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低碳环保论文范文精选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校园;数字化
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世界各国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替代石化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切实努力”,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而“低碳校园”的建设是与中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关系。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校园”的内涵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正在发展中的低碳经济进行了探索。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其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
“低碳校园”从外延上来讲只是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一个子课题,是在能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要求的前提下,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大力提倡和推广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理念,研发和运用先进的技术,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努力打造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集现代化、信息化、低碳化于一身的新型校园。
二、校园中的“非低碳”现象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2008年教育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 263所,校均规模8 679人,共有教职工20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89万人,在校学生数:博士研究生23.6万人,预计毕业11.1万人;硕士研究生104.6万人,预计毕业32.7万人;普通本科、专科生2 021万人,预计毕业541.8万人。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中,有些“非低碳”的浪费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努力去避免和杜绝。
(一)学生与教师纸张耗用量分析
1.每年的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全国研究生和本科生论文用纸从初稿、修改稿(包含多次修改)、评阅稿、答辩稿到最终定稿,每篇论文最少也要用到200多张A4纸。而每年全国的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总数在500万左右,这样算下来每年用在毕业论文的A4纸约在10亿张,约1 000吨。
2.按照学校教学部门的要求,每位教师上课要准备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历、点名册、教案、详细的说课教案等,多数还要一式三份,每学期每位教师每门课程准备这些教学文件需用的A4纸张约500张,全国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文件需要的A4纸需用量约9.5亿张,约900吨纸。
3.每学期考试用纸量更是惊人,按每名学生每学期平均考试科目6科计算,每科试卷用纸平均8开纸3张,每名学生每学期考试需用纸约20张(合40张A4纸),全国每学期大学生考试用纸(A4)约8亿张,约800吨。
以上三种情况用纸共计近30亿张,约2 800吨纸,而生产2 800吨纸需要耗费木材2 450吨,煤1 400吨,水105万吨,同时要释放3 640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每吨标准煤燃烧要释放2.6吨二氧化碳)。
(二)北方高校冬季包烧取暖用煤量分析
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共有高校近40所,平均每所高校每个冬季包烧期用煤都在1万吨以上,则全省高校一冬要烧掉40万吨煤,按包烧期6个月计算,每天要烧掉2 200多吨煤,每天要释放二氧化碳5 720吨。按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计算一吨标准煤可以发三千千瓦时(3 000度)的电,也就是说黑龙江的高校少烧一天的煤就可以节省下来660万度电,可以少排放二氧化碳5 720吨,而通常一公顷阔叶林一天才可以消耗1吨的二氧化碳。
(三)高价教材作废品处理
每年4至6月份是高校毕业生离校高峰期,而此时也正是废品收购商们的收入黄金期,根据在省内的几所高校调查发现,每名毕业生毕业离校时把教材和参考书当废品处理要在几十本至一百本左右,几十块钱至上百元一本的教材或工具书只能卖到几元至十几元,更可惜的是多数的教材和新书一样,没有写一个字,按每名学生每学期6科计算,四年下来的教材要50本左右,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共计要按废品处理掉书目近3亿本。
(四)现代化的校园中水、电、粮食、用车等方面浪费现象严重
经对多所高校的食堂、宿舍、教室等场所及校内用车情况调查发现,多数院校存在着食堂大量倒掉剩饭剩菜的现象,40人左右的教室平均日光灯数是12支,白天不关灯和教室无人或只有几个人的时候灯全部点亮现象严重,宿舍无人时有长明灯现象。每支日光灯40W,平均每所高校按400间教室计算(不包括阶梯大教室和机房),全国则共有教室近90多万间,那全国高校教室的日光灯负荷约在43.2万千瓦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节约用电一小时,就会省下来43.2万度电。目前,高校教师成为拥有私家车主要群体,每所高校约有20%的教师拥有私家车,而每所高校都有通勤车十几辆,这就造成了通勤车空坐率加大,加大了能耗和排放的现象。
三、建设“低碳校园”的具体措施
(一)大力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无纸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条件,针对高校校园中纸张浪费的现象,高校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功能,通过建立集成校务、教务、学生、科研、后勤、考试、论文答辩等服务统一的校园网络平台,推行数字化校园,无纸化办公、无纸化考试的尝试与普及。各高校要在技术上、经验上、资源上共享合作,避免重复开发和建设,先在适合上机考试的科目开展无纸化考试试点,开发和应用无纸化考试系统,然后将成功的案例在全国进行普及推广。积极建立和推行毕业论文电子化存储和学生电子档案存储系统,制定和完善电子档案的管理信用机制。
建立高校相关学科精品课程资源库系统,将教师的讲义、课件、参考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完善电子教材、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并将资源放在统一的网络服务器上共享使用,既让全国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名校名师的授课资源,又避免了各高校课程资源重复建设的浪费现象;加大电子教学文件的使用范围和生效机制,降低纸质论文、纸质教学文件的应用量,如必须打印的要大力推行双面打印模式,从而降低日常运营管理成本,提高事务处理效率,真正实现校园的信息化。
(二)适度缩短北方高校冬季授课时间
国家教育主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高校所在区域地理位置的特点,在保证完成授课计划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授课的时间,适度缩短冬季供暖期授课时间,通过延长寒假时间,缩短暑假时间的方式来节省冬季供暖期燃煤耗用量,从实质上做到节能减排。经计算,仅黑龙江的高校如果缩短10天冬季授课时间,就可以节省6 600万度电的标准煤燃放,少排放二氧化碳5.72万吨。
(三)推行二手教材使用制度
为了减少每年在毕业生教材书目上的浪费,可以在高校推行二手教材的使用制度,对于一些无变动或变动不大的课程,教务主管部门要制订灵活的教材使用政策,减少强制学生特别是新生必须购买新教材的行为,建立校园二手书统一回收集中处理制度,规范跳蚤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如可以通过搭建校园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使毕业生、老生与新生之间充分对接,把四年中的开课计划在网上公开,让新生入学前就了解所学课程,以便在二手购书网上购买教材。
(四)推进车改制度,创建校园低碳生活新模式
为了让更多师生树立低碳理念,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橱窗、宣传板、海报、倡议书、调查问卷、讲座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让师生们感受到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懂得低碳经济对我们生存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让人人了解低碳,人人倡导低碳。在全校师生中倡导:不用一次性木筷,少浪费粮食;脏衣服用手洗,节省水电等行为。积极推进车改制度,鼓励教师少开私家车,多坐通勤车上下班,乘公交车出行;实施公务用车一车办多事合乘制度。这些倡导提高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使之落实到行动中,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绿色生活理念,从而也必将全面推动节能减排。全员参与、全民行动,将低碳行为渗透到生活的时时刻刻、点点滴滴,使全体师生尤其是大学生在全民低碳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在全人类为保护生存的家园而奋斗的今天具有庄严的使命、重大的责任,把“低碳校园”打造成低碳经济的教研机构、低碳排放的高校社区、低碳环保的花园环境和低碳行为的示范基地,充分利用校园的优势资源,发挥校园的教育职能,引导人们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对国家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志,等。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 林宏,岳凌云。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及对浙江的建议[J].城市经济,2009(9):30-32.
[3] 陈文婕,颜克高。新兴低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2):201-203.
[4] www.省略/gao_jiao_news_367/20100610/t20100610_ 48
4776.shtml.
[5] www.省略/jxcomment/system/2010/01/07/01128
3201.shtml.
[6] education.省略/jrjy/201001/t20100104_3944700.htm.
内容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本文对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及对现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构建了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理念六个维度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的建立对于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体系 理论模型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削减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短短几年时间,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最终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排放了约占全球总量75%的温室气体,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城市为单位。然而,如何综合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为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评价才能有定位,才能确定发展的程度,才能找到发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准确地考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今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选择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状态、效果,实时、量化、动态地分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体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发展差异。它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现代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旅游经济等低碳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发展。它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增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相继出现,很多组织和国家都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着手,以“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为指导,运用了开放的菜单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33个评价指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三大类指标,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联合国统计局创建了一个由8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废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了25个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目标值赋予了指标各自的权值。此外,欧盟、芬兰、德国、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2009)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试行版,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2010)在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构建了包括23项指标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在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维度、14个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胡大立(2010)等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提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大多对资源、环境的指标研究相对较多,以经济、社会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较多,对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软”的因素的分析较少;对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较多,以人为主的定性的分析较少。如果没有详细的论述和相关理论的研究,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存在理论上的“空洞”。因此,在参考总结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是比较科学的思路。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一)低碳经济内涵分析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括来说就是指要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为产出,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一定关系,并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三个行业对人均排放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夏堡(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张平等(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付加峰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华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生产力与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直接体现是减少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对各个学者选择的评价维度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不同的学者往往将具有相同意义的维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有必要把这些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表述不同的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技术经济、经济低碳化、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维度。因此,本文最终归纳出六个准则层: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以及低碳理念维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最后还是要落在经济发展上,所以说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低碳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科技。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附于环境空间;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达到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指标是低碳水平的直观表示,可以直观地反映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低碳理念要贯穿于低碳经济各项活动的始终;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文献总结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维度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以期为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5.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7.夏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8.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1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
13.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14.唐笑飞,鲁春霞,安凯。 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16.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18.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19.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
20.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1.华坚,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144)
22.李刚,王忠东,张明。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
23.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24.气候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R].2008
25.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1.1低碳经济概念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大量开采矿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益增多,引发了全球性的气候灾害,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是一个单独概念,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上,提倡未来社会构建低碳经济社会。
1.2低碳生活
根据相关专家表明,低碳经济包含低碳消费与低碳生产两种,在生产方面,并非要淘汰落后产能,而是引导公众对能源浪费与污染增排的恶习进行反思、改进,以挖掘节能减排、消费服务的环保潜力。因此,低碳经济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加需要低碳生活,方可实现真实节能减排。人们生活方式如何,决定了怎样的经济。对于现代资源、环境问题,主要因人类活动引起,是一种人为问题。
1.3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对于低碳经济,必须提倡公民树立节能、环保意识,进而提升公众参与度,促进社会低碳发展。随着低碳经济不断发展,我们注重低碳社会构建,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属于社会性、系统性工程,与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环节相关。处于这些环节中,人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尤其是公众,能否主动树立节能意识,参与环保行动,扩展参与深度、宽度,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效果,影响着低碳经济的目标能否实现。可以说,低碳环保属于公共性事务,是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积极参与节能环保,是社会成员的重要责任,提倡低碳经济,是低碳生活的重要发展渠道。
2低碳经济背景下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策分析
2.1提高节能宣传力度
随着公众舆论、传播力度加大,在当今社会,无论做何事,必须加强宣传。为发展低碳经济,打造节能减排工程,是全社会的大事,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然而,社会公众对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不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能源、环境问题,公民还没有养成节能习惯。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在社会中,营造一个全面参与节能减排、环保行动的积氛围,进而提升公民环保意识,促使公民树立健康发展观念,主动实践低碳生活、低碳生产。同时,借助各媒体的导向作用。随着网络、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城市在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进程中,极为重视媒体宣传教育作用。例如“,节约用水”广告“、文明出行”广告等。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对低碳经济内涵、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让公民了解我国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使公民重视节能环保重要性,尽可能缩短节能与公民之间的距离。同时,提高节能知识普及力度,通过特殊节日,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
2.2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在现代生活模式下,必须提倡绿色、节能生活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根据目前状况,我国公民低碳意识不够,尚未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可以说,公民生活方式如何,对于低碳经济能否实现极为重要。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我国公民如果还不重视低碳生活,必然加剧全球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提倡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提倡低碳消费方式
自从二战以来,在发达国家,消费主义十分流行,进而对我国具有一定负面影响。若消费主义比正常消费严重超出,社会处于一种资源透支状况,在社会中,存在诸多奢侈与面子消费,进而导致大量能源、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自然。所依,必须转变消费主义错误观念,提倡低碳消费模式。我们必须优化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树立和谐消费观念,建立生态文明社会,树立科学消费观与理性消费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4使社会团体的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自发组织了许多环保社团,参与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保团体的教育作用,对环保活动大力支持,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4亿人口,无论何种数字,与14相乘均非常巨大。而社会环保团体,利用各种宣传形式、信息载体,对人们消费观进行优化,使低碳理念向人们日常生活之间渗透。例如,环保社团通过开展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主题科普活动,通过影展与宣传板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气候恶化、能源严峻的状况,向社会公众宣传环境知识、环境政策,为社会公众传递一切有关节能环保的知识,进而对公民起着重要教育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节能环保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全人类、全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当下,我们必须提高节能宣传力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与低碳消费方式,使社会团体的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进而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石油以及其他碳基能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是同时也破坏了人类的生态环境。碳基能源的价格一般都比较贵,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各国间争夺能源的战争也越加激烈。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过度的开发碳基能源,所以导致了温室气体极具增加,全球气温变暖出现温室效应。
2低碳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
2.1软质景观的设计
进行园林景观绿化是实现低碳环保的主要途径,绿化园林景观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调整因为土地利用而在空气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在提高了公共用地的美化水平的同时,还能够使绿色植物促进氧碳化合物的吸收。在对园林景观进行绿化的过程中,要保证新树和老树的有效分配。对于多数树种来说,考虑植物配置的这种情况,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生态效率,还能够实现低碳环保的目的。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需要多方面努力,包括园林的整体设计、高水平的施工质量、设计师的环保观念等。在建设园林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自动化的机械操作,能够减少一定的碳排放量,实现了低碳环保的节能理念,同时也能够避免周围土地被破坏。
2.2硬质景观的设计
硬质景观指的是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可再生能源或是节能技术可以得到有效地应用。在景观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最常见的是太阳能照明系统应用。在建设园林使用的材料上,无论是其路面设施还是园艺,都应该选择低碳环保的材料,同时这也是低碳环保最直接的方法。低碳环保材料是在其基本性能不变的情况下使用,是一种可以再生的天然原料,在加工制造的过程中会减少能源的消耗,还能够保障其使用寿命,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还可以对木结构材料进行收回利用,逐渐用木材料取代钢筋混凝土的使用,这是一种减小碳排放的有效措施,还能够促进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园林景观设计中低碳意识的体现
根据研究表明,在园林内进行树木种植时,应该在每单位面积内,按照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将植物从高到低排列,首先应该是常绿灌木,然后是落叶乔木,最后是常绿乔木。种植人员还可以将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交叉种植,这种种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低碳环保的工作效率,实现低碳环保理念,保持适宜的空气质量。树木吸收固碳的能力还与树龄有很大的关系,树龄相对小的树,吸收固碳的能力越强。但是若是体积较大的大龄树木,树龄较小树木的吸收固碳能力一定比不上这种高龄树。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种高龄树的生长周期基本已经停止,再加上高龄树的稀少,自然吸收碳的能力也是十分强。若是将普通的高龄树与低龄树搭配种植,那么不仅能够将园林的美观发挥出来,还能够保证一定的园林吸收固碳的能力。
4结语
地球变暖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人们的生存同样也构成了威胁,所以低碳发展是改善环境的必然选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渗透低碳环保意识,减轻碳排放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尊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加入低碳理念,既满足了原始生态要求又实现了低碳环保的目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环境会计是指决策者为环境信息提供合理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主要以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资源耗费该怎样补偿为中心的会计;而低碳经济发展则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类命运、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同时也是全球经济从高碳能源转变成低碳能源的必然选择。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成为建立环境会计的主要依据,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环境会计提供了优势的环境,其不但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有利于后代子孙的生存权益。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动作用,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增强环境会计的监督机制,强化国民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可推进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会计的理念
环境会计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相关环境法规、法律为依据,围绕自然能源的消耗该怎样补偿为主题,应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对主体环境经济活动的影响进行报告、计量及确认,属于有关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方法的一门科学,是环境科学与会计科学相交叉的应用性学科。其主要利用会计思维来解决问题,通过行政权威的支撑环境管理执法排污,在工作路径上,学习会计思维的统一性原则,对数据之间的冲突,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然而对数据之间产生的服从性、层级性、权威性提出统筹意见。在工作思路上,利用会计思维的工作原则达成环境数据透明性、唯一性、公认性的目标,进而解决数据的模棱两可,根据不同用途变出不同数据的做法。在工作目标上,通过学习会计思维的明白帐原则,把容量与总量相结合,同时把排污许可与排污权相结合,只有这样,全国环保系统才能把明白帐如何亏空补回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我国先后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保护法》等一系列环保法规,号召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响应政策,以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在保护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的发展。而环境会计的实施正好为企业的资源利用情况提供指导,促使企业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在能源危机的形势下,我国更应该合理配置资源,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大力推动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帮助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来看,只有通过增大环保的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保持竞争的优势。然而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可以明确企业的成本和效益范围,还能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例如宝洁、麦当劳等一些知名企业就是实行了环境会计,他们将与自己有关的环境信息和环保措施公布于众,才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增强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低碳经济的内涵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在碳减排的问题上已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低碳经济是针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结果;同样是经过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其主要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文明工业转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最终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从低碳经济提出后,纷纷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低碳经济犹如一盏航标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程。关于低碳经济的价值,其对人类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的命运取决于能否把握机遇,一旦其与低碳经济失之交臂,则会对长久的发展前景产生一定的影响。
4、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
4.1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目标统一
环境会计是以自然资源耗费该怎样补偿为中心所展开的会计,通过如何利用环境会计所反应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使资源和环境信息最大限度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这就是环境会计的主要目的。低碳经济是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实质,发展低碳产品、服务和技术,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碳经济的关键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其核心是洁净的能源结构和能源的高效率。由此可见,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整个生态环境和物质规律循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2低碳经济是环境会计提供理论的依据
从理论上讲,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理念,其主要通过经济、环境、能源紧密相连形成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理念。而会计作为控制和反应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活动,需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来完善其传统的方法和理论,同时将企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消耗的能源和外部环境损害代价归纳到控制的对象之中,使得企业会计等真实的、全面的考核经济活动成效。随着生活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水。逐渐成为了稀缺的资源,环境物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需要减少人类活动,特别是企业生产实践中所排放的碳能量,采用洁净的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然而这需要投入相当多的劳动资金,因此要求环境会计对降低碳排量所发生的环境保护支出、环境保护收益、开发新能源支出等项目进行系统核算。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确定环境会计的核算信息,完善了环境会计体系,然而低碳经济价值观的确立,使低碳排放量和环境资源成为会计核算的可能,进一步完善了环境会计的计量、确认、报告提供实际意义的条件。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是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撑的,所以说,低碳经济是环境会计发展提供的理论依据。
5、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能源消耗为基础的经济,在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热点。而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有着紧密的联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确立,为环境会计核算系统提供了必要的准备,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有着一致的目标,而且低碳经济是环境会计发展提供的理论依据。总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推行环境会计,实行低碳经济发展,才能维护人类的健康,到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泽淳.关于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
[2]霍明,杜丹.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的发展与对策分析[J].品牌,2015(11)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企业文化 建设
1.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的企业文化的内涵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产生的。“低碳”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新理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和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能源利用的转型和经济的转型,达到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1.2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文化
在低碳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商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低碳”理念,建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低碳企业文化与“低碳理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都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树立低碳意识、低碳行为准则,并使得低碳思维成为企业文化的长期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使企业实现其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2.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必须了解当代经济发展的背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把企业文化纳入低碳经济的视角下进行企业文化的重新定位。
2.1低碳成为当前时代经济的主题
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耗折36.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21.3%,单位GDP能耗是国际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迅速发展的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工业增长仍然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未来将进一步研究开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城镇、低碳产业试验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商业的试点,研究扩大绿色产品消费的补贴政策。” 因此,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未来企业势必要将低碳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产品理念中,全面实现低碳战略。
2.2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手段。如果企业能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重新诠释企业文化,赋予企业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企业结合当代经济热点从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完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组织等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实现低碳化,那么企业将在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3.1树立低碳经济理念,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据估算,“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国家投资将达到2.3万亿元,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的占有率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30%。走低碳发展之路,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建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在经营过程中把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探索有利于企业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引导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和管理行为。
3.2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营造低碳企业文化氛围
低碳背景下,企业要树立的价值观就是“低碳”,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行大力宣传,落实到制度中,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去,营造氛围,使员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去适应和认可。在低碳企业文化的引导下,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进行绿色企业的建设渗透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够形成低碳意识,并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从而使低碳理念得到确立,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深化。
3.3以满足消费者低碳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创新生产绿色产品
低碳企业文化应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要改变以前的生产和管理的模式和理念,改革工艺,实行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外包装等方面体现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思想,了解消费者需求,不断对产品推陈出新。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实施要求企业以此来降低碳排放。企业利用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的契机,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的产品标准,大力开发和生产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具有“绿色环保”的绿色产品。
3.4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入低碳竞争合作新观念。
低碳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生产履行其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不仅要对赢利负责,而且要对环境负责,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企业通过推广和宣传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减少企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可以使社会公众对企业有更多的认同感,提升企业的赢利水平。
参考文献:
[1]宁小勇。低碳企业文化与品牌竞争力[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 向重樵。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 章喜为;涂曦。论低碳理念导向下的企业文化建设[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1)
[4] 任旭萍。“低碳”背景下企业文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11
[5]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低碳经济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一、引言
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热点话题之一,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演变为低碳发展模式。但是,理论界对低碳的经济研究范围还是比较窄, 没有对低碳经济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夯实理论基础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也是构建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重点。经济学是要以造福人类为宗旨的科学,这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学的主流观点。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密切联系。我们要汲取其相关理论成果,探讨低碳经济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低碳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体现在提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上、引导消费方式转变上、化解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上。本文不仅从理论上肯定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其理论来源并且提出中国未来低碳经济下绿色贸易政策的调整方向。
二、绿色贸易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绿色贸易的概念
绿色概念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而出现的。上世纪60 年代,绿色运动在西方兴起,1972年由西方科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等人士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公布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对人类的发展困境提出警告:依照人类目前的发展方式,地球还有几十年的发展时间。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特别强调人类不能提前消费子孙后代的资源能源,不能提前消费储备能源,要确保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绿色贸易的构成要素
绿色贸易是指这样一种贸易形式:贸易中为了防止贸易活动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身体健康从而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
绿色贸易需要实现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长远利益。基本准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
绿色贸易应包括一下几个要素:
第一,绿色原料和清洁生产。企业在所要生产的商品与生产是要使用的技术时,要尽可能的尽量减少环境污染,鼓励发展清洁生产;
第二,绿色消费和废弃物处理。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利用完以后,要尽量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第三,绿色包装和绿色设计。在对产品进行包装时必须努力减少完成商品包装后残留的废弃物,力争对环境的污染达到最小。
第四,绿色服务。服务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的政策转型
(一)我国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的必要性
能源、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焦点问题。世界各国正在逐步进入低碳经济时代,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影响变大。
改革开放30年的速发高速发展之后,我国开始采取措施推行产业升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行降低能源消耗、发展绿色GDP等政策。绿色贸易思想,将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基调。因此,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高碳型向低碳型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我国构建绿色贸易政策转型的措施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片面的环境保护观点和贸易保护观点的立场都站不住脚了,绿色贸易措施的解释逐渐趋于中性。综合有关各方的观点,笔者坚持“中庸”的立场。认为,绿色贸易措施是指采取的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态和谐的各项政策措施国际贸易的目的是生态和谐具有限制作用。绿色贸易措施是各国根据其具体情况而采取的具体政策手段,根据绿色贸易措施的性质,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为环境目的所采取的直接管理措施,如环境标准、卫生检验检疫措施等;其二是自愿的与产品相关的环境措施,如环境标志、环境管理体系(15014000)、绿色包装等;其三是类似于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性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影响到生产销售和消费这三大环节而且对对外贸易产生了直接性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想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就必须先解决现有问题,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具体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务实发展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是经济与资源消耗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系统,也是我国企业出口增长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的主要方向,应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2.以技术创新推进低碳贸易的发展
我国如果想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取领先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开发新型低碳产品。为此,我国政府可以与山东各高校联合成立山东低碳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低碳和零碳能源新技术等。这些都是发展低碳贸易的基础。
3.积极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应对新型低碳贸易壁垒
2009年世界银行对外公布了全球碳市场的市场价值高达1440亿美元,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低碳市场的潜力非常大。但是要与国际接轨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碳交易涉及政策、交易平台、政府和企业各个方面的利益,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国内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10多个环境类交易机构,但还没有真正进行碳排放交易。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先搞试点还是很有必要的,在火电、化工、炼油厂等企业试点,强制企业因过渡排放污染物承担责任。
4.建立低碳金融体系
低碳金融体系的建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保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研究:第一,加大“低碳信贷”的支持力度。第二,扩大“低碳”外贸企业的投资规模。第三,我国政府应努力为减少碳排放和低碳技术开发的出口企业提供资本支持。
5.着重开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和服务密集型的产业,优化传统产业,促进服务贸易尽快由高碳模式渡到低碳模式
综合考虑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前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潜力以及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应大力推进三大新兴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包括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稳固提升两个生活服务业,即居民服务业和餐饮旅馆业。
6.完善预警防御机制,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各种摩擦、冲突
我们也应该关注新的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政策的主要贸易伙伴,调整和变革措施,及时收集新型低碳型贸易保护案例,加强预警信息和出口风险的。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
7.优化出口贸易产业结构,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开发新型贸易市场
关键词:低碳 发展历程 低碳文化 建设
2009年12月召开的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人类历史进入低碳时代的拐点。它要颠覆的不仅仅是高碳经济,而是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强大的导向作用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引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嬗变。我们认为,实现低碳发展需要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能为低碳发展奠定坚实磐基。
一、“低碳”的含义及其历程
(一)低碳的含义
所谓低碳(Low-carbon),原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它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恶化而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从而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理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二)低碳的历程
20世纪以来,面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国抛开国界、种族、语言等差异,开始积极寻求解决气候问题的途径。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此次会议及宣言宣告了与会国以及国际组织需要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为保护各国人民的生活和改善环境问题带来保证。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联合委员会做了题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报告在集中而系统地探讨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后,提出了意义深远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强调了三个观点:一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是不能分割的;二是,地球的资源和能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发展需求;三是,当代人必须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考虑而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
1992年5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气候变化会议,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础框架。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京都参加的第三次会议上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的目标。
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之中。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虽然会场内只达成了“有限共识”,但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会场外更多世界各国人们的心灵,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二、低碳发展应对之路:培育低碳文化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未来发展之路需要技术创新支持、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更需要低碳文化的培育。
(一)低碳文化及其特征
1、低碳文化的含义
低碳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低碳文化是关于CO2低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规范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广义低碳文化与广义文化概念相同,包含器物、制度、行为规范和观念四个层次。低碳器物指物质形态存在的CO2低排放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它是支撑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碳制度是为保证CO2低排放而形成和建立的制度、体制、机制等,是低碳行为规范得以制定和遵从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保证。低碳行为规范即为规范CO2排放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道德准则,是约束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规定。低碳观念亦即有关CO2低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等观念形态的因素。低碳观念处于低碳文化系统的核心,对低碳行为规范的制定和人们的低碳行为起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低碳制度是在低碳观念指导和低碳行为规范约束下建立和形成的,是低碳观念得以贯彻落实的保证。而低碳器物处于广义低碳文化层次结构的表层,是低碳观念的物化形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是在低碳观念的指向下按照低碳行为规范的要求创制和应用的。
2、低碳文化的特征
(1)价值取向的生态性
低碳文化强调的是生态价值。它要求从“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转变为“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的价值准则,摈弃片面强调物质、经济和人类价值而忽视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的价值观,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在此种意义上,所谓低碳发展,就是以生态为价值尺度的发展,即不破坏生态或者对生态的损害最小并能够进行补偿、修复和建设的发展模式。
(2)生存态度取向的环保性
低碳意味着低排放、低污染。它倡导一种自然、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的生存态度和理念,代表着一种不以损害健康、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人类欲望的满足、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文化观念。它是在对18世纪中叶工业化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范式进行深刻反思后确立起来的新的人类生存态度。
(3)行为方式取向的节俭性
低碳文化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倡导尚俭节用、尚简戒奢、适度生产消费的理念。它要求从高能耗、高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转向质朴、适度、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从从众、攀比、炫耀转向求实的消费心理,从盲目、冲动、义气转向科学、理性的消费行为,从不理性、不文明转向理性、文明的消费方式。
(4)发展方式取向的可持续性
低碳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它要求从忽视人和社会的全面整体进步的以“物”为中心的畸形发展、忽视人与自然平衡的以“人”为中心的片面发展、忽视资源成本和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后代人发展权益的不可持续发展转向人、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发展的文化应对措施
1、以正确的低碳观念文化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领航
低碳发展需要技术创新、资金保障、制度建设、法律规范和政策引导等外在手段和措施。而创新指向何方、资金投向何处、制度如何设计、法律政策如何规范,则是由隐而不见、潜而不显、内蕴于人们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决定的。因此,社会要实现低碳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是转变人们价值观念,实现从传统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到“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价值准则的转变,使人们在深层意识中真正确立起低碳价值观即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并以此引导人们发展经济和社会的行为。
2、通过普及低碳理论知识指导低碳行动
低碳经济是新经济的一种形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理论的支撑和指导。正如阿兰・韦伯在《新经济新的是什么?》一文中所说:“最终,新经济的版图并不在科技里,亦不在芯片或全球电信网络中,而是在人的思想疆界中”。低碳发展需要低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这就需要对传统的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日常生活哲学进行深刻反思,形成并建立起低碳发展理论及其知识体系,并将其普及到全社会,武装大众头脑,使人们普遍掌握和学会运用低碳理论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主动、理性地践履低碳发展行动。
3、以多层次的低碳制度文化规范低碳行为
低碳制度文化包括低碳法律、低碳政策和低碳道德三个层次,是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低碳发展具体体现在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行为上,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工作行为在追求利润和利益最大化愿望的驱使下,往往会僭越或偏离低碳发展的预期目标要求。这就需要借助法律、政策的强制手段和道德的教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控和规范,对违反、偏离低碳发展目标规定要求的行为进行惩罚和谴责。
4、以低碳生活方式践履低碳行为
低碳经济对全球的冲击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它还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冲击。最关键的还是人类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朝“低碳生活”靠拢。低碳生活方式是以节约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为前提,以尚俭戒侈、尚简戒奢、求实戒糜为基本要求,以适度、健康、文明、绿色环保为目标的生活,包括低碳消费、低碳家居、低碳出行、低碳办公、低碳休闲等方面。低碳生活要求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就是低碳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低碳经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以减少碳排放作为生活的第一要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绿色、环保的好习惯,戒除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污染环境的坏毛病,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而要真正实现低碳发展,从技术、经济和制度层面着手是治标之策,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从转变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上做文章。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使社会大众普遍形成低碳思想文化观念,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是解决低碳发展问题的根本之道。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高职院校低碳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10B27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2.
【关键词】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绿色施工
1引言
近年来,中国建筑业飞速发展,崛起了一大批房地产商,大量的住宅、城市综合体等建筑拔地而起。与此同时,建筑业对能源的需求巨大,并且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也日益严重。因此,绿色建筑承载着“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使命在世界各国开始发展起来。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主要是在当前的技术基础上,通过协调不同施工环节的组织、调配,优化管理,从而实现施工的“绿色”,同时积极开发新的更加环保的工艺与技术,服务于绿色建筑。本文对绿色建筑与施工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核心与具体方法做了分析与探讨。
2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在短短20a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源远远超过了祖先在过去几千年所消耗的,这意味着:一方面,能源短缺、污染加重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石油资源的争夺、淡水资源的匮乏、海平面上升、大气层空洞等一系列现象已经证实了节能环保必须受到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要求已不仅停留在安全舒适的层面,对于绿色清洁、能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凸显。绿色建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既满足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人们对于更高层次建筑的需求【1】。
3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核心
节能环保是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2个核心,下文对这2方面分别进行分析。3.1节约能源。绿色建筑施工中的节能包含2层含义:能源消耗的降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可从以下4个角度加以说明:1)工程器材。室内外照明使用低能耗灯;使用高环保性能的工程机械;通过合理安排与调度机械,提高机械负荷率和利用率等。2)建筑材料。建材的节能包括2个方面:一是节约材料用量,二是使用环保材料。如:开发新型环保材料;在施工现场合理堆放材料,减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数量损失与时间损失;优化管道的路径安排,降低材料在管道中的残余和损耗;以循环利用为目标,探索建筑垃圾的其他用途。3)水资源。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节水措施,推进节水新技术的发展,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加强节水管理,采取节水措施和环保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减少或避免水的浪费,高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4)土地资源。绿色建筑施工要求对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协同开发地上和地下空间,优化施工方法,减少工程量或土石方量,减少临时建设用地,综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此外,尽量减少对土地原生态的干扰,保护原始的绿色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3.2保护环境。过去几十年建筑业“奔放式”的发展使得环境不堪重负,如今环境保护已成为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根据环保要求,制定环境保护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各种污染源。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环保意识,整个社会没有良好的环保氛围。同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在第一线从事建筑施工的工人大多科学文化素质也较低,这使得即使管理人员有绿色环保意识,目前也不能很好地落实【2】。一些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地区,对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味追求高经济增速,大量高耗能建设项目获批,这给绿色建筑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此外,短期内使用绿色建筑会增加建筑成本,绿色建筑施工企业往往持消极态度,政府官员们也不太愿意“先吃亏,后享福”。只有“软硬兼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状况,即加大对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补贴与奖励,同时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与引导。
4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具体方法分析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材料管理、能源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管理。以下对这4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4.1材料管理。使用新型建筑材料,逐步扩大结构材料、装饰材料、连接构件的产业化程度。改善现场密集型作业的模式,有效节省资源,减轻环境压力。如今的地产巨头或投资集团手中的项目往往体量庞大,诸如精品小区住宅群或是大型城市综合体的项目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同时,在施工建造过程中的污染也是项目全周期内最严重的。因此,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主导方向。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如降水回收、对建筑垃圾进行再生等。建筑施工过程将从浪费资源的建设过程逐渐变为资源节约、材料再利用的建设过程。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建筑材料的再利用不仅大大减少了建材的浪费,而且在材料循环利用过程中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建筑企业在绿色建筑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正在逐步加大,推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建筑施工的节能减排【3】。4.2能源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通过方案评估比对等优化措施,发挥科学技术在节能降耗中的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减少作业区,协调优化相邻作业区的施工设备数量,充分利用公共设备,着重考虑降低电能的消耗。合理分配机械设备的使用功率,尽量充分利用,避免设备的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而造成浪费,同时也要避免设备长时间处于过载状态。应当鼓励并引导施工单位使用推荐的低能耗、绿色环保的工程机械设备。施工单位还应积极引进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等【4】。4.3组织管理。绿色建筑要求各方参与,在建设过程中协同完成一个项目,参与绿色建筑的各方应负有各自的责任,同时需要制定对应不同单位的绿色建筑激励措施。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当作为绿色建设的一部分,履行各自的职责。设计单位在项目设计阶段应考虑项目的绿色节能和环境影响,在考虑建筑设计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对建筑节能环保材料有充分的了解;施工单位作为绿色建筑的主要实施单位,项目经理应该是绿色建筑的第一负责人。按照绿色建筑的有关规定,对项目绿色专项督导,每月至少不少于一次,以确保绿色建筑的切实落地。监理单位作为对施工单位的永久性监督检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的一些影响周围环境和污染的行为进行监督,如有发现应督促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整改。4.4环境管理。施工环境不仅指施工现场的内部环境,更是指建筑工地周围的外部城市环境。施工现场的粉尘、噪声会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呼吸质量、睡眠质量,施工中的夜间照明会对周围居民产生光污染,这些环境污染都很可能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因此,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减少对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的干扰与污染已成为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关注点。施工单位应制定必要的防干扰措施。降低噪声污染主要是工程机械的声源,其中,打桩机是主要的噪声污染源。禁止夜间施工,不仅是降低噪声的主要措施,还是减少光污染的主要措施。同时,施工单位可以在工人生活区设立宣传专栏,对施工人员加强思想教育,设置多组垃圾收集装置,妥善处治各类废弃物,以确保工人健康的生活环境,如图1所示。
5结语
当前,中国的建筑业在实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环保意识缺乏、社会关注不足、机构监督不力。随着从业人员管理理念与能力的提高,只要抓住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核心,积极探索并应用具体的施工管理方法,国内绿色建筑将为建筑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勇军。基于绿色施工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方法探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2):34.
【2】康旭明。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方法研究[J].江西建材,2017(19):251.
【3】薛永锋。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创新建筑施工管理的方法[J].山西建筑,2017,43(34):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