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灌溉论文范例【优秀13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细心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13篇节水灌溉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节水灌溉论文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的战略性地位日渐重要。发展节水灌溉,已� 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紧完善节水灌溉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尽快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并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服务体系。

一、发展节水灌溉事业,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战略选择当前,节水灌溉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节水灌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首先,发展节水灌溉,是保障国家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二,发展节水灌溉,是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的需要。我国水资源紧缺,同时,农业用水浪费十分严重。一是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二是灌溉定额普遍偏高。三是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四是农业用水效率不高。五是用水效率在地区之间的差距很大。六是初步改造的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全国灌溉面积的31%。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第三,发展节水灌溉,是恢复和建设良好生态系统的需要。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节约农业用水量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从源头节水,严格控制上游用水,可以缓解下游用水紧张矛盾,遏制下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逐步恢复和保护生态提供支持。三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草原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四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减少灌溉用水量,有利于水环境改善,有利于遏制地下水进一步超采和减少地质灾害。

第四,发展节水灌溉,是调整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需要。节水灌溉,说到底就是科学灌溉、现代灌溉。推行节水灌溉的过程,就是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建立面向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的节水型种植业结构,优化各有关生产要素的时空配置,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是持续增进我国农业生产力、保障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推动农业节水工作,也是服务于农业和农村中心工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措施。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对灌溉排水和耕作栽培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行适时适量灌溉,还要保证作物的水、肥、气、热的综合要求,不仅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要保证作物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设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节水灌溉在全局上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国民经济的很多行业和部门。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经济、宣传教育和管理等各种手段,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研究节水灌溉工作,关键是要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农业节水技术体系,研究如何调动广大农民节水的积极性。首先,节水灌溉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代表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把发展节水灌溉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的政策体系是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的保障。当前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做到计划用水、计量收费、超定额累进加价,节约奖励,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的农业用水分配和管理机制。其次是建立稳定的节水灌溉投入机制。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应列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并优先安排。第三是制定鼓励节水的优惠政策和补偿政策。进一步调动灌区和农民对节水的积极性。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大的节水工程,如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节水改造、为解决流域上下游用水矛盾采取的工程措施、重点严重缺水地区的节水工程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以国家投入为主,因水费减少造成的管养费用不足由财政补贴。对经济效益较好的节水工程,如采用滴、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蔬菜、花卉等经济效益突出的“三高”农业、“特色”农业等,实行免征农林特产税的鼓励节水政策,并按“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确定产权,充分调动农民兴建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第四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实施办法,逐步理顺水价,分步到位。第五是完善水费计收和管理办法,逐步引入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形式,做到水价和水费的公开透明。对一些高扬程提水灌区(特别是高扬程的引黄灌区)、机电井灌区,给予优惠电价或电费补贴政策,以降低运行成本,保障这些地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第六是加强对灌溉水源和灌排工程设施的管理和保护,落实占用补偿政策,以保障灌排面积的稳定和发展,维护国家、集体和农民管理经营灌排设施的合法权益。第七是深化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改革。在灌区支渠以下推广以用水户参与为主的改革,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要明确所有权,探索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采用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灌区斗渠以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政府管又管不好以及建设维修养护职责不明确、资金无来源、水费不公开透明、层层搭车、用水矛盾多等问题。其次,以提高用水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和建立强制节水、效益节水两套指标为手段,建立科学的节水灌溉规划体系。规划是工作的基础,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各级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把节水灌溉作为水利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节水灌溉规划应充分考虑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以供定需、以水定种植结构、以水定发展规模、以水定经济布局,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积极推进强制节水、效益节水两套指标体系建设;节水灌溉规划应与水资源规划、农业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相协调,以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的,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和城市污水等多种水源的综合利用;要充分考虑加入WTO农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大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推广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带动农田水利和农业现代化;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自然和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科学确定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的布局和模式;要突出重点,确定节水灌溉工程和旱作农业的重点发展区域以及节水技术研发的重点领域和生产的重点区域布局。规划还应充分体现节水灌溉的系统性,既要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发展布局和水资源配置,工程节水和非工程节水,先进技术和常规技术,技术研发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效益节水和强制节水,建设和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要明确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调,特别是提出系统性的政策保障措施。

节水灌溉论文 篇2

关键词: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节水灌溉

当今世界普遍关注水危机问题,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干旱缺水。19世纪世界矛盾的交点是煤,20世纪世界矛盾的交点是石油,21世纪世界矛盾的交点是水,因此,21世纪被称之为水的世纪。专家们认为,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水源紧缺时代,水将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今年8月28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全体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将水危机列为未来10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在会议上通过的政治宣言指出:“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生物多样性在不断丧失,鱼类资源不断减少,荒漠化在吞噬越来越多的良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已显而易见,自然灾害日趋频繁,其危害日趋严重,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脆弱,空气污染、水污染和海洋污染继续夺去数百万的无辜生命”。宣言重申,我们将特别关注和优先重视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局势。联合国首脑会议政治宣言表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巳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承诺和行动准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共同准则。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水已变成了一种稀少和昂贵的商品。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保障水的安全供给,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共识,并日益深入人心,治水思想已从“人与水抗争”转向“人与水共存”,从过去的“防御洪水”转向“管理泄水”,从“单一目标的水资源开发”转向“多目标、多功能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并寻求环境和生态功能”,从“单一的工程管理”转向“流域内人类生产生� ”总而言之,当今世界“人与水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等思想已全面深入水资源领域。过去人们没有考虑水资源有限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水短缺和水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此时水资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和保护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按照国际上常用的缺水标准,我国有2/3的国土面积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加之水是自然资源,是可流动的资源,因此,水资源的性质及其基本特征决定了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不是一项局部性的、临时性的政策措施。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进入21世纪以后,水资源的短缺形势会更加严峻,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构成严重威胁。专家们警告,中国解决了温饱以后要防止有可能面临第二个贫困—水贫困。因此,未来中国水资源的短缺形势将更为严峻,将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针对水资源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时期治水思路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一条主线。因此,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以及配套的法规和政策,目标是全方位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农业是用水大户,在未来用水总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21世纪农业灌溉发展的主导产业是节水,这是形势的需要,客观的需要,势在必行。

一、水资源短缺整体态势严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采用节约用水的先进技术,降低水的消耗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对缺水危机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节水的力度及其管理体制都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三大灾害中干旱缺水与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已构成严重的威胁。由于缺水程度越来越严重,缺水范围越来越大,水危机越来越向我们逼近。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缺水量的80%左右,是我国缺水大户。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3亿多亩,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100~250亿公斤(正常年份,如1996年减产100亿公斤,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减产粮食250亿公斤),但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近500亿公斤(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黄河下游发生了有史以来,断流天数、断流河长均创历史记录。这一年因旱粮食减产476亿公斤,2000年,我国又发生大面积干旱,全国累计受旱耕地面积达5.6亿亩,其中绝收面积1.22亿亩,损失粮食产量约500亿公斤)。目前全国约有11亿亩耕地面积没有水利设施,农村还有2400多万人饮水困难没有得到解决。全国城市、工业年缺水约6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建制市668个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人口有1.5亿人的日常生活因缺水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2000年不完全统计,由于限量、限时、限压,全国有136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35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中国仅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占中国年GDP的8%。

干旱缺水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对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构成了严威胁。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7%、18.2%和27.3%。尤其是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下游河道断流、河湖萎缩、水库淤积、水污染严重、工程效益衰减,加剧了洪涝干旱和风沙灾害,造成土地、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沙尘暴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干旱缺水,地下水严重超采,年超采量已超过全国地下水年超采量高达80多亿立方米,已形成了72个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由于河流干涸,城市、工业废污水排放量又不断增长,其中70%左右的废污水排放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里,不仅导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为代表的水环境恶化,而且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人民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构成了严威胁。

二、节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两种挑战,一是我国的经济革命还没有完成,工业经济是以动力和能源为基础;二是世界正走向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变革。当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效率和质量。传统的产业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效率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70%靠科学技术,我国的经济增长70%靠资金、材料等投入。我国蕴藏着极大的科技力量。未来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将从生产力与人民群众的物质及文化需求之间数量上的矛盾,转化为不断扩大的数量需求与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科教兴国将成为解决新矛盾的核心。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科技。所以,科教兴水战略对节水至关重要。现代科学技术将会决定水利事业的发展方向。因此,面对世界科技进步,我们若再不采取正确的决策,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设备技术陈旧、管理粗放、人员素质低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态势将会越来越严峻。总而言之,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节水事业中的决定性作用。

科教兴水的最大效益,在于在宏观层次上实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证。在工程项目层次上,则是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实现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有效减轻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此,在宏观层次上要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研究,以使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项目层次上要注重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之尽快地转化成生产力从我国的水情、国情、工情和技情来看,我国水资源短缺除资源本身,以及水与土,水与经济结构和布局严重失衡外,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是加剧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水情

我国水情具有两大特征:一是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社会需水不同步,而目前的水源工程结构,对水资源时空不均的调控能力又比较低。尤其是北方地区,降水变率要比南方大得多,并且出现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相互交替的规律。二是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与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不匹配,尤其是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口占全国47%,耕地占全国的6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我国目前总供水能力58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总量约4000亿m3,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总用水需求量将继续增长,据专家们预测,到21世纪中叶,全国最大可能总供水量约7500-8000亿立方米,未来新增供水能力主要满足工业、城市用水,以及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农业用水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农业用水只能在4000亿立方米的总量控制下求发展,因此,未来50年农业灌溉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开源与节流,主要靠节流,建立节水型农业势在必行。

(二)国情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资源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水资源总量多,可利用量少,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持续增长0.1个百分点就是上千万人,必然增加对水的需求压力。就农业而言,历史上的南粮北调就是由于北方缺水,70年代初期,北方大规模开发地下水以后,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南粮北调,而是呈现了北粮南调的格局。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量达到峰值时,粮食总产量的需求在6.5∽7.0亿吨,按照目前灌区生产粮食所占全国粮食总产量比重测算,全国灌溉面积要新增1亿多亩,但水土资源不匹配,目前全国约有11亿亩耕地面积没有水利设施,由于受水土资源的制约,今后新建、扩建灌溉面积投资更大、难度更高。粮食生产布局如何调整,不仅与水有关,而且直接影响粮食的安全。就国民经济而言,由于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不相匹配,已经导致水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调,对我国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干旱缺水造成经济损失巨大,并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但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我国用水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用水浪费既影响提高生产力,又增加排污量,破坏水生态环境。由于节水直接关系到增效、减污、改善环境三大领域,这就决定了节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三)工情

我国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五、六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设计标准偏低,质量较差,工程不配套,一些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现有灌溉设施大部分渠道为土渠,没有衬砌,渗漏严重;许多灌区只修建了渠首、干渠和支渠,支渠以下的斗、农、毛渠和相应的建筑物都修建不全,有的配套率不到20%;这些设施不仅没有能充分发挥效益,而且经过30~40多年的运行,已达到或超过了使用年限,大部分工程将逐步进入老化期。由于先天不足(质量不好,配套不全),后天失调(维修管理跟不上),普遍老化破损严重,效益衰减,直接威胁到农业生产的稳定。

根据对全国195处大型灌区调查,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达到40%。全国约有40%上千座的大中型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有些工程己达到设计使用寿命,需要报废更新,一部分工程急需加固和改造,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运行管理粗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的要求。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数量不少,但标准偏低,基础脆弱。长期以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浑身是病,难以为继”的局面,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这种状况再不改变,不仅不能适应和满足农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推广滞后,以及各流域和区域间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反映在用水效率上,各地差别就很大,尤其是北方缺水地区,用水效率一直比较低。灌溉水利用系数全国平均只有0.4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达到55%左右。因此,21世纪粮食安全保障的物质基础是靠现有水利灌排基础设施,即存量为主,增量为补,而存量的关键是效益能否得到巩固和提高,否则一旦发生滑坡,不仅农业用水的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直接威胁粮食生产的安全。

(四)技情

长期以来,我国灌溉技术虽然历史悠久,但从总体看一直落后于后发展国家,主要原因是缺乏节水意识,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用水效率仍然很低。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由583立方米下降到479立方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由635立方米下降到78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由3030立方米下降到610立方米,用水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目前我国灌区灌溉渠道的衬砌率只有20%-30%,渠道跑、冒、漏水现象十分普遍。在灌水方式上,大多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采用喷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先进技术的灌溉面积不足10%,灌溉水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全国平均仅为0.4-0.45左右,比先进国家低0.25-0.30左右。再加上管理水平低,以及如何适应农村现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的经营体制、节水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为止,节水技术的成果转化率只有20%左右。

统计资料分析来看,各地用水效率高低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从流域来看:2000年万元GDP用水量最低的是太湖流域,为300立方米;最高的是内陆河流域,为2910立方米,相差8.7倍。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最低的是海滦河流域,为261立方米;最高的是珠江流域,为916立方米,相差2.5倍。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最高的是西南诸河流域,为161立方米;最低的是海河流域,为41立方米,相差3倍。

从地区来看:万元GDP用水量超过3000立方米的有宁夏和新疆;低于200立方米的有天津和北京,最高和最低相差15-20倍。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超过1000立方米的有海南、广西和宁夏,最低是山西,为210立方米,最高和最低相差5倍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超过200立方米的有黑龙江、江西和西藏;最低的是天津,为17立方米,最高和最低相差12倍以上。上述情况表明,我国不少地区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空间,各行各业节水的潜力很大。

三、建立节水型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用水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用水需求压力的形势十分严峻。到21世纪中叶,在我国农业总用水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大力推进节水灌排已成为21世纪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长期以来,对节水的认识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但任何地区可恢复的谈水资源可利用量都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水如果不加制约,随意浪费,水源会减少,甚至枯竭。如无计划滥用河川径流,就会使河流下游断流,湖泊干涸,生态环境破坏。又如超量开采地下水,就会使地面沉陷,海水入侵,给城建、交通、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所谓节约用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用水或者限制用水。它是指通过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应用必要的、现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用水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减少用水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提高单方水的生产力。通过水资源的合理使用、高效利用,从而既达到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又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量。节水不仅可以增效减污,而且节水本身就是一种开源措施,通过节水既节省开源的投入,又可减少治污的费用,并提高单方水的生产力,一举数得。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曾把节水列为资源节约的首位,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强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遵照党中央关于发展节水农业的指示精神,为加大农业节水工作的力度,加快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普及,进一步明确21世纪初期我国农业节水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加快农业节水发展的步伐,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快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面对严峻的缺水形势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需求,农业节水必须放在首位,在建立节水型社会进程中农业节水是重中之重,农业生产只能在节水中求发展。一方面要重点加强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改造,另一方面要重视旱地农业集雨节灌技术的推广,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快农业节水事业的发展,建立节水型的农业生产发展体系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但未来农业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不只取决于现代科技的运用,更取决于节水投入和节水政策。农业节水的效益集中反映在全社会的综合效益上,因此,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节水制度和政策,在国家增加农业节水投入的同时,由全社会筹集农业节水事业发展的资金是非常必要的。

(一)节水要作为一项工程,列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计划

农业灌溉节水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发展先进节水技术,目前又缺乏优惠的节水发展政策。加之,节水工程的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上。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节水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农业节水要作为21世纪水利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要把农业节水作为一项工程,列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计划,各级农业节水规划和年度计划,都应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重点推广各种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在科学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的同时,重视其他水资源(如污水处理回用,微咸水、海水利用等)的开发利用。要研制、开发和推广适合中国国情和水情的节水、排水技术及其设备,使其逐步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二)各级政府要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农业节水的投入

要开辟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农业节水发展资金,形成稳定的农业节水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入体制。要制定农业节水技术经济和激励政策,调动农业生产集体和农民投入农业节水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参与农业节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信贷资金和引进外资。考虑到农业节水效益是社会效益为主,因此,农业节水发展资金建议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一是将现有各种用于农业节水的资金,由政府统筹,采取“捆绑式”集中使用,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按项目实施。

二是己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的,按管理权限,严格执行和完善补偿机制。新水法已从法律上确立了补偿机制,要按新水法办事。

三是城市生活和工业现有年用水量约1600亿立方米,应当仿照排污费附加的办法,从征收的的水费中提取或附加用于农业节水的费用。

四是未来新增的供水量主要是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十五”期间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从新增的水费中用同样的办法提取或附加用于农业节水的费用。

以上农业节水发展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办法,建议由财政部会同水利部共同制定。

(三)农业用水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各省、市、自治区应当在总用水量指标中确定农业用水指标。各地区在分配水量指标内,应加强用水定额管理。节约的水量,有条件转让的,要按规定有偿转让;超指标用水的地区,当地财政要交纳农业用水调节费,用于发展农业节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审计和管理机构。

(四)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业用水必须服从水资源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处理好供水与用水、用水与节水、水量与水质的关系,兼顾上中下游的协调发展。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农业节水工程要在明晰产权和受益对象的基础上改革管理体制。大中型灌区要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民主改革,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水户参与、灌区自主经营的良性运行机制;小型农业节水工程要在各级政府的宏观指导下,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政策引导、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用水户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制订扶持政策,支持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科技部门、企业'''');">企业单位和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制。

(五)农业节水设备产品的规范化、产业化

目前农业节水推广的力度不仅与农业节水的要求很不适应,而且节水技术的服务也落后于节水事业的发展。由于节水意识不强,又缺乏足够的投入和强大的科技和人才的支撑,节水灌溉设备产品质量存在不少问题,据国家质量检测部门的抽样捡查,节水灌溉设备有二成不合格,微灌设备质量问题更多,合格率只有1/3左右。目前《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已于今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将会推动城镇节水工作的全面展开。因此,农业节水应尽快制定《农业节水灌溉设备产品的行业标准》,生产企业要掌握节水产品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节水灌溉设备和产品的质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节水灌溉设备产品的认证、捡测和监督,使其走向规范化、系列化、市场化、现代化、产业化。

(六)加强节水工作领导,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节水工作的领导,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水利部作为全国节约用水的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全国节水规划,节水技术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要健全节水管理机构,部署、协调、监督和检查推动各部门、各行业的节水工作,保证将各项节水措施落在实处,做到节水目标到位、计划安排到位、建设资金到位、管理制度到位。要利用各种媒体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感与节水意识,在全社会开展“节水型”创建活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全民节水。建立节水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要组织社会公众参与节水工作,尤其是农业节水,要动员全社会支持农业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创节水灌溉新局面

中国水资源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仍处于短缺状态,各级政府要全面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把节水减污和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农业节水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农业节水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优化配置水土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农业节水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措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因此,要利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期,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好管好,务必抓出成效来。要以发展“高效、优质、高产”农业、特色农业、外向型农业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筛选、集成、配套各种先进、实用、高效的农业节水技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综合作用,大幅度提高自然降水和工程水的利用率,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节水灌溉论文 篇3

1.1低压管灌技术

采用低压管道输水,有效的避免了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因和外界接触而产生的损失,能有效的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必要的损失。相比于同等的水量下,使用此种灌溉方式能对更大土地面积进行灌溉,增产增收;节电,由于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于井灌区,大大的减少了抽水量,约可减少20%-30%的用电量;以低压管道代替了渠道,可减少2%-3%的渠道占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用地,增加农产量;在输水速度上,缩短了轮灌周期,能更加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成;与滴灌相比较而言,一次性投资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农业成本的投放。

1.2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喷洒灌溉技术的简称,该技术是目前农田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它通过水泵、动力机等动力设备将水加压,并通过具有定高度的喷灌设备利用自然落差将水灌溉到其所覆盖的区域地段喷头将水喷洒到空中,使水在空中分散成细小的水滴落到所灌溉的地面上,其不仅能够实现节约水资源,还能够使灌溉变的更加均匀,从而使农作物都能够得到灌溉。根据喷灌设备的灵活性程度可以将喷灌技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个类型,其类型不同应用的范围也不尽相同:固定式喷灌设备除喷头以外,其余部分都不能动,该设备适用于农田范围较小的地区;半固定式喷灌设备除喷头可以移动以外,喷头支管也可以移动,相对于固定式喷灌设备而言,其机动性相对较好,适用于灌溉范围较大的农田区域;移动式喷灌设备所有部分均能够移动,三者之中其机动性最好,更适用于山区或灌溉环境相对恶劣的农田地区。

1.3滴灌技术

滴灌技术作为农田水利灌溉的主要技术,针对根系土壤活动范围对其进行灌溉。主要是通过压力管道将水资源输送至田间支管及毛管内,然后对其进行缓慢式灌溉,这种灌溉技术相对比较均匀且能够保证土壤所需的最佳含水量。一定意义上而言,灌溉技术不同于传统的灌溉技术,它不仅能有效的将水资源灌入其植物中,更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种灌溉技术具有以下等优势:滴灌技术与普通灌溉技术相比较而言,可以节省55%的用水量,可以有效的将水资源充分利用并达到植物所需的正常用水量。在进行滴灌时可以利用管道系统对其植物进行施肥,从而一定程度上还大大减少了肥料浪费现象,提高了施肥的效用。对于耕地面积较小的灌溉作业而言,这种灌溉技术可以有效的增加作业播种面积,使其作物达到大幅度增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滴灌技术适用于各种农作物的灌溉且不受地质环境的影响,且能有效的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这样农业人员就可以利用充足的时间去从事其他的农业劳动,改变原有单一的劳动模式,为其增收创造条件。农民增收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变革,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且提高耕地用地效率。

1.4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灌溉作为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形式之一,在实际灌溉中其存在很多问题,这种灌溉技术极易发生渗漏渗水等情况,大约一半甚至更多的水资源难以充分利用,也是影响农田灌溉最常见的一种灌溉方式。所以,在日后灌溉过程中,必须加强渠道的防渗漏技术,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加快发展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具体措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1加快发展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具体措施

农田水利工程从某种角度而言,既是一项技术工程又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社会工程。所以,大力发展农田水利灌溉节水工程符合其实际发展的需要,对于节水而言,要全面考虑其农业节水问题将问题上升到一定高度及范围,并不是一定意义上的节水措施,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2.1.1进行合理的规划

农田水利灌区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平衡对整个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农田水利施工开采时,必须充分考虑该区域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含量。合理设计施工开采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更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1.2对农业节水进行资金补助,加大对农业节水的投资力度

现阶段而言,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农民集体出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长久发展。对此,国家必须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确保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要注重农田水利节水的重要意义,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促进去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2.2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2.2.1生物技术的发展

生物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它以高效、优质的节水技术对植物自身构造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利用植物自身水分对其灌溉,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高产的效率。

2.2.2信息智能化灌溉技术

信息智能化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进行严格的控制,针对所在环境(空气质量、温度变化以及日照强度等)都要进行掌握,严格分析农作物所需水分及灌溉所需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将灌溉需求信息进行传输,然后利用计算机计算出灌溉的时间及灌溉量,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农作物的生长,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效率,达到了节水目的。

3结束语

节水灌溉技术论文 篇4

关键词:农田灌溉;用水问题;解决对策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近几年随着环境的持续恶化,降雨量递减,我国年降水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水资源相对短缺,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农业不但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衡量我国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水资源又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率已�

一、农田节水灌溉的意义

水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水是人类生命之源。同样的道理在农业发展中,灌溉就是农业的基础。节水灌溉的应用对我国农业发展意义重大,不仅能够解决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还能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农作物对水的需求不同,对其进行灌溉时,要针对它们的特性进行科学有效的灌溉,这样既可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还能减少水渠建设所占用的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土地资源利用率[1]。此外,水利建设还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节水灌溉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分析

(一)节水灌溉技术成本投入略高

在农田生产中,要建设节水灌溉项目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这其中有些部分还要农民自己参与投资。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农田灌溉用水的价格很低,不需要按照水量进行收费,所以农民看不到农田节水所带来的好处。这对农民来说,进行节水灌溉短期内不但没有收益,还要进行投资,在农民的固有观念里,在看不到效益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金钱,是绝对接受不了的。因此,要做好节水灌溉的推广就有很大的困难。

(二)很多农民认识不到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在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对环保节约的认识不足,然而国家在这方面的知识普及度又不够,所以很多农民认识不到水资源浪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节水灌溉的好处。他们对农田节水没有全面认识,对节水灌溉保持怀疑的态度,也不能够把眼光放长远,仔细推敲将来的形势和节水灌溉能够带来的好处。有很大一部分农民还是使用原始灌溉的方法去灌溉农田,对水资源造成了很大浪费,与我国提倡的节水灌溉理念相违背[2]。

(三)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落实率低

我国现阶段在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上已经有了一些成绩,技术的发展相对来说也比较成熟,然而节水技术在实际的农田灌溉中落实率很低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只在少数地区得到了落实[3]。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在节水灌溉这个项目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节水灌溉的相关机制很不完善,再加上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效益不明显,所以节水灌溉在落实上就出现了比较大的困难。

三、针对农田节水灌溉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国家应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

就目前而言,我国建设农业节水工程的投资一部分来源于国家补助,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集体出资或者是农民集资。但是对于水利建设需要的资金来说,国家的资金投入较少,而很多农民又不富裕,这就造成了农业节水工程出资难的问题,进而导致相关水利设施配套资金短缺[4]。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节水技术体系,大力推进农田水利相关政策的改革,将节水灌溉广泛推广。

(二)让农民全面的认识节水灌溉

在我国很多农民对水资源短缺的意识不明确,没有真正体会到环保节约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对农田的用水采取节水灌溉。由此可见,国家的有关部门在宣传节水灌溉的力度上一定要加大,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态度,让他们真正的意识到节水灌溉能够带来的好处。只有提升了农民对于节水灌溉的认识,才能为这项技术的良好实施打下基础,那么实现我国农田节水灌溉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加大力度落实先进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由于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多种多样,因此在农村推广建设中,要让技术人员教会农民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节水灌溉技术。如小畦灌溉技术就要按照土质、水源和坡度等情况来选择农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再比如说喷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占用耕地面积小,而且不受地形和地貌的影响[5]。所以在节水灌溉前期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指导,才能保证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得以落实。

结束语

随着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农村局面比较稳定,农田灌溉 所以,我们一定要完善农业用水的技术和相关政策,使农田灌溉技术能够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增收,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增发,张华,李震等。对于农田灌溉节水问题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2] 魏中华,代丽宏。对农田灌溉节水问题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1(15):77.

[3] 刘昌明。中国农业水问题:若干研究重点与讨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8):875-879.

节水灌溉论文 篇5

1美国加州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

加州农业发达而水资源相对贫乏,为解决这一矛盾,加州采取了各种节水工程技术措施,可以说世界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加州都得到了较好应用。以下就加州节水灌溉的一些主要措施作一介绍。

1.1地面灌水技术

地面灌水技术在美国农业灌溉中占主导地位,60%以上的农业灌溉采用这种灌水技术,其方法主要有沟灌、畦灌。美国的沟灌与畦灌是经过技术改良的,它融合着现代最新技术成果与科研成就,所以传统的灌溉方法在美国仍然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1)沟灌。沟灌是美国地面灌溉的主体,约占地面灌溉的70%以上,主要应用于果树和棉花、花生、蔬菜等行棵型种植作物。对果树而言,根据行距的不同,一般两行果树之间开3~5个灌水沟,大田作物则根据其种植特点布置灌水沟。与沟灌相配套的灌水器材主要有:①多口门给水栓,这种给水栓露出地面30~40cm,给水栓周围均匀设置若干个小闸门出水口,每个出水口出水量不大,分别对应一个灌水沟,这种给水栓最多设有8个口门,同时可给8条灌水沟灌水。②多出口输水管,这种管多是铝合金管,在铝合金管上与灌水沟的间距对等布设小闸门,每个小闸门对应一个灌水沟,灌溉时可根据供水量或需要,开启一个或多个口门进行灌溉,亦可进行轮灌。这种管属地面移动管,作物耕种时收起来,种植完后将管摆放在地头,直至收割期。③虹吸管,这种管就是普遍的橡胶管或软塑料管。水是通过防渗渠道送到田间,通过节制闸将水位提高,使水位高出田面,利用虹吸原理,一沟一管将水送到田间。④脉冲沟灌发生器。水流通过管道时,脉冲发生器根据指令,左右放水,水流流量一般较大,在灌水沟中快速向前推进,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冲灌,直至达到灌水要求,利用这一技术较常规沟灌可节水25%~30%,畦长也可增加。⑤尾水利用技术,由于流量较大时,沟灌水流向前推进的速度很快,短时间内就可灌到地头,而这时田间灌水量还没达到灌水要求,为此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样水就会源源不断从地头流出,为利用这些尾水,美国因此而采取尾水回收利用技术,就是在地头挖一集水沟,把尾水收集起来,利用低扬程泵重新将水送进管道,循环利用。

(2)畦灌。在美国畦灌主要应用于大田密植作物如小麦等,畦宽度10m左右,畦长200m左右,灌溉时采取大流量快速推进方式,每一畦配套一个给水栓,一次灌一畦,畦田规格根据农场、作物、水源情况确定,同时畦田都经过严格的激光平整。因此,美国的畦灌还是相当省水的。这种灌水方式,主要分布在水源相对丰富的河流两岸,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美国的地面灌水技术无论是沟灌或畦灌,其田间大部分都是采用管道输水,水通过管道直送沟、畦,即使在自流灌区也是如此,因此,输水过程的水损失相当少。田间通过激光平整、脉冲灌水、尾水回收利用等技术,灌水均匀度很高,水流均匀入渗,从而提高灌水效率。输水防渗、田间改造加之相应的配套设备,构成美国地面灌溉节水的三个核心内容。

1.2喷灌

美国的喷灌形式多种多样,时针式、滚移式、平移式、卷盘式、支架式都有。支架式从微喷、小喷灌到喷灌呈系列化。滚移式、时针式、平移式、卷盘式与世界各地的形式没有大的区别,使用范围上有所侧重,草皮养植场以平移式为主,大田作物则多用时针式、平移式或卷盘式。

支架式喷灌即固定式或半固定式喷灌,固定式喷灌与我们常说的概念一致,就是常年不动,从支架到喷头常年放置野外,这种固定式与相应的耕作机构相配套,不会对耕作造成影响。在畦灌支撑杆与输水管道的联接上,以及喷头管材、管件设计上,美国都有独到之处。半固定式与我们习惯概念不完全一样,准确的称谓应为“季节性固定喷灌”。就是耕种时收起来,耕种结束后再放置到田间,直到收割期。小喷灌在美国随处可见,主要用于低矮密植作物,如蔬菜、草莓等。小喷灌是介于微灌和喷灌之间的一种形式,投资省、适用性强。微灌在美国主要用于果树和环境绿化。

1.3滴灌

滴灌也是美国应用较多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应用于葡萄。葡萄园采用的都是滴灌技术,滴灌可提高葡萄产量、改善葡萄品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葡萄酒的品质,所以滴灌技术倍受农场主和葡萄酒商的青睐。针对滴灌技术易堵塞的弱点,美国对水质过滤处理极其严格,一般采取3~4级过滤。压力可补偿式滴头的研制与应用是滴灌在美国能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1.4浸润灌溉

在我国称这项技术为小管出流灌溉,早在1993年山东省新泰市在北京农业大学刘婴谷教授指导下,率先在全国进行研究与试点工作,发展面积达1333万hm2以上。但是由于受灌溉质量所限,这项技术发展速度不快。美国同样如此,但其具有雄厚经济实力,使其在浸润材料研制与应用上,有长足发展,因而使这一技术展现了较好前景。

2几点启示

(1)总体上看,美国农业灌溉的节水主要是针对输水、灌水、田间三个环节,地面灌溉特别强调通过提高田间入渗均匀度,实现节水,同时做到输水管道化。美国从60年展管道输水灌溉,我国80年代初期开始,目前仅山东省管道灌溉面积达173万hm2以上。长期以来,我国田间改造推行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喷灌、微灌技术,还结合自身特点强化渠道防渗,并不断完善有关政策,以实现节水灌溉的硬措施与软措施的有机结合。

(2)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农业灌溉的科技含量。我国的灌溉水平与美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地面平整,美国用激光控制平整,而且一茬作物一平整,而我国用目测,好一点的用水准仪控制平整,且多年不整一次。再如灌溉适宜时间的选择,我国大多凭经验,而美国是通过精密仪器选择灌水时机,张力计、叶面湿度测定仪等被广泛采用。近几年,美国将原本用于军事的测量系统,称之为TDR技术,应用于墒情测报,效果非常好。另外还有一些农场主通过微机中心进行操作,几百英亩的农场灌溉,在一间屋里就可控制完成。

(3)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政策。美国对农业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政策,联邦以及州政府都尽可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比如水价,美国主体水利工程,诸如水库、主干渠道等的投入都由政府承担,且工程建成后,不计入水成本,所以加州虽然水资源短缺,但农业水价并不高。电费也是如此,农业用电每千瓦时只有0.08美元左右(合人民币0.7元),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用电也不低于这个水平,有的还要高出这个水平,达到1元以上,这对于并不富裕的农民来说负担确实太重了,对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新技术构成瓶颈制约。因此,必须从投入政策、保护政策、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扶持农民发展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论文 篇6

关键词:节水改造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灌区是一座具有农田灌溉、防洪排涝、发电、航运和城市生产、生活、环境供水等综合效能的大型水利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20万亩,排涝70万亩,目前每年为**市及其周边城镇提供工业、生活、环境用水达亿吨,年发电量2500多万度,工程运行四十余年来,累计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近百亿元,为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近几年,灌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坚持管理与建设并重,改革与改造并举;坚持立足农村求生存,面向城市求发展,在工程管理、建设、挖潜改造上下功夫,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水价的改革上下功夫,在发展灌区经济、壮大自身实力上下功夫,成效显著。

一、加快灌区建设改造,夯实灌区发展基础

长期以来,灌区工程先天配套不全,后天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用水效率低,灌溉效益差等已严重制约了灌区的生存与发展。对此,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之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1997年起,连续8年实施该项目,使灌区工程硬件得到明显改善,工程效益衰减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用水效率,扩大了灌溉面积,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通过防渗护砌、险段加固和建筑物改造,渠道水利用系数和供水保证率大为提高,灌溉能力大为增强,为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提供了有力保障。几年来,灌区净恢复灌溉面积3.7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71万亩。项目受益区亩均粮食产量从实施前的614公斤/亩增加到808公斤/亩,提高率达31.6%。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灌区内种植业结构调整,高产高附加值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据调查统计,在项目区内,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值平均由项目实施前的7.5:2.5变为6.5:3.5,有的已达到5: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实施前的27539万元增加到37724万元,增加幅度为37%。此外,把大量的劳动力从自家的农田放水劳务中解脱出� 据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2301元增加到3552元,增加幅度为35%。

二是促进了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效益相当明显。项目实施前,灌区分、支以上渠道塌陷渗漏严重,险情常有发生,干渠上分水口涵闸大部分损毁严重,长流水现象十分普遍,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注重灌区干渠的整险防渗、分水口改造等,大大增加了干渠输水能力,提高了灌溉效率。通过灌溉试验站测量数据分析,截至目前,灌区渠道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农业供水保证率分别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26%、25%、21%;项目区内农田亩均灌溉毛用水量由项目实施前的1948.4立方米降低到1343.37立方米,亩次灌溉毛用水量由项目实施前的81.18立方米降低到55.97立方米,下降率达31.05%。

灌区在提高灌溉保证率、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的同时,还紧紧抓住灌区内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机遇,利用节余水量,大力发展非农业用水(包括工业、生活与生态供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灌区节水改造的综合效益。非农业用水的年净用水量由项目实施前4000万立方米提高到实施后的超亿立方米,大大提高了灌区的经济效益,增强了自我维持能力。

三是灌区工程抗灾保安能力大为提高,减灾效益明显。项目实施以来,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7.71万亩,农民受灾损失和抗灾负担大为减少。以2003年为例说明:6月下旬,灌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暴雨,日降水量达399毫米,由于有较好的灌排体系,区内没有形成严重的内涝灾害,农业生产亦未受到多大影响。7月中旬以后,灌区又遭遇了历史特大旱情,但晚稻栽种率仍达到99.9%。这一年,灌区做到了大旱大涝之年无大灾,减灾净效益为1200万元。据测算,项目实施后,旱涝损失每年平均减少600多万元。

此外,项目实施后,干渠以上渠道的险工险段基本消除,减少了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在运行过程中类似溃堤的突发事故,险工险段工程事故损失下降90%以上,据测算,每年可减少当地在干渠以上渠道的岁修费用(含抢险费)300余万元,减轻了农民负担。

四是提高了用水效率,规范了用水秩序,减少了水事纠纷,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对**灌区这样的大型灌区而言,即使是支斗以下渠道,其受益范围都可能跨越两个以上的行政村或村小组,以前由于分级管理不到位,群管组织几近涣散,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常因用水受益不均,发生纠纷;修渠出力不均,互相扯皮。一到农业“双抢”用水十分紧张的时候,上中游村民为方便用水,沿途用木板拦渠抬水,致使下游渠道断流,群众叫苦连天,群殴械斗时有发生,当地政府十分头痛。项目实施后,由于渠道输水能力增加,分水、控水建筑物得到改造,加之农田灌溉供水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农民用水秩序伴随农田用水状况的改善而大为好转,尤其在推行了以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要形式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试点的地方,由于实行“一把锹”管水,有效克服了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而造成的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用水受益不均、纠纷不断,用渠不维护、修渠不出力或出力不均、互相扯皮的现象,有效化解了农业用水矛盾和纠纷。农业用水秩序的好转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的好转,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是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显著。促进了灌区农业生产和自然植被的生长。由于灌溉渠系(特别是填方渠道)相当部分是土渠或原衬砌已老化、破损,渗透严重超标,加之相当部分的排水渠系也因年久失修排水功能被废弃,使灌区平均地下水位明显升高,激发了土壤潜育化或成次生潜育化,直接影响了沿渠农业生产和自然植被的生长。项目实施后,灌区平均地下水位逐渐降低,有效抑止了土壤潜育化或成次生潜育化。

改善了农村生活、生态环境。随着农村水系的改善和用水困难的解决,促进了农村改灶、改厨、改厕和改造环境。结束了开挖取水和到处找水的历史,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生态自然修复。

二、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搭建灌区发展平台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短缺、水价偏低、负担沉重、管理粗放是水管单位的通病。如何进一步加强灌区管理,深化灌区改革,巩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成果,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学习借鉴兄弟灌区改革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总结吸取本灌区过去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早在2000年,我们就拟订了《**省**灌区改革实施方案》,同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该方案对灌区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资体制、供水水价和劳动人事与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提出了目标性、原则性要求,这是灌区成立以来,专门就灌区改革和发展出台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为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2002年9月,在省人大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下,《**省**灌区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开创了我省就单个水利工程立法的先河,也为规范灌区的建设管理、改革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与保证。为保证改革顺利进行,我们还专门成立了灌区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以灌区改革为主要职能的经济改革办公室。几年来,我们按照省政府批准的《**省**灌区改革实施方案》和省人大颁布的《**省**灌区管理条例》,因地制宜,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

一是积极推进末级渠系的管理体制改革。多年来,灌区积极推行以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内容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2000年12月,灌区在**县麻丘镇高胡村成立了**省第一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四干新五斗渠农民用水户协会。2001年5月,**县被省**水利工程管理委员 全县9个受益乡(镇)均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联合会”,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联合会下设了68个农民用水户协会。2004年8月,**县**镇**镇16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宣告成立,今年该县又在**镇和**乡全面组建了农民用水户协会。

这些先行一步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已经履行了所辖渠系的管理、保养、维护、用水计量、收费等职能,已初步尝到了体制改革的甜头,他们不仅较好地完成了用水管理和水费收缴工作,而且还自筹资金维修田间灌溉设施,既扩大了效益,增加了收入,又节约了用水,降低了成本。全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控制面积达21.3万亩。

二是稳妥推进水价改革。水费收入是维系灌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支柱,近几年来,我们一直紧抓水价改革不放松,成效明显。

2000年我们委托省价格认证中心对灌区工程的供水水价进行分析、研究和论证。依据该认证中心的论证成果,我们及时向省物价、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了水价改革方案。同年11月,非农水价改革方案得以批准。这是灌区非农水价标准继1997年以后再次获得较大幅度调整,即工业水价由0.10元/吨调整到0.15元/吨,生活水价由0.06元/吨调整到0.10元/吨,发电水价由0.025元/度调整到0.043元/度。

2001年我们正式启动自1991年以来一直未调整的灌区农业供水水价改革工程。次年6月,省计委根据《**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暂行管理办法》,批复灌区新的农业水价标准:“农业水价暂按亩计收,流灌25.43元/亩,提灌12.71元/亩(均为成本价的60%)”。但两个月后,为维护全省农村税费改革顺利推进之大局,省计委又下达了暂缓执行新标准的补充通知,因此,灌区农业水价再次陷入政策真空: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原来以粮计征农业水费的办法无法实行,而我省又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造成灌区多年来农业水费收缴工作非常被动和艰难。为此我局争取多方支持,至2003年7月,终于出台了农业供水价格执行标准,即为成本价的40%,货币计收。

节水灌溉技术论文 篇7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

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97-1

0 前言

近日来虽然部分地区开始有降雨,但整个旱情形势依然存在,受灾情况依然严重,水资源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必要资源,是保证农作物有好的收成的首要因素。我国在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上约为43%,单方水的粮食生产率仅为一公斤,而发达国家的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为70-80%,单方水的粮食生产率达到两公斤,由此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看出我国在灌溉用水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施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当务之急。

1 节水灌溉的意义

1.1 节水灌溉是解决农作物缺水用水的根本性措施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再加上人口的日益增长,城市用水、工业用水的加大,农业可用的水资源是越来越少。农作物可用的水资源减少是客观事实,这个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解决农作物缺水用水根本性的措施就是节水灌溉。节水灌溉从节水设施的配备和节水的技术来达到节水的目的。例如,采用喷头喷洒法,这种方法覆盖面积达,而且农作物得到的水也是比较均匀的,这样不会造成部分施水过多,部分施水过少的现象,是非常有利于作物生长的一种节水灌溉方法。加大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提高单方水的粮食生产率,是节水灌溉达到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采用相应的节水灌溉技术是解决农作物缺水用水的根本性措施。

1.2 节水灌溉是缓解旱情的有效措施

面对如此残酷的旱情,人缺水,农作物缺水,尤其是现在农作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更需要水。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缓解旱情的有效措施。旱情造成最直接的损失就是由农作物减产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接着就是农作物减产而引起的一系列“蝴蝶效应”,例如农作物价格上涨,导致与农作物相关商品的价格上涨,接着就是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对于社会的不稳定性有着潜在的影响。一到旱情,各地的物价也会出现“旱情”,给人们日常的生活带来很不便的影响。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利用较少的水资源通过有效的灌溉方式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达到缓解农作物旱情的目的。由此,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是缓解农作物旱情的有效措施,也是缓解物价“旱情”的有效措施。

2 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

2.1 喷灌技术

我国广泛使用的喷灌类型有:固定管道式喷灌、半移动式管道喷灌、滚移式喷灌、大型平移喷灌和中小型喷管机组。喷灌技术是指由水泵加压或者自然形成的有压水通过压力管道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均匀的水滴自然降落到农作物上。喷灌技术喷水均匀,减少了人力管理,占耕地较少,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农作物,能较好的适应各种地形,形成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喷灌。喷灌技术的节水率比一般灌溉提高了近30-50%。喷灌技术最大的缺点就是受环境因素制约,由于是空中喷洒,在有风的情况下,是很难保证对农作物的均匀喷洒,并且,喷灌技术也不适合于蒸发较强的环境,过快的蒸发使得小水滴还没接触作物之前已被蒸发的差不多,达不到灌溉应有的作用。

2.2 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是指利用微灌设备组装成微灌系统,通过微灌设备把有压水以微量水的形式直接输送到作物的根部。常用的微灌技术有滴灌和微喷灌。滴灌是利用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滴头,将压力水一滴一滴地、均匀地缓慢的滴入作物根系的灌溉方法。微喷灌是指利用折射、旋转等微型喷头将水均匀的喷洒到作物枝叶区域的灌溉技术。微灌技术做到了灌溉均匀,由于可以控制每个灌水器的出水流量,均匀率高达80%以上,再者微灌技术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只需监察灌水器的工作情况即可,操作方便,也容易控制,另外微灌技术可以把肥料溶于水中,这样也大大的增加了肥料的利用率。微灌技术最大的缺点就是投资成本过大,由于需要在地下铺设大量的管道增加了灌溉成本,而且由于喷水器很小很容易堵塞,需要经常的检查,比较麻烦。

2.3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简称管道输水灌溉,以管道灌溉输水代替渠道灌溉输水的灌溉技术。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系统由水源(机井)、输水管道、给配水装置(出水口、给水栓)、安全保护设施(安全阀、排气阀)、田间灌水设施等部分组成,通过压力管道系统把水输送到田间。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工作压力相对于喷灌和微灌技术是较低的。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优点首先在于节水,由于是管道输水,有效的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渗漏,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率,其次就是节能,由于管道输水并不需要太大的压力,比一般的灌溉技术节约了很多的能源,再者就是输水快捷,管道输水阻力小,压力小,不易被堵塞,输水的速度很快,最后就是占地面积少,管道可以露天也可以埋在地下,不用像水渠一样需要占用田地。

总之,大旱面前,要采取必要的节水灌溉措施来保证作物的收成。节水灌溉是解决农作物缺水用水的根本性措施和缓解旱情的有效措施,常见的节水灌溉措施有喷灌技术、微灌技术和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时一定要考虑灌溉成本和本地的环境因�

参考文献

[1] 张身壮。我国发展节水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2] 黄修桥,仵峰,李英能,宰松梅,许建中。我国节水农业示范工程重要发展与突破[J].灌溉排水学报。2003(06).

节水灌溉论文 篇8

1常见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

1.1喷灌式。喷灌式灌溉技术具有便捷简单、适用性较强等应用优势,广泛应用于需要大面积浇灌的农田中。喷灌式灌溉技术主要利用喷灌机来完成喷灌工作,在喷灌机压力的作用下,水源经过软管,最后从喷头中喷洒而出。采用该技术,可以自主设计灌溉路线,解决大范围农田浇灌困难的问题,并具有良好的节水效果。然而,要应用该技术就需要安装多个喷灌设备,并组建相应的设备通道,进而占据大面积农田用地[1]。1.2微灌式。微灌式灌溉技术的应用设备相对简单,重要有滴灌、滴头、管路三个部分构成。与喷灌式不同,该技术不需要应用大型机械,且能够减少水分外泄的情况发生,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2]。从其特点和作用来看,微灌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大棚浇灌。该技术主要对农田中植物的根部进行灌溉,将水管道、滴水器安置在根部位置,采用定时灌溉的方式来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也可以适当在浇灌用水中加入肥料,以此增加土地养分,改善灌溉质量。不过该技术不适宜室外浇灌,可用规模较小。1.3井灌式。井灌式灌溉技术能够对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加以控制,进而改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灌溉质量。例如,在农田缺水的时期,可以利用井灌式技术减少水资源消耗量,同时满足农田用水要求。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在农田中心位置设置井灌装置,将直管和干管合理分布在农田各个区域之内,形成一个科学的灌溉系统,同时保障灌溉系统的移动性能,将地下水资源充分利用、合理分配,避免地下水使用过度,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农田的种植和作物产量。1.4防渗式。采用防渗式灌溉技术,就要选用高效用、高质量的灌溉设备,确保设备拥有足够的使用寿命,进而减少农田灌溉成本的投入,加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水库灌溉是比较常用的灌溉方式,也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修建内容。水库可以存储用水,实现农业用水循环利用的目的,进而满足节约用水的要求。防渗式节水即将防渗薄膜铺设在农田之中,避免灌溉失误、过度灌溉等造成的水份流失,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应用和循环。此外,要设置专门的通水渠道,以此提升防渗性能,增加该技术的应用效果。1.5渠道式。渠道式是一种发展久远的灌溉方式,然而在实际应用时,市场会出现输送水流失的情况,进而造成水资源浪费[3]。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缺少辅助灌溉的水利设施,所以为了保障渠道式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要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减少水资源输送流失问题。如,强化渠道质量,增加渠道承压能力,避免渠道被水流冲击破坏,进而减少水资源输送流失等问题。

2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2.1科学选用灌溉技术。为了确保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一定要做好技术种类的选择,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考虑农作物种类、对水分需求量以及土壤条件等。根据实际种植情况来选择灌溉技术,合理控制用水量,同时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避免水分过多导致农田内部出现水涝灾害,或因为水分过少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如,种植水稻时,一定要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保障水分充足,可以采用喷灌式灌溉技术。也可以根据农作不同阶段的用水需求、当季降雨量等进行灌溉技术的调整,确保设置的科学性,充分提升用水效率。此外,强化灌溉技术的创新与完善,极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发更多现代化灌溉技术。如垄沟灌溉等技术;其次,掌握农作物结构,增加林业、草地种植比例,种植更多经济作物,减少需水量较高的农作物的种植比例,进而实现对灌溉水量的控制。根据不同种类农作的种植比例,采用七档的灌溉技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提升灌溉效果。2.2强化灌溉技术应用监控。在明确农田种植需要的灌溉技术后,为了充分发挥技术应用效果,要做好应用监控。通过技术监控,一方面及时发现水资源浪费情况,另一方面及时掌握设备故障问题。例如,采用滴灌式灌溉技术时,要做好滴灌设备的定期维护,避免设备出现堵塞、漏水等问题,保障滴灌设备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一定要采用合理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一方面,要保障农田灌溉效果,另一方面要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旱涝问题的发生,进而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敏。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497(12):40.

[2]李波。河南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改造与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5):35-36.

节水灌溉论文 篇9

在杭埠河灌区中,节水灌溉是根据当地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采取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取得农业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措施。灌溉水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节约保护,发挥最大效益。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和回归水,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杭埠河灌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资源珍贵。为促进农场经济发展,灌区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且灌区主要水源龙河口水库是合肥市城市生活用水补给水源之一,水资源量有限,因此灌区非常重视水资源的综合运用,发展节水灌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杭埠河灌区根据灌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多种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

1.1灌区渠道防渗工程

渠道防渗工程不但减少渠道渗漏损失、节省灌溉用水量、有效地利用水资源,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效益,而且还可以提高渠床的抗冲能力,防止渠坡坍塌,增强渠床的稳定性,提高渠道输水能力,防止渠道长草,减少泥沙淤积,节省工程维修维护费用。灌区渠道下部土层为含砂透水层,渗漏严重,采用土工膜防渗措施,预制混凝土板作为保护层,取得了良好的防渗效果。

1.2灌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杭埠河灌区水资源量有限,不能满足灌区用水需求,灌区管理部门想方设法多渠道开辟水源,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根据灌区的地形条件,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非常适合灌区灌溉发展。舒城县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东麓,地形复杂,山、丘、岗、库、圩兼有。舒城县在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勤劳的舒城人民在与大自然抗争中,建有与都江堰齐名的汉代水利工程七门堰、世界第一人工土坝龙河口水库、千米飞虹将军山大渡槽、世界三大灌区的淠史杭水利工程杭埠河灌区等。全县现建有水库122座,其中小(I)型水库5座,小(II)型水库117座。排涝泵站70座,装机112台,6666kW,小水电站46座,装机59台,20080kW,设计年发电量7000×104kW·h。主干渠3条,其中杭北干渠长68.9km,舒庐干渠36.15km,杭淠分干渠12km,666.667hm2以上支渠22条,支渠、斗渠、农渠长4070km,有效灌溉面积4.333×104hm2。全县还有200km2以上的中小河流7条,内河14条,大山塘17500口,引水堰坝200多处,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1.3灌区的喷灌工程

喷灌是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一种非常好的灌溉方式,能达到增产增收的良好经济效果。它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省水30%~50%,增产10%~30%。铺设喷灌固定总干管11条,总长度14.5km;铺设喷灌固定干管42条,总长度47.0km,将对灌区实现有效的控制。总干管、干管以及地埋竖管均采用HDPE管,HDPE管材水流阻力小、流率高、耐候性优良,不能被细菌及菌类腐化,运输安装方便、成本低、保养费用低的特点。

1.4灌区的移动软管

喷灌支管为地面可移动聚乙烯软管,采用平移的方式进行作物喷灌。支管可通过快速连接接头与竖管连接,支管上每隔18m安装一个高压喷头进行喷灌。干管固定,支管移动,这样可大大减少支管用量,从而使得单位面积投资仅为固定式的50%~70%。采用这种喷灌方式既能满足作物喷灌要求,又能节约大量的投资。

2对杭埠河灌区节水灌溉的特点分析

2.1利用多渠道开发杭埠河灌区的水资源

灌区水资源比较紧缺,对雨水以及回归水灌区采用“长藤结瓜”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加以集蓄利用,多方面开发水资源,有效解决了灌区水资源不足问题。同时,修建的蓄水池可以接纳区间排水以及区间降水径流,可使弃水、渗水与跑水回归利用,基本实现灌溉期零排放。

2.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运用

任何一种节水灌溉类型都有自身优缺点,都有其适用条件。杭埠河灌区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采用了多种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每年节约用水30%以上。

2.3灌区喷灌大大减少了占地

采用部分骨干渠道加半固定式喷灌系统,较之自流灌溉不需要大填方,减少占地,降低技术难度,方便工程使用,可减少占地60%,减少投资50%以上,大量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灌溉水生产率。

2.4灌区多种喷灌模式并存经验

灌区大部分作物采用可移动聚乙烯软管喷灌,还有小部分作物采用小型卷盘喷灌机,有利于灌区进行两种灌溉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节水灌溉经验,完善灌区灌溉模式。

3结语

杭埠河灌区因地制宜,采用多种节水灌溉工程措施,解决了灌区水资源紧缺问题,为灌溉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改变了杭埠河灌区广大农民靠天吃饭的历史,使灌区的农业发展有了保障,为杭埠河灌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灌区节水灌溉应该提倡和推广的。

节水灌溉论文 篇10

1概况

鄯善县总体地貌特征是三山夹两盆,即北有博格达山,南为觉罗塔格山,中有火焰山贯穿东西将鄯善县分为南北两个盆地。鄯善县海拔410米,由于地势低洼,冷湿空气不易进入,形成了极端干旱的温带内陆荒漠气候,其主要特点是热量丰富、极端干燥、高温多风、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无霜期长、风大风多。研究区位于鄯善县山北地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漫长且高温酷热,相对湿度低,无霜期较短,风沙危害小。鄯善县主要气象要素见表1。

表1鄯善县主要气象要素表项目

山南

山北

项目

山南

山北

年平均降水量(mm)

17.6

25.3

积温(℃)

5548.9

4525.5

年平均蒸发量(mm)

3216.16

2751

无霜期(d)

224

192

年平均气温(℃)

14.4

11.3

最大动土深度(cm)

90

90

7月平均气温(℃)

33

29.2

最大风速(m/s)

29

29

1月平均气温(℃)

-9.8

-11.2

平均风速(m/s)

4.8

4.8

年日照时数(h)

2957.7

3122.8

风向

西北风

西北风

年辐射总量千卡/cm2150.4

150.4

2水文水资源特点

鄯善县水资源主要由天山水系各河流年径流、泉水、潜流及山前侧渗组成。由于山区冰川较少,冰雪融水在地表水资源补给中只占10%,而山区降水占90%。鄯善县境内地表水的总特征是河流水量小、流程短,水系之间相对独立,河流出山口后迅速渗入到巨厚的冲积扇中,未形成平原河系。县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年内分配不均,汛期流量大,枯水季节径流量均较小。河流洪水均为暴雨洪水,洪水过程线尖瘦,暴涨暴落,洪水峰高量不大,持续时间较短。

地下水开采方式有坎儿井、机电井和泉水。地下水系统规模大,条件多变,承压水与潜水共存,含水层之间联系密切,补给、排泄途径多样,含水介质结构、边界条件复杂。

鄯善县水资源总量为3.125×108m3,地表水资源量为2.502×108m3,占水资源总量的80%,实际引用地表水多年平均为1.799×108m3,引水比为72%;地下水资源量0.623×108m3,占水资源总量的20%。由于鄯善县特殊的地貌特征,使得地下水多次转化、重复利用,地下水补给量3.067×108m3,可开采量2.813×108m3,实际引用量2.804×108m3。研究区地表水资源量0.3681×108m3,引用量0.3366×108m3;地下水补给量0.5848×108m3,其中可开采量为0.4679×108m3,引用量0.4964×108m3。各级渠道防渗率58.57%,综合渠系利用系数可达0.56;灌区有坎儿井39条,坎儿井的数量及流量呈下降趋势。由于农业灌溉大部分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形式,灌溉定额高,造成田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加大了用水矛盾。因此,必须改善田间灌溉条件,发展节水型农业。

3滴灌条件下节水研究

鄯善县光热条件丰富,葡萄产量高,经济价值高,是重点葡萄种植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葡萄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走节水灌溉之路[2]。喷滴灌是目前国内外节水增产效果比较好的田间灌溉工程;但喷滴灌投资大,主要应用于高产值的经济作物,葡萄经济价值高,可应用喷滴灌工程。喷灌受风力和蒸发量影响较大,鄯善县平均风速4.8m/s,多大风天气,喷洒不均匀度高;年平均蒸发量3000mm左右,蒸发损失大。因此,喷灌不适合于鄯善县。滴灌向作物根区土壤供水,把田间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减少到最低;在灌水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施肥,既减少用工又提高肥效,促进作物增产。因此,可采用滴灌节水技术。

滴灌实施前后,渠系防渗工程保持现状,渠系利用系数不变。滴灌实施前为机电井开采地下水,农渠输水灌溉,滴灌实施后为管道输水,其综合利用系数由0.92增长为0.95。由于采用滴灌灌溉,减少了田间损失及棵间蒸发损失,进而提高了田间水的利用率,田间水利用系数由0.81提高到0.95。实施滴灌部分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75提高到0.90。

滴灌实施后葡萄灌水次数明显增加,但灌水定额则下降明显,总的用水量大大减少,滴灌的节水效果明显。滴灌前后葡萄灌溉制度变化见表2。

表2滴灌前后葡萄灌溉制度对比表滴灌实施前

滴灌实施后

灌水时间

灌水次数

灌水定额

灌水时间

灌水次数

灌水定额

3.20—3.30

1

60

3.20—3.24

1

20

4.10—5.5

2

120

4.5—4.25

3

60

5.10—6.10

2

120

5.1—5.30

4

60

6.15—6.25

1

60

6.1—6.25

4

80

7.1—7.30

2

120

7.1—7.30

4

80

8.10—8.20

1

60

8.5—8.25

3

60

9.5—9.15

1

90

9.5—9.9

1

20

10.5—10.15

1

70

10.10—10.14

1

20

合计

11

700

合计

21

400

研究区实施2万亩滴灌工程,年节水量0.0558×108m3,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缓解地下水超采现象。该项目具有极大的示范效益,全县12.3万亩葡萄,若全部采用滴灌灌溉,则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0.1986×108m3,使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朝良性循环的方向。项目建成后,年节水量0.0558×108m3,新增农田防护林0.2万亩。项目建成后,新增灌溉效益691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建成后,可增加农田防护林0.2万亩,使灌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绿色植被覆盖率加大,固结了土壤,保持了土壤养分和肥力,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了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3]。还可缓解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的坎儿井和泉水日见干枯的现象。

4结语

节水型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特别对干旱缺水地区的灌溉农业来说尤其如此。节水灌溉技术是实现节水型农业的关键,节水灌溉实施后可提高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与水资源利用率,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减少由于缺水导致的风蚀面积的扩大,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采取高新灌溉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滴灌是一种适应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短缺特点的节水灌溉方式,应在干旱地区经济作物的灌溉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和平,徐小波,马福忠,于江海。新疆21世纪初节水灌溉问题[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9(10):15-16.

[2]张志新。对新疆发展喷灌的认识[J].节水灌溉,2000(6):11-12.

[3]郑金丰。新疆塔里木河发展灌溉对环境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9(6):8-9.

AstudyonwatersavingirrigationinShanshancounty(1College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andEnvironmentalsciences,Chang’anuniversity;Shan’xi710054,China;2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planinstituteofKashiregioninXinjiang,844022,China;3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planinstituteofTulufanregioninXinjiang,838000,China)

节水灌溉论文 篇11

1.1节水灌溉工程和灌区的管理职责不清

由于政策的不健全,导致了灌溉工程的管理出现了问题,有些灌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专人管理,灌溉出现了自由化的状态。管理的职责不明确,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明确各个部门的任务,没有明确的分工。一些地方的水利过程往往会出现重建轻管的现象,工程建设后出现没人管理的局面,导致水利工程荒废,无人管理,最终失去其功能。

1.2灌溉工程建设投入的资金不足

在我国水利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节水灌溉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每年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比较的有限,有一部分需要农户自己进行资金的筹集,但是农户筹集资金的能力有限,导致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一些过程设施由于缺乏资金,年久失修,失去了其作用,在汛期的时候往往出现事故。

1.3灌溉工程设备不完善,不规范

目前水利工程的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资金的投入不够,由于缺乏资金,导致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地修理,一些已经丧失作用的工程设备不能及时地更换。虽然近几年来我国提倡大力发展水利过程,重视农业灌溉,但是由于推广的力度有限,现阶段的水利设施大部分是始建于上世纪,有些过程已经老化,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过程设施不完善,质量不达标。

2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水利问题刻不容缓。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得知了农田水利工程中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存在就要去解决,不能等到酿成事故的时候才去解决,到时候悔之晚矣。以下提出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进行灌区调度时运用线性二次高斯模型

灌区的水大部分来自水库,假如灌区的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调度,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也就提高了,此时我们运用线性二次高斯模型进行计算灌区水资源的调度,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利用率。用线性二次高斯模型进行调度的基本步骤是:首先掌握和了解灌区的水土情况,根据水土情况将整个灌区分为几个小型的灌区,然后将小型灌区里的有长有作物的田块看成一个土壤水库,简化灌区调度的难度和步骤。最后用优化控制的方法求解模型,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度。

2.2优化农业灌溉中的灌溉量和灌溉时间

农业上,将作物的生长期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苗期、拔节期、孕育期和成熟期,并且为了计算方便,每个阶段的作物蒸发蒸腾量看成一个定值。在灌溉的过程中,只考虑两种损失,一种是在灌溉水输送的过程中由于渠道的渗漏和水面的蒸发而引起的损失;另一种由于土壤水的下渗而引起的损失量。将由于土壤水的下渗而引起的损失量和在灌溉水输送的过程中由于渠道的渗漏和水面的蒸发而引起的损失的总和看成一个定值。然后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模型,假设作物生长需水量为定值,然后两种损失为定值的情况下确定最优灌水量和最优灌水周期,使得灌溉水的损失最小。

2.3运用可变模糊理论选择节水灌溉方式

灌溉方式是影响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节水灌溉方式的选择是从许多建设方案中,经过经济回收率,灌水强度,灌水均匀度和施工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最后选出最优的灌溉方案。目前主要的方法有关联分析法,集队分析法,属性识别模型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基于可变模糊理论之上的优选方法如下:(1)有n个待选的节水灌溉方案组成的样本,为一个集合。(2)确定指标的权重向量。(3)根据相对隶属度计算公式计算方案j对1级(优级)或0级(劣级)的相对隶属度。(4)根据计算各方案的相对优属度向量,求其平均值(为相对优属度向量u)。(5)根据u中各方案的相对优属度大小,对其进行排序,选出优属度最大的,即为最佳方案。

2.4统筹规范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适合于当前的水利发展。现阶段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准确,及时的反应当前的土壤和作物状况的研究方法。目前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节水灌溉网络体系。物联网在节水灌溉系统中的组成包括系统网络,系统软件和系统供电策略。系统网络又可细分为监测区,采集区和控制区,其主要作用是监测和传送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土壤状况,对灌溉的流量和时间起控制作用;软件结构的主要作用是在软件窗口中以动画的形式显示灌溉系统和农田的墒情信息;系统供电策略的主要作用是为整个软件的运行提供电力,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太阳能发电,并且适当的采用优化策略。

3结束语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未来农田水利工程的必然需求,也是我国国情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能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节水灌溉技术论文 篇12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方案;地面

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识码:A

针对我国能源及水资源缺少、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广大农村当中技术管理水准低的国情状况,如果开展大面积的微灌、喷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将会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巨大阻碍,为此,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当中,我们国家依然需要加强在田间工程当中的建设力度,不断的探究节水地面灌溉技术,以满足我国当下田间灌溉的需求。

一 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状况

最近几年,我国开始对水利设施建设逐渐加以重视,围绕‘节水开挖潜改造’这一中心,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相继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改良与续建配套、节水增效示范等项目工程,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资源调控性能及运用率。在设施农业及农业特色种植区域当中,将大力推广使用低压管灌、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以此促使现代化节水农业得以有效进步与发展。

1.1节水灌溉中濒临的诸多矛盾

1.1.1缺乏完善的节水法律规章制度,水市场没有完全形成

当下,我国的节水法律规章体制需加以完善,有其是在水市场制度问题上特别凸显,即便在近几年,我国颁布了有关方面的节水条例,但从总体上来分析,我国的节水法律规章体制依然潜存诸多矛盾,在此其中,未有科学合理的途径对现实状况加以调整、在水市场统一问题上依然有很大的困难,等这些都是关键性的因素。

1.1.2节水理念缺乏

长时间以来,农村皆在不断的维持目前的灌溉状况(有河就有水,挖井就有水;一条土渠一把掀,开个豁子随便浇)的传统灌溉方式,这种现状表明广大农民的节水理念非常缺乏,根本没有感受到水资源缺失及水资源危及的现实状况。因此种传统的灌溉认识深深的在广大老百姓心中,这中情况将会导致我国节水灌溉技术今后的普及及运用上存在巨大的难度。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节水理念异常欠缺,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仅不会自行的对节水灌溉工作开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更为过分的是一些地方为了获取国家的在灌溉方面的资金补助,不惜借着节水灌溉的名声对所开展的工程完全不顾,不了了之。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人民对我国政府部门留下不好的印象,丧失对政府的信任,且对我国节水灌溉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1.1.3混乱的地方管理

由于在节水灌溉中相关技术是非常多的,尤其是一些节水灌溉技术上更是复杂,假设在节水灌溉管理工作中欠缺统一化的设计,就非常容易会有地方为政、系统中形成各种矛盾的情况存在。此外,一些地方在节水灌溉管理中权责不明确、政企不分、重建轻管情况非常严重。上述问题的存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节水灌溉的采用及普及,导致节水灌溉工程原有的社会经济效益降低很多。

1.1.4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在节水灌溉工程当中,其对于灌溉技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为促使节水灌溉工程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很好的完成,则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工程开展后一阶段当中,更需要足够的技术�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往往会形成此种状况,譬如国家对节水灌溉工程中缺乏相关技术支持,这将会导致节水灌溉工程原有的性能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现,尤其是对于亲自采用这种灌溉技术的农民朋友来讲,假设他们没有相关的技术保证的话,那节水灌溉工程将毫无意义。

1.1.5范围广、投资大的节水灌溉工程有着巨大的局限性

针对一些具有规模化的土地种植,运用节水灌溉工程将会是非常有利的,这主要是由于节水灌溉工程具备范围广、投资大的特点。但在当下想要开展全方位的节水灌溉技术运用及普及的话,将会是较为艰难的。在此种状况下,所有灌溉工作的进行都是农民自己做主的,为此,想要进行统一化的种植将会是非常困难的。除了在节水灌溉当中存在问题以外,由于灌溉数量、灌溉次序及时间的不统一,也将会造成在节水灌溉问题上有许多矛盾的形成。为此,节水灌溉技术不会得到顺利的推广运用。

二 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

2.1当下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几下几种:

2.1.1与生物技术有效结合的作为调控灌溉技术

此种灌溉技术是从作为生理方面入手,在特定的时间内自动施加相关程度的又一亏水度,促使作物历经有益的亏水历练,完善水质,掌控作为的生长状况,以此实现矮化密植,最终达到在节水前提下增产的最终目的。

2.1.2采取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

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及计算机控制系统,来获取农用区域中作物生产真实需求的相关信息,经过对获取信息的处理及浅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土地作物的生产率。该项技术奖

2.1.3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

指的是将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先进技术有效结合相关节水灌溉设备,在特定时间内对土壤及作物的水分进行检测,遵循各种作物对水量的不同需求来进行施水,达到节水增产的最佳效果。

2.2目前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展现的发展趋势:

2.2.1喷灌技术依然在广大的农田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中占据主体的位置,对其探究的方向是其节能及有效运用的问题。由于不同类型的喷灌机有着自身独特的特� 目前,软管卷盘式喷灌机和人工移动式喷灌机是适合我国当下国情的灌溉技术。

2.2.2地下灌溉已经被众人认定为最具有发展空间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即便到现在为止该技术依然潜存很多方面的问题,推广运用速率非常慢,但伴随着主要技术问题的消除,相信在以后必然将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大范围的运用。

2.2.3在目前世界上的灌水技术中地面灌溉依然是首要使用的灌水技术。伴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逐渐成熟化,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是今后灌水技术的发展方向。

2.2.4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逐渐增高。有效运用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模拟模型等技术,达到了灌水技术在时间、空间、数量及质量上的精准性灌水,这是今后需要攻克的重要问题。

三 针对我国节水灌溉技术问题的相关处理方案

3.1提升人们的节水灌溉技术认识

我国有着水资源非常短缺的现实国情,伴随着我国人口剧增、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农业灌溉使用水总量不断提升的实际状况下,要想确保我国粮食的数量及安全,在灌溉问题上就一定要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为此,需要我们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强度加强,引导全社会、全人类对节水灌溉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逐渐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节水灌溉技术氛围。

3.2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一定要与农村现实状况相吻合际

一是因地制宜,继续大范围推广喷灌、微灌技术。在节水灌溉的形式当中,喷灌、微灌的运用开始逐渐增多,当下我国中的外喷、微灌技术开始向着节能、低压、产品标准化及系列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下去;二是灌溉渠系管道化。目前我国已经大范围普及了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以后的发展趋势是大型渠灌区渠系管道化,同时将增加对大口径塑料管材的研究及生产。

3.3现代精细地面灌溉技术

我国地面灌溉有着数量多、面积广的特�

3.4探究及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

非充分灌溉理论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四水”转化理论等先进的节水技术与有关理论密切结合,开创全新的灌溉理论及技术系统。等高新节水技术和理论相结合,创建新的灌溉理论及技术体系。同时 “3S”技术将会在田间节水当中得以有效运用。3S技术 除此之外,我国浅显出地面侵润灌溉、坡地灌水管灌溉、土壤网灌溉等新型的灌溉技术,这些将对我国节水灌溉有着很重要的参考性价值。针对沙漠地区及淡水资源非常欠缺的沿海区域,运用空气当中的水分来开展灌溉不得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怎样在有效减少灌溉成本、提升灌溉效率及实用性能等问题是以后需要加以处理的问题。

结束语:

总的来讲,节水灌溉工程的大范围推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坚信,经过节水灌溉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及运用,必然将会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研发,真正的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运用。

参考文献:

节水灌溉论文 篇13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

2.节水灌溉新技术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1)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就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2)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就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T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3)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就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不同喷灌机型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软管卷盘式喷灌机及人工移动式喷灌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2)地下灌溉已被世人公认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3)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4)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应用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模拟模型等技术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是今后攻关的重点。(5)节水综合技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

4.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2)形成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内在机制。通过制定和运用好水价、水权这些经济手段,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要符合农村实际。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如果不能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就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就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