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包括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各法学重点研究基地及所在学校的专家、领导,同时还包括国内多位在法哲学研究方面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陈光中教授、主任樊崇义教授、常务副主任宋英辉教授以及肖建华、高家伟、吴宏耀等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时间:(2004年12月17日-12月20日)
17日
报到
18日
9:00-11:30 开幕式: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致辞,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教授致辞,海南大学谭世贵校长致辞教育部领导袁振国讲话各中心汇报、交流“基地”科学管理的经验 (樊崇义教授主持)
12:00-13:00 午餐
14:30-16:30 继续交流经验、教育部领导总结讲话(樊崇义教授主持)
19日
9:00-11:30 部门法学哲理化研讨(徐显明校长主持)
12:00-13:00 午餐
14:30-16:30 部门法学哲理化研讨(张文显教授主持)
20日
参观考察
王利明 男 中国人民大学法民商经济法学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牟 峰 男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工作人员
马 特 男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生
赵秉志 男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研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时延安 男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科研中心主任助理 讲 师
黄 进 男 武汉大学副校长 国际法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胡德坤 男 武汉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沈状海 男 武汉大学社科部部长 博士生导师
肖永平 男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执行所长 博士生导师
王树义 男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胡 斌 男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
张文显 男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 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宋显忠 男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中心 讲 师
黄文艺 男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中心主任助理 副教授
王胜今 男 吉林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彭向刚 男 吉林大学社会科研处处长 博士生导师
张卫平 男 清华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正来 男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兴良 男 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铭暄 男 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步云 男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教授、博士生导师
锁正杰 男 公安部法制局 博士
徐显明 男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桂琳 女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成伟 男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光中 男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樊崇义 男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英辉 男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建华 男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教授、硕士生导师
高家伟 男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教授、硕士生导师
吴宏耀 男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程德文 男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 博士后
毛立华 男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2004年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法学)主任联席会议暨部门法学哲理化研讨会简报
2004年12月18日至19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主任联席会议暨部门法学哲理化研讨会在博鳌亚洲论坛会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承办,海南大学法学院协办。教育部社政司领导袁振国副司长、张保生处长,教育部所属八所法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主任樊崇义教授、赵秉志教授、王利明教授、张文显教授、王树义教授、肖永平教授、曹新明教授,协办单位海南大学校长谭世贵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武汉大学副校长胡德坤教授,特邀嘉宾陈光中教授、李步云教授、高铭暄教授、陈兴良教授、邓正来教授、张千帆教授,有关学校科研主管单位领导郭成伟教授、姚莉教授、牟峰处长,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宋英辉教授,以及有关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等,共计40人到会。两天的会期分为基地管理经验交流和部门法学哲理化两个阶段,议程紧凑。本次主任联席会议首次单独设立专题研讨会议程。总体而言,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尽心竭力,参加单位积极响应,到会人员发言内涵深邃,尤其是会议选题高屋建瓴,博鳌风光旖旎,因此,本次会议是一次高规格、高质量的法学界峰会。吉林大学法学院宋显忠博士认为,这次会议不仅规格高,而且对部门法学哲理化的必要性达成共识,对中国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基地管理经验交流要点
在樊崇义教授主持下,七个法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主任按照成立时间先后发言,简要介绍了所领导基地的发展历史、工作成绩、学科特点、管理问题和未来规划。陈光中教授、徐显明校长和宋英挥教授提出了一些管理问题,袁振国司长简要介绍了教育部建设重点基地的决策背景以及未来发展举措,张保生处长通过一系列统计数据将5年来教育部所属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成绩概括为研究条件大大改善、经费大量增加、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重大项目成果不断涌现、学术交流空前活跃和网络建设突飞猛进等六个方面,将管理经验概括为严格管理、打造品牌和管理创新等三个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积极响应主办单位要求,专门制作了基地管理经验交流材料。赵秉志主任认为,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的特点是:第一,突出学科群建设,以刑法学这一优势学科为龙头,辐射、带动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刑事政策学、刑事侦查学、证据学等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第二,对外交流的组织化和制度化,以五个对外学术交流机构为组织平台,与中国刑法学会、国际刑法研究会和香港、澳门的有关协会展开平等合作,定期组织或者承办国际和国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座,在国际和国内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三,以学术研究为重中之重,通过论坛、论丛、报告、评论等各种形式的学术专刊或者通刊系列,为整合全国学术力量,推出学术精品,提供制度化的平台。
武汉大学环境法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树义教授认为,环境法学很年轻,正处于超常发展时期,环境法学研究中心任重道远。该中心的特点是:第一,合办机制。即武汉大学法学院与国家环境保护局合作成立研究中心,共同为中心的运作提供资金、项目和管理方面的便利条件;第二,与环境法学研究会紧密结合。环境法学研究会的办公机构设置在中心,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也主要由中心人员担任。通过环境法学研究会这一组织形式,环境法学研究中心成为凝聚全国学术力量的平台。第三,立法咨询。即通过项目委托、咨询报告等形式,为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立法咨询或者建议稿。
中国人民大学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利明教授在介绍了立法咨询、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和网站建设等方面工作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基地应当面向全国。该中心比较突出的地方是:第一,与立法部门紧密合作,每年都争取到若干重大项目,提供了有关民法典、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的专家建议稿、修改意见稿和咨询报告,在学界和实务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二,学术研究形式的系列化,通过《民商事判例法研究》(已经出版20多卷)、民商法论坛(已经举办220多讲)等形式,为整合中国民商法学界的研究力量提供平台;第三,特别注重民商法网站建设。几年来投入巨资,在网站上建设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学理文献等资料库,及时学界研究动态,点击率位于世界和国内前列,影响广泛。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肖永平教授认为,研究基地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从研究所到重点研究基地的核心是机制转化。该中心的特点是:第一,国际法不同分支学科的整合。通过基地这一组织形式,建立并且完善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分子学科定期交流机制,整合力量搞专题研究,使研究人员不再固守特定的研究方向。第二,注重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基地专职研究人员在15个国外刊物上,提供的《国际私法范本》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第三,以资料建设为中心,形成资料优势。这是基地在国内尤其国际学界发挥影响的关键所在。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文显教授从中心刊物、课题研究、学术成果、人才培养、国内和国际研讨会、马克思主义法学工程和全球化与法律研究所(基地)建设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的工作情况。该中心的特点是:第一,注重基地学术期刊建设。该基地主办的《法治与社会发展》成为核心期刊,这是该基地的独特优势。第二,注重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的结合。在课题研究、讲座和论坛以及学术研讨会等方面,都注意在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之间的结合地带寻找发展空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樊崇义教授认为,研究中心的工作分为全国诉讼法学平台建设、理论联系实际、成果转化、研究队伍和学科建设、资料信息和网站成绩等五个方面,成绩集中表现为两个“第一”,即校内科研成果连续三年第一,校外科研成果引用率第一。诉讼法学研究中心的特点是:第一,专职科研队伍与全国科研队伍结合。在构建老中青三代组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专职研究队伍的基础上,通过诉讼原理、诉讼法学文库、诉讼法学研究、司法研究人权系列和外国诉讼法典译丛等系列,以及图书馆和网站等形式,建设全国诉讼法学交流平台。第二,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及时转化研究成果。通过与实际部门共建基地、实证研究、免费培训全国师资力量、立法建议和咨询等方式,不仅始终把握学术前沿,而且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部门的决策,转化为师资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的教材。
在上述经验交流的基础上,大家提出基地管理方面的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或者完善的问题,包括:
1.基地管理办法的修订。主要是部分考核指标不切合实际、缺乏灵活性,例如以书代刊的成果没有纳入考核指标,纵向项目与横向项目的比例不合理,以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资料信息等任务齐头并进可能造成基地负担过重等。
2.基地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基地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或者一元化选择、基地专职研究人员与校内学院教师之间学科力量整合、校外兼职研究人员的管理、校外兼职的研究成果在本校考核中的承认等。
二、部门法学哲理化研讨会要点
研讨会由徐显明教授和张文显教授主持。大家的发言可以归结为如下七个方面:
1.部门法学哲理化的意义。大家一致认为,部门法学的哲理化是我国法学走向理性和成熟的必然之路。李步云教授认为,任何法律研究都必然在特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哲理化”应当部门法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徐显明教授认为,这个命题标志着我国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即从反思式的革命性法学走向建构式的建设性法学;邓正来教授认为,部门法学哲理化的命题预示着对我国现行法学研究缺陷的检讨和反思。
2.部门法学哲理化的内涵界定。大家一致认为,“哲理化”并非将哲学、法哲学的范畴或者原理简单套用到部门法学中,也不是用它们来改造部门法学。对部门法学哲理化的具体含义,存在不同观点。“提升说”认为,哲理化是应用哲学、法哲学的方法论提升部门法学研究层次的结果(王利明):“上升说”认为,部门法学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最终都会也需要上升到一般法理的层面(徐显明):“方法借用说”认为,“哲理化”是部门法学借助哲学、法哲学和法理学的一般方法和原理研究部门法的问题(锁正杰):“中间说”认为,部门法学哲理化是研究位于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中间地带的范畴和原理的知识体系(张文显、陈兴良)。
3.部门法学与法哲学之间的关系。张文显教授认为,部门法学是法哲学研究的基础,法哲学是部门法研究的一个提升。两者在哲学上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4.部门法哲学与部门法理学的关系。大家一致主张区分法哲学和法理学这两个概念。关于如何区分,李步云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研究法、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科学。陈兴良教授以法社会学、法理学和法哲学的内容区分以及价值分析、规范分析和社会实证分析的方法区分为经纬,认为部门法法理学是应用规范分析方法研究部门法规范之内的原理范畴,而部门法哲学是应用价值分析的方法研究特定部门法之上的价值内容,两者都是部门法学的组成部分。张文显教授认为,部门法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的,包括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原理、基本范畴、法律方法和热点问题,部门法哲学的研究方法有语义分析、价值分析、反思和建构等。
5.部门法学哲理化的方法和路径。关于部门法学如何走向哲理化,大家一致认为,部门法学哲理化应当自部门法学内部产生,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范畴、方法和原理。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的特色是寻找部门法学和理论法学的中间地带,宋显忠博士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方法颇有特色,即以反思部门法学已经形成的原理或者命题为中心,以实在法的制度分析和热点案例分析为基本点,将一般法理研究与单靠一个部门法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分析结合起来。王利明教授反对部门法学分割的所谓“饭碗法学”,认为部门法学哲理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不同部门法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邓正来教授认为,部门法学哲理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而是部门法学研究层次逐步提升的结果,必须针对具体问题,否则,就可能变成玄学。
6.部门法学研究前沿问题。大家认为,部门法学的前沿问题都涉及哲学和法哲学的原理和方法。陈光中教授指出,刑事诉讼法法学的前沿问题有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实体法与程序法、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公正与效率、理论与实践等范畴之间的关系;高铭暄教授指出刑法学的前沿问题有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功利和报应等价值的之间的权衡及其多元化、减少死刑适用范围以及有关犯罪、刑罚、刑事责任等刑法基本范畴等。
我们感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不仅要面对全国,成为国内相关学科发展的服务平台,而且要面对世界,成为吸引世界相关学科的优秀研究力量的中心。按照袁振国副司长的意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特定学科领域中的“国家队”,这一精辟的术语明确了重点研究基地在国家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但是,这个“国家队”的组织和功能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认为,多元化将是基地管理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诉讼法学研究中心
1.刑事证据法学对理性的呼唤………………………………樊崇义
2.加强价值论研究,推进诉讼法学发展……………………樊崇义 肖建国
3.论正当法律程序与保障人权………………………………杨宇冠 禹艳辉
4.诉讼本质论…………………………………………………肖建华
5.行政诉讼本质论……………………………………………高家伟
6.刑事诉讼法研究与法哲学方法……………………………锁正杰
7.形式理性与刑事诉讼中的事实裁判………………………程德文
8.司法裁判中的事实…………………………………………吴宏耀
9.社会认识论与证据法………………………………………毛立华
10.实体公正的困境………………………………………… 李 静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刑法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当代中国刑法哲学研究综述
………………………………赵秉志 魏昌东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部门法哲学讲座
第一讲 财产权的合法性基础………………………………张文显
第二讲 法律之善优与事实之争……………………………郑成良
第三讲 婚姻正当性基础的法哲学追问……………………黄文艺
第四讲 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国际法的新视野……………何志鹏
第五讲 继承制度正当性基础的法哲学论辩………………黄文艺
第六讲 法学家视野中的公司………………………………蔡立东
第七讲 契约自治理论下的契约法阐述……………………孙学致
第八讲 利益 正义 权利……………………………………彭诚信
第九讲 诉讼制度的再认识…………………………………宋显忠
第十讲 罪行法定:理念及其敌人…………………………杜宴林
第十一讲 经济法基本范畴研究论纲…………………………刘红臻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体系
1.增强理论认同,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和主题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使大学生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积极开设专题形势政策课,优化课程配置,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育教学内容。要通过集体备课、说课比赛、演讲辩论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师资队伍能力建设。要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微信课堂等技术方式,邀请党政领导、著名专家学者作形势报告,形成常态化机制,激发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理解,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
2.增强文化认同,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
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高校要加强对精神文明的培育。要积极引进高雅艺术活动进校园,充分发挥管弦乐、交响乐、话剧等艺术展演的魅力,提升活动品位。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逐步形成“理论教育、读书活动、学术论坛、高雅文化”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新格局。要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深入实施“德育创新工程”,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党史知识竞赛、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活动,举办大学生辩论赛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帮助和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实现“中国梦”的崇高理想。
3.增强情感认同,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普及化
情感认同是理论认同的深化,是行为认同的基础。要以典型引领良好道德风尚,加大对道德楷模的宣传力度;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期间,鼓励学者、科技精英、企业领袖、创业先锋和朋辈学长进校园,分享成功经验,传递正能量。要构建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引导作用,通过主流媒体和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大力传播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又要在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积极与家长就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学生立志助学、成长成才。
4.增强实践认同,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
实践认同、理论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高校要坚持把校园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平台和载体,从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课堂、社团、宿舍等载体,通过感知、感悟和实践,使核心价值观由知识体系转变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要通过开展“我的大学”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健康人生教育、科技创新、文化塑造、职业规划进行主题分类,完善“学校发动、学院推动、校区联动、支部行动、社团互动、学生主动”的工作机制,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实践特点,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讲、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科技支农、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活动,充分展现大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徐金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人民论坛,2013,(35).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共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1]总书记在201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职业院校要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挖掘和开发独具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笔者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一个中心、四个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积极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把德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经费投入等各方面入手,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
首先,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来,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文件精神的贯彻和落实,成立了校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和副院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模式,扎实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长效机制建设,确保思想教育工作相关重要事项决策的科学性、慎重性和合理性,从机制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
其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3+3”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主体模块(即该课程体系中的前“3”的基础课程),构建了“以校园文化为底色,以‘3+3’课程模块为主体,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模式上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
其三,学校严格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要求,始终坚持“教学为中心”这一核心原则,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核心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思想政治学科建设“八个一”建设目标(一个切合实际的学科建设目标,一套不断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个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一个功能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一个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模式,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系统,一批水平较高的教学改革成果)。同时,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建设进一步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坚实质量保障。
此外,在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坚决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按生均每年15元标准的投入,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研究,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融合、一主导”(即“理论教育与基地教育相融合”、“课堂教学与专业特色相融合”、“教师讲授与自主学习相融合”和“项目主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库、四化”(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指导教师资源库”和“教学运行规范化”、“实践形式多样化”、“经费投入正常化”、“基地建设品牌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模式,“一统、二分”(即成立以院党委书记为责任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管理的双重轨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3]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有效发挥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强有力制度保障。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个结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
六安市被誉为“将军之乡”,有丰富的“皋陶文化”、“楚文化”、“汉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中蕴藏着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校遵循“三贴近”这一宗旨,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在校外已建的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依托“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这一平台,探索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内以“红色文化”和“军事文化”为主题的“皖西红色文化长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基地;以“皋陶文化”、“楚文化”、“汉文化”、“山水文化”和“山茶文化”为主要单元板块的“皖西风土文化长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基地;以“改革开放”为主题,以“皖西春雷”、“老区新途”、“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巨变”、“大别山憧憬”等为主要单元内容板块的“皖西改革开放文化长廊”等实践教学基地。[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科学性、主体性、时代感与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全面实施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科学编制了《学院校园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柳塘霞起、荷盖凝翠、琼岛待月、劲松傲雪”等四个生态景观和“学海舟、寸阴斋、求真阁、知恩亭”等寓意深刻、内涵突出的人文景观,提高了校园建设档次和品位,形成了生态与人文相互交融的物质文化;打造了“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大活动品牌的行为文化;积极探索“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文化;凝练出以“志勤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构成校园文化形象识别系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彼此牵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拓展相结合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团中央等单位提出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活动为媒介,将大学生素质拓展作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建设标准,“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作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出了一条独具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四)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一是按照“平安校园”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和谐校园”的理念,通过实施“天眼工程”,建立“校园110巡逻制度”,加强校园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平安校园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创造了和谐安定的校园环境;二是建立以院领导为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各系负责人共同参加的值周制度,充分发挥校务例会、辅导员例会、公寓管理员晨会等制度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积极作用;三是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管理。建立辅导员谈心制度,及时了解学生成长情况。实行主题班会常态化,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学生成长过程的全程管理机制,有助于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同时,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1.组建一流的学科专业,注重教学内容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前沿。中英双方合作协议规定,宁波诺丁汉大学由中方提供建设资金、后勤保障与学生服务;由英方负责课程设置、教学师资与教学管理。据此,学校利用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办学的优势,引进诺丁汉最具优势的、同时也是国际最前沿、国内最急需的学科专业。目前学校设置的教学院所与学科专业,都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历次全英大学专业评估中的五星级专业。这样既保证了所设学科专业的适恰性、前沿性和高起点,也保证了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学术意义。学校所设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学科前沿性。如,国际文化传播学专业,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文化认同、传播学、新闻学、艺术理论、电影文化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理解基础上的国际视角;国际学专业,利用经典的与新兴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历史学成果,指导学生全面、客观、批判地回顾过去数十年全球走过的发展道路,评价与分析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环境保护、低碳零排放、能源再生可利用专业,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探讨学术发展前沿,运用工业化加快给人类地球带来严峻挑战的大量事实,揭示可持续发展原理,阐释应对性策略。
2.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确保教育家办学和“教授治教”的专业水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一流的学科专业说到底还要看师资力量的支撑。学校花极大的代价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根据合作协议,学校坚持从英国诺丁汉大学选派高水平的管理骨干和教学骨干;另一方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优秀中青年教学人员,优先录用中国在海外留学的优秀博士。如,学校历任执行校长与各教学院所长负责人,均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管理高层和著名专家学者。首任执行校长高岩教授原为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亚洲文化研究著名专家;继任执行校长彼得巴特利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英国皇家动物学会会长;前任执行校长罗杰•伍兹教授曾任英国现代语言大学委员会主席,2006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协会(FRSA)高级会员;现任执行校长尼克迈尔斯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曾是该校较年轻的教授之一。他们坚实的专业功底、成熟的教学经验、卓越的学术成就、丰富的领导阅历和颇高的国际知名度,确保了教育家办学的专业水准和“教授治教”的大学传统,体现出“内行领导”的学术凝聚力和“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视野。
3.聘请国内外学术大师讲学,营造浓厚的国际学术交流氛围。学校依托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学术优势,聘请国内外学术大师讲学。从2006开始,学校设立“诺贝尔奖大讲堂”,先后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伦•麦克德尔米德教授、李政道教授莅临讲演;设立“中国院士讲坛”,相继邀请中国科学院韩启德院士、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长、国家再制造重点实验室徐冰士院士等亲临讲学;设立“全球名人讲座”、“诺丁汉大学教授讲座”等,其中英国诺丁汉大学知名教授讲座36场,国外专家学者讲座127场。这些大师的讲座,不仅介绍了不同领域的学术前沿,揭示相关课题的发展态势,而且向广大的学子展现知识创新的非凡人生,营造浓厚的国际学术交流氛围。6年来,通过组建一流的学科专业,聘请一流的师资,邀请学术大师讲座等一系列扎实的学术建设,师生严谨刻苦、努力认真、自由讨论、平等对话,追求本真的科学精神油然而生,形成了好学上进的校风环境与真做学问的浓厚氛围。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多元化”课堂活跃学生思维
1.坚持各项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一定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爱默生1838年在哈佛大学美国大学优秀生联谊会上的讲演中指出:“学院有其不可缺少的职责,那就是教授最基本的道理。但是只有当他们的目的是创造而非训练;当他们在宾至如归的讲堂里聚集起每一朵天才的火花,在熊熊的智慧之火旁点燃起青年人心中火焰的时候,他们才能服务于我们。”[2]正是这种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校也正是由于坚持了这种“教学”的理念,坚持了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与学”,才能够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把知识结构变革成他们的内在素质。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堂。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学习为中心,这是我们的教学原则。学校创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堂,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习惯,开创了教与学的新局面。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课堂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可以根据需要随机安排。如有讨论课、对话课、演示课、实验课、作业课、情境课、演剧课、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网络联合授课等等。即使是以讲授新知识为主的讲授课,教师也不是口若悬河、一讲到底,他们或者提纲挈领,勾勒知识意境;或者画龙点睛,揭示科学奥妙;或者要语不烦,点缀问题真谛;或者妙语连株,启发学习兴致,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省悟、讨论、争辩。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认知灵感迅捷通畅,想像空间自由驰骋,逻辑思维严密深邃,发现学习几度酿成。
三、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探寻问题的自主学习
导师制(Tutorial/seminar),就是每门课程在讲授的时候分成若干个小班,每班一般不超过16名学生,由1-2名教师担任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授课与指导。导师经常与学生见面,了解学习情况,询问疑难困惑,指导方法思路,拓展认知视野,尤其是注重于引导学生“深入就里找问题”,“转换视角提问题”,“联横合纵追问题”,“穷极八方解问题”,直至疑虑洞开,前嫌尽释。校长杨福家院士多次指出,“英国的一些著名高等院校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它们很早实行了导师制,像牛津、剑桥,15世纪开始就实行导师制,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关心。每个人的火种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同学的力量、靠家长的力量、靠教师的力量一起把不同的火种点燃”[3]。为此,学校引进导师制,通过导师引路的办法,开启学生刨根究底的特质。考生进入宁波诺丁汉大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高考重点线以上,英语成绩115分以上,这就使得学生具有接受“全英文教学”的学习基础。但刚入学时,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讲,不大喜欢主动提问题。针对这种状况,在导师制的小班课堂上,教师就有可能提问每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实践证明,导师制使每位学生受到关注,得到激励,问答法点燃了学生的潜在资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每个学生经过不断的摸索,探究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望。#p#分页标题#e#
四、严格的考试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毕业生颁发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位证书,考评制度亦与之接轨,最基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的成长。
1.测验检查侧重于衡量学生具备的情感与态度。平时的课堂教学、讨论发言、小组学习、阶段小结中,会随机穿插一些少而多的测验检查,形式有口试、笔试、纸质、网络等。每次教学测验检查活动对于课程学习都很重要,对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同样重要。学校比较注重短、频、快的诊断性评价,很少有算总账的终结性评价。平时的测验检查主要涉及课程学习的智力因素,诸如学生的认知、记忆、思维、想像、分析、判断等等,甚至需要考评学生对于课程概念、专业知识、理解水平、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然而,检测的重点则是侧重于衡量学生形成的情感与态度。这种测验检查,其实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是在考量教师的观察水平与辨别能力:要求教师必须于学生讨论发言的细微处、测试答案的差异点、认知信心的区分度等方面,捕捉到学生种种非智力因素的成熟状态,辨别出学习付出的劳动量;它是在考量教师职业的公平性、责任心与人格尊严:因为不能打“印像分”、“关系分”与“感情分”。
2.闭卷考试侧重于检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闭卷考试虽然也一样侧重于检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但更多的则是能够让学生看到收获和回报,看出自己在整体中的区间位置,知道目标的达成程度。学校从来不做一次考试定胜负的事情,而是将测试检查、闭卷考试、专业论文的多次分数,按照一定比例换算成标准分,将累加的总分作为某门课程的学业成绩。考卷通常由任课教师草拟,提交英国诺丁汉大学,再统一送交相关高校任职的外审专家评审,再由任课教师根据他们的意见修订。教师打分的试卷也要寄给英国同行抽样检查,送呈统一聘请的校外同行审核,最后确定分数等次,存入学生成绩档案,作为厘定颁发毕业学位证书的唯一依据。只获得最后分数等级的学生是不能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毕业证书的。
3.专业论文侧重于测试学生发展的水平与状态。学校特别重视学生论文的写作。视论文为学生学以致用的主要生成物,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试金石。因而每门课程的论文比较多,如课堂讨论、平时测验、阶段测验要写论文,大多数课程考试也是写论文,有些专业还须提交1万字左右的原创性毕业论文。论文字数无论长短,都要求广泛查阅资料,追寻研究论题怎么样;精心推敲构架,考问逻辑思路是什么;确凿论证观点,揭示知识创新在哪里;注明引用出处,明白学人品质有哪些。学校的各门专业课都开设了相应的论文指导讲座,教师强调论文应是基于事理依据与事实证据的论点阐述;强调论文是独自潜心探寻真理的逻辑展开结论或者是发现过程论证的论说性文体。学生在上百次的论文写作中学习成长,在研究中探求真理,渐渐习得严谨缜密、追求本真的科学精神。
五、有特色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增长
关键词:年鉴学派/世界体系理论学派/历史时段理论/世界体系理论/采鉴关系
二十世纪是反思的世纪,不仅反映在哲学、文学、艺术领域,而且也反映在历史学。有人曾把十九世纪视为史学世纪,主要鉴于兰克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兰克学派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磨灭。但是正如任何理论都有它的时效性一样,它不可能在随时随地都能起到“放之四海皆准”的功能,都有它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所谓“一劳永逸”的真理从来就不曾存在过。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兰克学派发展到了顶峰,顶点的出现意味着衰弱的开始,极度繁荣的背后隐藏着结构性危机。正是这一危机促成了史学百家齐放,年鉴学派、计量史学、比较史学、心理史学等一大批新学派的出现,使历史学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当然,年鉴学派是最有富影响力的一个学派,而且年鉴学派对其他学派的出现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如第一代年鉴学派大师布洛赫对封建制度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作了宽广的考察,开创了真正的比较历史学,被称为“比较史学之父”。第一代、第二代年鉴学派史学家主要成果在社会史、经济史与文化史领域,但是由于新理论、新方法的采用,由此产生了许多新分支学科的出现,如人口史、心态史、历史人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可以说是年鉴学派凯歌进行的时期。1946年《经济和社会史年鉴》更名为《经济、社会、文明年鉴》,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历史研究范围,更好地反映年鉴学派的总体史风格。年鉴学派的大发展与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 ,19021985年)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1946年布罗代尔进入年鉴学派的核心领导层,成为《经济、社会、文明年鉴》的编辑之一,1956年在费弗尔去世后成为该杂志的主编及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主任。他对年鉴学派的最大贡献是于1949 年和1967年出版的《腓力二世和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和《15-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两书。它成了年鉴学派总体史的范本和经典之作,完成了年鉴学派的理论建构,提出了历史时段理论。虽然历史时段理论奠定了年鉴学派总体史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是如果不当地运用该理论来分析具体历史时,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历史粹化现象”,而与年鉴学派的宗旨总体史研究背道而驰。
正当年鉴学派处于鼎盛时期,50、60年代悄然兴起了现代化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欧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和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从50 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股研究这些新兴国家发展和现代化的热潮。如经济学界出现了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在政治学界出现了阿尔蒙德等的政治现代化模式,即政治现代化只有摸仿英国的参议院民主制和美国的总统民主制;社会学界的帕森斯主张现代化就是西化。但是这些发展理论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受到了现实的强烈批判。在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潮,反帝、反殖、反霸成了该时期的主题。另一方面,一体化在部分地区出现,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发展问题不再是某国的问题,而是带有世界性的。与此相应,在学术领域出现了一股强有力的“反现代化理论”、“反西方化理论”、“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潮。美国学者伊曼纽尔。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和学术背景之下,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他认为60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将发展看作是发展中国家单独发展,以及把现代化理论假定存在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可行性。因此,他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纳入到了世界整体来作综合的考察和把握。
年鉴学派与世界体系理论学派虽然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华勒斯坦也不是布罗代尔的直系学生。但是,若仔细分析历史时段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思想理论和分析方法上存在诸多共同之处,而且世界体系理论中许多概念直接采鉴于历史时段理论。华勒斯坦曾仔细研读过布罗代尔的著作,而且私人关系极好。1985年10月18至20日在法国夏托瓦隆会议中心举行了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就对布罗代尔的《腓力二世和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15-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和《法兰西的特性》三部著作各抒自见。华勒斯坦也被邀请参加这次讨论会,在讨论过程中布罗代尔与华勒斯坦在许多方面取得共识。1976年华勒斯坦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创建了一个研究机构:“费尔南。布罗代尔中心:经济、历史体系和文明”。华勒斯坦为什么以年鉴学派第二代领袖布罗代尔来命名呢?1971年华勒斯坦开始写《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并将写好的章节寄给久负盛名的布罗代尔,随即华勒斯坦被邀请为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授课。从1976年开始,华勒斯坦半年在美国工作,半年在法国工作。可见,世界体系理论学派与年鉴学派关系之不一般。如果说以上仅是一些表面的现象,还不足以说明两者在理论上有何传承或扬弃关系,那么下文将从学理上分析历史时段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在学术思想渊源和分析方法上的采鉴关系。
1958年布罗代尔在《年鉴》“论战”专栏上发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从理论上阐述了历史时间的不同层次及其价值。在他看来,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历史事件。它尤如“爆炸掀起的烟雾充满了当是人们的头脑,但爆炸本身却很短促,火光一闪即已过去”。①事件虽发出光亮,但这种光亮却不能穿透这深沉的黑夜,是最富欺骗性的,并不能反映历史背后的深沉本质。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正是这类事件的历史,“事实上,近百年来的历史学,除人为的断代史和个别的长时段解释外,几乎都是以' 重大事件' 为中心的政治史,历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都是短时间。这也许是近百年来科学家们为进一步掌握必要的研究工具和严格的研究方法付出的代价。”②这些事件对历史来说,意义十分有限。它们就象大海中的浪花一样,只是历史的表面现象。第二层次是所谓“态势”、“周期”。经济史和社会史的崛起改变了传统史学的时间观念。历史学家在运用计量方法研究价格曲线、人口增长、工资运动、利率波动、生产预测时,需要一种更加宽广的时间尺度。供我们选择的时间可以是十多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看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虽然如此,还不足以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
第三层次,即布罗代尔所说的长时段历史,也就是“结构”。“结构”是指 “社会现实和群众之间形成的一种有机的、严密的和相当稳定的关系”。③这种结构长期存在而且左右着历史长河的流速,具有促进和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作为障碍,它对人类社会的限制是人类及其经验无法逾越的,包括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只有在长时段中才能把握和解释一切历史现象。布罗代尔曾经这样说道:“在巨大而沉默的大海之上,高踞着在历史上造成喧哗的人们。但恰恰象大海深处那样,沉默而无边无际的历史内部的背后,才是进步的本质,真正传统的本质。而短时段的历史,报纸上就' 当前历史时刻' 所写的一切,不过是海面,是只要载入书籍簿册就会冻结和凝固的表面”。④布罗代尔分别将这三个层次称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
在布罗代尔看来,历史学家只有借助于长时段历史观,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内在本质,“巨大而沉默的历史之海”对历史学家更有价值。不仅如此,他在那篇跨学科研究的宣言书《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中说,“在我们看来,长时段是社会科学在整个时间长河中共同从事观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河道”, ⑤“长时段仅是社会科学会商时可能使用的共同语言之一,应该看到还有其他的共同语言”。⑥世界体系理论在思想渊源和分析方法方面受益于布罗代尔的历史时段理论。华勒斯坦同意布罗代尔用“长时段”来书写历史,同时也同意年鉴学派主张多学科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华勒斯坦的三卷本《现代世界体系》,本身就是在总体的宏观整体研究思路指导下完成的。在世界体系周期和趋向上,华勒斯坦采用了长时段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关心长时段社会变化,我们的兴趣主要的是较长的周期,即那些平均为50-60 年,通常被称作康德拉捷耶夫周期,还有更长一些(200-300 年)的,有时也被称为长周期”。⑦世界体系理论对年鉴学派的采鉴最主要体现在概念的运用和分析的视角上。布罗代尔认为经济世界都存在三种层次:腹心层、中间层、外层。“在经济世界特有的分工中,外层次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而不扮演伙伴的角色。在这些边缘地区,人们往往过着炼狱或地狱一般的生活”,⑧中心依靠的供应,但又屈从中心的需求。同时他还认为经济世界的腹心层或中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次中心需要转移,都有新中心形成。中心的转移都是在斗争、冲突和强烈的经济危机过程中实现的。华勒斯坦全面汲取了布罗代尔的思想,并使之更加系统化。他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地带,即核心地区、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之间存在着 “不等价交换”,这种“不等价交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机制进行,如殖民垄断贸易、当代跨国公司内部转换贸易、国家间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等等。通过这些手段,不断形成新的中心和边缘地区。而在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之间有一个半边缘地区,对邻近的核心地区而言,它呈现出一种边缘化过程,但相对于邻近的边缘地区而言,它又呈现一种核心化过程。显然华勒斯坦在论述世界的三个层次以及相互之间的动态关系时,比布罗代尔更加清晰、有说服力。
在布罗代尔那里,中心与之间存在供应与需求的关系。而华勒斯坦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两个新概念:“融入”和“边缘化”。世界体系论者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16世纪的欧洲产生以后,通过地理扩张和经济掠夺,到19世纪末,西欧殖民体系已在全球建立,从而完成了近代世界体系向全球扩张过程。在世界体系向全球扩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未进入世界体系的国家以及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融入”和“边缘化”的关系。“融入”是指世界体系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不断进入世界体系的过程。由于是一种主动的姿态进入体系的,所以能在体系中占有利位置。如日本“脱亚入欧”的现代化实践;而“边缘化”则指世界体系不断包容新的国家和地区的过程。由于缺乏主动态势,只能依附于中心,现代化进程尤为艰难,如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华勒斯坦在世界划分上存在部分思想继承关系,但是也存在分歧。华勒斯坦认为欧洲经济世界建立时间在16世纪以后,而布罗代尔则认为早在欧洲人认识整个世界以前,即在中世纪乃至古代,世界已经分成几个有结构的、有中心的经济区域,也就是说,分成几个共存的“经济世界”。
在世界文明问题上,华勒斯坦与布罗代尔也存在采鉴关系。布罗代尔对世界文明持多元论,“乔治。古尔维奇说过' 整体结构(文明)始终是不可通约的,不同类型的整体结构之间的连贯性和可比性其实纯属幻觉'.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完全合理或基本合理。但并非所有的历史学家都乐于承认这一点”。⑨在讨论世界文明问题上,布罗代尔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文化场”。文化场首先属于地理学的范畴,而不是人类学的范畴。文化场同样分为中心、核心、边界和边缘。他认为在文化场的边缘往往最能认清文明的特征、现象或趋向,同时,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借鉴和拒绝两种方式。布罗代尔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持乐观主义态度,“未来决不是跑道的终点,也不是摆脱千百年来经历的种种悲剧的障碍,而是人类从诞生以来不断更新的希望”。⑩作为一种文明的世界体系,在华勒斯坦看来,文明是多元的,是作为一种特殊性而非普遍性存在的。虽然在16世纪以前世界上存在着不同文明,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追求科学成了文明的象征。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全球扩展,西方文明成为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文明或强势文明。对于处于边缘地区的国家而言,由于政治和经济上都处于边缘地区,因而对核心地区的文明很难作出有效的反应。它们往往陷入两难境地:拒绝接受将很难享受核心地区文明的益处;如果接受,那就意味着放弃自己以前所具有的文明。华勒斯坦认为,未来文明的走向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单一的世界体系被打破,形成多种历史体系;二是现在的历史体系转化为一个不同类型的全球范围的历史体系;三是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他对什么样的体系最可能实现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而且这三种未来文明的形成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演绎而已。
综上所述,布罗代尔的历史时段理论与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在学理上的渊源便可窥见一斑。虽然70、80年代,年鉴学派接受了来自各方的挑战,但是年鉴学派有价值的理论思想却在世界体系理论那里得到了进一步“扬弃”。年鉴学派的 “幽灵”依然徘徊于世界史坛,不管我们承认与否。
注释:
[1] ,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法,《资本主义论丛》,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年版第176 页。
[2] ,同[1] 书,第177 页。
[3] ,同[1] 书,第180 页。
[4] ,张广智、张广勇著,《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 91页。
[5] ,同[1] 书,第202 页。
[6] ,同[1] 书,第203 页。
[7] ,伊曼努尔。华勒斯坦著,美,《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第9 页。
[8] ,同[1] 书,第102 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78-01
2017年5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高中部礼堂举行。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马凌、赵立等领导,以及各区教委体卫科负责人、教研员、论文获奖作者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在论文综述报告中介绍道,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是北京市最有影响和历史最为悠久的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科研活动。本届论文报告会论文报送数量首次突破2000篇。从论文征集情况看,“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仍然最受一线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和“校园足球活动与冰雪体育项目”方面投稿数量增长较快,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从主要研究成果与特点来看,本次论文报告会的入选论文,总体上反映了近两年来北京市学校体育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的研究水平。
亮点1――聚焦大会主题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此次论文征集活动的大会主题关键词之一为“核心素养”。从报送论文中可看到,广大一线教师作者关注核心素养,更多地是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学校体育,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从体育教育的高度思考体育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也关注学生的“体育品德”发展。充分说明,一线教师关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
亮点2――研究教育热点 提炼首都教育特色
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首都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在此次论文征集活动中,有很多“先行者”将本地区、学校开展冰雪体育项目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与广大同行分享。不仅如此,类似对“高参小”等具有典型北京发展学校体育特色的做法研究成果,也屡见不鲜。这些成果的涌现,客观上推进了我市在发展学校体育方面的经验总结,有助于首都教育特色的形成。
亮点3――研究氛围渐浓 论文质量有所提升
本次论文报告会不仅在报送数量上超过历届,在论文质量方面也有所提升。一方面,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如国外模式引进、雾霾天气、查操员制、风险防范等;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也逐步科W,包括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比较普遍,从以往的经验总结式为主的论文写作,发展为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获得数据,通过结果与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写作的规范性也有所提升。
另外,在本次论文报告会的作者中,首次出现了体育与师范院校部分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科学报告会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直以来北京市基础教育与高校的紧密协作关系,引导更多高校学校体育研究者参与到对首都基础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中来。
毕业论文致谢部分范文(一)
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写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那种感觉就宛如在一场盛大的颁奖晚会上,我在晚会现场看着其他人一个接着一个上台领奖,自己却始终未能被念到名字,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后,终于有位嘉宾高喊我的大名,这时我忘记了先前漫长的无聊的等待时间,欣喜万分地走向舞台,然后迫不及待地开始抒发自己的心情,发表自己的感想。这篇毕业论文的就是我的舞台,以下的言语便是有点成就感后在舞台上发表的发自肺腑的诚挚谢意与感想: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她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她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许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许老师。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学长。正在撰写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助我搜集文献资料,帮助我理清论文写作思路,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学长的帮助表示真挚的感谢。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学弟们。他们为我提供了写作论文的重要工具——电脑。甚至为了让我方便进出他们的寝室专门为我配备了一把钥匙,而且四台电脑的密码也都一一告知于我,任我选用,让很非常感动。对学弟们的支持和帮助表示万分感谢。
毕业论文致谢部分范文(二)
在xx大学度过了四年的紧张学习时光,系统地学习了工商管理的各方面知识,深深的佩服各位专业老师的学识,从中我不仅学习到管理知识,而且学到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在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到撰写开题报告、最后到正文撰写,x老师都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x老师指出的每一个问题,指导的每一个思路,都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x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无论从格式规范、论文要点、还是文章结构,*老师都不厌其烦,给予我及时的帮助,使我能够最后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工作。
在此我要感谢xx大学xx系的所有老师,你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治学态度,不仅使我对管理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将理论和自己的工作互相印证,受益匪浅。而且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继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感谢我的各位同学,是你们的无私帮助让我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当中,多位同学为我提供了信息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再次感谢xx大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我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平台,幵始一段新的人生!
毕业论文致谢部分范文(三)
吋光飞逝,转眼间四年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在这四年的学习期间,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怀和帮助。在学位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期间给予我支持、帮助和鼓励的人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对我的教导。从论文的选题、构思、撰写到最终的定稿,x老师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使我的毕业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x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术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学风,都是值得我终生学习的。
其次,感谢经济学院的全体领导和老师,由于他们的悉心教导,我学到了专业的经济学知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感谢论文指导组老师xxx老师、xxx老师和xxx老师,对论文的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使我的论文更加完善。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在此期间给予我的包容、关爱和鼓励,以及所有陪我一路走来的同学和朋友,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和照顾,我才能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我的学业。
毕业在即,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铭记师长们的教诲,继续不懈努力和追求,来报答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
毕业论文致谢部分范文(四)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说心里话,作为一个本科生,在最初试图以《周易》为题材进行研究时,还是颇有顾虑的,最大的难题在于自己对《周易》缺乏足够的了解,面对神秘瑰丽的古代典籍茫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几经酝酿思索,最后在文学院不少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确定对《周易》的人生哲学进行尝试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开此论文的撰写工作。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x老师始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并且在耐心指导论文之余,x老师仍不忘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美妙与乐趣。特别是x老师借给我的《周易美学》一书,让我对《周易》中神奇瑰丽的殿堂多了一份盼望与神往,虽然与论文不甚相关,却为我将来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打开了不可多得的方便法门。值得一提的是,x老师宅心仁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对学生认真负责,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这些都让我们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毕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希望借此机会向x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一、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坚持参加面授,按时完成各科作业
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没有成功的保证。在三年的电大学习中,我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面授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细心地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在课下,我能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认真完成课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做到认真、工整、正确。另外我还充分利用中央电大庞大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参与在线学习,解决学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坚持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坚持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例如在学习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之后,我了解到小学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出了发展的共同规律,又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这就为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和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思想。通过对所任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析、研究和总结,我撰写并成功地发表了教学论文《浅议如何转化后进生》。通过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我彻底地转变了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领会到新课程改革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给我们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极为平稳的成长平台。在三年的学习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合格、素质过硬的人民教师。
三、深入调查,精心设计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对我们三年来所学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综合考查。在认真做好资料收集整理的同时,我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性研究,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撰写了《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文,受到了指导老师的好评。在论文答辩时,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沉着应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论文观点和理论依据,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我轻松地跨过了专科学业考查的最后一道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