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最新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有:通过塑造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加强内在素质,以便拓宽知识面,提高效率;合理运用“课前提示”,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有:“亲其师,而信其道”;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幽默艺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品质;以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题,积极激发学生思维;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成就感。
】课堂效率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纷纷推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了回应社会变革、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我国也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以新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重建学校课程。这次改革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因此,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社会变革和新的课程理念去探索、研究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中教学优化的策略,即打造新课堂,赋予课堂教学与学习新的文化内涵,探索课堂教学新的时代功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对中学生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教的枯燥单调,学生学的乏味无趣,达不到预期效果,提高不了课堂教学效率。主客观因素,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何改进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本人长期从事初中历史科教学,就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我先从教师如何去做这方面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一)、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育能力。
具备这一条件的老师不但能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马克思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生。
(二)、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
在老师心里,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我们老师要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差异的所有学生。老师不仅是学生良师,而且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更要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
(三)、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
老师在课堂上不应一味地灌输、包办代替,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老师是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有他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情感去感化教育他们。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愈深,爱之愈烈。其次对学生的关怀要落到实处,以此形成一种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老师不是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看成谋生的手段,而要毫无私心杂念的投入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理想,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教师应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铸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的美好去描绘学生的美好,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五)、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
老师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老师要做当之无愧的强者,不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我们老师要学会反思,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人生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必须首先做一名充满美好人格魅力的人。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传统的教学的主要活动就是讲述、板书和布置练习。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把学生看成了接受器,课堂中的问答多半是复述教材中的文字,教师充当了知识和结论的灌输者的角色。
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了。就历史课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何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如何淡化“教”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自身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活动,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如何使班级、小组合作和个体学习各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
靠教师灌输的学习的被动局面。上课时在沉郁激越的《满江红》背景下,学生的情绪异常激昂,他们急于要把自己知道的岳飞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有的学生还拿来了在将军山拍摄的岳飞“还我河山”的图片。教学中师生互动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的提出:“老师,不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吗?可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均落后于北宋的金为什么竞能灭宋呢?”学生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激烈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这样的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表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要求。中学历史教学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挑战,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就要求教师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自己的新角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成败的关键。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觉得乏味,难以听懂,甚至不想学,也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上课时多穿插一些内容、故事,以及和事件相关的一些内容,这样就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生动有趣。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看一些参考资料和跟本学科相关的科目,以增长知识面,开阔视野。教师一定不能只满足现有的知识,时代越发展,要求教师要有越高素质。我们千万不能象毛泽东同志笔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要经常的给自己充“电”。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讲到“红军飞渡泸定桥”时书本中没有提到指挥这一战役的是谁,教师就应当通过阅读一些资料,才懂得是福建闽西长汀籍的杨成武上将,课堂中应当指出,而且还可穿插其它介绍。这样一来使学生更加注意,同时也觉得更趣味,使得干巴巴的几个字,拓展开来。
历史教学的问题相当程度是语言的运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来向学生传播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所以教师除了有内在素质外(即人们常说的“内才”)还需有过人的“口才”。以致上课时能充分发挥,讲起来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形象生动,讲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反之,如果教师上课“语无伦次”,学生学得眉头苦皱,影响课堂效果。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第6课中《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讲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要从当时复杂的形势来透析,说明清楚内部亲日派何应钦的企图,如何想夺取统治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最后如何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教师要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以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学中由于人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发内在动机,特别是个人的兴趣常常是影响各门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使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神圣抗战的开始》时,我把课前有关提示设计成下列问题,“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它标志着什么?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是否同共产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是否能粉碎日军的狂妄计划?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后再问:“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答案就在这一课里。”这样一来,既能指出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图表量的增加。书中配有相当数量的图表,有历史地图、表格、历史、漫画等。图表是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直观教具,具有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功能。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这一特点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面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借助文中的图表去认识历史,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学习历史的便捷途径。在讲到《红色政权的建立》一文中,我充分利用了书中的“图表”这课中的一幅《怎能忍受那许多人的吸吮》的漫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农民受到地主贪官、污吏、劣绅、军阀、土豪、帝国主义者等人的剥削和压迫,被榨取了血汗、变成一个骨瘦如柴的农民。文中的《当时架在农民身上的三把刀》的歌谣: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像牛毛”,反映了农民所受的剥削重,生活困苦。以及文中提到当时农民很少土地,而且绝大多数没有土地的情况,这些图表和文字部分,进行形象而又具体的分析讲述,既可加深学生印象,也由此揭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土地革命的原因,”可见不少“图表”既生动又深刻;若能充分运用,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二)、谐音法。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訢)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三)、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四)、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
例: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一大24、1”。
(五)、排比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例1858年第二次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放口岸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例:1927年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主体性、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各种有益的活动有利于学生接触人生、接触社会、吸收信息、增长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事、学会创造。
除课堂外,在课余时间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促进第一课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举行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即使是一堂课也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如何上好一门课,除了教师方面,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偏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幽默艺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品质,它能带给人们轻松和笑声;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是教育家最主要的、第一位的助手,它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所谓教学幽默艺术,是指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渗透教育、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生观为目的的教学艺术形式。对于每位教师而言,加强教学幽默艺术修养,掌握教学幽默艺术的必要技法,无疑是有益于增进自己教学艺术的情趣和魅力、乃至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可以运用的幽默艺术方式术。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可引用或设计幽默诙谐的典故插曲,即可达到内容与笑典相映成趣的效果。如讲到南朝士族的腐朽时,可用建康令王复的孱弱无知、“马”“虎”不分的故事:“真是马虎到家了,敢情‘马虎’这词就源于此”。
三、以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个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的老师,怎么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精神振奋呢?我一直有个原则,不能把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不愉快的情绪带进课堂,不能影响我的学生。不管有什么烦心事,不管多么疲劳,甚至生病了,只要走进课堂,我就要让我的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热情的,充满活力的老师。只要老师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自信乐观的精神状态,就一定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即使老师口才再好,如果每节课都是老师的“独角戏”,学生也会厌烦的。怎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呢?我进行了历史专题讨论课的尝试。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安排了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就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举行一个辩论会。那节活动课上,同学们的表现令我惊叹。他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昂,立场鲜明,论述充分,并不乏个性色彩,高潮迭起,情绪热烈。原来,给学生一个舞台,就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给了他们伸展心灵的空间。除了这样的辩论会,还可以组织历史剧表演,历史歌曲比赛,历史典故故事会等等。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正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在的中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了。记得在讲《南京大屠杀》时,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搜集了很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还配了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最令学生震撼的是我剪辑了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片断,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无比悲愤,很多学生甚至义愤填膺,握紧了他们的小拳头。此时,不用我过多讲述,学生自然明白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思想教育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
六、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题,积极激发学生思维。人们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更何况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恰当的给学生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外在的信息刺激,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品质。
情景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既定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景中动情,在情景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在新课标中,怎样才能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一、必须让学生成为主人,真正动起来。
千方百计设计教学课堂结构,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加入到学习中,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创新。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跃起来,课堂“乱”起来,学习气氛才会轻松快乐,学生才能在乐中求学,学中求乐。
二、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教师在课堂上应讲在“点子”上,应重在引导,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才是主人,要巧妙的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盟发创新意识。教师设计每堂课时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同时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互动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和老师“抬杠”,也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朝令夕改”。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环境。
教师在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时,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入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外部刺激,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构建学习内容,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中,把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农作物、房屋、水井、纺轮等一系列相关图片打乱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将与原始农耕居民相关的图片归纳在一起,并介绍这一时期居民的详细生活情况;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点击拉动图片的功能,将图片进行拉大(缩小),以便解说时让其他同学看得更仔细、了解得更准确。在历史课堂教学分析史料的时候,ppt等传统多媒体课件的局限性,总是老师带着学生读史料,老师的思维主导着学生。但运用电子白板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状况,老师展示史料后,让学生上台用电子笔画出其中的关键字句,并说明为什么,反映了什么信息。还可以多次让多名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标示每个人的不同理解,综合判定谁对谁错。这样扭转了以往只有老师自己演示关键字句、演示自己思维的现象,真正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展示自己,真正使“历史课的学生”变为“学生的历史课”。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既要重视认知领域教学方法的运用,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两者结合,相辅相成,达到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恰当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情感的熏陶。在《新航路开辟》《郑和下西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运用电子白板中拖动图片,画路线、圈关键地点、放大镜等功能增强学生的地理概念;电子白板还可以通过动作显隐优化教学内容的先后呈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等。这些细节之处的巧妙设计往往都能使教学思路柳暗花明,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使一节单一的历史课更加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氛围来源于学生活动,电子白板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电子白板的互动,有机交织在一起。学生经过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加强了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在学习“外交事业的发展”时,将中美关系的演变(晚清—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画成年代轴,让学生将文本框(美国对中国不同时期的政策)拖到轴线上对应的时间点。课堂小结时,将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发展画成一棵树分画四个树枝(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21世纪初),让学生将对应的果实(万隆会议、跨洋握手、香港回归、上海世博会等外交成就图片)放在相应的树枝上。在学习“秦皇汉武统一措施”时,采取“连连看”游戏活动进行连线;采用“哪里不会点哪里的点点看”的活动方式自主选择学习探究内容。恰当地设计好电子白板的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方式分层次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参与,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媒介都是服务于教学的,恰当、有效的方式和媒介才是有价值的。为了教学,我们可以尝试恰当地运用电子白板,有效地发挥其功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习更为主动,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活泼,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其真正的应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和种种不足之处,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才能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辅助作用,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通过师生、生生互助互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能够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全面的辩证的分析和认识问题。目前,合作学习已作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教学组织模式被广泛使用。本文现就“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望同行指正。
组建合作小组要和班主任进行协商,在课代表的帮助下,将不同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的学生的座位编排在一起,可以同桌前后4人为单位组建合作小组,每小组设组织人、主持人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学习参考文献:任务的分工,又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分层学习目标,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和彼此促进。
(一)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合作学习小组的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合作学习更应努力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营造一种学生能“自由呼吸”的环境,其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心智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捕捉创造灵感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二)体现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性学习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讨论的内容,主动吸取他人积累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身发展。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无错原则”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适度地“宽容”,鼓励、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爱护。
(三)注重启发性原则。
在教师“启”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讨论而达到“发”,去获得知识和发展潜能,它继承了我国传统启发式教学的精华,即启而不灌、发而不乱、学思结合、循循善诱。“发”的基本形式是小组的讨论活动,既不是一般的培养思维能力,也不是抓不住问题实质的,形式主义的集体讨论,而是有一定深度的、系统的研究活动,讨论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突出了发展学生智能这个重点。(四)适时评价,提高质量教学评价是关键,课堂教学能否有效落实目标,每个合作小组完成得怎样,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个很好的评价。因此,抓紧教学评价,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讨论、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历史短剧等活动。其中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最主要形式,所谓讨论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商讨或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完成教学目的,形成结论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正确运用“讨论”即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过程充满诱惑、新颖与回味,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讨论:“春秋战国为何会出现诸子百家?”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学生从经济政治教育思想社会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首先,教师要选择历史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拟,但课题必须要有价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合作和分析能力。其次,分组活动,拟出研究计划,分配每个成员在子课题中的主要责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图书馆、书店和上网查找资料,还可进行社会调查、人物访谈、参观访问等)搜集资料,注意资料的真实性,互相之间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汇总,做到资源共享。再次,辅导学生如何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形成小论文、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墙报等形式的书面材料。最后,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进行结题的答辩、成果的鉴定和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强调协调性和互助精神,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实践证明:开展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历史素养。合作学习又增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通过交流、合作还有助于学生学到获取各种知识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是极为有利的。课外历史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对学生发展有利,又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授课内容,运用历史故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历史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既能达到授课目的,又加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遵循课改要求,符合历史学科特点。
爱听故事是大多数初中生的共同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引用符合授课内容而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结合历史故事进行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故事教学法就是将符合教学内容的历史故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直接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等方法,为学生创设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历史故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第一,它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将历史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尊重历史,又将历史形象化地再现,使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在历史故事中,感受历史。第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历史故事的吸引下,学生势必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历史真相,探索历史知识,建构历史观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历史故事教学正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载体。第三,历史故事教学法符合新课程目标的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历史故事教学法正是为践行这样的理念而诞生的,将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最终达到提高学习历史效率的目的。
1.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法(1)以对历史故事形象生动的讲解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开课就深深地吸引学生。如讲到“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内容时,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朝代,皇权专制统治在这一时期已达到了空前的强化,明朝皇帝也各有特色,教师可以将明朝皇帝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如“明熹宗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朱由检”的故事,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将明朝统治的特色形象地教授给学生。(2)带着对历史故事的疑问进入历史新课。如讲到“三国鼎立”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三国时期的很多故事汇总起来,然后提出“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等问题。2.收集相关历史故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达到预习效果(1)收集相关历史故事。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在下一节课上逐一讲解,从故事中汲取营养,结合故事了解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前,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课堂效果达到理想化。如讲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讲讲关于“人的起源”的神话故事,如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等。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感染,进而将这种感染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体会历史脉搏,加深对历史的理解。(2)达到预习新课的目的。可能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学生往往没有预习的习惯,但通过对相关历史故事的收集,能达到预习新课的目的,使教学效果明显。3.改编历史故事(1)将历史故事改编成简单的舞台剧鼓励学生积极参演,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学生能在表演中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处境,穿越时空,缩短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进一步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理解教材内容。(2)将历史故事编成相声或小品学生积极参与改编过程,既要了解历史背景,又要对相声和小品的剧本内容有所了解,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历史的学习。在不改变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突破性。如学到“美国经济的发展”内容时,教师可以借鉴卓别林的幽默来改编故事,诠释美国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世界的弊端。(3)将历史故事改编成舞蹈或话剧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利用以历史故事改编的舞蹈或话剧作为上课的契机,也可以让学生借鉴改编的舞蹈和话剧,经再加工后表演,将历史故事形象化、艺术化地再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如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内容时,教师可以用舞蹈《地道战》来讲述抗战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4.结合其他学科学过的历史故事来学习历史(1)如语文学科中学过的四大名著,教师可以结合作品中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起思考、交流和感悟历史故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将学过的四大名著的内容整理成故事,并就故事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如《水浒传》108名好汉为什么要上梁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我们该如何评价?《西游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红楼梦》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让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2)如物理和化学学科中学到的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在讲到“蒸汽时代”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牛顿、瓦特等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3)如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学习到的有关马克思的故事,在讲到“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内容时,可以穿插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为新课增加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尽管历史故事教学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操中还应注意许多问题:1.故事选择要合理。故事选择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还要有趣味性。千万不能选择既没有根据又脱离真实的一些野史记载,即使偶尔为了增加趣味性而选择这样的故事,也一定要在讲解之前向学生说明白,否则容易造成历史事实的失真。2.讲故事要注意技巧。同样的故事,有人讲得栩栩如生,有人讲得却枯燥无味。所以,讲故事时,教师应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技巧,用传神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从而进行有效引导,最终提高课堂效率。3.对故事和授课内容孰轻孰重的把握。学习历史知识是重点,历史故事是为历史知识服务的,讲再多的历史故事也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识记历史知识。所以,不要让历史故事喧宾夺主,学生听了故事、凑了热闹,但却忘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个“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总之,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同时也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结合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灵活、轻松、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尽量让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通过把历史故事融入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实现轻松识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坚持历史故事为历史知识服务等原则。通过巧妙设置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点。
[1]覃丽燕。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xx.
[2]杨译。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
[3]李小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现代交际,20xx(6).
[4]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5]庄琼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导学,20xx(28).
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够真正成为高效课堂。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一味地讲授新知识会对学生的理解和思考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动脑思考问题,然后相互交流,或者与教师交流,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只有主动去学习了,才会高效学习,自己去把握问题、掌握知识。
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一门学科的教师而不喜欢这门学科,这是不对的。但是,带有教师不良情绪的课堂,是达不到高效的。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保持良好的态度,对学生热情,教学充满激情、充满感情,这样学生会很自然地被带动起来,对课堂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对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有帮助。
“弱势”学生是指对文化学科学习能力不强,理解能力偏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到心里有数。现在的学生大多数自尊心较强,对于成绩比较敏感,所以教师应该多关心这些学生,尽量避免做伤害他们自尊的事,也不要在全班学生面前教训他们,应该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教师可以私下了解学生情况,逐个分析情况,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几个人为一组,探讨一个课题,并制定方案,最后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同一个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团队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增进友谊,还可以使其发散思维,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更加丰富、更高效。
一节很有趣的课不能只“热闹一下”就结束了,最重要的是看这节课是否真的高效。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快要结束时,进行当堂复习。也就是说,把当堂所讲的所有知识串联起来进行提问,让学生作答,以此来判断课堂是否真的高效。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发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自主学习、动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然后通过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样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效率肯定会提高。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遵循个体差异原则,才能提高教学水平。而要想面对全体学生,就应该因材施教,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提高。如此坚持下去,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在当下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课堂效率,并以新的方式教学,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盲目传授知识。教师不仅要教知识,还应该教方法。课堂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学生上课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还为了自己的发展,高效课堂应该权衡活动和知识的关系。有趣的课堂不一定是好的,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去,并能及时掌握知识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基础,无法谈创新。高效课堂的创建,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通过师生、生生互助互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能够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全面的辩证的分析和认识问题。目前,合作学习已作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教学组织模式被广泛使用。本文现就“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望同行指正。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作小组要和班主任进行协商,在课代表的帮助下,将不同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的学生的座位编排在一起,可以同桌前后4人为单位组建合作小组,每小组设组织人、主持人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学习参考文献:任务的分工,又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分层学习目标,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和彼此促进。
二、发挥教师的作用。
(一)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合作学习小组的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合作学习更应努力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营造一种学生能“自由呼吸”的环境,其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心智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捕捉创造灵感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二)体现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性学习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讨论的内容,主动吸取他人积累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身发展。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无错原则”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适度地“宽容”,鼓励、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爱护。
(三)注重启发性原则。
在教师“启”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讨论而达到“发”,去获得知识和发展潜能,它继承了我国传统启发式教学的精华,即启而不灌、发而不乱、学思结合、循循善诱。“发”的基本形式是小组的讨论活动,既不是一般的培养思维能力,也不是抓不住问题实质的,形式主义的集体讨论,而是有一定深度的、系统的研究活动,讨论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突出了发展学生智能这个重点。(四)适时评价,提高质量教学评价是关键,课堂教学能否有效落实目标,每个合作小组完成得怎样,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个很好的评价。因此,抓紧教学评价,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三、课堂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讨论、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历史短剧等活动。其中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最主要形式,所谓讨论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商讨或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完成教学目的,形成结论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正确运用“讨论”即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过程充满诱惑、新颖与回味,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讨论:“春秋战国为何会出现诸子百家?”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学生从经济政治教育思想社会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四、课外历史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
首先,教师要选择历史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拟,但课题必须要有价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合作和分析能力。其次,分组活动,拟出研究计划,分配每个成员在子课题中的主要责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图书馆、书店和上网查找资料,还可进行社会调查、人物访谈、参观访问等)搜集资料,注意资料的真实性,互相之间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汇总,做到资源共享。再次,辅导学生如何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形成小论文、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墙报等形式的书面材料。最后,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进行结题的答辩、成果的鉴定和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强调协调性和互助精神,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实践证明:开展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历史素养。合作学习又增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通过交流、合作还有助于学生学到获取各种知识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是极为有利的。课外历史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对学生发展有利,又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直以来,对初中教育的发展主要侧重于认知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也注重于知识和技能方面,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历史科目作为初中学生的必学科目,也不例外,教学中过分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过新的改革,历史课程不再是传统地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极其重要,研究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也就势在必行。深入探讨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研究,以及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在初中课堂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和调节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初中历史老师对情感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不知道该侧重于学科还是该侧重于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大缺陷,只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
情感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信念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表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有20%来自于智力方面的因素,而80%来自于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俗称的情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对情感教育非常重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能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积极好学。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1.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合理利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愉快、有趣的课堂。教师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讲授时,应该和学生交流讨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学习”的对象。例如,讲解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以及“人们为什么讨厌战争?”来和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掌握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预习情况和预习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事件的求知欲,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情感。新课改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求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用真挚的情感以及教学语言、手势、眼神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既能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也能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情绪。例如,对抗日战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老师要充满爱国情怀,通过语言、表情等表现出对共产党的爱戴及赞扬。对红军长征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声情并茂讲解长征过程中红军的艰难与不易。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感受颇多,对我国爱国人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培养。
3.通过情境教学,加深学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侧重于情景式教学,仔细深入地研究教材,发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设立情景课堂,改变课堂氛围,从而感染学生情绪。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给学生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上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贡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老师通过与学生心灵上的接触,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1]孙志芬。浅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考试周刊,20xx(12).
[2]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新教育,20xx(11).
1.由封闭的教学模式向开放化模式转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和评价等内容,很少走出教科书,在教学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内涵,思考历史跟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打破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获得新时代最流行的历史元素,通过对比来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学校采用素质教育教学,但很多学校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也是针对考试而言,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注重素质教育,例如,在学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容时,要加深对顾炎武先生语句的理解,不要只知道这句的意思,要真正理解其内涵。通过分析古人的思想和观点,明确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儿女是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作贡献的。
3.设置课堂情境,加强互动和交流传统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书本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对此丧失了兴趣。所以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采用多媒体或者小组表演的方式来模仿课程中的内容,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学习兴趣也会提高。
二、结语。
历史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可以研究古代人民如何生活和工作的,能在历史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精神和思想观念。初中历史课程是整个历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要改变教学思路,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