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优秀12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如下是爱岗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初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优秀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篇1

镜子前,有一位长着一张尖尖的瓜子脸,浓浓而弯的眉毛,两只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的`,肉嘟嘟的小嘴爱偷吃糖果。嘿,你知道她是谁吗?相信大家猜到了吧!没错,她就是我,我叫梁君悦,是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一看书,就连我最爱吃的点心也顺着风,抛到九霄云外了。

我最爱看书,书里的人开心时,我的嘴也会情不自禁露出笑容;书里的人难过时,我的泪珠子也会不争气地从眼角滚出来。总之我的心情会跟着书上的喜怒哀乐变化。

每次过生日时,朋友们会问我要什么礼物,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书!”记得一次,我过生日,朋友送了我一本《冒险小虎队》。我收到后就立刻把封面撕了。我蹲在墙角边,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妈妈叫了我好几声,我都说知道了。妈妈等了我半个多钟,还没看见我过来。气急败坏地跑到墙角边,扇了我几个耳光。我委屈的掉了几滴泪水。直喊:“疼!”客厅上十几道眼光“刷”地全盯过来。害的只好爸爸解围:“啊哈,悦悦太爱看书了,连生日都忘了呢!来来,过来吃蛋糕。”我只好依依不舍放好书,跟书到了个别:“书宝贝啊,我呆会再看你啊!”

在家,我可是个小馋猫!每次妈妈买回糖果,我都争着吃。妈妈怕我吃太多了,我的牙齿会被虫侵害。所以把糖果啊,藏了起来。我趁妈妈不在家时,把家都翻遍了,连糖果的影都没见着。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哭起来:“哇,妈妈不给我糖,我要糖,糖!”

嘿,这就是我!怎样?我的梦想可是有名的作家呢!你呢?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篇2

1.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

2.会按要求进行近似数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实数?实数怎么分类?

3.做一做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交流上面问题的做法

(1)估计同学们会有两种做法:

用计算器分别求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然后相加,得:(厘米)

如果没有两种做法,也要想办法引出这两种做法

两种做法的答案不同,哪一种答案正确呢?

这时两种做法的答案就一样了。

从这个例子看出,在进行实数的加减运算时,如果要求答案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那么参与运算的每一个实数的近似值应当多一位,即取到第二位,最后结果才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2、引入有效数字的概念

先思考:0.010256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等于多少呢?

0.0102560.0103

近似数0.0103有三个有效数字1、0、3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吗?

从第一个不是零点数字起到最后一个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2 125万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等于__________

3 有_______个有效数字。

3、怎样进行近似值的运算?

在近似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如果被减数与减数相差较大,那么参与运算的最大数多取一位有效数字,其余的数取到与最大数最低位相对应的那一位止。

例1 计算: 27.65+0.02856+-3.414(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提醒:最后一位数字为0,不能省略。

(2)在进行近似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中,参与运算的每一个数应多取一位有效数字。

例2 在上面做一做问题中 ,如果分别以正方形abcd、efgh的边长作为宽与长,做一个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考考你:1.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1),(2)

2.计算(保留三个有效数字)(1) (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变式:上面问题中27倍改为:8倍,其他不变

例4 已知求a+b的值。

例5 设a、b为实数,且求的值。

四、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这节课,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1.有效数字的概念;2.实数的近似数的计算

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篇3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三、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授

1.平陈立业——隋的统一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与归纳学生的回答。

出示任务:

反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

(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又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学生结合教材及ppt呈现的“柱状图”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2.励精图治——开创科举制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学生的回答。

隋朝统一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主要看门第,不问才华,弊端明显。所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开始进行分科考试,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到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凭考试成绩录取选拔,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ppt呈现史料,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师生共同总结:

科举制度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小结:经过隋文帝的“治理”,隋朝社会繁荣,国力强盛。隋炀帝继位后,急于建功立业,利用手中的钱、粮、权开始大兴工役。

3.炀王急业——开通大运河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ppt呈现以下材料)

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袁刚《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教师: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的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出示任务: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学生: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大运河全长20__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学生小组内,小组间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

不过,隋朝为开大运河动用了几百多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需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日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

(提示总结,评价历史事件必须“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答案不要拒于统一,任凭学生自由想象,只要合情合理就对学生进行肯定。)

小结: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从而造成了“天下死于役”的惨象,民变四起,致使隋朝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瞬间陨灭。

4.隋“赠”遗产——隋朝的灭亡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

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滥用民力。他每年都征发大量的劳动力,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兵役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人民忍无可忍,发动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身死国灭。

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ppt呈现:

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正确看待隋炀帝?

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ppt呈现:

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辨——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反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ppt呈现)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四、板书设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时间–公元前581

2、巩固措施 : 经济→ 意义

交通 → 意义

政治→ 意义

3、灭亡→残暴

我的好朋友作文 篇4

期中考试过去了,我失败了,陪伴我的,再也不是爽朗的笑声,也不是老师的赞语,仅仅只有一丝丝的寂寞,望着好朋友小曾优秀的成绩单,我愣住了,同是学习委员,但我是23名,她是第二,天壤之别,她还会和我以前一样要好么?仅仅只有数学好又怎样?谁又喜欢一个跛腿呢?

成绩拉开了我俩的距离。她常常向我提起她小学的辉煌,是的`,我比不上你,我躲还不行吗?你很高傲,在我心中,你向来是一个要强的人,你得的是第二,你依然懊悔,懊悔自己为什么不是第一,你却从没有想过对我说几句加油之类的话,这也是你的冷漠。

相反的,小沈也没有考得很好,但是,她很乐观,考过就过了,再也不提起她的成绩,知道我没有考好,她一直鼓励着我,经常教我读读英语,我也教教她的数学,她很随和,很少开玩笑,她表达能力很强,情感很丰富,那次不该她倒垃圾,也不该我做清洁,我提出,王媛晶和王淏澋太矮了,我们俩去倒垃圾吧,她爽朗地答应了。我们下了楼,倒完垃圾以后,她偷偷告诉我,那个清洁工好可怜啊,那么老了,为什么儿女不管她而叫一个老人来做清洁工?她的眼睛红红的,天真地望着我。是呀,我也想问为什么。和你在一起,很快乐,毫无压力,也许你起跑线比别人后,但是你的情商就是比别人高!你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女孩。外表坚强的你,常常被许许多多的人性所打动,所悲哀。

小曾,你没有发现我正在疏远你吗?对不起,嫉妒之心,人人有之,请求你,不要和我提起过去的成绩,那仅仅只是过去,那也仅仅只是曾经的美丽,对吗?希望你明白。还有,那些天冷落你,我也很无奈,觉得和她在一起是一种成绩的摆脱。盼你早日走出分数的笼子,和我们一起嬉戏吧!

话说重了点,请谅解。

小曾,小沈,你们永远都是我最好的朋友!

初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篇5

人生如航海,有苦有甘。然而面对生活中的烦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意见。我选择笑着面对生活中的烦恼。

实际上,烦恼并不是那么难去面对的。只要你换一种角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烦恼,或许烦恼就会迎刃而解了。也许你不明白我说的话,但是看完下面的一则故事后编制其中了。

《哈佛家训》中的一个故事改变了我对烦恼的看法。那个故事叫做“我没有鞋子他却没有脚”,故事是这么说的:

“爱波特是一个对一切都不满足的人,成天都不快乐。但是1934的春天,仅仅10秒钟就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开了一间杂货店,经营两年,不但把积蓄都赔掉了,而且还发债累累。前一个星期六,他关门了。当时,他正想向银行贷款100元,准备回老家找工作。他在路上左路的时候呀,瞧见一个没有脚的人迎面而来,他见到我,便微笑着向我打招呼,他的声音是那么有感染力,根本就不像是一个没有脚的人。我这时觉得我富有极了,于是便鼓起勇气去向银行贷款了200元,并在城市里重新在了一份工作,还工作的很好呢!”

朋友,若是你看完了这个故事后,请用微笑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烦恼,或者永远记住这个故事吧!记住这一点吧:我们是一个强者,并不是一个胆小的懦夫,而是一个永远的强者!

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篇6

丛书文章:《铁匠》《金岳霖先生》《汽笛•布鞋•红腰带》《祖父》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明确写人作文的基本方法,掌握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积累的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有创意的表达,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个性,运用对比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内探究】

谈话导入:人物的精神包括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写人物重在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刻画中,对与人物有关事件的叙述描写中,在对人的评述中,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精神品格,人物才会形神皆备,鲜活生动,如在眼前。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

活动一:温故知新

回忆一下写人作文的基本步骤:

第一、细心审题,弄清题意。 (审题)

第二、确定好所写人物的思想品德。突出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 (立意)

第三、依据要表现的品德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进行具体描写。选典型的材料:最能说明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的材料。(选材)

第四、据所选材料的情况,按时间或材料类别布局。采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选择最能表现突出人物形象的来写。(布局)

第五、修改、交流欣赏。(总结全文,点题照应)(点题)

活动二:文本感染

《邓稼先》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朴实的民族自尊心。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苦读写作《唐诗杂论》;李公朴遇害后大无畏参加群众大会,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

关心帮助青年;生活平凡随意;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工作辛苦,带病坚持工作。

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事情生动,主题更明确。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1.肖像细节描写。

阅读左拉的《铁匠》,勾画出文章描写铁匠外貌的语句,归纳出铁匠的性格特点。

〔明确〕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2.语言细节描写。

阅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勾画出文章描写金先生语言的语句,归纳出金先生的性格特点。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俗话说言如其人,又说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也常说,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3.行动细节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

阅读萧红的《祖父》,勾画出文章描写祖父行动的语句,归纳出祖父的性格特点。

4.心理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阅读陈忠实的《汽笛•布鞋•红腰带》,勾画出文章中的心理描写语句,归纳出“我”的性格特点。

三、借助对比手法描写人物,使形象更鲜明。

对比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 刻画性格,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邓稼先》一文中把邓稼先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傲。

四、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作点睛式的概括。

在记叙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段文字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两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活动三:写作指导

以“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思路点拨。

第一、首先确定好朋友的性格、精神或气质,运用议论的语句加以概括。

第二、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人物肖像必须符合年龄、性格特征,典型事例必须体现精神品质。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第三、精选写作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本质和性格特征。

写作要求:

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2.写好心理,倾诉心声。

3.写好行动,扣住细节,形神兼备。

4.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5.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作步骤:

一是细心审题。

二是突出人物性格、思想品质。

三是选典型的材料。

四是据所选材料的做好布局。

五是反复推敲修改。

六是交流欣赏。

我的好朋友作文 篇7

这个寒假,我和五年级的几十个同学去美国交流和学习。我在美国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而且还认识了一个非常认真,做事一丝不苟的同学——小清。

在美国期间,我们有两天被安排住在当地的民宿里,我和五年级六班的小清被分到了一个房间住宿。小清高高的,瓜子脸,显得很瘦,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第一天入住民宿已经很晚了,我们很快就上床睡觉了。清晨,我正在迷迷糊糊地睡觉,只听耳边“喂……”我一开始觉得耳边嗡嗡直叫,后来我才隐隐约约地听见是“起床了!”原来是小清站在我面前大喊。

我这才猛地从床上坐起来,看了看床头柜上的。闹钟,上面显示着“5:30”,我又一下子倒在了床上,不耐烦地念叨着:“着什么急呀!现在才五点半,我们六点起床就行了。我现在困得不得了,你再让我睡一会儿吧!”

他从床上下来,一边穿衣服,一边一脸严肃地说:“这是我们第一天在民宿生活,应该给美国居民一个良好的印象,待会儿洗漱完毕后我们再把被子叠了。”他说的也没错,第一天住民宿确实应该好好表现,我只好拖着疲惫的身体前去洗漱。

洗漱完毕后,我就开始和小清一起叠被子,他说:“我们先把被子铺平。”于是,小清站在被子的右边,我站在被子的左边,把被子扯得平平的,盖在了床上,他用手拍了拍被子,去掉上面的灰尘。接着,小清仔细端详了一遍被子,然后把被子的前端往后折了一下,又往前折了一下,形成了一个富有艺术感的小闪电型。我想:哎,总算收拾完了!这时,小清突然眉头一皱,说:“停!这边的被子多出来一截,帮忙拉一下。”小清真是一丝不苟啊!我们当天就得到了女主人的表扬,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小清的时间观念和做事认真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我很高兴交到这样一个朋友。

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篇8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本课共四部分,即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本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割据混乱完成统一,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最终因暴政而亡的历史过程。隋朝的统一及发展为此后唐朝盛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可以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整合,即分为大运河为何能开通、大运河如何开通、大运河开通致隋亡三部分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简单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充满了好奇,这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七年级学生了解隋朝这段历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图书、影视剧(如《隋唐英雄》《隋唐演义》)、网络游戏、遗址博物馆等。很多同学对这段历史都有一定了解。这对于开展本课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学生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是由于一些《》影视剧、网络游戏的误导,七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不能辩证地分析,故教师应在课堂中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隋的建立、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及隋的灭亡等基本史实。通过对隋文帝灭陈建立隋朝的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对隋朝户籍制度及科举制度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隋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大运河等公共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条件。通过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并意识到隋虽灭亡,但其制度在唐不断发展完善,为唐朝鼎盛时代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隋朝的灭亡。

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教师讲述:1999年,淮北市对公路实行拓宽改建,在改建到柳孜镇时,意外发现古运河南堤从柳孜镇穿过,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考古的首次发现,该遗址被称为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另外还有铜钱、铁器、石器等。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大运河于20__年6月22日,在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给淮北博物馆增加了众多的高古瓷珍品。我国著名古建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亲自题写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名。

讲授新课

(一)

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材料二 中国大运河……比举世闻名、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即使被称为世界“运河之王”的苏联土库曼大运河,也比我国大运河短700多公里。

——岳国芳著:《中国大运河》

教师设问:在古代要开通这样一条运河需要哪些条件呢?(参考答案: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1

国家统一

教师讲述: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为北周外戚,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兵向南方的陈国发动进攻,最终灭陈一统天下,由此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又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隋朝的统一,是南北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了有力的后盾。

2

经济发展

材料三 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隋朝刚建立的时候,全国大约有400万户、20__多万人。建国第三年清查户口后,立刻上升至700万户、4000多万人。

——何成刚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上)》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户籍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成效?(参考答案:进行“大索貌阅”,编订户籍;增加国家控制的人口,提高赋税收入,同时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小结:户口不实会影响政府的收入和徭役的征派。南北朝时期户口隐漏情况严重,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严格检查户口。彻查户口并重新编订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兵役的征派,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五

五铢钱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币制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参考答案:统一币制;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教师讲述:隋朝初年,钱币非常混乱,关东、关陇、梁益等地使用的钱币不但大小轻重不一,而且币质低劣,影响了商品交换。隋文帝建隋后,统一改铸五铢钱,另外还统一了度量衡,这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

3

人才济济

材料六 著名诗人李贺想参加进士考试,但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晋与进同音,李贺若考中进士,就犯了家讳。这在当时是个“不孝不敬”的罪名。李贺为此顾虑重重,踌躇不决。一些跟李贺争进士名额的人,更加推波助澜,造谣攻击,竭力阻止李贺应试。大文学家韩愈坚决反对这种腐朽的“避讳观”。……在韩愈的鼓励支持下,李贺就勇敢地报考了。但事与愿违,以李贺之才,却屡试不中。是否因为闹了这场避讳风波,考试官们嘴上不说,心中有鬼,故意不予录取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李贺郁郁不得志,死时年仅27岁。

——林白、朱梅芳著:《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七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不问家世,不须举荐,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比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吏具有公开、平等和竞争的性质,因而在历史上也更具有进步性,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张希清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教师设问:材料五中李贺参加的考试是什么选官制度?这个制度什么时候创建的?有何意义?(参考答案:科举制;隋朝;体现公平,提升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开通大运河这么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才,而隋朝通过改革选官制度,选拔出了很多有实际才干的官吏,这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官的弊端,重才学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科举制度的创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提高了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政治需要。

设计意图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本部分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历史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了学习兴趣后,学生的求知欲望才会更强烈。

过渡

(二)

大运河如何开通

1

开通的目的

材料八 从政治上看,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东都洛阳和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从经济上看,江南地区经过六朝时人民的辛勤劳动,已经成为富庶地区……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费用又高,而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办法。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教师设问: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转运物资;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大运河的开通

材料九

隋朝大运河

教师引导学生看《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讲述:隋炀帝即位后便征发百万民工,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先是开挖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同时又对连接淮河与长江的邗沟进行修整、扩大,邗沟最早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时开凿。我们前面提到的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就属于通济渠段。这两段河道在605年便完成了。后来隋炀帝出征辽东,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便于608年开凿了北至涿郡的永济渠,连接了海河与黄河。隋朝大运河最后一段是江南河,610年从京口(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达余杭钱塘江。前后历时6年,最终开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3

开通的意义

材料十 (大运河)自其凿通以来,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通渠。它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经济繁荣与水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罗传栋:《大运河的开凿与隋炀帝的功过》

教师设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参考答案:巩固政权,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运河开通后,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4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利用大运河地图,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其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过渡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流,大大促进了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此庞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数次乘船游玩,劳民伤财,使得阶级矛盾激化并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三)

大运河开通致隋亡?

1

隋朝灭亡

教师讲述:在大运河开通的第二年,即公元611年,山东爆发了王薄起义,此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举起反隋大旗,起义燃遍了全国各地。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材料十一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

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十二 仅公元605年他首次游江都,就有游船数千艘,兵船数千艘,拉船民夫18万人,船只首尾相接200余里。两岸有骑兵相随,皇后、嫔妃、道士等共50多万人。

——肖长中:《我国隋朝财政政策探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是隋炀帝的一大贡献。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沿河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隋对南方的统治。当然,大运河的开通,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如果不开通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依然存在,隋朝依然会灭亡。

材料十三 隋朝的人口,刚建立的时候大约20__多万人,20多年后达到峰值,大约5000多万人。人口构成中男女各占一半,再去掉未成年和老人、残疾人,隋朝的劳动力在最高峰的时候,国家劳役竟然高达3000多万人次,几乎劳动力都被征调去兴建国家工程和当兵打仗。

——韩昇:《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材料十四 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十五 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始终矛盾重重,异己的割据分裂暗流时隐时现,他们只是慑于隋朝的高压政策而表面顺从,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兴风作浪,当他们眼见隋炀帝已经不行了,就纷纷起兵,以废昏立明为旗号,把隋炀帝抛出去,在政治上换马,以求重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韩昇:《论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对隋亡的影响》

教师设问:隋朝为什么会灭亡?(参考答案:隋炀帝的暴政;统治阶级内部不稳固,矛盾重重。)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隋炀帝统治时期苛暴的徭役、兵役,隋炀帝毫无节制地压制压迫劳动人民、抑制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这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缺陷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迅速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抓一点,不计其余,要全面看问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往往是感性的、片面的。本部分设计主要是通过史料分析,提升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朝在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唐朝鼎盛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1.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

3.人才济济

(二)大运河如何开通

1.开通的目的

2.大运河开通

3.开通的意义

(三)大运河开通致隋

1.隋朝灭亡

2.隋朝灭亡的原因

我的好朋友作文 篇9

小杨,一个身材高挑,可爱机灵的女孩;小杨,一个知书达礼、精通书画的女孩;小杨,一个学习用功,善解人意的女孩。小杨,我的好朋友!

她,有一对水汪汪的黑珍珠一般的眼睛,一头乌黑秀丽的长发习惯性的`捆成单马尾,绕在脑后,不胖也不瘦,标准体重,一张樱桃小嘴红扑扑,脸上略微有些婴儿肥,即可爱又漂亮。

她,学习十分刻苦,课间休息时,除了上厕所之外,几乎没看见她出去过,是我们班学神级的人物。她不仅是学习小组长,还是大组长,以及英语、语文的领读,集数职于一身。

她,十分善解人意,有一回,我来到学样,刚想买早餐时,发现早餐钱掉了!小杨见我愁眉苦脸的样子,走过来问我怎么了,一听我早饭钱掉了,马上走去再买了一份早餐,递给我,我忙着道谢,她却只是笑笑,轻轻地说,不用谢!

她,精通书画,即写得一手好字,又画得一手好画。有一回,我把我认为画得不错的一幅女巫像拿给小杨,让她帮我改进,结果好把那幅画改得完美无缺!身段矮小的女孩变成了身材高挑的少女;弯弯的帽子变成了尖尖的女巫帽;包屁股的紧身衣变成了充满哥特风格的短裙;齐耳的短发变成了大波浪长发;短的扫帚变成长杆扫帚;那双小鞋子变成了长筒靴;一张圆圆的小脸变成了美丽的尖尖脸;一对小小的眼睛变成了黑珍珠般明亮的大眼;一张小嘴中有几颗尖牙浮现。

她画得一手美丽的风景画;在她的图画本上,就有一幅画:一片片绿色的荷叶衬着一朵粉红的荷花,荷叶旁边,一色鲜红的鲤鱼正从水中跃起,身上的小水珠落入池塘,荡漾着一圈圈的波纹,鲤鱼的上方,是三个有重影的大字:图画本。这三个字都特意用了卡通手法,“图”到没有什么,“画”中的“田”的中央四个小格各添了形如玻璃的衬画,“本”中的一竖有了毛笔代替。

这就是小杨,我的好朋友!

初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篇10

“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这是《城南旧事》中小英子发出的感叹。是啊,对于成长,我们是多么渴望它,又是多么的害怕它,真不知道它到底该不该来呢?

渴望成长

岁月冲冲,望着那一包包有精美包装的零食,望着那一件件漂亮,精小的衣裤,在不经意间,不由自主地勾起我对过去童年的美好回忆……

清晨,我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拿来了以前我个人专用的椅子,站在椅子上方,让头翻过那一座“高不可攀的山——窗户”,去观看大哥哥大姐姐们欢快地走进校门。那时,每当看到他们一个个都背上书包,精神饱满地走进校门,向老师问好,向同学打招呼。这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得自豪,多么得幸福。我是多么希望能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背起书包去学校。我是多么渴望这天的到来。于是,我便天天搬来小椅子,站在上面观看他们——过把眼瘾。

害怕长大

“ 箫航,起床了,待会儿上学该迟到了!”这是妈妈大清早的呼喊声。可——我哪想起床啊,于是便说:“不嘛,让我再多睡一会吧,现在才6点,7点才迟到啊!”我反驳过去。可妈妈二话不说,抬手便把我从床上拉起来。这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这才是刚开始,后面还有烦恼在等着我。我快速地穿好衣服,便让爸爸送我去学校了。

刚到教师没几分钟就要去晨跑,一圈接着一圈地跑,直至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可回到教室等着我的是许多的作业。这样一天天就“熬”过去了,哎,面临着成长,我可真是烦恼,烦恼!

是啊,人生就像一锅汤,没有大火的煎熬,小火的慢钝,没有苦辣酸甜的调味品,这锅汤怎么会鲜美?!虽然大火得煎熬是难以忍受的,但是,相信会有出锅的那一天,到那天,再展现你的清香,你的辉煌。

成长再烦,我也不恼,笑着长大吧!

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篇11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

西藏、中国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

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

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

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中国台湾)的管辖是本课

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

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

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

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人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元朝的疆域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

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

和唐朝。

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

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

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

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

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

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

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

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元朝按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来改革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

地区的统治。

2.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

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在行

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大屏幕显示《元朝疆域图》,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行省制度主要特点是什么?

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髙

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

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

方行政区划的典范。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2)元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有什么影响?(学生阅读教材

后回答)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

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

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

阶段。

(3)中书省位于何处?相当于现在的哪些省区?(中书省位置,学生

指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

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

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2.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

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提问:元朝是如何管理中国台湾的?回顾历史上中国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学生回答: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师生共同总结:元朝时的琉球即今天的中国台湾,三国时称夷洲,当时台

湾高山族就与东南沿海汉族有着密切往来,公元24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

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中国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

中国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教师归纳: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中国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

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图分割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逆人心而

动的,都终将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碎。

3.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

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

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

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提问:元政府对西藏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法?汉、藏两族的关系如

何?

师生共同回顾汉藏两族的关系:唐朝时,藏族的前身吐蕃人的部落日

益壮大起来,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他们勇敢善战,统一西藏各部,建立

起强大的吐蕃王朝。(放录像《文成公主》片断,了解唐朝时汉、藏两家的

亲密关系)文成公主人藏,表明汉藏两家已合同为一家,这一历史的见

证,迄今仍保留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到元朝时,西藏正式归

属于中央。

四、课堂小结

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①元朝的统一,

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

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

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

“省”。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

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

族的大融合。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篇12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在写作中,学生若能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文章主题。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么存在情感单薄支撑不起主旨的问题,要么存在抒情过度情感不真实的问题,主要还在于不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区分两种抒情方式,并且能够灵活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

学生:提前一周思考写作题目:《乡情》和《我的烦恼》。二选其一挖掘可写素材。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了解抒情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1.老师板书题目:学会抒情

2.出示任务:什么是抒情?抒情可以分成几类?

3.反馈指导:

(1)学生交流:抒情,是指在文中自然真挚地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使读者引起共鸣,受到感动、或产生激情,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2)教师补充: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抒情——即抒发感情。它是作者或文中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也就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产生各种感情,或使你高兴——想放声歌唱;或使你生气——使你悲痛。这就是你对这些事情产生了感情,有了感受。在写作时,把这种喜怒哀乐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叫抒情。

(二)对比阅读,体会作用(ppt显示)

1.出示任务:让我们通过两个片段,进行对比,体会抒情的好处。

妈妈,谢谢您!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一主要采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片段二除叙述外还大量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2)教师补充: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事之外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情意和张力,这种表达方式叫抒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

二、名篇引领,感知抒情

(一)名篇指路,初识抒情

1.出示任务:让我们阅读名家名篇,体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不同。区分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ppt显示3页)

——《荷叶 母亲》

片段三: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最后一课》

片段四: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

——《土地的誓言》

片段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最后一课》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一、二、三、四采用直接抒情方式,片段五、六、七、八采用间接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表达比较直接,篇幅较短;间接抒情表达委婉,要将人、事、景、物融为一体,篇幅较长。

(2)教师引导:两种抒情方式没有高下之分。根据抒情的位置和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比如:片段三《最后一课》中,文章充分讲述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特殊经历,并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展现了这节课的悲壮情调之后,才让小弗郎士用一句话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就显得自然而然,真切动人。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写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大概就是,用我的心去体悟,用我的心去味万象,那么所有的物象都有我的面貌,都有我的心性在其中。比如: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借太阳和花来表达感情。

(二)比较分析,体会不同

1.出示任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的概念及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试填表区分。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1)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44页圈点勾画两种抒情方式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准确区分两者的概念及表达效果,可以让我们在作文中更好使用两种抒情方式,为自己的作文增色。

(三)区分类型,体会间接抒情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情”要隐,隐到不直说别人也能感觉到。借写景抒情,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真情的景物。比如:片段五《散步》通过对田野、绿芽、冬水等描写,展示了春天的浓厚气息,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描摹景物,处处充溢着作者莫怀戚的情感,正所谓景中有情、情寓景中,使全文浑然天成。

托物言志(融情于物):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比如:片段六《土地的誓言》就是融情于物,借东北特有物产,抒发了对故乡的强烈的思念与爱恋。

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借叙事抒情,叙事是手段,不必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要把浓郁的情感融入叙述之中。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比如:片段七《最后一课》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用全身力气写下“法兰西万岁!”为所有人上了真正意义的“最后一课”,震撼每个心灵!

议论抒情(融情于理):议论抒情句就是兼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章的结尾表达作者的观点。一般是先抒情,然后引出议论。比如:片段八《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在文末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是多么富有智慧的人生哲理啊!

(1)学生活动:结合文中间接抒情经典名篇(片段五——八),区分间接抒情的四种类型。

(2)教师引导:明确四种间接抒情类型,并形成板书。准确区分间接抒情的四种类型,可以让我们在作文中学以致用,更加自由地、多样化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借鉴名篇,学习技法

(一)借鉴名篇,学习直接抒情方法

1.出示任务(ppt显示):让我们观察课文《土地的誓言》片段,探讨直接抒情的方法。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人称发生了变化由她变成了你,便于直接倾诉;用了比喻、拟人、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此片段人称发生变化,便于直接倾诉;将土地比作母亲,并将倾诉对象拟人化;运用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直接对土地母亲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等情感,表达情感更加炽热直接。

除此之外,《荷叶·母亲》中将母亲比作荷叶,“我”比作红莲,生动形象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珍爱、庇护,“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运用反问,强调母爱的重要性——庇护子女、荫泽后代。

(3)方法小结(ppt显示):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有:直陈肺腑(内心独白)、变换人称(她—你)、善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呼告、反复),并形成板书。

a.直陈肺腑(内心独白):人在情绪高涨或激愤的时候,往往要找朋友倾诉;或将它写在文章中,用纸、笔为代替物,将感情发泄出来。这种方法,就叫“直陈肺腑法”。在小说、戏剧等作品中,常以独白的形式出现;而在散文中常是作者内心的直接剖白。例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内心独白的句子:“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到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当小弗郎士知道这是“最后一课”之后,内心悔恨万分,懂得了上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到了它的弥足珍贵。内心独白具体细腻、真实可感。

b.变换人称(她—你):一般来说,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但是,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有时也可变换人称叙述。特别是在感情激动到极点时,往往不自觉地突然转向所叙述的人、物。例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抒发了强烈的愤慨之情:“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 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闻一多在讲演的大会上将人称“他们”转换为“你们”,直呼特务们,并怒斥他们,痛快淋漓,浩然正气充乎天地间。

3.总结:直接抒情不讲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的袒露;它直陈肺腑,发自内心;它有极强的感染力、爆发性。它或像高山大海,波澜壮阔,气势酣畅,遒劲感人;或像火山喷发,宣泄奔腾,感情浓烈,撼人心魄;或像潺潺溪水,脉脉流淌,清静幽雅,沁人心田。

(二)比较揣摩,学习间接抒情方法

1.出示任务(ppt显示2页):让我们体会改成直接抒情的片段五——八,与原文相比,效果怎样?探讨间接抒情的方法。

片段五: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各种事物都充满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片段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东北特有的植物、动物、农作物、物产等,还有那神奇的事情,让我回味无穷、永生难忘!

片段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再见了,韩麦尔先生,我永远会记得您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永远会记得您的教诲,永远会记得法语及我们最亲爱的祖国!

片段八: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感谢那次爬山,感谢我的父亲,您的教育我终生难忘!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五改动后,虽直接表现了对生命的赞美,但南方初春的田野是怎样的,焕发着怎样的勃勃生机,我们无法体会,没有细化景物,就没有生动性,眼前就没有画面感,显得枯燥乏味。

片段六改动后,将东北特有的景物都删掉了,只用一句话带过,脑海中缺乏画面感,无法体会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原文还大量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形象的、生动的画面。

片段七改动后,缺乏对韩麦尔先生神态、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我们就感觉不到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撼动人心的一面,情感也就弱化了许多。

片段八改动后,没有了最后的议论句,这件小事的意义也就不明显了,整篇文章的主旨也得不到更好地升华。

(2)教师指导(ppt显示):细化景物,即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巧用修辞,即是“让情感形象生动”;描摹人物(精雕肖像、刻画神态、突出语言、延长动作),即是“让情感站立起来”;议论点睛,即是“让情感深邃无底”。明确四种间接抒情的方法,并形成板书。

3.总结: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优美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四、牛刀小试,体验抒情

(一)动手实践,运用多种抒情

1.出示任务(ppt显示):片段作文。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

提示:

1.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

2.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情感的抒发要与自己所写的内容相结合,不可以孤立抒情;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仍不足;两种抒情方式的自由转换、灵活运用还不到位。

(2)教师指导:选择好想要表达的情感,回忆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建议采用直接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二)习作交流,修改当堂习作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四人小组成员交流习作,推荐最好的一个片段,当堂朗读交流。

(2)交流完之后,修改自己的习作,争取运用好抒情这种表达方式。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抒情不是全篇使用,要运用合宜;交流时要用心体会别的的同学的优点,加以运用;修改时,如果能力不足,可以让本组写作优秀者帮助修改。

(2)教师指导(ppt显示):通过交流、朗读、修改等环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将两种抒情编成口诀:“表达情思抒情感,直接间接两者兼;写景突出景特征,叙述描写感情抒;写人记事好文章,人物描写显情感;抒发情感可议论,点题明理升主旨;抒情不是所有文,中间结尾最常见。”让学生大声朗读并认真体会。

3.总结: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广潜就说“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绝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在习作中,情感的抒发要自然,水到渠成。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互配合往往能令文章产生更为强大的感染力。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还要反复运用,加以实践,争取让自己的作文“抒情共记叙一色,美文与高分起飞”!

五、抒写真情,成就佳作

(一)写作实践一:《乡情》

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二)写作实践二:《我的烦恼》

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二选其一,按照课本p45页提示,完成习作。要求:用红笔勾画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直接描写用直线,间接描写用波浪线。)

板书设计: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