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论文【优秀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勤劳的编辑给大伙儿整编的教育叙事论文【优秀10篇】。

班主任教育叙事论文 篇1

摘要:教育叙事研究以故事为载体, 以经验分享为取向, 以实践反思为媒介, 以意义建构为目的, 其要素包括场域、人物、情节和主题等, 其研究过程一般包括确定问题、选择对象、进入现场、观察访谈、分析资料和撰写文本六个环节。研究者应把握其特征、结构与环节, 以增强研究成果的理论自洽性和实践解释力。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 故事; 意义建构;

近年来, 在各级科研管理部门的鼎力推崇下, 教育叙事研究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靓丽的风景线。然而, 在其繁荣的表象背后, 教育叙事研究学理的空疏肤浅和实践中凌空蹈虚的现象十分突出, 存在理论视野狭窄、叙事模式固化和经验体悟缺失的不足, 迫切需要对其内涵特征、结构要素和实施环节等问题作解析, 以形成独特的认知风格与洞察能力, 从而提升其研究的理论品格和实践解释力。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属性

20世纪80年代, 加拿大康纳利 (Connery) 等学者将叙事研究引入了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他们认为教师应观察日常教育生活, 生动地叙述真实的教育故事, 反思内隐的经验和想法, 形成教师个人独特的实践知识, 以加快其专业成长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末,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正式传入我国, 得到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 虽与文学、历史叙事有着不可隔绝的联系, 但有其独特的内涵指向。

其一,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经验的理解方式。它注重生活的体验, 借助影片、传记、图片和对话讲述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 不定义教育是什么, 不直接规定怎么做, 在生动的叙事中将教育规律、本质等理性的东西隐藏到活动过程之中。作为一种经验的理解方式, 注重研究者内部情感的体悟和教育深层意义的生成, 力求在反思的基础上揭示内隐于故事中的意义, 把艰涩的理论还原到灵动的教育生活中。事实上, 仅仅把它视为一种经验理解的方式, 也是有其缺陷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修养或教育故事缺少必要的暗示或阐释, 研究者将无法顺利完成研究。[1]

其二,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知识的生产模式。传统研究使教师的经验反思与实践感悟难以进入知识的制度性话语之中, 导致教师不具有知识生产的“合法性”。教育叙事研究以讲故事方式呈现教育生活, 对内隐于其中的经验和意义进行浸润本土文化意蕴的解析, 使缄默性知识显性化。它改变单凭文献和思辨得出结论的传统, 生产的知识极易诠释理论, 并能接受实践的检验。教师既是知识的消费者, 又成为知识的生产者, 不仅改变了教师在知识的“产生—分配—消费”链条中的位置[2], 而且契合了教育的实践特质。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 搜集资料和讲述教育故事, 对蕴含的经验加以归纳、提炼, 以揭示内隐于事件背后的信念、意义, 生成教育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特征

教育叙事研究属于质性研究。它体现出实用主义的生活哲学精神, 不期望过高的普适性, 一般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 教育叙事研究以真实的故事为载体

真实是故事被纳入教育研究视野的先决条件。一般而言, 故事越真实生动、越原汁原味, 就越能规避“前见”而形成独特的体验。真实故事只能“做出来”, 而不是“编出来”的, 从真实故事中探寻到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 能使经验与意义形成关联, 获得对故事本质的诠释。

文学叙事一般要求故事在艺术和逻辑上具有合理性, 不强求客观的真实性。但教育叙事的故事必须直面真实的情境, 研究者不仅要走进生活的“现场”, 对情节进行整体性、形象性和动态化的呈现, 实录心灵轨迹, 而且要以“理解”的哲学思维, 对故事蕴含的知识、价值观, 以及独有体验进行多角度反思, 逼近教育本相, 表达出解说的理论视角和立场, 建构出“沉默的大多数”生存的意义世界。

(二) 教育叙事研究以经验的分享为取向

传统方法使用抽象的概念, 注重逻辑思辨, 造成经验形态在理论表述中往往容易“在可编码的修辞过程中被不知不觉地抽干和掏空”[3]。而教育叙事研究凭借研究者缄默性知识、直觉经验, 使之在主题的统摄下, 与历史资料、被研究者以及自己对话, 探寻事实背后隐含的意义, 使个人内隐的知识逐渐清晰而深刻化, 达成经验的理解。

教育叙事研究面对复杂问题, 用“实践话语”聚焦个体经验, 呈现大家共同经历的体悟, 在彼此共享中生成有价值的。替代性经验。这种共享能让其他“听众”改变失语状态, 形成经验互递、情感共鸣的平等关系, 增进全体的专业自信, 达致个人、社会层面的跃升, 使教育经验具有一般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撰写和讲述故事, 是探究、洞悉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最佳方法”[4]。

(三) 教育叙事研究以实践的反思为媒介

传统研究是一种“证明”的范式, 虽以发现教育“规律”为己任, 但生产出的理论不能有效解释和指导实践。教育叙事研究遵循自下而上的逻辑, 通过富有价值的故事, 让事件隐含的经验、知识显现出价值。它不是用演绎的框架去选择故事, 也不是对事件的实况性的录制, 而是通过经验的重构去发现教育的实践意义。

研究者往往拥有敏锐的实践意识, 以“局内人”的身份参与活动。在资料的梳理、整合与重构中进一步反思和追问实践经验, 使复杂的实践逻辑更为清晰, 提炼出蕴含于其中的教育理论, 给缄默的知识赋予声音, 帮助研究者摆脱二元对立的无休止争论, 促成新的思想萌生, 使思想逐渐明朗而丰富起来, 从而改变教育活动中理论与实践长期分离的格局, 让教育生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 教育叙事研究以意义的建构为目

教育叙事研究样本数量很少, 研究者需走进具体的活动现场, 精心选择与重构故事, 更准确地表达意义。它不聚焦在“群”的“共性”上, 重点在分析“个”的存在的现实性上。在气氛渲染、细节深描和问题质疑的过程中, 对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史以及个人的教育实践经验做出阐释, 建构起具有代表性和深刻度的教育意义世界。

教育叙事研究尤为注重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在对理论与故事的联系加以充分的诠释的基础上, 寻求生活世界存在的个性化意义。不能只在意“事实”本身承载着的客观属性, 离开理论的支撑而一味描述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提升教育意义的价值性。只有理论和实践视域的融合, 才能获得思想的敞亮与自我更新, 使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归到鲜活的现实中, 使理论研究回归到思想的故里。[5]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结构要素

教育叙事研究基于现实事件揭示教育故事背后隐藏的意义, 虽无固定的范式, 但具有自己内在的结构要素。

(一) 场域

场域主要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方位、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情境等。教育叙事研究是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的, 只有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位置进行合理的呈现, 才能展示事件演进的脉络, 看到事件的历史、现实, 以及有可能的未来状况。[6]物理环境主要由布置、器材、座位、标语、空气和光线构成。社会文化情境主要指人的社会规范、人生信念以及价值理念等。环境使整个叙事呈现出一种时空结构, 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叙事中人的行动、感受、体验与诉求。

(二) 人物

人物是叙事中意义和价值表达的主要载体。这里的人物主要指教师、校长、学生和家长等, 他们可能是故事的组织者, 也可能只是“参与人”。所谓“参与人”即能够影响主要人物思想和行动的人。他们虽然属于“沉默的大多数”, 但教育叙事研究往往从“参与人”中选择一些“失语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对他们的职业经历、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进行多层面描述, 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通过其声音和行为描述出真实的教育情境, 阐释实际存在的人性特质。

(三) 情节

情节是对系列事件加以选择、组合而构建的整体性结构, 它具有内在关联性。教育叙事研究不追求“好莱坞情节”。无论片段的剪辑, 还是全景的呈现, 都依循一定的“线路”, 将事件的冲突、矛盾和悬念串束在一起, 展现一种序列性的有机结构。情节来源于现实的教育生活, 直面鲜活的实践经验, 不以抽象的概念压制生活情趣, 而保持一定的亲和力。它不仅生动地解读意义, 表达出问题发现与解决的方法, 而且能在故事演进中把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四) 主题

教育叙事研究应该有一个“主题”。仅停留在事件层面, 其研究就会散碎无序而沦为教育琐谈、经验体会甚或发泄情绪的代名词。只有在主题的统摄下, 研究者才能根据内容对资料进行选择、整合, 使其连贯。教育叙事不满足于空泛的描述, 更不强调理论先行, 但注重把主题融于情境和细节中, 对事件做出“诠释的现象学式的反思”, 将问题的产生原因、解决的过程和结果陈述清楚, 让人“看到过去忽视了的表面上琐碎实则蕴涵重大意义的东西”。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环节

依据英国学者康纳利等的观点, 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 教育叙事研究的环节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六个步骤。

(一) 确定问题

研究的问题必须与研究者的经历、特长和资源高度契合, 真问题才能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适应性。[7]问题需要用适切的语言加以表达, 尤其要把内在问题转化为一个可供研究的外在问题。以下类型问题一般适合做叙事研究。

1. 特殊性问题

要研究“单亲家庭对学生学业成绩有何影响”, 这就是一个“特殊问题”, 它由个案呈现, 指向某一特定人群, 适合做叙事研究。研究者可以访谈老师、同学和家长, 并搜集各种文字资料, 将资料演绎为个人的成长故事。如“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与其学业成绩的关系”就是概括性问题, 涉及面广, 具有普遍意义, 适合采用抽样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2. 过程性问题

“过程性问题”主要关注事物的动态发展和复杂程度, 不关注各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适合进行叙事研究。那些差异性的问题涉及的变量通常较少, 应采用计量方法研究, 不适合做叙事研究。

3. 描述性问题与解释性问题

描述性问题是为了确定事实, 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解释性问题主要从当事人的角度对某些教育现象加以分析和诠释。解释的方式有“通则式”和“个案式”。“通则式”适合研究“为什么”的问题, 而“个案式”适合描述个案发生的过程, 研究“如何”的问题。描述性与解释性的问题, 主要对现象的本相和意义加以探究, 这类问题一般适合做叙事研究。

(二) 选择对象

为使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大多采用“目的性抽样”方式, 根据“就近”与“方便”的原则, 选取某些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对象可以是一个或几个遭遇了某一特殊境遇的代表性人物, 也可以是对事情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物。

(三) 进入现场

进入现场就可以走进教育生活, 观察教育的真实环境。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得客观事实和主观经验方面的资料, 把握其行为方式、情感经历、思想观念以及深层原因, 挖掘出隐藏的许多缄默的“个人化实践知识”。

研究者或在自然状态下隐蔽地进入现场, 或在特殊情境下逐步暴露地进入现场, 或通过第三人的引荐走进现场……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与被研究者建立亲近的关系, 得到其理解、认同与合作。

(四) 观察访谈

研究者的观察并非简单的镜像似的摄取生活, 应进入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 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一些变动不居的事件, 把握精彩的细节, 感悟独到的体验。尤为注重信息的多样化, 避免“前设”的干扰, 构思教育故事的叙述框架。

访谈要把握谈话走向。多问一些“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开放性问题。不随意打断被访者谈话, 将单向回应变双向交流, 获得“原汁原味”的资料, 使谈话趋近研究目标。将获取的资料及时记录在案, 并对其文化背景进行反思, 理解潜藏的隐性文化和教育价值。

(五) 资料整理和分析

认真阅读资料, 进行符合实际的分析。不时进行理论追问, 对“前见”存而不论, 使资料的本来意义自然显现。不断对获取的资料加以梳理、反思, 形成独特的感悟和解释。

从大量资料中寻找被研究者反复使用的、用来表达观点和情感的那些特有影响力的关键性语词。“本土概念”体现了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隐含了当地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应注意这些“本土概念”出现的情境、指向和言外之意, 解释、归纳出以个人经验为依据的扎根理论。

(六) 撰写文本

将资料加以编码、归类, 确定其中的重要元素和节点, 将其整理成有情节的故事。文本不是记流水账, 必须用明确的主题将复杂、流变的故事统摄在结构之中, 挖掘事实背后的深层喻意。为达成升华理念的目的, 还要注重细节深描, 力求真实、形象和详尽地叙述。通过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层面的分析, 透析现实情境中的种种关系, 概括出关系所蕴含的信念、规律和方法。教育叙事研究必须有一个为研究者提供参照的基本行文准则。

教育叙事研究不满足于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抽象而得出普遍、客观的规律, 它冲破权威的束缚, 全息地关照、描述教育生活, 诠释多样的生命体悟, 建构出不平常的教育意义。研究者应在深刻理解教育叙事研究内涵的基础上, 把握其结构要素, 使研究环节融进理论支撑、人文关切和行动反思, 力求消解方法中的“纯粹的技术俗套”, 以增强研究的逻辑自洽性和实践解释力, 从而在生成经验和建构知识中提炼出富含生命色彩的个性化理论。

参考文献

[1]徐俊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4:196.

[2]田伟力。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发展[J].今日科苑, 2010 (8) :317.

[3]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 2003 (2) :22.

[4]王守恒, 等。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134.

[5]张典兵。教育叙事: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有效路径[J].教育导刊, 2007 (11) :38.

[6]杨小微。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42.

[7]孙泽文。论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 2016 (10) :53.

教育叙事论文 篇2

摘要:教育叙事研究是农村中学班主任教师提升专业素质的一种较容易掌握和入门的研究方式。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帮助他们努力从经验型、熟练型教师进步为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是十分必要的。现实中,许多班主任写了很多教育叙事但没有起到研究的作用,缺少时效性。可以从通过理论学习,引导班主任教师领略教育叙事的真谛;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强化反思,提高教育叙事的实效性;在分析“典型事例”,总结经验教训;回归教育本义,形成教育合力;拓展教育空间等方面加以研究,以不断提高教育叙事研究的实效。

关键词:农村中学 教育叙事研究 反思 实效性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农村中学的班主任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总不免对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促进学校发展服务感到很困惑。他们在完成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过程中对于究竟“要不要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如何提升?”往往存在着“心动难有行动”或按政策办事、被动应付的状况。许多青年教师对抓学生的学习很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且在教学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没有深层次地挖掘教师潜在的能力,未找到促进教师内涵发展的良策,一些年龄稍大或已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正在逐渐消退求知的欲望,年轻教师许多经验型的教学策略难以真正适应当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又苦于找不到专业引领的路径。

班主任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无疑有很多方式和途径。对于几乎没有进行过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农村初中教师来说,教育叙事研究不失为一种较易掌握和入门的研究方式;对当前的农村初中教师而言,参与以教育叙事研究,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而切实可行的途径。通过教育叙事,有助于让班主任教师回归课堂、回到自己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从实际出发,思考和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因此,立足学校班主任教师现有的教育教学水平,着眼于增强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帮助他们努力从经验型、熟练型教师进步为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是十分必要的。

许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叙写教育叙事的活动,要求班主任们都要写教育叙事,还有一定的奖励措施,想以撰写教育叙事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班主任们虽积极踊跃但各自为战,叙事写了不少而没有起到研究的作用,缺少实效性。

怎样提高教育叙事研究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理论学习,引导班主任教师领略教育叙事的真谛。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来提高班主任教师们的理论认识:

(一) 全员培训式学习,了解教育叙事是什么。

以听专家讲座和互动研讨为主,让班主任们明白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含义: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二)年级组研修式学习,弄清教育叙事为什么。

在全校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年级组研修式的学习。要求各年级组消化理解集中讲座中学到的内容,并选择和收集适合自己教研组特点的有关教育叙事目研究的材料,在组内共同学习,结合实际边学边议,让班主任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懂得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

同时明白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班主任看到在平时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例行事项,然后把自己遇到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的整个方式写出来。这种借助叙事文学的描写手法来描述教育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方式,有助于真正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甚至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

(三)个人探索性学习,知道教育叙事怎么做

要求每位班主任从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考虑自己的研究主题,并选择相关的材料自学,及时进行交流共享。尽快掌握教育叙事的基本写法,对自己所遇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初步了解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强化反思,提高教育叙事的实效性

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提升的主阵地在课堂,其基础应该是来自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主线进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实践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解决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怎样的关联?它们以何种方式存在?怎么寻找?如何解决?在班主任的教育叙事中相应的反思很少。为了解决这些共性的问题,达到研究的目的,我校课题组开展了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结果除了与课程本身的特点有关外,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艺术、个性及是否具有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时对班主任们教育叙事进行了分析,发现许多教师认为学生之所以犯错误、出差错、有问题,那都是学生自己不学好;“反正我都已经教过他们了”,“该强调的都强调了、该提醒的也提醒了”这类观念比较普遍(有的教师则强调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缺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解剖自己的意识。

因此,我们设法引导教师思考“农村初中教育教学中教师感到最困惑、最头痛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应该产生的吗?原因有哪些?曾经采取过怎样的措施?哪种更有效?”“初中教师习惯使用的教育教学策略有哪些?效果如何?”等问题,以引起教师对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理性思考;组织教师有意识地剖析过去的做法,找出其中的问题。

同时,以“反思卡”为载体要求老师自己发现和梳理现实中的问题,要求老师们对自己曾经的做法进行细细的梳理(成功的、失败的),并客观、理智、真实地填写。详细、实际地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具体事实说明取得的效果,尽量少用或不用概括性的语言,真实地反映自己原始的想法和做法。班主任们坐在一起讨论研究,寻找症结所在。在讨论中发现规律: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同类问题是反复出现的,在不同时间、不同人身上采取的解决策略有所不同。针对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研究,上升到理论认识。这样, 教师们不仅会改变只埋头苦干很少顾及思考的不良习惯,提高了对教育教学真谛的认识,而且会养成了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梳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了初步提高。

三、撰写课例分析,将反思上升到理论

班主任教育叙事研究需要“反思---实践---再反思”不断循环的过程,其中撰写“课例分析”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这些“课例分析”不能只是原生态的,只是是教师们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原始记录;所叙内容还要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思考。如我校班主任撰写的《关于我感兴趣的教学策略》、《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教给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探究发现法教学---让学生在练习中去:学、悟、创》、《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学生行星教学策略》、《一个差生学数学的反思》等教育叙事,对教育理念的思考非常深刻。通过这些案例的撰写,教师们对叙事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反思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

学生的发展是多层面的,班主任教师的工作是多方位的,对教育活动的研究也应该是多角度的。完整的教育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过程,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科教学之外的表现;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并进行认真的探究。除以上的方法外,班主任教师在教育叙事研究时还应在分析“典型事例”,总结经验教训;回归教育本义,形成教育合力;拓展教育空间等方面加以研究,以不断提高教育叙事研究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从自在到自觉——东北山区五名农村教师自主发展的叙事探究 孙颖 东北师范大学 -05-01

2初中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 刘霞 四川师范大学 -05-27

3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视角 秦磊 东北师范大学 -05-01

4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蒙诗茜 上海外国语大学 -05-01

5初中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 李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3-12-01

6文化理性与教师发展:校本教研中的教师文化自觉 胡方 西南大学 2013-04-08

教育叙事论文 篇3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在《爱弥尔》一文中写道:“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拔不掉它们了。”

9月我接手了911班,听前任班主任和教过的任课教师反映:他们从来没有教过这样差的班级,全班45个同学,女同学都乖巧懂事、读书认真,但成绩不拔尖。21个男同学只有2个男生在认真读书,其他的男生脾气古怪,行为习惯、学习态度都很差,学习成绩极不理想,尤其是所谓的“五大金刚”每天惹是生非,不是跟同学过意不去,就是与任课老师作对。老师们每天都在倒计时,发誓九年级再也不要教他们。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学校领导信任我让我接手这个班,我心里也暗暗告诉自己:不管这些学生的过去怎么样,我都要尽力做好这个班的班主任,给他们的初三生活带来一些温暖和感动。

作为班主任,我一定要用一套和他们原任班主任不一样的教育管理方法来转变班级的后进男生,根据我的班主任经验,我认为要转化后进生最重要的一点是:首先要在多尊重他们独立人格的前提下,用爱去帮助学生及早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促其健康成长。今年六月这届初三学生已经顺利毕业了,回顾这一年来我在转化班级后进男生时感触真的很多呀。

一、不随意当众批评

当后进生犯错误时,不当众批评,要留个台阶。俗话说:“表扬在人前,批评要私下”。当众指责、批评学生肯定达不到好的效果,学生正在成熟过程中,尤其是初三学生自尊心比较强,应“私下进行批评”,下课了找个机会像老朋友一样找他谈心,让他有发言的机会,讲出犯错的原因,冷静下来审视自己,这样才能直达他的内心,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许多学生都会感激班主任给他的这点面子、这点尊重,从而改正自己。

例如为了激励几个男同学爱好学习,我任命学习成绩在班级中游、天资聪颖的小林同学做科学课代表,有一次他没有及时上交全班同学的作业给科学老师,科学老师在课堂上问他为什么不及时上交时,他不仅不解释原因,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公然顶撞老师,最后两人差点要打了起来。当科学老师把此事告知我时,我并没有再在课堂上批评他,而是在午睡时悄悄把他喊到办公室隔壁的一间空教室里,我们两人像老朋友一样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谈。事后他果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后来的科学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科学老师道歉。此后这样的错误再也没重犯过,每次自己都能按时完成科学作业并及时上交给科学老师批改。正是因为我没有当众批评他,而是尊重他的人格,才使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过自新。在今年的中考中他的科学考出了170分的好成绩。

二、请学生坐下来谈话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曾经指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然而,我们平时与学生谈话的时候,却常有这样一种潜意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大,你小。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端坐于椅子上,而学生则站立在其对面。且先不论他们的谈话内容,仅从其不同的姿势上看,就是老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并以“绝对”权威自居的印象。这极易造成学生情绪紧张、焦虑、缺乏自信心等。要想让师生沟通无阻,交流无限,班主任就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让学生坐下来谈话,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呈现出真正平等的“会晤”与“对话”,也才会产生“面对面”“心与心”的有效沟通。当我们班的后进生犯错后我总会在办公室老师不多的时候,摆好板凳,倒好开水,让学生坐下来,面带微笑,平等地交流。

例如去年8月31日学生开学报到的第一天,走进教室时,我就发现最后一排的座位上不论其高矮齐刷刷一排全是男生,我马上意识到这不是一种好现象。当新教材等一切发放好了后,我要求全班同学按照高矮顺序排成两列重新安排座位,可一个不高的男生就是不肯往前挪动两排位置,并且怒气冲冲,斜着眼睛看着我。当时我并没有简单粗暴的批评他,而是平静地对他说:“你不愿调换座位,一定有自己的原因,老师希望放学后你暂时留下来,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好吗?”原来在初一的时候他的成绩在班里是中上游的水平,因为自己自控能力差,回家后每天沉湎于网络游戏,平时上学玩到凌晨两三点钟,双休日几乎每天二十四小时在玩游戏,眼睛越来越近视,成绩越来越差。家长每天打骂也无济于事,反而他的叛逆情绪更强,以致于破罐子破摔,宁可坐在最后面睡觉,也不肯把位置往前挪。听了他的这些内心想法后,我对他晓之于理,动之于情,总算打动他了。谈话结束后他主动换好了座位。从此以后,他真的变了,学习成绩也在慢慢提高。在今年的中考中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中。

教育叙事论文 篇4

会教一门课,不见得能带好一个班;能当好一个教师,却未必能当好一个班主任。可见,班主任工作远比文化课教学复杂得多。要当一个好班主任,不但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更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特别是班级中少数个性较强的孩子,作为班主任,应该时刻关注他们,要用宽容、善良的心态去教育、引导,而不是挖苦、讽刺。尊重每个孩子,用教师的真诚去感动学生,让教师的真诚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我从事教育事业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中,我一直担任高段数学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我认识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能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却很少。说起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我的感受很深。不知道是因为我太喜欢这份工作,还是因为我作为母亲爱惜孩子的天性。遇到学生犯错误了,我都能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去解决问题,不恶语相逼,打骂解气。尽量不与学生为敌。但是一些年龄稍大的学生就故意考验老师的耐力。下面讲述的这个故事就是今年我教过的一个孩子的事。他可气又可恨,却给我的影响很深。

我接这个班是学校临时调整的,我当时既担心又着急,不知所措。因为先前就比较了解这班学生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些学生大部分比较活波、开朗、有个性,而且我还特别注意到了一个叫小伟的男孩。我了解到这个学生家庭较贫寒,父亲体弱,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有轻微的精神病,有两个姐姐正在上高中,它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也许是从小父母对他娇宠吧,他总自以为是,喜欢与同学为一点小事争论不休,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他的个性了,就不与他计较,男生都喜欢和他一起玩,于是,他的周围总有许多孩子围着转。有一次他提议凡是有违纪行为的罚扫清洁区。大家一呼百应。从那时起我就确实感到这个孩子的特别,他还很有才能。后来我就让他当班上的生活委员。他非常乐意,工作干的很出色。一年多过去了,他还是偶尔犯一些小错误,但基本还算可以。

转眼,到了六年级第二学期,我渐渐地发现他又不安分了。刚开始不交英语作业,后来在周五放学时,乘老师没在外面,就提前逃跑,更为严重的是有一次竟然聚集全班的男生下河去洗澡。我当时非常生气,找到他进行批评教育,可是他嘴上说自己错了,回到教室又依然如故。()有一次,我发现他竟然没上晚自习,这一次我没有批评他,而是给他讲道理,我讲了很多人的典型事例,他终于惭愧地低下了头,他说下次再也不敢了。

又过了一个星期,他突然说要请假,理由是他母亲精神病发作了,请假在家照顾她。我当时觉得他挺孝顺的,认为讲道理起作用了,还在班会上表扬了他。可是,他竟然三番五次地请假,理由都是与第一次相同。我非常着急,因为再过一个月就要进行升学考试了,而他还这样耽误学习。于是我找到他,当我提出要去看他母亲,还想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时,他惊慌了,他一直低着头,不说话。我意识到它一定有事瞒着我,我没有逼他,也没有让他说什么,因为我还想给他一次机会,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向我说明实事。于是我就让他先回宿舍了。第二天,他在数学作业本里给我写了一张纸条,他说:老师,昨天晚上,我回到宿舍就哭了,我真没想到你会这么有耐心,没想到你会对我这么好,而我这几天一直在骗你。其实,我妈根本没有病,我故意逃课,请假是故意想气你的。我保证以后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请你原谅我的无知,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看完这张纸条,我很茫然,不知道他又会耍什么花招。给他带课快两年了,我太了解他了,这一次我还能相信他吗?经过考虑,我决定在相信他最后一次,看他是否真的会有所转变。很快,初中招生考试紧张地开始了,又匆匆地结束了。一个月以后,我看到了成绩,我惊奇的发现小伟的数学竟然考了一百多分,而语文、英语的成绩也很不错。

通过这个孩子的故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学生不仅要有细心、耐心,更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针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怎样才能正确的引导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长期研究的课题。而站在教育一线的班主任更应该有宽广的心胸、坚强的毅力,要多鼓励,少训斥。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些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会到老师对他们是无私的奉献、真诚的关怀。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欢老师。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勉励自己发奋读书,学有所为,从而以点带面激励群体共同进步。让我们都以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幸福。

教育叙事研究论文 篇5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指叙事研究者通过对教育事件、教育故事的描述、呈现、叙述与分析,进而挖掘内隐在教育事件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从而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与价值意义。其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事实本身

胡塞尔的“面向事情本身”的思想,经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改造,成为其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其含义就是通过对现象进行深描,以此揭示社会行为的实际发生过程以及事物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育叙事研究吸收了“面向事实本身”的有益视角,强调深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实证主义研究比较,教育叙事研究更加关注与人们教育经验的联系,并通过故事叙述来描述人们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以及作为教育群体和个体的生活方式。在研究过程中,它所致力的不再是抽象的、普遍的原理性概括,而是在充分尊重个体的生活世界基础上,通过故事、口述、现场观察、访谈等方式来深入探索个体的教育经验和实践本身。

2.追求意义探索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的解释学核心是“理解”。这种“理解”使人类的表达具有了深层的意义,使个体生命体验得以延续和扩展。否则,没有理解,而只是文本的简单性、浅表性的陈述与呈现,那就毫无意义。教育叙事研究借鉴了解释学的这种思维和表达的模式,力求通过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呈现,在展现教育真实事件的同时,达到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沟通与融合,从而建构起一种以意义诠释为核心的`教育经验的理解方式。所以,一项优秀的叙事研究,决不能是仅仅停留在教师个人日常教育教学事件和个体心理感受的简单记录,而是要关注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教育规律和价值,在使故事本身意义丰富化、不断超越故事自身意义的同时,叙事主体也完成了对自身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意义探索与超越。

3.注重故事建构

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故事叙述,并不只是个体教育故事的简单陈述与描述,而是一个主客观相互建构的意义生成过程。叙事研究通过故事叙述将个体的生活经历加以描述与记录,并且逐步将经验内化为内隐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探索自身教育行为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支配自己行为的价值观念和实践理念。另一方面,叙事研究要求教师通过对故事的主观选择和建构,将自己的个人体验纳入个体发展规划中,“并在教师生活的整体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环境中去选择并解释这些经验记录,从而形成一种关于未来发展的框架,对自己的后续行为起到一种规范和引导的作用。”从以上两层意义上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实质上就是一个客观实践、主观体验与阐释融为一体的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探索过程。

教育叙事研究论文 篇6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可以说,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而我认为班主任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股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而了解学生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为了了解学生我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课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放学后和他们说说话,在闲谈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了解了学生的这一切,我就能有的放矢地去关心教育他们。

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入春以后,孩子感冒的比较多,我总是提醒孩子们多喝水,生病了就及时治疗,按时吃药。晚上,还要给生病的孩子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天凉了叮嘱孩子们穿戴好了再出教室,变天了告诉孩子们明天要添衣服……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我们班的孩子,竟然将学校一次教师的简介中我的出生日期记下来,在我生日的那一天,竟然在学校门口等待我,迎接我,老远看到我就大声喊:“老师生日快乐……”那一天,他们格外听话,格外懂事。我的确收到了学生“深深的爱”这份特殊的礼物。

这一切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调皮的孩子要多给一些温暖,用“爱”字改变他们,理解尊重信任他们。尊重和理解是培养自主品格的养料。在班上,人人都是小主人。不用老师指定,不用编排值日表,每天卫生清扫都有学生抢着去做;班上有同学遇到困难,同学们都会主动去关心、帮助……用爱心培育孩子对集体,对他人的爱,一旦这种爱升华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人格大树就矗立起来了。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有责任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使优等生学好,也要使中等生学好,更要使学困生学好。

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小学的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只会随心所欲地玩闹。我每学期开学总是先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教育,不仅使他们了解了一日常规,而且,对他们也有提醒的作用。并且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常规教育,如:班会上、早检时、值周总结得到红旗和没得到红旗都要进行教育。这样让他们心中有常规,时刻有常规意识。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低年级时,他们的自觉性不强,还需要时刻不放松地“看”。下课时,我先走到教室门口,站在那儿,然后目送他们一个一个走出去,还要不时地提醒,某某站排里,某某把手放下。这样的话不知说了多少。然后走出去,和他们一起玩,或看着他们玩,指导他们游戏的方法。就这样,现在下课我不再用去看着了,队伍也站得整整齐齐了。孩子们低年级时不会做值日,我就每天不到七点半就来到学校,教他们干活,手把手,一次次地教,一次次地示范。现在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条。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 篇7

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

作者/赵春森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重大课题,并经历了“由忽视到逐渐关注”、“由关注群体专业化转向关注个体专业发展”的过程。几乎与此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在这种“范式转换”背景下,我们开始认识到教师个人实践理论作为其专业发展的核心作用,并以叙事研究方法展开了教师对其自身的理解、筹划与更新,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实践理论的发展轨迹。深入认识这一研究方法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在实践中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高全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 篇8

叙事研究是近几年颇受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研究方法之一,而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由教师作为研究者身份从事的叙事研究,即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其实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研究范式,也可以理解成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后者则包括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呈现研究成果。一般来说,教育叙事尤其是教师所写的教育叙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的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教师自己叙述教育教学故事,不是要检验某种已有的教育理论,也不是为了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更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样道理,在幼儿语言教育领域,教师也可以通过教育叙事,记录并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来评价教育教学的得失,以此改进语言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育叙事――叙什么

所谓教育叙事,是在讲一个发生在昨天或者今天的一个或感人、或发人深省等诸多感受和思考的故事。一般来说,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育叙事更多的是以教育随笔、教育笔记等形式出现,越来越多地成为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那么,对于幼儿语言教育而言,教育叙事究竟应该叙什么呢?事实上,“叙什么”也逐渐成为一线教师在教育叙事研究中面临的越来越明显的难题。根据教育叙事的含义,结合幼儿语言教育领域,我们认为,教育叙事的“叙”可以包括两方面内容。

1、个别幼儿的语言发展与指导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只要注意观察和倾听,教师随时都可以发现幼儿表现出的语言能力究竟发展到何种水平。例如,在游戏活动、自由活动中,由于幼儿身心比较放松、情绪比较高昂,更容易表现出真实的语言发展水平。而当教师发现幼儿的语言表达出现错误时,自己将采取什么方式予以指导?是现场指导,还是事后强化?哪一种方式更为有效?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叙事的内容。再则,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式,对于幼儿来说,是否有长期的效应?在后续观察中,可以增加对该幼儿的关注和交流,以检测所选方法的有效性;观察幼儿是保持原来水平,还是不断取得进步,针对幼儿的具体表现,再做进一步指导。如果能够长期坚持,那么教师就能为班级每一个幼儿建立一个语言发展与指导档案,这样的记录过程既有助于教师或家长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又能找到适当地指导幼儿语言发展的方式,还可以帮助教师整体把握班级幼儿的语言发展状况,为组织实施语言教育活动提供依据。

2、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反思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个别观察与指导以外,对语言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进行反思也是教师教育叙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中,各种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正式活动,如文学欣赏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活动、语言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等。相对于日常生活中教育活动的随机性、偶然性来说,正式的语言教育活动计划性、目的性更强,为幼儿创造不同的机会,对他们在日常交际中获得的语言素材进行提炼和深化,达到语言规则的理解及有意识地运用。不管是开展何种语言活动,教师预设的成分都比较多,比如说目标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等,而这样的预设是否适合幼儿,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效果,这就需要一个反思的过程。

在幼儿语言教育实践中,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有意义的事件,如幼儿生成的话题、感兴趣的知识、所选用的方法是否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等,以及活动结束后对本次活动所存在的不足的思考,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怎样弥补,以及下一次活动如何继续展开……将这些内容写进教育叙事,有助于促进教师对开展各种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思考与探索,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二、教育叙事――怎样叙

“叙什么”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米”的问题。理解了幼儿语言教育实践中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教育叙事的内容,那么如何写教育叙事,才能避免目前教育叙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感无语、故事简单、视角偏颇、个性缺失、感性理解等?针对现实问题,幼儿语言教育叙事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鲜明的主题

一个好的教育叙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趣的论题上,它是生动事例的再现,要有一个中心论题。这类事情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激动,或令人感慨,或令人惊诧,或令人不安,或令人悔恨,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和语言活动过程中认真观察、记录所发生的事件,并养成思考、提问的习惯,在记录中逐步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并能清晰地表达、细化问题,便于处理和研究。而且,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随时抓住出现的新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叙事主题的形成和清晰化。

2、科学的理念

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教师从事教育叙事研究,必须要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支撑,才能体现叙事者一定的教育思想。通过对具体、鲜明的教育情境的回顾、剖析,内化某种教育思想,形成相应的教育信念。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要注意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不断接触新的理念;同时也要注重和教育同行+的交流讨论,这将有助于走出自己的误区,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3、生动的情节

幼儿语言教育叙事,需要有生动有趣的情节,也就是说要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按一定结构展示出来,而且对“人”的刻画,要形象生动感人,同时融人教师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感受和体验,特别是伴随的思考和反思,使倾听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与叙事者形成交流和对话。

4、深刻的思考

这是指教师在叙述生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生动的情节,更重要的是要有“思”,在叙事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才是叙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意义的故事总是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表达某种关于教育或人生的“道理”。有“道理”,表明一个故事能够让听者听故事之后被“感动”。只讲“事”,但“理”在“事”中,构成“事理”。

三、如何运用教育叙事来评价语言教育活动

随着新《纲要》的实施和新课程的全面铺开,幼儿教师的教育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变了,幼儿的学习变了,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以新的理念实施幼儿教育,并不断地反思、整理教育,逐步凸显自己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有灵性和悟性的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研究不断推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那么,教师的教育叙事在评价幼儿语言教育的工作中究竟有何作用呢?也可以说,怎样运用教师的教育叙事来评价幼儿语言教育活动呢?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评价

在幼儿语言教育领域,教师的教育叙事离不开幼儿,主要是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详尽丰富的教育叙事研究中,所叙述的事件包含了幼儿语言发展的不足、优势、已经取得了哪些进步、适合用什么方法指导等。这些事件和反思为科学地评价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了依据。因为通过教师的叙事,我们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科学全面地考察幼儿的语言发展,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评价幼儿,这也比较符合“重视纵向评价”的思想。不仅是教师自己,家长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育叙事看到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从而为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促进幼儿语音、词汇、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对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是幼儿园常规工作之一。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园长说,我们展示的活动是经过一次一次地研讨而磨出来的。可见,评课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活动,既需要评价自己,也需要评价别人!而真正能够提高评课效率的一条途径就是执教教师首先要对自己设计的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这样别人的评价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教师对活动的自我反思就是教育叙事的内容之一。教育叙事是教师不断反思、学习的结果,通过教师的教育叙事及其活动计划安排,就可以看出他们是不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组织教育活动,有没有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等。因此,教育叙事不仅有利于提高某一次活动的评价效率,也有助于评价教师的整个工作和专业发展状况,可作为幼儿教师绩效考核的一个凭证。

教育叙事论文 篇9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在小学语文教学岗位已走过十六个春秋。二十多年来年间,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献着。我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四、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趣激趣。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只有教师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学生会不喜欢吗?

二、培养兴趣。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培养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帮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四、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语文课本,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对此,许多孩子可谓是“痛心疾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悲伤,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样的阅读,知识会不丰富吗?这样的阅读,感受会不深刻吗?这样的阅读,学生会不喜欢吗?

困惑二:学生的。想象思维为何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在他们眼里,星星会眨眼,小草会微笑,小鸟会歌唱……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这是真正的理解。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爱想象的孩子是快乐的,爱幻想的孩子是幸福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曾几何时,想象的大门正在逐步向学生们关闭。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一、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在现有的考试评价体制下,教师们为了追求高分,引领学生进入“题海”,让学生一味地沉浸在学习中,沉浸在“题海”中;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二、“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一、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科学家的大胆想象而任意驰骋;音乐课上,优美、激昂的旋律会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乐池中;美术课上,伴随着学生画笔的飞舞,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艺术的快乐,感悟艺术的真谛……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广阔舞台。语文课上,学生的情感应该是愉悦的,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同样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想象,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回答。如“冰融化以后是什么?”学生可以回答是“水”,也可以回答是“春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中还有一些独特、奇妙而又富有诗意的想象。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想象的机会,我们一定会为他们的想象而欢呼、喝彩!

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想象的能力,我们要善于保护并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鼓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信的最好方法。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就会信心十足,就会喜欢上想象。而想象又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快乐,他们便会更加乐此不疲。

当然,也不可否认,学生的想象也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错误而限制学生的想象,更不能因此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给予足够的指导,肯定合理之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期望、信任、尊重。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因为害怕错误而畏惧想象,不会因为害怕指责而逃避想象。在老师一次次的尊重、信任、鼓励、期望中,学生的想象思维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美妙的花朵。

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探索。与困惑同行,与思索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指引我们攀上更高的教学高峰,品味教学的甘甜,享受教学的幸福。

教育叙事论文 篇10

收到生日礼物之后的思考

摘要:通过多年努力,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显著提高。广大教师充分的肯定了党和国家在尊师重教上作出的巨大努力。

关键词: 尊师意识 爱学生 尊重平等 教学水平

祖国的强盛,靠什么,靠科技,科技靠什么,靠人才,人才靠什么,靠教育,教育靠什么,靠教师。在胡锦涛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讲了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第二句话,重视教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第三句话就是尊重教师,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时代的要求。胡锦涛讲话指出“教师是神圣的职业,要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这是党和国家的国策,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通过多年努力,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显著提高。广大教师充分的肯定了党和国家在尊师重教上作出的巨大努力。但是尊师是一种社会风气,并不仅仅是由国家领导说了算,要达到让尊师蔚然成风,关键还是在我们教师本身,只有靠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尊师的意识,在不久的将来才能使尊师这一传统美德在社会上大放光彩。教师如何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尊师的意识呢?

第一 全面关注学生 把爱心献给学生

“爱学生是永恒的”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是这样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学生才能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爱学生才能自觉的理解和体会。十几年来,我把对学生真挚的爱化作无声的细语,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 我是一名普通的乡镇初级中学教师,从教十几年,凭着一颗忠诚教育事业的心,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曾经带过几届毕业班,以前从来没有收到过学生赠送的生日礼物1994年的冬天到了,在我生日的那天,利用午休时间我和妻子进了县城,当我们下车不久,就遇到了正在就读高一的几位学生,她们向我问好,过不了多久,当我们第二次遇到她们的时候,她们异口同声的对我说:“老师,祝您生日快乐!祝您身体健康!”,并把生日礼物(一个生日蛋糕,还有两个礼品盒)送到了我的手上,此时我内心非常的感动和激动,连声说:“谢谢,谢谢---”,学生便向我辞别了,似乎又要投入紧张的学习之中。同时,我感受到了做老师的自豪和骄傲,感受到了一般的人无法感受到的幸福和成就感。 在乘车回家的路上,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回到家,我迫不急待的打开一看, 一幅精美的装饰画,一条挺时髦的围巾,再看看那精美的生日蛋糕,我激动得禁不住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惊喜之余我开始了思考,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以前为什么没有学生送给我生日礼物,而今年却有学生送我生日礼物呢?”

现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孩子一生的志向、人生态度、前途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热爱学生,跟学生相处是融洽的,但在以前,我每当听到今天是某某同学的生日时,一般没有什么想法,有时候偶尔也想到,是否该向学生说声“祝你生日快乐!”,最终还是放弃了。1994年的秋天,我担任一个初三年级班的物理教学,他们的教室与我的办公室只是一墙之隔,每天上下班都要走过他们教室外的走廊,有一天晚上学生刚下自修,教室里头并很快点燃了几支蜡烛,此时我带着点奇怪走进了教室,原来是几位同学在为另一位同学做简单的生日祝福。我想,我作为任课老师也应该有点表示吧,这次我终于行动了,因条件的限制,于是我只买了一本笔记本并写上了几句祝福语送给是他生日的这位同学。在这次之后只要我知道是某某同学的生日,我总会送上一份小小的生日礼物,这个小小的行动竟然会得到很多的回报,当时表现出来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在学生的眼里头,我是属于比较关心学生的那类老师;后来是每到节日学生都会打电话或发短信问候,偶尔约定时间到家看望老师,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尊师重教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将会伴随着他们一生,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懂得如何去尊重老师,哪怕是送上一张小小的卡片,或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亲切的问候,一次认真工整的作业,一个红红的百分,用一点一滴的行动来报答,老师也就心满意足了。每当与同事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学生时候,我总觉得比他们更幸福和骄傲。

第二 要树立良好的教师表象

我认为良好的教师形象,是学生尊重教师的前提,是教师言传身教,圆满完成教师使命的保证。那么,该如何着手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呢?

1、.身教胜于言教 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任何行为,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无论是面向学生还是同事,无论与教育有关的还是与教育无关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教师形象已不单纯是教师自己的,还是学生学习的表率。一些优秀教师之所以成为学生效仿的“人师”,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学生面前树立了教师的新形象,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教师的积极行为,往往比任何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我刚担任班主任时,学生的常规教育让我感到很棘手:上课有经常迟到的学生;值日时有学生悄悄溜走;有乱丢垃圾的学生;学生的课桌椅不能摆放整齐;下课追逐打闹的学生大有人在„„刚开始面对这些情况时,我总是把犯错的学生大声的训斥一番,尔后在班会课上加以强调,但收效甚微。我尝试着改变方式: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自己首先做到,早来晚走,我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学校,晚一小时离校,每天自己早早到校,带着学生晨读,对迟到的学生不再训斥,而是用目光示意其进教室;课间主动拾起地上的纸屑,打扫垃圾,并和学生一起值日,主动整理一些不整齐的课桌椅„„渐渐地,学生们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地改观。正是这种以身作则的行动,使老师在学生面前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了行为的表率。最终以自己良好的教师角色形象赢得权威的影响力。

2、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水平

教师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使者。一位受学生信任和欢迎的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精通教学业务,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精通本行。教师通过辛勤的劳动,以渊博的教学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学有所得。多年来我不断拓宽知识范围,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己驾驭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活动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针对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补充原有知识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调整、充实、提高、完善自己,才能适应新条件下的新要求,才能树立教师学而不厌,追求不息的好形象。

3、尊重学生 互献真情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深刻的意识到要想做一个学生和家长都公认的好老师,爱是前提,尊重是基础。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具有各种思想活动的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喜欢和信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给予热情、全面的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要熟悉和了解学生在班集体这个群体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知道每个个体的优点、缺点。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性格特点是什么,形成性格特点的外部性格是什么,等等。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意走访学生家庭或与家长经常联系,并从平时的细微观察中去了解熟悉学生的情况,尽可能拓宽和学生接触、交流、相处的范围,以增进彼此了解和心灵的沟通,从而奠定因人施教的基础。例如:我班学生苏杰是一个性格活跃、思维敏捷、好动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教师引导得好,将是一名好学生,否则,会产生不少麻烦。根据这一情况,我首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到该生从小父母离异,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爷爷奶奶的娇惯,养成了好强、好动、依赖的生活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我便经常进行个别交谈,了解他的思想,肯定并表扬他关心班集体,劳动积极,有上进心、好胜心等好品质,同时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希望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加强组织纪律性,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增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争当各方面表现的优秀学生。他听了我的这番话后,非常感动,从此,他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无论是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困难,都愿意向我诉说,让我帮他出主意,想办法,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为了鼓励他,我还将他选为班上的劳动委员。我力求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并不是令学生仰视的说教者,而是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平常人,有不少的缺点,也会办错事,但我一定要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样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理解我们,尊重我们。

4、建立平等友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具有平等待人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才能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恰当的教育,师生如果心心相通,教学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尊重学生,平等待人;要欣赏学生,而不要厌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片面地以考分高低和一时的成绩优劣来评价学生的好坏,不宠爱优生,更不歧视差生。而是用全面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教师要善于“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也就是说教师要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思考、去体验,从而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种言行的想法和态度,这样才能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 ,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正确的理解自己的意图和行动。只要老师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给予不同方式的关爱和友情,坚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正面引导为主的育人原则。师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就能够克服。有时个别学生对个别老师的态度和举止会因为激动而有失分寸,甚至粗暴无礼。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宽容大度,而不应该打击报复。作为“人梯”的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与师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备灵活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学生成为文明、守纪的人,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真正树立起一个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优秀教师的良好形象,才会受到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尊重。

5、协调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学生成材目标上是一致的,两者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着的关系。有些老师可能是“恨铁不成钢”,学生一出毛病,就把家长请到学校,发顿怨气,批评一通,使家长有“难言之隐”,极大的挫伤了家长的自尊心,达不到预期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在研究学生问题时,我们老师要意识到每位家长都希望有个引以为荣的子女,都那么要强、爱面子。老师绝不能“越位”的训斥家长,“居高临下”地说:我要你怎么做,你应该怎么做。同时更不能把学生的过错加在家长身上,把对学生的气撒在家长身上。这时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地用商量、征询的语气,向家长解释,主动协调,共同探询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处理好学生的问题。信任尊重家长,做到胸襟开阔。对于学生的学习,不给家长增加负担,但必要的检查还是应该的。不歧视差生家长,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家长对班主任或学校工作有意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做到宽容大度,胸襟开阔。这样家长会与之同心同德育人教子。然后要虚心听取家长意见,共商育人良策。只有这样,以情动人,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在家庭和学校间建立和谐、密切的联系,使教育形成合力和向心力。共同完成好教育、培养学生的任务。

总之,教师在工作中要及时进行心理换位,使自己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喜学生之所喜,忧学生之所忧,将自己的精力、智慧、情感都倾注在学生身上。日积月累,学生一定会被你的诚意所打动,主动配合我们的工作,家长也会通过学生体会到我们的良苦用心而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教学,使我慢慢的明白良好的教师形象,对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能在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抓好感恩教育

尊重教师,对普通家庭和学生来说,发自内心的感激和问候比什么都重要。为人师表、授业解惑。一个优秀的受人尊敬的老师,必定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这个时候,能获得学生和家长一句真诚的问候,就足够了。我作为老师我有责任和义务教育我的学生学会感恩,于是我找些赞美老师的文章让班干在班会课中有感情的朗读,收效很好:

1、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知恩”。使学生明白,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和老师及及社会的恩惠,人人都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没有感恩心的人格是不完整和不健康的。使学生能在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顾及他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记仇甚至报仇。用感恩的心来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感激之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校风。

2、通过感恩教育使师生学会“回报”。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明白,感恩与“回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不报非君子”,不会感恩、不愿意感恩或者知恩不报,是缺乏修养、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表现。懂得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学会如何去回报父母、老师、朋友、学校、国家和社会。

3、通过感恩教育,更高层次地让学生明白在知恩图报的同时施恩不图报。当我们能够做到知恩图报时,还当抱着宽容的心态去帮助自己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施恩”的前提是“不图报”,否则你就不会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去帮助别人。

4、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从课堂纪律,学习上、做作业上、与老师打招呼、节日自觉的问候老师等方面体现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从内心上感化了学生。

第四,有意识的开展尊师重教的主题班会

经过长期实践,我认识到孤掌难鸣,要带好一个班只靠班主任单枪匹马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团结科任老师,大家形成一股合力,拧成一股绳,群策群力,这是创建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而目前,独生子女——倍受家长呵护的一代——尊师观念有所淡化。那么怎样促进学生尊重老师呢?经过深思熟虑,我设计了一个旨在调动全班同学尊重师长情感的班会。

班会由学生杨律和秦全主持,应邀出席的科任老师坐在第一排。黑板上写的是“老师,我们爱您”六个大字。班会开始了,主持人走向讲台。杨律以浑厚的嗓音开始说:“同学们,冬去春来,转眼间,我们在这个温暖的大集体里已经生活了五百个日日夜夜。当你满心欢喜手捧奖状时,当你信心百倍在学习征途上又跨上一层台阶时„„”秦全接着深情地说:“你,我,你们,我们,大家应该想到是老师把我们引进知识的殿堂,是他们的辛勤的劳动使我们健康成长。老师,如果没有你们的打磨雕琢,我们即使是一块宝石,也不会发出耀眼的光。请听刘青同学的诗朗诵。”号称全班朗诵第一号种子选手的刘青神彩奕奕地朗诵了《老师,最美的星空》这首诗,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杨律仿佛受到熏陶,也诗意十足地曼声说道:“是啊,多少个深夜,当我们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您还在秉烛伏案、精心备课。这样的夜晚,谁也数不清,也许只有您双鬓的华发方能记载一二。

现在,我提议:让我们用鲜花表达那海一般深的感激之情。”这时,全体同学起立,学生代表为一位位老师献上一束束康乃馨。在热烈掌声中,秦全高声说:“敬爱的老师,我们会永远在心里默默地为您祝福。”全班同学齐声高喊:“老师,我们爱您!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年轻!”班会形成了第一个高潮。科任老师眼含热泪,相继发言。鼓励同学全面发展茁壮成长,祝愿班级蒸蒸日上再攀高峰。同学们真地聆听,认真地思考。随后,主持人又请各科课代表上台向各科老师献词。担任政治课的是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课代表献词说:“尽管暮霭悄悄爬上您的发梢,但您有一颗年轻的心。当我们因幼稚和冲动而犯错误时,您不是声色俱厉地训斥,而是循循善诱地教诲,象位心理医生,更象慈祥的母亲„„”于老师是位早已谢顶的中年教师,课代表三言两语便描绘出于老师的性格特点:“我们的于老师讲话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有时也大声训斥我们两句,但是每次都是厉声之后更温柔。

犹如刚劲的一笔,末了却婀娜带过。”同学笑声刚停,外语课代表又赞美起年青的外语老师:“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牙齿,长长的头发,细细的腰身。您第一次走进教室,就让我们眼前一亮。”外语老师羞涩而高兴地抿嘴笑了。班内才子肖萌献给化学老师的是一首自己创作的诗:“你微笑的脸庞是春天的花朵,使我们陶醉;你温馨的话语是夏天的暖风,是我们振奋;你爽朗的性格是秋天的原野,是我们迷恋;您纯洁的心灵是冬天的白雪,纯净我们的心灵。是你使我们拥有了与众不同的四季,同时你也拥有了无可比拟的一生。在人生漫漫长途上,无论何时何地蓦然回首,你都将是我们青春岁月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在尊师爱师的浓郁气氛中, 灿烂的笑又飞上科任老师的脸颊。学生在这样的主题班会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尊师重教的意识。

如今,走进美丽的各个校园,总会感受到同学们浓浓的尊师之情。每天清晨,执勤的同学在自己校门口亲切地问一声:老师好!教师节,同学们会向老师送上一张张精美的贺卡,课堂上,那专心致志的目光表示出对老师的理解与支持,这些都折射出尊重教师的优良传统在我们校园所绽放出的绚丽色彩。这一切难道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吗?没有老师的影响和铸造,在校园里会有浓浓的尊师之情吗?希望那些仅会在教室里上课的教师要明白: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的意识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初中生的尊师意识培养研究 李全军 山东师范大学 -11-30

2 高校师生关系满意度研究 谢丽丽 江西财经大学 -06-01

3 论“师道尊严”的当代价值及其重塑 刘素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5-01

4 基于学校文化的教师教学个性研究 袁丹 西南大学 -04-10

5 免费教育师范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孙楚航 西南大学 2012-09-20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