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论文(优秀10篇)

《体育与健康论文(优秀10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论文】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篇1

>> 太极拳对老年女性身心健康影响研究 瑜伽锻炼对职业女性幸福感的影响 太极拳对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的调查分析 谈太极拳对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浅述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太极拳对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习练太极拳对当代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浅析太极拳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幸福感与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与幸福感的关系 长期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 论太极拳与人体身心健康 感受太极拳魅力获取身心健康 浅谈太极拳与身心健康 浅析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 国内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5-07-12/2012-12-25.

〔4〕杨剑,季浏,田石榴。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80-83.

〔5〕 邱丕相,田学建。论太极拳的普遍和谐价值观〔J〕.体育学刊,2005,12(30):70-72.

〔6〕 徐才。徐才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7〕 康戈武。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太极运动观〔J〕.邯郸学院学报,2008(3):34.

〔8〕 张海利、张海军。长期练习太极拳对肥胖大学生脂代谢及关联激素的影响〔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6):95-98.

〔9〕孙耀,花蕊。太极拳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353-354,386.

〔10〕孙威,毛德伟,逄峰。太极拳和快走练习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5):75-80.

〔11〕黄祁平,蒋桂凤,万艳平。太极拳对增强女大学生血清总补体活性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6,13(2):69-71.

〔12〕赵海军。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知识分子脂蛋白

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报告会。2001:36-37.

〔13〕高元元,王志鹏,刘晓军。长期习练太极拳对老年女性骨健康状况与骨代谢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9):60-62,72.

〔14〕苏勇。不同频度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对女大学生

抑郁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15〕朱咏梅。 太极拳运动对长春市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李钢,尹剑春。 太极拳运动对女大学生心境以及安静状态下β内啡肽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356-358.

〔17〕陈新富,刘静,邱丕相。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79-82.

〔18〕蒋惠珍。体育锻炼对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J〕.浙江体育科技,2008,5.

〔19〕陈作松。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篇2

关键词运动;运动干预;大健康;云健康;静坐少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6-0119-04

AbstractThe Fitness for All has risen to be a national strategy, and Jiangsu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held a forum of “Sport and Health” at this very time. It discussed a common concern and controversy from multidisciplinary areas on discussion of sport and health to service national strategy, including e-health, sedentary, the disease causes in modern civilization, cross-cultural pursuit of exercise and health, cloud health and high-tech application in health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life. The forum was related to the issue of healthy lifestyle of modern society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in th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theoretical confrontation and collision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fields emphasized that the sports system, the medical system,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and o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commonly contributing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n the Fitness for All.

Key wordsexercise; exercise intervention; e-health; cloud health; sedentary; Fitness for All; national strategy

[1]记者。我国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EB/OL].http://.com/o/2014-11-02/

[2]冯炜权。加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适应国际最新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3,34(1):17-18.

[3]陆大江。基于云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程监控[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11):8-16.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篇3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落实,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学校体育而言,在学生人生的黄金阶段,为其一生的健康打下基础,并使其在体育文化、锻炼习惯、体育修养等方面终生受益。因此,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体育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中。

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都是为学生身体健康服务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健康教育偏重于生理、心理知识的灌输,体育教学又过于偏重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及体育情感的培养,很容易造成两者分离的现象。为此笔者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改革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加快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进程有所促进。因为这不仅是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适应新形势的一种需求。

2.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体育任务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目前中学体育的任务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意志品质、发展个性;培养体育骨干和后备人才。体育的功能则包括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启智功能、情感发展功能、美育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等。从中学体育的任务和功能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

体育教学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手段,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来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健康教育为体育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动机、理论依据和科学保证,对体育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反之,体育实践可为形成新的健康认识理论提供材料,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体育这一实践活动,可为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加深对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认知理解,促进健康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良性循环。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使体育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行为。

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融合

3.1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健康教育相融合。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然而由于高中体育教学受高考的牵制,造成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身体形态、机能发育失衡现象明显。针对学生这一身体健康状况,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决定中指出的“学校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一指导精神,从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出发,在教学中改革课程设置和内容,打破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材体系,建立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材新体系。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的内容一方面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为终身体育服务的宗旨进行设置;另一方面从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素质的关系出发,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清除或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由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3.2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健康教育相融合。

在实践过程中接受和运用体育理论知识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不断深入了解体育运动,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运动实践中获得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中不仅要随堂讲解和介绍一些运动文化、技能知识,还要将生理保健等健康知识分解地、巧妙地安排和融入到每节体育课里,使学生真正受益。大学阶段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最后时期,必须培养他们掌握一种或两种运动技能,通过体育手段增进健康。掌握体育锻炼手段是养成锻炼习惯的前提条件,不掌握它就不可能很好地应用它,如果学生大学毕业后体育锻炼的技能一项都没有掌握,他就不可能积极地锻炼身体,终身体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养成一种积极自觉参加运动锻炼的习惯,并根据自身情况,通过运动参与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增进健康的手段,以便今后能够用其进行独立锻炼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其次,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3.3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估与健康教育相融合。

评估在一般意义上讲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具体到体育教学的评估,就是对体育教学的效益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目前,随着新大纲健康教育的实施,体育教学评估工作的方向和内容,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都应当相应逐步深化。要改革以往教学评价方法,破除单一的技术评定和达标评定,在评价中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核,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际参加运动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根据《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其中,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价意见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篇4

关键词 体育教育 青少年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本文从不同风格体育锻炼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不同作用出发,剖析不同风格运动的功能价值,希望从中发现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的因素,从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来搜集与本论文有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本论文所研究的结论。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3.1.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据调查发现,长期从事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3.1.2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 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3.1.3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2 不同风格的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2.1东方民族传统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以东方民族传统体育为代表的太极拳被认为是对人体心理和生理最具有良好改善作用的运动。(1)传统体育中的太极拳讲究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和谐自然,能够从身心两方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是适合青少年学习和锻炼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太极拳作为体育锻炼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

3.2.2西方竞技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西方竞技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决定了其所应具有的以下功能:(1)塑造性格,从事各种体育运动都需要比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反过来,参加竞技体育运动对于性格的培养和完善也具有较大的作用。(2)培养竞争,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显得无处不在。而竞技体育就是要追求“更高、更快、更强”。(3)抵抗挫折,在竞技体育领域,胜利属于少数人,失败则属于多数人。而这些人必须要勇于面对无数次的失败才能站在最高峰。

3.2.3休闲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休闲体育是体育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社会休闲活动的方式之一。如今休闲体育正以它独特的功能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青少年的休闲体育生活,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休闲体育是青少年紧张学习后暂时放松的需要:长时间的紧张学习后,通过轻松、娱乐的体育可以使其忘却心理压力,充分享受体力带来的快乐。(2)休闲体育是青少年友好交往的契机:爱好运动的人,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的聚在一起单纯为了喜欢运动,这是交朋择友的最佳契机。

4结论

以上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性效应。不同风格、内容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我们应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有效做到激发体育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发展运动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篇5

关键词:厦门一中 初中学生体育健康知识 现状 分析

一、前言

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必修课,在课改前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是分开来进行的,课改后的体育课程全部叫体育健康课程,在原先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健康教育有关内容,如青春期发育问题、疾病与预防、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初中学生到底了解和掌握了多少的体育健康知识呢?本文力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初中学生自身成长中诸多的健康方面的问题和疑惑,了解学生掌握和接触的体育健康知识的途径以及如何在成长中运用所学的体育健康知识,以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更好地传授和讲解以及解决初中阶段的学生成长中的诸多的健康问题。[1]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厦门一中初一5个班共289人,初二5个班共279人,初三5个班共283人,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文献检索等方法,广泛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

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经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向被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51份,回收有效问卷839份,有效率为98.60%。

2.3数据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资料进行常规的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厦门一中初中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现状

1.1初中学生对运动损伤知识掌握的情况

运动损伤是体育运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学习的重点。

本次调查共发出851份,收回有效问卷839份。在对调查问卷分析后发现学生对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的相关知识掌握的较好。99.5%以上的学生能够回答出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如闭合性损伤如何处理(冷敷、热敷、骨折的固定)、开放性损伤的处理办法(按压止血)等。92%以上的学生能够坚持在平时的体育锻炼前充分的热身以及在运动后采取放松的方式。由此可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育教师重视与体育运动直接相关联的运动损伤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1.2初中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的情况

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是指在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合理的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时间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1]

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在体育课中主要以体育教师的安排为主,学生并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在参与平时的体育活动中学生多以兴趣为主,没有科学锻炼的意识从而走向体育锻炼的两个极端,要么出现锻炼时间过短、运动量过小、强度偏小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要么出现运动时间和强度过大,从而导致运动疲劳的极端情况。

1.3初中学生心理的自我调适

自我心理调试是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进行的心理控制和调节,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力,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问题。[2]

在收回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完成本次问卷调查的。在关于心理的自我调适的重要性上, 93%以上的学生认为很重要。在关于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所采用的自我调适方法上,很多学生答非所问。由此可见在遇到问题时学生在采用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上还缺乏选择。

1.4初中学生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3]

本次调查共发出851份,收回有效问卷839份。问卷主要集中在学生平时与同学相处时如果发生矛盾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同学求同存异以及与同学发生纠纷和冲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有效的缓解矛盾。如何解决与家长以及老师的矛盾和冲突等等。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 [5]这是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表述,在这段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身体练习是主要的手段,增进健康才是主要的目的也是最终的目的。而健康的含义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方法是否掌握,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健康的知识、技能、方法。因此只有当学生解决了青春期心理、情绪管理、心理的自我调节、运动损伤以及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等等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困惑和问题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主要目的才能达到并很好的完成。

2.建议

2.1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应涵盖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方面面。

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不应只局限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应该在各项体育活动和比赛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因为只有学生掌握了体育健康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他们从事体育运动。

2.2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种竞赛和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以及情绪的管理能力。

体育竞赛和活动来源于人类群体性的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对抗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可能会有种种突发的现象产生(如:可能不公平的待遇,受挫的经历,失败的体验,以及成功的喜悦。)这给了学生一个发现自我、管理自我的平台。如何调整自我的心态,如何管理自我的情绪,可能学生刚开始不能很合理的处理,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和帮助他们,最终让学生们掌握心理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2.3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仅关注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方法是否掌握,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健康的知识、技能、方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具备体育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更广博的知识储备。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有很深研究的较多。可是健康知识和方法涵盖的知识层面更广博,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体育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充电,涉猎更多方面的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2011

[2]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272-275

[3]孙科炎。情绪调节术[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篇6

关键词:健康第一;体育运动;行为取向

基金项目:2012年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2-2700)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24-02

自2005年4月下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而后健康教育思想 从中充分体现了体育成为了人类生存意义以及价值的最终关怀,从而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世界里,使大学生在对体育的认识中灌输了以人为本的体育精神。健康第一,是体现人们对自身的前途和自身命运的一种基本关怀。它体现出在学校体育中应为大学生的健康而服务,并且把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统统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的体系中去,这也符合了社会体育以及学校体育在现时展的需要。也同时将健康第一的理念灌输进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及理解中去,从而改变以往大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行为的态度,使其在体育运动锻炼中能够更好的促进自身各个方面的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一)健康概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将健康第一作为生活中最主要关注的内容之一。健康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话题,在《辞海》(1979)对于健康的概念解释说: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提出了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的四维健康观念。 21世纪是个大健康时代,人类将追求是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的完全健康。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公民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相提并论,并将其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提高全民身心健康素质的重要方面。此外,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的提出,将促使学校体育经历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对健康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将会引起人们健康理念的变化。

(二)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生命健康的根本,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健康具有根本的支持机制,是健康即生命质量的最终担保。同时人们要想健康的生活,必须要育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人们自觉的遵守社会秩序和法律是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国民的道德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三)体育行为与体育运动行为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这些活动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

二、大学生对健康第一理念的理解

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既生活在经济水平迅速发展的时期,还要不断去适应各方面都有竞争力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四维健康观。这种四维健康观包括了大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理、心理、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表发现有大部分

三、健康第一理念下对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取向研究

(一)心理支配运动行为取向

心理支配是心理对身体以及思想上支配的心理体育行为,对于外在体育锻炼运动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基本上是由大学生对参与体育的动机、对待体育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对体育持有的态度这几方面来构成。

1.大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动机在健康第一理念下的发展

大学生要从传统的体育运动就是强身健体这一观念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方向来发展。如今社会经济繁荣,竞争压力激烈,健康不只是单单的身体健康就可以,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会生存、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就要必须拥有良好的健康第一的理念,这是当今大学生要很好地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2.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动机的学习要向科学健康的知识方面发展

现如今的大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的需求不只是对体育运动技术以及技能的单一掌握,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而大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与理解而不是体育专业知识主要是在对于终身体育的认识和了解关于体育健康的健康知识。 这就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时能够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什么事健康,并且能够从健康第一的角度上去接纳了解,并培养自己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在大学中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强身健体,而是要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及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

(二)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取向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这些活动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

体育运动行为是人们在体育运动中过程中有具体的各个身体机能运动的表现。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一般需要通过从体育运动的内容、体育运动的时间、体育运动的方式以及体育运动的空间等几方面来进行。

1.体育运动的内容需要向社会化、大众化以及休闲化的运动方向发展

通过教学以及平时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发现学生目前参与运动项目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涉及了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跆拳道、瑜伽、自行车、定向运动、女子防身术、轮滑、等等。大学生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影响下,慢慢的对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选择的越来越多,因为这些项目既大众化又休闲而且又有社会化。在体育运动中,大部分学生参与球类运动的比较多,这些无论是三大球还是三小球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趣味性比较强,能后使人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心情愉快,振奋精神,而且社交性也比较强。可以满足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社交活动。而其他的带有技术性的运动内容有一定的社会化,大众化,因此提高了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通过大学生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一些新兴的现代的体育项目也逐渐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并使他们有兴趣的去参与其中,如高尔夫、斯洛克、攀岩等等项目越来越受大学生的喜爱。而如今的大学生也已意识到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在通过参与各项体育运动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而且还能从运动中使大学生能够不断的超越自我、勇于面对和解决迎面而来的困难最后还可以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

这些体育运动项目各有各的优点,各个内容的不同,锻炼的效果不同,对提高大学生改善体育锻炼的兴趣,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改变自身对体育锻炼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有较为显著的作用。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对健康第一理解又进一步的提高。

2.体育运动时间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根据资料有关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间一般以每周3~4次为宜,每次锻炼时间控制在20~60分钟最为合适。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由一周的1~2次逐渐发展到每周的3~4次。运动的时间也由每次10~20分钟延长到20~50分钟甚至在一小时左右。这充分说明了学生有了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认识和,对自己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开始科学合理化。也能够从健康第一认识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身的体育锻炼。

3.体育运动空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对于体育锻炼的运动空间的要求上,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也开始在体育运动的空间上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从不参与到校内空间的要求到进入社会空间以及自然环境的多元化发展,充分说明的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也开始参与社会、使自己融入社会、热爱生命。

四、结论

健康第一的理念使大学生对健康的理解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无论是从心理支配上还是外在的身体锻炼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大学生也在健康第一理念对体育锻炼从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的认识逐渐提高到对健康知识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心理支配控制自身的体育锻炼对外在的身体锻炼有着一定的导向和支持作用。大学生的外在身体运动行为是在运动形式上向着社会化、大众化以及休闲化的运动方式进行发展的,在运动项目上也开始注意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大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锻炼的效果也不同,既提高了大学生改善体育锻炼的兴趣,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改变自身对体育锻炼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有较为显著的作用。也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对健康第一理解又进一步的提高。对健康第一的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中也开始注重运动时间的科学合理化以及运动空间方面向着多元化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知识和终身体育的教育和传播,使其在心理上对健康第一理念有着重要的认识,并不断倡导鼓励学生参与各项运动锻炼,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自控、自练、自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俊峰,候培森主编。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2]傅华,李枫主编。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尹博。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刘一平,余道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体育科学研究。2007,12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篇7

一。高中《体育理论知识》模块的设置

1.《理论知识》模块时数有保障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模块的设置需要有18课时的保证。在我们的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我们所记载的每学期因为天气太冷、太热或雨雾等不利于户外锻炼的课时数,每学期正常能达到5~6节左右,室内课时数远远超出《普高体育与健康课标教学要求》。除去《健康教育专题》每学期所用2~4节,每学期还能剩余的3节左右的室内课,这3节左右的时间,用来开设区别于《健康教育专题》的《体育知识模块》的教学在时间上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

2.《体育与健康》课程室内教学现状

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如今室内体育课时有所确保,很少有或不再有其他文化课教师占课的情况,健康教育专题教学开展良好。但针对每学期多余的室内课时,就有许多体育老师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一般在户外开展,身体力行、实践性强,每学期在教室讲3课时的健康教学就已经完成了教学要求,其余时间就让学生上自习;还有的老师则觉得在室内讲述体育理论知识,这些内容也不参加高考,不如省下时间让他们学习语数英,自己也乐得轻松省事。所以常常可见:体育室外课上得生龙活虎,室内多余课时就变成了全体自习或其他安排。

3. 发扬教学传统 设置《理论知识》模块

早在“教学大纲”年代:就已经将体育课程分为必选内容、限选内容和任选内容三部分,其中“体育、保健基本理论知识和……列为必选内容”。也就是在原来“大纲时代”,还没有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健康教育系列”,早就已经有了初高中的体育理论教学,体育教师们对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运动损伤、奥运知识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已经教授给同学们。如今,我们将《理论知识》模块规定为一个学分18学时,让同学们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更深一步地了解实践课上所学运动技术的原理、规则与裁判等;学会观赏一些传统的或民族的、新兴的运动项目;讲授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管理与安全常识,关于体育高考方面的知识等等。

二。模块内容设置多样化 满足学生学习愿望

1.《理论知识》内容设置多样化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课堂上可讲的内容是越来越多,结合同学们的日常喜闻乐见和《高中体育理论知识室内教学内容安排》调查,了解学生们对开展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意见和设想,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形成相对稳定的18学时的新设《体育知识模块》,并在模块中设置若干个教学单元,主要内容为:

(1)本校未开设运动项目模块的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体操类、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民族民间体育类运动和新兴运动类或不太熟知的项目。

(2)简介体育运动保健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要区别于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的内容)。

(3)结合日常体育活动中的伤害案例,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规避体育运动伤害。

(4)与体育有关的那些高考(什么是体育高水平考试、体育普通高考、运动训练单招)。

(5)奥运百科知识的学习、形形的奥运会等。

2.满足高中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愿望

《普高体育与健康课标教学要求》指出:学生应该通过阅读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在实际上:高中阶段文化学习较为紧张,学生们很少能有较宽余的时间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或探究;也难能安定下来自觉阅读体育与健康课本,或通过其他途径自学体育理论知识。他们寄期望于体育教师能利用室内多余的体育课时,多多讲述一些体育方面的知识,而不是让其他文化课教师占领课堂或改上自习课。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篇8

【关键词】 高校体育;健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要求,对健康文化及内容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诠释,因此提出了各种创新性的健康理念,其中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理念――“健商”(Health Quotient,HQ),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来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健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涉及面也十分广泛,诸如生理、心理以及人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健商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健商”已经渗透至高校教学过程之中。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观念,这不仅是我国教育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1 健商内涵与外延

健商(HQ)作为21世纪人类最新的健康文化和全新的健康理念,由国际著名健康专家、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拿大籍华人谢华真教授首先提出并运用。所谓健商(HQ),是健康商数(Health Quotient)的缩写,用来衡量一个人所具备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它反映一个人的健康才智,代表一个人的健康层面及对健康的全新态度。健商理念能帮助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商教育是指有计划地通过信息传播和教育等手段,动员全社会各类人群参与,使人人拥有维护健康的意愿、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2 高校体育开展健商教育的现状

2.1高校体育理论教材的现状

在体育教育中,把健康与体育,科学锻炼与自我能力相结合,即不但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了解科学的健康知识,科学的锻炼方法,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方式和生活技能。体育教材内容的合理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能力与健康知识的培养,高校体育要实现健商这一目标,有目的的选择体育教材是基础。笔者根据自己的调查以及走访相关教师和学生发现:当前时期下我国高校体育理论教材大多数均是以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卫生、运动损伤的自我处理与修复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方面为基本内容,对于大学生心理障碍以及针对心理障碍而提出的心理健康知识涉及的少之又少。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体育教材的内容十分单一、不全面、针对性与实用性严重缺乏,再加上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缺乏一定的指导,不能将教材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之中,因此,他们的健康水平一直无法提高,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

2.2高校体育中健商教育融合的现状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然以体育技术技能为主,忽视了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教育,据了解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体育理论课,有部分开设了的,但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高校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也大部分为竞技体育项目,对于考核手段甚至是教学方法与组织方式,一般都会采取竞技运动的方式,而对于疾病的处理以及学生身体不适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内容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根据笔者的实际走访和查阅相关文献不难发现:当前高校体育实践教学仅仅局限于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与增强上面,而且教师所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大多数为竞技类的运动项目,其采用的具体的评估方法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教学目标,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误认为体育就是单纯的各项运动技术的学习。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体育就是为了能够通过考试,而并非将学习体育看作是增强体质以及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有力武器。对此,笔者认为当前时期下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健商教育的融合十分之匮乏。

3 高校体育开展教育的对策

3.1注重加强体育理论教材建设,将理论课落到实处

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竞技体育� 为了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更加全面的健商知识且运用这些所掌握的健商知识来对实践加以指导,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该从高校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现状出发,编写出一套包含丰富健商理论知识的体育理论教材,这样能够很好地对高校体育教学加以补充,最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健商水平。

3.2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激发、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健商的关键。在体育教学中,除了教师运用游戏法、竞赛法、评比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将趣味性和难度有机结合,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体会到体育对自己的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帮助,产生“我要练”欲望,让学生从关注自身健康的需要上感悟体育锻炼与健康之要素,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运动习惯。

3.3改变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体系

考核制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体育课的考核是为完成体育教学目的服务的,根据HQ的理念、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考核这一手段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习惯。在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中,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已是高校体育改革急待解决的问题。建立科学而合理的多维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锻炼的动力,作者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进步幅度、应用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三方面全盘考虑,即学习态度+运动成绩+运动成绩变量,这种评价体系是值得借鉴的,它的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能充分体现出学生体育能力的各个方面,即侧重于明天,着眼于进步,侧重于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体育基础上得到提高。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篇9

摘 要 运动参与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体育学习领域,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原有运动参与概念只是对运动参与领域目标的总体描述,而不是其真正定义,不利于理解运动参与的内涵。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之一的运动参与可以说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运动参与领域目标达成现状直接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其它学习领域的实施。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 运动参与 目标达成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虽然近百年来学校体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其地位一直处于“边缘”的状态。在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经历了长时间的改革历程,而且其影响也是巨大的。运动参与学习领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重中之重,我们应以重视。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之学习领域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之路在近十年间,正在继往开来,不断前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成果正在不断涌现。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各学习领域体现了时代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和需要,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时俱进的成果,并且它们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协调统一。

二、运动参与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中的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重在突出体育活动的实践性。作为一门动作类课程,没有活动类实践,体育课程的实施就等于一纸空谈。运动参与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要学习领域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而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目标达成正是在运动参与中得到发展、锻炼、培养和提高的。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之一的运动参与可以说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的达成直接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其它学习领域的实施。

三、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达成的指标与评价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运动参与的定义和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目标达成情况包括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态度和运动行为表现,具体指标有出勤与服装符合要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根据科学锻炼原理制订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为达到目标而反复练习、认真接受老师的指导等。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中对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具备积极态度、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是否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运动参与中、对体育运动参与认知状况等出发,重点评价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体育态度以及其运动行为表现。运动参与领域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领域之一,其目标达成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四、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达成指标的内在联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达成指标重点包括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态度和运动行为表现,那么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有研究表明: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之间存在行为意向这一变量,行为意向对锻炼行为起着重要的直接作用,但需要有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体育锻炼态度和运动行为表现是学生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五、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达成现状的调查

关于对学生运动参与各指标的测量方法和手段目前多种多样,有的利用量表调查,有的则利用问卷调查法。对于学生运动参与现状的调查主要包括对学生运动参与态度现状的调查和运动参与中体育行为表现现状的调查,调查者以采用自己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的方式居多,鲜有采用量表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的,其中以量表作为调查和研究手段的当属毛荣建的硕士论文《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他在Fishbein等人(1975)的“合理行动理论”和Ajzen等人(1988)的“计划行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的态度—行为因果关系的“锻炼态度量表”。他对该方面量表的研究制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后人研究该方面的内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六、小结

基于国内体育学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的研究,国内学者对该方面的研究仅限于体育学习与锻炼中体育态度的研究、影响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因素以及对其激励因素的研究等一些理论的研究,对运动参与领域现状的研究还不多,对其目标要求还不明确,对其研究手段和方法单一,再者就是对运动参与的具体元素的研究不足。

鉴于现今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不足,我们今后对该方面的研究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运动参与学习领域具体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达成的调查与研究;如何促进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目标达成方面,重点对运动参与领域目标构成的具体元素进行研究分析,如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体育锻炼认知、体育行为意向、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晓军,郑可珍。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63-66.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篇10

[关键词]健康第一 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

健康第一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三难健康目标。与传统的健康相比,其领域更宽,不仅仅停留在体质健康的层面上,而且还要关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健康第一是否有必要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又如何落实健康第一思想呢?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必要性

1.有利于改变人们对体育的误解

旧的教学大纲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致使人们误解为体育生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几乎就是体育生的代名词,片面认为上体育课是学一些无用的东西,是不务正业,在他们眼里体育不能用来考大学,只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会阻碍着文化课的学习。在这种不负责任的舆论误导下,部分学生家长、文化课带课老师,甚至校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体育课程的开设。有的学校每周只一节体育课,有的甚至没有体育课,偌大的一个学校连操场都没有。而现行体育课标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就彻底打破了这一偏激的看法。新体育课标不仅仅强调增强学生体质,还注重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保证学习的正常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参与运动使学生学会正常交往,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体育运动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

2.有利于改变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整体下滑的不良状况

近年来,“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青少年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近年的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专家提出,新课标进一步贯彻了人道主义和民主化精神,强调了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现实性和迫切性,改善了学校体育的各个工作环节,改变了学校体育工作的被动局面,与此相适应,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健康生活的观念,以体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已�

3.有利于突出个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终身体育

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让学生样样都会,而是为终身体育做准备,让学生学会怎样随时随地锻炼身体。例如,在不同地点,能适应当地人们的锻炼的习惯,有的地方便于爬山,有的地方则便于游戏,有的地方则可以武术。不同季节也会有不同的项目,如夏季能游泳,冬季能滑雪。一个人能在学校学到不同方面的知识,他就会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选择适合于自身运动的项目进行身体锻炼,保证每时每刻身体健康。

二、“健康第一”思想的误区

1.将《体育与健康》与《健康教育》相混淆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以体育促健康,不是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的综合,它解决不了所有的学生健康问题。而《健康教育》不是一般卫生知识的传播和宣传,它的着眼点是行为问题,是帮助人们建立与形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2.片面认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深刻理解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运动促健康,达到身与心的和谐健康。

三、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途径

1.融合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体育与健康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与多个学科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给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体育与健康知道理论与技能,还要有广博的多学科知识。要把与体育与健康有关的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如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都是与人体有直接联系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以与体育技能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传授,也可单独利用理论知识课来传授。还有体育运动中的物理学原理,要求教师不但要熟知物理学,而且善于把物理学与运动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运动技术要以物理力学为指导,从而更容易把握运动技术原理,掌握运动技术,在运动训练学习中减少运动损伤,保证身体健康。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常用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游戏、学习认知,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体会到快乐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领会“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涵义,并将其精神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

“健康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强化体育� 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这里,“学会学习”指的是终身体育。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变化,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走出校门以后是否能继续选择适宜的体育活动内容,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显得更为重要。“学会生存”指的是强身健体,从了解和掌握营养健康知识、科学锻炼的知识与技能到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会在各种环境下如何生存。“学会做人”指的是社会适应,在与同学、老师、家长及其他社会交往中懂得怎样为人处世,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

3.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注重增进学生整体健康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体育范畴,与竞技体育有本质的区别。而以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体质,教师只注重体育“尖子生”的培养,却忽视了那部分先天体质较弱的学生,认为这些学生没有“增强体质”必要。在新体育课程标准下,指导思想彻底得到了改变,要求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体育课上对有体育天赋的学生让其充分发挥个性的同时,注重对其思想品德的培养,以优带差,带领后进生体育学习锻炼;而对后进生,教会其运动的方法,让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克服其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为以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代表了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有助于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正规化,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彻底领会其深刻涵义,切实把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体育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李静。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学校体育改革\[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2]喻坚。以“健康第一”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005,(5).

[3]林麟。谈学校体育与健康第一的关系\[J\].体育师友,2003,(4).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