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幼师专业毕业论文【精选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21世纪对高质量、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刁‘的需求,首先触动的是长期形成了的计划经济卜传统教育思想与观念,集中体现在高师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上。我国自建国以来到本世纪60年代,学前专业培养目标一直以“培养幼师教育学心理学教师”为卜,70年代末增加了“兼培养幼教行政和管理人员”。这样的培养目标使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无一例外地都培养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和幼教科研人员。而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全国20多所高师学前专业都为全国60多所幼师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培养需要量较少的人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幼儿园所数和人园幼儿逐年增加,需要补充大量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深化幼教改革,进一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也需要幼儿园有高素质的教师。然而,在一些人的观念中,甚至在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观念中,对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及幼儿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幼儿园不需要大学生。学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进不一r幼儿园,难以从师资素质和能力上保证幼儿教育质量。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观念,严重制约着高师学前专业培养日标与规格的调整。
纵观国外幼儿园教师,其基本学历均是大学专科以仁,以本科为上,很难找到中等师范学历的幼儿教师。我们国家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师资素质,国家教委从1985年起进行了中师毕业生再读两年大专的试点,并在师范院校开设了小教专科和学前专科,逐步使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学历提高到大学专科以上的层次。再从未来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看,要适应21世纪对幼儿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这些都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应当把培养幼儿教师作为培养目标的个上要方面,这是高师学前专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笔者认为,高师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该面向21世纪,结合社会需求,将重i.."下移,定位在培养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为_上,包括共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人才。至于幼师和高师学前专业课教师,则应当由更高层次的硕十生或博十生来补充。
教育思想与观念更新还体现在高师学前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学前专业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高科技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高师学前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特点的需求,必须具备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不仅掌握学前专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还应加强人文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培养;不仅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知道如何学习,更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这既是21世纪对人刁’的要求,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科学特点的需要。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改革
高师学前专业长期存在的培养日标、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没能很好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前专业课程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整体意识。过去的改革,往往各自为阵,并没有从整体卜考虑培养日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设计人员对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一直未能真正转移到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专业人员上来,虽有部分转移,但不彻底。体现在课程设置尸上并没把学前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比率摆正,仍以培养幼师专业课教师的目标去设置课程,其结果是重学科专业理论课程,轻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学生到幼儿园工作在观念上、从师技能上均有很大的不适应。从科研人员看,开展科研往往只注重对具体的某一课程进行研究,对学前专业整体改革研究探索不够。从教师看。他们更关心的是把自己这门课程教好,
关心的是本学科的教材建设与改革。其结果是学前各科课程之间内容艰复、交叉、陈旧、不能充分体现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因而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由课程设计人员、科研人员、教师相互协作,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
三、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行学分制运行机制
1,培养目标学前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展对人才培养的基础需要。高师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当从过去狭窄的、需求量较少的幼师教师转移到为幼儿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上来,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前专业,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作的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的定位,是符合21世纪人刁培养教育需求。我们应该及时地作必要的调整。
2、建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为目标服务,受制约于目标的。围绕高师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人才的目标,恨据高校课程设置宽n径、厚基础的原则,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限定性选修课和仁限定性选修课)组成。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外语、体育、普通话、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专业茱础课: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教学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钢琴、声乐、舞蹈、美术。专业课(含选修
课):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n生学、学前教育学、幼)L科学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数教育、幼儿体育、幼儿音乐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管理、幼儿教育评价、幼儿家庭教育、中外幼教史、比较幼儿教育、外国儿童发展理论、幼儿心理测量技术、特殊幼儿教育、幼儿心理几生、优生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一与指导、玩教具制作、数据库语言、计算机辅助教育、教育实习与见习(在原实习与见习周数与学时上加大比例)、毕业论文。(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U4}介绍》)
为使学前专业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上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激发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白己特点的全而发展的条件与机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才
能、特长因材施教,使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尽快地服务F社会,必须实行学分制,提供大量选修课程,让学生自上选择,并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前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和必修、选修课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情况下提前毕业。此外,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人刁’,发挥学生更大的学习潜力,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在本专业课程学习达到良好、三年级时,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取得第二学历。同时,通过学分制的运行,
一、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提高幼师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加强技能技巧的培养力度
1.加强幼教专业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幼教专业学生要不断加强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师英语、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基础学科的学习,注重中专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得学生也具备相应的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幼教专业技能学习。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普通幼儿园的教师,比较重视技能训练。因此,中职幼教一定要找准定位,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舞蹈、声乐、美术、手工、键盘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专业技能优势是中专幼教一个明显的就业优势。
3.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学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保证日常的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对于从业者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校期间应注重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定期带学生到定点的幼儿园实习基地实习、见习,不断增加学生与幼儿接触的机会,同时,定期开展幼教专业师范生素质比赛:如上课技能、儿歌弹唱、教具制作、普通话、幼儿舞蹈等,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强调学生的幼儿课堂的驾驭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实行毕业生多证制。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是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根据幼教发展的趋势,要求学生具备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也是很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毕业之后就能够迅速地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5.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历。虽然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学生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但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相应的,对于幼儿教师学历、能力的要求也会随之增长。因此,要求学生必须不断深入学习,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幼教教学。
二、深入研究幼教发展现状。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了解专业,认识自己。幼教专业是一个有着很好就业前景的专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专的学历属于教育行业很低的一个学历,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段炼自己,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并发展。
(一)家长的言传身教感恩教育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在家里的时候,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父母自身要做到孝顺老人、关心他人,只有父母自身做到这些了,才能在孩子幼小的心中树立一种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从而逐渐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成长。例如,家里有老人的情况下,父母要自身做好表率,好好孝敬老人,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慢慢会将孝顺老人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与本能牢记在心,从而逐渐懂得感恩。
(二)教师的表率和教育智慧孩子除了在家里的时间以外,另外的时间多半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教师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的眼中,教师的地位是很神圣的,他们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因此,在学前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更愿意去模仿教师的一些行为动作。因此,教师在日程的生活与学习中,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时刻表现出关心与爱护,让孩子对教师的这种关心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从而学会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以活动的多样性去引导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感恩他人,收集一些如乌鸦反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在幼儿的心灵深处树立一种感恩意识。
(三)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合作要想改进当前学前教育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方式,除了确保家长正确的言传身教以及教师的表率引导作用以外,还需加强家长、幼儿园与社会的三方面的合作,从而确保学前教育感恩教育的顺利实现。幼儿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只能作为他们受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毕竟幼儿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来自家庭的父母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整天面对父母的冷漠与自私,长时间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总有一天孩子也会变得自私、麻木。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视的都只是孩子的智力教育,对孩子的感恩品德的教育却不太看重。为了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就需要充分发挥家长、幼儿园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作用,通过三方的通力合作,共同实现对孩子感恩等优良品德的教育。孩子健全的人格塑造离不开父母的正确教育与引导,父母在关心老人方面若是为孩子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的话,孩子也会懂得关心老人、照顾老人、孝顺老人。父母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在加强家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的情况下,还需充分发挥社会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大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将这种思想深入人心,让孩子时刻生活在充满关爱与感恩的环境之中,从而将感恩变为自己的一种本能、一种“随身携带”的优良品质,伴随自己的一路成长。
声乐;幼儿歌曲;学前教育;素材
近些年,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的时候,观察他们对幼儿进行声乐教学,发现在教学过程总体偏“套路”化,过于重视深呼吸、高位置,导致他们在给幼儿示范演唱中忽略了教学主体的性质,也就是幼儿对音乐审美的心理需求。而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演唱幼儿歌曲时过分注重追求音量、音色,没有了歌曲本该有的可爱元素,这恰恰违背了幼儿歌曲教学中“直观性”和“趣味性”的原则。
通过关于学前教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要加强幼儿感恩教育,必须从家长、教师与社会三方面入手。只有三方面同时起作用,幼儿的感恩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相信通过以上分析,能够为改善当前学前教育感恩教育的现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摘要】幼儿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应当立足于尊重幼儿、培养幼儿的角度,与时俱进,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本文对如何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尊重幼儿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以供教育人员参考,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尊重;幼儿
【关键词】艺术型;学前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33-04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在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以笔者所在的常州工学院为例,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方向)坚持“培养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以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21世纪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研究型、艺术型学前教育师资”〔1〕为目标,积极建构“科学的、适应幼教改革发展需要的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2〕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当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视建构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幼教机构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服务,还要为培养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转换能力的应用型幼教工作者服务。该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逐渐从以往偏重课堂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院式”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以有效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入职后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实践型”人才。
2.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素养是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技巧和表现手法,但是学生的艺术素养却不能只依靠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来培养。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加强艺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追求美、创造美,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原则
1.艺术类课程学前教育化
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不是用艺术生的专业标准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而是以具有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来考虑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教育技能。因此,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必须充分考虑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对象――幼儿的需要,体现出专业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性要求艺术方向的学生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来学习和练习艺术技能,艺术技能教学内容要与学前教育专业相融合,所掌握的艺术技能能够直接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3〕在艺术类实践课程中,要着重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实践工作中迫切需要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如弹唱、幼儿歌舞创编、儿童画、手工制作以及幼儿园环境布置等。
2.与专业理论课程相衔接
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实践课程不是与专业理论课相脱节的独立部分,也不是只注重艺术技能培养的纯粹艺术训练。它应是“时间上贯穿、空间上拓展、课程中渗透”的全实践理念,〔4〕并且这一理念渗透到各门实践和理论的课程中,使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成为一个整体。这一体系要求增加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缩短学校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距离。
3.既有助于巩固已有知识,又有利于提升新经验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重在对理论的把握,而实践是对理论的巩固、内化及运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功能,没有认识到实践中的领悟和发现是创新的重要源泉。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为学生提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中巩固知识、提升经验。
4.与时俱进,与就业市场接轨
随着社会各领域对人才需求规格的提高,很多学前教育机构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上升到本科层次。近年来,很多师范专科院校纷纷以各种方式升本,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数量大幅增长,许多综合性高校的非师范生也跻身到幼教行业中来。常州地处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南地区,是许多优秀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向往之地。在这种背景下,非师范类普通院校里的师范专业必须充分意识到要通过提高办学质量来推动学生的就业,拓宽他们的就业途径。
笔者曾对常州市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进行过广泛的调研,结果发现,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许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幼儿园园长认为,近几年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不如以前的中专生。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笔者曾就幼儿园教师入职面试这一环节对幼儿园园长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过访谈,从中发现,说课、即兴弹唱、儿童舞、儿童画、课件制作、讲故事等是主要的面试内容,而这些内容对毕业生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加大对学生“说、唱、弹、跳、画”等艺术技能的培养力度,还要增添时展所需要的新技能,如幼儿英语口语、朗诵、课件制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与主要内容
1.基本架构
经过四年时间的探索,笔者所在的学前教育系已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全方位”是指该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教育见习、实习等规定性实践环节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大量的自主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
(2)“立体化”是指该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在时间上的延伸和空间上的拓展。就时间上的延伸而言,我们从第一个学期到最后一个学期都为学生安排了相应的课内实践学时,以及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项目,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就空间上的拓展而言,学生的实践场所不只是他们见习、实习的基地幼儿园,校内的琴房、舞蹈房、画室、机房、实验室等都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场所。此外,学生的社团活动和寒暑假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实践的大舞台。
(3)“多层次”是指该实践教学体系对不同年级、具有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每月开展的专业技能演出,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技能精湛、专业性较强。又如,专业技能的“十会”项目也是分年级逐级考核的。
(4)“宽领域”是指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和参与基地幼儿园的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教科研等多方面的工作,还要结合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等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开展自主而又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全面的能力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
2.主要内容
(1)规定性实践环节安排
①集中实践环节:集中实践环节包括从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每学期2周的教育见习、第七学期为期一周的微格训练,以及最后一个学期8周的教育实习和8周的毕业论文写作。
②专业课内实践活动: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课程都相应增加了课内实践学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相关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
(2)自主性实践活动安排
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作品展示。所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利用每周一下午第6~7节课进行“三字一话”的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教学实践办公室选派高年级学生作为“小老师”,负责督促指导低年级学生的练习。为了评判学生的训练效果,学生的钢笔字和毛笔字书法作品分小组在学院指定的宣传栏内进行展示,由教学实践办公室、“小老师”和班级导师负责打分,作品每周更换一次。粉笔字的练习效果则以黑板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加考核成绩综合评定。
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所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利用日常业余时间及假期,根据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要求,自主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该项训练包括“十会”必考项目,具体为会说、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会教、会用、会操。学院向学生发放训练内容及考核标准,并定期进行考核。此外,学生还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种特长”进行练习,并报学院备案。
③专业技能展示。每个班级从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都需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艺术类课程进展情况以及专业技能训练情况,面向全院学生编排一台节目。该项活动一般以每月安排一个班级的频率开展,节目包括歌舞、小品、童话剧表演、器乐演奏等形式,具体由学生自行商定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排练。每学期结束时,对各班的专业技能展示进行评比,对优秀班级给予表彰奖励。
④毕业生汇报演出。由毕业班级在第七学期末向各用人单位领导及全院师生表演一台节目。节目内容要求能包含学生四年来所训练的各项技能。
⑤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社团也会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每学期开展2~3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六一”儿童节义务咨询活动、举行每年一届的故事大王擂台赛、参观早教机构等。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心得体会或做总结。
⑥到幼儿园开展渗透性实践活动。在每年“六一”儿童节、新年联欢会等重大庆祝活动开展之前,安排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帮助基地幼儿园的老师开展相关的活动准备工作,如编排节目、组织管理幼儿等。
⑦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前,安排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自主开展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或活动总结,以此拓展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
⑧教育实习汇报课比赛。每位学生在实习前均应设计微格教学方案,交由教学法老师进行指导、修改。实习过程中,由幼儿园指派导师指导备课,并进行反复操练,以提高学生备课、说课、评课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在实习结束前,每位学生都要参加教育实习汇报课比赛,由学院专业教师和实践基地园领导组成实习成绩评议小组,评出20%~30%的优秀实习生。
四、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证
1.建立组织机构
笔者所在的学前教育系目前设有学前理论教研室与学前艺术教研室。学院专门设置了实践教学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外联络、学生实践活动分配、课程考核等工作。毕业生实习期间,由院领导、教学工作委员会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从组织角度保证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学生培养方案
我们进一步修订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全面整合了所有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将“十会一特长”的要求写入培养计划,明确了实践类课程的地位;增加了专业课内实践的课时,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完善了见习、实习、微格训练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编写或指定学习指导书,对实践课程的性质、主要内容、学时分配、考核要求等分别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以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3.建设教育实践基地
在当地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常州市建立了20个签约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幼儿园均为省级示范园,且与笔者所在的院系有着长期的人才培养协作关系。院方每年派一名专业教师到幼儿园挂职锻炼,幼儿园则定期派骨干教师到学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从而形成了以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由幼儿园一线老师、在校本科生和高校专业教师三方面组成的实践共同体。幼儿园为学生实践提供了平台,幼儿园教师成为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高校专业老师为学生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在定期、不定期的互动中,实践共同体三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建立专业证书制度
我们把“十会”项目证书与普通话证书考试、教师资格证书资格申报以及毕业证书的获得挂钩,建立起专业证书制度。通过专业技能“十会”训练项目考核的学生可以取得相应等级的证书,得到该证书后才被允许参加省普通话等级测试,也才有资格参加教育实习和申报教师资格证书,而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实习成绩都是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依据。这一做法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5.加强指导实践环节
根据学生人数和工作需要,我们专门配备了3位教师以辅助实践教学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其中一位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展示和专业技能考核工作,一位教师负责学生的社团实践活动,一位教师负责指导专业技能汇报演出和毕业生汇报演出。
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实施,不仅使学生较早对幼儿园以及幼儿教育有了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还充分培养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最终形成热爱学前教育专业、热爱幼儿的专业情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张建波。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3):106,105.
〔3〕宋占美。技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6):128.
〔4〕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3):24.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Art-Oriented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ollege
Cheng Yantao, Zhang Jianbo
(Normal College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22)
就当前社会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家长为了促进幼儿在小学的学习效果,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给幼儿辅导新的知识,灌输新的文化,渴望通过提前学习让幼儿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优势,从而不断进行循环,很多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包括英语口语、抒发、钢琴、绘画等多种特长知识,导致幼儿的学前教育不断处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于创造力、想象力和主观意识并对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导致幼儿过早的承受较强的学习压力,这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极易造成幼儿对学习的兴趣降低。因而,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促进幼儿自主意识和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能够对新事物进行自主的分析和探索,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给予幼儿自由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效的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促进幼儿在未来的生活中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具备良好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稚师资教育师资;考核
一、幼稚师资培养背景
在二十世纪20年代以前,我国对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介绍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的书籍。20年代以后,作为儿童心理学的专门译著才慢慢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也引起幼稚师范的培养课程,儿童心理学开始被列入幼稚师范学校的课程之中,引起其考核内容及其考核方式的一些变化;除此之外,在新文化和“”的影响下,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对幼儿教育、幼稚师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潮,必然也会对师资的考核产生一定的影响。
北洋政府时期外国教会占据了幼教师资培养的主导地位,尽管当时幼稚师范毕业生不多,但由于幼稚园数量较少,仍然供过于求,幼稚师范毕业生大多改任小学教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由于幼稚园教育平民化思潮的影响,幼稚园数量迅速增多。幼稚教育的发展相应地推动了幼稚师范的发展,培养师资机构迅速增多。但是无论从人数、课程、或实地施教现状而言,都不能满足当时我国幼稚师范的要求。为了造就大量优质优质教育师资,加强对幼稚师范的管理和推动幼稚师范教育的发展,国民政府在1932年颁布的《师范教育法》和1933年由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对幼稚师范学校的管理、教学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文章主要针对幼稚师资在培养中的考核和认定方式进行一些探讨。
二、幼稚师资考核方式
1.入学资格考核
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各地幼稚园增加得很多,带动了大量的幼稚师资培养机构的设立,但是各处所设的幼稚师资养成学校程度不一,有的幼稚师范学校投考生以师范或中学毕业生为合格;有的招收初中毕业生;而有的学校竟有小学肄业生。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更好的实现幼稚教育普及化,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幼稚师资服务于幼稚教育,对于幼稚师范学校学生的入学资格做出了统一的要求,1932年的《师范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师范学校,及其幼稚师范科,入学资格,须在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初级中学毕业……均应经入学试验及格”,虽然我们不能以入学资格的高下,来判断将来学业的优劣,但是南京国民政府对于幼稚师范生的入学资格做出这样统一的规定,无疑更好的保障了优质的幼稚师资的培养。
2.学期期间考核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了平时考核包括日常考核,临时测验,学期考试这几种方式。(1)日常考查的形式是较为多样和灵活的,规定了总的考查方式并说明各科可以根据学科本身性质选择用之,考查的方式包括:口头问答,演习练习,实验实习,读书报告,作文,测验,调差采集报告,其他工作报告,劳动作业这些项目。(2)临时试验,“由各科教员随时于教学时间内举行,不得预先通告学生,每学期每科至少举行二次以上”。(3)学期考试,学期考试也就是我们现在实行的期末考试“于学期终各科教学完毕时,就一学期内所习课程考试之,考试前得停课一日至二日,备学生复习”。
3.毕业考核
毕业考试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学校毕业考试另一部分是国家统一的毕业会考。规程中指出“毕业考试于规定修业期满后,就全部课程考试之”,这就是在学生学习期满后,有各个学校自己组织学生进行的毕业考试。同时,为了保证幼稚师范毕业生的合格率,国家于1935年4月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会考规程》,对于幼稚师范生实行了会考制度,在学生毕业以前,参加国家统一的重要科目考试,会考成绩占毕业成绩的50%。会考三科以上不及格者应令留级,一科或者两科不及格者,可先行服务,并有两次参加该科下两年会考的补考机会,考试及格后才能毕业享有正式的服务资格。幼稚师范生只有经过统一的会考,才能顺利的从幼稚师范学校毕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而保证了幼稚师资的质量,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
三、关于幼稚师资考核的评价
民国时期是我国师范教育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时期,随着教育宗旨的更新和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通过对清末师范教育的改造而谋求制度的正规化,师范教育的改革,有为民国时期幼儿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虽然在北洋政府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和经济的薄弱幼稚师范教育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也比较缓慢,但是通过陶行知、张宗麟等教育家的极力倡导,和政府的逐渐重视,幼稚师范有了明显的进步。上述对于幼稚师资的考核方式,是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幼教师资培养的一部分,通过对入学资格的考核、学校学习期间的各种考核、毕业考试及幼稚师资的认定等这一系列严密的师资培养考核制度,体现了当时政府对于幼稚教育、幼稚师资培养的重视程度。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教育管理混乱,各学校的设置与水平相差悬殊,学生毕业程度也参差不齐,因此,通过举行统一的考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教育效率、统一毕业生学业程度。既是培养高质量幼稚师资的重要保障,也为幼稚教育在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友芝,李春年。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参考资料[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1.角色转变存在障碍
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大都是师范院校刚毕业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带着校园独有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幼儿教师在学校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而在入职之后更多的是与幼儿和家长交流,接触的事物更加多样化。初入幼儿园这个相对热闹的职场,许多人经常会流露出对学生角色的留恋,尤其是入职初期依然会将自己置于学生的角色之中,对工作职责不明确,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岗位。
2.实习期的效果不明显
在学生实习期,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还没有足够成熟的想法,这种不确定性致使许多学生在实习阶段未能全身心投入到职场岗位角色,造成了就业后职业身份过渡的不顺畅。
3.专业技能与其他工作能力未能协调
发展新入职幼儿教师在学校过于重视音乐、舞蹈等专业发展,相对忽视了对幼儿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走上工作岗位后,总想把自身专业技能展示于日常教学中,却常常忽视四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是否真正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态;二是与幼儿沟通是否存在障碍;三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自身是否有独立驾驭课堂(游戏)的能力;四是面对自身成长困境时,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幼儿园该如何做
1.进行合理引导首先,幼儿园内部管理
要以人为本,建立合理的幼儿教师评价机制,以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为目的,坚持发展性评价。在幼儿安全的范围内,允许新入职教师存在不可避免的失误,但要求其对失误进行深刻反思和检讨。其次,加强心理辅导,让他们主动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逐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幼儿园要经常肯定新入职教师工作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开朗的心情,微笑面对每个孩子,逐步弱化职业倦怠。最后,帮助新入职的教师在工作交往中积极地与幼儿、家长、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对幼儿园的工作和幼儿的发展有益,而且对教师的潜能开发、专业成长及身心健康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重视师德建设,强化职业
理想学前教育因为被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师德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并始终贯彻于日常工作的生活中,尤其是新入职的教师,对师德的理解和内化必须是长期的。职业理想是爱岗敬业的前提,幼儿园应逐步培养新入职教师的职业理想。一方面,幼儿园要不断地向新入职教师宣传正确的职业理想概念和实现途径。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修正和强化自身的职业价值。
三、新入职教师应如何做
1.尽快掌握幼儿的发展状态
一切幼儿教育活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自觉遵循幼儿教育规律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对现实中幼儿的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是作为一个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幼儿的个性特点,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幼儿保教的规律。
2.养成良好的教育行为和学习习惯
教师的专业行为和道德准则集中表现于教师日常教育的行为习惯当中。教育行为习惯是教师个人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更是教师个人修养和专业素养的外在行为表现。对心智发育关键期的幼儿,教师好的教育习惯对幼儿成长显得更为重要。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刚刚走入教育岗位,在习惯养成方面可塑性强,从入职开始就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养。
3.培养教育发现和研究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发展成熟,幼儿园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也应更加凸显。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在不断提高,这就为他们参与教育科研提供了教育背景支持。新入职教师虽然经验不足,但他们不乏好奇心,也就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有利于开展研究。在强调“创新人才培养,强化幼儿教育养成”的背景下,幼儿园教师也就不单单是看护幼儿的工作,更要能够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解决问题,向教学研究者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