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8篇教改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07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raining talent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project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ak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education reform project mana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0 前言
高校教学改革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目前各高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教改项目)立项工作,实现了以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且成效显著。但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高校教改项目管理方式显露出各种问题。本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对地方本科院校教改项目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就目前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给出相应建议。
1 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施
从表1可以看出,省级教改项目相比校级教改项目而言,其在经费使用、结题率方面均大大高于校级教改项目,从2001年-2016年我校省级教改项目共立项74项,到期项目24项,结题率为91.66%,总经费拨款数额为114万元,经费利用率在95%以上。从表1来看,我校校级教改项目结题率除2004年之外,到期课题结题率均较高,经费使用率则普遍偏低,除2015年之外,所有年度经费使用率均低于50%。
1.1 过程管理方面
我校省级教改项目中期检查、开题论证工作完成度达100%,校项目开题论证完成度为14%,中期检查(或者阶段性检查)完成度30%。
1.2 项目研究规划方面
我校校级教改立项项目立项方向包括:
(1)课程教学改革,包括实验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在线开发课程等;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60%以上。
(2)人才培养改革类,包括应用型转型发展研究、产教融合模式改革、学分制、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等;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10%以上。
(3)实践、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类;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4%以上。
(4)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类;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1%以上。
(5)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开设的各类专项项目,如大工程观专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项项目、OBE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项、产教融合模式专项、课程考试改革专项、理工科课程改革专项、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改革专项。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25%以上。
1.3 研究成果方面
各类校级专项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完全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研究成果使用率为100%,部分研究作为省级教改项目的培育项目,研究成果较为提出的作为各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成果后续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除校级教改专项项目以外的,其余非专项的省级、校级教改项目成果形式主要包括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软件,平台,人才培养方案等:其中论文、研究报告占总研究成果的90%以上,高质量论文(核心及以上期刊)仅占20%左右;各类专利、软件、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方案、网站等,这类型的研究成果占比总研究成果的10%左右。且研究成果利用率不高,大多数项目结题以后未做后续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转化率较低。
2 地方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重上级项目建设,轻本校自身特色项目建设
从上述分析情况来看,我校校级教改项目目前共立项540项,省级74项,从立项数量方面校级教改项目大大多于省级教改项目,但是课题结题率、经费使用率方面较省级教改项目均偏低;项目研究成果质量、有效性、可操作性、转化率较省级教改项目差距甚大。这都表明我校不论在学校管理层面还是在项目负责人个人层面,对上级教改项目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本校自身校级教改项目建设。
随着”十一五”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 "质量工程"项目及教改项目作为对高校教学评估及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故各高校高度重视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以及教改项目建设,建立起了与之相匹配的校级项目作为培育对象,削弱了对本校教学改革实际情况研究,在项目的宏观设计和统筹方面较为薄弱。如我校为本校开展的教学改革计划制定的校级教改专项项目的仅占1/4左右,这势必会影响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和提高。
2.2 重立项结题,轻过程管理
一直以来,不论是质量工程项目管理还是教改项目管,“重立项结题,轻实施过程”的现象比比皆是,项目管理部门缺失对项目的过程性管理,或虽有中期检查等相关管理制度,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对项目中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去监督整改。
项目负责人缺乏与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沟通,项目负责人及参与人变更随意性大,有的不能按项目建设任务书中的建设目标完成研究任务。
2.3 重成果展现,轻成果转化及推广
目前,教改项目验收有固定的量化指标,将等研究成果作为衡量项目建设成果的唯一指标,教改项目负责人及高校教改项目管理部门只重视教改项目建设能否满足验收指标,忽略了教改项目研应究依托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需要,对建设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以及推广应用极为缺失。
就我校而言,除校级专项项目以外的,其余非专项的省级、校级教改项目成果形式主要包括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软件,平台,人才培养方案等:其中论文、研究报告占总研究成果的90%以上,高质量论文(核心及以上论文)仅占20%左右;专利、软件、平台、人才培养方案,这类型的研究成果占比总研究成果的10%左右。且研究成果利用率不高,大多数在项目结题以后未做后续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
3 对提高地方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水平的建议
3.1 重视本校自身特色项目并积极扶持
重视校级项目的规划,从学校教学改革实际情况着手编写立项指南,侧重项目的实践性、实用性,对真正有研究价值和对教学实践有推广价值的特色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就我校而言,笔者认为应按照学校自身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修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在项目立项比重上应做以下调整:
(1)学校根据自身教W实践中的需求以及自办学特色开设的各类专项项目属重点扶持项目,立项比例由原来的25%调整到40%以上,经费拨款根据项目研究价值而定。
(2)人才培养改革类项目属规划类项目,研究成果对学校教学改革有指向性作用,此类项目立项比例由原来的10%调整到20%。
(3)实践、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类归属于课程改革类项目,比例调整为35%。
(4)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类项目负责人来自教学管理部门,研究成果与对我校教学管理有实际意义,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5%以上。
(5)为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另设立青年教师专项(10项-20项),此项目立项不占其余校级教改项目立项比重。
3.2 加强对项目过程管理,实施合同制
各级科研项目几乎都采用了合同制度管理,教研项目因经费不多、多数属个人项目等原因缺少合同制管理机制,致使项目管理部门无法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因此,在教改项目中采用合同管理制度,可让项目管理部门在项目中期检查及验收的时候有据可依,也能督促项目负责人按期进行项目建设。
目前,我校校级教改项目虽有中期检查管理制度,但限于各种原因,项目学校项目管理部门对省级教改项目均会进行中期检查,但并非对每批校级教改立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或阶段性检查。为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学校项目管理部门应每年固定对校级教改进行中期检查或阶段性检查,在检查中出现的问题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整改和调整研究计划,并在形成阶段性成果后拨予后期建设经费,项目结题时将中期检查整改情况作为考核指标之一。
3.3 加强对项目建设成果鉴定和推广,构建项目后评估机制
教改项目研究成果有论文等显性成果,也有在实际中推动教学改革,产生实际的效益的隐形成果,故需摒弃弃成果鉴定的片面化,更要注重隐形成果的价值。规范鉴定程序及方法,以完成成果的创新性、科学性、应用性为重要指标。此外,项目管理部门还应保证成果推广渠道畅通,设置奖励机制,对推广应用有贡献的项目负责人进行奖励。
项目负责人在教改项目在结题验收之后,则终止项目研究,项目管理部门应构建后评估机制,对已经验收1年到3年的项目建设成果进行后评估。项目后评估结果用于指导今后的教改项目的规划和统筹,进一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L芑鹣钅浚?016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的后评估机制探究――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6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236号))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5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项目―《地方高校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的后评估机制探究――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Y201528)
[1] 于中涛,肖德富。社会科学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张和仕。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4).
在语文教改大讨论中,争议最大讨论最为激烈的莫过于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抑或是其他什么性质?人们莫衷一是,以至在新大纲修订试用版中采用比较模糊的说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半句含工具性,后半句含人文性。在新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终于有了明确的说法,在保留上述一句的后面接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应该是讫今为止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最为科学的表述。这一表述不仅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贯穿每一部份每一条目,犹如一张网,真的是丝丝相扣。以下为论述的方便,按先分后合,即按先工具性、人文性,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顺序,谈谈《课程标准》对学科性质的把握。一、工具性在全国性语文教改大讨论中,在对语文教学弊端的形成原因的探讨中,有人把它归咎于叶老先生的工具论,说是工具论导致人文性的丧失。多数人则持公允之论,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把工具论做过了头;导致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能改,要改的是做过头的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吸收大讨论的成果,对工具性有了比较客观的说法。(一)保留语文工具性的基本属性,但要求上有所变化。语文的工具性基本范畴有多大,以往几个版本的大纲都说是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本范畴不变,但要求有了新变化。1.识字写字。增加识字数量,小学从2500字增加到3000字,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从3000字增加到3500字。识字量增加了,才能尽可能减少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字阻碍,充分发挥语文工具的作用。2.阅读。明确提出增加积累,培养语感的要求。《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能力要求的变化,即符合汉语特点,又符合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的要求。有较好的语感,阅读速度就能大大提高。3.习作。降低认识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语言表达要求。明确提出,学生习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习作要求的调整,体现了对习作教学规律的再认识,以往作文教学要以认识能力的发展为重点的提法是漠视了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规律。4.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般的听话说话能力,而是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要求大为提高,这也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上述要求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工具的作用。(二)扩大了工具性的内涵1.充分注意母语教育的特殊性我国的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是母语教育。因此,它的工具性就有了特殊的内涵。一是掌握工具性过程中要体现人文性。即掌握母语这一工具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语文课程标准》赋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新内涵,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工具性的文化内涵,在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二是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母语学习时间不限,空间不限,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三是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不是以学语文知识为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以语文实践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2.培养语言思维品质。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发展语言能力,必须使语文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包括发展思维的能力,包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体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作文则是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观察、思维、表现、评价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同时,语言思维品质也得到培养。(三)拓宽语文教育(掌握工具)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途径的拓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载体的多样化传统的语文学习的载体,主要指课本,自读课本,课外读物,至多包括影视资料。这忽视了母语学习的特殊性,其实,母语学习的载体是无处不在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一章,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举的资源达到21种之多,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 真是有心人处处是语文。2.学习方法活动化、生活化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习,不是以知识的学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加语文学习的机会,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二、人文性人文性的内涵比较丰富,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就是同一时期不同的人看法也大相径庭。因此,是否把它作为语文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语文教改大讨论中,是争议的焦点之一。如今,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人文性的内涵,基本范围以及它在语文教育中的体现有了明确的和比较科学的说法。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首先体现在价值观上,从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来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从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来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从认识过程的价值观来说,强调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其次是体现在文化观上。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规定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在课程目标上,则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其三是生命意识。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在探究中学习等备受关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上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的。比如,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这是工具性;又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人文性。又如,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难度设计,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角度统一的体现。总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性质,深入理解语文基本性质,才能正确把握语文教改的方向。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模式;综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历来党和国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都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对199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力求全面展示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为更多致力于研究该学科的学术界朋友及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年一2009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查阅212篇论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从文章数肇看,平均每年约有2040篇。但是在较高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更少。研究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课各个方而,但是重复研究也较多。从综合的期刊等级和研究内容来看,虽然论文数很多,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约占总论文数量的10%左右,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成果综述
1998年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98教改”方案实施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丰_要针对教改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但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促使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从“05教改”至今为研究的第三阶段。“05教改”在总结1998年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解决了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并且添加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更加适了高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分述如下。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根源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成因,分析最为广泛具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方丽。包括:教材内容重复,这个问题在“05教改”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式陈旧,“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众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那论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也影响了教学质。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认为,各个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的情况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马克思主义那论课,认为德育对提升高校地位和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各个高校普遍出现精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时的倾向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坪论课实际地位的下降,阻碍了对该学科进一步探索与创颟。第三,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情感。现在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应付、编造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等现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而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丰义理论课情感问题,研究的还较少。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教者与学者互动的双边过程,现在尤为提倡以学生为丰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纯解决了教育因素和地位问题没有提升学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教育的同的。此,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情感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因特包利: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丰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学术界对此教育目标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从宏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具体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问题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这种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描述,在国家、政党的层面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层次性的细化环节,落实到各个具体主体时必然缺乏操作性而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与教师的层面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很渺茫,他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变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内在结合点,也不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术界广泛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根本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啜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精心选择案例,使实际和原理有机结合,应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二者不能脱节。也可以直接提出实际问题,以案例带出理论,根据所讲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直采用“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学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对话式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比较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式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学术界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 河北经贸大学学者宋志勋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交融点,其关键是提出学生所关心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程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与学生对话交`使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沈阳医学院学者朱红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程教育的思想,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者较少,具体方案还有待深化。
4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杜会实践课研究
理论联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根本原则,这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必须开设实践课,提高实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探索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的学科,具有宏观性,不能直接进实验室,下工厂,具体操作困难;公共课人数众多,场地的选择、资金保证和组织管理不易;学时所限,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基于上述困难,各高校实践课普遍采取写调查报告的方式。学者汪惠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社会调查方法的研究》一文中做了深人的研究,涉及了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组织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开好社会调查交流会以及对调查报告的评定等内容。有学者提出实践课可以分为教学计划内实践活动和教学计划外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实践活动利用学生课余和周末组织小规模多次的活动;教学计划外实践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大规模长时间实践活动,二者结合能使实践课更加深人而不至于流于形式。但是这种模式流程较复杂,涉及部门较多,具体细节和后期评估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于是,面对高考,高中语文教师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应试拼争,于是,在永无休止的操作性训练中,学生语文考试成绩虽然并不见得能够迅速显著提高,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母语的情感却实实在在的枯萎泯灭了!如果一个学生因为某种原因误课,他会找各科老师补课,而惟独不补语文课!甚至学生经常不认真学习语文课文,只做几套练习题模拟卷记诵一下文学常识名言警句!在许多人眼里,语文已经变成了单个的字音字形枯燥的语法古怪的成语零碎的常识片言只语的警句!这多么可悲,又是多么可怕啊!
因为,原本蕴藏深厚文化内涵充满美感丰富生动的课文往往被束之高阁,应该塑造人格沟通心灵张扬个性的语文课却变成了训练课!语文教师已不再承担教书育人之责任,而成了培训能够熟练应对考试的选手的教练了!
当然,严格的选拔制度,标准化的考试方式,激烈的考场角逐,我们无法不受高考的客观原因的影响。然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应试教育会毁掉语文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育为了什么?语文教育的根本只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指出:语文教师只有站在育人的制高点上,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懂得传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发展什么智力。
所以,我呼吁,面对高考,让我们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心灵,关注学生发展,让我们带着镣铐跳舞!
所谓带着镣铐,就是我们一定要关注高考,适应高考。客观的不利因素最终能够解决,语文高考试卷正在改革之中,目前主观试题已经达到了105分,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分析、名篇默写都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和丰富性,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摸索就需要时间,需要调整也需要稳定。高中教师,必须熟悉高考了解高考能够应对高考。
心中有高考,眼中没学生,手中无教材。这恰恰是造成高中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师教得疲累又乏味,学生学得贫瘠又枯燥的主要原因。
必须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一个知识的受体载体。每个环节,都要极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兴趣激发起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日益深厚,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放远,从而努力提高“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教改“十六字方针”:激发兴趣、加深素养、活跃思维、提高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死板教条的固定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型,灵活运用教法,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严峻的高考带来了难以减轻的繁重的课业负担,但是,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不会泯灭的。求知的欲望,猎奇的心理,所有学生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之激发出来,使之焕发活力,闪耀光芒。我采取的语文实验课,从课型上一改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沉闷,能够极大的调动热情,激发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许多乐趣,也可以叫做“快乐语文”了。然而,我们的学生必须面对高考,岂能耽于一时之乐?激发兴趣,为的是便于接受提高效率,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始终将趣味性与竞赛性结合起来,每次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共同探讨体验钻研乐趣的过程,更是他们评比较量竞相提高的过程。兴趣,激发了热情;竞赛,提高了质量。我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强的共同心理,每次都分组进行,制定评比方案,以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这种竞赛方式,使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每个学生所考虑的,不再是个人表现问题,而是集体荣誉,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共同协作就自然而然了。比如针对高考中正确使用成语这一专项,我要求学生积累成语,依据随机操作的原则,首先每人每日积累两个成语,而且每节课轮流讲析;然后是讲析成语例题;最后以宿舍为单位搞“成语大比拼”,检验成语积累效果,此活动由四部分组成:一气呵成(成语接龙);出口成章(命题用成语口头作文);心领神会(表演猜谜);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小品)。各部分各有评分标准,前三部分均限时完成,富有挑战性。尤其是“心领神会”部分,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投影谜面猜谜;二是一个学生看成语进行描述、表演(但不能说出相同的字),另一个学生根据提示猜成语,多多益善,三分钟时限。当时热烈紧张的气氛可想而知。其他如“文言文背诵表演赛”、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借鉴“幸运52”里的“IQ无限”文学常识竞猜和“挑战主持人”大赛中的限定主题片段作文等。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评价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常常用“素养”二字。什么是素养?我认为,素养,首先是知识的积累,其次是能力的具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丰富的语文知识绝非空中楼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优秀的语文能力也非一蹴而就。“腹有诗书气自华”,“梅花香自苦寒来”,语文素养必须通过不断的汲取知识的甘霖、科学有序的培养锻炼而日益深化加强。比如诗歌教学,我特别注意熏陶渐染的作用,要求学生多记多写多积累多读多背多体味。举办了许多专题活动。比如国庆时进行爱国主义诗歌专题评析鉴赏会,诗歌教学后举办诗词朗诵表演比赛,中秋时举行以“同时一轮圆月”为主题的配乐吟诗唱诗联欢会等等,其间涉及的大量的诗词歌赋都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利用晨读吟咏背诵,涵会体味,大有余音绕梁枥,三日不绝于耳之势。而对于文言文教改,我把“积累,诵读,领悟”确定为关键点。“积累”是基础,“领悟”是目的,“诵读”,则是巩固积累加强领悟的重要手段,离开了诵读,文言文积累量就无从谈起,离开了诵读,文言文领悟力也难以提高。我把诵读当作文言文教改的一把金钥匙。要求学生背诵大量优美文言篇目,结合新教材,给使用旧教材的学生补充相应的优秀背诵篇目。在这方面,我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背诵的,我先表演背诵,再指导背诵方法,教会学生背诵。
活跃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我通过设计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努力,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突破,提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面对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独抒己见,敢想,敢问,敢做,敢创。比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兴趣,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我结合议论文的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分别就“近朱者赤”和“近朱者未必赤”、“异想天开”和“异想天未必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和“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三组论题举行了辩论赛。一场场辩论赛,均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筹划自己演练自己主持自己评判。学生的热情高,下得功夫深,因为每队的四名辩手均是以宿舍为单位筛选出来的,分别代表了各自宿舍的集体智慧,而各队又分别代表了全体的男生和女生,所以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使他们团结协作鼎力相助密切配合。每场辩论赛都十分精彩,气氛热烈,思维敏捷,妙语联珠,攻势凌厉,论据充分,论辩犀利,令人叹为观止。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语文课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以知识� 语文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教学的终极点放在能力的提高上,不但适应高考制度的改革,而且合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遵循“十六字方针”,在教改实践中,我对于“要素教学法”“点拨式教学法”、“卡片式教学法”、“专题渗透性训练法与趣味性总结检测法的结合”、“利用网络资源,使用多媒体,辅助优化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摸索,对于开展实践活动做了大量尝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与收获。
素质教育和考试制度是不是矛盾的呢?我们能不能把素质教育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能不能把教改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是培养适应考试的“试子”,还是培养面向社会的人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高考视为激励与衡量的手段,还是看作阻碍与对立的畏途?实施教改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这些问题。
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应该大力的开展下去,“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加深素养,提高能力”的十六字教改方针,完全可 我始终相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够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也能够培养出能力优秀的学生。
从政治教学的性质出发,由于其式为了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思想体系,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的道路,所以其本身就具有导向能力。现在,我国对政治教学课程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改革,其改革目标就是改变过去政治教学过分注重于传授知识的倾向,教师应该起一个导向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学习观。这就意味着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必须变革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的模式。其中,教师的指导,并不仅仅只是对学习内容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学习方式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与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老师引导得当,会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并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能力的培养,无论是道德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将得到很大提升。反之,如果教师引导不当,轻者造成学生思想素质的低下,伦理道德观的不健全,重者会导致学生走向歧途。所以,政治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大纲要求,在不断提升自我素养的同时,变革教育方式,力争给学生做出正确的思想引导。
二、较强的教学能力
判断一名教师是否优秀,除了看其是否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其所教的学生的知识素养。只有当学生具有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说明这名教师是成功的。这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为了培育人才,学生没有教好,则证明教学失败。在教学方式上,新课改有了新要求,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构建一个生动、高效的学习氛围。这要求政治教师在讲述专业知识的时候,应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教学、小组教学、演讲教学等,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能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如此,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由于是他们自己主动探索的知识成果,因而能够保持更深刻的印象。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下政治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来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
三、较强的学习能力
中学政治教师作为中学教师中的一员,除了上课教学之外,与人打交道也是他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人打交道并不只是简单的与人相处,其中也隐藏着巨大的学问。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必然有其共性。但是每一个人又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体,因而又有其特有的个性。教师就是如此。每一名教师除了所授专业课程不一样之外,他们在思维方式、行为作风等方面也不一样。虽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出。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政治教师可以在与其他教师的日常相处之中,虚心向别的教师学习,学习他们优秀的教育方式,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等,从而使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教学更加合理。另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应该向家长学习,毕竟父母始终是最了解孩子的那个人。可以通过举办家长会,和学生家长进行一次一对一的谈话,从而充分了解与把握学生的共性和特性,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教学。例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多多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即使该学生做得非常不好,教师可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了他的错误,又让他体会到了教师对他的重视。
四、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半年来,我校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学教研教改计划》,扎实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加强对教研教改工作的管理
1、计划管理
成立教研教改领导小组,实验教师在教研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认真制定课题实验实施方案,并依据学科教学特点,制定学期、学年课题实验计
划,科研领导小组对计划的实施及方案的落实实行定期、定项、定性督导检查与评价,帮助教师学期开始科学地制定可行的教研教改活动计划
、活动配档。要求教研组每学期进行常规教研活动六次以上,活动主题有创新,杜绝不实际的无活动而记录。今年在确保省级《阅读写作分科
教学》实验课题的前提下,新上《情商与作文教学》市级实验课题和《电化教学,自主学习》、《培养兴趣活学活用英语》、《开放式自主学
习》、《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方法的研究》、《中学化学教学与电化教学》、《以读图理解为主的地理教学模式研究》、《培养学生生物学
习兴趣方法的研究》等校级课题。
2、过程管理
由于实验时间长,过程管理尤为重要,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研讨会,听评实验教师课,查阅实验记录,客观评价教学成绩,根据教学动态,调控
实验进程。为保证自变量的单一性和因变量的
科学性,学校保证实验班教师、学生、科目“三不变”,使课题
实验按既定方案顺利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们坚持引用、借鉴、创新相结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推广开”的办法。通过邀请县教研室领
导到校指导,对教师教研备课、上课作具体分析,提出指导性建议。
3、质量管理
实验的目的在于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搞好信息反馈。质量管理成为加强实验教学定向、定度、定势调控的重要手段。实
验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实验班级的教学进行一次质量测评,每学年进行一次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与评价,提出指导意见。经过半年来的实验,每
项实验都写出了详实的课题实验记录、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情况对照、实验教学改进意见和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二)推广教改成果,辐射带动各科教学
课题实验只是一个起带动作用的“点”,努力推进“面”上的改革与提高,才是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我校积极推广实验成果,在课程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各方面进行了学习、研讨与实践。在研习综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校结合潍坊市提出的创
新性课堂教学十项基本要求督促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洋思教学经验,改革课堂教学分三级进行,初级:模仿;中级:熟练运用;三级:求新独
创。所有教师争取达到中级水平,青年骨干教师力争在高层次上出成果。我们每学期举办一次创新教学研讨会,一次教研教改论文评选,在半
年的实验过程中先后有***、***、***、***、**等人的三十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同时出现了各科研教师争上公开
课的好势头,过去是教研活动推着
搞,论文推着写,公开课指名上,现在是教师提前报名争着上,半年来已有校级公开课100多节,***、***、***等教师先后参加了县市优质课
和教学能力评选。
(三)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1、保障实验班学生、教师、管理三稳定,实施分类指导,但不分化互解,保证实验效果的连续性、可比性。
2、学校为实验教师培训学习、科研交流提供便利,并大力推广其科研成果,组织实验教师先后到**、**、**等地参加培训研讨,最近又派三名
实验教师参加全国中学比较文学普及暨潍坊市中学语文教师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倾听了陈淳、袁伟信、孟昭毅、刘献彪、赵文禄等博士生导师
及专家教授的科研报告,学习了解了许多宝贵经验、教学理论、教学教研动态、新教学思维形式,为更好地从事课题实验打下了基础。实验教
师勤奋自励,教科研能力不断曾提高教学成绩稳步上升。
二、学习新课程标准方面
新课程标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是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它改变了过去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强调了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同时又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
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使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半年来,学校高度重视,认真制订和落实新课程标准、实施办法,努力使每一位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驾驭新课程标准,把新课程标准体现在
实际的教学当中。
(一)学校把认真贯彻、推行新课程标准纳入学校量化,对—3—
每位教师的落实情况按不同的量化分值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与年终绩效工资挂钩。
(二)学校规定每周五为新课程标准业务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中每位教师做了万余字的业务学习笔记,基本掌握并较熟练运用本学科的课程标
准。
(三)先后派出聂炳法、何振军、刘平平、王秀芳、王玉红、等教师到安丘、诸城、昌邑、高密等地参加新课程标准培训,培养了一批实施新
课程标准的学科带头人,回校后他们认真写出学习体会和汇报,并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次充电的机会。其间学校又先后
派出了***、***、***、等教师到辛寨、龙泉等地听取滕州市优秀教师示范课及其它教师的公开课,进一步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
的运用。
(四)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
即教师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每人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进行校级优秀教案评选或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和参评。每人一堂公开课,展示
自己驾驭新课程标准的能力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实效。每人一篇论文,阐述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见解,以及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经验体会和
改进意见,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
提高了教研教改意识,改变了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
总之,通过认真学习和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和实
践新课程标准,我们才刚刚起步,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很肤浅,还很不够深入,学习好运用好新课程标准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三、学习推广洋思经验方面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研教改。探索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我们按照县教研室的要求在学习推广洋思经验
方面花了很大的气力。
1、为学到洋思的真经,学校校长张延成,副校长段连学亲自到南京洋思考察学习,购买洋思教学经验方面的书籍,回校后认真贯彻实施。
2、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洋思教学经验,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备课上课,学校定期举行校级洋思教法观摩课,深入领会
洋思教法,学习和掌握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为了推动洋思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每学期每楼评出4—6节校级优质课,以后每周每楼评出2节优质
课,共同探讨洋思教法精髓。
3、举行全校备课研讨活动,由教导主任主持,任科教师全部使用洋思教学备课本,真正采用洋思教法备课。我们在学校进行的常规检查中,按
照此标准进行检查。凡是不按洋思备课的,其备课得分为不及格,我们规定了每周一晚作为学校集体备课日,共同探讨洋思备课要点和体会。
4、我们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任课老师使用“先学后
教,当堂训练”进行教学的情况及学生对洋思教法的反映,将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师,解决了初期的洋思教学模式如同上自习课的错误授课法。
5、为真正使洋思模式上课备课落到实处。学校每学期举行
两次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将评选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将优秀教案上报县教研室等有关业务部门。半年来已有60多篇优秀教案分别获得一、
二、三等奖。其中,**、***、***等十几名教师的教案获校级一等奖。
6、狠抓优秀生培养。在抓优秀生培养方面,我们建立了优秀生教学管理档案,由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参与综合评价学生,共同确定优秀生,
协调制定优生辅导计划,合理安排辅导时间,设立优生辅导多用作业本,教师有优秀生备课,备专项训练内容。备课、辅导体现了高起点、高
密度、深层次。备优生弱科补偿措施,有强科能力提高办法,有阶段性能力测试,经过半年来的优生培养,已收到良好的效果,有多名同学在
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半年来,我们立足学校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大胆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教改工作,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成绩都有了
[关键词]:设置目标演示实验探索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化学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化学实验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化学实验研究的方向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化学实验的研究都必须为化学教学服务,都必须关注化学教学与社会热点。为化学教学服务,就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让更多的学校创造条件开齐化学实验课,开足实验课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坚实平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中共安排了85个教师课堂演示实验,10个学生分组实验和9个选做实验,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还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显然这套教材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突出实验的地位。实践也证明,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该教材在117个化学实验中,演示实验的数量最多,约占实验总量的80%,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主体,又是衔接其他实验的桥梁。因此,设置教学目标,规范演示实验的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使之有纲可依,有的放矢,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教育质量作用极大。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一些教师受到中考指挥棒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无序状况,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被严重扭曲,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实验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对演示实验,敷衍了事,认为以其费心思、费时间准备演示实验,不如在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后叫学生背实验来的简单实惠。有些学校领导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不重视对化学实验仪器、药品等进行必要的配备,客观上也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开展。为此,一些教师不惜牺牲学生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采用大作业量强化实验训练的作法,加重了学生负担,造成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
在这种教学氛围下,我于2002年暑假,参加了省普教室举办的课改实验县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通式培训会议。新课程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心体魄、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特别对实验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走进实验室,加强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活动。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新课改理念,对“片追”的原因作了深刻的阐述。认为只有努力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落实素质教育,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并希望我们回去后,做好新旧教材的衔接,大力开展实验教改,大胆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勇于教�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经过汇报请求,得到县教育局和中学教研室的大力支持。提出初中化学目标教改的方案,从演示实验入手,分类推进实验教学,进而全面推动化学教学的改革,从教改中要效率,从教改中要质量。
二、教改的依据
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省有一百多所学校300多个班(初、高中均有),在省普教室的领导下,数学、物理先后都开始了目标教改的尝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师生普遍都能接受,反映也较好,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目标教学,作为教学上的一种方法论,是有其历史地位的。它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代表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教育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师生,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评价,向管理要质量[1]。简言之,它是融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为一体,是对学科进行整体改革的一种尝试。这种目标教学对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落实素质教育大有作为;对规范教学常规,量化教学质量,特别对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教学管理、评价作用更大。
三、教改的内容
㈠设置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按目标要求认真做好演示实验,使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使概念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教师按目标要求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还可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1、对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应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常规目标和能力目标。常规目标包括:目的明确、准备充分、操作规范、演示成功等四个方面。能力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两方面[2]。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和实际操作方便,我们把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以量化评分的方式列表如下:
教师按常规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演示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直接为学生分组实验服务,我们也对部分重要的演示实验设置了学习目标。
2、对学生学习演示实验应达的目标主要有:认知领域目标、技术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类。认知领域包括: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技能领域包括:练习、初步学会;情感领域包括:感知、领悟、体验、追求等方面。下面以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演示实验为例,来说明学习目标的制订。
四、教改的措施
㈠行政方面:
1、发文。由县教育局发了两份通知文件:《关于配齐初中化学实验仪器的通知》和《关于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实施目标教学的通知》。前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按“两基”达标要求于2002年9月前配齐初中化学实验仪器、药品、设备,以解决实验目标教改的硬件问题。后文要求参加实验的教师都要按目标进行教学,保质保量完成演示实验任务,使学生通过目标教学,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并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一览表,对照目标操作,达到更新观念,明确目标,掌握情况,有效调控,以解决实验目标教改的软件问题。
2、宣传。向学校、教师宣传实施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目标教学,对转变应试教育观念,落实化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翻印了大量有关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素质教育的理论文章,下发给学校教务处、实验教师。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陈孝彬的《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布卢姆的《一种教育观》、张大均的《当代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走向》、李春生的《苏联关于课堂教学类型的新研究》,刘知新的《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卢一卉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讲义》等反映当代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成果。要求学校领导、教师,从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法的高度来认识这项改革,从落实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来考虑;从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角度来实施演示实验的目标教学。在教育内部统一思想、步调—致,营造浓厚的教改气氛,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教改作用,使社会方方面面增加认同感。
3、考核。一是对教师的考核。由县中学教研室组织力量.抽查听课,按目标进行评分,记入教师档案,作为学校对教师进行年终考核,评定职称的依据。对实施目标教改表现积极.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与教研奖励基金和年终福利奖金挂钩,并推荐到城关中学任教。二是对学校教研组的考核。在目标教改实践中组织有方,领导得力的教研组进行表彰.并作为省地评选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组长的推荐对象。三是对学生的考核,除出卷考试外,教师还挑选一批学生经过适当培训,作为协助教师对全体学生实施考查的“考核员”,由“考核员”依据学生所抽签,实施“一对一”的实地操作考核,教师全面兼顾,学生的考查成绩,教师认定后一并记入学生成绩报告单。四是学校建立教研奖励基金制度。由杂费、借读费等学校预算外资金中抽取一定资金设立教研奖励基金,逐年累加,按月提取,用于奖励实施目标教改、任务完成好的教师。基金会健全教研课题立项审批制度和奖励考核办法,做到月月评奖,当月兑现,以提高教师实施目标教改、完成任务的热情,激活教研教改气氛,使化学组的每位教师都有目标教改课题,都有为之奋斗的教学目标和动力,进而带动广大教师掀起教研教改热潮。
(二)业务方面:主要是规范实验教师操作,促进参加目标教改的实验教师在业务上不断成熟。
1、建立目标教改个人档案。县教研室建立实施目标教改试验教师的个人业务档案,及时跟踪教改的进度和解决教师遇到的难题。由实验教师上报实施教改的计划、进度、月小结、学期总结、课题论文、成果汇报、建议意见等,并同县上组织下校听课、评课、教学常规检查情况登记表一并归入档案。做到县上宏观调控、学校教研组具体实施的格局。
2、教研片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把我县分为东西南北中五片教研片,就近开展教改交流活动。参加目标教改的教师间互相听课、议课,共商进行演示实验效果最佳的途径,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改质量。
3、加强学习,开扩视野。每学期初都召开全县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目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共同学习化学最新教改理论,分析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途径,交流实施教改的心得,总结教改成果;探讨教改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些目标进行修订与补充,进—步完善目标教学的实施方案,研究以设置演示实验目标为抓手,全面推开初中化学实验的目标教改,进而全面推进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以上从行政和业务两方面,加强对实施教改的实验教师的领导评价,目的是使他们能注重理论学习,加强交流合作,强化科学管理,求真务实、求实创新;使他们的教改实践能建筑在教育科学理论、教育规律指导下的积极探索,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成效。下阶段我们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继续巩固和发展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目标教学,整改薄弱环节,按既定的教改框架,进一步深化目标管理,以体现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二是以已取得的教改成功经验为指导,有计划、分步骤探索实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突出对“学生实验”的评价、“家庭小实验”学生和课外实验“探究活动”的管理,以适应教改发展的要求。三是选送表现突出的试验教师参加省市新课标培训,为2005年秋季起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提供人才支持和课改动力。四是确定一个乡镇开展素质教育与目标教学的调研活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运行机制、方法措施及评价有实质性的了解,使化学实验的目标教学能为落实素质教育作出贡献。
五、教改的成果
经过近二年的实践,设置目标,加强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目标教学探索与研究试验,取得明显的成效。首先,教改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成绩大多数有显著提高,目标教学模式被广大师生所认同,促进了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例如,我县四中实施目标教改实验,教风、学风蔚然一新。以演示实验目标为教学模式,对初中化学各章节都设置目标进行教学,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中考成绩逐年提高,2003年平均分提高2.8分,及格率提高4个百分点。2004年市质检,在试卷普遍反映较难的情况下,比2003年平均分提高3.2分,及格率提高9.2%,优秀率(40分以上)提高11.5%,我们期待今年中考化学科成绩能有一个突破性飞跃。其次,实施演示实验的目标教学能起到改革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的作用。它培养和造就了勇于实践探索的教改骨干队伍和学科带头人,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注入新生力量,为摒弃应试教育,落实素质教育,创造了可能性。
目标教学改革实验目前虽然取得一定成绩,有继续深入推广的价值,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如何用检查评估的手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以调控目标教改计划?如何实行目标教学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有机结合?如何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与减轻学生负担之间矛盾的处理?如何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投入目标教改洪流,落实素质教育,创造佳绩?目标教改如何与新课程改革接轨等等都是与落实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新知:《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化学教学》1991年第三期。
2、[美]E、J哈罗、E、J辛普森编,施良方、唐晓杰译,《教育目标分类学》(动物技能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王希通主编,《化学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版社1990年版。
4、蔡炳新、陈贻文,《基础化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个挑战主要来自下列几个方面第一不断增长的社会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使医疗服务的对象内容范围和形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二医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上迅速发展第三人的健康保健与社会文化因素关系密切第四随着医学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向新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第五国际高等教育正出现重视人文教育和课程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为此1992年WHO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BOELENC博士在医学教育改革需采取全球行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即评价和改善卫生保健的质量能对病人综合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卫生保健需要出反应能从伦理学费用和对病人的最终利益去考虑新技术的合理应用能运用通讯技巧和保护公众健康的个人力量与集体力量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能协调个人的或社区的卫生保健需要平衡病人的期望与全社会短期和长期的期望能在卫生部门内部和卫生部门有关的其他社会经济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协同作业这一概念已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同也反映了医学与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人文素质的新要求。
1.2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不合理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实践课比例太少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等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的问题较为严重有关研究表明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其中以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为主而国外的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相比之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
2如何进行改革
2.1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它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作用和影响因此难度也很大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医学院校原有课程体系的特点总结了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初步设想其内容包括。
2.1.1明确课程目标
首先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目标应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其次就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层次而言更应注意对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2.1.2确立课程地位
高等教育与普遍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既要强调专业教育又要重视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在人才素质构成各要素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在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和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应当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
2.1.3改革课程体系
首先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应当是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或子系统在整个医学教育计划和课程安排中应当与总的课程系统保持协调一致这就决定了在课程内容上要考虑医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符合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其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也应建立自身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构成既要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也要符合受教育者各心理要素知情意行等变化发展的关系和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其中两课仍然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2.1.4更新课程内容
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内容至少应包括三大类第一类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第二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规等第三类由学科综合后形成的专题课程或综合课程主要有生态与环境社区卫生保健人与自然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与艺术大学语文科学方法论卫生国情医学人文学等。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改革人文社科课程体系的方案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是医学院校的总学时已经很高一般都在3700以上当时的浙医大达到4200左右要再增加课程和课时已不可能其次要开设这么多人文社科类课程师资也跟不上最后人们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在单科性大学中还难以接受开设这么多非专业类课程为此我们经过思考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了改革思路提出了在人文社科课程体改革的同时进行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计划首先在课程内容的层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2.2课程内容的改革
考虑到医学院校的特点和人文社科教育的要求我们一方面继续探索和稳步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又积极开展了建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尝试其思路是根据需要与可能在很少增加课时的前提下结合专业特点以健康保健为中心把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整合为一门课程在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等专业中试点开设并根据教学需要撰写了相应教材该教材的特点是既介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又融会了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综合研究产生的成果其特点是课时很少但涉及内容广泛又与专业相联系紧紧围绕健康保健这个中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打下基础。
2.3教学方法的改革
2.3.1借鉴国外医学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们在改革中积极吸取PBL教学法的优点注意保留传统教学法的长处充分考虑国情和校情的差别既要创新又要继承要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和特点取长补短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3.2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内容的改革结合起来坚持方法服务于内容的原则
教学方法的改革目的是更�
2.3.3要把培养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衡量标准
我们在研究和借鉴各种教学方法基础上形成了PDG和CDG教学法并在开设综合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实践PDG教学法即问题讨论引导教学法是让学生收集和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类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和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辅导总结CDG教学法即案例讨论引导教学法是由教师提供与教学有关的案例让学生根据安全和教学要求查阅资料和自学再组织学生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辅导总结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4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改革中建立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分三个层次即以两课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层次主要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中开设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层次主要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交叉融合形成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层次主要在专业课程模块和综合课程模块中开设。
3对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改革的初步评价
3.1评价的方法
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的课程改革只是初步的为了进一步改进工作推动改革我们对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评价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第一课堂观察第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第三教学的近期效果从学生作业和座谈之中的反馈。
3.2评价的初步结果
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生都对该项综合课程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开设这样的课程很有必要同时也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给予了积极的肯定通过问卷座谈等调查等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拓宽了医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态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1经费问题
原有的课题经费很少只有5000元难以满足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如学生选题想去社区医院搞社会调查但没有经费很难实施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改革我们想编写以问题和案例为主线的新型教材但由于缺少经费这项工作只进行了一半学生完成的作业很有特色但由于没有经费无法汇编成册。
4.2大班上课难以组织讨论式教学
有部分教学班级人数过多最多的达到150多人难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的效果也难以保证。
4.3教师工作量大没有精力投入教改
这项教学改革对教师要求很高需要任课教师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但学校没有相应的政策所以要从课题和试点的基础上推广并且长期坚持有很大难度需要学校有制度和措施的保证。
4.4教学改革的远期效果难以评价
因为在课题研究和试点阶段可变因素相对容易控制所以效果容易评价但远期的效果究竟怎样目前还缺少有效的手段和经费进行长期跟踪和评价。
5下一步的工作和几点思考
5.1下一步的工作
5.1.1新教学计划的实施
我们将借助于学校教学计划的改革调整分三个层次落实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计划并对这三个层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调整明确各自的目的任务和教学要求。
5.1.2对教改的理论研究
进一步开展关于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方法的理论研究探讨这些内容与方法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机制发挥作用影响受教育者研究人文素质教育是怎样对医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产生作用的其作用的大小及方式等。
5.1.3编写新型教材教学指南
我们将根据教改的需要编写以问题和案例为主线的新型教材。
5.2关于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21世纪对医学人才的要求结合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建立与医药类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为了建立适合于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通过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确定如下原则是必要的。
5.2.1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这种结合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其一学科层面上的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应以医学及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及其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把实际问题结合到课程中进行讲授其二以两大类学科交融产生新型边缘学科的形式结合如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其三以理论或知识层面进行的结合两类课程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学科的发展而且也将有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要在非文科类专业中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还应确定合适的学时和学分比例有些专家认为大约点总学时的13左右为好当然不同的专业可以确定不同的人文社科课程计划和培养目标但其总目标是一致的即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载体重在精神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全面发展人的素质。
5.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如果说专业学习有赖于专业实践那么人文教授和人文精神的塑造综合素质的提高则有赖于积极的生活积累和行为养成因此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而更应强调实践要充分利用军训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机会在理论知识不断内化的基础上促使医学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态度品质和行为发生根本的转变这也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5.2.3课程的导向性原则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为此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两课的改革同时又要拓宽学科发展的领域保证医学生能走上又红又专的道路
5.2.4课程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原则
为了提高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可采用多种课程形式其中应以必修课为主辅之以选修课和专题讲座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组成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内含有若干门相互联系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择修完一定量的课程并参与有组织的实践后方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在课程的内在构成上可
5.2.5课堂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人文科学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不可能只依靠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为此应当在保证和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必要学时增加其在课程体系中比重的同时也要强调少而精要管用积极鼓励学生以自学为主在学习中学会学量的文学历史社会知识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可以在课程或业余活动中进行讨论教师只给予必要的辅导和引导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医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独立人格不断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