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学期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学习,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这门课程给我自己带来的变化,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很少有机会能够停下来仔细的思考自己的问题,很少有机会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以及了解自己所应该具备的素质。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学习则在某一方面很好了弥补了这个问题,同时经过一些小测试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自己的问题,以及如何寻求解决方法,如何提高自身在这一方面的素质。更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了解到了我们的性格,以及由此而引出的就业方向,素质培养方向,进一步的提高了我们的个人素质理解,以及自身素质提高方向,我觉得这是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文是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最新3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专业生产一线人才。然而,受各方面条件影响,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化基础较差。因此,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对于高职生来说,语文是一门富有人文特色的基础学科,学好这门功课,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更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将人文理念融入语文教育中,可以滋润学生心田,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我修养与锻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一、高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理论化,教师素质需要提升
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语文知识的文学艺术属性,只是传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化现象比较严重。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被演变成理性和逻辑的形态,教学模式与其他人文学科没有区别。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与专业教学课都大幅增加,相比之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时间被迫大幅度削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削减教学内容,把血肉丰满的文学作品处理成零散的文学知识,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当然,导致高职语文教学知识化的因素不只是教学课时的削减,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理念也是影响语文教学的主要因素。
2.教材编写基本上是重理论,不利于学生写作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高职语文课程选用教材主要是注重理论的讲解,选用的作品也主要是为了印证理论,编写基本上是理论观念先行。一般情况下,高职学生文学基础都比较弱,课外阅读的文学作品也比较少,大部分高职学生未读过或不理解课本中的作品,但是,为了应对机械化的只考知识、不考能力的考试,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完成任务。教材内容和体例的理论化,既不利于学生鉴赏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文学的艺术魅力。
3.职业教育功利化,不注重素质教育
当前,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有些功利化。许多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只注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不注重学生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种功利心的导向下,教育者自然而然地把文学当成一种知识来传授,消极面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把文学教育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公共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习惯于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往往容易被忽略,放弃文学阅读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普遍偏低,文学素养欠缺。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一些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文学审美能力比较欠缺,文学素养也有些薄弱,存在文化底蕴不足等问题。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上,教师自身缺乏深刻洞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品深层的情感意蕴很难被挖掘出来,这不得不令人担忧。所以,高职院校要针对这一现状,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使语文教师能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只有教师的自身水平提高了,在语文教学中,才能真正注释作品的文情意趣,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情趣,让课堂真正成为演绎作品的舞台,通过良性互动来交流合作,增进学生个体体验。
2.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推进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自由地表达、民主地讨论,也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的沟通,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学氛围熏陶下,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接近文学的理想境地,增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语文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扩展到课外,不断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一定要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以人为本,改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技术人才;就业;职业素养;培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其中,前四项是内在素养,而职业技能是外在素养。内在素养和外在素养共同作用于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哈佛大学一项关于劳动者能否成功的调查显示,85%取决于内在素养,15%取决于外在素养[2],而香港某市场调研机构成功访问了372家企业,其中97%雇主表示在甄选应聘者时最关注其“工作态度”,在美国进行全国性雇主调查中,雇主最看重的特质同样是“工作态度”,这里的“工作态度”就是对内在职业素养的概括,因此,企业在衡量一个人所具备职业素养时,通常内在素养所占比例较大。
二、应用技术人才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培养边缘化。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持消极态度。按照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标准,毕业生应该具备知识能力、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三方面的能力,并且由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培养三维课程体系支撑。但目前大部分院校重技术技能传授,轻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的内容无法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以传授理论知识和训练技术技能为主的教学很难找到职业素养的落脚点。
(二)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不健全。部分院校对职业素养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课程架构缺乏系统性、课程体系不健全仍是普遍现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关于职业素养课程的课是少之又少,往往只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内容,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升要求。
(三)职业素养培养低效化。学生对职业素养认识不清、不能客观认识自我、职业目标模糊、知识面不宽等问题,究其原因,都是职业素养培养低效化所致。一方面院校大多以一些抽象化、理想化的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缺乏具体的职业活动平台,多数理论性强实践性差,缺乏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需求的调查。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技术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围绕社会需求,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要逐渐意识到社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更新教育理念,在充分认识和认同“本科职业教育”这一观念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由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培养三维课程体系支撑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围绕企业需求,制定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求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与将来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学生接受职业训练,取得工作经历,在模拟工作和实际工作环境中,做好从学生向职业人的积累和转变,切实提高职业素养。在课程建设上,一方面通过原有思想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结合自身情况,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和理性的从业观念;另一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职业素养专有课程,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团队合作、职业沟通、创新创业、心理训练等课程,大一学生做好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学生做好职业探索,大三学生结合专业实习,做好学生职业沟通和职业合作等相关培训,大四学生做好职业道德和各种就业培训。形成本科四年职业素养教育不断线,综合素质持续提高的态势。
(三)围绕学生需求,“思教融合”打造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团队合作、职业沟通、创新创业、心理训练等课程为“思教融合”提供了广阔平台;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勤工助学、体育文化活动、科技创新等方式,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养,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提高职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进而体现自身价值,实现人生梦想。
参考文献:
[1]杨琳。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及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79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内涵;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促进了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转型,即:由全面型转向精细型,由操作型转向智能型,由一成不变型转向具有较强应变型[1]。为了跟上时代的脉博,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更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树立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教育理念,构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它还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这些方针政策为我国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吉飞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中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成功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努力搭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拓宽高效的职业素质教育路径,这是职业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2]。周光宇在《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中讲:要加强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生产、管理第一线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3]。郭惠玲在《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中阐述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开展途径应从以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创新精神、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4]。何其荣、周巍在《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养成》中论述了学生职业素质在实习教学中的培养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5]。熊睿、刘英超在《英国职业教育及启示》中探讨了加强职业教育的途径,如: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成立“培训和企业协会”,将企业融入教育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性方面的学习,并积极投入到广泛的课外活动中磨炼能力[6]。芮小兰在《澳大利亚双元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中论述了澳大利亚的双元体系,它的核心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公司培训同步进行。以企业培训为主,以职校教育为辅,职校教育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7]。
纵观海内外,职业素质教育早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为企业输送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的生理、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社会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三位一体锤炼而成的能力,它是一个人非技能性的潜在的能力的体现[4]。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就业起点平台的高低,对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两项内容。基本素质具有共性,即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前提。而职业素质具有个性,即各个行业“职业人”所特有的,是从事行业岗位所具备的素质[8],其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自我完善意识;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对专业及专业群知识的学习;职业精神,培养学生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的精神,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审美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提高人文素质。
三、职业素质的养成路径
1.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是现代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德育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
2.以专业理论教学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应以传授先进的科技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高新技术(即理论技术)课程的构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专业理论基础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并按照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调整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所要求的新知识、高技能来调整教育内容,调整专业结构、专业方向和专业设置,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3.以专业实践教学为手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讲是培养技术型、操作型,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各行各业的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可上可下、可跨行业、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即“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效结合,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除了培养学生敬业乐业、刻苦耐劳、执著追求、恪守信用、讲究效率和效益、公正公平、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崇尚卓越等职业精神外,还需培养学生具备不同职业、不同岗位要求的特殊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按照职业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实践,加强学生的职业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4.以创业教育为途径
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因此,要科学把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坚持以就业教育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职业精神为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项目为载体,以创业能力提高为关键的创业教育理念。切实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5.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讨论、专题报告、讲演、简报、板报、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氛围。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开展“名人名家讲座”,评选各种“校园明星”,组织大专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促进人文素质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网络等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在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自己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本行业和未来的就业岗位的信心。鼓励在校生利用寒暑假勤工助学,早日接触社会,感受企业文化,锻炼社会交际和沟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感情,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在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自己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本行业和未来的就业岗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6.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
职业素质是产学的一个无缝接口,社会和企业就是职业素质的起点与终点,因此,必须打破现有格局,建立一支“校企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即,学校不仅要在校教师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发挥好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还要求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积极主动引入学校以外的人才作为“候补”教师,如企业老总、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等,为学生不断输入新的职业素质理念。创建具有浓郁职业素质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文化与商贸类企业文化相互渗透,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7.以双证制为特色
将职业素质作为一门必修课贯彻到正常教学之中,分专业群组建相应的实践项目和为学生服务的“职业中心”。“职业中心”要为学生提供专业最新的导向,专业就业的机会,专业深造的机会及专业不同层次考证的信息。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应出色地完成相关专业职业素质的学习,即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由一张毕业证改为“双证”,即再加一张职业素质认证[6],督促并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修炼。另外,要发挥好教师、学生以及环境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不同作用。一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授业中要处处体现高水平的职业素质,真正达到身教胜于言教的目的。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大学生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都要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学生不仅要具有“社会人”的共性,更要具有“职业人”的个性;不仅要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情商。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广与实践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拓宽并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身心愉悦,精神充实,职业素质得到升华。三是要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入企业文化与企业实现无缝接轨,丰富校园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爱林。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17-19.
[2] 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3:43-44.
[3] 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6):9-10,59.
[4] 郭惠玲。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3):50-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