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优秀7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初中语文论文 篇2

在传统的教学的观念下,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学生缺乏自主实践,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和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局面。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课,让语文走向素质教育。

一、语文活动课的概念及特征

语文活动课是活动课的一种,它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凭借言语交际手段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以此培养言语兴趣、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

语文活动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

语文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打破常规和传统学科课程的单一化倾向。在语文活动课程中可以结合必修课内容,组织学生归纳作品的特点,人物形象及人物塑造、文化常识;可以结合学生学科内容进行讨论、演讲、表演、竞赛等活动。

2.社会实用性

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带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自主实践性

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二、语文活动课的主要作用

1.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的时候,从思想、道德、身心等各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有其先天的优势。一堂好的语文活动课,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实现和锻炼,甚至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具有开放性,决不是仅限于语文科内。如我们目前组织的“语文第二课堂”表演课本剧活动,在表演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不仅需要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且在改编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表演中更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一定形体表现的能力。

2.语文活动课有助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实现两翼齐飞

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在诗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开展配乐的诗朗诵,或者是一次为诗配画的比赛。我校国家级教学名师李宗玲老师的活动课《走进诗的世界》,就是在“诗韵无穷”这一环节让学生展示诗配画的才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再如有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其歌词改编自古典诗词(如徐小凤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和周杰伦的《东风破》),从这类歌曲入手,引入诗词的学习,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设计活动课《乘着音乐的翅膀》时就是从这类流行歌曲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语文活动课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评价一个教学活动案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是看它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在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和实践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切实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坚决避免只有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现象的出现。语文活动课要有可操作性,要认清学生的个体客观差异,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2.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开展自主活动,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暄宾夺主,更不能不加引导,放任自流。教师要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做好课前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和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各个环节。

3.要结合实际,精心设计安排教学目标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活动的要求,以新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目标的安排。如在九年级下册综合活动课《走进小说天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就是围绕实现三个教学目的: 一是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引导读书方法,陶冶高尚情操。 二是能用普通话复述小说情节,介绍小说人物,叙述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三是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学习虚构

故事,尝试进行小创作。

4.要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引入,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视听效果,转换思维模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青年教师xx的《成长的烦恼》第四个环节“心灵鸡汤,抒写烦恼”,背景图是一张蜗牛,开始只是觉得这只蜗牛很可爱,可仔细一想蜗牛身上的壳,这不正意味着学生背负的种种烦恼吗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3

一、引言

审美活动或行为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一,在全球文明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历史文化景观。华夏美学哲学是人类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长期历史演化过程中,先民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农耕文化环境中,形成了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美学哲学思想和理论,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构建个体生命的精神世界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美学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学哲学在型塑人类精神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美学的教学和训练,一直是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从现实层面来讲,良好的美学素养不仅能够改善人的身心状态,而且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创造更高价值的目标。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将会对其终身生命历程产生直接影响。目前,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及经济社会转型环境的影响,中学生中存在诸如价值观缺失、人文素质低下、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不能很好地平衡等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措施来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及传统文化的角度,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以下内容的安排是,第二部分讨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讨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华夏传统美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第四部分讨论推进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具体措施,最后是总结与讨论。

二、加强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基础人文素养的需要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软实力所在,是增进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质量的重要能力要件之一。通过华夏美学哲学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先民理解美、创造美和追求美的历程,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命、自然和宇宙世界,从而将个体生命放在与宇宙万物共生的高度来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境界。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要

有研究表明,人类右脑和左脑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和功效,而对于右脑开发则对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显著作用。美学思维及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正好是右脑的功能所在,经常性地持续地推进美学教育和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克服各类现实困难,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传承传统文化和美学哲学的需要

中华美学是和西方美学具有显著区别的哲学体系,其显著的整体思维、气韵为先、刚柔并济等美学哲学理论和特点,和西方美学具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反映了华夏先祖的精神风貌。这些精神气质和风貌,应该通过美学哲学教育传承下去。

(四)为跨文化合作奠定能力基础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全球文明发展的主要潮流。良好的美学哲学素养和美学哲学训练,能够在文化交往及合作活动中发挥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信任,降低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各类不确定性和效率方面的损失。

三、语文教学中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选择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结合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等知识来推进美学哲学教育,是较为可行的选择。笔者认为,根据华夏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适度给学生介绍如下美学哲学的内容。

(一)远古图腾

远古先民的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是理解人文先祖美学精神的源头。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在远古人们的观念中,实际上是巨大的龙蛇,这可以看做是中华先民“龙”图腾的开端。“龙”因其变化莫测、气象万千的形象和气质,能伸能屈、进退自如的活动方式,成为中华先民主要的精神寄托和审美意象。

(二)先秦理性精神

先秦时代是华夏文化发展的特殊时代,也是古代社会最大的急剧变革时期。其理性主义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儒道互补一直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基本线索。从艺术形式来看,主要是充满厚重的北方文化特色的《诗经》,这也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三)楚汉浪漫主义

这主要是指在中国南方发展起来的和北方文化具有显著区别的文化精神和艺术形式,其主要代表便是屈原的《离骚》。通过感悟生命、自然和历史,又通过超越生命、自然和历史,屈原的艺术世界是一个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美人香草、百亩兰芝、菱荷芙蓉、方泽衣裳,望舒飞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屈原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化成了有机整体。这是抒情诗歌的真正光辉起点。

(四)魏晋风骨

魏晋时代的文化艺术以“人的觉醒”为主要特点。“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总之,魏晋时期的精神风貌摆脱了对外在的权威追求,开始了内在人格上的觉醒和追求。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五)唐代的诗歌、书法和绘画美学

唐代是华夏诗歌艺术的高峰时期。其表现出的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酣畅淋漓、汪洋恣意的想象,一泻千里的(★)表现手法,等等,构成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基本内容和创作方式。同时,颜真卿等的书法将楷体书写发展到新的水平,表现出一种刚正廉直、大义凛然的美学境界。在绘画上,精密严整的工笔画得到较好发展,为宋代书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六)宋代的长短句、山水画艺术美学

在文学艺术上,苏东坡将宋词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主要是追求一种质朴无华、自然平淡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人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将其提高到了某种哲理的高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绘画艺术上,山水画和花鸟画成为宋代文人和艺术家表现的主要题材,并和佛教等哲学思想产生了某种融合,追求一种“无我之境”。

(七)明清戏曲、小说及园林美学

明清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逐渐繁荣起来,产生了具有扎实生活基础的市民化艺术形式。如吴承恩的《西游记》、汤显祖的《牡丹亭》,这些作品更多来自民间艺人的加工和普通百姓的传播,主要内容更加生活化、大众化,也更容易被普通民众熟悉和欣赏。而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将市民社会的全貌给出精湛的艺术表现,也将古典小说艺术推向了高潮。同时,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建筑艺术进一步发展,皇家园林就是其中主要代表,其整体上仍然注重天人合一、注重等级秩序、注重人文思想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形成了和西方建筑发展截然不同的路径。

四、推进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若干措施

(一)制定推进华夏美学哲学教学的课程教学计划

根据现行语文教材的内容,在初级和高级中学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的教学计划来推进美学哲学教育。

(二)适度增加或调整语文课程中的美学哲学内容

在教材改革过程中,应该适度增加或调整美学哲学教学内容,让华夏美学哲学教育成为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内容之一。目前,可以通过引入经典诗歌、绘画、戏曲等作品的形式来增加美学哲学内容。

(三)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加深美学哲学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念诵艺术哲学经典著作等形式来推进美学教育,这也是提升学生文学功力和文化涵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定期检测和评估美学哲学教学效果

采用《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测评方法,对学生在接受美学哲学教育前后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结构进行评价,发现有利于促进精神境界提升的积极做法,逐渐积累并上升为常态化的做法,改正其中的不足和缺点,不断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增强美学哲学的教学效果。此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以学生身心状态的变化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4

摘要: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对于中学教学,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对于中学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多媒体技术对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现代的初中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给现代初中语文教育打开了新的局面。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整合

一、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比较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非常少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传统的教学媒介是粉笔、黑板、挂图、教科书,显得沉闷呆板,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都比较低,致使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高,阻碍了教育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传统的课堂,电子技术媒体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结合,无疑会使课堂效益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造情境,它呈现信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音乐、视频、电子文档等,这些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学习氛围浓厚,并且多媒体技术可以节省大量书写板书的时间,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知识无需多讲,学生已经了然于胸。

二、多媒体技术对于初中课堂语文教学的优缺点

1.多媒体技术对于中学课堂语文教学的优点。

(1)多媒体技术在诗词和作文方面的应用。现在的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地利用到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品,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示范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利用多媒体鉴赏诗词的意境美,利用多媒体辅助诗词教学,品味诗词的语言美。

(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美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感受、领会。

2.多媒体技术对于中学课堂语文教学的缺点。多媒体教学让教师的活动受到了限制,教师有意无意地变成了鼠标点击员,淡化了对于板书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意无意地转移了方向,中学生的自制力还是比较薄弱,他们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东西吸引,从而分散听课的注意力,尤其是经过教师精心制作的图片等,对中学生的吸引力更大,最后该重视的东西没有重视,降低了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机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很多深层次的道理,需要多读几遍书,深刻的领悟才能得到,教材中蕴含有深刻的营养,毕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实现的。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方法

1.以教学设计为主,辅以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再先进,它也不能全面取代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再好的技术,离开了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倾情投入,都是起不到实际效果的。我们运用多媒体的原则是:该用时则用,不该用时则坚决不用;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要有机结合,不要一遇到声音就想到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遇到画面就要用多媒体让它活动起来,一遇到事件和现象就不厌其烦地借助多媒体任意拓展。语文课中多媒体的应用,应该是宴会菜肴中的五彩配料,而不是食盐,画龙点睛而不是处处必不可少。在中学教学设计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做到研读教材内容,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等三个环节的活动。在具体设计某一课文中,首先得备好教材,抓住本课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知识,紧扣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好总体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撰写教案过程中,就涉及教材的重难点内容以及教学步骤,当然还有教学后记的部分。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以教材讲解需要和教案设计的过程为参考对象,进行可选择性的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根据教案设计,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搜集课程有关的素材信息,以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方式开展课堂。语文教师加以点拨与引导,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进行最大程度的知识学习与思维拓展。

2.多媒体技术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合理利用声音和画面。悦耳的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是不同于教师声音的陌生载体,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建议采用教材配发课文朗读的录音帮助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合理利用多媒体几乎突破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知识,也就是说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原木复杂、难以理解的文字内容变得直观,同时也变成浅显易懂的画,而画面感通常会比文字更加感性,更便于理解。

3.发挥多媒体扩大课堂容量的有利作用。多媒体所展示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同时初中语文课堂是有时间限制的,而口说手写是一种非常耗费时间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借助连续的播放,在宽大的屏幕上同时展示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观看欣赏过程中,全方位地迅速走进课本内容。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多的信息,将有限的课堂加以纵向的延伸和横向的扩展。多媒体的扩大初中语文课堂容量并不仅仅体现在时间的节约上,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课堂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上。课本上的信息总是有限的,而多媒体则可以将书本中所涉及的知识加以全面的信息搜集,然后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更透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初中语文论文 篇5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

学生自主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它和以教师为中心有很大的区别。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个器皿,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答,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是教和学的统一体。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人格,每一个学生都蕴含着无穷的潜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发展。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他们是否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及他们思维发展的程度。学生只有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自主实践和探索。首先,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认为教给学生越多、讲解得越详细,学生就越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也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学生不是一个只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需要教师启迪。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接受知识,他们就会形成依赖心理,从而不愿意动脑筋,不愿意主动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会提高。

语文学科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很多知识并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通过自学来解决,教师详细的讲解,反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把问题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能知道结论,而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所以,能够更好地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自主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创新能力,还使他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就会不断获取新知识,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不断的迁移,从而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学生一旦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学生都能够运用自学能力迎头赶上,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像一把金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宝库。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让学生明白主动学习的意义。

让学生主动学习,还需要让学生明白主动学习的必要性。学生在学习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并不是单纯的掌握这一个知识点,而是要明白学生这一知识点的意义,以及它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它,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以及灵活运用,有什么不利,学生一旦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通过有效预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有效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预习作业,预习的内容要丰富、层次要清晰。更重要的是,预习的问题学生要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必备条件,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是逐步培养出来的。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控制不良习惯的形成,让良好的习惯在广阔的时空内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四)在静思默想中实现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去研读和感悟课文,让学生的观点更加丰富。因为语文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和学生的精神能够进入非常活跃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只有经过碰撞,他们的表现和观念才会不同凡响。只有教师留出空白,让学生自主去思考,才能对文本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和作者产生共鸣。静思默想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观念,教师要给予鼓励,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发表不同的看法,实现高效阅读。

(五)在小组学习中深化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等这些都是现代教育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实现了双边互动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工合作,进行智慧的碰撞,各项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构建了语文结构体系,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从而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得“会学”“善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实践、不断创新,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语文课堂散发出生机与活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有耐心,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6

一、巧用情境,首尾响应

一堂初中语文写作课堂的成效如何,关键要看课堂的一首与一尾。首先,从初中语文写作课堂的引入来讲。开展写作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写作的主题与目的,以此为基点进行相关素材的思考。情境的创设,便于学生融入到写作主题当中,切身去感受话题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素材类型。教师利用情境进行写作课堂的引入,是提高写作教学实效的重要方法。比如说在以“我最喜欢的植物”为主题开展写作教学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自然气息的情境。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引入:“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想像你身处一片大森林之中。仰头而望,是一片茂盛的树冠。低头而视,是一片青葱的嫩草。伸手可及的,是一簇鲜艳的花朵。嗅而可感的,是一阵迷人的氛芳。选择其中你最爱的那一份,描述给大家看吧”。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利用联想为自己创造不同的写作情境。在大自然为主题的情境的感染下,学生会轻易选择到自己最欣赏的那一部分,融入真情实感,进行细致描绘。其次,从初中语文写作课堂的结尾来讲。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结尾,对于初中生来进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环节。教师利用情境进行写作课堂的结尾,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意尤未尽的感觉,会对下一次的写作机会充满期待。同样以“我最喜爱的植物”这一写作主题来举例说明。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结尾:“看,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具有生命的绿色植物,他们因为没有得到你们的描写而懊恼呢!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同学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这些小生命”。这样具有拟人性质的情境设置,会令初中生感受到写作的意义,更能意识到写作传达感情的目的,更好地开展日后的写作行为。

二、妙用情境,生活融入

生活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初中语文写作更是不可分离。初中生的社会阅历较少,对于社会现象也不能进行完善与深入的分析。利用生活素材,丰富写作内容,是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初中生虽然不能很好地对一社会现象进行辩证的分析,却能深入体会到生活点滴当中所蕴涵的深厚情感。当代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将生活与写作活动结合起来,创造生活化的情境,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铺路。比如在以“我最亲爱的人”为写作主题进行教学之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细小的生活细节引导学生走入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与父母的生活琐事为出发点,为学生打造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写作情境。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情境的创设:“你们中的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包括老师在内,都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人。这个人在你出生之前,替你憧憬美好的未来。在你出生之后,对你百般关爱。在你完成许多人生第一次之时,第一次爬行,第一次站立,第一次吖吖学语,会流出高兴的眼泪。在你取得良好成绩之时,会给你最高的评价。在你遇到困难之时,是你最后的保障。这个人就是母亲,对于老师而言,妈妈就是我最亲爱的人,你们呢?”利用生活与写作课之间的联系,教师用召唤的形式让学生回顾与思考妈妈为他们无私的付出。在写作课堂中深入体会那一份亲情的感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会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巧用实物,创设情境

实物,是直接的教学辅助用具。利用实物进行写作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与体会到情境创设的目的与情境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实物作为形象的真实存在,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之中完成写作教学的引导与指导任务。比如说,在以“我的兴趣爱好”为题进行写作教学之时,教师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相关实物的举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关注兴趣。教师可以首先表明自己的爱好是做手工,然后利用自己制作的简单的小手工为学生们进行一次简单的展示。教师在引导学生入境后说:“我最喜欢的就是做手工了,它可以培养一个人气质,也可以使一个人安神。”之后,手举一个小台灯,又说:“这是我昨天备课后做的一个小台灯,制作过程很简单,需要卡片、剪刀、双面胶。”待教师介绍完制作过程,可以反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爱好怎么样,你们的爱好又是什么呢?”这样,在教师提问之前,学生已经处于兴趣爱好写作的情境之中,潜意识中对此已经有所思考。通过提问,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更为接下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四、妙用音乐,打造情境

音乐,是人们用来放松精神的有效载体,更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为初中生创设一个真切的感情情境,使学生感情迸发,加强写作中感情表达的力度。如在以“我最难过的一件事”为题写作时,教师可以在引导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一些曲调低沉的音乐,使学生找到难过的感觉。利用这样的情感刺激,学生更容易以景生情,想起那些令自己难过的具体事情。在写作课堂上,教师最好利用轻音乐或者音乐作品的伴奏,以免歌词的误导,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影响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因景而生的情往往是极为真实的,在音乐的感召之下,初中生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感,对一事物进行更为细腻的描写。教师利用音乐为学生打造初中语文写作的情境,对于初中生来讲是最容易接受与产生情感共鸣的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对于初中学生语言写作能力的激发有重要作用。利用情境教学,加强写作课堂的引入与结束效果,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利用实物与音乐,打造适合初中学生心理水平与认知水平的课堂情境。这些是笔者基于自身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而得出的教学经验,希望通过本次分享来致力于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写作课中的广泛应用。更期盼情境教学模式为当代初中生带来写作能力方面的改变与提高。

初中语文论文 篇7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众多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以及实践表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阅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布置好预习的作业,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功课。教师要根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要求,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将要学习的阅读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这个作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实际查阅资料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文章背景资料的兴趣。其次,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阅读文章内容,创设出适宜的课堂情境,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内涵,而且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阅读规律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文章的阅读规律。例如,对于记叙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记叙文主要是记事的文体。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要抓住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于说明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某一事件特点和事理的文体。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抓住文中说明的对象的特点,然后把握住说明的顺序。对于议论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议论文是表达作者的观点或主张的文体。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议论文时,分清楚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不同体裁的阅读规律,学生才能学会阅读的方法。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阅读其实是一场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或交流,在这场对话或交流的活动中,阅读者通过对文字或者音像的解读,对文字或者音像中所表达的事物进行建构、解读或者交流、碰撞,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获得一种愉悦。这本是一种阅读的快乐,但是,从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很少有学生对阅读产生过这种快乐。经过长期的探寻,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过去的教学模式,仅仅是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在教学,只是为了教而教,没有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所起的作用。那么,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时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展开相应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与阅读能够产生共鸣。例如,在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教学时,我先要求学生回想自己曾经进行过的一次比较胆大的活动,在这次活动时,自己的父母是怎么反应的,他们对这次大胆的活动是抱持什么态度的。当学生都回想起自己的那次大胆的活动及父母的反应之后,我又提问学生,若是相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家庭,他们又会是怎样的呢?于是,我让学生对该文阅读,领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这种方式的引领阅读,学生不仅能对课文感同身受,同时也能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如此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反而更好。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多推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适合学生这个年龄阅读的,具备一定赏析价值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文学作品,学生比较喜欢阅读,学生读的多了,读的时间长了,学生也逐渐形成了阅读的习惯。教师除了向学生推荐文学作品之外,也要指导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仿写,通过仿写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掌握这些作品里的写作手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从而读与写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培养学生的习惯时,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在阅读时,常常离不开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对于阅读也能够提供帮助。因此,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相信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一定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