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赏析论文(优秀7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电影赏析论文(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篇1

[关键词] 英文电影;电影赏析;大学英语

电影艺术是文化的载体。英文电影赏析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其生动的语言、鲜活的画面为学生提供了轻松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英美文化知识,更能够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一、英文电影赏析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设理论。他指出:只要人们接受到足够的、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就可以习得语言。习得不同于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而是指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稍高于目前能力水平的语言输入而完成。假如人们的语言水平为i,而他们接触到的是大量含有i+1的语言输入,这样他们的语言水平就会从i向i+1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不是学习出来的,而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之后日积月累自然获得的,是在交际活动中长期使用语言的结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英文电影赏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听到地道标准的英语发音,丰富学生的英美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学生输入语言信息,从而为语言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英文电影赏析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英文电影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文电影赏析运用于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正是其优于其他传统教学方式的地方。英文电影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场景真实、语言地道,这些都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了兴趣,不仅会主动、专心投入到学习之中,而且还会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欣赏英文电影不但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视觉情景,而且还能提供最生活化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视听双重效果的影响下和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语言信息输入;同时还能使学生得到人文关怀,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效率。

(二)英文电影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语言环境。”英文电影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英语发音。和一般的英语听说教材相比,英文电影图文并茂、情节生动,其中的语言更贴近生活,更符合人们说话的习惯。电影中原汁原味的英语情境、生动精彩的语言对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练习听力的绝好机会。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影片中人物纯正地道、清晰标准的发音来掌握语音、语调方面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学习到最流行时尚的实用口语。

(三)英文电影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英美文化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更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独特的文化知识都蕴含在本民族的语言之中。因此,我们要通过学习语言来了解其背后蕴藏的文化知识。电影艺术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及思维方式的最直接、最生动的综合反映,体现了时代和民族精神。学生欣赏电影,不但可以更好地体会东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且还会更好地理解一些英语有的典故、习语、格言以及修辞手法等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其中的文化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英文电影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一)精选适合用于教学的英文电影

目前,市场上和网络上的英文影像制品种类繁多,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英文原声教学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英文电影都适合用于课堂教学的。因此,在选择电影时,我们不能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娱乐的角度随便找一个好莱坞大片让学生欣赏。

1.教师要充分考虑电影的思想内容。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影片中的西方思想文化意识会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思想之中。那些具有政治、民族、种族攻击性的影片以及充满暴力、色情、吸毒、犯罪等镜头的影片都不应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学所需要的是内容健康、思想积极向上的优秀影片,如影片《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等。而对于那些刚入学的新生或者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像动画片《狮子王》《海底总动员》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对待西方思想文化的态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教师要在影片的语言选择上多下工夫。由于电影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它给观众创造了一个地道的语言环境。教师在选择影片时,要尽量选择那些发音标准清晰,方言、习语和专业术语少的电影来欣赏,这样有利于学生自我完善语音面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如影片《国王的演讲》《傲慢与偏见》等,学生通过对影片中各个人物发音的模仿可以深深领悟到英语的魅力。当然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可以先播放配有英语或汉语字幕的影片,然后逐渐过渡到没有字幕。这样做虽然不利于学生听说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果学生无法理解电影内容,他们就会失去欣赏影片的兴趣,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逐渐适应影片中的语言,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搜集与电影相关的背景材料

教师选择好教学电影后,要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观看之前准备好该影片相关的背景材料。如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经典OSCAR获奖影片《乱世佳人》。这些材料主要包括影片的内容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影片作者、导演、主要演员、主题音乐以及相关的评论,等等。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把任务布置下去,每组负责其中的一个方面,让学生去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查阅相关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收集的材料。在电影播放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影片的相关介绍,每个学习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通过这种任务型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获得影片的相关信息,有利于学生对影片的深入理解,为欣赏电影和评论电影做好准备。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够塑造学生和谐互助的团队精神。

(三)合理有效地安排电影的播放

由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每周只有四课时的教学时间,而且多数学校的大学英语课都是每次课90分钟,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想完整地观看一部电影是很难做到的。如果教师剪辑影片中的重点语言片段给学生播放,学生又会很难理解整部影片的内容和意义,有的学生甚至会失去欣赏的兴趣。而如果占用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去观看电影,势必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我们应把集中观看英文电影放在第二英语课堂上,选择一个晚上把学生组织起来,这样既不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又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如果学生对个别片段不太理解,可以在课后时间去图书馆或者利用自己的电脑在网上重复观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影片内涵的深刻理解。

(四)设计丰富多彩的观后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学习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因此,在观看电影之后,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些课堂活动主要包括:

1.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影片中的主题思想、社会现象、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音乐等方面进行讨论评说。如在教学影片《阿甘正传》中,导演非常巧妙地通过场景切换融合了多个历史事件在影片当中,刻画出主人公勤恳自强的形象。学生对此片参与的热情非常高,纷纷表达对影片的看法。在讨论中,教师的身份是组织者、引导者。当学生的讨论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但不要参与太多,以免影响学生的思路。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多说英语,达到练习口语的目的。

2.配音表演与角色扮演。教师先将影片中的某个精彩片段布置给学生,分配角色,把台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视频按照原声进行反复模仿练习,记住台词,注意影片中的发音和语调以及人物的神态表情。如影片《泰坦尼克号》中,Jack和Rose在即将沉船时的经典对白:Rose: I love you,Jack.Jack: Don’t you do that,don’t say your good-: I’m so cold.…Rose: I promise.Jack: Never let : I’ll never let go.I’ll never let go,Jack.这些配音表演和角色扮演活动,不仅使学生得到了严格的语音和语调方面的训练,学会了用地道的英语口语进行表达,还培养了学生的创编能力和表演能力。

3.写作训练。学生在欣赏电影之后,要写观后感或者影评。如果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此项活动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完成。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初始阶段,教师对学生不必做出写作形式、字数、语言等过高的要求,只要学生自己动笔写就可以。对于学生上交的作业,教师应认真批改,提出修改意见,并从中选出优秀的文章让作者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师生共同点评。这项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影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英语技能的全方面发展。

四、结 语

英文电影赏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英文电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使其置身于地道的英语环境之中。英文电影赏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英美文化知识。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英文电影赏析这一教学资源,努力提高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能真正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 徐彬,郭红梅。英语电影赏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冀,王建永。英文影视赏析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赵志刚,王学强。浅析英语电影与英语教学[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03).

[4] 李曦。英文电影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0(16).

[5] 王丽娟。英文电影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电影文学,2011(21).

[6] 董爱华。赏析英文电影 促进大学英语教学[J].电影文学,2011(04).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篇2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外语特别是英语的重视,基础英语教育日渐完善和成熟,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越来越高,不少学生在大一便已通过四、六级考试,具备了较高水平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根据2007 年9 月教育部颁布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而英语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语言知识,如语音知识、构词知识、语法知识等;(2) 语言使用技能,如听、说、读、写、译等;(3) 相关文化知识,包括本国以及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知识等; (4) 相关策略,如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2]。因此在能力(1)和(2)得到发展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所保障,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具有国际交流的视野和能力成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对此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是势在必行的事。由此各类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应时而生,而英语电影赏析便是其中之一。笔者以本校开设的英语电影赏析课为例谈谈对该拓展课的几点看法。

1 英语电影赏析课程的设置和教材

英语电影赏析课为本校大二下学期的英语拓展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良好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课程以原版英语电影为教学材料,选取不同的电影,进行听力理解训练、经典台词诵读、对话模拟、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剖析欧美世界,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分析中西文化在教育、家庭、职场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从而完成从单纯的信息输入到对影片从语言习得和文化认知角度的深入了解,再到课堂上的各抒己见,充分互动的学习过程。本校的英语电影赏析课为每周2学时,共17周。鉴于课程需要,上课要求配备多媒体教室。

因社会需要,目前市场上有关英语电影赏析的教材也应运而生,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Andrew Lynn的《英语电影赏析》,书中简单地介绍了电影的分析和阅读方法,并选取10部电影对各种不同电影类型的典型文本进行个案解读。笔者选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徐志英、邓杉、赵蓉编著的《英语电影视听说》。该书以电影题材为导线,以8部影片为材料,从影片简介、文化折射、语言赏析等方面由浅入深进行编写。因课时有限本校选取包括“死亡诗社”、“喜福会”、“时尚女魔头”、“美女与野兽”、“特洛伊”在内的5单元进行学习、讨论。

2 英语电影赏析的课堂模式

无可否认,很多学生选择该课程是因为“电影赏析课上课看电影很轻松”,当然同时也是对英语电影感兴趣的学生。我们知道“赏析”不仅仅是“赏”,还包括“析”,是对影片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透彻的欣赏、分析,从而使学生对影片从台词、背景、文化有彻底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所以,电影赏析课不是简单的“看电影”,还包括听、说、演、论等互动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先行搜素相关信息,对影片有大致的了解,在欣赏完影片后,就影片中的一些细节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语言理解、细节场景等。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对影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后,便是对影片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台词的学习环节。在此环节中,通过回放典型、经典场景,要求学生对影片人物性格作出分析总结,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提炼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在此之后,便进入展开深入地“论”的环节。在此环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比如在“死亡诗社”中就“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Neil’s death,the father or the teacher or…”,之后由各小组选派代表总结陈词,再将持不同意见的小组分成2大组进行辩论。通过这种深度的讨论、辩论,学生不仅对影片,对其中的思想主题、文化背景均有了深入的了解,从中也能发现其中与中国文化的差异。通过以上各环节的知识输入和输出,可以说学生对影片已经了如指掌,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编排影片部分场景,进行模拟表演或自由发挥加入新鲜元素,以此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3 反思和总结

可以说,英语电影赏析课绝不的简单的影片播放,而是包括种种教学活动和互动的常规课堂。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这就给一些教学活动顺利的开展带来了障碍,比如辩论等,需要学生有较高程度的语言组织能力,这对于那些只是“图轻松,纯娱乐、 赚学分”的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煎熬。所以,在进行公选时,不妨先让学生对课程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或者设定一些能力要求标准,比如已过CET-4等。

其次,教材在选择影片上稍显“过时”。笔者所使用的教材中的影片均拍摄于2010年前,其中某些现象在近几年也发生了变化,当然我们无可否认“经典是永恒的”的道理,但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选择类似更经典更贴近他们生活的影片来表现主题和文化的差异,比如冗长的“喜福会”可以用情节更紧凑的“刮痧”来取代。

电影赏析论文 篇3

本文首先阐明通识教育的概念、基本内容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接着对教材、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概念界定,并简要论述国内外教材评估的相关研究;然后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通识教育理念和教材评估理论结合起来,从六个方面构建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教材评估内容,并依据此内容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进行分析。通过对该套教材的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文学与艺术、家庭婚姻与友情、教育与心理六个方面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发现教材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

通识教育理念;《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教材分析与评估

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由于其“基础性”和“必修性”,使其可以成为实现学生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一门国际化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应只有语言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材是教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材料。因此,大学英语教材作为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编写与评估是否应吸取通识教育的理念,这一话题近些年来在外语界引起广泛关注。

一、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英文是generaleducation,也称“通才教育”、“一般教育”、“普通教育”等。在19世纪以前,通识教育指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指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是为以后生活所接受的教育,类似于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19世纪初,美国帕卡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结合起来。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历史上曾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界定,但至今仍未达成统一认识。朱自强(2009)认为,通识教育是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优秀成果,并以人文教育为主体内容的进行健全人性养成的根基式教育。李曼丽(1999)等从不同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进行阐述。本研究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目的在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为贯彻这一理念,教材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和中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的内容

通识教育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不同人持不同见解。例如,一部分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应包括对世界经典名著的欣赏;另一部分学者指出,通识教育的内容必须包括对人类社会文明的理解、对社会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对著名文学作品的学习。参考袁曦临(2011)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中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相关研究,以及华维芬(2010)对综合英语教材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大学英语课程“基础性”和“必修性”的特点,本研究将通识教育的内容从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更具体地讲,将通识教育的内容分为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文学与艺术、教育与心理六个方面的内容。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直接探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材”这一主题的资料并不多。但“通识教育”与“外语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硕果颇丰,本文将其归纳为两类:

1.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即对公外的教学研究。陈坚林、顾世民(2011)指出大学英语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应以英语语言的工具性为主,同时要考虑其通识性。作者指出,通过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在工具性和通识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从而使大学英语成为实现学生通识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吴鼎民、韩雅君(2010)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三套车”的课程体系内容,即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综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此外,马彦(2009)等在如何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功能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

2.我国外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实践研究,这里的外语专业主要指英语专业。陈雪芬(2010)认为,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外文系,由于实施通识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外语人才。作者指出,通识教育模式下外语教育的特点:博雅之师、博雅之士的培养目标和博、专兼顾的课程内容体系。柴改英(2010)以浙江工商大学外语系为例,强调通识教育模式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界普遍认为,在通识教育大背景下,外语专业应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和评估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这些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参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国内外有关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坚实的理论背景;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成果,为笔者分析《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提供更广阔的研究思路。

二、《全新版大学英语》的相关研究

(一)教材的概念界定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中指狭义上的教材,即课程核心教科书,不包括试题集等。据此,大学英语教材,即高等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上大学英语课时统一使用的核心教学材料。

(二)教材评估的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末,有关教材评估的研究就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Seaton(1982)、VanEls(1984)、Cunningworth(1984)、Breen和Candlin(1987)、McDonough和Shaw(1993)都分别对教材评估的内容作了详细、广泛地探讨。我国学者对教材评估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995年,钱瑗介绍了HutchinsonandWaters的教材评估一栏表,引起我国外语界的关注。随后,胡壮麟(1995)、文秋芳(2002)、束定芳(2004)、庄智象(2006)、程晓堂(2011)、王守仁(2013)等学者,对教材评估作了进一步地深入研究。由于目前学界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大学英语教材评估体系,因此,笔者尝试在整理、归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理念及外语教材评估理论,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进行教材评估,期望所得结果能够为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三)选取《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的原因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种类众多,但在受师生欢迎度及教材编写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本研究确定,应选取著名出版社发行的、受师生广泛认可的、在各高校现行普遍使用的主流教材进行研究。关于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笔者主要参考赵勇(2009)和裴光兰、李跃平(2011)的相关研究,并结合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调查,发现《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是目前我国高校使用最为广泛的教材之一,同时考虑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最终选择《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为研究对象。

(四)《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简介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是该版本整个系列教材的主干课程。教材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讲,教材每册都有8个单元。每单元设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包含正、副课文各一篇文章。更详细地讲,每单元都是由四部分组成:课前自学:与主题相关的听力活动;课堂学习:正课文(TextA);课外阅读:副课文(TextB);课堂实践:与主题相关的综合性语言操练。《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的1-4册,基本结构相同,每册都由上述内容组成。

(五)《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相关研究

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较多的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及对教材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柯彦玢(2002)以该系列教材的《阅读教程》为研究对象,指出其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汤声平(2002)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分析《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李慧琴(2002)就《听说教程》的编写特点作了介绍,并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提出一些建议。关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所依据的教学理念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版教材,以教材编写思想的引介为主,目的是向外界推行该教材。

2.关于教材中文化的研究。郑晓红(2009)从文化价值取向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进行分析,指出该系列教材倡导个人主义、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等特点。此外,有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不同视角,综合分析和评估《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

3.关于教材中练习题设计特点的研究。毛立群(2004)对《综合教程》中课后练习题展开深入分析。张殿宇(2005)对《综合教程》中听说练习部分的设计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针对教材中练习题设计特点的已有研究,都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评价教材,这为分析和评估《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4.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资料大多是硕博论文。在梳理文献时,笔者发现,对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多从教材的词汇、语法、语言技能、文章体裁、课后练习题等几个因素为切入点,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材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5.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与其它版本大学英语教材的对比研究。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等不同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各套教材的优缺点,并为进一步完善教材提出修改意见。综上所述,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已有研究资料,较少从通识教育视角来分析与评价教材。由于通识教育是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是目前高校使用较为广泛的教材,因此,本研究从通识教育视角分析该套教材,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三、本研究采用的评估依据及研究思路

(一)评估依据

本文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评估,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对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视,反映在大学英语教材上,就要在内容的编写上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要同时包含有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2.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和优美情感的人,是人身心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涵盖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本研究将通识教育的内容划分为六个具体的方面: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文学与艺术、教育与心理。

3.教材评估理论。本研究采用的教材评估理论有McDonough和Shaw的教材评估理论中的内部评估,Breen和Candlind的教材评估理论中对学生的关注,及文秋芳(2002)、庄智象(2006)和王守仁(2013)等提出的外语教材的编写“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综上所述,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已有教材评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的理念,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进行教材分析与评估。

(二)研究思路

依据通识教育的内容,本文首先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的64篇文章进行归类,接着分析教材在每一篇具体内容上的优缺点。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个人修改建议。

四、研究结果

教材的课文阅读材料选题广泛,涵盖通识教育内容的六个方面。其中,在社会与文化、教育与心理这两方面内容所占比例最大。较之其它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该套教材对科普与环保知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所占比重占12.5%。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各占9.38%。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有4篇文章,占6.25%。

(一)社会与文化

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主要涉及:代沟问题;网络世界的利与弊;如何建立一个没有性别偏见的社会;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英语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工作与休闲的关系;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现代美国社会的安全问题;智能汽车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利与弊等。该套教材的社会与文化内容选材广泛,话题多来源于现代生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例如,“网络世界的利与弊”这一话题,不仅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社会性,且贴近学生生活,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可以丰富其社会阅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教材过于注重英语国家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编写,对其它国家及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内容涉及较少,这是该套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二)科普与环保

在科普与环保方面,该套教材主要涉及:如何向公众传播基础的科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科学;人类对动物的行为的理解及对动物的保护;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地球造成的危害;滥用化学药品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有助于加强其环保意识,使他们客观认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科普与环保内容,选题过于宏观,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克隆技术”、“全球变暖”、“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等主题,过于宏观,文章缺乏如何保护环境具体做法的学习。我们共处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只有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政治与历史

在政治与历史方面,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美国的民权运动;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故事;希特勒入侵前苏联的军事行动;诺曼底登陆时自然因素的影响;9•11事件等。该套教材中政治与历史内容是关于西方国家重大事件的描写,学生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历史文化。但此方面的内容,话题不够广泛,只涉及几个国家的历史事件,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历史与政治没有介绍,而且仅仅是对几个国家的重大事件的描写,对于国家的历史发展状况没有应有的概述,更没有我国当今的政治形势和国内重大事件的相关叙述。整体而言,教材在政治与历史方面,涵盖的知识有些单一,需要增加更多的相关内容。

(四)家庭、婚姻与友情

在家庭、婚姻与友情方面,教材主要涉及:朋友之间要互帮互助;拥有正确的爱情观;美国家庭生活的变化:工作方式、就餐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变化;父子两代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小冲突等。这些话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友谊与爱情,对于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来讲,是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对于此内容的学习,将会投入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总体来讲,教材中家庭婚姻与友情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等优良品质,同时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其以后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综上所述,教材中家庭、婚姻与友情方面的内容编写特点,是该套教材的优点之一。

(五)文学与艺术

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教材主要涉及:对短篇文学名作的欣赏;讲述感人故事;优美散文和旅行日志,以抒发对大自然美的赞赏之情等。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其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感悟人间的真善美。在第4册的相关文章中,编者将主题上升到对大自然的热爱。至此,英语学科的通识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的展现。在1-4册教材的课文阅读材料中,文学与艺术内容所占比例为6.25%,共有4篇文章。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该套教材每单元的课后练习和阅读练习中,都包含有相当量的文学与艺术内容,以“歌曲欣赏、幽默小故事、名言警句”等形式出现。所以整体来讲,教材的文学与艺术方面比重并不轻,但在内容上缺乏对世界经典名著的欣赏,这是教材有待完善之处。

(六)教育与心理

在教育与心理方面,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做人要诚实正直;实现梦想,要靠自己的努力与勤奋;遇到困难要奋发向上,积极乐观;要重视教育;学习中,不能过分依赖现代技术手段,学会勤于动脑,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中、美各国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学会如何理财;“富有”的定义;要勤俭节约;学会接受自己的缺陷;只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护世界和平。教材中教育与心理方面的内容,话题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因此,有关教育与心理方面内容的编写,是该套教材的突出优点。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的分析与评估,从通识教育内容的六个方面,总结出该套教材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以期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性建议。

作者:于然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3]柴改英。以外语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10(9):14-19.

[4]陈雪芬。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摸式分析[J].教育评论,2010(1):143-145.

[5]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胡壮麟。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性[J].外语界,1995(1):11-16.

[7]华维芬。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任务研究[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8]柯彦玢。大学英语(全新版)阅读教程的教学理念[J].外语界,2002(2):2-4.

[9]李慧琴。强调语篇训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谈大学英语(全新版)听说教程编写构思[J].外语界,2002(1):7-10.

[10]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1]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3-8.

第二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现状思考

本文以通识教育的内涵作为切入点,围绕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对延边大学目前设立的通识教育课程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对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定位和设置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GeneralEducation”一词的中国式解译,也称“一般教育”、“普通教育”。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内教育界同仁为了能够完全理解“GeneralEducation”的内涵、目的和意义从美国相关著作和教学实践角度分别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通识教育被引入我国,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上一直未得到统一,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认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在实践的演化历程中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政治学背景。在此以往,我国的高等教育被赋予较多的政治、经济功能,过分重视专业教育,普遍缺乏主体性以及对大学精神的追求,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逐渐大众化,以往的专业化教育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愈发突显,而通识教育的贯彻实施则可以弥补现今教育的这一不足,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完全的”学生。目前国内高校在各个专业均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从通识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还远没有达到“用通识教育来阐明学习共同科目的必要性”所要求的目的。我国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之路还很长,国家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反复提到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这已充分突显出当前我们在教育环节上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步调一致,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视野开阔、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通识教育更侧重于育人,这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对教育本身的回归。

一、高校设立通识教育课的目的和意义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一直受到国内外的教育学者的重视和讨论的话题。李曼丽等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后,给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从概念中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成果——人所应满足这个社会之需要的条件是先做人,然后才是做事。做什么样的人,需要我们的教育来培养来塑造。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外面的了解具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交往也更加频繁,人们在比较中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当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自身充分获得自尊心和自豪感时,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由此可见,教育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在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各个环节只注重应试或专业教育而无视通识教育,教育出了问题,影响的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这么简单。

二、通识教育课学生选课心理

通过调查得知,学生选课的心理有如下几种:以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为主进行选课(约30~40%);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看课程介绍,他们更关注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以选择易过的课程优先选报(约20~30%);集中选课,由班级几个人确定后,其他人集中跟随选报(约20%);部分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在选课的最后阶段选课,就没有主观上的选择权了,只能从还未选满的课程中选课,也有少部分同学因自己喜欢的课已满额,而最终没有选上的现象时有发生(约3%);有的同学根据学长们的建议来选课,如有些同学考虑哪门课老师讲的好,哪门课程学分易得,哪门课程老师经常不来上课,哪门课程老师上课不经常点名等(约10%);随机选课,能选上的就上,而不把获取相应的知识作为最终目的(约7%)。可见,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选课心理我们一般是不易掌握的,具有不确定性。通识教育课设置及开课现状目前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在册的共有511门,其中多元文化特色类46门,人文科学类192门,社会科学类113门,自然科学类130门,教师教育类30门。每学期根据任课教师主观意愿自愿申请(通识教育必修课除外),再由学生在线选课。一般每学期申请通识教育课程的门数在70门左右,最后开课的课程为40~50门,从学生选课及开课实际情况来看,通识教育课程含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目前学校不对课程的数量及学科门类做出相关规定,只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应修的学分做了规定。学生可根据本人情况在不同的学期进行选修。当前每门通识教育课程的选课容量为140人,一般多数情况超过100人,有些课程是满额的,学生选课人数达不到30人的则本学期此门课程不能开课。通识教育课程每学期开两次(前八周和后八周)集中上课。

三、目前通识教育课程上课形式及课堂现状

目前,通识教育课的上课形式基本上按传统上课模式来进行,即老师讲授为主,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会串插一些相关视频。通识教育课程均被安排在晚间(17:30~21:00)上课。从调查结果来看,上课学生以听课为主的人约1/5,在课堂上做其他课程作业或看专业书籍的人约为1/2,看手机的人约为2/5~3/5。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出勤情况不易如实掌握,学生找人带课时有发生,很难控制。

1.存在问题及思考

教师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明确。施教者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清,必然导致对所授课程的大纲内容(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及形式把握不到位,至使授课过程中讲授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和专业化,不利于学生理解,进而影响了课堂氛围,这必然致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授课专业化,形式单一。经常听到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授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感到无耐,虽然对每一个讲授的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但听者甚少,貌似对牛弹琴,久而久知,老师上课也没有了激情,效果不言而喻。大班授课,不利于教学形式改革的实施和管理。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下,一些有意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教师,面对如此庞大的课堂容量也感到无力面对。教育教学主管者对通识教育相关课程的讲授者缺少引导和监管。首先,在教学的主管者应对学校的定位有明确的把握,并将这种思想纳入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培养体系中,然后对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或开展集中式的研讨,来强调和普及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解的把握;其次,对任课教师提交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没有进行把关和认证;再次,在教学环节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监督和检察等必要环节。

2.解决思路的探讨

强化教育行政管理意识,充分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从目前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能够看出学校教育主管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又花大力气建设了几门网络在线开放课程,而且类似的课程门数还在增加中,这为我校通识教育课程走向成熟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但从运行现状来看,还有很多需要逐渐完善和改进的地方。目前的课程设置门数和学科类别是十分充裕,当前需要提升的是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和教学效果。对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内容有必要进行适度的调整,以使其能够符合通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在内容讲授上适当增加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在实践上也会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做人,这就达到了通识教育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了。但大多数课程在讲授内容和授课形式上与传统授课没有多少变化,这不能满足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在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上领悟的同步性,所以这是急需改变和调整的。可以通过加强任课教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基础上先去调整讲授内容,并逐步完善授课形式,以达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通识教育课与专业课相比,由于听课对象的巨大差异,对授课者在讲授形式上的要求明显要更具灵活性,对讲授内容要形象化、生动化和科普化。用通识教育的观念来组织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识教育”的观念是什么?这是所有施教者应最先思考的,只有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有效地去组织相关的教学过程,回到具体的问题上来,也就是要先回答“通识教育”是培养“全人”还是“人才”的问题?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社会需要通才,而目前我国高校把培养专业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或是理论上要培养通才,但结果却未能如愿,很多在校学习成绩的佼佼者参加工作后被单位的认可度(社会需要的能力)却远不如那些在校时专业成绩平平而业务较强的学生。这些问题足以说明我们的培养方案在定位上或是在教学环节上出了问题,问题就出在我们过分地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了通识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亦或是在专业教育中缺少或淡化了通识教育的元素,没有让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让“教”与“育”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呈现出来。在学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较为容易地重新获得,但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领悟却不见得那么轻易的就能获取到,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或感悟会让学生记住很久,有些甚至会影响他(她)日后的行为,这就是“教”与“育”的不同之处吧。

3.教学形式的革新

随着“e”时代和“划”时代的到来,普通高校的课堂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的宁静和单调了,学生的闲暇时间再也不那么无聊而无趣了,“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扩大了我们获得知识的容量。学生对知识的索取形式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必将会促进对传统教学形式的改革。文字式、灌输式的说教效果满足不了学生和学校的要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等碎片化的小微内容片段授课形式应运而生,已经让所有教学单位的教学环节不再寂静,虽然这种形式还不被众多的一线教师所认可,但它所带来的冲击已是不可避免,网络在线课程的实现对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无疑创造了最佳的平台,它需要更多的相关教学形式的变革来适应这种与时俱进之产物的即定需求。目前这种教学形式上的改革已经从我国的各个层次的办学单位蔚然成风,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尽快适应它并利用好这个工具,因势利导,改善目前在教学上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当前我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在考核方法上与专业课有了较大的改进,即不以试卷的形式来进行最终的考核,目前,以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较为普遍,偶有以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线提交的。笔者认为,重视平时考核,淡化期末考核对通识教育类的课程更加合理而有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平时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缩小”现有课容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全校学生完成并达到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从教学管理者和学生角度讲都是一件困难的事,目前学校已是黔驴技穷,笔者认为,加快和督促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所有通识教育课程的校内网络在线课堂(当然我校的该平台还有部分功能没有升级,但这已不是技术问题了)讲授,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我们完全不用考虑人数问题。否则,教学主管部门应认真考虑目前课容量过大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应试教育对通识教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虽然在教育上投入了巨资,但收获的却不令社会满意,通识教育只从大学入手,不再是亡羊补牢这么简单而有效了,教育是长期和持续的事情,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来讲,要做的事情也远不止当前所做的形式多于内容这么浅偿则止,而是须要高度重视,切实谋划,注重实效地进行设置和建设,把通识教育真正纳入到高等教育教学中来,让教育得到真正的回归,大学输出的人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这才是未来教育的目的所在。

作者:宗云 梁成云 金大勇 王娟 朴春香 黄世臣 单位:龙井市第四中学 延边大学农学院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延边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资助

第三篇:通识教育经验借鉴与启示

通识教育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有明确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管理制度。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广博的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是美国通识教育的典型代表。本文从探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特点出发,总结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进而指出对我国开展通识教育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经验借鉴

1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

1.1哈佛早期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时值美国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阶段,哈佛大学在全美首先推出了自由选修制度,从而形成了通识教育的雏形。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推行的主修与分类选修制度,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主修学科和各专业领域内必须完成的通识课程体系。由此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雏形被基本建立起来,一直没用至今天。

1.2通识教育理论的确定

1943年由哈佛大学校长Conant抽调12名专家对通识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并于1945年出版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一书,标志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论的确立。书中明确了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自由传统和促进人文素质的传递的基本观点。并且着重阐述了通识教育要培养人的4种能力,主要指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判断能力、分辨价值能力。书中还系统的表述了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框架和课程教学方案。指出了6门通识课程,规定了学生要在6门课程中至少选修自然、社会和人文中的一门课程。该方案从问世后被自用了25年。这本书也标志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走向了成熟,是美国通识教育的里程碑。

1.3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为解决哈佛通识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功利化和专门化等问题,在经过充分的研究后,哈佛大学通过使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来代替上文提到的分类选修课程。核心课程体系是对以往通识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虽然此后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各模块之间缺乏必要联系的问题,但仍然对全世界的通识教育产生广泛影响。直到2005年哈佛大学重新修订了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形成了《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最终明确了四种能力:让学生有处理作公民应当为的公共事务的能力,有理解自身文化价值信念的能力,有评估不同文化差异的能力和如何随着时代做出改变的能力。

2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带来的经验

2.1学生为中心的目标体系

哈佛大学生通识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历次修正都体现出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更关注和关心学生可能在生活和实践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从而助于学生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而且,哈佛的通识教育还划分出不同的层次,使学生能从生理层次、精神层面、自然层面、社会层面、审美层面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社会,使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和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从而使学生成为更完善的人。

2.2通识教育课程更灵活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学生的限制,不强调全体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统一性,而是在课程的设置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以自由选择的机会,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首先,在课程方案的设置中,每个领域里都有众多的科目可以满足该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取消了课程的单独分类,使学生更多情况下只要选择一门课程就可达到培养两种能力的要求,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其次,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课程学分计算方式,学生虽然不再有专业免修的课程的权力,但是可以自主双向计算学分,每修一门课程都可以自主选择计算为专业课学分或通识课程学分。这样可以使学生主修感兴趣的课程,又可以满足通识教育要求。

2.3通识课程与专业课融合度更高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逐渐打破了专业课与通识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各学科与专业的教师可以在通识课程中合作,从而使大量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满足非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哈佛学生2014年的选课手册中就开设可替代通识教育的课程213门。新通识课程体系对各专业课程和知识进行了整合,这样既突出了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实践性,又避免了按学科分类对学生的忽视,使跨学科学习知识的趋势得到极大的弘扬,建立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3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经验带来的启示

3.1指导我国通识教育目标的制定

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应当围绕合理的教育目标进行,从哈佛的经验来看,我国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明确,还不具备哈佛通识教育中如此明确的基础性、渐进式、综合性的通识教育目标。因此,我国通识教育应当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完善人格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确定,使通识教育在培养合格公民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识教育的目标还要追求大学教育的价值,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思维,使学生在经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后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3.2改进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分为国家、学校和学院通识课程三个不同的类别,分别对应着美国哈佛大学的分类必修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程三个类别。但是,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还没发展出哈佛大学如此科学和人性化的通识课程内容。首先,人文素质课程在我国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内容较为单一,孔孟之道,古典哲学等传统内容较多,现代科学为基础的宇宙与生命进化,现代历史的思考等学科课程较少。其次,通识教育课程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开设开放式和创新性的通识教育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第三,设置培养学生判断力和思维力的课程,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

3.3完善通识教育管理体制

哈佛大学有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评估,培训通识课程教师,协调不同专业设置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等工作。通识教育的管理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使通识教育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节约和优化了通识教育资源,从而有效提高通识教育质量。我国高校也可借鉴哈佛通识教育的管理办法,成立必要的通识教育管理中心,使通识教育从一般的教务管理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高校教师、学生、校内外专家有效的参与通识教育活动,切实提高通识教育效率。

4结语

我国的通识教育还处于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在通识教育领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借鉴美国哈佛大学成熟的通识教育的方式方法,深刻把握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灵魂,对兼容多元的通识教育文化理论,促进我国通识教育蓬勃开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小莹 单位: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哈佛大学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40.

[2]…张会杰,张树永。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其特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03).

第四篇: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经典影片赏析

【摘要】

英语教学中电影赏析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其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关系方面的研究不算多,本文用英美经典电影系列的案例分析,寻求经典英美电影片段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人文价值方面的突破。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关键词】

英美经典影片赏析;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学术界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英语课程中电影赏析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听力口语教学、任务和输出型驱动教学、纯语言知识、情感体验等几个方面体现功用;翻译学视阈中研究英美经典电影的片名、字幕和文本解读;跨文化视野下英美经典电影的个案分析;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关系研究。上述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如:康燕彬《英语电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表于2010年9月《读与写杂志》;林黉《英文原版电影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表于2011年5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胡贞《鉴赏原版英文电影提升跨文化语用能力》发表于2011年第2期《电影文学》;吴赟《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发表于2011年1月《外语电化教学》;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等。本文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一、学科特点

1.语言水平与教语言水平。除了研究语言专业知识外,教师应该注重教语言水平的提高,通过广泛涉猎各学科书籍提升人文素养,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路径。

2.道与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通识教育的功用,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道术并重,将人文素养和英语语言技能培养深度融合。

3.工具性与通识性。大学英语教学赢得学生,靠的是鲜活的语言材料和充沛的情感,既要让学生学习使用语言,也令其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4.语和文。重“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近年来强调“语”的教学逐渐成为发展方向。在慕课平台等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翻转课程日益成为主流的情况下,重点训练“语”的听说课程及其教学改革必须跟上。

5.英语和母语。英语和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题

1.技术限制。语音室教学环境难以实现全覆盖,普通教室操作听说课受限制影响效果。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英语教学受限于语言室资源的问题。非商业目的使用欧美经典影片资源以构建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反复利用资源提高语言水平,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建构。

2.听说课程。外教人手不足,外教教学难以实现全覆盖。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汁原味的英美经典影片作为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可以反复使用,操作便利,学生在课后自学并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成为情感沟通和语言交流的平台。将“语言输入”为主的课程扭转为“语言输出”为主的课程。

三、英美经典影片赏析实现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结合视觉文化风靡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在论证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以跨文化思维方式赏析英美经典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蕴涵的人文价值和思想突破,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提供实施路径。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的主题和案例系列及人文价值,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提供内容。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蕴涵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系列和主题加以总结,思考其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意义,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内容。美国经典科幻电影,指向未来和人类终极命运如《12猴子》、《地球停转日》;对文明冲突和人类作茧自缚自我毁灭的隐忧如《终结者》、《黑客帝国》、《银翼杀手》等;探索物种进化过程中的此消彼长如《人猿星球》、《X战警》;表达对神经、精神世界未知和混沌的恐惧如《盗梦空间》、《少数派报告》;对宇宙奥义的追问如《2001漫游天空》、与外星生命的合作和对抗如《星际迷航》、《星球大战》。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时间、生死等终极问题。又如思考人工智能与智人命运的纠缠,近几年诞生出《机械姬》、《机器纪元》等影片,对智人的未来作出预测和反思。《超体》和《星际穿越》等影片,勾勒出科学和思想的边界。代表美国魂和精神内核的电影,谈殉道者的孤独和伟大: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如《七宗罪》、《沉默的羔羊》、《肖申克的救赎》;孤胆英雄的非凡勇气如超人系列《超人》、《蝙蝠侠》等,西部牛仔的浩然正气如《正午》,警匪片对舍生取义的讴歌如《变脸》,政要和名流的底线和良知如《杀死一只知更鸟》、《洛城机密》等。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人性的弱点并思考宗教和文学对现世的超越。另外还可以探讨如英美名著及电影,闪耀着人类普世价值的永恒之光,英美女性文学及电影涉及的爱情和独立问题,英美史诗电影的崇高和美,黑帮片看社会的显规则和潜规则等。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收集包括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的跨文化研究类书籍和相关论文、英美经典电影DVD、经典电影鉴赏中英读本、大学通识教育(ELE)英语读本、西方正典中英读本、英文经典名著详注等,从教学实践和理论素养两方面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课程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为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功用提供可能性。目前学术界在跨文化视野下,对英语教学中电影赏析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而其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关系方面的研究不算多,本文用英美经典电影系列的案例分析,寻求经典英美电影片段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人文价值方面的突破。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来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旨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史哲修养、审美品位和思辨能力,这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作者:许妍 霍畅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15-2016年度科研项目“以大学英语教学为实践基础探索独立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号:SCWYGJ15_15

第五篇:大学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大学精神、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创新是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大学精神及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又依靠创新获得丰富及完善。通识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发扬大学精神,依靠好课程、好老师、好学生和好环境来共同构建。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

一、创新———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

大学,是塑造人类灵魂的精神高地。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风骨与气质,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高级形式。然而,对于大学精神的构成要素,学者见仁见智,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总结大学精神有三个重要方面: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其中批判与理性关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大学天然具有创新精神,当今之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充满变化的世界,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之巅,依靠的是充满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以及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世界公民”。创新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精神与国家发展对创新的需求不谋而合,也天然地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创新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大学作为这一体系中的核心,也自然对引领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

中国的通识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通识教育在中国以政府推动的方式予以展开。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端,也正是人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理性反思的结果及回应。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已经结束了美苏两级体制,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发展的全球化格局,但其本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占据世界话语权的过程。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从学苏联转到了学美国,具体到教育上便是学习与苏联教育提倡的专业教育完全不同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不强调聚焦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冲破学科的藩篱,研究并思考人文、科学、社会领域一切人类感兴趣的、共同的知识、文化、逻辑及历史,通过研究本民族及全人类的文化、历史、基础科学,建立学生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奠定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思想底蕴,这种教育,摒弃了专业教育的狭隘,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对世界。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强调工匠技能,而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重在人的自我完善。通识教育通过开设人文、社会、基础科学的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在探索与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评价和价值观,这样的学生才能视野宽广、兼容并蓄,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秉持良好的判断力,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决策。通识教育注重培养思辨理性和创造精神。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即为研读经典,通过研读历史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更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代社会现象;通过研读社会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现象,更要学会系统思考社会问题并提出基于自身思考的解决方案;通过研读自然科学经典,学生应当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上述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无一不需要思辨性思维,需要理性思考,需要创造性地习得知识。也正是通过思辨理性及创造思维的训练,使得学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时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上已论及,通识教育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均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为目标,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是批判性的大学精神对传统教育思辨的结果。通识教育从大学精神中产生,大学精神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深化。

三、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

1.大学精神是通识教育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性精神,决定了大学在面临自身的教学问题时也必然带有创新性,大学的创新精神催生了通识教育的产生,也成为通识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不竭动力。

2.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的实现途径之一。大学精神的创造性体现在大学的各个方面,其中落实到教学方面,便体现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全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便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在教学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大学创新精神在教学上的实现路径。

3.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大学精神的发端有赖于对新知的传授,新知即为创新,大学精神天然具有创新性。通识教育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传统专业教育的深刻思考及理性批判,理性及批判亦为创新。

4.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的继续发展仍然离不开创新。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都是创新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产生之后便可以停滞不前,大学精神、通识教育,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需要对旧的、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精神以及通识教育理念予以批判、抛弃,取而代之以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理念和内容,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理性思考与批判思维,也就是离不开创新。

四、通识教育对创新培养的路径探索

好课程———坚守学术标准、学术理性的课程。通识教育,教育界对其的共识为“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不局限于知识,还包括品格的塑造。个人将“全人教育”解读为灵魂教育,灵魂教育似乎更易于国人理解和接受,通识教育注重精神层面,强调读书和思考,精神涵养的熏陶和养成。通识课不是知识拼盘,不是知识概论,而是通过该课程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领会人类世界的精髓,或者是历史的,或者是文化的,或者是科学的,这样的课程必须有学术深度,充满理性与思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探讨,并在探讨的过程中思考、评论、批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好老师———具备创新素养的好老师。一名好的老师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真正的好老师教授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把知识本身交给学生。好的老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在学问上精进钻研,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研究学术,与研究教育,都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本分。创新素养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首先,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精神;其次,教师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三,教师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教育一方面在于实践,另一方面在于总结,总结创新教学的经验与教学,寻找创新教学的规律,需要授课教师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探索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些都依赖于授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创新教学科研可以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创新教学,促进创新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好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的好学生。通识课的授课目标是学生,要培养的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配备,都是外在的东西,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创新的动机和欲望,创新能力无法将上述外化的条件内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最近的一档青年励志类节目《开讲了》的一期节目中,一位量子物理学的演讲嘉宾就曾讲过,他现在招收博士生,最愁的不是他不知如何去教他们,而是他们在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进入到博士阶段后,已经丧失了对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兴趣。这里所说的最基本的兴趣,实际就是人本能的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发现新知的欲望。这种欲望的式微是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需要再培养起来,需要授课教师极大的耐心和极强的引导力。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通识课目标的达成,需要好老师和好学生的良性互动,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好学生在创新欲望的激励下作出创新成果,激励好老师进一步进行创新教育探索,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好环境———良好的创新校园文化,通识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非通识课程所能单独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形成整个校园崇尚读书、乐于思考的校园文化。现在的校园受社会影响,过于功利化,对找工作有利的社团,大家愿意参加,纯精神领域的读书会之类的组织,很少有人问津。作为学校,不崇尚读书、不崇尚思考,是很可怕的,理性与批判的大学精神也很难养成。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文化赏析等社团活动,丰富校园创新文化生活,让学生处处学创新,处处可创新。

作者:洪东冬 陈凤贵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电影赏析论文 篇4

《好奇害死猫》:阴谋与爱情 余丽霞

单纯与诡异——论电影《看上去很美》的艺术表现策略 谈凤霞

《神话》叙事分析 常勇

聆听《喜玛拉雅王子》的音效,感悟藏族的神秘文化 涂晓

电影《如果·爱》音乐分析 杨博

《夜宴》所思一二 蔡萍

简评《我的长征》影片的创新意识 韦兆钧

中国首部三维数字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之析 程思

影视中的舞蹈及其欣赏 李先云

浅析网络"恶搞文化"的成因——由国产电影大片屡遭"恶搞"谈起 张延伟

接受美学理论和电影片名的翻译 李林菊,胡鸿志,张莉

中国和好莱坞电影票房背后的文化产业思考 余洁鸥

根植沃土的设计与创新——谈动画角色的风格设计与姐妹艺术的借鉴 袁晓黎

Premiere模板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运用 朱仙宝,许曌铨

多媒体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 王涛

浅谈电影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的功能 胡广涛

DV剧,担负校园文化与时俱进使命的新贵族 吕志伟

实施影视教育的策略与原则 刘芳

影视法学课初探 薛丽

影视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甘露

英文影视片练就地道英语——影视片的妙用 傅艺

影视鉴赏:优化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孙丽

论摄影艺术创作的构思 梁彤

略论商代青铜饕餮纹形式美——以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青铜器纹饰为例 尹春洁

高雅音乐教育的个体功能多维性实证研究 房海燕,米高峰

声乐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探微 刘宁妹

略论普通高校的"合唱"教学 陈晓艳

唢呐吹奏中的呼吸运动 吕景利

海明威生活中的女人们 邱世凤

威廉·福克纳终极意识的表白 李霞

反弹琵琶——写作学视野下李商隐的"无题诗"论 刘伟民

也看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勃兴 姜蕾

大众传媒与当代审美文化特征 陈龙

现代语境下的电影书写——评国产电影《疯狂的石头》 陈岩

解读动画电影《僵尸新娘》的主题表达 刘子建,李莉,米高峰

《阳光灿烂的日子》:男性成长的经典演绎 袁靖华

鸟的迁徙,美丽的"迁徙"——简评纪录片《迁徙的鸟》 彭锦

国际友人与陕北革命根据地新闻纪录片 黄琳,张珂

香港电影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浅析9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 郑奕琳

认识电影 田甜

后现代电影艺术创作行为的失耻与救赎 韦妙才

赎罪的夏娃——运用基督教文化重释韩国电视居《夏娃的诱惑》 边黎

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谈长今的魅力 苏文兰

东北剧荧屏走红的反思 于志强

解读"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 孔梅

历史的微笑与尴尬——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戏说" 杜希宙

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 韦星

"影"、"视"艺术审美特性探析 韩晓玲

电影《金刚》中艺术美学的魅力 刘丽丽,田晓冬

幸福的距离 彭静宜

浅析电视媒介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发展 陈志丹

多媒体教学中的影片剪辑——以科学教育影片为例 赵琳

数字图书馆技术在V0D在线影视系统中应用 江永和,邓安远

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教学探析 付庆军

影片《李斯特狂想曲》的观后感 王献鹏,李静敏,冯艳

道家尚黑的色彩观对中国水墨绘画色彩审美心理趋向的影响 张咏梅

虚拟现实设计艺术探析 朱志超,王家民,

新媒体艺术课程设置 杨金花,任戬,李波

谈装饰画创作中的格物思维与致知思维 王侠丽

舞蹈作为人体的游戏——论舞蹈艺术及其审美生成 尚端武

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 周文林,景鹏

商榷地方普通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走向 石丽琳

音乐欣赏课教学刍议 王风刚

声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歌曲的艺术处理 马鑫明

论歌唱中应重视呼吸的训练 刘宁妹

从临川傩舞看民间舞蹈的创作 廖夏林,王春阳,曾群浪

情志合一——论汉代诗学的革命 李正学

浅论《大公报·文艺副刊》新诗的人本性品格 赵琳,赵井泉

戴着脚镣跳舞——论闻一多的新诗美学原则及实践 丰晓流

台湾新电影中的台北形象与中国身份 汪方华,Wang Fang-hua

生存还是毁灭——中国"第六代"导演现状与前景浅析 饶军,Rao jun

好莱坞影像中的"东方主义"思维 余佳丽,林国淑,Yu Jia-li,Lin Guo-shu

自由与禁忌——建国以来中国电影题材的嬗变 白彩茹,Bai Cai-ru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影坛的尴尬之路 董梅,吕逸新,Dong Mei,Lü Yi-xin

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中的难和易 王文参,Wang Wen-can

解读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桂天寅,Gui Tian-yin

浅谈中国青少年原创动画创作中的缺失和对策 王辉,周宗凯,Wang Hui,Zhou Zong-kai

以吉卜力工作室作品为例浅析动画主题 邵晶晶,Shao Jing-jing

浅析国产动画形象的不足与对策 熊育兰,Xiong Yu-lan

虚拟古代场景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分析 施锜,Shi Qi

角色的雕琢——关于电影服饰对人物形象塑造问题的探究 李川,Li Chuan

荧屏内外的"双动力"——影视道具 陈智明,Chen Zhi-ming

裸替与色情意识 周著,Zhou Zhu

浅谈电影音乐的特性 刘曦,Liu Xi

论影视剧音乐的审美与欣赏 肖继仁,彭爱珍,Xiao Ji-ren,Peng Ai-zhen

音效在动画影片中的诠释 宋军,李洁,Song Jun,Li Jie

从《盒子》看当代纪录片 吴希媛,Wu Xi-yuan

试论影视审美鉴赏心理特征 张玉霞

电影是怎样设置悬念的 赵嫣嫣

规范与越轨:论影视叙事内部聚焦的自由度 王晓通

论电影光效表意语言内涵的表达及运用 尹名军

影视艺术美的经典表现——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罗健

技术的礼赞——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理论探析 王慧青

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从河南大学生影视文化素质调查分析谈起 杨少伟

论影视传播模式对当代大学生阅读心理的影响 张莲芳

论英语听说教学中英文电影的应用 房娟

影视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陈军

现实语境中重构的符号语言——贵州青年油画家刘荣坤与他的作品 杨俊

浅析韩国办公小用品设计中的色彩表现 刘心雄,甘艳

图形艺术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王巍

中国画中的二元辩证观及其实践教学体会 胡学军,王敏

七彩云南的文化魅力——浅谈《云南映像》中的原始文化底蕴 王艳

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陈伦旺

宋、元、明、清时期民歌的发展概况 黄明政

《乐论》中音乐美学问题的研究 孔晓飞

浅析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高赟

余华在先锋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戴惠

生命的追思——感受史铁生 吴海红

莫言与福克纳小说的女性形象比较 温伟

赞歌和挽歌:从茶馆到太平湖——《茶馆》语言的主体间性泛议 刘海燕

对赵树理问题小说与当代反腐小说中"清官情结"的思考 魏红梅

论武松的性格变异 刘永生

试论李白咏史诗的个体中心意识 吴积雷

女性自觉意识探幽 徐曼

威塞克斯小说中最优秀的女性——对苔丝人物形象的剖析 周志高,林程

电影赏析论文 篇5

大学通识课教育的建设到今天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中,国人对通识课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查询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数据库以及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有关大学通识教育课的文章和硕士、博士论文共达600多篇,这说明大学中的通识教育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和重视,并多有研究和讨论。综观这些论文,主要涉及五个方面:(1)介绍国外经验或对比国内外做法;(2)对通识教育课的历史、现状的概述和总结或对未来的展望;(3)通识教育课的课程设计和评价研究;(4)某门通识教育课程的个案研究;(5)某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经验介绍和总结。

这些文章中还未见有一篇是研究通识教育课的教法的。可见,通识教育课的教法问题目前关注的人还比较少。诚然,每门课都应有符合本课实际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不必每门课程都统一用一种教法,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然而,通过对某校的人文通识课进行调研,对该校人文通识课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时,它们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呢?尤其是在目前很少人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的情况下。本文即是通过实证调研的方式探讨人文通识教育课的教法,以期获得启迪。

本文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全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的调研,目的在于探察:(1)在目前的实践教学中,人文通识课有几种教法;(2)这些教法各自的特点和效果如何?(3)目前的这些教法其缺点是什么,怎样改进?为使调研全面、深入,本课题成立了6人调查组,其中5人是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0级在校本科生,他们有些选修了人文通识课程,作为学生的他们在进行听课和在调查咨询时,其视角更为合理、感受更为真实,其调研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调研组员们分工负责,分别在大学城校区和五山校区进行调研,采取听课和询问选课学生的调研方式。调研成员每人负责听某一类课程,如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外文化、历史或哲学、艺术、绘画、音乐、影视、考古、收藏、集邮等,平均每人要听十多门课和咨询选课的学生,调研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目的、方法、教学效果、学生反应等。

二、人文通识教育课两种教法的分析

华南理工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2013年2月~7月)共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106门220个班;本调研组调研了其中的69个班共42门人文通识教育课,其中,中外文学或文化课17门,影视、音乐、舞蹈艺术类17门,哲学、美学、历史类课程8门。根据调研,发现人文通识课大致有两种教法:(1)以教师在课堂展示的ppt为主要线索的口头讲述法;(2)以ppt为讲述线索,辅以音频或视频,然后以此进行分析的综合法,这类教法的课堂,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在有视频片段浏览的课堂里,师生互动较多。文学文化类课程以及哲学、美学、历史类课程主要采取以ppt为讲述线索的讲课方式;影视、音乐、舞蹈艺术类课堂在ppt之外往往辅以音频或视频材料进行讲授。

1.依赖ppt的口头讲述法

上课使用ppt,这似乎已成为了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标准和流行的教学模式。传统中师生拿着课本,以及教师不断板书的教学模式已经难得再见。从调研的情况看,几乎所有的人文通识课都使用了ppt辅助教学。其中文学文化课和哲学、美学、历史类课程主要依靠ppt作为课堂讲述的线索,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受到ppt制作质量和教师讲述方法的极大制约。有些课堂ppt制作精美,有各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文物鉴赏、集邮学等课程。有些课堂除了有精美ppt之外,教师依据ppt的讲述要么逻辑清晰、思路通畅,学生容易理解和领会,如外国文学概观、中国当代文学景观、美国社会与文化、岭南文化、中国情感文化学等课程;要么从ppt列述的要点推延出去,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知识都信手拈来进行辅助论证或联想,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世界文化地理、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要么把课堂讲述的某些内容与当今社会现实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论述,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如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传媒与文化等课程。

这些都是较为成功的以ppt为讲述线索的教学方法。从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使用ppt教学的课程,其效果都较好。然而,也有少数依赖ppt教学的课堂出现沉闷、乏味的教学效果,这主要与ppt的制作效果和教师的讲述方式有关。有少数课程的ppt制作比较粗糙、繁复或过于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少数教师的讲述方式一本正经,虽然严肃认真,但语气平抑,照本宣科,从头到尾显得呆板、生硬,纵使逻辑清晰,内容丰富,也很快使课堂陷入沉闷、令人瞌睡的境地。原因很简单,教师自己不活跃,很难让学生活跃。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容易出现在文学课上。本次调研也发现有几门文学文化类课程很少使用ppt,其主要依靠教师口述和板书,依然能使学生兴趣浓郁,课堂生气盎然,教学效果良好,如英美文学与文化等课程。其主要原因在于讲课教师的博学和良好的口才。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显然对所讲内容熟悉之至,对课程所属领域有全然了解和深入研究,凭着渊博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教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令学生折服。此时,对教学方法的考量似乎已显得次要,重要的是教师本身的学术修养和其表达能力。

2.使用ppt并辅以音频或视频的综合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出现在影视、音乐、舞蹈艺术类课堂里。具体而言,影视和舞蹈类课程主要辅以视频材料,音乐类课程主要辅以音频材料。总体来说,辅以音频和视频材料的课堂往往比较活跃,教学效果普遍较好。在音乐类课程中,教师往往采取先用ppt展示和介绍相关音乐知识,然后播放有关音乐范例,接着进行评述的教学方法。比如《影视音乐》课就在课堂上播放了不少影视音乐,包括电影、音乐剧等,如《天鹅湖》等,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和讨论,学生参与度比较高;同样,《20世纪西方音乐解读》介绍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序列主义音乐等不同类型的20世纪西方音乐时,就播放了相应的示例音乐,包括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表现主义音乐),特斯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诗篇交响曲》(新古典主义音乐),梅西安的《异国鸟》、《图朗加利拉交响曲》(序列主义音乐)等,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互动讨论。《音乐剧赏析》主要以播放音乐剧片段的方式介绍西方音乐流派、形式、一些基本的音乐词汇等,以培养学生赏析音乐剧的能力。一般而言,艺术学院开设的音乐课往往较为深入和生动,这可能和该学院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较好有关,而其他学院教师的音乐课则在音乐范例点评方面有所不足,有个别的课甚至没有点评,播放完示例音乐后则进入下一个内容,整个音乐赏析课主要是欣赏,缺乏足够的分析。本次调研发现,影视和舞蹈类通识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教学课堂最为活跃,概因影视课往往会播放经典影片或片段,学生往往较为感兴趣,而在随后的点评互动中,学生通常也能有感而发,因此,课堂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舞蹈类课程则因为课堂上一般都会放映经典动人的舞剧,令学生着迷,因而在随后的教师点评中学生也能听得津津有味,容易理解,颇有收获。

调研发现,播放视频的影视和舞蹈类课程如若教师随后进行点评和讨论,学生参与度较高,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较好。比如《影像中的西方政治文化》课在播放相关影像后,教师的精彩点评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媒介与文化》课在课堂播放访谈、演讲、新闻、电影等,内容涉及健康、经济、环境、社会时事热点等,以此来分析和评述这些媒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外国舞蹈史及作品欣赏》主要介绍国内外的舞蹈表演,在课堂播放国内外著名舞蹈如《天鹅湖》、《走跑跳》、《TheBol-shoi》等让学生欣赏,然后是教师评述以及师生互动讨论;《中外舞剧欣赏》主要介绍一些有名的舞蹈艺术家如杨丽萍以及有名的舞种,课堂播放中外著名的舞蹈剧和有关舞蹈的电影如《舞出我人生》等,然后是点评和讨论;《中日韩风格舞蹈欣赏》主要介绍中、日、韩的各种舞蹈,课堂上也播放舞蹈剧,如唐宋时期的《胡旋舞》、《绿腰》等,然后是课堂讨论。一般而言,使用ppt并辅以音频或视频材料的课程,其教学效果会比仅使用ppt的效果要好一点,但并非绝对。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学方法,还要视课程内容特点。比如文学课或者文物鉴赏或集邮等这样的课程,即使没有音频或视频的辅助,教学效果也可以很好,有些甚至不需要ppt也可以令学生沉迷,只要教师足够博学和有高超的表达能力。另外,有音频和视频材料辅助的课程也未必有好的教学效果,还要视其讲课的人,即教师是否够投入、课堂组织是否有序、语言表达是否恰当等。因此,可以说,教学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并非在教学方式和手段本身,而在于课程内容和人,即教师本人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正因如此,有些课才可能无需ppt和音频或视频的辅助而依然精彩。

三、对人文通识教育课教法的建议

首先,通过本次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的人文通识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传授知识型而非培养学生能力,即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向学生传授、介绍相关领域或课题的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知识涵养,而非提升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实践运用能力。人文通识教育课中更缺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程。其实,有些人文通识教育课完全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特点,不同程度地加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功能。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绝大部分的人文通识课都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如ppt展示、音频或视频播放等。在依赖ppt展示的口述教学和运用ppt辅以音频或视频材料的综合教学两种方法中,后者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比前者的教学效果好。

另外,在教学内容上,影视、音乐、舞剧和流行文化等课程内容更受学生欢迎,在课堂互动方面,学生在这几类课堂中也更为活跃,互动愿望更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大学人文通识教育课最普遍、最流行、也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而非传统的“板书+口述”(Chalk-Talk)的教学方法。然而,考察当今大学人文通识教育课堂,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普遍应用使学生获得视、听、说三方面陶冶和训练的同时,传统的“板书+口述”教学方法的被遗弃恐怕也在无形中削弱了教师和学生动手写字的训练和能力,这对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电影赏析论文 篇6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飞速发展和教学设备的更新,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中运用英文电影进行对听说能力的辅助教学成为可能。英文电影为学生营造了多感官刺激的输入环境,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和调节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轻松愉快和潜移默化中,同学们能够练就一口流利而地道的英语。基于以上原因我院开设英文电影赏析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每周两课时。

一、英文电影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

首先,电影能够展现真实的场景。利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体现了情景教学法的要求。“语言必须在情景中呈现和练习”,是语言学家提出的情景教学法的主体特征,它强调学习英语必须通过真实的交际情景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文电影情节栩栩如生,真实自然,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语言实践,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语言阐释的影片,因此,英文电影情景教学不仅有利于提供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的真实性,而且还能够生动地把一些社交技巧、文化知识等展示出来,在接近真实情境的交际活动中感受到真实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挑战性。

其次,看电影学英语能让学生学会地道的语言。英文电影题材广泛,历史、伦理、神话、小说等题材的电影其内容一般是符合历史或者原著的,这些电影形象、生动,直观性、感染性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英文电影中语言丰富地道,情节引人入胜,形式活泼多样,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为学生的语言活动开辟了一片广阔天地。

再次,“看电影学英语”能够让学生记忆更牢固。人类记忆持久性的实验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用听觉学习,经过3天遗忘率是80%,只用视觉学习,经过3天遗忘率是50%,而视听觉协同学习,相同时间内的遗忘率则降低为18%。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说,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声音与图像结合的英文电影可以使学生受到声音、图像、情景、态度和情绪等多方面的刺激,形成完整的语言认识。电影情景教学对学生的记忆、交往、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情绪的调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电影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根据社会语言学理论,“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必须通过其文化来深化对于该语言的深层次内涵的认识。“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而电影是文化产品,是沟通文化的桥梁,电影孕育的丰富的文化背景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示了英语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社会状况、地理地貌、民俗风情等。基于以上几点,借助于英文电影这种最鲜活、最受学生欢迎的语言文化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强调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训练,提高运用英语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提高学生对国外优秀英文电影的鉴赏能力,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使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多样性能符合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要。

二、英文影片的选择

在电影的选择上,老师要下一番工夫,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英文电影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有些电影学生虽然喜欢,但是看后他们没有什么内容可以讨论,比如说一些动作影片就不是好的选择,它们的内容太空洞而没有必要去讨论。同样,每年的好莱坞大片,或充满了性、暴力和粗俗的幽默,也不适合学生的语言学习,当然,并不是说它们不是好的影片,只是学生看后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内容;或有些影片所表现的内容有些模糊;或者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差距太大,同样也不适合学生去学习和探讨。合适的影片学生就可以找到讨论的话题,在语言和内容上可以自然地激发学生内心感想,这样的影片可以在英语课堂上或课后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和动力,在语言表达方面起到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所以我们要在保证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等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英文电影欣赏课程上播放影片的选择应遵循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根据电影的历史分类和类型分类标准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影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客观而科学地认知英文电影的全貌,系统地学习英文电影的理论知识,全面地了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同时避免因重复播放同一类型的影片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在遵循全面性和科学性原则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建议自己感兴趣的影片作为参考。对中级水平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可以选择具有以下特点的电影作为开始阶段观看的电影。1.故事情节比较单一,按时间顺序展开,主要人物不是太多。2.主要角色的发音地道、清晰,语速不是太快。3.影片的背景、类型比较熟悉,不需要专门的文化背景知识。4.表演(体态语、动作)、音效本身对情节的发展有较强的暗示作用。5.较少俚俗语、方言、术语和个性化用语。一般说来,英文儿童片和动画片大多具有以上特点,如《小鬼当家》(HomeAlone)、《狮子王》(LionKing)、《白雪公主》(SnowWhite)等都是深受学生欢迎的首选之作。此外,不少文学名著已经改编成电影,如《印度之旅》(APassagetoIndia)、《苔丝》(Tess)、《小妇人》(LittleWomen)等。观赏过几部简单电影之后,可以选择一些语言稍复杂、内容更深刻的电影,并要求学生练习写影评。

三、教学方法

英文电影赏析课程有别于影视理论课程,学习电影理论并不是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而是进行赏析的方法和手段。

首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观赏电影。观赏电影是利用语言、视觉媒介获取电影信息的过程,对语言学生来说,注重的是运用语言获取意义。因此,至少在第一次观看一部影片时,学生的目标应当是整体理解,即理解电影的主要情节及其发展、高潮、结局,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追求理解一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为听懂的信息感到自豪,而不是为遗漏的信息失望沮丧。教师可以实事求是地谈谈自己观看电影时遇到的困难以及采取的对策,用自身的例子戒除浮夸风,培养学生的信心。电影中的英文虽然是按照脚本背诵出来的,但也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真实模拟,带有真实口语的大多数特征,如语速自然,较多弱读、连读、音变现象,有些角色会使用方言、行话、术语、俚俗语,或者口音和个性化语言比较明显,不同的社会圈子用语的语域可能截然不同,多数幽默语言意在言外、正话反说等,这些随时都会造成理解障碍。

其次,传授理论,单纯地讲授理论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在选定了某一类型的影片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在这部影片中得以体现的一些理论讲授给学生,然后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去体会理论的应用,并设计一些习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以期开阔思路、加深印象。以《阿甘正传》为例,这是一部风格突出的电影,象征手法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播放影片之前,教师可以先讲授电影风格和象征手法的概念和作用。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掘“羽毛”的象征意义:这片羽毛就是阿甘哲学的生动象征,它随风飘荡,正如像阿甘一样的普通人任由命运和历史的洪流带其漂泊;同时,羽毛似乎是来自于天堂,象征着平凡人生活中的庄严美。课后习题可以布置学生继续思考和讨论“巧克力”在这部影片中的象征意义。基于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同时加深对理论和影片本身的理解。#p#分页标题#e#

另外,在欣赏完英文影片后,让学生用英语复述所观看的电影的故事梗概,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对于一些对话比较简单,情节比较单一的电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的模仿,比如给英文影片配音,这是一项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有挑战性活动,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做这项活动要求比较高,它是在把人物对白准确地记下来,并且能模仿演员的语音语调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学生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背诵对白、反复模仿等。这样,通过配音练习,学生可以学到许多口语表达方式。还可以选择影片中一些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节的排演,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听说能力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协作能力的提高作用很大。

四、英文电影的评论

大学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不应只停留在影片欣赏的层面上,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对影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论,“赏”与“析”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教学目的。电影评论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思考能力、语言水平和论述技巧。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影片进行评论,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发言,相互交流,加深理解。

电影欣赏论文 篇7

而且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 影视 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是新兴的语文教学活动,它整合了语文学科课程的活动课程的特征,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语言、形成语文能力为内容,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它以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当作学生的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学生所读的不仅仅是文本内容,更强调非文本内容的习得和感悟。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指导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近几年在“让影视文化走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课题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兹介绍如下:

一、学习影视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第二课堂影视欣赏课上,笔者以学校文学社编写的《影视活动实务指导》一书为教材,向学生介绍影视知识,如影视艺术特征、影视语言、影片鉴赏、影视创作等,使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影视作品是艺术与科学的产物,它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可信、感染力强的特点。影视片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通过影视欣赏,学生不仅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还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选片,导看,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学校先后购进了300多部中外影片,有目的地挑选与教育教学目的相符的影片,每周星期四下午活动都要集中指导学生观看。观片前,校园电视台都会专门安排教师进行集体指导,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介绍影视片的时代背景、故事梗概、思想意义、主要人物、主要鉴赏角度;二是对影视片的精华和难点加以讲解、评说;三是观片中提供思考题及影评参考内容。比如,在组织观看《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这部电影时,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女主人公张鸣鸣在生活中是怎样自强、自立的,要求学生在观后的讨论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女主人公的钦佩之情。这样,学生不仅看懂了电影,还能从影片中受到教育,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三、影评指导,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结合观看的影片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影评活动,最终指导学生撰写影评文章。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①影评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②如何写好影评;③如何赏析影片内容;④与同题材影片比较分析;⑤拍摄技法的独特之处;⑥镜头语言的使用特色;⑦导演风格的比较;⑧学生习作讲评,等等。

经过近两年影视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笔者不仅在培养学生欣赏影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收获,还通过影视欣赏课的开设达到了以下几个教育目标:

1.通过影视欣赏,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从观片中获得教益,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升人文素养。优秀影视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情感,增强知性、悟性、理性和德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将电影、电视作为宣传媒体,必然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一些优秀的影视片中,各种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崇高精神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健全人格的素材。在影视欣赏选修课中,学校有的放矢地给同学播放了不少塑造优秀领导干部光辉形象的影片,如《孔繁森》、《抉择》、《任长霞》等,在学生心中筑起了坚固而崇高的人格长城,教会学生要怎样做人,怎样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

2.通过影视欣赏,教会学生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具有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滋养人的心灵,调动和丰富人的生活情感和体验,给人的思想打上深深的烙印。如观看《英雄儿女》后,有很多同学都为王成这样的英雄人物的壮举而激动万分;看完影片《长征》后,同学们了解到革命取得胜利的艰难,再次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更坚定了心中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信心。学生在观赏影片的同时受到了真、善、美的教育。

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其意义还在于对人的情感、志趣、理想、品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国内的一些老故事片,如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就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在硝烟弥漫的间隙,想到的是稻花飘香、船帆摇荡的美丽家乡,心生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和向往,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3.通过影视欣赏,教会学生表达――能说会道,能看会写,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影视欣赏前,学校首先对语文教师进行电影欣赏、电影评论等方面的培训,使语文老师能够准确抓住影片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先熟悉影片,认真备课,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前或后,对电影的内容、时代背景、主要人物、学习什么、批评什么等进行指导,最后让学生谈体会,进行说话训练,然后写观后感、写影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