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观后感(精彩9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篇1

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上海,参观了上海博物馆。

出了地铁站由人民广场进入上海博物馆,一座上圆下方的建筑便映入了我的眼帘。随着人群通过安检进入了博物馆,大厅里有介绍各展馆的海报,每个展馆的介绍都令我心动,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看才好。

首先我们来到二楼的中国古代玉器馆,看见各式各样做工精美的玉器陈列在橱窗里。爸爸对我说:“玉器是一种中国独特的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玉料藏量非常丰富而且品种齐全,质地优良。”我听完,看着形态各异的古玉在灯光下美妙无比的样子,啧啧称奇。于是有一个问题冒了出来:那么玉材的产地都在哪里呢?妈妈说:“主要有新疆产的和田玉,辽宁的岫岩县岫玉,南阳玉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蓝田玉产于陕西的蓝田。”听完后,我惊奇道:“妈妈,你怎么知道得那么多?”妈妈笑着说:“展馆门口有介绍资料呀,你光顾着看展品了,没有注意到。”说着将手中的资料递给我,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我边走边看,突然被一件美丽的少数民族衣服所吸引,原来我们走进了位于展馆三层的少数民族工艺馆。我非常好奇:少数民族是如何将染、织、绣的工艺用于制作服饰的,于是来到展馆门口取了些资料认真阅读起来。资料上写着他们织的方法主要是织锦,染的方法有扎染和蜡染,绣则有很多方法,如平绣、平金绣、挑花、马尾绣、茧绣等。我看着这些陌生的名词,心里想:原来在古代,少数民族同胞就能用丰富的手法做出如此精美的服饰,真让人叹服。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其他的一些展馆,那一件件精美的展品,都让我深深折服。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疆域上,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珍异宝,让人由衷赞叹。

这次观展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感觉收获颇多。

博物馆的观后感 篇2

今天,烈日当空,我和妈妈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这次我们走向天安门广场的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3年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一座以历史、艺术为主的、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映入我的眼帘。博物馆近期推出的展馆有“珍藏特展、中国蜡像馆、商代江南失落的经典、中意环保成果展”。

我最喜欢的是珍藏特展里的金缕玉衣。它是用金线把玉一块一块的穿起来。它的作用是给皇上死后下葬用的。蜡像馆里的蜡像做得栩栩如生。其中我最喜欢白求恩。看到这些,我感觉到祖国的文物真多呀!这次参观中,有很多志愿者为我们讲解,他们的知识丰富,态度和蔼,流利的解说,赢得了我们阵阵掌声。他们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我看到了很多文化古迹,感受到了中国灿烂文化和悠久的历史长河。

博物馆观后感 篇3

今天是国庆放假,爸爸带我们去参观博物馆。刚进博物馆我们就看到一个巨大无比的恐龙,它张着血盆大口,好像要吃东西。看过了这个巨大无比的。恐龙,我们就去了二楼,我们又看到了许多恐龙化石,比如镰刀龙、剑龙、翼龙等其它恐龙。恐龙分两种,一种是肉食恐龙;另一种是植食恐龙。肉食恐龙四肢发达,牙齿像锯齿一样,奔跑速度非常快,这些都是它们捕捉猎物的武器。植食恐龙有些奔跑速度快,有些奔跑速度慢。

大部分的植食恐龙身体庞大,非常喜欢吃树叶,比如阿根廷龙、雷龙、甲龙等,而且一群雷龙几天就能把一片树林的叶子吃的精光。但好景不长,有一天火山爆发了,喷出的灰土挡住了太阳,植物照不到阳光都枯死了。植物枯死后,植食恐龙就没有食物吃了,然后都饿死了。植食恐龙都饿死了,肉食恐龙吃什么呢?当然也没有食物吃了,就饿死。

就这样恐龙灭绝了,不知道恐龙到底是怎么灭绝的,真正的答案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发现呢?

博物馆观后感 篇4

今天是6月9日,星期四。我们年级利用下午上课时间,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下面我来总结一下本次活动的感受!

首先,在入馆之前,工作人员对我们进行了周密的检查,唯恐我们把这炸了似的,经过重重检查,我们终于来到了传说当中的国家博物馆大厅。

经过看大厅里的宣传栏,我才知道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1959年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前身为1950年3月成立的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196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1959年8月,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两馆大楼竣� 同年10月1日,在国庆十周年之际,开始对外开放。

抱着好奇心,我想知道这里藏着什么宝贝,于是,我走到地图前,才知道这里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将系统收藏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的珍贵文物。展出中国最顶级的文物,经常能在历史教科书中见到。

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中国通史为主,通过举办有关历史、考古、文物等方面的多种专题陈列,以及临时展览、常设国际交流展览和捐赠品展览等不同形式的展览,向公众系统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秀的民族传统和当代主流文化精神,并全面地展示与宣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与辉煌文化,介绍世界文明与优秀文化。通过高水平的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公众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国家博物馆还将成为首都中心区供公众进行高品位的文化享受的重要场所。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收藏本国古代、近代文物资料及研究历史科学和有关学术问题的机构,馆藏文物藏品62万件,并有一支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和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国家博物馆的考古研究力量拥有水下考古、田野考古和航空遥感摄影考古的专门机构。馆属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是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具备一支专业的水下考古队伍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

我主要参观了原始社会的展馆!原始社会的陈列为远古居民( 约170 万年前-1 万年前)、氏族社会( 约1 万年前-5000 年前) 和文明的曙光( 约5000 年前-4000 年前) 三部分。在远古居民部分可以看到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元谋人,稍晚的蓝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以及和我们同属于进步智人阶段的山顶洞人的形象。展柜中陈列着他们打制的石器、采集的树籽、狩猎的禽兽残骸。山顶洞人的骨针和用兽牙、贝壳制成的装饰品,表明人类已开始缝制衣物和有了审美意识。

距今1 万年前后,人类开始磨制石器,并开始了制陶、纺织等手工业生产,氏族的分布也更加广泛。陈列中有8000 年前的稻谷,7000 年前的骨器、陶器,以及在陕西姜寨发现的6000 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 模型)。距今5000 年前后,农耕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一个人的劳动除能满足自己的最低生活需要外,还能提供一定剩余产品,从而导致了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这时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生产,出现了文字的萌芽,文化艺术和宗教也都有显著发展。人们在陈列中可以看到石犁,最早的铜刀,漂亮的彩陶、玉琮、玉钺、玉龙等重要礼器。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陈列分为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时期和夏—春秋时期的各族共五部分。

本次活动十分有意义,我们学习了好多知识,受益匪浅!

参观博物馆观后感 篇5

今天早晨我和同学一起来到了山东省新博物馆。我们分为两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导游带领我们参观。

我们组先参观了第七展馆史前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模仿史前人物居住的场景:在一个大山洞里有几个人,有的拿木柴,有的正在钻木取火。这个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山东省猿人进化的头颅,展柜展示了一些猿人头颅的进化情况,既有趣又有些害怕。展品有展示剔牙行为的,吃饭的用具从陶釜开始慢慢演变成了陶鼎。陶鼎有了三条腿,可以方便安放、携带。然后慢慢地出现了酿酒的器具,说明了人类开始有富余的粮食用来酿酒了。还有一张史前人如何酿酒的过程图呢。盛酒的器具各不相同,形态万千。最受人欢迎的是十大的镇馆之宝之一蛋壳黑陶杯,这是由两个独立的不相同的黑陶叠放在一起的组合体,下面的杯子是竹节纹形状,我知道了竹节纹陶瓷的烧制方法是一条条泥巴条往上垒的。上面的部分像一个反扣着的帽子,帽沿部分十分薄,只有0.2-0.3毫米,最厚的部分也只有0.5毫米,好像蛋壳一样,蛋壳黑陶杯的名字由此得来。

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 篇6

今天我们去气象博物馆考察,一路上我们兴奋地聊着关于气象博物馆的事,没一会就到了,刚一进入博物馆的大门就看见一个球垂掉在空中旁边的指示牌上写着“小球大世界”我们都在谈论着这是什么意思,一会,随着投影仪的照射在球的表面的,此时变成了一个地球。上面出现了好多黄点子我们正纳闷这黄点代表什么意思时一位讲解员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她说:“这些黄点是代表飞机飞行的路线,黄色点子越多表示飞机越多也反映了这个国家经济很发达,说完,球上有显示了白色螺旋状的台风形状,讲解员指着其中的一个台风图说:“这是2013年的海燕号台风它在太平洋上产生往菲律宾方向移动后在菲律宾上空停留了一会再移到中国到达贵州省能量耗尽散掉了”,我们又看了关于雾霾的图片,讲解员说紫色的云雾是代表雾霾,这么多紫色标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雾霾是全球性的问题而且有点严重所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想尽办法控制雾霾。

接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墙壁上挂满了关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介绍,讲解员问我们“你们知道霾和雾的区别吗?”我们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霾是各种灰尘凝结在一起而形成的,雾是由无数个看不见的水滴漂浮在空中而形成的,讲解员说我们只答对了一半,。雾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 讲解员形象地介绍了大家经常听说的PM2.5的大小是头发丝的1/16这么大。由于质量小,携带病毒及有害物质时间长、传输渠道多样、移动距离较远、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较大,pm2.5的确是名符其实的隐型杀手!

我们还看了关于地震的电影,强烈感受到了地震的危害、恐怖、目前难以解决的无奈。在二楼参观了火灾自救,电梯自救,现场急救,和低碳生活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通过参观我知道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不能因为自己贪图享受而给大自然带来负担,我要一个低碳生活者和宣传者。

博物馆观后感 篇7

今天,艳阳高照,我和妈妈去了沃尔玛的万达国际影城,看了一部精彩的电影《博物馆奇妙夜》。

故事讲的是有个叫麦克的人,他为了自己和自己儿子的生活,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博物馆夜班保安。可一到晚上,怪事出现了,博物馆里的动物、历史人物、小人全部都奇迹般地复活了,他们都很不讲秩序,不团结,�

可就在麦克不想再干这份工作的时候,一位总统告诉麦克要有自信心、有勇气、有智慧,才能使那些大家团结互助,讲秩序。

后来,麦克每天晚上都想尽了办法让那些小人们团结起来,终于,在麦克的不断努力下,小人们终于和好了,还逮住了三个大盗贼,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变得讲秩序了,博物馆的整个晚上都变得热热闹闹,每天早上来博物馆参观的人比以前更多了。麦克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他能做好这份工作。

看了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有勇气、有自信心、有智慧就可以使人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博物馆观后感 篇8

北京鲁迅故居一处在阜成门内。旁边是北京鲁迅故宫博物馆。

看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网站,介绍自己是2014年两家合并,为国家文物局直属正局级一级事业单位。现在在网站上介绍自己级别的事业单位好像不多。

双休日去参观北京鲁迅博物馆,硬件条件很好,且免费,但参观的人很少。

展览布置似乎有点平淡,感觉不熟悉鲁迅的人难以引起共鸣,也许展览设计者对观众的定位是鲁迅研究专家或鲁迅迷?

展品也未按专业博物馆水准注明是原件还是复制品。在我看来,至少有一部分是复制品。标明复制品,能让原件更能吸引观众。

不是“旅游”热点,不影响根据现代观众的需求不断丰富、调整、完善陈设,不影响不断加强学术研究。鲁迅是一个响亮的名字。

对于博物馆来讲,研究实力、陈设水准、网站和现场服务水平是核心竞争力。

博物馆中有一句鲁迅的话: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博物馆一部分展厅给了一个皮影之类的展示宣传,未看。

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 篇9

成都博物馆—一个我梦寐以求的地方,这次我终于一睹了它的“芳容”。

走到博物馆的门口,映入眼帘的是无数个三角形拼接而成的“全金镶玉”建筑。走进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成都平原出土的各式各样的宝物,这全是成都的一段历史记忆,真被人们大长见识!

踏进博物馆的一楼,我看见的了一块巨大无比的石碑,上面刻满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字。馆里的陈列物也让我看得应接不暇:什么金器、银器、石刻、字画……。忽然,一只石犀牛把我的目光给牵了过去。我的见地真好,这只石犀牛重8吨,是镇馆之宝。虽外表有点萌,但它可是秦朝时期制作的,到目前是活了几千年的犀牛爷爷了。

博物馆一共有5层楼,每层楼展示不一样的文化,但让我最有兴趣的应数皮影了。皮影的图案有有动物、人物、风俗文化等,大大小小的皮影被人看得眼花缭乱,而且这部分图案被制作得栩栩如生,让我对皮影愈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看着博物馆里的这部分文物,我仿佛看到了成都的历史变迁。这次真是不虚此行,让我又学到了新的常识,而且让我对成都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