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课堂的优化策略论文(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课堂的优化策略论文(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新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教材不是圣书,也不是绝对权威,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地区差异、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应从实际出发,既要遵循教材,有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因为教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材,才能跟得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领会得越深,越发能够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个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教材,处理教材。

第二,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教材一般都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和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而忽略过程方法教育的倾向,在教学中不能完全照搬照套教材内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基本上使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新教材则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若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目标,教师就要看到教材内容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第三,正确把握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区别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则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再生和内化,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中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已。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教学创新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灵活处理教材。

第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好教学活动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反映的是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不一定是最适合教师本身和学生实际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所接触到的事物不同,对自然界、对生活的认识也就不同,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城市的学生熟知的是公园、电车、火车、地铁、网吧、商场等等;农村的学生最熟悉的却是春种秋收、打鱼捞虾、布谷声声、百鸟朝鸣、牛铃晚归··还有南方与北方的学生,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学生,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同民族的学生,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认识的事物不同,经历不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就各有差异。也就是说教材上的某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外的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因人而易,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过程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设计出更适合于自己、更适合于本班学生的教学活动来。

教无定法,只要受学生欢迎的教法就是好教法。同时使用一本教材,能够灵活应用,推陈出新,教出成绩,使学生受益的教师就是好教师。从认真学习、理解、把握教材到研究、反思、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教师教学的一大飞跃,也是教师思想认识和教学技能的一次升华。这并非一朝一夕可成之事,它需要教师日久天长,积年累月,坚持不懈学习和努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再学习,研究再研究 ;不能停步不前,更不能不思进取。

浅谈教师素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逐步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已充分显现,且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素质的提升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就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素质这一问题,本人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念。

首先,确立参与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不要认为课程开发只是课程专家的事,与我等无关,我们只知道教书,也不要过分崇拜、依赖课程理论和课程专家。理论还要靠实践来证明,就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实践性的问题,光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如何教”、“教什么”,研究“怎样教”,扎扎实实把自己由“课程的消费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

其次,教师要树立课程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观念,合理看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再就是,教师要确立“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观念。即:以开放的姿态发动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以民主而非独断的姿态与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各方人士共同合作,开发出集众人智慧于一身的课程来,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出发,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宗旨,科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和保护好学生创新的灵性。

二、教师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

教师正确的工作态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强调的主要包括开发态度和合作态度两个方面:

其一,开发新课程意味着在日常工作之外,要放弃自己熟悉的程序和方法,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些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往往出于职业的惰性,不愿改变自己的多年来已经熟悉的工作方式,加之不甚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益处,很难从轻车熟路中脱身出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制压力下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积极热情地投身于课程开发工作,才能有效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

其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摒去“专业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做法,通过与他人合作,一方面形成课程开发的共同体,建立起内部反馈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弥补自身理论知识储备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为完善校本课程做出努力,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做出努力。

三、教师应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若要开发新课程,教师必须具备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分为三个层面,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特定的学科知识,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对象,也是教师有效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所谓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关于课程的目的、性质、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必备条件;所谓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面临实际课程开发情境和课程实施实践时,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性知识,如课程实施对象——学生的已有发展状况,所在校区的软、硬件设施条件,所在乡镇拥有的课程资源及家长对学生的期望等等。以上这些方面的知识都是保证教师所开发的课程具有实效性的重要前提,三者缺一不可。教师只有知识,没有足够的课程发展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就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必备的能力主要有:合作交往能力,它能使教师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课程开发中的协作关系;自学和信息处理能力,它能使教师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中,时时刻刻把握信息变更,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应对决策;课程开发能力,它直接指向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科学合理的制定出课程目标,进行课程组织、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

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2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论文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显得刻板,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逐渐形成了情境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等,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探究性课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探索中,从而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时代的教学要求需要将教师的教学角色进行不断转换,在以往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机械性地完成知识灌输,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遏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和学生形成平等的课堂关系,让学生对于教师不再只有尊敬和害怕,还可以是平等关系,快乐地相处,将教师作为朋友,这样就会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加强沟通和认识,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会主动去思考课文内容,一旦遇到问题后,也会在第一时间和教师进行分享,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由此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教学中心的教学认识。

三、教学课堂特性的转变

课堂要素逐渐从二元性转变成为多元性,同时课堂管理也开始依靠学生的自律实现,将阅读教学这个封闭性的课堂形成开放性课堂更有助于高中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进行转变,只有发展和改变,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够真正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策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3

1、就我国而言,由于地域的差异,我国各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不尽相同,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部分农村学校而言,课堂依然是老师、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这就使新课改理念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难度,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一些农村学校多媒体设备和基本实验条件缺失,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基本是口述实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式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课本插图加大脑想象的层面上,不利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更谈不上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作为凸显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或进行自主实践探究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题,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活动最后变成了少数人的任务。此外,住校因素和当下繁重的课业也会使该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2、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综合型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会更倾向于效率更高的讲授法。对一些老教师而言,往往会拿着新教材,凭借以往的经验,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授课。在部分校方人士看来,新教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旧教材更有利于学生参加高考,迫于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有的学校也更加倾向于使用旧版教材。这就使新课程改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3、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情境创设阶段,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看似很活跃,课堂氛围很好,但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简单或不够丰富,通过情境并不能够引起学生真正的思考,致使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来的问题没有价值。或者老师在进行简单引入之后,又立即回归课本,引入部分的作用并不明显。实际上,并没有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一节合作探究课往往成了一节表演课。学生忙碌之余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很少,导致一节课结束后收效甚微,课堂效率不高,更谈不上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课程理念和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系统变革。基础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

任何一种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都会受到当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相关的教师素质的提升,不仅是一个教育范畴内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各方利益角逐的过程。发展才是硬道理,新课程改革是当今中国实施改革的一部分,具有非凡的意义,比如,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教育公平,以及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自身具有的一些局限性,指望通过这次改革解决所有教育遗留问题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没有任何一种改革是一帆风顺的,前进中的新课程改革要立足国内,对现有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改良,需要结合我国当下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处理好科学探究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权衡多方利益,敢于让课改成果接受实践的检验,力争做到稳中求进。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篇4

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我校从2013年下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多的困惑。现在就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关情况作一些介绍、说明。

一、新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我校在2013-2013学年根据教育部新课程实验方案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了规划,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就制定了《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学校课程计划》、《校本教材开发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为后来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校行政一班人对新课程的实施高度重视。学校在2013年寒假期间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到呼市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和各科的专业培训,之后相继又派出各科教师参加了全市的专业课研讨和课例分析。假期组织高一全体教师参加了网上远程培训。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2013年第一学期,组织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赴山西等课改实验区进行实地考察。2013年第一学期,学校就着手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为学校实施新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2、组织管理

为切实加强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行,学校成立以下组织机构:

(1)、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校新课程实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施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

(2)、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导处、教研组、政教处、办公室、团委、总务处等处室与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负责人任成员。负责教师的培训、课程的编制、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审定学校课程设置。

(3)、学分认定委员会

新课程实施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业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作出评价。进行学分认定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学分认定委员会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基本程序:(1)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2)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3)认定学分并注册。(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委员会实行校长负责制,委员会其他成员由学校其他领导人员、教导处负责人、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各科备课组长组成。

(4)选课指导中心

学生自主选课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为指导与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特成立选课指导中心。

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指导中心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通过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趋向,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客观依据;学科组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人员由教导处、各学科任课教师、班主任组成。

文章来源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5)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

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

成员:各学科教师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二、加强教师培训,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的正确认识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关系到新课程教学的成败。为此,学校把针对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作为实施新课程实施的首要工作来抓。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的方法,学校针对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外出学习考察,学校派出学科专业指导小组成员外出学习;二是组织教师参加由区市组织的集中培训。担任新课程教学的高一和高二的全体老师和部分高三教师都参加了区市举办的各种新课程培训;三是校本培训。每学期开学初,教导处都要结合教学实践对全校老师进行一次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各教研组组织学科老师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开展新课程教学研究和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培训,进行课例分析、和课例示范。

三、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开发校本课程

备课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研究一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学校的教研课进入学校周工作计划,这样保证了教研课的落实。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教学常规检查等形式,及时解决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教导处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会,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始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健康成长,重点开发国旗下讲话、班团活动等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数理化生竞赛、开发体育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

四、我校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1、学校所开设的课程

2013年实施新课程以来,学校根据《呼和浩特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制定了《新课程实施方案》,并按规定开设课程。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有: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等16个科目,其中音乐、美术、心理健康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都开设,信息课只在高一年级开设,通用技术课在高二年级开设。

2、具体开设方案及完成计划

各科目课程分为必修、选修1(又分为必选即高考必考的模块和任选即高考不考但是由学生发展意向和兴趣自由选择的模块)、选修2为校本课程,以学校现有的师资和设备条件,选修1中的任选部分和选修2只能开出很少一部分,并且准备在本学期开设。

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的必修部分用五个学段即高二的第一学段前完成必修五本书。语文选修1的`必选部分的五个模块在第八或第九学段完成,然后进入总复习阶段;英语选修1的六个必选模块争取在第九学段前完成,然后进入总复习阶段;数学选修1的五个必选模块在第八学段前完成。然后进入总复习阶段;物理、化学的必修部分二本书高一年级全部结束,本学期开始选修1的必选部分,高二结束时全部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生物用五个或六个学段完成必修部分三本书,然后开始必选部分,高二结束时全部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政治用七个或八个学段完成必修四本书,历史、地理用六个学段即高二的第一学期完成,高二的第二学期开始必选部分,高二结束时全部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 文章来源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3、课时开设,我校一周上6天,每天除了活动课有7节课,每周42节,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为五课时;物理、化学为4课时;生物4课时;政治、历史、地理2课时,其余9课时安排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高考必考科目课时严重不足,完不成教学进度,文理分科后需调整课时。

4、对部分课程开设情况的说明

(1)、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

我校通用技术课程准备在高二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每学期学习一个必修模块,高二完成两个必修模块。由于设备和师资的关系,我校无法开设通用技术的选修模块。我校没有教师担任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学校没有通用技术实验设施。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校内实践我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公益劳动:主要是开展校园卫生、校园环境整治活动和学校重大活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

校外公益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团委组织开展的学雷锋系列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

社会调查活动: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社区的风土人情、经济建设、人文景观、社会发展、国家政策的实施等进行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

(2)社区服务课程

社区服务课程是指参加家庭所在社区或乡村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社区或乡村文化活动、社区或乡村环境建设、见习社区或乡村干部活动。其中社区或乡村文化活动是指参加社区或乡村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优属、文娱活动等。社区或乡村环境建设是指参加社区或乡村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如环保卫生、科普宣传、校外辅导、文体活动、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等。

社区服务课程由学校团委统一规划,班主任具体布置,学生利用高一和高二上学期的寒暑假实施。

(3)研究性学习课程

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从2013年就开始开设,学生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各完成一个不同类型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由教导处负责,学校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备课组,采用专职教师具体负责,任课教师具体指导课题的管理方式。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我们采用开题评价、过程评价和结题评价的三阶段评价方式,严格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管理。

五、学分管理及学分认定情况

1、学分认定的程序

(1)、学生在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方可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2)、教学班任课老师要综合学生出勤、过程表现、考试考查等情况进行审核,并提出书面的是否予以认定的初步意见。同时提交给学分认定小组审核。

(3)、学分认定小组对任课老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的资料进行复审,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交书面认定意见。

(4)、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在对学分确认后,由负责人签署学分认定的意见。

(5)、公示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通告本人,并告知其原因。 1 2 3 4文章来源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6)、学分认定中可能产生的情况及处理办法

未获得学分认定的学生对学校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学分仲裁小组提出复议申请。学分仲裁小组自接到复议申请15日内召集教学班任课老师、学分认定小组有关人员复议,作出书面决议并通知申请人。学生若对其他学生的学分认定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学分仲裁小组反映,阐明提出异议的理由并有权得到答复。 4、学分认定的方法和内容

学分认定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2、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

(1)学习课时(共10分)

各模块任课教师认真确定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根据学时数认定其相应的得分,36学时以上(含36学时)为10分;32学时以上(含32学时)为8分;30学时以上(含30学时)为6分;28学时以下(含28学时)为4分;27学时以下必须参加补考或重修。

2、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共30分)

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主要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课堂表现、课外表现,以及阶段性知识与理解的测试等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①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②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③课堂表现④课外表现等四个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法,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得分。⑤阶段性知识与理解的测试由各模块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定。

3、学业水平测试(共60分)

每一学科每一模块完成教学任务后必须进行相应的学业水平测试。学业水平测试的组织、命题、阅卷、评析,原则上任课由教师负责。测试中一般采用百分制,全卷分值100分,测试时间按学科需要可分为90分钟或120分钟。测试后可将实际分数乘以60%即为学业水平测试这一块的得分。

凡学生学习课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三项得分相加满60分者,即可获得该模块相应的学分。

六、问题和困惑

我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摸索和体会到了一些新旧教材的编排区别和教学思想变化的感受,但不可否认新课程的实施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存在不少的困惑。归结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困难和困惑。

(一)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而各级教师培训部门对教师的培训中,针对教师教学有实效的培训不多,尤其是旗县在学期中的培训,组织比较困难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受高考制度和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影响,很多老师的观念难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思维观念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没有考刚,再加上现在的教辅资料在难度、深度和教学思想上并没有在实质上与新教材达到同步,老师们在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很难把握。

(三)通用技术课程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和教学设施,很难结合实际开设。

(四)部分教学设施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

(五)研究性学习等非高考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难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学校很难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实践活动有些流于形式。

(六)学生成长档案、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繁杂,容易形式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专业引领,教师编制紧张、教学任务重、开发校本课程更加加重教师的负担。

(八)新课程科目多、教材多、教辅多,加上对高考课程教学时难度的增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文章来源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论文 篇5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积极的、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那么课堂教学应怎样组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一、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往往由喜欢一位老师,到喜欢老师所教的这一门课,再到这一门课学的很优秀。因此,老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充满爱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条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产生对话的欲望,课堂才能实现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师生之间这种平等的双向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小学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探索、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数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的数学教学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亲切感和求知欲,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我联系学生的课堂实际,让他们说说自己坐在第几排第几个,并说说是怎样确定自己的位置的。这样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使学生学习探索更感兴趣。用上课班级小朋友做操的队列图片替代教材上安排的小动物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解决自己班级小朋友的位置问题,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三、在练习的设计中,除了完成书上有关的习题,还增加了一些趣味的题目,如画一画、猜一猜等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探索,自由地思考,自信地表达,在充满情感和智慧交织的流光溢彩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四、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练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也是学生自我激励、获得成功的载体。练习完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整解题策略、选择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操练的过程。数学练习的解题过程除了能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外,还对意志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对美的感受等人格因素的形成也有强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还必须要注意练习内容的情趣性和练习形式的多样性,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满足差异发展,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展示,让不同层次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成功。如:我设计过“数学口算接力赛”,即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采取每人练习一题,并快速传给后面同学,依次进行,做完为止。这样的形式,要求学生每人答题时间要少,传递过程要稳,团结协作要好,短时间内正确率要高。这样的练习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口算速度,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随笔 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善学、乐学的学科,让数学成为学生了解生活、服务生活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或时间,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6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础的英语知识,而且还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上。然而,现阶段英语老师对新课改这一教学理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

二、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改善措施

1.深入了解新课改英语教学理念

老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者,而是一名指导者、监督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对学生的引导,将新课程教学内容落实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不断改善和提高,实现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契合。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教学活动中得以提升,为其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便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教学目的。高中英语新教材内容以时代为背景,大多为学生生活的真实描述。其既关注社会的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他们改善以前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未知问题勇于探索,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技能。人们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老师不可能一辈子跟着学生,也不可能将自己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老师只能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作为一名指路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慢慢地将学生培养成一名自主学习者。自主学习是与传统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单向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改变传统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课下去、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诉,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我国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加强英语学习,培养国际化英语人才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新课改倡导“面对学生全体,全面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在推动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如学校所提供的硬件设施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实践机会较少,课堂环境无法达到与国外一样的水平等,老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资源,探索更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7

摘要: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在新形势下,教师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应该加强新的素养的培育和浸润,应当包括信息素养,民主素养,国际素养,外语素养,专业素养。

论文关键词:课程,教师,素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新的世纪,新的曙光;新的挑战,新的需要。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彰显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在新形势下,教师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应该加强新的素养的培育和浸润。

一、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应优先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知能,改变“信息贫困”的现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其它有效的教学资源利用之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及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汪洋中整合必要的信息,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平台,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能迅速从媒体、文本、符号、资讯、社区、文化中获得前瞻性的思想和经典性的素材,把信息教育渗透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着重于在媒体的取向中把握方向,善于趋利避害,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为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避免学生成为媒体的奴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构建新知识、新信息,培养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的能力,增进学生在科技社会中学习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实践的基本能力。

二、民主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样式中,学生“全人发展”、“主体性”、“合作性”等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大灌溉”,“大包办”的意识,培育民主素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环节中,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有的偏重社会实践,有的侧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辩的,或者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探究视觉的定位,研究目标的锁定,方法手段的运用等,都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多角度,多层面的反思性、批判性思维层出不穷,为此,教师不应再扮演“权威”的代言人,充当“裁判”的角色,而须“简政放权”,养育民主素养,包容学生的不同意见,善待其个性特长,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尊重学生,重视团队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有见识、有批判性思维的创造者,发展创造性、分析性和革新性的见解。改变“接受性学习”的被动状态,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民主氛围,在互动的教学中,相互平等善待。现代化的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积极互动的学习构架,学习的类型及方式呈现多元状态,例如,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学习,基于目的的学习,超媒体超文本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跨学科、跨时空、跨知能的多维度学习程式,增强了知识的弹性,促进了知识的远迁移,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智商和情商,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民主引导、民主支撑、民主调控和民主评价。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正是民主素养的体现。

三、国际素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应对新世纪挑战的力量性决策。“三个面向”的方针,开启了中国教育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全方位地融入世界舞台中,在中国和世界互动的发展中,寻求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实现跨越式进步。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国际素养,以全球化视野审视问题,创造性的培养出基于高新技术、基于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世界的距离感日益缩小,交互学习的能力迫于眉睫,跨国界、跨洲际的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素养”、“国际意识”、“国际理解”等理念,业已融进教育课程。尊重并学习不同族群文化,理解与欣赏本地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了解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村,培养相互依赖、互信互助的世界观,已成为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国际社会为背景,以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为依托,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生存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种思路。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的形成是开放时代的必然格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亲密,信息技术的日益延伸,对异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文明的进步要求世界公民的素质普遍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中,应该有高度的道德完整性和对待多元文化的清晰敏锐性,促使民族素养和国际素养的协调发展,这是现代化教育中教师须具备的特质。

四、外语素养

新形势下,新课程的构架,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追求卓越、优质的教学效率,追求专业的成熟和升华,追求素养的培育和更新。教师的素养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资源,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属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

当今的“外语热”一浪热过一浪,“沛沛英语”、“希望英语”、“疯狂英语”、“雅思英语”、“托福英语”、“GRE英语”等等,层出不穷,演绎着“志在四方”的进取豪情;“英文原版教材”、“CET等级证书”、“双语教学法”、“脱口秀课堂”、“同声传译”等等,趋时而兴,打造着“国际通行”的亮丽风景,这些都是对教师的战略性驱动和挑战,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严肃考验,要求教师自身实现先行性、跨越式发展,如同培育“媒体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加快培育外语素养,提高外语能力,应对全球化趋势对外语的需求,尽快适应陌生文化环境。

五、专业素养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应用性、技术性。以高职高专为例,应专注以职业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阶梯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实施“素质平台、岗位平台、能力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1、办学模式:要有机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实践要素、职业道德等六大要素。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的定位,要以市场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做到“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要进一步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对专业建设的五个核心环节——课程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努力推进。专业建设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理念:探索“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重目标”、“四性统一”、“五个魅力”,即:

①“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德育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育独立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②“两个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两个主体互动的教学动力体系。

③“三重目标”: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

④“四性统一”:坚持教学的思想性、理论的深刻性、现实的针对性、教学的实效性四性统一的教学标准。

⑤“五个魅力”:努力创造具有思想魅力、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人格魅力的教学氛围。

3、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大纲的契合度和严密性;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性和多维性;透析重点难点问题的精辟性;讲授问题深度和广度的延展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思维逻辑条理的层次性和清晰性;知识运用的自如性和丰富性;多媒体课件的丰富性和逻辑性;板书的整洁性和条理性。

4、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总体原则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及时进入课堂,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着力研究教学新规律﹑新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涵,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重点突出,精讲多练,专题讲授,师生互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1)专题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问题研讨法

(4)时事点评法

(5)学生登台讲课模拟教学法

(6)小组研究教学法。

5、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好课,做到“四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社会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加强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素质。实现“三个转变”——转变教师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瞄准天上的星星总比瞄准树上的苹果打得高”,教育者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生命影响生命。教育者应当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谢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教师的目标应当高远,教师的情怀应当豪迈,教师的素养应当优质,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实现教师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才能让学生采撷素质教育的甜美果实。“玉不琢,不成器”,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做素质教育的开拓者,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焕发素质教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3自主。协作。探究-研究性学习在天河,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2002年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论文参考 篇8

课程改革在我县自秋季实施以来,已初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天把这些问题疏理出来,愿与大家共勉。

新课程改革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发展和改革的背景下,由教育部组织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能力和实际运行情况,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在农村能否成功,是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课程改革运行多年来,大部分农村教师已普遍接受并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新课程教学,但一些实际问题仍困扰着农村教师,并成为他们进一步推进这一实践的障碍。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9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积极主动的预习习惯,只有学生自主地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学习才能变成自觉行为。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从中年级开始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但我认为预习并不是摘几个词语,让学生回家解释,或者让学生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落大意,而应该重在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如使学生明白理解词语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联系上下文,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尽力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

优质的教学情境,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声形并茂的特征,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找春天》一文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春天风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迷人的春光,并配上学生爱听的儿歌《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自然点题,引出《找春天》一文。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在美景和音乐的渲染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效果甚佳。

三、尊重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兴趣的导火索,而兴趣则是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源泉。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我在教学中曾尝试过“直观演示、巧设悬念、旁征博引”等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学生不仅兴趣未减,而且情趣高昂,争先恐后地回答。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学生自由体验、自由探索、自由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因此在进行新课前,我总是鼓励学生去寻找和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参与兴趣非常浓厚,久而久之,课前寻找便成了学生的习惯,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五、教会学生通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题目好比眼睛,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精华。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把题目所反映出的内容说出来,把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或不理解的内容作为问题,并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读得认真、读得细致。另外,在指导学通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是长句,教师要进行示范辅导,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加上反复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六、用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课文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状态,即使高年级的学生也没有完全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具体、显而易见的事物。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多媒体优势,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例如,《四季》一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这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如果单纯靠教师讲,学生不但不能想象出四季的画面,反而会对教学产生厌倦之感。借助教学软件和课件,可以把小草发芽变绿、冬天雪花飞舞、秋天谷穗鞠躬等四季景象直观、生动、形象地融入到学生的视听感官及至心灵里,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为课堂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学习氛围尤为重要。

七、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回眸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当我第一次批阅学生的作文之后,便深深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定要回归生活。只有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并把所学的语文知识用于描写生活、品味生活中,其语文素养才能迅速提高。因此,我不断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鼓励他们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皆语文。我相信,长期坚持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原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场所。总之,培养人才靠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必须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的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语文课程标准和内容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10

一、后现代教学文化分析理论

教学文化分析是将学校组织作为文化实体来分析,认为“学校教育组织就像复杂的社会组织一样符合网络构成,而不是一个自由标、官方角色、命令和规则推动的正式系统”。文化分析关注课程变革的意义,它确定和检查教育时间所处社会文化环境里的变革过程。其中一个关键是“教学对教师的意义”和那些意义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不同,它不是特定的学校文化。教学文化承认学校教育本质上是教师做的,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普通的职业文化。它使用许多界定文化的词汇和“标准实践”、“共享期望”等。构成教学文化的规范、信念和价值观不具有平等的意义。按科柏特等人的说法,构成教学文化的规范、信念和价值观可分为“神圣的”和“世俗的”。神圣的被认为是不可更改的教师底线。依据教师实践的基础,当神圣的规范受到课程变革的挑战时,变革将遇到教师的抵制。例如,在许多教师看来,传授经典永恒的知识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但如果有人提出知识是次要的,能力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课程实施重视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这一定会遭到极力反对。与神圣的规范相比,世俗的规范更容易变革。神圣和世俗的文化区分,有利于课程变革许多方面概念的重建,也为教师抵制变革现象提供基础。这种区别也帮助解释吸收变革时的不一致。它告诉我们:课程变革中包含的文化与学校中存在的文化优势越适合,它挑战的规范越少,成功实施变革的机会越多。因此,看起来,学科的基础革新与认识中的信念、教育中的教学时间越一致,他们创造出的“文化不协”就越少,因此更能为教师所接受,至少在中学如此。后现代的教学文化分析理论中,我们至少可以作出这样两点认识,一是教师与原有教学职业文化对课程改革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二是为了课程变革能成功,有必要建立合作的教学文化。

二、教学文化分析理论对课程改革的探索

教学文化可以被看成是课程文化的组成部分。课程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课程是文化的选择、改造和重组,这是课程文化学上的含义。教学文化分析理论所提出的教师教学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及合作教学文化的重建问题,为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从教学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应该充实以下两方面。

1、充分认识教学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前面说过,后现代教学文化分析理论中,教学文化指教师的'职业文化,这种职业文化,对课程改革可以产生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教学文化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眼。首先,从大的方面说,国家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考虑教学文化的影响。作为国家来说,应该了解国家的教学文化,以求在课程改革中减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抵制。这不是说,国家为了这个目的,减低课程改革的要求,这种被动适应或许为课程改革创造一定的条件,但这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质量。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积极寻求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所蕴涵的文化观念,极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其次,从微观层面说,学校领导必须考虑本学校教学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位,任何改革,没有学校参加,它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特别是课程观念变革的今天,课程管理体制由集权走向分权的趋势占据主流。把课程还给教师,教师从实施者走向课程的参与者,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趋势。所有这些要求校长必须对本校教学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适当调节所推行的改革与教学文化的冲突,保持一定的张力。设法把教学文化从抵制改革的阻力转变为推动教师参与改革的动力,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发展。

2、建立合作型的教学文化

首先,建立学校内部合作型教学文化。学校内合作型教学文化可分为几个层次:单个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小组的合作,全校教师的合作,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单个教师的合作主要是教师之间相互讨论问题,相互促进,促使问题解决或向好的方面发展;教师小组合作指单个教师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教师小组解决;涉及更大的问题由全校教师共同参与解决。可以设想,当这种合作型教学文化建立后,将会极大地帮助教师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合作型校外文化,这是学校教学文化的扩展,因为单独在学校内形成合作型教学文化,还不能真正打破教师之间的孤立主义。它的出现,只不过是内部调整而形成独立的学校教学文化。要想促进校内合作型教学文化的发展,必须向校外寻求一定帮助,通过校与校之间教学文化吸收和融合,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综上所述,后现代教学文化分析理论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它为我们进行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课程改革中,只有关注教学文化,才能使教学改革科学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