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学术道德规范论文范文通用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学术道德规范是从事科研、学术活动人员务必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学术的创新、进步、发展、积累、交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关系到社会风气和国家精神。科研工作者都需要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做到诚实守信。在当今社会中,研究生是各高校发展的主力军,是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者,也是未来的科学家的后备人选。学术道德体现着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性,培养专业的学术思想,将学术道德建设贯穿至研究生的培养上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在学术界出现学术道德问题屡见不鲜,这也进一步提醒了研究生培养工作者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势在必行。研究生培养阶段的要求和本科生的培养是截然不同的,本科生多以学习基础知识,参加理论课程学习为主,而研究生阶段开始后,要涉及到专业性的学术研究,同时还需要发表学术论文,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形成书面报告进行总结和发表,这其中研究生就会借鉴已有的发表文献,出现了剽窃、抄写已的情况。因此,提高学生加强学术道德意识刻不容缓。
一、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措施
1、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建设制度,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
建议由学校牵头,各个分科专家和知名学者担任委员,建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制定、发展学校的的学术道德方面的制度、规定,指明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生部中关于研究生管理办公室作为其主要成员,负责全校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实物,从而使得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学位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思想教育工作等方面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制。通过制定《学术道德技术方案》,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培养方案的实效性,针对性,创新性,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
通过适时调整各学科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实事求是,让其了解从事科研工作的意义、原则、方法,让研究生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方向,培养创新的研究能力。将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教育贯穿至研究生的日常培养工作中去。
为增强学生对科学工作严谨求实的精神,加快转变新入学研究生由本科过渡至研究生的转变,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校大范围内安排若干场以学术道德规范为主题的专题报告的集体宣讲,例如"人生与信仰"、"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等专题。同时做主题教育宣讲总结报告会,可以对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的培养。
同时也采用多种方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术道德建设。各个院校、科研院所及其各部门也可举办有关学术道德规范的讲座,演讲者可以是各学院各学科的专家,带头人。
3.加强导师责任制,促进道德规范建设
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一般都是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之"导"有双重含义,一是在专业知识上引导研究生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在人品、素养上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1]。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导师负责制,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如:各位导师应与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主题的谈心活动,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其作用在于通过到适合学生的沟通增加导师和学生的联系,导师通过将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念灌输给自己的学生,会促使学生感同身受,加强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识水平,增加学习兴趣,学会热爱科研事业。从而培养学生高度重视严谨求学、诚信学术的重要性的态度;规范其认真选题,确立学术规范化的开题报告;保证毕业论文及发表文章的安全性。从而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水平。因此导师责任制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起着主导、示范和管理作用[2]。
二、进一步思考
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需要得到各个学科专业人士和学生本身的共同重视,要求我们遵守法规,保护知识产权,需诚实守信,勇于创新,认真准手学术刊物引文规范,严禁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学生均要对自己的学位论文和其他自主发表的学术著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提高学生自身对科研工作的重视。
目前,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早出台相关明确的法律法规,使得有法可依,实现依法治国在科研学术领域的要求,也是治理现阶段学术腐败的内在需要。学术腐败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的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以数木为标准来评价科研水平,因此除了研究生由于因为撰写论文,急于毕业而急于求成地剽窃、抄袭外,部分教师也由于急于取得科研成果,不惜选用各种手段,包括照抄、剽窃、篡改科研数据,以尽快、晋职称,谋名利,以摆脱坐冷板凳。这种畸形的科研评价机制严重制约了中国科研学术界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中国道德水平发展。以此来看,要想治理学术腐败问题,不仅仅要想加强学术道德水平建设和学术法制建设,我们更要重视学术体制的改革,从根本解决问题。只有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完善,净化学术空气,使得科研学术的大环境中充满积极向上的空气,我们才能将学术腐败之风彻底打败,才能使学术道德规范得以全面实施。
为更好地实行导师负责制,加强研究生以及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同样重要,我们要认识到学术不端、剽窃行为的危害性,这是对科学的亵渎,更是对当事人本身的亵渎。做好学术道德工作要从基础做起,从青年时期形成良好的学术作风,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净化学术界和高校风气,为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广.研究生德育中导师的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2007.
论文摘要:为了防范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现实和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包括基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的教育。同时,应该注意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实现教育的改进创新以及建立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的机制。
中国高校有少数教师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其“低投人、高收益”的特点导致了学术上“劣币驱逐良币”和“马太效应”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的学术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也与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有关。“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校教师中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以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一、商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方式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既包含学术内在伦理要求,也包含基本学术规范要求,是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然而,我们在高校的师德教育中,对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却是个弱点。因此,高校主管机构和各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成效。
1.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教育的方式。高校教师也具有社会人、经济人的属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教育。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化。市场经济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人们的私欲膨胀,导致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蔓延。应该说,当前高等学校出现的学术泡沫、学术不端愈演愈烈现象,恰恰是社会上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集中映射。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认识到市场经济特性给学术研究领域带来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商品交换法则和功利主义观念,防范信念迷失和道德滑坡;要教育教师淡看获得名利和荣耀的结果,而着重审视获得名利和荣耀的过程;要鼓励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宁静致远,走内涵开掘、科技创新之路,而不能急于求成,走外延拓展、低水平重复之路。
2.结合师德教育的方式。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职业精神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自觉维护学术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回馈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尊重;要置身于科教兴国的伟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通过教育,努力使高校教师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的教育。
1.学术道德教育。第一,进行学术道德精神的教育。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为保障其学术活动的有效、有序与健康的社会目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进行经常性、有组织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使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要把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学术道德诉求,促使严谨学风的回归和科学精神气质的重塑。要通过广泛深人的学术道德教育,使高校教师在致力于学术科研工作时明辨是非,树立以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为荣、以投机性的学术研究为耻的道德观念;通过道德塑造,形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第兰,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社会与学术机构、学术人员之间存在的“委托一”的契约关系也需要信守和践履承诺。诚信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既具有认知的意义,又具有社会道德的意义。西方许多大学深刻地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意义。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章程《前言》中写到:“普林斯顿大学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社区,这一社区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与信息资源,可供师生们共同追求学术兴趣……从各个方面来讲,诚信是这一知识分子社区的核心道德。”
国内许多大学以前对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必须要加强。我们应该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中设置有关科研诚信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在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中进行诚信品德和“科学研究伦理”的教育。要通过网站、宣传短片和定期出版科研诚信刊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来培养和督促学术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
2.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包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关于学术法律规范:要使教师通过了解《著作权法》、《专利法》等学术研究的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学术法律意识,承认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钻法制的空子。同时使教师了解国家有关部委颁布实施的学术规范的文件,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并在学术研究中严格遵守以上规范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范。
关于学术引文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论著写作中引文的原则和正确方式。了解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不得将未查阅过的文献转抄入自己的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目录中;引证内容不得构成创造性作品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内容;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等等。
关于学术成果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要教育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要了解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关于项目研究规范:要使教师了解项目申请时的真实性要求与项目研究规范,认识到申请课题只重视“拿到”而不重视“完成”项目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在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应该依据包括项目申请书、计划任务书与项目预算书等正式承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约定的义务;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应该严格遵守目前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
关于学术评价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评价的基本运作程序,以及学术评价中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了解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了解学术评价中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等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人学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要经常开展以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并使其制度化。要充分利用高校各种资源,以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营造教师严格自律的良好学术道德氛围。
其次,重视教育创新。应该在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过程中力求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和载体创新。例如,在互联网时代要注意建设学术评论的网站,以提供有关学术道德专题学术讨论会的内容、重要的学术报告和论文等,并在网上广泛讨论不同学科领域在学术伦理道德方面存在的特殊问题,深人分析各种介于不端行为和合理行为之间的案例。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道德;道德失范
科研道德是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准则。教师通过科研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整个领域的学术水平,造福社会。然而近年来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和由此引发的学术纠纷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的深切关注和重视。
一、高校教师科研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形式
近年来,学术研究在高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术水平(学术论文的多寡)已成为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功利和浮躁的不良风气。随着这种风气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逐渐蔓延开来,科研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单纯本质,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对社会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失范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论文抄袭成风
论文抄袭已成为学术界提高论文数量的一种公认的方法。有些人将别人的文章大段大段的抄袭,有的人甚至直接将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后占为己有;有的信手拈来,该抄便抄,有的甚至嫌国内的文章不够抄,抄到国外文章上去。这样写成的文章没有自己的观点,毫无创新性,给读者错误的引导,对学术毫无贡献。
2.科研论文轻“质”重“量”
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和职称的晋升多与科研论文的数量挂钩,而忽略文章的质量,因此导致大家一味地追求论文的数量和出版速度。一篇篇粗制滥造的文章不断出现,造成了数量的。
3.夸大科研成果
不以端正的态度做学问,不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做研究,而是急功近利,用众多的学术头衔包装自己,追求短期效益,制造轰动效应,科学研究看似开展得似模似样,实际上只是打着科研的幌子,谋取金钱或职位上的利益,白白浪费了科研资源。
4.评审不公正
在科研项目的评定、论文的审稿等环节中,学术道德问题一直很突出,拉关系、找熟人,或是指定审稿人,只要是能使自己的项目申请成功,自己的论文早日发表,各种方法是无所不用。这种不公正的评审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
二、高校教师科研道德失范的诱因分析
任何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有它的社会基础,高校教师中的道德失范问题也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是与整个社会风气,整个科学研究领域各个环节的运行特点紧密联系着的。高校教师道德失范现象暴露出编辑出版、科研评审及科研人员心态等多方面的问题。
1.编辑出版把关不严。论文的编辑出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只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发表,才能得到同领域其他人的认可,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但就编辑出版而言,有的杂志社一味追求文章的数量,对文章的内容把关不严,这为粗制滥造的文章提供了可乘之机。
2.评审制度所迫。既然科研项目的评定、职称的晋升等都与学术成果有关,高校教师必然使出浑身解数来增加作为学术成果主要指标的论文数量:或东拼西凑,或到处挂名,要不就直接抄袭别人的科研成果。不良的科研风气助长科研人员的不良科研思想和行为。
3.被抄袭者态度过于宽容所纵。某些被抄袭者则抱着慈悲心态或碍于面子等问题对抄袭者视若无睹,他们的行为无形中助长了不良科研行为的发生。
4.从科研评审来看,普遍存在着一种重视头衔和论文数量的现象。不是看你的文章学术水平如何,而是先看作者是谁,作者的多少头衔和文章。在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评定和职称晋升上也存在这一现象。
三、高校教师科研道德失范的防控
各高等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术行为规范体系,重塑学术道德理念和学术道德原则,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
1.加强科研道德教育
在科研道德方面,教育部2002年2月的《关于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为我们制订高校教师科研道德规范提供了重要依据。各个高校应根据这两份文件的精神,采用一切途径和手段,对高校教师进行科研道德的广泛宣传和深入教育,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提高高校教师对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使遵守科研道德规范成为新的社会风气。
2.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
社会风气是社会行为的导向者,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事在必行。高等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和科研规律,要把学术道德与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
编辑、出版部门应制定严格、规范的出版要求,认真评定文章的新颖性,不给粗制滥造的文章以可乘之机。同时,加强论文中文献引证的管理,规范地对待引文和参考文献,把好编辑关。在出版时,应按照学术研究的规律组织出版。
4.建立并完善各项学术管理制度
建立制度规范和自我约束有机结合的学术监督和核查制约机制,在自我约束的基础上,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能有效促进学术繁荣和形成优良学风的科学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建立学风建设奖励和惩处制度,对模范遵守学术规范的科研人员,要广泛宣传、进行表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要依据相关制度,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和完善学术诚信制度。
5.严肃对待失范行为
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学术不端行为人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等行政处分;触犯国家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于其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可采取暂停、终止科研项目并追缴已拨付的项目经费,对于其获得的学术奖励和学术荣誉予以取消,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其申请科研项目和学术奖励资格等措施。
参考文献:
[1]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14(1)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 研究生 诚信档案 监督惩罚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321-02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1.定义。在国际上,不同层面、不同群体中对学术不端行为有不同的定义,但其没有明确给出一个特别权威准确的界定,在中国科协2007年7月4日颁布的《 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中对学术不端作出了较明确及最新的定义标准。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1]。
2.学术不端的主要表现形式。(1)肆意篡改别人学术研究果实;(2)臆造或点篡数据、参考文献,编造事实;(3)不参加创作研究却把自己名字署在他人研究成果上,以充当参与创作;(4)抄袭、剽窃、不当占有别人学术研究果实;(5)臆造注释;(6)他人署名不经许可欠妥使用等等其他学术研究不端的行为[2]。
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1)部分研究生将别人的研究成果稍加改动变为己有,有些研究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源方式下载发表的论文文献资料,并使用剪贴、复制、拼凑字数的形式臆造虚构论文;(2)有些研究生篡改别人论文的数据和图表,甚至编造没有经过实验就获得的数据,图形等等;(3)大段引用别人的论文并且论文的引用不标明出处;(4)有些研究生没有参与研究,但通过关系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上分得一杯羹;(5)使用“一稿多投”的形式,将一篇内容相似的论文投递给不同刊物或者多个杂志社,或者把已发表在某个刊物的论文稍微变动甚至是一字不改重投另一刊物或者杂志[1]。
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因
1.研究生心理因素。研究生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对成功的渴求欲望较强于一般人,并且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研究生心理存在着波动较大、自我约束力不强等特点,有一部分研究生宁愿放弃科研去追求那些流行时髦的享乐主义。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学习度过,如不能适应研究生阶段那么就会影响他们的科研、学习和工作以及日常生活。
2.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因素。现今,处于缺失状态下的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在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界的后备力量,关乎着国家和学术界未来的发展和进步,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一大部分的研究生对剽窃、引用、抄袭、拼凑等学术规范都不了解,根据一项调查,35.4%的研究生“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学术规范。而只有18.9%的研究生非常了解学术规范[3]。
(二)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外因
1.学术的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对学校的排名及评估个人科研学术能力的标准都局限在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杂志的等级等量,这就使成为功利性要求的一种工具。研究生评奖学金、提前毕业、博硕连读等都对论文的发表数量有要求,甚至有些学校对杂志的等级也有所要求。一部分学生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本身就带有功利性。例如对博士研究生的调查,认为读博可以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有更强的竞争力的人达到59.2%;认为读博可以推迟就业,为以后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打下基础的人有43.5%;认为读博只是一种“敲门砖”用来获得进入高校的人有39.2%[4]。一部分刊物的主办方在学术功利之风盛行的环境下为了经济利益,迎合这种需要,使得一些核心期刊名不副实,丧失了应有的水准。学术、学位论文逐渐成为这些人用来取得经济利益、荣誉、社会地位的手段,使抄袭、篡改试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大肆盛行。
2.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的力度不够。研究生们在获取学术规范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非常有限:36.4%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的;33.2%是通过“报刊、杂志”获得的[5]。美国的每所大学有关学术道德规范中有必不可缺少的条目就是“Plagiarism(抄袭)”,并且对含义、性质进行定义且规定严重后果,防止学生的各种类型的论文中的抄袭行为 [4] 。
3.监督惩罚机制的不健全。中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可以说很轻,中国素来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上尤为明显,总是起不到惩戒违规者,警示他人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何毓琦在给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健的信中指出:“在中国,违背学术和道德行为准则所遭受的惩罚很轻,甚至不受惩罚,仅仅是一句‘下不为例’的警告……长此以往,一个不健康的学术体制将只能导致整个学术界的不良后果和声誉。这对那些占大多数的遵守规则的学者们是不公平的。”[6]这种情况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也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使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缺少应有的警惕。
三、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
(一)针对其内因采取的措施
1.加强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首先,优化研究生培养的激励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是指推动人朝着一定方向和水平从事某种活动,并在工作中持续努力的动力,“方向”指的是所选择的目标;“水平”指的是努力的程度;“持续”则指的是行动的时间跨度[7]。高等学校这个培养高等人才的组织体系中,应该要合理的分配并管理运用其所掌握的资源。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就必须从目标方向及投入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方面考察。相关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已有17所高等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的手段和措施使有效的资源效用达到最大化,充分的调动研究生对学习的热情并有利于科研创新。这些措施包括:实施奖助学金的等级设定、动态评定,建立与研究生奖助机制相联系的招生制度改革,设置专项基金等。其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的指导者,更是以后从事科研的学生的领路人,导师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有学者指出,学术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问题或体制性问题,依靠传统传承和学者个人道德自律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8]。
2.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首先,研究生管理条例及学位授予规定中要增加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容、定义和处罚的内容,完善相关制度。其次,扩大对学术道德的宣传,比如进行学术交流、讲座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研究生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术道德。通过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把学术主体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并将学术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要求,即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9]
(二)针对其外因采取的措施
1.加强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当前社会上有太多的不正之风需要整治,这些不正之风直接影响着各个高校的学术氛围,因为学校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要想从本质上改变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风气,各个高校就要对研究生加强诚信教育特别是需要建立非常权威的学术诚信档案。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档案应与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及银行的信用等方面息息相关,如果研究生有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就会被权威机构记录在案。建立诚信档案不但能加强研究生的自律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能净化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从而改变学术界学术水平。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学习生活指南》上面有段话写道:“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它写这段话的寓意不仅是为了制止剽窃行为,更重要的是为了捍卫独立思想的大学理念,来营造一个健康的学术氛围[10]。
2.健全监督惩罚机制。首先,完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中国应该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和学校三个层级的专门机构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与此同时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比如,对不断学术行为的举报、调查、回避、质询、辩护、结果的报告及惩罚制度。其次,建立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和奖惩制度。在国际上,对处罚学术不端的行为非常严厉,例如2009年2月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案一经揭露,多家国际期刊立即将他的论文撤销[11]。2005年韩国黄禹锡造假案被查实后,他在《科学》上发表的两篇论文被撤销[12]。《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因为他们觉得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然而,在中国却几乎没有自报家丑的事情发生。
四、总结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和学术界的培养教育等方面规范教育达到多管齐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要借助社会、学校、管理层领导、导师和研究生等的共同力量进行他人约束和自我约束来解决,只有达到一定阶段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才能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为国家培养更好的学术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简介:李丽丽(1988-),女,河南平顶山人,研究生部助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导师:杨阳)。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EB /OL].,2007-07-04.
[2]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Z].教社科[2009]3号。
[3]王林。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4]张惠琴,李俊儒,段慧:中国大学生“抄袭、剽窃”概念实证研究――中、美大学生plagiarism概念比较[J].外语研究,2008,(2).
[5]劳俊华,段利强。研究生学术规范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6]何毓琦。中国学术失范的原因及实例―― 一位外籍院士写给宋健的信[J].党政干部文摘,2006,(3).
[7]有效营销、激励的概念[EB/OL].1,2006-09-16.
[8]董建龙。各国加强学术诚信管理的举措及其启示[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5-9.
[9]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
[10]李文凯。美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及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3-12-20.
[11]郭国松。院士课题组多篇论文涉学术造假被国际期刊撤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2-03.
【关键词】预防控制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33-02
【Abstract】Academic morals construc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academic morals anomi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time is elaborated. Counter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reinforce and improve academic norms, i.e.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authorities, holding extensive education of academic morals,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controlling academic morals.
【Key words】PreventionControlPostgraduateAcademic morals anomie
高等学校学术道德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新时期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加强教育系统学风和学术道德的一系列举措。今年3月,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对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处在学术研究的一线,其学术道德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学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预防和控制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内涵及表现
学术道德是指学术者在从事学术研究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学术者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而采取的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学术道德问题,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日益凸显,是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求真务实、用于创新、坚忍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对于维护社会良好风尚,保持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促进学术事业健康发展,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研究生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在日常学习、科研训练中,主要表现为:①课程作业马马虎虎,下载或摘抄他人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作业上交,甚至直接将现成的文章原封不动地照抄上交,蒙混过关;②实习实验弄虚作假,拷贝他人实验数据,抄袭实验报告,应付交差;③期末考试作弊,无视考场纪律,抄小抄、藏夹带、传答案;④撰写论文投机取巧,找人课程论文(设计)、学位论文(设计),甚至“克隆”前几届毕业论文(设计)。
另一方面是在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中,主要表现为:①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剽窃、抄袭,或在未参与实际工作的研究成果或论文中挂名,或引用但未说明有关文献;②粗制滥造论文,或编造实验数据和引用的资料,或伪造篡改研究成果,或重复研究和低水平研究;③一稿多投,一稿多用,将待或者已经发表的论文,改头换面,继续投稿;④其它一些学术失范行为,如伪造刊用通知、雇佣“”写论文、等等。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成因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问题进行了探讨,如王正杰的《论新时期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江新华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和对策》、贾万刚的《审视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三大根源》、钟芳芳的《基于道德认识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王雯姝的《当前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及引导》等。这些学者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道德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社会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日渐显现,加之我国还尚未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致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都产生出大量为追逐个体(小团体)利益最大化而抛诚弃信的不良现象。首先,政府权力疏于监督,出于部门利益或地方长官意志,注水数字、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频频发生;极少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随意瓜分公共利益,公共领域的极少数人的失信行为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为失信行为留下了空间。其次,商业上投机心理泛滥,一切向钱看,制假卖假、坑蒙拐骗、逃税漏税、钱权交易等屡禁不止,不良社会风气蔓延。再次,近几年,文化生活领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不断增加,虚假报道、有偿新闻、走后门、潜规则、暗箱操作等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社会诚信体系松垮、人民诚信心理滑坡,失信、违信、疑“信”、甚至拒“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者何以安心治学问道,学术界势必难以保持一片净土。
2.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教育原因
大学教育机构的自身局限性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一是办学体制与学术自由的矛盾。中国大学定位为行政事业单位,其发展受到行政干预较多,学术没有充分的自由度,研究什么、写什么文章,大多数听命于行政命令。二是“官本位”思想对大学学术的侵蚀严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为了“发展”、“升级”,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获取教学资源优势,不断争取重点学科、硕士生点和博士生点,纷纷制定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指标;为鼓励广大教师多发、快发论文专著,还制定了奖励办法,导致教师重量轻质,出现了大量的文字垃圾堆出的虚假学术繁荣。三是高校学术工作者忽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淡化道德认识和情感。在既要应付官僚化的政治任务,还要适应商品社会意识影响的两难处境之下,一些教授们对争项目、争课题、争经费花尽心思,少数人甚至不择手段,对项目的具体执行、成果的质量却关心少、投入少,出现了在实验室时间少、吃饭局时间多、“甩手掌柜”的怪现象。在指导研究生方面重量轻质,一些导师来者不拒,有多少招多少,老师学生相互应付,你好我好大家好,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品行引导方面难尽其责。研究生作为大学、研究机构的组成部分,耳濡目染,见怪不怪,受到的影响不言而喻。
3.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自身原因
人生观、价值取向错位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自身因素。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价值取向向个人倾斜、向金钱倾斜,致使个人价值取向发生错位,导致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有较大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在职攻读学位的研究生,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价值观和道德观体系更加复杂,对待学术的功利性倾向明显严重。另一方面,随着生活、学习条件的日益改善,研究生严谨求实、好学深思、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化,反映到求学治学的过程中便表现为心浮气躁、投机取巧、浅尝辄止。此外,互联网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更为便利的信息资源,也正在改变着青年群体的治学方式。这种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特殊性,使抄袭、剽窃的行为性成本很低,从而助长了学术道德缺失者的不诚信行为。
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学术道德建设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指出,学风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建立健全一整套加强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使人们不愿、不能、也不敢违背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不断强调学术道德的基础上,通过学术规范的制度建设,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和道德底线。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既要靠倡导教育,也要靠制约管理,要把学术道德纳入到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努力使在校研究生成为良好学风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1.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高校学风建设组织机构是总体把握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机构。要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纳入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个体系,进行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要在二级院系成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工作小组,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副书记和科研、研究生副院长来具体负责研究生日常学习、学术过程中的相关教育、监督和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知识产权管理中心等学术管理机构在端正学风、加强学术行为规范中的作用,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学术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
2.广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
要切实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进手册、进课程、进文化、进制度工作,不断牢固学术规范的思想防线。
一是学术道德教育进手册。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著作权法》、《专利法》以及教育部关于学术行为要求和学校学术管理一系列办法引入《新生手册》,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当中穿插渗透,使学生意识到学术诚信是作为一名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进入校门第一天就要了解学术道德规范,认同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荣辱观。
二是学术道德教育进课程。大力开展以学术诚信为核心的思想道德课程建设。积极开设有关论文写作规范、学术政策、知识产权等相关课程,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普及,使研究生了解有关学术诚信的常识,明辨借鉴引用与抄袭剽窃的区别,掌握如何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规避知识产权侵犯和学术失范。
三是学术道德教育进文化。开设介绍有关知识产权、学术政策和学术责任的专题网站,不断更新社会对学术道德的反馈和要求。不定期邀请专家来校为研究生作有关学术行为规范的相关报告。积极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求实创新、追求真理、诚实守信的学风正气。
四是学术道德规范进制度。规章制度是学术道德规范的外化。要加强学校学术道德规范制度建设,从实际出发,对学风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查漏补缺。明确学校对学术管理的态度和具体办法,建立并完善从学术教育、学术审查、学术评估、学术违规处理的长效机制。建立惩戒机制,加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警示作用。
3.完善学术道德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学术诚信责任制。实行学生、导师、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四级体系的学术道德责任管理制。每一届新生入校时,由学生、导师、学院与学生管理部门签订学术道德责任书,将学术诚信纳入导师和学院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导师招生资格与学院办学经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工作的联动性。
二是严格人才培养考核制。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等工作管理部门和教师应当加强对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严格各项学习纪律和制度,如监考制度、作业制度、论文抽查制度,另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学术诚信档案制度,用来规约和记载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术诚信情况。对学位申请、评奖选优、免试选拔、出国推荐等过程中的需要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及进行严格审查和核实,特别是对毕业要求论文要通过专门软件,与网上电子版的书籍、学术期刊、参考书进行比较,估算出论文中自创部分的所占比例,然后将鉴定结果连同论文一起提交学位委员会。
三是明确学术德育导师制。导师是学生学术行为的第一责任人。将学术道德要求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导师在日常学习、科研过程中注重德育教育和学术规范的示范与引导。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除了需要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外,高校自身必须在构建学术道德工作体系方面有所创新、有所作为,不断开创学风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9)
2 李卫红。学讲话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3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N].,2009.4.21
4 王正杰。论新时期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思想研究,2009(7)
5 钟芳芳等。基于道德认识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
6 贾万刚。审视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三大根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4)
7 王雯姝等。当前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及引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8 顾海良。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自律与他律[J].社会科学论坛,2005(1)
第一,设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早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就在上海生命科学院信息中心举办了学术研讨会,会议就科技期刊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条例、科技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中的职责等进行了研讨。各科技期刊社应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1月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结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提出的“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制定自己期刊社期刊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第二,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各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首先,构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层防线,建立规范、严格的论文评审制度。科技期刊社的稿件,不论是约稿、自然来稿,还是人情稿、疏通关系稿,都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评审后且无学术不端行为时才可录用。但现实中,人情稿、疏通关系稿是不遵守评审制度的高发区,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组织的首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决赛中,就有“那人,那情,那稿”一题让选手阐释,可见人情稿、疏通关系稿在科技期刊界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次,编辑人员编排稿件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对于不明白、不理解的观点、提法一定要向专家请教,切不可听之任之。再次,严格审核作者信息,杜绝情况的发生。
第三,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在我国的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既有综合性、学术性、技术性科技期刊,也有检索性、科普性科技期刊,但不论是何种类型期刊,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都十分重要。科技期刊编辑只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对本学科有一定的研究,了解学科的前沿信息,就能在编审稿件中及时地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将伪科学消灭在刊出之前。目前不少科技期刊社的编辑都加入了相关学科的课题研究,成了真正的研究者,这更有利于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
第四,拓展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范畴。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种学科相互融合,虽说不少科技期刊是专业期刊,但作者的论文中会涉及本专业之外的知识,编辑只有拓展自己的学术范畴,熟悉、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动态,才能及时发现文章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把一些篡改、伪造的错误论点、结论删除掉,才能用自己宽泛的学科知识扩大期刊的读者面,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2017年10月笔者在杭州参加的“中国科普期刊学术研讨会”上,见识了《航空知识》杂志的做法,他们的编辑就有宽泛的学科知识,在为读者普及现代航空知识、传播航空领域文化、讲述世界航空历史和中国航空发展史的同时,还送上了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期刊社,我想不会有学术不端的文章刊出。
第五,鼓励编辑参加各种学科的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研讨会是一个学习、分享的平台,能隐性提高编辑的学术水准。2017年11月2日笔者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参加学术会议原来如此重要!”一小段文章,文中总结了8点,笔者在此引用3点来说明科技期刊编辑参加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的重要性:一是了解领域前沿。参加学术会议,短时间连续倾听若干学术报告,编辑最直接的受益是快速了解本领域及相近领域的学术前沿,了解行业动态。二是提高鉴赏能力。学术会议很短,大多两三天,但报告集中,是该领域科研人员密集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时候,编辑聆听后能提高自身的科研鉴赏能力和学术品位。三是结识学术朋友。编辑只要参加各种学科的沙龙、研讨会、论坛,就能零距离地接触各类专家,既能与他们交朋友,一起探讨学科的新理论、新观点,创新研究方法,又能实地约稿,用实际行动帮助科技人员坚守学术诚信,从根本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19-02
自2002年研究生“扩招”后,研究生各种不道德学术行为被屡屡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研究生作为未来学术研究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其学术道德水平和学术精神直接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对研究生开展学术规范教育,强化其学术道德,规范其学术行为,进而从根源上杜绝我国学术界学术腐败成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内涵
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其包括四层要义:一是学术规范的目的或精髓是要求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二是学术规范必须是学术共同体的产物;三是学术规范的表现形式是条文化的、简明扼要的各种要求、规则等;四是学术规范的研究对象是学术活动的全过程,即研究活动的产生、结果、评价等”。[1]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即指高校教育者根据学术规范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研究行为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学术规范要求和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包括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和学术行为规范教育。
1.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学术道德是指在学术界约定俗成并得到学者认同和共同遵守的观念道德和价值取向,包括对待学术事业的态度、学术责任等。[2]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恰当的形式和途径,培养学生们的求实、创新的品格、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教育使他们知道在求学过程中哪些行为是“不能做、不该做”,哪些行为是“必须做”,使他们知晓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拒绝什么,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忠于真理。其主要内容包括:
(1)学术法律规范。学术法律规范是针对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重大违规现象在法律上所做的要求和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学术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学术活动中应遵守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的综合体”。[3]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学术道德规范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其内容主要有:第一,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第三,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第四,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
2.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教育
研究生处在学习做学术研究的初步阶段,所以从基础开始规范和强化学术行为是未来做好学术研究的必要途径。学术行为规范是指学术工作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具体的研究行为准则。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规范教育应结合其学习、研究的过程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术研究程序规范。从选题、实验结果数据获得,要求整个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要真实有效。第二,学术成果推介规范。在进行成果的发表时要求在署名、致谢以及投稿等环节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三,学术引文规范。在使用已有研究材料和研究成果时要求规范引用和注释。第四,学术写作规范。在研究报告、学位论文写作时要求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二、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面临的困境
面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出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颁布34号令《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
虽然教育部和各高校制定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但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学术失范的现象依旧存在。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是多主体、多层面、多角度共同努力完成的一项工程。
1.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教育部有针对学生学术规范行为的相关管理规定和政策,但是各高校在执行中却效果不佳,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就是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表现在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监督机构功能的欠缺,另一方面表现在监督和惩罚机制的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都设有学术委员会,但是由于其受制于行政权力的管理和制约,很难发挥学术权力来维护学术的健康发展;同时学术委员会的职能设置中也缺少关于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方面的要求,这些缺陷难以保障校级相关学术规范制度和政策的有效实施。学术规范是一种规定、要求,一定意义上需要学生自觉遵守,但是高校中关于研究生学术规范行为自律的组织鲜有;同时由于高校关于学术失范行为的惩罚机制不健全,也难以保证学术规范制度教育的实施效果。
2.学术规范教育实施主体单一
由于目前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所以多数人认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主体是研究生导师。但是研究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只是跟随导师进行科学研究,实际他们是在跟随导师团队进行学习与研究:这其中包括其他的研究生导师,还包括给研究生上课的任课教师。其他与研究生能够直接接触的部门,例如研究生培养部门、研究生教务部门、研究生学生管理部门等等,也是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主体。所以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的任务除了导师,还应扩大范围至导师团队内的所有教师、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工作辅导员等。
3.学术规范教育内容分散
学术规范教育包括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和学术行为规范教育。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学术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学术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实践演练,二者相辅相成。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学生工作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内容没有作为独立的内容进行重点教育,只是作为德育教育内容之一偶尔提之。
研究生导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指导时,其关注点多放在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学位论文内容写作等方面,而对于研究过程的规范、学术引文的规范、学术成果推介的规范等内容涉及很少。同时教育部以及各高校制定的规范、条例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进行了解释、要求,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学术规范手册,研究生缺少系统的学术规范学习,学生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参考标准来对照自己的研究行为,也没有相应的标准来修正自己的学术行为。
4.学术规范教育实践环节欠缺
学术规范必须成为人的行为习惯才能起作用,只有将学术规范内化成研究生的日常习惯,培养起他们高度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学术规范教育才会达到实际效果。[4]在目前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中,各高校的教育还只是停留在请名师为研究生作些学术规范的报告会、宣讲会,将教育部和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与政策灌输给研究生,教育他们在未来的研究学习中要遵守规定。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环节和实际操练,研究生无法真正理解,使他们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规范习惯,对学术规范的认知度很低,造成学术规范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5.学术规范教育与研究生课程教学衔接差
研究生教学课堂是学术规范教育最佳实践和操作平台,但是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只“就课讲课”,并没有在课堂中融入学术行为规范训练,如在进行课程作业写作中必须要让学生注意引文的学术规范,在进行实验时须要让学生注意获取数据的学术规范等等。学术规范教育不是仅限于导师、管理人员的耳提面命,还应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由教师融入学术规范的实际操练,与研究生课程教学衔接。
三、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途径
1.完善高校学术委员会职能
1999年施行的《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学术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要求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及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针对目前研究生学术失范的行为,学术委员会必须不断完善其功能:各高校学术委员会应设立专门机构对学术纠纷、学术不端行为等作出裁决、认定;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学术委员会可以直接作出撤销或者建议学校相关部门撤销当事人相应学术称号、学术待遇的决定,同时,可以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对当事人的处理建议。
2.构建研究生学术规范自律机构
学生学术团体的建立有利于发挥学生遵守学术规范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学术团体增强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行为规范,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构建研究生学术团体,并制定相关机构章程,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研究生在学术团体内建立学术规范学习小组,开展学术规范教育宣传活动,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督促。这种学术团体的建立使研究生不仅受到学校学术诚信制度的监督,同时也可以受到所在学术团体内部学术规范制度的约束。通过学生学术团队的建立,使研究生逐渐由被动的执行学术规范转变为主动的实施。简言之,就是在无人监督、无人督促时也能按学术规范标准实施学术活动。
3.完善研究生学术规范奖惩制度
学术规范是一种规范、准则,是操作者约束自我的一种标准。在高校中,研究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遵守学术规范,所以应通过建立学术规范奖励与惩处制度保障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实施,保证学术规范教育实施效果。
制定研究生学术规范奖励制度:明确研究生应遵守的学术规范,以及遵守学术规范的研究生可受到的表扬、奖励等措施;在学校优秀研究生评选和奖学金评选活动中,对于受到表扬的研究生可具备优先权;受到奖励的研究生应通过宣传等渠道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制定研究生学术失范惩罚制度:高校明确规定对于学位论文造假、抄袭等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处理措施:情节严重者,如作假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情节一般、没有涉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学校应按照学生管理相关规定作出开除学籍、不授予学位、记大过、警告等相应的处分。
4.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主体的责任
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引领研究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勇于创新、追求学术自由、勇于担当;在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要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给予每位学生同样发展的机会。导师必须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要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术规范指导和专业训练,强化学位论文的规范性。
任课教师在掌握学术规范等内容前提下,应在课堂中积极给研究生灌输学术规范教育,同时在课程论文环节严格把关。对于不遵守学术规范的论文作业可以给予不及格成绩,同时如果在论文作业中出现严重抄袭行为的,任课教师可以向学院学术委员会反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在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工作中发挥统领、积极的作用。要制定各部门的学术规范教育工作职责,确保各教育主体各司其职;要引入相关监督手段,确保教育的实施效果,如引入“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或有类似功能的检测系统,预防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5]要在本部门的学术研究活动中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做到先律己,再律人。
5.强化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诚信教育
学术诚信是研究生最基本的价值观,将“学术诚信”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生开学时,由研究生工作辅导员将印有学生学术规范的新生手册发放给学生阅读,让学生阅读并郑重作出保证和承诺,以其签署的保证作为基础建立个人的诚信档案;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诚信记录将全部计入档案,并在毕业时归入其个人档案。通过学术诚信档案的建立约束研究生的学术行为。
6.制定明确的学术规范手册,使规范有据可循
大部分研究生在校期间主要向导师学习怎么做研究,该掌握哪些规范,但是靠这种方式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连贯且是分散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由于没有具体的可操作、可执行的规范手册,他们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就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参考,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研究生学术规范手册的制定就是从规范入手,让学生们知道如何搞科研、怎样做学问,让他们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恪守科学精神。高校在制作规范手册时要考虑到各学科门类、各个学科对学术研究的要求不尽相同。可以按学科进行分类,如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理学类、工学类等等。每大类都由各领域专家领衔起草,内容可以包含学术研究规范、论文撰写规范、规范、对涉嫌学术失范行为的处理、处理规程等内容。各高校可以出台《研究生学术规范》手册,使研究生入学就能了解“什么是学术规范”、“我该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
7.构建学术规范教育实践平台
开设学术规范教育类课程。学术规范教育不能脱离学术研究实际,在遵守学术规范手册基础上高校还应开设学术规范教育类课程,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当中,成为研究生的必修课。通过学术规范课使研究生系统地学习、掌握学术规范,并在课堂进行实习演练,从而在日常的科学研究中不逾规、守规范。
设立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网站,网站内容可以包括学术规范相关政策、规定,同时还应开设研究生学术规范考试专区,研究生可以在学习完政策、规定后在考试专区进行自测,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继元。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J].学术界,2005,(4):64.
[2]高洁。论基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的学生学术素养培养[N].山西经济日报,2011-11-01.
[3]王绪本,向玉凡。科学研究视域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37.
[4]钱茂伟。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47.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机制
一、引言
人才紧缺是当今世界的难题之一,为了给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国家越来越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但近几年,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招,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所谓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学术作者主体用不符合学术活动中基本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或手段来达到自己的学术目标。[1]恩格斯说:“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学术界也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但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现状并不乐观。有些研究生投机取巧,写论文东拼西凑,或者直接照搬他人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有些研究生做学问心浮气躁,为了达到学校要求,不惜花钱请人;更有甚者,在网上当,兜售学术论文。这些不正当的手段或行为都加剧了学术界的混乱,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善学术道德失范的外部环境
学术道德失范是一种社会不良现象,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学术道德滑坡不仅影响高校的学术竞争力,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学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2]想要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从外部看,需要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1、学校要完善学术管理机制
(1)强化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学校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开设有关学术道德教育的课程,印发有关学术道德教育的学习手册,学习完相关课程之后,签订学术道德承诺书,从精神上督促学生遵循学术道德的章程。[3]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形成系统的认识,提升学术道德素养,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并且对研究生的论文要经过多轮审核,强化监督机制,帮助研究生树立起以遵循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观念,自觉抵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2)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评价标准
学校应根据本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科特色,采取适合本校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不应单以的数量论英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标准。[4]比如,申请专利的情况、帮助导师完成课题的情况、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获得的相关奖励,都可以列为学术评价的标准,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术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3)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方法要多元化。首先,在研究生入学之初,通过举办相关讲座,介绍相关案例,宣传学术道德规范。其次,发挥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让优良的学术作风不断传承下去。[5]另外,还可以在校园宣传栏张贴有关宣传学术道德的海报,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有关学术道德的文章,全方位创新学术道德教育方法。
2、改善学术界不良风气,促使学术道德法律化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日益增多,从根本上说与学术大环境息息相关,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促使学术道德法律化,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营造治学严谨的学术氛围。另外,社会各界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做好学术道德宣传工作。媒体不仅可以揭露道德失范的恶习,对学术环境起到监督作用,还可以对遵循学术道德的行为进行宣扬和表彰,做好学术道德舆论导向,努力改善学术界不良风气。[6]
三、加强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的内在自律性
学术道德失范具有普遍性,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加强道德教育,这不仅关乎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更关系到我国学术水平的提升。从内部看,需要从自身以及导师方面来探讨。
1、强化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建设
(1)增强内在自律性
研究生作为国家学术创新的主体,要谦虚上进、诚实勇敢,要有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增强自身的内在自律性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要求。对研究生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有利于强化研究生的自律性,形成积极稳定的学术道德意志,外部的学术道德规范一旦内化为自身的要求,就可以成为约束研究生自身的准绳。[7]
(2)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提高学术道德创新能力,是指在遵循一般学术道德的基础上,面对矛盾和冲突,形成自己的认知,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处理矛盾。研究生在涉及学术道德问题时,需要依靠学术道德规范来解决,但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会有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发生,这就促使一般的学术道德规范进行创新与改革,形成新的道德价值观。[8]与此同时,一些不适应现代学术的道德观念将被淘汰,由此,真正实现学术道德的创新。
2、规范导师自身学术行为,充分发挥导师监督作用
“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导师是研究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导做人,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规范学术行为。对学生的论文要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对于学生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要承担连带责任,以此促使导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导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学术道德,应该怎么遵循学术道德规范,更要让他们懂得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性,注重培养学生治学严谨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道德高尚的品格,从而树立优良的学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改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良好的学术道德环境需要学生、教师、高校以及社会的共同营造,我们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念,增强学术道德责任感,逐步减少甚至消除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引导学术道德教育良性发展,从根本上剔除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种子,提升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文英,胡晓艳。从研究生培养体系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68-70.
[2]李疏贝,陈燕,肖夏璐。学术共同体模式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创新践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 101-105.
[3]刘彩红。浅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24-125.
[4]王绪本,向玉凡。科学研究视域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4):37-40.
[5]黄成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监督的制度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172-173.
[6]钟芳芳,肖文英。基于道德认识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1):41-44.
[7]王正杰。论新时期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思想研究,2009,(04):137-140.
[8]马晓辉,黄富峰。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1,(02):19-22.
一、透视大学教师学术道德生态危机的深刻归因
1.学术动机不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动机决定行为,行为反映动机。在市场经济的功利影响下,原本为创新学术成果,推进社会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这一纯正的学术动机也被功利化了,许多大学教师把学术研究看作是职称评聘的一个无奈的必要手段和工具。于是许多教师竭尽所能,使出浑身解数,东拼西凑,抄袭剽窃,到处挂名,以求在短期内取得规模效应。而一旦职称到手后就搁船歇网了,“著书立说”也就成为历史了,学术研究动机的功利化昭然若揭。
2.学术自律不够。道德既是一种他律性规范,更主要是一种自律性规范,道德主体没有对自身的严格自律就很难有道德的行为,当然也包括学术上的道德行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而来,一些人格不健全、缺乏自律的教师在价值取向上向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斜,而且随着各方面竞争的加剧,使得学术研究也走上了形形的机会主义道路。在学术道德和切身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见利忘义,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
3.学术监管不力。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维护学术诚信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致使一些教师能够钻法律的空子。尽管我国在《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中对学术道德有过一些规定,但往往是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对于作假者缺乏应有的打击力度。正是因为作假者受到制裁的非常少,无形之中助长了作假者的嚣张气焰,这也就是学术道德生态出现严重危机的重要原因。
4.学术评价不公。所谓学术评价公平是指既要重视学术量的规模性,更要重视学术质的品位性。学术研究是一个复杂严谨、艰苦细致、厚积薄发的过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而许多大学在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考核和职称评审中主要是外在数量上的要求,而忽视了内在质量上的要求,即便有要求也只是以所谓国家核心刊物来评价之,岂不知核心刊物本身的评价体系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为了拯救自己的“学术生命”和教师生涯,为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不少教师采取剪刀加糨糊或者移花接木的方法大肆进行“学术创作”。
5.学术刊物不善。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是广大教师强烈的心理需求,也是他们晋升职称的现实需要。应该说,绝大多数学术刊物学术态度严谨,为推动科学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不负责任的“学术刊物”恰好利用了教师的这种需求,不坚持学术标准和学术公正,不以学术质量和创新水平,而是以关系亲疏、出价高低来决定论著或成果是否发表或出版与否,以赢利为目的,大肆违规收取版面费,出现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二、正视大学教师学术道德生态危机的负面效应
1.玷污学术研究的纯洁性。大学是学术的园地,大学教师是学术园地的辛勤耕耘者和守护者,由于学术道德失范而引起的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形象,损害了学术的权威,制约了科学的进步,使本该受到人们尊重并为之奋斗的学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荡然无存,学术的本来面目和价值被少数蛀虫践踏得体无完肤。而且,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严重侵害了科学研究领域,影响了学术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信任,瓦解了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从而破坏了科学研究的纯洁性和科学性,破坏了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损害了学术共同体的形象,降低了公众对学术共同体的信任度,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2.挫伤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尽管学术道德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不是发生在每个教师身上,但由于教师与教师原本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教师总是在相互比较中存在,在相互竞争中发展,他们总是在与其他教师的比较和竞争中来评价社会的公正,实现自身的价值,赢得社会的尊重。当身边其他教师通过不正当手段而获得了“科研成果”并由于这些“科研成果”而顺利晋升职称职务时,他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衡,原本纯洁和高尚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其学术研究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挫伤,进而怀疑自身潜心科研的价值和意义,甚至产生对自己的学术生命的彻底否定,或许他们从此开始成为抄袭一族的成员了。
3.颠覆学生道德的基础性。大学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也包括诚实守信、表里如一等等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教师不仅要成为大学生学识的楷模,而且要成为大学生人格上的典范。而出现在大学校园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又会给学生以怎样的“典范作用”呢?教师能抄袭,为什么他们不能?习惯抄袭的老师还有什么资格来制止学生抄袭呢?教师学术道德失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真理、公平、正义等伦理道德规范的理解与认同,甚至养成了他们好逸恶劳、自欺欺人的恶劣道德品质,动摇我们长期以来所倡导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础,甚至使大学生正在建造的道德大厦彻底倒塌。
4.消解社会道德的前进性。由于大学是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排头兵,在学术研究方面应该发挥着策源地和辐射源的重要作用。人们很容易将她的负面效应放大,使人们悲观地看待社会现实。如果他们把学术道德问题与政治腐败、经济腐败等现象串联起来考察,极容易消解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善良、真理和美好等道德观念,抑制了人们的道德追求,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学术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的其他范畴一起并存,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在学术研究领域里的道德实践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其他职业领域的道德实践,学术领域的不道德现象使人们在相互比较中丧失了其他领域道德诉求的愿望,也不利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完善。
三、加强大学教师学术道德生态的综合治理
1.要进一步重视学术道德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来自于习惯,习惯来自于教育。建设优良的学术道德,教育是基础。近几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学术规范文件,为我们制订大学教师学术研究道德规范提供了重要依据。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只有少数大学建立了学术道德规范,许多大学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学术研究道德规范并将之推广开来。因此,要在全国大学中积极倡议,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学术研究道德规范,明确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事情应该这样做,什么事情应该那样做。同时,在广大教师和大学生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发挥道德教育和理论渗透的作用,倡导奉献社会、服务于人类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精神,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促进学术研究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2.要进一步强化学术道德自律。停留在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无论人们怎样尽职地去遵循它,它终究是一种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异己的力量,一切他律的道德规范都要转换为自律的道德规范。而在学术中实现这个转换,其关键环节是道德实践即具体的学术研究活动。笔者赞同学术的重要性,赞同职称评定要看学术成果,但是更赞同教师要以德治学,反复实践。只有广大教师按照学术道德规范的要求认真科研,诚实学术,点点滴滴地感受学术道德规范的魅力,深刻认识学术道德对于学术研究与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在认识中不断实践,经过认识与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使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从他律的外在约束转化为自律的约束,从社会的客观道德要求转化为主体自身的道德需要,最终使他律性约束内化为自律性道德,成为自身思想道德体系中的永恒因素。
3.要进一步加大学术法制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术腐败不只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遏制学术腐败既要坚持德治也要坚持法治,要德法并举。在我国,法律与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道德倡导的也是法律所允许的,法律禁止的也是道德所反对的。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相关的法律,《著作权法》、《专利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都对此有过规定。在治理学术腐败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法制在一定程度上先行的原则,或者说在以法制推行道德的过程中发挥法律的更直接、更强劲的保证作用,也就是说体现法制力量的关键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发挥法制的威慑作用。如果我们对学术腐败问题都能依法治理,无论是行政处罚还是刑事处罚都令出法随,秉公执法,那么学术腐败者将被震慑而有所收敛直至停止不道德甚至腐败行为。同时,学术道德领域呼唤“王海”精神,作为被抄袭或被剽窃者,要大胆地站出来,敢于和善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同错误或违法行径作斗争,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4. 要进一步严格学术刊物管理。首先,学术刊物在对论文作者提出“文责自负”的警示要求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编审队伍的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帮助他们形成丰富的审稿经验和明辨真伪的能力,减少弄虚作假者由于故意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其次,学术刊物应该把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刊物的社会效应放在第一位,不带人情地公正处置稿件,发现问题稿件及时指出,并告知论文作者。第三,为所有论文投递者建立诚信档案,拒绝接受弄虚作假者以后投寄过来的任何稿件。这样又从另一个侧面增强了作者的自律意识。最后,可以考虑从技术方面入手,建立一套监控程序,坚持出版发表三审制度,积极探索和推广论文专家匿名评审制度,从出版与发表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从技术层面上预防和打击学术腐败。
5.要进一步规范学术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是教师学术研究的导航仪和风向标,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利于维护学术的权威、纯洁和科学,有利于形成有序、公平、合理的学术竞争机制。建构学术评价体系时要遵循学术研究的规律,尽量避免“短、频、快”的实用主义倾向,可考虑质量结合,以质为主。如在晋升教授职称中,首先要求所有论文必须是独著,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不研究而挂名得成果的不良现象。其次,所必须与自己所申报的专业完全吻合,这样可以避免申报数学专业的教师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轻松晋升。再次,在对受聘教师评审的过程中,也要采取校外专家匿名评审的方式进行,杜绝由于人情和关系产生的不公正。最后,可以考虑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评价体系,对于剽窃、抄袭、造假和拼凑数据作者,不计算其成果,取消其参评资格,并连续两年不得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