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页是小编枫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氓》教案精选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氓》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诗经氓》教案 篇2

《诗经·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几个重要字词的用法

2、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歌曲《在水一方》,询问学生歌词出处。 明确:歌词出自《诗经》中的《蒹葭》

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 (2)陌生而又熟悉的瑰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教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部作品。(板书:《诗经•氓》)

二、 《诗经》知识回顾(10分钟)

让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教师补充总结。 明确:

(一)《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汉代儒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就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二)《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160篇。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2)“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105篇。它是朝廷的正统音乐。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40篇。 2.《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等各种句式,只有个别诗以杂言为主,如《伐檀》。

《诗经》常常采用叠层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之间,仅有个别字的改换,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三、 文章梳理(30分钟)

(一) 正音

分组朗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课件展示)

匪fēi我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隰则有泮pàn

(二) 明义

四、 合作探究(20分钟)

五、 艺术特色(20分钟)

六、 课堂小结(5分钟)

三、 研读——明其意。

(一)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三)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6、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7、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8、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9、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0、 (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11、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12、 齐读最后一节。

13、

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14、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15、 美读——诵其文

16、 学生齐背全诗。

17、 质疑探究:

18、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9、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0、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

21、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22、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23、 布置作业:

24、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25、 推荐阅读:

26、

1、《孔雀东南飞》

27、

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诗经氓 教案 篇3

氓 《诗经》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

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诗经 氓 教案 篇4

诗经氓(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一般体例与手法。 2. 分析人物形象及悲剧产生的原因。 3. 感悟《氓》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2、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课型】探究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爱情。说到恒久流传的爱情,我们可能会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文化中,最富代表性的应当还是星空中的鹊桥,它源自承诺与坚守,讲究细水长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天让我们走近遥远的卫国,去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才子佳人,他们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再普通不过的一对青年男女。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氓》。

二、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初步感知

1、学生齐读,把握全诗节奏(

二、二节拍)。 2.教师范读,初步体悟感情。

三、掀起你的盖头来——整体把握

1、 问:本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明确:以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一段从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自己决定一刀两断的全过程。

2、《诗经》中的本篇选自卫风,而《诗经》的风雅颂都属于乐歌,请同学们试着用一首歌的歌名来分别概括本诗的六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3、问:这个爱情故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后——决绝

四、莫为浮云遮望眼——文本探究 通文意,请学生圈点并提出文中经过思考后仍不明白的句子,可以是内容或手法方面的问题。 1. 【重点点拨】

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解读。

女主人公静思回忆这段婚姻和恋爱时,在归家途中看到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想到了吃桑葚的斑鸠吃多了桑葚会昏醉,进而想到了女子沉溺于爱情的情况,实际上桑叶柔嫩时也代表了女子年轻貌美的时期。

熹将这句称为“比而兴”,比和兴是两种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使诗歌更有感染力。兴是借自然事物先起个头,然后以联想引出诗人要描写的对象和情感。有时候比兴连用,带着发端和比喻双重作用,表示寄托之意。比兴手法可以增添诗意。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通过桑叶枯黄来比喻婚后的不幸福,也可理解为女子的年长色衰,从而引出下文对婚后痛苦生活的描写。 几句去掉并不影响文章大意的理解,那么意图何在?它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就像是我们写记叙文一样,中间也会插入一些抒情议论的语言来增强文采,不会显得枯燥无味。

2、 【探讨】这段本应美好的婚姻最后为何会失败?

确:主要责任在氓,他犯下了三个过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可总结为“移情别恋”、“蛮横粗暴”、“背信弃义”。

主人公的遭遇令人同情,任劳任怨的品质值得敬佩,但在这段失败的婚姻中,她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现出她对婚姻的迫切渴望,“靡室劳矣”、“靡有朝矣”写出了她披星戴月,不顾一切的付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固然有洒脱,但亦过于武断。可总结为“轻许终身”、“过度纵容”和“冲动决绝”。 3.【拓展延伸】假如时光倒转数千年,你来到淇水边,听完女主人公的这段倾诉,你会对“她”说:……

小结:同学们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补充几句,教材将《氓》安排为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我想,绝不是为了让同学们看到到婚姻的现实与残酷,从而对爱情失去信心,虽然如马茂元先生所言,女主人公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更复可畏”,但毕竟她终于开始正视自己的处境,迈出了勇敢的一步。而从这则故事中,我想我们也更能明白关于爱情的真谛,从而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去学会用真诚和智慧挑选自己的伴侣,经营好自己的婚姻。

五、牛刀小试显身手——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诗经氓

移情别恋轻许终身

氓蛮横粗暴“我” 过度纵容 背信弃义冲动决绝

专一真诚智慧理性

《氓》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想】

“诵读”规律是以字面认读为开端,以文意阅读为深入,情感注入是关键,审美评价是创新。据此,设计以下教学方案: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重点】

“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卫风·氓》。(板书)

二、检测预习,巩固知识(2分钟)

过渡: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分成研究小组,相互交流了有关《诗经》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扫除了文字障碍,并有同学将课文注释按照“课文相关资料”、“古文化积累资料”、“重要词语资料”等类别进行了分类整理,大家参照注释疏通了课文《诗经》三首的大意,大多同学们争相发言,兴趣盎然,激情正浓。三、学生“音读”《卫风·氓》

过渡:正如上节课同学们所说:《诗经》中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触物感怀、随口唱出的歌,日常生活的内容,里巷歌谣的自然韵律,因物赋形,因情成咏,不假雕琢,因而其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朴素、自然而富有韵律美的特点。古人读诗谓之“吟”、谓之“咏”,今天我们通过“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板书)的方法来品读《卫风·氓》。

三、学生“音读”《卫风·氓》

1、教师明确“音读”要领:

“音读”(板书):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词与词的关键,读出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如停顿:句间的停顿要根据不同的标点来确定停顿时间,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而句内停顿,有时是自然停顿,有时音节停顿,有时情感停顿,有时又需要意义停顿,要根据不同内容来确定。诵读技巧: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调控得体。

下面结合第一节诗就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略作说明:

(句间的连接是根据句子的大意确定的。)

氓之蚩蚩,(促接)抱布贸丝。(转接)匪来贸丝,(缓接)来即我谋。(拖长接)送子涉淇,(平接)至于顿丘。(舒缓接)匪我愆期,(怨情接)子无良媒。(劝解接)将子无怒,(促接)秋以为期。

2、学生尝试“音读”《卫风·氓》,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胶片:

1、给字词注音:

2、解释加点字:

3、归纳通假字:

4、总结多义字:

3、学生互听互读,,把握“音读”要领。

教师提示:

⑴ 注意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

⑵ 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

⑶ 注意音近字不要混淆。

⑷ 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四、学生“意读”《卫风·氓》

1、介绍“意读”要领与要求:

“意读”(板书):以理解诗歌意义、内容为目的,借助诗歌内容与诗句之间形成的联系,对诗歌进行练读,读中理解诗句内容,把握各诗节的联系,从而从意义角度把握诗歌。

“意读”的基本要求:

⑴ 弄清各诗节内容的联系。

⑵ 弄清一节诗中的关键的诗句是哪句。

⑶ 弄清整首诗意义的核心是什么。诵读技巧:“意读”声中见人,语中见事,语调变通

2、教师以《卫风·氓》最末一节诗为例“意读”。

⑴ 概括诗歌内容:诗节写的内容是,女主人公因为自己钟情的男子背信弃义,对自己不忠,而彻底绝望。

⑵ 明确意读的关键句,“老使我怨”,“怨”字是整节诗的诗眼,是意义与内容的核心。

⑶ 明确各句间的意义关系:首句“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统领各句,第二、三、四句写“怨”的缘由,末句由“怨”而生绝望,是意义的延伸。

⑷ 范读示例。

4、学生分组,尝试“意读”《卫风·氓》其他诗节,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诵读障碍情况预测:

⑴ 不能准确弄清楚各章节诗歌内容重点。

⑵ 不能梳理诗节中句间关系。

⑶ 统领句的诗句把握不准。

⑷ 诵读时意义与读音不能和谐地结合。

学生进入诵读环节:默认文字符号──思考诵读重点──捕捉诵读关键句──理清诵读时意义支配下的声音流动程序。

5、各小组选派代表阐述自己选定的诗节“意读”内容、程序和原委。

教师提示概括: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顽固。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方造成的巨大创伤。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板书)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由结婚到婚变的婚姻生活。(板书)第三章总结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之悼矣”后的感受和决绝(板书)的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学生“情读”《卫风·氓》

1、介绍“情读”要领与要求:

“情读”,(板书)是指借助是诗歌的节拍、重音、语调、语速等手段,将读者体悟到的文章的感情诵读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法,核心是“情”,这里的情包括: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文中人物的情,和读者对文章领悟后散发出的情。三种感情要在某个特定的时空撞击定位后,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情读”。

“情读”的基本要求:注意情与节奏的结合统一;情要与整首诗的韵律和谐统一;情要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诵读技巧:“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形成共鸣。

2、讨论明确:

⑴ 诗中女主人公是一位钟情的女子。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满怀期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情意真切,“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烈(板书)之情出于自然,幸福(板书)之感溢于言表。

⑵ 诗中女主人公的遭遇是悲惨的。一个钟情女子,碰到一位“二三其德”的负心汉子,她只有“老使我怨”的痛苦(板书)与哀伤(板书)。

⑶ 女主人公又是清醒、刚烈(板书)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⑷ 全诗笼罩着悲剧气氛。尽管恋爱时充满了欢乐,但很快就因为男子的“喜新厌旧”而成了悲哀的反衬,以乐景写哀景,使得悲剧氛围更浓厚。

3、情感对接:

⑴ 默读全诗,体会本诗的感情线索:

明确:顺着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情感线索:“热烈→冷却→冰冻”的轨迹发展变化。

⑵ 筛选信息,捕捉情感承载的重点诗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现出自己对感情忠贞不二,男子则“二三其德”,不能从一而终。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怨”(板书)字是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态演变带来的悲剧,是女主人公心灵痛苦的凝结,也是诗眼(板书)。

品评情感,唤起共鸣。

点拨:共鸣是心与心的感情沟通,方法之一是角色置换,假如你是诗中的那个女主人公,你会怎样呢?方法之二是与女主人公进行对话,体悟女主人公由爱情幸福到遭人遗弃的情感落差,爱她所爱,恨她所恨。

六、学生“美读”《卫风·氓》

1、介绍“美读”要领与要求:

“美读”,(板书)是在音读、意读、情读基础上,对诗歌从美感高度去诵读。诵读时,要体现出音调的和谐美、内容的充实美、作者与读者的情调美。

“美读”的基本要求:以审美的眼光、审美的心理来关照作者、文章和自我。诵读技巧:

“美读”审美:形象、形式、韵律、情趣

2、学生讨论、揣摩、“美读”《氓》:

⑴ 用“欣赏与赞美”的口吻读反映女子感情与品格的诗句:

摘录:“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处处替别人着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单纯、天真、善良。“女也不爽”,说她不仅钟情,而且品行端正。

⑵ 用“痛苦与同情”的口吻诵读反映女子凄惨遭遇的诗句:

摘录:“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经历爱情挫折以后的心灵流露。“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恪守妇道的宣言。“夙兴夜寐,(成语)靡有朝矣”勤劳可爱,令人敬佩。

⑶ 用“痛恨与轻蔑”的口吻诵读反映男子薄情寡义的诗句:

摘录:“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孰端孰斜,孰优孰劣,对比可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副负心郎的嘴脸。

⑷ 品读《卫风·氓》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赋”、“比”、“兴”及对比、反衬手法)

“淇水汤汤,渐车靡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不是“起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手法。

诗歌当中的对比手法。

七、结合所学,齐诵《卫风·氓》

八、教师小结

【附板书设计】

卫风·氓

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诗眼:怨

章节: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氓》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一、《诗经》相关常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

二、歌曲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朗读录音,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

3、播放录音后用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的音、义。

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

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

通假字:匪、无、于、说

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

4、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5、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

6、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女子的怨情变化。

7、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怨情变化的过程。

三、赏析课文

1、男生齐读第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

2、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3、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5、女子是否答应?为什么?

6、明确:没有,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但是,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并且“将子无怒”,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

7、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简要介绍卜、筮,当时的婚俗,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8、生再齐读,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9、女生齐读三四章。男生讲述大意。

10、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大家讨论,再请一位男生来回答。

11、男生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教总结: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每当读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心惊不已。这是受过怎样的创伤剧痛才会发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叹啊?)

13、怨情产生后,女主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

15、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齐读,读出回忆深入、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16、生齐读五六章,读出第五章的历历数来的切责之声,第六章的如泣如诉的哀叹,齐读幻灯片上的翻译。这两章画面感很强,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脑海里构筑一下这两幅画面。一幅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画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17、教总结:第一幅——是夜,她坐在床上,眼泪婆娑,嘴角抽动着,只因忍着不让泪掉落。修长而干瘦的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衣角。心里想着:初为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怎样的辗转辛劳?为只为曾经对幸福的憧憬,为了维护自己划定的这个地牢——爱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如兄弟者,不责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却只讥笑自己。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18、第二幅——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淇水河畔,江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发丝有几许散乱。此刻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是自己翘首盼望男子来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子发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猎猎江风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还傻傻地记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这样付出又有什么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长叹,转身翩然而去)

19、此时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可间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较之婚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20、明确:女子——清醒、坚强、刚烈,男子——暴虐、卑鄙、无情无义。

四、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解读完了这个故事

那现在我们来回顾下这个故事的线索,女子的情感变化,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提示,注意课文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表现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的作用。)

五、生讨论回答后教总结:

一、灵活多样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二、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却,又无法彻底摆脱的矛盾心理。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小结: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七、作业:

1、课后背诵并默写全诗。

2、将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小小说。

3、推荐阅读《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注意比较《诗经》以后的诗歌对其有何继承和发展。

《氓》教学设计 篇7

【教学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一、课前热身

**知识梳理:

1、注音并解释:

氓( ) 淇水( ) 愆期( ) 将子无怒( )

乘彼垝垣( )( ) 载笑载言( ) 体无咎言( )

尔卜尔筮( )( ) 于嗟鸠兮( )( ) 其黄而陨( )

无食桑葚( )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 ) 无与士耽( ) 以我贿迁( )

女也不爽( ) 渐车帷裳( )( ) 士也罔极( )

夙兴夜寐( ) 靡有朝矣( )( )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 ) 及尔偕老( ) 隰则有泮( )

言笑晏晏( ) 亦已焉哉( ) 躬自悼矣( )

2、通假字:

氓之蚩蚩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

不可说也

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 )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 。今义: )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 。今义: )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 )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 。今义: )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 。今义: )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 。今义: )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 。今义: )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 。今义: )

4、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 )

(2)士贰其行( )

(3)二三其德( )

(4)夙兴夜寐( )

5、一词多义:

(1)其:

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③士贰其行

④咥其笑矣

(2)以:

①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③以尔车来

④以我贿迁

(3)于:

①俟我于城隅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之:

①匪女之为美

②美人之贻

③氓之蚩蚩//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5)言:

①载笑载言

②体无咎言

③静言思之

(6)说:

①说怿女美

②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犹可说也

6、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

①搔首弄姿:

②踟蹰不前:

③贻人口实:

④匪夷所思:

⑤图穷匕见:

⑥若即若离:

⑦尔虞我诈:

出尔反尔:

⑧毫厘不爽:

屡试不爽:

⑨载歌载舞:

⑩忠心不贰:

⑾白头偕老:

⑿信誓旦旦:

⒀夙兴夜寐

7、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

8、固定句式

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可译为“了吧”。)

9、古文化词语:

总角之宴

二、品味鉴赏:

**整体感知课文:

1、《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中的“物”与“人”有关系吗?你能说说诗句的含义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吗?

三、延伸拓展: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召 南鹊 巢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解: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鹊,喜鹊。②(维鸠居之)鸠,斑鸠。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御,迎接。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⑥(盈)满、⑦(成)完成。这里指结婚礼成。

周 南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④宜:和顺、亲善。 ⑤蕡:肥大。有蕡即蕡蕡。⑥蓁:叶子茂盛。

(1)对诗中有关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之子于归”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归宿。

B、“百两御之”指迎亲的车队数量之多,可见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愿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应该能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2)对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鹊巢》是一首凄苦悲怨的弃妇诗。

B、《桃夭》是一首欢乐祥和的颂婚诗。

C、两首诗在结构上都是重章复唱,各章节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D、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兼起兴的手法,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两诗中的比喻含义:

“鹊”喻指__ _, “鸠”喻指_____ _;

“桃华” 喻指___ -§ _, “桃实” 喻指___ __,

“桃叶” 喻指__ ___。

(4)由于两诗的流传影响,后来衍化出了两个使用很广的成语,请写出这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常用义。

《鹊巢》的成语:

《桃夭》的成语: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注释】:

①木瓜:一种落叶灌木,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食用,不同于今天供生食的番木瓜。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音居):佩玉。②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③玖(音久):比玉稍次的浅黑色玉石。④好:相爱。

(1)解释词语:

投: 报: 以: 匪: 以为

(2)一只瓜果与一枚美玉是价值悬殊的两样物品,在这里确是男女情人传递爱意的信物,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古代民歌为表达浓烈的感情,常常反复咏唱,这在诗歌中就是“重章叠句”。请你就这种写法在本诗中的表达效果说点看法。

(4)试一试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或一段小故事。

3、阅读《采薇》,完成下列题目:

采 薇(1)(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2);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4)。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1)这是一首征战归来的边防士兵所赋的诗。诗中反映了士兵的征战生活和内心感受。末章抒发归途遇雪,忍饥受渴的辛苦和悲伤,诗味最浓。(2)薇(wēi):今名野豌豆苗。(3)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4) 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末助词。雨雪:下雪。霏霏(fei):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5)迟迟:缓慢的样子。

(1)对这首诗中的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在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走在路上,形容步履的沉重,暗示心情的沉重。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饥载渴”中的“载”都是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2)对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诗歌意象非常鲜明。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征夫的内心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征夫在归途中的心情,透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对军旅生活的厌倦和对和平家庭生活的向往。

D.“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4、语言知识表达与运用:

(1)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日前在欢迎新党主席郁慕明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后引来一片非议,原话如下:“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请问问题出在哪里?

(2)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用“//”标出句中该停顿的地方(每局只能有一次停顿)

①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爸爸妈妈着急)

②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妈妈着急)

③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弟弟着急)

四、高考链接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礻颉: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

答案:

三、延伸拓展:

1、(1)D

(2)C

(3)“鹊”喻指遭抛弃的前妻,“鸠”喻指续娶的新娘;“桃华” 喻指漂亮而兴奋的新娘,“桃实” 喻指子嗣兴旺,“桃叶” 喻指合家和睦完美。

(4)逃之夭夭:开溜逃跑;鸠占鹊巢:不劳而获,强占他人成果。

2、(1)赠送(2)回赠(3)拿、把(4)通“非”

(5)把……作为(当作)

好处是:在一“投”一“报”的过程中男女间传递着感情,已经不是物物相赠订礼尚往来,而是一个借果投石问路,一个用玉表达爱的诚意,完成了一首充满乡野情趣的恋歌。

效果:表现男女在恋爱过程中反复试探、回应的微妙的心理活动;反复咏唱,不断加强人物感情的抒发,在诵唱中人物感情不断升温,直至表示永结同心。

3、(1)B(2)A (3)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以乐景写哀;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以哀景写乐。这样,以反衬手法写景抒情,耐人寻味。“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

4、语言知识表达与运用:

(1)问题出在“七月流火”的引用上。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豳风》里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原意是指天气渐冷,而不是望文生义的天气炎热。

(2)

①弟 弟 找 不 到 //爸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爸爸妈妈着急)

②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妈妈着急)

③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弟弟着急)

四、高考链接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赋。(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诗经》氓教案 篇8

诗经---氓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读课文,正音,疏通文意,讲解文言知识点。

三、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 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结论: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相恋(

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

三部分:决绝(第六章)

女子清醒坚定地分手。

1、基调:清醒、刚烈

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

3、手法:比。抒情。

四、合作探究:

(1)

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答: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2)

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

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色衰爱弛)

(4)

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5)

女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 清醒果断的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

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7)

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不是。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8)这场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讨论。

虽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有点仓促。

在家里太勤劳 (9)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讨论。

(10)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女:温柔痴情,清醒刚烈。 男:用情不专,没有责任心。 (11)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郑笺《毛诗正义》)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

七、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四言诗。

2、赋比兴的手法。

全篇用赋。两处用兴,四处用比。

赋: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附录】

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 多为四言诗。

3、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 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 《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这是负心男子的典型。补充:历史上典型的负心男子有哪些?

第一,战国时人吴起。吴起为卫国人,妻子为齐国人。鲁国国君看中吴起的军事才能,想拜他为将,但又担心其妻为敌国之女,恐吴起立场不坚定,因此一直犹豫不决。为表心迹,获得自己想要的位置,吴起竟然伤心病狂地杀掉自己的结发妻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吴起身为一代名将,深通韬略,战功显赫。名气够大,行径又极其恶劣,故排第一。

第二,三国时人刘安。刘安本一猎户,某日,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刘备兵败,逃跑途中偶然投宿他家。因刘安家贫如洗,又正是兵慌马乱的时候,拿不出什么招待刘备。他就把自己老婆杀了,煮给客人吃。事出《三国演义》。这小子最不是东西,为了追星,竟干出这等伤天害理之事,本该列入第一,但考虑到他本人身贱名微,所以屈居第二。

第三,战国时人平原君赵胜。赵胜为赵国公子,为增加自己的势力,平时养了一大群门客。某天,他的小老婆在楼上看到一个驼背瘸腿的人从楼下路过,样子很滑稽,就笑了起来。谁知这个跛子,却认为自己受到侮辱,径直找到赵胜要求斩掉美人以谢罪。当时遭到拒绝,后来门下食客越来越少,经打听方知,与门客们认为他在这件事的处理上重色轻士有关。于是平原君下令斩了这个小老婆的头,门客又重新多了起来。这个故事原来是被当作轻色重义的美谈讲的,影响极坏,为正视听,将其列为第三。

第四,唐明皇李隆基。他与杨贵妃之间的感情,几乎被当作自古以来帝王真爱的典范。可是,一旦大祸来临之际,他却为了平息兵变,保护自己,不惜将自己的爱妃交给叛军去处置,演出了一场“三军不发可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的悲剧。后来的许多文人想以事出无奈为他开脱,杜撰出什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缠绕于杨贵妃颈上的一丈白绫无情地宣示了李隆基极端自私的负心汉面目。因杨李的故事流传千年,影响甚巨,同时杨贵妃之死毕竟不是李出于主动,两相考较,位居第四。

第五,宋人陈世美,戏剧中的人物,由于他的典型性,在国人心中陈世美三个字几乎就是负心汉的代名词。包公戏《铡美案》使他与秦香莲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饶舌了。他为世人所痛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普世性。古往今来,男人有钱就变坏,几乎成为一种定律。历朝历代,陈世美们从未断绝,逮至今日,又呈蓬勃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陈世美对家庭的背叛,合乎人们内心中的常情,未到不可饶恕的地步。如非他后来利令智昏、狗急跳墙,欲指使别人杀掉老婆孩子,他本来罪不至死,也没有资格列入这个排行榜中的。

第六,唐人元稹。元稹是中唐时的一位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千古以来被人们引为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名句。但他在现实中却是一个玩弄女性的浪荡子,欺骗女性感情的负心汉。在他年轻落魄山西时,曾处心积虑地勾引良家少女“崔莺莺”,弄到手后,又将其抛弃。这段经历在他自己撰写的《莺莺传》中有详尽的描写。元人王实甫据此写出了《西厢记》,将原本始乱终弃的一段悲剧(相对崔莺莺来说)演绎成一出“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大团圆式喜剧,从而,开创了中国戏剧舞台上符合市民欣赏习惯的才子佳人戏的传统。《西厢记》里的张生的多情,更反衬出生活中的元稹的无情。鉴于以元稹实事为原型的《西厢记》的影响力,元稹被列为第六位。

第七,明人李甲。李甲与杜十娘之间发生的事,又是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出于明人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落魄书生李甲遇到当红妓女杜十娘,两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杜十娘以为遇到知己,遂毅然脱离青楼,随李甲回乡。谁知还在途中,李甲便贪图钱财、背叛誓约,私下将十娘卖给富商,导致十娘投江自尽。妓女从良,自古以来,有好结局的不多。李甲的可恶之处在于,不但贪色,更加贪财,而且他背叛的时间也太快了些,故列为第七。

第八,三国时人刘备。这位刘安心目中的大英雄,与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每到危急时候,总是抛下老婆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而且,他的那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千百年来,流毒甚广,不将他列入,不足以平女民愤。所以,在这里让他屈尊坐了末位交椅。

诗经《氓》 篇9

课题实验教案:《诗经·氓》教案

韩晓蓉

《诗经·氓》是人教版必修2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而又无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本文的价值在于,它用高度凝练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讲述爱情故事,并且对自己的婚姻悲剧作出深刻的反省,以告诫人们“无与士耽”。

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描述诗意(区别于文言文的字字直译)

二、朗读全诗,正音正字,疏通诗歌意思。(注意不要陷于文言翻译中易于肢解诗意)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作为叙事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悲剧故事。或者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开始氓来向她求婚,女子没有立即答应,男生有些生气;女子希望他不要生气,告诉他以秋天作为婚期,于是,女子就欣然急切地盼望氓的到来,她对“氓”表现得很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开始还好,慢慢地,脾气变得暴躁起来,并且毫无眷顾之意,女子独自伤悲,最终清醒地认识到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2、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试做分析。

1)、“氓”的形象——负心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忠厚老实,又有一些狡猾。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怒”:求婚太直接,太急于求成。悲剧的根源。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对感情不专一,德行无常。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达到目的之后,对妻子施以暴力。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曾经的铮铮誓言,对爱的渴望,如今都不再顾念。不念旧情。

2)、“女子”的形象——痴心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极易沉湎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爱痴情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操持家务,吃苦耐劳

3)文中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那里还有对比,作用是什么?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概括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女:温柔热情 忠贞勤劳 坚强刚烈

男:急躁真挚 无情善变 始乱终弃

3、主题探讨:结合诗文,说说女子对于自身的悲剧有怎样的认识?你觉得女子的悲剧原因有哪些?面对男子负心的悲剧,女子是怎么做的?

①结合诗文,说说女子对于自身的悲剧有怎样的认识?

沉痛的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痴情往往极易沉湎于爱情,因而丧失必要的判断力;

诗歌从恋爱与新婚时的快乐写到婚后的悲剧结局,这个故事由乐而悲的转折点正是从女子对这段爱情婚姻状况最清醒的认识开始,也是女子内心深处痛苦的呐喊!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斑鸠啊,千万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呀,否则会昏醉下去!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子呀,千万不要与男生沉湎于未经思考....的爱情,否则会头脑发昏!

上一句是比兴,用什么比喻什么?用斑鸠食桑葚过多会昏醉,来比喻沉湎于爱情会发昏。

下一句表达了女子什么样的心情?经历失败婚姻时的痛苦呐喊。是她从自己的失败婚姻中总结出的深刻的教训,也是她对造成悲剧的

当事人所能表达的最强烈的控诉。

(注意“比兴”的艺术手法)

②你觉得女子的悲剧原因有哪些?(讨论)

1、

2、

3、 人老珠黄

社会风气:女子地位低下

女子婚前的痴情使她对男子认识不够理性。

③面对男子负心的悲剧,女子是怎么做的?

决绝的告白: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分手的决定。(你觉得在当时的社会,女子提出分手容易不容易?)

一旦婚姻失败,她又能深刻地反思,表现得十分理智而清醒;有个性:个性比较坚强,一旦发现婚姻难以维系,便决绝地放弃,因而,活得比较有尊严。也告诉我们在爱情和婚姻中必须要平等而有尊严,这样的认识出现在几千年前一个普通女子之口,不能不让人敬重!也足见《诗经》的魅力!

4、古往今来“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屡见不鲜,本文写这样一个故事有什么意义?(作品的价值)

爱情和婚姻中男女平等、个性尊严的认识。

深切的谆告:寻求爱情是为了追求幸福,有尊严地活着,让自己和家人过上美好的生活。因此,面对爱情,我们不可不审思慎取,三思而行。

《氓》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设想

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

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四、教具设备: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二)介绍课题

现在请某某某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三)难字难音

匪:fēi汤:shāng

愆:qiān徂:cú

将:qiāng裳:cháng

载:zài靡:mǐ

于:xū隰:xí

说:tuō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

1.情节

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伤害。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2.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第四课氓

恋爱(第1、2章)(热情、幸福)

氓婚变(第3、4、5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6章)(清醒

《氓》教学设计 篇11

作为这次优质课的参与者,我真是感慨多多,认识多多,收获多多。

首先要感谢市里给自己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

接下来,针对自己的这节课《氓》,想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又考虑到这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进行的,而高一年级是我省新课改下的第一届高中生,所以在上这一节课以前,我就想着,怎样把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课书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1、是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2、是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3、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

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设计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推测她未来的命运,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如王老师所点评的。,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这与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也许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是诵读上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吟诵,即拖腔读。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正如邢老师和宋主任所讲,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肯定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所限,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散漫之处,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进了。当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深有意味,所以我说:感谢做优质课!

《氓》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氓》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