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作文600字(优秀9篇)

当我们身临浩瀚无垠的大海面前时,听着海的呼吸,感受海的气息,体会大海的那种。种与世无争、平静和那深沉的力量以及那沉默的美。尤其是它那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的情怀。它对待世界万物是最公平的。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篇1

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观念百花齐放,音乐课堂从以前纯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授,到加入了各种其他的因素,例如人文知识的贯穿,例如姊妹学科的渗透甚至综合等等,这些新的元素来到音乐课堂,让很多教师如看见了万花筒,不知该如何取舍,这些内容被有的教师不加方法地引进,有的音乐课堂变得杂而不纯,有的音乐课堂充斥着各种知识却恰恰减弱了音乐的魅力,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就在这些因素的冲击下被减弱了。

【关键词】:音乐课堂 教学精彩课堂

我曾经看过一节高中音乐课,教学内容是关于HIP HOP(街舞),整节课氛围热烈融洽,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如今的音乐课似乎很少有人去触及为人熟知的经典类课题,新奇求异往往更能胜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迷茫。

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观念百花齐放,音乐课堂从以前纯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授,到加入了各种其他的因素,例如人文知识的贯穿,例如姊妹学科的渗透甚至综合等等,这些新的元素来到音乐课堂,让很多教师如看见了万花筒,不知该如何取舍,这些内容被有的教师不加方法地引进,有的音乐课堂变得杂而不纯,有的音乐课堂充斥着各种知识却恰恰减弱了音乐的魅力,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就在这些因素的冲击下被减弱了。我个 但另一方面,因为尺度的拿捏问题,课堂音乐性的的把握问题在喧闹的音乐课堂过多之后,又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音乐课堂是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的,离开了这个知识结构,盲目以夸大其他元素的作用,那音乐学科就会失去自己的存在价值。

要表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过程,一个拿捏不当,音乐的美感就会被破坏,音乐的魅力就会被淹没,所以,使音乐课堂具有音乐性,首先是教师的一种艺术,一种方法的艺术,在实践课堂中,我越来越觉得要使课堂音乐性得到完美的体现,要创造这样一种课堂的艺术,需要多方面的精心设计策划,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浅析: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大音乐教育的音乐课堂,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我们的课堂音乐在流行音乐面前,完全不能使学生有更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加强聆听的魅力。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课堂艺术的具体体现。

首先,给学生一个音乐背景。这个背景要生动,时间和空间具体,情感悬念强烈。例如,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应该设想到,这个乐曲起伏颇大,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并且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就应该着重介绍贝多芬的性格,生活处境,历经的坎坷,还应该结合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起云涌,让学生感受乐曲诞生的大时代背景。这种背景介绍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才能让学生在后面的音乐中有感而听,才能使学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

其次,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这个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尽量完美地做好准备。硬件软件环境对音乐课堂非常重要,良好的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否则音乐片段音质不佳,断断续续的效果,会让学生大失所望,音乐不再感人,教师的讲述也会立刻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就应该着手准备完美的音乐资料和尽量优美的播放设备给学生。例如,学生对《喀秋莎》《游击队之歌》这些歌曲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在我精心挑选了黑鸭子的合唱歌曲版本,又在良好的音响设备下播放出来后,学生是从喧闹的无所谓而转为入神地聆听。人声的纯净与秀美,不需要教师的夸夸其谈,是真正从声音中传递到每个人心中。音乐之美,不是教师的讲述能强加给学生的,只能是聆听,只能是优美的声音效果让学生自己感受。

最后,教师应该重视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其实,在音乐面前,教师介绍多少,说多少音乐的美,那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要学生认同,还不如教师提点一两句,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听,给学生感受。一堂音乐课,学生听的时间应该起码有半堂课。可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1、先完整的听。可以闭上眼睛,教师应该提点学生尽量完整地静下心来闭目聆听。完整的音乐形象对学生非常的重要,第一遍完整的聆听,学生其实有很多所感,这些感受有的学生并不会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也不应该追求在这个过程之后,有多少个学生说出了自己听音乐的体验。这种说出来的体验是表象上的,更深层的体验其实在心里,教师只需要注意学生是不是对这个音乐明显有了兴趣,明显沉浸到了音乐中,就成功了。2、多次聆听。在多次聆听中,学生有了自己重视的片段,熟悉了音乐旋律,并且喜欢跟唱。这就是学生喜爱上了这个音乐的表现,也是音乐魅力吸引了学生的表现,反复的聆听,其实是我们健康音乐和流行不良音乐对抗的唯一有效办法,单靠教师讲述想纠正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好根本不可能,但只要课堂有时间反复地听,学生在耳熟能详,有充分机会透彻聆听健康音乐的基础上,音乐自然能让他们有所改观,音乐教师千万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就轻视音乐的魅力。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一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读”这一方法。多读,自然能感受其美,多听多唱,自然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其美。教师要是转换一个角度,不单从自己教上去想,而是从学上去体验,就能感受到,原来,学生喜欢的是听和唱,不喜欢的恰恰是教师讲得过多。我曾经实验过,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歌曲,要是整堂课用大部分的时间给他们听唱,其实最后,他们都不自觉地下课了还在哼唱,这让我感受到,我们音乐教师其实并没有正视过音乐本身的魅力,而是太迷信自己讲述的魅力了。 3、教师的升华和提炼是聆听最后必不可少的,但是贵在精致,贵在画龙点精。如果通堂课让学生去聆听,学生的聆听毕竟有他的盲目性,这样也并不可取。所以,教师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知识介绍,不过,可以有一些艺术的处理方式。例如,想介绍欧洲音乐风情,很多教师想将欧洲建筑和文化给学生一个印象,这个当然有助学生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可是,为什么不能将这些文化建筑图片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的视觉效果呈现呢?这样完全可以不打断音乐的连续性,不影响音乐的聆听,学生的看和听是可以同时进行了,所以,这些人文风景的介入,既完全恰当,也没有影响课堂的音乐性,恰恰成了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所以,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非常正确有效,只是教师在操作时候,没有找到最恰当的方法而已。

二、教师要先入境,学生才能被带动进入情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上所说,有的教师就想,既然需要在课堂中加强聆听,那教师就可以轻松地置身事外了,反正就是反复地播放音乐而已,那自己上课更轻松了。我恰恰不这么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应该是无所不在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需要自己先进入情境。教师的表情、语言、情感,本身就是这个音乐聆听,音乐情境中的一部分,学生在聆听时候,不可能不受音乐以外的事物的影响,而影响最深的首先是教师。可以想象一下,课堂上,音乐在播放时候,一个专注做聆听状,面部表情随音乐情绪在变化的教师,和一个漠然的教师对比,可能是前面一种更能吸引学生,有的教师,甚至能用自己聆听时候表现出来的情感感动学生,让学生产生聆听的欲望。所以,教师的教态,在音乐课堂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对音乐的演绎这一方面。在学生聆听音乐时,教师可以随音乐指挥,手势力度的强弱变化,就可以使学生走进音乐世界的强弱,体态和身体语言,更可以让学生感受旋律的变化。这也是课堂音乐性的体现,因为,教师的一切都是围绕音乐,教师沉浸在音乐中,学生才能入境,这一点,有经验的教师已经深有体会。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我觉得一个教师首先要当自己是一个乐、歌者,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去感受过自己要教授的音乐之美,不能如一个艺术家一样忠实于自己教授的音乐,课堂音乐性如何能够存在?如果教师真的感受到了自己要教授的音乐之美,那课堂上,他的一言一行,他的表情和聆听,都能将他对这段音乐的赞赏表现出来,这种赞赏和感叹,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学生,这也是课堂音乐性的和谐表现。

三、在音乐课堂中,音乐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重视,有心地运用在各个细节上,音乐性才可能贯穿整个课堂。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篇2

曾经我只不过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度过天真的童年,如今,四季教会我数着溜走的岁月,风景教我聆听自然的声音,听她唱着岁月的歌,欣赏她洒落大地的美。

小时候的我像山间的小溪,在环山的环抱中溜达,鱼儿为伴,丛林是友,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如今,我常会想许多问题,爱捧着厚厚的书本,能从大刊的报纸杂志中获取社会的信息,关心人类的命运,留心身边的细节,认真琢磨深刻的道理,常问几个“为什么”。好比滚滚长江奔流不息,直到淌进大海的胸怀。于是,我学会了聆听生活的声音。

世间最亲切的声音莫过于父母的唠叨。

有句话说得好:“从人类的嘴里能发出最甜美的字眼是‘母亲’。”“妈妈,我爱吃你做的菜”“妈妈,如果我不听话,你轻轻打我吧。”“妈妈,下星期我们去公园玩好吗?”这多么动听的声音啊,在童年的回忆里它是最珍贵的痕迹。可是回忆里更多的是父母一次次的唠叨,是一次次的提醒,一次次的关爱,告诉我,妈妈多么爱我。如今,我学会了聆听那一声声的唠叨,似乎越听越感到亲切,能听出她的细心,她的温柔,她的爱意。我觉得父母的声音是如此美,最值得怀念。

如今,当窗前的那串风铃碰撞,我抓住那一刻,悉心聆听这悦耳的声音;如今,当小朋友唱起熟悉的歌谣,我驻步聆听生活的真实声音;如今,当父母讲着那遥远的故事,我倾耳聆听这亲切的声音。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篇3

关键词:音乐 聆听 感受美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我们的课堂音乐在流行音乐面前,完全不能使学生有更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加强聆听的魅力。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课堂艺术的具体体现。

给学生一个音乐背景,这个背景要生动,时间和空间具体,情感悬念强烈。例如,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应该设想到,这个乐曲起伏颇大,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并且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习习相关,因此,教师就应该着重介绍贝多芬的性格,生活处境,历经的坎坷,还应该结合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起云涌,让学生感受乐曲诞生的大时代背景。这种背景介绍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才能让学生在后面的音乐中有感我听,才能使学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

教师要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这个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当面尽量完美地做好准备。硬件软件环境对音乐课堂非常重要,良好的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换了一个稍微差一些的设备,这些经典的音乐片段在音质不佳,断断续续的效果中,都会让学生大失所望,音乐不再感人,教师的讲述也会立刻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在课堂前就应该着手准备完美的音乐资料和尽量优美的播放设备给学生。这个在最近学校配备了专业的音响到教室后,我有了非常深刻的感受,以前,学生对《喀秋莎》《游击队之歌》这些歌曲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在我精心挑选了黑鸭子的合唱歌曲版本,又在新的音响设备下播放出来后,学生是从喧闹的无所谓而转为入神地聆听天籁一般的不同。人声的纯净与秀美,不需要教师的夸夸其谈,是真正从声音中传递到每个人心中。音乐之美,不是教师的讲述能强加给学生的,只能是聆听,只能是优美的声音效果让学生自己感受。精致的教师,是会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最优美的声音效果给学生,而不是寻找客观理由,找一些凑合的声音给学生。如果在常规教学中,学生欣赏到的都不是最优美的音乐,那长期如此,学生对音乐就开始持怀疑态度,不再认同音乐的感人魅力了。对此,我对某些出版社教材中的配套音像资料颇有意见,那就是,这些磁带灌制质量并不高,优美的《祝酒歌》在我们课堂播放时候,不光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甚至让有的学生尖声讥笑,这样的音乐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听,实在是适得其反。所以,音乐的聆听,是需要教师选取最优美的音乐资料,用好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来给学生聆听的,并且,一定要成在常规,长年累月积累,给学生一种完美的音乐感受。

教师应该重视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其实,在音乐面前,教师介绍多少,说多少音乐的美,那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要学生认同,还不如教师提点一两句,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听,给学生感受。一堂音乐课,学生听的时间应该起码有半堂课。

①先完整的听。可以闭上眼睛,教师应该提点学生尽量完整地静下心来闭目聆听。完整的音乐形象对学生非常的重要,第一遍完整的聆听,学生其实有很多所感,这些感受有的学生并不会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也不应该追求在这个过程之后,有多少个学生说出了自己听音乐的体验。这种说出来的体验是表象上的,更深层的体验其实在心里,教师只需要注意学生是不是对这个音乐明显有了兴趣,明显沉浸到了音乐中,就成功了。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篇4

[关键词]合唱;聆听;自我调节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9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立项课题“小学合唱教学中学生自调节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2014C05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雪丽(1975―),女,广东东莞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小学课堂合唱是演唱教学的组成部分,是指在班级中开展两声部的唱歌教学,对于学生唱歌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

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实验教材的实践与推广,多声部歌曲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学生在听觉上对多声部缺乏一个逐渐熟悉、认识的过程,没有从音乐上建立多声部概念;缺乏一个多声部歌曲教学常规的系统性引导与训练,没有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音乐素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准、音色的听辨、演唱能力比较差,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在团体中通过演唱对音准、音色、音量作自我调节,达到合唱的和谐美。

由此可见,在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多声部歌曲教学,认真开展好多声部歌曲教学对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既很重要,也很必要。聆听在合唱教学中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通过聆听,对自己的节奏、音准、音色、情绪进行自我调节,获取知识,收获快乐呢?2014年笔者成功申报了区教师个人小课题“小学合唱教学中学生自调节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自调节能力”指学生自觉自愿进行学习,是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它包括对照标准、评价反思、调节改善三个要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调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它有别于其他的姊妹艺术,包括音乐家利用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等,创造无限丰富而又有感染力的情景氛围,传达某种情感。

课题研究课《海鸥》中,笔者重视学生的聆听,通过聆听,学生对自己的节奏、音准、音色进行自我调节,能用圆润明亮的声音,与他人合作演唱歌曲。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准确、独立的节奏感和节拍感,是合唱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歌曲中的|X X O | X X O | X X X X | X X O | X X O | X X X |X O X O | X O |是全歌的典型节奏,其中的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在歌曲的表现中起重要的作用。笔者一开始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节拍与停顿,接着师生一起边打节拍边按节奏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节拍感与节奏感,笔者第二次示范对比朗读有无休止符的区别,学生在聆听中找到了正确的节奏感,感受到休止符在表现音乐形象与情绪,评价他人、反思自己在朗读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朗读与节奏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加进旋律模唱,在不断的聆听中调整自己的声音,培养在演唱中自我调节的能力。

音准和节奏训练是开展合唱教学的基础,对合唱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缺乏这两种训练将会无法进行较为复杂的合唱作品的教学。音准训练在具体教学时应循序渐进,主要让学生学会彼此倾听,自己调整音高,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欣赏是合唱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聆听则是合唱欣赏的主要手段,聆听声部的旋律性及声部间的层次感,要让学生在初听范唱时,同时倾听两个声部;复听时,注意倾听低声部的旋律。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觉,提高对合唱的感知能力,从而在演唱中不断调整自己,与同伴合作。聆听全歌感受情绪,学唱A段由教师带领学一个乐句,第二个乐句让学生聆听后找出两个乐句的异同,然后自学,并在其中再次聆听同伴与钢琴的音准对自己的音准音色进行调整。

《海鸥》这首歌曲的第二部分加入了副旋律,其情绪、节奏、旋律都与主旋律有明显的差别。笔者引导学生聆听范唱,初步感受两个不同的声部,学生有时唱得不准,但乐器演奏出的旋律是准的。在奏、听的基础上再唱也可以避免合唱时的“跑调”,因此笔者让学生分别跟钢琴唱主旋律和副旋律,引导学生学会听钢琴辨音高,在一次次聆听钢琴、同伴、自己的声音后唱准音。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合唱练习中,学会各声部旋律后,再过多地进行分声部练习,容易造成单声部唱的时候准确性比较高,但一旦合成就会各唱各的,没有平衡和谐的美,因此笔者尽可能让学生在两个声部的丰富音响中进行听、唱的练习。为了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在学生重点练习主旋律时,教师演唱副旋律声部,提示学生聆听合唱的效果,反之再练习;学生初步感受到合唱的效果时,再利用钢琴,弹奏主旋律,让副旋律声部用轻声演唱自己的声部,反过来笔者弹奏副旋律,学生轻声唱主旋律声部。又或者笔者的伴奏同时演奏两个声部,或者范唱一个声部,用琴伴奏另一个声部,让学生既能各有所“依”又能相互倾听,在听、唱中不断提高演唱技巧。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不足、同伴的优点,调整自己的演唱,包括音色、音高、音准,听、唱等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合唱的效果,并获得较为全面的合唱技巧。学唱歌词的时候,也主要通过聆听模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演唱,唱准节奏、唱对音高,特别是主旋律用有弹性、明亮、圆润的声音唱准休止符的停顿;副旋律连贯抒情,犹如海鸥轻盈地拍打翅膀。

两个声部的合成是合唱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和谐地合成是合唱教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学生通过聆听后对音色、音准、节奏的准确判断,在不断地调整中唱出和谐优美的合唱歌曲。笔者在这个环节采用听唱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程度分成两个声部进行合成,由于两个声部的人数相当,第一次合成时副旋律的音量比主旋律大,喧宾夺主了,笔者马上调整了教学方案,由全班同学演唱主旋律,笔者演唱副旋律部分,引导学生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聆听笔者的声部,边唱边调整自己的音量,接着让学生自荐,选出六个学生负责唱副旋律声部。这次的合成在音量上效果明显比第一次好,学生通过演唱聆听体会到音量对声部均衡和谐的重要性,在音量到达均衡的基础上讨论主旋律与副旋律分别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学生可以自己尝试,并分小组展示,笔者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评价,找出大家都认可的能够表现音乐形象的声音进行演唱,对自己的音色进行调整,这样的合成不但有了音量的均衡,也有音色的和谐之美。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笔者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小调查,第一步让学生自己评价,第二步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演唱,学生在聆听其他同学的演唱时,对照自己,找到最合适的声音。通过简单的调查,发现全班35个同学中二声部合唱掌握得非常好的有10人,基本掌握的有18人,有7人容易走音,而在基本掌握和掌握得很好的学生当中有10人是学校合唱队的学生,12人有学习乐器的,平时有进行视唱练耳的训练,音准比较好、节奏感比较强,上课专注度比较高,学习成绩也比较好。7个容易走音的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容易走神。由此可见,聆听是合唱的基础,是把握音准、节奏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全体学生基本掌握两个声部的合成后,师生一起讨论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经过交流大家认为在A段可以用轮唱演唱,同一个旋律一个声部先唱,轮唱对学生的聆听要求更高,另一个声部在一小节后加入演唱,两个声部在演唱自己旋律的同时,又要聆听另一个声部,才能得到统一和谐。经过前面的训练,学生在这个环节掌握得比较好。

综上所述,笔者从这节课中发现在小学合唱教学培养学生自调节能力的策略很多,而聆听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与方法,只有具有良好的聆听习惯,较强的听觉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音准、音高、音色,在与他人合作时,才能表现出合唱和谐、均衡之美,塑造音乐形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黄利,冯国文。让我们自己走路吧[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篇5

秋天已经来临,树上原本茂盛的绿叶现在已经落了一大片,树枝上只剩下了几片叶子也已经摇摇欲坠。一阵微风袭来,树上枯黄的叶子翻了几个跟头便掉了下来,踩上去便发出“咔嚓”的声音。

大自然的声音是美妙的,我听见了春天花儿开放的声音夏天蛐蛐歌唱的声音,秋天大雁南迁时的鸣叫的声音和冬天风儿呼呼刮过的声音,不同的时间大自然总会给我们不同的声音,让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美妙的大自然的声音。

可是现在美丽的大自然已经在慢慢的消失,绿色已经从地球山慢慢的减少,我听到了大自然的呼叫声,你听:泥石流、海啸、洪水、台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呼叫声,我们应该听去聆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大自然的声音不再那么不和谐,让我们身边的树木越来越多,让大自然的声音永远那么动听。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大自然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要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听到大自然的呼叫,不要再去砍伐那些无辜的树木,因为是它们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好,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我发现,大自然的声音其实也是丰富多彩的。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篇6

关键词:“哼唱”教学 音乐欣赏 有效运用

一、精心设计“哼唱”

哼唱旋律这一教学手段可以运用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各个环节,但在各个环节的运用中目标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要做到心中非常明确哼唱旋律的目的,有目标地精心设计各个环节中的“哼唱”。

1.在准备聆听前设计“哼唱”,帮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主题

学生往往对熟悉的音乐作品更感兴趣,当他在音乐作品中聆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在聆听作品前,我们可以根据作品需要,设计一些哼唱的练习。比如,在聆听《伏尔加船夫曲》之前,先将作品的主题旋律设计成一条简单的发声练习,并要求学生在进行发声练习时加入速度力度的变化,让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熟悉并初步感受了音乐的主题。在进行聆听音乐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引导学生深入欣赏音乐,走进音乐做好铺垫。

2.在深入聆听中设计“哼唱”,引领学生深层次品味音乐

在引导学生深入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根据音乐作品,截取音乐主题旋律,让学生哼唱,无疑也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手段。因为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哼唱音乐的主题旋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作品主题的印象,引领学生深层次地品味音乐,并从中可以发展和积累音乐语汇,从而达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目的。

这个看似简单的手段在运用上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的,要根据作品及聆听的目的设计哼唱旋律的方式。当我们的目标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熟悉旋律,我们可以简单地设计让学生用“lu”、“la”等来哼唱旋律。当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哼唱来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各要素的作用时,那么可以设计分角色演唱旋律、改变旋律的节奏哼唱进行对比感受、加入手势哼唱旋律、合唱旋律等方法进行。在《永远的莫扎特》一课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哼唱环节:在聆听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呈示部时,第一句旋律,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雄壮、激昂、有力的特点,先让学生全体哼唱,在感受力音乐的特点后,又让学生选择男声和女声哪个更适合演唱这句旋律,并在让男声声音集中、饱满的“bang”演唱旋律的同时,让女生在强拍处挥拳感受旋律的力度,在演唱熟练后将此旋律的节奏进行改变,再次让学生哼唱,来感受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第二句旋律比较柔和抒情,在第一句哼唱的基础上,学生们自然选择有女声哼唱,这时教师对哼唱的要求也相当明确,要求用轻声、高位置的“la”来哼唱这句旋律,并用一个柔和的手势加以辅助感受,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在男女声均能很有表现力地演唱这两句旋律时,教师又设计了合唱这两句旋律,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哼唱旋律的环节中,学生对这两句旋律的记忆已经相当深刻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哼唱中感受了音乐、理解了音乐,而且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听觉感知力。

3.在完整聆听时设计“哼唱”,感知学生对音乐的记忆

在完整聆听音乐的环节里,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在聆听到熟悉的旋律轻声哼唱。此时的学生经过了深入聆听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哼唱旋律的基础上,对音乐主题的旋律已经记忆深刻了,对完整聆听时音乐主题的出现会觉得格外亲切,会有一部分学生不需要教师做任何要求就会不由自主地哼唱出熟悉的主题旋律,有些学生虽然没有出声,但从他们的表情里教师里已感受到,他们正在心里默唱旋律呢!此时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有感而发的哼唱中,从学生陶醉在音乐中的表情里,感知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记忆和感受。

二、正确指导“哼唱”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哼唱”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在哼唱方法上的指导。特别是初中生,他们正处于变声期,声音效果本来就不是特别好听,如果缺少方法上的指导,哼唱的声音会破坏音乐原本的美感。

1.指导学生有方法地轻声哼唱

“哼唱”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要轻声,但如果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对声音的把握肯定会有所欠缺,有时候甚至在跟着音乐哼唱的时候,学生的声音会盖过音乐。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轻声、高位置地进行哼唱,便于声音位置统一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聆听音乐。

2.指导学生有情感地哼唱

在指导学生哼唱时,除了声音上有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的需要,有情感地哼唱。比如,在聆听《瑶族舞曲》时,在哼唱a段主题旋律时,就可以先要求学生用轻柔的力度、柔美的声音哼唱主题旋律的第一次出现,体现出乐曲所要表达的幽静委婉的意境,随着乐曲主题的发展,音乐的情绪变得热烈高涨起来,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哼唱时加入力度的变化,让声音显得兴奋活泼欢快一些,以更好地体验音乐情绪的变化。

三、有效练习哼唱

在我们设计哼唱,指导学生哼唱时,还要注意哼唱的有效性,不能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要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根据我们设计哼唱的目标,有实效地指导学生练习哼唱,否则哼唱就只能流于形式,失去了意义。因为在让学生哼唱旋律的时候,第一遍哼唱肯定是达不到教师的要求的,这时候,我们不要马上放弃,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哼唱的实际状况,及时指出学生哼唱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指导。

首先,在哼唱旋律时出现音准问题是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学生在哼唱旋律时,比较容易出现音准上的偏差,作为教师在听到音准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加以纠正,可以利用钢琴伴奏帮助学生把握好音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音高音准的概念。

其次,在哼唱旋律时没有达成目标我们不能放任自流。比如在聆听《瑶族舞曲》,哼唱A主题的旋律时,当学生的第一次哼唱不能够体现出作品所要表现的柔美幽静的意境,教师可以用自己优美的范唱加以示范,并对学生的哼唱方法以及演唱力度、情感加以及时的指导,必要时让学生再次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意境,让学生的哼唱真正表现出音乐柔美委婉的意境。

哼唱旋律这一看似传统而简单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根据音乐作品的需要,精心设计,用心指导,让学生通过哼唱旋律,参与音乐,聆听音乐。才能不让“哼唱”流于形式,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让哼唱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深层次走进音乐,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有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篇7

在这个世界,大自然赋予我们灵感,让我们去聆听。

在山水中行走,看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仔细聆听,便会发现大自然的雄壮;在海滩上遥望,可以看到“惊涛拍岸”的海浪,仔细聆听,便会发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坐在流水潺潺的小河边,走在绿树成荫的山林中,会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景观,仔细聆听,便发现了大自然活跃的一面……

你聆听过大自然的声音吗?那淙淙的流水淌过那蜿蜒绵亘的小溪的声音;那云雀直冲云霄的鸣叫声;那雄鹰搏击长空的声音。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篇8

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春天:

花儿盛开的缓慢而细弱声音

细雨滴滴答答清脆的声音。

夏天:

青蛙呱呱的声音,

好生让人提神。

蟋蟀蝈蝈叫的声音,

给夏夜增添了神秘。

秋天:

落叶飘落沙沙飞舞的声音

大雁迁途噗噗煽动翅膀的声音。

冬天:

北风呼呼的声音,

令人惊悸。

小孩子格叽格叽踩雪的声音,

令人心生愉快。

聆听着奇妙的世界;

聆听着美妙的声音;

聆听着大自然创造的乐响,

啊!用心灵感受,用耳朵聆听,

世界的奇妙,

美妙的声音,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篇9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经,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审美要有修养,既要有文化修养,更要具有音乐知识,音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加强聆听的魅力。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课堂艺术的具体体现。

首先,给学生一个音乐背景,这个背景要生动,时间和空间具体,情感悬念强烈。例如,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应该设想到,这个乐曲起伏颇大,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并且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习习相关,因此,教师就应该着重介绍贝多芬的性格,生活处境,历经的坎坷,还应该结合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起云涌,让学生感受乐曲诞生的大时代背景。这种背景介绍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才能让学生在后面的音乐中有感我听,才能使学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

其次,教师要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这个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当面尽量完美地做好准备。硬件软件环境对音乐课堂非常重要,良好的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所以,教师在课堂前就应该着手准备完美的音乐资料和尽量优美的播放设备给学生。这个在最近学校配备了专业的音响到教室后,我有了非常深刻的感受,以前,学生对《喀秋莎》《游击队之歌》这些歌曲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在我精心挑选了黑鸭子的合唱歌曲版本,又在新的音响设备下播放出来后,学生是从喧闹的无所谓而转为入神地聆听天籁一般的不同。人声的纯净与秀美,不需要教师的夸夸其谈,是真正从声音中传递到每个人心中。音乐之美,不是教师的讲述能强加给学生的,只能是聆听,只能是优美的声音效果让学生自己感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