注重的不是该产品的服务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象征价值,消费符号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以及政治地位来决定。消费符号本身只是一种象征性符号,并不具备现代社会特征,但能够表达产品的风格、品味、流行等意义,在主题餐厅中使用消费符号能够让主题餐厅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成为其特殊标志,提高餐厅知名度和影响力。主题餐厅的设计需要遵从我国“�c奢崇检”、“精神至上”的传统消费文化,以弥补我国长期炫耀式消费以及市场消费所造成的饮食文化缺失现象,并倡导知足闲适的传统消费理念,为主题餐厅的健康、绿色饮食指引发展方向。

结语

随着社会整体物质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消费思想越来越标新立异,导致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文化出现,人们希望自身的消费获取的商品能够体现自身的个性、审美以及身份。目前的餐饮市场,也需要产品、服务以及室内空间设计能够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并能够迎合顾客的文化审美和需求,以达到贴近顾客心理的目的,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得到一定的发展空间。这类主题餐厅的出现,充分满足了大量饮食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饮食和精神消费需求,以其个性丰富的餐饮产品设计、服务方式以及餐厅空间设计吸引不同精神需求的消费者。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注释】

①陈卓:“达斡尔族民俗文化在主题餐饮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②范蒙:“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③李碧:“主题餐厅室内设计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④孙传志:“主题餐饮空间特色设计探析”,沈阳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⑤杨亚林:“主题餐厅空间设计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⑥陶文静:“厦门主题餐厅的文化氛围营造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⑦谢蓓:“主题酒店的地域文化性设计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社会现象议论文 篇4

不久前爆发的“韩白骂战”闹得沸沸扬扬,在这里,我不谈事件根源,也不论孰是孰非。我不懂文学,当然也就不会争论什么文学不文学的,(这事儿恐怕不是文学争论那么简单咯)只说说从中看到的几个社会现象。

现象一:帮亲不帮理。

帮理不帮亲是中国历代传承的行为准则,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是这样子啦。譬如说吧,某人在街上被狗咬了,这人理所当然地向狗的主人讨要医药费,而往往狗主人只会敷衍一两句,然后狗主人的儿子就跳出来大讲“道理”,接着儿子那当官的老丈人也跳了出来,骂被咬之人撒泼使赖,对狗咬人一事却一字不提。天理何在!“韩白骂战”也是这个样子。先是白烨不止一次说韩寒的文学不够文学之类的话,韩寒看了那些话就骂了白烨,而白烨不答话,然后白烨的哥们跳了出来,接着哥们的儿子也跳了出来……跳来跳去,全是些不相干的人,都只听说自己的亲朋好友被骂了,就不管孰是孰非,这个说韩寒是“红卫兵”,那个要抽韩寒俩巴掌,这都什么乱七八糟啊,典型的“帮亲不帮理”。

现象二:长辈的话就是至理名言。

长辈说:“不对,你是错的。”那么你就是错的。如果你说自己没错并指出长辈的错误,就会被说成叛逆不尊重长辈,然后一群长辈围着你骂(一般地,他们不会耐心教育。还教育个屁,他们连是非黑白都不辨,就他们说的是真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晚辈应该尊敬爱护长辈,但是,我认为长辈并不就是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对那些不辨是非歪曲事实甚至诋毁别人的人,纵然他们的年龄比自己大也不必把他们当长辈来尊敬,而是要大胆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毕竟爱心的泛滥,只会让他们错上加错;等到他们改正了错误,晚辈还是要视他们为长辈,而且加倍地尊敬他们。

现象三:暴力倾向严重。

在“韩白骂战”中,“抽嘴巴”“付出血的代价”等暴力字眼出现频率极高,由此现今社会暴力倾向严重可见一斑。作为长辈,作为有社会影响的人物,成天个把打啊杀啊血啊等话儿挂在嘴边,这社会的暴力倾向能不严重吗?孩子从长辈那里得到一个讯息:以拳头解决问题。从家庭暴力到校园斗殴再到社会不良青年打群架,难道其中没有值得反省的东西?

以上是我从“韩白骂战”中看到的几个与现今社会现象有关的问题。

社会现象论文 篇5

试论社会学视域中的仇富现象

摘 要 仇富现象是当今社会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社会公平的呼声不断高涨之时,对于仇富现象的探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点话题。本文将根据社会各界对仇富这一现象的理解,简要探讨何为仇富现象,并从社会学的视角,即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关系出发,对仇富现象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进行全面而深层次地分析。最后,本文创新地看待仇富这一社会现象,并探讨仇富现象将会对今后的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仇富现象 社会制度 社会结构 社会互动

一、仇富现象含义与分类

如今,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仇富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学术界对于仇富的本质有不同见解。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认为:“中国当前所谓的仇富其实并非真的仇富,而是仇不公。穷虽也有不公,但穷人往往是不公的牺牲品,是被动的,不得已而穷之。但富人,则是不公的受益者,是主动的,是得已而富之。”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认为,仇富是一种怪现象,仇富现象可概括为:员工仇恨老板、学生仇恨老师、病人仇恨医生、接受社会帮助的人仇恨做慈善的人。 谢静教授角度新颖,将仇富现象与媒体中的富人与穷人的不同形象联系起来,认为媒介形象中的穷人通常是正面的形象,而富人以负面形象居多,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仇富现象。 以上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其实仇富的本质是仇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仇财富的不合法积累。 这一说法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也是对上述观点的概括总结。根据近年来的一些社会热点,仇富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恐怖行动

这是最为极端的一种仇富现象,是由内心的焦虑与愤怒的长时间积累造成的。北京机场爆炸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引爆炸弹的男子叫冀中星,家中经济条件困难,曾在广东打工生活,因觉得受到不公正对待上访十多年,他通过投诉、网络博客等各种方式进行控诉都没有结果,于是只好采取极端行为报复社会,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外还有“仇富男”杀死“宝马男”等类似案例,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内心积累了太多的不公平感,愤恨无法及时排解,对法律也失去了信任。

(二)扰乱社会治安

还有许多人通过扰乱社会治安来表达仇富心理。比如在富人居住小区将停车场里的奔驰、奥迪等高档车辆砸坏或刮花;专门偷盗、抢劫富人的财富;聚众殴打有钱人;恶意散播关于富人的谣言等。这些行为的最大特点就是组织性。他们通常是由三五个甚至更多人组成的团伙,并且按照计划行事。个人的仇富心理再加上群体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会让他们更加胆大妄为。

(三)网络舆论

通过网络来表达仇富心理是最为普遍的仇富现象,尤其体现在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兴网络交流平台,发表几句仇富的评论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而有些人则专门通过发表一些仇富的文章,曝光一些富人的负面行为而博取大众的关注,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公平感,同时也起到了带动作用,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

二、仇富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一)社会制度层面

首先,中共十四大后,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市场经济一方面优化了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就会引起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在单位体制下,每个人都归属于一个单位,资源配置上几乎遵循平均主义,贫富差距不大。然而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它以创造财富为导向,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利用投资、股票等方式赚取巨额财富,从而造成这些人的财富与他们付出的劳动不对等的状况。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促进市场发育,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方针。这样,行政与市场的力量结合在了一起,都成为产生社会不平等的因素。

第二,国家有许多制度无形中强化或保护了富人的利益。仇富背后的制度原因就是有一个权力不受制衡、资本不被驾驭的制度。 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家更加重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先发展;在三大产业中,国家大力扶植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初衷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然而较低的起征点以及缺乏必要的“限高”政策,已经违背了初衷。 教育制度中也包含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法规指向不够明确,许多人可以利用这些法律漏洞、投机取巧地攫取巨额利润。

(二)社会结构层面

第一,仇富现象与社会阶层流动不畅有很大的关系。杨继绳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先赋性因素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后致性因素的作用有减弱之势。先赋性因素加强、后致性因素减弱,社会阶层出现了固化现象。” 我国近年来出现了精英整合的趋势,权钱开始统一,这会更加强化社会资源流向精英。在今天的中国,即使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人,也很难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多地是成为 “蚁族”,而那些出生在权贵家庭中的人,即使不用付出努力,就能轻而易举地成为社会中的上层人物。李友梅等人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在严重分化的同时,形成的是一种具有庞大底层社会的‘尖塔式’社会结构。” 然而每个人都希望能向上流动,当向上流动的途径畅通时,有利于化解阶层矛盾。但是,当今社会缺乏这样畅通的渠道,努力得不到收获,这种状况必然会造成底层人们对上层人的仇视和愤恨。

第二,我国贫富差距过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是财富分配不公和利益关系调整不平衡的重要表征,也是社会弱势群体产生仇富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基尼系数直线上升,2006年就已经达到0.46,这表明,我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所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数人手里,这显然违背了社会公平。 收入较低的人群或地区为自己所处的劣势地位感到不公,于是就会对高收入群体产生仇恨心理。然而贫富差距并不等于社会公平的丧失,而是我国当代社会还没有找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均衡点。 所以许多弱势群体对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地区收入差异怀有不满情绪。   (三)社会互动关系层面

首先,富人与穷人之间不对等的互动是仇富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现代的地位不一致的消费行为上。我们平时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就是当一名顾客走进一家高档品牌服饰店,店里的服务员首先就会对顾客的穿着打扮从头到脚打量一番,再根据顾客现有的打扮来决定有没有必要认真为他服务。在公共场所中,富人通常会比穷人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注。这些现象就很能说明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富人与穷人区别对待。

第二,富人阶层的失范行为严重。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富人的炫富行为。我国已进入一个以炫耀性消费为代表的畸形消费机制当中。 近年来新闻频繁报道关于有钱人举办的超奢华婚礼,对大众来说确实是一种震撼。富人阶层失范行为还表现在为富不仁。例如“我爸是李刚”事件,利用自己父亲的地位在公共场所为所欲为。然而,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多少钱拥有多少套别墅,而是他能否利用自己的财富为社会作贡献,可如今能像李嘉诚这样将自己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都捐献给社会的富豪屈指可数。

三、如何看待仇富现象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富人真的可恨吗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为了过上富足的日子而奋斗。我们不能否认有许多富人是由于自身的不懈努力而发财致富的,他们背后付出的勤劳和艰苦奋斗已经被财富的光辉所掩盖,而发财致富后想要过上比别人优越的日子也是正常心理。所以我们在看到富人风光的一面的同时,应该回想一下他们的致富手段是什么,有什么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倡导的。虽然有的富人确实做了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可还是有许多富人时刻谨记着做人基本的道德原则。当然,具有仇富心理的人并不都仇恨所有的有钱人,例如袁隆平、李嘉诚等人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富人反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尊敬与支持,所以,真正理智的人不是仇“富”,而是仇社会的不公正。

(二)穷人真的可怜吗

仇富现象大部分原因归结在富人身上,但并不是所有原因都在富人。新闻媒介总是喜欢将穷人塑造成为贫苦善良、受压迫的形象。许多穷人怀才不遇,一直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近年来关于穷人的负面消息也屡屡让大众心寒,例如偏远地区的孩子得到人们捐赠的衣物时,并没有感谢,反而埋怨这些衣服太劣质。可见在仇富之前应该先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不能成为富人阶层呢,我相信还是有许多人是由于自身还不够勤奋。所以真正理智的人不是一味地去怨天尤人,而是分析和学习致富的方式。

(三)仇富现象不一定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动乱

仇富现象虽然蕴含着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因素,但是,我国社会总体而言还是会保持着基本稳定的状态,短期内不会爆发巨大的社会动乱。这是由于大众虽然有仇富心理,但是仍然在单方面地接受社会不公正的事实。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在不断地改善社会治理方式,颁布了多项法律都是用来缓解社会矛盾,平息社会冲突的,政府的及时调控使社会不公平感降低,所以不会使社会落入一个混乱不堪的境地。再加上我国经济一直以来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状态,总体来说大家都是能从经济发展中受益的。并且,仇富心理也不一定是坏事,会仇富的人是对提高自己的地位充满向往的人,还会激励这些人不断奋进,从而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将仇富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应该相信政府的处理能力和社会本身的平衡力。

四、结论

可见,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将仇富现象归结为富人的为富不仁,应该辩证地看待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客观地分析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状况,从全局着眼,站在社会大背景中来看待仇富现象。仇富心理虽不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乱,但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总之,要想彻底地消除这一现象是不可能的,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还是要重视社会公平的实现途径是否畅通,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就需要政府部门、人民群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并且需要大众对社会保持应有的信任与支持。

注释:

毛寿龙。仇富的本质是仇不公。学习月刊。2006(7)。

亦叶。钱文忠:仇富是中国社会怪现象。经济学人。2011(10)。

社会现象的论文 篇6

浅析中国社会地域歧视现象

【摘 要】地域歧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歧视”就是“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

【关键词】地域;歧视;文化差异;中国社会

1、现象简介

地域歧视是歧视的一种。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多在同一个地域,对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所以会产生偏见甚至妖魔化,如中国人对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等的刻板印象;日本东京人和关西人之间的偏见,以及台湾人对东南亚各国人民的丑化。当外地人来到这一对他不熟悉的地域时,当地人便会依社会上的偏见来解释其性格,因此而可能产生偏见和妖魔化。若某一地域有较多人移动到另一地域时,偏见和妖魔化的问题便会开始明显,并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很多新疆人流浪全国铤而走险,导致国民对新疆人,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体貌的人士有恐惧心理。

地域妖魔化在网络上多表现为地域贴,地域笑话等。当偏见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或者污辱性言词等个人行为出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誉的时候,可以认为这些行为属于歧视行为,称为地域歧视。地域歧视不同于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视对被歧视人的利益和名誉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此不再是个人印象或者开玩笑那么简单,地域歧视一般需要诉诸法律程序解决。

自然造成地域性歧视其背后也是有着它的根源性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中国人这样一种地域性歧视现象的呢?其实,如果你只要仔细的分析思考,你会发现,这种地域性歧视不单是因地域而分,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范围或者表现形式不一而已。

我们先把地域性扩大,把省份上升到国家,那么你就会发现,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像什么河南人、上海人、东北人的地域性区别是被抹煞的了。取而代之的是骂美国人,骂日本人,骂韩国人。我们再把眼光的地域性进一步放大,从国家上升到东西方,于是你又可以发现,这个时候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之间的区别又是被抹煞了的,角度开始换到东西方文化优劣的比较上来,自然东方文化又是要被我们盛赞自夸一通,而西方文化自然也是要被贬低下的。这是地域性歧视扩大方面的一个现象。

反过来,我们再把地域性缩小,从省份的地域性降到县城,我们也同样会发现同一个省份,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也会因为县城这个原因呈现出地域性歧视的特点。到镇到村也是如此,就是到了家,同一个村子里人家与人家之间也是会一样的,我们家比他们家如何如何,他们家又怎么样怎么样。总之也还是免除不了有色眼镜的存在的。

地域性歧视不单存在于省份,只要有地域的区别,那么这种歧视是存在于各个角落的。那么没有地域性区别,是不是就没有这种歧视的存在呢?也不是。比方说,我们时常见着很多大学生嘴里动不动就是:“我们清华怎么样怎么样。”“我们北大怎么样怎么样。”“他们那个学校怎么样怎么样。”又或者某些公司的员工也会这么说:“我们公司如何如何。”竞争对手的“公司又如何如何”。

也就是说,于中国人来说,只要有分类属性的存在,就必然有一种与分类属性相配的范围类的歧视存在。从这个结论角度出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各类这样的现象了。诸如过去文学界的“海派”和“京派”之争,今日的“80年代后”作家和“80年代前”作家之争,又如历史上的各种党派学派之战,无非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这种特性。

2、社会危害

地域歧视的社会危害显而易见。以河南为例,地域歧视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一部分河南人的生存权,形成了社会不公,而且还容易使一些素质较低的河南人破罐破摔,从而对社会构成新的危害。流言飞语,重于利剑。如果一个十五亿人口的大国,有一亿人口被不公平对待,这些人被激怒之后所产生的“爆发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对于地域歧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高度重视。

地域歧视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公平、平等、正义的理念是相悖的,它不利于人权的保护。任何一个社会,不要说发展,就稳定来讲也是起码的基础。一个公平的社会起码有三个层次的公平:一是起点的公平,二是过程的公平,三是结果的公平。如果一个人处于被歧视的境地,会给个人造成消极的心理影响,甚至会使个人采取一些极端的报复社会的行为。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而地域歧视会孕育一些潜在社会矛盾,很容易给和谐社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第一,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地域歧视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对被歧视者是不公平的,是缺乏正义的。公交车上的对方言的蔑视,一些商店打出不卖某地货的牌子,招工单位声称不要某地人,去年深圳某派出所扯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大横幅等地域歧视现象,都是同公平、正义相违背的。

第二,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诚信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友爱强调的则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地相处。地域歧视则使人们彼此失去信任,由隔膜到隔绝,甚至相互敌视,严重者更可能会发展到引发纷争,造成冲突。

第三,地域歧视不利于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地域歧视会使社会处于一种难以整合的状态,矛盾激化后,极易导致社会出现撕裂状态,也就是社会学家所讲的“断裂社会”。“断裂社会”绝不可能是和谐社会。

3、原因初探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存在方式是很矛盾的。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一直提倡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种由小而大的方式过程。如果从哲学角度来说,这很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但是,这过程里却隐含着一种很矛盾的东西。

这种矛盾体现在道德的个体性和思想的群体性上,儒家思想很着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就是说你要成为一个符合儒家思想标准的完人,你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的存在最为体现的是道德上的个体性,而不是随波逐流,那么什么才不算随波逐流呢?自然,社会上的一切现象,你得思考辨别它们的存在是不是符合儒家标准。作为个体性修养来说,儒家思想要求你学会思考学会辨别。但是从大的层面,群体性即国家天下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又是抹杀了个体的思考的,只有儒家思想才是一统天下的思想,任何其他的思想都是异端邪说,这时又必须是抹杀了个体思考的。   这样的一种矛盾性造就了中国人的另外一种特性,传统文化思想个体的修身过程决定了中国人个体性的自我特征,而传统文化一统的思想对思考的抹杀又造就了中国人自卑的特征。自我和自卑这两个矛盾的特性就在中国人身上融合在了一起。

于是,因为自我的特性,对一切外在的,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也就不足为怪了。几千年的文化优越感和闭关守国其实都是这一自我特性的表现,历史上,无论中国的文化对外来的文化融合或者拒绝,不都是建立在我们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这一心态的基础上吗?自卑的特性自然也就使中国几千来只有那么三两个的思想家哲学家,因为群体性思考的丧失的环境下又怎么能有新的思想出现呢?

自然,由此而及的地域性歧视也就很自然了,地域性的歧视其实就是自我的特性,一切只有自己的优秀,那么别人的自然就差了。同时,因为思想的自卑性,所以这些地域性歧视的人群在地域性歧视的时候都绝对不会是以个体的方式个体的思想存在的。所以,王朔在骂80年后的时候,自然是要拉上50、60、70年代的作家的,这是骨子里思想自卑的自然反应,同样80年后回应也是要以80年后这个群体作为思想的支撑的。所以,骂河南人或者上海或者山东人的人,同样也是要拉上一个自己省份的人的。所以学派之间的论战拉上同样级别的学派也就正常了,自然当男人说女人怎么样的时候会加上句:“我们男人”,女人反驳也是会带上“我们女人”这样的话语的。至于那些动不动就“我代表多少什么人”都无非是思想自卑的一个反衬。

也就是说,这种地域性歧视的真正根源并不在地域性,而在于这个自我的范围,以地域性自我为范围属性那么就有地域性歧视,以年代自我为范围属性就有年代属性,以学术观点自我为范围属性那么就有学术性歧视。

归根结底,这是中国人自我和自卑的体现而已,而这自我和自卑都是独立思考的丧失。这真是中国人最大的悲哀。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翻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2]刘易斯。科赛等。《社会学导论》杨心恒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05页。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页。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社会现象议论文范文:从“韩白骂战”看社会现象 篇7

不久前爆发的“韩白骂战”闹得沸沸扬扬,在这里,我不谈事件根源,也不论孰是孰非。我不懂文学,当然也就不会争论什么文学不文学的,(这事儿恐怕不是文学争论那么简单咯)只说说从中看到的几个社会现象。

现象一:帮亲不帮理。

帮理不帮亲是中国历代传承的行为准则,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是这样子啦。譬如说吧,某人在街上被狗咬了,这人理所当然地向狗的主人讨要医药费,而往往狗主人只会敷衍一两句,然后狗主人的儿子就跳出来大讲“道理”,接着儿子那当官的老丈人也跳了出来,骂被咬之人撒泼使赖,对狗咬人一事却一字不提。天理何在!“韩白骂战”也是这个样子。先是白烨不止一次说韩寒的文学不够文学之类的话,韩寒

社会现象的论文 篇8

浅谈《落洼物语》中的社会现象

摘 要:平安时代关于继子欺凌的物语非常多,《落洼物语》被称作是继子欺凌物语当中的代表作。本稿通过《落洼物语》当中描绘的社会现象,以作品中的对话和故事为依据,分男女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与考察。以此来浅析继子欺凌物语中的社会现象,考察作者对社会缺陷的批判与作者所提倡的社会。

关键词:《落洼物语》;继子欺凌;社会现象

绪论:

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1192年前后)有很多关于继子欺凌的物语,其中《落洼物语》被传成书于10世纪末前后,《落洼物语》不仅写出日本中古时代关于继子欺凌的方面,也是一部表现手法与内容构成高度完善的物语。全书由四卷构成,作者不明,一般认为作者是一位男性知识分子。从书中所引用的汉文典籍以及文中赤裸裸的描写来看,作者被认为是当时的男性下层贵族阶级。源顺、源相方等人被认为是作者的候补人选。大多数的继子欺凌物语的结局,均以继母受到惩罚,继子过着幸福的生活而告终,一般没有以继母的生活变好的事例发生。但《落洼物语》中的卷四中写到,因受到道赖的援助,继母的孩子们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一结局来看,有学者们认为,卷四是由后人补充创作的,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卷四是由清少纳言所加写。至于哪一种言论是正确的,学界尚无定论。

《落洼物语》被评价为,恩仇界限分明,情节简单,以继子欺凌的情节为中心,真实地描写了当时贵族社会的物语。主人公是中纳言源忠赖的女儿(落洼姑娘)。落洼姑娘与母亲死别后,寄养在继母处,受到继母冷眼相待,住在低洼房间里,遭受继母的无情虐待。但,她与此时出现的贵公子、右近卫的少将道赖相会,爱慕落洼姑娘(以下简称落洼)的道赖就经常去她的住处了。落洼受继母所监禁,后被道赖救出,两人相结合。道赖成功地向欺辱落洼的继母复仇,中纳言一家受到道赖的庇护得以幸福地生活下去。

本稿浅析继子欺凌物语中的社会现象,考察作者对社会缺陷的批判与作者所提倡的社会。

一、《落洼物语》著作的时代背景

物语文学的产生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古代小说的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存在。物语文学对日本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可忽视。《落洼物语》就是其中之一。

各民族文学的诞生,都隐藏有各自的社会原因。物语文学诞生于10世纪初的平安时代,正值日本古代社会崩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思想领域方面,宗教盛行,尤其以佛教大行其道。佛教作为在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在6世纪经由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当时的贵族社会逐渐衰败,社会面临腐败,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中,尤其是中下层贵族中的文人墨客深感焦虑,他们接受佛教的思想作为精神寄托,幻求遁世,企图在现实矛盾的不安中寻找慰藉和解脱[1]。另一个时代背景为一夫多妻制。《落洼物语》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被创作的。

受到佛教的巨大影响这一事实,从文中即可得到确认。文中频繁地写到罪障、后世、来世、神佛、法师、经佛等字眼,也出现了新年初拜与法华八讲等。尤其关于法华八讲,详尽写出,足见其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落洼物语》表达了因果报应的思想理念。

二、男主人公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

这一时期,从天皇乃至庶民,均无限制地娶妻,在这样的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下,继子、继母这一现象也就很普遍了。由于访婚这一习俗的存在,孩子是在母亲家被养大的。父亲有很多妻子,但也只能和其中一人生活在一起。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身为正妻的继母要养育没有血缘关系的落洼,也就出现了继子、继母的现象。就这样,当时的社会虽然是一夫多妻制,但男主人公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一夫一妻制。

道赖被传是个极其好色的人,他起初对落洼的感情很随意,可是随着交往的深入,道赖对落洼的感情越发诚心诚意。访婚的第三个日子,道赖冒着大雨去见落洼。对此带刀说道:“这样深切的爱情,没有前例,真是古今无类,难得之至啊!”(卷一)。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道赖对于落洼深切的爱意。此外,道赖帮落洼缝衣,没能救出被监禁的落洼时他甚至会哭泣,从这些事也能看出道赖对于落洼的爱意。这些行为想必在当时的男性身上并不多见。

道赖自身来看,当乳母推荐道赖与身处高位的女性相亲时,道赖这样说道:

“倘若是独身的时候,这些话真是可感谢的。但是现在我已经有了夫人,你就给我去回报他们吧。”(卷二)

“这种事情,真是可恶至极!即使皇帝把女儿赐给我,我也一定是拒绝的。前几天我已经对你说过:我最怕做薄幸郎。我知道女子最痛苦的事,是男子另有新欢。所以这方面的念头,我已经完全断绝了。今后如果有人说长道短,你绝不可以相信。”(卷二)

从道赖的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想法。并且从带刀和阿漕的关系,以及道赖母亲的话中也可以看到一夫一妻制的现象。作者批判了当时社会为了得到权利而结合的婚姻,也批判了一夫多妻制引起的继子欺凌等社会伦理问题。想必作者是通过主人公,描绘出了他心中理想的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吧。

文中描绘的另一社会现象将用原文举例说明。有关年老的右大臣将近卫府大将的职位让与道赖之事,文章写道:“这时代一切事情都可由他们一家自由支配,所以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卷三)”,道赖将大纳言之位转让给落洼之父时也写道:“这时势是他可以自由操纵的,所以他说这话。(卷四)”。描绘了当时社会随意转让与操纵权力的景象。

三、女主人公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

平安时代关于继子欺凌小说非常多,可以认为当时继子欺凌的社会现象非常普遍。卷一中也两次写到“继母这样做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儿”。

继母多次欺辱落洼。首先,继母让落洼住在低洼房间里。落洼也就是从这房间而得名。有着优秀缝纫技艺的落洼,总是为继母的女婿们缝衣服,稍迟一些就会被严厉训斥。其次,也不让去看临时祭的舞蹈。而且,继母骗丈夫中纳言说,落洼与她侍女的丈夫带刀私通,把落洼监禁在屋子里,一日只给一餐,还让她缝衣。最后,把此屋子的钥匙给了自己上了年纪的叔父典药助,计划把落洼许配给他。幸好此计划以失败为告终。卷一中有写,继母打了自己的孩子三郎君,但没有一处写到打了落洼(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但对继母欺辱落洼,卷二的开头通过少纳言的话写道:“世间怎么会有这样无情的惨状!”。通过这段话,作者难道不是想批判平安时代的社会现象吗!

另一个是关于女性无力的社会现象。平安时代对于女性来讲虽被称为是一个华丽的时代,可认为连自己的明天都不知道在哪里的女性应该也非常多。落洼怀子,产男婴,两人相继出生,道赖之母便将落洼看得更重了,当时的社会盛行男尊女卑思想,女性无力现象就多了。

落洼只得偷偷地流泪,她不想活在这世间了。(卷一)

落洼姑娘独眠在房间里,自言自语地吟道:“慈亲若肯垂怜我,速请来迎赴九泉。”这是信口低吟,聊以遣怀而已。(卷一)

就这样,只是在痛心现实,长吁短叹,连死都无法决定,当真无力。

道赖为落洼报了很多仇。但落洼却连阻止他都办不到。无论如何劝阻,道赖却丝毫不听,所以只能听道赖的话。通过描写像这样的女性的无力,来描绘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处在被动的状态。

四、男、女主人公形象共同反映的社会现象

有一天道赖中纳言对夫人说:“源中纳言的确年纪大了。世人对老年父母总是要表示孝养的。有的五十岁、六十岁上庆祝新年,举行管弦乐会,使亲心欢喜;有的在新年里供奉嫩果;有的举办法华八讲,供养佛经或佛像,花样繁多。我想也做一点,借以一新耳目。”(卷三)

这里写道,世人对老年父母总是要表示孝养的。即,世上赡养老人的事儿是天经地义的,这被认为是当时社会的美德。文中的男主人公,最初为了自己所爱的妻子,对中纳言一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地实行报复行动。但最后,中纳言不计前嫌,拜访三条的邸宅时起,落洼决定开始对父母尽孝。

道赖和落洼为了中纳言的来世,为他举办法华经八讲会。为中纳言办七十大寿。道赖将自己的大纳言之位也转让给了一直想当大纳言的落洼之父。落洼考虑到继母的来世的功德,让继母以非常庄重的仪式当上了尼姑。全书以这样的美德,以大家全部得到幸福而结局。

结论:

本稿,找出物语原文中的证据来浅析继子欺凌物语中的社会现象,考察了作者对社会缺陷的批判与作者所提倡的社会。作者借主人公形象,描写出了很多的社会现象。通过撰写继子欺凌物语,批判了当时一夫多妻导致的社会问题以及为了权力的婚姻。这部作品反省现实社会,隐藏有批判的态度,憧憬着与现实截然不同的理想社会,也就是提倡一夫一妻制这一伦理道德吧。同时,作品指出社会矛盾,批判落后的思想,表现先进的思想。通过道赖的复仇,提倡惩恶扬善。因为现实生活中继子基本不会得到自己的幸福,让不幸的人的梦想与愿望能够在物语中得以实现,并设定继母一家都得到幸福。通过这些,赞美了孝顺父母的美德。

《落洼物语》是以落洼被欺凌为主题所展开的故事,但实际上是否有可能是为了突出道赖这一人物的作用以及表现完美的贵族形象而展开的呢?这也是个疑问。

注释:

[1]唐月梅。日本古典小说之先驱――读《竹取物语》、《伊势物语》、《落洼物语》[J]。外国文学研究,1983(03):72.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译)。《落洼物语》[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唐月梅。日本古典小说之先驱――读《竹取物语》、《伊势物语》、《落洼物语》[J]。外国文学研究,1983(03)。

[3]西入美保子。平安朝女性の真�g�D落�D物�Zを基にして�D[J]。学海,1995(03)。

[4]林岚。论《落洼物语》中的王朝贵族甩想[J]。外国问题研究,1998(4)。

[5]石寒。《落洼物语》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与解读[J]。日本研究,2003(3)。

社会现象的论文 篇9

社会学视域中的仇富现象

摘 要 仇富现象是当今社会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社会公平的呼声不断高涨之时,对于仇富现象的探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点话题。本文将根据社会各界对仇富这一现象的理解,简要探讨何为仇富现象,并从社会学的视角,即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关系出发,对仇富现象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进行全面而深层次地分析。最后,本文创新地看待仇富这一社会现象,并探讨仇富现象将会对今后的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仇富现象 社会制度 社会结构 社会互动 一、仇富现象含义与分类

如今,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仇富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学术界对于仇富的本质有不同见解。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认为:“中国当前所谓的仇富其实并非真的仇富,而是仇不公。穷虽也有不公,但穷人往往是不公的牺牲品,是被动的,不得已而穷之。但富人,则是不公的受益者,是主动的,是得已而富之。”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认为,仇富是一种怪现象,仇富现象可概括为:员工仇恨老板、学生仇恨老师、病人仇恨医生、接受社会帮助的人仇恨做慈善的人。 谢静教授角度新颖,将仇富现象与媒体中的富人与穷人的不同形象联系起来,认为媒介形象中的穷人通常是正面的形象,而富人以负面形象居多,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仇富现象。 以上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其实仇富的本质是仇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仇财富的不合法积累。 这一说法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也是对上述观点的概括总结。根据近年来的一些社会热点,仇富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恐怖行动

这是最为极端的一种仇富现象,是由内心的焦虑与愤怒的长时间积累造成的。北京机场爆炸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引爆炸弹的男子叫冀中星,家中经济条件困难,曾在广东打工生活,因觉得受到不公正对待上访十多年,他通过投诉、网络博客等各种方式进行控诉都没有结果,于是只好采取极端行为报复社会,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外还有“仇富男”杀死“宝马男”等类似案例,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内心积累了太多的不公平感,愤恨无法及时排解,对法律也失去了信任。

(二)扰乱社会治安

还有许多人通过扰乱社会治安来表达仇富心理。比如在富人居住小区将停车场里的奔驰、奥迪等高档车辆砸坏或刮花;专门偷盗、抢劫富人的财富;聚众殴打有钱人;恶意散播关于富人的谣言等。这些行为的最大特点就是组织性。他们通常是由三五个甚至更多人组成的团伙,并且按照计划行事。个人的仇富心理再加上群体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会让他们更加胆大妄为。

(三)网络舆论

通过网络来表达仇富心理是最为普遍的仇富现象,尤其体现在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兴网络交流平台,发表几句仇富的评论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而有些人则专门通过发表一些仇富的文章,曝光一些富人的负面行为而博取大众的关注,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公平感,同时也起到了带动作用,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

二、仇富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一)社会制度层面

首先,中共十四大后,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市场经济一方面优化了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就会引起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在单位体制下,每个人都归属于一个单位,资源配置上几乎遵循平均主义,贫富差距不大。然而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它以创造财富为导向,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利用投资、股票等方式赚取巨额财富,从而造成这些人的财富与他们付出的劳动不对等的状况。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促进市场发育,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方针。这样,行政与市场的力量结合在了一起,都成为产生社会不平等的因素。

第二,国家有许多制度无形中强化或保护了富人的利益。

仇富背后的制度原因就是有一个权力不受制衡、资本不被驾驭的制度。 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家更加重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先发展;在三大产业中,国家大力扶植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初衷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然而较低的起征点以及缺乏必要的“限高”政策,已经违背了初衷。教育制度中也包含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法规指向不够明确,许多人可以利用这些法律漏洞、投机取巧地攫取巨额利润。

(二)社会结构层面

第一,仇富现象与社会阶层流动不畅有很大的关系。

杨继绳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先赋性因素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后致性因素的作用有减弱之势。先赋性因素加强、后致性因素减弱,社会阶层出现了固化现象。” 我国近年来出现了精英整合的趋势,权钱开始统一,这会更加强化社会资源流向精英。在今天的中国,即使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人,也很难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多地是成为 “蚁族”,而那些出生在权贵家庭中的人,即使不用付出努力,就能轻而易举地成为社会中的上层人物。李友梅等人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在严重分化的同时,形成的是一种具有庞大底层社会的‘尖塔式’社会结构。” 然而每个人都希望能向上流动,当向上流动的途径畅通时,有利于化解阶层矛盾。但是,当今社会缺乏这样畅通的渠道,努力得不到收获,这种状况必然会造成底层人们对上层人的仇视和愤恨。

第二,我国贫富差距过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是财富分配不公和利益关系调整不平衡的重要表征,也是社会弱势群体产生仇富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基尼系数直线上升,2006年就已经达到0.46,这表明,我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所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数人手里,这显然违背了社会公平。 收入较低的人群或地区为自己所处的劣势地位感到不公,于是就会对高收入群体产生仇恨心理。然而贫富差距并不等于社会公平的丧失,而是我国当代社会还没有找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均衡点。 所以许多弱势群体对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地区收入差异怀有不满情绪。

(三)社会互动关系层面

首先,富人与穷人之间不对等的互动是仇富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现代的地位不一致的消费行为上。我们平时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就是当一名顾客走进一家高档品牌服饰店,店里的服务员首先就会对顾客的穿着打扮从头到脚打量一番,再根据顾客现有的打扮来决定有没有必要认真为他服务。在公共场所中,富人通常会比穷人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注。这些现象就很能说明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富人与穷人区别对待。

第二,富人阶层的失范行为严重。

大到轰动全国的郭美美事件和近期曝光的官员贪污腐败、骄奢淫逸事件,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富人的炫富行为。我国已进入一个以炫耀性消费为代表的畸形消费机制当中。 近年来新闻频繁报道关于有钱人举办的超奢华婚礼,对大众来说确实是一种震撼。富人阶层失范行为还表现在为富不仁。例如“我爸是李刚”事件,利用自己父亲的地位在公共场所为所欲为。然而,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多少钱拥有多少套别墅,而是他能否利用自己的财富为社会作贡献,可如今能像李嘉诚这样将自己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都捐献给社会的富豪屈指可数。

三、如何看待仇富现象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富人真的可恨吗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为了过上富足的日子而奋斗。我们不能否认有许多富人是由于自身的不懈努力而发财致富的,他们背后付出的勤劳和艰苦奋斗已经被财富的光辉所掩盖,而发财致富后想要过上比别人优越的日子也是正常心理。所以我们在看到富人风光的一面的同时,应该回想一下他们的致富手段是什么,有什么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倡导的。虽然有的富人确实做了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可还是有许多富人时刻谨记着做人基本的道德原则。当然,具有仇富心理的人并不都仇恨所有的有钱人,例如袁隆平、李嘉诚等人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富人反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尊敬与支持,所以,真正理智的人不是仇“富”,而是仇社会的不公正。

(二)穷人真的可怜吗

仇富现象大部分原因归结在富人身上,但并不是所有原因都在富人。新闻媒介总是喜欢将穷人塑造成为贫苦善良、受压迫的形象。许多穷人怀才不遇,一直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近年来关于穷人的负面消息也屡屡让大众心寒,例如偏远地区的孩子得到人们捐赠的衣物时,并没有感谢,反而埋怨这些衣服太劣质。可见在仇富之前应该先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不能成为富人阶层呢,我相信还是有许多人是由于自身还不够勤奋。所以真正理智的人不是一味地去怨天尤人,而是分析和学习致富的方式。

(三)仇富现象不一定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动乱

仇富现象虽然蕴含着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因素,但是,我国社会总体而言还是会保持着基本稳定的状态,短期内不会爆发巨大的社会动乱。这是由于大众虽然有仇富心理,但是仍然在单方面地接受社会不公正的事实。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在不断地改善社会治理方式,颁布了多项法律都是用来缓解社会矛盾,平息社会冲突的,政府的及时调控使社会不公平感降低,所以不会使社会落入一个混乱不堪的境地。再加上我国经济一直以来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状态,总体来说大家都是能从经济发展中受益的。并且,仇富心理也不一定是坏事,会仇富的人是对提高自己的地位充满向往的人,还会激励这些人不断奋进,从而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将仇富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应该相信政府的处理能力和社会本身的平衡力。

四、结论

可见,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将仇富现象归结为富人的为富不仁,应该辩证地看待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客观地分析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状况,从全局着眼,站在社会大背景中来看待仇富现象。仇富心理虽不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乱,但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总之,要想彻底地消除这一现象是不可能的,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还是要重视社会公平的实现途径是否畅通,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就需要政府部门、人民群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并且需要大众对社会保持应有的信任与支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