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如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自主学习论文(优秀4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键词: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不少新的教学方式,主要目的均在于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导学案”以学生具有的知识出发,将知识衔接和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顺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自主学习、探究,可解决学生不会预习、不会提问、不会梳理的难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实践中应做好如下几方面:
一、编好导学案是前提
导学案由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引导、预习导学、讨论交流、巩固检测、知识拓展等几部分组成。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故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学质量。那么,优质的导学案如何生成?
1.精心备课是创作优质导学案的保证
首先,导学案组成部分包括自学指导和课堂活动两块。自学指导是学生自习活动的导航,故导学案必须做到高度的条理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的内容就应运用不同的导学方式,以让学生事半功倍。比如,学习“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物理学史”等事实识记类知识时,以封闭型问题为主,引导学生“查、看、忆、记”。
如果基于一些概念建立、规律发现的目标达成,问题的设置应具有开放性,能将学生带入情境、发现问题、引导探究。例如,在教学“电磁感应现象”时,可这样设置:
(1)创设情景,提出探索问题。
演示实验:奥斯特实验
提问引导: ①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②电能生磁,但磁能否生电呢?
(2)介绍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背景后,设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分析,并设计实验和做实验等探索过程。
设疑引导:每组课桌上有一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原副线圈、滑动变阻器、电源、矩形多匝线圈、电键和若干导线,用这些器材引导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些问题:①怎样利用现有设备得到磁场?②如何判断线圈有没有电流?③怎么做才能获得电流?④边做实验边记录自己的发现,并总结为什么会产生电流?通过这些引导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便自然而然得出来了。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既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例如,教授“声音的产生”时先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笔套、纸、尺等)发出声音,然后设置一组问题:(1)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2)同一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3)你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导学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导学案设计问题做到“低起点、小台阶”,设计时能“因材施教”,降低教学难度,把握基础,把学生听得懂、学得会作为导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立足课本,夯实基础,从章节的每一个起点抓起,作业以低中档题为主,难度大的题目供基础好的学生选做。对教学难点进行分散,前置多层次低难度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教学重难点,并围绕基础逐步提高教学目标,逐步增加难度。
二、对导学案的使用
1.学生自学的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
教师应将导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应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两点:(1)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通过略读教材能掌握,哪些内容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解决,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知识。(2)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学生会受益终身。
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利用好“导学案”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高度重视。
2.合作、探究、交流、评价
运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喜悦。通过生生合作、探究、交流评价、师生交流评价、自我评价等环节不断地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例如,高三讲到“测电阻方法”时,学生自由选择器材,放手让每组学生合作、探究进行设计,再用多媒体展示各自的设计成果,师生再进行交流评价,最终确定测电阻方法。
3.精讲点拨
对于教师的“讲”,要求“学生没有讲到的教师必须讲,学生没有讲对的教师必须讲,学生没有讲透的教师要大胆讲”。教师的讲解点拨要做到“准、精、深”:(1) “准”,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问题,
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疑点,把握讲解、启发、点拨的时机;(2)“精”,体现在是否对教材有整体把握和问题的提炼,是否能讲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核心问题,是否能用简洁的语言讲清“重点、难点和联系点”;(3)“深”,教师点拨要高于课堂展示,引领学生走向深化、走向灵活、走向创造,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总结学习规律。
4.检测巩固
检测的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和能力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年级的学生检测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高年级学生侧重能力的培养。检测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检测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使问题能及时被发现,给予指正。老师再根据检测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进行知识拓展
对于与物理相关的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拓展,达到拓展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目的,进而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三、对导学案使用中的几点补充
1.学生预习自学的时间可做这样的安排
(1)利用自习课预习。(2)缩减一节课的内容,把预习自学时间安排在课堂上。(3)把预习自学时间安排在课下,但这样老师的指导跟不上。具体利用什么时间,要根据学生、内容等现实情况来确定。
2.合作学习的落实
(1)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任务与合作方法。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对学习任务认识不清,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在分歧较大时,只陈述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也要对事不对人。(2)要引导学生乐于、善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能更深入地进行研究,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3)防止有人旁观或有人垄断。要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4)不能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应该注意:①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②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也应该富有变化。
3.探究学习的落实
(1)探究学习是融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之中的。(2)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最终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
4.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1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1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案例1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找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问题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p+q)/2)2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对于问题②,可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l2a,l2G=l1b,两式相乘,得G2=ab,由问题①的结论知ab≤((a+b)/2)2,即得(a+b)/2≥,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以上两个应用问题,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1.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案例2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②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1.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3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__,求直线AB的方程.(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例如:
①|AB|=;
②若O为原点,∠AOB=90°;
③AB中点的纵坐标为6;
④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等,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状态”.
1.4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4“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若设计如下四个电路图,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结论B,给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则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1.5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5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拚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x2=y
x2+y2=y+y2
x2+y2-(1/2)y=y2+(1/2)y
x2+(y-1/4)2=(y+1/4)2
=|y+14|.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1.6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案例6双曲线x2/25-y2/144=1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这样的点P不存在
教学时,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
错解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PF1|-|PF2|=±10.
|PF2|=5,
|PF1|=|PF2|+10=15,故正确的结论为B.
错解2.设P(x0,y0)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
|PF2|=ex0-a,由a=5,|PF2|=5,得ex0=10,
|PF1|=ex0+a=15,故正确结论为B.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若|PF2|=5,|PF1|=15,则|PF1|+|PF2|=20,而|F1F2|=2c=26,即有|PF1|+|PF2|<|F1F2|,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可见这样的点P是不存在的.因此,正确的结论应为D.
进行上述引导,让学生比较定义,找出了产生错误的在原因即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所以除了考虑条件||PF1|-|PF2||=2a,还要注意条件a<c和|PF1|+|PF2|≥|F1F2|.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1.7创设已有知识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
至此,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能够理解曲线和方程的“纯粹性”及“完备性”的含义,也就理解了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1.8编拟读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自学
案例8在《立体几何》(必修本)“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可拟以下阅读提纲,让学生阅读自学:
①三个定理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②定理中的“有且只有”说明了事物的什么性?
③定理3的推论1证明分几步?
④定理3的推论2及推论3你会证明吗?
⑤平面几何中的公理、定理等,在空间图形中是否仍然成立?你能试举一例吗?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④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3几点体会与认识
3.1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3.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3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51-01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具体实施方法是学生自己揣摩领会学案内容,教师从旁指导,不直接讲授具体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主导作用,与传统的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区别。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导学案”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可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教师可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成为数学教育的重心,它彻底改变以往单纯的掌握知识的模式,将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对学生求知心理与认知规律予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在情境教学中得到启发。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推理、分析以及归纳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的实质就是以学案为平台,教师主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和学生自学形式展开教学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把学生从课堂教师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经历探究、归纳以及拓展数学知识的过程,这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将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二、设置问题,引出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导学案”教学,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习惯于自主学习,善于自主学习。 “导学案”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为了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认清课堂学习的目标,教师在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前,应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而这些问题应围绕学习重点来设计,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提出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进一步深入提问,直到学生把课堂内容融会贯通,串联起来。这种来回踢足球一样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也可在每一次的回答中充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或理解有误的知识点,进而加以引导。 初中数学的问题大都是具有逻辑性的,这样的引导学习也可使学生对某一类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模式,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上少走弯路。这种简单提问算是课堂内容的预习,为接下来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教授“一次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有一汽车在公路上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匀速行驶,用s表示行驶路程,t表示行驶时间,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由学生讨论得出答案s = 50t后,教师接着提问:有一棵苗高1。3米,假若它每年长高2米,则m年后,树的高度n为多少?学生给出n = 2m + 1。3后,让学生思考两个函数关系式的不同,从而引出普通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将主体还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要淡出课堂教学而是要淡化教师的“权利”,适时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导学案”模式下,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要调动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但是因为学生的水平不同、接受能力有区别,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来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这样,既淡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发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能够“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学生集体讨论后还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可以进行点拨释疑,这个过程要帮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独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条理性和规律性。
四、掌握合适评价方式,让学生当堂训练
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好办法进行表扬;遇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索。教师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及时了解,依照学生对学习反馈的具体情况,迅速进行修正和补充,让学生能够更深地掌握知识以及对知识进行整理。通常情况下,学案中的练习题以及例题都有A型题、B型题以及C型题,其中,A型题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题,B型题一般为选做题,难度不是很高,而C型题虽然也是选做题,但难度系数比较大,这种类型的题重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检测。在学习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依照自身的学习水平来对这三层题型进行选择,一般是,学生的学习水平不高,能力也欠缺,就让他们认真完成A型题;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中等,不偏不高,教师要让他们在完成A型题的前提下,争取完成所有的B型题;最后是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对这类学生,教师就要让他们完成A型题和B型题,然后再做C型题,这样可以把这些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充分发挥出来,起到一个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初中数学教学还处于入门和打基础的阶段,需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同时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并不仅仅注重于学生学到的具体知识,更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这门学科的技巧方法,为将来的深入学习积累学习经验。“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可有效开拓初中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摸索与自己相适应的学习数学的技能,成为以后数学学习的助力,更快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雅丽。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用好导学案[J]. 科技信息,2011(5).
一、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近年来对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创造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反映先进教学观念的教学模式,如情境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主体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等,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可操作的形式。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其基本式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如:情境教育。所谓情境教育,就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思想。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老师,而情境教育正是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第一要素。
情境教育的实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怎样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情境寓情于教,以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呢?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中,在初读课文时,先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的鼓声的沉重和响亮,课堂上随着声音的变化气氛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仿佛都跟着作者在欣赏安塞腰鼓。接着,便利用多媒体将安塞腰鼓表演的这个画面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让同学们在动的画面中从视觉上感受“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感悟了离自己生活较远的文本,而且,这样的气氛既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了较好的情感铺垫,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
二、让学生自由地学习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课堂上教师会经常出现这样的话语,鼓励学生自由学习。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强调学生大声朗读,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浏览等。
2.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甚至有的想法会出乎你的意料,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点拨、引导,否则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
三、让学生自信地学习
1.抓住闪光点
闪光点就是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的打消人的自卑感,增强他的自信心、进取心。机会终于来了,五年级时,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吴瑞自告奋勇报名参加了男子100米、和跳高比赛,并且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运动会后,我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称赞他在这次运动会上为我们班立下了汗马功劳,争得了荣誉,希望全班同学学习他赛场上的这种顽强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随后的期末总评中,他被同学们评选为“体育优秀生”。不知不觉中,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告他状的人少了,表扬他的人多了,几乎每天都能见他帮助值日生同学拖地的身影,为同学扛矿泉水几乎让他一个人包下了。看着吴瑞一天天渐渐绽放的笑脸,我感到欣慰极了。
2.克服挫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