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其他决定、开国大典、和平解放西藏。

能力目标:总结政协会议决定,提高分析、总结能力及组织能力。

教育目标:增强爱国、爱党的思想情感及积极参政议政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第一次政协会议的决定

策略和方法:引导分析法

教学程序:

一、复习

引导复习旧知:国民政府建立、性质、解放南京、中国人民革命目标。

成立新政权之前,需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新授

(一)   筹建新中国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  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确定了新中国名称、性质、主人。

2.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  确定国旗、国歌、首都、纪年法。

(二)  开国大典----1949.10.1

(三)   西藏和平解放

----1951。10

绘图总结政协会议内容

四、巩固与练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2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走访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代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

(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

(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

(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

(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

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

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3

一年级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有关抗战的史实,理解歌词的寓意,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3.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和演唱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每周一,小朋友们都要举行什么仪式?都要唱什么歌?你知道歌中的含 义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师板书,生齐读) 师阐述国歌产生的背景(参照“题解”)。生激昂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血肉 国歌 奴隶 中华民族

长城 吼声 炮火 万众一心

2.教师检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血肉 国歌 奴隶 中华民族

长城 吼声 炮火 万众一心

(2)指名解词。

血肉: 本文指代身躯。

国歌: 见“自学课文”。

奴隶: 见“自学课文”。

中华民族: 民族,指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生理特点及共同生活

习惯的人群。中华民族,本文泛指中国国土上的中国人民。

长城: 本文指中国劳苦大众为赶走侵略者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吼声: 本文表示因看清敌人的本质而强烈不满。

炮火: 这里泛指敌人的疯狂进攻。

万众一心: 本文指中国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外国侵略者。

(3)齐读生字词。

(4)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

“奴”的左边写法,“隶”的下边写法,“族”的左右笔顺。

教育学生注意“坐势四决”:头摆正,身挺直,腿放平,脚踩实。

三、理清脉络

1.看图。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一,二部分分别讲的是哪一个“镜头”。学生自学后讨论 :第一部分讲的是镜头一;第二部分讲的是镜头二。

四、精度第一部分

1.导读。

第一部分哪一个词语最能代表劳苦大众的心声?

2.讲读。

比较: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起来!

① ②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板书:起来 血肉筑成长城 (思想得觉悟) ]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组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齐读第一部分。

随着音乐伴奏,齐唱第一部分。

4.过渡:要想真正解放我们的国家,解放我们的劳苦大众,除了要有一定的思想

觉悟,还要在行动上干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1) 用钢笔描红。

提醒学生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养成良好的写钢笔字的习惯。

(2)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话的意思。

2.课后作业

读一读,比一比,再组词。

哥( ) 奴( ) 诚( ) 众( ) 吼( )

歌( ) 怒( ) 城( ) 从( ) 孔(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指导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读第一部分。

3.第一部分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那么在斗争中该怎样做呢?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第二部分那个

2.理解课文内容。

(1) 听这部分课文配乐朗诵录音,完成原文与含义的连线练习。

万众一心 亿万民众不屈不扰顽强战斗,直至

胜利

冒着敌人的炮火 不惜牺牲生命

前进! 前进! 前进! 进! 联合起来,团结抗敌

(2) 讨论:上述习题中,左右意思一样,课文为何不用右边的?

(4) 想象在前进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曲折。

[板书: 前进 万众冒着炮火(战争终胜利)]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男女生分内容读。

指名两学生分内容读

指名读

齐读

随着音乐伴奏,齐唱第二部分。

分组唱一,二部分。

齐唱<<国歌>>

三、总结全文

全文用凝炼形象的语言摄取了哪些镜头? 文章的目的何在? 我们今天的幸

生活是后来人创造的,但归根到底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你有什么感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国歌>>,唱<<国歌>>。

(2)阅读一个有关中华民族受苦受难,奋起反抗,艰苦斗争或勇往直前的历史故

事,读后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附板书: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奋起抗争: 起来 血肉筑成长城 (思想得觉悟)

勇往直前: 前进 万众冒着炮火 (战争终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4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学习目标

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体会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 :

重点:开国大典

难点: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课堂学习

(一)预习导学:

通过《               》

中国人民政    选举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治协商会议    国旗

国歌

开国大典                  首都

纪年

开国大典:         年      月       日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学习过程:

导入:百年中国——19xx年的中国与XX年的中国在哪些方面有明显的不同?百年巨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 开国大典

1、 开国大典盛况

时间:

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主要内容:

动脑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为什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国际意义:

二)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

中央解决西藏问题为什么要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

四、巩固练习: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的代国歌是:         (     )

a、《义勇军进行曲》      b、《国际歌》

c、《东方红》            d、《歌唱祖国》

2、 1951年和平解放的地区是:                      (     )

a、北平    b、西藏    c、天津    d、海南岛

3、第一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新中国采用的纪年方法是:(   )

a、年号纪年           b、  干支纪年

c、民国纪年            d、公元纪年

4、请观察下列两幅图片;

图1                        图2

(1)图1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2)图2反映的是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入拉萨的情景,它有何重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5

地位分析

从这一节开始学习的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从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来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根据历史发展的情况,新中国成立至今五十多年的历史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

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本节讲述的是第一阶段的历史,是转折和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教学思路

本课紧紧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行叙述,包括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教师应充分运用媒体资料,如历史图片、录像、电影等进行讲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当补充一些知识,或推荐一些书籍给学生,以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小结可联系今天中国的强大,探讨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分析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提议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联合政府。这一主张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深受社会各界拥护。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行使国家权力。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是建国初期的施政方针,起着临时宪法作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国内:明确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因为110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国际:明确社会主义政权的存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重点突破方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本课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条件,使学生了解会议召开的必然性和重要的历史意义。根据与会人员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强调这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的盛会。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权的性质,认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最好组织形式。要强调它的内容、性质和意义。可适当联系现在的政协会议,突出其民主性和历史作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又一重点和难点。要强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过程中的领导领导地位和作用。学生可能涉及到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纠正,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可组织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典型史事进行论证,教师再归纳、分析和总结。

课堂导入

本课导言具有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由学生阅读后思考。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阶段及政权性质,引入新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