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篇1

——以T市H区政府为例

一、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从整体经济到实体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带来的严峻考验,出于保障经济形势平稳的需要,中央政府已经习惯于在宏观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各项政策调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更会采取强有力的政策调控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正确贯彻落实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将其快速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微观层面直接帮助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和抓住机遇,使企业在确保生存的同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和实际的课题。

本论文试通过研究分析在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如何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及其取得的经验和效果进行概括总结,力争具备一定的指导性。

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现实意义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性大范围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将 当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逐级传达到地方后,地方政府在实际落实上级指令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定适应自己区域特定情况的操作办法,调度区域经济,在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直接扶持企业发展。那么,总结概括一套符合地方实际、适应地方政府操作的有效的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操作办法,现实意义十分巨大。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二、论文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必然从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角度出发,因此本文以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并作为概念框架来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是由政府经济学研究衍生的,具体指金融危机特定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从微观角度发挥服务企业职能。核心概念包括:政企关系、地方政府、扶持企业等。

通过有目的地查阅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国外与国内从宏观角度研究把握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文献比较丰富,成果比较丰硕,特别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分析社会转型期如何理顺政企关系的文献很多。同时,结合地方政府职能和施政特点,从微观角度研究其施政过程中如何具体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文献较少见,更少有对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政府如何采取非常措施扶持企业发展的研究,没有一套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规范实施办法,更没有形成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对此,本文在克服相关文献较少的困难,尽量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更多地采用联想推理、逻辑判断、数字比较等方法对涉及问题进行原创性思考和分析研究。

三、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本论文研究思路(逻辑进程)主要是:首先,概括总结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和方法。其次,结合上述背景分析,以T市H区政府为实例,综合分析研究基层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目的、实际操作办法及其效果。最后,试归纳总结出具备一定借鉴指导性的、符合地方政府施政特点的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办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方法论外,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定量统计分析法、试验方法等研究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调研,掌握企业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其生产经营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准确的统计数据分析,对企业在接受政府直接扶持后生产经营效果变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得出结论。

本文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选题原创,比较符合时势,具备较强现实意义,创新性总体较强;二是论文纵向跨度较大,从宏观经济走向、中央政府调控到地方实体企业发展形势、地方政府措施都需要阐述,从政府经济学相关理论到地方政府对促进经济、服务企业的施政尝试都需要分析研究,分析的层面、角度较多;三是研究方法涵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四是以顺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的有代表性的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实例,采用资料真实客观、鲜活;五是提出观点、得出结论在当前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实用性、推广性。

四、论文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理论贡献

1.2.1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选题研究的理论贡献

1.2.2.1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新界定

1.2.2.2对地方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办法进行总结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整体架构

第二章 政府与企业关系概述

第一节 研究政企关系重要性

2. 1.1 研究政企关系的理论意义

2.1.2 研究政企关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节 政企关系基本概念和理论

2.2.1 政企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和趋势

2.2.2 政企关系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三节  我国政企关系特点

2.3.1 我国政企关系的复杂多样性

2.3.1.1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2.3.1.2政府与三资企业的关系

2.3.1.3政府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2.3.2 我国政企关系的发展变化性

2.3.2.1改革开放前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2改革开放后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3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政企关系特点(比照美国凯恩斯主义)

2.3.3 改善我国政企关系的途径

第三章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1 政府宏观调控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必要性

3.1.2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趋势

第二节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1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

3.2.1.1 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发展趋势

3.2.1.2 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3.2.2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2.1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3.2.2.2 金融危机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三节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

3.3.1 金融危机形势与我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3.3.2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财政、就业等)

3.3.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 金融危机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例分析—以T市H区为例

第一节 地方政府施政特点概述

4.1.1 地方政府施政环境特点

4.1.2 地方政府施政方式特点

4.1.3 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式及效果

第二节 T市H区区域发展背景概况

4.2.1  T市H区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定位(具备滨海新区特殊背景)

4.2.2  T市H区区域快速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践

4.3.1 金融危机对T市H区企业发展的影响

4.3.2  T市H区政府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4.3.2.1 扎实开展基层调研并制定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实施方案(从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角度,结合区域发展规划)

4.3.2.2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3 努力扩大内需消费(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4 潜心打造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公平环境(从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角度)

4.3.2.5 全力保障企业人员就业、分配和生活水平稳定(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角度)

4.3.2.6 利用政府优势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分为正常服务和特殊政策措施方面)

4.3.3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的特点和创新

4.3.4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观察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措施的归纳总结

5.1.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遵循原则

5.1.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二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相关问题展望

5.2.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发展趋势

5.2.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结束语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篇2

林毅夫等从对赶超战略的批判入手,借助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正如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一样,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揭示了一国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发展关系的一般原理和规律。(1)要素禀赋差异是落后国与发达国的差异所在这一论断,指出了经济演讲过程的特点,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提升。(2)揭示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可否认,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对该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制约作用,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存在对应关系。无论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战略,要素禀赋结构都是最重要的既定外生变量。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而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无疑也要反映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得到促进,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受阻。(3)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是产业发展以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接近并赶超发达国家,必须注重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从比较优势上寻求突破。

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是由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决定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由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再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个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萨缪尔森称之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绝对成本论不仅指出了产品的绝对成本是一国贸易的基础,第一次论证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质,而且揭示了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的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比较成本论的“两优择重,两劣择轻”思想则揭示了分工和贸易互利性的一般特征,指出不论一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从中获利。要素禀赋理论从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说明了比较成本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过要素选择和合理组合降低成本,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理论界得到一定的认同,但也遭遇到大量的批评。郎永清(2004)认为,要素禀赋对产业结构的形成的确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存在,一国的产业结构并非仅由要素禀赋结构先天决定。一国的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增长主要取决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在较为落后的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那么,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将一直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如果片面强调要素禀赋对产业选择的决定作用,有可能损害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可能性。胡汉昌和郭熙保(2002)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第二,就长期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不能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比较优势战略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理由在于,一是大国对外贸易作用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是有条件的。第四,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制度和文化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渐进式、分步式的追赶战略即后发优势战略是可行的选择。郭克莎(2003)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但不能以比较优势战�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一国即使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如果存在技术劣势和竞争劣势,该国的产业也必将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可能从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持久的好处。而一国哪怕不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如果交易效率和规模经济存在比较优势,该国在分工中同样具有竞争力,能够充分享受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内生比较利益,从而能较快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收敛。

笔者认为,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对比较优势战略与国际分工、对外贸易的关系及相互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这是该理论遭到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中国劳动力优势,是静态的低端的要素优势,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的劣势会自然抵消这种优势。规模经济理论(朗永清,2004)也说明了只存在高级要素的优势,而不存在低级要素的优势。因此,落后国家由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在国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在国际上不一定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本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可能会变成劣势,结果可能是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导致贫困化增长。这必将影响到国内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经济剩余的积累速度,从而延缓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这个角度说,认为由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产品收益不能长期化,其比较优势不能自动带动产业升级的批评是有理论依据的。

第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虽然揭示了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具有先验性,而是具有后验性。即一国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是以其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产业结构必须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状况,但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并不必然地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其竞争力的加强。只有在把一国经济发展看成是封闭的自然演变过程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产业结构的先验性才能成立。最先发展的国家其产业发展往往是自然演进的,而后起国家大多必须走跨越式扶持发展的道路。

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要得到发挥,需要有一个能够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结构,即熊贤良(1995)所说,比较优势已经充分反映到产品价格上。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市场所固有的缺陷,这个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运用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

第三,更重要的,没有充分论证一国特别是落后国家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升级的来源,因此也就很难充分说明落后国家何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尽管比较优势战略所考察的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从而比较优势是动态的,但落后国家如果一味遵循比较优势战略以实现产业结构自然升级,这个过程是过于缓慢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勾画了一个经济自然演进的图景,而忽略了在历史进程中,一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往往是遵循跨越式途径,自然演进者通常是被世界经济所被抛弃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也说明了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一个自然演进过程,而是跨越式发展过程。没有原始资本积累,就没有英、西、葡、荷等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提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法迅速建立。美国、德国是靠保护扶持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后起国家日本、韩国等则采取的是跨越式发展来培育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的要素禀赋结构,从而实现了经济赶超。在西方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我国明清封建王朝排斥创新,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沦为半殖民地。

落后国家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超越,必须首先实现其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突变,从而快速建立起在前沿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显然,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没有对这种突变及其发生进行充分的解释。

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实现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是所有落后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的一个普遍取向。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对英国的赶超、二战后日本、韩国等对欧洲的赶超,说明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是可能实现的。但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实现赶超的过程中出现了战略和政策的偏差,陷入了困境。赶超战略如果是建立在一国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基础上,不是对比较优势的否定。符合产业梯度发展的规律,战略就有可能实现。而如果赶超战略主要受出于政治等因素所决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的驱动,则往往是反比较优势的,也是违反产业发展规律的,这样的战略容易走向失败。普雷维什、辛格、缪尔达尔等所主张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失败就是例证。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首先体现在其技术的快速发展上。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关键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速度从而产生变迁速度要快于发达国家。通过低成本、低风险地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进行技术模仿,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的速度快于发达国家。但技术模仿和引进必须与资本积累特别是人力资本积累相结合,才能转化为赶超的速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是起先导和制约作用的。这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越是新技术,发达国家的保护越严,获取的代价越高,而对成熟技术,则保护轻松,获取的代价也较低。这说明,技术可以模仿,但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持续地从发达国家那里得到“适宜的技术”。经济的跨越式快速发展,要求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更大更多的创新,突出经济发展中人的作用。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要使得一国在最高级的要素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才能支持产业向高级化和具有竞争力的方向转变。为此,落后国家必须实现由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向技术创新的快速转变,缩短追赶的过程。实现这种快速转变的唯一路径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并没有能够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人均收入上的差距(邹薇,2003)。在技术引进和模仿的过程中缺少人力资本的积累,技术结构的系统提升就无法实现,从而产业的跨越式变迁和经济赶超就不可能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是保障技术引进效率、增加物质资本积累并形成产业竞争力的先导。

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必须由政府刻意而为,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历史上成功的经济赶超都是由落后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开始的。日、韩等国正是由于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积累了人力资本的优势,才使得要素禀赋结构得以跨越式提升,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在选择产业升级方向时所具备的要素禀赋及比较优势是注重人力资本投资,通过人为扶持所获得的,不是比较优势自然提升的缓慢结果。所以,一方面要看到,日本、韩国等在产业发展上是遵循了比较优势战略的,另一方面,还应当看到,这个比较优势的获得正是它们优势跃升的结果,而不是渐进取得的。

从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结构会逐步提升,但由此所取得的比较优势往往只能是发达国家多年前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工业品出口的不断增加也往往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由于产业升级所放弃的。如果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没有一个跨越式的提升过程,落后将是长期的,循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去实现赶超的希望是渺茫的。发展中国家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应遵循“人力资本先行追赶——技术追赶——产业跃升——经济赶超”的路径,重在发挥人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命运的真正转变应该是发生在佩雷丝和苏蒂所说的“第二种机会窗口”,而不是比较优势战略所倡导的“第一种机会窗口”。

四、结语

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变迁、升级,向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任何国家在确定主导产业并实现产业升级时,都不能脱离由本国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但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也不能受限于比较优势战略,而应力求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突变性提升,走跨越式发展道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增加资本存量中人力资本的比重,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经济的赶超必须建立在人力资本存量的赶超上。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既是落后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并保持其竞争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6)

2.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哲社版),2003(1)

3.郎永清。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其意义[J].国际贸易问题,2004(8)

4.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J].江汉论坛,2002(9)

5.郭克莎。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5)

6.廖国民,王永钦。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9)

7.熊贤良。比较优势战略与大国的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5(4)

8.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经济研究,1997(6)

9.马云泽。“比较优势战略”与“赶超战略”的再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3(7)

10.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11.罗良针,张莹。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驱动作用辨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篇3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辩证关系;战略选择

abstract:being two different face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ate starting are not only differentitated,but also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transformed between them.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can help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select their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maintain their dynamic advantages effectively.

key words:late-starting advantage;late-starting disadvantage;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trategic choice

长期以来“后发优势”一直都是理论界十分热门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更是倍受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后发优势”理论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得以验证,而且也被一些学者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国内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途径的选择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具有响应力的实际成效。相对而言“后发劣势”的研究却略显薄弱,而对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研究就更是少之甚少。其实,“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概念来自于国际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概括和总结,它是发展中和欠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同一发展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一、关于“后发优势”理论

对“后发优势”的研究最早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此后,国际学术界便从资源禀赋理论、区域理论、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美国的社会学家m.列维和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的理论。列� 第二, 后发国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第三, 后发国家可以跳越先发国家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方面。第四, 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阶段,可使后发国家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第五,先发国家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而格申克龙认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后发国家能够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成果来加快自己的发展,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第二,后发国家领导人和知识分子均有落后的意识,

西方学者提出“后发优势”理论之后,国内学者也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罗荣渠认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用强制方式打破传统社会自身无力克服的封闭性与停滞性,传播现代化因素,促使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启动。二是可以借鉴先进国的经验,避免走弯路,采取赶超战略实现跳跃式的前进,快速的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三是借用先进国的新技术与资本及各种有利条件,提高国际竞争力;四是后发国家联合对付先进国的损人利己政策,以求得深入的发展;林毅夫教授认为从技术的层面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决定于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三方面。因此,“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落后国家和地区具备比发达国家和地区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第二,落后国家和地区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把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直接引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第三,落后国家和地区可以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先进的技术,从而降低研发成本和缩短研发时间。

归纳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结合个人分析,笔者认为“后发优势”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资源优势(其中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由于发展中和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晚,自然资源具有较大开发潜力,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和廉价。第二,产业替代优势。首先,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夕阳产业在落后国家和地区却是朝阳产业,又由于该产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周期中已得到其应得的收益,所以经常会以低于原始开发成本很多的价格转让给落后国家和地区;其次,即使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新兴产业也可能由于后续进入者过多,竞争环境恶劣,而造成向发展中及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节约发展中及落后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使其快速处于较高起点,形成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之间差距的收敛效应。第三,技术引进优势。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较低,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先进技术是其实现技术快速升级的重要途径。这一途径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节省大量的研发时间和经费,从而形成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差距的收敛。第四,借鉴选择优势。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先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化进程,后者可以借鉴前者的经验教训,不走或少走弯路,优化战略选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关于“后发劣势”理论

相比而言人们对“后发劣势”的研究却略显单薄。“后发劣势”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提出来的,杨小楷教授也进一步提醒人们警惕未来发展中的后发劣势问题,其英文为 “curse to the late comer”,就是“对后来者的诅咒”。他的意思就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其中“诅咒”是指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可能导致长期发展失败。

在分析“后发优势”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后发劣势”也同时存在。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后发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劣势就在于其后发性。因为,无论怎样去探讨“后发优势”,其前提都是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第二,技术模仿过程中容易产生技术依赖。首先,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引进技术的成本总是低于自主研发的成本,并且可以节省大量的研发时间,这种情况下大大地削弱了研发的积极性,并形成“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不良循环,而且还有可能由此形成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和经济安全隐患。另外,如果发达国家的某种技术已具有市场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模仿就会陷入一种技术模仿的渠道性依赖之中,很难另辟溪径打开新的研发渠道(就像大多数电脑主板厂商都要以适用intel处理器为标准一样)。第三,如果技术模仿和产业替代与本国或本地区资源禀赋结构差异性较大,则会造成调整禀赋结构的成本远高于技术模仿和产业替代的成本,甚至是高于自主研发和自主产业升级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从而陷入后发陷阱。第四,后发国家和地区模仿先进的技术容易,但模仿先进的制度比较难。因为技术的进步不论对任何人和群体的利益都只能产生正面影响,不会产生负面效应,但制度变革就会侵犯一些人和群体的既得利益。而只有技术发展,没有相应的制度变革则会给长期发展埋下诸多隐患,甚至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发展失败。在这方面不仅沃森和杨小楷持有此观点,其实早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就已蕴涵了这种思想。马克思在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过程中始终强调“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马克思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中主要是技术和工具的革新),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改革。否则,就会造成诸多不稳定因素,引发社会矛盾激化,进而导致生产力发展受阻。第五,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绝对优势而设置的诸多障碍。 .

三、“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辩证关系

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上文分别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这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而产生的两个不同侧面的特点。由于二者分析的侧面不同,所以二者之间是相互区别的。但二者的关系不仅是相互区别,更主要的是辨证统一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如果理性对待,正确选择,劣者亦会变劣势为优势;反之,则优者亦会变优势为劣势。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后发优势”总是在不发达或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的前提下才可能存在,这就说明后发性这个根本性的劣势是所有“后发优势”的基本前提。而每一具体形式的“后发优势”也预示着与其相对应的“后发劣势”必然同时存在。如:丰富而廉价的自然资源优势必然对应着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和程度较低的劣势;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必然对应着经济不发达和劳动力素质低下的劣势;技术模仿优势必然对应着技术落后,技术依赖的劣势;产业和技术替代升级优势必然对应着为了适应替代产业结构和引进的先进技术结构而以较高成本调整自身禀赋结构的劣势;借鉴选择,快速发展的优势必然对应着高成本支出和高频率的社会改革,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劣势。以上一一对应而存在的矛盾足以说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其次,“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是动态转化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实质上也就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而其并非是静态的概念,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两者之间实际是辩证转化的矛盾过程。如:经过一个时期的快速发展,由于大力开发而造成的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承载力下降,其资源优势将逐渐消失,并可能随之转化为工业化程度提高和进程加快的优势;经过长期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原本的技术模仿优势将逐渐不复存在,并可能随之转化成真正的先进技术优势;经过不断的产业替代升级,原本的产业引进替代优势将逐渐不复存在,并可能随之转化为真正的产业结构竞争优势;由于工业化程度提高、进程加快,以及产业和技术升级等多方面的影响,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将逐渐消失,并可能随之转化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力优势。同时,借鉴选择优势也将逐渐消失,并可能随之形成为相对完善的社会形态优势。① 以上的种种矛盾转化都说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伴随经济发展“后发优势”不断消失,而“后发劣势”也不断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过程。

四、“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动态转化过程中发展战略的选择

前面所分析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动态转化并非是必然的过程,而只是一个可能的结果。因为具体的“后发优势”都是暂时的,并非永恒不变的。如果发展战略选择错误,就可能使“后发优势”逐渐消失,而新的比较优势又无法形成的被动局面,进而造成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甚至是导致长期发展失败。所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只有审时度势,理性选择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首先,在实施技术引进和产业结构替代升级战略过程中要进行理性选择。在技术引进和产业替代升级的选择中并不是层次越高越好,其选择标准是要符合本国或本地区禀赋结构及发展状况。否则,将会发生极大的禀赋结构调整成本,反而阻碍了经济发展。

其次,在发展中进行动态优势战略选择,将“后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通常以资本和能源的高度消耗,以及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其诸多“后发优势”也必然伴随这种消耗而逐渐丧失。所以,要继续维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态势,就必须在发展变化中转变生产模式,逐步培育和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能力。变资源优势为技术优势,促进tfp的增长②, 进而逐步实现“后发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再次,在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进行相应的经济、政治改革以及意识形态更新。合理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先进意识形态是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实行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必须积极拟订和实施相应合理的改革方案,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隐患,实现健康稳步的发展。

总之,只有在具体的“后发优势”尚未消失前进行理性和恰当的优势战略选择及时挖掘和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才能真正持久拥有和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快速推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注释:

① 本段文字中之所以频繁运用“可能转化为xx优势”,是因为这种转化只是一种可能,并非必然结果,只有在进行正确发展战略选择的前提下这种可能性才会转化为现实性。文章最后部分(即,“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动态转化过程中发展战略的选择)的写作意义也正在于此。

②“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英文简称tfp)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当中,tfp的增长,被认为是除了劳动和资本投入之外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而tfp的增长又分为三个来源:第一是效率的改善;第二是技术进步;第三是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 m·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

[2] 格申克龙。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落后[a].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篇4

王小鲁:现任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等。两次获孙治方经济科学论文奖,获首届中国软科学奖,博士论文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杰出博士论文奖。主要著作及论文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结构矛盾》(第一作者)、《中国各地区市场化指数》(合作)、《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第一作者)、《收入分配与公共政策》(合作)、《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第一作者)、《灰色收入与发展陷阱》等。

不能继续搞扩张性投资政策

《国企》:通货膨胀问题刚刚得到控制,经济下滑压力又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难题。中国经济似乎总是充斥着抑制通胀和保增长的悖论。这些中国经济形势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小鲁: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一直在下行,增长速度在放缓。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更要看到背后的原因――中国经济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

结构失衡的突出表现是内需不足,消费占GDP的比重过低。我们的经济已经形成了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格局。从2000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的出口增长非常快,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不足。但是因为现在国际形势不好,所以国内经济失衡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另一方面是投资增长快,消费增长慢,投资增长带动产能持续扩张,紧接着出现的问题就是内需越来越不足,产能扩张后产品在市场上找不到出路,就造成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其实在过去一些年里已经越来越严重了。

《国企》:那么,应对这一阶段的经济下滑,能不能继续刺激投资来保增长?

王小鲁:面对经济增速下滑,如果重复大尺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和扩张性投资政策,势必使结构失衡继续扩大,给未来造成更严重、更难解决的问题。现在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已经几乎到50%了。如果继续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即使短期内增长率上去了,明年、后年增长还是会掉下来的,而且非常可能陷入滞、涨并存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度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应该把重点放在调整结构、推进改革方面,为长期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国企》:您如何看待这一阶段政府宏观层面的应对?

王小鲁:现在官方已经把稳增长放在第一位。 这些同样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样能够拉动经济。现在再搞继续大规模投资扩张,不仅是浪费,而且会更加恶化结构问题。

首先,我们国家的小企业一直面临很多方面的经营困难,面临融资难等问题。所以,通过给小企业全面减税,改善他们的经营状况,刺激就业,带动内需,应该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其次,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这些年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确实有很快提高,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遗漏,就是农民工。到现在农民工在城镇的劳动力中是半边天,几乎支撑一半的城镇就业,这些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解决,当然会对内需有重大的影响,也会影响下一步的城市化进程。政府要多拿出一些资金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真正做到社会保障全面覆盖。解决了这部分人的问题 ,他们才会有消费需求。

第三,改善医疗教育,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医疗教育支出在增加,但我国的政府教育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仍然低于世界上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各级政府在投资上很舍得花钱,但在改善老百姓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上好像不大舍得花钱。我们的公共教育和医疗费用在城乡间、各地间、不同人群间的分配也很不均等,厚此薄彼。这种情况急需改变,而且教育医疗投资对经济的长远带动作用要远远好于继续把钱投在钢筋水泥上。

凯恩斯主义并非一概有效

《国企》:经济形势每年都很困难,经济发展每年都还不错。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过分的担忧中国经济的未来?

王小鲁:中国经济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过去有很多困难都过来了。但并不是说你不用努力,或者往错误的方向努力,这些困难也会自然而然过去。目前我们面临结构失衡的问题,并且还在加剧。就算今年和明年经济发展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好的成绩,未来经济的长期发展也不能保障。

我们不能只着眼于解决眼下经济增长的问题,而应当系统地解决经济结构内在失衡的问题。惟其如此,才能够保证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企》:回顾过去几年,似乎又是一个“经济刺激―通胀―经济紧缩―通缩―再刺激”的轮回。是否需要反思现行的宏观调控方式、方法?

王小鲁: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遇到,西方国家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我想这里面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家应对经济紧缩的手段基本上都采取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而凯恩斯主义的特点就是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民间投资,或者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直接进行政府投资。但是对于中国来讲,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消费不足的结构失衡,而且过去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期已经采取的大幅度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引起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消化,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继续用大规模刺激投资的方法,否则不仅会造成滞、胀循环,还有可能陷入滞、胀并存的局面。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刺激政策,我是赞成的。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宏观政策不能继续单走扩张投资这条道路了。

《国企》:这些调控的理论源自西方,而今他们形势更为困难――美国引发金融危机,欧洲正在发生欧债危机。那么,是否理论本身也值得反思?

王小鲁:我认为是这样的。凯恩斯这套理论出来以后,在上个世纪30年代解决西方的经济萧条问题时是有效的。但是后来发现这些政策短期有效,中长期的效果往往不好。而且这个政策采用得越多,它的效果就越差,经常会同时引起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我想这个问题和经济结构有关,根据不同类型的经济结构失衡,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所以凯恩斯主义也并不是一概有效,特别是刺激投资的政策。

我们现在是消费不足,储蓄过高,投资过高,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照搬凯恩斯刺激投资的政策,我认为结构失衡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结构失衡

《国企》: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改革到现在,已经创造了历史。如何评价他的成绩与缺陷?下一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王小鲁:我们国家的市场化改革是成功的,中国这30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市场化带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从旧的计划经济模式转轨到市场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也改进了微观层面生产者的激励机制,所以对经济增长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过去这方面的作用大家都是看得到的。但是我认为还有一系列问题没有解决。因为改革不单纯涉及经济改革,还有政治体制改革,在这方面我认为是滞后的。

我们这套政府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这些政府职能很大程度上是从过去的计划体制下延续下来的,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又发生了很多变形。政府虽然不能指挥一切,但仍然具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垄断资源的分配,可以操控市场,但同时并没有通过改革建立一套社会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机制,因此围绕权力滋生出大量既得利益,甚至自身朝既得利益集团的方向演变。政治体制改革的落后,造成了现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之间存在很大的冲突。比如腐败和大量的寻租问题、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大量公共资源流失、收入分配不均等等,我认为都和政治体制改革落后是有直接关系的。

实际上中国经济层面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刚才说到的结构失衡的问题,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收入分配失衡。结构失衡的表现形式是消费和储蓄之间失衡,而背后原因是收入分配。什么原因造成收入分配失衡、差距过大?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迟缓,导致政府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相关的垄断性收入,灰色收入等问题,这些方面都是需要加快改革的。

下一阶段改革的重�

这些方面的改革是中长期的任务,然而是解决结构失衡的关键所在,需要一步一步做起。第一,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需要改革,我们的房产税改革需要推进,还需要推进更加全面的财税体制改革;第二,需要改善资本市场监管,进一步改革资源和垄断性收益的分配方式;第三,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善公共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第四,实现基本社会保障的全社会覆盖和公共服务的全民共享;第五,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医疗和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改革的难点在于,现在需要改革的问题都是深层次、牵扯面广、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所以比较复杂,也肯定会遭遇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因为改革必然会触及他们的利益。这些人很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来阻碍改革,这点我想恐怕是最大的难点了。

《国企》:中国市场经济中一大股力量是中国国企、央企,这是研究中国经济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您认为国企尤其是正在不断强大的央企在中国经济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

王小鲁:各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都存在国企。不能说国企不必要,因为在经济领域中,涉及公共产品的领域、具有外部性的领域,单纯靠市场来调节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所以通过国有企业的来弥补这些不足,我认为还是需要的。

在一些资源性领域,比如石油,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市场竞争。如果不是政府垄断,就会是私人垄断。但私人垄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当年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通过一夜之间的私有化,结果从国家垄断变成了私人寡头垄断。这样并没有解决公平分配的问题,反而也没有解决效率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国企在一些领域里具有垄断地位,国家通过一些政策来合理地调整垄断收益,调整收入分配,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比如在石油领域,仍保持国家对大的石油公司的占有,但通过征收资源税等方式来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我认为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模式。不过,现在石油领域资源税改革力度还是太小,还有一些领域(例如煤炭)没有动,没有真正解决资源收益合理分配的问题。

还有一些涉及天然垄断的领域,企业越大,收益会越高,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好于中小企业,这种情况是天然垄断性行业必然会产生的一种现象。但是也要有一个度,国家在这些领域活动,也要维护市场竞争,反对垄断,尤其不能设置障碍阻止民营企业进入。如果这样,就是对改革的倒退,是对过去30年改革的否定。如果走上那条路,中国将没有出路。国有企业如果在与非国有企业完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胜出,就有存在的价值。但首先要做到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篇5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探寻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01-02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一)具有科学合理的社会化发展目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一)以公有制橹魈宓木济发展形式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形势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结语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参考文献: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篇6

关键词:文化;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机制

要探讨文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首先应该明确文化的内涵与经济作用,然后将结合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观点,论证三大优势决定对外直接投资而文化又影响三大优势,最后得出文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机制:文化通过影响三大优势进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

一、文化的内涵与经济作用

(一)文化的内涵

现在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的解释大约有一百多种。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全部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这种概括,将那种仅仅同劳动生产相连的狭义文化扩展为涵盖人类创造物与人类自身活动的广义文化。按照对马克思文化哲学的理解,可以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精神文化

语言和符号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都起着沟通的作用,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反映、传授和创造文化。形体语言是沟通的另一种形式,在不同文化中,相同的手势或其他动作可能有不同含义。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伦理道德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风俗习惯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定语言和符号使用的对象和方法,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文化中真正能够持久的基质,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另外,民族主义往往会使一个民族自信自强,也形成了本国产品的一种最为坚实的保护屏障,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对外交流。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中人们的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习惯,包括企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

(二)文化的经济作用

探讨文化的经济作用,将借用文化资本的概念。经济学家们传统地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制度资本等。1990 年,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从此文化资本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关注。每个人,即使他没有接受任何正规教育所代表的人力资本投资,但他一定习得了一系列的价值观、信念、看法和思维方式,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价值观、信念、看法和思维方式等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资本。

袁晓婷,陈春花(2006)认为: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如图1所示。

1、间接影响

文化资本制约着人们对资源、技术、制度等要素的选择与合理配置,决定着人们需求的变化和观念的创新,影响企业家的创新和决策,还有它的规模报酬递增特性推动着一个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均收入持续地增减。

2、直接影响

文化资本能够影响人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其中的互利交易。

二、三大优势决定对外直接投资

三大优势决定对外直接投资源于英国学者邓宁(John H. Dunning)于1981年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OIL模式。目前也有争议,为此,有必要对该理论进行述评。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简述

邓宁认为,企业的国际经营决策是由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组变量决定的。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之间的选择。如果同时具备三类优势,企业就可以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组织国际生产。对外直接投资是充分利用三类优势的最佳方式。具体而言,三大优势含义如下。

(1)企业优势

企业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但外国企业无法获得或拥有的有利经营条件、资产及其所有权。它又称为所有权优势、竞争优势或垄断优势。企业优势分为四类:第一,技术优势。主要包括专利、专用技术、管理经验、销售技巧、研究与开发能力等。第二,规模优势。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第三,人才优势。第四,金融和货币优势。

(2)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组织与经营活动,将其所有的资产内部化而拥有最大收益的优势。企业内部化的动机是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把中间产品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水平,防止技术外溢。

(3)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为外国企业在该国投资设厂提供的更有利的条件。它的大小取决于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区位优势决定着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和国际生产的类型。

(二)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修正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了过去出现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精华,能够解释企业进行三种主要国际经营活动的原因,是迄今为止比较完备的跨国经营理论。但它无法解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因为这些企业并不同时具备三大优势,也不具备发达国家企业的绝对优势,他们的很多投资为技术寻求型、资本寻求型、资源寻求型、产业结构转移型等。所以,有必要修正它。

1、三大优势可以相互替代

中国学者林叶1991年在《中国跨国公司论》一书中对邓宁的折衷理论进行了修正:发展中国家不同时具备三种优势仍可能发生对外投资,这是由三种优势相互替代产生的。当内部化优势(I)分别大于所有权优势(O)与区位优势(L)时,内部化优势就弥补了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劣势,就可能发生寻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内部化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同理,可以发生寻求区位优势或寻求所有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人均GNP低于400美元的国家仍可能发生对外投资,这是某些领域的比较优势决定的。

2、企业优势应是相对优势

笔者以为,企业优势应是相对优势,不仅相对于东道国企业,也可相对于母国同类企业。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寻求技术、资本与资源等,甚至是被迫跟进国外市场。它们并非都具有相对于东道国企业的优势,但是一般都具有相对于本国同类企业的优势;否则,它们很难率先或跟进跨出国门。后来出现的针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业结构转移论等都与企业的相对优势有关。

因此,修正后的国际折衷理论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可见,三大优势决定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那么,什么因素影响三大优势从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呢?

三、文化全面影响三大优势

以下将逐一分析文化全面影响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三大优势。

(一)文化影响企业优势

文化对企业的人才、技术、产品、管理等优势都有影响。

1、文化影响着企业的人才的吸引、获得与培养

企业提倡“诚信、团队、合作、创新”的价值观,吸引人才效果显著。当一种企业文化使职工得到职业化训练,并形成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对称结构时,企业内就会成长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反之,有损企业的人才优势。比如,儒家文化中的群体意识、“唯上、唯君、唯父”、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消极思想限制了人才的涌现与培养,从而削弱了对外投资的优势。

2、文化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保护与传导

僵化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传导与创新技术。此外,在国际投资中,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对自己的无形资产借助法律加以保护的意识,对自己的产品技术尚未采用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措施加以全方位保护,导致无形资产泄露、被外方人员盗走,造成一些很有优势的无形资产流失。

3、文化影响企业的产品优势

以变化、新奇、差异、个性等为特征的企业,定位于“领先使用者”细分市场,产品优势是“时尚”。相反,以稳定、有序、规范、无差错等官僚文化为主体文化的企业,其产品性质为“长寿型”,其产品优势是“质量――成本”,对应的细分市场是“从众者”和“保守者”。

4、文化对企业优势的其他影响

互利合作的文化使管理等都更有保障。一种凝聚力强大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在国际投资中的谈判权利,获得更多的利益。一个自由的、不受国家干预的文化中成长的企业,能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时刻保持竞争力和活力。

(二)文化影响内部化优势

跨国公司内部的文化差异增加了管理成本从而削弱了内部化优势。

1、机制

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它对国际市场的替代,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创造出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和交易体系,从而实现更高程度的节约或取得更大的效益。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时才会有意义。内部化的收益一定时,其优势大小取决于其成本的高低。内部化的成本主要是企业扩张增加的管理成本,而国际企业的文化差异与摩擦是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胡浩(2004)认为对文化差异的测量一般是通过Kogut & Singh 设计的文化差异指数来度量的。一般认为文化差异较大时,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的绩效水平会较差, 原因在于文化差异会造成交易效率的下降、敌意的产生或显著的不适、经常的文化冲突等等。

2、表现

刘宗明、石文慧(2006)总结了:“Hofstede提出的国家文化模型主要由权力化程度、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 女性主义和长/ 短期取向等维度构成的。企业层面的文化差异往往也都是国家文化在这些维度上差异的不同体现。根据Hofstede的研究结果,赵曙明等人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与中国等六个国家在上述五个维度上进行比较(赵曙明,张捷,2005),结论是中外企业文化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文化类型、沟通方式、认同程度、等的差异都会影响内部化优势。彭新万(2003)指出:中国对外投资企业面临的跨文化管理问题主要有:管理理念、价值判断、风俗习惯三者不同引起的问题。不同的文化环境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在某一文化中适合的组织战略、结构和技术在另一文化中却可能导致失败。

(三)文化影响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涉及到东道国的整体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软硬要素。东道国文化的异同与优劣会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一般而言,越接近本国文化、人文环境越好的国家越有利于作为投资的东道国,因为社会文化方面的交易费用较低。

1、东道国文化的异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

我们对外直接投资时,选择越接近本国文化的东道国越有利。

孙焱林与胡松(2004)运用1997年的数据估计中国与其FDI的主要来源国(28个DECD国家和5个非OECD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的Gravity模型。Gravity模型预测到中国的FDI中有80%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本文通过定量分析说明了中国之所以吸引的许多FDI,是因为与其他国家相比,其拥有较大的文化和地理优势。中国和亚洲主要的FDI来源国(包括日本和几个新兴工业国(地区))有很多相同的文化关系,而且和这些来源国的地理距离很近。我们强调文化和地理对FDI的影响并不意味着FDI政策、市场规模和政治稳定性等因素对吸引FDI没有关系,事实上,后面列出的一些因素帮助东道国达到或是提高其吸引FDI的潜在值。”

2、东道国文化的优劣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

东道国优良的文化环境会增加外来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儒家文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的巨大成功就是明证。儒家管理集治国、治家、治生、治身为一体,是体现“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完整体系,而其中又以治国为其最高成就。具有现代意义的儒家管理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成功,尤以新加坡、韩国等最为典型。相反,东道国的文化环境恶劣甚至敌对可能会导致严重错误。如伊朗革命后社会中长期积累的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憎恨情绪最终导致了新政府在革命成功后把大批外国石油公司所有权收归国有。

3、东道国文化的类型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

东道国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保守型与进取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大与权力差距小等,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意愿从而影响区位分布。比如保守型为主流价值观念的国家,对外交流的欲望不会太强烈,所以不利于贸易投资的发展,而进取型相反。东道国文化的类型还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与开发地点。周凌霄(2006)对此有比较系统的分析。“跨国公司在进行投资时应该把研发部门布置在文化环境有利于实现更高研发效率的国家。权力差距越小、不确定性规避越低、鼓励个人主义与男性主义的国家为最佳地点。”

三、小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文化全面影响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从面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所以,文化是全面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如图所示)。该结论的启示是一国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对外直接投资。

文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机制“菱形图”

参考文献

[1]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陈丽琳著:《企业文化的新视野》,《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袁晓婷,陈春花:《文化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研究》, 《科学学研究》, 2006年8月增刊。

[5]孙淑红,曾铮主编:《国际投资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6]王军,高国威,刘育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第3期。

[7]胡浩:《论文化差异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8]刘宗明,石文慧:《企业跨国并购与文化整合》,《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4期。

[9]彭新万:《中国对外投资企业面临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及对策》,2003年第6期。

[10]孙焱林,胡松:《文化和地理因素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0期。

[11]杨帆,郭秀芝,李明贵:《论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文化冲突》,《黑龙江财专学报》,1999年第3期。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篇7

2005年,是我学习中具有特殊而又丰富多彩的一年。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中国始终不断处在世界关注焦点的大背景下,我作为中央银行的一名干部和其他同志来到德国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培训。

在为期半年的学习时间里,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无时无刻地亲身感受到世界上无论是政府组织、官员还是经济学家、各界人士,在宏观经济方面,充满了对中国的关注、好奇和渴求了解。

以该项目的最后毕业成绩评定为例。该培训项目要求每人围绕当前的世界经济金融热点为主题完成一篇论文作为毕业成绩的最终评定。而论文的题目,并不是自己随意拟订,是由该项目学术委员会拟订了近百个题目范围,其中研究中国的题目占了70%以上,包括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国际收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方方面面。

在论文最后的毕业典礼上,而该项目学术委员会主席,资深经济学家Priewe教授在发言中,石破天惊地提及“建议将该项目‘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高级培训班’改为‘中国经济研究高级培训班’”。此言一出,立即在全场引起很大震动。我后来深入细想,略微体会到了其中的蕴意。项目的成功与否,在于你对热点和焦点问题的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在当前中国日益为全世界瞩目的情况下,如果对中国研究取得了好的进展,势必在国际经济学界就会有更大的影响。

在中国成为热点的情况下,人民币的汇率又成为热点中的热点。无论是世界著名经济报刊《金融时报》,还是研究国际经济的德国经济学界,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都给予高度关注,纷纷发表文章或开办讲座,就此问题发表见解。

在入学自我介绍时,我谈及自己曾研究过汇率问题,国际经济学教授唯一一次插话“你对人民币是否升值怎么看”。在最后的毕业论文中,我选取了这个热点题目,“人民币是否应该走向更具弹性”,最终被评为班级中仅有两个的最高成绩――“A”。

德国央行的工作者或学者们在普遍对中国经济感兴趣的同时,一般都认为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控较为成功。如中国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美元贬值等国际大背景下,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又没有引起恶性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更没有引起金融危机。同样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与采用‘休克疗法’的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相比,中国无疑是较为稳健的。

欧央行专家想了解,为什么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相对较为成功,或者说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在解释中,我提到原因之一是,作为中国央行,我们拥有不同层次的大量分支机构,每一项政策从研究、制定、出台、反馈、修正,都有大量的详实的第一手调查分析研究,比较能够最大程度地了解到政策在各地的真实反映。所以,我们往往能够针对这种实际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应对和选择。我不知道这种解释是否合理,但欧央行的专家听后,表示很受启发。

当然,在赞誉中国的同时,由于客观上的沟通或其他条件所限,德国学者仍然对中国某些经济政策的调控存在不理解甚至是误解,有些不理解还带有一定普遍性。如,他们对于我国在保持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高度稳定的情况下,认为不断地开放资本账户有很大的危险性。确实,无论是一些金融危机还是一些理论都表明,在固定汇率下,资本自由流动对于经济的危险性。但是,我国中央银行不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之所以这样操作,是因为中国当前不断贸易顺差和资本大量流入的特定情况。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篇8

【关键词】国际经贸 发展趋势 对策

随着通讯领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化的新趋势,国际贸易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不仅仅促进了跨区域的经济交流,还极大的推动了科技的创新。深刻了解到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为我国企业在今后的全球经济中占据一定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地位

(一)经济增长的必经之路

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经济的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已经出现了多样化的模式,从以往单一的体制逐渐转向多元化,从国内经济逐渐发展为全球化经济,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产生的利润是直接贡献给经济发展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高,为国家带来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国家之间经济贸易能够极大的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并且让两国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激发国际竞争意识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也随之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全世界经济市场的打开,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全球化市场,从而也导致了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一个企业想要在贸易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在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竞争意识的提高。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涌入世界市场,为了生存发展的企业不得不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这也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通过企业自身战略的调整,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和把控,利用最先进的经济贸易知识能够帮助企业最大程度的争夺市场份额。同时,我国企业为了能够尽快进入国际市场,还相应地提高了自身的科学技术。如此的国际贸易竞争,带来的是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竞争意识提高。

二、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在同时也使得国际市场更加复杂化。随着国与国之间贸易壁垒逐渐打破,整个世界已经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全球经济贸易市场。除此之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贸易也逐渐向自由化方面发展。国际经济业务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不再是原来的货物交换,更多的还有金融、服务以及投资的经济活动。由此可见,国际经济贸易的新趋势在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以及贸易的自由化程度提高。

(二)电子商务的崛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了近些年来国际经济贸易的新平台,这是一个崭新的贸易模式,极大的改变了现阶段国际经济贸易的模式。经不完全统计,如果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经济贸易业务都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那么每年将会多创造出10亿美元的利润。电子商务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产物。

(三)跨国企业的迅速崛起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跨国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更多的企业选择拓宽海外市场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跨国企业发展的黄金时间是在上世o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兴起,WTO组织的成立,跨国企业的贸易总额占据了全世界的1/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势必会有更多企业加入跨国企业的行列。

三、针在国际经新趋势下的发展建议

(一)重视培养人才

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在国际市场背景下的经济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一个企业想要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地位,就必须争取到足够多的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与其说经济竞争是企业间的竞争,不如说是企业间人才的竞争。所以我国的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具有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全面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改变管理制度

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一个企业管理模式的好坏,也是该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强弱的表现。根据企业所处环境和市场分析,提出一套先进全面的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必须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三)树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彰显企业软实力的最直接表现,拥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显著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核心,也是企业竞争软实力的构成,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题。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向外输出了大量企业,但是其中绝大部分企业都缺乏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我国企业应该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提高自身的文化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任佳,何丽萍。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 商场现代化, 2014,(16).

[2]王迎,孙露璐。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J]. 经贸实践, 2016,(16).

[3]崔红艳。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J]. 江苏商论, 2015,(14).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篇9

关键词:国际形势;影响;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81-02

人类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矛盾的加剧;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些�

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一)国际政治的变化和特点

1.冷战后两种社会制度斗争呈现出新特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国家的斗争,经历了二战前和二战期间的“热战”、二战结束至80年代末的“冷战”,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又出现了新的形式。一是斗争的主要形式由对抗转化为竞争、遏制与反遏制,战略重点转向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军事战略在整个国家战略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二是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存在,且更加隐蔽、间接和复杂。三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接触”和“交往”,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

2.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呈现“一超多强”的态势。由于世界上多种战略力量的存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欧盟正在走向经济、政治一体化,独立于美国的倾向日益突出;日本尽管近年来出现了经济不景气的现象,但仍是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强国,它还在不断谋求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俄罗斯虽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困难,但它仍是一个具有资源、科技和经济巨大潜力的核大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如巴西和印度,经济实力也在持续增强,一些地区性的集团如东盟、非统组织等在地区乃至世界事务中也日益显示出它们的地位、作用和力量。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变化

政治多极化的过程中单极和多极的激烈较量,西方某些大国违背国际关系准则,热衷于扮演“世界领导者”,充当“世界警察”。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呈现新的形式:一是“新帝国主义”理论凸现;二是“新干涉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三是美国单边主义气势逼人;四是文化霸权日益突出。从霸权主义的变化中可以知道,冷战结束后美国相对实力和绝对实力的增强为其称霸世界、建立单极国际政治格局提供机会,但是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也越来越引起了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国际社会的不满。美国称霸和多强反称霸成了国际政治斗争的突出矛盾。

(二)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斗争加剧

经济全球化时代,要融入世界经济竞争体制,“自由处置天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绝对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1]这就要求各参与国要在一定程度上让渡其经济。实际上,由于经济实力对比的不平衡,这种让渡是不对称的。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这就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强加的不合理的条件,不得不放弃其某些权力,以便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自身发展。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就面临国内规则与国际不协调的冲突。

(三)科技发展是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中,一个国家的强弱和国际地位是由综合国力决定的,而科技的影响已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领域,影响着综合国力的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其较强的渗透性,虚拟性,突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区地理、心理和制度的障碍,拉近了世界的距离,扩大了人们活动范围。使整个世界经济连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整体,极大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目前,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不仅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最重要的还是经济实力,特别是科技实力。这就是说,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虽然科技发展能提高国家实力,改变国际关系,但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威胁是人类不可估量的,尤其是核武器带来的危害,给世界和平增加了许多的不安全。

二、国际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国际政治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和平共处、合作交流成为主流,促使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出现了非制度融的新形式。所谓非制度融指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具体体制层面上日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相互影响和吸收,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社会主义成分可以被资本主义利用,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也可为社会主义利用,这必然会使人们在思想上“淡化”不同制度的国家间的差异与斗争,从而潜在地影响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2.政治多极化加剧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流转和冲撞,西方发达国家借机对外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对于文化霸权主义,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目的“是征服和控制人心,并 ”[2]因为不同文明的生存根底和传播力量不同,科技力量相对落后、文化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丧失文化市场竞争力和丧失意识形态阵地的危险。

(二)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改变经济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提出了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不同思想和文化相互学习、借鉴,经济全球化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大量涌入,混淆人们的视野,加大了人们辨别是非的难度。同时,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对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途就变得更加艰难,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遭到了挑战。第二,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信息全球化,在这个信息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 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三)科技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各地区、各国家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失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防御和控制上也产生倾斜。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波曾说过“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控制信息的优先权,占据网络的制高点。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科技发展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对如何运用高科技传播信息还处于劣势。在国际交流和沟通中,西方运用强大而完善网络和科技设备,进行文化渗透,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冲击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淡化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扩大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国际形势多变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各种思潮涌入,对人们灌输西方价值观,降低人们鉴别能力,国外的敌对势力试图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这时候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和研究。要充分发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国情教育,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扩大优秀成果的影响力,推动优秀成果更多地应用于实际,提高全民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素质。改进宣传的方式方法,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极具艰巨性的理论建设任务。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

随着国际形势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一方面,使得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使渗透和反渗透、颠覆和反颠覆长期存在,西方敌对势力也不断加紧对我国的“细化”和“分化”。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社会化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管理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其社会作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独角戏”的状况,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引导广大群众和各个部门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参加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展成为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教育。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国际交流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优秀13篇)

参考文献:

[1]吉敏立。论全球化与国家经济[J].甘肃政治学报,2002,(10):28-32.

[2][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998.

[3]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周敏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5]卫灵。新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篇10

>> 为什么共享经济将势不可挡? 沙城崛起:势不可挡 势不可挡的“苹果” 势不可挡的“外星人” 智慧时代的步伐势不可挡 中国个人护理品,崛起势不可挡 为什么中国崛起势不可挡 2007,势不可挡! 势不可挡 发展 势不可挡 美味势不可挡 SAS势不可挡 中国经济发展势不可挡 桂浩明:经济结构转型势不可挡 领先体验 势不可挡 纵横天地 势不可挡 风暴来临,势不可挡 中国魅力势不可挡 网络购物势不可挡 高清普及 势不可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Airbnb以及共享经济势不可挡的崛起 Airbnb以及共享经济势不可挡的崛起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Forhes《福布斯》2013年2月11日

美国政府为期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有数十个行业都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几乎所有人的收入增长都陷入了停滞。而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之下,一场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它把数百万人都变成兼职创业者,这就是共享经济,即资产所有者可以通过数字清算机构,利用他们的已有但并未使用的财产来赚钱。

费雷德里克・拉尔森(Frederic Larson)是一位63岁的摄影师,2009年被《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裁员。现在每个月里有12天时间,拉尔森在房屋租赁网站Airbnb上将其位于马林县的住所以每晚100美元的价格出租,其中97美元归他所有。每周有4个晚上,他会通过汽车共享服务网络Lyft将他那辆普锐斯出租,每晚收入100美元。

Airbnb是共享经济的典型范例,在过去4年里,至少有100家这样的公司涌现,为很多资产所有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收入,而这些公司自己却不用购买任何东西。在经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之下,人们的共享观念改变了之前的消费模式,而人们也可以同时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

2013年Airbnb已经有30万个房源,Airbnb所经手出租房的过夜天数累计将达到1亿天,可能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而在2012年的这个数字只有1.5亿美元。根据《福布斯》估计,今年通过共享经济,个人直接获得的收入将超过35亿美元,增速达到25%以上,在工资增长停滞环境下,共享的方式将会变成颠覆性的经济力量。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篇11

关键词:传统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理论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量迅速扩大,入世以后,我国经济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因此,要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完全了解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理论以及国际对外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传统理论展望

1.传统优势理论回顾

(1)绝对优势理论

法国一位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以及市场利益驱动下,社会一切经济主体需要按照自己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利用市场完成交易,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优化。一旦交易活动超出本国范围之内,就出现了国际分工或者国际贸易。这一古典经济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2)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一位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两个生产力水平不平衡的国家,如果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时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只要这两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有所差别,那么各国所生产的相对优势产品也能从国际分工或者国际贸易中取得收益,国际总体福利水平也能够得到提升。

2.对外贸易方式回顾

最原始的对外贸易方式是用货换货,目前国际市场上存在的所有经济贸易方式,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在国际贸易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外贸易方式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政治和经济需求而逐渐形成的。伴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日益突出以及国际贸易的逐渐开拓,国际货物买卖状况和营销手段、销售过程也在迅速变化和进步,国际贸易方式也逐渐多样化,由传统的贸易方式发展到广泛的现代贸易方式。传统的贸易方式主要由单纯的单边商品完成进口和出口关系,现代贸易方式是指主要实行广泛的技术、劳务和资本等合作的贸易方式,这种贸易方式的转变,使国际贸易实践过程中的商货交易、合作经营、合资企业、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技术转让和国际租赁等新型国际贸易方式成为可能,旨在实现国际贸易中的一切利益需求。

二、新形势下国际对外贸易理论

1.国际对外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970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垄断竞争以及产业内贸易等新现象。对于这类现象,法国贸易理论学家曾经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在现代贸易中,大多数国家相互进口、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种类相同但是品牌相异。在此类贸易交易中,产品的差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垄断竞争的过程中,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相似性使其互相代替的可能性逐渐扩大,最终导致竞争的产生;而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将会导致一定范围内的垄断竞争。提高产品的差异性,那么产品的可替代性就会变小,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也就逐渐变低,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生产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产品的价格变化。对于这种变化,传统贸易理论是解释不了的。

2.国际对外新贸易理论的缺点

当今社会的主流贸易理论就是新贸易理论,但是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并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形式。这是国际新贸易理论的唯一缺点。比如说,如果新贸易理论假设全国市场机制基本趋于完善,对正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这些新贸易理论机制缺乏目的性和实用性。

三、优势理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

1.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成本的提高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依据传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进行的生产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是拥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近代中国如果努力发展资本技术以及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的进口和出口关系,将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人才和技术要素的投入控制。而对于那些继续坚持传统的以要素察赋和以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可以为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金和技术,最�

2.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

就我国经济来说,所谓的广义比较优势是指后起者优势,它是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起者优势是指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其所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上汲取正反两个方面的有效经验,再联合本国的具体形势,做出明智的发展策略思想,加快缩短本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因此,我们必须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成功经验,努力联合自己的基本情形,利用后起者优势充分发挥我国原有比较优势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国际对外贸易理论逐步走向成熟,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发展也变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要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水平,努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成本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形势与热点。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潮[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篇12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其走向形势与政策论文”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其走向形势与政策论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其走向形势与政策论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篇13

>> 外贸连续遇寒,广交会能否为四季度添暖? 2005年四季度及全年外贸分析 唯品会连续四季度盈利 日本经济连续四季度增长 广交会的对外贸易效应 外贸“游击队”玩转“广交会” 第111届广交会折射外贸新动向 外贸新常态下广交会发展研究 广交会乍暖还寒 制造业复苏仍需时日 百届广交会见证外贸变迁 关于广交会与外贸健康发展的几大问题 广交会:竞争更加激烈 产品普遍升级今年外贸形势将好于去年 第104届广交会出口成交下降17.5%明年外贸形势将更严峻 广交会“升温” 广交会“转机” 四季度窄幅震荡为主 四季度基金市场展望 四季度展开“吃饭”行情 四季度的压力 四季度经济运行看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 > 外贸连续遇寒,广交会能否为四季度添暖? 外贸连续遇寒,广交会能否为四季度添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第118届广交会上,外国采购商围观中国制造的4K 电视。IC

10月19日,第118届广交会第一期在广州闭幕。虽然已近10月底,地处华南的广州仍然阳光明媚。但是广州的煦暖天气却未能敌过外贸“寒潮”影响,广交会一期总成交额及采购商人数再现“双降”。据主办方统计,截至10月18日,采购商到会8.9万人,比上届减少4%。而展会前3天,机电成交总额69.7亿美元,环比下降5.4%。

这样的成绩似乎并不那么令人吃惊。此前在10月14日举办的新闻会上,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表示,本届广交会采购商到会人数和成交额预计将双双下降。

中东印度采购商减少,欧洲北美采购商增多

――广交会脸书(facebook)招商,粉丝突破33万

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的广交会一直被称作预判外贸走势的“风向标”。今年秋季广交会(又称“秋交会”)举行之前,中国海关总署于10月13日公布数据显示,我国9月出口同比下降1.1%,环比上月下降6.1%;进口同比下降17.7%,环比上月下降14.3%。至此,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同期下降7.9%,与年初确定的6%左右年增长目标相去甚远。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也曾明言,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可以说比预计的更加严峻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届广交会备受关注。其中,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和出口成交额是两个最被关注的数据。徐兵表示,美国制造业的回流,欧盟复苏的疲软,汇率波动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速放缓,这些都对采购商到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为了吸引采购商和企业参展,本届广交会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参展企业提振信心,稳定增长。这些措施中除了优化展品分区、加强品牌企业推广以外,还包括运用多种新渠道加大进口展商和采购商的招商力度,比如利用广交会脸书(facebook)招商。据徐兵介绍,目前广交会脸书粉丝量已达33万人,并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15场远程视频招商活动。

此外,广交会继去年之后再次下调参展费用,将展馆C区出口展每个标准展位降低收费4000元人民币,A区和B区出口展每个标准展位降低收费2000元人民币。据官方统计,本届广交会共计三期有24700家境内外企业参展,与前两届相比有小幅回落。

在参展采购商方面,据《中国经济周刊》整理发现,本届广交会采购商主要来自亚洲、美洲及欧洲。其中,来自香港的采购商人数8547人,在经历连续3届下滑后首次上涨24%,为境外参展地区中最多。此外,上一届规模庞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南美、中东等地采购商人数在本届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印度采购商人数锐减1400人。欧洲和北美等传统外贸国家的采购商人数均呈升势。在成交方面,美洲、大洋洲市场较好,亚洲、欧洲市场表现疲软。其中,美洲市场成交占比上升到三成。亚洲市场则下跌17%,印度、沙特、香港地区等地成交均下降,仅韩国、台湾地区逆市增长超五成。

看的多,买的少

――制造业企业坦言国外经济差致出口遇冷

10月15日―19日举办的广交会一期以家电、机械等企业为主,是最能反映制造业外贸形势的“中国制造”产业。尽管场外艳阳高照,场内人群熙熙攘攘,但是参会的一些企业仍然感受到了严峻形势带来的压力。

在广交会展区现场,记者发现,尽管有很多境外参展商穿梭在场内外,不时也会驻足查看、询问,但是大部分都是问完价格就走。在个别大型机械展位,甚至出现了工作人员多过采购商的场面。现场的多位参展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展品在广交会的遇冷他们并不感到意外,近一年以来的形势都不是太好,对于广交会他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展示产品,对于能否在展会期间有订单成交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很多采购商也就是过来看看,先问问价格,然后会四周转货比三家,近些年在展会上下单的客商已经越来越少了。”

无锡爱理机械有限公司已经参加广交会三十余年了。公司总经理成益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随着广交会的规模日益扩大,参展企业逐渐增多,对于国外采购商来说,已经是“价比三十家”。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想要在几天时间内突围,必须有过硬的产品和品牌效应。

“10年前你来参加广交会,现场的成交量还是非常可观的。近几年会上的订单数并不理想,很多能达成意向合作就很不错了。我们来参加广交会,已经不简单满足于当下的订单,更多的是展示公司的新产品和结识未来的潜在客户。”成益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同样来自广州启哉彰髌笠档南售总监张经理对于近一年来以来的市场形势也感同身受。“外贸形势不好,都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太快了。其实所有的出口行业都不太好做。我们主要是出口到欧洲,人民币一升值,我们的价格相当于涨了20%,很多客户因为买货成本增加就取消订单了。”张经理介绍,他们公司的出口过去主要以欧美作为主要市场,今年通过春交会(第117届广交会)增加了约10%来自中东和东南亚的订单,但是总体业绩仍旧不太理想。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似乎增加了国内商品的价格优势,但是很多企业对此并未感到受惠。“对于我们来说,主要的感受还是国外市场的需求在变小。”成益民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我们公司一年出口总额大约就有6000万美元,汇率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国外经济形势困难带来的需求下降。此外,汇率无论升值贬值都会带来影响。汇率一贬,客户就会要求我们降价。其实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汇率维持在一定的稳定区间是最好的。”

汇率的变化尽管是采购商们考虑的因素之一,但是并没有太多影响到他们的采购决定。来自孟加拉国的采购商Mous Ahurd Kluen已经是第六年参加广交会了。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他采购的主要市场,虽然经济形势不是很乐观,但是中国产品性价比较高,在孟加拉本地销售一直很好,未来也会持续在中国继续采购。

来自中东的采购商Ryau Geoge则认为,广交会提供给企业和采购商双方一个很好的沟通展示平台。他很高兴看到中国的产品质量在逐渐提升。但是对于一些来自欧洲的采购商来说,今年的采购量会相应有些变化。来自荷兰的Longm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已经连续三年在广交会上订购有关圣诞节的装饰用品,但今年的订货量可能会相应减少。“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目前欧洲经济低迷,大家更倾向于一些性价比更高的用品。”

“中国智造”逆势上升,智能产品备受青睐

――海尔、美的等7家企业成交额破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形势严峻,但是在本届广交会上,“中国智造”转型的机械类产品却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其中轻工机械领域更是成交量翻倍。

根据官方提供的统计数据,广交会前三天,家电产品成交额占比37.2%,同比增长9%;消费类电子成交额占比上升到3.9%,同比增长高达73.5%;计算机及通信设备成交占比5.4%,同比增长12.4%。机械类产品成交普遍较好,金属加工机床、工程机械和轻工机械成交同比分别增长15.1%、14%和108%。在运输及工具类产品中,自行车同比增长41.6%,汽车和汽车底盘同比增长8.7%,摩托车、汽车零配件、手动工具等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新能源产品同比增长27.6%。

来自广州硕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益帅明显没有被笼罩在广交会上空的外贸低压影响到。广交会开幕三天来,他的展位永远都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商们,他带来的几个精通英语的产品介绍员明显分身乏术,面对络绎不绝的问题,他只好不断用微笑应对。

在张益帅的展位,吸引了众多采购商的是一台如同打印机大小的智能美甲彩绘装备。只要将你的指头放在喷头下,只需要20秒,一个本需要人工涂抹20分钟左右的甲油胶图案便被准确喷绘在了指甲上。除了海量内置图案,这台机器还支持现场自定义。在展会现场,就有一名来自乌克兰的采购商兴奋地向周围展示着他刚刚印在指甲上的自己的头像。

据张益帅介绍,这已经是他第四年参加广交会,每一年的参展都为他带来了不少订单,其中主要的客户来自欧洲和俄罗斯。尽管该美甲机价格不菲(2500美元一台),但是仍然挡不住采购商们的热情,不少人表示这还是第一次见到类似的机器。

同样在此次广交会上受益的还有江苏友奥电器公司,开幕三天即与海外采购商达成300多万美元意向成交。其负责人表示,注重专利研发是他们的主要优势,为提供创新设计和差异化产品,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达到销售额的5%,积极与国内外的多家工业设计公司合作。

已经第九次来到广交会的德国采购商Heisenberg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产品的制造水平在显著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广交会上同一类别产品的同质化过于严重,设计感并不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他在采购产品时更多地会考虑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和品牌效应。“有些大品牌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是面对差不多的产品,我们会更倾向于采购已知品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