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学的论文【精选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分享的关于经济学的论文【精选6篇】。

经济学经济学论文 篇1

(一)计量经济模型的设计

(设模)计量经济模型是以变量来表述我们的研究对象及其影响因素的观察结果,以方程式或方程组表述这些研究对象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其最基础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单方程模型中,它一般是由如下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1.变量反映我们研究对象及其影响因素的观察数据,构成了模型的变量要素,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其中:解释变量(ExplanatoryVariable)代表着系统中影响研究核心的各种因素,一般情况下只观察一个因素影响的回归分析叫做一元回归分析,而对两个及以上的因素分析叫做多元回归分析。在分析中要观察解释变量的不同控制下,相应的被解释变量的反映,所以说解释变量是确定性的变量。但在经济现象观察中,我们很难对各解释变量进行控制,这也是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一大难题。被解释变量(ExplainedVariable)是我们研究的核心内容。我们的研究依赖于对其观察所得到的现实数据,但是其被动的地位是确定的,即它是系统中的被影响结果。且因受随机性的各种干扰而表现出随机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寻求的总体回归方程将是一种平均意义上的期望方程。

2.回归方程及其形式反映研究对象各变量关系的方程是模型的主体部分,它就是由统计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的回归方程。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中,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常常隐含着未知的因果关系。任何一个系统,在影响系统的各因素作用下,都能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而对这一稳定状态的形成机制的寻找过程,已成为现代回归分析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回归分析中,人们常将系统的稳定关系,以方程式的形式来表示。且以研究对象为被解释变量,以各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建立起解释变量决定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以方程中的参数来反映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寻求对系统的控制和影响的方法。在计量经济学中,线性关系的回归方程是最常见的,因为它是基础,且简单容易理解,所以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内容。然而现实中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却常表现为非线性的特点,要准确描绘这些复杂形式,需要我们研究和开发更多视角的分析方法,如解释变量的一元与多元,被解释变量的线性与非线性、确定与随机、二元选择与多元选择等。这些变量之间的组合方式,就构成了方程的形式,需要我们不断的调算或检验才能确定。

3.经济参数经济参数是在各类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系数,它反映着我们要探求的经济规律,是我们必须求解才能得到的内容,如模型中各回归系数等。该要素实质上是计量经济分析的最终成果,但它关系到我们经济分析的恰当有效性。

4.模型的误差项计量经济模型所探究的是如何使用回归方程,来反映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随机因素的干扰,会使系统产生一定的偏离,这种偏离被我们称之为模型的误差。误差的大小及稳定程度,表明随机性干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及持续的作用程度。由上述四大要素构成的,能真实反映总体经济关系的理想模型,被我们称之为总体经济模型,它往往是未知的,是需要我们去探究和寻找的模型。而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经济理论或经验来设定总体模型的可能形式,再用样本数据来实证我们设定的模型是否正确。可见模型的设定是我们建立模型的基础和灵魂,是计量经济分析的关键环节。

(二)模型参数的估计

(算模)由方程式或方程组构成的各类经济模型,本身只能表明现象之间是否有联系,而方程中各类参数才是真正说明现象之间具体关系的内容。所以说各参数是反映经济规律的主体,更是我们建模所追求的目标。而利用样本观察到的各类数据有着很多随机因素的作用,使得本来并不明确的数量关系都变得更加模糊了,因此我们需要一系列的统计方法,将这种隐含的关系查找到,并能够做到尽可能的准确,这就是模型参数的估计问题,而解决的方法有很多,如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估计法、距估计法等。

(三)模型的检验

(验模)我们设计和估算的模型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如何改进模型使其达到更加科学合理,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检验和监测工作。所以对模型进行各类检验的学习,将占据计量经济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并成为了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具体的检验内容包含如下四部分:

1.统计显著性检验当我们根据样本数据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算时,该样本的特征是否能够代表总体特征的检验就是统计显著性检验。由于模型参数的估算是根据样本数据进行的,那么某个参数是否显著,以及参数整体上或模型整体上是否显著等都需要进行统计检验,而这类检验实质上就是对样本的代表性进行的检验。

2.经济意义检验当我们估算出模型的各参数时,其数值的大小、符号的方向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是否符合经济理论或经验的要求,以及根据理论或经验的认知能否得到样本资料的支持等方面的检验,就是经济意义的检验。

3.模型要素的计量检验经济模型是由方程式或方程组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对各方程中的基本要素,及方程之间的各要素关系等内容,是否符合我们建立的标准和规范的检验就是要素的计量检验。这是计量经济学的主体内容,我们要探寻很多方法来完成。

4.模型的实践性检验根据样本观察所建立的经济模型,如果能够通过上述三类的检验,基本上就是很优秀的模型了。然而为了模型在现实应用中能够达到更优秀的理想要求,有必要在实践的环节中做进一步的检验和改进。而进行这类实践应用性的检验,主要是通过预测的准确性和模型的实用性等使用环节进行的,它是我们检验体系的最后一关,一定程度上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说真正的通过了检验的模型,是指通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检验,才是合格的可以使用的模型。

(四)模型的使用

1.经济结构分析任何经济模型都是对一个经济系统的模拟,其各构成要素与系统整体的数量关系,都可以体现为数量结构和作用程度的关系。这是经济结构分析最为理想的条件,是其他经济分析方法所无法做到的。因此说计量经济分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使经济结构分析成为了可能。

2.经济预测分析经济预测与其他预测一样,多是对未来或未知领域的推测和估算,是人类对未知领域探求的重要手段。而在众多的预测方法中,计量经济模型的预测是最为有效的,它不但可以做出以精确的数值成果的预测,还能够做出其预测结果的把握程度分析。经济预测有时对精度的要求不高,所以对精度较高的计量经济模型来说,预测是其最为简单的应用。

3.经济政策的评价与决策参考在现实的经济决策中,往往是存在着多种选择。而各种选择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则可以通过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模拟和计算。因此在经济政策制定、评价和模拟测算中,计量经济模型都是最为理想的主要工具之一。

4.经济理论的检验与发展任何经济理论或学说,都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假设,而这些假设是否成立,需要以实验的方式或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检验。计量经济学的检验和测算过程就是针对各类假设进行的,其检验的结果可以证实或证伪这些理论或学说。所以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就是经济理论是否科学的检验方法。

二、计量经济建模的核心技术计量经济建模的核心技术

(一)经济思想与理论经济思想是人们对现实经济活动规律的一种初步认识,而经济理论是对经济规律性概括的一种学说体系。由于我们对经济生活观察的视角不同,认识上的差距和错误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经济思想或理论的科学性需要得到实践的验证。只有经过检验得到证实的理论,才能称做定律,才是真正的经济理论。而这种实证过程就是计量经济的建模过程,也是我们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根本目的。计量经济建模的核心就是对我们或别人已有的或不成熟的经济理论、思想、假设、假说等进行实证性质的检验过程。而这些不成熟的待验理论或思想,不仅是经济研究的对象,更是经济建模工作的灵魂,是我们建模工作的第一要素,这也说明经济理论必然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

(二)对现实经济活动的统计观察对现实经济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统计数据。它作为经济现象本身的反映,是检验经济理论的依据。由于多数统计数据都是取样观察的结果,数据都存在着代表性的问题,即是否能全面、系统反映需验证的经济理论的本质特征。由于统计观察的局限性,现实统计数据的属性与经济理论是有关联的,所以不同的数据只能验证其特有的经济理论。例如描述各空间分布状况的截面数据,只能验证现象之间静态经济规律;而时间序列数据往往可以用于验证动态的规律性;那么面板数据才是较全面的统计数据,适合于动静结合的理论验证。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是区分数据类型进行的,即有截面计量分析、时序计量分析及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等内容。这三类数据的建模的思路也会有所不同,即截面数据(同一时间对总体中的各不同单位的观察)只能建立静态关系的模型;时间序列(某一机构单位的不同时间表现的数据)可以建立许多具有良好预测性能的简单的基础性模型,例如自回归、移动平均、随机游走等模型;而面板数据(截面空间个体i、时间t、指标信息k的数据结构)可以同时对其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规律性的探索。

(三)实证分析的方法在经济理论与统计数据之间,进行实际验证的方法有很多。而较为科学的经得起考验的就是计量经济方法,它是以回归分析为核心,结合多种检验所形成的实证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实证方法的科学与否,不仅要适合经济理论和统计数据的要求,还要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标准,来约束和提升各类方法的科学与合理性。这种评价体系可以用于各种猜测的模型之间,以及单一模型中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并在判断及不断的改进中选择适合我们要求的理想模型。所以这些标准的建立和使用,也就是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学习内容了。

(四)实证分析的程序软件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是通过大量的现实观察的数据进行的,这就需要分析人员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和挖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主要表现就是统计软件使用和程序的设计与编制。从目前流行的软件来看,EVeiws软件是最普及的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了,它以界面的友善、使用的简单而著称。基本上是傻瓜式操作,但是非常实用,处理回归方程是它的长处;特别是它的单位根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协整模型、ARIMA模型,很是适用。不过这个软件的劣势在于它的处理过程是个黑箱,出来的结果可能会不够精确,有的人可能会为得到一些希望的结论而捏造一些结果,可信度不是很高;另一个不足是主要以处理时间序列的数据为主的软件,使得其它数据的处理不那么直观。此外,还有部分人使用SAS、SPSS、STATA等软件来实现,但是由于上述软件都很昂贵,且受开发领域、更新速度及编程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认为相比之下R软件是目前的最佳选择,它是由Auckland大学统计系的RobertGentleman和RossIhaka在1995年编制的,目前由R核心开发小组RDCT(RDevelopmentCoreTeam)维护。基本特点有:(1)R是完全免费的,可通过其官网得到最新版本和各类软件包;(2)R的版本多样化,支持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MAC、LINUX和WINDOWS系列;(3)R嵌入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帮助系统;(4)R具有很强的作图能力;(5)可以将R程序容易地移植到S-Plus程序中,反之S的许多过程直接或稍作修改也可以用于R的程序中;(6)通过R语言的许多内嵌统计函数,很容易学习和掌握R语言的语法;(7)R语言创新性强,使用者可以自创函数来完成特殊的工作,同时还可以不断完善各专业的函数库,目前它拥有五千多个专业函数包,是目前最大的软件资源库,这也正是该软件的生命力所在。

经济学论文 篇2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便是环境生态学,同时环境生态学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的是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变化规律,以及其对于人类的影响,同时探索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对策,怎样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和保护。总而言之,其是一门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重要学科。

2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应用缺少的原因

2.1在教学环节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

在教学环节中包括很多内容,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其必须要以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为目标;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科教材建设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对于这些矛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教材缺少一定的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环节;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教学中不能有效的融入生态学思想,同时生态学教师又没有很好的经济学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育部门对其并不重视,从而使经济生态学的实践活动较少。尽管部分高校会组织一些环境保护社团,但是其并不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2.2“经济人伦理”对教育的影响

目前,“经济人伦理”对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在经济学教学中有着特别突出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使经济学科的教育变得特别重要,而对培养经济学人才探索却比较少。教学会受到“经济人伦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校的教材以及教学体系都是借鉴来的,因此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3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

3.1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

对于目前经济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相关人才,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学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生都必须要明确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目前各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作用,同时要以培养全面人才为教育目标,逐渐完善考核和评审制度,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

3.2在教学环节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借鉴一些国外生态学教学的经验,并且要加强专业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入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其次,是教材建设。如何有效的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加入环境生态学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相关人员具有较深的经济学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很深的环境生态学思想,这样才能使教材做到绿色化。无论是在教材的观点上,还是与环境生态协调方面等,都需要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到其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然后,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培养教师环境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使教师真正的领悟环境生态学的思想。部分高校还可以设置生态经济学教育专业,从而有效地扩大师资来源,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鼓励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且要促进他们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图片、视频以及声音等,这对于环境生态学思想的融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最后,就是实践教学。高校要积极的组织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社团功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从而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全面的经济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4结语

经济学论文 篇3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也许正是因为这一概念在应用上的广泛性,国防经济学和研究国防资源配置问题的学者们很少对其做出专门的解释。然而,要以这一概念作为国防经济学的逻辑基础,则必须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资源配置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概念。《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对资源配置的界定是: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的起点在于资源的多用途性。由于每一种资源往往具有多种用途,选择合理的用途是资源配置的首要任务。除了强调资源的用途属性之外,这一定义还强调了资源在“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在使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后者往往会被忽略,而仅仅认为资源配置是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而这种片面的理解在国防经济学和国防资源配置研究领域并不少见,由此必然带来对国防资源配置和国防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片面理解。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到,资源配置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因此,这一概念必然是一个包含着资源的用途、资源配置主体、资源配置目标、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结果等范畴的逻辑过程。

(一)资源的用途

用途既是资源的自然属性,也是资源的社会属性。资源本身的禀赋决定了其可能具有的用途的质和量,表现为资源的自然属性;社会和人的需要则决定了资源用途的实现程度,表现为资源的社会属性。从唯物论的意义上讲,正是因为资源具有用途,才造成有限资源对无限需求的稀缺性,进而带来资源的配置问题。

(二)资源配置的主体

资源配置的主体是资源配置逻辑中的一个基础范畴。主体不同,资源的用途、资源配置的目标以及配置资源的可能手段和方式都会存在差别。从资源配置定义可以看出,资源配置的主体既可以是实体的人和国家,也可以是虚拟的社会或群体。主体的不同决定了资源配置范围的不同,从而使得资源配置具有层次性。

(三)资源配置的目标

从本体意义上讲,资源配置并不必然具有目标性。但从现实意义上讲,资源配置往往与“最大化”这一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认为,主体效用的最大化是主体资源配置所追求的目标。资源配置目标的差别主要是由主体效用的差别引起的。

(四)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是资源配置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是经济学研究中提到的最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讲,资源配置方式主要可以分为直接配置和间接配置,而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分别是这两种一般方式在现代经济中的两个主要的表现形式。

(五)资源配置的结果

资源配置的结果是资源配置逻辑的终点。与结果相关的是效率范畴。资源配置的结果可以表现为高效率、低效率或无效率。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志在于任何资源无论其投入于那种用途,边际产量相等[20]。以上是本文建立的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过程。资源的用途、资源配置主体、资源配置目标、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结果,是资源配置逻辑过程中的5个基本范畴,且分别包含着多种构成。五个基本范畴之构成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特定资源配置逻辑。由于资源配置主体之间可能存在包含关系或交互作用,特定的资源配置逻辑之间也可能存在包含关系或相互交叉关系。这一点决定了不同的特定资源配置逻辑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层次性的逻辑体系。

二、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我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马克思主义国防经济学到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及二者融合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国防经济学是传统的国防经济学,主要研究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国防的本质以及国防与经济的关系等认知问题,而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则主要研究国防资源的配置等应用问题。这些内容都是我国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因此,国防经济学主要研究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国防与经济的关系、国防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国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21]。从这一界定的描述方式来看,这些研究内容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并不存在逻辑上的联系。然而,从本文建立的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来看,国防经济学的上述研究内容事实上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首先,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与资源配置的关系。“战争的经济本源”被定义为国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是战争的本源,也是战争的条件,还是战争灭亡的前提[22-23]。从这一论述来看,战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某一个阶段存在的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经济发展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资源配置的过程。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环节,必然与资源配置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资源配置方式的一般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争夺配置”的概念[24]。基于这种理解,战争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再生产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人类社会再生产超越了国家实体的范畴,是两国、多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再生产。对战争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围绕战争配置资源的效率展开的,就是研究战争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本质、效率及其与其经济支撑之间的关系。战争与资源配置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提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这一纯理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裁军经济理论等应用问题也正是由于战争这一资源配置方式在人类经济再生产资源配置过程中表现的无效性带来的。其次,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与资源配置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指出,国防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扣除。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或者说社会再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国防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起点是社会再生产资源用途的多样性。国防是社会再生产资源的多种用途之一,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安全需要。研究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探索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律,实质上就是为社会再生产资源配置于国防用途的规模和结构的确定,尤其是国防资源规模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但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属于国防资源配置的范畴,而是属于社会再生产,或国民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范畴。再次,国防资源的配置问题是现代国防经济学的主体理论内容。毋庸赘言,这部分内容本身就是资源配置问题,是国民经济配置于国防用途的资源如何进行再配置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国防资源的配置是一个由多个层次构成的资源配置层次体系。从国防生产的角度讲,包括国防工业布局、资源在国防工业行业内部的分配以及国防工业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从国防消费的角度讲,包括国防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配置、不同的用途所获得的国防资源的二次、三次配置等,直到国防资源的最终消耗之前的配置环节。此外,在国防生产与国防消费之间还存在一个资源在供需系统之间的配置问题。上面的分析充分说明,国防经济学三个方面的主要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都是某一特定资源配置逻辑的一部分。资源配置与国防经济学的关系不仅仅表现为国防资源配置理论是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之一。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等都是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问题。建立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将各部分内容归纳到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中;另一方面有利于基于对“国防经济学是研究与国防有关的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说法的补充和完善,更加科学地界定国防经济学的内涵。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一个粗浅的定义:国防经济学是研究战争和国防的资源配置属性以及国防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这一定义与传统定义的区别在于,强调不仅与国防相关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战争和国防的资源配置属性也是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从而将国防经济学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都统一到了资源配置这一主线上来。与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相联系的资源配置问题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构成的资源配置体系,如图1所示。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就存在于这一体系的各个环节当中。

三、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资源配置逻辑推演

通过上述对国防经济学的主体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国防经济学的主体理论都属于资源配置的范畴。因此,完全可以按照资源配置的逻辑建立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上文建立的资源配置一般逻辑和资源配置层次体系的基础上,下面对各个层次和各个特定资源配置逻辑中的国防经济学理论点进行演绎,并对不同层次资源配置中的国防经济学理论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推演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一)各层次资源配置与国防经济学的理论点的对应分析

从大的范围上讲,图1中的国防经济学理论相关的资源配置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全球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国民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和国防资源配置层次。其中,“全球经济再生产”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概念,目的在于说明战争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人类社会再生产过程在国家间配置资源的一种争夺式的配置方式。基于资源配置的层次性,下面对国防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点和各层次的资源配置进行对应分析,如图2所示。在全球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不同国家组成的系统。国与国之间资源配置的方式有很多,国际贸易、政治或道义援助等本质上都是资源在国家间的配置手段。战争就是这些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之一。一方面,战争毕竟需要消耗资源,需要资源的保障,因此它又是对参战国再生产中经济资源的扣除。尽管如此,战争在人类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必然性仍无法消除。由于这一矛盾性,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国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由这一问题还衍生出了裁军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战争还带来了军事联盟问题,联盟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既可以是联盟政府间的计划配置,也可以是联盟成员经济主体间的市场配置。这些具体的资源配置逻辑构成了军事联盟经济理论的内容。此外,军品国际贸易问题、军备竞赛问题也属于这一层次资源配置问题。在国民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资源的配置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国家安全是其资源配置的目标之一,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的财政计划配置和社会经济主体的市场配置两种。国家在将资源配置到国防用途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基础性问题就是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国家是否将资源配置到国防用途以及配置多少资源到国防用途上。由此问题还衍生出了现实中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理论、国防支出理论等。在国防资源配置层次,主要分化为国防生产系统和国防消费系统两个系统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中,国防生产系统的资源配置是国防工业部门系统及其管理主体,出于国家安全和自身经济利益的目标,运用计划和市场的双重手段配置资源的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国防工业的结构理论、国防工业规制理论、国防生产企业管理理论等。上述理论存在层次上的差别,这是因为这一层次的资源配置问题又进一步细化为更低的层次,直至国防最终产品的形成。国防消费系统的资源配置则是军事部门为了实现军事经济效益的目标,采用计划方式进行的资源配置。对这一资源配置过程的研究产生了军费理论、军事人力理论、国防采办理论等不同层次的理论。这一层次的资源配置也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组成的资源配置体系。在国防生产系统与国防消费系统之间,也存在着资源配置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产生了诸如国防市场理论、国防产品价格理论、国防科技理论等理论。在国民经济再生产资源配置与国防资源配置之间也存在一些理论问题,包括国防经济的运行理论、国防产品的性质理论、国防工业的规模理论、国防工业的性质理论等。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国防经济学现有的理论点都存在于资源配置的层次体系当中。当然,上述探讨只是粗浅地分析了资源配置范畴层次体系中主要的国防经济理论问题,其中各个理论点的梳理及其与资源配置所在层次之间的关系在学术意义上尚不一定具有严格的准确性,但这种映射关系的基本思想足以证明,以资源配置范畴为逻辑主线,建立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可行的,国防经济学相对分散的研究专题内在地统一到资源配置这一一般逻辑上来。

(二)不同层次资源配置中国防经济学理论内容的逻辑联系

从资源配置层次体系的总体逻辑上讲,高层次的资源配置是低层次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全球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导致了战争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产生;战争或战争的可能导致了国民经济再生产资源向国防用途配置的需要;国防经济再生产资源的配置提供了现实的国防资源,为国防资源在国防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各自内部以及两个系统之间的配置提供前提;在国防资源配置部分,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各自内部的资源配置也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组成的体系,高层次的资源配置的结果是低层次资源配置的前提,低层次资源配置是高层次资源配置的延伸。按照这样的层次,国防资源配置活动一直延伸到国防资源最终消耗的终端环节,国防经济学的理论点都分布在各个层次的资源配置过程当中。逻辑层次越高,其理论内容越偏向于理论性,并最终归宿到战争的经济本源这一纯粹的理论问题;逻辑层次越低,其理论内容越偏向于应用性,并最终延伸到如何实现某类国防资源最终消耗过程中的有效配置这一纯粹的应用问题。

四、结论与展望

经济学论文 篇4

(一)教学模式单一

在以往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师把教学时间的大部分都花费在公式的推导和证明上,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刚刚讲授这门课程时,当时的学生主要是理科生,他们还可以接受。但现在我校经济类大部分专业主要是文科生,他们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面对公式的推导学生一脸的茫然,难免会对计量经济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因此慢慢地失去了学习此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各章节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果前面基础部分没学好,后面部分就听不进去了,一部分学生久而久之产生放弃这门课程的想法。在这种注重理论教学的单一模式下,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缺乏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案例缺乏新意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但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不会花费太多的心思选择案例和数据,所采用的案例数据往往缺乏新意和变化,甚至一套案例和数据每年都使用,这使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大打折扣。

(三)实验环节效果不理想

计量经济学实验课一般在机房进行,学生进入实验室便放松了自我约束和控制。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一般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有些学生进入机房便沉溺于网络视频,不能按时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在实验课上不听从教师对实验课程内容的安排,特立独行。还有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自由进出。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对实验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四)考核手段单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在以往的教学中,计量经济学主要偏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考核,实验考核所占比重偏低或不考核,这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都是相背离的。即使老师进行实验课的考核,其依据仅仅是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通常老师布置的实验题目都是统一的,学生之间可能有抄袭现象,反映学生实验水平的实验报告很难有说服力。

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手段

计量经济学在以往的教学中,多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文科学生适应差,教学结果不理想。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和反应的时间,理解所学计量经济学原理。

(二)尽量减少理论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目前我校经济学院大部分专业以文科招生为主,对于以文科背景为主的学生来说,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仍然采取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案例教学穿插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如经济学各专业都学过微观经济学,一般商品需求和商品本身价格成反向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和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关系可以忽略不计呢?通过调研实际数据,建模计算分析可得出上面的结论。首先建一个一元模型,然后建一个多元模型,通过估计参数、检验等回答上面的问题,这样把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既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不断更新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过去的教学中案例更新慢,学生不感兴趣。今后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和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案例,或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调研实际数据建模分析,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考虑到数据来源的获取性,能够容易地进行案例的动态更新,及时反映经济的前沿问题,让学生参与调研数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三是案例要尽可能地把微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应用到计量经济学中,从而验证以前学过的经济理论,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四)开展小班实验课

计量经济学实验课是学好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验状态,可采取小班实验,做到指导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指导,有效检查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避免学生实验中开小差,保证实验质量。

(五)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

计量经济学在过去的考核中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能力,对实验考核较少,今后应加大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而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实验的考核体现的。实验考核可以通过二种方式进行:第一是上机实际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老师指定的考核题目,考核学生掌握软件程序和使用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是学生自主选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形成报告,考核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最后把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结合起来,既能检验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同时也考核了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上面的考核,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经济学论文 篇5

目前存在的能量评价方法包括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能量分析法。这种分析法虽然操作简单,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但评价值侧重于“量”而没有评价“质”。另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和火用平衡理论为框架的火用分析法。这种方法在对能量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的时候,得出的结果往往无法顾及经济因素。目前最为科学全面的分析是法是本文研究的将热力学分析与经济因素综合分析的热经济学分析法也称火用经济学分析法。这种方法结合了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最优化技术以及决策理论等基本思想,兼顾能量使用的“量”与“质”,并将系统的火用流价格数据化,能够评估兼顾能量使用效率与经济价值的综合结果,这种分析法在复杂的工程分析、诊断、优化、改进中,都有重大作用,技术优势非常明显。热经济学的分析能够全面辅助系统的优化,它的基本原理是在进行系统优化时,确定考虑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最后用数学手段描述出目标函数与约束方程,进行求解。求解答案能够对项目设计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包括对可行方案的选择、对改进措施的评价、对成本的真实计算以及单元系统的维护与更替。

2热经济学的应用

热经济学是分析现代工程系统中一切与能力相关的系统的热力学方法,一般来说,从原则上区分,可以分为两大类方法,一是在卡诺和克劳修斯研究框架中,利用系统能平衡概念分析的系统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善程度,通过把被研究系统与卡诺循环理想循环系统进行对比,从它们之间的接近的程度判定系统的完善程度。二是以吉布斯理论为框架,采取热力学势概念的分析方法,分析系统中能量转换过程,以热力学势为分析重点,进而分析各种形式之下功的数值。从这一原理出发,我们可以评估被分析系统任意一点上的物流与能流所做功的性能。这一点能够无视系统的机构复杂程度而直接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方法的特点,分析得到需要的全部信息。这种方法,首先在化学热力学领域被广泛应用,而其他领域一般仍沿用第一类方法。在我国热经济学分析法被引入到热力系统,我国学者首先主要通过概念模型来分析热力系统,并实际通过绘制结构图对实际操作进行了指导,热经济学理论并且被用于分析复杂的能量体系,模拟故障诊断,并用于计算成本。在系统的优化方面,热经济学被用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燃料、产品流的成本,和最红产品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计算编辑火用成本的变化能够建立能量损耗分析模型,实现了在线诊断系统性能的目标,随后热经济学概念引入到火电机组,建立了加热器故障诊断指标的通用数学模型,实现了加热器故障诊断的可能性。还有学者通过研究火用流的计价和费用分配问题,对把输入的火用流进行拆分,提出了基于能级相近最大化相供的火用流计价策略,并将此原理应用于热电联产热力系统之中。生态系统的求解问题通常会遇到非线性问题和Lyapounov含义的稳定问题,对这类问题进行求解,必须使用微分几何与张量代数、步骤较为繁琐,且这些方法难度较大。再忽略精度细微误差的前提之下,我们可以使用网络热力学方法去求解,网络热力学分析法是近年来发展并逐渐成熟的计算方法,虽然目前仍有待完善,但是前景光明。

3结语

经济学论文 篇6

1.从马克思恩格斯出生的家庭背景来看,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都出生在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

美国著名经济思想史家E•雷•坎特伯里(E.RayCanterbery)说:“马克思出生在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的特利尔城,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属于中产阶级,或者说是不久后被‘马克思主义’憎恶的资本主义中等阶层。马克思在一个相对自由、充满学术氛围的环境中长大,他本打算从事学术性职业,但是一些政治事件改变了这一切。”“恩格斯属于资本主义上等阶层”,“恩格斯的父亲把他送到了曼彻斯特(Manchester),让他从事家族的纺织品生意。”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RobertL.Heilbroner,1919-)说,恩格斯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的制造商的家庭。“恩格斯的父亲是个虔诚的加尔文派教徒,气量褊狭,是莱茵兰的一个制造商。”“马克思与恩格斯不同,他出身于一个自由主义的、甚至有些激进的家庭。他1818年出生于德国特里尔,是海因里希•马克思的次子,属于富裕的犹太家族”。埃里克•罗尔(EricRoll)也说:“恩格斯出身于莱茵地区的一个老的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个纺织厂的厂主,恩格斯自己也投身于家传的企业———设在英国曼彻斯特的厄曼-恩格斯棉纺企业公司。”中国学者何正斌的译著《经济学300年》中也这样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出生于一个思想保守的正统教派家庭,父亲是工厂主。”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一个出生在律师家庭,一个出生在制造商家庭。但是,他们都是出生在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

2.从马克思恩格斯所接受的教育来看,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都接受过资产阶级文化的教育,并在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

海尔布罗纳说,马克思的父亲“海因里希是个受到尊敬的人,……他还用伏尔泰、洛克和狄德罗的作品来教养他的小儿子”。而恩格斯的父亲,“按照卡斯珀•恩格斯的见解,宗教和谋利两者是对有浪漫思想的人很好的疗法。恩格斯恭顺地依从了他的父亲,致力于经商”。坎特伯里说:虽然“恩格斯天生对文学和音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他尤其喜欢波西•比西•雪莱(1792-1822)的诗……正如边沁所言,恩格斯在阅读雪莱诗句的过程中,痛苦并快乐着”。但是,“恩格斯的父亲把他送到了曼彻斯特,让其从事家族的纺织品生意。”《不列颠百科全书》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经济学300年》中也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他中学没有毕业就离开学校经商,18岁时已成为一位能干的商人。”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年)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在1869年以前,在相当成功的企业生涯中点缀了一些革命活动。”虽然如此,恩格斯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大量的实际观察和自学考察也获得了许多知识。坎特伯里:“恩格斯目睹了许多怀孕女工最终沦落为妓女,很多孩子五六岁就进入工厂劳动(就连狄更斯都是在年满12岁后才被送进工厂劳动的);由于孩子的母亲也整天在工厂劳动,因而这些孩子很少能得到母亲的照顾,每天重复进行着机械操作,过着单调的生活,因而也就无法受到教育。”与恩格斯不同,马克思却得到了很好的系统的教育。马克思中学毕业后先后进入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所以,美国经济学家亨利•威廉•斯皮格尔(HenryWilliamSpiegel)说:“马克思生于莱茵省,在他年轻时,他的思想倾向是在几个德国大学中形成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柏林大学。”而且,“作为柏林的学生,他被黑格尔哲学迷住了,这种哲学那时俘获了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想像力。马克思从未摆脱黑格尔的影响”,“他始终没有摆脱他所具有的德国背景的一切痕迹”。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无论是从其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来看,他们都是在资产阶级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3.从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经济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思想影响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经济思想都是在深受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形成的,并深受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对此,西方经济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介绍。美国经济学家斯皮格尔在其《经济思想的成长》用了“马克思与黑格尔”这一标题。《预测和策略》的主编马克•斯考森(MarkSkousen)在《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中用“激进德国哲学家的影响”这一标题。坎特伯里在《经济学简史:处理沉闷科学的巧妙方法》一书中,在介绍马克思经济学的章节中,用了一个专门的小标题“黑格尔的影响”这一标题。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斯坦利•L.布鲁(StanleyL.Brue)兰迪•R.格兰特著的《经济思想史》第10章“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他们用了这样的一个小标题“影响马克思的各种学术思想”专门用来介绍和强调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不仅如此,他们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在《经济学简史:处理沉闷科学的巧妙方法》一书中,坎特伯里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对黑格尔有着彻底的认知。”而且,“马克思的革命性不同政见始于他与哲学家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Hegel,1770-1831)的第一次会面之后。黑格尔哲学非常难以理解,但是至少有一点事相当清楚的,那就是它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斯坦利•L.布鲁和兰迪•R.格兰特指出:“除了恩格斯之外,还有几个人影响了马克思,主要有李嘉图、早期社会主义者、达尔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不仅如此,他们还接着进行了具体的逐一分析。他们认为:“1.李嘉图的影响。马克思研究了斯密和李嘉图的著作,他尤其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感兴趣。他认为李嘉图的理论有几个缺陷,于是着手勾画了他自己的劳动价值论———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理论。2.社会主义者的作用。马克思对前一章讨论的几位社会主义者的宣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赞同他们反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道义愤怒、对古典经济学的尖锐批评、对未来社会的社会主义憧憬。3.与达尔文的联系。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1809-1882)受到了马尔萨斯的启发,而达尔文的不朽著作又影响了马克思。4.黑格尔的影响。对马克思的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乔治•黑格尔(GeorgHegel,1770-1831)提出的辩证法。马克思修正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根据辩证法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5.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虽然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但他用修改了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哲学唯物论替换了黑格尔的唯心论。更重要的是,与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强调唯物论———物质现实的重要性———反对黑格尔的唯心论。”加雷思•斯特德曼•琼斯(GarethStedmanJones)在他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写的“恩格斯词条”中说:“他受到的教育是要把他培养成商人。然而,上学以后,他逐步树立了激进的远大志向,最终使他在1841年与柏林的青年黑格尔派取得了联系。”《不列颠百科全书》说:“不久抛开这些东西,而去研究左派知识分子团体‘青年黑格尔派’所阐述的黑格尔哲学,这使他从一个不可知论者转变为富有战斗性的无神论者。他在不莱梅还用笔名‘F•奥斯渥特’发表一些文章,显示出尖锐的批判能力和清晰明了的文体。1841年到柏林炮兵团服役。……他经常到柏林大学听课,并进入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在以讨论宗教问题为主的哲学论战中,他被公认为有力的领袖。”由此可见,在这些西方经济学者们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经济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正如熊彼特在他的遗作《经济分析史》这本在西方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经济思想史著作中所说:“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是一个十足的资产阶级环境的产物(但这种环境未能维持他在经济上的独立),是一种十足的资产阶级教育的产物,这种教育把他变成了(正像它把那么多的人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急进派和一个学者———这种急进主义是属于他那时代的资产阶级类型的,这种学者的学问是属于历史学和哲学类型,而与数学和物理学类型不同的。”

二、马克思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西方经济学者们认为,马克思经济学也深受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并且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1.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都认真学习和研究过古典经济学,十分熟悉古典经济学。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克•布劳格(MarkBlaug)说:“恩格斯精读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著作,从而他促使马克思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中吸取精华。”英国经济学家埃里克•罗尔(EricRoll)直接指出:“恩格斯早就熟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他曾发挥了对它的批判。……恩格斯在一篇由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的短文《对国民经济的批判》里阐述了他的看法。”《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恩格斯急切地抓住前往英国的机会,表面上则是为了在曼彻斯特自己家的棉纺厂中继续学习经商。……然而在业余时间从事真正感兴趣的活动:……阅读有关英国经济和政治状况的书籍和国会记录,……为计划写作的英国历史搜集资料。”熊彼特说,虽然马克思“直到1843年并且包括1843年在内,他对经济学还没有产生任何特殊的兴趣。他以前所能进行的主要是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著作的泛泛的阅读,这同他所进行的一般的泛泛的阅读差不多。像一般受过教育的人一样,他无疑认为自己正在取得比以前快得多的进展。在巴黎,部分是由于受恩格斯的诱导,他取得了比较重要的进展,但主要是在经济社会学方面,这对于一个原来搞哲学的人来说是很自然的。”特别是,“在1843年去过巴黎,在那里他遇到了恩格斯,也遇到了经济学(这他在以前只接触到边缘),在那里他使自己明确地站到了社会主义者的立场上。从1849年起他长期定居在伦敦,对于他这样一个酷嗜书本的读者来说,这就差不多等于是说,他长期定居在大英博物馆附设的图书馆”。由此我们可以逻辑地得出结论说,在西方经济学者们看来,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认真地学习和研究过古典经济学,而且,他们对古典经济学是非常熟悉的。

2.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十分熟悉古典经济学

而且,马克思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并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超越。热拉尔•迪梅尼和多米尼克•莱维说:“在经济理论的发展史上,有一个伟大的古典经济学时期,这个时期正好与英国工业革命处于同一时期,出现了三个重要的人物: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这三位经济学著作家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简单地说,斯密,反对重商主义、赞扬工业经济以及试图在市场和资本积累方面划定一个国家干预的复杂边界;李嘉图的著作为了在关于玉米的价格和贸易的争论中为资本家反对地主进行辩护;马克思对斯密和李嘉图的价值理论雏形以及他们关于历史发展的乐观展望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揭示出在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下剥削是永远存在的。”但是,“人们对马克思也采取了这种过分简单化的方式,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者都强化了这种趋势的发展,人们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简化为劳动价值论以及与之对应的阶级分析和生产关系分析。实际上,马克思也是一位‘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SamuelsonPaulA)说:“正好在一个世纪以前,经济学这棵大树分成了两个枝干。一个枝干通过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发展成目前的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另一个枝干起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1867、1885、1894年)以及他的被人重新发现的早期经济学著作。”E.罗尔说:“现在普遍地承认马克思是按照古典学派的传统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夏尔•季德、夏尔•利斯特说:“马克思主义只是古典学派树干上的接枝。古典学派尽管看到它的学说结出了奇怪的果实可能感到惊异和愤怒,但不能否认用自己的血液哺养了它。”不仅如此,西方经济学者还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经济思想超越了古典经济学。坎特伯里说:“虽然马克思赞同李嘉图关于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观点,但是马克思的研究更为彻底。”熊彼特说:“只有马克思是唯一给予魁奈以正确评价的第一流经济学家。”E.罗尔说:“然而,毫无疑间,在学术界中对马克思的反应一般是完全否定的。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理由不在于马克思经济观点的细节上,也不在于他的社会学上,而在于他试图在它们之间树立起联系的特殊性质上。也许,经济学者们本该最善于以冷静的客观态度予以评价。但是马克思对于古典理论的解释(源自他的假拟的社会学而不是该理论本身)和流行的解释(完全基于不同的前提)相抵触得那么利害,以致长期以来无偏见地考虑成为不可能。有一点说的很对:马克思揭露出经济古典主义中的某些矛盾。”总之,在西方经济学者们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经济思想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在西方经济学者们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经济思想没有离开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发展的大道,是在这一路线基础上的否定性发展。

三、马克思经济学是经济思想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界碑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是经济思想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西方经济学者首先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和地位。

1.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一丝不苟的经济史学者”,而且是经济思想史上伟大的经济学家。

斯皮格尔在《经济思想的成长》中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就是一丝不苟的经济史学者。在他们的影响之下,这个领域扩展为社会史,它对围绕人的生活的社会条件给予了特别的注意。他们属于最早借助于新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工具书蓝皮书即政府文献,包括工厂视察员、济贫法当局、政府信访部门以及关于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相关信息———来做这项工作的人。”不仅如此,西方经济学者还将马克思恩格斯看作是经济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普雷斯曼将“马克思、凯恩斯、斯密列为经济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三位经济学家”。福斯菲尔德将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称为“经济学发展过程中3部关键性的著作”。斯考森2007年出版的一部经济思想史著作,书名就是《三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坎特伯雷的《经济学简史:沉闷科学中的巧妙方法》一书封面上排列了四位经济学家的头像,其中就有马克思。甚至连台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简史———世界五大经济学家》,也将马克思和斯密、李斯特、马歇尔、凯恩斯并称为“世界五大经济学家”。在海尔布罗纳的《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中,马克思就是“少数几位博得奇特声誉的人物”之一。熊彼特也在《经济分析史》这一著作中将马克思称之为“第一流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被西方学者认为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中说:“十九世纪的思想家,没有一个象马克思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直接、深思熟虑和巨大的影响。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此。这可以说明,我们为什么必须认真听取马克思的意见并且对他作出公正的裁决。”

2.马克思经济学对于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有着重大的贡献。

斯坦利L.布鲁和兰迪R.格兰特说:“即使是批评马克思的经济学家也同意马克思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学分析作出了贡献。第一,在为经济学创建一个适当的价值理论的努力中,马克思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第二,马克思是最早注意到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一个常见现象的经济学家之一。第三,马克思正确地预测了大规模企业和垄断力量的增长。第四,马克思将替代效应应用于劳动节约型资本的研究,突出强调了替代效应。确实在某些情况下,新的资本可以替代劳动。他还比他的先辈们更为详尽地讨论了劳动节约型创新的观点。最后,马克思还通过强调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分析,对经济学作出了贡献。后来的制度学派、增长学派以及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都强调动态分析。”小罗伯特•埃克伦德和罗伯特•赫伯特说:“经济学的独特性质是它在市场联系中研究人类行为。市场是一种培育贸易或交换的制度性安排。因此,现代经济学是对市场如何运行的研究———例如,它研究价值是如何决定的,投入品如何在生产中互相联系。但它还涉及到更大一组问题,即:市场来自何方?它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惟一途径吗?不同于市场的选择是什么?它们可能如何运行?……经济思想史充满了经济学家,他们有时提出前一组问题(即市场如何运行),有时又提出后一组问题(即不同于市场的选择是什么)。有时,但十分罕见,一位经济学家同时提出这两组问题。马克思(KarlMars)就是这样一位学者。”海尔布罗纳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的和持久的影响,并不是他们的革命活动,这类活动在他们自己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取得过大的成果。资本主义必须最后勉力对付的,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因为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后的深刻印象是他的预言,认为资本主义必然要无可避免地走向崩溃。共产主义就是在这个预言上建立起它的高楼大厦的。”正是因为马克思经济学对于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历史的巨大贡献,因此,西方经济学者在编写经济发展历史著作时都要用专门的章节来论述马克思经济学,并形成了惯例。英国经济学家罗尔在其代表作《经济思想史》中说:“在每一部经济思想史著作中都给予马克思一席领地并为他专设一章,这是一个合理的传统。”在20世纪初出版的法国经济学家夏尔•季德、夏尔•利斯特的《经济学说史》和美国经济学家韩讷的《经济思想史》等经济思想史著作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传统,而且,这个传统一直保持至今。总之,西方经济学者正是在将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看成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文化的产儿”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经济思想是在古典经济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经济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环节。

四、启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