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一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
(2)初读课文,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句逗停顿。
(3)能够借助工具书粗略翻译课文
教学课题
对《伤仲永》一文的品读与感悟,具体如下: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把握仲永的成长历程及给人的启示;
3、背诵课文中的哲理性语句。
过程与方法
1、互动探究:把握文章的详略安排之妙;
2、读读议议:感悟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人的知识才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正经受后天教育并自觉学习。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教学重点:
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品味,点拨引导,感悟体验。
学习过程
一、品读故事,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种子的故事》,(见课件)学生自读并思考后面的问题——种子的结局会怎样?(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小结: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小天才的故事。(引出课题伤仲永)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
三、检查预习(检查的基础上解决对下列字词句子的学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隶扳谒称泯
2、读出句中的停顿,解释其中的加粗字并翻译句子: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3、同学们预习的过程中还有那些字词句问题没有解决?(合作交流,质疑解难)
四、全班齐读课文。
五、复述课文内容。(小组荐代表展示)
六、梳理故事脉络。(小组合作探讨,师巡视指导)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4、关于方仲永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七、研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1.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作者是怎样看的?你觉得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
3.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4.全班交流,教师视情况点拨。
八、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九、课末检测(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矫正)
1、文中方仲永天资泯灭的直接原因是。
2、本文以随笔形式,借事说理,以
3、前面我们曾学过欲扬先抑的写法,而本文却正好相反,使用了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十、课后延伸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写出自己的感悟。
2、熟读课文,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3、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本文作为一篇随笔,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从文章的行文过程来说,脉络极为调理。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教学中我本着努力彰显文中之理、写法之妙的原则组织本课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在课文朗读、语感培养方面,课堂教学显得有所欠缺。今后我将努力探索,在文言文教学中既不拘泥于只是死扣文言词语,又不忽略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
“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伤仲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之|也久
4、理解几个词语
①养父母: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尚且。 ⑩固众人:本来。
5、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
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①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②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一、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中已接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本单元是以成长为主题的单元。本文主要记述了仲永五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里,由一个奇才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作者借事说理,强调了“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的观点,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段的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学生分析
我校虽地处县城里,但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学生素质整体而言较差,并且大都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差,原因是:文言作品难学,无论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认为上文言文课非常枯燥、乏味。不过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参考注释自己读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三、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多媒体手段的辅助,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让学生主动地去学更为重要,我改编情节,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首先,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质疑,正音,释字;其次,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再次,合作、探究、讨论,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最后,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给他写评语,探讨人才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练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读懂故事,复述故事。反复朗读,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准确地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六、教学策略
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参照工具书,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懂课文。
2、翻译课文,复述故事。
3、思考,仲永由奇才变为平庸的深层原因
(二)导入
可由勤奋的名言导入,学生思考回答,也可老师提示。
韩文公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所熟知的,无疑是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不勤奋,不努力,那么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家作品简介:(大屏幕显示)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检查预习(大屏幕显示,生读、正音)
1、生字正音: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2、翻译课文(一生翻译)
a、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大屏幕显示,生回答)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b.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设计目的——掌握字词,理解文意;为后面对主旨的挖掘和把握做铺垫
(四)反复朗读、复述课文(生自由读、齐读,然后请一生进行复述)
(五)整体感知,问题探究(大屏幕显示问题)
1、方仲永的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2、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4、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讨论交流明确:
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却能在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
“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4、“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设计目的——通过讨论、理解这些问题,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深刻把握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
(六)阅读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
提示: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学生表现很积极。
2、根据学生对方仲永的评价,师进行小结,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说说你的人才观。
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设计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七)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八)布臵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
右。
附: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学反思
王安石的《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告诉我们: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是非常重要的。文章言简意赅,说理严谨。
对于这样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精品文,如何将它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是需要我们教师课前做好准备的。而对于本课的讲授,我一直期待着。
班级中有许多很聪明,但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却惹事生非,与其他班不爱学习的学生走在一起,实在令人忧心。基于这样的班情和现在新课标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之间的关系——业精于勤,荒于嬉。
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课文题目、作者作品文学常识、课下注释、课文进行了全方位的预习。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这些环节进行得很顺利。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勤奋的名言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设计让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班上的学生很积极,很快写出来,并且争着发言。根据学生对方仲永的评价,我进行小结,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说说你的人才观。同学们经过讨论,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本节课,我采用讨论、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另外,能将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
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介绍名言,复述故事,谈感想等。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靠,朗读方面也应该着重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