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论文【6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这次为您整理了写作能力论文【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小说写作 篇1

小小说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关心时代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思索人生,有许多方面与高考作文的要求暗合。其特点一是立意奇特,二是情节完整,三是结局出人意料。小小说成功的关键在一个“小”字,即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文短意长。小小说在选材上,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一幅剪影;在布局上,并不求全;在表现手法上,大都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能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同时,讲究含蓄,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写小小说,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头”要使人眼前一亮

1.造成悬念,引起兴趣。悬念设置贵在巧,藏而不露。设悬念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和全文的结构要求而定,而且要设悬早,解悬迟。设悬早,抓住读者就早;解悬迟,就可以从容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设问法。就是运用设问制造悬念。运用设问法时,考生要注意疑问设置的位置,一般来说,设问法可以运用在标题,利用标题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在文中回答;也可以在开头设问,在文末回答。(2)倒叙法。即把事情的结果或情节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开头,使读者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兴趣,然后再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3)插叙法。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4)误会法。利用误会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使文章读来妙趣横生。(5)欲扬先抑法。“扬”和“抑”,都是一种强调手段,指本来要大力赞扬的对象,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却贬抑他,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他。

2.开门见山,进入情节。即小小说开头就切入正题。开门见山法又可称做“直接点题法”。这种方法是起笔入题,或说明写作缘由,或提出全文主旨,或直奔故事,非常简洁。开门见山的开头不但使文章不兜圈子就直奔正题,而且也使阅卷老师省去读曲折迂回的语言直奔正题。

二、“中间”要曲折生动

1.单线曲折,一波三折。在书法中,平捺称为“波”。一波三折,指凡写捺笔要三次转换笔锋,经过三折之后,笔画才显矫健。此法借鉴在写作中,同样能收到使文章波澜起伏的效果。在写小小说时,考生要注意设置波澜,顺着情节设置一些变化,从而使得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2.回环反复,同中见异。即选用一个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句子或一小段话,在文章的若干地方不断重复,并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写法叫做回环反复法。回环反复式结构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段首或段尾运用相似的句型或短语,收到段首排比或段尾排比的修辞效果;一种是同一中心句散见于不同的段落,可以放在段首、段中或段尾,比较随意;一种是将某一线索句或中心句单独成段,均匀分布在文章中,以展现事物的层次性和文章的条理性。

三、“结尾”宜巧

1.戛然而止,含蓄隽永。戛然而止法,是行文到了某一地方,作者的观点或主旨已经阐释清楚,就直截了当地结尾,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思索的空间。这种结尾有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2.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亨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文章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是朝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到最后才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同时又可深化主题。

【例文展示】

迷 途

滕希源

微风轻轻吹过,路边的灯光异常昏暗。灯下有一个影子缓缓移动――17岁的里德刚从网吧出来,夜凉如水,他不由得缩了缩颈子,往家的方向走去。

轻轻地打开门,里德打算趁着黑暗溜回房间去,忽然家中的大灯“刷”一声全都被打开了,那金灿灿的灯光照在里德的脸上,照得他的脸愈发苍白。里德的继父玛尔手拿一支竹鞭,满脸暴戾地立在里德的面前。里德先是恐惧,但随即恢复了淡定之色,对于这司空见惯的殴打,他早习以为常。

“你出去,再也不要回来!”玛尔凶狠地说,手中挥着竹鞭。

里德攥着拳头,紧咬着下唇,一声不吭地走出了家门。

到了楼下,里德摊开手,看了看刚才顺手拿走的沾满汗水的汽车钥匙,默默走向了玛尔那辆破旧的汽车。车内若有若无的汽油味,刺得他一阵恶心。他将车开了出来,猛踩油门,发泄着心中的愤恨。

“吱――”一声刺耳的刹车声让里德心中充满了恐惧,他浑身颤抖着下了车。看见车轮下那血肉模糊的画面,他害怕地跑开了。远处一阵阵的警笛声,让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逃往不知何处的前方。

跑累了,里德在一家小店门口坐了下来,此时天已蒙蒙亮了,依稀可以看出那小店简朴的样子。那小店已开了门,店主是一位老妇人,叫简妮。简妮发现了门口坐着的男孩,同她的孙子差不多大,还一脸疲惫。“进来吧,孩子。”听到简妮的声音,里德吃了一惊,但还是摇摇晃晃地向屋里走去。“坐吧,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啊?”简妮一脸慈祥地问道。她看得出这孩子似乎受了惊吓。里德摇摇头,蜷缩在沙发的一隅,惊恐地盯着简妮。简妮笑了笑,带他去梳洗了一番,又拿出孙子杰克的衣服给他穿,唠叨着:“我的孙子呀,那小子可调皮了!不错,不错,衣服还挺合身。”说着说着她的眼神暗淡了下来,“我那孙子呀,就知道上网,已经两天没回来了!”里德愣了愣,忽然听见店外一阵喧闹。“你坐会儿,我出去看看。”简妮说着向门口走去。

迷迷糊糊地,里德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一阵哭声惊醒。里德睁开眼,看见简妮两眼红肿,一身黑衣。“怎么了?”里德小声地问。“我那可怜的孙子!”说着简妮又是一阵痛哭,“他被人撞死了,那肇事者逃跑了,只留下一辆破车子,呜呜,我的孙子!”里德心中一阵慌乱,被自己撞死的原来是简妮的孙子。他看着眼前泣不成声的简妮,不知怎么办才好。“孩子,你若是没有家,就陪陪我吧!我孤身一人,也没有什么依靠。”简妮恳求地说道,眼中有浓浓的悲伤。里德不说话,只是拼命地点头。从此,里德便与简妮相依为命。

4年后,简妮安然地离去,里德跪在她的坟前,没有流泪,只是缓缓站起来,朝着警局的方向走去。

在迷途中,他找到了归路。

[点评]

本文开头直奔故事,写了里德离家的缘由以及由此引发的里德开车的动机,为后文里德撞人事件埋下伏笔。中间作者将“一波三折”手法运用得非常到位,先是撞人逃逸,后来遇到好心的简妮,而简妮却是里德撞死的那个人的奶奶,随后写里德照顾简妮直至她去世。文末点题:里德找到了归路――他去警局自首。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最后点明了文章主旨:爱引导人们找到回归之路。

名段借鉴

锤炼语言

【名作选段】

1.莱茵河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穿过德国东部,流入北海,长约二千五百里,分上中下三部分。从马恩斯到哥龙算是“中莱茵”,游莱茵河的都走这一段儿。天然风景并不异乎寻常得好,古迹却异乎寻常得多。尤其是马恩斯与考勃伦兹之间,两岸山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有些已经残破,有些还完好无恙。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骤,也曾热闹过一番。现在却无精打采,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坐在轮船上两边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种各样的堡垒历历地从眼前过去,仿佛自己已经跳出了这个时代而在那些堡垒里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游这一段儿,火车却不如轮船,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几点儿萤火,一闪一闪地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最好还得爬上山去,在堡垒内外徘徊徘徊。

2.哥龙在莱茵河西岸,是莱茵区最大的城,在全德国数第三。从甲板上看教堂的钟楼与尖塔,这儿那儿都是的。虽然这么繁华一座商业城,却不大有俗尘扑到脸上。英国诗人柯勒列治说:“人知莱茵河,洗净哥龙市;水仙你告我,今有何神力,洗净莱茵水?”那些楼与塔镇压着尘土,不让飞扬起来,与莱茵河的洗刷是异曲同工的。哥龙的大教堂是哥龙的荣耀;单凭这个,哥龙便死不了。这是戈昔式,是世界上最宏大的戈昔式教堂之一。建筑于一二四八年,到一八八零年才全部落成。欧洲教堂往往如此,大约总是钱不够之故。教堂门墙伟丽,尖拱和直棱特意繁密,又雕了些小花、小动物和《圣经》人物零星点缀着;近前细看,其精工真令人惊叹。

――朱自清《欧游杂记》

【技法支招】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用词,传神一字,可使表达准确、贴切、形象、生动,文章也因此而有文采。

1.精心锤炼动词。动词是文章的灵魂。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文章富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动词运用得有灵气,还能增强文章的气韵,使文章活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如选段2的“虽然这么繁华一座商业城,却不大有俗尘扑到脸上”一句中的“扑”,不仅用词准确,而且生动形象。

2.精心锤炼叠音词。运用叠音词,可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使词语描述更形象,情感更细腻浓烈,还能增强语言的意境美。如选段1“两岸山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一句中的叠音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旧时的堡垒之多与密,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3.精心锤炼形容词。形容词有描形象的,有写色彩的,恰当运用形容词能增强语言的意境美、绘画美。如选段1的“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骤,也曾热闹过一番。现在却无精打采,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作者抓住建筑之间的连锁关系,写景物层次清晰,意趣盎然。

掌握丰富的词汇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怎样运用?无非是对已掌握的词语进行辨析和选择,选择运用得准确,恰如其分,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这也是写文章做到生动、有文采的第一步。

【牛刀小试】

小说写作 篇2

[关键词] 记叙文写作;小说教学;问题;方法

一、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写作知识较为陈旧

目前,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依然停留在文章知识层面,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没有突破初中阶段的水平,学生往往只是围绕简单的写作要素进行文章的构思,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写作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成果。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写作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都会制约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写作教学被高考异化

当前,我们发现高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教学极其容易受高考的影响,写作教学被高考异化为文本教学的现象比较广泛。很多的高中语文老师受高考的束缚,往往会将写作教学转变成得分技巧教学,整个的教学内容都围绕高考展开,指导学生如何在考场上取得高分,然而写作的文学性已被渐渐忽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写作教学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写好开头、结尾,如何引用热点问题,如何吸引阅卷老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很难有真情实感,很难打动人。

二、将小说引入高中记叙文写作中的方法

1、把握文体要素

小说的文体基本上都是记叙文,而记叙文却不完全都是小说。记叙文要想成为小说,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的记叙文才能称之为小说。高中生考试的作文基本在800-1000字,因此学生在引用小说进行记叙文写作时,一般情况下最适宜的是截取一个片断或者是横断面,且这个片断以及横断面的选择必须能够集中反映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需要学生们注意的是在写作选材模式上,应尽可能选择类似于史书体的“纪传体”模式,也就是以一个人物为写作的中心,再穿插与此人物有关的几件典型事件,切记在选取事件时注意详略得当,尽可能的把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事例详写。

2、注重模仿精品练习

经典的小说通常是我们学生阅读、借鉴、学习的对象,老师们在将小说引入记叙文的写作中时,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借鉴。在写作情节的虚构上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先利用范文进行一些扩充性的练习以及局部性的改写。学生可以从范文写作中的影子进行想象与再创造。将小说引入高中记叙文的写作中,主要是借助小说这种文体,进而提升高中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3、修改交流提高

作为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对待学生所写的作文,老师们应当做到少做删改,重点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理解、去做更改,由此来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而且老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闪关点,给予学生的作文评语应尽可能做到亲和有力。高中语文老师应善于为学生营造自我展现的平台,像进行班级朗诵赛,学生优秀作文的传阅等活动,老师还应鼓励学生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投入到杂志社,力求出版在报刊杂志上。

三、将小说引入记叙文写作中的作用

1、增进学生写作的新意

小说在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叙述以及结构的安排上都具有匠心独运的特点,因此将小说引入高中生记叙文的写作中不仅能够增加写作的新意,而且能使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合理有序。小说的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将那些最典型的环境场面写入小说中,这无形中就在指引学生在写作时会选取那些能够“以小见大”的环境片断,在选取写作题材时,也往往站在新角度,新立意上选择。

2、增多写作时观察的视角

学生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小说的作者是社会各界中的人士,因此他们写作的素材也都比较接近现实生活。将小说引入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中,一方面能够增多学生写作时观察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写作的素材具有广泛的时代气息。在小说作者的笔下,一个个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侧面、一种意境、一个生活片断等等都可以成为作者创作的素材,由此来看,小说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一双感悟生活的慧眼,能够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学习,关注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进而为写作储备更多的创作素材,避免了写作中无话可说或者写作题材不新鲜的一系列问题。

四、结语:

记叙文写作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应该掌握的一项能力,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载体。将小说引入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对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有益补充。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构建“读小说,写记叙文”的写作模式,将会对高中阶段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产生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崔霞。依托小说教学促进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初探[M].河北师范大学,2014-05-12

[2]张薇。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M].四川师范大学,2012-04-26

写作能力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写作能力

在十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用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的难关,是“暗区”。学生学英语最头疼的事就是写作。他们不是无话可说,就是辞不达意,病句、错句随处可见。怎样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我的做法是:

一、多诵读,重视积累

写作是一个运用词句的过程,需要相当多的知识点,如vocabularies,phrases,grammaticalrules,这些都需要不断的积累。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诵读,组织形式多样的诵读形式,如随录音机跟读、分角色朗读、学生小组比赛读,也可采用教师诵读,学生模仿等形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应制定相应量的要求。如每日早晨大声朗读一篇,每周背诵一篇。在诵读内容上我们教师要作以选择和推荐。捕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及篇章。如,thebasketballplayer(YaoMing),The29thOlympicGames.这样能提高学生诵读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同时指导学生将常用的及经典的词句收集并背诵,扩大词汇量。要求学生运用重要词组、句型进行仿写、造句。如1.ChinaisfamousfortheGreatWall(befamousfor).2.ChinesepeopleareproudofYangLiwei(beproudof).

二、善精读,尝试改写

课堂教学中,组织、帮助学生将课文理解透彻。对于一节阅读课,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录音,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解决问题。如:Lesson34Danny’sDinosaurDinner(StudentBook6河北版)从题目入手设置基本问题:

1.Wheredidtheyhavedinner?

2.Whohadthedinnertogether?

3.Andwhatdidtheyhavefordinner?

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听录音,讨论问题。接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表观点、谈感受,Ifyouhadsuchadinner,howwouldyoufeel?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下一步要求学生尝试改写课文。如扩写(Addanend),缩写(Sumup)。也可以用不同人称、不同时态改写。文体间也可以相互改写。如将对话改成记叙文,将书信改成故事。用什么形式?怎样改写?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仔细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特点灵活处理,不可千篇一律。

三、重纲要,指导写作

教学中要重视纲要的作用。阅读课上,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提炼纲要的能力。写作文前,要求学生拟订写作提纲,以问题形式呈现。教他们掌握每一种文体的纲要共性。如,记叙文(narrative):

Ⅰ.What/whoisitabout?

Ⅱ.When/Wheredidithappen?

Ⅲ.Howdidyoufeel?

Ⅳ.Whatdidyoulearnfromit?

再如议论文(argument)

ⅠWhat’syourownopinion?

ⅡWhydoyouthinkso?

我让学生以“Myfamily”为题写一篇文章,下面就是一个学生拟订的提纲:

ⅠBeginning:generalintroductionaboutfamilymembers.

ⅡBodypart:basicinformationabouteachmemberandthespecialpersonalquality.

(Ⅰ)job,age,hobbyandsoon

(Ⅱ)Grandmother:kind

Dad:knowledgeable

Mother:patient

Youngerbrother:funnyandoutgoing

ⅢEnd:generalideaaboutfamily

帮助学生拟订提纲,不仅限于写作内容,还包括写作的时态、人称等的具体运用。

四、巧变换,强化训练

在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基础上,教他们换句型、变结构,提高写作质量。初中已学过分词、从句、倒装句、强调句。写作时用上可使行文丰富、灵活。如列举时用上first、second、third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又如IfoundtheChristmaspresentsurprisingly.若改为Tomysurprise,IfoundtheChristmaspresent一来丰富句义,二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公务员之家:

五、勤动笔,坚持写作

鼓励学生坚持用英语写日记周记,谈感受。将日常生活中的趣事、乐事记录下来,描述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用英语写日记、周记,贵在持之以恒,忌一蹴而就,一曝十寒。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鼓励和支持。我们要制订具体的激励措施,如:

1.英语习作展评。将学生的英语习作定期展评。从小组开始,逐步扩展到班级,最后到年级组内展评,传阅。可采取周评、月评等形式。给评选出的优秀者以肯定和奖励。例如集体表扬,起英文名字勉励,或用奖品进行物质奖励。

2.课前做报告。要求学生记录下身边有意义的事,利用课前5分钟讲给大家。这既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和大家共享了自己的习作成果,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坚持写作的兴趣。

3.校园英语广播。评选优秀习作,征为英语广播稿。当学生听到自己的习作成为广播稿件时,会无比激动和自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了写作信心。

小说写作 篇4

关键词:林语堂;海外华文文学;跨文化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1-0130-04

林语堂的文学创作距今已逾半个世纪,他的独抒性灵的小品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并与周作人等一批作家共同影响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走向,在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6年赴美后,林语堂以英文创作的小说与散文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向西方民众介绍中国文化,赢得了西方社会的广泛赞誉,并且使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双向交流成为可能。本文以林语堂去美后的英语小说创作为例,分析在跨文化语境中作家的创作特点,以期对今日的海外华文文坛的创作有所借鉴与参考。

一、文化沟通的渴望

林语堂的小说,基本可以分为传奇小说与政论小说两大类,相较而言前者数量更多,并且这些小说全部是以英文书写,后陆续翻译而进入到中国人的阅读视野。在以充分的中国文化风味的传奇书写中,林语堂试图以“对西方人讲中国文化”之目的使西方人能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京华烟云》(1939年)、《风声鹤唳》(1940年)、《朱门》(1953年)是足以代表林语堂传奇小说的三部代表作。这三部作品既是林语堂展示自己“亦孔亦耶”的理性主义、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相交织的“一团矛盾”的样本,又是他直接以英语书写向美国读者介绍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经典。

《京华烟云》英文原名《瞬间京华》,比较强烈地渲染和突出了人类命运的变幻莫测,典型地体现出道家文化齐生死、同万物的文化观。它仿照《红楼梦》的成书模式,写中国旧式大家族的变迁,以婚恋连结人物,辅之以历史事件的底色,使小说更有逼真性幻觉产生的虚拟性真实感。小说在每个卷首都直接引用了《庄子》的内容作为题解,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而只有道永存于天地之间且先于天地万物而生的观点,发人生于世在于参透世问万物之变,不能执著,要随物赋形,顺任自然来体悟世间的大道。

姚木兰作为其父姚思安人生价值与理想的秉承者,经历坎坷浮沉,最后冲出个人悲欢,走向了抵抗日本侵略的道路,其人生结局的这种升华明显带有理想化色彩,其实姚木兰本来就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化身,是林语堂最喜欢的笔下人物之一。她顺任自然,生活简朴,无欲无求,对事物超然物外。在与立夫的交往中,她没有更多欲求,只是顺其自然的交往,不去积极地争取,但又在其心灵深处享受着与立夫心灵沟通的喜悦。战乱使她得以接近下层民众,生活给了她超越自我的契机,而不是一味盲目无所作为,而是以行动直通大道。通过姚木兰坎坷的一生,林语堂揭示了人生如梦的作品主题。作者在姚木兰身上所凝结的文化思索,体现出作家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形式。正如学者刘勇的评价:“这种形态在姚木兰身上的主要体现有两点,一是对命运的承受,二是对命运的领悟。而这又归结到林语堂对道的体悟之中:顺其自然,在顺应中求得把握;宽怀处世,在宽怀中获得坚韧;承受命运的不幸,在承受中赢得感奋和超脱”。

翌年出版的《风声鹤唳》是《京华烟云》的续篇。在此作品中,丹妮成为主角。阿莲――梅玲――丹妮,这三次名字的转换很有文化意味。小时候奶奶起的名字“阿莲”,暗示了此作品佛家的主题,梅玲则是青春盛开的女性,在暗霜高洁中艰难求生;而丹妮之由来则是“最后老彭说:‘我想到了,丹是一个好字,是你胎记的颜色,你名字就叫丹妮’。”这更是一个文化的双关,中文之意是一个“有红色胎记的女子”,而它正好也是英语世界中女子的名字,体现出作家有意为之的中美之间文化交流的期望。而命名者老彭,就具有了丹妮人生路向的精神导师的意味。老彭信仰佛教,他引领丹妮明白每个人都有慧心,而丹妮在跟随老彭收治难民的工作中也获得了新的生命,被人尊称为观音姐姐。丹妮开始发自内心地寻求真理与欲望的解脱,并受老彭的影响而有所觉悟:我们活在现象界里,一切全是感官和有限智慧所生出的错觉,殊相与共相的差别只存在于这个世界中。于是一切人类的激情、贪念、愤怒、迷惑、憎恨与挣扎,空虚的欢乐与失望都是由这种愚蠢的幻象产生的。最终,丹妮凭借老彭的引导,获得信仰的力量,让她选择付出无私的仁慈和同情以普渡众生的苦难。

1953年出版的《朱门》,视野更加宏阔,它以女主角杜柔安的婚恋为线索,展开了从西安到新疆的叙述,其中既有除暴安良的侠义故事,西北地区的回民起义,又有“朱门”内贪官的横行。既有侠客式的知识分子(李飞),又有为知己者死的薄命红颜(崔遏云)。杜柔安体现了林语堂笔下“儒家的女儿”的形象,她追求的是人世间踏实而又温暖的家庭生活,可以相夫教子,努力追求儒家伦理的“善”,即在他人危难之际,扶危济困。林语堂既写出了自己理想的婚姻道德,也歌颂了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道德。纵观林语堂的这三部作品,每一部都有所侧重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儒释道文化,但是它们并不是静态绝对的某一种文化观念的鼓吹,而是综合的、以儒释道不能截然分开的方式融合在一起的。正是这样的文化融合方式,才能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出林语堂身上具有的文化多元性,也更进一步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复杂混成的特点。

正如林语堂的以人性为基本起点的社会理想一样,世界各国的文化总有其赖以沟通、对话的基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类文化的可通约性。发掘文化的普遍意义,不等于取消文化的特性。文化的普遍性价值是沟通的基础,但正是不同文化的特性才显示出文化的斑斓与丰富,才是文化交流的意义所在。恰是在不同声音的众声喧哗中,才有寻找不同文化的价值。

所以林语堂以纯然中国式的叙述方式与思维、文化思考写成的小说,在面对异域文化时,就更有言说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自上世纪以来的中国移民作家中,双语写作者很少。这一方面表现出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同时也显示出其文化的保守性。众所周知,语言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与衍生物。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人们才能更好地维系思维、认知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性,才能更有效地增强其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凝聚力。

写作本身就是思维的整合,双语写作更大程度上是隐藏在两种思维与文化背后的整合过程,而林语堂的英语创作,是直接以西方人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努力去做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和解与沟通,它勇敢地跨越了物质实体与文化的国门,主动寻求两种文化的可通约处。与单纯的汉语文学创作不同,它只能是在汉语文化圈内部的繁衍生息,充其量是关起文化之门的内心独白与自省,无论有多大的与异文化沟通的意愿,仍然是文化盆地中的哀叹婉转而已。在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中,林语堂以其英语作品直接与异域文化进行对话。大部分美国民众只知道两个中国人:孔子和林语堂。前者代表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西方人对神秘地东方的向往甚至对中华文化的莫名恐惧,后者则是因为其文化使者的身份深入到普通美国民众之中,部分消解了流传西方上百年有关华人“黄祸论”的负面影响,还中国形象以应有的面貌。故而双语写作的意义不容低估,它直接打开了我们文化交流的大门。但现今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具有高水准的双语写作的作家仍是凤毛麟角,甚至有好些海外华人作家以坚守中华文化的“纯粹性”自居,一直以华文书写的形式进行创作。这其实是海外华人文学创作的尴尬之处,作为在西方社会中的少数族裔,真正地希望有良好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话,海外华裔作家必须主动向所在国的文化寻求对话,以所在国的基本语言载体进行东西方的文化对话,否则就极易失去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特质,建立“第三种文化空间”就更成为奢谈。所以大部分以汉语为载体的海外华文创作,只能是“出口转内销”,它的目标读者依然限定在华人社区或以汉语为主体的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

好在许多作家已逐渐意识到双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正在逐步改变单一汉语语种的创作局面。哈金以英语文学博士的身份进行英语文学的写作,严歌苓也已经初步领略了双语写作的成果。只有以异质文化的语言书写,主动寻求不同文化的可通约之处,才有可能为处在跨文化领域的作家找到更高于东西方文化的话语高地。所以,林语堂成功的双语写作,对今天的海外华人创作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在有些人看来,林氏的小说除去语言形式之外,即译为汉语之后几乎与同时代的通俗小说作家的作品没有什么不同。“革命+恋爱”式的叙事模式、才子佳人的构思套路以及曲折离奇、最终大团圆的故事情节,与三言两拍之类的传奇、并无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作品文本与同时代张恨水的《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并无二致。但是,这些作品的写作动机与目的是大不相同的,作家的潜在读者是处在不同文化地域、且具有截然不同的语言与思维等文化观念的群体。故而,张恨水们的通俗小说创作,只是较为简单地沿袭了传统的小说创作套路,辅之以新时代中新鲜时髦的人物、事件。虽然有部分地对西方民主平等博爱等人道主义的汲取,但骨子里软绵绵的传统思想对于彼时代的国人而言是一种麻醉,是无路可去后的沉沦,较之虽人物与情节编排上漏洞频出的启蒙小说依然是没落的、甚而是反动的。而林语堂的小说,由于其跨文化的视角,就比当时国内的通俗小说作家们站在了一个更高远的位置。几乎是同样的情节与人物,在林氏的笔下,表达、呈现的是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中国文化,是林语堂策略性地“对西方人讲中国文化”的具体实现,因而在林氏的笔下,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无不戴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具,与其说他们在演绎惊心动魄、曲折衷婉的中国故事,不如说是在西方文化他者“剧场”中的表演,举手投足间蕴含的全是中国文化,是古老的中国向西方进行文化交流的主动出击。

二、文化担负的情怀

对林语堂而言,其一生所受的文化影响是复杂而多元的。出生于福建漳州的牧师家庭,林语堂吸收了基督教文化中人性与博爱的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都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儒家的积极人世而有所肩负的精神传统,一直影响并塑造着林语堂的文化人格。

在儒家的载道文学观的影响下,林语堂直接以文学创作来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文化情怀。出版于1947年的《唐人街》和1955年的《奇岛》典型地体现出林语堂的这种创作特征。

在《唐人街》中,作家首先是向美国人表达中华文化的善意,向其介绍中国的习俗与文化,表达希望两种文化沟通与交流,希望塑造以中华文化为体、融合西方文化的新一代中国人的形象。在小说中,汤姆和伊娃是未来的一代,他们在美接受教育从而迅速地改变了旧有的中国式的生活习惯,向着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靠拢。但他们不是盲目崇洋,而是在“理性”的眼光过滤后的主动转向。这种理性的标准,则是作家历经文化洗礼后的混合式价值观,即以基督教的博爱与人性为本,以传统儒家的家庭伦理为表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林语堂书写这类小说的苦心孤诣,他不惜以说教式的创作来表达他对于中西间文化交流、互补的期望,故而在小说中作者牢牢地掌控住了情节的发展走向,人物性格也几乎固定不变,以便于林语堂把自己的文化观念、人生理想充分地贯注其间。

佛罗拉作为意大利裔的美国人,嫁给大儿子洛伊的情节是作家别有用心之处。意大利人的特点是以家庭为中心,热爱生活,热情而好客,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这与中国人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林语堂便以其文化之笔“撮合”这段中意婚姻,从双方文化的可通约处入手,开始其中西文化互通之旅。由此佛罗拉就很容易成为冯家的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中间人角色,在和睦的家庭生活中把冯家逐渐引向西方世界,并在她的影响下冯家全家都开始信仰基督教,从而开始了冯氏一家人的西方文化之旅。同时,她也逐渐接受了中国文化中的家庭伦理,变得更合乎中国的伦理人情。文化的互通在家庭生活中潜滋暗长,所以佛罗拉是作为他者文化的媒介、领路人而存在,同时也成为了冯氏家中中国化的美国儿媳。

冯老二的意外车祸死亡直接解决了其家人奋斗已久的开饭馆的资金问题,虽然在创作技巧上林语堂做得有些迫不及待,人物成为作者的玩偶。同时作者又看似不经意地说出了西方“发达”而又合理的社会保险体系,以及肇事者的母亲忍着丧子之痛依然有强烈的同情心去帮助冯家。加之文首以小汤姆的视角写电灯和火车的西洋科技之下的进步,作家时刻都在进行科技与思想、社会制度、伦理与文化的比较。他以一个文化他者的身份面对广大美国读者,写出自己对于美国文化的好感,这在美国读者的潜意识里,就更容易接受林语堂的中美文化的互通与互补理论。而二儿子阿东最终回归家庭,正是林语堂所宣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胜利。并且,林氏让冯家人把饭馆开在了本不住在那里的唐人街,使它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在西洋文化的之中而熠熠生辉,吸引着前来朝觐的千千万万的华人游子。这样,林语堂利用“唐人街”形象,既部分地满足了西方视角的话语期待,又修改了西方人一贯认为的中国形象的负面成分,为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一条道路。

小说《奇岛》进一步阐明了林语堂近乎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和文化情怀。劳思作为这种乌托邦的策划者与实施者,与希腊和意大利人乘“世外桃源”号抵达一个太平洋的小岛。劳思生物意义上的混血(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更隐喻了作家林语堂对世界文化“混血”发展的企望,并且要有中国文化的参与才更完美。岛上的居民生活简朴,却健康快乐。在这里,林语堂以劳思之口对西方工具理性进行反思,进而提出以健康的人性为基本的社会生活指导原则。岛上的居民信仰基督教,但是在程序上已经大大简化,去除了的繁琐形式,以快乐主宰人的心灵。人们保持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自由上半身,它呈现的人体之美竟然让初入小岛的外来者尤瑞黛仰慕不已。快乐且乐天知命也成为人性健康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小说的主人公劳思作为奇岛的精神领袖,他既接受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又包含着东方的人文精神。此一人物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儒家家天下的特点以及道家好生与乐生的精神气质。林语堂的乌托邦式书写,更典型地表现出他积极参与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情怀,在民族对话、沟通的基础之上,更渴望建立融合不同民族优长的全人类的美好文化愿景。虽然它只是作者的乌托邦梦幻,甚至在小说中表现出很多传统中国儒家文化的阶层的对立、尊卑有序等缺憾,但它仍不会妨碍站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接处以复合文化的方式设计人类的未来,它体现出文以载道的思想观念下林语堂的士子情怀。在以人性为本位的基础上,以儒家文化的视角与立场,期待与异质文化的沟通。

在积极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时,处于中国文化新旧转型的接合点的林语堂,在其文学世界的创作中,更多地着眼于民族与时代,即关注时代大我与压制个体小我是其创作中一体两面的真实存在。

关注时代与民族的大我,压制小我的一己之喜怒哀乐,是彼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尤其是作家个体的物质窘困,只是在深受西方个性主义影响的作家笔下有所展现,大部分作家关注的是东西方文化的龃龉与冲突,他们往往更多的是学习西洋的富强之路,继而学成归来,报效自己的民族与国家。在这里明显表现出中国现代文学时期的作家内心的悖论式矛盾:对以人性、人道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欲迎还拒,对传统中国道德伦理的理性抗拒与在家庭生活中的遵循认同,于己和于人,是分裂式呈现的。老舍的《二马》,胡适与胡先们的“文白之争”,冰心的“寄小读者”系列,闻一多的《死水》等作品都是关乎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而个人遭际在作品中几乎不为所闻。这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共性,自然林语堂也不例外,并且因为他的跨文化写作的巨大成功而更被世人所瞩目。

故而,现代时期中国跨文化语境的作家创作与后继的台湾留学生文学和大陆的新移民文学在创作题材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白先勇的《芝加哥之死》、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以及张系国等的作品,通过生命个体的双重失根的焦虑来展现在他者文化状态下华人生命的艰难移植,以窥斑见豹的手法,揭示他们带血的伤痛。以个人的遭际展现不同文化的碰撞,以及在这种文化冲突中华人移民的更加清醒而又痛苦的寻根意识,显示出台湾留学生文群的创作高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大量知识分子加入到留学队伍中,新移民文学应运而生。《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爱在无爱的硅谷》等大批新移民作家的作品,把主要目光投向作者初入他国所遭遇到的物质、经济的窘困,以“自叙传”的手法表现主人公进餐馆洗碗、打黑工所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由于创作群体的庞大使得作品良莠不齐,且又没有经历更久的时间汰洗,如果没有严歌苓、张翎等优秀作家的支撑,新移民文学会陷于更为尴尬的境地。所以新移民文学的表现题材之中,“生的哀嚎”就成为绝大多数作品的基本内容。造成这种创作情况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也有海外华文创作的低门槛造成的一拥而入的情景。与第一代华文作家相比,新移民身上的儒家文化影子越来越淡,在多元文化的底色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自我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个体意义上的“人”的重新确立,使得民族与家国情怀渐行渐远。虽然我们都清楚地知晓,人性价值的确立诚然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个体的彻底解放依然与民族整体的解放息息相关,二者的辩证关系值得我们深思。于是体现在文学创作中,既有表达个体欲求的个性主义的文本,又有表现民族与时代风貌的作品,二者并行发展,才是华文文学关注“人”的立场而健康向上的两翼。

林语堂与华人新移民这两代作家整体的创作风格是不同的。林氏们着眼于民族与国家的呈现,体现为重视集体的安危与生存、个人与集体的休戚与共。其创作在美学风格上表现为重历史宏大叙事,突出时代大我,有热切激昂甚至是慷慨悲歌的特点。今天的新移民作家更多的着眼于作家生命个体的价值与尊严,体现为重视作为社会个体的生活与生存状况,美学风格上表现为微观叙事,充满自叙传色彩,哀怨徘徊或者琐碎而面面俱到。

从林语堂到华人新移民作家由儒家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弃个人私利于不顾,到过多注重身边琐事的“锱铢必较”式的写作,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一方面证明了文学是逐步深入到人的内心的、关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路向。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多元文化和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的目光越来越短,作家身后几乎没有了支撑其创作的价值判断与终极情怀。所以林语堂的创作,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就更有论说的必要,即在以人性为基本的价值立场中,纳入传统儒家的人文关怀,积极参与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

小说写作 篇5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方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

总结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掌握解题思路。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整理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阅读必修三、必修五中的小说单元,把握每篇课文的主题中心。

2.下发环境描写作用导学案,并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小步舞》。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那是小说。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青睐。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类文本阅读,往往扣住小说主题,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来设题。今天,我们就从小说最基本的要素——环境入手,共同探讨该如何解答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试题。

二、展示课堂目标(1分钟)

1.熟悉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方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三、考点精析(1分钟)

环境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了时空位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等。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命题点,而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一定区别。从近几年高考题考查方式来看,有考查细化的趋势。

四、明确考查方式(2分钟)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 (2019·全国卷Ⅱ)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步舞》)

(2) (2019·全国卷III)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到梨花屯去》)

(3) (2018·江苏高考)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小哥儿俩》)

(4) (2013·山东高考)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活着》)

(5) (2011·江苏高考)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是你的战争!”》)

环境描写作用考题即分析环境描写对小说三要素及主题、读者方面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环境(景物)描写”“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五、回顾小说相关文段,分析、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15分钟)

(一)举例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问:回忆《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回扣教材

分析作答

1.《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贾府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为人物活动、情节展开提供场景,烘托气氛,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

②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出贾府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

③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

④暗示了贾府必将走向衰亡,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

答案解构:

本题考查社会环境的作用,答案从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对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对凸显主题几方面的作用分析得出。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对于风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①渲染悲壮气氛。狂风猛雪、冲天大火中,英雄长啸,苍莽而雄浑,悲壮而激越。

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文中的“风雪”描写为人物活动所设置环境,有利于表现林冲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同时,又反衬了后来林冲的奋起反抗是“不得已而为之”,把林冲“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林冲是《水浒传》中最具悲情的英雄,他的一系列悲惨遭遇,已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而本文中的“风雪”描写,将落魄的英雄独自一人置身于茫茫天地之间,更能激发读者的同情之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③合理地推动情节发展。“风雪” 的描写,是为故事的发展“蓄势”。没有风雪,就不会有差拨放火的条件;没有风雪,林冲就不会出门买酒,也不会看到破败的山神庙;没有压倒草料场的房屋,林冲也不会到山神庙去暂避栖身,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结果。这些描写,为故事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条件准备。

(二)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 度

作 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 度

作 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人物方面

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境;④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方面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过渡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刚刚我们一起归纳了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打铁要趁热,接下来,让我们实战演练一下,在实践中将这一规律融会于心。

六、高考试题分析(22分钟)

(一)《小步舞》(2019·全国卷Ⅱ)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找到文中描写“卢森堡公园苗圃”的句子,如文中第②③段、第⑮⑯段、第26()段中描写“卢森堡公园苗圃”的句子。题干指出“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一限制性条件明确强调了答题分析特点时应将卢森堡公园苗圃这一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加以细化和展开,而不是泛泛地说“推动情节发展”,更不是常规地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去思考。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故事开端

卢森堡公园苗圃出现在小说开端部分,写“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情节发展

卢森堡公园苗圃不断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既是老夫妻表演的舞台,也是老夫妻人生的舞台,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

故事结尾

卢森堡公园苗圃出现在结尾部分,作者交代苗圃被铲平,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使故事留下想象空间。

【参考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每点2分)

七、课堂小结(2分钟)

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思路总结

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3步骤”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和目的是一致的。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并作对应分析。这里要注意区分出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与社会环境描写作用各自不同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分条列,规范答

组织答案时,要每个角度的作用单列一条,这样答案要点更明晰。

结语: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风姿各异,其作用也绝非简单几个角度所能言尽。但无论如何,首先对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要烂熟于心,整理答案时有所兼顾。

八、布置作业(1分钟)

1. (2019·全国卷III)《到梨花屯去》

写作能力论文 篇6

一、早在1999年,语言学家Flowerdew就指出:“在全球化时代,用英语以外的任何语言发表文章都是一方面把自己隔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另一方面为职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不利。”[1]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将建设国际性知名大学视为发展目标,“教育国际化的潮流成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动力,也为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2]在国际刊物上,特别是在诸如SCI、Ei等国际检索刊物上的多寡已经成为衡量各高校学术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精英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推向世界,实现专业学术信息的国际交流。

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对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005年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明确指出: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一定要“以需为本”。“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研究生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3]为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国内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选修课程,其中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被视为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目前选修课课时相对较少,大班授课,同班学生专业差异大,教师大多沿用传统的全堂讲解模式,教材较为陈旧,学生无法充分体会授课内容和自己专业的关联性,因此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大,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和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很多研究生已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着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另一方面,作为高层次学术精英,他们也拥有相当量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如果课堂上仍采用“满堂灌”的形式,仅仅强调对语言的讲解,就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要尊重研究生的认知特点,探索一种能够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观察、体验、交流、学习、总结,在实践中更新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形下,目前国外较为盛行的“项目驱动教学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项目驱动教学及理论基础

项目驱动式学习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围绕某一项目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4]项目驱动教学目前在西方国家颇为流行,不仅用于语言教学,还广泛地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该模式模拟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注重语言的实用性,让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相互协作、讨论,亲自操作,积极探索,主动研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此过程中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并在将来的工作中顺利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Railsback认为[5],项目的主要特征包括:①以学生为中心或导向;②有具体的项目起始阶段、实行阶段和完成阶段;③项目内容对学生来说有意义,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能够进行直接观测;④项目解决的是真实的问题;⑤学生进行的是第一手调查研究;⑥项目必须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⑦项目具有和教学大纲、学校、地区以及国家要求相符的具体目标;⑧有可以分享的具体成果;⑨重视学科知识、生活知识和工作技能的相关性;⑩有反馈和评估的机会;輯訛輥有反省和自我评价的机会;輥輰訛拥有真实的评价体系,如学档、日记等等。

人本主义教育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以及多元智能论为项目驱动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教学目标上,应该强调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应该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氛围。教师的职责不应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6,7]。建构主义提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之间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学生应该是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的个体,“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8]。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多元智能论认为人的智能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还包括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9]。多元智能论认为教师不能只以某一种智能的高低去评价学生,因为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学校应突出“个性化教学”,为学生创造多元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项目驱动教学充分体现以上教育理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完成模拟真实情景的特定项目的过程中,相互协作,积极探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随着校园网络化的普及,网络给我们的学习理念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学习从课堂向课外延伸,由阶段性转向终身性,由教师全程监控逐步转向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10]。网络的介入可以最大化地发挥项目驱动教学的优势,互联网上的专业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丰富的真实语料,便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思考、分析、总结、归纳本专业学术论文在语篇和语言运用等层次上的特征。此外,随着各高校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教师可以在网上管理、指导和协助学生学习,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数据库和词典库的链接以及学术论文篇章范本,在线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建立电子学档,学生将作业提交在学档中,实现网上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论文修订。总之,网络和项目驱动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要点

1.体裁分析

最初人们对学术篇章的分析仅仅局限于篇章的表层语言特征,后来人们发现特定篇章中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是有一定的交际功能和意义的,因而提出了体裁分析的概念,其中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Swales。体裁分析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超越篇章表层的语言特征去对篇章的宏观结构及交际功能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体裁分析是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选词造句的技巧、谋篇布局的机制,而且对语篇的体裁结构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把握,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将来的学术研究中能够遵循学术规范并且更得体地运用英语”[11]。学术论文的体裁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术论文结构层面,包括论文的宏观结构及论文各部分的语步结构;二是论文语言特征层面,如情态、时态、转述及措辞等[12]。

(1)语篇结构。学术论文不同于文学作品,它遵循约定俗成的写作惯例。比方说,实证性研究论文的正文通常包含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和结论几个部分。Swales曾对学术研究论文各部分的语篇构造和语言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方说他曾经将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分为三个语步(move),每个语步下面又包含若干具体步骤(step),如图1所示[13]:很显然,Swales的以上模式是“通过揭示作者的交际意图来达到描述引言部分结构的目的[14]。”由于国内研究生缺乏语篇构造的基本知识,有些学生仅仅将论文按照中文模式翻译成英文,没有遵循西方学术论文的体裁和交际惯例,很难被国际权威期刊接受。比方说,有些研究生的论文中根本就不谈及相关前期研究,殊不知任何一项研究都是相互关联的,不可能绝对独立存在。为了使更多的研究生能够走向世界,有必要将体裁分析融入学术论文写作课堂。Swales等语言学家详细地分析了研究论文各部分的体裁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其取得的研究结果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此外,论文中的一些微观篇章结构,如例证、因果关系、对照对比、定义、分类、描述等也是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授课要点。

(2)语言特征。学术论文的语言分析包括情态、时态、转述及措辞等方面的内容。情态动词是模糊限制语的一种形式,合理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避免把话说得太绝对,让自己留有余地,使自己陈述的观点更加严谨、周全和客观[15]。中国学习者由于不懂得正确使用情态动词,往往把问题论述得较为肯定武断,从而影响了论文的可信度。

关于时态,Dudley-Evans和St.John认为学术论文各部分的语句有其惯用的时态[16]。如在引言部分多采用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研究方法部分多采用过去时及被动语态,结果部分多采用过去时,而讨论部分多采用现在时等。

此外,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如何正确规范、恰当有效地转述他人的观点以服务于自己的论点。转述的类型、词汇和时态的选择都会影响到论述的效果。比方说,选择适当的动词可更具说服力。同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学术规范,防止抄袭现象的发生。

学术论文的措辞应该遵循严谨、客观和简洁的原则,文中主语非人格化和名词化现象较突出,少用具有渲染和夸张效果的词语。学术论文的语言应反映严谨科学的学术作风。

2.文献查阅及引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网上数据库检索相关专业文献,指导学生阅读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记录、总结、归纳和整理笔记的方法。准备充分的前期文献研究工作往往会让论文写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应重视学术道德规范,强调任何对原文的直接引用、转述和释义都应该注明出处,严防剽窃和抄袭现象的产生。目前不少研究生认为,只要不是直接引用,就无须注明出处,这是极其错误的思想。但凡是别人的观点,无论在转述的时候是以概述、评述还是释义的形式出现都应该注明出处。国际学术界一向注重学术道德,抄袭和剽窃行为将对作者的名誉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这一点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中一直强调下去。

3.论文规范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论文范例,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本专业英文权威学术期刊的论文规范,包括文中引用的观点、数据和图表如何注明出处?如何对文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注释?参考文献的格式有何规定?论文的版式有何特殊要求和规定?图表的设置有何要求?等等。这有助于帮助研究生养成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研究作风和习惯。

四、项目驱动下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教学模式

1.项目驱动写作教学的主要参与因素

项目驱动下的写作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相互合作、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与内化。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网络平台都充当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如图2所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独立思考、动手处理问题和与他人协商合作的机会。同时各因素之间又存在互动的联系,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教师的指导、自己的努力、同学间的协作以及网络平台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反过来,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研究素材和动力,同学间的协作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而其作品也会为网络平台资源的积累作出贡献。

2.项目设置

在项目驱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设置符合教学目标的研究项目,明确项目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和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相互协作完成项目各个阶段的任务。根据学术论文写作课的特点,笔者认为项目的设置应该模拟真实的论文写作过程,项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完成一篇完整的,符合本专业国际知名期刊要求的英语学术论文。教师在各个阶段先讲授要点,然后设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根据任务性质和难易的不同,采用小组研究和独立完成两种方式。由于选修课的班级相对较大,可能存在专业差异,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应该尽量将专业相同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以便于项目的开展和实施。项目的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在项目驱动教学中,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灌输者,新的教学模式赋予了教师全新的角色。教师承担着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咨询者、协作者、项目设计者和课程资源的提供者等多种角色。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解要点,还要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为他们设置项目中的任务,组织小组讨论,为学生建立电子学档,在网络平台上提供学习资料、词典库和数据库的链接,在网络论坛上提供学习指导、解答问题、评阅作业并与学生进行在线讨论。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从课堂内向课外延伸,成为真正意义上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自我探索,亲身体验和团队合作的机会。教学内容和专业学科的结合将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使学习过程变得有意义。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的知识会保留得更为长久,自发的经验学习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培养。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除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外,还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孤立无援。学生与同学及教师的在线讨论交流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诸多的学习问题。作业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电子学档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估和自我反省的机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项目各个阶段末尾对自己本阶段的学习作出总结和评价,并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出计划。项目驱动教学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学生在项目实施各阶段的表现都将计入学业成绩。评估手段的多样化能够更全面、详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问题和挑战

网络交互是目前项目驱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校园网络化的发展,国内许多高校都相继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一些平台还涵盖了学生的电子学档,让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如何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还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而对于目前还没有建立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院校,教师可自己为学生建立电子学档,通过e-mail或即时在线交流的方式(如MSN、QQ等)实现和学生的网上交互。不管怎样,处在信息社会的教师不可能完全脱离电脑,教师要改变观念,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更多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另一方面,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目前通常作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设置,存在大班教学、课时较少的现象。教师在分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专业的一致性,否则会引起学生配合上的困难。如果研究生院在排课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或者以小班开课,效果会更好。如果实在不行,将文科学院和理工课学院的学生分开授课也会降低教师授课的难度,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课时相对较少,教师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应该说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时间已经向课外延伸,很多工作是在课下完成的,课堂上除了讲解要点外,主要是让学生讨论和汇报他们课下的研究成果。教师应明确下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有备而来。对于大班学生,由于小组作业已经在网上提交,可以先组织讨论,再抽选有代表性的小组汇报,以点带面就可以了,不必每次课每个小组都要汇报,但在学期内应该让每个小组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应该合理设置评估标准,将学期考核和学生的平时表现结合起来。

尽管我们相信研究生是成年人,心智成熟,自学能力较强,但项目驱动教学多少不同于他们所熟悉的传统课堂模式,教师需要在第一堂课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清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运行方式,明确自己的责任。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指定组长,以便学生相互督促,同时还需要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习策略进行指导,以保证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由于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网络的介入意味着教师的投入会成倍增长。教师需要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审读学生的作业、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这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同时,教师的发展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学校应考虑在课时和报酬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

此外,项目驱动下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最好在学生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后再行开设,一般在第二学年比较合适。在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专业教师在专业学科知识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