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里,不确定性是一个基本的认知概念,即经济行为人发现自身在一种不确定感知中所产生的条件与状况。只要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6篇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内容 改革方案
在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方法过度西化,本土特色不足,理论介绍证明推导过多,实证分析内容偏少等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且很难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的,而对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更达不到与培养目的一致。因此,对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有必要的,使其摆脱纸上谈兵的空想,实现教学内容的本土化。
1 教改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养成专业思维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现存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时候,不应只介绍理论模型和讲解美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方程、曲线,应该讲解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而且必须是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为主线讲解宏观经学。讲授“中国的宏观经济学”。
2 教改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允许对教学进行内容改革。经济学家研究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寻求好的经济政策,以便改进宏观经济运行和改善社会福利。可是对于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学习与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并不是为了设计和制定政策,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政策,以便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宏观经济环境,以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战略。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减少对理论模型的推导、证明和评价。而增加理论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主。
2.2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为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为主线讲解宏观经学创造了条件。宏观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经验的总结,其理论分析的前提也必须是市场经济国家。而中国经济改革自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80年代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的10年。市场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在微观上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根据需求规律经营,而在宏观上将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而且,在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已摆脱了“资源约束型经济”或“短缺经济”,步人“需求约束型经济”。企业必须面向市场经营,企业最关心的是他们的产品是否有销路。在宏观经济方面,总产出取决于居民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与净出口所组成的总需求,这一切都日益满足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前提和假设,为我们实现宏观经济教学内容本土化创造了现实基础。
3 教改方案的设计
3.1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必须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制定各种教学文件,规范教学活动,统一所有教师的思想,确保宏观经济教学内容本土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战略中心”地位。其中,修订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规范》、《教材选用申请》和《教学进度表》等文件是整个工作的关键环节。这些规范文件将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必须在每一环节、每一内容上都突出本土化特色。然后,根据以上教学文件开始编写和制作教案、选择案例。
3.2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内容和体系必须更新。这是整个工作的难点。要专业化的介绍中国的经济政策,就要涉及到中国政策分析的框架,必须掌握中国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与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相结合,即紧密结合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来介绍有关宏观经济的理论、念,并应用这些理论、概念分析中国经济的运行和政策趋势。教学中,可以运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建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消费函数、投资函数、货币需求函数、通货膨胀回路、长期增长与技术进步模型、IS-LM曲线等,力争做到理论研究与对中国经济实证分析相结合。这些内容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针对当代宏观经济学发展较快的特征,和中国宏观经济热点更跌的实际情况,需要经常有针对性安排教师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热点、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题发言,如从减息到加息,从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到面临升值压力等问题。
3.3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案例必须本土化。本课程理论性、抽象性和应用性较强。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教学中除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系统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外,教师应分配一定量课时实施案例教学。案例补充既要求做到同教学理论紧密结合,又要力求做到“本土化”和“时效性”。例如:“奥肯定律在中国”、“从实践中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力求用身边的事情诠释宏观经济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知识传递效率。
3.4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手段必须现代化。本土化后的宏观经济教学内容中,每一章都涉及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性分析资料,而该课程的课时有限,因此,课堂教学实施时,主讲教师要制作电子教案,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互联网,完成教学任务和其他教学信息的传递。这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节奏的合理性必要的技术保障。
3.5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科研必须互动。为了实现教学内容和案例本土化,教师必须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跟踪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态势,才能确保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此外,科研过程又加深了教师对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促进教学内容本土化研究的深入,丰富了教学内容。
关键词:宏观经济
论文正文:
宏观经济管理强化思路
一、宏观调控必须注重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伟大成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牺牲了不可再生资源并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由于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已经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必须侧重于绿色环保产业,限制甚至是取缔那些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而效率低的落后产业,坚决实施节能减排的国策。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绝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先破坏再治理环境,同时必须严格控制国家的战略资源,努力提升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发展环保、节能的替代能源。保护好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环境。
二、宏观调控应尽量预防未知、潜在的危机
金融海啸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次贷危机的出现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存在侥幸心理,无限透支未来而造成的。金融业的兴起、兴旺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然而一旦金融业的发展过分乐观、侥幸的话,在其繁荣昌盛的假象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危机。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绝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骄傲自满。必须充分意识到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并在危机爆发之前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始终警惕我们所处的国际大环境。只有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的繁荣与稳定。
三、宏观调控应以建立体制完善制度作为发展经济的保障
中国目前的经济、政治体制都存在比较大的不利因素。必须进一步改革经济与政治体制。加大对执政党的监督力度,通过监督好执政党、各级政府以及部门的各项工作,好的政策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继续深化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改进与完善各项经济制度。使得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能能够更好的服务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且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巩固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并进一步扩大战果。
四、宏观调控必须能够有效预防各级行政机关的违法、违规现象
尽管我国绝大部分的党员干部、各级官员都是正直清廉的。然而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部分党员干部、官员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利益的诱惑。不仅极大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无限期望,也对国家产生了严重的损失;还有部分官员毫无作为,甚至是官商勾结。使得国家的税收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给党和国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也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的顺利实施。
为了满足个人利益,他们罔顾国家利益,对国家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阳奉阴违,导致政策无法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执行。因此,必须坚决杜绝各种不正之风,不断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各级政府的执行水平,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五、创新国内宏观经济管理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指的是政府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时所采取的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各项措施,它包括各种软件措施,比如经济、行政以及法律措施,也包括一些硬件,比如传媒以及网络等。管理措施是否有效对于管理效能有直接的影响,创新管理措施有利于政府真正发挥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如今我们国家早就已� 中国的法制正在不断地健全之中,重要的经济、行政手段通常都会通过法律的形式,以法律为依据和保障,以免主观随意性。创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措施还包括实现管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也就是建设电子化政府。为了尽早已国际接轨,必须尽快建设电子政府,进一步完善我们国家电子政府的体系,促进早日实现网上政府工程的目标。
第一节 企业培训行业政治法律环境(P)
一、行业管理体制分析
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三、企业培训行业标准
四、行业相关发展规划
第二节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E)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3、产业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二、宏观经济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1、经济复苏对行业的影响
2、货币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3、区域规划对行业的影响
第三节 行业社会环境分析(S)
一、企业培训产业社会环境
1、人口环境分析
2、教育环境分析
3、文化环境分析
4、中国城镇化率
二、社会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三、企业培训产业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行业技术环境分析(T)
一、企业培训服务能力分析
二、企业培训设备器材分析
三、企业培训技术发展分析
四、行业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五、技术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宏观经济角度,运用各种调控手段,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对市场经济进行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和引导。一个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包含许多要素:国家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和结果是宏观调控的对象和客体;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外汇等是宏观调控的手段或工具。
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在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当总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时,宏观调控通过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另一种是,当总需求过于扩张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宏观调控通过加息、紧缩财政开支等措施来抑制通胀。因此,宏观调控一般都把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四个主要目标。宏观调控的艺术就在于找到稳定和增长的平衡点,也可以说是找到四个主要目标的最佳结合点。
在西方国家也曾经出现过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和高通胀率并存的所谓“滞胀”。这更是宏观调控所要努力避免的。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都是政府重要的职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存在何时结束的问题。
二、海关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从中国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在国家机关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外汇管理局等都是履行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国家机关。
除此之外,海关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占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1.从海关职能与职责来看海关的宏观调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是规定我国海关管理制度的基本法律,是我国海关的执法依据,是我国海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核心和基石。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修改的《中华人民
2.海关能更地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前瞻性,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一般来说,任何经济政策都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政策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越能及时发挥作用。而海关在减少政策时滞性,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前瞻性,确保政策的科学性方面发挥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海关位于宏观调控过程的前哨,能及时掌握真实客观的进出口贸易方面的数据资料,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制定的正确与否提供依据,为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提供判断指标,这样能更� 同时海关因其综合监管进出境的特殊性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真实可靠的经济运行信息资料,为提高决策者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依据。
如实例一可见: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11个月我国共出口粮食(包括谷物及谷物粉、豆类、淀粉块茎及薯类)349.3万吨,价值19.5亿美元,分别比前年同期下降67.5%和29.2%。共出口稻谷和大米93.1万吨,下降18.9%。出口135.2万吨,增长19.6%。2008年前11个月我国共进口大豆3414万吨,同比增长22.4%。海关总署统计司2009年1月4日发出预警报告: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在加强。由于大豆在进出口中占了很高的比重,此次的预警主要指大豆领域的外资控制。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就认为“海关的预警对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有很重要的意义。”
3.海关能够全面、科学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
要保证调控政策具有较好的实际效果,除宏观调控政策正确性极为重要外,政策执行机关的执行力也显得极为重要,它是决定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关键。而目前我国这个宏观调控的部门主要有发展民革委员会、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常见的宏观调控手段有: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计划手段,如国家投资规划、配额制度;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显然,多部门多种手段联合调控是最有效途径。而海关由于其调控的综合性和敏感性很强,在这方面的作用无可替化。
近年来,海关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完善通关便利化与贸易安全并重的监管大格局,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海关是具体和综合执行国家调控政策的机关。海关执行政策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调控政策的执行效果;第二,海关是集中对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以及人员进行监管的部门。有条件在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手真实的数据,不仅能够快速反映进出口方面政策落实的情况,还能为下一步政策的完善和调整提供最可靠最新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关税筹集财政收入以及再分配的职能直接构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杠杆。
例如,为抑制化肥出口过快增长,保证国内化肥供应,确保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2008年来国家多次调整出口调控政策抑制化肥出口。2008年1月1日和2月15日两次调整关税政策,控制尿素、磷酸二氢铵及其与磷酸氢二铵的混合物、部分含磷复合肥等化肥品种的出口;4月1日起对过磷酸钙和钾肥征收30%的出口暂定关税;4月20日至9月30日对所有出口化肥加征100%特别出口关税,并延长至12月31日,且将氮肥关税上调至于150%,有效遏制了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保障了对内化肥供应。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3季度,我国累计出口化肥898.7万吨,价值40.4亿美元,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分别增长11.4%和93.7%,出口平均价格上涨73.9%。自5月份起出口规模呈现连续环比下降,9月份跌至30万吨以下,是2007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海关等部门执行政策到位,国家关于化肥出口政策取得显著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目前国内市场化肥价格大幅下滑,原料价格上涨,以及限制出口关锐政策的持续实施,极可能导致国内化肥企业产能下降、停产或者倒闭,进而造成国内化肥供给紧张和影响农业生产。所以,国家应该适时适度调整化肥出口政策,国家应该适时适度调整化肥出口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金融危机后国家贸易经济面临的形势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只有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实际国务院早在2008年12月1日起就宣布,再次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税率,取消部分钢材、化工以及粮食等102项产品的出口关税,降低部分化肥、铝材以及粮食等共计23项产品的出口关锐,并降低氮肥、磷肥等共计31项产品的特别出口关税,提高磷灰石和硅等5项产品的出口关税,这是继2008年国家大幅度提高部分产品出口关税、加强对“两高一资”以及粮食、化肥等敏感商品的出口控制以来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出口关税调整,出口关税政策已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海关作为国家出口关税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重要参与者,应积极参与和有效落实出口关税政策。
四、如何发挥海关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用
近年来,海关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做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完善出口关税政策,已被我国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因为完善出口关税不但在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实现节能减排、减少贸易摩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在当前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对于刺激出口、刺激国内经济复苏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完善出口关税的意义、如何完善出口关税以及我国海关在出口关税政策调控的实际操作方法与途径予以具体阐述。
(一)完善出口关税政策的巨大意义
出口关税的直接作用就是通过调整税负增加或者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从而达到抑制或者促进征税商品出品的结果,从征收或者增加出口关税水平来说,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确保经济稳定、减少贸易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优化出口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实现节能减排、以及减少贸易摩擦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具体来说:
首先,对基础性原材料征收出口关税、调整出口退税是抑制通货膨胀确保经济稳定的有效措施。由于从2007年6月开始,国家连续7次大规模对基础原材料如粮食、化肥、钢材、矿产品等原材料采取征收或者提高出口关税的调控措施,控制这些基础原材料的出口,通过增加这些基础原料的国内市场供给,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而且这一宏观调控的效果从2008年3月开始已经较为明显,如下图(CPI变化趋势图,单位%)所示可见,2008年通货膨胀率逐月持续下降。
其次,在国际贸易大额顺差带给我们一系列新的问题和压力时,我国实施了加大出口征税力度、降低出口退税和调整加工贸易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后,效果开始显现,贸易顺差在增速和总量上都出现了下降,如2008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为1809.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855.4亿美元下降了2.7%,这样能有效地减少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减少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缓解我国外汇管理面临的国际压力,减少国内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再次,完善出口关税能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中国外贸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出口自主品牌的比重偏低,缺乏核心技术,品牌附加值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一方面给国内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不利于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结构雷同,不也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走向“贸易强国、品牌大国”的道路,所以必须通过完善出口关税来优化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另外,节能减排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2005年以来,国家通过实行加征出口关税、取消出口退税等措施,陆续取消了1115个“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对300多个商品开征出口关税。这些出口政策的调整对抑制我国“两高一资”商品出口的过快增长速度起到了良好作用。2007年,我国“两高一资”商品出口量普遍出现下降或增速回落。据海关统计,其中煤炭出口量为5317万吨,同比下降16%;原油出口389万吨,下降38.7%;钢坯及粗锻件出口643万吨,下降28.9%。
(二)出口最优关税的研究与思考
影响出口关税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完税价格(从价计征法)或数量(从量计征法),一个是关税税率。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或数量由商品成本等市场因素确定,政府很难干预,只能通过调整关税税率来影响出口关税征收水平。因此,对出口最优关税的研究就转化为对出口最优关税税率的研究[7]。
而对出口最优关税的研究,国内经济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不应片面追求出口贸易量的发展,而应该对出口量、出口进度和出口市场进行适当调控,以避免贸易条件恶化,改善出口贸易效益;另一种观点认为,贸易条件恶化问题可以实行个案处理,如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政府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来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8]。两种不同的观点,均有最优关税税率的确定方法,各有优势。
这两种观点虽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最优出口关税的计算方式,但共同点均认为应该实施出口关税等政策对出口进行适当的控制,以消除“大国贫困化增长”,避免贸易条件恶化。随着我国出口量的连年大幅度增长以及外贸依存度的提高,研究并确定出最优出口关税的计算公式,对于中国未来外贸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海关参与出口关税政策调控的实际操作办法与方式
1、完善出口税收征管机制,提高出口税收征管水平。
一直以来,海关税收围绕进口税收的征管,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比较严密和完善的税收征管机制。但对于出口税收,海关在征管机制上仍较为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这几方面:一是出口征税在立法上才刚刚起步。今年10月,总署针对目前出口审价的实际情况,下发了《海关出口货物审价工作规程(试行)》,有效的规范了出口审价作业程序,但相对于复杂的出口征税操作,显然这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二是在作业程序上,目前海关H2000系统的出口征税程序直到2005年我国对出口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时才开始启用,系统较为简单且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三是在岗位配置上,现有的海关岗位设置在出口征税基本由原有进口征税岗位人员附带完成,岗位规范、设施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与征管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不能适应海关严密出口操作加强出口监管的新要求。四是在计征方式上,目前出口关税基本上沿用进口关税从价计征的方式,手续较为复杂且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出口审价资料和制度的基础上,这在目前出口征管制度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显然较为困难。
为此,面对出口关税政策越来越为重要手段并日益运用广泛的新形势下,海关可以通过加快完善出口税收征管机制,组织力量制定和完善出口征管法律制度,完善H2000系统征税程序,加强对出口征税管理资源的配置,建立与出口新形势相对应的、与进口通关对等的工作机制,再造出口货物的通关流程。与此同时,根据出口关税服务于宏观调控而不是增加财政收入的特点,实行从量计征关税方式,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佳的效果[9]。
2、增强出口监管,完善出口税收绩效评估机制。
加强出口监管是今年以来海关积极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建立完善出口税收绩效评估机制、确保出口税收应收尽收是海关加强出口监管工作整体方案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出口关税政策直到近几年才作为重要工具加以运用,海关目前的税收绩效评估机制在出口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进口轻出口。以目前的税收考核指标 虽然后来经过了几次完善,但绝大部分指标均建立在进口的基础上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与目前出口税收数量日益增长以及作用日益重要的形势越来越不相符合。二是重结果轻过程。一直以来,海关税收是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更是保持在三成左右,完成税收任务也一直是海关的头等任务之一。因此不可避免海关税收绩效评估体系更加注重于结果。即使是总署对考核体系进行了完善,比如由向直属海关下达税收指令性任务,变为由各关自行预测后上报计划,再由总署进行考核,以及改革质量考核办法,由强调“量”变为强调“质”,其落脚点还是税收征收的结果,没有体现海关税收征收过程中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实际上,与进口税收强调征收不同,出口税收应体现在管理上。如果说,进口税收是以“管”来实现“征”,而出口税收则是以“征”来实现管。也就是说,出口征税的重点不存于征收了多少关税,而是在于通过征税实现了怎么样的效果。因此,为与当前海关加强出口监管工作的要求相适应,各级海关部门应当尽快建立出口税收绩效评估机制。在具体设计上,除了借鉴进口税收绩效评估体系的有关指标,重点应放在出口监管水平、通关效率、以及与对外贸易和宏观经济指标的吻合度上。同时,海关总署建立相应的出口关税监控机制,通过及时分析出口统计数据和收集出口征税过程中的行业性问题,研究出口税收调控效果、形势和动态,为国家宏观调控及时提供政策意见和建议。
长期受到国际关系研究者关注的现象称为“均势”,在无政府状态下与市场进行类比是均势得以成立的基本假定。通过沃尔兹的研究,我们发现,构建一种没有政府状态下的秩序构造要建立在充分考虑有关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这和市场经济是非常接近的,国际政治系统在根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也是个人主义的。与国际结构一样,市场的建立与维护也根源于每个单元所遵守的自助原理。所以,每个单元的存在或消亡都取决于自己。这种理论利用无形的手来调配市场资源,把国际政治构造比作了自由竞争的市场,以达到整体均衡的目标。沃尔兹的理论假设有一条大概是这样的:只要系统的成分是相似的,那么各种领域当中都可以使用构造的含义。经过改正之后的某一特定领域的理论,同样可以适用在类似的领域中。
二、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价值
目前,西方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可以综合在一起,两者只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同一种事物,并不是有分明的界限。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市场能够自动达到均衡的假设,这样,一些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就给均势理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国际政治关系中理论机构与单元件的互动缺乏,导致无法完全否定宏观经济学的存在,但对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有一部分的否定。在微观经济学中,由看不见的手协调而实现的自动均衡的原理,单纯强调逻辑推导,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市场实际。这个理论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已经进行了出色的论证,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起点,但绝对不是终点。在之后的微观经济学中,亚当•斯密也证明了这个假设。竞争关系下的平衡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很多,所以一些利己的市场主体行为,即使完全竞争也无法实现最好的均衡状态。还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是国家也是可以理性行动的个体,所以国家的自助行为也同样可能造成平衡而无法确立。价格战会使得每个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由于这种情况,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应该是最好的政策。但沃尔兹并不承认这个观点, 这一观点受到的冲击还来自宏观经济学给自动成立均衡带来的挑战。假设一般情况下,均衡的成立需要许多条件,那么沃尔兹没有看到的论点就可以被肯定,就可以将平衡的破坏与维护统一到一个层面上来。这样的研究方式对于已经被建立起来的结构现实主义层面的均势理论构成了挑战和补充。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于喜好,购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促销产品,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就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市场微观主体的大部分决定都是有一定的情感倾向的,并没有加入理性的思考,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国际政治生活中,国家进行调控对为关系经济学中的均衡是自动生成的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每个国家在作出重大决定时,都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要考虑到自身的收入以及需求。
三、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当前的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这些独立的个体间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国际政治秩序想要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就要求每个国家都能够理性地掌握自己的行为,但这种结构并不能够长期存在。以上表明,市场中的平衡状态主要是依靠没有瑕疵的理性而达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状态根本无法实现,虽然沃尔兹发现的理论并没有建立在每个国家理性的基础上,但是这个论点确是理性活动的基础,是达到市场平衡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有力的干预,市场就很难实现均衡。在个体与群体有严格的冲突时,这种理性的成立就会有严格的约束条件。由此可见,沃尔兹对均衡达成条件的认识,并不能彻底排除宏观经济学。所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并没有完全分隔开,宏观分析的方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宏观经济学要就事论事,要建立均衡的形态,就需要有完全的理性。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理论为均势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并使其吸引力增强。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沃尔兹提出的理论拓展了理论的视野,具有不能完全证明的部分,对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也应当区分条件和场合,而不能将其一概排除。
四、结语
(一)学生高中知识基础较差
在高考招生中,独立学院为本科第三批,总分相对较低,并可以适当降分录取。这就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高中知识基础较差,特别经济学类的专业大多招收的是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更差,而在宏观经济学里面有很多公式的推导,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基础知识较差的原因大多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改正,所以很多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感觉难跟上,听不懂。
(二)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学习新生事物能力较强
独立学院的收费较高,所以能上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家长一般对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思想活跃,情商高,兴趣广泛,大多有文艺特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非常熟悉,善于利用现代技术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很强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讨厌刻板的理论学习。
(三)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欠缺,缺乏刻苦精神
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自控能力较差,在大学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学习习惯很难改正,导致学习事半功倍,学习效果不显著;学习方法也缺乏灵活性,由于习惯了高中的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不会自己总结和解决问题,严重依赖教师。此外,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上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往往不愿深究,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针对以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扎实基础、加强课程教学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精神。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独立学院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畏难态度,使学生真正把宏观经济学学好
(一)扎实基础知识
主要体现在数学和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上,在大一的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应该拿出相当的时间复习高中的数学知识,另外,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还要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打实基础。在经济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手段,例如案例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等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加强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源于历代经济学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经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经济理论和历史或现在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独立学院的学生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是想符合的,通过形象的各种实际案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现实问题,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建立起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模式
(三)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单一的利用教授法,这样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而应该充分理由学生知识面广、才艺突出、对计算机和因特网的熟悉来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通货膨胀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的亲朋好友的通货膨胀经历,然后用小品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对失业问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典型国家的失业率指标,然后用PPT的方式进行演讲;而对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样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就可以通过课程提问的方式互动,多做练习,多多激励和表扬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总之,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相应的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完善激励制约机制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自制能力较差,逃课现象比较突出,上课不专心听讲。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上面也要在制度上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制约。例如,在上课时,对积极互动发言的同学加平时学分,对上课玩手机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和迟到旷课的学生减平时学分,对旷课严重的学生给予退课处理等。通过奖惩两方面的作用,从外部起到激励和制约的作用,并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总结
在目前独立学院学生日益庞大的情况下,独立学院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基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特出经济学的特色,创新多种培养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使学生慢慢掌握经济学的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