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心理健康论文范文(最新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整体看来,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首先,仍然有部分学校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没有系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有些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由于高校在思想层面上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经费的匮乏、配套设施的不完备、教师力量薄弱、监督和评价系统的不完善等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而缺乏显著成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
(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首先,在管理机制上比较混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归口不一。调查显示,有70%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挂靠在心理系、高教所等业务部门;挂靠在医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身兼数职,造成资源和精力的分散,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对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效也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这也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大多数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资源的短缺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结果:日常设备短缺及陈旧,专业设备落后,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科研经费短缺,工作开展方式受限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一些日常工作必备品,如办公用品、电脑、书籍等,还需要一些专业设施,如心理咨询室、心理资料档案室、治疗室、心理测试软件等。由于资金短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处于被动地位。
(四)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首先,心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生比例不足1∶5000。而且很多老师是兼职教师,即便是全职教师,还会兼顾着其他方面的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可能受众只是一小部分;其次,心理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心理辅导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培训,拥有较多的实践经验,才能独立从事此项工作。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半路出家,如目前对72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德育教师占,心理学教师占,医务人员占,其他占。这里很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知道心理咨询的技巧和原则,把心理咨询等同德育教育,随便聊聊天,说教就可以了。而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如果处理不好,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二)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经费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举步艰难的“瓶颈”问题,一定的经费支持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前提和保证。各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去,建立专款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心理咨询室、治疗室及相关软件的购买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
(三)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第一,要建立一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工作评价采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根据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工作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指标细分,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开展方式采用相应的指标来衡量;第二,在评价方法上,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及不足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同样也为监督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加强专业咨询师队伍建设,吸收一定数量的既有心理学背景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吸纳大学辅导员进入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队伍。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也最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知识技能的培训,用心理学角度去解决学生的问题,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和普及;第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不断地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发挥这支教师队伍的作用。
(五)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体系,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积极作用
1、建立心理档案。为大学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心理测评作为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心理工作机制中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对普遍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采用座谈、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干预,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并联系其辅导员,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首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式,增强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调节;其次,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选择贴近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且课程采用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比如情景体验、案例讨论、团体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的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教学中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从整体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去研究、了解人;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从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去研究、解剖人。二者在操作途径上,都要通过课程以及学科渗透、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等加以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补充。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如何发展自己独特的人格,如何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专业与职业等方面的关注不够。而这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引和参与。个体健康心理的发展与心理机能的发挥受主体的思想意识所制约,而这些意识又受制于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观念明确的道德准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价值观问题是许多心理问题的诱因,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理论基础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社会需要,主要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本需要,侧重于从个人发展的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一般保持价值中立。教育内容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强调不同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思想、政治和道德三个方面,力图使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追求高尚的思想与品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等多角度、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偏重于使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强化其自知、自尊、自信、自助及自控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拓宽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由主导地位转为平等,尊重学生人格,使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渗透”工作对象的内心世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把握工作对象的思想实质加以对症下药;另一方面,由于双方情感一致或基本一致,工作对象对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固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来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健康心理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对人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了教育对象思想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同时也决定着教育对象的心理成熟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高教育对象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意志,指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这一切,将激励教育对象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形成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冲突,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解决心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要认识并研究需要,以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求,根据学生需求的变化规律,用动态的、发展的思维开展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使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始终处于积极健康的轨道上。
(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思想方法”,主动地在教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同时也符合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比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灌输、榜样、评价、锻炼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说服、榜样、锻炼等方法,强调外在的影响及强化,这种做法常常流于形式,枯燥单调。而心理健康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更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注重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化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为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结合。1.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教育者从宏观上把握势态发展,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相关工作中,增强责任意识,开阔思路,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引导、激励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明确自身目标,增强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修正自自我,确立科学、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2.在实施的过程中的相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选择教育方法。关键看在具体工作中能否有的放矢。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需要像心理健康教育一样重视教育对象在文化水平、思想觉悟、心理素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否则必定会引起教育对象的心理阻抗。此外,还可以将心理咨询中的会谈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像思想政治教育那样公开主动的对学生开展普及教育,并辅以课堂教育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建立起心理健康的观念,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同时,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理论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骨干队伍。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者应紧密配合、相互合作,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丁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127.
题目: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浅议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师管理 心理健康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对幼儿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教师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幼儿教师的素质是保证幼儿教育质量的前提,他们作为幼儿学校教育计划的具体执行者,担负着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任,对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起着关键作用。川能不能培养出健康成长的孩子,除了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外,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健康。如果担当此重任的教师心理不健康,又怎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因此,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成功的幼儿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教师工作的职业特性
1.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如同培植苗木,它关系到儿童终身的事业与幸福,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要搞好幼儿教育首先要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尤其在当今,在提倡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高要求: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复合型的能力、良好的个性特征等。〔’!面对现代社会对教育目标、策略等提出的愈来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素质不高,就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感觉到自身发展的压力。
2.工作量大、工作烦琐
幼儿教师面对保育和教育双重任务,需要处理的事情从照顾好幼儿生活起居,到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再到培养他们的个性,工作量大,琐碎繁杂。根据国家现行的规定,幼儿教师工作时间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但是由于幼儿学校为了满足孩子多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使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国家的规定,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学校的原因
1.教师的发展需要不能满足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能够进行自我发展。除了基本的能力素质外,还应具备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手段等。广大教师必须克服时间、经济以及精力等方面的困难,尽最大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尤其是近年来,新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地引入到了幼儿学校,这必定要求教师能适应新的形式,能够跟上课改的步伐。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只有少数教师有进修的机会,大多数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
2.幼儿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满意度低
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大致包括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同事、教师和领导之间几个不同的层面,这些人际关系构成了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每一个层面的关系都会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及他们的心理状况。在所有这些关系中,教师与同事之间关系满意度低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有调查显示,有13. 8%的幼儿教师不喜欢幼教工作是因为工作单位里人际关系不如意,而喜欢幼教工作的教师中有64. 7%则因为喜欢单位里那种融洽的人际关系。xxx
(三)社会的原因
1.家长的期望过高
现代幼儿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苗”、家长的宝贝,因此家长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a]家长们不再把幼儿学校当作是孩子的临时寄养所,而是赋予学校重任,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在幼儿学校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也对幼儿学校在教育环境、教师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方法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期望、高要求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2.社会的支持度不够
虽然社会上对教师有很高的赞誉,但有一些人对幼儿学校和幼儿教师却怀有错误的看法,他们觉得幼儿学校不同与其他阶段的学校,教师的地位不能很好的被肯定和尊重。社会和家长们的对教师的不肯定和尊重的行为,极大地伤害了教师,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幼儿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
三、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应采取的对策
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儿童的质量,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既需要社会、学校的努力,也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只有不断改善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才能有效提高幼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种种原因,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采取以下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身体、业务、心理等方面。管理者对教师进行管理以保证教师的高素质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严格规定教师的招聘条件,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保证教师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解决工作中的教育教学问题。!’〕二是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以应付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新时期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三是学校管理者应定期请来幼儿教育专家,以专题的形式给幼儿学校的教师传达新的教育理念,保证幼儿教师能根据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针对社会上对幼儿教师存在偏见、不尊重的现象,学校的管理者应做好宣传和沟通的工作。一方面,向上级行政部门反映,通过法制与宣传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幼教的社会氛围;〔‘忍另一方面,管理者应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改善幼儿教师的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满足幼儿教师的合理需求,使其付出与回报基本持衡。
(三)开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咨询
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纳人到学校管理的内容中来,对教师开展心理沟通和心理辅导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并通过举行心理讲座或座谈会等增加教师对心理知识的了解,使他们具有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如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定期开设心理咨询等;还要尽量创造条件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缓解压力。
(四)提供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提高他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师工作环境:一是校领导应在科学民主管理上下功夫,在评价层面上进行改革,建立一种科学、合理、规范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走“人本化”、“人性化”管理的路子,赋予教师教学自主权,让他们与领导拥有同样的话语权。二是建立和谐的群体协作关系,妥善解决教师间的矛盾冲突,尽量多组织集体活动,使教师有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三是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者也要善于发现问题,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使教师的情绪得到合理的调节,在工作中没有太多的不满情绪和积怨,教师的工作压力自然会减小,心理问题也会慢慢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