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建设【优秀14篇】

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方便下次工作顺利。那么有关企业制度建设总结怎么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敬业的小编演员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4篇企业制度建设的相关文章。

企业制度建设 篇1

一、 文明施工,严禁穿着不整,严禁穿高跟鞋、穿拖鞋作业,禁止争吵、打架,违者重罚。

二、 注意人身、物品安全,禁止在禁烟区吸烟和使用明火。

三、 工地的临时用电线要双芯电缆线,临时用电总闸要有漏电开关,不能超负荷用电。

四、 未经许可,外人不得进入工地,施工人员会客只能在工地外。

五、 施工工人必须服从工地管理员的。管理,所有施工人员必须配戴公司统一上岗证,出入工地须出示工作牌。

六、 严禁私自与业主私下交易收取费用,违者扣除全部工程款,并辞退该工程队,严禁泄露公司商业机密。

七、 严禁在工地赌博,严禁偷拿工地材料和工具,违者除作出三倍赔偿外,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八、 成品与半成品要分类堆放,成品要注意保护,工具的摆放整洁,场地保持干净。)○(

九、 每天收工前,必须清扫场地、关水、关电、关窗、关门,违者罚款30元。

十、 每日收工前,进行材料归类、清捡,如:钉子、五金配件、水电配件,违者罚款30元。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 篇2

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不少误区,最典型的莫过于政治化、官场化、庸俗化、形式化,简而言之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化”。这“四化”可不是四个现代化,虽然不一定是主流,但如果泛滥起来,后果也会相当可怕。

一、企业文化建设政治化

最典型的做法莫过于突出政治口号,远离企业实际,满足地方首长政绩需要,打造所谓当地的样板企业。这类企业多以领导参观为荣,企业的成就展或宣传册,充斥领导人的照片,缺少员工的身影。

二、企业文化建设官场化

企业内部广设处长、科长,等级森严,企业主要负责人分成一号、二号,秩序不容颠倒。讨论会上,不分对错,先比谁的官职大小。审批签字,梯级呈报,不小心搞错了先后,就有可能前途不保。上级在下级面前,总是颐指气使,而下级在上级面前,则只能点头哈腰。有的企业甚至对下属见了领导如何打招呼都有详尽的规定。“官职”在这类企业成了最重要的奖励筹码。

三、企业文化建设庸俗化

潜规则盛行,阿谀奉承成风,老板似皇上,主管如大臣,制度成摆设,人情大于法。部门是山头,干活分宗派。开会时一团和气,背地里暗中较劲。打小报告吃香,说实话者遭殃。

四、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

明明企业只有三年的历史,也要考据出三千年的文化。找人设计一个符号,就成了企业图腾,你是日出东方,那我就是月印河上。说到企业的使命通篇都是空洞的想象,讲到对员工的要求,尽是道德楷模的幻象,与企业实际完全两样。企业文化手册装帧精美,企业文化词句漂亮,企业文化内容大同小异。原来这些企业都是速成文化,找人越俎代庖,靠人精心策划,怪不得除了封面,就认不出是哪家企业的文化。

形式主义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从不落实到行动上。

企业要净化内部环境,建设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就必须去政治化、远官场化、拒庸俗化、防形式化。

企业制度建设 篇3

一、顶层设计

大胆探索通用制度建设公司审时度势,在系统梳理了四个层级148417项制度、全面掌握公司制度管理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优化固化、科学简约、高效执行三大制度建设基本原则,设定了上下贯通、覆盖全面、内容精要、落实到位、动态完善五项重点目标,明确了统一由总部行使制度制定权,构建一元订立的制度管理体系;构建垂直一体的制度框架体系,形成穿透全系统的一套通用制度;立足实际、实用、实效,做实、做精规章制度,构建普遍通用的制度内容体系的三大建设任务。因势而谋,充分的理论与实践准备是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的前提。

一是构建通用制度体系框架模型,确保了理论可行。从根本上理清了制度、标准、流程、职责、考核等管理工具的本质区别与内在关系,完成了369项工作职责,2236项业务流程与774项管理制度的对接比对,构建了制度标准一体化,职责流程全覆盖,三定三考保落实的框架模型,奠定了以通用制度为核心载体新型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是职代会决议方式审议通过建设方案,确保了法律可行。为了获得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可与拥护,在多方调研与考证的基础上,经国家电网公司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通用制度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总部制度一贯到底,各级单位普遍适用奠定了法律基础。

三是“三集五大”完成了流程再造,确保了现实可行。作为大型国企经营管理中的创新之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统一了各单位的机构设置与岗位编制,完成了主要业务流程的重耕再造,统一了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与管理要求,为通用制度进行自上而下一体化管控奠定了现实基础。

应势而动,契合实际的方式方法是体系建设真正落地的保障公司以“三集五大”管理通则为先导,以配建差异条款为手段,不断探寻通用制度的实现路径和实践方式。

一是编制具有统领作用的“三集五大”管理通则。通则全面总结了“三集五大”实践经验,固化了各专业基本管理理念,突出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新安排,成为各专业领域管理制度的统领性文件,为后续管理制度的制定厘定了原则和边界。

二是深入推进通用制度建设。公司总部深入比对分析每项业务领域管理制度的差异,提炼具有共性的先进管理方式,消除个性化管理习惯,并通过全系统征求意见,保证通用制度是系统整体的管理结晶。制度颁布后,全面清理废止各级单位同质制度标准,确保通用制度的唯一性与权威性。

三是确立差异条款配建模式。作为由分散制度向通用转变的过渡手段和保障制度有效落地的救济措施,各单位按需配建差异条款,尊重经济环境客观差异,推动基层单位管理创新,杜绝另行制定实施细则,确保通用制度实施不走样、不变通、不落空。差异条款既是现行通用制度的补充,又是未来通用制度的起点。四是注重落实督导与评估反馈。监督检查各级制度废止情况,组织开展专项制度执行情况检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固化实施成果,并将落实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多措并举强化制度执行力建设。建立制度执行情况评估机制,检验并反馈实施绩效和存在的问题,推动订立部门及时修订完善通用制度,确保制度落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顺势而为,工作成效逐步显现是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的源源动力截至目前,公司已建成通用制度126项,共计废止各单位制度标准16336项,作为各自业务领域唯一有效的管理规范,实现了全系统自上而下统一管理,验证了通用制度自身的效率性,也反映了大型集团企业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性,找到了一条通过管理理念与方式的改进,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的。途径。实践证明,通用制度行得通、做得到、有实效,实现了“两集两减”,即集百家之言、集全网智慧,减少管理层级、减少制度文本,使总部和各单位的管理经验,通过制度顶层设计迅速推广实施,充分体现了其先进性与集约性。在下一阶段管理提升活动中,公司将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完善通用制度体系,年内完成近500项通用制度建设任务。注重听取一线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充分把握通用制度的适用性和实效性,根据外部环境与客观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修改完善,实现与时俱进、动态优化,管理跟进、制度跟上。

二、革新建制

传承百年老店基因通用制度是集团企业的控制系统,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百年大计的传承老汤。只有通过制度体系这一“基因”载体,才能使依规治企、照章办事的行为习惯,真正内化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承公司的管理思路与经营理念。突破了体制机制改革的瓶颈。通用制度建设通过全新的制度性安排,固化优化了公司体制机制改革成果,使公司上下一体遵照执行而成为共同的行为准则,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制度引领,确保企业改革创新不发生异变和偏移。树立依靠通用制度管人、管财、管物、管企业的合规理念,满足了公司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要求。丰富了制度创新的理论体系。变革不易,守成更艰,而要使各项变革措施持续发挥效用,制度创新是最具有权威性、约束性和保障性的手段和方式。在此之前,国内外都没有如此大规模、层级繁多的企业,实施涉及全部业务的系统性、穿透性的制度建设。通用制度体系建设是在充分把握公司改革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的一项重大管理提升,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开辟了中央企业制度建设的新路。公司坚持革故鼎新、践行践诺、法之必行的决心,依靠强大的领导力和坚定的执行力,克服了企业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制度弊病和惯性,实现了制度建设领域的集约化与精细化管理的飞跃。

企业制度建设 篇4

摘要:该文源自笔者多年来在企业内部建章立制过程中的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企业制度建设中经常发生的各种"误区"进行了总结和表述,提出了防范与规避制度建设过程中"误区"的实际方法,提倡制度建设中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执行性。鉴于制度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难以在短篇幅中全面阐述,因此该文重点列举了三点"误区"进行阐述和论述,希望能够为企业制度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制度建设;误区

引言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里也不再赘述。各个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但对制度建设大可分为"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制度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但究其本源,问题的本质大同小异,都应成为制度建设中重点关注和防范的"误区"。这里着重对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这些"小细节"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企业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科学、规范并加以标准化的过程,企业制度是企业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各项规则的总和,是企业内部的"法律"。建立健全企业制度,有助于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推动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制度在各项工作中应当无所不在。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自1956年"一五"期间建厂以来,就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企业各项制度,19xx年更是在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管理标准》,内容涵盖企业23个子体系,内容从经营计划、研发工艺、生产、销售服务、财务、人事、政工等包罗万象,从这套管理标准中上至公司经营决策,下至当时管理的子校中学生学籍、奖惩管理都可以找到。即便放在今天,这套《管理标准》所体现出的系统性和整合性都不落伍,符合现在制度建设中"三标合一"或者"N标合一"的理念。也许大家会奇怪,30年前就有这么好的制度建设基础,今天制度建设不就应该没有问题了吗?这恰恰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森林"就是指企业的制度体系,"树木"是指单个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管理理论层出不穷,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制度建设也在遵循PDCA的原则不断进行完善。但在起草或是修订单个制度时,人们往往还是有意或是无意的只是从个体出发、从自身出发,没有关注企业整体的'制度体系。举个例子,笔者在公司制度换版评审时发现,以采购合同和管理要求为例,同一件事在《采购控制程序》、《物资供应管理制度》、《物资采购价格审核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中均有描述,甚至有时还会有所矛盾。这就为后续管理中产生争议埋下了伏笔。还会有的情况是,起草或修订单项制度时,缺乏与整体版块的层级、隶属概念。其实制度之间也是有"血缘"和层次关系的,比如质量管理体系就可以分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执行文件三个层次。在单个制度版块中也有"血缘"关系,比如营销管理制度就是营销版块的"母制度",其下可分为营销需求计划下达管理办法、货款回收管理办法、储运管理办法、成品市场推广管理办法、广告宣传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子制度。如果企业需要新拟定营销合同评审管理办法,就需要理清与营销管理制度这个"母制度"的隶属关系,而不能简单的只写自己。

2、切记制度的执行是关键

企业制度建设的目的就是将企业管理中各种需要注意和遵守的行为标准以条例、章程、标准、办法、守则等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了制度,就成为了企业内部的法规,全体员工必须遵守和严格执行。但实际运行中,企业制度执行力往往大打折扣,甚至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制度建设的核心是让人用的,因此制度的落地可执行性是关键。否则即便制定出的制度词藻再华丽、篇幅再宏伟,不具备执行力就不是好制度。比如,有的制度建设是应外界要求增加的,无论是各种贯标的要求、审核整改的要求,甚至对标先进的要求,这部分制度在建设过程中一定需要注意"消化"和"落地"。首先是"消化",要能够将增加这项制度的初衷和本意真正搞懂,真正将引进外部的建设思路和要求搞懂,做到"嚼得碎、咽得下、能消化",然后结合企业自身实际,融会贯通,才能落地成文。这样的制度才会有执行力。否则,生拉硬套、囫囵吞枣式的盲目照抄照搬,不假思索移植出的制度一定会造成"水土不服"的局面,这样建设出来的制度与企业实际发展和业务流程脱节,也就失去了建设的意义。再细致点说,有的制度条款乍一看没毛病,但执行起来会有很多问题。比如为提高员工在外办事效率,差旅费管理办法中曾规定在外住宿连续超过三天,降低住宿标准;同一地区连续超过七天,降低伙食标准。这样看似鼓励员工提高差旅效率的条款,实际执行中被员工诟病满满。

3、制度间相互引用关系混乱

GB/T1。1—20xx《标准化工作导则》中6。2。3"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对引用文件的表述方式、排列顺序、引导语等都做出了清楚的表述,虽然该章节作为一个可选要素,看似无关轻重,可在实际编写过程中可恰恰又是一个"误区"。在企业制度建设审核中曾经见过这样的例子,A制度"引用文件"中引用B制度,其后的管理要求也是具体见B制度,当顺藤摸瓜查到B制度时,发现其中竟然又引回了A制度,管理要求详见A制度,这样下来一件事在两个制度中表述,却又都没有表述。这里面至少犯了两个的问题,一是逻辑关系不清,该表述的不表述;二是引用关系混乱,引用随意无原则。制度建设过程中都应注意合适的篇幅,单个制度内容不宜包含过于广泛,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就不能将员工管理、薪酬设计、职业生涯、绩效考核、人事档案等所有东西一股脑全部装进去,而应分出层级,构建母制度和一干子制度,母制度树立版块关系的宏观概念,具体要求和细节在子制度中详细表述。这样版块间引用关系就顺理成章的是母制度引用子制度,而非子制度引用母制度。但有的企业制度建设不够规范和长远,建设过程是先有若干子制度,后来逐渐才形成版块,才需要构建母制度,这种建设情况就需要重新梳理层级关系,统一表述逻辑关系,才不至于造成混乱。古人云"下智者治事,上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引用我们企业89版《管理标准》颁布令中的一段话:"一个企业没有管理,就无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企业管理的法规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它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客观需要,有助于消除工作中的混乱现象,实现科学管理。"企业制度建设应本着"靠标、精简、规范、适宜、实效"的原则,重视并努力"谋良制而避莠法",不断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律人先正己,消除工作中的混乱,让我们先从消除制度建设的"误区"做起。

4、结束语

古人云: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所必需经历和继续面对的,制度建设不仅要"管得住现在",更要能"跟得上未来"。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企业基础性建设工作,只有不断经过系统的策划、严谨的运筹、稳步的推进、严格的执行,克服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制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让制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

企业制度建设 篇5

根据《XX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相关情况调研摸底的通知》文件精神和XX经信委X月X日专题会议要求,XX市经信局高度重视,明确领导主抓和有关科室配合,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调查对象,迅速召开了会议,层层安排部署。明确对规上企业15家、规下企业6家进行了调查问卷,收件率达100%,并进行了汇总分析。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情况

(一)民营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1、规上企业基本情况。此次调查的15家规上民营企业,登记注册形式有: 12家为有限责任企业,2家为股份有限企业,1家为个人独资企业。主营业务所属行业是:涉及住宿、餐饮业(汽车配件)9家,食品、饮料制造业1家,纺织服装制造业1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家,金属制品业1家,房地产业1家。15家民营企业20xx年营业总收入为1272.6百万元,净利润95.67百万元,总资产2101.81百万元,净资产1393.1百万元,税费33.97百万元,企业人数1818人。总资产大于1亿元的企业4家,占调查企业的26.67%;营业收入大于5000万元的企业8家,占调查企业的53.33%。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

2、规下企业基本情况。此次调查的6家规下企业,登记注册形式有:个人独资企业3家,有限责任企业3家。行业分类:食品、饮料制造业1家,塑料制品业1家,住宿、餐饮业(汽车配件)3家。20xx年营业

收入达7641.29万元,净利润258.6万元,总资产6145.2万元,净资产3039.8万元,税费245.76万元,企业人数189人。总资产大于1000万元的有3家,占50%。营业收入大于500万元的6家,占100%。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

(二)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程度分析

1.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情况分析

——规上

企业:

(1)财务规范化方面:15家民营企业中,明确财务岗位职责的15家,使用财务会计软件的9家,会计与出纳岗位分离的15家,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的15家,定期报送财务报告的15家,实行内部审计行为的12家。财务管理正逐步走向规范。

(2)职位规范化和开放化方面。职位规范化方面:15家企业中,制定公司章程的15家,明确岗位职责的15家,建立授权审批制度的13家。职位开放化方面:下属人员升迁的影响因素有,注重教育的有5家,注重能力与经验的有14家,注重品德的有13家。中层管理人员非三缘占50%以上的有8家,高层管理人员非三缘占20%以上的有10家,引入职业经理人的有3家。家族观念淡化。

(3)产权清晰化和多元化方面:非家族持股小于20%的有11家,达到20%-50%的有3家,达到50%以上的有1家。产权明晰的有14家。内部员工持股的有2家。民营企业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

(4)治理结构合理化方面:15家企业中,设立董事长职位的有8家,设立权力机构的有10家,设立决策机构的有7家,设立监督机构的有7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有7家。治理结构趋于合理。

(5)管理科学化方面:企业信息化程度较好的有2家,设立了商业网站的有8家,使用了ERP系统的有2家,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的有7家,建立了完善的激励考评体系的有14家,建立广泛认可的企业文化的有12家,建立了无形资产管理体系的有13家。企业认识到管理科学的重要性。

——规下企业:

(1)财务规范化方面:明确财务岗位职责的有6家,使用财务会计软件5家,会计与出纳岗位分离的6家,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的4家,定期报送财务报告的6家,预算管理行为的4家,内部审计行为的'5家。财务管理逐步在规范。

(2)职位规范化和开放化方面:制定公司章程的6家,明确岗位职责的6家,建立授权审批制度的5家。非家族成员占50%以上的5家。

(3)产权明晰化与多元化方面:产权明晰的有6家,产权交易的1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大于30%的6家,非家族持股小于20%的5家,非家族持股达到50%以上的1家。股权类型,企业家一人持股的1家,其他个人股的2家,法人股的4家。

(4)治理结构合理化方面:设立董事长职位的2家,设立决策机构的2家,设立监督机构的2家,各占33.33%;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4家,占66.67%。

2.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规上企业:财务规范化方面:非常满意的企业1.6个,比较满意的12.2个,一般满意的2.8个,不满意的0.4个;职位规范化与多元化方面:非常满意的2.6个,比较满意的11.6个,一般满意的3.4个,其他无;产权明晰化与多元化方面:非常满意的2.5个,比较满意的11.5

个,一般满意的3.5个,不满意的0.5个;治理结构合理化方面:非常满意的2.75个,比较满意的11个,一般满意的4个;管理科学化方面:非常满意的2.5个,比较满意的11.83个,一般满意的3.17个。不满意的无。制度执行以人为本。

——规下企业:财务规范化方面:非常满意的企业1个,比较满意的4个,一般满意的1个,不满意的无。职位规范化与多元化方面:非常满意的无,比较满意的5家,一般满意的1家。产权明晰化与多元化方面:比较满意的5个,一般满意的1个。管理科学化与管理体系方面:比较满意的1个,一般满意的4个,不满意的1个。规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执行不容乐观。

(三)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1.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意愿分析

--规上企业。职位开放化方面:有意愿增加中、高层管理人员中非家族成员比例的有7个企业,占调查企业的46.67%;没有意愿引进职业经理人的9个,占60%。原因有:家族成员不满意的1家,成本较高的7家,工作能力值得怀疑的1家,与企业利益目标不一致的1家,其他3家。产权明晰化与多元化方面:没有意愿实现产权多元化的有5家企业。原因是:2家认为多元化会导致效率低下,4家认为股权分散,对企业的控制力降低,其他1家。治理结构合理化方面:没有意愿完善“新三会”机构的设置有4家。原因是:程序繁琐,降低了决策与经营的效率的2家,现有结构设置已经满足需求的4家。现代企业制度方面:没有意愿建立更为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的2家。原因是:会增加企业的成本的2家,会降低决策效率,提高市场风险的2家,其他1家。

——规下企业

(1)意愿:有意愿财务规范化的5个,占83.33%;有意愿职位规范化和开放化的3个,占50%;有意愿设立董事会、股东会及监事会的4个,占66.67%;有意愿两权分离的2个,占33.33%;没有意愿产权多元化的4个,占66.67%。原因是:效率低的2个,控制力降低的3个,当前模式可以满足的3个,其他1个企业。

(2)动因:财务规范化方面:财务制度及监督机制缺失损害企业利益的6个,会计操作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1个,会计人员流动性过大的2个,政府政策或市场监管要求的1个。职位规范化和开放化方面:缺乏技术人才的5个企业,维持市场竞争力的2个,家族管理模式限制企业发展的2个,政府政策引导的1个,其他1个。产权明晰化与多元化方面: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的1个,激励员工的2个,其他1个企业。

(3)困难:财务规范化方面:财务工作基础薄弱的3个企业,缺乏资金支持的1个,对财务规范化认识不足的4个,其他1个企业。融资方面:缺乏融资渠道的2个,政府扶持政策缺失的2个,信用等级达不到银行要求的1个,缺乏担保的4个,其他困难的2个。职业规范化和开放化方面:人才质量难以保证的2个企业,人才信息缺乏的4个,对非家族成员缺乏信任的1个,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道德风险大的1个。科学管理化方面:成本过高的2个企业,缺乏人才的5个,缺乏政策引导的1个,其他1个企业。

2.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动因分析

规上企业中,产权清晰化与多元化方面:有意愿实现产权多元化的4家。动因是:融资需要的4家,开拓市场需要的7家,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4家,股权高度集中限制企业发展的2家。

企业制度建设 篇6

制度建设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企业想要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离不开完善和可持续优化的制度建设机制。一些管理人员谈及制度建设,总是拿出一套套制度、一本本手册引以为荣,孰不知制度文本建设仅仅是制度建设工作的一小部分。不能够了解、掌握和运用制度建设的整个流程,不知道制度建设与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过程,就是掌握再多的制度文本也是毫无用处。你能拷贝家乐福、沃而玛的管理制度文本,但并不等于就能够使你的企业达到她们的管理水平。

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具备行业竞争优势、长期发展目标明确、运营规模庞大、管理流程复杂的巨型企业,已经转变了传统的管理思维,把企业制度建设工作从原有的低层次、低水平和低关注度状态提升到新的管理视野层面,开始注意到制度建设工作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同步,与外部竞争对企业的要求同步,与通过管理实践形成实效同步的思维模式之中。在新思维下,企业制度建设工作不但需要超越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限制,而且还要突破来自传统文化认知的桎梏。

关于制度建设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结合笔者过去的'一些经验,在这里谈四点:

第一、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艰巨和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状况的不断优化革新,是一个逐渐上升的循环。在循环优化过程中,制度建设工作固化企业已有的成功经验模式和优秀管理方法,为企业铺垫好上升“轨道”,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依据即定的“轨迹”运行,最大限度避免偏离目标和规避风险。

第二、企业做强做大后体现出来的,是业务量日趋繁忙,管理流程逐渐复杂,对团队协作要求则越来越高的矛盾现状。任何组成部分的无序行动都可能导致整体运行效率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成员共同遵守管理规则和操作流程成为不可或缺的高效管理前提。制度建设工作正是通过对管理规则和操作流程的梳理与确定,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传播统一的规则信息,并将其固化在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行为中,从而为庞大的企业有机体的协调动作提供了保障。

第三、一些管理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管理中显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随意性特点相当明显,喜欢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潜规则”左右管理工作。突出的问题是:“潜规则”虽然灵活但也易多变,虽然简单但总失于庄重、稳健,在这种“人治”情况下,规范管理谈何容易?制度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消除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潜规则”,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潜规则”转换为企业成员都清晰了解、一致认同和共同遵守的明示规则,从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管理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第四、企业文化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元素,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制度建设工作的过程,也是提炼、凝聚和固化企业优秀文化的过程,它使企业在急速的发展和多变的竞争中,保持着高度协调的发展动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塑造有形管理规则的制度建设工作,其实现成果总是有意无意地体现出企业文化的特征:企业的管理制度,总是体现着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基本政策的取向,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自发诠释;通过制度执行和反馈,企业员工也会对企业文化具有相当的认知。文化通过制度反映出来,制度是文化的载体之一。

制度建设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还可以从上述四点以外的很多管理层面继续发掘。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恐怕只有善于思考的管理者心里最能够把握。当向即将走上管理岗位的人

问一个问题:到任后需要马上展开的工作是什么时,我们往往听到相同的回答——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制度建设 篇7

企业制度建设——热炉法则(作者:闫明)

制度是企业运营的保障,没有好制度的组织和团队,就像是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

一个组织和团队能够长久生存,其最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制度和纪律。在此和大家一起谈谈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火炉法则):所谓火炉法则,就是当人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就会受到烫的惩罚。其中有三个特点:

一、即时性:碰到火炉,立刻就会被烫伤,就像在我们企业中经常提出的及时奖励、及时惩罚一样,只有如此才能维护制度和纪律神圣的权威性。

二、预警性:是不是经常惩罚员工的制度,就是好的制度?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制度就像是高悬在员工头顶上的达摩之剑,不断给人以警示它的神圣和不可侵犯。如:猴子试验,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 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o^)。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个故事中,香蕉不能碰就是纪律,他的作用是告诉人们不要去侵犯,危险!

三、平等性:不管你是谁,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碰谁挨烫!不管你是老兵a还是新兵b,无不例外。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和魏军司马懿在街亭对阵,马谡自告奋勇,请缨出战,并立下了军令状,如失败军法处置;结果大败,诸葛亮了维护纪律的权威,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罚降职三级。

故事中,军令状就是纪律,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将军还是当朝丞相,唯一例外。邮箱:gu电话: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 篇8

一、简说什么是企业文化。

当一个企业刚开始,只有几个人的时候,实际上靠的更多的不是管理,也不是文化,而是老板的个人魅力和员工的个人能力;当企业发展到几十人,上百人的时候,单凭老板的个人魅力已经越来越感到吃力了,这个时候,企业制度管理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但到了几百人,上千人,甚至更大规模的时候,老板的个人魅力、制度管理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这时,企业文化的作用就能充分的展示出来了。 “小企业看老板,中企业看制度,大企业看文化”,我想,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一种“团体经验的学得产物”, 是某个特定团体在学习处理外在适应与內部整合问题时所创造、发现、或发展以及沉淀、固化而来的,由于这个模式运作得很好,因此被视为值得教給新成员,当作认知、思考与知觉的正确方式。企业文化就是经营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公司的宣言。对外是公司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意识,而且是一种统一的思想和意志,是一种能够区别其他企业而特有的标志性的统一的意识,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统一的标志性的意识,而且他还必须具备维持这种意识统一方向的能力,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完备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没有所有制、规模大小与区域概念,是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共同的战略。世界企业管理大师对企业文化做出了基本相同的解释。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植根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威廉大内说:“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

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守诚或是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说:“价值观是任何一种企业文化的基石。价值观已作为一家企业成功哲学的精髓,为所有的职工提供了一种走向共同方向的意识,也给他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了指导方针。”企业文化具体表现在成员的价值观、信息搜集与内部沟通模式、自发性构想从评价到实行的过程、上下互助的关系、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工作的责任感等等。从本质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也使得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的企业。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向公众树起的一面旗帜。企业文化往往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价值观取向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论和哲学理念的融合、创新和飞跃。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拥有优秀的文化,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生不息的源泉。

二、什么是物流企业文化?

物流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物流文化。目前国内对物流文化的理论研究和深入讨论尚不多见,从物流文化的内涵上看,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界定方式,大体可以归纳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物流文化观。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物流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赖于以物流技术、物流资源、物流信用为支点的经济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形态、社会规范、行为方式和精神观念四个层面,从而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金字塔”物流文化结构。狭义的“物流文化”,即“物流企业在相关的活动中产生的、影响企业自身行为的精神现象的总和,主要是指企业对物流活动的认知、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具体而言,它是指物流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全体员工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

从企业文化结构的各个层面来说,物流企业文化特性主要体现出如下几个方面:

1、物流企业文化的物质层。物流企业提供的产品是服务而不是实物,是通过将商品在克服时间间隔障碍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转移,完成商品的价值增值过程,物流服务与其他服务产业比较有许多不同之处,这给物流企业的经营和企业文化带来重大的影响。具体讲,物流服务的主要特性如下。

1)无形性。商品是一种有某种具体特性和用途的物品,是由某种材料制成的,具有一定的重量、体积、颜色、形色和轮廓的实物,而物流服务主要表现在活动形式,不物化在任何耐久的对象或出售的物品之中,不能作为物而离开消费者独立存在,顾客在购买服务之前,无法看见、听。见、触摸、嗅觉物流服务。物流服务之后,顾客并未获得服务的物质所有权,而只是获得一种消费经历。

2)不可储存性。物流服务容易消失,不可储存。物流企业在为顾客服务之后,服务就立即消失。因此,购买劣质服务的顾客通常无货可退,无法要求企业退款,而。目_企业也不可能像产品生产者那样,将淡季生产的产品储存起来在旺季时出售,而必须保持足够的生产物流企业文化研究能力,以便随时为顾客服务。如果某个时期市场需求量低,物流企业的生产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在市场需求量超过生产能力时,物流企业就无法接待一部分顾客,从而丧失一部分营业收入。当然,一尽管物流服务容易消失,但物流企业可反复利用其服务设施,因此,要保持持久的销售量,物流企业最好的方法是保持现有的老顾客。

3)差异性。差异性是指物流服务的构成成分及其质量水平经常变化,很难统一界定。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完全相同,由于人类个性的存在,同一位第一线的员工提供的服务也不可能始终如一,与产品生产相比较,物流企业往往不易制订和执行服务质量标准,不易保证服务质量,物流企业可以在工作手册中明确规定员工在某种服务场合的行为标准,但管理人员却很难预料有各种不同经历、性格特点、工作态度的员工在这一服务场合的实际行为方式,而且服务质量不仅与员工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有关,也和顾客有关,同样的服务对一部分顾客是优质服务,对另一部分顾客却可能是劣质服务。

4)不可分离性。有形产品可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可作为产品在这段时间内流通,而物流服务却与之不同,它具有不可分离性的特征,即物流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也就是说企业员工提供物流服务于顾客时,也正是顾客消费服务的时刻,二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由于物流服务本身不是一个具体的物品,而是一系列的活动或者说是过程,所以物流服务的过程,也就是顾客对服务的消费过程。因为物流服务的不可分离性,不需像产品一样要经过分销渠道才能送到顾客手中,物流企业往往将生产、消费场所融为一体,顾客必须到服务场所,才能接受服务,或物流企业必须将服务送到顾客手中,因此各个物流服务网点只能为某一个地区的消费者服务。

5)从属性。货主企业的物流需要是伴随商流的发生而发生,是以商流为基础的,所以物流服务必须从属于货主企业物流系统,表现在流通货物的种类、流通时间、流通方式、提货配送方式都是由货主选择决定,物流企业只是按照货主的需求站在被动的地位来提供物流服务。

6)移动性和分散性。物流服务是以分布广泛、大多数时候不固定的客户为对象,所以有移动性和面广、分散的特性,这会使产业局部的供需不平衡,也会给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7)较强的需求波动性。物流服务是以数量多而又不固定的客户为对象,他们的需求在方式和数量上是多变的,有较强的波动性,容易造成供需失衡,成为在经营上劳动效率低、费用高的重要原因。

8)可替代性。一般企业都可能具有自营运输、保管等自营物流的能力,使得物流服务从供给方面来看有替代性,这种自营物流的`普遍性,使物流经营者从量和质上调整物流服务的供给变得相当困难。因为物流服务的这些特性,所以物流企业必须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又由于现代物流服务具有难以复制的特点,所以服务质量是物流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物流企业文化的行为层。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物流活动都是先有探索和实践,后有理论和方法论,然后有关于物流文化的沉淀。

我国现代物流的集中探讨和践行,始于2000年前后,那时以海尔物流改革作为一个里程碑,笔者有幸作为一名咨询师参与了这场始于1998年的物流大改革,当时的文化,直接来源于海尔的“迅速反映,马上行动”—海尔的OEC,个人与团队的强有力的执行力文化。

而今天,作为第三方的服务型企业,其核心竞争能力无论是以快竞争,还是以安全为竞争,还是其他的说法,都必须要强调团队和个人的竞争力作为基础。海尔物流可以迅速发展壮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会经营”,更多的是其企业文化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细化,细心的人会发现,无论是海尔集团生产部门,还是海尔物流,都强调那句著名的文化口号“真诚到永远”,而物流企业强调的就是物流服务。

物流企业的物流表现能力更多的是通过其核心管理团队、甚至是1-2名核心高层管理人员的表现能力得以反映的,而具体物流运作的效率和效益却是通过每一个实际操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来体现的,因此物流企业文化的行为层主要讲的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同时,物流企业同传统企业一样,更注重客户服务。在企业抓团队管理土作,要从实际出发,从增强职工的团队意识入手,注重发挥企业文化自我内聚的功能,培养全体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员工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势。这种自我凝聚、自我向心、自我激励的整体意识,就构成了团队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物流服务,特别是快递服务,主要是以速度、网络为中心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必须做到门到门。每个一线员工都是物流企业活的移动广告,他们时刻向顾客或者潜在顾客传递着企业的信息,员工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业务的持续发展。如果提高员工素质、约束员工言行,光靠制度远远不够,需要企业文化的熏陶,由内而外地改变员工的意识,员工的言行举止自然也得到改变。’

3、物流企业文化的制度层

1)良好的物流管理理念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改变,数年来,我国物流活动的组织结构也从强调“物流职能”为核心转变为强调“物流过程”为核心。目前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物流组织正努力将其运作能力更好地支持以过程为导向的管理,而不受功能集成或分割的影响。

2)现代物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依赖于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盟与合作,需要把供应商、生产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联系起来进行优化。

3)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要与货主企业相匹配,才能够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既紧密合作又具有一定自由度的网络组织结构。幼、作企业之间的组织结构相匹配是建立战略协作关系的基础。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文化研究与货主企业之间的协作也是如此。组织结构的匹配也就是一种制度的安排来规范协作企业之间的行为。协作企业根据各自的资源特征及其结合方式来选择合适的协作结构,以充分调动协作伙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物流企业的组织构架和人力资源结构是按照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物流模式运作需要而制定的,但它受不断变化的物流市场的影响,存在着调整、组合或者变动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企业人员经常发生变动(如异地调派、升职或降职等)的几率也在不断增加。

5)物流企业以网络为基础提供服务,因此必须有庞大的网络作为依托,每个物流公司都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在更多的地方设立网点,这样,物流企业呈现扁平化的企业结构特征。

6)物流企业由实体化向虚拟化发展。虚拟物流组织世纪上是指一种非正式、非固定、松散的、暂时性的组织形式,各成员仅保留其核心能力和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突破原组织的有形边界,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以“虚”务“实”,从而以最小组织来实现最大物流全能。虚拟物流组织具有快速相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易于分散物流分险,易于企业抓住有利的物流机会和利用外部物流资源,专注于物流核心业务,且组织灵活性强、合分自如。可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关系较适合虚拟企业物流外包的要求。”

4、物流企业文化的精神层。

1)企业道德以思想政治观为主。由于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是有传统企业转型而来:从传统承运人发展而来,如中国邮政、中外运;从传统承运人中独立出来的,如中铁快运、民航速递;从货运代理和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的,如外运、中国物资企业等,都深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2)企业风貌。物流企业是全球供应链上关键的环节,随着全球贸易的增长飞物流企业的业务中大部分是国际业务,因此物流企业文化更具有共通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3)企业经营哲学。物流企业以“以人为本、以客为尊”作为业务往来的首要准则,以效率优先的基础上降低顾客成本为业务准绳。

4)企业精神。在以过程为导向的水平组织结构中,当职务是围绕小组而非个人来进行设计时,就形成了工作团队。而且由于物流业务流程环环相扣,区域跨度大,时间连续(有事环节不分昼夜且紧迫),与时间做斗争,而且要求准确无误,如果某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将给后续工序造成连锁并且是成倍增加的压力,甚至可能给客户造成无法换回的损失,因此,物流企业需要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并追求1+1>2的团队合作效果。

一种好的物流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和谐的家文化,一种兼具个性和共性的人文化。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在关注职工待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员工的发展,给员工的不仅要有物质的保障,更要有精神的慰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下,广大物流人越来越关心自我生存的幸福感和精神的归属感。而物流企业文化具有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热情,增强企业凝聚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员工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趋同,实现员工精神和心理上的归属感,进而提升对企业的忠诚度。从根本上说,能否做好企业文化直接关系着企业员工流失率的高低。这方面,TNT、联邦快递、德邦物流、宝供物流等快递物流企业显然做得都比较好,为物流企业同行作出了榜样。

企业制度建设 篇9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企业的发展壮大与成功都离不开一套系统、科学、严密、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笔者所在的(集团)公司在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基本制度》这一“根本大法”的颁布为标志,自20xx年以来,公司制度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框架和中期建设目标;以《制度管理制度》的实施为标志,制度建设及其组织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现就公司制度建设情况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引发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讨,文中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制度建设必须注意系统性、完整性,并突出重点

公司制度建设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每项制度又包含具体完整的内容,各制度起草小组在制订制度过程中,要根据公司管理需要和轻重缓急突出各阶段的建设重点及制度本身的重点,注意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系统性、关联性。比如,物品管理规定,涉及办公用品、各类低值易耗品、各类办公家俱、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其重点应该突出固定资产的管理,在制订时要与采购、预算管理、会计政策等制度关联,车辆管理规定、计算机网络硬件管理规定等在制订时要与物品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统一。

可能存在的误区:内容面面俱到,但重点不突出;制订时就制度而制度,孤立存在,不考虑关联制度,或矛盾或重复。

二、制度应具可操作性,粗细适度,简单有效

制订的制度需要通过推行来规范管理,如果制度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制度就仅仅成为摆设和累赘。制度的表述或表现形式与操作性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制度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制订的制度要有粗有细,粗的地方符合原则性管理要求,细的地方则符合操作性管理要求。基本管理制度的条款尽量是原则性的;具体管理规定、办法、细则、流程等要细化到可具体操作。同一项制度的不同条款也可有粗有细,原则性条款尽量概况,操作性条款在不影响功能及操作情况下尽量精简。

另外,一项具体制度是采用规定形式还是流程形式,或者两者兼有,或规定中附带流程,我认为应该看哪个形式既便于执行,又简单有效。如果规定更简单且可操作的,就不再制订另外的流程。如果规定不直观,可附带流程。如果流程本身很复杂,条件判断框等过多,可通过规定来明确。如果两者内容相差不多,只取其一。

可能存在的误区:制度或条款过原则或过细;同一管理事项的规定与流程内容相差无几。

三、制度建设要切合实际,适当超前

制订制度要从企业实际出发,要切合企业实际,切不可照搬或网上下载后略改完事。这就需要事先进行周密调研,要考虑现有的做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要宽严适度、逐步提高,并考虑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和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但不宜过超前。如果制订制度有难点或不够成熟,可先试行,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不断完善。如果相关管理事项过超前,没有相关制度或做法可借鉴,可在工作中边总结,边以备忘录形式记录有关做法,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制定。

可能存在的误区:制度与现实脱节,或过于超前,即使制定了,也得不到有效执行。

四、要注重制度的推行、检查、评估

制度建设一定要注重推行和检查评估环节。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是对管理过程的规范,由于一项制度从报批到批准有一个过程,建议在制度报批后,对新制度与原有制度或做法没有原则性冲突的,可按新报批的制度执行起来。待制度正式批准后进行重点的落实、推进,并不定期地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提醒员工违反制度的行为,逐步使员工对一项制度从最初发布时的抵触情绪变成其自觉行为,形成独有的制度文化。同时,制度建设不是一劳永逸,是一个 PDCA循环。制度执行一段较长时间后,相应职能部门和制度管理部门要定期检查其有效性,如不符合企业现有情况,应及时组织修订完善,避免失修。

可能存在的误区:对推行、检查不够重视,认为制度报批后就万事大吉。或者制度失修,形同虚设。

企业制度建设 篇10

规章制度建设是企业基础工作的重点,但是也是管理的难点。其难度在于:第一、规章制度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非常分散,涉及企业职能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易管理;第二、规章制度所涉及的管理关系复杂,存在执行的难度。规章制度往往要涉及组织内部纵向和横向的交叉,在目前大部分以科层制为主要形式的组织结构下,企业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横向配合、纵向指挥都存在很大问题,制约了制度的执行;第三、规章制度建设受组织文化影响。大部分规章制度都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进行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互相矛盾的情况在制度中屡见不鲜。企业长期形成的习惯也会影响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第四、规章制度具有时效性,存在制度创新的内在要求。规章制度在一定时间段内是有效的,但是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的不断发展,规章制度有时候会滞后,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规章制度进行及时修订或更新。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面临通过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以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挑战。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应着力于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规章制度的体系建设

规章制度虽然是以一个个文件单体的形式存在,但是,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看,规章制度的集合是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基本可以划分为规章制度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内容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企业规章制度体系。其中,规章制度内容体系是制度建设的本体系统,规章制度管理体系是制度建设的保障系统。所以,规章制度建设要首先从体系入手,一方面要强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内容体系。

1、强化规章制度管理体系

规章制度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对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管理。对规章制度的管理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一个系统可以由外部环境、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组成。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等是规章制度的外部大环境;而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管控模式和组织职能则构成了规章制度的外部小环境。

规章制度建设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公司各个部门和各层管理人员。因此,在宏观层面要做好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是公司层面的`涉及全局性的一项工作,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规。而规划工作则要满足公司战略发展的要求,兼顾企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系统的规划,推动企业整体规章制度的建设。

职能部门则在规章制度的中观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职能部门为行使职能管理,往往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若干存在各种关联关系的规章制度集合。这些部门需要定期对本职能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其管理职能。因此,在中观管理层面,需要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能动性。

在制度的微观管理层面,涉及到对具体一个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一个制度的生命周期要经历申请立项、需求分析、起草、审核、颁布、实施、监督、评估、修订等阶段。制度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对构成制度生命过程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并实现制度生命的更新或延续。

2、优化规章制度内容体系

制度内容体系与管理体系相对应同样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每个层面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层面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对于内容体系的宏观层面,主要考虑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如何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管控模式相适配。不同发展战略和管控模式,意味着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重点是不一样的,必然会体现在不同的管理职能上,并最终落实的规章制度里面。例如:对于战略管理型的管控模式,集团公司管理的重点是战略、、人力资源和投资等方面,制度建设必须要与管理重点相匹配,才能有效保障管理目标的实现。

对于内容体系的中观层面,主要考虑构建支持企业各项职能管理的制度集合,并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某一项职能,需要建立若干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集合,即制度树。因此,中观层面的制度内容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职能管理的制度树体系,力求做到不遗漏、不重叠。若干项职能制度集合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制度内容体系架构。(注:关于制度优化的方法和工具,将会在后续文章中介绍)

对于内容体系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构成制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位—单体规章制度。单体规章制度内容建设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个是从形式上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另一个是从内容上对规章制度进行优化,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形式规范可以从格式规范、结构清晰、文字准确等几方面进行优化;内容优化可以从权责明确、内容完整、流程合理等几方面对其进行优化。

二、加强规章制度的组织保障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目前对规章制度管理实行的是各个职能部门分散的专项管理体制-即一级(分散)管理体制。这种一级管理体制的弊端在于制度制定和监督分散在各个部门,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削弱甚至被割裂;规章制度很不规范,影响其权威性;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从部门利益考虑较多,对公司总体利益考虑较少,制度建设存在短视行为,造成制度建设不能充分聚焦并服务于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因此,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尤其是母子公司模式的企业集团,需要建立规章制度的二级管理体制-即由一个职能部门对公司制度建设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加强公司层面制度建设的统筹管理;而各个职能部门行使对本职能领域规章制度的垂直监督与管理的职能。通过这种二级管理体制,将有利于实现制度建设与公司总体目标、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形成制度的合力。

三、加强规章制度体系与其它体系的融合

构成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中包括规章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内控体系、标准体系,几大体系既相互独立,又有联系。随着企业越来越强调规范管理和风险管理,企业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将内控体系、流程体系和标准体系与规章制度体系的结合,形成以规章制度体系为基础平台,几大体系相互支持、配合的基础管理体系。而不同体系间的有机结合,恰恰是我国企业目前在基础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国外企业的经验表明,只有将规

章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制度的内容才能得到有效贯彻,流程的执行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企业的风险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四、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

企业规章制度管理的价值在于可执行。没有执行的制度只能称之为“制度文件”。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是关系到制度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的关键。制度制定出来,并不是下发完成之后就万事大吉。各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总会发生一定的衰减,如果过程中不进行有效的信号增强,到终端信号会衰减的很厉害,甚至失去使用价值。因此,对制度的教育培训工作就起到了一个信息增强的作用。保障制度执行者对制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相关主管部门只管埋头发制度,下发之后就不闻不问,没有进行及时、有效宣贯,给下面的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对规章制度的宣贯工作要形成制度化、长期化和专业化,并宣贯到制度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和员工。

结束语: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是一个以终为始,与时俱进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到到企业基础管理能力的提升,关系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来自竞争、企业成长等方面的要求必然会促使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规章制度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企业制度建设 篇11

摘要:制度是企业的游戏规则,是企业内部法律,本文通过引用××集团在强化对制度体系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理清权责界面,形成分类合理、层级清晰的制度框架体系方面的实践,以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制度建设;系统规划;顶层设计

一、××集团标准化制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围绕装备制造、房地产、现代服务三大产业,搭建合理有效的管控模式,通过制度建设明确管控体系的具体动作流程、权限,降低集团管理风险,提高各子公司经营自主性;通过制度和机制为保障进行程序控制,确保子公司规范动作,实现经营目标。建立战略协同、资源配置有效、整体利益驱动的制度体系,推进制度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

二、××集团开展标准化制度体系建设必要性

(一)是确定集团管控导向,形成××特色治理模式,保障管控体系落地的需要随着集团高速发展,多产业结构形成,企业管理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现有管控模式已经难以跟上集团发展脚步,需要通过标准化制度体系建设,明确管控体系的具体运作流程、权限。建立健全各项基本制度,逐步填补管理空白。基于快速、科学、合理搭建集团集分权有度的管控模式需要,我们的思路是:以建立××特色的管理模式为目标,通过对集团“1333”战略管理体系的进一步梳理,明确总部、子公司两层级管控定位;基于价值创造总部的功能定位和组织结构优化,明确总部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强化对制度体系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理清权责界面,形成分类合理、层级清晰的制度框架体系,确保管控体系有效落地。

(二)是保证依法治企,推动集团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构建标准化制度体系是企业实现业务流程规范化、制度化,推进依法治企,一切按制度办事的重要保证。通过制度分类别,对制度内容和业务范围进行规范,有利于防止出现制度与业务两张皮现象,实现制度与业务的紧密融合,为制度信息化打下基础。通过明晰制度层级标准,规范同一层级制度内容,明确各级组织的制度管理责任和制度之间的联动。通过明晰制度类型标准,规范业务的管控深度,使制度规范由粗到细、由原则到实施,制度易执行、落实过程可追溯。

(三)是提升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集团生产、经营和管理要求的必然选择总体上看,当前集团制度体系尚不够规范和标准,与国内外先进同行企业相比,在制度管理、制度建设、制度信息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完善制度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制度管理责任,充分有效地采用信息化手段,建设标准化制度体系已经成为集团目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现阶段已经搭建了集团标准化制度体系建设基本框架,但从集团制度建设现状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1、集团管控体系设计不合理,没有解决有效支撑集团战略目标落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集团当前的管控体系没有解决好管理深度与宽度的问题,没有处理好系统控制与适度授权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之目前集团总部职能和能力不足以支撑集团战略的落地,导致集团战略和集团管控的匹配性较弱。

2、制度设计时存在合理性不够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基本制度、通用业务制度全部是由集团各专业部门负责制定,由于单个部门对部门之间责、权、利难以全面界定,而制度制定方、相关部门、制度执行方之间在制度发布前沟通不够,所制定的制度难免出现职责界定发生偏差、业务流程设计不够合理等情况。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各部门只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制定制度,部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未能做到全覆盖,对部分工作、部分管理环节的管控存在缺位。

3、制度管理上存在不完全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制度归口管理方、制度制定方、信息系统管理方和制度执行方联动未真正落到实处,制度修订建立没有广泛吸纳业务归口管理部门、业务骨干等共同参与规章制度的研究制定,制度会签存在走形式现象,各制度相关方对非本单位主责制度重视程度不足,自扫门前雪,对制度发布前的把关不严。

4、制度管理体系没有实现信息化支撑,主要表现在制度文本、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动态联动机制没有真正形成,部门制度缺乏表单、流程支撑,操作性不强,执行效果不佳。

四、××集团标准化制度体系的架构和主要做法

(一)××集团标准化制度体系架构按照制度适用范围,将集团制度划分为基本制度、通用业务制度、子公司业务制度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基本制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和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满足行业监管要求和专项管理规范,反映公司基本行为准则,适用于全集团范围的制度。第二层级:通用业务制度。由归口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建立的规范集团某一业务领域,适用于全集团范围的制度。围绕“人力、资金、设备、材料、信息、技术、市场”等核心要素的管控,通过梳理职能部门与子公司的职责边界,实现对某一业务的有序管控。第三层级:子公司业务制度。以集团基本制度和通用制度为基础,根据自身管理要求制定的适用于本单位业务运行的制度。

(二)××集团标准化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1、为实现法人治理结构运转的有效落地,健全集团董事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制度,建立健全以“权限管理”为核心价值观的决策体系,修订完善了《××集团章程》、《××集团党委会议事规则》、《××集团经理层议事规则》,形成定位清晰、权责对等、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2、以集团“1333”战略及“十三五”规划为导向,厘清集团总部和各业务单元职责,把集团总部定位为战略决策、资源配置、资产运营、风险管控和服务支持,突出战略性和全局性职能,有效支撑三大业务板块的高效运营。各业务单元充分履行产品和服务的有效提供、国内国际市场的开拓等经营性职能。设计××集团的管控总纲,编写管控基本制度,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化集团管控相关规定,作为集团管控遵循的基本法。各业务条线,基于管控基本制度,提升、优化、强化部门职能,进一步完善通用业务制度,梳理各自业务领域业务制度。组织制度相关方对重要制度进行审核,按照制度审议审批层级进行发布。3、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架构体系,健全子公司层面各类制度,围绕OA平台扩展应用,推进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提高制度执行力。

参考文献

白万纲。百亿集团管控实操全解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5.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 篇12

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要突出在“建”字上,切忌重口号轻落实;重宣传轻执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基于策划学、传播学的,是一种理念的策划和传播,是一种泛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企业制度体系、团队工作作风、员工行为规范等的综合体现。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用一种无形的、精神的东西去统一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员工的行为价值观念。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氛围,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有人曾形象地说“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一个创造企业与员工相爱的过程”。

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完成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目标,探索出一条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同时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要求和进程,主要体现为四大板块的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形成凝聚力、吸引力、发展力和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同企业的价值观、发展战略、竞争策略、管理风格是息息相关的。

一、不断深化对企业文化建设实质和规律性的认识,着力克服和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二、围绕打造企业品牌,把推进企业文化建作为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互惠双赢理念,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利益。

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配合。

塑造企业文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公司从上到下,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同样,企业文化对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并不是最直接的动力,但却是最持久的发展动力来源。资金与技术优势、产品与服务完善、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都依托于企业的文化,有了被认可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就最大范围的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

企业制度建设 篇13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省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要求,坚持立行立改、边查边建,着力建立五类重点制度,统筹推进各项制度机制建设。

截至目前,42项重点制度已制定出台21项,已起草完毕17项,其余的正在抓紧制定;第一批活动单位结合实际,共废止制度547项、完善1504项、新建1206项,建章立制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具体情况如下:

一、省委高度重视,切实摆上突出位置、贯穿活动始终。

省委和领导小组对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4次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推动。

张宝顺书记亲自过问,他在相关会议上指出,抓作风建设既要有当下改的措施,也要有长久立的机制,要从一开始就研究出台一批转作风、治顽症的制度规定,努力取得更多的制度成果。

王学军省长多次对由政府牵头的相关制度作出重要指示,并要求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纳入五类重点制度。

李锦斌副书记经常听取进展情况汇报,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协调推进重点工作。

各相关省领导结合分工,靠前指挥,全程指导,通过听汇报、召开专门会议、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推动牵头事项的落实。

在省领导的示范带动下,160个第一批活动单位积极行动,坚持一把手牵头,对已有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梳理,针对存在问题查找制度漏洞,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制度废改立工作,努力做到解决一类问题,消除一个病根,完善一套制度,拧紧一颗螺丝,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二、突出工作重点,五类重点制度建设及时启动、扎实推进。

我们在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基础上,紧贴安徽实际,聚焦“四风”问题,精心谋划并及时启动了五类重点制度建设,努力从根源上铲除“四风”问题滋生的土壤。

一是深入谋划,把中央要求与我省实际结合起来。

在前期调研摸底基础上,省委活动办于7月中旬向46家省直综合部门发函,征询近期建章立制。

从反馈情况看,各单位拟建立完善制度488件,其中省级55件、系统行业110件、单位内部323件;新建242件、完善246件。

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认真对照中央有关要求,结合当前省委、政府开展的重点工作,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最终筛选了5大类42项制度作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重点建立的制度规定,随同开展五个专项行动和建立五类重点制度工作一并部署实施。

中央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下发后,我们对照中央提出的制度建设方向、内容和有关要求,及时对我省方案进行调整充实,确保中央要求落到实处,与我省实际紧密结合。

二是把握重点,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

针对“四风”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从五个方面立规矩、抓规范,努力把权力的篱笆扎牢、笼子关紧。

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公开承诺制度,省四大班子和第一批活动单位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聚焦消除“四风”分别作出公开承诺,接受全省党员干部和群众监督。

建立完善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制度,对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方式、要求以及考核评价等作出具体规定。

建立完善崇尚勤俭厉行节约制度,围绕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有关规定落实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是“三公”经费管理、会议活动经费管理,领导人员工作生活待遇、职务消费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

建立完善考核评价监督问责制度,重点包括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机关效能建设考核等方面,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和监督问责的导向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建立完善深化改革防范风险制度,围绕“四风”易发多发的深层次原因,包括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干部选拔任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阻止不良作风的滋生。

三是分类推进,把加快进度与提升质量结合起来。

按照“精当、管用”的原则,建立“一项重点制度、一名省领导挂帅、一组承办单位、一套制度成果”的工作机制,分类分级推进,确保制度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

对已制定起草方案的制度,倒排工期,加快进度,认真调研,早日着手起草。

省委办公厅就修改完善深化大走访活动长效机制文件进行了专项调研,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形成了修改思路,正在着手修订。

对已形成初稿的制度,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努力提高制度质量。

省审计厅对党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意见稿多次讨论,又征求了省经济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意见,修改后再次征求部门意见,力求制度更加符合实际。

对需要与上位制度衔接的制度,在密切关注上级动态同时,先行谋划我省制度,等中央制度出台后,第一时间拿出我省贯彻意见。

省国资委一方面着手起草省属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国务院国资委制度出台情况,努力使我省办法与全国制度相衔接。

对已制定出台的制度,按照用得好、可持续的要求,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印发后,省财政厅又牵头起草了政府性债务审批管理等6个配套文件,为落实制度提供保障。

四是扎紧笼子,把制度建设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

我们坚持从改革入手,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围绕反对形式思想、官僚思想、享乐思想和奢靡之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形成了一批制度成果。

在反对形式思想方面,主要是出台了关于20xx年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改进对各市的`绩效考核办法,提升政府效能;制定了表彰奖励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各类表彰奖励活动,防止表彰奖励过多过滥。

在反对官僚思想方面,主要是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困难地区的意见,坚持“感情向人民群众贴近、工作向困难地区聚焦、投入向困难地区倾斜、机关向基层一线深入”,建立省领导和省直单位联系服务亳州等五市工作制度,努力推动皖北三市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

出台了完善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的意见,将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原则上都纳入代理范围,减少层级和程序,方便基层和群众;

着眼于从严管理干部,规范领导干部任职和行为,陆续印发了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领导干部德的考核办法(试行)、从严控制和规范管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社会组织领导职务的暂行规定等。

在反对享乐思想方面,主要是制定了进一步加强省级预算管理的意见,并对省直部门20xx年一般性支出预算统一压减5%;贯彻落实中办发[20xx]16号文件要求,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的通知;印发了省直机关会议、培训、活动经费管理办法,从严控制经费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并制定出台了加强省直机关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监督的意见。

在反对奢靡之风方面,主要是下发了关于做好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工作的通知,严格落实党政机关5年内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的要求;在开展清理“小金库”和“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专项检查基础上,健全完善了“三公经费”监管、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三、坚持统筹推进,力求各项制度机制衔接配套、系统完备。

在加强重点制度建设同时,统筹推进第一批活动单位建章立制工作。

各单位按照部署,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提前做出规划,加大推进力度,抓好制度执行,着力促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制定工作计划,盯紧目标不放松。

各单位充分运用调查研究的成果,充分运用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对照职工群众期盼和实际工作需要,对现有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

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加强研究论证,搞好上下衔接,精心拟定制度建设计划,为下一步工作提出“路线图”和“时间表”。

截至目前,160家单位均制定了制度建设计划。

二是建立完善制度,扎紧笼子不疏漏。

各单位普遍建立“活动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各处室(部门)积极参与、活动办及时督办”的工作机制,针对制度建设计划,实行“项目化”管理,逐项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按新建、修订、废止等不同要求,区分当前、近期和长期等不同时限,倒排时间节点,加大推进力度。

对于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不搞重复建设,继续长期坚持;对于与现行法规制度相抵触、不一致的,及时废止。

安徽行政学院由院领导领衔,成立工作小组,对已有制度逐一清理,废止了7项滞后于实践发展的制度;对于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着手修订完善。

省工商局对在工作效能上征集到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归并,围绕人、财、物、证、照、案、费等关键环节,及时修订完善了15项制度;对于制度缺位的,抓紧研究制定。

省文化厅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民文化乐园等6类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共建共享,着力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三是强化制度执行,落实规定不打折。

为防止产生破窗效应,各单位坚持制度建设与制度落实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做到既使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形成合力,又明确责任主体和保证措施,健全制度落实的保障机制;同时重点搞好实际效果的督查,加大问责力度,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

开展活动以来,已纠正或查处违反相关规定问题243件,查处责任人93人,并公开通报了6起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件。

四、搞好服务协调,努力做到指导有方、保障有力。

省委活动办在抓好活动各环节工作的同时,同步抓好制度建设。

一方面强力推进重点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工作台帐和进展情况报告制度,实行一周一统计、一月一报告,定期盘点销号。

加强日常联络,确定专人与各责任单位沟通联络,主动了解情况,及时搞好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对各单位建章立制工作的指导,研究制定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明确相关要求和时间进度,对各单位提出的工作需求、政策咨询,及时收集研究,及时解疑释惑,为各单位开展工作提供具体指导和服务。

省委督导组把制度建设作为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的重要着力点,加强对督导单位制度建设情况的督促指导,有效传导压力,严格质量标准,对制度建设大而化之、应付了事的,坚决要求“补课”、“返工”。

此外,进一步强化了舆论宣传工作,加强与中央活动办及中央媒体的联系,及时反映我省典型经验,中央有关媒体对我省做法进行了报道;利用省内新闻媒体、活动简报、安徽群众网等多种手段,及时报道我省制度建设的进展情况、工作成效、典型经验。

特别是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把握制度出台较密集的时机,制定专门方案,加大对五类重点制度的集中宣传报道。

省各大媒体深入采访,集中报道,及时向公众解读政策,收到了明显成效。

截止目前,已分别向中央活动办报送信息专报3期,印发简报21期,在省内主要媒体上刊发报道24篇。

同时各单位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工作氛围,推动了此项工作的深入健康发展。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 篇14

对于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人把企业制度与文化分立开来,强调企业文化与制度的不同作用,有的人把企业制度归入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制度在企业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有一点似乎已形成了共识,那就是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

既然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都很重要,那么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呢?

首先,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根据企业文化的“总和说”,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都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但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不仅仅局限于制度这一种表现形式,企业的内在精神,也不可能完全用制度来体现。

认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意义在于,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企业制度的建设,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建设,或者,甚至迷信于制度建设,而忘记企业文化的其他构成部分。

其次,企业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但并不一定就能真实体现企业文化。由于企业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个企业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即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所以企业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但企业制度能否真实体现企业文化,还取决于企业制度的形成过程和执行情况。

企业制度的形成过程包括制订企业制度的动机、方式和方法。有的制度的形成并不是企业自身的真实愿望,比如,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有的企业是确实希望借此持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的仅仅是为了取得一张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动机不同,所体现的企业文化也就不同,前者能体现质量文化,后者却不能。企业制度的形成,不同的企业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方法,有的是学习和借鉴别人的规章制度,有的只是模仿甚至照搬,学习和借鉴重在强调企业制度的内涵,模仿与照搬则重在强调制度的形式,前者是一种务实的文化,后者只是一种务虚的文化;有的企业是跟风而造,人有我也要有,凡是先进的我都要拿来用,有的企业按兵不动,喜欢观望观望再观望,等到别的企业真的有效了,才决定拿来试试,前者体现了急先锋的文化,后者却是一种保守文化。因不同的动机或用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制订出来的制度,即使完全一样,它们的真实企业文化却并不相同。

另外,即使制订动机、方式和方法相同且制度完全相同,因企业执行制度的方式和方法不同,其企业的真实文化也会不同。有的企业在执行制度时,自上而下强制推行,这些制度往往能迅速实施,很快就在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人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但是,这些仅仅是表象,如果其后缺少与员工的沟通,不能让员工充分理解和认同制度的内涵,不重视制度执行中的信息反馈,那么这种制度的有效性不会长久;相反,有的企业在执行制度时,过分强调让员工理解与认同,频繁的沟通与反馈往往会促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不断调整制度,延缓制度执行的进程,甚至会因观念冲突、难以达成一致,而使制度无法执行。前者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独裁文化,而后者体现的是民主文化。在制度执行中,由于独裁与民主的次序不同和把握程度不同,企业文化也不相同。先独裁后民主和先民主后独裁就是两种不同的做事方式和风格,重独裁轻民主和重民主轻独裁又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理念。

认识制度本身能体现但并不一定能真实体现企业文化的意义在于,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完善制度本身,而应同时强调制度化和制度执行的过程,从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三,制度化过程既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阻碍企业文化发展的主要屏障。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它,人们能更加清晰、准确和全面地表达自己的企业文化,挖掘优秀文化加以继承,剖析劣质文化及时摒弃,对照外界环境,汲取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从而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然而,凡事皆有利弊,制度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固化的过程,随着对制度的深入理解和广泛认同,人们在接受制度文化的同时,又会反对与制度相背的文化,一方面容易让企业拘泥于制度文化,而忽略企业的其他文化,另一方面又会让企业抵制外来文化,抑制吐旧纳新的过程。制度化过程能促使企业井然有序地运行,却又会让企业走上按部就班的道路。

认识制度化过程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利弊,有利于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清醒地意识到并有效地避免制度文化给企业变革带来的阻力。在变革前,我们要预见变革后企业文化与现有制度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策划制度变革的有效方法,在变革时有计划地实施制度变革,变革后,密切关注原有制度对新文化的负面影响,及时纠正。

其四,企业制度在企业文化中能扮演中层文化的角色,却不是中层文化的全部。根据企业文化的“同心圆说”,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即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内层文化,表层文化主要指企业的外在表现,中层文化主要指企业的运行机制,内层文化就是要指企业的价值理念。行之有效的企业制度,指导和约束着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体的行为,是企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具体表现,但却绝不是唯一表现。任何一个企业的运行机制只能尽可能全面地用制度来表现,却无法用制度来完全表现。制度化过程与企业运行机制的变化过程总是存在着时间差,或是滞后,或是超前,制度化过程只能尽可能及时地反映企业运行机制的变化而无法同步反映。企业的中层文化实质是企业的运行机制或经营管理模式,而不仅仅是指企业制度本身或制度形成和执行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即制度文化。

正确认识企业制度与中层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避免将中层文化简单归结为制度文化,从而把构建中层文化的重心放在审视和完善运行机制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企业制度上。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把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运行机制尽可能全面而及时地体现到企业制度中去,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完善和健全企业制度本身。

最后,企业制度归根结蒂还是受到价值理念的驱动与制约。不管人们是否认同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也不管企业制度是否真正体现一个企业的真实文化,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变化均源于企业对制订和修改制度的某种需求,这种需求正是企业价值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正是因为企业认为制订和修改制度有价值,才会去制订与修改,至于价值何在,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这些认知与理解也是企业价值理念的一个构成部分。反过来,不同企业对制度认知和理解不同,又会使完全相同的制度出现不同的效果,这些也是企业价值理念使然。

认识企业制度受制于价值理念,我们就能真正理解价值理念才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企业文化建设过过程中,重视确立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理念至关重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