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论文(通用7篇)

转眼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什么样的毕业论文才是好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理工科专业论文(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工科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论文;抄袭;检测;代码;判定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2

Code Similarity Detection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Plagiarism

Wang Minghao

(Putian College,Putian351100,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detection system,only the text part for the judge,can not determine the thesis contained in the original code.Thesi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usually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the code.Silent due to the current system code as the original,and ultimately affect the whole paper copy of the proportion for the judge,so that accuracy of the greatly reduced.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detection system,add a tes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odule code,impro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determine the accuracy of the thesis plagiarism.

Keywords:Paper;Plagiarism;Detection;Code;Determine

根据09年年底,汤森路透集团的报告《全球科研报告:中国》(Global Research Report:China)中称,近年来,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呈爆炸性发展,仅次美国,高居世界第二[1]。而与之形成鲜明相比的是,中国论文的被引用率低,质量不高和原创性内容不多。这一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论文互相抄袭的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这股学术不端之风更深深的影响了在校学生。学术浮夸和论文抄袭现象大量的出现在应届学生的毕业论文之中。现有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主要是针对文字的检测,对纯理论的论文的抄袭判定比较准确。但是与文科学生不同,理工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常会引用一定数量的代码,这些代码的独创性不被判断。致使部分理工科毕业生在毕业论文中大量引用代码,以减少文字部分引用率的百分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亟需在现有的学生不端检测系统中建立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程序代码相似性检测模块。

一、研究背景

程序代码相似性的检测最早是源于对重复代码的检测和对代码的优化。对于程序代码相似度的度量研究,国外起步的比较早,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多。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就有学者开始研究检测代码相似性的理论,和基于理论构建的检测系统。目前常用的代码检测技术有两类:一是最早于1976,由Purdue大学的K.J.Ottenstein提出的基于属性计数法(Attribute Counting)[2];二是1996年,由Verco KL和Wise MJ提出的基于结构度量法(Structure Metrics)[3]。

二、代码检测在毕业论文中的应用

(一)相似代码的判定

代码抄袭定义为:一个程序在经过了若干常规性的修改得到的程序[4]。修改的方法主要归为十类,见表1。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的代码的抄袭主要体现在前8种。

基于这些常规的修改方式,以C语言代码的判定为例,常用的检测思路之一是,将代码视为一系列Token(标记)的集合,由词法分析程序将源代码转换为Token流。记录两份代码为x和y,两者经过分解的Token流集合分别为X和Y,抄袭的判定条件满足表2。

(二)系统的构建

1.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毕业论文中代码抄袭的具体判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识别,检测和确认。

(1)识别阶段:根据代码中的关键词进行比对,确定代码使用的何种程序语言。

(2)检测阶段:根据识别的结果,选定特定程序语言的代码数据库,进行检测,判定代码的相似度。

(3)确认阶段:根据检测阶段对相似度的判定,输出结果。

与现有的纯代码复制相似性检测,以及纯文字相似检测系统不同,针对理工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代码检测的系统必须实现以下功能:

(1)代码和文字的分离。将代码从论文中分离,对不同的代码段落编号,各段单独存储。将分离代码后的论文的文字部分,形成单个文本,统一存储。

(2)针对文字和代码建立不同的检测数据库。

(3)根据不同的代码类型,必须建立有特征识别功能,能针对不同语言分别检测的分析系统和相关数据库。

2.系统构架。

根据系统的需求,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在论文中代码分离基础上,包括两大部分:针对代码检测的模块和针对文字检测的模块。具体见图1

分离模块主要实现代码和文字的分离,根据代码和文字的不同特征,将其分离为代码部分和文字部分,并将分离后的文字和代码进行存储。后台数据库包括存储数据库和代码特征数据库两个部分。其中存储数据库用来存储预处理之后的文字和代码;代码特征数据库用于存储不同程序语言的特征,以C语言为例,代码特征数据库中需要存储的内容包括有代表性的操作符和关键字。代码特征数据库的主要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用于判定一段字母构成的文字是否为程序代码,以及该程序段由何种语言写成。第二,在代码检测时,用于划分代码的结构构成。代码数据库存储用于比对相似性的大量原始代码信息。针对中文论文的检测,分离模块以段落为单位,判定三种情况:纯中文,纯字母和中文字母夹杂。纯中文可以直接判定为论文的文字部分。纯字母的可以比照代码特征数据库,判定是否为代码。如果是代码,以代码的形式单独存储,否则,以文字的形式统一存储。中文字母夹杂的段落,可在去除了中文后,按照纯字母的情况进行处理。

代码检测模块包括代码预处理、代码相似度检测和代码相似度判定三个功能。预处理用于去除代码中的冗余信息。根据表1中的定义,针对其中的2,3,9项,预处理模块消除了源代码中的注释,空格,换行和对程序输出效果无效的代码。同时,预处理模块还消除了常见代码段,如预处理命令和标准输入输出语句等。预处理之后的代码作为输入,由相应的算法进行检测,并得出相似度评判结果。

文字检测模块将分离的文字由相应算法进行检测,得出相似度判定结果。

输出模块根据代码检测判定和文字检测判定,输出最终检测结果:标记所引用或抄袭的部分的出处,以及所站论文总字数的百分比,最后给出综合的判定。

三、总结和展望

对代码独创性的判定是一项细化而复杂的任务。要真正形成完善的系统,还要大量工作要做,如对于代码判定的一系列数据库的建立,和更完善的判定算法的选择和实现,并在实际投入使用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Jonatha Adam,Christopher King,Nan Ma.Global Research Report ChinaCResearch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New Geographic Science[R].Thomson Reuter,2009

[2]K.J.Ottenstein.An Algorithmic Approach to the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Plagiarism[J].CSD-TR200,1976,103,2:32-39

[3]Verco KL,Wise MJ.Software for Detecting Suspected Plagiarism Comparing Structure and Attribute-counting Systems[J].Proceedings of the 1st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Sydney,1996,102,2:3-5

[4]Edward L Based Plagiarism Monitoring.The Consortium for Computing in Small Colleges.Vermont.2001:253,261

[5]史彦军,腾弘飞,金博。抄袭龙纹识别研究与进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45,1:50-57

[6]张鹏。C程序相似代码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理工科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硕士三年级学生 学业压力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20-02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从1996年的59398人扩大到2011年的560168人,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扩招人数已成几十倍增长。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加之现在就业形势的紧张,硕士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硕士三年级学生,一方面面临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就业的压力。

笔者针对这个群体的状况,对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状况进行调查。以期找出影响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的主要因素,进而找出应对策略来缓解该群体的压力状况。

一 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参考了《大学生学业压力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等文献,又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编制了《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调查问卷》。

问卷涉及5个因子:学习负担、学习环境、他人期望、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学习动力。共有20个单选题目,每个题目有5个选项,程度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预测问卷的信度采用克伦巴赫ɑ系数,该问卷信度为0.869,可信度较高。

二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一所高校的100名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状况进行调查。其中男生38人,女生62人;理工科64人,文科36人。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三 研究结果

下表为100名受试者填写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问卷的平均分与标准差:

将上述数据整理成图表,见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均分得分排名前5名的题目为:第七题、第二题、第十四题、第二十题、第十二题。这几道题目内容分别为:第七题“朋友们一直对我寄予厚望,我不希望让大家失望。”第二题“我担心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与找工作时间冲突。”第十四题“我担心自己本专业所学的知识,不能在未来个人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第二十题“我认为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第十二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对我来说有些困难。”从这几道题的类型来看,硕士三年级学生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方面较担心。

图2中显示,压力感很大的学生占6%,压力感较大的学生占38%,压力感适中的学生占32%,压力感较小的学生占24%。由此结果可以看出,较多数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感适中,不过仍有42%的硕士三年级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业压力。

由图3可以看出,男生的学业压力的平均分比女生稍高一些,但结果不明显。文科学生的学业压力问卷平均分远高于理工科学生的平均分。

四 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的研究结果来看,硕士三年级学生的总体压力状况适中,不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业压力。硕士三年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阶段,有些同学准备出国深造、有些准备直接就业,这个阶段又正值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申请国外学校的时间,多件事情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该群体的学业负担。

因此,问卷中的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这个因子的得分较高。

从男女生对比结果来看,男女生在学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学业压力稍高于女生。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男生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挑战更多。家庭因素、他人期望及硕士三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都迫使这个群体的压力更大一些。虽然硕士研究生经历了大学阶段的锻炼,要比大学本科生更独立、思想更成熟,但由于年龄阶段已在25~30岁之间,涉及要建立家庭、成就事业,加之撰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深度加大,使得其在学习之余,不得不受一些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文理科对比结果上看,文科学生的学业压力远远高于理工科学生的学业压力。这一点可能是由于学科性质所致。理工科学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关联,且理工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涉及实验、编程等,这些内容在其研一、研二阶段都有所涉及,数据会在论文中占相当的比重,同比之下文字方面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极少涉及实验处理,文字叙述性较强,且文献综述涉及古今中外的内容,因此阅读量较大,相对的学业负担会重一些,致使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压力要大于理工科学生。

对于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笔者有以下建议:

1.对于硕士三年级学生

首先,要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正确看待三年级学业压力这个事实,勇敢面对,不要逃避。要了解每个硕士三年级的学生都要经历这段时间的忙碌,因此要正确看待三年级学业负担较重的现实。另外,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加强体育锻炼可加速体内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且可以培养我们的意志力、耐力,对于强身健体、发泄压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强朋辈交流。多交流、多沟通,有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平时认为困惑的问题,在和他人交流之间可以获得灵感。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多和他人交流有利于我们多角度地分析事物,不至于因自己看问题偏激而将问题扩大化。再次,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缓解压力的方式。每个人缓解压力的方式和途径不同,每个人适用的缓解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要多尝试,找出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听音乐、看电影、旅游、运动等等。

2.对于高校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出国留学指导的工作,尽早让学生们了解、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在毕业季的盲目性。此外,可以请往届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学姐学长为毕业生做讲座交流,使大家充分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压力及应对状况。此外,我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3.对于社会

加强社会的支持度。首先家长要多和学生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此外,社会媒体可以加强舆论导向,减缓学生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陈江波、简福平。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2]臧玲。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2)

理科专业论文 篇3

关键词:应用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董甲庆(1981-),男,湖北十堰人,武汉大学教务部。(湖北武汉43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课题“应用理科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20-02

进入21世纪,应用性本科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但主要集中在工科领域,这与工科人才培养更强调实践能力有关。应用理科人才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得以凸现。1990年原国家教委在兰州大学组织召开的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保护基础、加强应用、分流培养基础型和应用型两类理科人才,为我国理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如今,理科本科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虽然明显增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原来的基础理科中直接衍生出了如计算数学、信息光学、生物技术、信息管理等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它们渗透到各行各业,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新的方向。[1]因此,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另外,理科人才与工、农、医各类技术人员搭配起来协调工作,往往能收到显著功效。即使在管理工作中,理科人才也能起到独特作用。可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不仅需要大量工、农、医专业应用型人才,也更强烈地呼唤理科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服务应用型人才和职业应用型人才。其中,前三种对应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第四种对应于高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2]应用理科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大多可以成长为职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如:项目经理、职业经理人等。

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尽管理科基础型学生占据相当大比重,却一直没有放松对理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发展应用理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理科本科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定要准确,符合社会及学校自身实际。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都应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理科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目标定位上都应有所侧重。在知识结构上,与重视理论知识并强调知识系统化的基础型理科人才的培养不同,应用型理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重,注重理论知识的广、浅、新、用特点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在能力目标定位上,理科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素包括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应用能力主要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能力主要指学习、工作和创新能力等。在素质目标定位上,理科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良好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使其不仅重视学科技能的提高,还重视市场、信息意识的养成。[3]

比如,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还要掌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二、按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理科教育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原来的高等理科教育单一的基础学科已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必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积极地发展应用学科,设置一批对口、急需的应用理科专业,培养直接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理科应用型人才。然而,要把基础理科改造成应用理科,明确合适的专业方向,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通过国际、国内的社会调研,从原有各专业的基础出发,发挥基础理科的优势,不断开拓应用方向,大胆突破旧有的框架,构建应用学科和体系,并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逐步调整和完善。[4]

应用理科是一类有自身特色的新型专业。一方面,作为理科,它应当保留基础宽厚、适应能力强的优势,给学生以科学研究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另一方面,它作为应用学科,更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实际工作,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建设应用理科专业应当遵循“保证基础、注意应用”的原则。[5]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加强应用理科专业建设。在“厚基础、宽口径”的方针指导下,各院系实行“按大类招生,联合培养,学科交叉,基础打通”的培养模式。比如,按物理学类、化学类招收的学生,进校后1~2年打通培养,然后按社会人才需求及学生自身兴趣分方向培养。为了满足社会对多学科知识人才的需求,学校开设了物理、化学交叉的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化学与生物交叉的化学生物学专业方向。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知识扎实、英语应用能力好的人才的需求,学校在多个专业开设了国际班、中美、中法联合培养试验班。

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

建设应用理科的课程体系,似乎要增加很多偏重应用的课程才能解决,而教学的时间又是固定的,这就出现了矛盾。因此,我们必须统观该学科的全局,洞察其发展趋势,在确定课程体系时,必须保留最基本的;加强反映科技发展总趋势的;更新反映科技进步的;增设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但无论课程体系怎么变,必须要“保证基础”,这样不管科学技术如何日新月异,也不管学生将来的工作方向如何变动,只要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拥有基础训练所培养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就不难掌握新技术,不难应变一切实际问题。因此,绝不能丢掉原有的优势和长处。当然,在内容上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

建设应用理科课程体系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专业课程;二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和融合;三是构建模块化的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四是开拓建设综合性课程。[6]

另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实施应用理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此,师资队伍的配备上应充分考虑应用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用理科的教师要像应用工科的教师一样,既擅长教学和研究又具备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也称“双师型”教师。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也可以从企业、事业单位或机关部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中聘请一批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应用理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理科本科的课堂教学特别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其他的现代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行动导向式教学等也值得提倡。

再则,根据应用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配合应用性课程改革,需要改变学生学习成果的传统评价体系和课程考试方式,倡导多样化的考核手段,侧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注重过程考核,激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成为主动学习者。最后,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

我校为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通专并重”的方针,进一步打破了学科壁垒,拓宽了专业口径,并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设置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在同一级学科或学院内的各专业打通培养渠道,按学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校重新审定、合理调整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精选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同时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条件。

目前全校共开设通识教育课程639门,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五大类,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个学分,共最低修满12个学分。获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在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获自然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另外,我校还制定了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与华中七所部属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开设了“七校联合”培养等,提倡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第二学位。

总之,要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适应范围广、应用开发能力强的应用理科人才,关键是要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动向,探索和建立与人才培养要求及知识能力结构相适应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引进“双师型”教师、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方式。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

建设应用理科,培养应用型人才,仅纸上谈兵不行。首先,要拓展专业的应用方向,并使其学科趋近前沿,必须不断探索学科的应用前景。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其次,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方法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具有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具有开拓应用成果的能力,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另外,生产实习和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是理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实验课程应统筹兼顾,将基础型、提高型、综合型实验有机结合。科研训练应与实验课程和毕业论文、社会实践连贯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等。

如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构建了系统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三层次本科实验教学新体系:基础型、技能型实验;提高型、综合性实验;研究型、创新性实验,并加强和落实学生的野外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从实验和实习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院在神农架、九宫山等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了野外实习基地,每年暑假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要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野外综合实习,相关专业教师亲自带队,随时给予指导。学院还与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如:东阳光药业集团、华北制药集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签定了联合培养协议,每年选拔20名学生组成创新班,到华大基因研究院进行为期3个学期的学习和研究,以培养学生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院每年选派30个暑期实践小分队,深入社会,认识社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领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及解决方案,学院给予经费支持。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实验课堂教学、业余科研和毕业实践三部分。通过以下三个创新教育平台来实施:一是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二是计划教学-开放实验-业余科研,三是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学研产)。并与中国科学院、部门科研院所、国内外其他大学和大型企业联合建立了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实习基地23个。学院每年都派出优秀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包括本科毕业论文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另外,还与香港华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实验室设在校内,严格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每年接受本院学生进去实习。

目前,我校六个理科学院中有三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我们不断加大理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的系统训练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我校在培养理科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一方面理科学生要选修其他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其他学科学生一起上课交流;另一方面学校的各种文体、学术活动各个学科学生同时参加,理科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学科特点等。在这样一个各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氛围中培养出来的理科应用型人才,不仅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还熟悉其他学科特点,为其成为素质全面的高端人才或从事与本学科接近的其他学科工作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我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在我校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大学生“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成果展中,每届展出学生创新实践作品约400件,其中大多作品已申请专利或以论文形式发表。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校六个理科学院本科生共申请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37篇,核心及其他期刊论文26篇;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6项,武汉大学创新实验项目61项;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48篇。我校学生自主创业者也不断增加。如: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5级学生周跃文,从大二开始从事校园兼职,逐渐积累创业启动资金,大四时成立了武汉文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网页制作与推广、系统及软件开发等,2009年9月又将公司业务拓展至高校成人教育办学等,公司规模逐渐壮大。

五、加强思想道德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品德培育是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人才成长的灵魂。培养理科应用型人才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摆在突出地位。因为品德可以决定人才获取知识的思想动机和刻苦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意志力,在人际关系处理中的亲和力、影响力及团队精神。高校学生品德培养既要改革创新“两课”教学,使政治理论课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更有亲和力和说服力;又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树立爱国报国、服务人民的思想,坚持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7]

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着很大变化,并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成长中的大学生面临日益增多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我们要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此,我们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等。

六、结束语

总之,在以培养基础型理科人才为主的综合大学办好应用理科,有利于发挥其学科优势和综合功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理科应用人才。我们既要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品德培育;更要充分利用学科、科研平台、实验教学平台优势,进一步凝练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平台,提高自身培养应用理科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与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后备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3]卢森锴。综合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7,(5):172-180.

[2]高林。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性学位教育课程模式及其衔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s1):31-34.

[4][5]骆武刚,赵胜年,葛明德。发展应用理科,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几点探索与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1994,(4):82-88.

[6]张宝秀,张景秋。应用理科、应用文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8,(5):51-53.

理工科毕业论文 篇4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ject have many practice links. Graduation thesis and design have hardware requirements. While for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iversities' all aspects shortcomings.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thesis anddesig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 is low. It is point out that fast and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is to do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uch as perfectingthe system and doing well the topic selection,enhanc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reform,do the existing contingent of teachers and guidance modes. It wa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give the reference to the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sis (design)quality.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措施;软环境

Key words: new local colleges;science thesis (design);measures;sof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95-02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为专升本的院校[1],其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多数以专科教育为主,定位是培养大量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富有实干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通过升本的机遇大量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学校科研工作得以快速发展。其功能和以往相比,除了教学以外,加大了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即立足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在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同时,利用自身在科研上的优势,通过参与社会经济技术活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2]。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它们已成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3]。

2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本科生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4]。而理工科类专业主要培养科学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其实践环节多,毕业论文多有硬件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因地理位置的制约,在生源质量、经验交流等方面处于劣势,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再加上历史原因,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缺乏、学生重视不够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计划不完善,就业与考研复试冲击,学生普遍存在论文基本攻薄弱等因素[5-8],这些不仅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

3提高毕业论文的措施

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要解决当前的困难,更有效的方法是做好软件建设。

3.1 加强动员,完善制度,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论文效率加强动员,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撰写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本科阶段必须完成的一门必修课,是与毕业直接关联,获得学位、求职或继续深造的先决条件;让他们明确撰写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人才培养过程,是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文献资料查阅能力等的形成和提高过程。学校和系部统一思想,对不合格的论文决不手软,只有确定了明确的标准并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才能够使学生打消侥幸心理,有压力去完成。学生重视,基本功扎实,可以提高实验(设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而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减轻老师指导的难度。

3.2 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优化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除了在选题方面严把质量关,做到难易适宜外,还可以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

3.2.1 与地方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经济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科研课题,为学生毕业论文提供素材。论文(设计)命题一直或部分时间到科研合作单位、实习单位或有工作意向的单位进行,完成后由学校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自行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纸上谈兵,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得到锻炼,学到实际本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也解决学生在就业和学习方面的矛盾冲突。

3.2.2 加强与资深的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两类院所师生的“双赢”。很多资深的科研院所高级职称和博士较多、科研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而充足,很多对新升本科院校来讲很难申报的前沿课题,但对省重点高校或更高层次的高校老师手中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项目却课题组人手不够,这正是新升本科院校的缺口。因此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加强与这些高校或研究所联系,利用他们的课题和资源优势解决自己课题方向老套、脱离实际、仪器设备不足等问题,为新升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注入一定的活力,让更多学生有进行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机会,实现两类院校师生的“双赢”。

3.2.3 做设计类课题。现在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有个人电脑,可选择应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设计。调查发现历届理工科毕业生,无论是在工厂从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在公司从事经营贸易,还是在政府机关就职,几乎都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培养掌握最新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当然应该顺应这个潮流。

3.2.4 选题时间提前、内容放开,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论文(设计)。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自己或学校立项的科研课题或实验室建设课题中。一方面毕业论文(设计)与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某一问题的质疑、改进或推广,只要能够体现学生科研能力,都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学实践中的综合性或创新型实验,只要能够体现水平的,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师可以不定期的向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利用兴趣这一强大动力提高论文质量。

3.3 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实习、考研、就业与论文写作之间的冲突,同时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基本功。狠抓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开设专业文献检索、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训练方面的课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外语与计算机水平,对于论文有关文献的查阅以及日后论文的撰写、排版、定稿都大有帮助。改革实践教学,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由简单到综合,由单一到复杂,循序渐进的系列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适当引导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内容到形式,反复揣摩,以便能够有效地借鉴它、模拟它。同时,老师可每学期给学生布置一两个与其专业相关的写作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评语有针性的攻克自己写作的弱点,争取每写一次论文就能进步一点。课程实习、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有总结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这些写作都可以较早地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素材储备、技能准备等多方面的作用。

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

3.4.1 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指导老师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其勇挑科研重担,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提高论文(设计)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实习、参与工程项目设计等,组织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论文(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指导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可适度聘请外校教师或企业高工参与到论文指导中来。

3.4.2 论文指导模式改革首先可采用教师团队指导方式,即以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组长,在充分考虑老师的专业特长与教龄基础上,组建毕业论文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将发挥教师在各个领域的知识优势和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可以较好的完成论文指导任务,同时也培养了青年教师论文指导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可采用双导师制。对于校内课题,青年教师可以作为副导师、高职称教师的助手身份参与指导论文。因为教授经验丰富,但是指导学生时间相对较少,而青年教师精力充足,时间多,但是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需要不断提高。每个学生都配有导师和副导师,可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这种联合指导方式,真正体现了教授“传、帮、带”的学科带头作用,加速了具有知识创新和科研攻坚能力的学术人才的形成,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将大大提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来自企业的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制,这样做可以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尽快的融入企业文化

综上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提高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可以从完善制度,合理选题,做好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现有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等软件建设着手。

参考文献:

[1]辛彦怀,王红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1-34.

[2]刘海林。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3):89-92.

[3]陈蕾。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发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9-10.

[4]李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213-214.

[5]吴平。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和教学环节对应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2):194-196.

[6]刘正远,段玉玺,呼汉卫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3):301-305.

[7]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1):83-86.

理科专业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部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部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部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密切。

2.2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部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是否合理是反映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看,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还不很合理,还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引进外校高学历人才调整学缘结构,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理工科专业论文 篇6

〔关键词〕竞争情报;教育;模块框架;教学内容;教学实践;高校;理工科专业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02

〔中图分类号〕G250.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1-0009-04

〔Abstract〕Based on summarize the current of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Chinas universities and questions that there are of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its disciplin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principle and basic demand of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Chinas university of disciplin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its teaching content of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wa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in distinct disciplin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t was proved that it was essential and feasible what were offered the course of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university of disciplin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ass through its practice and experiment in three year times.

〔Key words〕competitive intelligence;education;types frame;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practice;universities;disciplin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自20世o90年代中期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率先设置竞争情报课程,尝试着开展竞争情报专业教育( Specialized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ECI)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SECI已在我国高校情报学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认同,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及不少专业博、硕士研究生争相选择的主修方向之一。并且还有一些尚未设立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将SECI课程列为工商管理、财经学科或师范科等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或“通识”教育内容(如首都贸易大学2013年就为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工商竞争情报务实”选修课),希望通过开展竞争情报教育来不断提高在校师生的情报素质和就业竞争力[1],当前国内高校的竞争情报教育正逐渐走出“图书情报或信息管理学院/系”的高墙,成为许多专业学生热烈欢迎的选修课和创业培训内容。

然而,目前SECI这种蓬勃发展的态势却与高校理工科专业中竞争情报教育“屡遭冷遇”的奇怪现象形成了巨大反差[2-3]。据多年调查,即使在一些国内知名的理工科高校中仍有不少师生从未听说过“竞争情报”或“技术竞争情报”等名词,他(她)们在从事科研或毕业走向社会后,面对市场竞争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科技情报博弈情况时,往往束手无策,导致其技术创新或创业实践中不得不采取“反复试错”或延长开发周期等行为方式来克服自身“情报竞争力”缺失的短板,这不仅事倍功半,直接影响创新创业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丧失发展机遇甚至带来巨大损失。实践证明,竞争情报能力已经成为创新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需具备的一种素质[4]。因而,如何根据国内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和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等实际,在理工科专业教育中有针对性地普及竞争情报知识,尤其是开展与其专业素质养成密切相关的“技术竞争情报”教育,尽快提高广大理工科专业师生适应科技全球一体化发展环境、驾驭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就成为我国SECI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为此,本文在近年来笔者对国内部分高校理工科师生“情报竞争力”及其存在差距的持续调查基础上,对高校理工科专业开展SECI的模块组成和教学内容设置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推动SECI在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中的健康发展。

1高校理工科中竞争情报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高校理工科专业的竞争情报教育需求

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中提供的权威数据:截至2014年,我国大陆地区的高校数量已达到2 824所,居世界第二。其中,占总数60%以上的高校及其理工科专业作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高校理工科教育与人文科等专业高校相比,普遍要求学生要接触本专业的知识前沿,有效洞悉未来社会需求,因此学习难度大、学科交叉性强、社会实践性强,这对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提出了更高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5]。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加紧针对后来居上的新兴经济体国家高新技术控制的严峻形势,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能够适应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以及国内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逐步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的历史性发展要求[6]。新的形势要求我国高校理工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需要能很好地掌握本专业前沿知识并应用到未来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去,并且还要具备洞察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动向的广阔视野以及密切跟踪、研判其创新趋势等“情报竞争力”,以促进其专业知识或研究成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配合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这正恰好是当前理工科专业师生中普遍较为缺失的一种综合性创造能力,也是不少理工科学生对“竞争情报”等交叉学科课程抱有极大兴趣的内在原因[7]。因此,组织开设一定数量的竞争情报必修或选修课程,有针对性地向理工科学生(尤其是硕士学位以上的理工科高层次后备人才)传授“技术竞争情报”等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情报学知识,使他(她)们能够养成正确的现代情报观和基本的“情报竞争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毕业后将面临的全球化科技竞争环境,不仅有着巨大的教育市场需求,而且把SECI融入到其专业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还能根据理工学科各自不同特点,有效补齐目前我国理工科专业学生在人文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变化能力弱等方面的短板,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2高校理工科专业开展竞争情报教育存在的问题

1.2.1缺乏与技术创新实践相适应的竞争情报理念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理工科教育者由于长期受“学院科学”研究模式以及传统“情报观”的惯性思维影响,所持信息资源观仍停留在传统“学术文献”+“互联网信息”的阶段,对于情报教育的认知尤其是对技术竞争情报概念及其教育内容的认知不仅相对滞后,而且还存在着很多理解误区,如简单主观地认为科技情报(信息)工作就是到公共图书馆或上互联网等信息资源平台查找相关专业文献资料的辅助性活动[8],忽视了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专业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能力的非对称性和科技信息博弈性,情报竞争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全面创新能力,没有充分认识到SECI对于提高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情报素养和科学精神,尤其是提升学生面对未来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实际工作适应能力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2.2没有将竞争情报能力培B纳入理工科专业教育范畴

国内高校由于受传统学术情报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对主修理工科专业学生竞争情报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没有把SECI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尽管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管理(检索)/信息系统建设等选修课程,但也仅仅停留在对基于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公共信息资源的初步了解和利用基础知识的传授等相对狭窄层面上,对于贴近现实科技竞争环境的情报教育课程安排重视不够,导致许多高校理工科毕业生存在情报意识淡薄、技术竞争情报能力低下等素质缺陷,普遍缺乏对科学技术发展形势变化进行正确审时度势和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创新或创业实践中往往不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或教训,难以正确把握发展的前进方向,常常盲目“试错”甚至于碰到南墙也不会回头。例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失败率高达86%以上,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平均30%~40%的失败率水平[9]。这除了反映出目前国内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尚不够完善外,还充分表明高校师生自身缺乏必要的“情报竞争力”,其创新、创业大多仅仅是凭借一时的热情和勇气,不能客观理性地对其创新、创业等活动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变化和存在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或正确决策。

1.2.3缺乏与理工科专业紧密结合的竞争情报教育资源

目前少数高校理工科开展的竞争情报教育由于缺乏既懂专业又能从事SECI的教师,即使开设了信息管理(检索)/信息系统建设等课程,也因为教学内容设置陈旧,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而且教学活动中由于忽略竞争情报素质和能力养成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未来创新、创业实际工作中的相互促进作用,现有所谓的“情报学”素质(实际上即是图书馆学的内容)与其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存在严重脱节,同时教师对于如何促进竞争情报教学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都使得所尝试推行的SECI内容和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学校专业教学体系之中,普遍得不到师生们和管理部门广泛认同,进而难以充分体现出在高校理工科专业教育中开设SECI课程的必要性和真正价值[10]。

2理工科专业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原则和要求

通过对上述高校理工科专业开展竞争情报教育需求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以及笔者多年探索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国内高校理工科专业的竞争情报教育定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2.1理工科专业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是组织开展SECI要与我国高校深化改革和理工科专业发展方向调整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强调竞争情报教育为科技创新和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二是坚持SECI与学科专业教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和共同发展,要通过竞争情报教育及其网络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驱动和科技竞争意识的相应能力;三是高校理工科专业的SECI要依托不同学科背景和发展特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挥自身科技“比较优势”和坚持特色办学的方针,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发展要求的SECI模式。

2.2理工科专业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要求

根据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培养人才的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其竞争情报教育应当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分析的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目标和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通过组织开展与理工科专业教育相适应的SECI,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与竞争情报的“互补优势”,帮助学生结合专业发展趋势与各自特长,树立并养成正确的现代情报观和有效应用技术竞争情报的基本技能,重在培养学生科学运用竞争情报理念方法和本专业知识解决科技创新与竞争现实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国内理工科人才灵活利用专业知识及技能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造就具有国际竞争视野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理工科专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3理工科专业竞争情报教育模块和教学内容

根据上述原则和要求以及当前国内高校理工科专业竞争情报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们认为理工科专业的SECI体系应当由四大模块共同构成,即科技创新信息源与利用、技术竞争情报基础素质教育、能力拓展和项目实践提高。

3.1科技创新信息源与利用教育模块

该模块的教学内容作为高校理工科专业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基础,是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由“学院科学”模式向“后学院科学”模式转变的大趋势[11],以及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教育由单一的“研发”能力培养拓展为“全面创新”综合能力的改革要求。可在现已开设的“科技文献检索”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学习了解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社会学理论创新成果(如“基于科学突破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社会网络构建”或知识产权垄断等理论),开设《科技信息资源利用概论》、《科学社会学与技术竞争策略》等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发现-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产业推广等各个环节的相互依存和促进关系,开拓专业知识学习视野,牢固树立起开放式创新,以科技创新需求信息来源多元化、搜集方法多样性和分析利用博弈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情报理念,从根本上克服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中那种只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传承与学科发展,不注重社会实践应用和跨学科解决现实问题综合能力培养的“学术象牙塔”式的传统信息观念带来的弊端,为更好地开展具有理工科专业特色的技术竞争情报教育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2技术竞争情报基础素质教育模块

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应当结合理工科专业的特点及共性要求,通过对竞争情报的基本内涵和外延、技术竞争情报的功能作用、需求调查与流程、信息来源和搜集渠道选择、研究分析步骤、体系构建管理、人际情报创新网络构建、成果传播应用以及情报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等技术竞争情报基础知识的教学,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竞争情报尤其技术竞争情报是什么,它们在知识发现-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产业商业化等科技创新各个环节和理工科专业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是什么,技术竞争情报成果是如何形成、传播和应用的等过程[12],以便让学生逐渐形成在未来的科技创新实践中自觉应用技术竞争情报的强烈意识,懂得如何运用竞争情报的理念来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和研究中遇到的现实博弈现象,初步解决竞争情报素质与理工科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问题。

3.3情报竞争能力培养模块

该模块的教学内容是在技术竞争情报基础素质教育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即根据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会遇到的竞争情报现实问题开展教学,重点是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要求,通过对若干具体竞争情报案例的深入剖析和专题讨论,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传授技术竞争情报搜集、甄别、分析和管理利用的各种方法及其理论,了解这些方法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在竞争情报成果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受教育学生与行业专家和社会接触的机会,为营造创新为目标的特色人际情报网络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竞争情报识别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他(她)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情报素质基础。例如,根据机电一体化设计与制造专业特点以及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尚处于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向该专业学生展示如何合法运用“反向工程”等方法对企业引进的新产品或先进设备等实物开展解剖测绘,从中进行其独特设计思想、关键技术性能和工艺控制参数等情报的搜集及其专利保护点评价分析过程[13],全面摸清竞争对手产品的优点和不足,合理规避知识产权侵权或进入国际市场的风险,并有针对性提出相应技术改进或自主创新策略,以推动国内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尽快实现“弯道超车”。

3.4竞争情报项目实践提高模块

该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结合高校理工科专业教育的特点,将学生的竞争情报实践活动纳入到其实习或毕业设计项目/论文等教学环节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把毕业设计项目/论文中的“项目设计背景”或“文献综述”等背景部分的内容拓展为学生“竞争情报实践子课题项目”。让学生在竞争情报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所学的技术竞争情报知识和方法理论以及实习体验,巩固业以初步形成的人际情报创新网络,对毕业设计项目/论文中可能涉及到的市场前景、科技创新动向与研究发展趋势、主要竞争对手、项目/技术/新产品优劣势和可行的竞争策略等竞争情报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搜集与综合分析,在不影响毕业设计项目/论文完整性的前提下,单独形成专门的“项目/领域动向竞争情报分析报告”,在毕业设计项目/论文答辩前进行验收评分,并且将其成绩作为毕业设计项目/论文总成绩的组成部分(目前仅作为参考),旨在提高学生应用技术竞争情报知识及其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借此检验他(她)们掌握竞争情报知识以及在本专业领域综合运用能力的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块不仅可为学生运用竞争情报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难得的实践机会,而且对有效克服目前部分高校在业设计项目/论文等教学环节存在的“空对空”弊端,提高毕业设计项目/论文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开展情报搜集、分析研究活动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起到促进作用[14]。

综上所述,初步设计的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竞争情报教育的模块技术竞争情报基础素质教育结构如图1所示。

4教学过程及其取得的初步效果

4.1教学安排与实践过程

在有关高校以及专业教研究室领导和导师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本着学校、学生和导师三者均自愿的原则,我们选择了工程应用物理与新材料开发、机电一体化工程和有色金属冶金工程等3个理工科的2013届新入学的部分专业硕士生,作为开展上述SECI教学方案的实践对象,并且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在第一学年里根据学生在本科教育中初步形成的科技文献信息检索通识基础,把科技创新信息源与利用模块和技术竞争情报基础素质教育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组合成为“理工科专业的竞争情报基础理论与应用”选修课程,纳入到年度教学计划。第二阶段(情报竞争能力培养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教学方式则采取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与实际案例剖析讨论的形式开展,以拓展和深化学生在第一阶段已学过的竞争情报理论及应用方法,使其能够逐渐与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应用技术竞争情报识别和解决本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第三阶段(竞争情报项目实践提高模块)的教学主要安排在学生实习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时间段来进行,并在征得导师、学生和毕业答辩专家委员会同意的基础上,将其作为评定相应毕业设计/论文水平成绩的依据之一[15]。

4.2教学实践取得的初步效果

通过持续3年的教学试验与实践,极大激发了相关高校理工科专业师生开展科技创新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强烈意识,使选择SECI的学生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成绩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其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普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更加贴近专业实际。据初步统计,接受过SECI的128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良率达到89.6%,与相同专业中没有参加过SECI的学生相比,不仅平均成绩分别提高了5.4~7.2个百分点,而且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或参加创业等活动时更加客观理性,显然情报意识和竞争能力明显高于其未参加过SECI的同学[16]。另一方面,经过3年的教学试验,上述专业的部分硕士生导师对于SECI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最初排斥、怀疑、观望逐渐转变为普遍认可、积极支持或主动参与,甚至有的专业教师还主动提出要旁听有关技术竞争情报课程或讲座,以便提升自己的情报意识和适应科技创新激烈竞争的能力。实践证明,在高校理工科专业(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定学时的SECI课程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因此建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在进一步扩大教学试验和总结SECI规律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理工科专业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生就业或创业的客观要求,尽快将SECI内容纳入相应的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1]彭靖里,Peter・陈,杨斯迈。中外竞争情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2):127-131.

[2]金丹,曾建伟。大学生竞争情报技能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12):116-118.

[3]吴旭,高宇童。工科大学生竞争情报能力培育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40-41.

[4]刘芳,朱沙。基于竞争情报分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1,(1):42-4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EB/OL].http:∥/s78/A08/,2016-09-24.

[6]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前期研究报告[EB/OL].http:∥/,2016-09-26.

[7]董素音。河北省理工科院校争情报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J].现代情报,2005,25(11):193-195.

[8]刘鸿。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74.

[9]王盐生,杜奕欣。我国大学生创业失败率“超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5):414-415.

[10]龙青云,吴晓伟,易艳红。竞争情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1):51-58.

[11]邢佳妮。学院科学与后学院科学的比较探究[J].理论观察,2014,(1):134-135.

[12]彭靖里,Jeanne・杨,可星。从技术进化史看技术竞争情报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发展[J].现代情报,2014,34(8):3-6.

[13]王雪利。论反向工程的技术获取与后发优势[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32-36.

[14]谭海霞。关于在某高校理工科科部分专业(硕士生阶段)开设技术竞争情报课程的可行性报告[Z].重庆,2012:6-8.

[15]杨斯迈,彭靖里。某高校有色金属冶金工程等专业硕士竞争情报课程(选修)教学实施方案[Z].昆明,2012:14-17.

理工科毕业论文 篇7

关键词:理工科;本科学生;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91-02

一、理工科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科研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理工科本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主要是因为整体的科研意识不强,因此对毕业设计表现得敷衍了事。造成理工科学生毕业设计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很多,比如,由于近年来本科扩招,师生比例过于失调,一个教师要带几个本科学生,确保他们能够顺利毕业,这就在无形中增加教师的任务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仔细地对每一个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悉心指导,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师对本科学生的松懈管理,使他们失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及对毕业设计的想法。许多理工科本科学生,觉得他们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研技巧,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会用到,因此无心实验,不关心实验结果,只是单纯地为了交差和向教师汇报。这种不正确的心态,常常使教师感到失望,导致教师不愿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投入太多精力,积极性不高。此外,理工科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不是就业或考研的重要指标,不占综合成绩的很大比例,这也是导致理工科本科学生忽略毕业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做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与找工作的时间冲突,让学生无暇兼顾,不得不以找工作为主。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自己探索和选择的课题毫无兴趣。这些都导致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2.实验经费不足,实验设备短缺。由于理工科本科生的论文及毕业设计,需要一定的实验经费和实验设备给予保障,但现实是许多学校给予相应指导教师的经费有限,使所得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导致有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无法完成或无法实施,不得不将实验设计的内容进行压缩,以节省经费。因此,实验经费的不足,也是导致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除了经费,实验设备的短缺也会影响理工科学生正常完成毕业设计,大型现代化的先进设备缺乏,是制约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由于经费缺乏,可能不会购置过多的实验设备,导致毕业期间,一些实验设备会满负荷运转,有时甚至即使是满负荷运转,也不一定能满足学生需求。况且,有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只对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开放,或者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优先使用,开放时间相对较短,有些还要经过严格申请,申请流程相对复杂。这些条件的设置,限制了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完成度和执行度。3.时间有限,缺乏规范性。很多理工科院校规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应从第七学期中期开始,并于第八学期中期结束,这样总的时间算起来其实很少。除去选题和开题需要的时间,很难让本科生认真思考自己想做的及实施实验。即使有些本科生有心想要好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但随着学业即将结束,就业及考研成为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对他们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需要进行大量实验的理工科学生来说,一个学期的时间是短暂的。时间有限,这是导致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一般直接来自指导教师,学生几乎没有选择课题的权利,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课题和工作量无从把握。为了保证本科生能够顺利毕业,指导教师一般不会允许学生自己拟定课题,而是直接替学生拟定好要做的课题。毕竟,指导教师对相关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比较熟悉,有较多的积累和经验,能够确保学生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但因为不是自己选题,导致学生实验设计(论文)或比较简单,或缺乏深度,不太利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或过于复杂,或过于庞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因此,理工科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来源比较单一,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二、理工科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1.学生就业及考研压力大。随着各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出国,很多学生在第七学期就会开始准备投递简历,或是准备考研。面对强大的就业和考研压力,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就业和考研上,没有过多的时间用于毕业设计。目前,这一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此外,一些学生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很少问及学生毕业设计做得如何,这也导致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对就业以及考研的影响不大,忽略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教师不忍心因为毕业设计做得不好,影响学生找工作或考研。这种心理导致学生产生随便应付,甚至抄袭的思想。2.师生间缺乏交流和沟通。理工科本科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很少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理工科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分为查找和阅读文献阶段、撰写开题报告和开题阶段及最终的论文答辩阶段。但在这三个阶段,学生一般很少与指导教师进行密切交流。学生与指导教师实际进行的交流是有限的,这导致学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概况认识不清,研究思路混乱。在实验阶段,由于与教师沟通得不及时,可能导致操作不规范,甚至所得到的数据可靠性低。在撰写论文阶段,可能出现数据分析错误,格式混乱,错别字多,甚至结论模糊等情况。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师生间缺乏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三、提高理工科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1.提前选定课题,调整就业安排。为了确保理工科本科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对所选课题进行充分思考,同时避免毕业设计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考研,可以提前进行课题选定,将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对向前做一些调整。可以在第七学期初或第六学期末开始准备毕业设计,在指导教师的建议下,学生可在网上进行课题收集和资料整理,提前深入了解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有利于在第八学期前结束毕业设计,顺利毕业。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时间,保证本科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只有将毕业设计提前,才能给教师和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认真地、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设计的完成中。甚至有些教育学家,建议有关单位和部门对毕业生的就业时间进行调整,把就业和考研的时间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之后,这不仅有利于理工科学校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规范,也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2.适当增加教育投入。理工科院校的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面临的一大困难是科研资金和科研设备的紧缺,所以为了提高理工科院校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质量,学校或政府部门应对进行本科毕业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不断加强实验室设备等基础教学的建设。在加大对科研资金和科研设备投入的同时,加大对本科毕业设计的管理,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和查找的时空,能够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深入实验室进行学习和参观,挖掘科研兴趣,熟悉毕业设计中要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努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科研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3.提高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无论是高校、指导教师还是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高校要将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对毕业设计给予相当的重视,与其他教学计划相配合,做好铺垫,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意识到毕业设计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对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要从深层次理解毕业设计不仅是一个教学环节,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和深化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探究和探索的过程,是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为他们走向社会做准备。学生要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设计中去。

四、总结

目前,理工科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毕业设计对本科学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要找到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理工科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作为高校、指导教师或学生本身,一定要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必要手段。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教育投入,包括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以及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汪灵,林金辉。影响理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基本要素与主要矛盾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9,(01):163-166.

[2]孙玉利,左敦稳,李军。高校理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70-71.

[3]陶海军,张传香。关于理工科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1):95-97.

[4]李本侠,王艳芬。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州化工,2011,(17):139-140+16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