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那么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来看一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爱岗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5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坚持不懈的道理
我的妈妈很疼我,但是管我学习却很严。有一次,我得双百分,是全学年第一。我的妈妈知道了,脸上便笑成了一朵花。又有一次,我考得十分不好,妈妈知道了,便耐心地为我讲解题。而且多少年如一日,从不间断。渐渐的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就定能成功。”
要保护环境
我十分喜欢吃香蕉。有一次,妈妈买了一大串香蕉,我看着香蕉发现,香有着黄色的皮,皮摸起来又软又滑。闻起来有一股浓浓的香味。回到了家,我就迫不及待的吃了两根。可是我吃完后就把香蕉皮从楼上扔到了楼下。晚上我出去和伙伴们玩耍的时侯,一下子踩到了我扔下去的两个香蕉皮,没想到重重的摔倒了。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尊老爱幼的道理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看到有一位老爷爷上了车,一位年轻人见了后,急忙说:“老大爷,老大爷,你来坐我这儿吧。”老爷爷见了后连忙笑呵呵地说:“谢谢啊!”只见车上的乘客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下车了,我想刚才不不是人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尊老爱幼吗?
同学们,你们发现生活中的这些大道理了吗?
他说:你的愿望是什么?我能够帮你实现!我说:不用了!我的愿望你永远实现不了、、、他说:你的愿望,我怎样会实现不了?你告诉我,我必须会实现!
我走了,一声不吭的走了、不带走一颗星星、、走在傍晚的小路上,然后我在想,我的愿望是什么?不就是期望和他地久天长在一齐么?不,我否定了这个想法,是什么呢?渴望自由!噢!!!是的!是的!自由?自由?什么是自由?为什么要渴望自由?我是个太乖巧的孩子,整天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此刻又在这所封闭的“大笼子”里,趴在阳台上,望着学校大门口,望着路边来来往往的行人,总是在脑子里回荡着一个问题:我什么时候能走出这个地域?自我拼搏(也许那时不可能的)自我出去?像马路上的行人一样!茫茫碌碌,像个白领,那样也不能!
这就是我的愿望么?我的愿望就是渴望自由么?对!是的!我的愿望!
自由,渴望自由!
如今社会,谁不渴望自由?有谁?长大以后,然后带着家人,找个田野,做个农家,每一天打渔晒网,种地收割!那样的生活多姿多彩!必须很舒服!向往着自由的我,这种生活,这种愿望会实现么?
自由,渴望自由!
一、举例子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二、分类别
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三、打比方
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子
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曾几何时,人们为了经济的发展,放弃了绿色环保的理念,让本应春天发芽开花的植物,一个个凋零,知道蓝色的天空变得阴霾,清澈的河流变得污秽,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人们终于发现,沙漠不会再有绿色的植物,污染的河水再也无法饮用,恶劣的'气候是生存环境变得不再友好,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惩罚了破坏环境的人,人们最终幡然悔悟,自己致力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却几乎以毁灭人类几千年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为代价。
绿色在我心中,只有自己真正理解低碳环保的理念,才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充当起一名“绿色小卫士”,才能避免对自然造成的点点滴滴的伤害。从了解环保绿色的概念到真正理解,最终付诸行动,帮助别人,将心中的绿色理念传递给周围的人。
绿色在大家的心中,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才能保护地球,人类才能走入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了解了绿色的理念,我开始尊敬环卫劳动者,了解到他们默默辛勤的劳动,防止了我们居住的城市变成一个大垃圾场。 我开始扔垃圾时将垃圾和旧电池分开放入有机垃圾桶和无极垃圾桶,在公园游玩看到被人乱扔废纸,我会将它捡起,并放入附近的垃圾箱。 看到马路上别人扔掉的塑料袋,我会将它收集起来,放入垃圾箱。只要我们从我做起,帮助别人改变可能破坏环境的行为,护好身边的一草一木,我们的地球一定对更加“绿色“,更加”环保“,应当让绿色在我心中,让自己去理解绿色,热爱绿色,并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一提到西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你们明白西瓜的具体信息吗?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属葫芦科,原产是非洲。西瓜是一种双子叶的开花植物,形状很像藤蔓,叶子呈羽毛状。它所结出的果实是瓠果,为葫芦科瓜类所特有的一种肉质果,是由3个心皮具有侧膜胎座的下位子房发育而成的假果。西瓜主要的食用部分为发达的胎座。果实外皮光滑,呈绿色或黄色,有漂亮有花纹,果瓤多汁为红色或黄色,罕见的还有白色呢!
西瓜品种很多,以用途不一样,主要分为三类:普通西瓜、瓜子瓜、小西瓜。
中国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至今说法不一。
有的介绍说:“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发现的,原名叫作稀瓜,意思就是水多肉稀的瓜,但之后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
另一种说法是西瓜并非源于中国,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
西瓜不但好吃,还有很多用处呢!
籽壳及西瓜皮制成的“西瓜霜”专供药用,可治口疮、口疳,牙疳,喉蛾(急性咽喉炎),及一切喉症。
而西瓜果肉有着清热解暑、解烦渴、利小便、解酒毒等功效,能够用来治一切热症、暑热烦渴、小便不利、咽喉疼痛、口腔发炎、酒醉。
西瓜皮是用来治肾炎水肿、肝病黄疸、糖尿病。
西瓜子有着清肺润肺功效,和中止渴、助消化,可治吐血、久嗽。籽壳用来治肠风下血、血痢。
我讲到此刻,你们对西瓜了解不少了!那大家可要多吃西瓜哟!
西瓜的说明文(二):
一、轻松开场,激发兴趣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综合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有了导入的激情,有了学习的好奇心,有了情与心的交汇,才使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和生活贴的更近,使孩子们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
我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让学生猜谜:“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你对地球有哪些了解?因为地球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气氛顿时轻松活跃起来。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导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
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所蕴含的科学真知对人的吸引力。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便会大大增强。
《蝙蝠与雷达》这一课,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飞机雷达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蝙蝠夜间飞行特性的启示。在教学时,学生在理清该文说明顺
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生动、鲜活的实例,使学生明白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
三、借助语言魅力,调动学生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与一般科学说明文不同,文中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但在课堂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生硬地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抽象的概念一个个强加给学生,结果导致语言被分析的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失去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对比赏读,对“可爱”动情读说,对“破碎”沉痛表述。如第一节的教学实录:
师:默读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地球的美丽之处,用直线划出。
生:(交流)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师指导:你读得既正确又清楚,请看屏幕(媒体播放地球图片)
师:(逐个问生)你们想说什么?
生:地球太美了!
生:地球太可爱了!
师:推荐我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你觉得美吗?)请把这种美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
师:你不仅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老师告诉你,这层水蓝色纱衣不仅美,而且作用也很大。它叫臭氧层,它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紫外线侵害。知道了这些,你再读,会读得更好。
生再读。
师:读得越来越好了。
(生齐读,配乐)
对第一节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体验地球之“可爱”,对第四节的教学,则引导学生体验地球的“易碎”,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气愤、不满、焦急和告诫。这种对比赏读,既让学生体验到丰富的情感,又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艺术形象,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效果非常好。首先在一曲优美的乐曲中,展现在太空拍摄的有关地球的图片,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它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蓝色的纱衣”这样的句子;在感知“地球是可爱的”这一部分是,展示了大量的地球优美的自然风光,在他们一边欣赏独特的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一边惊叹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审美情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效果不言自明。
五、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中,我为学生展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成就以及人来污染给地球带来的危害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还能提起学生对课内学习的兴趣;还有我在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科普说明文,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使他们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20世纪,已经成了历史,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里,科学技术还有哪些发明和创造?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孩子们有的低头冥想,有的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有的和小组成员交谈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小手如林。有人肯定21世纪人类能够登上火星,有人认为月球将是人类的第二个家,还有人预测空中也能够种上绿色的植物。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爱上科普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调动了学生自学说明文的积极性,培养了能力,对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然,提高说明文教学效果的途径还很多,笔者在本文中只是从精彩导入、探求真知、语言品味、教法更新、知识拓展等角度谈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摸索,探求新的途径,使说明文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1)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
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一个事物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写说明文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的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事物有确切的了解。
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介绍事物时,不可能在一篇说明文里面面俱到;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因此,要写好说明文,必须要把握说明文的中心。
抓住事物特点,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说明文的一个重要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须在写作前对被说明的事物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必须懂得只有熟悉被说明的事物,认识兵掌握被说明事物本身的规律性,才能做到这一点。
(2)针对具体情况,选好写作角度
写一般说明文要求有的放矢,写什么、怎样写,要从读者的实际情况考虑,使文章具有针对性,切合读者的知识水平、职业特点和年龄大小。往往读者对象不同,写的角度也不同。选取什么角度要依实际情况而定。
说明文文章的条理性是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的特点、规律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说明文解说事物、阐释事理要按其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的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安排说明文的结构首先要注意条理性。
书如镜,正人之衣冠;书似水,洗濯人之心灵。跟随前人的脚步,我进入书香世界。
江城子·生死之恋
乙卯年,正月二十日,未眠因而思故,不觉涕下,盖别十年久,虽黄泉之路忘不尽,平日难思量,然自问无敢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寒风起,独饮孤坟边,已醉,念旧事,飘转忽还乡,门前徘徊久,惊闻声,而入,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李后主·亡国之歌
独自一人,负手立于小楼之上,任风吹乱你的头发。
虽然隔着一江的流水,可是仍然可以看见——在那原本是繁华都市的地方,现在只能见到一条条翻滚着的黑烟,仿佛利剑一般插入云霄,也插入你的心脏,你只能感叹:“凤阁龙楼连霄汉,无数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而此时安静的江水勾起了你心海中的轩然大波,千言万语到嘴边,却只是化为了几声轻吟:“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你无心朝野,只想投心于文学,可造化弄人,你不仅成为了一代国君,更是成了将南唐的江山拱手让人的话柄。
你是热爱这大好江山的,这毫无疑问,不然也不会吟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你是爱惜着黎民百姓的,这不用说,不然宋兵临城下时,你怎么会好不抵抗就选择了投降,你不该为帝,不该为帝呀……
每次读到后主的词,其中的凄凉、无奈总是渗出丝丝幽香,摄人心魄。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今天,我跟着一只蚂蚁,作了一次奇异的旅行。
我在路旁的石台阶上,发现了一只蚂蚁。我目光跟随着它,只见它慢悠悠地向一棵大树走去。路上,它看见了许多同伴,它们亲热地互相打着招呼,讲述着自己的神奇经历。我悄悄跟着它,来到了大树跟前。一大群蚂蚁迎了出来,跟远归者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
商量了一会儿,几只蚂蚁钻进了洞里,它们又叫出了一些蚂蚁兵。我真想跟它们聊一聊,问问它们在忙些什么,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大约几十只蚂蚁,一起向草丛走去。看啊,蚂蚁们发现了一块食物,它们高兴起来,兴奋起来,缓缓地将食物举起。我看见了它们整齐的步伐,听见了它们响亮的口号声,它们一下子有了信心,一鼓作气把食物搬到洞口。
我的目光又被一群“农民”所吸引,它们正在四处寻找食物。我看见一只小蚂蚁,用前肢将一块面包渣高高举起,将食物慢慢送回洞口。它们收集了那么多的食物,该是为以后寒冷的时候储存食物吧。它们每次都能举起重量大于自己好几倍的食物,不管有多远,总是会安全地把食物送进洞里。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它们任劳任怨,如此辛勤的劳动呢?
我完全迷惑了,在这些可爱的忙碌的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蚂蚁的生活,是多么的忙碌,但又是多么的快乐啊。
我真想去体验一下蚂蚁们的生活。
1、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或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2、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3、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4、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5、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它与下定义有不同之处,定义要求语言准确完整,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解释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
6、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说明的对象说的更具体、生动。
7、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8、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9、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10、列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多怀念以前那美丽的环境:那蓝天白云,鸟儿在天空中翱翔还叽叽喳喳唱着歌,小朋友们在大路上嬉戏着。现在使那些美好的环境都渐渐消失了,如果有一天这座城市空气中充满了废气,我们会怎么样。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现在水渐渐少了,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没有注意环境卫生所造成的。
现在,我走在马路上都会看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白色垃圾,这时我就想:“每隔几米明明就有垃圾箱为什么还要乱扔呢?”方便了自己,给环境造成了污染;每次在学校食堂吃饭,剩饭剩菜随处可见,由此我想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要珍惜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不要浪费粮食;每次经过学校的厕所,我都会不由得会关上还在滴水的水龙头;每次……
就在昨天,我与妈妈来到了叔叔家,那里都是田野,我也过了一次田园生活。
“这么浪费。”我不由地说道,叔叔把青菜菜根一切,黄菜叶自然剥落,还把一些完好无损的菜叶也剥去, “这些菜叶喂鸡吃!” 叔叔说。我恍然大悟,这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变废为宝吗?剥落下的菜叶喂鸡,鸡粪用来做饲料种庄稼。由此可见,再循环的方法处处可在我们身边利用,如:纸张可以反复利用,淘米水可以用来洗菜,清洗衣服后的水可以冲马桶、浇花……
我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将环保进行下去,绿色之花会延伸到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在接受音乐的过程中,接受者的情感不仅在量上得到拓展,同时在质上也会得到提高和升华,而情感在质上的提高和改造,对于音乐接受者的情感体验有着特殊的意义。音乐接受者的情感在质上的改造,首先表现在情感的升华上。他们在接受音乐之前,已具有一定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这是自然情感,而自然情感是人与客观事物之间利害关系的反映,它带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功利评价的性质,换句话说,这时的喜、怒、哀、乐都与个人的利益得失相关联。而在音乐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在音乐作品所负载的情感信息的触动与感召下,其情感往往带有较强的非现实性和虚拟性,这时产生的一切情感活动不带有任何利害得失因素,人的自然情感在此时已经得到淡化和消失,此时,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无论是悲、是喜,都给人带来一种美感,并给人一种“脱俗”的纯精神享受,这便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使其自然情感获得升华,变成了一种高级的美的情感,如果人们长期接受这种精神的提升,那么他们的精神境界渐渐也会变得高尚起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国家篇》中曾说过:“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人格也变得高尚优美。”③在接受音乐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在质上的改造,还表现在情感会变得更加强烈和深刻。音乐作品是作曲家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集中表现,作曲家原有的强烈、深邃的情感,经过音乐语言形式的加工、提炼,会变得更加强烈感人,因此,当接受者体验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时,他们自己原有的情感也会随之变得深刻和强烈。综上所述,在音乐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在得到深度情感体验的同时,其情感不但能得到宣泄,其灵魂也能够得到净化,其生命更能得到超越。当他们从音乐作品中体验到作曲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激流并被之感染时,就会在灵魂深处产生一种震荡和剧烈的情感冲击,从而使被震颤的心灵获得一种更新和再生,并且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观照社会和人生,由此而建立一种新的认识与评价人生意义的标准。正如歌德曾说:“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乐能支配所有的东西,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化来。”④
二、 音乐对人情感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再是以每天能创造多少产品,而是以创造多少闲暇时间作为衡量这个社会发达水平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闲暇时间将会逐渐增多,这样就为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如何度过这些闲暇时间,对人们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都颇为重要。如果每个人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都能参与一些带有一定娱乐和审美趣味的音乐活动,则能够消除大脑和身体的疲劳,减轻精神的压力。这样,将会大大有益于人们的精神放松,并使人们的性情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艺术“情感宣泄说”认为,人的本能和各种欲望、各种需要,往往受到社会的道德、法律、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其被限制、压抑的。心理能量,可以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得到宣泄;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可以在艺术的世界中得到满足和寄托,并把人的本能欲望升华为社会所允许、可接受的文明形式。这种情感以艺术形式宣泄,恢复和保持住了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把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实现了对人性的塑造。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⑤因
为音乐审美联想中的“移情”活动,能够使人把对象变成自我,欣赏者像看待自己的作品那样看待他人的作品,把艺术家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来认识,把艺术家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来体验,把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当作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受,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益。人们可以从优秀音乐作品的品评体会中,培养起对真、善、美的崇尚,培养起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以解忧愁于欢悦,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最终将导致人精神的升华。黑格尔对此早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离(在其他艺术中还有这种对峙)也消失了。音乐作品于是透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⑥人的心情愉快了,内心就会平静,情绪相对稳定,音乐对人的精神因此起到了调剂作用,人的精神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长期在音乐美的熏陶感染下,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娱乐和滋养,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总之,音乐以其独有的魅力能使人们主动地投入其中去感受和体会,在愉悦和审美的同时升华其人生境界,提高其审美品位。因此说,音乐活动是融哲理于情感之中的有效的感化人的方式之一,动人的音乐,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无形之中净化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意识到,通俗音乐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通俗音乐很善于迎合接受对象的社会心态(即某个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倾向)。它的表现内容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心态或某种精神需求,而不是对另一种思想的诠释。通俗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能够成功地表达大众群体的思想、感情和伦理道德观,表达青年人的渴望与灵感等,这是它容易被接受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流行的实现,应当给予参与流行的人一种外来刺激,而这种刺激,必须迎合人们潜在的心理需要。日本心理学家佐藤指出:“如果某种刺激能够满足人们以下潜在的需求,那么连锁式的流行效应可能开始振荡。这些需求是:他人对自己的承认与期望、自我暗示、自卑感的补偿、新经验的获得、求得心理上的安慰、求爱、出人头地、从众等。”从通俗音乐自身的表现方式、艺术特征看,它富有艺术创造力和从众、不断变化、善吸收的特点,它充分地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从音响设备、演奏的乐器、演出场所的灯光到布景,最大限度为它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氛围服务,而又不被这些技术手段所束缚。通俗音乐的创作演奏,始终充满着活力,追求个性表现,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审美群体,造就了一种开放性的、无比活跃的审美文化。当然,某些流行音乐的听赏过程中,听众的音乐行为外在表现是积极的,但内部心理状态是消极的。他们被动地接受音乐,敏感于音乐时髦的外部形态和音响刺激,热衷于歌曲的原始情感流露并产生共鸣,音乐欣赏视野狭隘,音乐知识贫乏,追求表面的感官刺激及极端化的表现方式。流行,是一束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冲击波,它具有精神的“能量”。无论我们对其音乐作品持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评判尺度,这种“能量”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音乐工作者,在音乐活动中必须了解接受者的情感、心理的特点及规律,做好正确的音乐导向工作,从而使人们亲近音乐、理解音乐,引发人们对音乐的美好向往。
浅谈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现
论文摘要: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是人类表现性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随着心理学的诞生,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情感的研究逐渐趋向一种科学化、实证化的描述和解释。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脑神经科学、生理学等众多学者的联盟,音乐情感的研究呈现了诸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局面,这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文章对音乐情感在我国的研究状况进行概括性的梳理,并提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的相关见解。
音乐是什么 ? 音乐是人们乐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曰 " 乐者 ( 快 ) 乐也 " 。 音乐是什么 ? 音乐是人们精神的营养品之一。缺少它 , 就会元形中影响人的精神健康 , 或者会使
人心理健康不全面 , 甚至会无形中影响人的寿命。
音乐是什么 ?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品种 , 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 。
音乐是什么 ? 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 " 艺术语言 ", 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 , 并且 , 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它不受人种、民族、国家、 地域、时代、阶层、职业等的限制 , 但存在一些微小的 个别差异及各自特色。
音乐是什么 ? 音乐是用声音作原料的 , 一听即逝 ,因此 , 它又是时间性的表演艺术。并不从属于某一政治或宗教 , 只是在人们心灵上、感情上 , 会对它们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更不是道德信 条背诵记忆的载体。
音乐是什么 ? 音乐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 , 才使人感知到美。并产生了 生活联想及艺术想象 , 从而又发展了美感。 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 , 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 , 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 , 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
音乐是什么 ? 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 等等 , 有一定的关联。故高洁的音乐 与低俗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 不相同的。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 情、寄托感情的艺术 , 不论是唱或奏或听 , 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 , 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 , 而必定会用赋有感情的 " 音乐语言 " 和赋予美的因素, 来表达或烘托或寄托感情 , 即使是附有歌词的声乐曲 , 其表达感情主要的仍是音乐本身。在综合艺术中 ( 如戏剧、舞蹈、影视等 ), 也总是当需要抒发感情之时 , 就常常让音乐来负担 , 借音乐的抒情性能 , 把情感表露出来 , 并有所渲染、强调、夸大。
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 ? 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 , 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 , 它与人的脉膊律动和感情 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对人的心理 , 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语言和文字尚需通过符号 , 或带感情起伏的语气语调讯号 , 来传达感情或思想、内容 , 且语言及文字有时因民族不同而尚须翻 译 , 那就麻烦了。而音乐 , 它可以直接地来反映人们内 心感情的起伏及复杂的情绪 , 且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等等限制。因此 , 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城、 阶层的人民 , 虽语言不通 , 却都能通过音乐 , 直接感受 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因此 ," 音乐是真正的世界语 ", " 音乐是感情的语言 "," 音乐无国界 ", 这些近百年来 , 己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 即 " 乐与情通 " 。 本文就是讲述了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各方面的体现及要素。
一、 音乐欣赏中情景(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是,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表现了…… 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得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只是来个走马观花的欣赏。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册《爱劳动》一课中老师注重了音乐表现的情景、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运用的第一段音乐是表现小和尚,第二段是表现胖和尚的)。在一上课老师问学生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胖和尚。老师进一步问是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的音乐细、轻巧。第二段的音乐浑厚、笨重、低沉。虽然学生由于学的知识少不能说出是通过音色变化听出来的,但学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现出不同得音乐画面。
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我听到、看到过得音乐优质课、公开课教学大都是与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在欣赏教
学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经过讨论、实践、验证大胆的运用了通过学生说出以音乐要素来表现人物、场景、情景。再例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慢的音乐是说: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得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二、 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搞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在《爱劳动》一课中老师通过情绪的变化,就挖掘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如, 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第一段音乐是: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情绪。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绪。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优美,第二段音乐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 、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
三、 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爱劳动》是进行曲体裁的歌曲,老师在进行歌曲教学中,首先通过歌曲中的衬词:嗨哟里格嗨哟嗨嗨…..与劳动的步伐相结合来了解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音乐与行进的步伐是统一的。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册《汪汪与》一课通过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体会三拍子咚、嚓、嚓,咚、嚓、嚓的舞蹈场面,把音乐场面融合与渗透了音乐情绪、情感,音乐的力度、速度等表现要素体验乐曲的各种节奏形式与音乐体裁的关系。突出了节奏在音乐要素中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观看,老师教育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受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具体表现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
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记忆音乐概念,讲解音乐知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1】 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②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过程中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老师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 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 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 充满深沉的情绪。
(4) 悲哀、哀怨。
(5) 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我们的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身为学生的我们对具有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
幸福的花枝,微微颌首,寻觅着完全付与的人。老师,您是那个人吗?不为幸福,您却已付与全部。
——题记
檐下,窗棂斜映枝桠,虫鸣伴着鸟啼从镂空的花形中飘忽着来到,慵懒的阳光跟着漫溯,任多少诗意!喜欢这样的午后,宁静、诗情,于是,便想到与这午后相似的您——我的语文老师。
我的老师,在我的印象里,尤其深刻的是您的名字——戚约纳。人如其名,您身上有一种婉约的气质,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而且,还多一份简单与真诚。您是那么一个简单而真诚的人,反复做着简单而真诚的事,舒缓如一池春水,无波无澜,只有在课堂上,您有时会激昂,有时会豪迈,有时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时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怀着对您的敬爱,戏说您是“戚婉约”与“戚豪放”,您笑着,不语,那个时候,我们真正看到您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对我们这群“顽猴”的疼爱,如孩子被母亲疼爱般。恍惚间,又想起您的话语——
您说,您疼爱我们是因为我们是您的自豪,是您精心烧出的瓷器。在您眼里,我们如瓷器般无瑕、纯洁、干净又空灵。我们问,大家都是吗?都是老师最自豪的瓷么?您说,是啊,每一个都是,都是老师的骄傲、自豪。您说您没有通天的本领,您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但您会守护,付与您的一切去守护我们,守护我们这些小野花般的脑袋。我们于是问,付与是什么意思。您的回答美丽又深奥:“付与是美丽的一个词儿,它就是说,完全、彻底地付出而不求回报。冰心奶奶曾经说过,‘幸福的花枝,寻觅着完全付与的人’。我呀,也想要付与,为了你们,但不为那幸福花枝,为了五年级三班里面五十四个最可爱的精灵,付与全部。”“那……老师为什么为了我们付与,全部呢?”您笑眼盈盈,瞳子里闪烁着温柔如水的光芒:“因为,你们是我的自豪呀……”是的是的,我们是您的自豪,这是您亲口告诉我们的,亲爱的老师……
现在,我们已经六年级了,在手心里默默地算着,六回的花开花落,六回的燕去燕归,竟已相伴了二千一百九十天了,您曾告诉说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着我们这些在薄蔼里的五十四颗晨星,守护着我们这些在微漪里的五十四条游鱼,我们是你最大的自豪……是的,是的,您的自豪非是家财万贯,非是地位名利,您的自豪是我们,我们这五十四个顽皮的孩子,您辛勤栽下的五十四株桃李,这便是您的自豪!有人说这多么愚昧,有人说这多么可笑,但,这便是我心中的伟大。您说我们是您最大的自豪,比太阳温暖,比月亮皎洁,比群星闪耀,是的,是的,您就是这样说的,您把美好的一切播种于我们心间,然后把红颜燃烧烬尽,慢慢老去,然后还微笑,说您自己留下五十四个宝贝,他们都是您的自豪。
如果说把老师比作一株鲜花,我想应该是海棠,这种北方的花,总是在一夜间把一冬的美绽放出来,然后,在告诉人们春的讯息之后,自开自落。忽然间,又想起那句话来:“让落叶腐化分解,竟还带着笑意,让雪花融化为水,竟还留有喜悦。”又是那一句老师常说的话——
“你们大家,都是我的自豪,最大的自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