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将公民权利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逻辑前提,公民权利能够客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集中型;专业实践;教学理念;教学评价;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 F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35?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自治已经成为弥补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实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因此教育部非常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可该专业目前面临众多发展困境,其中就业不理想是导致该专业招生情况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按常理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呈增长趋势,说明专业发展前景可人,但现实是很多高校该专业招生计划又逐年递减,应该说对口就业难是“罪魁祸首”。如果毕业生不能被社会所认可,则其专业的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危机。因而研究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实践培养模式,探讨如何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一定程度上突破该专业的发展困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已具有较长的历史,形成了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在公共行政学、经济学、政策分析、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基础之上的专业。但是,目前能搜集到的国外学者具体针对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方面的资料非常有限,其主要原因是国外该专业就业市场广阔,专业发展环境宽松。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1998年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已有几百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这是我国社会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国内近几年也有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困境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且指出实践教学薄弱、就业困难是制约该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周湘莲(2011)指出建设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建设与完善的前提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2]。谢舜,蒋永甫等(2012)提出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3]。裴乐(2013)提出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运行机制,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以“理论―模拟―应用―创新”这一理念为指导,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多元需求,在实践课程群组的支撑下,由多个模块构成课程、层次,最终组成总体框架[4]。
综观国内外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已解决的问题有:一是观念认同的一致性。国内高校在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过程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并且认为实践教学模式是关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二是国内学者们充分认识到了公共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7-23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模式研究”(XJK012CGD081);湖南工业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12C33)
[作者简介] 王欢芳(1980-),女,湖南醴陵人,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胡立和(1962-),男,安徽来安县人,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工商管理类专业难度更大,该专业实习基地难以建设,专业实习难以展开,这使得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升,专业人才优势难以体现。但现有研究尚未充分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征,缺少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
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教学体系设计的一套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且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模型,这种模式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指导范式价值[5]。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该专业的特殊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相比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可操作性不强、直观感差和见效慢等特征,因而短期的实践难有效果,需要设计更为集中型的实践模式。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各高校可以依据自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与方向,设计一套集中型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时间集中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之探索
(一)树立“时间集中型”特色实践教学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时间集中型”特色实践理念是指相比其他管理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总实践课时不减少的前提下,将实践的时间安排更加集中,也即减少实践的总次数,增加每次实践的时间长度。这是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短时间的实践难以见效,需要较长时间的深入实践和跟班学习才能领悟到该专业实践的真正内涵。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是每次为期一周或两周的实习,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实习仅是走过场,实习单位也不够热情,经常遭遇尴尬。而集中型的实践则是针对大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他们开设至少为期一个月以上的实习,将他们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的岗位上深入实践,甚至还允许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后利用课余时间到实习单位继续业务学习。
(二)合理设计“时间集中型”特色实践内容体系
在“时间集中型”特色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需要进一步合理设计实践内容体系,科学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开始,基本每个学期期末安排1周以上的实践,总实践周数在30周以上,例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见表1,其他很多高校的实践安排类似。这样的实践教学安排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分散,学生普遍感觉到每次实习流于形式,而且前后两次实习之间没有连贯性。
表1 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序号 实践教学名称 实践教学类型 学期 周数 学分
1 军事训练 其他 1 2 2
2 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实践 其他 1~6 5 5
3 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 2 1 1
4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 专业实习 4 2 2
5 公共管理专题学年论文 课程实习 5 1 1
6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 6 3 3
7 公共事业管理专题学年论文 实训 7 1 1
8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 8 7 7
9 毕业论文 其他 8 9 9
合 计 31 31
而在新的实践理论指导下,可以对现有的实践环节加以压缩,增加每次实习的时间,尤其是注重前后两次实习内容上的连续性,具体的公共事业管理“时间集中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见表2。由原来的9次实习安排压缩到7次,主要增加了学年论文和专业实习的时间,而且时间由年末调整到5、6月份。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基于每次临近年末去实习,实习单位一年的工作任务基本都已完成,这阶段主要忙于年终总结工作,难以分配学生具体的实习任务,而且以前专业实习时间过短,学生反映对某个岗位还没完全进入状态就结束了,很难有真正的收获。此外,时间集中型的实践教学安排还强调前后两次实习在内容上的连贯性,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年论文应是在认识实习基础上形成的对某个专业问题的感性认识,以及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主题进行初步的专业研究;而专业实习岗位的安排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期研究兴趣,尽量将岗位与研究问题匹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在实训中加深对自身研究方向的认识;毕业实习同样是围绕前期的实习重点进一步深入地对某个专业问题进行实践探索;而毕业论文的主题选择则水到渠成,基本要与学年论文主题一致,内容是学年论文的充实与延伸。这样的毕业论文最大程度避免了学生写作的盲目性,而且写作内容有丰富的前期数据和案例资料作支撑,是大学四年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最好答卷。
表2 公共事业管理“时间集中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序号 实践教学
名称 实践教学类型 学
期 周
数 学
分 备注
1 军事训练 其他 1 2 2
2 认识实习 校外实习 3 1 1 以参观和聆听讲座为主
3 公共事业管理专题学年论文 课程实习 4 2 2 指导学生在认识实习和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围绕感兴趣主题开展研究
4 专业实习 校外实训 6 8 8 学期末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训
5 电子政务上机实验 实验室实训 7 2 2 让学生掌握重要的电子政务操作软件
6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 8 7 7 组织学生分散到各相关单位继续深入实习
7 毕业论文 其他 8 9 9 论文题目选择与前期各实习环节密切相关
合 计 31 31
(三)科学设计“时间集中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理论课一般采取闭卷和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相比之下,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因此,需要针对实践教学的特点,科学设计一套体现“时间集中型”特点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对学生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的评价;二是对实践指导老师实践指导过程和指导效果的评价。
首先,针对学生的实践考评应包括实践态度、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技能的掌握情况、工作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采取实习带队老师、实习单位和同组同学三方的综合评价方法,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实习单位评价指标的权重;考核结果可采取多样化,如撰写学年论文能公开发表的、参与专业老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竞赛获奖、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考核的一个方面。同时要求学生写毕业论文要以前期各项实习为基础,注重实践过程的前后延续性。另外,还应将实践考评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其次,针对实践指导老师的考评应包括对实践指导态度、实践指导计划和组织实施情况、实践指导效果和总结等方面进行考核。注重学生和实习单位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评价,注重对实习老师是否按照“时间集中型”的实践理念安排实习的考核。对指导实践高度负责、指导效果突出的老师要给以奖励;而对不够负责、实践指导效果较差的老师要加强监督与指导,甚至调离相应岗位。
(四)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的保障体系
为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的效果,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首先,建立双层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学院层需要有专职的老师负责实践教学的管理,包括合理制定实习计划、安排各项实习的指导老师和评价实习效果;在学校层,教务处实践管理部门要通过暗访、抽查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的监督与管理。其次,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大力打造稳定的实习基地,具体可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寻求双向合作,并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最后,加强实践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指导老师定期到其他高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同时也鼓励实习指导老师与实习单位建立横向课题研究关系,一方面可提高实习指导老师的实践指导技能,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指导老师与实习单位的了解,有利于实习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欢芳,徐金燕。破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困境――高校、政府、社会三维视角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1(5):90-92.
[2] 周湘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42-44.
[3] 谢舜,蒋永甫,胡玉兰。基于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建设的探讨――以广西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2(6):51-54.
【关键词】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就业环境
1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概述
根据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是指适应并不断促进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在自身的素养方面,应该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并且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地,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人民的,可为卫生事业管理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专业的素养的方面,应该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最基本理论知识和在实际运用中低技能,比如: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系统地掌握卫生事业管理地理论方法和技能[1]。
2高等院校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
通过在高等院校的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在现在正在实行的理论课程体系中通常包括五大体系,分别是院公选课、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教育、集中实践。但是通常学科基础的学时、学分较多,占总体学分的25%以上,相比较而言,专业教育所占的比例较小。
2.2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状况
2.2.1在校生与毕业生知识储备情况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虽然都有涉及,但是对于知识确实只知皮毛,对于深层次的方面,知之甚少,甚至是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在实际的工作中,所学习的知识不够用、不对口的情况。在关于毕业生与在校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毕业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明显高于在校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毕业生相对应在校生而言,毕业生更多的接触的实际的东西,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基础的知识。但有一点毕业生是远远比不上在校生的,那就是在英语、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2-3]。
2.2.2在校生与毕业生能力培养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毕业生的能力明显高于在校生,这是因为毕业生在社会中得到的历练、锻炼高于在校生在学校中获得的锻炼。所以在学校的教育方面,不应当只注重书本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型人才,而不是学习型人才。
2.2.3在校生与毕业生素质培养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分别有两种素质、能力,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责任心、集体荣誉感。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对于两种素质的感知情况都是比较差的。通过以上对于在校生与毕业生的比较发现,无论是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还是素质的培养方面,都是毕业生优于在校生[4-5]。通过调查也同时得出了原因,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加入新的工作中,自己的大学的知识得到了实际的运用和检验,让毕业生对于知识更加的了解与体会。
2.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
在就业方面,现阶段的就业情况呈现为稳定的情况并有所增长,并且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面较为宽广。社会对卫生事业管理方面的人才有需求,所以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好的,当然,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建立在自身的好的综合素质之上的。
3对未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对策的思考
3.1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国在阶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以市场的具体需求为导向,提供可以适应社会、卫生事业发展的联系实际解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的高效,应该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好的促进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6-7]。
3.2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特色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为了突出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特性,应当将管理学方面的教育放在首位,合理安排优化课程体系,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教学成果
在教学方面,不但需要加强书本教育,更要对实践教育进行一定的强化,这样才能够凸显教育成果。在课内外可以合理的设立兴趣小组,不但要巩固书面知识,更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日后工作的适应程度,提高毕业以后的在工作岗位中工作能力[8-9]。
4结语
从教育方面来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10]。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教学成果,让学生不单单只会学习,要将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要求,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娜。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75.
[2]孙娜,刘晓晶,黄云蕾。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4(6):195-196.
[3]肖慧欣。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0:83.
[4]温淑云。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与医学高等教育发展需求预测分析[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46.
[5]傅骏蕃,吴汪。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8-62.
[6]陈琳琳,任树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环境研究——基于SWOT分析[J].学理论,2015(26):164-165.
[7]布玉涛。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29.
[8]宋志杰,姜天娇,谷雪然,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8):622-625.
[9]景浩,马月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8):554.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97-02
目前,全国高校中有600多所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黑龙江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已有四届毕业生,目的是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专业课程建设,到2013年满5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仍存在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状
(一)社会状况
1.社会大众对本专业的认知状况
社会大众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知状况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模糊,即不知道本专业是干什么的;二是认识狭隘,即认为是培养公务员的;三是认识单纯,即觉得此专业在欧美发达国家特别吃香,在中国是朝阳专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总体来讲,本专业在社会上呈现认知度低、认可度低、影响力低的现象。
2.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对本专业的影响状况
国家没有对这个新兴专业给予任何政策支持与帮助,配套措施也没有,这主要从就业情况可看出,如招本专业的单位(包括国家及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少之又少,就业难。我国国内社会实际情况是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政治体制严重脱节,政府学术理论的超前与政治实际的落后所产生的矛盾导致我国社会对这个专业的需求也仅是存在于理论上的。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各职位的专业限制又使得本专业学生只能选择无专业限制的职位进行报考,而那些职位的竞争度激烈可想而知,而每年仅有2%的职位要求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国家政府、公用事业及市场失灵的其他领域本需要大量公共管理者,但由于国家对由公共行政转向公共管理仅停留在认可的角度上,而没有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其实本应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大量职位。
(二)本专业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率先由中山大学从国外引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以本专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专业。但其扩张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截至 2013 年全国共有 600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通过对历年高考专业录取结果分析来看,在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当中,录取分数最低的就是本专业。通过对这些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可以得到以下正反两方面的结论:好的一方面是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培养的学生公共意识高,知识面广;不好的一方面是专业方向设置混乱,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就业发展方向不明,学生实习方向随意性大。
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实践内容设置单调、实践多流于形式、实践基地建设不足等。
(三)学生状况
1.毕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成立到现在已有7届毕业生,共354人。其中,2003级87人、2004级83人、2005级25人、2006级67人、2007级35人、2008级30人、2009级27人。通过积极联系,共发放问卷145份,收回有效问卷116份,涵盖了各届毕业生,可以认为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2.教学环节或行为对就业影响程度调查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素质教育和课外活动来培养的,为了了解教学环节和毕业生生活内容对求职就业的影响,列举出了各个方面的主要环节,整理后的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多与老师沟通”对求职就业有非常大或较大的影响;毕业实习、参加课外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对求职就业有较大帮助和影响;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环节对就业帮助很小。
二、黑龙江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庞杂,不能体现出明显的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就是在专业设置后,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学制和教学目的的需要,按照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等层次及考试课和考查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类别,周密规划、设计和确定教学科目的过程。评价一门专业课程设置的成败关键在于看其是否能够体现出该专业的特色。以此为标准,不难看出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课程体系庞杂,专业特色不明显问题。
(二)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专业价值理念的培养
公共性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最大特点,主要体现为其受益对象的公众性、服务内容的公用性及服务目标的公益性。然而,从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情况来看,有关价值理念方面的课程除了一些意识形态的、政策导向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专门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价值理念或体现公共事业管理者素质要求的课程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局限性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知识复合型和技术复合型的人才,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从黑龙江科技大学目前情况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主要表现有:一是教师自身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二是实践机会少,即使某些学校安排了实习,也因缺乏规范有效的指导而流于形式。这不仅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无益,还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认为该专业的出路只在于考研升学,从事更高层次的理论研究或者进入公务员队伍,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迷茫和失望,甚至过早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担忧。
三、黑龙江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建设思考
根据黑龙江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结合国内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国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认为构建黑龙江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重点解决下列问题。
第一,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在通识教育平台课中,应特别加强高等数学和外语教学。在英语教学方面,由于多数学生基础较好,建议采用难度较高的教材,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第二,根据学科发展定位,加强学科大类基础课教学,以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教育部 1998 年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 16 门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要有选择地开设,没有必要完全照搬照抄。黑龙江科技大学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来选择开设的课程,安排适当的学时。
第三,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学校的优势资源,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开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对于学生参加选调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以及就业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论文关键词:公共管理,缺陷
近期,“地沟油”再次成为民众热议的焦点,《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描述了“地沟油”从餐馆下水道里的“红色膏状物”轻松变成清亮“食用油”、经低价销售重回餐桌的经过。地沟油是用含油脂成分的残渣及泔水加工而成,加工后不论合格与否都不得食用。[1]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将加工后的“地沟油”用于餐饮服务业,给百姓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这是继“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再一次暴露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监管的缺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于2010年3月18日下发了《关于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此次“地沟油”事件的暴露并非偶然,因为在几年前已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人民日报在2001年11月29日的环境新闻《谁来管管地沟油》就曾提出对“地沟油”规范管理的担忧;时隔九年“地沟油”不但没有终结,产业反而日益壮大。正是这种事件凸显出政府公共管理的缺陷,特别是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管理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以个方面:
一、管理缺乏预防意识。食品安全的监管应该从源头抓起,建立食品安全评估预警机制,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防范于未然。[2]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故将严重危害百姓的身体健康,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食品安全领域的事前控制尤其重要,防范胜于救火。“地沟油”事件无疑暴露出政府尚未建立健全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从以前发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故也可以看出毕业论文怎么写,“亡羊补牢”多于“未雨绸缪”监管缺乏预防意识。
二、没有建立完善的全程管理体系,管理漏洞多。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采用“一个管理环节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制度,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关管理权分别赋予了农业部、质检部门、工商部门、海关部门、商务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局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这种分段管理模式可谓是“九龙治水”。首先,管理部门多、环节多导致了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效能论文提纲怎么写。其次,各部门对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标准要求不统一,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另外,“九龙治水”的管理模式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错过最佳管理时机。国家应明确授权一个行政管理机构对食品安全实施全程管理,改变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多头管理模式。[3]建立严格的管理体系,用法律手段确保各项监管得以执行,重塑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度。
三、对涉案人员的惩罚力度不够,惩戒作用有限。参与生产、加工、销售的违法经营者,惩罚的力度太小违法成本太低,不足以对其它经营者起到有效的警戒作用。虽然我国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均有法可依,但是总体来说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违法责任设计不科学,处罚普遍较低,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效益。即使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监管执法部门的清查也多是捣毁窝点、查封加工点或企业整顿,违法经营者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因而起不到有效的惩戒作用。
四、缺乏有效的政府官员问责机制。对相关责任人实施问责的目的就是要对其形成有力的监督和制约。然而,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却存在着逃避问责、随意问责等问责不力和问责效能低下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官员问责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合法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官员问责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没有解决好问责的实体性和程序性问题;哪些情形需要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由谁追究、如何追究以及问责对象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其次缺乏完备的官员问责程序将导致逃避问责、随意问责和暗箱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完备的官员问责程序应当包括问责启动、问责事项的调查、问责对象的处理和问责决定的复核审查等步骤,同时也应对官员的复出情形作出规定。当前被问责官员短时间内重新复出的情形时有发生,建议对被问责官员先进行民意测评再决定其是否重新复出毕业论文怎么写,有利于体现官员问责制的严肃性和对民意的尊重。
五、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缺陷。政府发展观和政绩观要靠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表现,不同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导致不同的政府发展观和政绩观。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科学的、可行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政绩评价体系,导致“评价失灵”现象时有发生。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难以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误导政府决策和行为也在所难遇,主要表现在:首先,政府绩效评价的内容、程序、方法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过分注重经济指标在政府绩效评价中的比重,忽视经济质量、生态效益、民生质量和社会发展。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GDP指标比重过大,轻生态环境指标、民生质量指标,忽视在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绩效评价。再次,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指导,导致政府绩效评价失去正面的激励作用。部分领导干部片面认为“政绩”就是经济增长,大搞“数字政绩”和“形象工程”。“地沟油”事件的发生就是当前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下“评价失灵”的典型案例。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社会问题日益增多。这一现实对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加强社会管理,尤其加强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管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深入研究事物发展规律,正确预测未来趋势,做到防患于未然。为不断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的效率、效益,完善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管理工作中的预测能力论文提纲怎么写。预测能力的提高,对于政府履行监管职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预测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管理的起点,食品安全管理千头万绪、高度复杂,要求管理者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预先考虑和预测可能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充分对抗困难境地的准备。“精明的人解决问题,天才避免问题”事前的预防重于事后的补救,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前做出妥善的安排。
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彻底终止“九龙治水”现象。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权责交叉重复,部门设置过多,分工过细毕业论文怎么写,职能相互交叉重叠,导致多层管理、政出多门。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必须撤销不该设的机构,根据政府应履行的职能重新整合政府组织系统,从而为政府正确履行职能,避免行政不作为提供体制保障;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部门的建设,从而使政府职能的履行更加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罚力度和完善官员问责制。对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不仅要使其破产,还要依法追究责任人、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对造成危害的有监管责任的政府部门和官员要问责,要追究其失职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一个责任型和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制度完备的问责制度,建立“权责统一”的行政体制,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在制度中明确规定行政责任追究的主体、追究事故的类型、追究环节以及追究时限等。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引导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前频发食品安全事故反映出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过分重视经济增长的政绩评价,而忽视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与民生相关的政绩评价。针对当前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重新定位、研究和设计政府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薄贵利教授认为,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要求;二是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转变职能;三是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民主行政、科学行政和依法行政能力;四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五是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4]这四点充分概括了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具有的特征和条件,也应当成为当前我国重新定位、研究和设计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朱永义、李静,泔水油、地沟油生产销售追踪调查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2004年第16卷第5期。
[2]胡税根,翁列恩。预见性政府治理与社会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3]黎慈。试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薄贵利。推进政府绩效评估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1).
[5]唐娟。政府治理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6002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
1.1学科基础雄厚,人才培养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要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下属学科,公共事业管理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解决社会发展、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同层次的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适应面广,能够为各个行业、领域、部门和公众提供服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运用理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职业技术准备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具体的管理工作。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实力较强,学术氛围较好,师资力量也相对雄厚,为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提供各种软、硬件条件。可见,综合性高校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2社区管理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开始实行分化,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落到社区,社区成为承载政府职能剥落的载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社区已是满足居民需求的第一社会空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目前,社区发展的独特地位已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职能的下移推动了社区中介组织、各类公益性组织的发展,扩大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领域;社区管理涉及大量的事无巨细的事务也需要大量的具有公共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是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1.3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作用凸显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与发展是适应时展和社会改革的需求,目前已初见成效,在办学数量、招生规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但由于体制环境、思想认识、办学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阻碍其前进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我国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来开设的,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注重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英语、体育、马哲等;二是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如管理类、经济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等课程;三是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从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就具体课程门类和课时分类而言,三大模块的课程设计门类宽泛杂乱,专业方向和特色不明显。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定位,把专业等同于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涵盖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社会保障等多种门类,这虽然符合教育部对专业定位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也导致学生似乎什么都懂的“万金油”,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此外,课程体系的课时分配也不和够合理,据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注重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专业理论课时占总学时的80%以上,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课时大都在20%以下;专业技能的课程门类也比较单一,以毕业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为主,对学生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能力缺乏系统的课程来加以训练,使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
2.2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
2.3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
从专业知识储备来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有两类:一类依托原有的行政管理、社会科学、管理类师资力量开设的综合性院校,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背景,但缺乏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专业性强的知识,对专业方向定位的种类、数量以及教学质量等带来一定的制约。另一类是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专业的职业性强的院校,如卫生、体育、文教等高校,这类学校的专业教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但缺乏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背景。公共管理学科是借鉴国外经验引进的学科,在中国缺乏广泛的培育空间和土壤,因此具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非常缺乏,很多教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借调过来,这些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公共管理知识的教育,因此难以形成公共管理的理念和精神,对专业的发展也难以达成共识。从数量上来看,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增长率低于专业招生规模增长率,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3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科学进行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体系设置
公共事业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是培养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相应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是融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的一门管理专业。在科学定位好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后,适应社会需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培训三大模块,合理分配各模块的课时,适当增加社会科学类的专业课程,同时按照学校师资和资源优势体现专业方向特色。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为导向,如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本科生学术论坛、以社区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3.2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体制从属于行政管理体制,因此人力资源的配备和招聘主要受制于政府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很少向社会平等开放,限制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对口专业就业。近几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加快改革的步伐,某些地区部门逐渐向社会公开公平开放,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如广州、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的街道办事处部分有编制的岗位实行公开选拔和招考,对有公共管理知识背景和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这些措施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参与积极竞争。今后,政府应放宽对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限制,降低门槛,采取优惠政策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并为壮大非政府组织力量提供资金、法律、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使非政府组织真正为我国公共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为本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支持性环境。
3.3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首先,要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根据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实际情况,合理配备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达到互补和优化组合,发挥专业教师的整体知识效应。其次,要加快引进相关专业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专业博士生,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同时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政府机构聘请具有相关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为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再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最后,建立教师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责任感,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2]米艳玲。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Reflections on Improving Independent Institute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XU Hong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shang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Abstract Public utilities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should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rrangements, establish realistic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professional build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manage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in the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conditions, problems of practice patterns,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o build the system,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Key words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reflection
实践教学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必备的教学环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强的管理学分支学科,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较高。我们既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又须认真执行各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以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因而,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2009年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现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首次招收了34 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生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构建了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2年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本文将立足于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分析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困境,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一些尝试。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五年来,一直执行创办初期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若干问题。
1.1 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和体会课堂内学到的东西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体现实践教学,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本专业已建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际上只有一门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上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在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对一些核心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社区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
1.2 集中实践环节相互分割
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相互割裂。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项。为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本专业先后建立了增城市荔城街光明村村委会、广州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广东省佛冈县招商局等实习基地。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基本上全安排在这四个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学年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主要为以后写毕业论文积累经验。但是我们培养方案把学年论文时间仅安排一个学期,而且还是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就要开始写毕业论文,这么短时间的训练根本难以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往往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所以必须重视学年论文的撰写,凡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训练,到写毕业论文时便驾轻就熟了。毕业实习时,由于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很多毕业生不是要参加招聘会,就是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加上还要毕业论文答辩,往往不得不频繁请假,根本就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的。最后,由于实习基地不能完全理解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往往随意指导敷衍学生实习,使得部分实习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1.3 课外实践重视不够
关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或多或少的表现得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没有安排课时进行社会调查、调研、研究和参观,也没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多数实践都表现得可有可无,难以保证效果。加上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因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而耽误参加各种实践,使得实践不能落到实处。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面临着许多困难。
1.4 实践教学师资弱
目前本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专业性不强。且大多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走上讲台,几乎没有太多的关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目前,从事专业实验课教学教师仅1人,实验课指导老师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学生的疑问。
2 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和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应重新区分各个实践环节,合理地安排以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
2.1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实验教学。首先,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使用多种方法来转换和更新实验室设备,提高其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可以利用经管专业实验室进行诸如办公自动化操作及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实践。其次实验室配套软件也要加大投入,以确保及时更新。如本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使用南京奥派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好几年,其中个别实验已经过时,好几个实验步骤还基本类似,学生做完其中一个实验基本上已经没有兴趣再做下一个,配套软件的更新很有必要。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实践,比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和经管专业联合建立一个模拟招聘场所,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的实验资源。
(2)实习教学方面。首先,增加认知实习环节。本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平时的社会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实习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第一、二学期增加认知实习来弥补专业实习的不足。时间为期一周。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大致分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和保障、社区等诸多方面,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较快地了解公共事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政策的演变过程。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带队,对行政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局、文化局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通过这一认知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切身体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过程。
其次,适当调整实习时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同时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在此期间既要找工作又要准备论文答辩,不得不频繁向实习单位请假,从而影响实习效果。建议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可以避开学生考研、找工作、准备论文答辩、考公务员等时间段,以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再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尽量拓展和挖掘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可以分别和民企、社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此外,充分利用院内丰富的管理资源,建立“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把学生派遣到学院内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管理,了解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运作过程和办公要务。这样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的相互转换,既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又节省了实践教学成本,实现了双赢。
最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等规章文件,规范实习管理。为确保毕业实践实习工作,成立实践实习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实习带队教师,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践实习指导教师,确保实习教学质量。严格制定和执行实习及实践计划,确保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专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计划及社会实践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对每位学生每月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阶段逐日填写实习工作日程,每周书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
2.2 增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一、在公共管理的教育体系中定位培养目标———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到底如何定位,先要看它在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我国的公共管理教育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行政管理教育转变而来,至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即1997年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改革,第一次将公共管理作为“管理学”大类之下的一级学科,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二级学科。到2004年本科专业调整,加入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等成为十二个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之下并列的本科二级学科[1]。中国目前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具有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发展水平较高的院校都不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设有公共管理专业、同时拥有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以及承担国家及各省处级以上干部公共管理素质提高的培训任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题研修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研修班等七个研修班中招生对象除中青年后备干部公共管理精品课程研修班只强调政府中青年干部没有设置行政级别外,其他各班的招生对象都设置了正(个别可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级别身份要求[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一些培训班,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北京市第3期区县局级干部培训班等则对北京市区县领导干部、国家有关部委的干部及全国各相关系统内的省市级行业领导干部进行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与研讨[3];至于其他院校,如北大、复旦、北师大、南大等名牌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学院也承担着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领导干部公共管理素质的培训以及对国家政府机构公共管理职能改革、提高、建设的研究任务。目前国内具有MPA学位培养资格的高校有100所。2009年是中国设置MPA专业学位10周年,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招生广告说,全国100所MPA培养院校,2009年面向全国招生的培养目标是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公共管理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报考条件是:2006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的统一要求,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非政府部门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非政府部门人员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招生限额的20%[4]。各级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各级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理论骨干的重要职责。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但培养政府人才的公共管理教育主要由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院系和各级党校承担,虽然MPA教育也为非政府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但其报考招生名额不超过总名额的20%,其余名额均为政府公务员。国内公共管理教育现状应该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事业单位和非政府机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原因。在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改革、政府与事业单位用人体制改革相对迟缓的现有进程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只能定位在为事业单位、为基层政府、为农村培养具有新公共管理理念与新公共管理能力的基层管理者与服务者。越是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意识越不强,专业化程度越不具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政策越不完善,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也越多越复杂,因此,在中国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公共管理类人才去从事、去发现、去思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这类人才包括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村官”、社区管理人员等,人才的来源途径即是当前盛行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职位招考、“村官”招考。虽然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村官”招考等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无特别优势可言,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懂得公共管理,更具备公共管理的意识、理论与责任,因此更应把“公考”“事考”和“村考”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学校更应该以此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让学生以强烈的公共意识与责任感涉足中国社会的基层事务,以专业的精神与能力去观照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从切实的层面推动和促进中国改革事业的强健发展。因此,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公共责任感、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气;名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培训任务除了为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公共精神与现代公共管理水平服务之外,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全国各地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师资培训服务。为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较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提供根本性的有利条件。
二、在毕业生的就业窄环境中定位培养目标———非政府组织创业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为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外,还有一个目标是为非政府组织(或说非营利性组织)培养管理者。但是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不但数量少,而且运营体制不健全:不是登记困难沦为非法,就是政府依附性强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事务由社会管理的目的;不是没有专业人才、管理服务不善而导致问题多多,矛盾重重,就是有人才有理念却找不到经费支持,无以维持而处境维艰。可实际上社会却希望自己的事务由自己来管自己来做,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管理和服务更能体现和实现社会大众的需求与愿望,更能有效利用和节约社会资源。教育部十年前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04年的目录再调整中又增加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公共政策学等新专业,恰恰是国家政府职能改变、政事改革、政社改革意志与一贯决心在教育领域的一再体现与强调。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不仅仅是为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者与服务者,而是现阶段更应该注重培养非政府组织的创立者,非政府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研究者、分析者、制定者。目前,许多省市政府纷纷为应届或近几届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与资助,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非政府组织创业提供了适当的机遇与较好的环境。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注重夯实学生非政府组织创业、经营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尤其应当注重培养其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如何融资、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真正需要、创立适合和满足社会需要的新服务行业的水平与能力。
三、在非对口就业中定位培养目标———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与能力的现代公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之窄在目前已是不争的事实,于是本专业毕业生企业化就业已成必然之选。但作为专业的主办者、建设者、教学者,必须有明确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意识与责任,草创阶段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即使其毕业生不得不走上企业管理的岗位,我们也应当让他们带着新公共管理的理念、责任与能力从事企业管理的工作,企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模式不同于公共管理,但是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却离不开国家的经济与管理政策,离不开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肩负的公共关怀。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以公共管理的专业视野反馈经济政策甚至公共政策的得失,进而以现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促进经济政策或公共政策的改善与提升;以公共关怀的精神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进而以企业与企业人的身份、权利与义务来帮助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的处理、促进公共危机处理机制、公共问题解决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因此,企业人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将是本专业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公共理论体系的建构,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与陶冶,专业思维分析习惯的养成是专业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无论在哪个岗位即能以一个理性的现代公民的思维与心理来观照与分析社会的公共问题,促进社会公共精神的发展与社会公共文明的进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企业化就业人才的培养可注重设置公益性企业的专业课程与产业链强的产业或企业管理类课程。如公益性企业的自来水公司管理、通讯管理、电力管理、公交管理等,又如文化产业管理类的旅游管理、创意产业管理、动漫管理、新闻出版管理、博物馆管理等相关专业相关课程。
四、在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中定位培养目标———具有公共精神的本地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