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影评优秀6篇

少年派奇幻漂流》讲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难,家人全部丧生,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人与虎建立起一种奇特的关系,并最终共同战胜困境获得重生。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2020《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影评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评 篇1

据说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刀,心中有刀”,所以,究竟是一人一虎还是有人无虎,已经不重要了,就像片中主人公派说的那样,关键在于你愿意选择相信哪个版本。派是个怪人,搁古希腊,这名字(的数学含义)就会让他命丧毕达哥拉斯主义者之手;搁现代,同时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行为,连他的父母也觉得不可理喻(我一度误以为派是巴哈伊教徒)。派的经历让人想起鲁滨逊,不过,笛福笔下的18世纪人文主义气息已经让位于马特尔-李安所营造的对于人与自然、与宗教之间关系的重审思考,老虎不是“星期五”,虽然派驯服它的过程跟鲁滨逊收服“星期五”的行为有些类似,但派也说了,最后的结局是他留恋老虎而老虎头也不回的弃他而去;再者,在另外一个“现实主义”的惨烈版本中,派就是那只老虎。

有着“广泛”信仰的派身上甚至闪现出泛灵论者的影子,譬如他认为动物也是有灵魂的,这无疑反映出在21世纪的今天,艺术家的创作散发出愈加浓厚的生态主义气息,倒退一个多世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笔下的男孩莫格里,可是以战胜邪恶老虎而享誉文坛的——荏苒百年,派和莫格里,都是跟老虎打交道的男孩,他们对待老虎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李安基本忠实的还原了马特尔的原着:作家对成年派的追访、派诉说的与虎同船的故事,以及最后派跟两个日本人叙述的绝境中人吃人的悲惨遭遇,在片中算是原汁原味的得到了还原(最后那段纯靠对白)。电影的拍摄难度很高,孩子、动物、水、3D,李安这一次啃的,全是硬骨头。常言道“画鬼容易画狗难”,用CG活活的造出一只老虎,比《指环王》里“咕噜”的难度系数其实大多了,从最终效果来看,李安很成功。形式与内容、娱乐与情怀、特效与内涵,本就不是天然对立的概念,这一次,李安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技术、资本本身没有“原罪”,就看你怎么用——厚重的哲理意涵和炫目的视觉呈现完全可以相得益彰。

派跟老虎在海难后的遭遇,充满了奇幻色彩:巨鲸跃空、飞鱼掠海、风暴来袭、食人魔岛,都给了李安巨大的创作空间,马特尔的文字再生动,也不如被李安化为光影后来得震撼——如果你只想看视觉奇观,我觉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完全合格。

即使在最苦难的绝境中,派对神的信仰也从未动摇,电闪雷鸣中的救生艇就是一叶微舟,脆弱的生命危在旦夕,但派把这看成是神迹的显现,他甚至大喊着老虎的名字,希望它也能出来看看“神”——套用里尔克的诗句,在那一刻,派“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祛魅”(韦伯语)后的现代社会让神隐退,所以,那两个日本人要求派要讲一个“公司能接受”、“大家能相信”的故事版本,这才有了人吃人的情节,而马特尔-李安却一再提醒我们,这是一个“让你相信上帝”的故事。作家选择相信有老虎的那个故事版本,派说:“谢谢你,你选择了跟随上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猛虎,派的故事启示我们,如果你信神,那事情就会变得像萨松所写的那样:“我心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

派能背那么多位圆周率,派是个天才。

在经历过惨绝人寰的困境后,派依然信神。派很幸福。

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评 篇2

“我完全不顾父愿,甚至违抗父命,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我的这种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来不幸的命运”——《鲁滨逊漂流记》——另一部我们耳熟能详的冒险传奇。 在“漂流”开始之前,两位主人公似乎有着相同的境遇:身处本国社会上层、与父亲有价值观冲突、与母亲相对亲近却得不到实质的精神支持、有朋友但不足以让自己坚定下来……

于是,“心理逃离”这个词跳跃出来,这个词也是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疑问的第一把钥匙——为何狂风骤雨、惊涛骇浪之后,只有“派”一个人活了下来?(鲁滨逊也是如此)——当人无法在周遭的世界被认同,便会从人群中“心理逃离”出来,独享自己的精神世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给了“派”一次机会,让他得以尽情折腾。

既然是内心世界的畅游,对于这个终日奇思妙想的“派”,对于我们所能承受的抽象,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他的出发也许根本就没有他的父母、兄长这回事!——这根本就不重要。

相反,当“派”被大浪卷入水底看到货船下沉的那一刻,伴随着惊恐,他的内心却应当是一种获取自由、远离束缚的快感,那沉坠的货船如牢笼般把“现实的冲突和一切阻碍、否定”全部拽入海底。

当然,“派”在海洋上的哭泣,对父母和兄长的呐喊,也是对远离亲人——发自肺腑,真的思念。

就这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了。

海洋之大,像人的内心世界没边没沿,一旦逃离束缚被释放出来,方觉慌了手脚,丢了航向。“派”就这样开始了浮萍般的随波逐流——无法预知终点,于是恐惧来了。

知惧的人,大多是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派”的“多元思维”,让他脑海中一切天马行空的构想和情绪得以在海洋中尽情上演:那种情绪如电掣雷鸣般的“挣扎”、如乘风破浪般的“反抗”、如止水似镜的“稍许安静”、如荧光世界的“诸多离奇”、如闲逛食人岛的“忘我的疯狂”……这“挣扎”、“反抗”、“稍许安静”、“诸多离奇”、“忘我的疯狂”全部来自于激情,这激情全部来自于青春,于是有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漂流记”。所以,那些青春年少即能出发的人,“不幸”的背面又充满了世人的艳羡。

现实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每一次唯美画面的出现,在给我们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都一次次加剧了“派”的恐惧。

你可曾想着他是在一个上不触天、下不接地的幽谧的海洋中。

越是恐惧越需要找个伙伴,于是斑马跳到船上摔断了腿、大猩猩坐着香蕉抑郁而来、鬣狗鬼使神差的躲在帐篷下、“派”在情愿与不情愿当中把老虎拉上了船……好吧,权且不想这些装在货船底层并且被笼子紧锁的动物为何会逃离出来,这只能佩服“派”的想象力了。

接下来,在这些“小伙伴”之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跟我们讲了血淋淋的“社会生存”法则:混乱的场面中,来自不同世界的伙伴,很难达成有效的共识,即便包括“派”在内的幸存者,本性和利益纷争让它们除了在心底残留一点同情之外,别无他法。于是,猎狗趁人之危主动攻击、各个击破,斑马心有不甘含恨而去,猩猩愤怒中透露出绝望。“派”则逃离现场,隔岸观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老虎最后的突袭,一招毙命的手法,让鬣狗猝不及防,很显然,这场战斗最终的胜利者是老虎。到此为止,船上只剩下了老虎和“派”。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亦真亦幻的讲述了两个故事版本,老虎也好,厨子也罢,真正的“强者”与暂时的“弱者”开始了对峙,境遇让他们容忍彼此的存在,渐渐发展为相互依存,更甚在老虎奄奄一息的时候,“派”和它相互依偎。若虎为人,心肠也该软了,若虎为虎,奄奄一息的它也当觉着点点温暖,一如它刚刚降临到世界上依偎着虎妈妈,那应当是一种熟悉的味道。

泊岸后,老虎驻足了一会,头也不回的钻入树林中。多少人颇有遗憾。可老虎为什么要回头呢?如果老虎抽象成一个“坏人的品质”,纵然他感受到人情的温暖,他也未必会放下凶残的本性,而对他而言,没有对派下手,已然是心灵感恩了;如果老虎抽象成“恐惧”,“派”已然在“漂流”中战胜恐惧,此时已经登岸,恐惧岂有再回头的道理。

有人说,是信仰救了“派”,我以为所谓信仰,从来都是由心而发的自救。这既能回答为什么有些人总说他感到神的存在,而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谁也求证不出真的事实。如果我们一定要说是信仰解救了一切,那么在哪里能找到信仰?只有危险的地方才能,只有孤独的时候才能,只有活下来的时候才能。当你无处躲藏的时候,“求生”会让你坚定“信仰”,每一次从濒死中逃离出来,都会让你更加相信上帝的存在。

人所习惯于将“不可置信的改变”归结成外力(信仰)助推的结果,那些不容易看得见的“量变到质量的过程”,人习惯于将他神话,甚至顶礼膜拜。其实,一切都是“自救”的结果。

所谓天意,只是概率性事件。

所谓信仰,其实是真的自救!

当海洋抽象成了一面镜子,心境变,海洋则变,你若深邃,海洋便幽深,你若恐惧,海洋便是惊涛骇浪,你若安生,海洋便是风平浪静。

所以,“自救”让“派”最终靠岸。而另外一个隐形的推力也断然不能忽视——那是将他拉回来的重要力量——“洋流”——这个一直存在于“派”的周边,却全然看不见的“社会暖流”。对于无数像“派”一样的少年,对于那些我们曾经都有过的叛逆、质疑,是“社会暖流”让我们一次次找回真实,回归正轨。这暖流,有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

然后,我们会深刻的体会:“……我觉得,我们对于所需要得东西感到不满足,都是由于人们对于已经得到得东西缺乏感激之心。”——《鲁滨逊漂流记》。

这便是文明人的尴尬,唯“漂流”无以自救的“人生”。

可是,人,是不是应当去畅快一回?

《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影评 篇3

下午,电一影课程来的太突然了,马老师把自己的历史课贡献出来,让我们看电一影。这是无私啊!

刚开始许多的小动物出现在我的眼前,啊!这是到了动物园吗?过后,一个男人回忆起小时候他和一个叔叔学一习一游泳,和他信仰三大宗教,后来由于他的爸爸经营动物园失败,不得不把动物园的动物卖掉换钱,他们打算到加拿大生活,他们上了一艘轮船,但是在半途中,遇到了暴风雨,轮船被弄翻了,只有派活了下来,他乘坐者救生艇,凭着小时候高超的游泳技术,顺利的逃过了危险。

在海上,他的斑马已经快要死了,一只红猩猩来了,同时一只猎狗在船上到处乱窜,红猩猩被猎狗杀死了,一只老虎扑过来,把猎狗吃了,派看见它,就赶紧到自己设计的小船上,后来派把老虎照顾的很好,他开始慢慢地驯服它,经过了好长时间,他们来到了一个小岛,那里有许多的猫鼬,派发现不对劲,于是赶快和老虎一起离开小岛,他们最后终于到达了陆地。可是那只老虎,却看见派一精一疲力竭,就走进了森林,回都没有回头。

在生活中,有了对手,才有了生活的动力,如果没有对手和我们比。我们自己会忘乎所以,自以为然,如果你还 没有醒悟,那么你就会被老虎吃掉!

《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影评 篇4

看完首映回来都三点了,小地方,伤不起,首映的时候才五个人,后来陆续又进来了一些,大概有十五个人左右,IMAX啊,票价50啊,还送暴米花跟饮料啊。看了一下其他时间排场,都是50啊。这效果,这片子,这3D,这剧情,不科学啊,新妈妈再爱一次什么的都100,120啊。还再等什么的,赶紧组团看的!

语言表达跟逻辑都不行的人,不知道怎么写影评。我上次看电影觉得3D效果不错的居然是雷神啊,所以少年派在我心中给暴出多少条街了都知道的。上次看电影最少的人是上午场的海洋,九个人,假装大姨妈肚子痛请假看的,可惜只有让我流口水的画面记录片,只是没有什么剧情。这次少年派什么都满足我了。 每一次海上天气的变幻,都会然你觉得没有白白浪费3D的选择,老虎干掉其他动物,只有少年的第三天早上的朝霞,静止的海水,倒映在海水里的天空,完全天水人合 一,船就像在天空里划行一样,你恨不得这副画面静止,永远的拥有它。最漂亮的画面也就是预告片里在夜空下大量的水母,还有一跃而起的鲸,已经漂亮到无法用语言描述了。哪怕最后的那场暴风雨,翻滚的海水,击破天空的闪电,少年的咆哮与绝望,都处理的各种震撼。

因为没有看过小说,剧情对我还是有吸引力的。不要觉得前面的铺垫太长,后面的细节其实一直都在贯穿他父亲的话,你在老虎的眼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那天晚上老虎背对着他望着远方,少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跟我说说,透过老虎的眼睛他想看到的就是自己要看的。之前关于莲花的解释,在食人岛上也印证了。派对老虎的感情,我想就像他日记里写到的,对于被老虎吃掉的恐惧,让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必需满意他的食欲,渐渐也给了动力跟活下的勇气,再到最后相互依赖,我想对于漂流很久的他们来说,大家都太孤独了,如果每天一睁眼只有周围大片望不到边际的海洋,那真的太让人崩溃了,那种被孤独的吞噬感觉,会让人觉得绝望。

他说他哭不是因为获救的喜悦,而是他与老虎经历这么多的奋战,它没有好好的道别,没有回头,那怕是看他一眼,在他抱着老虎的头,准备死的那一刻,他以为他们是一体的了,但他父亲说的对,动物就是动物,不会把你当成朋友,

最后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时候我还在想花的时间太多了,细节真实的描述太多了,但越是这样,越让我头皮发麻,真实的可怕反而让我抗拒相信。

《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影评 篇5

在今天我们整整看了三节课的时间看完了这部影片。这里面的主角令我由衷地倾佩,在一个小船上与凶猛的野兽共同度过了二百多天……

这个男孩就叫做Pi,我知道的他第一个特征就是把3.1415926……等一直写到几个黑板。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使得他从小就很了解动物的习性。在后来举家迁往加拿大 时,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里的一些动物,因为父亲打算把它们趁机以高价卖掉。然而货船中途沉没,Pi的家人全部遇难。在多次喊叫之后无反应,他赶紧拖出一艘小型救生艇,冲向大海之中可没想到他的救生艇中有一些恐怖的动物。开始一个斑马在他的船上,后来一只鬣狗出来了,一扑上去斑马就被它给咬伤了。在不远处又发现了一只红毛猩猩。他过来了,他上船了。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可它还想咬死Pi,刚准备扑上来时。一只成年的孟加拉虎冲上来,一口就把这只可恶的鬣狗吞了,接着这只孟加拉虎就与Pi度过了这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信仰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不可能在海上漂流200天的。

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评 篇6

文/方聿南

《少年派》结尾抖开大包袱,四座皆惊(由此也看出原着小说人气还不够旺),这叙事技巧,让人想起《第六感》、《蔷花,红莲》等“所见未必所得”的悬疑片,但后两者是有一个确定真相,而《少年派》缺乏一个“官方”事实,因而更接近《全面回忆》《禁闭岛》以及《盗梦空间》的结尾部分玩的影像游戏,即一个故事的表象下,隐藏着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故事,再添上一抹开放式尾声,令整部影片衍生出两种势均力敌的可能,无论你采信哪种说法,总能找到大量细节佐证,足以叫观众陷入苦思,难得其解。

李安并不是第一次尝试这种“双故事片”,《卧虎藏龙》仗义行侠的叙事下,隐藏着寻欢不成的哀伤,《绿巨人》冲破枷锁的。战斗中,也暗含着蛇蝎女的隐喻,加上《少年派》,可以合称为李安的“双故事片三部曲”。巧的是,这恰是李安最注重视觉效果、最具商业卖相的三部作品,()分别充满了令人振奋的特效,《卧》是打破传统的飞檐走壁和武打,《绿》是高科技军事装备和怪兽搏斗,《派》则有海上灾难和奇异美景,还是3D呈现,无不洋溢着浓郁商业气息。也许是担心最拿手的人文表达被掩盖在极具冲击的动作特效中,李安才选择用双故事的手法处理这三部作品,这是他作为一个文人,自然而然的创作诉求。

比较起来,《卧》和《绿》更贴近《全面回忆》,即用一套影像系统讲述两个泾渭分明的故事,而《派》囿于原着,两个故事反差极大,无法照搬该模式,只能让其中一种诠释只存在观众想象空间。但影片仍做了不少努力,让观众在内心描摹那些未看见的场景时有据可依,两个故事的细节如齿轮般咬合,登船动物与幸存者的一一对应,动物不同寻常的举止,主角对猴子问“你儿子呢”,神秘岛的属性和形状对“人食人”的暗示,老虎显而易见象征了主角内心的恐惧。如果观众采信“现实版”故事,影片堪称完美的展示了人类思维强大的主观力量,可以将事实扭至如此偏离,仍能自圆其说。可想而知,那可怖的同类相残相食惨剧,何等触目惊心,一想起就令人浑身发抖,强烈反感下依靠潜意识的“美化”将其淡忘,是最自然的生理反应。

“双故事片”三部曲都由原着改编而来,有趣的是,《卧》小说并没有兜兜转转的暧昧叙事,也从没听漫画读者如电影般解读《绿巨人》,而《派》的原着小说虽也有两套事实阐述,但对第二种有更多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在心理上更容易偏向现实版的残酷遭遇,那是作者的立场:信仰激发的正能量是对抗冰冷现实的有力武器,但毕竟不能取代现实,绝境逃生后,真相得到了还原。电影减少了第二个故事施加的心理砝码,这一方面是基于影片分级的需要,《派》虽然没有定位成阖家观赏,但暴力场面十分温和,兽类厮杀、人虎搏斗都用镜头语言点到为止,强酸池中群鱼葬身、树果中惊现人齿,非但没有一丝血腥,反而唯美如梦境。“奇幻版”尚且如此,“现实版”当然更是精炼越好,将之弱化的直接结果是,两个真相势均力敌,诞生一部工整典型的“双故事片”。当然,李安作品大都不是本人编剧,但我相信剧作的脉络走向,是他积极授意的结果。

奇幻故事大行其道,顺理成章的端出许多如诗如画的海洋仙境,有人对其总出现在波澜平静时表示不满,其实这是剧作需要,试想狂风暴雨时,主角忙着求生,与自然搏斗,哪还有精力编织白日梦呢?将闪电看做天启,已是最大发挥了。盛赞本片的卡梅隆一定是“现实版”的笃信者,有什么比天马行空的幻境更适合用3D来表现呢。我猜想老卡一定觉得,《阿凡达》再牛,描绘的仍是外星球上的“实景”,比起本片的以3D造梦,倒像是杀鸡用牛刀了。老卡大概也不是个“上帝的孩子”,否则他不会喊出那句着名的“我是世界之王”。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老虎跃入丛林隐没,画面故意停留了几秒,似乎预示着它将回头一望,但终究只是个玩笑。沐浴在家庭温情中的派已从恐惧中逃离,已完成了人生的考验和放下,细致讲起时也会动情落泪,但也有“发生就发生了,问那么多意义干嘛”的台词。然而作为观众却无法不进一步追问和思索。片中作家一角等同观众视角,经历了听故事全程。大部分时间他做的十分称职,这故事前戏较长,又由于埋藏许多线索、前后照应而不能舍去,他还在观众嫌闷时适时来句“你已经讲了名字的来源,登上了去加拿大的船”,替大家抱怨派不快点入正题。但故事讲完,他作为角色必须有所抉择,因而偏离了代表观众的职责。他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但并非所有观众都有信仰,或有基于上帝的信仰,理解出现了分叉。

《全面回忆》等烧脑电影讲究逻辑推演,还原真相是理科生的俱乐部活动,而李安的双故事片看重感情依托,讨论起来,酷似文科生上研习班。《卧》的真相取决于观众对道家文化的诠释,《绿》的阴谋论来源于观众对两性关系的态度,《派》归结于信仰,都不是光靠事理逻辑就能说得通的,互持异见者也不大可能用辩论说服对方。说来说去,还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心诚则灵”等老话的一次重新演绎。执着的扞卫自己认同的解释,固然是一种乐趣,但笔者看来,又何必非要有个结果,对世界的认知保留一份朦胧,也正是许多积极乐观者采取的人生态度,也许这是李安拍摄双故事片的初衷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