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大学生休闲论文(4篇),欢迎借鉴。
[关键词]休闲文化;娱乐文化;联系与差异
一、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的联系
休闲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丹尼尔·贝尔曾指出:休闲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后工业社会,经济表现为“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如果工业社会的定义是根据作为生活标准标志的商品数量来确定的话,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则根据服务和舒适——保健、教育、娱乐和文艺——所计量的生活质量的标准来确定的。”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的“生活质量的标准”,实际上指的就是现代的大众休闲社会的“休闲”标准。“休闲”(也被说成是“闲暇”)这个词在现代社会是一个长期流行的词,而“休闲娱乐”则被看成现代社会那些所谓“成功人士”的理想生活境界。正如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正在休闲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休闲才是一切事件环绕的中心”。与对“娱乐”研究的不受重视比较起来,人们对“休闲”的研究历来显得非常有兴趣,且休闲理论具有一定的深度。从西方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马克思,对“休闲”在人类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有非常深刻的论述。马克思把休闲称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在《剩余价值理论》的草稿中指出:对于人类发展来说,“休闲”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休闲化”,“休闲学”不但成为许多哲学家和人类文化学及社会学家研究的专门学问,而且似乎显得意义重大,包容甚广,任何一种人类活动都可以成为休闲活动,也可以成为其研究的对象,关键看这类活动是以人的精神向往“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还是在社会和生计的压力下不自由地被迫去做的“机械劳作”。“休闲具有多方面的性质和意义,市井文化可以从中找到乐趣和空间。哲学家可以从中发现自由、美和人生真谛;社会学家可以从中发现个性、生活方式,察见社会变迁;经济学家可以从中发展消费、就业和新的产业,提出新的理论范畴;而文化学者把它看成一种思想或高尚的态度。神学家把它看成是寄托灵魂的地方。”
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人的生存状况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在人的一身中,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有什么样的经济状况,他个人的生活时间不可避免地分为三种时间。这三种时间是:
第一种是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个人必需时间”,这种时间主要满足人的睡眠、穿衣、吃饭等需要,这是人存在的前提;
第二种是用于人为了生存和在社会中发展的“劳动时间”,这种时间主要满足人为了生存而需要的物质条件;
第三种就是人的“休闲时间”,是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之后,能够自由支配,主要用于满足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生活的需求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拥有相对的行动自由,精神处于宽松和宁静之中,社会对人的控制相对较少。
需要说明的是,人的这“三种时间”是从人类产生时就具备了,也就是说,“休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了,而且比较发达。比如,中国曾一度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但由于佛教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士大夫中间,休闲生活是他们追求的生活,其中最显著的就是“隐”,“隐”其实就是现代的所谓“休闲”,并且这种休闲包含了许多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休闲的歌唱和描写是非常多的。陶渊明、李白、王维等都是有名的“闲士”。陶渊明写“闲”之悠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舟超遥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李白本身就是“孤去独自闲”的“超然之士”,写“闲”之豪放,“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王维写“闲”之宁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宋代的苏轼后半生为一“闲人’,大唱“闲”歌,著名的《前赤壁赋》写他与友人闲游长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还有著名的写“休闲文化”的诗歌如陆游的词句“小醉闲眠,风引飞花落钓船”,赵师秀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及至明清张岱等人的闲情散文和沈复《浮生六记》等“闲书四种”。中国古代贵族和士大夫的休闲活动不可谓不丰富多彩,如弹琴、养鸟、下棋、饮酒、观戏、赏舞、唱歌等,这使中国的“休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随着丹尼尔·贝尔所说的人类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类的“休闲”从古代的贵族士大夫少数人的休闲到部分白领人士、有闲阶级的休闲再到大众休闲社会的发展过程。西方的大众休闲大约在20世纪初期就来临了,那时,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每周工作35至40小时的制度,并且实行了“带薪休假”制度。工作时间的缩短和“带薪休假”是大众休闲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的大众休闲大约自1995年5月起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时来临,因为这意味着中国人的三分之一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后来实行的节日“黄金周”制度,近年来实行的民俗节日放假制度,更推动了大众休闲社会的发展。
这里当然不是讨论“休闲”的科学理论问题。而是要简单分析—下“休闲”与“娱乐”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一贯认识中,“娱乐文化”几乎是没有独立的文化形态的,之所以在人们看来没有独立的文化形态,与贯常的人们把休闲与娱乐混为一谈有关。“休闲娱乐”在许多人心目中并不是并联的关系,而是同一的关系,二者没有区别,“休闲”就是“娱乐”,“娱乐”就是“休闲”。在大量的以“休闲”或者“娱乐”为讨论内容的书籍中,包括在大量的有关部门的文件和资料中,都被看成是同一概念。当然,“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的关系的确是太难分开了,二者常常形影相随。在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和文化学家对“休闲”的论述中,虽然论述的重点有所不同,但许多与之有关的阐述有一个共同之处是,都把“休闲”与“娱乐”联系起来,强调休闲之时间内的娱乐。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关于“休闲”的著名定义中看到“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的形影相随的紧密联系。
1952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约瑟夫·皮珀发表了《闲暇:文化的基础》,这本书被称之为休闲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皮珀在书中阐述了休闲的价值意义和基本概念,休闲是人的一切文化的基础和精神提升的来源,当然也是娱乐活动的基础。休
闲文化具有三个特征,其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其二休闲是一种人类为了自由“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其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恩赠礼物”。同时,皮珀还指出:休闲的历史发展的真正核心是“节日庆典”和“大众狂欢”,“对节日庆典会是真实的东西,对闲暇而言也会是真实的”。
1970年,联合国召开国际休闲会议,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休闲》。《休闲》对休闲作了如下阐述:“休闲是人的自由消遣的时间中的活动,休闲时间是指个人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要求之后,完全由自己支配的时间。这段时间的使用是极其重要的,休闲和娱乐为补偿当代生活方式中人们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休闲》指出:个人是自己最好的休闲与娱乐资源,个人可以利用休闲的机会实现自我,发展文化交往、提高教育水平和获得娱乐的机会。
美国的休闲研究专家杰弗瑞·戈比对休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他写出了两本著名的休闲学著作《你生命中的休闲》和《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在这两本书中,他在疏理了以前关于休闲的定义后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他同时还指出:“理解休闲与娱乐对于更明智地改造个人生活与社会是至关重要的。”杰弗瑞·戈比还谈到广义的休闲,认为广义的休闲指的是“人们以自身的生活方式愉快地、自愿地去做的事情。”
荷兰文化学家胡伊青加所论述的关于休闲与游戏的联系,作者围绕人的休闲所带来的娱乐活动加以论述,认为游戏就是在“空闲时间内从事的活动”,“游戏的最主要特征,即游戏是自愿的,是事实上的自由。其它还有如皮尔斯关于休闲的理解。他认为,休闲是自愿性而非强制性的活动,休闲的目的并不在于维持生计,而在于获得真正的娱乐。杜马哲迪尔关于休闲的论述,他认为:休闲具有三要素:一是放松,放松是休闲之始;二是娱乐,娱乐使人们超然忘我,快乐无比;三是个人发展,休闲使得个人发展有了可能。
从以上关于休闲的概念和内涵的论述中,首先,我们看到:“休闲”与“娱乐”的概念有时真的很难区别,二者常常可以互用,所以,人们常常把“休闲娱乐”当成一回事,二者是同一文化概念和文化类型。其次,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休闲是娱乐的前提,人在休闲的时间才有娱乐的可能。休闲是人们拥有的“自由支配的时间”,那么,娱乐活动进行的前提当然是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此就一般情况而言,当然也有某人参加娱乐活动并不在自己自由支配时间范围内,如集体举行的娱乐活动、人际交往中的某些“被迫”参加的娱乐活动等,也有一部分娱乐场所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也是进行娱乐活动的时间)。第三,休闲与娱乐都是以生活为追求的,娱乐活动正是休闲生活的重要来源。第四,休闲与娱乐都是自由的、自愿、寻求生理和心理放松的个人活动,是人的生命体内在的自然必然性。在我们前面所谈到的中国贵族和士大夫、隐士的休闲过程中,也表现出娱乐活动的必然性。
二、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的差异
然而,作为两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休闲文化”与“娱乐文化”在形影相随的同时,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首先,二者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不一样。“休闲”着重于人的精神内容,并且附带有各种文化理想和人格完善追求的概念;“娱乐”着重于人的本能需求,并且附带有各种身体欲望和现实利益追求的概念。这正如科林伍德所说:“娱乐与消遣的区别在于,在影响对实际生活有益的情感能量时,二者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娱乐是借方,消遣是贷方。”“消遣”在这儿显然是“休闲”的同义语。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图表:(“v”表示“是”,“×”表示“否”)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休闲”的含义比较宽泛,几乎包括了除社会或者政府、单位规定的劳作时间之外的全部人生内容,这里面不仅仅有娱乐,更有为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而产生的如教育、学习、科学探索、职业培训等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活动,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聚会等社会活动,是人对自我价值进行精神的、文化的和经济的“重新定位”的过程。“娱乐”则仅指人纯粹为追求、进行欢乐而轻松的活动,是人自我陶醉、自我游戏和自我肯定的基本摆脱了社会价值追求的活动。在休闲中,有许多事情是并无娱乐情趣可言而且相当“劳累”或“用心”的,如与工作和经济利益有非常紧密联系“学习和自修”、“利用电脑学习或获取信息”、“从事工作之外的有收入的活动”、“参加宗教活动”等,有些活动只是个人随意的休息,如“逛街、逛商店、夜市”或者“闲暇”、“无事休息”等。
其次,文化观念上的“高”、“低”之分。休闲文化通常具有较强的哲学意味,很大程度上是宁静、崇高并且是精英化的。娱乐文化不含哲学理性,是通俗、热闹并且就整体而言是世俗化和享受性的。换句话说,休闲是“心灵的完善”,而“娱乐”是“身体的舞蹈”,休闲是追求“终极意义”的审美活动,娱乐是满足“现世享乐”的游戏活动。因此,在许多人(包括大哲学家和文化学家)看来,休闲文化是高层次的、满足人的“高尚的精神生活,让人获得“畅”或“心醉神迷”的,充满个性的“心灵体验”,有思想深度和精神内涵。而娱乐文化是低层次的,满足人的“本能”的,让人“丧志”的、没有个性的“具体活动”。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虽然没有“休闲”的专门理论,但对休闲的论说却见于各种文化典籍,如老子的“致虚静,守静笃”,庄子的“心斋”、“坐忘”,都强调一个人如果不能从世俗功利的利害得失中解脱出来,“闲”和“隐”,做到“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他就不能得到创造的自由和生活的宁静。中国艺术哲学历来讲究“闲”中出“逸”,追求“闲远”的意境,所以推崇“写意”的画品。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是“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里,表现着同样的意境结构,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休闲是一种哲学思考似的深思状态,亦即古希腊哲学家所推崇的沉思、从容、宁静和忘我,休闲是对个人意识、精神、个性的开发。皮珀所认为的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而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休闲具有宗教般的崇高性。齐克森特米哈伊所说的休闲是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体验的过程,
是“畅”或“心醉神迷”的过程。中西方对于人生休闲的哲学内涵和崇高精神境界表现出同一种意识和追求。可见,休闲的目的是自由地探寻“人生意义和文化精神的坐标”,休闲的时间是“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所以,也有学者针对当代把休闲庸俗化和泛娱乐化的状况,指出现在的人们所谓的“休闲文化”是机械复制的产物,是文化工业的一个部分,是雷同的,无个性的,这恰好违反了休闲文化的真正本质。“人们对休闲的追求不能简单地约化为是对自由时间的追求,而是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不是追求获得更多的业余爱好或娱乐活动,而是追求超越繁忙的日程安排所获得的一种雅致与宁静的感觉。”反观古今中外对于娱乐的普遍看法,既使将娱乐看成是休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认为娱乐是休闲的“下品”,是与“宁静致远”和“诗意的栖居”的休闲相对立的。传统的“丧志”是对人们娱乐的评价,现代的娱乐被认为是“宣泄感官欲望、拒绝精神内涵”的活动,自然显得“低级”、“庸俗”,而在现代的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对娱乐的定义和表现中,也充斥了“宣泄感官欲望、拒绝精神内涵”、“低级”、“庸俗”的内容,并认为这就是娱乐,以至于尼尔·波兹曼发出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将“娱乐至死”的慨叹。
再次,休闲是制度化了的,常常表现为政府行为和行政指令,古今中外皆如此。对个人来说,休闲是法定的权利;对单位来说,休闲是不得不执行的制度。所以,休闲还具有严肃性、神圣性甚至法律性。而对于个人和单位来说,娱乐则无以上的政府权力和制度的制约,几乎没有严肃性和神圣性,相反还会对严肃性和神圣性产生较大的消解作用。所以,休闲文化是制度化了的文化,娱乐文化是非制度化的文化。考察休闲文化的发展史,我们看见,休闲之成为“人的权利”,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与世界各国政府将其制度化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天谕”让臣民百姓休息,发出“放假”多少天的“圣旨”等等。在西方,对于人们工作与休闲的权利和时间的规定,也很早就开始了。如1912年,法国议会就通过了10小时工作制的决议,到1919年又缩短为8小时。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第一号条约,又宣布了一周48小时,一天8小时工作制的原则。到了20世纪中期,法律明确对人们“休闲时间”的保障,一些国家以政府法令的形式,强制实行每周35—40小时工作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或推荐实行“弹性工作制”。西方许多国家立法不准单位缩短和侵占工人或职员的休闲时间,甚至不准个人在休闲时间加班等,不遵守者将被视为违法。政府还进行未来的“休闲规划”,“工作百分之……”、“休闲百分之……”是常见的词语。在现代中国,工薪阶层从每周休息一天到每周休息二天再到假日“黄金周”制度和中国传统节日放假制度的实行,都是政府的制度推行的,而我国已经实行的“带薪休假”制度,也将是“制度”在先,“休闲”在后。“对个体的人来说,休闲不仅仅是一个如何增加量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变‘质’的问题。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人的休闲本质的变化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一把标尺,建立和制定相应的机构和政策,支持和鼓励人们体验更富有意义的休闲行为。”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休闲文化越来越成为“制度化”、“法律化”的文化,“休闲的自由”是被制度甚至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但娱乐则历来是“悉听尊便”的活动,古今中外没有什么专为娱乐而制订的官方的政策法规,也没有政府规定人们必须进行娱乐活动,更没有让人们想不娱乐都不行的政策法规,最多也就是政府关于人们从事娱乐活动的、没有制度和法规作用的指导性“文件”。娱乐从古到今都是人们的自发行为,将来也是如此,在“休闲时间”内一个人娱乐还是不娱乐,是没有人来管你的,强制一个人娱乐是无法理解的,娱乐与否纯粹看你的个人爱好和情趣及当时的心境。那些关于娱乐活动或娱乐场所的政策法规,并不是冲着娱乐本身来的,而是规范某些娱乐活动的“附加值”,限制某些娱乐活动“超越娱乐本身”等的管理措施。显而易见,娱乐文化是非制度化的文化,也不可能成为制度化的“官方”的文化,娱乐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永远是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相对的概念)的一种。
[参考文献]
[1][英]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商务印书馆,1984,20,143.
[2]马惠娣,呼唤中国的休闲学[n],中华读书报,2000-1-9.
[3][德]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m],新星出版社,2005.
[4][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3,276.
[5][美]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
[6][荷]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0.
[7][英]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98.
[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0.
关键词:休闲体育,回顾,瞻望
前言: 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休闲体育。这一世界性的潮流也已引起我国的重视,生活质量已被国家列为决策和发展的目标。,休闲体育。从改革开放的至今,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心,注重身心健康、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休闲体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消费热点。
1我国休闲体育的回顾
1.1相关学者的学术研究
1983年,于光远先生针对我国体育研究的状况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对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1994年,他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80年代末期,我国有学者开始进行休闲研究。1992年王雅林等编著了《闲暇社会学》一书,从社会学角度对闲暇问题进行了研究;2001年,马惠娣发表了“休闲问题理论探究”一文,对休闲本质和休闲传统进行了探讨;2005年11月9日,马惠娣在“文化多样性与休闲发展”国际论坛上作了题为“文化多样性与中国人的休闲智慧”的报告,她认为休闲是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精神的态度、一种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智慧的体现,是“成为人”的过程,是展示文化多样性最大的舞台。[5]1.1我国休闲体育的分类
1.1.1按运动项目分
竞技类:如篮球、排球、足球、棒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技巧等。
非竞技类:滑水、滑冰、滑雪、冲浪、雪橇、越野、登山、溜早冰、滑轮板、山地自行车、雪上摩托、划船、赛艇、帆板、水上摩托、冲浪、卡丁车、漂流、攀岩、跳伞、滑翔机、热气球、台球、壁球、保龄球、康乐球、高尔夫、门球、沙壶球、垂钓、蹦极、潜水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太极剑、气功、八段锦、五禽戏、划龙舟、踢毽球、跳绳等。
1.1.2按观赏参与活动分
观赏类: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到现场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
参与类:亲身参与各种体育类休闲活动。,休闲体育。
1.1.3按身心休闲部位分
技巧类:各种竞技与非竞技运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
益智类:类、电子竞技类、解谜类(包括文字类、魔方类、绳结类、迷环类等等)
1.2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的生活变化
1.2.1居民收入方面
居民的休闲体育消费主要受其经济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该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越大,越贫困。“1978-1998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7年的1090.1元;非农业(城镇)居民纯收入水平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1997年的5160.3元。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1%下降到1997年的55.05%;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6.66%下降到199 7年的46.41%。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显著提高。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渡。” [6]经济是进行一切消费活动的基础,所以也是发展休闲体育的重要条件。
1.2.2余暇时间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了《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调查中发现“北京人其他休闲时间也增加了近1小时,大多是过去没有的项目。这说明与20年前相比,北京人的休闲活动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休闲体育。” [3]
余暇时间是休闲的保障之一,现如今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对于休闲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些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相对高效的完成工作的同时得到了比以前更为充分的休息时间,在得到物质回报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休闲。
2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
2.1与国外相比较
在发达国家休闲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目前,美国的休闲消费已达到2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以休闲体育为内容的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7]而在我国的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存在着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健康的娱乐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解放,这些不健康的社会行为都将被休闲体育及其它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所替代。
2.2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休闲体育起步较晚,休闲项目也相对较少。目前“贵族化”体育项目不符合我国群众的消费水平。体育场馆的主要消费对象目前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中年人进场馆娱乐健身,有一些为工作而进行的社交因素。[6]所以,那些简单、易组织的体育活动,往往是大众休闲体育的首选。,休闲体育。这种大基础、中低消费的体育休闲方式是我国体育休闲的特点。,休闲体育。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休闲体育的发展是和余暇时间、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理念密不可分的,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共存的;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内容,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达到社会整体向前进步的目的。所以只有在社会整体进步、生产力发达的条件下,人民的余暇时间才会更多,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健康新鲜的休闲体育娱乐方式才能被人接受,消费理念自然也会提升,消费理念提升的同时也刺激消费水平的提高。
3.2建议
3.2.1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健康成为生活质量第一要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始为了休闲和健身的目的而自愿进行有货币支出的消费。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休闲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潜力。
3.2.2增加休闲体育娱乐项目
休闲体育始终是发达国家在引领世界的潮流,我们要善于将一些新颖的休闲体育项目引入国内,“洋为己用”始终保持休闲体育的活性,与此同时还要保持和挖掘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的独特文化价值;培养亮点,打造精品;让休闲体育文化更多地进入教材和课堂;注重女性、老年人、少年儿童的休闲体育教育和研究;加强城市间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结合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来规划和发展休闲体育文化;加强休闲体育文化与其他地域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百度,休闲。http://bwtp=tt
[2]东方网-文汇报,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
[3]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4]谢雨航。休闲体育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02)
[5]陈永军。对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4)
[6]吴贻刚。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论文关键词:休闲 休闲丈化 休闲时代 休闲价值观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悠久休闲历史文化的介绍,以及对西方休闲理论演进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即将迈入的“休闲时代”以及休闲时代的特征、休闲时代人类的价值观念等。旨在引起社会更多人的关注,提高人们的休闲意识,享受休闲,在休闲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是人类对自身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时间和休闲需求也在大大地增加,休闲已经成了人们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休闲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高到以前想象不到的地步;而在发展中国家,如在中国,休闲产业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强,其发展速度也很快。
一、中国传统休闲文化
中国是一个休闲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以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义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记录休闲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代文人小品,直到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休闲文化的创造物。
休闲文化的记载,从老子、孔子到司马迁,从陶渊明到李白,到几乎所有古代诗人、作家,都研究或描写过休闲。人们都熟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反映他的休闲生活的名句;曹雪芹笔下大观园中的士大夫阶级的休闲生活;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所津津乐道的平民百姓的休闲生活;至于李笠翁,他除了是戏剧家、文艺理论家之外,还可以说是一位“休闲学家”。他的《闲情偶记》几乎可以看成是一部休闲学的专著。中国的确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注重休闲的国度,休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个独具特色的部分。
从现代文化角度理解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它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是一种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她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休闲的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
在当代,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1994年他又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995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使我国的休闲文化和休闲哲学方面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二、西方休闲学演进
在西方,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传统。
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其标志。尽管当时凡勃伦试图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析和证明休闲与消费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十分敏锐地注意到:资产阶级新权贵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已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享乐,“闲暇时常采用‘非物质的’,是准学究或准艺术的以及讨论各种事变的知识。”他在该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继他之后,许多学者加人到休闲研究的行列,大批严肃的休闲学研究著作不断问世,形成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又一剖面。这里介绍几位对西方休闲研究影响较大的人物。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皮普尔在其仅有几万言的书中,以深刻而精辟的语言阐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意义,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闻所决定,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休闲有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皮普尔认为,人有了休闲并不是就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你感到生命的快乐。否则,.我们将毁灭自己。《休闲:文化的基础》自1952年问世以来,不仅对西方休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了西方哲学思想的一面旗帜。
荷兰著名学者约翰一赫伊津哈所著的《游戏的人》,同样是西方休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该书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认为,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这部书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芝加哥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现年已近百岁的莫德默-阿德勒,一生致力于教育,倡导“哲学走向每一个人”。他特别关注休闲与工作的关系,指出了现代人忽视了休闲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批评人们忘记了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曾教导我们的“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休闲可以使我们有意义地生活。”他呼唤人们珍惜休闲、善待休闲。
美国哲学家查里斯一波瑞特比尔,其《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两部著作,是被西方公认的休闲学研究力作,该书指出,随着人的自由时间的增多,我们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多。我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没有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伦理。因此,他提出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这两本书作为姊妹篇集中讨论了: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要关注休闲?这将意味着什么?休闲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休闲教育的概念基础是什么?它与人类的价值和情感具有什么样的联系?
另外,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简单生活”运动,可以看作休闲学研究的硕果,且这个硕果越来越大。
三、21世纪的休闲价值观
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人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在美国,休闲经济产值将占comP的50%以上,休闲经济将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并逐步发展为支柱产业,而且在未来的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休闲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休闲经济产值在GNP中将占50%以上,并将提供最大规模的就业市场,从而进人“休闲经济时代”。
毋庸置疑,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观。第一,休闲和工作一样的重要;第二休闲是人民的一种权利。恩格斯说过:“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以至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恩格斯的话,除了说明劳动人民有享受休闲的权利外,还强调了休闲不仅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志,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往往把从事休闲产业的人誉为“亲善大使”,因为他们既运用智慧,又付出爱心,以一种特殊的品质和技巧传递爱的精神,帮助人们找到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使这个世界变得安全、温馨和美好;使人在休闲中既丰富思想,又陶冶情操;使人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获得价值的提升。据英国《经济学家报》预测21世纪,休闲产业将取代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英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户家庭的休闲开支占所有支出的20%左右,休闲业产值达到1360亿英镑,超过了汽车业和食品业,并仍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休闲业所创造的工作岗位己占到全英国工作岗位的1/5。
在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用于休闲的花费就已达1万亿美元,占全美消费支出的1/3,已经超过了珠宝服装业,而且还提供了全美1/4的工作岗位。
亚洲国家也在积极抓住这个机遇。2001年,韩国的游戏产业大约形成了200亿美元的产值,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由于增长率高达30%~40%,游戏业将成为该国最有利润的一个行业。
近10年来,我国台湾地区衣食住行花费占总消费的比例都在下降,惟独休闲娱乐消遣、教育和文化活动等支出从15%增长到了18.2%。
自199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了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国家又实施了“三个长假日”,这意味着人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这一国家行为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快速地向我们走来,中国大陆的休闲消费潜力显然更大,随着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在不久的将来,休闲经济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我国而言,休闲体育理论研究已引起各界学者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休闲体育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这就使我们很难在宏观上把握休闲体育的发展。因此,需要构建一种适应新时代的休闲体育理论体系,来面对非工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应对即将悄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休闲时代[1].1.2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积极参与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与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标识。中国是一个积淀深厚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悠闲游乐文化,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生态保健观念。这种悠闲游乐文化必将在休闲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使我国的休闲体育偏重于身心在大自然里的直接感受,体现为更为生态、更为人性、也更为人文的悠闲文化。
中国的悠闲观提倡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同步、天人合一的精神,符合阴阳调和、圆缺盈亏的生物节律。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工业文明弊端的后现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生态养生观念,与面向未来的休闲体育理论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和结构的互补性,更符合人性的需求。这对西方的休闲体育理论也不无启迪。实际上,研究具有中国国情的休闲体育理论体系,是利用古老的东方文明去构建适应人类发展新时期的“后现代”休闲体育理论,这将为人类身体文化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导向和启发作用。
1.3迎合现代人的需求
近百年来,国际竞技运动凭借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而获得快速发展,并迅速成为全人类共同高度关注的文化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这种主要源自西方的竞技运动,在其产生之初,大多是游戏性与竞争性并存,而且竞争性服从于、服务于游戏性。但当其在西方社会特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环境中运行一段时间后,尤其是在1896年以后的现代奥运会和各种国际大赛的催化下,其游戏性逐步消退,而竞争性却突出地显现出来。这就使得运动本身的性质发生变化:其一,由于运动的高水平化,使得一些运动成为少数优秀运动员才能参加的体育项目,如竞技体操、花样游泳、跳水、举重、拳击、高台滑雪等运动。其二,由于运动的高竞技化,因而过分地强调竞争因素和胜负,使得一些运动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运动乐趣。其三,各项运动的商业化,使兴奋剂泛滥,失去公正和诚实精神。其四,由于规则更加规范和严格,使得一些运动已不适应老人、儿童和妇女参加。同时,用具、场地设施的高级化和高消费倾向,使一些运动逐渐失去大众性和平民性,如正规的高尔夫球赛等。以上这些变化,使体育运动出现某些脱离群众的倾向。休闲体育的出现,迎合了人们的需求,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回响。
2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形成既要反映当代休闲体育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最新成果,又要继承和发扬以往研究有价值的内容,尽量把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采用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来增加知识的容量,从而使其更全面、更系统和更具科学性。本文在结合当前理论体系构建最新研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作为进行休闲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工作的一种尝试
2.1休闲体育理论的学科依据
休闲体育学是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对休闲体育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在其科学体系中,涉及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很多,与其有关的学科有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和经济学等。这些学科理论研究的成果,为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了必要的理论上的准备
2.2休闲体育学的学科性质
休闲体育学是由休闲学和体育学相交叉、重叠和渗透而形成的,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因此,休闲体育学就应该是一门同时隶属于休闲学和体育学的学科。从本质上讲,休闲体育学既要反映休闲学的内容,又要体现体育运动自身的基本规律$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休闲体育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2.3休闲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休闲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应包括四个学科层次:第一层是基础学科+第二层是专业基础学科+第三层是专业学科;第四层是专业学科内容
2.4.1研究对象
判断一个研究领域是否具备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资格以及该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主要看它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否取得相当的理论成果;是否有较完善的研究方法以及是否有成熟的学科社会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只有具备自己明确独特的研究对象,才能确定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
休闲体育学是否具有它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答案是肯定的。它以与体育有关的人们的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需求、休闲观念、休闲心理和休闲动机等为研究对象,探索休闲体育与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以及休闲体育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休闲体育学往往借鉴和采用了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用来为休闲体育服务。
2.4.2研究方法
2.4.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教育网、中国体育信息网和万方数据库等各种渠道,查阅有关休闲体育方面资料300余篇,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研读、分析和利用。
2.4.2.2逻辑归纳法
将与休闲体育有关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类、判断、比较,运用演绎、归纳、推理、综合分析等逻辑法,揭示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使其产生知识的横移、融合、聚变和重构,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4.2.3专家访谈法
与有关专家、学者及社会活动主管部门领导、体育工作者进行座谈,对国内一些相关领域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门访谈,从而对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有较全面的了解。
2.4.2.4历史研究法
历史分析法是考察一个事物产生发展过程的常用方法,通过系统的历史考察可使我们对我国休闲体育这一现象及其相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5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内容
构建休闲体育学研究的内容体系,是休闲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工作。通过大量的分析与比较,本文认为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2.5.1国内外休闲体育发展比较研究
国外休闲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大力引进和吸收国外休闲研究成果,无疑对促进我国的休闲体育学或休闲体育科学的尽快建构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5.2休闲体育的产生、发展动因研究
就目前休闲体育的发展状况来看,休闲体育学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基础薄弱,其理论体系也未完善。因此,有必要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出发,研究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因素,从而了解和掌握国内休闲体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把握其市场特征和发展潜力。
2.5.3休闲体育发展趋势和策略的研究
休闲体育在我国有了初步的发展,并体现出强大的发展生命力。而考虑到我国休闲体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制定其顺利发展的策略。
2.5.4休闲产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休闲体育产业是休闲产业与体育产业的交叉体,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相互协调和结合,它们内部具有某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一致性。这里说的主要是对它们结合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它们结合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内容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从而使我国休闲产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相互推进。
2.5.5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持研究
休闲体育产业是一个关联功能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它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系统地研究我国休闲体育所需的环境支持,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支持及其方法途径。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政治文化环境研究、经济环境研究、制度环境研究、政策环境研究、技术环境研究等。
2.6休闲体育学研究的发展态势
2.6.1加快发展的趋势
我国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当前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休闲体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休闲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国家财政、社会投资、居民消费对休闲体育的投入不断增长,休闲体育所波及的范围及产值不断扩大,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并将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等等。这些将会使休闲体育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成为推动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动力,使我国休闲体育学研究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出现加快发展的趋势。
2.6.2研宄的综合化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各门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人类涉及到的客观世界的每一个方向,都有某种专门科学在研究。从单一学科来研究休闲体育学,难免会以偏概全。为了科学地研究休闲体育的有关原理,为了用有机整体概念代替机械整体概念,为了用多向的多维联系的思维代替单向的感性因果联系的思维,在休闲体育学研究中,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因此,休闲体育研究者应适应这一趋势的要求,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增强跨学科研宄的能力。对于一些重大的、涉及面广的问题,则需要多种学科的研究者联合攻关,协同作战,表现出研究的综合化趋势。
2.6.3研宄方法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休闲体育研究者在研究中大都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毋庸讳言,这两种方法是休闲体育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然而,休闲体育学本身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与体育科学的其它学科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而且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休闲体育学本身复杂的结构和繁多的层次,要求研究方法多样化。唯其如此,才能有利于休闲体育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5].
2.6.4研究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