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文学评论论文(精选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美文学评论;文化内涵;文化载体;文化历史;影响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其中要数文化差异的对文学评论影响大。文章针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展开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英美文学的概述
在英美文学中,英语成为英美人民表达感情和思想的工具,其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英美文学包括的内容如下:小说、戏剧、诗歌等。英国文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然而在不同的阶段其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由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国文学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英国相比较,美国文学的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文学始终模仿着英国文学。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在世界文坛上与英国文学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这个时候美国文学开始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英美文学评论的概述
所谓文学评论是指借助文学理论现象来分析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此来推动文学创作活动的发展。文学评论的内容如下:评论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戏剧等。在文学评论中,英美文学评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英美文学评论是借助文学理论现象来分析英美文学,它不仅发现了英美文学的规律,还指导着英美文学的创造。英语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学评论的客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分析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创作风格,以此来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英美文学作品。
三、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文化发展载体以及文化历史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一)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
英美文学评论一直徘徊在传承传统文化与挣脱传统文化这两者之间。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然而在《哈姆雷特》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是徘徊在“复仇”与“生存还是灭亡”这两者间,从而将主人公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个时候英国文学评论与莎士比亚所塑造的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一样的。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呈现出宗教色彩,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纠结于传承传统文化与挣脱传统文化这两者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文学评论开始向着后殖民、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方向发展。在文学评论的过程中,既要从横向来审视理论,又要从纵向来思考理论,然后确定与当前社会发展相符合的文学理论。英国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会深深的影响到文学评论。文学与文学评论是相辅相成的,要研究美国文学评论,那么首先就要研究一下美国文学。尽管欧洲大陆文学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文学,但是美国文学在摸索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特征。同样的,美国文学评论也是这样的。美国文学评论在摸索过程中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质的飞跃。美国文学评论是一种创新的、具有包容性的文学评论。其充分借鉴了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学评论理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确保美国文化是多元化的。
(二)文化发展载体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语言起着桥梁性的作用。同时语言也成为区别民族的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语言上的差异影响到了英美文学评价。从本质上来讲,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这两者是没有差别的,但是美国是一个新生国家,不管是从文化制度上来讲,还是从政治制度上来讲都是新生的,所以美式英语也是新生的。因此文学评论家在评论美国文学作品的时候,其往往会大胆选用语言,这就导致美国文学评论中带有创新和个性自由。
(三)文化历史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
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这就导致许多文学评论家在评论英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仍然比较保守。我们知道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蕴藏着人本主义的思想,但是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很多文学评论家开始否定人本主义思想,最终导致英国文学评论过于保守。然而美国这个新生国家的文化历史远远不同于英国,因此美国比较重视人本主义思想。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文学评论家在评论美国文学作品的时候进行了创新。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特点呢?究其原因在于美国是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并且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也是独立、民主的,这就导致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用考虑到外界因素。因此,美国文学评论是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的创新,从而导致美国文学评论具有激进、自由的特点。
四、总结
《活着》讲述了一个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年少时玩物丧志,败光家产,过上了穷苦的生活,穷困之中他为母亲寻医,半路上却被xxx抓去当壮丁,后来解放军俘虏了他,回乡后他的母亲早也过世,妻子家珍一个人照顾着儿女,可女儿凤霞已经生病成了聋哑人。后来家珍得了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凤霞又在与二喜结婚后,生下苦根难产而死;二喜又因吊车出差错被水泥板夹死;可怜的苦根因为日子穷苦吃不饱肚子,最后吃豆子撑死家中……难得又短暂的亲情温情,被一次次撕碎,只剩下一头老牛陪着福贵一起回忆过去……
人为什么而活着?或是因为家庭,或是因为社会,或是因为责任。而福贵眼中,活着是为了活着。福贵一次次丧失了生活的目标,白发人送黑发人,他成了家庭的支柱。老年的他终于能过一点安稳幸福的日子,却一次次丧失了亲人,最后是与一头老牛相依。活着再也没了希望,只是单纯地为活着而活着。
无论我们出生在哪里,生在怎样的环境,有着怎样的条件,我们都是为活着而打拼,为活着而承担各种责任和压力。在睡不着的深夜里我们也沉思过:自己为什么活着?每个人都生活都会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不是很大,也可能不是很小,无论大小,这个目标支撑着我们努力活下去,它是我们奋斗的力量来源。与其说生活的目标支撑着我们活下去,不如说寻找下一个新的目标是我们活下去的目的。
生活中有的人因为一两次失意而丧气,自甘堕落,失去自信甚至妄想自杀。这样的人太多太多,试图以死来实现人生的人,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死亡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结局,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简单又明了。生命的性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珍惜活着的时光、拥有的一切。用笑代替哭,为了心中的目标,为了生活的信仰,在死亡的伴随下努力活着。
对于英美文学的评论,需要研究并且探求英美文学这一产物的存在以及它的发展规律,并把研究结果作为依据供英美文学创作参考。由于英美文学作品种类繁多,相应的文学评论也有很多形式,比如散文评论、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戏剧评论等。文学是思想文化的体现,而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以及表现方式等做一个非常全面的评鉴和议论是文学评论的主要目的,这可使读者较好地把握文学作品带来的信息,以此来提升阅读质量和水平。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离不开文学评论的基础知识,然而,它的评论与一般的的作品又有很大的区别,平常的作品评论分析往往注重它本身的属性,而英美文学更多的是要对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评析。对于文学伦理学方面的批评,需要面对三个较为敏感的话题。首先是伦理学和文学伦理学之间的关系;然后是道德批评和文学伦理学方面的批评之间的问题;最后是审美和文学伦理学批评之间的关系问题,而第二方面是我们在现实中最为关注的问题。[2]20世纪是一个“品评的世纪”,文学的评论在此时期逐渐的由内而外。后来,在许多的后殖民思想的侵略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在文学方面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也奠定了新文学时代大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 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两式不同的英语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升华。语言在文学中更加能够体现出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别,具有很高的代表性。作为一种全球性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已经经历了长达1500年的悠久历史。起初,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有很多共同之处,但随着英式英语与北美土著印第安语融合,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这样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式英语。[3]美式英语是英语在美国的国土上发展起来的,两者的母根相同,但是又有很大的区别。英式英语作为英语的起源,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英国评论家对传统的崇拜根深蒂固,因此,评论时往往很规矩,他们需要尊重传统语言,这是英国文学评论的烙印。然而,美式英语则保留了英语核心的东西。美国人创造了美式英语。作为一种新生,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顾忌,有张狂的个性,在语言使用上也是如此。
(二)文化内涵的不同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由于英语起源于英国,因此在文学评论上,英国需要在传承和革新之间挣扎,尤其是在17至18世纪时期,在继承传统与革新之间有着激烈的斗争。而在20世纪后,英国文学评论在原来的基础上脱胎出来,有了巨大的变化。最著名的莫过于伊格尔顿,他在文学评论界所留下的影响至今仍能清晰的感受到。英国文学评论与英国独有的内涵密不可分。随着英国各方面的不断变化,英国文学评论也在不断的变革与更新。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文学作品受到英国文学及印第安文学的深刻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美国文学有着自己本身独有的特性,它的基础仍然是美国人自身。那么理所当然,美国文学评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它依旧形成了属于自己独有的美国文学评论特点,这与美国民族的内涵息息相关。美国文学评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开放的评论,而作为一个殖民国家就更使得它的创新能力增强。美国在吸收欧亚大陆以及北美大陆的文学同时,对于外来的优秀文化也要广泛吸收,全世界的有用的文学性评论都拿来用,再进行创造,使得文化走向多元化。
三、结语
《东周列国志》书评
《东周列国志》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既精彩又混乱的时期,那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败,对诸侯国没有了约束,于是,诸侯们各自为政,并相互攻伐。经过长期的战争,许多国家被消灭了,逐渐构成了战国末期的七个强国。在这本书中,既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田忌赛马”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记载了许多精彩的历史人物,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我最佩服管仲,他十分聪明,很有谋略,如果没有他,齐国就灭不了山戎,齐桓公就不可能称霸天下。
山戎是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经常入侵北方的燕国,燕王就请求齐国帮忙灭掉山戎,但当齐_队一到,山戎就退兵了,而齐_队一走,山戎又来侵犯,搞得齐国疲惫不堪,齐桓公于是决定不帮忙燕国了,但管仲说:“如果不帮忙燕国灭掉山戎,一旦燕国被山戎所灭,对齐国来说将后患无穷啊!,而如果我们一齐灭掉山戎,燕国将对我们感激不尽,并从此听从大王的调遣!”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意见,于是,齐燕两国一齐攻打山戎,北方一个叫无终的小国也派大将虎儿斑助阵。
山戎使用诱敌深入的计谋,被管仲识破,于是,他让虎儿斑假装中计,另外两路军队从后面包抄,把山戎兵杀得大败。山戎兵退守黄石山,并切断了山口和齐兵的水源,齐军按照公孙夫差的办法,在蚁窝下头找到了泉水,并且,齐军绕道去了戎兵的后面,把戎兵杀死了一大半,戎主逃往孤竹国。
孤竹国有个孤竹山,地势险峻,道路十分难行,管仲让士兵们唱歌,士兵们唱着歌就忘记了疲劳。翻过了孤竹山,齐兵又被大河阻断了去路,管仲命令士兵砍到竹子做成竹筏,很快就渡过了河,到了孤竹国都城外,孤竹国国君送来了戎主的尸体,还说愿意为齐兵领路,攻打山戎军队的残部,但使者却将齐兵带入了沙漠中,那里白天烈日当空,晚上又奇冷无比。齐恒公带领军队怎样也走不出沙漠。管仲提议说:“虎儿斑带来的一些老马长期生活在那里,能够让它们带路。”于是,虎儿斑选了一些老马,松开了马的缰绳。老马们不慌不忙地带大家走出了沙漠。走出沙漠后,管仲让一些士兵化装成百姓进城,晚上,城里的士兵与城外的士兵里应外合,一拥而上,攻破了孤竹国。
在攻打山戎的战争中,齐军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依靠管仲的聪明才智和谋略最终获得了胜利。其实管仲的才智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好好学习、多动脑筋、善于思考,我们就能成为像管仲一样的人。
论文关键词:比较文学;文学批评;方法论;意义
在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教学中,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归于外国文学学科领域,而文学批评则是文艺学中与文学理论、文学史共同构筑“三足鼎立”基本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争的共识是:“‘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而言,不包括文学创作。所以,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归属和基本属性。比较文学也就有了质的规定;而文学批评是一种以文学欣赏为前提、以文学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研究、评价活动。既然如此.比较文学就应该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学界对于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探讨,更多地是分而论之,对两者的天然联系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乐黛云、陈悖等比较文学界的前辈都不失时机地强调比较文学与文学研究的融通,并呼吁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拓展,但未能引起批评界应有的响应。在文学批评领域,人们论及方法,更多地关注的是文学批评本身的内在方法和外在方法等方法论体系,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之关涉以及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还属于薄弱环节。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点,尝试着讨论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之意义。
一、比较与比较文学
任何存在物都无法独自存在,任何事物都处于与别的事物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比较的意识应该是随着人类意识的产生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比较思维在人类思维的历史上也会找到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学理基础;比较的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的基础,其运用也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英国女学者波斯奈特指出:“用比较法来获得知识或者交流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和思维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并将比较称之为支撑人类思维的“原始的脚手架。”
从学理上推论:比较意识的产生,比较思维的形成,比较方法的运用,似乎一脉贯之,清晰地勾勒出“比较”概念的生成。《辞海》这样解释“比较”: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可见,察同辨异是“比较”的基本特性;而察同辨异也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
法国比较文学研究者梵第根早就意识到比较之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一种心智的产物是罕有孤立。不论作者有意无意,像一幅画一座塑像,一个奏鸣曲一样,一部书也是归入一个系列之中的,它有着前驱者,它也会有后继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作了极为科学的说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他们的预言很快被证实。19世纪上半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发展起来。直至成为一门显学。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而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比较文学研究尽管各有侧重,以致形成不同学派,但其共同点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人类思维中早已存在的比较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异,然而,比较文学又并非单纯的比较,有时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具有某种特异的东西,这种特异性在于: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这时作为研究主体的‘我’无法超然于研究对象之外。而往往先在地认同于两个要素之中的一个.这样我们要处理的就不仅仅是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见。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
总之,比较是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意识的比较思维体现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进程之中: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有其特定的内涵,是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沦的意义。撇开文学批评而泛谈比较文学方法论.抑或文学批评方法论中忽略比较文学方法,这些都必不能探骊得珠,甚至会南辕北辙。
二、文学批评中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
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如果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比较文学作历时性的追溯,那么.我们便可以发现.由于各个时期比较文学观念的不同,它的理论背景和指导思想的不同.因而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的应运而生就是很好的说明。我们还可以发现,比较文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都与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有着天然的关联,即文学批评中渗透着比较文学的意识和思维,诸如: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批评与比较文学,文化批判与比较文学等等。
陈悖等学者在《比较文学》中指出:历史的实证的方法和审美的批评方法.是比较文学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对其流变作了梳理:在l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期,比较文学被看成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影响研究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几乎成了唯一的方法这类研究在理论上发展到极端,就是梵第根所主张的,把比较文学看成历史科学,只作事实的搜索考证,研究因果联系,而排斥审美批评。5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提倡平行研究,他们的理论背景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因而在实践上强调审美的批评方法.强调“文学性”。这种梳理,实际上触及到了文学批评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原型批评、新批评、符号学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都注重事实的考据,强调实证分析,探微索隐地辨析、说明文学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都运用审美的批评方法,致力于发掘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法国学者金伯勒的思考:文学的比较研究不应当局限于“事实联系的研究”.而必须尝试把研究导向对作品的价值的思考。
文学批评中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主干是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它将读者置于批评的中心,为考察文学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参与和创造,重视读者的接受过程;比较文学关注作品的“创作经过路线”。考量比较的放送与接受,两者有颇多接近之处。接受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尧斯为了论证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曾经讨论了“歌德的《浮士德》与瓦莱里的《浮士德》:论问题与回答的阐释学”。将德国的歌德与法国的瓦莱里的作品相比。这显然是比较文学的视野;而其中叉涉及到瓦莱里对歌德的接受问题,这又属读者反应批评的范畴。尧斯正是领悟到了接受理论中的比较意识以及比较文学中的接受因子,才强调:“我们研究《浮士德》时,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针对歌德的《浮士德》和后来瓦莱里的《浮士德》所回答的问题,对症下药。”他还通过比较和接受研究发现:“歌德以他的人性戏剧回答浮士德神话的原始问题时,已经作r些改动。瓦莱里也发现歌德的《浮士德》的回答已不能满足他。于是他提出浮士德神话中蕴涵的另一个问题。”尧斯的批评实践,充分证明了随着比较文学创作活动、放送者、接受者关系网的渗透,接受美学、读者批评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并由此开辟了文学研究新的探索途径。
符号学成为西方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坚实的理论支撑,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都直接从中获得灵感。符号学研究力图借鉴语言符号分析法和代码理论,从意义建构的“零框架”上寻求人类文化的同一性.这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文学与语言学联姻)、跨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研究如出一辙。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有一种间接比较称为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俗称“西论中用”)。上世纪70、80年代.台湾学者杨牧和大陆学者周英雄先后对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中的一首小诗《公无渡河》的分析,就是借用西方文学批评中结构主义二元对立原则和符号学原理解读中国文学作品的典型案例;论者从形式因素人手,创造性地从语音层次的分析上升到语义层次的分析,由此传达出对生命的喟叹,进而揭示悲剧精神,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移植方法与文学批评的符号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的融合;这种批评实践,是结构主义诗学中国化的开拓性尝试,并显示出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不解之缘。
女性主义批评由于其性别的独特性、理念的多元性、视角的开放性,自然与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许多契合点。当今世界女性主义批评运动千姿百态.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发生在不同国度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注重社会实践而轻视理论化的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理性而多元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法国流派、争取女权强调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东方女性主义批评。新见迭出,不乏胜解,各领,形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阈。并昭示人们:无论是社会学女性主义批评、符号学女性主义批评,还是心理学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一旦跨越民族、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就具有了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意义。
此外,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文学和社会学、文学和心理学的传通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到原型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甚至精神分析批评等文学批评方法的特质。
辨析文学批评方法与比较文学方法之关涉.使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比较文学学科的边缘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与其他学科发生紧密的关系,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而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是文学研究.也就决定了它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中必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因此,将比较文学方法论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是文学批评方法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
比较文学是比较思维与比较方法结合的产物。它以理解不同文化和文学问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辩证思维为主导,其研究方法也因此超越形式的异同类比,而包括了各种文学的不同研究方式,从而展现各种文学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辩证联系。
问题在于,处于当下这个多元参照和学科整合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历史性地从方法论、认识论和学科本体论的不同层面,去理解和认识“比较”的不同内涵及其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去思考和探寻这种比较的价值目标将如何影响到比较文学学科方法和文学研究范式的有效性?有学者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当下所谓现代性视域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只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拆解文化中心主义、肯定多元文化共生权利、坚持价值倾向和发展担当互补共存的意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价值理念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方法.甚至是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比较研究,同样不能保证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所期待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方法论的探索,许多学者致力于新时期文学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考求;在一致推重“比较”作为比较文学的出发点、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学界还就“阐发法”、“异同比较法”、“寻根法”、“对话”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实践证明,它们无论是在比较文学领域还是在文学批评范畴,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阐发研究既是一种研究类型.也是一种比较方法。它是中国学者的一个创造。王国维、胡适、闻一多等现代学者曾尝试这种实践;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把“援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以开发中国文学的宝藏”的研究,称作“阐发”研究。这种间接比较实质上属于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而一国文学理论是从该国文学创作总结、抽象而来,在被用于另一国作品阐释时,无可避免地隐含着两种作品的比较:理论移用中的逆与顺,折射出两种作品的异与同。
平行研究中根据性质类型可分为类比研究和对比研究,称为“异同比较法”。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在异质异源的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进行的比较。它要求从求同出发,进而辨异,进而探究其深层原因;同时,在异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各自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价值,寻求相互的了解、沟通和融合。
“寻根法”即“文化模子寻根法”,它是跨文化研究中文化冲突、文化碰撞的产物,是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的。他主张在进行不同类型文化背景的文学比较研究时.以文化模子的寻根作为基础.而且必须从两个模子的叠合处察同辨异,寻根探源,并认为,只有这样.方能穷究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两者的融合。叶维廉的思考.为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对话”是比较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化传通的有效方法乐黛云从对话的角度反观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和研究范式,提出了文学对话这个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深刻地揭示了比较文学的实质:比较不是理由,比较中达成直接或间接的对话并且通过对话产生互补、互识、互鉴的成果.才是比较文学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正是巴赫金所憧憬的境界:在两种文化发生这种对话性相遇的情况之下.它们既不会彼此融合,也不会相互混同,各自都会保持自己的统一性和开放性的完整性,然而它们都相互丰富起来。
【关键词】隐喻 语言文化 社会背景 文章内涵 英美文学作品
隐喻是历史最为悠久且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们在日常表达及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类型。只要我们留心注意就会发现,隐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让许多语言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如此热衷,并对此一直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一、隐喻的含义及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原著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醒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鉴赏能力。而在一些英美文学评论的文章中,隐喻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原著的把握和分析。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行为中。换句而言,用中国的成句来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他们相似的地方都在于借助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拟那些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利用熟悉的物体过渡到陌生事物达到让人们更为形象了解的效果。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但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事或物,但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则构成了“隐喻空间”。隐喻能够有效的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
二、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社会文化的渗透与隐喻的关系
隐喻不仅自身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或是范式,虽然我们对于隐喻的具体使用方法并不陌生,但是隐喻的使用来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的影响。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隐喻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原作者对某一个领域的熟知和掌握程度,既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迂回,同时又能让人去理解与明白作者的意思,足以可见作者的个人知识范围之广和写作技巧水平之高。
隐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同时与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隐喻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发挥这引导的作用。在以往对历史文化和隐喻的相关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隐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同r,隐喻在文章中所呈现的方式与作者的思维形式紧密相关。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无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和感染力;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来阐述的话,可以解释为对具有相似性事物的联想;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来看的话,那么隐喻所表达的就是重复性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议论。
三、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关联隐喻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背景下,有着其特定的话语模式,同时也表征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而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则会造成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方式和角度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折射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形象。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话语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那么在英美文学中作者运用隐喻时可能会与大海、航行等内容相关。
隐喻也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借助于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陌生的事物。如何正确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关系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隐喻中包含了对社会制度的评判、对个人信仰的推崇、作者心理变化、社会文化背景灯各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理解隐喻时不能完全依赖于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但是文化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各国人们进行更好的交流。因此,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只有掌握了各国的知识背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这样才能实现用英语与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从而达到高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当然,对于作品中的隐喻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的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但是采用有效的文化理论和基础知识去理解或是阐释文中的隐喻结构,对于当今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其他语言的学习还是显得尤其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反映了原作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隐喻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相当广泛,并且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为此,隐喻的使用离不开作者对事物的认知及渊博的学识,只有当人们真正的认识到隐喻的作用并且能够深入的理解其含义时,才能充分的体现隐喻使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 诗外文章“诗”“思”“史”——读王充闾新著《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 彭定安
⊙ 漫长的在场——读王陆散文 / 赵冬妮
该员工到公司以后做到了认真,努力的工作,给公司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好评,特此以资奖励,再接再厉!
该员工思想上,为人正直,稳定、谦虚。事业心、进取心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热爱集体。要做一个具有良好专业技术水平又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优秀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奉献社会。
工作热情高;人品端正、德行优良、自身修养较高、对待客户诚信;对待工作严谨、处处为公司考虑,能够虚心接受同事给予的建议并改正;学习进步较快、受到大多数客户的好评
该员工工作态度端正,业绩比较突出,专业技能业务水平优秀,值得大家学习。
该员工工作成绩进步大,悟性较强,能很快适应新的岗位,能随时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工作方法和端正心态,不断反思自己,能有效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在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
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更有公而忘私,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的精益求精,还能主动协助其它的岗位把工作作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对工作认真负责,工作过的几个岗位,产品质量都很稳定,在本岗位不忙的情况下,能主动帮助其他的岗位,做人更是积极向上,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模范。
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素养,专业技能或业务水平优秀,为公司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为公司员工树立良好形象并起到带头作用;为公司创造出较好的企业效益或社会效益。
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素养,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优秀,为公司业务创造更多机会和效益,受公司客户及合作企业好评,为公司创造出较好的企业效益或社会效益;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服从整体安排,爱岗敬业,乐于助人,与同事相处融洽,业务知识扎实,业务水平优秀,能带动xx区的给为同事积极工作,胜任xx区大区经理工作;工作出色,业务熟悉,为我们成立起榜样。
《小王子》书评
《小王子》是一本清澈心灵的书,正如书中所说的,水对心是有益处的。而《小王子》就如水般澄清透彻,使人安宁并且心生暖意。
我对简单、乾净的故事有种天生的爱好。在诗歌阅读上,我喜欢简短,也许是懒惰的缘故,也许不尽是。简单、留白会少去很多压迫感,会给人静谧如幽谷的感觉。《小王子》的故事简单,文字素淡。我很简便地就读了两遍,没有丝毫的倦意。童话也许就是对平淡生活的一种恩赐,他让你简便地阅读,同时在简便间也给予你一些东西,比如生活的纯真与完美,比如简单与清澈。
故事中的小王子对生活抱着认真的态度,他勤勉地疏通火山口,拔着猴面包树的幼苗。然而小王子是孤独的,在他心境低落的时候,他会提着凳子追着太阳看日落。仅有欣赏日落时那脉脉含情的余晖,才是他唯一的乐趣。有幸的是一朵玫瑰进入了他的生活,玫瑰有着沉静的柔情,她在谎言被揭穿後会反复咳嗽,她是一朵美丽并且十分骄傲的花。她恋着忧伤的小王子,小王子也真诚地爱着玫瑰。然而一件小事最终却使他们分开,敏感的小王子因为玫瑰的一次恼怒而对爱生起怀疑,他离开了自我的星星,抛下了玫瑰,开始了自我孤单的旅行。
小王子在旅行中接触着新的人和物,比如为了躲避醉酒耻辱而喝酒的酒鬼,比如占有星星并自认为严肃的商人,可是小王子厌恶着他们的生活,他一路上只是感觉到大人的怪异和不可理喻。
而直到他来到地球,他碰到了小狐狸,并且在小狐狸的要求下驯养了她。她认为,如果小王子驯养了她,她的生活必须会是欢快的。她会辨认出一种与众不一样的脚步声。其他的脚步声会使她躲到地下去,而小王子的脚步声就会像音乐一样让她从洞里走出来。小王子与小狐狸在一齐的日子里,小王子懂得了玫瑰的独一无二,并且他开始认为玫瑰驯服了他,他必须对玫瑰承担起职责。小王子在狐狸那里学会了爱,认识到了他所要追求的东西,他要离开小狐狸去承担他的职责。小狐狸送走了小王子,并且告诉他,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小王子最後发现自我无法回去,他在降临地球的地方反复徘徊,并且深深想念着他的花儿。在不能回去的日子里,小王子会望着自我的星星。可是,最终忧伤脆弱的小王子无法忍受想念的痛苦,他要急切地回去,最後他选择了以蛇的毒液结束自我的生命,尽管他害怕痛苦,可是他认为这样就能抛下自我笨重的身体回去。最後小王子就像一棵树一样轻轻倒了下去,柔软的沙地,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小王子是否回到了自我的家,是否过着欢乐幸福的生活,我们不明白,可是我们会在心底祝福,正如小狐狸说的,眼睛是什麽也看不到的,应当用心去寻找。在心中,我们能找到小王子和玫瑰的幸福。
《小王子》的故事是哀伤的,一个关於感情的伤痛。爱得认真并且真诚,痛得切骨并且难以忍受。
小王子的感情,纯净淡雅,诚恳认真。如果死能够使他回到自我的星星上,如果死能够让他和所爱的人相会,他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死去,因为他深沉地爱着她,因为他的心被玫瑰所驯服。他也是这麽做的,他轻轻地倒下,正如他无人知晓地来到地球。
梭罗说,人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他是远离人群的,阳光下去找寻一切颓废的根源,一无所获,这是一个落满灰尘的天堂。有幸的是我们的心中还有一个关於小王子的故事,忧伤但完美,小王子的忧伤是因单纯的爱恋;完美,是因为爱恋给人的感动和期望。
因为小王子的故事,我们在静静的生活时,心里有着期望和温存,有着感动和关於驯养的职责。
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等。用不同的标准来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所谓美学标准,指的是艺术规律和美的原则。别林斯基指出:“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作历史的批评了。”(《关于批评的话》)美学标准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记,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达到的高度,看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典型化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绪、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相存的。
敬爱的班主任您好,很高兴您肯给个面子,在百忙之中抽空阅读吾生的学习计划书,吾生秦锋在校修业期间,不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没有很好地利用宝贵的时间认真学习”。且在那与同学打闹、闲聊,无所事事,实有荒废学业之嫌,罪过!罪过!古人云:“浪子回头,十年不晚;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吾生昨夜彻夜未眠,深刻反思自身过错。“窗外月儿当空照,屋内学子低头叹”回想已经,念今如此,吾辈之悔,不胜言表,在此向班主任允下几点承诺,其情苍天可表,其心日月可鉴。
一.贯彻您的十大班规,认真抓好学习工作。语数两科力取上A,英语血拼至135,排名跻身至前60。
二.听从您的安排,严于律己,争当九班模范生。纪律保持不犯,作业保持全交,上课保持认真,嘴巴保持紧闭,身子保持僵硬。
三.服从您的命令,珍惜时间,争当九班乖小孩。与特定人员如:春杰,志坤,魏龙等人保持距离,做到“见面不打招呼,玩耍不招其呼,遇险不救其呼”之境界。修学期间,不浪费一分一秒,抓紧苦读,自觉执行。在家期间,减少外出,认真温习、复习,做到“吃饭握着书,睡觉抱着书,有事没事都拿着书”之境界。
以上几点,便是吾辈之允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缺漏,尽请原谅,吾辈实在想不出来。
20xx年3月12日23:00
学生:王秦锋致上!!!
福建泉州丰泽区北峰中学初一:王秦锋
人生只有一个童年,人们可以概括它,但无法保留住它,留在我们心中的都是童年的回忆。
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事物:这是童年的回忆。
——题记
在窗边大吵大闹的小豆豆,还不知道,自己被退学了。来到了巴学园,一个特殊的学校。有特殊的教育方式,有令人喜爱的校长,有特别的运动会。在这儿,小豆豆如同一只小鸟在天空中翱翔、成长……
在我许许多多的童年回忆中,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我去年春游,坐的是大巴车,有两层,我很喜欢坐这种大巴车。因为摇摇晃晃的感觉就像是在越野。可对有些同学就不好,他们会晕车。
一路上这个同学不舒服,那个同学要吐,把气氛搞得很僵硬。这是,我们的导游姐姐从车上拿了个话筒下来。
小鹏将话筒接过,唱了起来。他唱的不是一首歌,而更像是在戏谑一位同学,他唱到:“小洪小洪屁股大,变成洪水冲到家……”我们都哈哈大笑。他越唱越兴奋,自己也笑了起来,用腿跪在椅上唱,还用手指着他唱的那位同学。那位同学这时才发现是他,一边哭一边打声叫起来:“诶!诶!”压根不是唱歌,而更像是两个人在说相声。难受的同学一下子就不难受了。反而笑得比不晕车的同学更厉害。
人生只有一个童年,人们可以概括它,但无法保留住它。我愿一直生活在那个人间天堂——童年。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
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壮的诗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殇。
只可叹,如今沙丁鱼涌动于潮水中似的我们,也染了诗人的忧郁,肆意叹老。这其实是一种微妙的心理:误以为年岁才是青春的标签。
我不由得想到一些人,满是黍离之悲:中国传统五千年历史,到底老了啊!
他们振振有词:诺奖的红毯总沐浴欧风美雨,那才是青春文学。
中国文学真如祥林嫂般“老掉了”吗?中国文化土壤贫血吗?传统精髓缺钙了吗?
不!青春气的渐消怕是我们忘了蜕化,一度沉于“退化”中。蜕化是中国文化找回青春的必要救赎,是一种繁衍崭新与深刻血髓的自救。当莫言一奖惊人时,他说:“我的获奖代表不了社会对文学的重视。”只有社会更多地用一水婉转的眼神给文学更温柔的注视,才能以一点青春气息引领千里快哉风!
永葆青春不是象牙塔的孤高傲世,它必须接地气,扎根于现实。当成名作家在久违的舶来文化中狂欢时,那群血气方刚的知青作家正掀起“寻根文学”的一角衣衿。不论是王安忆的《小鲍庄》,还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都是本土文化在失落后的还魂青春。
“岁月”号沉没,青春在呻吟。韩国正集体反思“服从”文化,船倾楫摧欲沉时,两百多名少年服从船方指挥,舱中等待,最终生命褪色;不服从者反而获救。青春之气意味着有理性、有主见的些许“叛逆”。只会温吞吞与外物讲和,至多不过成为“社会填充物”,青春的幻想和梦境在剥蚀老化。没有人的反抗,城市只是水泥林场,王小波的话深刻冰凉。
在西南联大教授吴宓眼中,雾中的昆明是曹雪芹笔下的空灵幻境。当他驻足街头,看到“潇湘馆”时,怕是一味难尽。他想到的是黛玉的吟箫于影下,酌梅瓣上雪酿的酒;可当时,一群人喝酒划拳,青春被暮气肢解了。吴宓老人愤然而去。
盲目成熟有时是青年人对外界的“献媚”。在这个媒体时代,神童一度被“神化”。神亵渎了童,还是童亵渎了神?没有青春之气,童也只是人们追捧的老“玩”童而已,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摄足文化血脉,为天才铺壤。
“不长久的,多将以悲剧结束。”戈尔丁的《蝇王》用失去青春后的沉沦给人警示。一点青春气,只在心里,它带来的是拂颊的千里快哉风!
点评:《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聚焦“中国文化”的“青春”,写出了锐气、写出了气派。
我们要感恩对我们有帮助的人。比如说小草感恩大地给予生命,我们感恩爸妈养育。
小草为什么要感恩大地呢?因为是大地给予了他珍贵的生命,让他生长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而且还给他生长的养料。而且为他提供了生长的地方。
他要感恩大地,因为大地长出了大树,为他避风阻雨,让他不被大风吹走。让他在地上不被吹走。
他要感谢大地,因为大地为他提供了许多养料,让他长大,如果没有他,小草早就已经饿死了。
他还要感恩大地,因为他、大地上有水流,给小草解渴。不然的话,小草早就已经渴死了。所有他也要感恩亲爱的大地,给予了他水来喝。
他还要感恩大地,因为大地上长出了一颗颗大树,给他提供了阴凉的地方,如果没有大树,他就会被晒死。
是啊!我们也要像小草感恩大地一样,我们要感恩父母,因为他们把我生下来,让我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让我见到这么美妙的世界。
他们把我生下来,把我养育的这么大。我肯定要感恩他们。如果没有他们,我怎么可能有现在的生活。
记得有一次,我经常在课堂上讲话。一到家妈妈就和我说,让我不要上课讲话了,并且和我说了许多关于上课讲话的害处,并且和我谈了好几十分钟。她是多么关心我呀!他一心想让我上那些好的初中,他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甚至操劳出得都有几根苍白头发了。
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对得起为我操碎心的妈妈。
我一定要感恩对我们有帮助的人!
评论写作范例
评论写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和能力考查。它往往在初试或复试中独立构成考试科目,或者在一科目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分值。评论写作往往要求学生对文章有着敏锐的发现力与感悟力、有着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题提供的原文往往短小精湛,内涵要么蕴藉丰富,要么尖锐深刻。对于前者,考生可从中引发多种论题,可从不同的阐释角度切入文章;后者则论题较为单一,但需要特殊的阐释角度(如女性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若没有特殊理论的支撑则无法阐释作品。要写好评论文,需要平时大量的阅读,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夫。此外,在备考阶段,有意识地进行专项训练也是很有帮助的。
此题为19xx年南开大学的考研真题,《绝望》(方英文)属于内涵蕴藉丰富的一类,可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如“精神胜利法”、人生态度、虚无主义、自我的匮乏、话语游戏、思维模式?等等。下面从“精神胜利法”和人生的虚无态度这两个角度,分别提供了两篇例文,仅供参考。
附原文(19xx年南开大学考研真题):
《绝望》文/方英文
甲:张三写了一部长篇小说。
乙:写了长篇小说又能怎样?写过长篇小说和能写长篇小说的人多了。
1、你头脑聪明,但你没有充分利用,你的精力较分散,花在学习上的精力不多。
2、你有较强的应变力,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
3、劳动中任劳任怨,肯吃苦。
4、你平时处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注意考虑别人的感受。
5、你未能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品质,缺乏顽强的学习意志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6、“真人不露相”这句话用在你身上最合适了,在你不爱说话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勤奋,努力,上进的心,再加上你的聪明,才智,你学什么东西都特别快。你平时的争强好胜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喜欢你那种敢想、敢说、敢问、敢辩的课堂表现,这也是你保持优秀的原因,而且这学期在语文上进步了。加油吧,你将会是个很有出息的男孩!老师希望你一直出类拔萃!
7、热情大方,这是你给我的印象,也是你与同学相处的原则。平时你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完成值日生工作,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学习上,能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不过,还缺乏一股子拼劲。老师希望你能在假期里查漏补缺,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为下学期能取得好成绩“厉兵秣马”。
8、在学习上,积极性不够,也许是底子薄、缺少兴趣的缘故吧?
9、本学期数学出现一些暂时的困难,但决不要妄自菲薄。
10、虽然平日里默默无闻,但班级活动总有你的身影。
11、学习上,缺少恒心和毅力,故成绩不理想。
12、不知你有没有觉察到自己性格暴躁,脾气大,希望能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
13、你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思维理解能力。
14、踌躇不前的成绩记录必须打破。
15、成绩的提高需要平日的训练,日积月累,循序进步。
16、你是一个很聪明乐观的孩子,如果你能把你的聪明全用在学习上,你定会取得令你自己都感到吃惊的好成绩。不过,这学期你还是有进步的。老师希望你能在寒假里查漏补缺,有计划地安排好学习和休息,努力缩短与成绩优秀同学的距离。如果你认认真真地去做了,老师相信你的成绩将无可限量。
文学评论相关论文一:李白诗中的“金”意象
摘 要:李白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丰富多彩,“金”即是其中重要的意象之一,通过对这一意象的探究可以挖掘出李白诗歌的许多特点,也能窥探出李白情志的倾向所在。通过列举李白诗歌中出现的“金”这一意象,挖掘李白诗歌的诸多特点,窥探李白其人其性其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李白诗歌喜用“金”的缘由所在。
关键词:李白;诗歌;意象;金
李白,中国文人骚客中最独具风格的诗人;李白的诗歌,中国诗歌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中国古诗意象中最能体现诗人其人其性其情的载体。
提到李白及其诗歌中的意象,多数人会立刻想到“酒”“剑”“月”等。其实,在李白的诗歌中,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意象――金。通过“金”这一意象同样可以挖掘出李白诗歌的许多特点,也能窥探出李白情志的倾向所在。
在李白诗中所选用的色彩字眼中,毫无疑问“白”字独占鳌头,位居榜眼的则是“金”字。《李白诗全集》里所收录的25卷李白诗歌中,出现了371个“金”字,而在所有这371个“金”字中,作为独立意象出现的又占了大多数。
从“黄金”“千金”到“金棺”“金殿”“金壶”“金樽”“金鞭”“金甲”“金缸”“金窗”“金丹”“金丸”,再到“黄金药”“金剪刀”“金雀镜”“金光草”等等,使得李白的诗歌可谓是金光灿烂、富丽堂皇,“金”无处不在。
明丽爽朗是李白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如此李白之诗,又怎少得了“金”这一绚丽夺目的色彩?单就一“金”于此,就足以看到李白诗的瑰丽雄奇、流光溢彩。如:“遗我金光草,服之四体轻。将随赤松去,对博坐蓬瀛。”(古风五十九首中第七首)又如:“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双燕离》)再如:“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一)如此“金”句,不胜枚举,使得李白本就瑰丽的诗歌更加绚烂。
李白生性潇洒豪迈、挥金如土,而金本就象征着财富、高贵,用金来彰显华贵的生活,用一掷千金来挥洒李白的豪迈狂放,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李白的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挥金如土的场景,例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襄阳歌》)“千金散义士。四坐无凡宾。”(《赠崔司户文昆季》)他饮“斗十千”的“金樽清酒”,食“值万钱”的“玉盘珍馐”,不时还“黄金白璧买歌笑”。这把把的一掷千金恰将李白狂放不羁、豪爽潇洒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李白锦衣玉食的生活展露无疑。
李白天性孤高自傲、志高意远,立下的志愿是“解世纷”“济沧海”“安黎元”,他心目中崇敬的英雄是诸葛亮、荆轲那样以自己的才智和勇武排难解纷、大济苍生的人物,而又不屑于与那些庸俗权贵同流合污,他傲骨嶙峋、蔑视权贵,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他固有的清高和志气,在他的诗歌中,他的傲骨大气重过千金,如:“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留别王司马嵩》)“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古风五十九首其十)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李白一生游历四方,交友甚广,其诗歌之中即有大量“金”言来表现他对亲情、友谊和爱情的执着。“黄金久已罄,为报故交恩。”(《赠别从甥高五》)“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李白诗歌中运用了如此之多的“金”意象,绝非偶然,细细探来,自有一番道理可循。
李白笃信道教这是众人皆知,在他的诗歌中有大量赞美崇尚庄子思想的诗句,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然后便“过此无一事,静谈《秋水篇》”了。李白是诗人,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道^v^,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即成为其人生信仰的终极目标。吞金服丹是道教修炼的独特方式之一,李白作为一名虔诚的道^v^,当然也会追随这样的脚步进行他的修炼之道,故而在他的诗歌中出现大量的“金丹”“金药”之语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前文也已提到,李白生性狂放不羁,潇洒豪爽,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掷千金的豪言,挥金如土的姿态也是常理所在,这也恰好与他倜傥不羁好大言的性格相符合。他在《赠王判官时余隐居庐山屏风叠》诗中也说:“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夸诞”,即浮夸虚妄,言语不实在,也就是说大话。李白见人们嘲笑自己虚夸大言,就感叹知音何在。李白好大言的美学思想与庄子的美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渊源关系。庄周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而他认为“道”是永恒的、绝对大的。李白作为庄子的忠实崇拜者,在诗歌中自然会表现出这样好大言的特点。如此好大言的李白,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在诗歌中,一掷千金、挥金如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古代的金银器,发展至唐代才兴盛起来。唐代兼收并蓄,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的精髓,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贵族官僚们锦衣玉食也就更理所当然。身为翰林供奉的李白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自然也有这样的资本,生活中的华贵到了诗歌之中最直接的反映自然非“金银”莫属。什么“金壶”“金樽”“千金裘”“黄金盘”满目琳琅,金光灿灿。所以,李白诗歌中拥有如此之多的“金”意象,是以气吞山河的大唐盛世为依托的。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金”这一意象在李白诗歌中是有着独特地位的,是研究李白诗歌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意象。
参考文献:
王琦。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77.
文学评论相关论二:《暴风骤雨》景物描写之我见
阅读的力量——《看见》书评
其实到底推荐哪本书,从很多天以前开始斟酌,也跟朋友们讨论了很久。很感激有这样一个读书推荐活动,仿佛在我们忙碌又浮躁的生活里,突然被挤出来一段时间跟周围的朋友、同事们讨论自我看过的那些书,从线装本的原版金庸^v^,到琼瑶张爱玲的风花雪月,从几米的漫画到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再到海岩刘猛,再到此刻的各类畅销书,忽然发现,书籍的魅力就在于,无论年龄性别不管隔着怎样的时代,我们会因为一本有共鸣的小说诗词散文而在一个完美的时空相遇,然后谈天说地,思想碰撞出花火。读书对我们来说,仿佛是人生的另一种享受,在现实生活里的所有不可能,我们在书里面的世界中,享受别人的人生,流泪喜悦。说实话,读书是件磨人心性儿的事儿,你得把自我掏空了,使自我置身于她所讲述的故事里,活一遍,才能真正领悟。对于推荐书目,其实我认为,不用害怕读到烂书,烂书会让你更明确你真正的兴趣所在。
看《看见》的序言时,就被这一句“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深深打动了,不停地划线做笔记,每次看到这些句子时的感受,都会有一个新的体会。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
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取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v^、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能够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最近开始翻这本书,不料却看迷了眼,几欲落泪,勾起太多往事。同是媒体人,至少以前在那样一段时间里我一向把自我当做新闻人来看待,以至于此刻在自我的工作里,也仍然以这样一个标准要求自我。记得刚上大学时我们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那句话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一个影响“新闻,这是一个勇敢者的行业,既然选取了他,那么你就要随时准备着为这个行业奉献自我的一切,你可能随时准备着遭遇拒绝、遭遇冷遇、遭遇嘲弄、遭遇无礼、遭遇恫吓、遭遇威胁。要随时准备牺牲自我的时间、自我的财富,包括自我的自尊心和生命。”这是一种职责,不管干什么事情,只要你身上有了职责的意识,便会无所畏惧,放诸各行各业皆是。
提到自我学新闻,有点赧颜,因为学了几年觉得总是差强人意,文章总是有些不伦不类,缺乏新闻的严肃又比文艺稿件多了些教条主义,无言启齿。临近毕业的时候,又逢社会类新闻崛起,实习全是跑鸡毛蒜皮的社会新闻,那个时候羡慕能做深度新闻的人,每次在台里看见那些背着机器脸色阴沉带着大框眼镜的深度组的人为跑一个新闻而追上几个月而愁眉不展的时候,我心里那种“这才是做新闻”的念头便愈发强烈。所以,我羡慕柴静,从文艺性的地方电台主播到国家权威的深度新闻报道,我期望从那里找到自我的影子,也想看到中国新闻的成长。或者这就是阅读的好处,即使我们终生无法到达某地,但若能够透过阅读来了解,或理解某一处、某一人,便是我们的人生得以拓展,和延长了。
记得自我当时刚参加工作,写了一篇信息报道几乎被划的全部是红圈,沮丧不已。大学学了四年,书本里的东西,没一样用得上。主任急红了眼:“你们大学都在学些什么,怎样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每一天在宿舍里挑灯辩论家国天下,根本没办法理解你们这一代人为什么对世界的了解比一根手指还少。”在那样每日的劈头盖脸的训斥当中,我开始懂得什么叫做“媒体人”的职责。
喜欢柴静好多年了。我不是她电视节目的粉丝——此刻细想,要不是当年学新闻喜欢王志的“新闻调查”,“应对面”,或许还真的不会关注她,如今她的电视栏目“看见”,我也
没看过。倒是这本400多页的书,厚实稳重的文字,反而觉着有劲、新鲜。她说了很多别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她书中所举之例大多出自她的节目,书中多谈新闻传播的道理和技巧,从中看到更多的是中国这些年来的一些过往、问题、症结、痛苦,和柴静如何地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和如今的炉火纯青,能感到她一路走来,收获颇丰、羽翼渐成。尤其敬佩的是,在知名度和被认可到此刻的这个程度,柴静没有骄傲,书中的她做起节目来反而更谨慎、更惶恐了;借自我的一个个节目、一段段新闻、一个个采访,谈勇气、谈恐惧、谈真相、谈自由、谈科学、谈政治、谈道德……直陈要害,反思己过,总结提高。不自信、常总结、爱发问,不正是我们有智慧有力量的最好路径吗?
当然,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也看见小人物的喜悦,看见洛川的果农卖断货时脸上掩不住的笑容、远方的游子因回家的路“天涯变咫尺”的喜悦欢乐、惠农政策、“绿色通道”、不停车缴费的便捷……
还有,还有,许许多多无名的小人物在那里,被看见,那是我们,是你,是我,这些普普通通的高速公路人,全心全意的服务与贡献,奉献青春、挥洒热血、眼泪和汗水、默默无闻、实现梦想,承载时代的嘱托,在星罗棋布的高速公路里,犹如一根根精密的血管,将养分及时送达各个终端,以保证叫“陕西”的这个巨人的健康成长。
我们欣慰,我们流泪,我们喜悦,感恩这个时代,感恩这个时代的小人物,你们给了我们,我们也给了他们,源源不断、彼此前行的力量。路的发展,是改革创新的不懈追求;公里的跨越,是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高速公路带活了沿线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交通发展成果。
关于乡愁的文学评论
乡愁的意境是美的,没得忧郁而庄重,仿佛一丝苦苦的芬芳,那芬芳来自一支残荷。乡愁的构思是简约的,简约的就像断臂维纳斯身上的一段白纱。乡愁的语言是白居易的再现,反复中的平实酝酿着深深的情,回旋中的朴厚流淌着深深的愁。乡愁那没有技巧的技巧使乡情回味无穷,隽永悠长,使全诗既富有流动性,又不乏静止感。众人皆知,“看不出化过妆的化妆才是最高妙的”,而诗人的乡愁就是这样,那层次化的意境仿佛纯纯的“天然去雕饰”,那复沓中的叙述好像平平的,质朴而又真淳。
乡愁自“小小的邮票”流出,因为那邮票载不动历史的`伤痕;乡愁自“窄窄的船票”溢出,因为那船票带不完民族的悲哀;乡愁自“矮矮的坟墓”冒出,因为那是一颗种子,它在发芽、生根、成长,直到枝条连起岛陆。乡愁自浅浅的海峡涨出,因为那是一个泉,它要和源汇成大海,用浪奏鸣《黄河交响乐》,用涛荡起长江奏鸣曲。乡愁用反复手法把意象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乡愁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层层深入地展现了群体心态和民族状态。于是乡愁既是乡愁,也不再只是乡愁;乡愁成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情结,乡愁成了岛与陆沟通的纽带。
乡愁的情调是低沉的,因为有心上秋;乡愁的节奏是舒缓的,因为有愁中愁;乡愁的传情达意是形象而动人的,因为那一唱三叹是命泉中流出的旋律、心琴上弹奏出的乐曲,有含蓄中的澄明,更有幽邃中的真实。乡愁是抑郁的,因为愁太重太浓,重得托不起,浓得化不开。但乡愁又是自然的,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诗中。
乡愁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由诗境和神韵中流露出来,语尽而情未了,让人在故事中忘我地投入,在历史中回味,乡愁的无限韵味。
拓展阅读:乡愁写作背景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
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本为一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解放后,^v^的不正常,使台湾孤立于大陆之外,人为地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但它却割不断共同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两岸炎黄子孙的血肉之情。
尤其是解放前夕离开大陆的这一代大陆人,这种现实无疑使他们成为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的游子。而作为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最富有激情的诗人,其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回归与寻根的心情更是无可比拟的。诗人从小就熟读的“日暮道且远,游子思故乡。”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思乡的诗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被眼前的景物所引发,而产生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日积月累,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诗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个个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咏三叹,一个渴望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思乡爱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诗中,诗人刻意选取的四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敏感性,对生活感受的深度和传达感情技巧水平的高超。
(一)文学艺术常识
1、考试内容
(1)文学常识
文学基础常识、中外重要文学思潮流派、中外文学重要史实和名家名作等。
(2)艺术常识
电影常识、电视常识、戏剧常识、美术常识、音乐常识等。
2.考试要求
(1)能够熟练掌握以上文学艺术常识中的基础知识;
(2)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对重要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进行简要分析和论述;
3.参考题型: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
(二)影视评论与创作
(1)故事写作
按照命题要求,编写一个有一定思想内涵、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构思应新颖巧妙,故事结构要完整。不少于800字。
(2)影视评论写作
从给出的影视作品范围(见附录)中,选出一部或几部(只提供作品名称)命题,要求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具体要求:
①对作品的选题、主题、人物、情节等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具体评论;
②对作品的结构、画面、声音等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具体评论;
③对作品透射出的文化、历史、社会、传播现象等进行分析;
④不少于1000字。
浅谈英美文学评论存在的文化差异
摘 要:不同民族文化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造就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绚丽文化中也存在着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障碍。英美文学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在英美文学评论领域也有着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一下英美文学评论存在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差异;文学评论
当我们涉及到一些西方文学的时候可能会被其中浓郁的文学氛围所折服,对于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风格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特别是对于英美文学评论这一块儿来说。文学评论是直接与文学著作挂钩的,我们在阅读一些文学著作的时候就是在阅读他们的文学评论。一般来说,文学评论深藏在文学著作当中,文学著作的内容就是一种文学的见解,换句话说,文学著作就是文学评论的内容。
1.英美文学所具有的特点
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的历史悠久,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大繁荣了,自文艺复兴后,英国文学经过发展相继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阶段。在这些阶段中,英美文学得以快速的发展,并在不同时代掀起了一股股文学思潮。在每一股文学思潮的背后,都有一大批的文学追捧者和拥护者,当然每个时期也有批判主义思潮的出现。对于英国文学来说,这些思潮都不影响英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反而进一步推进了其文化的发展。
对于一些读者来说,英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也是许多学者争先学习模仿和研究的对象。英国文化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写实了,也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更加注重实践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英国文学目前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全球化的影响下,英国文化更加发展完全。
美国文学的特点
对于一个民族历史并不悠久的国家来说,美国文学的成长是短期的、多元集合的。美国是在二战后许多移民的迁入才逐渐的壮大发展的,对于美国来说,它的文化具有模仿他国的现象。不可否认,美国的移民政策为其争取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口,美国这个新生代国家因此汇集了不同种类、不同肤色和不同国度的人民。当然,随着这些不同地方的人来到这里,带来了他们各自地区的思想文化、民风习俗以及科学技术,其中许多不同的文化思想在这里得到大融合、大碰撞,并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
美国文学深受其它国家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繁荣的英国。在19世纪以前,美国由于自身特殊的国情,对于文化的接受都是从别的国家“移植”过来的。但是随着民族的融合,思想的交流和发展,在20世纪之后美国逐渐的形成了自身独立的文化,这个文化是建立在多民族融合的基础上的,这也是由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所决定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历的文化斗争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即多种文化的汇合。
2.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文化因素
语言文化的差异
文化认识决定了文学发展,文学发展又决定了文学评论的发展。对于文化差异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语言文化的差异。语言文化的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没有统一的约定俗称的语言,那么群体就不会形成,相对应的国家也就不会形成。虽然有些国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他们还是对这些语言都能理解和够运用的。拿印度来说,印度的语言就有许多种,常见的就有印地语和英语两种。
通常情况下英语是作为官方语言进行运用的,而印地语则是人们平时使用的语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掌握这两种语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人们通常会根据场合来选择语言的运用,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在社交场合会习惯性的使用英语,而在与自己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候则会选用印地语比较多。
对于英美两国来说,他们一般都采用的是英语(美国北部有少数印第安人除外),但是即使是同样的英语也有不同之处。随着各自民族的发展变化,一些合成词和新生词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行成的特殊词汇的衍伸,导致了英语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特点,我们一般情况下会把这两种语言区分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对于这两种英语来说,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发音和词义时有发生,尽管他们本来是“本家”的,都是由原始的英语衍伸而来的。语言差异是造成英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的发展。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文化也在不断地加速发展,从而出现繁荣。对于英国来说,因为其继承了许多古典文化的传承,加上其民族文化的庄重,反而减慢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随着英美文化出现的差异不断加深,英美文学评论的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人道主义观的差异
人道主义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道主义是建立在文化和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不仅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还体现了这个民族的道德和责任。英美文学评论存在差异主要就是因为其人道主义观的层次不同。人道主义跟人文主义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和人道主义相对的霸权主义是大家共同抵制的。对于英国来说,受其传统文学的影响,由先前的“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发展成比较开放的人道主义观。但对于美国来说,人道主义精神相对的要激进些,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一针见血,而且往往有着自身独特的观点。人道主义是英美文学评论存在差异的基础,文学评论不仅展现一个民族的民族观还体现了这个国家的风范。
参考文献:
1、屣素贤,荣丽。被禁锢的心灵――壹尔斯・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xxx意象”田[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2、尹振球。他人的局限还是自己的局限――关于西方文学中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和宗教观念的审视与思考阴[J].韶关学院学报,2005(04)
3、马强才。略论
就笔者自己看来,抛开这篇文章评价者的身份,仅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位普通读者,通过李建武先生的介绍,对边城,特别是对沈从文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前对沈从文过于通俗甚至有些粗俗的的文学语言一直持以排斥的态度,这篇文章却足以将从前的怀疑打消,转而开始理解并佩服沈从文先生内心的那份纯净,开始欢喜先生笔下美好的世界和淳朴善良的人。单就这一点来说,李健吾先生的这篇批评文是到位的,他搭建起的一座桥让读者可以重新审视沈从文,发自内心的佩服这位普通却最伟大的文学巨匠,而丝毫不显牵强。例如:在讲到沈从文先生塑造人物时,“我必须邀请读者自己看下去,没有再比那样的生活和描写可爱了。可爱!这是沈从文小说的另一个特征。”想必看到此处的读者都会会心一笑,因为除了沈从文先生塑造的人物是可爱的,沈从文先生是可爱的,倾力推荐的李健吾先生同样可爱。这让读者如何不想要重新品味那些从前看来并不特别的人物,是如何“可爱”的?
其实写道此处,当自己在李健吾先生的评论中折服在沈从文先生以及《边城》魅力中时,才发现,这篇论著体评论同样也可算得上是一部随笔体评论,是抒情的艺术。整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建构出了读者与沈从文先生的华丽的桥梁。即保留了论著体的严谨、清晰与完整,更给人以随笔体的文学审美感受,让读者在理性与感性中达到最深的感受。这便是是一篇成功的文学评论作品所达到的不可多得的最好效果!
1、 聪颖,沉稳,文静,坚强,秀气而文雅。你品行优良,待人诚恳,表里一致。上课时用心听讲的神情,让人感到你的专注和认真。你应该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坚定、稳重,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2、 你是老师的好助手,同学的好朋友。你品学兼优,真的很可爱!相信你,在未来的明天一定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3、 你的决心,我很感动;你的行动,我也很欣赏。说到一定要做到,付出总有有回报;要做就做最好,回报一定会让你露出满意的微笑。
4、 在人生的征途上,困难总是与机遇并存的。战胜困难,往往能有更大的收获。你已经有了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相信你在人生的征途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辉大道。
5、 你是个文静内向的女孩子,值日生工作,你能够服从安排,认真完成。不过,。希望你今后能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克服各种困难,将各科成绩提高一个档次,争取在下个学期中有更大的进步。
6、 我知道,你已经为自己设计好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并且你也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奋斗着。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祝福你,美好的明天属于不断进取的攀登者!
7、 诚实,谦逊,纯朴,大方,爱集体,有礼貌,你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看到你开开心心地生活,看到你快乐地成长,我很欣慰。祝福你,美还的明天在向你招手。
8、 老师是喜欢你的,喜欢你的聪明和勤奋,喜欢你的诚实和纯朴。你是个前途无量的好孩子。希望你能继续努力,创造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的美好人生。
9、 努力,努力,再努力;优秀,优秀,更优秀!学习是快乐的,成长是快乐的。我相信你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将永远为你祝福。
10、 一个学期过去了,你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你的成绩让老师高兴,也让家长感到欣慰。但是,我得提醒你:不要骄傲,不要自满,再接再厉,你的前途一片光明!
11、 你性格活泼开朗,为人大方。课堂上,你总是踊跃发言,这也证明你在留心听讲、积极思考,不过你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希望今后要改掉懒散的坏毛病,增强纪律约束和学习自觉性,认真学习,尽快提高成绩。
12、 你为人正直诚恳,尊敬老师,为集体任劳任怨,能虚心听从老师的教导,工作认真负责,做事比较令人放心,有极强的荣誉感,个人能力的发展比较均衡。希望今后在学习方面狠下功夫,不负老师和家长的重望,要力争上游,努力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13、 你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可惜上课时容易受外界干扰,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方法有待改进,掌握知识不够牢固,相信经过努力,一定可以取得满意的成绩。祝你能在学习上有新的突破。
14、 你有上进的欲望,做事比较机灵,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老师喜欢你那种敢想、敢说、敢问、敢辩的课堂表现。希望加强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开拓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15、 你聪明好学,诚实纯朴,优点很多,前途无量!希望你不要满足今天取得的成绩,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奋斗,把心中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
16、 你是一位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女孩,当老师看到你一篇篇内涵丰富,文情并茂的作文,了解到你独到的见解时,是多么喜悦,你的特长真不少,画画、弹琴样样都行,成绩也十分优异是难得的全面发展的聪明学生。
17、 有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目标,有勇敢而坚决的行动,就能创造光辉灿烂的明天!
18、 你努力了,你就有了进步;你付出了,也就有了收获。愿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愿你在成长中不断充实自己,愿你在通向未来的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愿欢声笑语永远伴随你光辉灿烂的人生。
19、 你是一个聪明而懂事的孩子。你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对学习、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你总会伸出自己热情的双手。努力吧,美好的明天属于你!
20、 老师最喜欢看到你在课堂上转动眼珠认真思考的模样,老师最喜欢听到你取得成功是开心的笑声。
1.格外出色善于社交观察能力强。
2.工作认真,负责;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服从整体安排,形象良好;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乐于助人,关心同事,与同事相处融洽,善于合作,起带头作用。
3.工作热情高;人品端正德行优良自身修养较高对待客户诚信;对待工作严谨处处为公司考虑,能够虚心接受同事给予的建议并改正;学习进步较快受到大多数客户的好评。
4.该员工平时工作仔细认真负责,不但执行力强,且工作配合度也好,有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能主动协助其他同事工作,并且能按时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相关工作!
5.该员工平时积极向上,不仅配合度较好,且平时工作表现也很努力,在工作时能以认真仔细负责的心度去做好自己的工作。
6.眼光长远具有极佳的口才。
老师思想上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尽职尽责,积极奉献,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岗位承担的工作量和工作任务。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除了做好学科辅导外,还细致地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v^师生关系,工作中谦虚谨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精心备课,教学内容充实丰富,能吸收学科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能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实行启发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讲授清晰表达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疑点处理恰当,课堂设计合理,节奏适度。培养了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xxx老师还悉心对我校年轻教师孙宝义进行指导,一年来几乎天天坚持进班听课,课后做耐心细致的指导,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校孙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显着提高。
8.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素养,专业技能或业务水平优秀,为公司业务创造更多机会和效益,受公司客户及合作企业好评,为公司创造出较好的企业效益或社会效益;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服从整体安排,爱岗敬业,乐于助人,与同事相处融洽,业务知识扎实,业务水平优秀,能带动东区的给为同事积极工作,胜任东区大区经理工作;工作出色,业务熟悉,为我们成立起榜样。
9.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素养,专业技能或业务水平优秀,为公司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为公司员工树立良好形象并起到带头作用;为公司创造出较好的企业效益或社会效益。
10.工作态度热忱思维敏捷进取向上。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历史著作中的典范,其独有的纪传体体例为后世史书的写作开创了新的道路。《史记》是一部系统性研究中国历史的史书。该书主要是将我国的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性搜集,然后进行大规模的整理。从全社会的角度探寻历史问题,这样能将历史从以往狭小的空间引入到广阔的大千世界里,即让历史从微观走向宏观,建立新型的历史认知系统,为以后的历史编撰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部著名的史学巨著,《史记》规模之宏大,体系之完整是其他书籍无法相比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关于中国的人格、思想和精神的分析,可以说对中国历史乃至中国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史记》问世以后,受到很多后代学者的关注,对其的评论不可胜数,本文主要就宋代时期的笔记探究《史记》。
一、宋代时期对《史记》的历史学评论
《史记》的宗旨是,通过细致的观察,看到一个朝代如何由盛到衰,同时了解前世治国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提及的承接一家之言,主要是建立系统化的思想体系,通过对历史的评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宋代的笔记中就有关于司马迁的《史记》评述,具体的思想方面评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论述“史公三失”。《史记》问世以后,其中所提及的思想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特别是汉代的杨氏父子对《史记》有着极高的评价,其实这里提及的“史公共三失”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部分后世的学者都是以此为契机开展评论的,包括宋明时期的笔记中也有相关评述。根据相关的评论能够获悉,从体例的角度考虑,部分评论者始终认为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老子于列传。在分析有关《刺客》《游侠》等内容的时候,始终认为司马迁作传有的是遇到事件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是想要通过事件来警醒后人。第二,论《史记》中的微言大义。司马迁开始编著《史记》与《春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史记》和《春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即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都蕴含着无数微言大义。《野客丛书》中有段话能印证这一观点,“若要说《新唐书》与《史记》有何不同,其实两者有着较大的不同。《新唐书》主要是讲述真正的风景或者山水。但是,太史公在风景上略施笔墨,让人见了有心服之感,其实所有的用意是在笔墨之外。”这里用笔墨之外比喻《史》,实际上是讲述有关史记以外的内容,叙述的内容有着
其他深意。
二、宋明时期对《史记》的文学评论
历史著作的关键是能还原历史,给后人一个完整的历史评述,文学作品的特点是通过创造让人喜欢去读,所以两者存在较大的差距。《史记》是历史性的著作,问世后就开始受到学术界的认可,在其文学性质认识方面正在历经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史记》自身的文学价值也被后世逐步认同并推崇。魏晋南北朝之前,文学和历史是一体的,且史学一致是作为经学的附庸而存在,所以人们对《史记》进行评述的时候更关注其文学价值。
(一)叙事特色
《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通史的先河,也在我国纪传体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相较于一般的文学巨著,《史记》有着较大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叙事的主体内容。《史记》在作为史学著作存在之时,其自身的文学性不可磨灭。其实无论是史学巨著还是文学巨著,都要有良好的叙事性。历史主要是记录事件,所以在记录期间要让整个事件的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明确,特别是前因和后果都要讲清楚说明白,让人有一目了然之感。作为一部纪传文学,文字要生动形象,能真实地反映事件。古代没有先进的技术,不能通过影响将很多历史保留下来,所以只能使用文字记录,那么就要求文字具有动感,具有可阅读性。其实,司马迁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一部《史记》犹如一部叙事的艺术瑰宝,让历代的文人都对其不断地进行挖掘。
(二)论体例
一部著作的体例指的就是其组织形式,通过何种方式或者方法将所有的主体部分进行串联。体例对于《史记》这样的宏篇历史著作至关重要。体例将作者的历史观、写作思想等核心内容进行统一,其合理与完善程度直接关系着作品的成败。本纪、世家、列传等构成了《史记》的独特体例,使《史记》最终形成了完整而又十分严谨的纪传体体系。《史记》的五体结构开创了一个先河,也为之后的历代正史提供了一个真正的主干模式。
1.论五体。宋洪迈有言曰:“子长书出,规制既定,后世作者难紊。”《史记》五体义例深著,开天和,照百世。朱熹也十分认可《史记》的五体,在《朱子语类》中直接说《史记》中所记录的事件有非常大的贯穿性,本纪里面提到过的事件,在传记里面、表里面以及志里面也都多有提及。而其他史书如《资治通鉴》采用的编年体体系就有很大缺陷,这个年代的事件记录过后,便没有可以再找到相关资料的地方。譬如说汉高祖刘邦鸿门宴事件的记录,除了高祖本纪里面有详细的记载之外,在张良传、灌婴传等处也有同样详尽的记载,使读者能够在读到一处之时想起另一处。
2.体例与思想。宋代各家对于《史记》体例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具体可归纳为两点,第一,司马迁在著作的过程中着重通过体例的独特安排,揭示其微言大义的著作思想。第二,司马迁在安排一些人物的具体归纳上有不当的地方。譬如宋项安世的《项氏家说》中曾写到:《史记》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十三个国家,却称为十二诸侯,因为秦国完成了统一十三国之壮举,秦王登基称帝,因此将秦史纳入本纪中,从世家的层面上才有十二诸侯之说,与列传中实际上是七国而只做六国列传一样。
宋黄震在《范蠡大夫种传》中写道:司马迁将范蠡的生平记录于《货殖传》,却将范蠡的功绩与声名记录在《越世家》中是不妥的,应该参照《春秋》中的内容重新编写《范蠡传》。
(三)论取舍
宋代对于《史记》的取材有很详细的分析,认为《史记》选材范围非常广,但是也进行了相当严格的取舍。张大可认为司马迁的取舍标准是取材义例。
取材途径有六种,分别是:皇家藏书;文物与建筑之上所记录的信息;游历天下,实地考察;事件的当事人口述或者他人的转述;诗词歌赋;历代遗留的史书。
取材标准也可以概括为六点,分别是:六艺的标准以及儒家理论;文辞规范的遗留文献;不记录神怪之事;不是关系天下存亡的大事件不予记录,世与传中的人物只记录轶事;可信的事件与有一定异议的事件要用两种说法共同记录;将不同思想的经传与诸子百家的思想统统记录并予以整合。
三、结语
《培根随笔》书评
培根的一生为哲学和文学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本《培根随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首先,在观念和视角上它具有独到之处。对于死亡,培根告诉人们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坚定执着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应对日趋严重的宗教冲突,他期望人们能以和平为本,对血腥的战乱说“不”。
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读过这本《培根随笔》的话,就不会让巴以冲突日益恶化了。对于生活中的艰难挫折,他总是把它们当做上天给予人的磨砺白己的机会。他相信不懈的努力总能将厄运变成好运。应对许多人的迷信和盲从,他大胆提倡无神论,期望他们用理智和亲情战胜心中的专制统治等等。
出于对培根本人的敬仰,我在阅读此书时十分专注,也从中受益匪浅,个性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读罢此书,我发现:其实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仅有解决不了问题的人。只要有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就好比一位登山运动员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顶,就定能攀上顶峰。正如培根先生一样,他坦然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社会中的不良风气,用理智从根源上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显然是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在此书中我还学到了思考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应看到不利的一面。不仅仅如此,我还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就应是虚伪的,而就应是坦诚的。虚伪的假面具只会使这个世界变得黑暗,而仅有真城的桥梁才能将人心与人心连在一齐。
《培根随笔》一书集合了培根先生一生的思想精髓,读起来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话。我想:我就应在今后的日子里,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以及我身边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为我的榜样,做一个坚定执着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